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信息技術賦能教學論文(精選43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43篇《信息技術賦能教學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信息技術賦能教學論文》相關的範文。

信息技術賦能教學論文(精選43篇)

篇一: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1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1.1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諸多問題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一味追求技能技巧方面的學習,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實際上,學生的成長離不開人文修養、人格塑造。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

1.2社會重視信息技術技能的應用

信息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對信息技術技能越來越重視。因此,要想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就需要掌握信息技術。國小階段是學習信息技術的啓蒙階段,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聯繫,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

1.3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在以往教學中,由於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不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另一方面,隨着時間的推移,學生會淡忘所學知識。但是,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將“學”與“用”聯繫起來,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2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

2.1課堂導入中引用生活案例

從兒童心理學的觀點來看,要想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就需要找到“興奮點”,而這個“興奮點”就源自於生活,比如生活中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的課堂導入中,教師就可以結合生活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所學知識進行類比,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繫。比如在講解《計算機病毒》這節課時,由於國小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在課堂導入中,教師就可以引入以下生活案例:教師:今天小明同學請病假了,流鼻涕、頭痛、發熱,同學們知道這是什麼病嗎?學生:感冒了。教師:非常正確,感冒主要是由流感病毒傳染導致。那麼,電腦會不會生病呢?是不是也像人一樣感冒、發燒?通過上述生活案例的引用,可以讓學生基本瞭解“計算機病毒”這一概念,並且進一步啓發學生描述遭遇計算機病毒的經歷,激發學生的興趣。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後,可以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爲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繫。

2.2設置簡單的任務

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所教授的內容,給學生設置比較簡單的任務。比如在講授Word時,通過課堂教學,指導學生如何新建、命名、使用Word文檔等,並且對學生進行上機指導,同時耐心指導,學生基本瞭解、掌握Word的知識。完成教學後,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用Word寫一篇生活日誌,描述某一天發生的事情、感悟等。這樣一來,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在使用的過程中熟悉對Word的使用,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2.3融合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生活規律

國小生極易忽略生活點滴中的規律,但實際上,這些點滴的規律有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因此,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知識與生活點滴聯繫起來,既提高學習效果,同時讓學生了解生活規律。比如在講授《我給文件找個家》中,教師可以應用生活點滴中的案例:教師:每個人家裏都有衣櫃,那有誰可以發現其中的規律?學生:衣櫃就是用來放衣服的呀,好像沒什麼規律。教師:其實,衣櫃是有規律的。我們的衣服分很多種類,衣櫃也有很多抽屜格檔,方便我們存放不同種類的衣服。比如穿衣服的人(爸爸、媽媽、小孩)、穿衣服的時間(春天、夏天)等。學生:原來就這樣啊。教師:是的。在《我給文件找個家》也是一樣。比如上次小紅同學存在學校微機房電腦中的文件不見了,而且也找不到了,主要是小紅同學自己隨意安放文件。因此,當我們以後建文件夾時,一定不能隨意擺放,要有一定的條理和規範。通過上述案例的應用,可以讓學生指導按照規範來安放文件夾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向學生講解建立分類文件夾的概念,學生可以瞭解其中的道理。與此同時,還能讓學生了解生活的規律。

2.4引用生活案例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一個輕鬆、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其中,應用生活案例,就可以達到上述目的。比如在“畫圖”工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跟同學玩一個小遊戲: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作畫,然後將學生的畫組合在一起,讓學生“看圖講故事”,或是“看手勢猜圖”的遊戲。通過這樣寓教於樂的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能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記憶,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2.5根據學生的生活興趣加強引導

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時,還需要樹立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理念,根據每位學生的生活興趣,給予相應的指導。比如對於喜歡看電影的學生,可以告知學生如何使用影音軟件;對於喜歡聽音樂的學生,可以指導學生如何下載歌曲,並且將其轉移到手機、MP4等載體中;對於喜歡畫畫的學生,可以指導一些較爲簡單的畫圖軟件,讓學生進行摸索,當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加以指導,或是讓學生自己上網尋找解決的辦法。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加以拓展,同時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3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是一門技術性、生活性比較強的學科。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顯得非常必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諸多問題;社會重視信息技術技能的應用;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教師需要從課堂導入中引用生活案例,爲學生設置簡單的任務,利用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生活規律,引用生活案例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根據學生的生活興趣加強引導,進而有效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果。

篇二: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國小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翻轉課堂的重要性

首先,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始終處於被動學習狀態,難以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但是,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到信息技術教學中,可以使信息技術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其次,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彌補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的缺陷,促使國小生能夠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應用在實踐訓練中,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二、國小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翻轉課堂的必要性

一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課前學生可以通過多個渠道進行學習,以此培養他們獲得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知識;二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新時代的教育目標應該是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如果一直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綜合型人才的效果有限,而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與探究能力。

三、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翻轉課堂的具體應用

(一)教師充分備課,以學定教

國小信息技術教師在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時,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教學環節變化較大。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提前充分備課,而且備課的要求更高,不僅需要熟悉掌握教材內容,還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和對國小生的預設,製作教學視頻編制測試題。特別是講解計算機操作步驟和技巧的視頻需要規範化,最後根據學生對測試題的完成情況以及遇到的問題進行特殊講解,隨時調整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因此,完美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由於教師的精心預設,學生在課前可以學習到部分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而他們在有目的的情況下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技能與知識短板能夠有效暴露,教師的教學重點更加突出。

(二)利用教學視頻,學生先學

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教學環節是教師爲學生提供導學資料,然後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則從旁輔導學生學習。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主要區別在於導學資料的運用和課堂教學環節的變化。在傳統的國小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預習環節一般只初步瞭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導學環節則對教師與學生提出更明確、更高的要求,學生在閱讀導學資料之後,應該完成配套的'測試題,並且對於不解的地方提出質疑。以問題爲引領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或者嘗試運用相關的知識進行計算機操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而困難能夠促使他們深入思考,進而產生打開教學視頻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動力,然後根據視頻內容有針對性地學習。

(三)自主選擇學習,提升成效

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由於採用先學後教的策略,可以把大量的學習資料上傳到服務器上,讓學生一邊觀看,一邊操作,以此提升學習效率,以便能夠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對優等生來說,可能無需教學視頻的幫助就能輕鬆掌握學習內容,完成教學任務;中等生則可能需要看完教學視頻,在視頻的引導下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和掌握操作計算機的技能;對待優生來說,即使有教學視頻輔助,對於一些較難的知識點也難以理解和掌握,此時,教師與同學應該幫助他們完成學習任務。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爲前提,突出先學後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起到主體作用。

(四)教師精準引導,科學評價

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教師的精準引導和科學評價十分重要。學生通過課堂預習,對於一些疑難點容易陷入思維瓶頸,難以繼續深入,其原因在於一些國小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難以對部分信息技術知識點充分理解與掌握,而這些問題對教師的要求更高,包括其引導能力、互動能力和啓發能力等。教師應該精準地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同時,國小信息技術教師的科學評價也十分重要,應該讓學生們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果應該客觀地評價,以網絡爲載體的交流模式可以讓學生大膽發表建議和意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彌補不足,從而提升教學質量。總之,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時代的需求。因此,國小信息技術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從多角度、全方位出發,充分發揮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提升國小生的信息技術知識水平和計算機操作能力。

篇三: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創新教學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師的教學要有所創新,沒有創新的教學就沒有創新的學生。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密切相關,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對學生的學習影響極大。所以,教師要具備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能夠應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比如在教學中,通過變換文字的顏色和形狀,給學生一種新奇感,讓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的神奇,這樣就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如同具備了動力,動力是學生獲得學習能力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給學生布置一個小任務,教師不限制學生的思想,任由學生自己去探索和想象,學生肆意發揮自己的思緒,就可以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靈活應用教材有效延伸和拓展

新課改實施後,一個很創新的教學理念就是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這樣,教材中內容的應用可以由教師靈活掌握,適當地延伸和拓展教材,使學生在學習中不那麼僵化。信息技術課程是靈活性、實踐性、綜合設計性較強的課程。教學的關鍵是要學生獲得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發現能力,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才能具備創新的動力。信息技術的教學實踐性很強,在實踐中,教師要發散學生的思維,給他們足夠的創造空間。將教學內容適當地與學生的認知基礎結合起來,與學生的實踐能力結合起來,分層次教學,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樹立學生的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摸索,最後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篇四: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以遊戲激發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獲得一切真知的源泉和動力。學習應該是興趣爲基礎的,這樣,學習的效果纔會好,學起來纔有積極性和動力,對於國小生而言更是如此。信息技術課程對於國小生來說並不算陌生,信息技術教師也可以發現,在剛開始接觸信息技術知識時,大多國小生也是非常感興趣,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知識難度的提升,一些國小生就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那麼,國小信息技術教師要如何更好地激發國小生的興趣,使其能夠以較高的熱情來學習呢?國小生年齡較小,大都對遊戲比較感興趣。國小信息技術及時就可以抓住國小生這一特點,再結合信息技術自身具有的遊戲功能來展開教學,以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信息技術知識。而且,國小信息技術教師如果可以很好地將遊戲寓於教學中,可以有效促使學生更好更快的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例如,關於指法的學習既要求學生能保證指法正確,又要求學生能規範使用。而且,關於指法練習的理論知識非常枯燥,此外,鍵盤字母排列、鍵盤功能等又要求學生熟記硬背。這些都導致學生對於指法學習提不起興趣。爲此,關於這部分的教學,很多國小信息技術教師也感到非常棘手。在充分了解國小生的興趣點後,關於指法的教學,國小信息技術教師就可以結合《趣味指法》《金山打字通》《青蛙過河》等幾款適合不同年齡段的教學軟件在開展。這樣,學生通過這些打字軟件可以在有趣的遊戲環節中一邊享受遊戲帶來的愉悅,一邊可以在無形中練習指法。而且,這些打字軟件都自帶鼓勵和安慰的語音提示,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通過結合遊戲打字,學生會意識到,要想得到高分、得到鼓勵就必須要練習好指法。學生自己意識和認識到了練習指法的重要性後,教師再適時加以講解,會使學生學起來更有興趣、更加認真。

二、結合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

國小生由於各方面原因,在信息技術學習上存在着一定的差異性。對於學生的這種差異,信息技術教師一定要給與充分的重視,而且要對此有正確的認識,要懂得結合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更有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習效率的提高。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國小信息技術教師不論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是在作業佈置中都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要給學生平等的學習機會,以充分調動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積極性,讓所有學生能夠有所提高。尤其對於後進生,教師要特別關注,要給予他們更多的耐心和關愛,只有他們在學習上取得進步,教師就要及時給予表揚,以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例如,在教學關於表格製作的內容時候,其教學要求是要求學生掌握表格的製作方法:插入表格、在單元格中輸入數據、修改單元格中的錯誤數據、調整表格等,最終學會獨立製作。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佈置不同的表格製作要求:讓基礎差、速度慢的學生完成表格摻入、數據輸入即可,讓中等水平的學生完成數據輸入、數據修改等,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完成更多的目標要求。這樣的學習安排目的是爲了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感覺到自己有所收穫,同時縮國小生之間的差距,促進教師課堂時間的合理組織。

三、注重自主實踐,使學生品嚐到學習的樂趣

多動手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各種基本操作,所以,在教學中,國小信息技術教師你要將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他們多一些表現的機會,使他們能多一份創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體驗,給學生一種到達成功彼岸的力量。如教學《畫多邊形》一課時,教師不要直接講解畫法,而是可以先出示“三角形”圖讓學生觀察,然後出示自學要求,讓學生自學。根據自學要求,學生會一步一步操作,最後將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其他同學看。“三角形”會畫了,對於其他五邊形、八邊形等,學生同樣可以很快畫出來。這樣,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不僅學會了“多邊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逐漸學會自學方法,每完成好一個操作,學生就會獲得一份成功的喜悅,就會從中品嚐到收穫的樂趣。總之,國小信息技術教師要時刻注意激發、保持學生的興趣,要結合實踐教學多總結、思考、探索、研究,以使得國小生能夠在快樂中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

篇五: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創設和諧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1.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故事是國小生最喜歡聽的,它伴隨着學生的成長。運用故事導入新課,使學生感到親切、生動和有趣,能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慾望。故事能緊扣國小生的心絃,使學生處在驚奇、猜想和期待的最佳學習狀態。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計算機的歷史、計算機人物與計算機界有關的大事,讓學生感到學習信息技術既新鮮、有趣,又很實用。如在介紹WPS之父—求伯君的時候,教師可以把WPS與Word進行比較,然後分別介紹WPS與Word的主要開發者—求伯君和比爾蓋茨。教師向學生介紹求伯君開發WPS軟件的經過,學生從WPS艱難的成長曆程中,瞭解到國產軟件的開發所需的大量精力與財力,從而增強國小生應用正版軟件的意識,使學生感受到國家的強大。再講解微軟和比爾蓋茨,學生了解了比爾蓋茨的求學經歷,知道比爾蓋茨非常敬業,他們的興趣一下子就全被調動起來了,課堂上充滿了快樂的氛圍。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生知道了微軟公司全線產品(DOS、Windows、Office等),他們在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中了葉鵬和諧情境快樂課堂——淺談國小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解了一些軟件的歷史,激發了學習計算機的慾望。

2.巧設懸念,點燃激情

問題是信息技術的心臟,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點,問題是求知的動力。教師應巧設問題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點燃學生的探究激情,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探索,自己解決問題。在信息問題的引領下,學生會積極探索,討論交流,和教師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對所學內容形成知識的建構,享受學習信息技術之樂。例如在學習“金山畫王”旋轉圖片時,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用鼠標從圖庫中拖出了一張鯉魚的圖片,因爲系統默認鯉魚是向左遊的。教師說:“這條鯉魚在遊玩時遇到了一條小鯊魚,鯉魚就要向右遊往回逃跑。誰能幫幫小鯉魚,怎麼向右轉啊?”頓時,學生興奮起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對圖片旁邊的六個按鈕進行嘗試操作,通過教師指導,最終學生掌握了旋轉圖片的方法,能夠自如地把圖片上下翻轉、變大變小。這樣就消除了計算機的神祕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打造快樂課堂,彰顯信息魅力

1.快樂遊戲,張揚個性

遊戲是國小生最喜歡的一種活動,是學生獲得信息技術知識最好的途徑。國小生上課注意力易不集中,教師應積極創設電腦遊戲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減少其學習的疲勞感,讓學生在玩中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如在教學鍵盤指法要領時,教學內容特別乏味,教師給學生講解手指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領,強行讓學生去背熟鍵盤字母排列、鍵盤功能,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也不願意練習,課堂上一片混亂,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如果教師把各個字母的位置和小鍵盤的作用講解完後,設計遊戲,並把指法練習融入“跳青蛙”遊戲中去,學生會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而在遊戲中掌握指法要領。遊戲時,教師讓學生用鼠標點青蛙的頭部,它就會向前跳,每次只能跳過一個青蛙。學生爲了在遊戲中取勝,積極練習指法,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要領,課堂其樂融融。運用遊戲教學法,充分發揮了國小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學習中敢於表現,積極參與,把“學計算機”變成了“玩計算機”,最終實現了教學目標。

2.注重實踐,品嚐樂趣

實踐操作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俗話說熟能生巧,勤能補拙,就是讓學生要多練習,在練習中掌握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從中品嚐到學習的樂趣。上信息技術課時,教師要創設快樂情境,可以把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搭配編組,讓基礎較好的學生做組長,在動手實踐時由組長負責指導、檢查組員的學習情況,讓學生動手實踐,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讓他們明確目標,自主探究,獲得成就感。總之,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要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充分吸引國小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輕鬆愉快的實踐氛圍中去探究、去發散自己的思維,從而形成和展現個人觀點,培養積極探究的品質,讓國小信息技術課堂變成潤物無聲的沃土,變成趣味盎然的樂土,使學生真正地喜歡信息技術課,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學習,茁壯成長,實現提高國小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最終目的。

篇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1信息素養概述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決定了信息技術的重要性,該技術的飛速進步,使互聯網成爲了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重要依賴,並已滲透到了各個領域當中。信息技術革命推動了信息的泛化,受到多元價值觀等諸多方面的影響,一些道德因素成爲了信息素養質變的主要影響。總的來說,信息素養包含三方面內涵即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識指的是人們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意識;信息能力就是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信息道德則有着更爲廣泛的覆蓋面,針對的是人們在利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道德規範性。可見,信息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個人的能力與道德素質,而新時代對於人才的界定有着新的標準,信息素養作爲重要的一項指標,從小培養也就體現出了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因此信息素養的培養也就直接成爲了國小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目標。

2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路徑

信息素養並非一門知識,而是一種內化的德育教育,因此教育的養成是一條漫漫長路,且任重道遠。國小生正值接受教育的基礎時期,也是打好人生髮展之基礎的重要時期,教育內容將直接影響着國小生未來的身心發展,同時對於其未來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針對信息素養的培養應當做好以下工作:

2.1通過信息氛圍的創設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意識是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因此意識的培養將直接作用於對國小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進而逐漸引導學生養成追求信息的自覺性,提升信息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力。對此,教師應當對國小生給予積極的引導,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強調互聯網的優勢性魅力,使學生能夠看到信息世界當中的繽紛色彩。對於當前的國小生來說,網絡並不陌生,但對互聯網的認識程度顯然不足,信息技術的應用,主要是爲了將其作爲一種工具來有效處理各類事務,因此針對國小生的教學應當保證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比如可以以貼近國小生生活爲立足點進行教學,設置教師信箱等欄目,以有效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分析能力。

2.2以“寓教於樂”的理念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國小作爲教育歷程的最基礎階段,決定了信息技術學科亦是相關技能與知識教育的起步階段,具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小生基本信息素養的體現,在與是否能夠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簡單的信息交流和檢索,培養國小生的信息編輯與上網能力,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生成對信息技術的熱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國小生利用網絡服務於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是培養國小生信息素養的最基本目標。本文認爲,國小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尤爲明顯,並且認知水平決定了只有寓教於樂,纔能有效激活國小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對學生進行打字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傳統的理論式教學模式很難保證教學效果,而類似於“金山打字通”這種打字遊戲軟件的應用則能夠使學生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打字的要領。衡量學生信息素養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學生是否能夠高效使用計算機進行信息的檢索。本文認爲對於這項能力的培養,最爲重要的就是教學方法,除了進行基本的操作教學之外,還要積極強化對國小生搜索內容的引導,以保證所有的知識均能夠切實爲學生的學習提供積極的幫助爲宗旨。另外,當前社會現代化發展的一個最明顯體現就是信息技術交互性的優勢,各種交流軟件的應用已經普及,培養國小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交流意義重大。對此,教師應當重點引導學生在特定的適合兒童上網聊天的軟件當中進行信息交流能力的培養,以保證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處於健康的環境下。

2.3灌輸“文明用網”思想強化學生的信息道德:信息道德具有着極其廣泛的覆蓋範圍,當前的互聯網當中充斥着諸多不良信息,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均起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從中篩除糟粕,保留合理價值對國小生進行教育成爲了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必要舉措。對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切實加大對國小生道德觀念的引導,使國小生認識到遵守網絡法律法規的重要性,並大力培養國小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提升安全意識,通過“文明用網”理念的灌輸來強化學生的信息道德建設。

3結論

綜上所述,信息素養包括信息意識、能力與道德三個層面,國小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技術水平的提升也在很大意義上體現於此。因此,教師進行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當緊密圍繞信息素養的培養目標,確保爲學生的全面發展護航,爲國小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七: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創設問題情景,培養自主意識

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採用講解知識點,學生上機操作練習的傳統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有其可取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教學形式單一、師生互動不夠等問題,導致學生對學習逐漸喪失了興趣。而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培養自主學習意識。比如,《認識我的電腦》這一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教材中的內容設置問題:你認爲的電腦是怎麼樣的?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麼?電腦窗口組成有哪些,請學生們說出來?電腦窗口的基本操作?教師通過問題的創設與提問,讓學生對電腦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又比如,《編輯演示文檔》這一課。由於上一節課學生掌握了PowerPoint製作標題幻燈片,在這基礎上進行藝術字、文本框或者新幻燈片的插入。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黃山風景視頻,然後提問:這一段視頻中,呈現出黃山景色的什麼特點?有學生回答:山特別有意思,很奇特。有學生說:雲很有特點,像輕紗,像薄氣。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興趣,再將所授課本內容設計成的問題引出來,讓學生自主學習解決。由此可見,創設問題情景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學習,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並且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創建合作平臺,培養合作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學生開展。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積極搭建學習活動平臺,其中,利用學習小組的模式,可以增加師生、生生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比如,在《在幻燈片中插入圖片》這一課,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在PowerPoint中插入剪貼畫的方法以及學會設置圖片的格式,實現圖文混排等內容。爲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並且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初始,教師採用競賽遊戲的方式切入新課。這個競賽遊戲是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教師將兩張圖片顯示在多媒體屏幕上,然後,讓學生在這兩張圖片中找出不同之處。這個遊戲極具挑戰性,容易激發學生的鬥志,並很樂意加入“找一找”競賽活動中。在教師創設的“找一找”競賽活動平臺,各小組成員之間會不由自主地進行交流討論,實現良好的生生交流。接下來,教師在多媒體上邊演示邊講解,如何將兩幅圖的不同之處變成相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具體的操作過程,並且在接下來的實踐操作過程中強化操作印象。當然,也可以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操作。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積極創設合作平臺,利用一些遊戲、競賽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科學劃分小組,培養探究能力

