靈感範文站

關於語文教育教學論文(共6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6篇《關於語文教育教學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關於語文教育教學論文》相關的範文。

關於語文教育教學論文(共6篇)

篇1: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一、建立平等師生關係,確立學生學習主體性

1.平等

高中生具有較爲豐富的生活經驗,已經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他們不是教師的附屬,而是與教師一樣平等的學習主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好自身角色的轉換,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一起參與到教學中來,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

2.公平

學生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要正視學生間的差異,公平對待,一視同仁,不管是優生還是差生都是一樣的,都有功必賞,有錯必糾。

3.期待

學生擁有巨大的學習潛能,需要教師細心挖掘才能得到最大的釋放。因此,教師不能片面地認爲學生的認知就只能停留在某個層次上,而是要對學生充滿期待,給予學生必要的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不斷督促學生進步。

4.和諧

教學不單是知識的傳遞,還包括情感的溝通與互動。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加強知識的互動,還要進行情感的溝通。因爲這些積極的情感具有強大的感染與推動作用。

二、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是思維的開端、智慧的窗口、發現的基石,是打開科學之門的金鑰匙。一個富有探索性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學生無法運用所學來解決問題時,便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激起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此時開展探究活動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深入研究提問藝術,在適當的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主動思考與積極思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在提問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1.問題的準確性

語文學科是一門語言藝術,具有很強的嚴謹性。在提問時,教師要充分考慮語言本身的嚴密性、科學性與準確性,也就是說語言要精練、準確,不可模棱兩可,存在歧義,使學生無法弄清題意,無法進行解答。

2.問題的探索性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標。因此,教師在提問時要儘量避免那種是非判斷型題目或是可以直接從文中提取信息來解答的問題,而是在文本的基礎上聯繫生活,提出富有思考價值、探索價值的問題,並留出更多思考的空白。這樣,學生纔可以展開充分的思考,才能突破常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3.問題的啓發性

教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且會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一系列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通過一個個問題的不斷解決來促進自身知識與技能的全面提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挫折,阻礙學生的思維。此時,我們不可輕易地拋出答案,而是要通過富有啓發性的問題來爲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讓學生從全新的角度來思考,進而解決問題。

4.問題的全體性

分層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理念。學生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基礎知識、認知規律與學習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提問時我們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尊重客觀事實,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加強問題的目標性,真正做到“兼顧差異,面向全體”,這樣才能使全體學生主動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推動教學現代化進程。以多媒體爲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爲我們的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有效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種種弊端,且在教學內容的豐富、教學手段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更新、教學媒介的飛躍等方面表現出了巨大的優勢。現代信息技術的不可比擬的教學優勢日益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認可。而且,將其運用於語文教學中更是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都知道,語文是一門極具人文性、情感性的學科。文字本身就有着無窮的魅力,就是一門語言藝術。傳統教學中,教師通過語言來描述語言,並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反而使得教學枯燥,內容單一,使得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激情。而多媒體具有強大的視聽效果,更能展現文字的魅力以及語文的魅力,可以爲學生營造一個愉悅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1.展現途徑多樣

多媒體可爲我們創設一個圖文並茂、聲像兼備的教學情境,同時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實現了視覺與聽覺的完美結合。這對於以聽爲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是一種飛躍,且其表達的方式更爲多樣化。

2.信息種類豐富

傳統教學中,學生獲取信息的種類主要是文字,還有少量的插圖。而多媒體可以突破教學時空的限制,將圖片、圖像、視頻、音頻、文字等多種素材綜合呈現,使得教學內容更爲豐富,使學生可以獲取更多的直觀信息,從而爲感性認知上升爲理性認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意境更優美

多媒體可以真實地再現文本意境,帶領學生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作者的情感、社會人文、風俗習慣,從而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成共識。這樣更利於學生將文本與生活聯繫起來,而不是純粹地學習文本;更利於學生對文本的個性解讀,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四、總結

總之,教師要以學生爲中心,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愉悅,學有動力,學有成效,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全面發展。

篇2: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一、針對高中語文教學不足的分析思考

(一)學生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

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沒有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部分學生總是認爲語文能力是通過長久的學習積累起來的,語文是自己使用的母語,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在使用,無論怎麼學習,提升幅度都不大,只需要在考試以前進行簡單的複習就可以了。因此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將多數時間用在了其他科目的學習上。其實語文的魅力是無限的,只要長時間堅持,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二)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

