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實習報告

關於確保稅收收入可持續增長的幾點思考(精選多篇)

第一篇:關於確保稅收收入可持續增長的幾點思考

關於確保稅收收入可持續增長的幾點思考(精選多篇)

一、我國當前稅收收入現狀

(一)稅收計劃分配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現在:①是“以支定收”、“基數遞增”的分配方法不合理。每年國家下達的收入計劃任務都以國家和地方政府所需支出爲基礎,以上年實際完成數爲基數,然後確定一定的增長比例,以此作爲當年的稅收計劃任務分配數。②是層層分配下達的方式不合理。目前,稅收計劃一般層層分配下達至省轄市局、縣局,直至基層分局。爲了確保收入任務的完成,有的甚至落實到分局內的股室乃至個人。③是地方政府對稅收任務層層加碼的方式不合理。地府政府每年往往都要根據地方財政支出的需要,在稅務系統內部下達的年度收入計劃基礎上,再追加一塊任務指標。

(二)政府行政行爲過重,稅收執法秩序混亂。主要表現在:①地方政府對稅收的干預。稅務執法是依法治稅在稅收工作中的具體實踐,它代表國家行使權力、執行公務。但在一些地區,地方越權干預稅收的情況嚴重妨礙了稅收執法。特別是當稅務機關清理欠稅和查處偷漏稅案件時,有些政府領導便會出面干預,甚至施加壓力。②稅務幹部業務素質不高。當前隨着經濟發展,大量企業轉爲私人所有,偷稅與反偷稅,避稅與反避稅的鬥爭日益激烈,有些企業甚至不惜重金聘請會計師、註冊會計師做假帳,進行所謂的“合理避稅”。而如今稅收幹部從總體上看,業務能力、法治意識仍達不到現代經濟的要求,加上有些企業對稅收檢查工作不予配合,給稅收執法帶來了很大的困難。③稅收執法隨意性大。有些幹部對稅收政策、稅收規定重視不夠,加之工作責任心不強,在稅收執法過程中存在着嚴重的隨意性,有些稅務幹部甚至濫用職權,越權執法,在社會上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嚴重打擊了納稅人的積極性,影響了稅收收入的持續增長。

(三)公民納稅意識不強。主要表現在:①各地稅法宣傳流於形式。目前的稅法宣傳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仍停留於城市,停留在每年的稅法宣傳月,而且形式單一,內容單薄,很難與快速的經濟發展相適應。②納稅人納稅行爲不夠積極。我國沒有經歷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稅收意識的發育先天不足。一些企業負責人(尤其是中小企業)文化層次較低,對國家稅法理解不夠,對納稅存在牴觸情緒,個體工商戶不向消費者開具發票偷逃稅款現象仍比較普遍。③利用管理漏洞進行犯罪的行爲仍不容忽視。稅務機關稅源監控手段不多,極大地束縛了稅源管理的手腳。今年我省發現的一系列大要案,就是不法分子利用管理漏洞進行犯罪的表現。

二、 制約稅收收入可持續發展的成因分析

(一)稅收工作考覈不合理,“依法治稅”難以實現。稅收計劃源於計劃經濟體制,具有指令性和相對固定性特徵。不可否認,它作爲一種行政責任制的管理方式,在一定時期確實有效的調動了各級稅務機關依法組織收入的積極性。但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在的收入計劃管理已明顯與依法治稅產生了矛盾。如今,很多情況下各級稅務機關爲了完成計劃任務疲於應付,常常根據收入計劃完成情況決定多徵或少徵,於是人爲調節收入進度,以均衡入庫的方式組織收入的現象也就不可避免了。但這種稅收收入不能真實反映一定時期的經濟提供的稅收情況,只會導致稅收徵管秩序發生混亂,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害,而且從長遠來看只能使稅收任務計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的怪圈。

(二)盲目引進投資,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如今各地投資環境不一,爲了招商引資各地政府可謂用盡了心思。但各地在引進投資項目的同時,卻忽略了地區經濟結構的協調性,從而造成地方經濟受外來因素波動影響很大。今年上半年我國出現的投資過熱現象,部分地區經濟甚至已走入了經濟發展“以量取勝”的誤區,雖然國家進行了經濟宏觀調控,但局部範圍內盲目投資的情況仍然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經濟的畸形發展。

(三)稅源監控不力,不能體現“應收盡收”。在現在的經濟環境中稅源所依存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環境時刻在發生變化,稅源的流動性和可變性大大增強。而目前的稅務登記、發票管理和稅務稽查等措施,由於本身不夠完善、嚴密,加上缺乏其他相關的配套設施,很難發揮其監控稅源應有的效果,且有些地區過分強調稅收稽查職能,忽視了管理職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稅源失控,極大地影響了稅收收入的“應收盡收”。

