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家庭教育學論文精品多篇

家庭教育學論文精品多篇

家庭教育論文 篇一

摘要: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思想和見解,如果缺乏溝通,往往容易造成誤解甚至關係破裂,無益於美滿家庭的形成。家庭會議是一項普適的家庭成員交流平臺,民主的家庭會議角色不僅影響着家庭會議能否順利開展,對孩子的健康發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家庭會議是民主處理家庭事務的一種方式,而家庭會議的角色及分工更應該採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通過對家庭會議角色及任務等內容進行分析,充實家庭會議理論,併爲家庭會議實踐提供角色分配方面的參考與幫助。

關鍵詞:家庭會議;角色;綜述

家庭會議是促進家庭成員溝通的一條有利途徑。本文所指的“家庭會議”即在家庭內部舉行的全員參與的家庭事務交流會。家庭會議召開的前提一定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關係,應該不分長幼、年齡和性別,人人都有參與和發言權。家庭會議是民主處理家庭事務的一種方式,而家庭會議的角色更應該採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采用文獻法,運用家庭會議爲關鍵詞,從中篩選出11篇,圍繞家庭會議角色及任務等內容進行分析,提煉出家庭會議最適宜的角色構成及其地位、角色成員心理、角色成員行爲、角色體驗等相關信息,以促進對家庭會議角色的深入瞭解。

一角色構成及其地位研究

“在會議中,除了每個人都是發言人外,尚有主席與記錄二種角色,主席負責帶領會議順利地進行,記錄則必須記下討論的議題及每個人的發言重點,這些職務也是需要家人共同分擔的。”[1]該觀點指出家庭會議中的主要角色及其任務,其中主席處於主導地位。“最好民主選出一個人作爲會議主席,這個人並不一定非得是家長,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只要大家認爲他有足夠的組織才能,即使沒有,這也是個很好的鍛鍊機會”[2]補充說明主席的選拔方式、應有的才能及其鍛鍊意義。萬事開頭難,爲確保家庭會議的順利召開,及其後期的合理模式的形成,建議首次家庭會議的重要角色由家長擔任,強調以上兩種角色的重要作用,也表明家長在家庭會議中應起到模範帶頭作用。

我們可以從西方較爲成熟的家庭會議中汲取經驗,如果家庭成員較多,可相應安排較多角色。一方面不同角色的嘗試可以促進孩子參與家庭會議的積極性,提高參會興趣;另一方面設置較多角色也可以避免角色及任務分配不公,個別家庭成員存在感降低等情況的發生。“家庭會議中每個成員的意見都應當平等對待,每個人都有被聆聽的權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出問題和關注需求。”[3]家庭會議中最基本的角色是發言人,每個家庭成員都擁有該身份。基於該身份的一致性,無論長幼,在作爲發言人表達個人觀點時,每個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應該被尊重。綜上,家庭會議中的常見角色有主席(主持人)、記錄員和發言人,另可按情況適當添加角色並予以合理分工。

選拔方式應民主,首次可由父母擔任以示模範,後期多以輪流擔任的形式。主席與記錄員的分工較多,對其能力要求略高,其中主席處主導地位,對會議的順利有序發展起着關鍵作用。發言人的身份是最基本的,包含所有其他角色及分工。每個參會成員都享有真實表達自己看法並被尊重的權利,無論長幼,均處平等地位。

二角色成員心理研究

“孩子們找到了主人翁責任感,因爲某些規則和計劃是他們親自參與制定的,他們會很自覺地遵守。”[4]參與家庭會議是對孩子知情權、表達權、決定權的一種尊重與激發,孩子可以在扮演發言人這一基礎角色中,獲得較高的存在感與主人翁意識,也將有利於會議結果的順利實行。會議的氛圍與角色成員的心理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融洽的會議氛圍會是角色成員的心理更加放鬆愉悅,從而促進家庭事務的順利解決;角色成員的心理積極向上,將促進會議氛圍的融洽。因而,會議的順利召開需要採取平衡議程,歡樂與抱怨適當共存,以確保會議的順利舉行。

其中,家長要起到平衡及調和會議的作用。作者從實踐經歷中獲取兒子被選中擔任會議主持人時的表現,反映出孩子興奮卻又信心不足的心理。在此基礎上若加以鼓勵,將促進孩子自信心的加強。“孩子的想法得到了表達,情緒也得到了宣泄,同時家長也走進了孩子的心裏,孩子心理更加健康,家庭也會更加和諧穩定。”[5]孩子在扮演發言人的角色時,將自己的真實想法進行表達,可促進系裏健康,促進親子關係融洽。綜上,家庭會議要在和諧的氛圍中進行,以確保角色成員心理的積極。會議中孩子的主人翁意識、決策能力及自信心能夠得到進一步加強,父母應給予相應的鼓勵與支持。

三角色成員行爲研究

“以後的家庭會議裏,兒子果然有了很多準備,他甚至還擬了會議議程,定了會議主要內容,寫了他的‘主持詞’,並給自己準備了個本子做會議記錄。”“兒子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上批評或表揚我們,最後做出總結。”[6]作者對兒子擔任會議主持人的行爲表現進行了記錄,前者體現孩子對會議發言及設備的細心準備,後者體現出孩子在擔任會議主持人過程中的公正態度。作爲發言人,“在開口時,語調要低,語速要慢,保持平靜的心態,要想着開會的初衷就是爲了解決問題,而不是激化甚至是挑起新的問題。描述事實時,要保持公正,表達真實的想法。”[7]