雖然素質教育一再被強調,然而要將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完全變成素質教育卻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高中生面臨巨大的升學壓力,而學校則面臨着升學率這一巨大的競爭壓力,這就導致學生學習語文時的重點成了鑽研解題技巧,部分學生甚至將各類型的參考資料作爲教材,殊不知語文教材中那些經教育界行家裏手精挑細選的文章,豈是那幾本簡單的參考資料就可以取代的?這種完全拋棄精華的學習模式根本不能真正幫助高中生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三)教師水平有待提高

倘若課本是語文教學的靈魂,那麼語文教師則是語文課堂的主導。教師的責任在於傳道、授業、解惑,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學習水平、教學習慣直接影響着語文教學的效果。作爲一名語文教師,不但要將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還必須要將學生的主動性充分挖掘出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倘若教師自身的水平不高,就必然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一些高中語文教師常常會選擇照搬一些較爲新穎的教學模式,然而並未考慮到學生自身的個性、差異性,這樣非但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

二、針對以上問題的改革措施

(一)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會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視培養與激勵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應當注意加入激趣這個部分,利用這個部分充分開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感受語文的魅力。例如,教師可以運用創設情境、設置問題、直奔主題、引用名言警句、運用成語、背古詩、講故事、看圖畫、猜謎語以及聽音樂等方式,讓每一堂語文課都充滿吸引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想象力、活力與激情。通過激勵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產生共鳴,實現“親其師,信其道”的目標,最終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高中語文教師要使語文教學融入“人文味”

語文教學首先必須要具有“人文味”,因爲語文教學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人文教育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所謂人文教育,就是指要將人類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過知識傳播和環境薰陶,使之內化爲人的品格、氣質、修養,併成爲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人文教育,那麼必然會走向消亡。而語文學科恰好是人文精神滋養的沃土,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使語文教學融入“人文味”。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高中語文課堂中讓學生從“讀”到“悟”的過程屬於一個從已知領域逐漸向未知領域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去發現問題,從而指引學生去尋找已知與未知之間的潛在聯繫。教會學生有效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遠比直接向學生灌輸知識更爲重要,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應在現有的基礎上去探索產生積極聯想、解決問題、認知新事物的教學和思考方式。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寫隨筆與讀後感的習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而產生自己的思維與感受,感受到文章的審美情趣。大量的實踐證實,讓學生通過自我構建文學形象的方式所產生的體會纔是最爲生動、形象且真實的,所以,學生能夠運用的方式越多、越細,其自主學習的水平相對就越強,就能夠將課堂中的學習方法遷移運用到課外生活當中去,並且可以充分利用所學的知識來嘗試解決遇到的新問題。因此,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教師就必須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要爲學生營造輕鬆、能問、善思、敢想的學習氛圍,從而將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充分挖掘出來。

(四)運用多媒體手段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師生僅僅在課堂的45分鐘之內有交流,這導致有些學生的疑問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長年累月之後,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多。電腦與網絡的廣泛普及,使現代化的交流手段越來越豐富,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採用電話、郵箱、微信、QQ、微博等各種方式開展交流與溝通。這樣,在課後教師也可以較好地解決學生的疑問,並且師生之間可以瞭解彼此的情況,通過這些載體去分享生活中的事情,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更進一步。比如,教師在課後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問題上傳到班級論壇中,可以讓學生或者是教師給予解答,這樣既便於師生互動,又可以反饋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激發其對所學專業的熱愛。

篇3: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一、突出人文性的特點,重視“文學教育”的功能

從時代發展的需求看,當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競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單純的科學技術競爭,更是人文素質、人文精神、人文眼光的更深層面的競爭。底子薄,文學素養差,又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中職學生們要成爲高技能人才,還要注重素質的培養,特別是人文素質的培養。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播、環境薰陶及自身實踐,內化爲人格、旗幟、修養,成爲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通過教育教會學生們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怎麼做事、怎麼生存、怎麼與他人合作共事,引導他們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追求人的完美,發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二、突出實用性的特點,推進語文教育爲生活與工作服務