三、確保稅收收入可持續增長的對策與建議

稅收的可持續增長必須依靠經濟的健康發展。有鑑於此筆者認爲稅務部門確保稅收收入可持續增長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堅持依法治稅,形成良好的稅收徵納環境。①提高隊伍素質,實行依法徵稅。培養稅務人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深刻體會依法履行職責的重要性和不規範執法的危害性;同時針對目前稅務幹部業務水平總體不高的現狀,強化業務培訓,使廣大稅務幹部在規範執法的基礎上,增強執法的效率和質量。②加大稅收宣傳力度,促進納稅人誠信納稅。稅收宣傳是稅收工作的民生基礎,只有讓納稅人瞭解了稅收的重要性,才能從源頭上保障稅收的可持續發展。③加強部門合作,形成良好的協護稅環境。建立與地方政府定期彙報的工作制度,取得地方黨政的理解

第二篇:關於確保稅收收入可持續增長的幾點思考

我國經濟在經歷了20年高速增長後,已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稅收增長速度也呈逐年遞減的態勢。西方經濟學歷來認爲,稅收是有極限的。如今我國正處在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可避免地制約着稅收的過快增長。那麼我國稅收的極限在哪裏,如何才能在當前的經濟形態下確保稅收收入可持續增長呢?筆者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我國當前稅收收入現狀

(一)稅收計劃分配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現在:①是“以支定收”、“基數遞增”的分配方法不合理。每年國家下達的收入計劃任務都以國家和地方政府所需支出爲基礎,以上年實際完成數爲基數,然後確定一定的增長比例,以此作爲當年的稅收計劃任務分配數。②是層層分配下達的方式不合理。目前,稅收計劃一般層層分配下達至省轄市局、縣局,直至基層分局。爲了確保收入任務的完成,有的甚至落實到分局內的股室乃至個人。③是地方政府對稅收任務層層加碼的方式不合理。地府政府每年往往都要根據地方財政支出的需要,在稅務系統內部下達的年度收入計劃基礎上,再追加一塊任務指標。

(二)政府行政行爲過重,稅收執法秩序混亂。主要表現在:①地方政府對稅收的干預。稅務執法是依法治稅在稅收工作中的具體實踐,它代表國家行使權力、執行公務。但在一些地區,地方越權干預稅收的情況嚴重妨礙了稅收執法。特別是當稅務機關清理欠稅和查處偷漏稅案件時,有些政府領導便會出面干預,甚至施加壓力。②稅務幹部業務素質不高。當前隨着經濟發展,大量企業轉爲私人所有,偷稅與反偷稅,避稅與反避稅的鬥爭日益激烈,有些企業甚至不惜重金聘請會計師、註冊會計師做假帳,進行所謂的“合理避稅”。而如今稅收幹部從總體上看,業務能力、法治意識仍達不到現代經濟的要求,加上有些企業對稅收檢查工作不予配合,給稅收執法帶來了很大的困難。③稅收執法隨意性大。有些幹部對稅收政策、稅收規定重視不夠,加之工作責任心不強,在稅收執法過程中存在着嚴重的隨意性,有些稅務幹部甚至濫用職權,越權執法,在社會上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嚴重打擊了納稅人的積極性,影響了稅收收入的持續增長。

(三)公民納稅意識不強。主要表現在:①各地稅法宣傳流於形式。目前的稅法宣傳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仍停留於城市,停留在每年的稅法宣傳月,而且形式單一,內容單薄,很難與快速的經濟發展相適應。②納稅人納稅行爲不夠積極。我國沒有經歷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稅收意識的發育先天不足。一些企業負責人(尤其是中小企業)文化層次較低,對國家稅法理解不夠,對納稅存在牴觸情緒,個體工商戶不向消費者開具發票偷逃稅款現象仍比較普遍。③利用管理漏洞進行犯罪的行爲仍不容忽視。稅務機關稅源監控手段不多,極大地束縛了稅源管理的手腳。今年我省發現的一系列大要案,就是不法分子利用管理漏洞進行犯罪的表現。

二、制約稅收收入可持續發展的成因分析

(一)稅收工作考覈不合理,“依法治稅”難以實現。稅收計劃源於計劃經濟體制,具有指令性和相對固定性特徵。不可否認,它作爲一種行政責任制的管理方式,在一定時期確實有效的調動了各級稅務機關依法組織收入的積極性。但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在的收入計劃管理已明顯與依法治稅產生了矛盾。如今,很多情況下各級稅務機關爲了完成計劃任務疲於應付,常常根據收入計劃完成情況決定多徵或少徵,於是人爲調節收入進度,以均衡入庫的方式組織收入的現象也就不可避免了。但這種稅收收入不能真實反映一定時期的經濟提供的稅收情況,只會導致稅收徵管秩序發生混亂,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害,而且從長遠來看只能使稅收任務計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的怪圈。