學習任務的目的,直接影響最終的學習效果。因此,爲了實現“優幫差”“一對一”的合作目的,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習小組的科學劃分。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識基礎、性別、年齡,性格等特點,將4人或6人分爲一組;小組長要有權威,善管理,進行全組的組織安排,副組長則專管組員紀律。正副組長的座位設計也要考慮到合作與互助的特點。下面以《發帖與回帖》爲例。教師首先演示了發帖回帖的過程,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以下幾個問題:①爲什麼進入論壇發帖?要註冊帳號嗎?在註冊的過程中要注意什麼呢?②當你在論壇準備發帖,或者看到一個帖文注意回帖,你在文字、內容等方面要注意什麼呢?接下來,教師佈置學習任務,以小組爲單位在學校論壇進行發帖回帖。學習小組對組員進行任務分配,一人爲發帖人,其餘爲回帖人。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不僅能掌握具體操作過程,還可以發現帖文怎麼樣才能吸引網民關注。事實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分工明確,能夠提升學習效率,並且通過分工,可以定向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意識,提升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綜上所述,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小組合作模式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這需要教師鑽研課本,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科學備課,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提高教學水平,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

篇八: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以此來體現出任務教學

教學是否成功要看任務設置得是否合理,同時學習任務也能成爲學生學習的動力。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綜合分析教學目標以後,將所要講述的知識點分成小模塊,並分佈在每一個學習任務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讓學生通過完成學習任務的方式來達到最終目標。另外,教師還應根據所制訂的教學目標,從學生的心理與學習水平出發,並根據某一實際問題或是生活中的問題出發來提出學習任務,從而讓學生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學生在接受教師所講述的內容以後,教師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制訂實施方案。

二、學生要確定課堂問題,明確學習任務

讓學生接受學習任務只是一個初步的實施方案,然後教師要幫助學生將學習任務進行細化。學生獲取知識是在一定條件下的,並藉助一些外界幫助,利用學習資源來掌握這一知識。在學生接受學習任務以後根據情境來對學習任務產生興趣,從而來對學習任務進行分析,這樣纔會發現其中的問題。另外由於學習任務是具有一定複雜性的,所以學生想要完成學習任務就需要藉助一些學習工具,並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才能找準問題的切入點併合理運用相關的知識。所以這也就要求教師在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創建相應的任務教學情境,爲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資料,並及時指導學生,引導學生更好地解決疑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採用情境教學,能讓學生主動探尋,不斷深入,並積累一定的資源與信息。同時還能幫助學生不斷總結學習方法,這樣纔會讓學生逐漸豐富自己的經驗,提升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

三、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

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會受到自身思維與學習方法的影響,所以教師要爲學生創建出高效的學習環境,擴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習的方法。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可以看出,學生通過相互合作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方法,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能擴展學生的固定思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並讓每一個小組進行分工合作,收集相關的資料,將收集回來的信息進行彙總以後,製作成幻燈片。另外,教師還應當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掌握任務驅動教學的進度與方法,併爲學生準備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與探索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同時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當要注意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學習任務。

四、教師要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以後進行評價

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能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以後,教師可以爲學生創造出一個展示成果的平臺。讓每一個小組推選出一名成員來講述所製作的成果,然後由其他同學提出相關看法,教師再進行適當的評價。通過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能讓學生更加明確任務學習的途徑,同時還會讓學生形成一個全新的知識體系與結構,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知識框架,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能讓學生產生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同時還會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篇九: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設疑導入,激勵探究

課堂導入是指教師在新課開始階段,爲集中國小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發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動機,引導國小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而進行的教學行爲。設疑導入就是教師根據信息技術教材恰當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喚起國小生的好奇心,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技術課堂中。大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國小生愛上信息技術課,主要是因爲他們愛玩遊戲、上網聊天、看Flash動畫。教師要投其所好,設置疑問,讓他們主動探究,誘發學習動機,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如教學《初識電腦朋友》時,教師說:“今天,老師給在座的每個同學分一套房子,現在請小管家(鼠標)帶大家去看一看自己的這套房子吧!”教室裏安靜極了,孩子們懷着好奇的心情瞪大眼睛盯着老師,老師趁機向學生傳授有關電腦的一些知識。“A盤是我們家的小會客廳,專門會見較少的客人的地方,是容量比較小的軟盤;光盤則是一個大會客廳,能會見很多客人,容量比較大;C盤就相當於我們家的臥室,是存放很重要的東西的地方……”學生聚精會神地看着,都想要進去看看自己的“房子”,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巧用遊戲,激發興趣

愛玩遊戲是國小生的天性,教師要根據國小生愛玩、好動的特點,巧用遊戲創設情境,寓教於樂,讓國小生對信息技術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愛玩、好動的心理,讓有意注意持久、穩定。弗洛伊德曾說過:“遊戲是由愉快原則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把信息技術教學遊戲化、趣味化、生活化,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有些知識是必須反覆練習的,但是如果單純地讓學生操作,學生會覺得很枯燥、乏味。因此,教師運用遊戲讓學生進行練習操作,在練習中尋找快樂的學習體驗,課堂效率會很高。如三年級學生在學習鼠標操作時,爲了讓學生能初步掌握鼠標器的指向、單擊、雙擊、拖動等基本操作方法,教師可以在活動課中讓學生玩“大魚吃小魚”的鼠標遊戲。學生們興高采烈地玩“大魚吃小魚”的遊戲,畫面精彩,特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遊戲,學生提高了駕馭鼠標的能力,培養了積極、樂觀的優良品質,在不斷的挑戰中挖掘自我的能力,爲接下來信息技術課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在快樂中運用信息技術知識,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營造氛圍,張揚個性

信息技術課教師要根據國小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爲他們營造一個利於學習的和諧氛圍,一切順其自然。教師順學而教,國小生順心而學,喚起學生的求知慾,調動他們的參與興趣,使其感受學習信息技術的價值,演繹精彩課堂。師生同處於教與學的快樂氛圍之中,運用文字、圖像、聲音和動畫等刺激國小生的多種感官,調動國小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總之,在國小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活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發揮學生的特長;踐行新課改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改善師生之間的關係,營造濃厚的課堂學習氛圍,使信息技術課教學變得豐富多彩,鼓勵創新,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國小生的信息素養,讓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不斷綻放精彩。

篇十: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摘要:以信息技術教材爲依據,以培養創新精神爲着眼點,以開發學生的潛力爲核心,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材教學目標 比較 典型例題

信息時代飛速發展,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在全球範圍內已形成一個信息化氛圍,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信息化社會對人才需求,人才的培養途徑,人才的鑑別方法等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也對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誠然,良好的教學環境,切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合理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而教材是依據,教材的改革與調整,確立了改革課堂教學的前提。

而今,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人才已擺到突出位置。作爲從事信息技術教學的工作者務必去研究,去探索,去創新經驗,構建新模式,創造新的教學方法與途徑,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使學生具有創造性思維,樹立新的理念,有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有繼續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以適應迅猛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

據幾年來教學實踐與探索,值得側重或提倡的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教材爲依託,以培養創新精神爲着眼點

反覆鑽研教材,對整本教材有通透的深層次的理解,理清脈絡,把握重點、難點。教師務必深入鑽研,教給學生知識真而實,聯繫知識面寬而廣。教師本身更應具有豐富的知識,創新意識和理念,在全球資源共享的今天,能將有利的知識有機地組織起來,與時代同步,運用於教學之中。善於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蘊含的基本規律。同時具備嫺熟的技能技巧,教育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輕車熟路。如在講授現代信息技術正向着人工智能化發展時,教師先提出設問:“計算機比人聰明嗎?”得到的回答一定有兩種意見。隨後點明計算機分析判斷問題的重要準則:是或不是。指出計算機亦有不盡人意之處,如判斷“人的禿頂”問題:假設單用是或不是,顯然會出現5000根頭髮的人說4999根的是禿子,而也會出現梳一下頭髮掉了一根,變成了禿頭的笑話。當引入了模糊理念之後,計算機能完成人類不能完成的事情,如計算機可以使兩根縫衣針針尖對針尖豎立起來。引入了這些實例既豐富了知識點的內涵,又使學生耳目一新。

二、以教學目標的實現爲目的,以調動學生學習情緒爲契機

課堂教學應形成磁場,深深吸引每個學生。衆所周知,衡量課堂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關鍵是教學目標實現程度。根據不同層面的,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攝取和保持知識的特點,調動能影響學生理解、記憶、創新的因素,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根據各班學生實際,設置懸念,引起強烈求知慾,調動學生積極情緒乃是十分重要的,枯燥乏味的理論會讓學生失望,若能恰當地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能生動,形象,直觀的把課堂知識展示給學生,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創新。理論與應用兼容兼蓄,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以比較的方法爲手段,以課內外的結合爲知識的延伸

俗話說:“有比較纔有鑑別;有鑑別才能識真僞。”教學中通常可採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活躍思維,辨別分析,掌握其中的規律、法則,印象深刻,得到準確無誤的知識。如文件的複製與移動的區別:當使用左鍵拖曳法時,在相同的驅動器中按下鍵盤上的Ctrl鍵表示複製;而在不同的驅動器中按下鍵盤上的Shift鍵表示移動。又如Excel中條件格式與自動篩選的區別:篩選的目的在於,將相關的記錄排列到一起,便於進一步的操作;而條件格式則是將滿足條件內容的格式進行相應的調整。一比較,一對照,更易掌握。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注重課內外結合,擴大知識面的輻射和延伸。讓學生用自己創作的圖畫,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外觀、效果,構建一個個性化的桌面;利用Excel的強大功能,分析學科學習的近況;網絡基礎知識教學後,讓學生通過QQ的實踐,進一步瞭解認識網絡,學會拔號上網、瀏覽網頁、下載文件、收發郵件,使自己成爲一個真正的衝浪高手。

四、以典型例題的教學爲基礎,以開發學生的潛力爲核心

強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作用。挖掘潛質以利於提高學習及應用能力。對典型例題,反覆鑽研,層層剖析,把握例題的要領,循循善誘,挖掘例題所涵蓋的知識點,逐步引導師生共同一一剖析,教師點撥、釋疑,或讓學生質疑,或改變其他條件,又能如何理解及推理。注意知識的牽引,解法的類比。使學生不僅掌握典型例題的解法,而且理解思考的路徑和技巧及解題的規律。如BASIC編程中的楊輝三角問題,同樣使用外層循環控制輸出陣列的行數,內層循環控制每行的個數,能方便有效的解決同類問題。(如直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等)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綜上所述,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已迫在眉睫,也是各學科教學的任務,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務必先行、由表及裏、由此及彼創造新事物。在教學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還必須強調一點,所面對的教育的對象是思維敏捷反應快,接受新鮮事物強,悟性高的青年學生羣體,教師必須有較深厚的底蘊和接受新科學技術的能力,課堂教學中,善於創造性的解決時有發生的問題,又有較強的應變能力,才能駕馭自如,井然有序,提高課堂質量纔有保證。

參考文獻

[1] 摘自教育部基礎教育司1999年11月26日下發的《關於加快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草案)》.

[2] 皮亞傑.兒童的心理髮展(傅統先譯).山東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 皮亞傑.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傅統先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4] 葉奕乾.心理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5] 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

篇十一: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根據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情況來看,遊戲教學受到了很多教師和學生的喜愛,以通過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方式,將遊戲和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帶來的快樂,真正推動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不斷創新。

一、遊戲教學的闡述

根據近幾年遊戲教學的實際應用情況來看,它很好的滿足了新課標提出的相關要求,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大膽提問、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新精神,對於培養優秀的信息技術人才有着極大作用。

因此,遊戲教學就是在充分利用相關理論知識和計算機模擬程序等的情況下,爲學生營造舒適、輕鬆的學習氛圍,以在激烈、新穎的遊戲活動中潛移默化的將課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並同時提升學生的知識面和計算機操作技能等。

由此可見,在合理運用遊戲教學時,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等制定教學計劃,並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教學工具等,才能真正實現遊戲與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真正結合,最終達到極大中學生求知慾和學習熱情的目的。

二、遊戲教學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在素質教育不斷推廣的情況下,想要真正發揮遊戲教學的作用,就必須讓遊戲教學和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要求來看,遊戲教學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利用遊戲設置合適的教學情境

在信息技術應用範圍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創新已經成爲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保障。

根據相關研究可知,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知識的學習中、各種獲得舉辦中,並且,學生的潛能可以得到充分挖掘。

因此,遊戲教學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必須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激發,讓學生將信息技術學習作爲重要學習目標,才能真正提高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遊戲設置合適的教學情境,是一種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例如:利用金山打字這個軟件構建打字遊戲,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還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打字這個活動中,從而在與遊戲中的人物進行相互追逐的情況下,讓學生掌握相應的打字技巧。

因此,通過合理運用打字遊戲,學生在激烈的學習氛圍下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並養成良好的打字習慣和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對於促進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水平不斷提升有着極大影響。

(二)合理應用遊戲教學,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由於中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涉及的知識都比較基礎,在培養中學生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實踐能力等方面有着極大作用,因此,遊戲教學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必須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有效培養和提升,才能爲我國信息技術不斷髮展提供重要支持。

在實踐教學中,多媒體教學資源是信息技術不斷推廣的重要體現之一,因此,合理應用遊戲教學,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資源來向學生展示不同的信息技術內容,以在具體、形象的畫面、視頻等情景中,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系統、完整的信息技術知識鏈。

與此同時,注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不斷提升,教師在合理應用遊戲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求他們設計一個簡單的遊戲,如小兔跳遠這個遊戲。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對計算機通信網絡、計算機設備、相關硬件等有更全面的認識,學生的認知能力可以得到提高,並且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得到不斷拓展,以在學生了解不同部分所具備的功能的情況下,真正達到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目的。

(三)合理應用遊戲競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不斷加劇的情況下,信息技術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給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有效提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水平,真正培養出現社會發展所需的信息技術人才。

因此,遊戲教學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需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才能真正滿足社會對優秀信息技術人才提出的要求。

在實踐教學中,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協作能力、團結意識和創新意識等,都是當前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必須重點培養的內容,以在合理應用遊戲教學、合理開展遊戲競賽的情況下,真正提升中學生的信息技術綜合能力。

例如:在對學生的信息技術理論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檢測的時候,採用問答遊戲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所需的知識進行再次鞏固和溫習,還能爲學生信息技術操作能力提升奠定堅實基礎,從而提高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

與此同時,通過討論、網絡搜索的方式開展遊戲競賽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信息技術進行作品的設計和創新,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從而促進中學生綜合能力不斷提高。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不斷推廣的情況下,遊戲教學的合理應用,是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不斷改革和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引導學生大膽的探索和創新,對於培養優秀的信息技術人才有着重要意義。

篇十二: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信息技術教學在中學教育中佔着至關重要的位置,但是由於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着某些不足之處,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凸顯出道德意識薄弱、操作技能低下等問題。

爲此,中學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合理應用契約學習理論,優化課堂環境,提高教學效率。

以下就是對契約學習理論下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爲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有利的問題參考,且推動其不斷完善自身教學程序。

1契約學習內涵分析

契約學習即爲學習者與教育者溝通協商簽訂契約學習書的過程,且在契約學習書籤訂後,雙方要嚴格遵守契約書內容。

此外,契約學習也是實施學習手段的有效途徑,且其可有效解決個體差異較大的教育環境中的問題。

此項教育方式與傳統中學信息教學模式存在着一定差異,且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傳統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問題,因而在此背景下,教師在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應利用中學生的判斷能力合理貫徹契約學習內涵,

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功能,並通過契約學習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且在學習契約書的引導下,推動學生朝着個性化方向發展,並嚴格遵守契約書中所規定的內容完成相應教學任務[1]。

2當前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的現狀來看,當前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會考政策和家長錯誤觀念的影響下,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凸顯出信息定位不明確的問題,最終導致學生在不規範的學習環境中無法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和對計算機設備的使用能力。

另外,部分中學院校在信息技術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對課程開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進而致使院校逐漸縮短課程教學,導致學生無法從短暫的學習中掌握到信息技術課程中的重點;第二,當前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還存在着硬件設備利用率低的問題,

其主要表現在中學院校未及時引進新型的硬件設施及硬件使用不對外開放,從而導致學生無法從理論知識的學習中掌握到信息技術的實踐操作。

此外,部分中學院校還存在着教師隊伍建設水平低下等問題,進而致使學生無法準確掌握信息技術的學習方法,即影響到了信息技術教學的整體教學質量。

3基於契約學習理論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設計

3.1設計原則

經過大量的實踐調查表明,基於契約學習理論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設計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即爲創新原則,在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中由於部分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仍然秉承的傳統的“傳授式”教學方法,從而導致學生無法提高自身創造能力。

對於此,在契約學習理論教學背景下,要求教師應着重強調創新的重要性,即應採取相應措施逐漸完善自身教學設計、教學思想、教學過程等等,以此來調動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自己掌握學習環節。

其次,在契約學習理論下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設計也應強調滿足學生需求的重要性,即應在制定學習契約書內容時,應確保其內容的構建是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完成的,最終提高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設計的有效性[2]。

3.2教學程序

(1)確定教學結構。

契約學習理論下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設計中要求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前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現狀構建相應的教學結構。

並根據契約學習理論教學原則將中學信息技術教材內容合理劃分成幾個單元內容,且區分開每個單元教學中所涉及到的軟件及技能,最終將單元中的任務分佈到課堂中,確保信息技術課堂中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達到培養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目的。

此外,教學結構的確定還要求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並培養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思想和習慣,並利用相互協作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且確保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能提高自我主動學習的能力。

(2)商討學習契約。

在基於契約學習理論的教育教學程序設定中師生之間關於學習契約的商討環節是非常重要的。

因而要求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綜合契約學習特點、課程以單元編排內容等因素與學生就學習契約書內容的設定進行商討,並採用談話、寫建議書、QQ信息、微信等形式來商討契約書執行過程,就此提高學習契約書在中學信息技術實際教學中的功效發揮。

另外,在師生商討學習契約書內容時,應確保其內容的設定要涉及到診斷學習需求、確定學習目標、確定學習活動和確定學習策略等幾項內容。

然後師生即可在學習契約書內容完善後嚴格按照契約書內容完成各項學習任務,且在此基礎上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並促使學生可靈活運用學習策略提高自身學習能力[3]。

(3)履行契約。

爲了確保學習契約理論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能夠發揮較大的功效,那麼在契約履行的過程中必須遵從以下幾項原則:第一,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承擔起自身職責和義務,依據教學大綱中的內容設計集體教學形式,併合理規劃教學內容,確保實踐操作與基礎知識教學的有效結合。

此外,還應履行契約書中的內容合理規劃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並在自主學習期間將相應學習任務下放給學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另外,在學生履行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主動承擔起監督職能,確保學生學習任務的履行效果;第二,教師應在履行契約書的基礎上應加強班級秩序的管理,以便爲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促使其在此環境中能規範自身行爲,提高契約履行效率。

3.3輔助系統

輔助系統在契約學習理論教學策略實施中佔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求教師在開展學習契約書教學時應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徵得家長的支持,促使家長對契約學習法產生認可的態度,進而協助教師落實學習契約書內容,提高學生整體學習質量。

此外,由於部分國中生的自控能力較差,因而爲了確保契約學習法的有效落實,要求國中院校應結合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構建相應的信息技術道德規範,以便在紀律制度的基礎上規範學生行爲,促使其在進入機房時,可嚴格遵守紀律規定,保持安靜。

其次,機房硬件、軟件設施也是契約學習法的輔助教學系統,因而國中院校在開展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對先進教學設備的引進[4]。

綜上可知,隨着當代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已很難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將契約學習法融入到其中,且通過師生商討契約內容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並由此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參照契約書中內容合理設計自身教學方法和教學程序,突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效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篇十三: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加大多媒體的有效使用,提高輔助教學的效率

我們知道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不僅需要對理論知識的深刻理解,更需要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是理論知識和上機操作的有機統一。作爲信息技術教師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更要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對於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的學習來說,確實是顯得比較抽象,學生學習也比較枯燥。僅靠傳統的黑板教學模式很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如何使抽象理論內容形象有趣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更加利於接受和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想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改變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成爲必然的選擇。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有兩種不同的方式:

1.使用課件組織信息技術的教學活動

多媒體課件使用聲、光、電等多種技術,爲學生呈現圖片、視頻、聲音等在多個方面給與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刺激,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點有效理解。適當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可以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將教學所需的數據、文字、圖像、聲音有機的融爲一體,製作成相應的課件後,既可以重複使用還可以按照教學的需要隨時調整課件各部分的組合。一個設計合理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開展教學,可以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把難的知識簡單化、把複雜的知識步驟化,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點,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可操作性,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

2.在機房利用教學軟件指導學生進行操作練習

在機房裏上課主要使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可以把教學步驟展示在大屏幕上,引導學生進行操作練習。教師在教師機上的操作過程通過軟件同步顯示在學生機上,每個學生都可以仔細觀察教師的操作。當教師演示操作完成後,學生可以立即模仿老師的操作過程,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這種手把手的教師模式,可以降低學生操作的難度。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可操作性。所以,這種方式是目前信息技術學科的主要教學方式,其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我們進行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應該充分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手段及上機操作這一優勢。並注重配合其它學科的教學,提高課程整合的質量。使學生掌握好信息技術這種終生受用的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培養他們良好的信息素養,從而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

二、把上機操作實現任務化、情境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於信息技術教學來說,除了讓學生獲得必要的計算機理論知識,更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進行上機操作實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動手操作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一大特點。通過上機操作,學生可以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馬上付諸實踐,手腦並用,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習的興趣,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學生上機操作的實際效果直接關係到計算機教學的實際成果。如何組織有效的上機操作訓練,就成爲信息技術教師最關心的問題。如果教師組織上機操作不成功,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教學的效果。如何組織有效的上機操作呢?下面,談一談我的看法:

1.教師要教育學生明確上機任務,明確上機目的

有目標的教學和有目標的學習纔能有的放矢,提高學習效果。不僅如此,明確的上機目的還能夠有效地爲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的學習行爲。爲了防止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上開小差的情況的出現,我們在機房上機操作之前,要通過多媒體屏幕明確上機的任務和目的。讓每一個學生都明確自己的任務是什麼。除此之外,還要把這次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通過廣播通知,口頭提示,幫助文件等方式提醒學生。