這既是對會議過程中發言人的要求,亦是順利召開家庭會議的發言人的必要行爲。綜上,在擔任主持人角色時,要保證認真備會的態度及公正的判決態度;在擔任發言人角色時,發言人之間要保證互相尊重、認真聆聽、真實表述,以確保家庭會議的順利舉行。

四角色成員體驗研究

通過家庭會議,孩子的責任感、歸屬感與自信心會得到加強。家庭會議是孩子在家庭內部展示真實自我的舞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更易表現真實的自己,同時促進能力的鍛鍊與加強。家庭會議的長期召開,可以相對清晰地看到孩子的進步,孩子在提高自信心的基礎上,判斷力也得到相應加強。家庭會議的召開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及能力形成大有裨益。通過反饋,可瞭解到大部分經過家庭會議鍛鍊的孩子心態與能力要明顯好於沒有參與過家庭會議的同齡孩子。

因而爲了孩子的成長、增進家庭親子關係,要不斷嘗試家庭會議的召開。綜上所述,“家庭會議”是一項適合普及的有效方式,能夠提供給家庭一個溝通與互動的平臺。家庭會議中的角色分配得當,將有利於凝聚家人情感,增進親子關係,使家庭教育的成果最大化;若角色分配不當,可能對會議的預期效果產生影響。通過文獻分析可見,關於家庭會議角色的研究總數不多,多以實踐案例爲主,理論知識較少,值得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鍾思嘉。父母效能培訓手冊[M]。廣州:新世紀出版社,2005:157.

[2]韓德秀。人生中最美妙的事都是免費的[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3.

[3]博芭。米歇爾親子教育祕訣8項成功技能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69.

[4]內爾遜。幫你走出溺愛孩子的誤區[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171.

[5]李文傑。如何養出棒孩子:20位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心得[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99.

[6]史麗娜。當家庭會議主持人讓孩子有了主見[J]。中國農村教育,2012(6):63-64.

[7]魯鵬程。好媽媽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實踐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49.

作者:於曉豔 俞愛宗 單位:延邊大學師範學院

家庭教育論文 篇二

摘要:

青春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時期,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上產生了急劇變化,很多青少年不能夠正確地認識到生理變化的原因,容易產生暴躁、叛逆的情緒,使身心發展失去了平衡。在青春期階段有效地開展家庭教育,能夠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因此,本文將主要分析家庭教育在青春期中的作用。

關鍵詞:

青春期;家庭教育

家是每一個人成長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背景和底色。青春期的孩子心理變化錯綜複雜,處於從幼稚到成熟的過渡階段,極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因此,有效地開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有利於孩子順利度過這一階段。

一、目前青春期家庭教育的現狀

(一)過度干涉保護孩子,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強烈的要求獨立的願望,試圖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反對父母的各種干涉、指導和控制。並隨着獨立性的發展,開始產生成人感,渴望被成人平等而尊重的對待。現實生活中,在父母的心目中,一般習慣於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們的實際年齡還要小些,還需要保護。同時,由於現在的初高中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裏被視若珍寶,在父母長輩眼裏是永遠的孩子。並且,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中國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極爲重視。因此,很多家庭出現過度溺愛和保護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過多的干涉和控制青春期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導致孩子產生種種不滿情緒,逆反心理嚴重,與父母關係緊張。

(二)家族傳承的不良教育方式

雖然我國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長遠的歷史和發展。但在中國的大多數家庭,特別是農村家庭,仍然存在着諸如“棍棒教育”“父母專制”等通過嘮叨、埋怨、指責、或者打罵來達到教育目的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長會不知不覺受到從父輩、祖輩那裏所接受的思想觀點、行爲習慣等的影響。會依照自身原生家庭的教育管理方式來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教育和管理,從而忽略了孩子個體本身的特殊性和時代的發展性。

(三)父母不在位和隔代教育

父母不在位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父母外出打工之後的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常年缺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從而成爲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第二種是離異家庭。單親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也是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第三種則是父母在家庭中並沒有處在父母狀態。比如說,有一位九年級的家長,因爲和女兒在生活事件中的幾句口角,一連幾個月和孩子之間彼此不理不睬,直到孩子會考前的最後一次關於志願的家長會前一個小時,母親還在猶豫要不要去參加女兒的家長會,她覺得如果自己主動去了,在女兒面前就輸了。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一對母女的關係就類似於兩個孩子。這種情況就屬於父母不在父母狀態。父母缺位或不在位,就容易出現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輩對孫輩的一種撫養教育方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隔代教育存在着較多弊端。

二、青春期家庭教育之淺見

(一)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身教重於言教

德國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曾經說過“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我國近代朱慶瀾將軍在他的《家庭教育》一書中曾經提出過家庭教育的原則,其中一個就是父母要給孩子“做個樣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家庭中成長,父母的言傳身教隨時可見,父母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的思想行爲,這種影響雖然是零散的,但卻是大量的和隨時隨地的,並且是不斷持續的。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通過潛移默化和薰陶而發揮作用的潛在教育因素。家庭氛圍融洽的孩子在家裏感到有安全感,情緒穩定,生活樂觀,能很好地適應青春期的各種變化。反之則容易緊張和焦慮、容易發生情緒問題。青春期孩子的情緒本身不穩定,容易波動。因此,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極爲重要。

