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新版安徽大學聯考作文精品多篇

新版安徽大學聯考作文精品多篇

安徽大學聯考作文 篇一

無用的淚水悄然隱去,我試着跨越挫折。——題記

輕輕倚着冰冷的牆壁,石牆傳來陣陣寒意。我靜坐着,淚水悄然滴落。平日裏普通的家門,此刻卻化作一道石牆,重重地壓在我心上。鑰匙插進鎖孔,卻遲遲不敢動。我是在害怕吧,害怕那羞人的成績會換來母親冰冷的責罵和失望的眼神。擡頭,向窗外,墨一般的天空。夜,寂靜;我,茫然。

想了又想,還是打開了房門,客廳一片黑暗。我躺到地板上,聽見廚房傳來“咚咚”的聲音,便站起身,走了過去。

發現母親正在砍殺一隻母鱟,刀面上的母鱟早已奄奄一息,彷彿下一秒就要死去。而鐵籠裏的公鱟眼神裏溢滿了悲涼,他奮力地嘶吼着,卻始終無能爲力。我看到這裏,本打算離開,母親卻用眼神制止了我。

母親再次將鐵籠打開,將公鱟取出。不料,剛纔還沉浸在悲傷中的它,卻像是發了狂似的,不停擺動着劍尾,恨不得將所有傷害它摯愛的人活活刺死。我想,無情的鐵籠並沒有阻擋它們的距離,反而將它們的靈魂緊緊地拉近了。

接着,母親用筷子一下捅穿了它的心臟,它緊的一收縮,藍色的血液飛濺。我本以爲它死了,沒想到,它卻再次站了起來,繼續拼搏,渴望獲得自由。母親繼續用剪刀一點一點地講鱟的手腳剪斷。直到,只剩下一對足翼,然而,鱟卻始終不肯放棄,用它僅有的足翼與劍尾努力着,直到生命之火燃盡的那一瞬間。即使只剩下一口氣,它也不會就這樣帶着放棄的遺憾死去,始終心懷希望。

看着這一切,我震驚了。震驚於它生命裏的那股頑強,震驚於它面對挫折時的永不放棄。雖然,最終它並沒有逃離命運,但他並沒有留下遺憾,那種叫做放棄的遺憾。

剎那間,我的天空似乎亮起來,黑暗漸漸隱去,微笑浮現在天邊。那一刻,我讀懂了生命,學會了永不放棄,微笑面對坎坷。

它不平凡,因爲它在生命垂危之際,依舊抱有希望,不願放棄;但是,其實它也很平凡,因爲和它一樣頑強的生命有太多太多。然而,我在它身上,卻看到了一種獨一無二的面對挫折時頑強與希望。

無用的淚水悄然隱去,我已經跨越挫折,學會勇敢地面對。

安徽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二

我們需要質疑”懷疑論者是社會前進的力量。“美國國父華盛頓曾經這樣說。

劇作家和表演藝術家的爭論,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對於表演家的觀點,我還是表示贊同:我們這個社會,面對我們的教育形式,我認爲我們需要質疑,我們應該鼓勵質疑。因爲當今青年太缺乏質疑之聲。

回溯五千年中華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們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從不缺乏敢於質疑者。三千年前,當奴隸制依然大行其道時,先哲孟子倡導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觀點就表達了質疑君權神授的思想;明代李贄建立芝佛寺,大力宣講啓蒙思想,勇敢地質疑傳統儒學;清時康梁變革派人士,面對日益衰落的國家,他們敢於質疑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開啓了近代中國學習西方革命的序幕;建國後,我們社會也不乏勇敢質疑的人,建築學家樑思成面對北京市政府改造城市方案的質疑,喊出了保護文物的聵耳之聲——他們都爲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國家的良心“,面對這些響噹噹的質疑者,我們不該學習嗎?

可是,我們現在的學生爲什麼就逐漸遺失我們先輩的質疑精神了呢?爲什麼我們現在的學生竟淪落到要被鼓勵才能發出質疑的地步了呢?

