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辭職報告

縣政府年度工作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襄汾縣政府工作報告

縣政府年度工作報告(精選多篇)

政府工作報告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深入貫徹市委二屆七次全會和全縣三級幹部大會精神,按照縣委“經濟發展、安全穩定、提振士氣、轉變作風”的總要求,圍繞推進科學發展這一主題,加快提升新農村建設、新型工業、生態保護、安全生產、社會管理五個水平,重點向民生改善、旅遊開發、城市建設三方面傾斜,辦好與人民羣衆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十件實事,努力打好翻身仗,再鑄新輝煌。

今年的工作思路概括起來爲:一個主題、五個提升、三個傾斜、十件實事。

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性指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完成92億元,比上年增長8.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8億元,增長8.2%;財政收入完成10.888億元,增長8.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2.5億元,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2.2億元,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602元,增長9.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862元,增長9.2%。約束性指標是: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8.3%;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污染物排放總量中二氧化硫下降2.5%,化學需氧量下降2.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以內。

進一步發展現代農業。

一是扶持特色農業,提高產業化水平。重抓好景毛黃瓜、襄陵西紅柿、趙康三櫻椒、汾城蘋果、南賈中藥材,

二是扶持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三盛合米醋二期、宏峯紙業二期和陶寺王雲萬頭豬場

三是扶持品牌農業,提升市場競爭力。

四是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組織+農戶”的模式

推進三個基地建設。

打造千萬噸焦化基地;

形成以新金山、星原、中升爲龍頭,符合產業政策,生產工藝先進的600萬噸冶金基地;

建設百萬噸煤化工基地。

重點實施11個工業調產項目:

星原鋼鐵集團120萬噸高速線材和2號550立方錳鐵高爐、光大焦化氣源公司15萬噸甲醇、中升鋼鐵公司工業用水、五江工貿公司供氣管道等5個項目,確保上半年完工;

建滔萬鑫達化工公司二期10萬噸甲醇、九磐管樁公司150萬米管樁、恆泰鑄造公司40萬件汽車制動器、中升鋼鐵公司2×450立方鍊鐵高爐和義襄煤業30萬噸礦井擴建等5個項目,力爭下半年建成;

萬鑫達鐵路專運線完成前期準備工作,年內開工建設。

今年,重點啓動兩大景區建設:

一是丁村文化旅遊開發

二是“雙龍湖”生態農業觀光旅遊開發

“五縱三橫一環”道路網架規劃

突出抓好“三擴一提升”,即:擴大建成區範圍、擴大商住開發面積、擴大集中供熱供氣覆蓋面,提

升縣城品位。

重點實施八項工程:

濱河公園一期,河西集中供熱,廉租房建設,垃圾處理廠,美食城周邊區域改造,縣城中心廣場,新的農貿市場和人防建設工程。

縣委、縣政府決定在全縣範圍內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徹底清除陳年垃圾,完善規章制度,落實管理責任,建立長效機制。同時,提出了“一二三”整治思路:

一即“一個目標”:就是要幹羣總動員,全民齊參與,大打垃圾清理殲滅戰,清除城鄉所有陳年垃圾,保持城鄉環境經常乾淨、衛生,爲爭創全省、全國文明衛生城鎮打好基礎,創造條件。

二即“兩個任務”:

一是新建一批垃圾池和垃圾填埋場,做到垃圾入池、入場,逐步實行垃圾分類處理和無害化處理,解決垃圾圍城、垃圾圍村、垃圾圍企業的問題。

二是完善規章制度,落實管理責任,健全長效機制,解決管理無章、責任不清、前面清後邊髒的問題。

三即“三項措施”:

一是財政支持。採取財政補貼、企業支持、羣衆籌集等辦法籌措經費,保障整治工作順利開展。 二是輿論宣傳。刷寫宣傳標語,開辦電視專欄,抓好正反兩方面典型報道,營造濃厚的整治輿論氛圍。

三是督促檢查。開展縣、鄉、村三級督查,下管一級,以點帶面,獎優罰劣,確保整治取得實效。 着力爲全縣人民辦好十件實事:

一是實施城鄉環境清潔工程,徹底整治髒、亂、差現象,確保環境優美、宜居宜業;

二是將符合條件的農村人口全部納入低保,實現應保盡保;

三是推進“放心糧油工程”,建成14個連鎖中心店,覆蓋城區和所有鄉鎮;

四是新建65處飲水安全工程,解決農村11.06萬口人、9930餘頭大牲畜的飲水安全問題;

五是加快村級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爲10萬農民建立健康檔案;

六是完成有線電視“戶戶通”工程,讓全縣90%以上羣衆收看到55套電視節目;

七是完成農村48所中國小危房改造任務,改善農村辦學條件;

八是新建縣第一幼兒園,解決縣城適齡兒童入園難問題;

九是完成府前街、迎賓路、橋東街、太茅路等13條街巷道路改造,優化縣城人居環境;

十是完成500套廉租房建設,改善低收入羣體住房條件。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一要加強法治建設。二要加強作風建設。三要加強效能建設。四要加強廉政建設。

張書記三幹會講:辦好十件實事,就是要在全面完成以上各項目標任務的基礎上,着力實施城鄉環境清潔、農村人口低保全覆蓋、放心糧油工程、飲水安全、村級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和10萬農民健康檔案建設、有線電視“戶戶通”工程、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縣第一幼兒園建設、街巷道路改造、廉租房建設與人民羣衆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十件實事。

全縣三級幹部大會

要實現“重振襄汾雄風、再鑄丁陶輝煌”的目標,

張成樑強調了三方面內容。一、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是硬道理,任何時候都離不開發展。我們講發展,就是要科學的發展有序的發展,而不是無原則、無序的、盲目的發展。要根據我縣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第二產業的優勢,加快轉型步伐,延伸生產鏈條,加大科技投入,擴大市場份額,勇於在危機中尋求機遇,在困境中實現飛躍;要繼續推進農業調產工作,發展現代農業,培育現代農民,引深新農村建設,實現羣衆致富、農業發展、農村和諧;要積極彌補歷史欠賬,增加第三產業比重,發揮資源優勢,振興旅遊產業,加強城建規劃,提升城市品位,不斷改善民生,促進三個產業的協調發展。用發展的觀點解決我們在發展中遇到的新困難和新問題,確保我縣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安全發展、有序發展。

二、轉變作風是關鍵。我們的幹部隊伍是幹好所有事情的關鍵之所在。而做個好乾部的關鍵就是敢不敢對自己的工作負責、能不能對自己的工作負責、會不會對自己的工作負責。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自覺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對工作不幹則已,要幹就要幹出個樣子,對黨負責,爲民解憂。全體機關幹部要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要求,客觀審視自己的工作,對於好的要繼續堅持,對於不好的要勇於摒棄,突破舊的思路,創新工作方式和方法,開創新的局面。要弘揚正義,尊重羣衆,認真對待、切實解決老百姓的合理訴求,創優發展環境,提高服務水平,抓好責任落實,注重實際效果,搞好協調配合,用我們嶄新的精神面貌和高效的工作成績向全縣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三、加強黨建是保障。張成樑指出,黨的建設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政治保障。要從嚴堅持“黨管幹部”和“德才兼備、以德爲先”的原則,在選人用人上,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和操作透明的要求,把那些品德高尚、業務嫺熟、成績突出的幹部選拔到領導崗位,充實到我們的幹部隊伍中來。全體領導幹部要認真汲取教訓,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廉潔從政,清正爲官,正確行使手中的權力,做到情爲民所繫,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

第二篇:縣政府2014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3月3 日在xx縣第十三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代縣長xxx

各位代表:

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查,並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2014年政府工作回顧

2014年,是xx歷史上極不平凡、大事喜事難事都很多的一年;是全縣人民承關懷而奮起,戰勝各種困難、實現較好發展的一年。一年來,在胡錦濤總書記“一定要把關係羣衆切身利益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把xx建設好”的重要囑託激勵下,在縣委的正確領導、縣人大和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縣人民政府以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爲指導,緊緊依靠和組織全縣人民,堅定不移實施“工業興縣、牧業富民、招商引資、經營城市”戰略,調整優化結構,統籌推進改革,全力擴大開放,致力維護穩定,頑強拼搏,開拓進取,較好地完成了縣第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全年完成國民生產總值19.78億元,同比增長12.4%,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85億元、同比增長4.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25億元、同比增長16.6%,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68億元、同比增長18.4%,一、二、三產業比達到39.7:26.5:33.8。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472萬元,同口徑增長2.3%。

——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農業效益不斷提升。認真宣傳和貫徹黨的各項扶農政策,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一是糧食喜獲豐收。實施“糧食豐收”工程,擴大糧食播面,推廣良種、良法和良制,糧食總產達到35萬噸,較上年增加4萬餘噸,獲得了農業部“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的殊榮。二是產業上檔增效。種植優質牧草3萬畝,建成李子園示範牧場、觀音奶牛小區,新增奶牛920頭;推廣“中農合創”模式,實施生豬改良工程,新增ly母豬180頭,全年出欄肉豬62萬頭;繼續推進“百里優質蠶桑長廊”建設,全年發種5.5萬張,產繭210萬公斤,人均發種、產繭、收購量連續三年蟬聯全市第一;利用國家級農業(辣椒)標準化示範區優勢,成片種植優質辣椒10萬畝,總產鮮椒達15萬噸;大力發展竹業經濟,新栽麻竹、雷竹2萬畝;把勞務輸出作爲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來抓,全年輸出勞務18.2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8.2億元。三是品牌效益凸顯。繼續實施“品牌帶動”戰略,“西鳳臍橙”、“廣豐茭白”等農產品通過國家商標註冊,大明科技園通過無公害農產品和生產基地認證,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

——工業運行質量提高,支撐作用逐步顯現。堅持“做大現有、打造旗艦、優化個體”的思路,克服電力供應緊張、運輸成本增大、原材料漲價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工業經濟實現較快增長。一是工業總量大幅攀升。全縣規模內工業實現產值5.49億元、銷售收入5.59億元、入庫稅金125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9%、48.6%、39.8%。二是企業規模不斷壯大。李子園公司新徵土地30畝,整體收購麻袋廠,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天薪公司收購、租賃國有鄉辦繭站達37個,蠶繭收購量增加到400噸;盛興公司投資1800萬元新上路燈、鐵塔項目和靜電噴漆生產線,與四川電信公司簽下了1.3億元的鐵塔供應定單。全縣規模以內企業無一不滿負荷生產、無一不贏利。天然氣、雙鳳鞭炮、金迪印務新入圍統計口徑;光大、天薪銷售同比翻番;李子園、上風等3戶企業繳稅過百萬元,重點工業企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加大。三是發展潛力明顯增強。通過建立發展基金、引進外來資本、激活民間資金、爭取銀行支持等措施投入資金3700多萬元,完成李子園奶粉生產線、萬興ppr管材生產線等重點技改項目建設,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完善企業內部管理,狠抓行業自律,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嚴厲制止“三亂”行爲,工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第三產業漸趨活躍,服務功能日臻完善。堅持“擴大內需、增加人氣、發揮優勢、注重特色”的思路,打造黃金商圈,培育消費熱點,城鄉商氣進一步激活。骨幹商貿企業迅速擴張,鹽業、菸草、石油等十戶企業入庫稅金達1240萬元,支撐作用日益明顯;晉龍藥業、惠康超市等一批民營商貿企業迅速崛起。建成東方花園二期建材等一批專業市場,形成了安漢大道、紀信廣場、晉南大道等黃金商圈,市場體系逐步健全。積極發展醫藥、家電等連鎖經營和菸草、食品等物流配送,提升鳳凰山大酒店、東江大酒店軟硬件檔次,留人環境得到優化。深入開展食品、藥品放心工程活動,加大打擊製售假冒僞劣產品力度,市場秩序明顯好轉。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億元,同比增長16%;第三產業入庫稅金達到2850萬元,同比增長34%。

一年來的發展,使羣衆得到更多實惠,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61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7020元,同比分別增加326元、620元;年末各項存、貸款餘額達到23.8億元、10.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3%、11.3%。

二、發展活力不斷顯現

——各項改革縱深推進。企業改制步伐加快,逐一清理39戶改制不徹底企業,完成食品廠、織布廠、民爆公司等9戶工商企業改制,安置職工1068人,化解債務8300萬元。規範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和國有資產管理,縣管行政事業單位全面實行銀行代收制,清理並停發314名在編不在崗人員工資,財政供養人員首次實現負增長。理順城市建設管理機制,堅持規劃集中審批,嚴格執行經營性用地“招、拍、掛”制度,實行建設和供地分離,杜絕“以地換工程”等不規範行爲,撤消14個非法供地主體,收回非法佔地3宗,土地管理進一步規範。

——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依託重點工業企業和優勢產業招商,建立健全重大招商項目評審機制和部門聯動機制,新設北京、浙江、新疆辦事處,成功舉辦了北京、新疆鄉友聯誼會,組團參加了京川經貿活動周、西博會、烏洽會等大型招商引資活動,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6億元,向上爭取資金1億餘元。引進李子園三期投資等一批招商項目,達成了浙江小王子食品公司來xx投資辦廠等一批意向性協議,爭取到城網改造等一批重大項目。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分批組織幹部外出考察學習,多次邀請知名學者、專家來縣講學,對外交流進一步擴大。習近平、張學忠等領導和臨安、綿陽、內江等市縣黨政代表團相繼來縣考察,提高了xx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發展後勁日益增強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按照“理順體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豐富內涵”的思路,大力推進生態衛星城建設。城市規劃進一步完善,完成縣城總體規劃修編和城南、城北新區控制性詳規,新區控規覆蓋率達到100%。重點工程建設進一步推進,啓動蓮花湖一期工程、安漢大道北段、xx中學等46個重點工程建設,總投資達3.36億元,建成了青少年活動中心、金地花園、文廟、信用聯社、工商局辦公樓等一批精品工程。城市內涵進一步豐富,安裝安漢大道、東門橋兩處紅綠燈;建成市內縣級城市第一座互通式立交橋;完成城區58個山頭綠化,啓動59家機關單位庭院綠化,補植紀信廣場、安漢大道公共綠地60畝,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0%。城市管理進一步規範,建立健全了創衛長效管理機制,居民文明衛生意識不斷提高,全縣人民爭創國家級衛生城市的良好氛圍正在形成。