(二)以瞭解和尊重爲基礎,加強引導

青春期存在着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希望擺脫成人的約束,要求自主和獨立。另一方面,青少年從心靈深處並不能完全擺脫對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賴,只是依賴的方式和程度與國小階段相比有所改變,更爲需要的是父母的關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他們更希望從父母那裏獲得生活經驗、情感支持和心靈溝通。與學齡前和國小階段相比,家長“養育者”和“玩伴”的角色逐漸淡化,而“心靈陪伴者”和“方向引領者”的角色需要則逐漸凸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爲:人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內在趨向,強調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主體性。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他們更需要的是父母作爲方向引導者來肯定他們的做法,指出他們的不足,促進他們的思考。青春期的家庭教育應該是父母在瞭解孩子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鍼對性的引導,而不是生硬的說教。

(三)加強溝通,注重良好親子關係的培養

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髮展上存在着閉鎖性和開放性的矛盾。他們一方面不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讓父母看到自己的“祕密”,另一方面卻又感到孤獨,希望被人理解。作爲父母,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加強和孩子之間溝通,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好的關係勝過一切,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親子關係是人生社會關係的起點,中學生通過與父母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獲得成功愉悅的體驗,將會對其面對其他社會關係建立信心以及積極的影響。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首先要學會與孩子溝通。父母通過傾聽、理解、接納、鼓勵、尊重和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當孩子感覺被父母所理解,自然就會向父母敞開心扉。父母的指導、建議和幫助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結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接觸社會和認識社會的起點。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髮展特點。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引導;提升父母自身的素質,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從而保證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杜丁,孔悅.家長與子女爲何頻發“戰爭”[J].中學生閱讀(國中版),2016(06):2.

[2]柳菁.關於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及對策探討[J].中華少年,2016(17):17

家庭教育論文 篇三

摘要:由於我國離婚率的提高,離異單親子女數量上升,由此引發的離異單親家庭教育問題已然成爲家庭、學校、社會面臨的一個新課題。教育生態學是用生態學方法審視教育問題的交叉學科,爲研究離異單親家庭教育問題提供新的角度。本文從生態環境與離異單親家庭教育之間的關係入手進行分析,並嘗試從“限制因子”、“花盆效應”等生態學基本原理方向找出生態治理的解決之道,以期從新的角度破解這一教育難題。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 離異單親家庭 家庭教育

相關研究顯示,我國離婚率呈上升的趨勢[1]。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婚姻質量、感情需求、愛情期望隨之發生變化,給婚姻的穩定帶來衝擊。根據民政部發布的《2015年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僅2015年全年有363.7萬對夫妻離婚。因此在家庭離異環境下成長的子女,其教育問題已成爲不可忽視的社會性問題。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作爲特殊的羣體,不僅不能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獲得“雙份”的愛,反而受到家庭破裂的影響,很容易在心理、行爲上產生偏差。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並且研究離異單親家庭教育問題,併產生一定的成果。目前,歐美國家對離異單親家庭的研究主要側重於理論分析及實證研究兩大方面,是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領域的熱門話題。而國內對於離異單親家庭的研究起步較晚,更側重於對離婚後果的分析[2]。筆者試圖從教育生態學視角探討我國離異單親家庭教育問題,以期從新的角度破解離異單親家庭教育難題。

一、論文的研究價值和研究背景

1、研究離異單親家庭教育問題的必要性。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家庭不僅是個人生活的起點,還是人格形成的源頭。婚姻家庭關係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條件就越好。”家庭是人成長的起點,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位導師。改革開放以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離婚率快速增長,離異單親家庭日益增多,離異單親家庭子女數量日益龐大。因此“如何教育離異單親家庭子女,使他們健康成長”已然成爲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2、什麼是教育生態學?基本觀點有哪些?

教育生態學是教育學和生態學相互滲透的結果。教育生態學這一科學術語是美國哥倫比亞師範學院院長勞倫斯克雷明於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書中最早提出來的。教育生態學是依據生態學的原理,特別是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協同進化等原理與機制,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進而掌握教育發展規律,揭示教育發展趨勢和方向。概括來說,教育生態學是研究教育與其周圍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的、社會的、規範的、生理心理的)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的。目前,教育生態學研究主要有兩個趨向:一種是以教育爲主體,研究教育與生態環境的關係,另一種是以生態環境因子爲主,研究各種生態環境因素與教育的關係及對教育的影響。

二、教育生態學視野下的離異單親家庭教育問題

人是教育活動的主體,人類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與教育的發展是有密切聯繫的。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的生態環境,兩者以協同進步的關係存在。因此,以教育生態學的視角研究離異單親家庭教育問題需從教育的生態環境分析入手,本文將從外部生態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規範環境)和內部生態環境(生理心理環境)兩方面剖析生態環境因子對離異單親家庭教育的影響。

1、外部生態環境。

(1)自然環境與離異單親家庭教育

自然環境是指圍繞人類社會的自然界,包括地理空間及作爲生產生活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各種自然條件。此外,人類生活中還有大量“人類化的自然”,如人工種養的動植物、採掘的標本等。自然環境是人們的認識對象、改造對象和審美對象。一方面,自然環境可以作爲教育的內容,拓寬人的知識面。另一方面,可以作爲一種教育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改變人的身心狀態。自然生態因素對教育的影響往往是通過對人的多方面影響而作用於教育的。對於離異單親家庭子女而言,家庭環境或經濟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會導致其心理驟然失衡,造成多方面影響。從心理上看,離異多會造成孩子出現一種“被父母拋棄”的不安全感,這種“被拋棄”的不安全感讓他們難以再從外界環境獲得安全感;從經濟條件上看,離異多會造成家庭經濟現狀變差,父母可用於孩子學習、觀察外界自然環境的金錢和時間變少。一般來說,自然環境因素對離異單親家庭教育的積極影響遠遠小於正常家庭。