2.營造教育教學情境,設計生動有趣的課堂操作任務

新課程理念指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和幫助者。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所以,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生的任務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任務,帶着真實的任務去學習。

三、總結

總之,要提高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效,我們必須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做好學生的引導和組織工作。同時,更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篇十四: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現狀

1.硬件條件落後。學校對硬件的資金投入力度不足。

計算機配置低,運行速度慢,機房可供學生使用的機器數量少,部分機器因硬、軟件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維護而淪爲擺設,導致上課時無法一人擁有一臺機器。學生家庭的計算機配置普遍高於學校的。例如,windows7操作系統已經普及的情況下,學校裏計算機大多用的仍是xp系統,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2.課程設置不合理。

一方面,信息技術未列入大學聯考科目,導致學生、老師、家長對信息技術不夠重視。學校裏開設的課時明顯少於實際要求。學生花費了大把的時間在大學聯考上,各方極其重視文化課的學習,忽視信息技術的培養。另外,家庭條件和環境的不同,導致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增加了學校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難度。課程內容不易選擇,教材選取與設計較有難度,已無法滿足部分學生的需求。

3.師資力量薄弱。

學校對信息技術方面的師資投入力量較弱。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大部分屬於中途轉崗,專業性較弱,教師素養不同。而計算機學科知識與技術龐雜,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與實踐性。學生上機實踐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專業水平較強,綜合素養較高的教師才能應付,甚至會出現這種情況,有的突發問題特別難以解決,連專業人士都難以解決,種種問題增加了信息技術課程的障礙。

二、虛擬技術的特點

1.成本低,降低資源投入。

虛擬技術是一種特殊的多媒體技術,在計算機軟硬件的支持下生成的一個逼真的、三維的、具有一定的視、聽、觸、嗅等感知能力的環境,使用戶在這些軟硬件設備的支持下,能以簡捷、自然的方法與這一由計算機所生成的“虛擬”世界中的對象進行交互作用。通過虛擬技術完全可以通過軟件模擬真實的操作環境,虛擬技術爲信息技術的學習提供“真實”的硬件環境,擺脫了傳統對硬件成本的要求,降低了學校對硬件資源的投入成本。

2.操作簡便,能有效促進學習。

傳統的教學環境中,大量的實體設備差異性大,操作原理各不相同,學生難於操作。而虛擬技術使一切系統化,操作相似,應用起來相對簡單。不會容易出現設備壞掉的問題,所以不必像實體設備那樣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資源進行維修護理,可以讓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把精力轉移到學生教學任務上來,這對於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優化學校資源設置,促進學生技術掌握都有積極作用。

三、虛擬技術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1.VPC在操作系統方面的應用。

利用虛擬機,一臺計算機可以安裝多個操作系統,可在虛擬的計算機系統中根據教學需求完成磁盤分區、所需軟件的安裝及所需網絡的配置。虛擬軟件安全性高,使得教師在教學時擺脫了真實硬件設備的限制,同時提供給了學生學習時更大的學習空間與自由。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可以放心大膽地操作,不必擔心操作失誤。這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增加了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從而顯著提高教學效果。

2.仿真軟件的應用。

虛擬仿真環境不是實際環境,在實際中完成不了的教學內容可以利用仿真軟件完成,並且功能強大。應用仿真系統進行教學,避免實際操作中物理設備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干擾性,使學生更關注知識點本身的學習。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教學內容不受硬件設備的限制,減少成本。但並不是所有在實際中實現不了的東西都可以在仿真系統中實現。所以,操作時應注意實際應用與虛擬仿真的聯繫。可見,虛擬技術的應用也提高了對教師專業素養以及教學能力的更高要求。

3.服務器中數據安全管理。

通過VM安裝windowssever2008系統並架設web服務器,將學生建立的個人網站在機房局域網中實現互訪。學生在編輯網站的時候,一般在單機中進行測試,在機房的網絡環境中,通過IP的方式實現互訪,進一步引入DNS以及域名等相關內容。進一步模擬互聯網的工作環境。通過在仿真環境中,瞭解互聯網服務的架設以及具體應用。這樣,極大地擴展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增加了學生的技能,豐富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

四、結語

根據上述的介紹,可見虛擬技術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節省了教育成本,解決了設備落後問題,提高了教學資源的利用率,給予了學生安全且自由的實踐操作環境。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虛擬技術的應用必加速高中信息技術的發展,提高教學的質量。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於虛擬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切實提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實效。

篇十五: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轉型的必然性

1.網絡技術的發展爲信息技術教學創造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高中信息技術以基礎性和實用性爲特徵,因此對學生的操作能力和信息思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相比傳統教學模式而言,網絡資源的出現爲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教學資源和學習渠道,使得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與實際案例的關聯性得到提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爲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基礎技能的培訓平臺,基於該課程對社會各領域的關聯性,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教學的轉型相互依存,通過網絡渠道可以實現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改革,從該角度出發,網絡環境爲信息技術教學提供了真實的教學素材,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採用實In-ternet網絡,打造開放式教學環境,使得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

2.數字化數據庫的建設是信息技術教學轉型的基石。

新形勢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改革方向必須符合當今的時代背景,即將高中基礎教育的思想意識與大數據發展趨勢相接軌,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打造成具有實際應用價值並且具有豐富教學資源的實用型課堂。數字化數據庫的建設與信息技術教學轉型密不可分,雖然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所涵蓋的數據資源相對較少,然而對數字化概念的培養對學生後學大數據思維的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以數字化爲基礎的教學平臺上,才能打造出集實用性與多元化、現代化於一體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二、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轉型策略

1.教學一體化平臺建設。

由於信息技術教學本身具有較強的理論化特徵,傳統教學模式體現出了典型的封閉型和單一化特徵。以網絡技術爲基礎,打造一體化教學平臺成爲新時期信息技術教學轉型的首要任務。如果從教學資源的選擇、教學進度的統籌、教學模式的評估以及學生反饋信息等各環節通過網絡環境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出來,構成新型一體化教學體系,必將爲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轉型提供創新型思路,爲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注入現代化元素。一體化教學平臺的建設包括信息資源的統一管理、利用等流程,譬如學校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將教學任務和學習安排以數據資源的形式存放在學校信息技術教學數據庫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依託網絡環境進行資源檢索利用。此外,一體化教學平臺也包括教學成果的反饋與評估,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展,通過學校統一平臺進行自主學習與檢測,很大程度上減小了傳統教學的週期。該環節也是一體化教學平臺的評估階段,學校在局域網技術的支持下,打造學校內部教學成果動態公示系統,以便教師對自己教學模式的反思與調整,顯然從教學資源的統籌利用、學習反饋以及教學模式的反思等諸多環節實現了一體化模式,爲信息技術教學轉型提供新趨勢。

2.以局域網爲基礎打造“空中課堂”模式。

信息時代的發展使得高中信息技術的“教”與“學”具有多元化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以網絡技術爲背景的多種虛擬模式成爲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新趨勢。其中“空中課堂”的構建在學校節省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率上具有顯著成效。“空中課堂”是以學校大數據庫爲基礎,將不同學習資源以電子版課堂的方式呈現出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即學生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對於相同內容的教學素材可以通過不同的教師進行講解,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選擇恰當教學資源。顯然這種新型模式也促進了教師對教學技能的競爭意識。採用局域網絡技術構建以學校爲框架的校內網路“空中課堂”必將成爲信息化社會提升信息處理效率的必然途徑。

三、結語

隨着網絡技術的不斷普及,對信息資源的加工技能逐漸成熟,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探究成爲新時期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因此以網絡技術爲基礎的一體化教學平臺建設、新型“空中課堂”模式是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轉型的重點,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以學校數字化數據庫的建設爲前提,對學校提升教學效率、節約教學成本起到關鍵作用。

篇十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1.正確看待高中信息化教學

2011年至2014年間,我市對50位高中信息技術教師進行了有關高中信息化教學應用的問卷調查,涉及到的問題都與目前教學改革下高中信息化教學方式的種種問題有關,50位老師的回答中,有20%認爲授課方式基本可以接受,且對於未來的信息化教學充滿信心。40%的老師認爲信息化教學目前普遍存在難點困惑,對於今後的信息化教學還需要不斷研究與探索,還有40%的老師普遍都傳達了對於信息化教學的不理解,對於在今後的授課方式中有效結合信息化教育基本都持否定態度。由此可見,目前高中信息化教學要真正做到與常規教學模式相結合還需要進行更多的改進與探索,對於高中信息化教學這種方式,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錯誤的估計了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與未來發展前景。信息化教學開始在國內被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課程的地位得到了有效確立,成爲高中教學的重要手段。由於信息化教學的課程操作性與實踐性等特點,使其與常規教學方法相比顯得更加複雜多變,往往在教師的教程安排中會因信息化教學本身的難點而導致課程結構出現明顯問題,從而導致學生無法明確教學目標,使學生感到困惑與迷茫。這些都是信息化教學目前在國內高中教學實際應用中存在的短板。但是,在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我們才能爲學生營造一個美好的未來。所以我們首先應該理性看待高中信息化教學,正視其在教學應用中的優缺點,努力的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探索更加有效地信息化教學方式。

2.正確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

科學教育出版社在信息化教學改革之初,就當下國內教育現狀與基本問題的探析中曾有過這麼一個案例:杭州某中學在新教材改革中被作爲試點進行新教材的學習,分別在該中學開設了五個實驗班與十二個平行班,因新教程改革中對於信息化教學的安排,所以在每一個班級的教學中都進行了信息化教學的輔助教學模式。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與理解,觀察試點班級所有實驗班與平行班的期末成績,我們會發現並沒有預期中的那麼理想。成績較爲優異的實驗班在期末成績上基本沒有變動,並沒有出現預期中,因新課程改革出現的信息化教學而得到學習成績有效提高的情況。反之學習成績稍稍落後的平行班中,期末成績均有提升,大有迎頭趕上的趨勢,多名在課堂表現活躍的同學成績都位列前茅,取得的很大的進步。從案例中可以直觀地觀察到,有效被調動起學習積極性的同學,以及主動了解並且掌握信息化技術對於自己學習成績重要性的同學,在本次的試點教學中都獲得學習成績的提高。信息化技術因其自身的優越性,在教學過程中是值得推廣與應用的,其應用於教學的方式也應該是貼合實際,並且以自身優勢爲主,激發學生自身的學習積極性,以自身的技術特點幫助學生答疑解惑。作爲課堂教學新模式,其本身更需要不斷地瞭解與適應課堂教學,更好的服務於學生,更有效的幫助學生,是未來信息化教學需要考慮的重點,是未來開創信息化教學新模式的重要因素。

3.開創主題式信息技術教學

主題式教學在很早以前就開始被廣泛應用到了課堂教學之中,在當下教程改革中,我校將主題式教學與信息技術教學相結合,通過一段時間的磨合與適應,充分利用了主題式教學的優點,並且發揮了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階段性的在本學期的教育情況上取得進步。例如,爲響應教程改革中提到的信息技術教學,我校開始在高中各個班級中應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的新模式。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自身因素,作爲教育機構。我們在進行自身的加強與改善的同時,很難保障到每一個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在授課過程中,我將開創主題式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到課堂之後,學生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因爲他們的每一個人都想更好的表現自己,都想得到老師的認可,故學習的積極性一直很高。首先以某一個教學內容爲課程講解主題,輔助以信息技術在多媒體上將本次主題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並且通過聲形並茂的講解爲學生解開疑惑,對於學生的難點,老師會使用信息技術查閱出大量資料,然後依次進行講解。這樣的教學方式,將一節普通的授課變得豐富多彩,學生變成了主動的探索與求知。老師也不再侷限與獨自的授課方式,更在學生學習成績上做到了有效的幫助與提高。在信息技術教學上有所創新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務學生、幫助學生。開創主題式信息化技術教學,是有效應用信息教學的新途徑。

4.結束語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爲主,用發展的眼光正確看待高中信息化教學,正確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開創主題式信息技術教學,並且將這三種方式融入到日常的授課中,互相配合,相互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模式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通過點帶動面,讓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效率進一步提高。

篇十七: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高中信息技術存在的問題

1.信息技術教學在傳統的高中教育中的地位低下。

雖然我國現在的很多普通高中都設立了信息技術教學,但是實際上,對於學校、學生家長、教師甚至學生本身來說,他們對信息技術新教學很難產生興趣乃至不重視這門課程,導致了信息技術新教學在傳統的高中教育中得不到應有的待遇,地位很地下,使得信息技術的主旨“旨在教育學生來提高他們對生活、學習、以後的工作中無所不在的信息技術的適應能力,”但是由於學校、學生家長、教師以及學生自身對信息技術這門新教學的不關心甚至漠視態度,使得信息技術新教學在我國普通高中中很難發揮其作用。

2.教授信息技術的教師力量和實力不夠強大。

新教學標準在信息技術教學這門新教學上提出了與以往不同的新概念和新教學內容。對於教授信息技術教學的老師而言,大多數並不能理解和貫徹這一新概念和新內容,這也就造成了信息技術新教學在普通高中的展開有了很大的阻礙。對於教師本身而言,教授這門信息技術教學要求他們首先要自己理解和貫徹新教學中的新概念與新教學內容,這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而且還要求他們將新教學的理念與內容與他們的日常教學工作相結合。所以,教授信息技術新教學的教師力量和實力不夠強大也是高中信息技術存在的問題。

3.學校規模和能力的欠缺造成有關信息技術設備不齊全。

雖然我國這些年經濟快速發展,很多普通高中已經配上電教設備以及信息技術室,但是仍然有很多高中學校缺少必要的設備,尤其在我國的雲貴、川渝地區有很多高中學校沒有相關方面的設備,甚至有的連一臺電腦都沒有。這些地區經濟的落後造成教育的落後,所以對於信息技術新課程的'進行,也是一個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二、解決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應該針對當前信息技術在普通高中中的地位低下的問題做出相應的工作努力,可以通過對信息技術的大力宣傳,讓學生、學校以及家長們能夠更好的認識信息技術這門課程,能夠認識到信息技術在當今的社會中起到的作用,以此讓他們能夠重視信息技術,並且能夠使得學生有興趣的主動學習,而不是逼迫性的學習。只有學生、學校以及學生家長重視這門新興課程,才能推動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發展。

2.通過上面的分析,發現教師在信息技術新教學中佔據的地位,所以對於教師的改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具體措施是,一方面在不影響正常教學質量的同時,集中對教授信息技術新教學的老師進行先行培訓,努力讓教師在一定時間內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理念,只有教師理解和貫徹了信息技術教學的理念,才能進一步地教授、指導學生學習有關知識;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注重自己上課方法,可以說信息技術教學是一門興趣知識教學,教師的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學生對這門教學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激勵性、全面的教學評價。只要學生在信息技術中的某一部分有所進步,教師就一定要認爲他的學習是值得肯定的,是成功的。教師要統籌全局,不能孤立了某一學生,要全方位地關注每個學生,給予他們關心,在上課的教授過程中,可以通過有趣的話題、圖片、視頻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討論學會合作,鼓勵學生團結合作。

3.對於校資力量強大的學校,要求這些學校能夠開通校園網,並形成以電子圖書館、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等爲主的校園網主幹路線,要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的管理教學環境;而對於那些貧困地區的學校,則需要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尋求社會、政府以及往屆校友等的幫助,建設基本的信息技術教學的設備,做到學生能夠基本瞭解信息技術和運用基本技術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問題。

三、結語

文章通過對當前我國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分析,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措施,旨在實現高中信息技術這門教學的學科價值,希望可以爲以後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提供幫助,進而可以推動我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良好發展,最後希望可以爲未來的高中教育奠定更好的基礎。

篇十八: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

計算機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能夠運用計算機技術解決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因此,巧妙地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以訓練學生自主學習、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並掌握計算機操作方法的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在運用此種方法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及時明確所學課程的階段任務、單元任務以及課時任務,並從理論角度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點撥,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帶着問題進行計算機的預習與學習;教師在明確任務時,應當結合學生的計算機水平與教學大綱的總體要求,既符合當前教學的要求,又要引起學生的重視,這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提升自身的計算機水平,對課本中“老化的知識點”或“學生無法理解的學習案例”進行優化,運用當前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講解,重視吸取時代的新產物,以保證所講解的知識能滿足學生的要求;任務驅動法教學重在完成教學任務,但有的學生在面對教學任務時,可能會出現“畏懼、退縮”的情況,因此,教師應做好鼓勵與引導工作,培養學生勇於克服苦難,知難而上的精神。例如,在講解數據庫的建設以及使用時,多數學生對數據庫瞭解不多,教師應以教材中的案例爲“誘餌”,從實際生活中列舉數據庫的創建與使用技巧,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數據庫的真正作用。

二、巧用比喻,優化學生理解效果

信息技術教學照中涉及衆多專業術語,像網絡協議、IP地址、二進制、網址等,由於自身知識少、生活經驗缺乏,導致學生在理解這些專業術語時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可運用比喻的手法,對其進行巧妙解釋,加深學生的理解。例如,在講解計算機中的域名與IP地址時,教師可將其與“名字”“身份證號碼”進行比較:“班上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自己的名字,這如同每臺計算機也都有自身的代號———域名,但會出現同名的現象,妨礙我們對每位學生的全方位認識,於是便有了唯一能夠識別班裏學生身份的方式———身份證號碼,這就相當於計算機IP地址,由於IP地址相對較爲複雜,平時教學時我們便用域名區分計算機。”通過這樣的講述,降低了信息技術專業術語的理解難度,將其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這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三、優化示範教學,引導學生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

計算機要求學生能夠進行各種操作,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難題。例如,運用文字編輯軟件完成文字處理工作、藉助電子表格進行相關數據的統計與計算、處理拍攝的視頻等,這些對學生的操作水平要求較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如先講解理論知識以及具體的操作步驟,讓學生了解必要的操作流程,像如何創建電子表格、錄入數據、運用公式進行統計等,然後教師進行操作示範,在操作過程中,教師不能自行完成操作,應在學生的“指導”下,一步一步地進行,教師完成教材中的示範案例後,應提問學生在過程中是否出現錯誤操作,如果學生回答有,教師應讓學生自主重複教材中的操作,以加深學生對具體操作流程的理解。當學生操作完成以後,教師應提問全班同學其操作是否合理,然後改變其中的一些操作要求,讓學生進行“口頭操作”,以考查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從而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達到信息技術的教學要求。

四、總結

新時期,信息技術已經成爲我們生活的重要幫手,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中,計算機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對此,本文闡述瞭如何在高中階段優化信息技術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規定的教學課程內掌握計算機知識以及相關操作,改善目前的教學現狀,提升計算機教學水平。

篇十九: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充分認識和理解教材核心內容,確立信息技術教學課程標準

新課改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提出明確要求和目標,即提升學生信息素養,通過創造有利的信息環境和學習的平臺,增強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不斷創新實踐,加強交流與協作,最終營造出高中信息課堂文化氛圍。新課改大力推行後,新教材教學內容較以往有了很大改變。教材核心內容由必選課程和選修課程組成,選修課程數不受限制,但至少選修一門。必選課程主要是針對國中信息知識的回顧和昇華,進而引出更深刻的命題,要求學生對各個階段的信息課程進行系統整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系統的能力。選修課程則給予學生自我選擇和學習的空間,使學生根據自我興趣和特長自由發展,在信息技術學習中找到感興趣的領域。

二、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要求教師積極轉變觀念

高中信息技術教師的構成比較多元,老教師佔據一定比例。相較而言,老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較深,和年輕教師相比,很難迅速轉變教學理念,因此,加強教師信息培訓尤爲重要。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理念在中學課堂根深蒂固,高中階段學生面臨大學聯考壓力,破除應試教育的桎梏難度頗大。在此背景下,學校、教師和家長應加強溝通和合作,教師作爲一線施教者,應自覺摒棄灌輸式教學模式,努力創設互動式信息課堂。要創設互動式信息課堂,教師應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杜絕單一的教學思維,實現信息技術和音樂、美術、英語等學科融合,多方位、多層次提升學生信息素養。

三、創設全新的教學情境,實施信息技術教學新模式

1.創新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堅持學習的內在動力。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課堂要切實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應創新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方式多樣性。如學生學習圖像處理一課時,根據課程要求,首先要了解圖片編輯器的模塊及功能,其次要學習如何改變圖像大小、屬性等基本知識,最後進行延伸,學習如何添加圖片特效、藝術效果處理等。教師如果只是單純地將書本知識口述或演示一遍,則難以使學生產生具體印象。此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書本知識點通過動畫形式模擬出來,讓學生在欣賞動畫的過程中對圖像處理產生形象化認識,無疑將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倡導探究式學習。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是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引導他們自主探究、自主獲取知識。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他們通過自我克服,進一步培養堅韌品質和可貴智慧,爲適應快速發展的信息社會奠定良好的內在基礎。如學習“文件管理”時,很多學生表示刪除、複製、粘貼、創建文件和文件夾太容易了,沒必要繼續學習下去了。此時,教師可順勢提出一個問題:“假如你們不小心誤刪了文件,應該怎麼恢復和找回呢?”很多學生突然愣住了,緊接着開始查閱資料,和同學交流討論,利用不同方法嘗試。教師適時拋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增強課堂教學的豐富性。

3.爲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做到活學活用。

信息技術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兼具的學科,對實踐能力的要求更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都是爲參與實踐做準備。學生對理論知識爛熟於心,無法完成實踐要求,變成“紙上談兵”,違背信息技術學習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師應在課堂、課後爲學生創造實踐環境,將考查學生實踐能力作爲評價學習情況的主要指標。