——基礎建設紮實推進。完成國道212線xx段整治工程,完成62公里縣鄉油路整治和215公里村道建設,城鄉道路體系更加完善。實施退耕還林5000畝、荒山造林1萬畝、天然林管護30萬畝;完成紅旗、紅巖水庫大壩加固工程,整治病險水庫22座,修復水毀工程752處;完成中嶺鄉觀音巖村等3個旱山村集雨節灌項目建設;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逐漸提高。完成農網二期改造,全面啓動城網改造工程,能源建設紮實推進。開通槐樹等4個場鎮小靈通業務,移動、聯通、網通、鐵通業務進一步拓展,信息網絡建設明顯加快。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繼續實施“科教興縣”戰略,不斷鞏固“普九”成果,“兩基”複查通過市政府驗收;紮實推進素質教育,普通大學聯考萬人上線率蟬聯全市第一;大力改善辦學條件,完成xx中學新校區一期工程和晉城中學、天寶中學擴建。完成鄉鎮衛生院管理體制改革,縣醫院順利通過“二甲”評審,人民羣衆就醫條件明顯改善。貫徹“三爲主”方針,落實農村計生幫扶政策,低生育水平得到鞏固。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關停了明森印染廠等污染嚴重的企業,環境保護卓有成效。羣衆性文體活動有聲有色,雙鳳鎮被評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完善廣電體制改革,輿論導向功能進一步加強。統計、物價、氣象、外僑、檔案、殘聯、老齡、婦兒、地方誌、擁軍優屬、經濟普查、民族宗教等事業均取得了新的成績。

四、發展保障更加有力

——行政能力明顯提高。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並定期報告工作,加強與政協的協商和溝通,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修訂行政審

產成本,突破能源制約。採取崗位培訓、進修深造、重獎激勵等措施,全面提升企業管理和技術人員素質,突破人才制約。

——打造特色,培育壯大農業產業。認真研究領會、全面貫徹落實2014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和有關扶農助農政策,以構建南充“綠色農副產品供給區”爲方向,大力推進結構調整,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作好一個規劃。立足xx農業資源優勢,以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 科學制定《xx縣農業中長遠發展規劃》,並按照“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思路,成片規劃,逐步推進,配套建設,規模發展,既避免農業結構調整中的盲目性和短期行爲,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又紮紮實實打造xx農業的區域特色。

爭創兩個基地。一是爭創全省優質糧食生產縣和南充有機食品基地。突出糧食基礎地位,大力實施糧食豐收工程,精心打造國道212沿線優質糧油高產示範帶5萬畝,輻射帶動全縣種植優質糧油35萬畝,把我縣建設成爲全省的優質糧食生產樣板縣。依託廣豐農業開發公司、日月高新農業開發公司,以多扶、復安、晉城、常林、觀音等鄉鎮爲中心,構建南充有機食品基地。二是爭創全省勞務輸出基地縣。堅持把勞務開發作爲增收工程來抓,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着力提高農民轉移就業的能力和素質,在北京等地建立勞務開發公司,不斷擴大勞務輸出規模,力爭全年培訓農村剩餘勞動力5萬人次,輸出勞務1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9億元。

做強六業經濟。圍繞“深層次提升傳統產業、高規格開發新興產業”的思路,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在乳業上,堅持“穩健、環保、效益”的原則,完善配套體系,推進小區建設,強化污染治理,加快良繁體系建設,力爭新增奶牛600頭。在豬業上,繼續實施“生豬改良工程”,大力推廣dly生豬小區飼養,年內建成ly母豬繁育中心,力爭認養ly母豬1000頭以上。在竹業上,加強已建成的3萬畝麻竹基地管護,有條件的地方擴大種植規模,促成天盛、天彩等竹業龍頭在我縣新建加工廠,形成竹業發展鏈條。在蠶業上,繼續推進“百里優質蠶桑長廊”建設,大力推廣良桑品種,抓好基地鄉鎮和業主發展,力爭全年發種6萬張、產繭230萬公斤,確保蠶業在全市、全省的領先地位。在果業上,繼續實施“東桃西橙”工程,在義興、鳳和等鄉鎮擴種西鳳臍橙1萬畝,嫁接改良5000畝;以古樓爲中心成片擴種充國香桃1萬畝。在椒業上,規模種植“二金條”優質辣椒10萬畝以上,積極引進精深加工企業落戶xx,進一步提高椒業效益。

——激活需求,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發揮我縣位於成渝南兩小時經濟圈和三國旅遊大環線的區位優勢,承接市區輻射,以構建川東北“休閒旅遊聚集區”爲依託,建設大市場,融入大流通,發展大商貿。

以蓮花湖風情濱湖商業開發爲重點,充分發揮漢文化、張瀾故里、生態後花園的獨特優勢,擴大服務網點,拓展社區服務、物業管理、衛生保健等新型服務領域;支持鳳凰山大酒店、東江大酒店創星級賓館,提高接待水平,打造充滿特色的留人環境,更多地吸引南充、成都、重慶等地的人流和物流,謀求截流效應。

積極應對投資拉動減緩帶來的影響,把激活消費作爲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重點扶持十大商貿骨幹企業(鹽業、菸草、石油、糧食、物貿、晉龍、民爆、惠康超市、東江大酒店、鳳凰山大酒店),增強龍頭帶動;打造五大黃金商圈(蓮花湖、安漢大道、九洲商貿城、南臺小區和電影院小區),集聚商機人氣;建設三大專業市場(新建城南新區市場、搬遷鶴鳴市場、擴大建材市場),健全流通體系;培育四大消費熱點(教育、運輸、房地產、旅遊),激活城鄉消費需求,增強拉動效應。

——開源節流,提高財政運行質量。按照“五個要財力” (向培植財源要財力、向管理要財力、向政策要財力、向清收要財力、向資源要財力)的要求,構建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的良性運行機制。整合財政資金,加大對重點農業產業化項目、骨幹企業的扶持力度,努力培植和壯大後續財源。全面啓動“金財工程”,強化收入徵管,將所有縣管行政事業性收費納入財政管理;優化支出結構,集中財力保證工資、教育、醫療衛生、農業投入、三條保障線等公共支出,適當提高鄉鎮、縣級行政事業單位公務費預算標準。嚴格清理縣本級債務和鄉鎮幹部藉資、墊資情況,強化債務管理,實行年度審計制和責任追究制,嚴懲典型,杜絕新增債務;加大農村合作基金會借款等政府性債權的清收力度,千方百計籌措償債資金。積極爭取轉移支付、財政週轉金核呆轉息等財政性資金,力爭全縣總財力達到2.38億元。

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經濟支撐力

——着力推進四項改革。一是啓動徹底改制工程。按“統一領導、因企施策、先易後難、穩步推進”的原則,展開工商企業改革的最後攻堅,力爭完成12戶企業的改制;認真清理改制遺留問題,重新審計改制企業資產處置情況,強化對剩餘資產和留守人員的管理,杜絕國有資產流失。二是完善財政管理體制。推行“鄉財縣管鄉用”試點工作,增大對鄉鎮的財力補助;開展部門預算改革,擴大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集中採購範圍;完善財政投資評審制度改革,加強重大投資項目的預決算管理和審計,強化政府投資項目的效益評估。三是創新資源配置方式。理順土地管理體制,加強國土隊伍建設,規範國有土地資產的經營和管理,政府高度壟斷土地一級市場、規範二級市場,擴大收購儲備範圍,嚴格執行兩個“百分之百”制度,清理整頓土地隱形市場,確保土地集約、高效、合理利用,爲城市建設和償債籌集更多的資金。改革公共資源的配置方式,把廣場攤位、公交線路經營權、廣告經營權等公共資源推向市場,提高資源調配能力和使用效益。進一步開放社會投資領域,有序放開教育、醫療、體育市場;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開發南西輸水、污水處理等經營性項目。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研究出臺優惠政策,調動金融部門發放貸款和沖銷核呆的積極性,緩解資金瓶頸制約。四是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按照“政事分開、分類管理”的要求,全面完成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適合事業單位自身特點和規律、有助於各類人才發揮才幹的新型人事管理運行機制。

——加大對外開放力度。興縣之要,唯在開放。要大力推進深層次、多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一是在對外交流上求突破。繼續做好省級有關部門、杭州等地對口幫扶工作,新爭取浙江建德市、杭州拱墅區對口幫扶我縣;進一步發揮浙江、北京、新疆、成都、重慶等駐外辦事處的“橋頭堡”作用,靈通信息,爭資引項;進一步深化“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在廣泛的對外交流中開闊視野,啓迪思維,更新觀念。二是在招商實效上求突破。調整招商思路,算好招商成本帳、效益帳和風險帳,推行集體評審決策制,杜絕招商中的“花架子”;瞄準重點區域,抓住外資西進、東資西進的大好機遇,立足成渝,盯住(北)京(新)疆,突出沿海,放眼國外,鞏固老關係,開闢新領域,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梯度轉移;突出重點項目,將招商引資與盤活存量資產、產業化建設、經營城市相結合,着力引進一批對縣域經濟帶動作用大的項目;講求誠信、優化服務、懲治“三亂”,營造風正心齊的政務環境、近悅遠來的服務環境、親商敬商的人文環境,讓投資創業者招得來、留得住、能發展;推行項目主辦人總負責制,加強跟蹤落實,努力提高項目履約率和資金到位率。三是在爭取項目上求突破。完善激勵約束機制,調動各級各部門爭資引項的積極性;準確把握國家投資政策方向,高質量編選、儲備一批項目,積極爭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國家商品糧基地等一批有支撐作用的大項目;抓好項目評審、實施和監管,提高項目資金使用效益。

三、統籌協調,全面進步,增強發展推動力

——統籌城鄉發展。堅持“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總體思路,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形成城鄉互動的良好態勢。在城市建設上,保持建設規模適度,着力豐富城市內涵。一是以精品提升城市。按照“打造單體美、提升總體美”的要求,抓好蓮花湖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景點建設和水面綜合利用,打造景區旅遊文化、休閒文化;啓動晉城大道柔性路面改造,推進安漢大道北一段建設;多業主開發安漢城、金地花園、瑞星花園、府南花園、博雅庭院,打造精品住宅小區。二是以產業支撐城市。啓動天寶西路幹道建設,打通城西工業集中區的發展“瓶頸”;加快九洲商業城、南臺小區三期工程建設進度,啓動電影院小區整體開發,構建城市主商貿中心區。三是以項目完善城市。抓住南西輸水工程被列爲全市重點工程的契機,積極做好工作,加快建設進度;完成城南變電站電源建設,加快城區電網改造;依託xx河治理項目,切斷兩河(虹溪河、象溪河)污水直排污染源;做好縣城垃圾處理場項目爭取工作。四是以生態扮靚城市。圍繞五年創國家級衛生城市目標,建立健全城市長效管理機制,繼續搞好城區山頭和公共區域綠化,力爭縣城綠化覆蓋率達到35%,把xx真正建設成爲“山在城中、城在園中、顯山露水”的南充生態後花園。在農業基礎建設上,力爭實施退耕還林1萬畝、荒山造林2萬畝、公益林造林1萬畝,天然林管護40萬畝;抓好人畜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建成雙江、雙洛場鎮集中供水站;啓動中嶺、義興等鄉鎮農機化綜合示範建設;完成12個扶貧新村建設,實施“戶辦工程”3300戶;全面完成19座病險水庫整治;建立升鍾水利工程管護專項資金,搞好重點水毀工程整治;改造中低產田土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18平方公里。在交通建設上,搞好農村公路

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兩個“百分之百”:指經營性用地必須100%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商品住宅等開發用地必須100%以拍賣方式出讓。

戶辦工程:是新時期丘陵地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一種新模式。其籌資和建設方式是以激活民間資金投入和發動農民自我創業爲主、政府以獎代補爲輔,主要內容是每家每戶建一片經濟園、一口蓄水池、一眼衛生井、一個沼氣池、一條進出農戶石板路、一個硬化庭院,具有產權明晰、利益直接、經營靈活、管理方便的特點。

“四五”普法:普及法律知識的第四個五年計劃。

農村“面源”污染:指因過量和不合理地使用農藥、化肥,小規模畜禽養殖的畜禽糞便,以及未經處理的農業生產廢棄物、農村生活垃圾和廢水等通過徑流過程而匯入受納水體(包括河流、湖泊、水庫等),並引起水體的富營養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

“4050”人員:是指男50歲以上(含50)、女40歲以上(含40)有勞動能力,願意從事本人力所能及工作的本地城鎮登記失業人員。

三有一不企業:指“有市場、有效益、有信譽、不挪用”的企業。

三條社會保障線:指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兩取消、三補貼:指取消除菸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取消農業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購置大型農機具補貼。

三場一館:指商場、市場、文化娛樂場所和賓館

金財工程:即政府財政管理信息系統。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支撐以預算編制、國庫集中收付和宏觀經濟預測爲核心應用的政府財政管理綜合信息系統,覆蓋各級政府財政管理部門和財政資金使用部門,全面支撐部門預算管理、國庫單一帳戶集中收付、政府採購、宏觀經濟預測和辦公自動化等方面的應用需求。