(2)社會環境與離異單親家庭教育

社會環境又稱結構環境。一般來說,這是人類特有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院落環境、村落環境等。家庭作爲個人生活的中心,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對人的影響是學校等其他環境因素的幾倍。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孩子會在無意識中模仿家長的行爲,對其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正面或反面的'作用;家長的態度能直接影響學校教育效果;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內部人員的關係及管教方式等因子都會影響個人的成長。對於離異單親家庭子女而言,家庭環境生態因子的穩定被打破,影響是多方面的(心理方面、行爲方面和學業成績方面)。部分家庭社會經濟條件變差,父母性別角色缺失、家庭關係失調等因素都將對離異單親家庭教育造成巨大的影響。

(3)規範環境與離異單親家庭教育

規範環境又稱精神環境或價值環境,它是人類在社會羣體生活中形成和持有的態度、風氣、氣質與觀念。規範環境大致可包括文化、藝術、科學、技術、哲學思想、道德觀念、社會風氣、民族傳統和習俗、法制、管理、民主、宗教等。與傳統文化相背離、社會輿論的負面導向、社會制度的不健全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離異家庭時常被歧視。這種外部環境因素的壓力很容易對孩子造成不利的影響。

2、內部生態環境。

(1)生理、心理環境與離異單親家庭教育

人的生理髮展是實施教育的一種環境和基礎發展。關注人的生理狀況及其發展,是人全面發展的必要前提。人的生理髮展的重要體現是體育。體育教育和活動的重要目的是促進人身體健康發展。在離異單親家庭中,父母性別角色的缺失等因素時常導致家長對子女體育教育的忽視。

心理素質與心態是教育生態的一種十分重要的內在環境條件。它建立在人的生理髮展基礎上,是外部各種環境條件的反應,與教育相互關係更爲直接、密切。心理素質把控:

①智慧、智力與智能;

②羣性、羣育與羣化;

③德性、道德行爲與自制力;

④情緒與性格等。

在離異單親家庭子女身上普遍存在一些不良表現,如自卑、孤獨、迷茫、逆反、攻擊等。從人的心理環境因素入手,分析構成不良影響的原因,有助於解決離異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

三、離異單親家庭教育問題的生態治理

1、優化教育供給,轉變教育觀念,弱化離異單親家庭教育中的限制因子的影響。

1840年J.李比希(Justus Liebig)發現:穀類作物的產量通常不受到它所大量需要的營養元素的限制,反而受到那些只是微量需要的原料的限制。由此他提出,當一株植物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降低到該種植物最小需要量以下的時候,這種營養物質就會限制該種植物的生長。這被稱爲李比希最小量定律。在這之後,泰勒(Taylor)將這個定律擴展到營養之外的溫度和時間等生態因子。1954年,奧登(Odum)發展了限制因子的概念,即達到或超過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1965年,賴特(Knight)指出:當生態因素缺乏時,或在低於臨界線,或超過最大耐受度的情況下,就會起限制因子的作用。綜上所述,在衆多環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過某種生物的耐受度極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長繁殖或擴張的因素,都叫限制因子。推導到教育生態學中,可以將限制因子理解爲:接近或超過學生的學習耐度範圍、影響人的發展的因子(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精神因素)。因爲人的發展的特殊性,在教育生態環境中,幾乎所有生態因子都可能成爲限制因子。在不同的時期,生態圈的狀態不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步步調整。因此,尋找和弱化當前階段限制因子的影響顯得極爲重要。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Ar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到:人的需要就像是一座金字塔,從最底層到最頂層依次爲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一般認爲,只有實現低層次的需求後,人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追求。但在不同時期,人的需求也不一樣。一個人可能會在同一時期產生多種需求,但一般情況下,只有一種需求佔據主導。因此,抓準當前階段的人的需要和需求,變被動爲主動,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優化教育供給,在不斷變化的生態系統中弱化限制因子的影響,才能使離異單親家庭教育處於動態平衡中。

2、建立開放型教育系統,避免離異單親家庭教育走向“花盆效應”中。

“花盆效應”在生態學中被稱爲局部生境效應。首先,它在空間上有很大的限制性;其次,它是人爲創造出來的一個適宜生長的空間,人工控制溼度和溫度。在一定時間內,作物和花卉可以長得好。但一旦離開人的精心照料,經不起溫度的變化,更經不起風吹雨打。在離異單親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出現極端。通常情況下,單親的家長會有一種負疚感,總想爲子女對付出一些以補償由於家庭缺憾而給孩子造成的某種損失或傷害。許多家長會對子女百般照顧,養成孩子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使得孩子缺乏獨立性。這種“花盆效應”會削弱教育生態個體(或羣體)的生存能力,泯滅抗爭精神,造成逆來順受,對個體(或羣體)的成長十分不利。因此,在離異單親家庭教育中應家長與學校、老師一同努力,爲孩子建立一種開放型的教育系統,警惕“花盆效應”的發生。