(二)盲目引進投資,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如今各地投資環境不一,爲了招商引資各地政府可謂用盡了心思。但各地在引進投資項目的同時,卻忽略了地區經濟結構的協調性,從而造成地方經濟受外來因素波動影響很大。今年上半年我國出現的投資過熱現象,部分地區經濟甚至已走入了經濟發展“以量取勝”的誤區,雖然國家進行了經濟宏觀調控,但局部範圍內盲目投資的情況仍然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經濟的畸形發展。

(三)稅源監控不力,不能體現“應收盡收”。在現在的經濟環境中稅源所依存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環境時刻在發生變化,稅源的流動性和可變性大大增強。而目前的稅務登記、發票管理和稅務稽查等措施,由於本身不夠完善、嚴密,加上缺乏其他相關的配套設施,很難發揮其監控稅源應有的效果,且有些地區過分強調稅收稽查職能,忽視了管理職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稅源失控,極大地影響了稅收收入的“應收盡收”。

三、確保稅收收入可持續增長的對策與建議

稅收的可持續增長必須依靠經濟的健康發展。有鑑於此筆者認爲稅務部門確保稅收收入可持續增長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堅持依法治稅,形成良好的稅收徵納環境。①提高隊伍素質,實行依法徵稅。培養稅務人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深刻體會依法履行職責的重要性和不規範執法的危害性;同時針對目前稅務幹部業務水平總體不高的現狀,強化業務培訓,使廣大稅務幹部在規範執法的基礎上,增強執法的效率和質量。②加大稅收宣傳力度,促進納稅人誠信納稅。稅收宣傳是稅收工作的民生基礎,只有讓納稅人瞭解了稅收的重要性,才能從源頭上保障稅收的可持續發展。③加強部門合作,形成良好的協護稅環境。建立與地方政府定期彙報的工作制度,取得地方黨政的理解和支持,確保依法治稅順利實施。此外,加強與公、檢、法、工商、銀行等部門的聯繫,形成協調配合機制,實現稅務機關專業管理與社會協稅護~量的有機結合。

(二)堅持貫徹國家產業政策,促進經濟良性發展。①發揮經濟槓桿作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在稅收政策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收入增長將

逐步趨向依靠經濟因素。在市場經濟下,市場調節一直是以利益最大化爲根本目的的,在利益的驅動下,經濟往往會向極端發展,而破壞原有的經濟結構。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必然會使經濟受外來因素影響很大,從而導致經濟的不協調發展。當前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現象較爲突出,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經濟過熱,重複建廠、重複引進投資、設備和盲目擴大生產能力的情況,造成資源緊張、產品滯銷,極大地影響了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因此稅收在爲政府籌集財政資金的同時,應充分發揮對經濟宏觀調控的槓桿作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達到既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又能增收和培植後續稅源的目的。②用好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高新科技產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路線只是經濟發展初期的權宜之計,日本和韓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低能源消耗的高新科技產業路線纔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從我國的經驗來看,企業所得稅中對高新技術產業所得稅實行減免的政策,造就了“中關村”等一批以科技創造財富的生力軍,加速了我國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進程,對增強政府產業導向決策的科學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而且從經濟發展規律看,稅務部門在國家出臺政策的基礎上,積極貫徹落實政策,按照產業發展方向進行鼓勵引導,必將促進地方經濟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實現潛在經濟的增長,從而爲稅收開闢新的經濟稅源。③完善環境稅收體系,促進經濟良性發展。經濟與環境是分不開的,發達國家發展的情況告訴我們,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的發展是不可取的,事實上沒有良好的環境談經濟發展也是行不通的。發達國家很早就已經利用稅收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控,對符合國家環境的保護項目工程採用低稅率,例如有利於保護環境、減輕或消除污染的水土保持工程,高效低殘留農藥,集中供熱,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投資項目。我國從1982年也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例如對工業企業超標排放的廢水、廢氣和廢渣徵收排污費,這些措施對於遏制環境污染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建立環境稅收體系,通過稅收的手段從源頭堵塞污染,將從根本達到經濟增長和環境優化雙贏的效果。