中農合創:是中國後發展地區農業合作創業中心所創造的一種新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模式。通過向農戶提供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及優質服務,待產生效益以後,再向投資方支付應繳款項的方式,解決農民缺乏資金、科技水平低及抗風險能力弱等嚴重製約農民致富的問題。

第三篇:縣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縣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建議。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和基本經驗

“十一五”以來,縣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下,堅持弘揚“五種精神”,全面實施“四大戰略”,緊緊抓住省長定點幫扶的有利契機,戮力同心、艱苦創業,超額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的各項經濟指標。到2014年末,預計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14年的23.5億元增加到73億元,年均增長25.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2014年4960萬元增加到5.27億元,年均增長60%(按原口徑計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2014年8.2億元增加到72億元,年均增長50.8%;規模工業增加值由2014年2.8億元增加到35億元,年均增長65.5%;規模工業企業由2014年的58家增加到126家,累計增加了68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14年5.1億元增加到14.2億元,年均增長18.4%;實際利用外資由41萬美元增加到5650萬美元,是2014年的140倍;域外招商引資由2014年2.3億元增加到50億元,年均增長76.2%;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2014元增加到6100元,年均增長23.8%。

過去的五年,是解放思想,加速對外開放的五年;是艱苦創業,在全省產業佈局重組中佔據重要一席之地的五年;是自加壓力、創造“義縣速度”的五年;是搶抓機遇,爲“十二五”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的五年。五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義縣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些成績的取得歸功於我們始終堅持了五個不動搖:一是堅持抓對外開放不動搖。五年來,我們牢固樹立“大開放、大服務”的發展理念,全方位推進招商引資工作,組建招商團隊,制定引資政策,創新招商模式,走出縣門、走出國門,共舉行招商推介會50餘次,引進項目330個,完成域外引資額93億元。統一了軟環境就是硬生產力的發展共識,確定了重點企業保護制度,實施“保姆式”、“一站式”服務,促進了招商引資項目的迅速落地,加速了我縣對外開放進程。二是堅持抓重大項目不動搖。五年來,我們牢固樹立“抓發展就是抓項目,抓大項目就是大發展,抓又大又好項目就是又好又快發展”的理念,引進了一批對縣域經濟發展具有牽動作用的重大項目,新建了義興鐵塔、國大乳業、惠發天合、豐安實業、中興恆和、順鑫鍛壓、華能風電等62戶龍頭企業,爲打造“五個百億”產業集羣,構建農業“一業四品”格局奠定了堅實的項目基礎。三是堅持抓工業園區不動搖。五年來,我們牢固樹立“園區是載體,項目是核心、環境是關鍵”的發展理念,堅持高起點規劃,高速度推進的原則,規劃建設了錦州七里河工業園區、凌北產業園區、高臺子醫藥化工園區、凌岸畜牧養殖加工園區等四大園區,共投資11.7億元,推進了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了項目承載能力,爲產業集羣發展夯實了硬件基礎。園區建設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義縣速度”。四是堅持抓城市建設不動搖。五年來,我們以完善城市基礎功能,建設現代化城市爲目標,堅持經營城市的發展理念,科學規劃和實施了城市建設方略。幾年來,投入14.5億元,先後完成了迎賓路、朱瑞路、中興街、體育場、縣醫院、高級中學、集中供暖、污水處理廠、人工河等12項城市基礎設施和重點配套設施建設工程。新建陽光花園、瑞和新城等11個住宅小區,完成商住地產開發70.5萬平方米,加快了“南擴北移東進”步伐,全面提升了城市品位。五是堅持抓艱苦創業不動搖。五年來,縣委縣政府以改革創新的姿態,帶領全縣幹部羣衆始終弘揚“五種精神”,堅定實施“四大戰略”,以坐不住的危機感,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責任感,以“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態度,全身心投入到建設和發展義縣的偉大實踐中來,形成了務實闖新、艱苦創業的良好氛圍,推動了義縣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連續三年獲得“市政績考覈先進縣”榮譽。

二、2014年的重點工作和主要成果

2014年,我縣突出“工業園區化,農業產業化,城市現代化”三項重點工作,努力提升縣域經濟運行質量,推動了社會和諧發展,各項經濟指標增長速度位居全市前列,先後獲得24項國家和省市級表彰。

1、圍繞壯大五個百億集羣,分梯次推進園區建設,項目工作取得新成果

爲深入推進園區建設,我縣積極爭取將錦州七里河工業園區升級爲省級園區,凌北產業園區升級爲市級園區,高臺子醫藥化工園區、凌岸畜牧養殖加工園區升級爲縣級園區。並新規劃了張家堡工業園區、地藏寺鄉再生資源工業園區兩個鄉鎮園區,分梯次地推進了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落地工作。錦州七里河工業園區重點發展電力電器和健康食品產業,起步區拓展到5平方公里,投入建設資金4.3億元,完成了3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12公里園區道路建設等18項基礎設施工程,實現了園區基礎設施的“十有五配套”。目前,入園企業達到49家,其中35家企業竣工達產,已成爲我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先導區。凌北產業園區重點發展精細化工產業、新型冶金產業、資源開發與深加工產業。起步區規劃3平方公里,投入建設資金1.5億元,完成了8公里雙迴路高壓線路架設等12項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目前,入園企業67家,其中46家企業竣工達產。高臺子醫藥化工和凌岸畜牧養殖加工園區分別完成了2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圍繞五個百億產業集羣的發展和壯大,精心組織項目建設工作。全年新增投資1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08個,包括新動工項目85個,續擴建項目23個。其中: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有6個, 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9個。年銷售收入超5億元企業5家,超億元的企業13家,年內預計完成工業全口徑稅收5.8億元。

2、圍繞構建一業四品格局,加速度發展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實現新突破

2014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8.5億斤,農業總產值預計實現37億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45家。全力構建了“一業四品”的現代農業格局。以東潤種業爲龍頭,大力發展制種業,引進9家育種公司,新增玉米制種田4萬畝,種子產量突破2014萬斤;以國大乳業乳品加工項目爲龍頭,形成健康食品系列品牌,新引進畜牧養殖加工企業5家,全縣新建標準化畜牧養殖小區35個單元,肉蛋奶總產量達21萬噸,動物重大疫情實現零控制目標;以10萬噸花生油項目爲龍頭,新引進休閒食品加工企業12家,全縣糧油加工企業已達23家,進一步完善了官場溝花生購銷專業市場,促進了我縣糧油產品的加工、增值和轉化,花生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以“紅馨香”西葫蘆等綠色蔬菜產品系列品牌爲重點,以大實食品、清秋食品爲龍頭,蔬菜深加工企業達到32家,新建標準棚室小區100個,全縣千畝以上設施農業園區達到17個,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8萬畝;以萬潤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萬畝玫瑰園項目建設爲龍頭,大力發展林產品系列品牌,全縣新栽玫瑰15萬株,種植樹莓5000畝,栽植大扁杏8000畝,新建果樹示範園50個,栽植寒富蘋果1.86萬畝。全面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完成中低產田改造2萬畝,新增水澆地面積4.26萬畝,新建水源工程1017處,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面積9.38萬畝,對2座中型水庫、5座小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新建農村飲水安全項目12處,解決了2萬口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完成土地開發整理3.1萬畝,完成人工造林10萬畝,新建萬樹村莊30個,實行封山禁牧27.7萬畝,完成草原沙化治理面積13萬畝。全縣農機總動力達31.6萬千瓦,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62%,在16個村實施了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科技部門與省農科院對接科技項目18個,建設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示範區86個,落實農業科技承包項目33個,全縣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實現6.8億元,增長39%。科技產田

3、圍繞營建三條精品線路,深層次推進旅遊開發,服務業發展增添新活力

2014年,我縣積極創建了以“佛教文化遊、閭山風情遊、化石探幽遊”爲代表的三條旅遊精品線路,完成旅遊招商項目9個,引進域外資金6100萬元,深入推進了旅遊名縣工程。年內爭取國家投入資金1000餘萬元,初步完善了旅遊景區道路、電力、通訊、環衛等基礎設施,將化石館和萬佛堂兩個旅遊景區從aa級升級爲aaa級景區,成功舉辦了我縣第三屆伏羊文化節暨奉國寺建寺990週年紀念活動。着力加快溫泉旅遊項目的開發建設,申報了七里河和聚糧屯溫泉小鎮兩個省重點支持項目。2014年我縣接待遊客達到104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實現1017萬元,旅遊綜合收入實現3.5億元。以旅遊爲牽動促進了現代服務業的全面發展。規劃建設了佔地2.1萬平方米的城南物流園區,落戶物流企業3個;完成福山賓館改造工程,提升了對外接待能力和水平;大力發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建配送中心2個,農村連鎖超市26個;深入推進了農村“新網工程”建設,縣供銷聯社被確立爲全國重點扶持縣級社;全面實施“家電下鄉”和“家電以舊換新”工程,全年銷售家電下鄉產品4.16萬臺套,實現銷售收入1.02億元,兌現家電和機動車購置直補資金1326.3萬元;成立祥和村鎮銀行,與錦州市工商銀行簽訂了融資合作協議,搭建了銀企對接平臺,加大了信貸投入對中小企業、三農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年內完成融資14.5億元。深入開展“誠信杯”競賽活動,金融信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進一步顯現。

4、圍繞“南擴北移東進”目標,高標準規劃經營城市,城鄉面貌實現新改觀

依據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全面構建宜居城鎮。積極推進了城市“南擴北移東進”進程,全縣新開發住房地產、商業地產和工業地產面積達69.8萬平方米,重點實施了陽光花園三期、瑞和新城二期、華盛名門、典逸空間、錦繡一坊等房地產開發工程,城南新區發展已初具雛形;進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礎設施工程。目前,投資1.2億元的城區集中供熱二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投資3997萬元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工程開始試運營,投資170萬元的人工河堤壩二期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投資8000萬元的縣醫院綜合病房樓工程進入收尾階段。以城區綠化、美化、亮化爲重點,改造主要街路7030延長米,新栽觀賞樹木、花卉1.1萬株,迎賓路、振興街新安裝路燈175盞,取締、遷移和規範了馬路市場3個,顯著改善了城區環境,提升了城市整體形象。

5、圍繞加速對外開放,全方位推進招商引資,縣鄉財源建設再創新佳績

2014年,我縣通過專業招商、以商招商、產業招商等多種形式,分別在韓國、香港、天津、溫州、大連等地舉行招商推介會11次,引進項目133個,引進域外資金50億元;加大重點財源建設力度,全面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項目落戶投資強度,落實納稅大戶獎扶政策,爲涵養稅源、拓寬財源提供了項目保證。全縣涌現出了一批超百萬元的納稅大戶企業。其中納稅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家,納稅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5家,納稅100萬元以上的企業16家;圍繞財源建設工程狠抓經濟運行。繼續實施四大班子領導包片、包重點企業制度,每月召開財稅調度會,每季度深入重點企業現場辦公,力促企業開足馬力生產,項目開工率達到78.5%;稅務部門嚴格抓好重點企業、重點產品和重點稅種的稅收徵管,嚴厲打擊偷逃騙稅行爲,做到了依法治稅,應收盡收;財政部門大力整合縣鄉財源,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實現了保運轉、保工資、保民生、保穩定目標,促進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6、圍繞改善基本民生,多舉措發展公共事業,社會和諧發展實現新跨越

2014年是義縣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翻建改建城鄉中國小校舍5910平方米,投資1.1億元的義縣高級中學正式投入使用。充分整合全縣教育資源,一高中和二高中、一國中和城關初級中學、二國中和聚糧屯初級中學順利合併;加快推進縣鄉醫療服務一體化進程,鞏固新農合建設成果,新增村級定點門診251個,結核病防治所實施異地遷建,縣醫院通過了二級甲等醫院市級驗收;全面加強疾病預防和控制工作,食品藥品監督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強;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以內;新建2個鄉鎮文化站,新發現文物遺址300多處;全面實施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年內新增幹線光纜144.67千米,實現了239個行政村和20戶以上村屯的有線電視信號全覆蓋;固定電話和移動通信的家庭普及率達到71.8%;完成稍石線、鞍羊線、莊林線等公路大修工程54公里,維修病險橋6座;供電部門加大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力度,新建變電所2座,擴建變電所3座,完成了設施農業10kv線路延伸工程;國土部門加大土地資源保護力度,強化土地調控和礦產資源管理,優先保障了重點項目建設需求;環保部門全面落實了節能減排措施,二氧化硫等三項重點排放指標全部達到省、市下達的削減5%標準;進一步完善了縣鄉村三級勞動保障網絡體系建設,確保了保險基金按時足額發放。新農保試點工作取得成功,參保率達到80%以上;加大就業和再就業管理服務,實現實名制就業1萬人,實現勞務輸出5萬人;救助城鄉低保戶19255戶,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476.2萬元,爲695名90週歲以上老年人發放高齡老人生活補貼42萬元,圓滿完成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廣泛開展雙擁共建活動,爭創省級“雙擁模範城”;統計部門精心組織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發改部門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工作,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毛紡廠等3家企業實現成功轉制;人事部門進一步深化了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此外,審計、安監、物價、糧食、檔案、氣象、縣社、人防、殘聯、縣誌、宗教、地震、慈善、僑務等工作都有新的進展。工商、質監等部門執法力度不斷加強。郵政、通信、石油、菸草、保險等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7、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大力度推進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建設開創新局面