教育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能一朝一夕而成。對已經出現教育問題的離異單親家庭,應積極地“生態治理”: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家長要適當調節對子女的期望水平、加強親子間溝通,在學習、思想、生活、人際交往、習慣等方面關心孩子等;對還沒有出現問題的家庭,應予以警惕,以恰當的方式引導、教導孩子,維護好各生態因子間的平衡,促進孩子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鄭麗莉。離異單親家庭兒童發展良好教育案例分析[D]。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謝朝豔。單親家庭對子女教育的影響及對策[D]。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家庭教育論文 篇四

論文摘要: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兒童期的智力發展最快,是人智力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的國小低年級兒童的智力等各方面的發展又是“關鍵期”中的關鍵期,此時,不僅是孩子打好學業基礎的關鍵期,更是知識技能、個性特徵、情感態度、良好習慣、社會品質各方面養成的敏感期和最佳期。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與新教育理念的逐步推進,以兒童綜合能力培養爲目標的素質教育是新時代、新形勢對家庭教育提出的一個目標性的要求。大量事實也證明了成功的孩子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與否對孩子一生將會產生重大影響。可從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低年級兒童身心發展特點以及實現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三方面入手進行研究。

論文關鍵詞:國小低年級兒童;家庭教育;有效性

由於我國教育理念處於轉變的過渡期,我國多數家庭教育,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家庭教育仍然不被重視。而現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又是學校教育,導致父母更多的將孩子的教育問題推給學校,忽視了自己纔是真正的教育基礎,自己纔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國小低年級學生的一般年齡是7~9歲,處於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對自己的行爲和情緒變化變得更加有意識,但卻仍然不穩定。這時期的孩子和父母相處時間長,對家庭的依賴性大,很多父母卻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或是家庭教育理念出現偏差,使得很多孩子一開始就輸在家庭教育這條起跑線上。這使我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家庭教育對於兒童,尤其是國小低年級兒童的重要程度。

一、中國兒童家庭教育現狀及原因

1、親子活動較少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普遍原因

現代著名兒童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在其《家庭教育》中寫道:“一個人知識豐富與否、思想發展與否、良好習慣養成與否,家庭教育應付完全責任。”低年級的兒童由於其年齡特點,在心理和生理上對家庭的依賴是人一生中最強烈的時期,並且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渡過,父母對兒童有着足夠的權威和支配作用。如果此時家長不能多與孩子進行親子活動,那麼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2、缺乏科學理念做指導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當今社會不再以“分數”來衡量一個兒童的發展,需要的是對兒童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對於家庭教育的要求也日趨科學化。

很多家庭對於兒童的教育絕大多數內容都是繼承而不是創新,傳統的“家長制”觀念較強,信奉“黃金棍下出好人”的訓條,對孩子的發展有強硬的較高要求,將自己固定在老一輩對於自己的教育模式內,認爲這樣就不會出現問題。但是現在的問題是,社會在發展,對於人才的要求在變化,舊的一套家庭教育經驗在今天已經無法參照。抑或是,過於關注社會的變化,一味地迎合社會用材的需要培養孩子,不顧孩子的身心特點和興趣愛好,特別熱衷於湊熱鬧,趕時髦,強要孩子學拉小提琴、彈鋼琴、繪畫,逼迫孩子走一條由家長規劃好的路,這不但會使孩子過早的失去了童心,更會造成中國家庭教育優良傳統的斷裂和失傳。

3、逃避教育孩子的責任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關鍵原因

偉大的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裏指出:“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麼不管教師做出多麼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由於社會將普遍的關注焦點放到了學校教育身上,導致父母對於學校教育的依賴變強,認爲教育孩子就是學校的事情,忽視了他們自己纔是真正的教育基礎。而從學校的性質來看,它們更多地將學生知識的獲得作爲最重要的方面。

二、國小低年級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國小低年級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關鍵期

研究表明:人腦在9歲之前發育速度最快,這個時期大腦的發育正好處於內部結構和功能完善的關鍵期。國小低年級兒童的一般年齡是7~9歲,處在兒童期的中期階段。此階段的兒童,玩的天性開始消退;大腦的抑制能力加強,對自己的行爲和情緒的變化更有意識,但自控能力較差,表現出不穩定的狀態;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開始形成,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語言表達能力等各方面水平不斷增強;思維發展水平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而國小低年級兒童正處在這個由量變到質變飛躍過程的關鍵期。

2、國小低年級兒童的社會化發生了質的轉變

此時的兒童到了學齡初期,開始背起書包上學了。從踏入國小的那一刻起,兒童的社會化也將發生質的轉變。進入學校意味着學生要開始接受學校系統的、有計劃、有目的的知識品德等各方面的培養,“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國小,有一個逐漸適應校園生活新環境的問題。對國小一年級的新生來說,從校園的自然環境到教師同學這樣一種人際關係環境都是陌生的,還有學習的壓力,校規校紀的約束等,這一切都構成了新入學兒童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

三、寓教於“樂”,全面培養

1、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激發孩子強烈的學習興趣

學習態度是孩子對學習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反映傾向,良好的學習態度對學習有推動和增效作用。國小低年級的兒童處於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期,此階段兒童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好奇”“愛問”,而玩又是兒童的天性,作爲家長不能毫無道理地對孩子的天性予以剝奪,而要善於把孩子對玩的興趣引導到學習上來。

認清學習態度與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明確良好的學習態度離不開學習興趣的支持,學習興趣的培養需要具備良好的學習態度。要了解處於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們的特點,如自制力差,學習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擾等。