面對中職學生們的就業需求,語文教育內容應強調學以致用,重點考慮學生們怎樣很快適應畢業後投入工作的需要,這應是中職語文教育的核心部分。中職語文教育要同社會和市場需求對接。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們要思考職校生應該具有怎樣的語文素質才能適合市場的需要。這時的語文教育內容把重點放在學生們練習與實踐各種實際工作所需的應用文,比如廣告、新聞報道、設計說明、討論記錄、筆記及各種報告等。不要重複紙上談兵的故事,要重在應用,走出課堂,組織活動,參加實踐,動手練筆。職教語文教育要與社會、信息溝通對接。現代社會已經是信息化的社會,高科技已經在平時工作與生活中處處應用,學生們要很輕鬆地適應這樣的社會需求,學會接受信息、處理信息與利用信息,這樣才能適應如今職場的工作需求。當然,現代化的生活、生產方式都需要學生們通過現代化的通信工具通話、交流信息,有了這些能力學生們才能站穩腳跟,立於不敗之地。信息時代的發展與推進,使傳統語文教學日益顯得尷尬與不適應,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將利用網絡等現代教育手段與流行文化對學生們的影響,給中職語文教育帶來嶄新的氣象和麪貌。與以往相比,利用網絡等現代教育手段,重視創造性思維,重視學生們的個性發展,使學生們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令其潛能得到充分挖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們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

三、突出職業性的特點,強化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應用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突出職業特色可以改變過去語文作爲文化課和專業課之間產生的“此厚彼薄”的狀況,以教學內容的相互滲透、教學方法的調整、評價體制的改革等推動語文課和專業課的共同進步,實現“雙豐收”。努力嘗試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讓語文教師與專業教師一起在課堂中執教,尋找在語文課和專業課之間尋找合適的結合點,讓學生們意識到學生們專業課的學習離不開語文課中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與人文精神的薰陶,慢慢理順語文課與專業課之間的不和諧關係,客觀評價各自在教學中的影響力,只有這樣,語文教學的職業特色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從而相互合作,共同協作,進而推動學生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實際教學環節中,教師讓學生們參與教學,有利於調動學生們的主動性,訓練學生們的膽識、口語表達能力與動作協調能力。在教學數控技術專業的學生們《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應努力爲學生們創造這樣一個行爲實踐的機會,讓這篇課文變爲一部課本劇,要求學生們在課餘到網上查找資料,自己策劃和討論寫劇本,再進行表演探討,從而讓學生們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上收穫的不僅是語文知識,而且收穫在網上查找資料的技能,鍛鍊口頭表達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們進行對《項鍊》、《竇娥冤》的改編表演,甚至構思《祥林嫂》、《林黛玉進賈府》等創作小品演出,以及《琵琶行》中“琵琶女是白居易之知音還是情人”、《項鍊》中的瑪蒂爾德“誠實”的探討上,在課堂上可舉辦演講比賽、主題演講,進行言談舉止有禮貌和用語得體的教育,教會學生們學習寫求職信,掌握求職面試技巧與必要的求職禮儀訓練等。這些體驗、行爲與實踐,提高了學生們的綜合能力,豐富了學生們,是使學生們獲得職業發展的重要工具。在求職中,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是個人良好的風貌展示,誠懇的求職信會給人用心與穩重的深刻印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自如地書寫報告、信件、說明書、製作圖表及流程圖,能使學生們快速適應企業生產,使整個生產過程有條不紊,生產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能只講授一般的知識,還應在培養學生們學習能力的同時進行有效的職業化觀念的灌輸,以學生們爲主體,高度重視學生們在廣闊的綜合的教學空間裏參加各種教學活動,想方設法地營造濃厚的語文學習氣氛,促進學生們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

篇4: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新世紀的教育是全面創新的教育,創新已成爲時代的要求,所謂創新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給予革新,或是創出前所不曾出現過的。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爲這個時代對老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創新教育需要滲透到各科教學中, 語文學科也毫不例外。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把創新教育滲透語文教學中呢?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我有這樣幾點體會:

一、啓迪興趣 爲創新打開大門

如果一個老師有能力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興趣對求知對創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也就是說,學習知識要有興趣,如果學生們情緒不高,興味索然,心理上無準備,感知生理器官呈閉滯狀態,還談何創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啓發了學生們的興趣,使他們達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學習那種躍躍欲試的地步,學生們的創新能力才能進一步提高。爲了刺激學生們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應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啓迪學生們的興趣,爲創新打開大門

二、改進方法 把創新滲透其中

傳統的語文教法沒有很好地遵循學生們的認知規律,教師是注射器,學生們是接收容器。教師教一篇課文往往是五大快:時代背景、作者簡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些與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沒有一點關係,因此也就談不上創新教育了。這樣的課堂往往是教師說的頭頭是道,而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得不到培養和鍛鍊。因此教法必須改進。

1、創造一個寬鬆的課堂, 鼓勵學生們創新

課堂是學生們學習知識的主要陣地,學生們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必須服務與學生們的學,作爲一條輔助線貫穿於學生們的整個學習活動之中。改變“教師中心”、“教師權威”的觀念,變師生關係爲朋友關係,把“講臺”搬到學生們中間去。在創新教育的課堂教學中。不能只要教師的活動,學生們必須參與。要有學生們充分動腦、動手、動口的時間和空間,創造一個寬鬆的課堂,使課堂氣氛變的和諧、活躍,鼓勵學生們創新,從而使學生們敢於創新。

2、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們創新

問題是創新的關鍵,它可以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們的創新。所以,一方面,教師要善於提問題。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注意以下三點:首先,質疑的目的性要明確,不可隨心所欲,要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們的實際情況而定。其次,質疑要有利於學生們進行正確的思維,疑難要設計的科學,嚴密但也要興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後,還要有一定的難度。所謂難度,就是教師要設疑給學生們解,讓學生們逾越。古人云:“爲學患無疑,疑則有進。”有疑難,才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情緒,使學生們羣情激昂地進行討論,或者全神貫注地探索思考,從而激發學生們進行創新。另一方面,教師要善於啓發學生們提問題,課堂一定要設計提問的環境,使學生們想問、敢問、和善問,使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充分的發揮出來。

3、搞好知識傳授,爲創新打好基礎

首先,一個沒有知識或者知識貧乏的人是很難進行創新活動的,放眼歷史 所有的發明都是在知識特別是相關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得以形成 ,因此學生們掌握知識的質與量影響着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體現要以知識爲基礎,要以知識爲前提。其次,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幫助學生們理解知識。只有學生們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時候,才能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時間越長就越接近創新的結果,體現出來的創新情緒,勇氣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創新。最後,創新能力的體現離開的實踐活動是不可能的,知識的運用爲創新提供的現實可能性。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知識的運用過程,就不可能有創新的產生。

以上三個方面的知識傳授,最終可以爲學生們的創新打好基礎。

三、發散思維 給創新插上翅膀。

國中語文課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頗豐,內容上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形式上則有結構美、節奏美、語言美。所以教師可以用適當的問題引導學生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欣賞、體味這些名篇,使學生們獲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昇華;使學生們的創新不僅僅侷限在課文內容上,而且可以拓寬到課文的深處。例如美學教育和德育教育。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另一方面及時的對學生們進行德育教育。在實踐中勇於探索、積累經驗、尋找規律,結合一些恰當的問題給學生們講一些美學理論,讓學生們在對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認識每一種具體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課中,我主要讓學生們讀,然後提出問題:應該怎樣讀?你的體會是什麼?最後結合教師講評,讓學生們感受安塞腰鼓所體現出來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時,一個人的德育好壞與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關重要的。在語文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課外內容來解決這個問題,可及時的對學生們進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來感染學生們,用文章所體現出來的積極內容來陶冶學生們。給學生們的創新插上翅膀。

篇5: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問題意識是思維能力的動力,創新精神的基石。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它的行爲表現是對事物的好奇、喜歡和探究。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只有具備了強烈問題意識的學生,纔有可能關注知識方法及其研究過程。在農村國小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就忽略這點,常常是一堂死氣沉沉的教師演說課或是華而不實的氣氛活躍的,老師和學生的一問一答。因此,我認爲要使在沒有現代教學設備的農村國小語文課堂真正的活起來,必須在語文教學中激活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進行創造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下面談談我多年來在農村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好奇心,使學生想問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動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對新出現的情況和新發生的變化及時作出反應。發現問題,並追根尋源、激發思考、引起探索慾望,開始創新活動。因此,我根據國小生這一特點,激起學生研究問題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引出探索的慾望。