2014年是義縣全面加強民主法治建設,深入實施依法行政,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一年。縣政府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全年辦理人大代表意見建議30件、政協提案40件,落實率分別達到66.7%和75%,代表委員滿意率達到100%;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和省、市關於反腐倡廉的各項規定,不斷加強糾風治亂機制建設,在錦州市率先建立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12家開展行政權力運行試點工作的執法部門取消了196項行政權力項目,總減少率爲9.4%;深入開展主要領導集中接訪活動,全年受理各類信訪案件746件,結案率達81.2%,強化接訪能力和服務水平,投資410萬元新建了信訪接待大廳;紮實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工作,及時化解各類不穩定因素;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力度,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破獲各類刑事案件299起;預防控制犯罪活動能力進一步增強,積極爭創“省級平安縣”;繼續實施“五五”普法規劃,深入開展法律宣傳教育,加強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工作;不斷推進依法治縣進程,被評爲遼寧省“依法行政先進縣”。

各位代表,2014年,全縣上下和衷共濟,勵精圖治,共謀發展,爲“十一五”的收官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五年來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可喜進步是縣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縣44萬人民團結奮鬥、辛勤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向辛勤工作在全縣各條戰線上的勞動者,駐義部隊、武警官兵和離退休老同志,向參與支持義縣改革、建設、發展的駐義各單位,向來我縣投資創業的投資者、建設者以及所有關心支持義縣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正確評價以往工作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我縣作爲欠發達地區的縣情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發展當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總量較小,產業層次不高,自主發展能力不強;農業抗災避災能力較弱,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任務十分繁重;第三產業發展仍顯緩慢,潛在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羣衆生活環境有待於進一步改善;財政收支矛盾較大,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人才相對匱乏,已成爲制約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經濟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機關作風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等等。這些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並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三、“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十二五”是我縣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五年,我們要繼續弘揚“五種精神”,深入實施“四大戰略”,推進義縣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至“十二五”期末,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300億元,年均增長25%以上,三次產業比重達到12﹕58﹕3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實現2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40%以上,實現400億元;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以上,實現15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20%以上,實現5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20%以上,實現15000元;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城鎮人口達到20萬人以上;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40%以上;外貿出口總額年均增長30%以上。“十二五”期間,要把義縣建設成爲連接遼西、輻射蒙東的重要節點城市,全國精細化工重要生產基地,遼寧沿海經濟帶工業加工腹地,環渤海生態建設和綠色食品加工重要區域,“京遼通廊”的旅遊支點城市,確保縣域綜合實力達到全省44個縣的中等發展水平。

四、2014年主要目標和重點工作

2014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縣委十一屆八次全體會議的重大戰略部署,以科學發展爲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爲主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爲根本,加快“工業園區化、農業產業化、城市現代化、社會和諧化”進程,全力推進“五個百億”產業集羣的迅速壯大,深入構建農業“一業四品”格局,用持續增長的“義縣速度”推動義縣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

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0億元,增長2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6.85億元,增長3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00億元,增長40%;規模工業增加值實現45億元,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6.8億元,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7320元,增長20%。

爲了促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主要做好以下七項重點工作:

1、抓項目招商,加快園區建設,促進“五個百億集羣”建設進程

2014年全縣工業要緊密圍繞招商引資、園區建設、集羣發展、環境優化四項重點工作的深化和攻堅,全力推進義縣工業園區化進程。一是深化對外開放,掀起舉縣招商,全民創業熱潮。全面開放縣域經濟的各個領域,拓展招商渠道,拉長引資鏈條,促進項目入駐。新落戶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以上項目100個以上,重點抓好30個固定資產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規模項目,實際利用外資實現4000萬美元,出口創匯增長30%;二是分層次推進園區建設。錦州七里河工業園區完成新增2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凌北產業園區完成3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建設,達到“十有五配套”標準。凌岸畜牧養殖加工園區、高臺子化學醫藥園區、張家堡工業園區、地藏寺再生資源工業園區、白廟子汽車配件工業園區分別完成500畝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年內錦州七里河工業園區要晉升爲省級工業園區,凌北產業園區晉升爲市級工業園區,將園區打造成爲義縣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三是高速度推進產業集羣發展。年內電力電器產業集羣新落戶項目20個以上,新興健康產業集羣新落戶項目30個以上,精細化工產業集羣新落戶項目10個以上,新型冶金產業集羣新落戶項目30個以上,資源開發與深加工產業集羣新落戶項目10個以上。到2014年新興健康產業集羣、新型冶金產業集羣產值要率先突破100億元;四是大力度優化投資環境。堅持“發展無門檻、服務無紅燈、部門無關卡”的工作理念,不斷優化“一站式”審批、“一個口徑”收費和“全程式代辦”服務,實現服務客商零距離、零等待、零障礙,最大限度地減少項目運營成本,提高義縣優惠政策的影響力和投資環境的吸引力;五是全縣要繼續深化企業體制改革,全面盤活縣域內的閒置資產,整合資源對外招商;六是積極推進惠發天合、渤大化工、問天新能源、中興恆和物流等骨幹企業上市,爭取引進2家國內五百強企業落戶義縣。

2、抓龍頭牽動,夯實產業基地,推進現代農業“一業四品”開發進程

2014年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要圍繞“發展30個龍頭企業,建設10大產業基地,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三項重點工作,改革傳統模式,促進土地流轉,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一是年內新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個,重點抓好15戶固定資產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建設;二是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爲核心,加快十大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形成公司+基地+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戶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預期建設目標是:30萬畝花生種植基地、20萬畝蔬菜栽培基地、10萬畝育種基地、10萬畝大扁杏基地、5萬畝寒富蘋果基地、3萬畝樹莓基地、1萬畝玫瑰園基地、5萬頭奶牛養殖基地、13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和5000萬羽雞養殖基地;三是圍繞十大產業基地建設,全面整合農業專項資金,不斷完善產業基地的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工程。新建基地農田水利工程10處,新增機電井500眼,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萬畝,完成河道治理50公里,小流域治理面積5萬畝。全縣人工種草2.5萬畝,完成草原沙化治理10萬畝。完成封山育林10萬畝,植樹造林16萬畝,村屯綠化30個。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35萬千瓦,爭取在全市率先實現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四是圍繞農業產業化發展,深入開展與省農科院的科技共建,開發高新技術產品產業項目4個,引進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60項,對接科技項目20項,科技承包36項;五是深入實施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安居工程,完成土地整理2.6萬畝,拆舊村屯44個,建設標準示範村2個,實現土地增減掛鉤1365畝,耕地保有量穩定在6.6萬公頃。

3、抓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基礎功能,推進城鎮化發展進程

按照義縣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構築“一軸一帶,三心五區”的城區發展格局。以老錦義公路爲發展軸,建設大淩河生態旅遊發展帶,形成金三角商業中心、城南商貿中心、凌北行政中心。重點發展南部主城生活區、北部濱水新城區、東部產業發展區、古城文化旅遊區、西部工業整理區。全年完成地產開發70萬平方米,其中商住面積50萬平方米,工業地產面積20萬平方米。實施城市南擴工程,以中樂地產項目爲重點,開發地產面積15萬平方米;實施城市北移工程,全面啓動大淩河義縣城區段整治工程,推進濱水新城建設;啓動城市東進工程,以錦州嘉恆地產、正大地產開發項目爲重點,新開發地產面積10萬平方米;抓好老城區、古城區拆遷改造工程,完成拆遷改造面積25萬平方米;繼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強城市管理,實施城市道路的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推進新村鎮建設試點工程,七里河鎮、張家堡鄉力爭分別完成5萬平方米、3萬平方米的新村鎮建設工程,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4、抓資源整合,加快旅遊景區開發,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進程

全面整合旅遊資源,擴大對外開放領域,促進現代服務業的健康發展。整合奉國寺、萬佛堂、八塔山等景區資源,打造以佛教文化爲底蘊的大淩河沿岸景區觀光帶;整合寶林樓、老爺嶺、大石湖等景區資源,打造以山水風光爲特色的閭山西麓景區觀光帶;整合中德地質公園和宜州化石館等地質自然景觀資源,積極推進國家地質公園申報工作,打造以觀賞石之鄉爲品牌的化石旅遊觀光帶;抓好溫泉小鎮項目建設工作,以產業集聚帶動旅遊綜合開發;積極宣傳和推介義縣旅遊文化品牌,引進旅行社5家以上;促進“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六要素均衡發展,確立標準化旅遊接待酒店2個,完善景區之間的道路交通,發展民俗飲食文化,開發特色旅遊產品;組織各種會展、廟會等活動,提升旅遊人氣和擴大景區知名度。積極發展集鎮商貿、社區服務業,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村“新網工程”建設,不斷完善城鄉市場體系。大力發展金融保險業,引進3家以上金融企業落戶義縣,構建較爲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貫徹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調整信貸結構,大力支持中小企業和三農發展。繼續開展誠信杯競賽活動,全面打造誠信義縣。

5、抓企業運行,強化政銀企合作,推進財源建設進程

2014年要重點抓好企業運行工作,使落地項目儘快投產達產,爲財源建設提供稅源支撐。全縣各部門要深入瞭解企業情況,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實際問題。進一步密切政銀企合作關係,建立縣級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和中介組織,創新融資方式,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使金融資源實現合理配置。鼓勵金融部門加大對重點企業和項目的投入力度,全年確保新增貸款10億元以上。紮實做好財稅工作,大力培植支柱財源和後續財源,充分挖掘財稅增收潛力,強化財稅徵管,實現及時足額入庫。深入開展財源建設競賽活動,繼續組織一季度經濟運行開門紅活動,不斷完善利稅大戶獎扶政策,年內爭取納稅超5000萬元的企業達到3家,納稅超1000萬元的企業達到5家,納稅超500萬元的企業達到5家,納稅超100萬元企業達到20家以上。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集中財力辦大事,把有限的資金用在保民生、促發展上。

6、抓民生工程,促進社會事業發展,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進程

堅持以人爲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縣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積極推動教育事業協調發展,編制完成我縣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有序推進義務教育“雙高”“普九”達標工作,創建省級示範性高中,確保順利通過驗收;積極穩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鞏固新農合工作成果,確保參合率達到100%;全面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保覆蓋面,加大保險基金徵繳力度,確保按時足額發放;高度關注弱勢羣體,逐步加大城鄉特困家庭和殘疾人救助力度;高度重視老年事業發展,確保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養”;繼續堅持黨政領導開門接訪長效機制,暢通人民羣衆信訪訴求渠道;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創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認真開展社會不穩定因素的排查工作,調解社會各種糾紛,保持社會基本穩定;努力鞏固雙擁共建成果,增進軍政、軍民團結。今年繼續抓好民生10件實事:一是啓動實施大淩河城區段改造工程;二是在城南新區新建一座佔地2萬平方米的市民廣場;三是建設城市垃圾填埋場建設工程;四是完成新縣醫院的醫療設備和基礎設施配套,確保正常運營;五是建設城內集中供熱管網二期改造工程;六是實施城內煤氣管網入戶工程;七是實施莊林線松林堡至張家堡段、鞍羊線張家灣至劉龍臺段計39公里公路大、中修工程;八是完成200戶農村特困戶危房改造;九是完成5所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十是解決農村3.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

7、抓機關作風,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進程

各級政府機關要牢固樹立“學習、創新、服務、效能”的意識,爭創“四型”表率機關。一要建設學習型機關。準確把握縣委的重大決策部署,敢於和善於借鑑先進地區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認真開展“遠學蘇州、近學開原”活動,做到“寓做於學,學以致用”,全面提升科學判斷形勢、駕馭市場經濟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爭當學習的表率;二要建設創新型機關。突破“小富即安”、“抱殘守缺”的落後文化心態束縛,認真解決好“鬆一口氣”的思想,大膽創新指導經濟工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模式,部門工作要善於挑戰極限,主要指標要勇於趕超先進,提升自加壓力,爭先創優的能力和水平,爭當創新的表率;三要建設服務型機關。要牢固樹立“人人都是軟環境”的思想,認真解決好“中梗阻”的問題,杜絕“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把各級政府機關建設成對外開放的窗口單位,爭當服務的表率;四是建設效能型機關。要牢固樹立“謀大事,想幹事,幹成事”的工作理念,全面深化機關效能建設,夯實目標、強化責任,認真解決好思想消極、工作拖拉的問題,力戒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打造機關工作的義縣速度,樹立風清氣正,務實高效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藍圖繪就未來,偉業催人奮進。義縣正處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時期,讓我們團結一心,衆志成城,攻堅克難,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保持義縣高速發展的良好態勢,爲使我縣綜合實力早日達到全省中等發展水平而努力奮鬥!