4.搭建學生之間信息共享平臺。

信息教學過程中,不少學生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望,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十分濃厚。因此,儘管課堂教學時間十分有限,教師也應爲學生創造一定的交流學習時間,讓學生自由提問、交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應積極參與學生自主學習,爲學生及時解惑答疑。通過搭建學生之間信息共享平臺,不僅拓展學生思考維度,而且極大地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而教師的適時參與則爲這個平臺提供“技術支持”。

四、總結

綜上所述,積極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是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必由之路。新課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新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術加強互動性,利用互動性推進信息技術教學,二者相輔相成。另外,社會不斷髮展,信息技術更新會越來越快,教師必須不斷加強信息技術學習,從理論和實踐上全面提升自我素質,規避教學盲點,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信息化人才。

篇二十: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當今高中信息技術教課模式與解決方案

1.當今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

傳統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是什麼東西,但是在運用上並沒有幫助到高中生的學習,有些教學只是爲了迴應九年義務教育規則,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信息技術對於高中生的重要作用,現在是處於信息技術發展比較好的社會階段,推動學生提前對信息技術進行了解運用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這門課程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非常有幫助,提高自身素質,在高中階段初步接觸信息技術也有助於學生對技術方面的應用,而現在學校傳統的概念教學不但引起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產生牴觸心理,另一方面還阻礙了社會信息化的發展。

2.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理念的重要性。

翻轉課堂是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轉變,由一味的傳輸轉換到學生自己學習,然後課上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與老師進行課後交流。這種模式有效地防止了學生的厭煩心理,使學生自主學習,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在知識上有一定的積累,同時使學生提升了自主學習能力的思維,這種教育模式使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各方面的知識掌握的更加深刻,最後通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課上與老師交流,教師通過學生自己學到的東西,對學生提出評價,這種機制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在信息技術上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不斷對其深入探究,更適合學生學習模式。所以實行翻轉課堂理念的學習模式對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翻轉課堂理念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領域中的應用

1.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學習。

教師自行錄製視頻,上傳到網上,使學生自由學習。(1)在毫無關於信息技術知識基礎的時候設置學習模式的引導閱讀,對學生的學習提出問題,使學生帶着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課程的學習,教師需要注意列舉問題的層次性,這樣激發了學生對事物進行探究的積極性;(2)教師對學生布置相關任務的作業,使學生在瞭解到相關知識後完成學習任務,及時運用所學到的內容解決問題,用任務的形式推動學生不得不自己通過各種方式找到解決辦法,獲得更多的知識;(3)錄製視頻將課程關鍵點與知識講述給學生,使學生在瞭解的同時明白信息技術的實際意義,從而對其產生興趣,並不斷深入瞭解,充實自己的大腦。

2.組織課上討論環節,鼓勵學生互相交換知識。

教師組織學生在課上將學習到的知識通過互相交流的方式進行溝通學習,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到講臺上講述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知識的交換使每個學生擁有了其他人的考慮事情的方式,在此,教師應該從當中瞭解學生學習考慮的出發點,進一步瞭解學生學習方式,有利於對學生日後學習工作的相對應教學,在翻轉教學理念中,學生由學習的受體變爲學習的主體,教師起到了從中引導的作用,這樣更有利於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將課堂教學中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減少教學中教師講解時間,一方面使教師的工作更加輕鬆,另一方面更是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課後教師進行評價機制,補充缺陷。

學生自主進行翻轉課堂學習後,這時教師就要發揮自己的作用了,教師需要對每個學生所講所想進行總結,找到每個學生的優點進行鼓勵誇獎,這樣使學生增加成就感,更加喜歡學習信息技術,教師還要找到每個學生的不足之處,實時查漏補缺,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中的不足,爲以後的學習建立更好的學習模式,實時的對學生進行評價與反饋,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具有推動的作用,督促學生進一步對學習知識的過程進行反思與思考,提升學生學習意識,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三、總結

翻轉課堂理念對高中學生來說,不失爲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很大程度的顛覆了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使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熱愛學習的好習慣,翻轉課堂理念是對思維的創新,在原本的教學模式的弊端下解決了問題而出現的適合學生學習的學習模式,這種理念不但引導了學生自己去查找資料進行了解,主動學習教師上傳資料及視頻,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而且使教師的教學模式發生質的變化,減輕了教師教學壓力,有利於教師瞭解學生學習方法,同時還爲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提供了符合學生的教學方式,不但省去了教師上課教學實踐,還使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這樣教課模式改善了以往教學模式弊端,對學生的成長起到重要作用。

篇二十一: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利用微課進行情境教學,營造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Brown、Collin和Duguid提出“情境教學”,他們認爲“知識只有在它們產生及應用的情境中才能產生意義,知識絕不能從它本身所處的環境中孤立出來,學習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情境中進行”。情境教學從教學的需要出發,通過創設各種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近生活實際的真實情境,把學生的認知活動和現實情境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主動地加入到學習的過程中來,幫助學生迅速理解學習內容,從而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知識的構建。微課可以較好地創設教學情境。由於微課是在課堂教學前拍攝的,我們可以把微課的拍攝環境選擇在和教學內容相對應的現實情境中,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更加切身的體驗。比如,在進行“網絡的功能與構造”這個知識點教學的時候,如果只是按照課本講授的話,會比較枯燥乏味,於是筆者就選擇在學校的網絡中心錄製這節微課,在微課裏筆者爲學生們仔細講解了學校的防火牆、路由器、核心交換機等設備的構造以及這些設備是怎樣連接起來的、數據在這裏是如何傳輸的。由於網絡中心是學校總的網絡出口,它控制着全校的互聯網訪問,學生們上網時發送接收的信息都需要通過這裏,再加上平時學生們沒有機會進入到網絡中心參觀,所以學生們總覺得這個地方挺神祕、高大上的。因此,這節微課就把學習內容和學生所處的現實環境結合起來了,充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的效果。

二、利用微課實現分層教學,讓各層次學生都能學有所得

教育專家加德納認爲:“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個人身上的表現是不均衡的。”由於學生的記憶力、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想象力、智力水平等是不一樣,這就造成學生學習的差異性,這一點在信息技術學科中體現得尤爲明顯。高中信息技術需要學習兩本教材,其中涉及若干的知識點,尤其是操作技能部分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佔了較大的比重,有些操作技能步驟較多,學習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做了後面操作忘了前面操作的現象,必須通過反覆的操作練習,才能掌握相關的技巧,提升操作能力。由於學生的學習基礎、生活環境、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學生的兩極分化現象比較嚴重。有的學生從主機組裝到網絡技術都嘗試過,因此學習信息技術非常容易,有些學生平時很少使用電腦,對於信息技術的學習經常感到戰戰兢兢,學起來小心翼翼,掌握的速度相對較慢,所以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經常出現學得快的同學“吃不飽”、學得慢的同學“吃不了”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同時照顧到班級中的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活動往往開展得很被動。利用微課實施分層教學則可以有效緩解這個問題,微課的教學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的,每個層次的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可以學會的、能夠學好的內容進行學習,最大程度地尊重學生的個性,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在實際教學過程,我們可以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分析,根據知識點難度的不同,分別製作成微課,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掌握程度有選擇性地進行學習。例如“數據排序”這個知識點,分爲一般排序、自定義排序、高級排序三個不同難度的操作技能。一般排序是基礎性的操作技能,掌握相對容易;自定義排序步驟比一般排序步驟增多,難度有所增大;高級排序是難度最大的,需要有較好基礎的學生才能掌握。對那些初學的學生,可以選擇從最基礎的一般排序開始學起;而那些基礎較好、早已掌握一般排序的技能的學生,則可以跳過一般排序,從自定義排序開始學習,在掌握了自定義排序後還可以挑戰高級排序。這樣,在教學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兩極分化的問題。

三、利用微課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爲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在當今這個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知識呈現大爆炸的時代,如果只是依靠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是適應不了未來社會的發展,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認爲:“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因此,當今的教育不能再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需要把教育的目標轉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自我管理、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改進,在走出校門以後能夠適應未來的社會。在進行“IP地址的分類”這個知識點教學的時候,筆者做了讓學生利用微課進行自主學習的嘗試。“IP地址的分類”這個知識點是《IP地址及其管理》這一節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在學完本節後需要記住每類地址的範圍。教材在這一節裏對IP地址的分類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列表:A類地址範圍是:1.x.y.z~126.x.y.z,B類地址範圍是:128.x.y.z~191.x.y.z,C類地址範圍是:192.x.y.z~223.x.y.z,對於每類地址範圍是怎麼得來的沒有做詳細解釋,如果學生不瞭解地址範圍的由來,要記憶這些地址的範圍是比較困難的,即使當時記住了,時間久了也很容易遺忘。因此,筆者在進行這一節教學的時候,製作了“IP地址的分類”的微課,詳細講解了每一類IP地址中最小的地址和最大的地址的二進制編碼的由來以及如何將二進制編碼轉換成十進制數,最終得到十進制的IP地址範圍,同時還爲學生準備了本節的任務單、相關資源、關聯課程等資料。在教學開始的時候,把學習目標告知學生,然後讓學生根據自身學習節奏,自定進度完成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隨時對視頻進行播放、暫停、倒退、快進和重播等操作,直到把這個知識點完全理解爲止。如果課後又遺忘了,也可以隨時播放微課進行復習。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鍛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適應未來的發展。

四、總結

微課作爲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正在改變着我們原有的教育教學方式,也正改變着學生的學習方式。對於現在的微課熱潮,我們也需要頭腦冷靜,不能生搬硬套、盲目跟風,避免把微課變成黑板的電子化,必須根據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育教學方式,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果。

篇二十二: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

(一)設立真實的任務教學氛圍

能帶給學生真實感受的教學情境絕不是老師細緻地口述着課本的內容,這種抽象的方式只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越發被動,真實目標的設定是我們營造真實情境教學的關鍵,在任務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選擇生活中與我們密切相關的具有重要意義的內容進行任務設定,才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求知慾,從而達到教育的真正目標。

(二)教學情境要儘量生動鮮活

在進行信息技術任務教學的過程中,將圖像、聲音以及文字和語言、符號等組合起來做成演示文稿,展示出信息技術學科獨有的特長,將之與融會貫通於情境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能充分領會到情景教學氛圍的生動活潑,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爲主動獲取知識,鼓舞學生自主學習,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使他們由“知之者”轉變爲“樂之者”。

二、重視任務設計、明確任務目標

任務驅動式的教學將一個完整的任務層層劃分爲一個個小任務,教師在教課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有鮮明的計劃,將大任務分階段性完成,不斷地向總任務一步一步靠近。任務情境教學充分尊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可以說是爲學生量身打造的教學模式,它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激發出來;使在學生記憶裏存儲下了知識和信息技術操作運用方法,是教學的第一階段;學生可以清楚明白地描述出老師教授的內容和操作方法是教學的另一階段理解;掌握是學生可以獨立運用自己的所學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且遇到類似問題也可以克服掉。教學目標是每一節信息技術課所必不可少的,在這種情況下,備課就是每位信息技術教師上課前必做的功課,一個課堂分成若干小節,未了解的知識安排在某個或者幾個小節中,學生在教師教授的過程中感受未知,通過對未了解的知識的探索,聯繫與它相關的過去的知識去發現聯繫、發現問題,確定它大體與過去學過的哪些知識相關,找出它們之間相關的部分與不同的部分,主動地發現問題,向教師諮詢,並在教師的指導下與同伴一起解決問題,最後完成大任務並將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小節融會貫通。

三、按照學生特性,促進個性發展

每個學生作爲一個個體有着不同的個性,教師在設計任務時,不應隨機分配,而應充分尊重個體的發展,將學生近來的發展情況作爲設立任務的參照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深諳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現有知識以及業餘愛好等,循序漸進地制定適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培養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針對學生的特長鼓舞學生提升自制力,從而更好地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在指導學生利用FrontPage製作網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提出不同的製作要求。有專家認爲,每個應用軟件的功能都是非常強大的,一個人一般只用了軟件的20%的功能,這種情況爲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教師可以在網頁設計方面提出有針對性的要求:(1)對於信息技術基礎較好的學生,要對網頁性能製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2)對於不同特徵的學生,強調不同的製作要求。發揮其長處,這樣,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選擇性,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有利於實現個性化教學、分層教學和彈性教學。

四、加強協作學習

學生在這種模式教學下學習的過程中,會面臨一些現實又複雜的教學設計問題,協作學習更加強調互幫互助,以及學生團隊意識協作能力的培養,在信息技術情境任務教學的過程中,立足於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一般教師會採用“異源分組”的任務分配方法,以此來加強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更快地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利用ppt軟件製作,激發小組對課件的探討和評論,學生之間爲了達到小組學習目標採用對話、商討、爭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充分論證,來獲得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營造出一個使學生的協作能力可以充分發揮的情境,而這種情境有利於發展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以及對學生個體之間差異的包容能力。協作學習一般由教師組織引導,學生負責評價,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製作的表現和顯現出問題,主要挑選好的課件和出現問題的課件請全體學生參與評價。在這一階段,教師不能干預學生的製作行爲,並且要在恰當的時間考通過合適的提問來引導學生對製作課件的步驟進行討論,使得學生對自己所學到知識由瞭解到理解到掌握逐步深化。指引學生應對複雜的製作過程準確地爲自己設定任務對教師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任務。課堂演示軟件主要由導入、講解主體、總結和練習等組成,教師應按照這些部分各自不同的特點引導學生爲自己設定任務,減輕學生複雜課件製作任務的負擔。

五、總結

現在的學校大都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這種教學法值得大家關注。對於“任務驅動”教學法不可以一概而論的,應該辯證看待,理智地看待它的優缺點,揚長避短,立足實際,創新理念,機智應對課堂上出現的突發問題,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業務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出學生的潛力,指引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和熱情。教育是國之大計,人才的培養關乎一個國家命運,借鑑其他學科教學的成功經驗,務實求真方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篇二十三:信息技術教學論文參考

信息技術教學論文參考模板

信息技術教學論文參考模板

一、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有效整合有哪些優勢

1.傳統科學實驗教學中,由於學校條件的限制,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它爲學生提供了“探索、研究”的有利條件。合理藉助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軟件,可創設虛擬仿真環境,讓學生不斷的探究和體驗,能將學生從機械、簡單、繁瑣的數據處理過程中解脫出來,讓他們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多的時間用在創造力的培養方面。由於現代教育技術表現手段有多樣化的特點,學生能在動態情景空間中讀取數據、觀察現象、探索和發現研究對象之間的數量變化關係。增添了學生自身的能動性、自覺性。喚起學生學習興趣。激活並訓練了學生的探索研究的能力,既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又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2.農村國小由於教育經費不足,利用多媒體可以使教學過程得到控制。它使數據採集更精確、更理想、更智能化,還解除了實驗者繁重的勞動,同時解決了學校經費的不足這一難題。

3.信息技術的應用,更大程度的顯示了它的自由性和開方性,將學生帶入無比遼闊的世界。要使“靜”態變成“動”態、“微觀”變成“宏觀”、“高速”變“低速”、“連續”變“定格”,只有通過多媒體來實現。虛擬實驗、同步錄像,它能使許多看不見、摸不着的變化變成有“形”、有“聲”、有“色”的事物,能變抽象爲直觀,變講不清道不明爲“一目瞭然”。它可以多次重複模擬自然實驗過程,再次呈現自然現象。用慢鏡頭對科技實驗過程加以分析,既有實驗的真實性,又有頻閃照片的特徵。在教學中,若將多媒體和真實的實驗有機結合,使學生的科學研究活動不限於課堂上,實現學習空間的拓展。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程整合的目的,它能給科學課堂教學帶來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了教學模式。補充傳統教學的不足,它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封閉的課堂變成了現代的、動態的、開放的教學模式。但也不能應完全丟掉傳統教學的優勢,更不能過多、無限制地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取代科學實驗。

1.邊遠山區的教育長期以來,受以教師爲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得限制,束縛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抑制了孩子們的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因此,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學科課程,把培養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作爲教育的基本出發點,建立一種能夠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結構。因而,也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學結構。

2.將信息技術和傳統的教學有機結合,信息技術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但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爲輔助教師用於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所表達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網絡環境下的科學教學如果僅停留在蒐集、加工、交流信息這一層面,是永遠不夠的。因此,我們必須把信息技術所具有的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優勢與傳統教學的板書、面對面情感交流等長處有機地融合起來。爲學生創造機會展示學習成果。所以,要注重將“傳統”與“現代”有機地融合。

3.在教學過程中最核心問題是如何利用好教學資源,因爲教師的自身知識和教材上呈現的教學資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恰恰彌補這在一不足。它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利用,在互聯網上有着許多專門的科普宣傳、科技博覽等網站。它不但給我們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貴史料,而且向我們展示了古今中外的科學奧祕,以及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科技發展動態等信息。這樣既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拉近了科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又增強了科學課教師教學引導作用以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解決科學課程教材上的教學資源非常有限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不受時空限制,資源共享,快速靈活的信息獲取,豐富多樣的交互方式。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化學生學習環境。打破地區界限的協作交流。

4.從演示實驗方面看,有些科學現象或科學過程無法直接用實驗演示,一些科學過程不能作定量研究,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對科學現象和過程沒有感性認識,理解比較困難。信息技術可以突破傳統實驗儀器的侷限性,對那些難以觀察到的、複雜、困難的實驗進行模擬和再現,成爲常規實驗的補充,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擺脫實驗的侷限性。

三、信息技術與國小科學整合的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整合過程中要實現兩個轉變,即教師角色的轉變和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整合過程中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要打破以往以學科知識爲中心的教學觀,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固定教學方式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在整合過程中應採用多種形式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及多媒體網絡,來提高教師教學熱情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互式的信息技術教學環境。

2、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教師不忘其作用是輔助教學,是利用它來揭示知識的形成及來龍去脈,讓人感到生動、形象、真實,讓學生易於接受。但不要過多的使用課件,使之成了講課的主體,而教師則成了課件的輔助工具,起的作用只不過是電腦的操作者。如果這樣其作用就本末倒置。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做到師生互動,人機交流。因此,電化教學手段不能完全替代教師,教師不是機械的操作者。

3.有效利用好多媒體,關鍵是一節課利用多媒體的教學形式,可以利用一個教學片斷,一個具體事例,解決一個知識點,一個具體問題,這樣的簡單課件也同樣是一個好課件。因爲國小生在40分鐘的時間裏,能夠接觸和理解的知識和要培養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超過了這個限度,更多的信息會造成學生學習質量的下降。因此,在教學中,要科學地控制信息量,將多媒體技術當做達到教學目的的一個手段,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圍繞教學重、難點,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從而找到信息技術與本節教學內容的最佳結合點。

4.在信息技術與國小科學教學整合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尤爲重要。因此,教師在信息技術與國小科學教學整合的過程中,可根據教學的內容設計一定的信息量。只要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從而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所以,信息技術與國小科學教學整合要注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各種設備的潛力,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教學,從而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總結

總之,網絡環境下的科學實驗教學是現代教學技術發展的結果。信息技術與國小科學教學的有機整合,使本來學生對科學的學習本來就十分感興趣,再通過利用信息技術(主要是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模擬科學家來做科學實驗,使學生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主動體驗、探索發現,並學會自主、創造性地學習,養成正確的科學學習、研究的態度,爲他們未來更遠地學習、生活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篇二十四:聲樂教學信息技術論文

聲樂教學信息技術論文

一、信息技術在聲樂課堂中的不斷滲透

當今世界各類學科呈現多元化發展,而對於聲樂教學理論相關研究來說更是這樣,如當前的聲樂美學研究、聲樂聲學研究及聲樂生理學研究等多種學科交叉研究的現象更爲普遍。並且隨着當前信息時代的帶來,計算機已經成爲了我們生活、工作及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人們利用計算機、互聯網掌握外界信息變化,提高學習質量效率及質量,並且通過計算機來實現輔助教學工作。而隨着1959年美國IBM公司研發出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以來,信息時代隨之到來,隨後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產生,並被逐步應用如課堂教學中來,其通過對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資源設計、利用、管理,來完成對實際教學過程的優化。另外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技術的結合下,其在課堂中的應用對於學生實踐能力、合作精神等的培養均效果顯著。

二、傳統聲樂教學模式利弊分析

傳統聲樂教學過程中單純的言傳身教方法,大多是以直接感知爲主,並將聲樂教學變得相對直觀,其特別適合初學聲樂者或者對教學過程中一些難點問題的解決,並且因爲聲樂教學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複雜性及特殊性,因此必須要進行一定的言傳身教以做到將聲樂教學化繁爲簡。但是言傳身教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與學過程存在一些盲目性、專業的特殊性使學生在學習聲樂技能的同時也學到了老師存在的一些問題,另外傳統的聲樂教學過度強調教學過程中模仿因素,缺乏一些對個體發展的功能把握。

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聲樂教學帶來的影響

(一)教學過程由“啓發式”轉變爲“情景式”

過去聲樂教學過程中,大多是使用啓發式模仿教學,因爲每個人自身所學知識及自身發聲器官構造存在差異,並且實際歌唱狀態也有着一些差異,因此實際教學方法、教學效果也會出現明顯不同。而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融入聲樂教學中,教師在面對一些想象力較爲薄弱的學生時,可以將“啓發式”教學改變爲“情景式”教學,通過多媒體技術中動畫、聲音讓學生能夠置身於歌詞聲音描繪的'情景中去,這樣能夠大幅度的提高教學效率。如在聲樂曲《苗嶺的早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花腔部分歌唱時,一部分學生出現笨重現象,歌唱平淡無味,此時教師利用一些優美的詞語向學生描述這一副景象,但是學生仍然沒有很好地理解。而通過一些視頻展示,學生在歌唱中明顯能夠體會到歌詞所描繪的景象,並代入一些自身情感,整個教學前後效果明顯不同。

(二)使得經典教學得到不斷“延續”