(三)加強稅收預測分析,提升稅源監控水平。①建立稅收能力估算體系,增強收入計劃制定的科學性。上級局在強調增加稅收收入的同時,應充分考慮地區經濟的承受能力。從宏觀來說,收入計劃只有與經濟規模、經濟增長速度、經濟效益狀況相適應,才能與依法徵收取得的收入在數量、結構、方向上保持一致性。因此只有科學地分析經濟與稅收的內在關係,把稅收計劃與實際徵管緊密結合起來,將組織收入工作建立在經濟發展客觀規律之上,才能使收入計劃與實際稅源相適應,才能促使各級稅務機關尤其是基層稅務機關加強稅源管理,最大限度地排除人爲因素和異常變動因素對組織收入工作的影響,從而在源頭上保證收入的真實性。②加強稅收預測分析,爲稅收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在稅收管理中,對客觀經濟稅收的科學預測是稅收工作作出正確決策的前提。科學的稅源預測體現了稅收經濟規律、稅收管理狀況和稅收發展趨勢,是實現稅收管理的第一手資料。利用科學的預測方法對稅源分佈及可能的稅收成果進行預先推測,有利於確定正確的稅收工作方針,及時安排措施,實現“應收盡收”。③建立社會化稅收監控體系,實施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稅源監控就其內涵而言其主要作用是防止並減少稅款流失,就其外延而言是稅收工作各個環節和崗位的有機結合。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講,抓好稅源監控,就等於牢牢抓住了組織收入的主動權。從目前的情況看,稅務機關應加強重點行業稅源監控,同時在對企業的生產、流通以及廣泛的經濟領域進行監控的基礎上,夯實好納稅評估、納稅企業信譽等級評定及欠稅公告等稅收徵管模式的新因素,有效監控稅收的全過程,實現稅源監控工作從源頭抓起,確保稅收收入的可持續增長。

第三篇: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

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

李逸浩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把農民增收作爲“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要求到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14年翻一番,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基本建立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體制機制。針對濱海縣實際,我們提出力爭2014年,確保2014年實現小康,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000元。如期實現這一奮鬥目標,關鍵是加快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這是新階段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任務。近年來,濱海縣加快構建現代農村經濟發展框架,不斷建立完善多元化的、穩固的農民收入結構,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都以近14%的速度遞增,有效拓寬了農民增收的空間。

方向:建設現代農村經濟發展框架

改革開放以來,濱海農村經濟改革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極大地發展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改善了農村面貌。從整體上看,濱海農業經濟已經站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進入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到加快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階段;進入到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階段。在這一特殊的階段,農民增收既面臨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着新的挑戰和突出問題,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式仍然比較粗放,傳統農業仍然佔據了較高的比重,農業生產效益和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不高,抵禦自然風險的能力不強;農村產業結構單一,農業的產業化進程不快,市場化程度不高;農村服務體系不健全,農產品產銷不能有效對接,結構性供求矛盾突出,商品化率低,農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從而造成了農民增收的途徑不寬,增幅不穩定。因此,我們把拓展、調整、優化農民收入結構作爲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關鍵,加快建立一個基礎收入穩固,非農收入多元,能夠抵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農民收入體系。農村經濟系統的

結構體系決定農民收入體系,我們把建立統籌協調、相互促進的農村經濟結構體系作爲基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和高效農業規模化,加快調整農業產品結構;大力推進鄉鎮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調整農村經濟系統的產業結構;積極推進全民創業,推進勞動力“外轉內輸”,加快調整農民的就業結構;積極推進城鄉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領導體制一體化,加快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途徑:採取綜合措施,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從增加農民的基礎性、經營性、財產性、工資性和移轉性收入入手,形成多元化的收入結構,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

一、打牢基礎,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的基礎性、經營性收入。大力鞏固傳統農業。目前,傳統農業仍然是我縣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因此,我們注重發揮農業在農民增收中的基礎性作用,每年都組織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大力推進農村種養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保障糧棉油生產安全,並加大耕地保護的力度,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糧食連續多年保持增產,平均畝產收益近千元。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結合我縣的生態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品牌農業、都市農業、觀光農業等新概念農業。全縣高效農業面積達46萬畝,設施農業面積13萬畝,省道327沿線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帶已初具規模,千畝生態休閒農業園正在加快建設,這些具有較高科技含量、適應市場需求、資本增值能力強的新型農業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據測算,設施農業畝平收益在4000元以上。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生產經營模式,提高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增值能力。目前,震洲糧油、金昉首烏等企業發揮了龍頭作用,訂單農業規模快速擴張,面積達到95萬畝。新上了雨潤食品、啤酒麥芽等12個投資超5000萬元的產業化項目。組建了235個農民專業合

作社,有效增加了農民在流通環節的收益。

二、統籌協調,推進鄉鎮工業化與城鎮化,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堅持工業化致富農民,城市化帶動農村,着力把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把農民向市民轉變。加快民營創業園建設。積極爲全民創業提供載體,2014年啓動了鄉鎮民營創業園建設,重點發展勞動密集性企業,增加就業機會,促進勞動力就地就業,全縣入園企業達到33個,投資額超5000萬元項目達13個,可新增1.2萬人就業。統籌推進鄉鎮集鎮建設。民營創業園建設與集鎮建設互爲補充,相互促進。把農村城鎮化作爲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戰略性工程來抓,結合自身的資源、區位、勞動力等優勢,確定城鎮經濟的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按照“集聚、集約、集中”的要求,高標準編制鎮村發展規劃,着力打造精品街區,建設集鎮市場。在全縣範圍內組織開展農民進城工程,在土地、稅費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吸引農民進城務工、創業。近年來,我縣的城市化率每年都以接近2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以城鄉就業一體化爲基本要求,認真落實稅費減免、社保補貼、就業援助等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加快建設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提供職業介紹、指導、培訓和就業“一站式”服務,建立健全培訓體系,根據市場需求,大力開展“訂單”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快勞務市場建設,積極推進勞動力“內轉外輸”,目前農民收入中勞務收入佔到總收入的50%。