第四篇:2014年縣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本屆政府過去五年的工作,提出下屆政府工作重點,請予審議,2014年縣政府工作報告。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本屆政府工作回顧

縣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縣人民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按照全縣總體發展思路,搶抓機遇,深化改革,開拓創新,紮實工作,圓滿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全縣經濟社會步入了跨越式科學發展的新階段。

——綜合實力明顯提升。預計2014年底,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7.2億元,比2014年增長1.3倍,年均增長1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億元,比2014年增長8倍,年均增長5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3億元,比2014年增長2倍,年均增長24.6%;財政收入完成1.3億元,比2014年增長3倍,年均增長32.3%;財政支出完成12億元,比2014年增長3倍,年均增長31.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60元,比2014年增長95%,年均增長14.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1750元,比2014年增長1.5倍,年均增長20.3%。主要經濟指標呈兩位數增長,是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大力實施農民增收工程,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農業結構調整紮實有效。積極規劃建設“三區三園五帶”,蔬菜、馬鈴薯、中藥材、大麻等特色優勢產業逐年壯大,累計建設蔬菜基地7個8217畝,塑料大棚5537棟2760畝,建成洋芋基地5萬畝、中藥材1.1萬畝、大麻1萬畝。糧經比例由2014年的4∶1 調整到2014年的3.4∶1。五年來,共爭取實施旱作農業等項目11項6381.9萬元。堅持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建立縣鄉科技培訓、示範、推廣服務體系,推廣旱作農業、全膜覆土穴播、一膜兩用等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年均地膜糧食作物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提高,預計2014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10.96萬噸,年均增長1.2%。畜牧產業得到長足發展。五年共實施良種肉牛基地建設、世行畜牧綜合發展項目38個,總投資3839萬元;建成養殖小區27個,規模養殖場89個,養殖專業村93個;發展各類畜牧養殖協會17個,畜牧產業龍頭企業6家;年均青貯氨化飼草7.5萬噸;年均改良黃牛1.5萬頭,改良羊1.3萬隻。預計2014年底,全縣畜禽飼養量達到125萬頭(匹只)。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富有成效。累計新修梯田9.36萬畝,治理小流域99平方公里,全縣梯田化率達到76.4%。建成渠子樑、連五樑、劉堡樑等農村飲水安全工程 8處,解決了10.15萬人的飲水問題。完成了東峽、石峽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在全縣168村完成“一池三改”11450戶;完成人工造林10.08萬畝、天然林保護37萬畝,完成14.05萬畝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新農村建設順利實施。馬鹿鄉長寧村、張川鎮劉家村、木河鄉下龐村等9個省市級新農村試點村完成建設任務,完成了86個推進村產業發展規劃。扶貧開發深入推進。累計爭取國家、省、市各類扶貧資金1.1億元,實施整村推進項目村53個,3.49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面下降到18.4%。啓動實施了13村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及災後重建、農村危房改造等工程,農民居住條件明顯改善。

——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堅持發展抓項目不動搖,搶抓西部大開發、擴大內需和災後重建等良好機遇,累計爭取各類建設項目367個,總投資17億元,實施各類建設項目490項,完成投資38億元;簽約招商引資項目81項,引進資金20.19億元,有力帶動了全縣經濟發展。通過積極彙報爭取,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了支持張家川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爲我縣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和項目資金支持。大力實施“經營城市”戰略,城鎮空間得到擴展,輻射帶動功能進一步提升。累計投入3億多元,實施了縣城道路延伸改造、市政服務設施建設等一批重大項目,完成了縣城中城北路、阿陽路等17條20公里城區道路的新建和改擴建,配套實施城區亮化、美化、綠化工程,硬化城區小巷道141條;加快推進縣城新區建設,縣城面積由原來的4.6平方公里擴大到8.2平方公里。加大交通項目建設力度,天平鐵路和莊天二級公路(張家川段)等重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交通“瓶頸”正在逐步打開。五年累計實施各類交通道路建設項目260多項,完成總投資1.8億元;建成通鄉油路7條162.5公里,完成通達工程160條366.2公里,完成通暢工程71條228.9公里。全縣公路通車裏程達到846.55公里,較2014年底新增303公里。

——城鎮經濟大幅攀升。深化企業改革,全面完成國有集體企業的改制任務。認真落實扶持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設立工業強縣基金,加大現有骨幹企業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力度,扶持鑫達礦業、伊味思清真食品公司、建明調味品廠等龍頭企業發展,工業產業體系不斷髮展壯大,工業總產值佔國民經濟的比重逐步提高。規劃建設三大工業園區,投資292萬元,完成中部工業園區基礎設施一期工程建設,建明調味品、綠源中藥材飲片加工等企業入駐園區並投產運行;完成了東部礦產開發加工園區土地徵用、規劃設計和評審;啓動西部皮毛加工貿易園區徵地規劃等前期工作。堅持“引大引強入張”,引進重慶太極、北京天創等知名企業落戶張家川,新建阿膠生產、風力發電等工業項目,帶動了工業經濟發展。積極實施龍山皮毛市場二期工程、縣城綜合市場、汽車修配和農貿綜合市場建設,加強市場監管,城鄉商貿流通日趨活躍。加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成功舉辦首屆關山花兒會暨清真食品節。高度重視財稅工作,深入推進財政體制改革,狠抓收入徵管,加大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保證重點支出,財政收入穩步增長,保障能力明顯提升。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累計實施建設項目68個,總投資1.8億元。新建、改擴建校舍面積32.72萬平方米,建成縣一中新校區、職教中心等一批標準化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如期實現了“兩基”攻堅目標,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高中階段升學率、大學聯考錄取率逐年提高。共向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6000多名。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積極推進,九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面實施。實施衛生項目39項,完成了中醫院整體搬遷、縣醫院住院樓、鄉鎮衛生院改擴建和村衛生所標準化建設項目,新增業務用房3.8萬平方米。全面落實獎勵扶助政策,加大節育措施落實力度,實施國家與省級兩項試點工作,成功創建了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人口和計生工作邁上新臺階。重視和加強文化體育事業。“張家川花兒”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縣民族博物館、體育中心等投入使用,馬家塬遺址發掘保護工作有序推進。積極實施“村村通”工程和廣播電視光纖延伸工程,廣播電視覆蓋率進一步提高。雙擁共建、扶殘助殘活動深入開展。人事編制、統計、人民武裝、地震、史志、檔案、物價等事業健康發展。電力通信、金融保險、稅務、菸草、石油、質監、氣象、鹽務等部門爲縣域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高度關注民生,有效保障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以代辦式便民服務活動爲重點,精心組織實施了“解民難、順民意、化民怨、幫民富、保民安”五項民心工程。堅持把增加就業作爲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任務,五年共開發公益性崗位703個,實現新增就業825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統籌能力全面提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100%,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工作有序推進。啓動實施農村低保,積極推進城鄉低保擴面,落實城鄉醫療救助,有效保障了城鄉困難羣衆的基本生活。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提升勞務品牌,拓展勞務基地,輸轉富裕勞動力38.85萬人(次),年均創勞務收入4.06億元。有效應對自然災害,妥善安置受災羣衆,及時搶修受損基礎設施,全面開展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共下撥價值3474萬元的救災物資,完成9975戶住房災後恢復重建任務。堅持把爲民辦實事作爲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從廣大羣衆最迫切、最現實的需求着手,爲民辦實事186件,有效改善了羣衆的生產生活條件,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認真貫徹落實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爲宗教教職人員發放生活補貼,全縣保持了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良好局面。

——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堅持依法治縣方略,深入開展“五五”普法教育,組建了縣政府法律顧問團,公衆參與、專家論證和會議決定相結合的決策機制不斷完善。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五年辦理市縣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865件。大力推行政務公開,政府工作透明度進一步增強。積極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縣政府組成部門由31個減少到24個,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制定和落實管人、管事、管錢制度,深入開展依法行政示範單位創建活動,法制建設不斷加強。暢通信訪渠道,落實領導包案制度,妥善解決了一批突出的信訪問題。重視和加強行政監察和效能投訴工作,加強應急管理和工作督查,政府工作效能不斷提高。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目標責任制,加大對重點項目、專項資金的審計監察力度,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

各位代表,2014年是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本屆政府任期的最後一年。一年來,我們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總體部署,緊緊圍繞縣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積極爭取項目和政策支持,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縣經濟社會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向跨越式發展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止2014年8月底,全縣生產總值達10.4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7.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8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6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7.7%;財政收入完成9954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0.6%;農民現金收入達2130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8010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6.6%。深入開展“惠農政策落實年”活動,縣財政投入資金3000萬元扶持“三農”發展。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啓動了通自然村、通農田路的“雙通”工程,建設農田道路2748公里,完成春季梯田建設3.2萬畝。堅持把爭取扶持政策和項目有機結合起來,共爭取2014年農村道路通暢工程、肉牛產業大縣等項目56項,到位國家投資1.3億元。加強項目前期規劃論證,富川水庫等重大項目完成項目可研。積極推進項目建設,縣城南部路網道路拓建、後川河濱河路道路拓建、縣醫院綜合樓等工程建設進展順利,阿陽中學、回鄉風情園一期工程開工建設。新民小區廉租房主體工程順利封頂,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開發建設積極推進。恭門鎮火車站廣場等城鄉一體化“八大工程”全面啓動。制定出臺了扶持龍山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馬關、梁山、馬鹿等小城鎮建設進展順利。修改完善了《張家川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突破。共簽約項目16項,總投資30.36億元,實際到位資金4.89億元。着力發展壯大主導產業。完成了50萬噸鐵銅精粉技改、阿膠生產線和清真明膠生產線等重大工業項目的可研初設工作。加強與中電投、中材、華能等大中型企業集團的洽談合作,積極洽談100萬噸精密鑄造項目,120萬噸幹法水泥和羲皇阿膠生產項目開工建設,總裝機容量2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順利簽約,並完成了項目規劃。以“兩基”迎國檢爲契機,縣財政投入2014萬元,全面實施城區優質教育資源提升“8+2”工程,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創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關山月》並在市上成功演出,文化廣播事業發展步伐加快。積極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已爲28006名參保人員發放養老金1423.5萬元。統籌推進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工作。農村低保保障面由12.2%提高到24.4%。認真執行城鄉醫療救助各項政策規定,累計救助重大病患者4484人(次),發放救助金777萬元。深入開展社會治安、安全生產、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及農村環境衛生等八項專項整治活動。加大“兩案”辦理力度,省市縣政府確定的實事得到較好落實,集中解決了一批羣衆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各位代表:本屆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我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羣衆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五年的發展令人鼓舞,五年的成就來之不易。五年來,政府工作取得的每一項成就,是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人民團結一心、艱苦奮鬥的結果;是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離退休老幹部和社會各界人士關心支持、監督幫助的結果;是駐縣各單位、武警官兵參與地方建設、支持政府工作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還面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農業結構調整緩慢,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產業化程度低,農民增收難度大;工業經濟總量小,龍頭企業少,市場競爭力不夠強,自我發展能力弱;城鄉基礎條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城市髒亂差現象嚴重,城鄉一體化進程緩慢,社會事業發展與人民羣衆需求的差距較大;財政自給率低,保障能力弱,財政支出對上級轉移支付的依賴程度高;城鄉居民收入渠道單一,就業再就業形勢嚴峻,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任務依然十分艱鉅;社會管理面臨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問題,部分幹部羣衆法制觀念淡薄,維護穩定的任務繁重;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夠到位,公務員的服務意識、工作作風、工作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將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各位代表,經過五年的實踐,我們對推進張家川縣跨越式科學發展的認識進一步深化,體會更加深刻:一是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樹立發展高於一切的理念,搶抓各種機遇,全力以赴抓經濟建設,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二是必須堅持發展抓項目,通過爭取和實施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培育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夯實發展基礎;三是必須堅持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必須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爲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五是必須堅持“兩個共同”主題,高度重視宗教界人士隊伍建設,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六是必須堅持從縣情實際出發,樹立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把依靠上級支持與自力更生結合起來,多做打基礎、增後勁、利長遠的工作,爲科學發展奠定基礎。

下屆政府的工作重點

下屆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重要時期,更是我們把握機遇,凝聚力量,奮起直追,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按照縣第十二次黨代會的統一部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按照“依託天水、聯接平涼、融入關中、特色領先、乘勢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圍繞“五大目標定位”(把張家川建成全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示範縣,中國西部清真食品城,甘肅省精密鑄造產業化基地,隴東南畜牧大縣,關中—天水經濟區特色旅遊區),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和“發展高於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於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實施項目帶動、科教興縣、趕超發展三大戰略,做強草食畜牧業、礦產業、民族加工業、商貿旅遊業四大產業,努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工商經濟發展、城鎮綜合開發、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強力推動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具體奮鬥目標是:今後五年,國民經濟增長速度高於全市平均水平,綜合實力在全省縣區排序中持續前移5位,在全省自治縣中處於中上水平。到2014年底,全縣生產總值達到34.7億元,年遞增15%。第一產業總產值達到7.79億元,年遞增12%;第二產業總產值達到9.48億元,年遞增18%;第三產業總產值達到17.43億元,年遞增15%。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2.5億元,年遞增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9.67億元,年遞增2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736元,年遞增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825元,年遞增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3.04億元,年遞增25%。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以內。

圍繞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十二五”規劃爲統領,努力實現項目工作新突破

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在用足用活各項扶持政策上下功夫,努力把扶持政策轉化爲實實在在的項目和現實生產力。特別是把交通道路建設作爲項目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加強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高道路綜合運輸能力。加快天平鐵路、莊天公路(段)建設,爭取實施秦安(蓮花)—張家川—隴縣(石槽溝)高速公路、天平高速公路莊浪—張家川—天水(社棠)連接線工程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工作報告《2014年縣政府工作報告》。 到2014年,縣內公路通車裏程達到1866公里,使全縣所有縣道、60%的鄉道達到三級以上標準,所有建制村全部通瀝青(水泥)路。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全力抓好梯田建設,力爭兩年內在全市率先實現梯田化。以建設富川水庫爲重點,積極爭取將我縣列入國家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和坡改梯試點縣,立項實施西部溝壑地區生態治理、山洪治理和兩個水庫水源地保護及生態修復項目。啓動實施平安樑、馬鹿樑農村安全飲水和龍山鎮管網延伸工程,東峽和石峽兩個萬畝灌區節水改造工程,西部跨鄉鎮節水灌溉工程,統籌規劃建設全縣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工作。創造優惠的政策環境、優質的服務環境、良好的法制環境和穩定的社會環境,及時做好重點項目的跟蹤服務,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效益,力爭五年全縣招商引資規模達到55億元以上。