對於聲樂教學來說,和其他一些教學存在一定的差異,僅僅是很短的課堂教學必然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瞬間記憶力,而對於一些記憶力較爲薄弱的學生,課堂教學時間就變得有效不足了。但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設備,如MP4、MD等,可將一些經典教學變爲“永恆”,並且課後學生一方面能夠不斷聆聽老師所教,而教師也可以通過對學生上課錄音的聆聽進而找出學生存在的一些問題,並制定一些針對性的措施,在下一次教學活動中予以解決。另外很多學生感覺課後練聲和課堂演唱存在明顯差別,而究其原因在於課堂上老師能夠幫助學生進行聲音的辨別,並且教導學生記住一些演唱方法正確時的一些感覺,而這一種感覺的記憶對於學生來說,確實存在很大難度,而通過一些設備將這些錄音記憶,課後學生不斷聆聽,進而就能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獨有“延續功能”實現聲樂教學的“溫故知新”。

(三)使得聲樂教學師生活動更加方便

隨着當前通訊設備的不斷髮展,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已經不僅僅限於在學校中了,而是可以通過電話、網絡視頻等方式,並且當前的網絡視頻能夠實現多人同時進行,這樣課堂中的聲樂教學就能夠有效地延伸至課後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多人視頻聊天來對聲樂發展進行討論,學生也可以在這一平臺上對自己的演唱作品做展示,這樣能夠有效的刺激學生的表現慾望,並且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另外通過大量的交流,教師能夠獲得更多的經驗總結,學生能夠得到更多教師的指導,無疑對學生聲樂演唱水平的提高意義重大。另外隨着“遠程網絡教學”的發展,首先學生能夠獲得更多名師的指導,並且能夠獲得更多的一些教學機會。其次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演唱作品上傳至名師開設的課堂中,讓這些名師進行一些點評指導。最後,對於學生上學途中費用開支及時間節省方面也有着一定作用。

四、結語

現代信息技術與聲樂教學的融合,其不但刺激着音樂教學向着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而且其使得傳統教學中的言傳聲教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對於教學質量的提高及一些複合型人才的培養等方面均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必須要科學、合理,而不能使得原有的優化教學方法演變爲一些“機械灌輸”。

篇二十五: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時代,使信息技術成爲社會成員必須具備的技術之一。當前,計算機與網絡逐步滲透於各行各業,並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貼近,網絡電話、智能小區、網上銀行逐一亮相,數字化城市、數字化地球的呼聲逐日提高,加上各商家、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使人們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和基本技能,將難以在現代信息社會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電腦要從娃娃抓起,信息技術學科教育己成爲中國小的必修課之一。

信息技術屬於新興學科,加上各地實際情況千差萬別,所以信息技術教學沒有既定的教學教法,我就三年來從事信息技術教學進行的一些嘗試,談談自己的體會、心得。

一、 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

時代性。信息技術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從計算機延生之日起,計算機技術發展迅猛,帶動信息獲取和加工、處理方法的不斷更新,這樣,信息技術學科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處於高速度與高淘汰並存的發展狀態。

科學性。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推進了信息技術的發展,反過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又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基礎性。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和提高,硬件資源更新發展迅速,人們在應用過程中創造了許多的新的應用方法。目前,可應用的資源很多,新技術和新知識不斷出現,僅僅依靠課堂學習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從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角度出發,選取具有普通性和遷移性基礎知識的基本知識作爲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內容。

應用性。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學科課程,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課程的核心目標。在過去的計算機教育中,曾一度爲了學習計算機而學計算機,而面對現階段的現代化教學,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去應用它。在信息技術教育中,要特別重視應用信息技術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學生需要的是如何進行信息檢索、篩選、鑑別、使用、表達和創新以及如何用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來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整合性。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逐漸成爲基礎教育其它學科的有機組成部分。整合的目的是學以致用,真正做到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應用信息技術。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且通過這種不斷的訓練,學生可以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

二、選擇適當的教學模式

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的基本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採用了以下的幾種教學模式,並取得可觀效果。

1、邊講邊練

我認爲,信息技術學科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強調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講授理論知識,而不給學生充分的練習時間,信息技術教學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反之,教師不講,只讓學生盲目的上機練習,那麼,學習效率難以保證,很多中學生的心理比較脆弱,自學能力較差,面對一無所知的新興知識茫然無措,上過一、兩節這樣滿頭霧水的課之後,就會失去對該課程的興趣。所以一堂課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鐘進行講解、示範,按照需要,該堂課的.內容可以一次講完,也可以分幾次進行,講完一個問題就讓學生實踐一下,等他們掌握以後再講下一個知識點。這樣每堂課講授的知識學生們都能應用於實踐並得到鞏固,最後達到熟練掌握。

2、精講多練

講課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作出適當調整,力求精講、少講,僅把同學們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識點及難點作爲主要內容來講,把時間最大限度的放給學生去操作實習,實踐證明,學生在操作時提出的問題遠比講理論時提出的問題要多得多,這說明操作實踐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作爲學習主體積極主動的思考。

3、結合多媒體課件,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

多媒體課件以其生動的圖像、聲音等效果已越來越受到各學科教師的歡迎。傳統的教學強調教師講的作用,在課堂上多是利用粉筆、黑板和幻燈,教學過程顯得非常單調;而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可使學生手、腦、眼、耳並用,使學生有新穎感、驚奇感、獨特感、直觀感,能喚起學生的“情緒”和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4、演示教學過程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網絡的功能,把學生用機的屏幕鎖定,使學生機的屏幕信息與教師機一致,這樣再將教學過程中的操作步驟一步一步演示給學生看,一邊演示一邊講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充分認識、瞭解課本中的理論知識是如何與實踐相結合的,事實證明,以這種方式進行知識的講授,學生學習的效率非常高。

5、合作學習,共同進步

師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學生之間也可相互探討,相互切磋,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教師一定不要低估學生的能力。每節課我都挑選幾個出色的學生,和我一起進行輔導,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得到及時解決,而且在相互討論中,每個人還可以獲取新的知識,受到新的啓發,效果不錯。

6、耐心輔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興趣感

學生在上機過程中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有些深度,有的非常容易,中學生是個獨特的羣體,有着不同於成年人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很容易失去興趣和信心,一般來說,對學習內容懂了,通了,有了學習成果,就有了自信心,興趣也就隨之萌發、高漲。作爲教師,一定要注意聆聽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並根據情況做出不同的解答、有些問題需要演示操作過程,有些問題需要簡短的討論,有些問題需要直接了當地回答,有些問題則需要用另一個問題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整個輔導過程中,老師要站在與他們平等的角度,切忌不耐煩,也不要因爲問題簡單而嘲笑、訓斥學生。

7、分層次教學

目前,計算機在我國正處於普及階段,很多學生家裏有計算機,近三分之一的同學參加過這樣或那樣的培訓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學從來沒碰過計算機,這樣就造成了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給中學的計算機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有基礎的學生“吃不飽”,很容易失去上課的興趣;而後進生因“吃不了”常常會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試着進行分層次教學。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主要是讓同學們認知計算機,培養同學們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開始學習新一類內容時,先測試一下,基礎薄弱的學生按教材學習,從易到難,逐步認識、使用計算機。對教材所要求的內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練的學生,在完成當堂練習的基礎上,根據他們的興趣,我安排他們另外的任務。實踐證明,這激發了他們濃厚的興趣,任務結束時,他們不僅學會了新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運用好的教學方法

好的教學方法是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重要環節。經過多年的嘗試,我覺得以下幾種方法還是可行的。

1、適當運用比喻

計算機及網絡是個新的領域,目前,很多同學對它還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師在講課時適當的運用比喻,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講文件在磁盤中分門別類的存放,我們可以拿生活中如何利用書架分門別類放置我們的書籍爲喻,又如,在講網絡時,關於域名和IP地址,我是這樣講的:世界上的人很多,我們怎麼來區分彼此呢?我們可以通過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證號兩種途徑,我們可以使用身份證號來唯一的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證號太難記了,日常生活中,我們用名字來指定某人。網絡中的計算機也一樣,爲了區分彼此,他們也有“名字”--我們稱之爲域名,同樣他們也有自己的“身份證號”--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一臺計算機,但是,記住它不太容易,平時,我們只用域名來指定網絡中的計算機。這樣,學生們很輕鬆的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祕面紗。

2、結合現實生活

計算機和網絡中的很多構想都來源於現實生活,教師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現實生活對照講解,使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以便於學生理解。比如關於電子郵箱的用戶名和密碼,我是這樣講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在郵局申請一個郵箱以後,屬於我們的信件、報紙等,郵局會每天派專人送到我們自己的郵箱中,每個郵箱都有它的號碼和鎖,要使用郵箱,我們必須記清自己的郵箱號,拿好對應的鑰匙,這樣,找對郵箱、打開信箱門上的鎖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網絡中,有很多計算機在網絡上爲我們傳送電子信件,我們稱之爲電子郵局,我們可以向電子郵局申請一個電子信箱,用於收發自己的電子信件。申請電子郵箱時要提供用戶名和密碼,有什麼用呢?同生活中一樣,每個電子郵局中有很多電子信箱,爲了區別辨認,每個電子信箱也有一個郵箱號和一個密碼鎖,申請時提供的用戶名就是我們爲自己的電子郵箱所設的郵箱號,密碼就是我們爲密碼鎖設定的密碼,那麼,我們使用電子信箱時,只要提供正確的郵箱號和密碼,就能開啓信箱,從而收發電子信件。這樣講解,很多同學恍然大悟,原來,網絡世界和現實生活如此一致!

3、任務驅動

讓學生有目的的學習和實踐,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鍛鍊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能力。我經常精心設計一些作品,在一堂課的開始,讓學生自己試着實現,然後根據他們的實習結果,針對性地進行補充講解。比如,學習WORD中圖文混排時,我先給他們展示了一幅圖、文並茂,版式精美的文檔,其中包括了圖片的典型格式應用、圖片作爲背景及各種文字環繞格式。如我所願,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他們進行了各種嘗試,對於我補充的內容,他們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4、表揚鼓勵

每當學生有好的作品完成,利用多媒體教學網,我都會展示給全班同學,同時提出表揚鼓勵,這不僅會激發他的學習興趣,對其他同學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5、自主學習

我認爲,自學能力、獨立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是一個當代中學生所必須具備的,所以,對於學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過實踐可以獲得的知識,我都鼓勵他們自己學習,自己掌握。

四、做好教學過程設計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只有對某個問題產生興趣,纔會啓動思維,纔會主動去尋找解決它的辦法,纔會主動獲取相關的知識,將“要我學”變爲“我要學”。並且,一個人只有在做事情時感到其樂無窮,精神纔會高度集中,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纔能有所創造,有所發明,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動力,也是激發創造力的必要條件。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從問題的引入和學習活動的設計上下功夫,引人入勝的開題,生動活潑的學習活動,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因素。

我對這一點很有體會,因此,我非常重視每次課引入任務的設計,常常爲設計一個任務苦思冥想,力爭每節課都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

1、引入趣味課題,激發學習興趣

課題能否成功的引入,直接決定了一節課效果,每節課我都力求採用同學們最感興趣事物來引導他們,比如學習從網絡上下載軟件,教材上只說明瞭下載的方法,我認爲,這些內容並不能引起同學們的注意,更不要說產生好奇心了,我進行了以下設計:學生通常對音樂、歌曲感興趣,對用計算機欣賞歌曲更懷這巨大的好奇和興奮,所以當他們走進教室時,我就用REAL PLAYER 播放一首很流行、很受他們歡迎的歌曲,這一着立竿見影,他們馬上被吸引過來,簇擁在計算機前,一邊聽,一邊竊竊私語,我趁機向他們簡單講述用REAL PLAYER聽歌的方法,但是學生機上沒有歌曲,也沒有播放器,怎麼辦呢,我們到網上下載一個!課題就這樣悄悄引入了,同學們聽得全神貫注,做得專心致志,他們不僅學會了下載軟件,還學會了安裝軟件,興趣也大大提高,下課很久了還不肯離去。

2、即學即用,通過學習結果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通過學習活動,在不斷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時,就會爆發出強烈的繼續學習的願望,學習興趣也就越來越濃厚。我想這是學生們癡迷網絡知識的主要原因:學會使用瀏覽器,就能瀏覽各種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學會發送電子郵件,就能和朋友們相互聯絡;會發帖子,就可以和許多志趣相投的網友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學習結果立竿見影。學以致用是任何一門學科所追求的一個目標。計算機由於可操作性和應用性的特點,在即學即用方面獨具優勢。作爲一種工具,學習信息技術不必過分強調系統性,它的每一個應用模塊都可以相對獨立出來,學一點就可以用一點,如學會WORD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編輯文稿,而不必去學微機原理,更無需知道什麼是程序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邊學邊用的方法,學一點就讓學生應用起來,不但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而且在應用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學生自身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總感覺到有新的挑戰,新的興奮點,這樣既保持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作爲教師,還可以有意識的擴大、增強這一效果,當某個同學的作品比較完美時,藉助多媒體網的優勢,我通常會給全班同學展示一下,並提出表揚和鼓勵。

3、講課內容打亂教材順序,抽取精髓,激勵同學們主動獲取知識

信息技術基本知識並沒有嚴格的難易程度界限,特別表現在應用軟件上,比如WORD,POWERPOINT等,並不是必須掌握了所有的瑣碎的基本知識如拼寫檢查、背景設計、模版設計等等才能作出作品,長篇大論的介紹界面、菜單、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識只會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講授這樣的課程時,我的經驗是打亂教材順序,首先抽取精髓來講,緊緊吸引他們的興趣。比如講POWERPOINT時,我首先用POWERPOINT做了一個課件作自我介紹,課件中使用了文本、聲音、視頻、動畫及幻燈片的切換,而且每一對象都進行了的動畫設置,展示完成時,他們很好奇,我就帶領着他們具體去實現它,簡單介紹了文本、聲音、圖片的插入,幻燈片的切換效果的設置及每一對象動畫效果的定義,然後要求他們也做一個自我介紹的課件,他們很快完成了,很興奮,但是種種問題也出現了,爲了讓課件更爲美觀,錯了的字怎麼改正?字體、字色的怎麼改變,幻燈片的背景如何的置換,以及我沒有講到的各種媒體的使用,如二維圖形、藝術字等如何應用、調整?通過思考、實踐,有的同學掌握了這些知識,沒掌握的壞着迫切的心情認真聽我講解,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且記憶深刻。只用了短短的幾個課時,大部分同學以能隨心所欲的製作作品了。

這是我的幾點膚淺認識。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爲了緊跟科技的發展,中學信息技術教材內容的更新頻率相對較高,教學方法也應隨之調整,教學是一門藝術,信息技術教學剛剛起步,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共同探討,共同完善。

篇二十六: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論文參考

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論文參考

一、提出學習任務,激發學生興趣,實現“任務驅動”法教學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所以,要讓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首先要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進入學習的境界。另外,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來看,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繫,因此,我在上課的導入時,都會創設一個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授Word文字處理軟件的使用時,由於這是每位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講解這部分教學內容前,教師可事先準備一些用WORD軟件製作的精美賀卡、優秀的電子報刊,向全班學生演示,引起他們的興趣,並適時提出任務:如何利用WORD製作賀卡與電子報刊?,然後問學生想不想親手體驗一下?這樣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產生了極大興趣,並積極地隨着老師的講解進入學習情境。要更好完成該項任務,可先將這個任務劃分成一個一個的小任務,每節課完成一項小任務,引導學生逐步去實現賀卡、電子報刊或板報的.製作,達到教學的目標。

二、明確目標,自主學習

當學生明確任務後,就很想通過自己實踐操作來完成任務,這時候,應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嘗試,使他們在實踐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如:教學“美化你的大作”時,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除了學會對文字字體的修改外,也學會修改文字的字號、顏色的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學生會遇到一些問題,對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教師可以在電腦上統一演示,對個別學生遇到的問題可個別輔導。利用自主學習,使學生由不會到會,由初識到熟練掌握,讓學生參與知識的認知過程,掌握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如何學習。

三、協作學習,完成任務

任務驅動讓學生進入學習情景,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已明確了學習的目標,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在任務完成階段,教師只是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只是起着畫龍點睛的主導作用。因此,要注意觀察學生,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多給學生以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大膽地去完成任務。並讓學生合作討論,互相交流信息,取長補短。如:教學“學做電子報刊”中,我要求兩位同學組成一個小組,一位同學負責電子報刊的資料收集,另一位同學負責電子報刊的版面設計,兩位同學分工合作,每個小組的同學都很認真製作電子報刊,最後,製作出來的電子報刊各有特色,有的報刊內容充實,有的報刊版面設計美觀,通過協作學習,使學生們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增長知識技能,促進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四、反饋糾錯,問題點撥

在任務的完成階段,教師只是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要主動去觀察學生,發現學生中容易出錯的問題,特別是共性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同時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後也要對此類問題進行強調、講解、分析,並由教師或學生直接示範,進行點撥,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五、歸納小結,任務評價

對於“任務驅動”教學,評價不應只是針對學生最後得出的結論,或最後拿出來的作品,還應該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評價,揭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及他們是如何解決困難的,以肯定性評價爲主,指出學生的優點。在評價方面,我主張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例如:當學生完成任務後,教師應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相互評價,評價的內容可以包括:與任務有關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加工處理能力、創新能力等,這一方面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進學生進一步的發展。通過有效的評價,不僅能完善和豐富學生的認知結構,而且開闊學生的思路,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理解。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要教師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融合教學內容的“任務”,引導學生探求知識、整合各學科知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讓信息技術課“活”起來!

篇二十七:信息技術高中數學教學論文

信息技術高中數學教學論文

一、在課堂教學環節,爲學生做出語言評價

在課堂教學環節,爲了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情境,數學教師會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在這一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應用語言的方式給學生評價。這種教學方法能使教師的教學過程與教學評價融爲一體。例如,在講“抽樣方法”時,有位教師曾用信息技術的方法引導學生完成預習。在這一節課開始前,這位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爲學生創造一個遊戲的氣氛,如應用聲、光效果,把這一次的教學環境佈置成一個綜藝節目一般。這位教師指出,咱們今天先不談教學的問題,記得我昨天佈置給你們一些課前預習的.作業,還給你們的學習成果打了分數。現在,我已經記不起你們的作業成績到底做得怎樣了,我想快速瞭解你們昨天的學習成績。有哪位同學能夠提供給我好的方案,讓我能夠最有效率、最準確地瞭解你們的數學成績?於是學生聯想到昨天學到的抽樣的知識。教師爲了激勵學生完成這一學習主題,表示:誰能提出一個最完善的方案,我會給予獎勵哦!這位教師結合信息技術,應用語言評價給予學生鼓勵、引導,讓學生積極地學習數學知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如果能夠合理地應用口頭評價,就能讓學生感覺到學習的樂趣,接受到學習的激勵,感受到學習的引導,這是高中數學教學評價不能缺少的一個環節。

二、在課後拓展環節,爲學生做出綜合評價

在完成課堂教學以後,高中數學教師可爲學生布置項目式學習任務,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這一節課要學習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爲了完成項目式的學習任務,需要自動地蒐集研究材料、分析研究材料、整合數學知識、完成數學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自主地利用信息技術,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以後,教師可爲學生做好綜合評估。

三、總結

總之,高中數學教師可應用信息技術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併爲學生做好相應的評價。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採用即時評價、語言評價、綜合評價等方式,促使學生學習數學知識。

篇二十八:信息技術的教學論文

信息技術的教學論文

信息技術的應用日益普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把人類社會帶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它已對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及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教學論文

當前,信息技術的應用日益普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把人類社會帶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它已對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及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術課列入必修課範疇,在未來五至十年內中學信息技術課教學將逐步發展成爲一門獨立的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性學科。作爲信息技術課教師,擔負着培養一代新人的重任,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爲其他學科更好地開展多媒體教學提供良好的技術基礎,使信息技術更好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中。根據學科特點,探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整體教學效率是中學信息技術課所面臨的一個迫切而又艱鉅的任務。現就本人多年來的實踐,談談我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啓迪思維

情境,是客觀現實存在的`東西,同時兼有情感因素,不僅能引發人們思考,更能開啓人們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學生產生興趣,產生聯想的物質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學,能起到舉一反三,融匯貫通的目的。我在教學回收站時,放了一段錄相,錄相的內容是一對新婚夫婦,有了一個新家,搬家那天,他們把所有的廢品扔在斗車準備處理,丈夫掃視一眼斗車裏的廢品,發現初戀時送給愛人的一對小泥人,隨手從斗車裏撿了回來,其他廢品倒入了垃圾車,搬到新居後,妻子突然想起他們之間戀愛時的信件也被當作廢物處理了,想找回來,可垃圾車已走了,她懊悔莫已。這段錄相雖然不很精彩,但學生興趣卻很濃,隨後我設置了幾個問題:1.回收站是做什麼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復嗎?3.清空回收站是什麼意思?4.回收站是硬盤上的一塊區域還是內存中的一塊區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變嗎?學生通過比較、討論,很快就解決了問題,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二、類比遷移,靈活運用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爲,學習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教師通過類比讓學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爲背景,對新知識進行認識和編碼,從而建構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較容易掌握新知識。例如在講授計算機硬件結構和工作原理時,把它與工廠生產進行類比,調度室相當於控制器,生產車間相當於運算器,倉庫相當於存儲器,原材料購進相當於輸入設備,成品運出相當於輸出設備,調度室對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進行規劃,安排生產,儲存,運輸;相當於控制器對輸入輸出設備進行控制,從存儲器中取出指令和數據到運算器中進行運算,再把運算結果存回存儲器,需要時從存儲器中取出運算結果送往輸出設備。又如講到文件對象的選擇時,可用Shift和Ctrl鍵結合鼠標選取連續和不連續文件,也可用鼠標拖動法畫出一虛框將所選文件圍住進行選取,再講到Word時,我要求學生選擇文字塊時,也用選取文件的方法來試,學生很快發現了相似點和不同點,再對Word圖形進行選取時,也發現了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學生不僅記得牢,而且在以後學習中容易進行類比,起到靈活運用已學知識突破新知識的遷移作用。再如講文件移動和複製時,步驟是:1.選擇對象(文件或文件夾);2.剪切或複製;3.打開目標文件夾;4.粘貼。將它與Word進行比較:步驟是:1.選擇對象(文字塊);2剪切或複製;3.將光標移動插入點;4.粘貼。當然也可直接用鼠標拖動法,兩者非常類似。教師也可通過打開多種應用程序窗口,對菜單進行比較,發現通常情況下,文件和編輯菜單中的項目基本相似,所用的鍵盤命令也相同。學生通過比較,找出了相似性,爲以後知識的遷移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使用這種方法時,選擇的類比對象要恰當,否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觀察對象,培養能力