家長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多與孩子溝通,掌握孩子喜好,找到孩子的閃光點,不要吝嗇鼓勵;營造民主、平等、求知的家庭氛圍,兒童一起學習,寓教於樂,善於讓孩子在遊戲中收穫快樂;善於利用閒暇時間中對孩子進行培養,讓孩子覺得沒有壓力,情緒得到舒緩,也可以適當利用“報酬效應”,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制訂合理的家庭教育目標,尊重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

進入國小以後,孩子突然間要負起很多的責任,由於國小低年級孩子年齡較小,和父母相處時間長,對父母依賴性大,因此家庭應更多的承擔起幫助孩子成功地由一名“小朋友”向“國小生”轉型的重任,幫助國小低年級的兒童制訂合理的學習目標。

家長在給孩子制訂目標時,應考慮到孩子的身體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標制訂在孩子能夠承受的範圍內,並留有一定的餘地。儘可能把目標設置得詳細,這樣,孩子在努力的時候也就越有方向。

3、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輔導

我們既要把孩子當成孩子,又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發展的社會個體,這就需要家長在充分了解與尊重此階段孩子身心發展特徵的基礎上,重視對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輔導,培養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尊重與愛的權利和義務、團隊合作能力、獨立自理能力、選擇正確休閒方式的能力、樹立合理消費觀等常識性能力。

家庭是國小生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與否對國小生的身心健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全面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對孩子要有正確評價,不能有脫離實際的過高要求和急躁情緒,言行舉止應該成爲孩子的表率,在孩子的心目中成爲可敬、可信的人。讓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相互促進,爲孩子打造一個更美的未來。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陳黎霞。入學適應不良學生。2009-09-17.

家庭教育論文 篇五

【摘 要】

隔代教育是指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它是和親子教育相對的一種概念。這種教育方式,使已有養育孩子經驗的祖輩能夠在各方面將孩子照顧得很好很周到,但是,它所帶來的問題會越來越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它對兒童的成長、發育等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本文主要分析隔代教育給兒童帶來的負面影響,並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隔代教育;問題;對策。

一、隔代教育及其形式。

隔代教育是指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它是和親子教育相對的一種概念,它是一種家庭教育。由於工作壓力、社會競爭等因素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把孩子交給父輩養育,使隔代教養已成了家庭幼兒教育中的一種很自然、普遍的現象。社會上對隔代教育的關注也就越來越多,該種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輩的社會經驗,既發揮祖輩餘熱,又解放年輕父母。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不容忽視。在本文裏,筆者主要分析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並提出可行的對策以期逐步解決這個問題。

隔代教育可以分爲完全隔代教育和不完全隔代教育。完全隔代教育,指父母親長期與孩子分離,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完全由祖輩承擔。這種形式以農村爲主,因爲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好由祖輩來撫養;不完全隔代教育是指父母親和孩子短暫分開,例如城市父母由於工作原因暫時由老人來照料孩子,或者祖輩與父輩住在一起共同教養孩子,這時候,祖輩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在某些方面也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稱之爲不完全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帶來的弊端。

誠然,隔代教育有其合理的一面,如老人養育小孩的經驗豐富,有助於縮小“代溝”的差距,減輕年輕父母的負擔等。但筆者認爲,隔代教育的弊病很多,主要有如下表現:

(一)易導致過分溺愛兒童。

祖輩會比父輩更加溺愛孩子,他們不辭勞苦地爲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對於孩子所提出的過分的要求,老人們千方百計會滿足,這種過分的溺愛會引起很多問題。

1、生活方面:

生活中所有的問題祖輩都已經幫忙安排好,孩子不需要考慮任何問題,等待享受即可,導致其生活常識少,自理能力差;對孩子物質需求的過分滿足,營養的過分吸入,體質差,鍛鍊少,使孩子的身體素質較差,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會越來越認識到身體素質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工作甚至是性格的影響。

2、能力方面:一方面,孩子受挫能力差,解決問題的能力差。

由於孩子已經習慣於祖輩家長凡事都聽從自己的意見,走出家門後,當面對他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他們往往不知所措,怨天尤人,而不會去動腦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另一方面,溺愛導致兒童獨立性差,兒童的所有事情由祖輩承包,自己無需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一旦需要他們獨自面對問題時,他們就會變得束手無措。

3、性格方面:性格孤傲,以我爲中心。

由於在家庭中,兒童就是中心,祖輩圍繞他轉,一旦離開家庭,走入社會,發現自己並不是衆人矚目的焦點之後,容易導致情緒失落,甚至走上邪路;另外,溺愛導致自私,兒童習慣於被照顧,根本就沒有關心照顧他人的概念,所以,雖然老人們爲孩子付出了很多甚至是自己的全部,到頭來很有可能是養了一個“白眼狼”。

(二)阻滯兒童智能的開發。

對於接受過較高教育的老人而言,這方面的負面影響可能會小一些。而對於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老人來說,教育孩子的任務就有些力所不能及了。因爲他們跟不上信息時代的節奏,對現代社會人才標準和要求缺乏瞭解,缺乏超前意識,早教觀念不強,對孩子的生理、心理髮展的特點缺乏科學的認識,憑陳舊思想觀念與過時套路來教育孫輩,在教育過程中以經驗代替科學,不能正確、及時、有效地開發孩子的智力,導致對兒童的教育質量下降。