二、創造條件,使學生敢問

在語文課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使學生敢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儘可能地爲學生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

1、創設積極寬鬆的教學情境。在農村語文課堂上,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沒有討論、交流、課堂死氣沉沉,我這幾年嘗試着,與學生多進行情感交流,營造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沒有害怕感而敢於從寬鬆和諧的環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創設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一種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悅,爲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給每個學生的提問投以微笑,關注和點頭,允許他們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插話。引導學生敢於對教師、書本上的'觀點,提出質疑,要積極提倡學生標新立異、勇於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地思考問題。允許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質疑促思。

三、教給方法、使學生會問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更困難”可見提問並不容易。學生從“敢問”到“會問”,有一個培養和提高的過程。需要教師的示範和引導。

1、以問引文。教師的提問要有啓發性,要抓住關鍵之處。這樣能夠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中矛盾之處的注意。從而產生相關疑問。

如:《貓》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說貓老實吧――它――貪玩――盡職――”引導學生在這些地方提出問題:“作者爲什麼說貓老實卻又說它貪玩?貪玩又盡職呢?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後,然後通過討論,就會把課文理解得更深,學生的思維也更深化。

2、提供範例。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學生喜歡模仿的又是教師的行爲方式,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提問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給學生提供範例。善於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敢於想像猜測,對同一個問題多層面,多視角地去觀察、分析和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探因求果、正反對比、逆向思維、突破定勢等方法,提出來具有創新性的問題,長期潛移默化,學生便會由原來的被提問變爲主動提問。

3、變課堂的“縱向提問”爲“橫向提問”。所謂橫向提問就是在課堂上問題不是由教師提出,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再由學生通過思考來自行解決的一種提問方法。由於提問者與回答者在課堂教學中都具有同等的學習者地位,因此這種提問方法與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縱向提問相比,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消除在課堂回答過程中的緊張感,能爲推動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敢議論問題和提出問題,善於回答問題和分析問題創造了條件,使學生有機會在一種既無拘束又較熱烈的教學環境中提出問題、回答問題。

四、提高認識、使學生善問。

善問是在學生有主動提問意識基礎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問、會問的進一步提高,善問是要問得當,問得明、問得妙。

問得當,是指當問之處才問,不要一有疑就問,每疑必問,應當經過充分的思考確實有疑問再提問。那些通過自己的努力,或通過查工具書、向別人諮詢、與同學互相討論便能得以解決的問題,則不必提問。

問得明,是指對問題的表述要清楚、明白。清晰的表達。可以使問題更加明朗,而且還能幫助提問者自己理清思路,爲問題更加深入探討和解決提供契機。

問得妙,是指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很高的認識水平,這些問題無法從課本或教學資料中得到答案,必須由學生經過理解、分析、推測、歸納等過程將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進行加工。這就需要調動提問者認知方面的所有潛能,有時還要受到自己的興趣、動機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約。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題、敢問、會問、善問、並且把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及時納入教學思路之中,這樣既加強訓練的針對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我們農村語文課堂教學,不管用何種方法,都必須符合以學生爲主體,以訓練思維和語言爲核心,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爲根本目的。

篇6:語文教學論文

語文教學論文模板

現在的農村學生,多數爲留守兒童,缺少閱讀的習慣。而閱讀是一個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作爲教師,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使學生願意讀書,用心思考書中的問題,積累書中的優美詞句、成語、格言等。

一、“興趣”是孩子的動力

祖沖之是我國古代的科學家,他推算出的圓周率比歐洲早一千多年。然而9歲時,其父親希望他在文學方面有所成就,逼着他背《論語》,他兩個月只能背十多行,被其父親罵爲“蠢牛”。可年少的祖沖之細心觀察天體,發現每月的十五月亮就會圓,於是困惑地問爺爺,爺爺引導給他解釋:“月亮運行有它自己的規律,所以有缺有圓。”從而調動了祖沖之的興趣,他開始研究天文曆法,成爲一名傑出的天文學家。