對象的方法與理論在計算機科學中有着非常巨大應用,它被認爲是計算機科學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其實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是通過對一個個對象的認識來實現的。例如動物、植物、有形物體和無形物體,他的不同性質決定着不同用途。在教學中,通過對Windws中不同元素進行類似的處理,有利於學生對各種操作對象統一認識,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例如在文件類型教學中,可以把文件比作不同種類的動物或植物,不同動物它的屬科不同,秉性不同,文件也可以看成一個對象,它有文件名、文件類型、大小、最後修改的日期時間、圖標、打開的應用程序、只讀、存檔、隱藏等屬性,不同植物生物的環境不同,不同動物的窠不同,不同類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對應的應用程序窗口才能打開。在教學中,多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不同文件類型的圖標和擴展名不同,它的內容也不同,教師再通過打開各自應用程序窗口,讓學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它處理的對象(文字、聲音、圖形、圖象、影像、動畫等)是不同的,使學生對不同對象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培養了學生循序漸進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設置問題,自主學習

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依靠教師,而實踐操作卻很大部分需要學生自行解決,在教學中設置相關任務,通過自主操作、集體討論,解決問題,這是信息技術課教學常用的方法。跟其它學科相比,軟件的操作變化多端,而且這些操作之間常常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所以如果僅僅單獨的羅列這些基本操作會使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如果教師通過一些具體的實際問題來把這些操作串接起來講解,學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在實際操作中碰到類似的問題就能自己去分析解決。例如在Word文字處理綜合練習時,教師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發一篇文章,設置相關問題,如標題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連接,分段,段落調整,段落排版,調整字間距和行間距,設置打印頁面等等問題,讓學生通過上機,依靠集體力量,自行討論解決任務。也可以採用這樣一種方法,如拿一張已排版好的較爲複雜的文章或表格,讓學生儘量做到與樣文或樣表一致,通過自主完成的作業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和喜悅感,可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電腦的興趣。這種方法更能讓學生主動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拓寬認知,促進發展

信息技術課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應當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工具軟件,進行拓寬知識面教學,信息技術課本中的知識畢竟有限,而實際應用卻上無限發展的,軟件的開發應用日新月異,能否利用工具軟件進行加工處理所需信息,是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體現,如圖形圖象的製作、聲音文件的處理、簡單動畫製作、網頁製作、防毒殺毒等,拓寬這些知識面對學生的發展能起促進作用,因此,教學中要穿插工具軟件教學,如看圖軟件Acdsee、豪傑圖象瀏覽器,圖形圖象處理軟件畫圖、Photoshop,動畫製作軟件Flash,視頻播放器MediaPlay、超級解霸,Mp3播放器,音頻處理超級錄音機,防毒殺毒Kill、Kv3000、瑞星殺毒軟件等,教學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讓學生對各種對象處理有一個瞭解也就足夠了,這些工具軟件的學習不僅不會給教學效果帶來不利,而且能鞏固所學知識,促進各種基本操作及應用能力的發展。

當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爲主體,以操作技能培養爲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嚐到成功的快樂,這是信息技術教學的關鍵所在。

篇二十九:國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國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摘要:信息技術教育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現代社會已經進入精彩紛呈的信息時代,要培養適應信息社會的人,就要加快中學的信息技術教育,就要培養出一批具有一種新思路、新觀念的有信息意識和能力的人。

關鍵詞:興趣 操作能力 互幫互助

當今,現代教育技術迅速發展,知識的更新越來越快,因此,信息技術這門課就被列入必修課之一,這也是科學發展和走向未來信息化時代的需要。那麼對於信息技術老師來說,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就顯得很重要了。

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

人們常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學習的好老師”,教育學家們經常把興趣兩字掛在嘴邊來說教家長及學生,可見興趣作爲學生學習的動力,更是所有教師的共識了。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興趣就被更好地體現出來了。例如在學習Flash時,一上課就給學生講些專業術語、圖層、背景等時,學生會有很茫然、不理解。於是我爲了讓學生對Flash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講新課前先用Flash做了一個漂亮的水滴波紋、把正方形變成圓形及小鳥越飛越高的動畫,上課時先給大家播放,只見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背投上,個個滿懷着好奇、喜悅、興奮的表情看着動畫,這時我告訴他們這是老師通過Flash軟件做出來的,從現在開始老師要教會你們做動畫,你們也能做出美麗、漂亮的動畫,學生們一聽個個興奮起來,對Flash產生了興趣,大家都靜靜地、聚精會神地聽我講每一個環節,跟着我學習每一個步驟,最後這節課上得很成功,學生們都理解和掌握了基本要領。從這節課中,我深深感受到興趣的重要性,更體會到興趣是學習的動力這一說。

二、要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技能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書中理論性的東西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有點難度,不易理解,於是課程中主要是強調學生的操作能力的培養,重在讓學生上機動手練習,但盲目地上機練習不能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我在上課時儘量做到邊講邊練,每節課的內容一般在25分鐘左右講完,同時做到講解一步演示一步,講完一個問題後讓學生同步操作一下,然後再佈置類似的練習讓學生動手操作練習,等學生掌握後再講下一個新內容,最後再佈置一些綜合的練習讓學生操作。這種方法學生都能很快掌握,能把知識用於實踐中並鞏固操作,最終達到熟練的效果。還可根據學生的操作能力適當地調整講課的內容,做到精講重、難點,把時間最大限度地留給學生去多多練習,多多發揮。同時爲了提高學生準確操作的能力,我儘可能地利用多媒體教學網絡,一邊演示一邊講解,這種直觀、獨特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激發了他們自我嘗試的興趣,這樣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提高了教學操作的效率。

三、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上機操作是較輕鬆、易懂的,但有一部分基礎理論知識對於七、八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和接受的,對於難理解的我就把每節課的內容設計成具體的任務,然後分派到每個小組中,讓每個小組來完成不同的任務,接下來學生們用不同的方法和信息從書中找到正確的講法,然後由小組派人講解,同時我會對學生不理解的專業術語進行講解。通過這種具體的任務,我發現學生很輕鬆地掌握教學中較難理解的教學內容,完成了教學目標,還提高了教學質量,也督促並提高了學生從課本中自學的能力。

四、要培養學生的互幫互助能力

在給國中生上信息技術這門學科時,別看他們的年齡小,大多數的學生都有着較強的榮譽感和好勝心,對老師的表揚和評價尤爲重視。因此,每學完一種新的章節及內容時,我都會把學生操作的一些好的'作品用多媒體教學網在班裏展示,同時加以鼓勵和表揚。當然對一部分還未掌握的學生我會讓一些學會的、學懂的並且操作熟練的學生髮揮“小老師”的作用,耐心地去教其他學生,認真負責地來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學生,這樣既教會了一部分學生,同時又讓能這些“小老師”們的知識得到了鞏固與複習。經過這種互幫互助的模式,大家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不斷高漲,很多學生爲了要體會一下“小老師”的感受,認真學習,努力做好老師交給的作業,上好每一堂信息技術課,有部分學生還提前看書預習,這樣大大減少了老師的輔導時間,提高了教學進程,學生個人也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在以上四項達到後,學生能製作出令老師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作品,他們想象豐富,對計算機興趣濃厚,喜歡鑽研、操作,完全成爲計算機的“小主人”,這也給老師帶來很大的鼓勵,師生互相促進,共同爲信息技術教育做出貢獻。總之,信息技術教育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現代社會已經進入精彩紛呈的信息時代,要培養適應信息社會的人,就要加快中學的信息技術教育,就要培養出一批具有一種新思路、新觀念的有信息意識和能力的人。

篇三十: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論文

網絡化教學已經轉變成爲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主流趨勢,同時,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技術課程對傳統的信息技術課程進行了完善,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自主學習的平臺。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大學生對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論文。

篇三十一: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論文

摘要:

網絡化教學已經轉變成爲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主流趨勢,使學生們的學習環境更加開放,更加自主,合作性和交流性業也更強。

同時,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技術課程對傳統的信息技術課程進行了完善,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自主學習的平臺,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

而且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技術帶來的學習機會和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和充足。

文章針對信息技術課程所呈現出來的特點,對現在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幾種比較集中的教學方式和一些觀點建議。

關鍵詞:

網絡環境。

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

自主探究。

協作學習

現今社會,不僅僅是信息傳播方式的更新換代,教學方式也在不斷髮生革新和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斷從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媒體、教學方式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回顧和思考,

發現教學最主要的兩個問題集中在爲什麼要進行教學,教學的方式和教學最終所要達到的教學效果是什麼。

改革後的課程教學,更注重的是素質教育,更注重提高學生實際的問題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社會。

教學模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一些特定的教學思想,教學理論和教學依據爲知道,在一定的環境中展開教學的一種形式,它是一種思維方法和教學方式的體現。

在網絡環境的影響下,信息技術教學資源更爲風度,開放的教學模式業越來越盛行,本文就結合人們實踐中常見的幾種模式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討。

1基於網絡環境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把教學內容經過細分,然後將教學內容任務化,然後在情景模擬中提出任務,把任務分給學生們,

讓學生們自己去尋找關於該任務的相關信息和知識,自己去歸納總結相對應的知識點和方法。

這樣一來,把教師的任務演變成爲學生自主自由的活動模式,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和探索積極性,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堅持直至任務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1)對於教學任務的分解和分組要適當,所運用的情景模式也要適中。

(2)避免任務分配過程中喧賓奪主,主次不分的情況發生,而是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知識,系統全面地進行分配,在數量和質量上要留有一定的`餘地和空間。

(3)教學任務的分配不能分得過於精細,難易程度也要適中,同時語言表達要準確,不能存在難於理解的問題。

問題情景要真實有趣而又耐人尋味,不能僅僅只是教學內容的轉化,而是應該有深度和廣度。

任務驅動法的6個教學過程:①確立任務。

②提出任務。

③分析任務。

④完成任務。

⑤評價任務。

⑥提出發展性任務。

任務驅動法的6個主要作用:(1)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升自學能力。

(2)實現個別化學習。

(3)能夠把各個學科之間的知識結合起來,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繫,提升綜合知識應用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4)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協作能力,實現個性學習和協作化學習的高度統一。

(5)提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師的主導性。

(6)增強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除此之外,任務驅動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師灌輸模式,轉變成爲學生自主探索,

自己學習的學習模式,這樣一來,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更加自覺自主地進行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知識,而且可以獲得成就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所在。

所以,任務驅動法是新教材教學方法中效果特別顯著的一種。

2基於網絡環境的自主探究和協作式學習的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和協作式教學模式是一種綜合性比較強的協作式教學模式,它圍繞一個主題展開,

採用提出問題,表達交流,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查閱資料,分析資料,

並且對所收到的資料進行分類和整合,然後通過交流討論解決問題,通過這一系列的工作之後,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想表達能力會得到提升,也會掌握更多的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種教學模式涉及面比較廣泛,所以不可能是在一節課中就可以全部完成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根據項目難易程度來確定完成的時間和所需課時。

一般來講,基於問題解決的協作式教學模式包括幾個步驟。

2.1教學模式包括的步驟

(1)設置問題情境,提出問題。

(2)分配小組,確定研究計劃。

(3)分工協作,收集信息資源。

(4)交流協作,完成問題解決的方案。

(5)彙報、總結、評價、反思。

2.2教學模式需要注意的內容

(1)課題化的學習內容。

具體來說就是教師要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教材進行分析和剖析,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結合學生的生活和興趣,

來確定相關課題,這樣纔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能夠實際可行地給予他們指導和建議,從而保證教學順利進行。

(2)用作品的形式來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

在教師給出選定課題之後,學生們會圍繞相關課題去搜索相關資料,學習相關知識,但是這些知識是凌亂無序的,

如果要求學生以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他們就會對自己找到的資料進行仔細的梳理和挑選,

然後從中歸納和選擇他們覺得最重要的部分組成作品,這樣一來,就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升認知能力,使整個過程更加有序。

(3)作品共享。

教學過程中,每個小組的研究課題都是不一樣的,應當讓全班同學都參與進來,所以可以進行作品共享,讓每個小組展示本小組的研究成果,在展示過程中。

允許其他小組進行提問,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解答,這樣一來,就可以提升學生的傾聽、分析、概括,提問和辯論思維能力。

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

(4)對學生的作品評價要公正客觀。

如果要對學生作品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就必須根據研究方法,資料數量等具體的因素來制定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標準,

或者是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自我評價,由此來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對問題的注意力。

在網絡環境下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運用,可以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

使學生們能夠更加自發自主的進行學習和探索,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網絡環境教育下教師需要注意的因素

在網絡大環境下,教師要想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所處的層次進行研究。

要發掘學生們在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規律,然後針對不同的學習情境和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讓學生能夠跟上課堂的節奏。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網絡環境下的教材和教學內容進行研究,怎樣才能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呢,怎樣才能根據教學內容來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呢,這都是值得深思和考慮的問題。

這也是網絡環境下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

4結語

在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更具優勢和特點。

具體體現在:(1)在輔助教學方面,有利於學生課前預習、課堂跟進、課後鞏固。

(2)在互動方面,有利於實現雙屏(學生的手機屏幕與老師的電腦屏幕)互動、課上課下(onClasstooffClass,O2O)互動。

(3)在素養提升方面,通過該平臺可以推送有利於學生素養提升的教育資訊與學習資料。

網絡環境下,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只能在學校進行的情況,教與學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師生之間的關係也不像是過去那樣,教師處於權威地位。

師生之間更多的是相互合作與交流。

學生所學習知識的領域和範圍也不僅僅侷限於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而是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空間性自主自發地去學習和汲取更多的知識。

教師可以隨時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監督和反饋,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任何的問題,給予實時解答。

這種點對點、一對一的教學方式,不但有利於學生個體發展,還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創造性,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創新思維中完成學習任務,真真正正成爲駕馭知識的主人。

無線互聯科技?數字教育

[參考文獻]

[1]趙志鵬.高師院校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2.

[2]張燕.行動導向教學在高職院校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範大學,2014.

[3]謝秀娥.優勢互補,技能與素質相長人才培養模式—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3+2中高職銜接[J].中國市場,2014(37):88-91

篇三十二: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論文

【摘要】21世紀是個法制世界,我們每個公民都要學法、守法,國家對法制教育非常重視,特別是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全國第五個五年普法規劃將少年兒童的法制教育列爲重要內容,如何將高中信息技術與法制教育教學進行相互滲透與融合呢?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

滲透與融合。

法制教育

21世紀是信息時代,是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無時無刻都在人們的身邊,給我們的生活、

學習和工作帶來方便的同時又潛在危機,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可以憧憬美好的未來,爲信息技術的發展歡呼,但是也要注意它消極的一面。

比如網絡病毒日趨氾濫、垃圾短信、詐騙信息和謠言邪說隨處可見,這對社會就產生了負面影響,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法律問題和道德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如何讓學生能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去辨別,去處理,養成尊重國家憲法,維護國家法律的良好習慣,要學會正確的獲取和處理我們所需要的信息。

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學會科學管理學生。

在我們日常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要善於去發現、去尋找、去利用如何滲透法制教育的點融合到學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教學,

不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感,覺得是在被動的接受法制教育,達到自然的滲透與融合。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法制滲透教育進行論述。

1巧妙的附着於平時知識滲透法制教育

高中生心裏和生理都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在進行教學時要注意巧妙的附着平時的知識點滲透法制教育相關知識。

例如,在講授“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課時,要讓學生能合理使用信息技術,不要盲目地排斥,

也不要過度地崇拜,要學會合理充分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我通過舉三則資料(網絡成癮症、網絡犯罪、網絡詐騙)進行講解,

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互聯網是“雙刃劍,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利用好了對我們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知識寶庫,利用不好對我們就會變成違法犯罪的工具。

課堂中穿插講解這些事例是爲了讓學生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認識到網絡這個虛擬世界並不能完全脫離現實世界,一樣要受到現實世界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任何人都不可逃脫。

例如:在“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一課中,爲了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必須要保證適當的上機訓練時間,

課堂教學中就要巧妙的融合滲透法制教育,跟學生講清楚在公共使用的電腦上是不可以隨便刪除和修改別人的資料和作品的,更不能爲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上機操作的作業去拷貝和篡改別人的作業。

篇三十三:教學媒體信息技術論文

教學媒體信息技術論文模板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媒體應用

與現代教學媒體相比,傳統教學媒體缺乏形象性。受技術、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統教學媒體不能營造形象生動的情境教學,信息傳播量也較少。雖然現代化教學媒體具有種種優勢,但是在教學中並不是多多益善,如何正確選擇、合理應用現代教學媒體,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優效果,纔是教師必須注意的。下面筆者就教學媒體選擇時要遵循的原則進行分析。

(一)目標性原則

教學媒體選用時,首先,要從教學的總目標出發,保證實現總目標;其次,要考慮到每個知識點的教學目標,針對不同的知識點目標,使用不同的媒體來實現教學傳遞,保證各個知識點目標的實現。

(二)有效性原則

教學媒體要能有效體現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教學媒體選擇的依據,因此,選擇教學媒體也因學科的性質不同而有所區別。即使是同一學科不同章節由於內容不一樣,對教學媒體的選擇也不同。例如,語文鑑賞課程,較爲注重感性,則可以採用展現力強的媒體形式,例如,聲音、視頻等;而像數學這類學科注重邏輯和空間思維,則可以採用多媒體軟件製作相應的課件有利於學生建立思維聯繫。由上述可知,要根據教學內容來選擇不同的教學媒體。

(三)適用性原則

就是要應用不同的學生,學生的認知結構是逐步形成的,與學生年齡直接相關。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同,低年級學生以激發感性認知爲主,可以採用活潑生動、形象直觀的媒體形式;中高年級學生,需要培養理性、邏輯性思維能力,教學中可以藉助各種不同性質的'媒體進行多角度、多維度的呈現。同一年齡段的學生,接受能力也不相同,所以要重視學生羣體的平均水平和接收能力,使教學媒體適用於更多的學生。

(四)經濟性原則

教學媒體的選用要考慮教學媒體的投資與預期效益,儘量花最少的錢得到最大的收益。由於各地經濟條件、資源狀況、教書水平等不盡相同,在選擇教學媒體時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

(五)最優化原則

教學媒體的選擇是教學設計的一部分,教學媒體要與教學的其他方面相互協調,使教學的各個方面達到最優效果。

二、媒體變化與教學模式創新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爲中心,教師作爲教學活動的主體,負責傳授知識,學生的任務是接受知識,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製作教學媒體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用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考覈教師的教學水平。在這種絕對教與學的師生關係下,教學就變成了灌輸和命令。長期的這種使學生被迫接受、服從的方式導致了反抗與叛逆,使學生厭倦學習,嚴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這種模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其弊端已經暴露無遺。多媒體信息技術下的課堂教學完全扭轉了傳統教學模式的這種師生關係。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情況來選擇適宜的媒體課件,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實現教學目標。而評價教師水平的依據不再是學生的成績,而是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現代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爲主體,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使學生髮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更有利於培養創新人才。多媒體技術的引入,使傳統教學模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有了明顯提高,這關鍵是因爲多媒體信息極大地促進了教育。傳統模式下知識信息的傳授,基本都採用語言描述的形式,這就對教師和學生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要具備豐富的表達能力,學生更需要通過單一的語言信息去想象。這一過程相當困難。但是引入多媒體技術以後,教學知識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促進學生及師生之間的自主、互動學習。

三、小結

現代教學媒體引入課堂教學,目的是發揮多媒體技術具有的靈活、多樣、生動、逼真、等特點,創造全方位、立體信息空間,激發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想象力及創造力,滿足不同個體的學習要求。這種多維的、充滿創造性的學習過程,是其他教學媒體無法實現的。在信息技術下的教學模式,教學媒體可以發揮其獨特的優勢,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直觀、形象、生動,爲課堂教學提供了精彩的呈現方式,提高了課堂效率。

篇三十四: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教育教學理念轉變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

國小信息技術教學工作的突破首先是從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開始,思想上不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具體教學設計與組織環節就無法滲透這一方面的能力培養。所以教師首先在思想上要轉變過來,要深入研究教材與教學對象以及教學方法,將創新能力培養滲透到教學設計與組織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從而爲學生的信息技術綜合素養提升奠定基礎。教師要深入研究各種成功的教學經驗,將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模式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之中,實現自己教學模式的優化。特別要多運用研究式、啓發式等新興教學模式,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體現出來。教師還要在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空間等方面深入研究,尋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契機,讓學生能夠積極地開展思考,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增強能力素養,這也是提升學生信息技術綜合素質的重要抓手。作爲國小信息技術教師,在當前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的背景下,要注重思想理念的創新,善於整合資源和博採衆長,想方設法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營造條件。