最爲突出的是,兒童此時正是處於好奇心最強的時候,他們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問題比如生活常識還好解決,但當孩子問及科學知識或其他知識的時候(如十萬個爲什麼中的一些問題),老人有可能由於知識面狹窄而回答不出來,而此時如果他們不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或者粗暴地批評孩子不要問這麼多問題,又或者自己編造一些答案來敷衍、誤導孩子,很有可能就導致孩子的積極性降低,不再對知識有渴求欲,不再對世界有好奇心,不再對事物有創新的精神,不再想探究這個世界的祕密,這就扼殺了孩子的天性,阻滯了兒童智能的發展,對於孩子的將來也是有很深遠的影響的,而一旦錯過最佳教育期,孩子所呈現的很多問題就較難解決了。

(三)易養成兒童不良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這就說明了家長的一言一行、生活方式、行爲習慣以及價值取向等會對孩子的生活習慣,勞動習慣,道德習慣產生很深刻的影響。

兒童處於生命之初,可塑性強,是培養良好行爲習慣的關鍵年齡,但這年齡段兒童自控能力差,如果家長不重視培養,極易染上不良行爲習慣,對其以後健康成長產生難以彌補的缺憾。而隔代教養中,祖輩家長對兒童行爲習慣的培養喜憂參半。

很多祖輩家長們,尤其是沒有接受過較高教育的老人,在這方面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更是是令人擔憂。例如有些老人個人衛生做不好,有隨地吐痰、隨地扔垃圾等不良行爲,而這些行爲很有可能被孩子記在心裏,而孩子的模仿意識正是最強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把這些行爲作爲自己的學習對象了,這就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不僅是生活習慣方面的影響,更爲嚴重的是價值取向、思想觀念等方面的負面影響,有可能會影響兒童終生。

(四)易引起家庭教育衝突。

祖輩家長由於有着長期的工作經歷、豐富的人生經驗、大量的社會閱歷,以及大量的教育子女的經驗,確實有着教育孫輩的一定的優勢,而父輩的受教育程度相對要高,思想觀念更爲現代化,在教育子女方面有更多的理論知識。

祖輩和父輩由於社會閱歷、教育程度、時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異,存在着上文所提到的不同,這就使祖輩和父輩家庭教育的理論和內容、標準、重心以及具體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異,若在缺乏有效溝通的情況下,易導致家庭教育衝突,在進行家庭教育時大家各行其事、各自爲政,不能有統一的教育方法,這樣孩子也無所適從,進而形成雙重人格或分裂人格。

三、解決對策。

由於兒童期對於人的一生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如果不能較好地對兒童進行家庭教育,對於兒童的生理心理髮展、自我意識和道德意識及行爲,都會產生很大影響。爲了更好地發揮隔代教養的作用,利於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筆者認爲必須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去解決問題。 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在祖輩這一方面。對此,筆者就祖輩應該如何進行隔代教育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轉變溺愛的教養方式,理智地愛孩子。

祖輩家長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要愛得適度,正確的愛有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對其生活、性格方面會有積極的影響;要明白放手等於愛的觀念,讓兒童學會獨立,學會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這比一味幫助兒童解決所有問題更有利於兒童適應社會;加強對兒童的社會化教育,常帶其外出去認識周圍世界,而不是隻讓其做溫室裏的、不見陽光的花朵;適度地開展逆境教育,這也是矯正隔代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

(二)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知識。

祖輩們應該與時俱進,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兒童觀、世界觀,將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有機結合,儘量用現代科學知識撫養、教育孩子,對孩子進行啓蒙教育,正確地引導兒童,並與兒童一起成長。

切記不可對好奇心很強的兒童所提出的問題橫加指責、言詞粗暴,而要細心、耐心地進行正確的引導。另外,要了解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在養育時遵循這種規律性,根據兒童的需要,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及時進行各個方面的教育,以免錯過最佳教育期。

(三)提高素質,做好表率。

因爲孩子良好的品德和是非觀念等,不是通過說教完成的,而是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完成的。因此,爲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爲習慣,祖輩家長應提高自身遵守公共道德的意識,注意自己的榜樣示範作用;祖輩們的行爲要自慎,處處做孩子的表率;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用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引導教育孩子,而且要特別注意生活中的細節,這也是隔代教養中應該給予重視的一個方面。

(四)創建和諧的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非常深刻性,這就不僅要求祖輩們之間要和諧交流,還要求祖輩多與孩子父輩討論育兒心得,揚長避短,相得益彰,尋求教育的最大合力;另外應積極創造機會讓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觸,疏通親子感情,只有父輩與祖輩協調一致,相互理解與支持,才能爲下一代創造一個歡樂、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在互補中給子女較爲完善的教育。

(五)統一思想、標準。

兒童的祖輩應與父輩在對兒童在教養目標上求得一致,在方法上走向趨同,在兒童不在場的情況下,提前作出統一的決策,做到不將分歧呈現在孩子的面前,不能一個要求兒童這樣做,而另一個要求兒童用不同的方式去做,這樣容易會出現兒童面對各個家長的要求不一樣而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不對的,結果使得孩子的教養力量抵消,容易養成兩面性格。

(六)以民主平等的心態與兒童交流

祖輩應與兒童多溝通,傾聽其內心的想法,關心其心理世界。祖輩家長不能以自己的經驗多、閱歷廣來限制孩子的發言權,不能以自己的主觀願望代替兒童作出決定或者選擇,但也不能一味聽從孩子的意願,而應該多與兒童交流,把雙方的觀點同時表達出來,平等協商後作出適合兒童的最佳決策。當兒童犯了錯誤時,不能一味地批評或縱容,要向孩子說清楚錯在哪裏,正確的應該是怎樣做,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裏。這樣的交流,一方面有利於培養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而語言表達能力進而影響兒童的思維、智力的開發;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兒童的自我中心性格的養成,也使兒童更接受祖輩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黃姍,陳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2007(2): 63-65.

