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教師

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教師

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教師

文化底蘊,就是人類精神成就的廣度和深度,即人或羣體所秉持的道德觀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徵。也是人或羣體學識的修養和精神的修養。有豐厚底蘊的教師有着豐厚的人文素養,心理健康;有豐厚底蘊的教師情趣高雅,精力充沛;有豐厚底蘊的教師感情豐富,充滿愛心;有豐厚底蘊的教師豁達自信,敢於創新。

而在今日的課堂上,教師因文化底蘊的缺失,教學中照本宣科的現象屢見不鮮。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去複製着教材,重複着昨天的故事,致使學生在“濤聲依舊”的題海中拼命地遨遊着。學生沒有激情的參與,沒有充滿嚮往的探索。具有豐富底蘊的教師,不會死守教材,死盯教參,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有着自己對教材的督導解讀,也有着對教材的獨特處理,用新的理念去指導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徹底釋放。

教師是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是知識的傳播者、能力的培育者、文化的傳承者,其文化修養決定基本素質,而教師的基本素質的高低,決定着教育質量的高低。只有不斷加強教師的文化底蘊,才能促進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才能形成教師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顯示自己獨特的教學魅力和深遠的影響力,才能擔負起時代賦予的神聖使命。

文化對於人生的影響全面而深刻,從精神層面來說,人生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文化過程,不斷的文化追求應成爲教師的自律。讀書是使人“文化化”的過程,即是人類生命個體與世界進行對話與交流的過程——這一過程既改變着世界,又改變着教師本人。要成爲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教師,讀書應成爲教師成長過程中一道必須跨越的門檻。

教師的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教育的發展應建立在學生與教師共同發展之上。教師的發展來源的於對教育理想的追求,來源於讀書獲取的智慧和精神的洗禮,所以教師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

一、教師要愛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應當成爲書籍的王國”,“無限地相信書籍的力量”,“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爲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對於一個人的成長進步很重要,對於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做好教學工作更爲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愛學習、勤讀書,通過讀書學習來增長知識、增加智慧、增強本領,有文化底蘊的教師纔會受到學生的歡迎,才能更履行教師職責。

欲渡人者先渡己,人們將教師贊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應先在書香中浸潤靈魂,打造自己生命的品質,追求自己生命的豐盈。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卻滋潤學子心田;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成爲參天大樹,胸懷在藍天,深情藏沃土,結出滿枝桃李芬芳,實現身爲教師的最高境界。

一個人的文化底蘊決不是一朝一夕速成的,它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沉澱、思考。而讀書是教師最基本、最自主、最普遍的學習提高方式。有一個理論叫做“蓄電池理論”,認爲人的一生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成爲一塊高效蓄電池,進行不間斷的、持續的充電,才能不間斷地、持續地釋放能量。對教師來說,讀書是最好的“充電”。

二、教師要讀好書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具備開闊的人文視野、精深的專業知識和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教師要有能力使自己的才學、智慧和能力提升,使自己做到“開闊、精深、深厚”,最有效的舉措就是讀書。

第一要博覽羣書,夯實基礎。無論科普讀物還是人文圖書都應納入視野,讀經典、讀網絡、讀報刊,讀天文地理社會科學、讀經濟政治軍事歷史、讀文化藝術古今中外……。教師須有系統有選擇地讀書,進行高層次的經典之讀,古今中外的經典之作無不具有獨特的氣質精神,蘊藏着深刻的文化內涵。教師應吸取經典之作中的文化營養,在豐富的知識殿堂裏滋養情感。“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爲友”,從而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使讀書成爲支撐起人格精神流動的河牀和氣勢。

第二要有所側重,突出專業。教師的教育理論的專業素養、學科知識的專業素養、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專業素養,尤其是教育教學專著、經驗介紹、案例隨筆等,這些都該認真閱讀,細細品味。重點內容重點章節更要反覆閱讀,直到讀懂,有的還可以嘗試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之中。有專業功底又熱愛教學的教師,纔有精彩的課堂,纔有優質的教育質量,因此,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建設教師讀書又一重點的所在。

讀一本好書就是一次與智者的對話,就是把別人的經驗變成自己的財富,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增長自己的教育智慧,強化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品位,在潛移默化中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

三、教師要善讀書

讀書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有不移的恆心,還要提高讀書效率和質量,講求讀書方法和技巧,在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中提高思想和教育教學水平、解決實際問題、實現自我超越。再次,要堅持獨立思考,學用結合,學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學習和實踐中“衆裏尋他千百度”,最終“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領悟真諦。

教師如果缺少了書籍,缺少了靜靜的閱讀、思考、積累、沉澱,無論有多大的外力促使着他改變,都會缺乏成長的後勁。真正的成長,必定是來自於自身內部,而改變自身內在的方法,只有讀書。讀書是教師的良伴,是教師成長的沃土。

考察優秀教師的成長軌跡,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讀書的路上能夠堅持多久,將最終決定教師在教育這條路上能夠走得多遠。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泛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爲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作爲一名教師,要想成爲教育的藝術家和詩人,要想使自己的課堂讓學生念念不忘,除練就一身紮實而全面的教學基本功外,重要的就是把讀書當作一種內在的精神需求,當成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當成一種生命享受。

教師是一個神聖的職業,文化是教師工作的精神底色,文化可以滋潤一個人的心靈,一個好教師會騰出一片心靈的空間安放文化,那時我們的課堂,甚至我們的校園都會因爲我們的文化底蘊而生活靈動。

標籤:文化底蘊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