二、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載體

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要立足教材,但是切不可拘泥教材。現行信息技術教材雖然編寫較爲科學,但是教學對象有着千差萬別,教師在把握好教材要素的基礎上,一定要結合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適當調整教學內容,以便於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創新的動力。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既要立足教材也要拓展延伸,特別是選取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繫較爲緊密的內容,與學生生活有交集或有助於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內容,有機融入進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文字輸入以及排版編輯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己選擇一篇最爲滿意的作文,輸入進入進行排版編輯。這樣的教學內容實現了和學生學習的密切聯繫,他們更加感興趣。在學習了頁面編排的操作要點之後,自己動手設計頁面與字體,包括行間距、字間距、字體與藝術處理等等,學生對於自己作品的編排設計中會投入更多精力,對工具欄的研究更爲深入,對其運用更加靈活,融入了自己的觀點,體現了創新,使其更加美觀,操作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繪畫也是一項重要內容,教師既要指導學生怎樣利用軟件工具進行繪圖,同時還要賦予學生創新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以合作小組爲單位確定繪畫的主題內涵,運用軟件工具進行操作,體現了信息技術工具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三、教學方式方法優化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抓手

國小生對新生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特別是信息技術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大,教師要結合國小生的身心特點,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優化改進,融入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這也是推動教學開展的有力舉措。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走出自己單向說教的狀況,儘可能讓學生也有機會參與其中,說一說自己學習理解的內容,動手操作相關軟件等等。基於這樣的考慮,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了示範演示之後,可以安排學生走上講臺進行操作演示,和多媒體大屏幕演示結合起來,給予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同時也在演示中幫助全班同學正確把握相關軟件操作的步驟與要點。無論是演示正確的方法還是出現了錯誤的情況,教師都可以靈活應對,引導學生從正確的操作步驟中鞏固加深理解,從錯誤的操作方式中汲取教訓等等。特別是學生操作步驟出現錯誤的時候,教師不要簡單評判,要注重以此爲契機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討論,鼓勵他們開啓思維、積極創新,研究如何解決問題和突破難點,這也是保護學生思維積極性和提高創新意識與能力的重要方法。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還要對學習載體進行創新,指導學生建立合作小組,將學習目標任務交給小組,由牽頭學生組織小組成員進行思考研究,大家一起想辦法出主意,集中集體的智慧來突破信息技術操作方面的難點,以及拓展思維設計出更爲美觀的作品等等,讓學生在合作研究的環節綻放創新的火花。

四、教學空間資源整合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保障

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必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教師除了抓好課堂講解與點撥之外,還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延伸與拓展,在更爲廣泛的空間之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創新運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中的許多方面和學生生活聯繫較爲緊密,如上網瀏覽蒐集信息、正確運用電子郵箱等等,教師可以結合這些方面內容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在運用的實踐中創新思維與方式,提高運用效果。在上網瀏覽蒐集信息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掌握基本操作要點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研究怎樣將這一方法手段運用於學習生活之中,如每日在班級發佈天氣預報小貼士、開設健康生活知識專欄德國。在電子郵箱內容教學中指導學生如何更好地體現電子郵箱聯繫便捷的功能,全班同學建立通訊錄,相互發送有價值的學習資料實現資源共享等等,讓學生將所學運用於實踐運用和創新創優的活動中。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一定要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幫助學生學習中拓展視野,提升學習與運用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篇三十五: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科學定位任務驅動教學法

信息技術課堂中的任務,主要指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完成相應的事項,在計算機上編輯文章和圖畫,做電子表格,製作多媒體課件,建設與維護網站等。任務應該具有真實性、整體性、開放性、操作性等特徵。驅動強調的是學生在任務的引領和刺激下,通過同伴的協助,調動多種教學和學習資源,採用自主與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達到建構信息技術知識體系與提高應用能力的效果。任務必須圍繞教學的重難點進行,這樣才能促進達成國小信息技術課堂實際效果。

(一)密切聯繫現實生活與學生實際

信息技術不是單純爲學會理論而設置,應該在課堂中用信息技術處理學生喜歡和熟悉的社會生活中的現象,培養國小生對計算機的愛好。教學難度要適當,避免過於簡單或者過難,這纔有利於教學目標儘快實現。

(二)任務設計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學生親自上機動手實踐遠比聽老師講、看老師示範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解、演示後,關鍵的一步就是讓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一定要注重“任務”的可操作性,要設計出只有通過上機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務”,以此來提高學生完成任務的實踐能力。

二、把握任務驅動法的特徵

(一)提升教師的主導效果

任務驅動法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認真對國小生學習輔導和協助,進行合理評價和激勵。教師能夠設置適合的學生活動,進行正確的學法指導,提高國小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促進他們在合作互動中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熱愛科學的品質與團隊精神。例如,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製作圖畫時,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尋找到兩者的最佳契合點,針對國小生的學習興趣安排操作方案,讓國小生設計製作電子書信,將自己的心裏話或者祝福語送給父母、同學、老師。教師可以啓發國小生充分運用畫圖工具中的圖形、文字、線條等功能,提高國小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培養國小生的想象力和人文主義情懷。

(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

國小信息技術教學必須改變片面關注技能的方式,要讓國小生在觀察和分析中提高感悟力和應用能力。任務驅動法能夠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特有的實踐性和操作性,調動國小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自覺運用教師教授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學會在各自情境中靈活遷移知識,實現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三)發揮內容的建構性

在國小信息技術課堂上,任務驅動法以具體明確的任務爲教學主線,促進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信息技術活動。例如在製作電子演示稿時,教師可以佈置一個有關“我可愛的家鄉”爲主題的任務,學生在蒐集資源的過程中,逐步學習電子演示稿製作知識和技術,同時增加對於自己所在城鎮的瞭解,利用各種途徑蒐集關於家鄉的信息、照片。學生可以結合自己整理的資料與信息技術相結合,設計出各具特色的電子演示稿。開放性的課堂內容,有利於豐富國小生的想象力,促進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個性化教學,積極、向上、健康、人文的教學主題,能使國小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昇華。

三、控制任務驅動法在課堂中的的各個環節

(一)營造情境,佈置任務

首先教師要佈置具體的教學任務,推動學生對教材展開學習,任務設置必須合理,結合國小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劃分成若干板塊,將知識蘊含在趣味性探究任務中,讓國小生產生對問題的興趣,主動投入到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在課堂生成過程中逐步實現教學目標。信息技術教師要注重教學情境的營造,抓住國小生心理和認知規律,從一個社會生活中的常見問題或者現象作爲切入點,提出問題,對學生的認知方向進行正確引導,促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內在驅動力。例如,閩教版六年級《中山休閒兩日遊》中,教師可以佈置任務:同學們共同遊覽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的故鄉。教師引導國小生將教學主題分爲小任務:首先,明確旅遊的路線、中山市風俗習慣、重要景點。瞭解完成任務的途徑,如上網蒐集資料、運用電子演示稿製作幻燈片等。學習會爲完成旅遊任務而產生對信息技術操作的好奇和探究慾望,在新舊認知衝突中產生進一步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二)設立方案,確定任務

國小生要在特定情境下,利用適合的工具和手段,合理整合教學和學習資源,制定出完成任務的可行性方案,使任務更加細化和深化。教師可以爲學生提供完成任務的方法和上網查找地址,指導學生如何通過網站和資料尋找中山旅遊相關信息。方案制定和完成的過程,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問題的自主解決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探究、合作,完成任務

國小生的思維方式和認知能力都較低,缺乏科學系統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必須給予學生正確的學法指導,讓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循序漸進的提升,促進任務得到更好的完成。教師要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爲學生搭建良好的自我展現的平臺,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主探究,鑽研信息技術和佈置任務之間的聯繫,同時還要讓學生進行高效的合作學習,在互動與討論中尋找切實可行的辦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組大約6-8人,小組內進行合理分工協作。教師全程指導,正確掌控任務執行的整體進度和方向,讓學生充分探索和反思,在合作中相互提高與促進,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熱愛,進行合理的思維訓練,形成良好的認知習慣和體系。

(四)小組分析,評價任務

合作探究不能完全地放任給學生,教師應該給予恰當點撥和評價,及時反饋國小生信息技術的研究狀況,調動國小生在今後的課堂中進一步完善自我和提升能力。學生完成幻燈片的教學任務後,教師組織各小組在班級中展示自己的創作成果,由其他同學和教師進行評價、提出修改意見。學生對同伴的點評和教師的總結進行反思和重構,逐步完善與更新現有的知識層次與思維方式,促進信息技術水平的飛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儲備會有不同程度上的欠缺,但由於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好勝心較強,很容易出現過於重視結果,而忽略過程的現象。當教學過程中採用小組協作的方式進行討論或研究時,有的學生會存在僥倖心理,降低參與度。因此,教師不僅要加強教學過程的科學性,還要提高監督意識,對學生參與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正確、積極的引導。

作者:姚作城 單位:寧德市蕉城區霍童中心國小

篇三十六: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分析

隨着信息社會的發展,國小教育標準的要求也挺高了,從教學方式到教學目的再到最終的教學評價,其標準都發生了改變,學生的能力培養將逐漸成爲教育重點。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國小信息技術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並將信息技術運用於學習中,爲日後的工作生活打下基礎。因此,這就要求教學者更新他們的教育觀念,緊跟教育發展潮流,從根本上改革教育發展模式。然而,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觀念並沒有跟上新的教育標準。絕大部分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上只注重向學生灌輸有關信息技術的知識,而對學生對於知識的原理的理解、知識的適用範圍理解和綜合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忽略了。因此,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在課堂上不能理解知識或者對知識的掌握不夠全面,而在課堂外不能將知識運用於實際的生活中,這與信息技術教學原本的教學目標是背道而馳的。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評價中,教師依然維持着傳統的教學評價方法,這種評價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對教師的評價方向造成了誤導,使教師將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標準圍繞書面成績展開,從而對真正的信息技術教學目標得不到有效驗證。因此,這種不正確的評價方式導致教師不能及時瞭解在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中學生對於信息技術知識的理解、掌握以及運用情況,不能通過評價來調整教學方式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因此,調整完善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體系是至關重要的,有利於幫助學生更好的將信息技術運用於實際生活中,同時教師也可通過評價調整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水平,增強教學效果,促進我國科教事業的發展。

二、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對策

1.發展評價目標

新的課程標準對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目標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評價需要起到促進學生不斷進步的作用,而不單單只是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我國的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需要發展評價目標,使評價目標符合新的課程標準,適應教育改革發展方向。教師在對學生評價的過程中應當改變以往只看成績的方式,用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的小成就加以鼓勵,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對於學生在學習掌握上的不足也不要加以批評,而是通過觀察發現學生所善於的知識點加強引導,並彌補不足之處。最重要的是,通過評價,讓學生全面的認識自己,幫助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樹立正確的目標。

2.拓寬評價方法

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還需拓寬評價方法。新的課程標準也提倡學校拓寬評價方法的種類,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中獲得更好的成長方式。教師應當在單一的依靠成績評價方式之外發展更多的評價方法,通過開展各項活動達到評價的目的。如以小組形式讓學生相互評價、以班會形式進行師生互評、以班級爲羣體開展班級競賽,對各個班級進行評價等等。這樣的評價方式能夠讓學生充分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樂趣,有利於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以更好的態度投身於日後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需要注意評價方法應當是積極的,應當儘量鼓勵學生,在發現學生的不足之外同時對學生的優點予以肯定,通過評價使學生學習的信心得到增強,學習的興趣得到提高,並接受評價進行反思改正。

3.發展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相對於傳統的評價方式而言,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還需發展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學校應當將學生、教師、家長共同納入評價主體中來。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有利學生清楚認知自身的優缺點,並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制定學習方案;學生之間相互評價能夠更好的發現學生對自我認知的不足,能有效彌補自己在學習上不易發覺的遺漏點;師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有利於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有個客觀的瞭解,同時根據學生學習進度來調整教學進度;家長對學生進行評價有利於幫助教師在校園之外發現學生在學習上的問題,輔導學校與教師共同促進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上不斷進步。因此,發展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有利於全方位、全面的瞭解師生共同在信息技術教學、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促進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體系的完善。

篇三十七:經典的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經典的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前言】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環節。信息網絡是把“雙刃劍”,在爲德育提供機遇和條件的同時,又向德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和強力的衝擊:多元化信息氾濫,傳統道德觀念受到衝擊;虛擬世界爲“隱形怪傑”提供了樂土,傳統道德規範受到嚴峻挑戰;網上色情浪潮,給上網的青少年帶來極大的危害;一些學生沉迷於虛擬世界,心理健康受到影響。面對這些新問題,我們傳統德育中用以消除道德失範現象和維護道德秩序的管理、監督、約束、懲罰等種種手段,顯得如此蒼白無力。如何正確引導青少年學生上網,提高他們上網的自控力、辨別能力和選擇能力,以抵禦網絡的消極作用,成爲新時期德育工作改進和創新的主題。

關鍵詞:信息技術 德育 教學 學生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首先要從教材實際及學科特點出發,附着於知識的講授或上機的訓練之中。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學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卻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培養學生愛設備、守規則的良好習慣

學生時期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黃金時期,我們應該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教育學生要愛護計算機設備,強調正確規範的操作,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計算機的習慣。

1、結合課堂常規,加強思想品德教育。

課堂常規是保證教學順利進行,教師要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班級的具體情況有重點地把課堂常規的內容和講禮貌、講道德、守紀律等結合起來,加強組織紀律性教育,使學生逐步形成遵守規章制度和熱愛集體的思想品質。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結合教學內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教育,循循善誘、曉之以理,使他們認識到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2、結合教師以身作則,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對於學生來說,教師不僅應該是知識淵博的智者,而且應該是道德修養的榜樣。教師在課堂示範教學和上機指導過程中,應有良好的使用計算機的習慣,即講解清楚、演示規範、言行一致,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教師形象,這樣才能爲學生樹立榜樣,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3、注意常規與有意識訓練相結合。

良好的習慣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也可以靠有意識的訓練來培養。在上機實踐過程中,教師把培養愛護機器設備、遵守機房規則的良好習慣當作一項基本任務和重要職責。在制定教學計劃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結合教學內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機使用道德

今天,計算機影響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應用領域已越來越廣泛。但是,計算機使用規模及範圍的增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法律與道德問題。

我們必須在計算機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機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紹有關計算機病毒的知識時,通過實例使學生明白:計算機病毒一旦爆發,將會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的危害。它會破壞計算機的數據信息,損壞計算機的硬件,造成系統崩潰,甚至使Internet癱瘓。所以,不論出於何種目的,設計、製造、傳播計算機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會受到法律的嚴懲。

同時,要培養學生自覺守法的意識,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要讓學生懂得:軟件的研製和開發,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爲了發展和繁榮計算機軟件產業,要加強對軟件著作權的保護。未經軟件著作人的同意,複製其軟件的行爲是侵權行爲,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鼓勵學生自覺使用正版軟件、反對盜版軟件。

此外,隨着社會科技的發展,計算機已逐漸進入家庭,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日益增加,上網瀏覽、網上聊天、收發電子郵件,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因此,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已經迫在眉睫。比如,有的學生對“黑客”行徑充滿了神祕感,把“黑客”當成偶像來崇拜。有的學生甚至躍躍欲試,爲模仿“黑客”而去鑽研有關的技術。對這些學生,必須加以正確引導,否則,他們很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爲網絡的破壞者。另外,還教育學生網上活動也要遵守人際交往準則,用語文明禮貌、不講髒話。

三、培養學生與人共事的協作精神

末來的社會,人與人的交往日益緊密,競爭與合作同在。所以,要學會善於與人合作,要能組織、協調各種力量。與人協作的精神會產生一種和諧親密的人際環境,有益於學生的身心健康。但是,計算機技術會對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據報載,有學生因迷戀於計算機遊戲、網絡,缺乏與同學的交往,在感到孤獨時僅僅與計算機交流思想,以至於發展爲嚴重的心理障礙……。因此在計算機教學活動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與人共事的協作精神。比如,在教學多以任務驅動、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交流、討論,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從而體會到與人合作的快樂!

四、鼓勵學生從小樹立做跨世紀人才的志向

通過介紹計算機發展史,使學生明白我國計算機發展還很薄弱,讓學生看到差距,產生危機感,明確責任,激發愛國主義情感,鼓勵學生從小立志爲國爭光。如在學習文字處理軟件時,可以介紹北京金山公司的WPS2000,指出它是中國人自己開發的、適合於中國人使用的、優秀的文字處理軟件,並重點向學生介紹裘伯君、王江民等國內軟件開發界的著名人物,爲學生樹立榜樣,激勵他們刻苦學習,做一個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貫徹德育教育不光是學校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信息技術教育觀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視德育教育的同時,更要重視德育教育的效果。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必須同信息技術教學特點、內容和形式緊密結合起來,防止只寫在計劃與教案中,或進行空洞的說教。要把德育教育內容中的抽象概念具體化,使之成爲看得見、摸得着、能測量、能評價,具有可操作性的實際內容,建立合理的、客觀的、科學的德育教育評價體系,使學校信息技術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篇三十八:信息技術教學的論文

《國中信息技術教學問題與對策》

摘要:目前,國中學校也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課程,其成爲國中課程設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我國的國中信息技術教學依舊存在着很多問題,學生沒興趣學,教師教的吃力,這嚴重影響了國中信息技術的教學效率。本文將從國中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國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對策這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國中信息技術;問題;對策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它已經廣泛地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通過信息技術,人們可以聽音樂、觀看視頻等豐富生活,除此之外,人們藉助信息技術查詢資料,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在大部分企業利用信息技術日常辦公的狀況十分常見,因此,信息技術是一門很重要的技術,爲適應社會時代的發展,學生應該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

一、國中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1.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忽視。

信息技術課程是隨着信息技術發展最近興起的一門課程,大多數學校、教師、學生以及家長都未引起重視,沒有意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片面地在乎主要課程的教學。在大多數學校,語數英課程取代了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忽視了信息技術的課堂學習。除此之外,有些家長甚至認爲孩子學習信息技術會耽誤主要課程的學習,影響主要課程的學習成績。甚至在考試中並不重視信息技術的學習效果評價,這直接影響了信息技術課堂的效率。

2.學生對信息技術未形成正確的認識。

很多家長或是學校對信息技術課程有錯誤認識,有着偏見,並且,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時也存在着一些問題,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隨意走動,嚴重影響了課堂的效率。同時,大多數學生將信息技術作爲娛樂的課程,在課堂上打遊戲、網上聊天等,使得信息技術課程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

3.學生具有較大的個體差異性。

由於學生的生活環境與個性特徵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一些家庭生活水平較高的學生會有更多的接觸信息技術的機會,從而形成較高的信息操作水平。相反,一些條件較差的學生,與計算機接觸的時間較短,所以很難掌握信息技術知識以及操作知識。兩者在知識水平與操作能力上已經有了較大差距,但是,國中信息技術課程採用的是單一的教學模式,傳授相同的教學方法,不能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

二、國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對策

1.傳統教學方式的改變。

想要提高信息技術教學,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制定目標時既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又要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在信息技術教學時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操作。例如,教師在講解幻燈片如何製作時,可以通過投影儀爲學生展現風格不同的圖片,讓學生從各種圖片中感受到幻燈片的作用,從而激起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對於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學習,教師可以採用合作學習教學、項目教學等教學方法,爲學生制定學習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信息技術理論知識,使學生形成合作意識、探究與創新意識,讓學生學會自己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運用任務驅動法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任務驅動法是以課本爲基礎,將每個單元學生需要完成的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很多個具體的學習任務,佈置學生做作業以促使學生進行計算機操作,使學生產生學習的緊迫感,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計算機理論知識,提高操作能力的教學方法。採用這種方法教學有利於將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爲實踐。例如,在講解word的文本框、圖片、圖文框這一內容時,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把事先做好的新年賀卡給學生看,讓學生對賀卡產生一個最初的印象。

然後,教師通過分析賀卡的組成部分,例如,哪部分是文本框與圖文框,哪些又是自選圖形等,通過結構的拆解,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知道文本框、圖片、圖文框等概念。接着,教師再講解圖片的插入、賀卡的美化等具體的操作方法。最後,佈置作業,要求學生按照這樣的形式,發揮自己的想象爲家人、朋友或老師製作一張賀卡,但是在製作時不需要完全按照老師的模板,學生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通過任務驅動法,學生更加能掌握教師講解的內容。

3.藉助多媒體等教學工具輔助計算機教學。

計算機也是多媒體的組成部分之一,所以,在信息技術教學時,要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這樣能更好地促進信息技術的教學。多媒體以圖像、文字以及聲音等方式承載知識,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向學生更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並且在教學時也無形地向學生展示了計算機操作的過程,學生可以在此過程中學到一些值得學習的內容。久而久之,教師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很多知識不需要講解,學生已經潛移默化地掌握了常用的電腦操作技能。

而傳統的計算機教學是“教師單一授課,學生被動聽課”的教學模式,這種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不適合信息技術教學,然而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的方法有利於提高教學的靈活性。總而言之,國中信息技術是國中生必須掌握的基礎學科知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但是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不是在短期內就能完成的事情,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找出好的教學對策,促進國中信息技術教學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肖鵬.分析國中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學週刊.2015.12(2):32

[2]李良梅.淺議國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J].學週刊.2014.31(1):55

[3]張現雷.國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學週刊.2015.13(8):56

篇三十九:中學生物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一、信息技術與中學生物教學整合的優勢

1.信息技術能形象地研究生命現象和生物的活動規律

信息技術在中學教學中的應用,使教學內容呈現出更多樣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實行視覺和聽覺的有效結合,突破了古板的教學方式,例如,我們可以把心臟製造成跳動的動態節奏;“動脈血”用鮮紅色表示,“靜脈血”用暗紅色表示,“血液”的流動方向用“紅細胞”的運動代表;毛細血管制作成動畫來響應機體循環中各種物質的交換過程,和血液顏色在與氣體交換後的變化形式。這樣,我們會更好地向學生展示“心臟”跳動的頻率,“血液”流動的方向,“動脈血”和“靜脈血”的轉變過程,學生會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加上學生的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學生一定會更快地體會到血液循環的途徑和重要意義,一定可以收穫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2.信息技術教學能實現生物教學中微觀向宏觀的轉變