[2]李妍。隔代教養問題的社會工作視角分析[J]。井岡山學院學報, 2008(7): 121-122.

[3]李晴霞。試論幼兒教育中的隔代教養問題[J]。學前教育研究, 2001(3): 16-17.

[4]劉虹。幼兒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J]。甘肅教育, 2008(5): 11.

[5]李賜平。當前隔代教育問題探析[J]。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 2004(8): 137-139.

[6]陳芸,路世麗。隔代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J]。網絡科技時代, 2008(16): 26-27.

[7]劉薇。合力打造新式“隔代教育”[ J]。教學與管理,2005(12): 29-31.

[8]夏爲菊,王邦虎。一種非正規教育形式———“隔代教育”的初步研究[J]。湖北經濟學論文“ target=”_blank">經濟學院學報, 2007(3): 159-160

家庭教育論文 篇六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一切教育的關鍵,社會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決定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推動世界的是搖搖籃的手。”自古以來,人們就深知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從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來看,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一個人從出生到成人,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和影響。

關鍵詞:家庭教育;成長;影響

如今的父母認爲,生養一個孩子,讓他好好學習都是爲他好,能夠找一份好的工作。人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絕對不是你在國小、大學所得的分數決定的。分數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但是不能因爲孩子分數低就認爲孩子沒出息。真正覺悟的父母的愛,應該是我們對自己的小孩沒有期待,不管他怎樣我們都愛他,我們盡己所能,但不要求他。下面我就孩子的教育問題談談我自己的想法:

1.不要以孩子爲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爲中心的,應該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長。如果以孩子爲中心,他就會在溺愛中成長,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我們這一代,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生,讀書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在讀書階段,什麼都不做,只要你在學習,家裏的電視開靜音,一家人只看圖片,或者戴耳機。本來讀書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試問,畢業後還會遇到工作,成家、生孩子等重要的事情,每個人都要去考慮你的感受嗎?我們只能適應社會,越早適應,今後受的苦越少。

2.不要一手包辦

孩子從有行爲能力的那一刻開始,就必須鼓勵和引導孩子學習獨立性,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理自立的好習慣。父母認爲孩子還小,不懂事,所以自己成了孩子的CEO,有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在補課,奧數,畫畫,大點了加上語文,後來又是英語,等等,一個週末,1天半補課,1個假期,1個半月補課,成天只學習,不用做家務,不和同齡孩子耍,孩子小,沒有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意識加上荷爾蒙作祟,突然變得很暴躁,父母的任何話都可能成爲激怒他的理由。

3.不要有求必應

孩子要求得到的東西,家長要有原則性地衡量是否可以買,是否有必要買,買了有什麼作用。盲目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這無疑是害了孩子。有的父母覺得只要孩子考得好,幾百上千的條件都能夠滿足,殊不知,父母的錢也是風裏來雨裏去,用汗水換回來的。

4.培養孩子守時和誠信

在我上課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總是遲到,也不是非要遲到很久,就是那麼兩三分鐘。其實這個和父母的教育有關,比如有的父母給孩子在課外報培訓班,馬上上課了,心情一不好,不去了,家長馬上給老師打電話說孩子不舒服,說把課程換到明天。孩子覺得原來所有事情可以靠父母一句話就夠了,於是動不動就不去上課。久而久之,他就沒有了紀律觀念,學校的課也就不重視了。他認爲父母會幫自己的,遲到,甚至逃課、曠課也就成了家常便飯了。

5.正確使用手機,遠離網癮

有手機的學生,根本不會去聽老師講的知識,很容易成績下降或成績較差。迷戀網絡玄幻小說、打網絡遊戲……極易上癮,根本無法控制,甚至肆無忌憚,完全陶醉在虛幻的世界裏。上課昏昏沉沉,對枯燥的學習更是失去興趣,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凡是出現成績突然下滑、厭學、逃學、輟學的,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幾乎每節課,我都可以發現邊聽課邊玩手機的人,講的重點也被忽略。一定要幫助孩子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孩子學習纔會有動力。情商、逆商比智商重要,要會化解自己的情緒,照顧別人的情緒,培養孩子的精、氣、神,父母一定要成爲孩子的人生導師,能夠爲孩子解讀孩子犯的錯。

6.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小時候是一個很聰明很聽話的孩子,之後變得叛逆、厭學,主要原因就是家長有恐懼心理,總害怕孩子以後不成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寄託在他身上,因此對他期望值高,要求高,管得太多太死。這樣的教育違背了人成長的規律,使孩子頭腦知識多了,空間少了,智慧少了。同時由於壓力過大,使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應從這樣的教育誤區中走出來,使孩子走上正常軌道。

7.結語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子女都有着言傳身教、陶冶習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爲高素質的父母。

參考文獻:

[1]張秀平.淺談家庭教育對國小生人文素養形成的影響[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1).

[2]李阿盈.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D].江南大學,2008.

[3]高天明,王塞景,賀玉峯.加強對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幾點思考[A].陝西省體制改革研究會2006-2007優秀論文集[C].2007.

[4]安麗琴.如何開展家庭教育[A].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下卷(一)[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