三、規範推進土地流轉,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積極創造條件讓更多羣衆擁有財產性收入。土地是農民最大的資產,如何在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中更多地保護農民利益,是我們工作中着力注意解決的問題。在推進土地流轉過程中,依法保護農民對土地的佔有、使用、收益等權利,並允許農民以股份合作、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形式流轉土地經營權。一次分配保基本收益。把土地股份合作作爲基本形式,使農民變股民,經營權變股權,採取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和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折價入股兩種形式,採用固定回報、保底分配的方式,保證流轉土地農民的基本收益。二次分配防市場風

險。主要採取二次分配保底分紅的辦法,降低股民的市場風險,並優選承包人。村集體組織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發揮中介橋樑和引導作用,將土地集中連片流轉,對接包方的經營能力進行分析,公開競標,簽訂規範的轉包合同或協議。

四、認真落實支農強農惠農政策,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以農村中缺乏勞動能力,致富困難較大的羣體爲重點,着力把短板補齊。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區別不同情況,採取針對性的脫貧措施。大力實施增收項目、村企結對、牽手致富、整村推進等多種辦法,通過能人大戶、合作組織的示範帶動,把有較好市場前景的農業設施栽培、規模養殖業、手工編織業作爲脫貧的主導產業。2014年,全縣組織實施脫貧產業項目160個,大幅帶動3萬貧困農戶、8.4萬人脫貧,脫貧率達41.2%。認真兌現各項優惠政策。將國家出臺的農資綜合補貼、糧食補貼、農機補貼等一系列惠農補貼,直接以“一卡通”的形式發放到農民手中,全年發放資金5000多萬元。按照“三個傾斜”、“三個明顯高於”和“五個統籌”要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農村低保,全縣農村貧困人口的五保戶全部納入低保範圍,並建立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在全市率先實現了新型合作醫療全覆蓋;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政策,建立困難學生升學救助制度;通過資金補助的方式改建農村草危房,提高農村住房條件,逐步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貧有所濟、住有所居,消除農民後顧之憂。通過解決困難羣體的增收問題,來提高農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作者系江蘇省濱海縣縣長

來源: 三農在線-農民日報

第四篇:加大財源培植力度構築興文財政收入可持續增長機制的思考

加大財源培植力度構築興文財政收入可持續增長機制的思考

興文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賈利華

財政收入是政府發揮宏觀調控作用,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物質基礎。抓好財源建設,培植和壯大可持續增長財源,提高公共財政保障能力,是實現財稅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是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措施。如何搞好財源建設,壯大財政實力,爲興文經濟社會的發(本文來自本站)展提供堅實的財力支撐,必須把培育可持續增長財源納入經濟發展戰略來考慮。

一、客觀分析形勢,增強培植財源的緊迫感

經濟不發展,財源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要把促進發展經濟作爲財源建設根本任務來抓。緊緊圍繞項目建設,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旅遊產業化,促進財源建設。通過抓財源建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不斷提高經濟運行素質和效益。近年來,興文財政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長的態勢,但總體上來看,興文縣仍屬欠發達的邊遠山區縣,全縣經濟總量小、產業層次低、安全壓力大、發展不平衡。培植財源已成爲興文經濟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

從去年我縣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59個擴權強縣試點縣以及全市的排位情況來看,增長幅度很大、發展速度很快、發展勢頭強勁。2014年,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居全市第1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居全市第2位,全縣gdp、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民營經濟增加值等主要經濟考覈指標在全省59個擴權強縣試點縣中增速均在前20位。增速雖快,但發展質量不高,與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差距。一是經濟總量小。2014年,我縣gdp、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全市十區縣排名第9位、第8位、第9位。二是產業層次低。全縣工業企業多屬於資源性企業,財政收入中資源性收入佔57.72%。三是發展不平衡。縣

與鄉鎮、鄉鎮與鄉鎮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和其他地區之間的差別還較大。四是財政自給率低,財政收入結構不合理。2014年,全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僅8098萬元,而一般預算支出就達到61652萬元,財政自給率僅爲13.14%,遠遠低於全市30%的水平。而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比重過小,非稅收入比重過大,2014年全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比重僅爲61%,非稅收入比重達39%,非稅收入中一次性收入佔很大部分。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提出並實施了“農業穩縣、工業強縣、旅遊興縣、商貿活縣、科教立縣”的發展戰略,縣內涌現了一批骨幹企業,但受長期以來短缺經濟和重複建設的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缺乏鮮明個性,產品、產業結構趨同,停留在傳統農業和傳統工業上,工業企業少而不大,對資源依賴程度高。農業土特品種多而不優,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少,支柱產業發展緩慢,知名度、市場影響力、輻射範圍十分有限,沒有規模效益和產業化經營效益,對縣域經濟拉動力較弱,資源優勢很難轉化爲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興文縣屬於工業化的初始期,旅遊產業的起步期,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期,基礎薄弱,產業結構較單一,百業待興,仍處於以資源開發爲主的發展階段,資源利用率不高,缺乏財源支撐,發展後勁不足。