微觀性在中學生物學中是一個重要的特性。如,細胞是生命中最基本的單位,這節就講述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細胞的繁衍和分化;癌變和衰老等一切關於微觀生物學的實質,但其微觀性較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很大的阻礙,也讓初學者很難邁出這第一步門檻,造成很多學生對生物學失去了興趣。傳統的教學是以老師的語言敘述、板書的描寫、模型的展示來對學生進行教學,逼迫學生重複記憶學習,使學生產生了厭煩的情緒。我們運用信息技術就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例如,利用多媒體講述“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與合作”這節內容效果會大大不同,通過色彩形象的細胞亞顯微結構整體演示,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了整體的印象,之後演示細胞質基質部分閃動方式和顏色的體現,這樣可以使學生對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更好地區分開。接着逐一對細胞器進行逐一的擴大和特寫,通過學生的仔細觀察、認真的感知和自主探究的過程掌握了各個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3.對生物實驗進行模擬,從而達到教學質量的提高生物學中離不開生物實驗,在實驗中,學生可以親身經歷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這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實驗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互相交流的能力等。但是實際的教學中,實驗經常會被許多方面的條件制約導致無法實施。這樣教師只能藉助教材空講實驗,學生也只能勉強地熟記實驗的過程,學生的學習質量可想而知。現在信息技術走進教學,爲中學生物實驗提供了寬闊的空間,也解決了技術條件不足的問題。

二、信息技術教學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存在的缺點與不足

現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當今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必抓內容,要勤於動手,不應一味地依靠現在的教育科技,這樣會對我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形成阻礙。課中教師注視電腦屏幕的時間多於與學生交流的時間,再加上教室的灰暗光線導致學生不能清楚地辨別教師的表情、眼神、手勢等,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另外一些抽象、微觀的語言很難敘述問題,信息技術不能很好地表示清楚,畢竟計算機只是創造環境讓人們交流、分享隱形知識。因此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相互補充,選優取之,才能獲得更好的結果。

總體而言,現在教育化的今天,信息技術在中學教學中的應用,不但對生活現象和有關知識表現得更加直觀和形象,實現生物學教學由微觀向宏觀的轉化,更可以很好地對生物實驗進行改良,可以幫助學生自己探索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等。可同時也要了解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育方式是相互依靠、互相補充的,把兩種教育方式相互結合在一起,取之長,去其短,這樣的教學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篇四十: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淺析論文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淺析論文

【摘要】:計算機作爲一種不再新鮮的新興事物,在隨着信息技術發展的同時也逐漸形成自身的學科特點。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慢慢成爲關注的焦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需要結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緊跟時代步伐,培養學生的實踐性和創新性。本文根據多年計算機教學的經驗,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進行簡單討論。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時代,計算機早已深入到人們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信息技術作爲一門全新的學科,必須要有新的教學方法,體現出新的學科特色。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滿足他們求知慾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一名信息技術的教師,一方面要善於引導學生學習,一方面要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雙管齊下,才能培養出全面的人才。

信息技術作爲一門特殊的學科,具有許多其他學科所沒有的`特點。

(1)工具性:就像語文識字和數學加減乘除一樣,計算機的基礎能力在學習和生活中都將得到廣泛運用,成爲每一個人工作的必備工具;

(2)變化性:計算機的誕生髮展不過短短几十年,信息技術也一直在以較快的速度更新,許多新的內容將在本學科內出現;

(3)技術性: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課程開設分別在理論和技術應用領域進行知識傳授,都體現出一定的技術性;

(4)實用性:不論是現在的學習生活,還是以後的日常工作,計算機信息技術都有着廣泛的應用。

以上是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的一些基本特點,教師應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把握學科特點,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循序漸進,讓學生逐步接觸掌握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知識,實現應用創新的目標。

一、合理安排課程,積極答疑解惑

作爲計算機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段,抓住中學生喜歡獲取新鮮知識的特點,設計的教案要給學生營造一種創造的氛圍。例如在講授word、excel等office軟件的基礎知識時,許多學生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積極性,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實踐上機操作,讓他們進行自我摸索探新,鍛鍊思維和學習方式。理論和實踐的課程比例1:1是比較合適的,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適當增加上機的時間。面對新的事物,學生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總是無窮無盡的,教師首先要正確的面對這些提問,儘管其中的某些問題會顯得幼稚。然後教師應該對提問的學生積極地解疑和引導,努力開拓學生思維,往創造性的方向發展。

二、佈置獨特作業,進行個性化考覈

說到底,計算機只是一個工具,所以對一個學生的評判不能只靠一次筆試或機試,因爲這樣的考覈方式是對學生創造性和求知慾的扼殺。Internet的普及和發展,讓中學生對網上的精彩頁面和動畫視頻念念不忘,我們可以“犧牲”一點靜止軟件操作的課時,增加一些動態軟件的教授,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進行更加深入的瞭解。雖然學生在學過word、畫圖等之後也能自行設計製作出一些名片賀卡,但對自己從小就鍾愛的動畫片卻知之甚少。所以,我想是否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一些小動畫的製作呢?這樣既可以讓他們掌握熟悉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又可以觸及一些稍微有深度的新軟件。在教學實踐中,Flash的引進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爲他們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發揮創新精神打下了基礎。佈置一些簡單小動畫製作的作業,可以在滿足學生好奇心的同時,也讓他們發現其實網上的東西並不複雜。他們充滿信心地進行自我實踐,加深了知識印象,也拓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學期結束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設計一張會動的新年賀卡來進行考試。改變千篇 一律的試題,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積極地通過所學的各種知識和實踐去完成考試內容,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鼓勵學生思考,拓展創造性思維

雖然很多計算機知識看上去是“死”的,但是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確是一門高速發展變化的學科,創新是其改革前進的靈魂。我們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要樹立創新教育的思想,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活動進行思考,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和能力。一方面,教師需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因爲創造從問題開始;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通過多種方式來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引導的時候要注意啓發他們的辯證創造思維,保持思維的相對性與求真性,啓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在實踐練習過程中,最好不要用一樣的題目,可以提供一個範圍的框架,讓學生自己去想象發揮,自己去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比如讓學生用word設計書目,什麼樣的頁眉頁腳,什麼樣的版式版花,都由學生自己去決定。計算機教師應該把教學活動當作一種文化的滲透薰陶,讓學生產生自覺自主學習的意願,這樣纔有可能開發他們的創新實踐能力。教師對學生的習作首先要進行肯定,然後鼓勵他們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向新的角度思考,拓展創造性的思維,學以致用,學以創新。計算機教學,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成爲“我要學”的生力軍,激勵他們自主思考,發揮出潛在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1]王克勝.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五種“流行病”及其防治[J].中國電化教育,2008,(03)

[2]韓正濤.中學計算機教學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04)

[3]孫惠穎.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幾點建議[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12)

[4]蔡海珠.課程改革中對中學計算機教學的反思[J].新課程(教師),2008,(04)

篇四十一:三年級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三年級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國小三年級信息技術課如何提高學生正確應用鍵盤的能力之我所見

作者/胡建娥

在三年級教學“鍵盤”時,我發現學生雖然學習了英語,但對鍵盤上的英文字母卻不熟悉,有的甚至很陌生,這對鍵盤的認識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大部分同學即使十指放對了相應的鍵位,也不知道打的是什麼字母。因此,表面看上去指法掌握得還不錯,其實不然,到以後上拼音輸入法的時候又有相當大的困難。這樣,每次上到文字處理部分,總是不能順利進行。

學生在二年級時爲了查字典的需要就要求讀《漢語拼音字母表》,並按順序要求熟記。既然這樣,我何不來個順水推舟,讓學生用記拼音的方法識記鍵盤呢?果然,辦法很奏效,而且比我預料的要好。比如,我先讓學生把26個大寫英文字母“翻”成大家熟悉的拼音,學生一聽就樂了,因爲大家除了個別字母有些遺忘外,都會“翻”,我只幫他們歸納了一下幾個易錯的地方:大寫字母“I”其實是拼音“i”;另外“L”→“l”;“Q”→“q”;“J”→“j”;最後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字母“V”以後會提到。所以合理地運用學生腦中的.舊知來派生出新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種感官參與的學習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據此,我設計了國小生喜聞樂見的拼圖遊戲,幫助他們記憶鍵盤字母排列。我在FLASH中做了一個鍵盤拼圖,打亂以後,()讓學生根據鍵盤原樣拼圖。要求學生憑記憶逐步拼出數字鍵和字母鍵,可以把整個鍵盤拼圖分解成幾個小任務,如:拼出上排鍵,拼出下排鍵,拼出符號鍵,指定某個鍵等等。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比賽,對於勝出的學生給予小紅花、五角星等獎勵。

學生在興致盎然的遊戲中,不斷強化對鍵盤的感知,整個鍵盤字母排列一次又一次地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印象,加上後期的指法操作練習,鍵盤字母的排列圖式逐步進入學生的潛意識。

單個手指擊鍵是初學指法學生的通病,究其原因是字母位置不熟悉,需要找,找到後貪圖快,不去想指法。而26個字母在鍵盤上的排列沒有規律可尋,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當然也會收到一定的效果,付出的代價是使學生與鍵盤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我在教學中編了一個口訣,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學習效果很好。“左手中指放在D,右手中指放在K,其餘手指逐個放,大拇手指管空格,食指老兄本領大,一人能管兩個鍵,左手食指管FG,右手食指管HJ,記住口訣很重要,鍵盤其實也簡單”。這樣學生很快就愉快地掌握了基準鍵位的指法,再拓展學習上下兩排字母,讓學生有這樣一種感覺,原來每個手指只管幾個鍵就行了,很簡單,學生與鍵盤也就親近多了。

另外,爲了幫助學生把手指練得更靈活,我們還設計了一些兒童手指遊戲,結合琅琅上口的兒歌,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如“大哥向你彎彎腰,二哥向你點點頭,三哥向你鞠個躬,四弟五弟來頂牛”的遊戲,要求學生的手指一個一個分別豎起,做彎手指、頂手指的動作。通過這些遊戲,學生手指的靈活程度大大提高了。

熟悉了鍵盤字母排列,知道了各手指的分工,手指的靈活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一切都爲練好指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要真正熟練使用正確的指法、達到盲打的程度,還需要一定時間的練習。由於國小生將注意力保持在同一事物上的時間比較短,所以如果用單一的練習方式,只能讓他們感到枯燥無味。實踐證明,學生如果對所學的內容有濃厚的興趣,便會由被動學習變爲主動學習,由強迫學變爲自覺學,心情會變得愉快,進而使注意力變得集中和持久,觀察力變得敏銳,想象力變得豐富,創造思維更加活躍,從而保持昂奮的學習勁頭。因此在實踐中,我們整合了多種指法練習軟件,使用兒童化、遊戲的方式,從多個角度訓練學生的指法,如:“打飛碟”軟件要求學生以正確的擊鍵來打落飛碟;“拼詞語”軟件和語文學科整合,要求學生根據提示正確拼出漢語拼音;“金山打字通”更是有較多的遊戲供選擇――“青蛙跳河”“警察抓小偷”等。這些軟件一般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幫助學生一步一步鞏固指法。

學習任何一種技能,光練習不使用,不僅不能體現技能的價值,也不可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當學生的指法練習達到比較熟練的程度,我開始讓學生學習使用微軟拼音輸入法練習輸入漢字。開始時,讓學生一節課只輸入同樣的一句話,把這句話的輸入練習得非常熟練,達到盲打的程度。經過三四課時的練習,再開始使用網絡討論軟件,展開一些網絡討論,話題諸如:你熟悉的城市、你最喜歡的一個故事等。學生饒有興趣地和夥伴展開網絡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不但增長了知識,指法技能更是大大得到了提高。在這個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分別授予“打字小能手”“打字高手”和“彈指神功手”等榮譽稱號。通過以上一些活動學生正確應用鍵盤的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山西省清徐縣實驗國小

篇四十二: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摘要】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發展時間還不長,教學方法還有待進一步地探索,是一個長期的課題,只有不斷總結,才能找出更佳、更適合的教學方法,才能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調動他們的內部驅動力,完善教學體系,才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觀察實踐;遊戲導學;任務驅動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章標識碼】B 【文章編號】1326―3587(2013)07―0018―01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是培養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同樣重要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之一的課程。國家新的課程綱要已將它列爲政、語、外、數之後的第五位課程。信息技術課是一門集知識和技能於一體的新型基礎學科。其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科特點,探討有效的教學方法就顯得至關重要。

一、觀察與實踐並舉,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學生的操作示範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勢的示範,如:操作計算機的坐姿、操作鍵盤的指法、操作鼠標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計算機軟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驟的示範,如: 講Windows 操作基礎時,講文件夾的創建,其操作步驟爲:1、進入到指定位置;2、文件―新建―文件夾;3、轉換輸入法;4、把鼠標移到新建文件夾,點右鍵,選重命名;5、輸入文件夾的名字;6、確定。教師可以藉助計算機投影儀或網絡教學系統進行一步一步地演示後,學生進行實踐練習,通過這種觀察與實踐並舉的教學過程,不僅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深刻、透徹的理解,更加深了學生的記憶。

二、遊戲導學,提高學習效果

興趣是開發智力的催化劑,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由於國小生年齡小,好動性、好奇性強,而對於單調的練習感到厭煩。經過充分考慮、分析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我就適當地採用一些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配合教材內容,通過各種渠道找到一些既適合國小生又具有很強趣味性的遊戲軟件。例如:計算遊戲、拼圖、簡易加法、賽車等遊戲,這些富有童趣的遊戲,深深地吸引着學生,學生在忘情地玩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把指法練熟了,懂得了平常課堂中很難理解的回車鍵、空白鍵、換檔鍵、光標鍵、退格鍵、功能鍵的作用與使用。由於遊戲中巧妙地設置一些障礙和關卡,迫使學生去理解鍵盤上的一些鍵的功能與使用,這樣他們就在無形中學會了鍵盤的使用。如果強行讓他們去學習理論知識,背熟鍵盤字母排列、鍵盤功能,學習效果不見得會很好,同時學生也沒有更大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爲正確地引導國小生玩電腦遊戲是利多弊少。使我體會到:“電腦遊戲是通往電腦世界的捷徑"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但電腦遊戲的取材和活動時間必須要嚴格控制,要選擇優秀的適合學生的遊戲,更要強調趣味、益智、學習的功能。

三、任務驅動,體驗成功

信息技術課教學大綱中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即知識及技能的傳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務”爲主,這個原則突出“在做中學”的思想。具體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度,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給每節課制定出切合實際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學習,努力完成在本堂課裏教師預定的任務。此教學法多用於信息技術操作方面的內容的教學,其核心在於任務的確定。例如:在教學“文字處理軟件”時,我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按要求完成作業。其中第一份作業是:錄入一篇300 字以上的文章,錯誤率在0。5%以下;並在文本中體現出各一種格式(如首字下沉、並排字符、分欄、插入藝術字和圖片等等);第二份作業要求體現學生的個性、水平和設計能力、審美觀點。因爲明確了學習的任務和要達到的目標,使學生對比較枯燥的漢字錄入學習有了興趣。經過錄入、反覆修改、精心設計,當自己完成較爲滿意的作品時,學生均有一種特別的成就感和愉悅感,而同學之間的相互傳閱,更拓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大大地提高了他們學習和創造的能力。

四、探索求知,強調重點

探索式教法就是指針對某一特殊的教學內容,教師先進行簡單提示或不作講解,只是給學生一個任務,讓其自己完成。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探索知識,完成學習任務。應用這種教學方法,教師應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兩個角色,多鼓勵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給予學生創造一些探索和發現解決問題的條件,多幫助和開導後進生的思路,使探索過程順利地進行下去。如在進行用自選圖形畫圖教學時,上課時就告訴學生自選圖形在什麼地方;插入―圖片―自選圖形,然後就給出一幅用自選圖形畫的圖,讓學生用自選圖形把它畫出來。畫這種幅圖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探索:1、怎樣用自選圖形畫出圖形來;2、改變自選圖形的大小;3、移動自選圖形的位置;4、給自選圖形填色;5、在自選圖形上寫字;6、改變自選圖形的形式和方向。採用探索式進行教學,多用於趣味性強,既有一定的難度,而難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學能力,使學生主動求知,活躍課堂,增強學生間相互學習和相互幫助的能力,又有利於學生智力的開發,突出教學的重點。在探索式學習中,主要的不是對目標課題的學習,而是學習者對知識的探索過程,是學習者在探索知識過程中的思維飛躍。

五、信息反饋,檢查質量

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質量,注意信息的反饋和適時進行考覈是不可缺少的。教學中可以通過設置相關理論題、有框架的作業設計模式來檢查學生對信息技術基本概念的理解情況和實踐動手操作的能力,或根據學生回答和作業設計所反饋出的信息,分析學生接受的程度,在此基礎上進行有重點地指導。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對教學的進度、教學內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師教學方法、教學態度等進行綜合評價,教師依據學生的意見和要求,不斷改進教學。這樣的信息反饋,既檢查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又摸索清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通過溝通信息、瞭解需求,必然使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質量有明顯的提高。

總之,要上好國小信息技術課程這門課程,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同時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讓學生感到信息技術課一定要學會,一定要學好。

篇四十三:國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國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談建構理論下國中信息技術科學方法的培養模式

文 劉 巍

摘 要: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爲中心的學習。成爲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在建構意義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去搜集並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並努力加以驗證。

關鍵詞:教育建構主義;信息技術;科學方法的培養模式

教育建構主義者認爲,學習是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接受知識的過程,教學是支持建構知識而不是灌輸知識的過程,是在理解、感悟、批判過程中建構知識。信息技術課程以培養學生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保存信息和利用信息爲目的,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複雜的現實問題,發展學生的信息能力,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其中,科學方法是認識自然或獲得科學知識的程序或過程。具體地說,科學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分析法、綜合法、歸納法、演繹法等。下面筆者將在建構理論下談自己實踐的幾個信息技術科學方法的培養模式。

一、建構主義的關鍵假設與啓示

1.個人建構主義的關鍵假設

知識是通過經驗建構而來,學習產生於個人對知識的闡釋,學習是學習者在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對意義理解的過程。這幾個關鍵假設帶給我們的教學啓示是教學就是創設優化的學習環境,製造適當“困惑”,幫助並引導學習者解決“困惑”爲核心,來支撐個體對知識的建構。

2.社會建構主義的關鍵假設

學習是磋商不同觀點的社會性協作過程。這個假設給我們的教學啓示是教師和學生都是學習者,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學習,師生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3.與境說的關鍵假設

學習應發生或置身於真實的場景。這個假設給教學帶來的啓示是教育應跟情境脈絡有關,稱之爲“情景認知”,這種學習類型叫做“真實性學習”,這種教學稱爲“拋錨式教學”。

二、貫徹新教材培養科學方法的模式之一 ――觀察法

人機交互是多媒體計算機的顯著特點,多媒體計算機可以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聲色並茂的、感染力強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這種交互方式對於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因而形成學習動機。

1.課堂演示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爲中心的學習,成爲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在建構意義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去搜集並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並努力加以驗證。課堂教學中教師演示式的導入,也就是通過課件的演示進行導入課堂內容,最能調動學生的情緒,起到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的作用。

2.活動與探究

個人建構主義理論認爲,知識的建構必須有科學的思維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上,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積極而廣泛的思維,既接收信息,又傳遞和加工信息,誘發悟性的啓動,學生獲悟後就進入新穎別緻的構思設計,最終獲得準確而清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貫徹新教材培養科學方法的模式之二――分析法

根據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磋商不同觀點的社會性協作過程,因此它需要自由、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要以一個組織者、參與者的角色介入教學活動中,而不是以權威者去剝奪學生的感悟,讓學生在練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後讓學生先動腦筋自己解決,能解決最好,如果無法解決,大家討論,最後由教師總結一下。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突破了難點,真是事半而功倍。

例如,在指導學生製作網頁的過程中,安排學生自願組合來製作網頁(要求至少兩人一組),學生通過合作製作出各小組的網頁後,再讓各小組之間充分地交流,引導每位小組成員認真對待他人的意見和建議,通過觀摩、體驗,學會欣賞和發現其他小組的優點。經過客觀地分析、辯證地思考後,正確認識自我,對本小組的網頁作出修改、補充,使本小組的網頁進一步得到完善,逐步豐富小組成果。在完成整個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個個都帶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並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把自己的網頁裝扮得五彩繽紛、個性十足。在總結中學生紛紛發言,搶着說出自己得出的結論和體會,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事實證明,學生在這種活躍、輕鬆的氣氛中學習、探索,他們的大腦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十分紮實,實踐能力也不斷得到提高。這一教學形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也利於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體現了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習者不是被動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地建構信息。教學就是要讓所有的學生髮出自己的`聲音,允許多元價值的存在,並形成相對共同的價值進行分享。

四、貫徹新教材培養科學方法的模式之三――任務驅動

建構主義思想認爲,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則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獨特性。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圍繞如何完成一個具體的任務進行的,教師教學思路清晰,學生學習目的明確,更容易使學生掌握學習內容。

例如,在講Word中的圖文框、文本框、圖片和自選圖形的使用,按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紹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將所有內容設計爲製作一幅圖片這一具體的任務,教師通過講解如何製作這幅圖片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在教學中,如果總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容易疲勞,也容易養成上課就等着教師教的依賴心理。如果每一節課都給學生下達一個具體任務,學生在思想就有一種必須完成任務的緊迫感,再自己去操作、嘗試。在去創造的過程中,學生就會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從而充分激發起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實施可以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有效開展各學科的學習和探究活動、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主動進行終身學習的能力,可以拓展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需的信息技術技能,鞏固信息素養和技術創新意識,這正是建構主義中與境說理論的體現。

參考文獻:

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

(作者單位 贛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