(二)以農業產業化建設爲核心,大力優化農村經濟結構

大力實施“三區三園五帶”規劃。建立玉米、大麻、中藥材等9大農產品基地,優化糧經飼草“三元結構”。落實科技增糧、良種推廣等科技興農措施,保證全縣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積極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繼續實施“肉牛產業大縣” 等項目,抓好良種繁育、集中育肥加工、飼草種植、疫病防控和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扶持發展以清真牛羊肉系列爲主的畜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新建畜禽養殖小區30個,規模養殖場40個,養殖專業戶1500戶,新增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20個,畜禽產品交易市場增加到8個。力爭到2014年底,各類畜禽飼養量達到156.6萬頭(匹、只),畜牧業產值達到2.55億元。全面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堅持開發式扶貧和社會幫扶相結合,突出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貧、勞動力轉移和科技扶貧,繼續抓好“縣爲單位、整合資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試點,使整村推進向整片、整流域、跨鄉鎮推進。到2014年,完成73個貧困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百村示範、千村推進”工程,鞏固擴大新農村建設示範成果,抓好新一輪新農村示範片帶建設。依託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整合項目資金,以村莊道路硬化和“三清五改”爲重點,在特色優勢產業培育、農民增收、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社會事業發展、農民培訓和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突出抓好莊天二級公路沿線胡川、張川、劉堡3鄉鎮16村,天平鐵路沿線恭門鎮付川至天河6村新農村示範片帶建設,推進全縣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全面落實退耕還林補助、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兩免一補、醫療救助等強農惠農政策,確保各項補助資金足額落實到位。規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創新農村金融融資方式,努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三)以園區建設爲平臺,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按照“調結構、促轉型、上規模、擴總量”的總體要求,突出比較優勢,整合生產要素,擴大招商引資,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努力提升工業經濟發展水平。依託東部礦產業開發加工園區,培育發展以鐵礦、銅礦爲主的冶金產業羣。以100萬噸精密鑄造產業化基地建設爲重點,組建張家川縣精密鑄造有限公司,力爭把東部工業園區建設成爲甘肅省精密鑄造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形成以精密鑄造爲主導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做大做強礦產業。依託中部清真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園區,打好“清真”和“綠色”牌子,扶持現有骨幹企業,大力發展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加工業,打造獨具特色的西部清真食品城。培育名優品牌,開發拳頭產品,擴大生產規模,拓寬銷售市場,建設區域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和清真食品出口創匯基地。依託西部皮毛加工貿易園區,圍繞市場需求,加大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皮毛販運和皮革加工業,努力形成特色突出、競爭有力的皮毛產業集羣。積極實施“商標興縣”戰略,扶持培育馳名商標,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快物流園區建設,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大對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規範市場經營秩序,搞活商貿流通。充分挖掘縣內旅遊資源,加快旅遊配套設施建設,推進旅遊產業開發。

(四)以城鄉一體化建設爲契機,深入推進城鎮綜合開發

突出縣城建設這一重點,進一步完善縣城基礎設施,健全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增強承載能力,提升城市品位。積極實施“城市帶動”戰略,完善市場體系。大力發展住房建設,力爭全縣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1.1平方米。有效穩定和降低房價,滿足城市各階層及農民進城住房需求,實現城鄉結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加快縣城供水、供熱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到2014年,城市集中供熱率達到82%,供水普及率達到90%,城市綠化率達到40%。重視龍山、恭門中心集鎮建設,爭取把兩鎮建設成關隴古道、古絲綢之路獨具民族特色的重點鎮。以天平鐵路和莊天二級公路沿線爲重點,建設5個城鄉一體化示範鄉鎮,20個城鄉一體化建設示範村,100個城鄉一體化建設推進村。

(五)以財源建設爲基礎,着力提高財政保障能力

緊緊圍繞全縣“五大目標定位”和“項目帶動、科教興縣、趕超發展”三大戰略,充分發揮省財政直管縣的優勢,牢牢把握國家財政政策導向,搶抓政策機遇,狠抓財源建設,做大財政經濟“蛋糕”,不斷健全和完善財政收入增長機制。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公共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增收節支,確保重點支出需要,努力提高保障民生等重點支出的能力。堅持公共財政方向,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財政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加強財政監督檢查,健全監管機制,增強財政資金管理的規範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努力提高依法理財水平。力爭五年內,全縣財政收入年遞增16%以上,財政支出年遞增15%,力爭消化財政赤字,實現收支平衡。不斷完善金融體系,發展壯大金融業,密切銀政銀企合作,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形成支持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金融框架和支撐體系。

(六)以可持續發展爲目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積極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緊緊抓住能源發展新機遇,加快新興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科學佈局城鄉電網、風電產業、煤炭與燃氣輸送、石油泵站、農村沼氣等能源設施,加快實施20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改善能源結構。大力倡導低碳生活,加快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切實提高沼氣和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加強生態能源保護,實施藍天、碧水、寧靜、生態、安全五大環保工作。鞏固退耕還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進一步推進三北防護林、天然林、生態公益林、農田防護林、草原改良與保護工程,新增森林面積22.5萬畝。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扶持發展節能產業,實施重點節能項目工程,健全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覈機制,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加大礦產資源勘察力度,強化礦產資源管理,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力爭在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總量、擴大民間投資規模、提升民族企業創新水平等方面實現新突破。

(七)以深化改革爲動力,統籌發展社會事業

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健全科技引進、示範、推廣體系,不斷提升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功能。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斷強化基礎教育,提升高中教育,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教師和校長隊伍建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城鄉教育事業均衡發展,努力實現教育事業三年大發展目標。加快中國小校舍改造步伐,推進鄉鎮幼兒園建設,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加快發展衛生事業,進一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大力挖掘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創編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文化節目。完善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村有文化室、有文化廣場目標。加快文化遺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爭取建設馬家塬遺址公園,力爭宣化崗拱北、馬家塬遺址列爲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大力推進全民健身活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八)以改善民生爲根本,紮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爲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急民之所憂,解民之所難,辦民之所盼,解決好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策支持和就業指導,多渠道擴大就業。加強創業培訓和創業扶持,鼓勵更多的勞動者走上創業之路。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要求,加強五大社會保險的擴面徵繳工作,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加大社會保障基金統籌力度,不斷提高保障水平。重視和加強老幹部與老年人工作,大力發展殘疾人和紅十字會事業,切實保障婦女兒童權益。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落實好農村大病醫療救助和城市困難羣衆醫療救助制度,保障城鄉羣衆醫療需求。加強食品藥品市場監管,保持生活必需品價格基本穩定和食品藥品安全。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完善應急預案,建設縣救災物資儲備庫,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切實加強信訪工作,規範信訪秩序,及時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妥善處理羣體性事件。積極開展平安創建活動,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穩定。堅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產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努力維護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局面。

2014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

2014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做好2014年的政府工作,對於順利實施“十二五”規劃,加快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

全縣經濟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9.83億元,增長15%;財政收入完成1.49億元,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7.5億元,增長2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3278元,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89元,增長1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

圍繞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用足用活優惠政策,全力推進項目建設。搶抓省市政策扶持機遇,建立健全與省市部門對接的工作機制和政策項目落實的責任機制,用足用活優惠政策,充分論證儲備項目,切實加大項目銜接爭取力度,確保各項優惠政策全面落實到位,確保扶持項目爭取實施到位。突出抓好秦安(蓮花)—張家川—陝西隴縣(石槽溝)高速公路、張家川—清水—麥積高速公路、張家川(橋溝樑)—遠門(清水)公路等重大交通項目爭取工作。全面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建設城區防洪、龍山鎮道路排水及垃圾處理場、恭門鎮道路及排水工程、恭門鎮污水處理廠及垃圾處理場建設項目,改善城鎮公共設施條件。堅持以鄉鎮中心幼兒園、全民健身中心、標準化圖書館、縣第一人民醫院醫技綜合樓、村衛生室等項目爭取建設爲重點,全面推進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實施環境保護、產業發展、農田水利、國土資源等領域的重大建設項目,真正把各項優惠政策用活用好,使各條優惠政策成爲促進我縣發展的具體項目,成爲全縣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現實成果。

(二)做大縣慶平臺,不斷改善基礎條件。搶抓自治縣60週年縣慶機遇,堅持把辦好縣慶作爲改善全縣基礎條件,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有力抓手,按照縣慶60週年項目工作實施方案,不斷做大做實縣慶平臺。加快回鄉風情園一期工程、縣醫院綜合樓、阿陽中學、影視中心等獻禮工程建設進度,確保按期完成建設任務。強化項目前期規劃論證,全力抓好城區集中供熱擴容改造、新城區道路及排水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爭取,擴大60週年縣慶項目實施總量。積極推進縣城南部路網、北部路網工程,完善城區道路交通網絡。進一步加大縣城淨化、美化、亮化、綠化工作力度,不斷優化城區環境。加大協調保障力度,積極推進天平鐵路、莊天二級公路和縣城至恭門火車站二級公路建設;繼續實施好農村通暢工程和農田道路建設。完成縣城綜合商貿城改擴建等市場工程建設,開工建設縣供銷大廈,不斷健全市場體系。完成新民小區廉租房和宏升新月城、寶鼎花園二期等商住小區建設,加快街亭小區廉租房和金都商住小區建設,全力保障居民住房需求。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科學佈局、突出個性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動恭門、龍山、馬鹿、梁山等小城鎮建設。重點抓好龍山鎮城區總體規劃,完善城區基礎設施,開發專業市場;突出抓好恭門鎮城鄉一體化八大工程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

(三)大力調整農業結構,推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擴大特色產業基地規模,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努力形成規模擴大、領域延伸的產業化格局。按照“三區三園五帶”產業發展思路,推廣全膜玉米12萬畝,在清水河流域、後川河流域、樊河流域建設蔬菜生產基地。擴大馬鈴薯脫毒種薯種植面積,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0.5萬畝。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推進張川鎮西關畜牧產業園區建設,全縣新建養殖小區5個,規模養殖場6個,新建養殖專業村5個,新增規模養殖戶300戶,新建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5個。繼續推進農田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渠子樑、龍山鎮農村飲水安全管網延伸工程,治理馬鹿鄉龍口至金川、川王峽口至龍山馬河堤防38.9公里,完成石峽灌區節水改造工程,新增灌溉面積1.1萬畝,川王、胡川、劉堡3鄉實現梯田化。建設生態林3萬畝,完成“一池三改”1300戶。堅持以示範村和推進村爲重點,突出抓好天平鐵路和莊天二級公路沿線新農村示範片帶和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建設,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強化技能培訓,鞏固和擴大勞務基地,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嚴格執行“一折統、一冊明”制度,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林地經營權合法有序流轉,推進土地、林地等生產要素適度規模化經營。規範和創新鄉鎮工作,加大對鄉村的督促檢查,嚴格考覈,兌現獎懲,最大限度地調動基層抓落實、求發展、保穩定的積極性。充分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不斷提高農村幹部和羣衆的法制意識,努力實現農村和諧發展。

(四)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縣域經濟質量。加大東部工業園區道路、水電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中部工業園區基礎配套設施,做好清真明膠、阿膠、民族服飾等加工項目的建設協調保障工作。積極開展西部工業園區徵地等各項前期工作。進一步完善三大工業園區的各項管理制度,扶持發展已入駐企業生產經營,千方百計做好工業項目的爭取引進工作,擴大園區的整體帶動效應。加強工業“雙五”工程的洽談合作與建設,重點抓好風力發電、120萬噸新型幹法水泥、100萬噸精密鑄造、500噸阿膠生產、500噸清真明膠生產、清真食品生產、清真牛羊肉定點屠宰等項目的銜接工作。加快組建張家川縣精密鑄造股份有限公司,加大銅鐵生產線技改力度,擴大精深加工規模,延伸產業鏈條,加快礦產業開發步伐。以伊味思清真食品、建明調味品、阿膠製品、綠源中藥飲片等項目生產線優化升級爲重點,積極培育名優品牌,不斷提升產品市場份額和競爭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企業自主創新,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用足用活各類扶持優惠政策,爭取國家、省、市的政策扶持和項目資金投入,推動全縣工業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五)加強財稅工作,優化融資發展環境。立足產業和資源優勢,優化產業結構,着力抓好礦產資源開發、清真食品系列加工、皮毛精深加工、生化製品開發、商貿旅遊服務等現有基礎財源。堅持依法治稅,強化徵管措施,保證稅收及時、足額、均衡入庫。規範財政預算執行和財政收支行爲,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和行政性支出,加大對惠農政策、保障民生、重點項目、社會事業、企業自主創新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步實現公共財政向“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保發展”轉變,優化公共財政保障能力。加強財政監管,強化審計監督,完善政府採購制度,規範財經秩序。充分利用下崗失業人員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平臺,積極爭取授信額度,調整信貸結構,擴大信貸投入。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廣泛吸納社會資本,爭取更多資金融入經濟建設。