二、採取切實措施,加大財源培植力度

(一)壯大產業培財源。在工業上,依託煤、硫等豐富的礦產資源,抓好攀鋼集團、鋼城集團、地奧集團、湖北洋豐集團等一批大型企業在我縣的投資開發和項目建設,不斷髮展壯大電力公司、錦巍集團、五星集團、華福集團等一批本土企業,穩步推進工業園區建設,逐步形成以煤、硫、建材、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爲主的縣域工業體系。在農業上,積極引導金色專用糧食和烤煙、綠色林業和蠶桑、白色生豬、黑色烏骨雞等農業“四色產業”規模發展,做強做大;發展壯大珍稀食用菌、優質獼猴桃、優質辣椒、優質木薯、茵紅李等特色產業,突顯農業

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效應。在以旅遊爲主的第三產業發展上,逐步健全旅遊體制機制,加快推進“旅遊興縣”戰略,打造“四川省最佳旅遊目的地”。

(二)擴大投資培財源。我縣屬於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經濟,2014年我縣投資拉動對gdp的貢獻率達74.9%,投資是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主導力量。擴大投資的重要途徑就是抓項目,項目是發展的載體,有項目纔會有投資,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大項目就是促大發展。一是要搶抓國家擴大內需、適度寬鬆財政和貨幣政策、興文縣列入少數民族地區待遇縣和擴權強縣試點縣等一系列政策機遇,建立並不斷優化與國家扶持政策相適應、與全縣產業相對接、與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相關聯的項目庫。二是要加大項目的向上爭取力度。在爭取的力度和成績上和兄弟縣市比、向先進地區學,尤其要吃透上情,瞭解上級的意圖、把準政策的走向,相應開展爭取工作,積極申報項目。三是要抓緊好項目的落實。全方位的把爭取來的國家項目實施好,把招商引資引進來的項目服務好。按照實行重大項目縣級領導牽頭負責制的要求,嚴格落實“縣級領導牽頭抓、責任單位主動抓、業主單位具體抓、相關單位配合抓”的工作機制,大力促進重大項目的建設進度。

(三)提升消費培財源。興文提升消費的措施主要是力促旅遊業和生產型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一是大力發展旅遊業。我縣旅遊資源比較豐富,興文石海的品牌效應、僰苗風情的和珍貴的紅色文化是我縣發展旅遊業獨特的優勢。應組織相關部門、聘請專業人才,組成專門的班子,下大氣力,對現有資源進行全方位規劃設計、包裝整合,配套規劃建設旅遊要素產業(吃、住、行、遊、購、娛),加大對外專題招商,讓能夠帶來人氣、帶動物流、信息流、拉動諸多產業的旅遊業成爲我縣新興的、延綿不斷的後續財源。二是以興文打造連接川滇黔,溝通成都、重慶、貴陽、昆明的交通節點和川滇黔結合部區域經濟次中心爲

契機,圍繞成貴高速鐵路興文段“一站點三中心”建設的構想,建設以交通運輸業、商貿流通業爲重點的“服務型產業”快速發展。

三、充分發揮優勢,構築財源可持續增長機制

實現財政收入可持續增長,既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也是經濟穩定增長的客觀反映和要求,更是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需要。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建立可持續的財政收入增長機制,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用好政策優勢。今年我縣積極爭取到了少數民族地區待遇比照縣、擴權強縣試點縣、革命老區縣政策,必將得到省市的更多更實惠的政策傾斜,爲我縣快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以上一系列政策機遇,必須靠我們不斷努力去爭取,去轉化爲項目、資金、人才支持。要立足從邊遠山區貧困縣基礎差這一縣情實際,樹立“吃飯靠自己,發展靠爭取”的理念,千方百計抓爭取,放下身段抓爭取,聞風而動抓爭取,真正用活、用夠、用透各項來之不易的政策機遇,促進興文的發展。

(二)挖掘資源優勢。一是興文礦產資源量大而質優,有14億噸硫鐵礦(佔全省儲量的七成)、11億噸煤、48億噸鹽、100億噸石灰石等28個礦種。依託礦產資源優勢,引進和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確保瑞興水泥、攀鋼礦業、地奧宏能、湖北洋豐、中鼎煤業等重點項目儘快建成投產;加快推進煤制甲醇、煤矸石發電等重大項目評審立項工作。二是興文旅遊資源富集、獨特,有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興文石海,省級風景名勝區僰王山、太安古石林、大壩鯢源風光,厚重濃郁的苗族風情和撲朔迷離的僰人遺蹤,珍貴的紅色文化。抓住興文石海被列入四川新五大旅遊區的契機,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共同發展”的原則,強化同周邊地區旅遊合作交流,充分發揮興文位於川、滇、黔結合部地帶,具有承東起西、連接南北