每個學生都有其喜歡的、感興趣的事物。教師應結合其感興趣的事物,提供相關內容的書籍。如:有的學生喜歡恐龍,就可提供介紹恐龍生活習性的相關書籍。每個學生都有希望掌握更多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的知識,從而更願意去探究。一旦發現可在書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的知識,則更願意去閱讀其他書籍,從而達到發自內心地去讀書。

二、適當指導閱讀方法

我們常常要求學生要多讀書,可是學生困惑的是:應該怎樣讀?教師應對閱讀的方法加以引導,學生才能在書中找到樂趣。

1、精讀

根據學生興趣及語文素養選擇相關書籍,要求學生在1—2月的時間內讀完該本書。指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準備好一個記錄本,將書中的優美句子摘錄在本子上,也可將文中描寫人或動物外貌特徵、心理活動的句子或片段抄錄下來加以揣摩;也可將書中引用的名言、詩歌抄錄後再理解、背誦,指導學生將每個星期對所讀的文章的感悟用語言表達出來。

2、瀏覽

在一次閱讀課上,我準備了幾十份報紙。當每個學生詫異地拿到報紙後,我要求學生用30分鐘的時間快速地看完報紙上刊登的內容。看完後,給全班同學彙報報紙上講了什麼事或故事。學生聽完要求後,安靜、快速地讀報。25分鐘後,就有學生舉手示意已讀完;多數學生讀後能流利地彙報所閱讀的報紙上的.內容。學生彙報後我才告訴學生這就是本節課訓練的一種閱讀方法---瀏覽。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會了瀏覽的方法。我又提出新的要求:在課後,將你認爲報刊上的優美語句或段落、文章推薦給你的同學精讀。

3、略讀

瞭解大體內容,可看一下內容介紹或文章開頭、結尾,瞭解事情的原因、經過、結果。

三、開展讀書交流會

要想讓學生有讀書的習慣,還需要給學生營造讀書的氛圍;要想讓學生喜歡讀書,那就讓他們嚐到讀書的甜頭。每個學生對閱讀會產生不同的反應,爲幫助學生積極、及時地拓展閱讀體驗,分享閱讀收穫。我每個月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讀書交流會。爲在規定的3—5分鐘時間內表達清楚自己的收穫,每個同學都會在會前精心準備發言稿,有的同學對書中某個細節描寫發表看法;有的則對文章的寫法或對文章中某一段話或某一個字的用法等加以探討。在交流會上,我指導學生對書中的許多感悟,如:爲人處事、道德修養等聯繫到生活中,將書中的知識與生活想結合,將書讀“活”。在交流會上,同學們經過讀書、聊書過程後,吸收好的讀書方法,瞭解更多的描寫、敘事方法,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學生養成了讀書、思考的習慣。

四、“讀書節”讓學生的閱讀得以昇華

在每學期,我組織2—3次“讀書節”活動:每個學生讀一本好書,然後寫一篇讀後感。由於每個學生選讀的書都是自己感興趣的,則會認真思考中的內容,將書中的感悟由不完整到文字敘述過程中逐漸條理化、清晰化。在寫讀後感過程中,學生會對書中的1---2個問題去加以思考,爲解決問題,他們會查閱資料,在與同學、師長等加以探討,在思想的碰撞中解決問題,從而把書中的內容內化、吸收,真正獲得滋養心靈的營養。對我感觸較深的是學生李彬的讀後感《我“母親”的痛》,他在看了一本關於沙漠化的書籍後,引發了他對家鄉水環境的擔憂,於是他作了實地調查。在本鎮曹家堰水庫中有20多種魚類,在堰壩下有兩個紙廠,排放的污水直接流入小溪中,水面上漂浮着各種髒東西,水黑而且臭味撲鼻,水中無魚兒遊動,他在小溪邊的污泥中找到一條黃鱔,頭大呈三角形,身體瘦小,完成變異。同學們聽了他的文章,心靈受到了震撼,增強了環保意識。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收穫、體驗。教師給予了一個平臺,讓學生分享快樂、分享收穫,才能提高其閱讀的積極性;教師給予了一定的指導,讓其思想在各種營養成分下茁壯成長;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讓其閱讀拓展到現實生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孩子閱讀的動力,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獲得樂趣、積累經驗,讓學生從一本書拓展到另一本書的閱讀,提高閱讀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