(六)協調發展社會事業,不斷滿足羣衆公共需求。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加大科技示範推廣力度,努力提高科技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繼續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加強教研教改和教育督導工作,努力提高中國小教育質量。加強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積極推進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實施校安工程、農村國中學校二期工程、農村學前教育、農村教師週轉房建設項目,加快中國小校標準化建設進程。強化中國小校安全管理,不斷優化辦學條件和育人環境。大力營造關心愛護教師的社會氛圍,解決教師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落實教師免費早餐制度,組織優秀教師外出培訓,建立優秀教育人才基金,把尊師重教落到實處。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婦幼保健、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認真實施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積極啓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努力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着力抓好縣一院和村衛生室項目工程,加強城鄉急救急診能力建設,不斷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完成5000座農村改廁工作,積極創建省級衛生縣城。依法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建立完善基本藥物制度,鞏固提高農村藥品“兩網”運營質量,保障人民羣衆飲食用藥安全。以創建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爲目標,進一步深化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建設,紮實推進生殖健康服務進家庭行動,認真開展計劃生育集中服務,完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長效機制。大力發展文化影視體育事業,積極爭取建設標準化文化館和圖書館項目,完成13個鄉鎮文化站建設。全力抓好馬家塬遺址發掘清理和保護工作,力爭馬家塬遺址公園立項建設。依法加強統計工作,積極拓寬統計服務領域,努力提高統計服務水平。積極支持金融保險、郵政通信、工商管理、質量技術監督、稅務、電力、氣象等行業的創新與發展,依法支持和保護鹽務、菸草、石油等部門的生產與經營,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七)大力改善民生,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堅持和諧抓民生,進一步建立完善覆蓋城鄉的勞動社會保障體系。全面落實就業和再就業政策,認真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優化就業服務,加強勞動技能培訓,積極引導勞動者自謀職業,擴大就業規模,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800人。進一步加強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工作,紮實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完善城鎮集體企業職工、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加強城鄉低保工作,提高五保供養標準,重視退伍軍人和孤兒基本生活,努力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積極開展扶殘助殘活動,加快福利項目建設,爭取實施恭門鎮中心敬老院、縣兒童福利服務中心建設。加強防災救災工作,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庫和防災減災培訓基地,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加強社會管理,不斷深化“八項專項整治”活動。切實加大綜合執法力度,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紮實開展縣城市容市貌和農村環境衛生專項整治,集中解決城區亂搭亂建、佔道經營、交通秩序混亂等突出問題,不斷優化城鄉發展環境。鞏固和擴大“打黑除惡”鬥爭成果,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活動,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嚴格落實信訪工作分級負責制,強化源頭管理,下大力氣解決羣衆反映的熱點難(本站 推薦)點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重視公共安全,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突出抓好交通道路、建築工地、非煤礦山等重點領域的專項整治,堅決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確保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

(八)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行政效能。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對新一屆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必須更加註重政府自身建設。始終堅持建設法治政府、責任政府、服務政府、效能政府的目標不動搖,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始終堅持依法決策、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嚴格執行政府議事規則,不斷完善和推行重大決策專家論證、聽證、合法性審查和集體決策制度,努力提高科學決策水平。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公衆監督,認真做好“兩案”辦理工作。全面實施依法行政規劃,深入開展“六五”普法活動,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制觀念,嚴格規範行政執法行爲,着力建設法治政府,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積極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努力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完善督查機制,加強跟蹤落實和監督檢查,加大效能監察力度,強化行政問責,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堅持培訓、教育、管理和監督相結合,努力建設政治堅定、業務精通、清正廉潔、作風優良的公務員隊伍。進一步加強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嚴格規範公共資源管理,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努力提高人民羣衆對政府的滿意度。高度重視政風建設,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幹、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牢固樹立無功就是過、從政必有爲的觀念,建立健全抓落實的各項工作機制,引導各級幹部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抓落實、促發展上,努力促進各項工作部署和目標任務的全面落實。 各位代表:堅持以人爲本,集中財力辦實事是多年發展中積累的寶貴經驗。2014年,縣政府將依託項目,整合資金,加大力度,紮紮實實辦好事關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人民羣衆切身利益的10件實事。①投資5000萬元,新開工建設4萬平方米廉租住房,保證3000戶入住,有效改善城鎮低收入居民住房條件;②投資3000萬元,建成縣城阿陽中學以及改善鄉鎮國中和學區基礎設施;③投資1975萬元,實施連五樑飲水安全擴建、龍山鎮供水管網延伸和大陽等5鄉鎮10村單村供水工程,解決8鄉鎮44村30259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④投資1372萬元,在大陽鄉後溝流域和胡川鄉祁溝流域11個村實施整村推進農牧業綜合開發片帶建設;⑤投資1286萬元,在張川、劉堡2鄉鎮11村建設1萬畝高標準農田;⑥投資1000萬元,在城鄉建設10所幼兒園;⑦投資1000萬元配套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項目建設;⑧投資780萬元,啓動建設恭門至河峪通鄉油路;⑨投資580萬元,在縣畜牧產業園建設標準化養牛示範小區。列支200萬元,建設1000畝2014棟塑料大棚;⑩啓動建設龍山鎮垃圾填埋處理場,推進城鄉清潔工程,改變髒亂差的面貌。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點,謀求新發展,實現新突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和神聖職責。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振奮精神,開拓創新,齊心協力,奮力拼搏,爲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新張家川而努力奮鬥!

來源地址:

第五篇:順昌縣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各位代表將此報告連同《順昌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併審議,並請縣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見。

一、“**”經濟和社會發展基本回顧

“**”時期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縣政府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在大力推進具有競爭優勢的資源利用型產業爲主導的生態縣建設的基礎上,圍繞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綠色腹地的工業強縣發展定位,按照“激活經濟細胞、夯實發展基礎、營造創業環境、構築起飛平臺”的工作思路,致力於抓基層、打基礎、創機制,紮實開展創業競賽活動,認真把握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應對各種新情況,戰勝了特大洪水、旱災等自然災害,嚴防控制了“非典”、禽流感、霍亂等疫病的發生,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基本完成了“**”計劃預期目標,爲“***”規劃的順利實施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預計20*年實現順昌生產總值28.5億元,比20*年增長56.8%,五年平均遞增9.4%,“**”後二年人均gdp突破萬元,經濟運行比較穩定、協調。產業結構有所改善,三次產業結構由20*年的27.7:31.5:40.8,調整到22.2:38.2:39.6,第二產業比重在發展中調整提升,工業地位進一步鞏固。財政基礎更加紮實,實力不斷增強,20*年全縣財政總收入和縣級收入達到1.8億元和9304萬元,同口徑對比,比20*年分別增加5000萬元和1300萬元,全縣財政稅性收入佔縣級財政收入的比重由20*年的75% 提高到81.3%;財政支出逐年增加,20*年縣級財政支出達1.51億元,五年平均遞增5.3%。

“三農”基礎不斷夯實,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預計2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0.8億元,比20*年增長25.4%,五年平均遞增4.6%;全面落實種糧惠農政策,糧食生產保持穩定,20*年糧食播種面積達23.6萬畝,產量7.1萬噸,糧經面積比例由20*年的69.5:30.5調整到61.6:38.4;“竹、木、果、牧、菌”五個優勢特色產業產值佔全縣農林牧漁總產值的50.7%,成爲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集約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3家。林業“四大基地”建設達到9.7萬畝,建成南江黃羊繁育基地 10個,存欄純種羊4000只;推廣草栽新技術,珍稀食用菌栽培規模和總量不斷增大,20*年全縣種植竹蓀5500畝、姬松茸18萬平方米,各類珍稀菇800萬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成效,生態農業示範縣和農村初級水利化縣通過驗收。深化“互動聯動”,進一步加大了服務“三農”力度,建立了縣鄉村農村服務中心三級網絡,五年累計下派五支隊伍839人,落實“八大員”1182人;建立各類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143個,入會農戶10187戶,市場流通組織化程度得到提高;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初步形成,建成1個信用鄉、49個信用村和10423戶信用戶,依託行業協會興辦農村擔保公司3個,農村金融環境得到改善。

工業發展勢頭良好,工業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制定出臺一系列扶持規模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全縣工業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加快發展,基礎逐步夯實,產業特色進一步顯現。化工、建材、水電、竹木加工、食品保健品等主導產業進一步提升,優勢產業初步形成。20*年全縣規模工業企業達67家,五年淨增加17家,20*年完成產值20.4億元,首次突破20億元,比20*年增加12.2億元,增長129.2%,五年平均遞增18%,預計規模工業總量佔全縣工業產值比重達85%,實現利稅7000萬元,年均遞增7.3%;工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達33.8%,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達到126%。非公企業不斷髮展,20*年非公規模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1.4億元,佔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55.7%。根據產業佈局和歸類,新建了新屯工業平臺及部分鄉鎮工業平臺,“平臺”載體和集聚作用開始顯現,招商引資環境得到一定改善。

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城鎮化步伐進一步加快。20*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2億元,比20*年增長137.6%,五年累計投資29.56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倍,年平均遞增18.9%,尤其是“**”後三年,每年固定資產投資增加近2億元,累計實施重點建設項目64項,總投資達31.7億元,投資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實施了城市“南移東擴”戰略,城市建設框架全面拉開,舊城改造紮實推進,富州新區建設全面展開,水南大橋改造、龍山懸索橋、龍山公園一期工程、城中路改造等城市建設項目全面完成;城市管理進一步加強,人居環境逐步改善;鄭坊、洋口等鄉鎮建設規劃基本完成,啓動洋口省級山區小城鎮試點建設。累計投資1.12億元,改造硬化鄉村道路377公里,徐大線開始啓動,京福高速公路順昌連接線即將建成投入使用,完成金溪、富屯溪流域4個撤渡建橋工程。建成一座22萬伏變電站,大幹電站、坊上電站等一批電站改擴建相繼完成,洋口電站工程建設正加緊實施,電力供給能力有所增強。

各項改革取得突破,開放型經濟進一步發展。實施以產權制度爲重點的改革,榕昌公司、電力公司改革全面完成,富寶公司改革開始啓動,林業、商貿、糧食、供銷等系統改革有序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16家企業國有資產委託國投公司經營管理,託管資產達8.2億元,“非轉經”資產管理更加規範。農村稅費改革成效顯著,農民人均減負 117元,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有序開展。縣鄉兩級機構改革完成階段性目標,撤鄉並鎮開始啓動,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了會計覈算中心和行政服務中心。勞動就業、醫療保險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堅持對內對外全面開放,大力開展山海協作,通過設立駐外招商窗口、舉辦竹鄉聯誼會、柑桔節等搭建平臺,實現了招商形式的多樣化,推動了外經外貿穩步發展,20*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0家,實際利用外資2175萬美元,增長15.3%,預計外貿出口1105萬美元,增長23.3%,五年累計審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79家,合同利用外資9418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769萬美元,出口總值2881萬美元。第三產業發展步伐加快, 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6億元,比20*年增長62%,五年平均增幅10.1%,超市、連鎖經營等一批新型商貿業態逐步顯現。20*年金融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25.2億元和13.2億元,存貸規模比20*年增長69.12%和34.7%,金融支持經濟發展取得成效。完成順昌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寶山、華陽山旅遊區總體規劃及龍山公園詳細規劃編制,全縣旅遊規劃體系初步建立;寶山、寶山寺大殿分別成功列入省級名勝風景區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遊發展已開始起步。房地產、保險、郵政、電信等服務業成爲三產的重要增長點。

科教興縣戰略深入實施,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推進。投資141萬元,組織實施省市科研項目17項;整合鄉鎮科技力量,成立了各鄉鎮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農村科技推廣體系得到加強。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扶助政策,“兩基”鞏固提高通過省級複查驗收;積極探索實施教育體制改革,成功引進社會資金,創辦順昌金橋學校、吉舟正生愛心國小。五年共投資2114萬元,完成27所中心校、危房改擴建,消除危房面積2.02萬平方米,辦學條件得到改善,學校佈局漸趨合理,成人、職業教育取得較好成效。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後二年引進本科畢業生142名。文體、廣電事業發展加快,文體設施進一步改善,成功舉辦了第六屆全縣運動會,新建3個體育活動場所、18條健身路徑;五年中有39個創作演出獲市級以上獎勵,全縣14個鄉鎮和97個行政村、150個自然村實現了光纜聯網。衛生事業全面推進,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水平得到提高,衛生體制改革逐步深化,組建了縣衛生監督所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完成了縣醫院傳染病房改造,衛生防控體系初步建立,婦幼保健工作取得較好成果。環境保護倍受關注,水污染、工業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力度進一步加大,“一控雙達標”目標基本實現,生態和環境質量保持良好;國土和礦產資源合理有序開發,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關係進一步協調;認真落實人口和計劃生育責任目標,計生工作穩中有進,20*年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爲3.43‰,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達92.2%,逐步完善了計生利益導向機制,人口出生性別比得到有效控制。社區整合落實到位,社區組織建設、文明創建、管理服務和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國防教育、民兵預備役和徵兵工作紮實開展,雙擁工作和警民共建活動深入人心。

切實關注民情民生,人民生產生活進一步得到保障。實施了農村公路路面硬化、農村人飲工程、農村客運網絡化和客運場站建設及教育、文化和衛生設施改善等一批與人民羣衆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惠民利民項目。妥善解決了行竣房地產拆遷、垃圾處理場周邊受污染羣衆搬遷等突出問題,“造福工程”累計搬遷 349戶、1570人,救災救濟工作深入開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19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151元,分別比20*年增長41.3%和43.2%,年平均分別增長7.2%和7.5%。就業、再就業取得明顯成效,五年來共有1.9萬名(次)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均沒有突破控制指標。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女工生育保險覆蓋面逐年擴大,20*年底全縣企業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2.27萬人、1.79萬人、2.44萬人、1.65萬人和1.23萬人。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實現社會化管理。初步建立了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年共有1200戶、2960名城市居民,2532戶、6439名農民享受低保政策,發放低保金412萬元。