的區位優勢,積極融入省內外旅遊大市場。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原則,堅持走“招商興旅”之路,實行大開放促大發展,加速旅遊興縣建設步伐。

(三)創造集聚優勢。一是抓住成貴鐵路經過興文並在我縣設立站點的機遇,超前謀劃,依附站點建設好遊客集散中心、客運中心、休閒渡假中心,打造川滇黔貿易物流集散高地。二要充分發揮新組建的“太平工業園區管委會”的作用,整合資源和力量,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儘快形成煤、硫、建材、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爲主的產業集羣。充分依託全縣資源優勢,加強銀、政、企合作,不斷完善集中區功能配套基礎設施。突出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積極引導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工業項目向工業園區集中發展,走集羣發展之路,努力把太平工業集中區打造成爲川滇黔結合部的西部重化工基地。

(四)營造環境優勢。一是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堅持內資、本地客商,外資、外商,一視同仁,着力激活民間資本,引導全民創業。二是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加強“一站式”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堅持對重點企業實行掛牌保護制度,建好“兩個中心”,不斷優化服務質量,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營造積極的金融環境。融資難已嚴重製約中小企業發展,企業難貸款、銀行貸款難相互制約。一方面,企業和銀行之間要建立良好的信用,另一方面,要發揮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公司作用。多途徑充實融資擔保基金,不斷提高擔保能力和規模,向符合縣域經濟的產業和企業提供擔保,增強中小企業自我造血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還要不斷探索資信評估,開闢民間融資新途徑。四是營造規模有序的市場環境。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建立開放有序,平等競爭市場環境。全縣上下形成共識,齊抓共管,持之以恆,從嚴整治經濟發展環境,從嚴打擊破壞經濟發展的“三亂”行爲,從嚴執行維護髮展環境制度和紀律,切實爲企業和民衆創業提供優質服務。

第五篇: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幾點思考

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幾點思考

增加農民收入是關係到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大事,它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也是一個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只有從實際出發查找影響農民增收的原因,並且採取相應的對策和措施,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的安定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已成爲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下面我就增加農民收入問題談一些膚淺的看法,不對之處,敬請指正。

一、制約農民增收的幾個因素

1、農業資金投入不足

近年來,在中央出臺的各項惠農政策的引導下,各級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支農力度,農村教育、衛生、社保等公共事業方面的投入明顯增加,但用於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技進步等與生產直接相關的投資增幅很小,推動生產發展的資本要素動力不足。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加快推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新農村建設,促進生產要素向農村迴流,解決農業投資主體缺位,農民自身發展缺錢的問題,既是有效發揮政府主導新農村建設作用的關鍵,也是新農村建設面臨的緊迫任務。

2、農戶生產經營粗放

我縣農業基礎設施差,農產品科技含量低,農戶種植結構單一,基本處於傳統農業經營。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一是生 1

產規模過於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極少數;二是生產手段落後,由於自然條件等各方面原因,仍然是以人畜力爲主,機械化水平不高;三是科技含量低,農戶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防治等技術;四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細作的田間管理以及經濟覈算,在很多地方仍舊是“種地在人,收成在天”。

3、農民組織程度低

農戶小規模分散生產,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低,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最大障礙。近一兩年來,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很快,目前已接近30個,會員總數約5000多人,帶動農戶10000多戶。但普遍存在規模不大、管理制度不健全、穩定性較差等問題,在爲農民提供技術、信息、資金、產品加工和銷售等服務方面發揮的作用很有限。如何鼓勵、引導和支持發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各種新型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既需要國家從法律上保障,更需要我們從政策上給予扶持,從制度上解決根本問題。

4、農民的隱性負擔過重

據分析,農民的收入主要支付於農業生產資料、婚喪喜慶費用、醫療費等。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居高不下,遠遠超過了“三減免、三補貼”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農業生產費用佔農民收入相當大的部分。民間婚喪喜慶費用增長,修祠堂蓋宮廟,搞迷信活動等費用支出讓農民日漸感到吃力。再次就是醫療費用的支出,雖然農村都實行的醫保,但是農民一旦生大

病,大頭的醫療費用還是要自己支付,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還使該家庭勞力缺乏,常常很快返貧。

5、農村生產要素大量外流

長期的二元結構,拉大了城鄉差距,由於農業比較效益比較低,農民收入水平低,農村生產條件艱苦,同時,隨着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村土地、資金、人才等基本生產要素仍然不斷地流入城市,嚴重製約了農業發展。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農民,大量跳出農門,離開農村,流向城市和非農產業,留在農村的農民素質呈逆向發展趨勢,農村“老人農業”問題突出,難以形成良性循環。這既對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民陽光培訓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縮小城鄉差距面臨了很大的挑戰。

二、促進農民增收的幾點建議

現階段農民增收困難,是農業和農村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現實反映,也是城鄉二元結構長期積累的各種深層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當前國家經濟社會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重要階段,解決農民增收問題,通過轉移農村勞動力,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固然是一條主要途徑。但在新舊體制轉軌之際,城市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現階段根據我縣的實際情況促進農民增收很大程度必須在農業內部挖潛力、尋亮點,通過對區域佈局和產業發展的理性思考,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工作機制上指導和推進農民增收。

1、發揮優勢,優化產業結構。從一定意義上看,縣域經濟

就是特色經濟,有特色才能造就優勢,有優勢才能拓展市場,有市場才能彰顯效益。因此,調整農業結構也必須發揮特色優勢。就我們柘榮而言,“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縣情,山地資源豐富,生態得天獨厚是優勢,中藥材和茶葉是支柱,食用菌、畜禽、淡水養殖、竹木、反季節蔬菜等是潛力,必須圍繞這些特色優勢進行深層次的農業結構調整。一是正確處理糧食生產與結構調整的關係。堅決消除調整結構就是“多經少糧”的觀念,擴大糧食複種指數,大力推廣良種良法,穩定糧食生產,在做活糧食轉化增值上做文章,着重培植糧食加工企業,伸長產業鏈條,促進種養業間、糧食加工與非農產業間的結構調整。二是加快山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步伐。中藥材和茶葉是柘榮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要推進中藥材和茶業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生產進程,在重點發展中藥材和茶葉生產的同時,加大發展油茶、竹木、食用菌等優勢產業,辦好山上“綠色銀行”。

2、轉變觀念,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近年來,我縣注重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培植龍頭企業,圍繞龍頭企業培植“公司+基地+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農戶”的一體化經營模式,產業化龍頭企業已成爲帶頭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全縣被省級認定的龍頭企業僅一家,被市級認定的龍頭企業也只有區區的六家,產業化經營的起點不高,網絡農戶的能力有限,我們必須從更深層次上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一是推動農業產業基地上規模。堅持“依法、 自願、有償、規範”的原則,推進農村土地、山場、水面產權制度改革,加

快經營權流轉,形成規模化、集體化生產格局,推進優勢產品,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使生產基地成爲農業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二是推動農業龍頭企業上等級。要進一步落實扶持龍頭企業的各項政策舉措,改善龍頭企業的發展環境。要圍繞主導產業、農業龍頭,大力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使之成爲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聯繫的橋樑。採取有效形式,吸引工商、民間等資本投入農業產業化領域,促進龍頭企業壯大規模,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型龍頭企業,帶動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使更多的農戶參與到產業化經營中來並得到實惠。

3、多業並舉,拓寬增收樑道。針對目前農民收入結構單一狀況,從“強二、活三”抓起,激發農村經濟活力,靠多業並舉增收。“強二”,即增強農村第二產業的發展勢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對內抓改制規範,抓科學管理,對外抓市場開拓,儘快把企業改制中的體制優勢轉換爲效益優勢。同時,要以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爲依託,調整鄉鎮企業發展的方向,積極發展果蔬加工等農副產品加工私營企業,走一、二產業緊密銜接連帶發展的路子。“活三”即搞活第三產業和個體私營經濟,重點把農村的富餘勞動力轉移到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把農民的閒餘時間轉移到家庭工副業方面。通過推進兩個轉移,在農村培植出更多的農民老闆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勞動力資源的利用率,拓寬農民收入渠道。

4、加強服務,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農技推广部門必須

跟蹤提供技術指導,手把手地教農民幹。同時,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雜誌、互聯網等傳媒手段,爲農民解凝釋惑,最快捷地推廣普及農業實用科技,滿足農民對科技的渴求。對農民要採取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要有針對性地抓好市場意識教育和科技知識教育,培養農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農民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要把說理教育和典型引路結合起來,增強教育效果。

5、轉變職能,改進和強化政府對現代農業的有效指導。一是轉變指導方式,儘可能地變傳統的會議指導、文件指導、行政命令政策引導爲示範引導、服務引導和市場分析預測引導,積極探索農民樂於接受、簡捷實用、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規律的指導方式。二是轉變指導目標。在搞好對常規農業和傳統農業指導的同時,要以促進農民增收爲主要目標,抓“關鍵的少數”,把工作指導重點集中轉移到與農民增收密切相關,具有支撐主導作用的工作上來,着重搞好高效農業生產、農產品市場開發、農業科技普及、農田水利建設等工作指導,幫助農民解決好自已不會幹和辦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