精神文明建設紮實開展,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鞏固。認真落實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責任目標,加強羣衆性思想道德教育,強化城區環境整治,紮實開展文明縣城創建活動。以創建316國道“綠色生態文明走廊”爲載體,推進文明生態村鎮、村(居)文化陣地、公共衛生環境建設。大力開展“整治村鎮衛生,優化人居環境”活動,村容村貌進一步改善。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網絡初步形成。重視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全面實施政務公開,落實政府“一崗雙責”,堅持述職述廉,完善部門領導離任審計制度,嚴肅查處一批違法違紀案件。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自覺接受監督,五年來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662件,政協提案354件,辦結率達100%。不斷落實依法治縣方略,開展“平安順昌”創建活動,“四五”普法全面完成;“法輪功”、“呼喊派”等邪教組織和黑惡勢力以及“六h彩”賭博等各種刑事犯罪受到嚴厲打擊和有效控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強化,治安防控體系初步建立,社會治安狀況有所好轉。重視羣衆來信來訪工作,進一步推進基層民主建設,村民自治得到加強。安全生產監管,食品、藥品等市場經濟秩序整頓取得成效;統計、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臺工作進一步加強;檔案、老齡、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地方誌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績。全縣上下呈現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趨勢。

“**”期間,我們取得的發展成就,是歷屆政府一步一步打基礎,一年一年蓄後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結晶。特別是剛剛過去的20*年,我們遭受嚴重的洪澇災害,面臨霍亂、禽流感等疫情的挑戰,在土地、資金、能源等生產要素制約日益加劇的面前,我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突出重點,堅定不移地抓項目、抓改革、抓基礎,持續推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在這一年裏,我們堅持把項目作爲促進經濟發展的總抓手,突出突破工業,突出招商引資,突出項目開發,突出產業發展,推進了工業強縣建設;我們堅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作爲“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遭受特大洪災情況下,提出“以工補農、以經補糧、以城補鄉、以輕災補重災”等措施,確保了農業損失降到最低程度;我們堅持把城鄉建設作爲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實施了一批城鄉建設項目,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我們堅持把體制和機制創新作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推進了各項改革,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我們堅持統籌協調,不斷推進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我們堅持從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事情做起,認真落實惠民利民政策,重視解決弱勢羣體的實際問題,讓人民羣衆得到了更多實惠。去年“6·19”洪災,我縣經濟損失慘重。面對嚴重自然災害,各級各部門超前防範、周密部署、科學調度、靠前指揮,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做到災民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臨時住所,有藥品就醫,學生有學上。災後,廣泛爭取社會各界支持,按照省、市提出的“五個確保”的要求,積極開展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工作,制定出臺一系列促進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的政策措施,確保了生產自救和災後恢復重建的有序開展,部分水毀基礎設施得到恢復。與此同時,廣大幹部羣衆把抗洪救災中激發出的旺盛鬥志,弘揚到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有效地克服了災害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了全年工作任務的完成,爲順利完成“**”計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我們儘管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縣委正確領導下,在全縣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們還是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這些成績凝聚了縣人大及各位代表,縣政協及各位委員,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廣大離退休老同志的心血。在此,我謹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縣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羣團組織,向離退休老同志,向武警消防官兵和公安政法幹警,向所有關心支持順昌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發展中的差距和問題。主要是:受地理條件、產業結構和政策調整影響,加快發展的要素供求矛盾加劇,制約力度加大;符合產業政策、能明顯拉動經濟和財政增長、有效擴大就業的大項目、生產性項目不多;農產品加工滯後,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收入難以滿足支出的剛性增長需求,財政還處於赤字預算,風險依然存在,公共財政保障能力十分脆弱;融資難問題尚未破題;“招工難”與“就業難”並存,就業矛盾仍然突出,城鄉部分居民生活還比較困難,發展改革中的矛盾糾紛問題還比較突出;政府職能轉變相對滯後,辦事效率低、服務質量不高的現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依然存在,機關作風建設有待加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將更加突出,我們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將更加嚴峻,特別是百姓對環境保護的關切度愈來愈高,呼聲日益強烈,政府在環境資源保護上負有很大的責任,建立公共財政體制,使財政面臨的形勢更爲嚴峻,以及複雜多變的社會形勢,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積極採取改革與發展的辦法加以解決。

二、“***”規劃的奮鬥目標和基本任務

“***”是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承前啓後的重要時期,做好“***”時期的各項工作,對我縣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至關重要,意義深遠。今後五年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綠色腹地的工業強縣目標,牢牢把握髮展第一要務,堅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壯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非公經濟,發展第三產業,堅持以人爲本,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和生態城鎮,實現經濟既快又好地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到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達50億元,年均遞增10.5%,財政總收入達3億元,年均遞增10.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遞增16%。經濟結構更加優化,效益顯著提高,“一條工業走廊、二條綠色產業帶、三個經濟功能區”經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外向型經濟更加突出,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事業明顯進步,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人與自然更趨和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進步。

今後五年,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堅持突出特色、加快發展。要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和產業比較優勢,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項目拉動投資增長,推動產業發展,不斷做大經濟總量。繼續突出突破工業,培育特色產業,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持續較快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加大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力度,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農村改革不斷拓展、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社會領域改革不斷突破、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推進。在擴大總量中實現結構優化,在優化結構中擴大總量。

堅持統籌協調、整體推進。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相統一,人與自然相和諧,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協調與整體推進。

堅持以人爲本、和諧發展。既要努力增大經濟總量,又要切實保護和改善發展環境;既要加快資源開發,又要減少資源浪費,把加快發展與改善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

“***”期間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任務是:

(一)強化“三農”工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把發展農村經濟作爲首要任務,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建設農村現代產業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與條件,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力爭“***”期間,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年均遞增4.9%以上,其中竹木果牧菌五大產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8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6%。

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以優勢資源和特色農產品爲依託,圍繞“兩條綠色產業帶”佈局,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壯大竹、木、果、牧、菌、煙業等主導產業,建立和擴大名優水果、優質菸葉、螺旋藻、南江黃羊、山茶油、林業、食用菌生產基地;堅持以工促農,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培育發展一批產業關聯帶動作用大的產業化龍頭企業,提升農產品綜合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支撐體系,到2014年完成鄉村建設規劃修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繼續實施農村路網、水利“六水六千一配置”、林業“三五”工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和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完善農副產品營銷、農業科技推廣、信息諮詢、動植物病蟲害防控和農業生產資料服務等五大體系。加快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社會事業,創新方法,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基本實現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目標,基本實現行政村村村通班車,不斷改善農村發展條件。深化完善農村工作機制,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繼續完善土地延包政策,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林業要素市場建設。堅持把農民增收作爲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發展非農產業,加強農民就業培訓,多渠道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非農就業比重,促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發展。

(二)優化產業結構,建設工業強縣。堅持走新型工業化可持續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突出工業、突破工業”,把擴張總量,加快發展做爲“***”期間工業工作的首要任務,以工業的優先發展,帶動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拉動經濟快速增長。重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集聚和帶動作用,發揮資源和基礎優勢,加快產業發展,集中精力培育化工、竹木加工、食品保健品三大產業集羣。化工產業,要着力做大拉長產業鏈。以富寶公司、榕昌公司爲龍頭,夯實基礎化工,加快發展配套產業,促進產業擴張延伸,重點發展氟化工、精細化工,力爭到2014年化工產業集羣總產值達15億元以上。竹木加工業,要突出精深加工。依託資源優勢,深化林產品加工,提升產業附加值,積極培植增量,壯大產業規模,爭取到2014年竹木加工產業產值達8億元以上。食品保健品產業,要立足擴張總量,壯大規模,培育引進一批有實力的食品保健品企業,發展以螺旋藻爲主導的食品保健品產業集羣,爭取到2014年食品保健品工業總產值達5億元以上。配套發展建材、水電產業,提升建材、水電企業質量和效益。堅持“多元化投入、市場化運作、政府支持、滾動開發”的工業平臺開發機制,規劃建設一批新的工業平臺,爲項目落地和產業集聚提供發展空間。堅持“抓大壯大”、“扶優扶強”,大力發展非公經濟,促進工業擴張增量,提質增效。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優勢骨幹企業發展;培育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鼓勵採用新技術改造傳統優勢特色產業,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業技術水平。推進產品升級換代,認真實施品牌戰略,做大打響現有品牌,鼓勵企業爭創品牌,通過品牌創立,促進優勢企業向品牌化、規模化發展,力爭“***”期間再創2-5個省級名牌產品。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探索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推進優勢企業上市。積極改善產業發展環境,加快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組建一批行業協會、行業擔保機構,探索金融、租賃、典當等形式,拓寬融資渠道,增加有效信貸投入,扶持中小企業發展。

(三)加快城鄉發展,推進城鎮化建設。以完善功能、擴大規模、提高品位、增強集聚力爲目標,推進中心縣城、大集鎮、邊貿集鎮規劃建設,力爭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努力打造宜居城鎮,到2014年城鎮化率達45%以上。以富州新區建設爲重點,堅持南移東擴,加快發展壯大中心城區;着力建設洋口、大幹、埔上等大集鎮,加快發展高陽、仁壽、鄭坊、元坑等邊貿集鎮,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聚集作用,通過戶籍、就業等制度改革,促進農村人口和生產要素向城鎮集中,力爭到2014年城區人口達到8萬人的規模,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上,要加快縣內主幹道建設,構築與高速公路連接配套的公路網絡,提高交通整體水平。按二級標準改建204省道,推進徐大線、洋大線公路建設,加快農村路網改造,增強區域對接功能,基本實現縣內“一小時經濟圈”目標。建成洋口大橋,抓好埔上大橋建設,啓動富文大橋建設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境內流域“渡改橋”工程。電力建設上,建成洋口水電站,調整電網布局,實施建溪變電站建設工程,推進城網改造,提升電力保障等級。水利建設上,加強縣鄉防洪體系建設,實施境內主要河道疏浚、護岸工程,完善防汛抗旱預警和調度指揮系統,增強防災、抗災能力。實施城市供水改造工程,重點抓好城區自來水新水源建設,完善城市供水網絡,增強城市供水能力。

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大力改造商貿流通業,推廣現代流通方式,推進經營業態調整和組織形式、服務方式創新。重點發展專業市場、連鎖超市等新型業態,積極培育億元交易市場,發展一批社會化、專業化物流企業,健全物流體系。完善多層次商業網絡,引導優勢連鎖企業向社區、鄉鎮擴張。以“萬村千鄉”工程爲載體,推進城鄉市場建設,促進一批具有輻射力和地方特色的農產品交易、汽車交易、綜合交易等專業批發市場的形成。加強旅遊工作,大力發展旅遊產業,主動融入大武夷旅遊圈,加快以寶山、華陽山爲重點的旅遊資源開發,挖掘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完善旅遊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拓展旅遊市場,加快形成“一箇中心,二個重點,三個支撐點”的旅遊產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服務業,拓寬服務業發展領域,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服務業從業人員在全社會人員中的比重。

(四)堅持改革開放,創新體制機制。着力突破影響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整體配套推進各項改革。主動適應信息社會管理方式的新變化,加大行政資源整合力度,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現政府機構職能、編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激發體制性動力。加快國有資本退出步伐,拓寬民營經濟發展領域,擴大經營規模,增強競爭能力。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推進農村各項改革。深化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創新財政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強化審計監督。加大資本、人才、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培育力度,維護市場秩序和信用,逐步建立起開放、有序、競爭的市場體系。

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主動接受南平中心城市輻射,發揮駐外招商窗口作用,大力開展山海協作,承接長三角和福廈漳泉地區產業、技術、資金轉移,積極開展閩臺合作,參與產業配套和分工協作。創新招商方式,充分利用各類招商引資平臺,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開展招商,擴大招商成果,提高招商實效,力爭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8%,山海協作引進市外資金年均增長20%。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從產業結構調整入手,實施科技興貿戰略,重點扶持一批外向型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區域特色和競爭優勢的出口拳頭產品,提高外經外貿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培育以出口爲導向的新型產業體系。

(五)統籌社會事業發展,構建和諧平安社會。深入實施科教興縣和人才強縣戰略,廣泛開展科技創先活動,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改善科技發展環境,加快技術創新主體培育,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大基礎教育投入,調整教育佈局,整合教育資源,有序推進農村國小撤點並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統籌各類教育發展,構建比較完善的現代化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到2014年國中階段學齡人口入學率達98%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0%以上。把培養、引進和用好人才作爲實現工業強縣的戰略任務,多層次、多渠道培養適用型人才;拓寬思路,不拘形式引進急需人才;創新人才使用觀念,促進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得好。加強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和隊伍建設,構建公共文化體育服務網絡,保障城鄉羣衆的基本文化體育需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加強洋口、元坑等鄉鎮革命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利用,抓好歷史文化村鎮建設;加快文化設施建設,繁榮文化市場,加強市場管理,完善農村圖書發行網點,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加快發展廣播電視和新聞事業,完善廣電設施;實施全民健身工程,扶持傳統競技體育項目。加快建設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綜合處置能力,統籌城鄉衛生事業發展,逐步解決羣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2014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下。

重視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強節水、節電、節地、節材和資源的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發展生態農業,推進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積極推廣環境、資源、生態保護等方面的科技項目成果,切實保護生態環境,使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60%,城鎮污水處理率達45%。實施城鄉綠化工程,加強生態公益林保護,到2014年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8平方米以上,森林覆蓋率達83%以上。

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支持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密切工商聯關係,發揮好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羣團組織的作用。堅持依法治縣方略,全面開展“五五”普法教育,推進村民自治和社區民主建設。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高度重視信訪工作,深入開展“平安順昌”創建活動,堅決打擊各種犯罪行爲,構建全方位、立體化、高效率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安全生產目標責任制的完善和落實。把促進就業和再就業作爲政府的重要職責,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城鎮新增就業和再就業年均3000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大力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覆蓋全縣各層次的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重視低收入羣衆和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問題,繼續實施“造福工程”,加快少數民族村、邊遠鄉村和革命老區的發展,廣泛開展扶貧幫困送溫暖活動,做好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老齡工作,關心支持婦女、兒童、殘疾人事業發展。制定社區發展規劃,加強社區建設,營造良好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