那是因爲在中國,質疑者常常被當作另類,質疑者常常被否定。

首先,是因爲太多的壓制質疑的力量充滿我們生活。如果我們敢於質疑,迎來的往往是世人的批判。馬寅初曾經提出人口計劃生育的建議,在他遭到批判時曾說:”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衆,自當單槍匹馬出來應戰,直到戰死爲止,決不向專以力壓服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投降!“然而,時間飛逝,轉瞬間四十年彈指一揮間,我們周圍還有許多人妄圖以權力壓服質疑者。他們害怕質疑的聲音,因此想方設法消弭這種質疑的聲音。

其次,即使有人不懼強權,敢於質疑,他也會發現:在這樣的環境中,自己的質疑不會產生任何作用。魯迅曾說,戰士不怕迎戰千軍萬馬,而是懼怕進入無物之陣。當你質疑時,你得到的不是對方有理有據的反駁,而是無人問津的擱置;你提出的批判不是被嚴厲地壓制,就是遭到幾個無聊甚至庸俗的說笑者譏笑。每當這時候,作爲質疑者的你又該如何面對呢?艾略特說:”這就是這個世界結束的方式,不是巨響,而是一片嗚咽。“是啊,如果你的每一次質疑總是遭遇這樣的對待,又有誰還將繼續堅持質疑,然後讓自己不是成爲一個英雄,就是變爲一個遭人譏笑小丑呢?

質疑?質疑!這本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我們民族本來就不缺乏有勇氣敢質疑者,我們民族缺乏的是有勇氣敢於聆聽者!西哲有句名言:”當政府燒書時必須起來阻止,否則下一步他們就會燒人。“因此,創造一個良好的可以接受質疑環境,必將推動我們社會的不斷進步。

那麼,就請那些懼怕質疑的掌權者們,擺正自己的心態,張開自己的耳朵,收起手中的棍棒,用真誠面對質疑,我想:質疑之聲不需呼籲,它一定會伴着民族的自信一起到來!

大學聯考優秀作文 篇三

勿以點點沉浮論英雄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今人之於古人,更爲注重孩子的教育。然而,不少父母把重視化爲對於點點成績的糾結,平日裏的“天子驕子”因點點失誤而被“由愛轉恨”者有之,一直的“差生”因點點進步而頓被“捧在手心”者亦有之。父母的態度因一點點分數改變而“一百八十 度”大轉彎,這是對待成績過於主觀、生硬的行爲。

分數的沉浮本就有多重原因,孩子的掌握、思維方式、老師出題的難度,甚至於個人的運氣皆可改變成績的高低。僅以 “這次比上次高了幾分”來界定孩子是否認真學習是不客觀的、表面的。高分學生的父母看不到孩子一直以來的勤奮與不綴,低分學生的父母不能認識到孩子的能力 與水平。單次成績的沉浮即界定英雄、評定父母心中的“寶”,難以認識到孩子的水平,終會致使孩子深陷那紅色的分數中,不清醒且不理智。

《禮記》有言“父之愛子,乃生而行之乎。”父母的愛本是無條件,而現今因分數一點點退步或增加均可改變父母的 愛,則此愛易流於表面而不觸其心。孩子退步了兩分即捱了巴掌,或許便是錯罰了試題變難仍是班級第一的他。孩子學習如同苦行僧在路上踱步前進,這一路上,父 母的關愛與理解是如“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讓前路陽光明媚。而若父母的愛變得“有償”,須用分數進步來贏得,只會讓孩子戰戰棘棘,時刻揹負“優生的 包袱”或者“差生的重擔”。

古人云,“愛其子,則爲計之深遠。”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不應侷限於那小小的分數。考試是對孩子學習的評估、卻並非是對孩子的評估。父母看待孩子分數的眼光也不應侷限於一隅,而應看到整體的、比較的,這樣才能知道成績背後那點點浮沉的真正意義。

父母的“巴掌與吻”是可影響孩子一生的。曾幾何時武漢神童驚人跳級、學業有成,而父母慣於其優異,容不得半點失誤或退步,他終頂不住壓力而厭學,“泯然衆人矣。”

成績那點點浮沉並不能直接界定了孩子的“好壞”、“優差”,也不能作爲孩子贏得父母的愛的籌碼。只有看到孩子真正的實力,給予及時支持,方能在無涯學海上爲他撐起一片小舟,助他學成至彼岸。

點評:

本文是考場中一篇精彩的議論文。

首先,作者能準確地解讀漫畫的寓意。題目“點點浮沉”四字用詞非常精 妙,體現了該考生對漫畫的全面評價。全文緊緊圍繞着“點點浮沉中的成績”所存在的問題展開議論。文章思路清晰,從分析“只看分數浮沉”的錯誤觀點給孩子造 成的危害,進而能高屋建瓴地提出教育的本質應在於看“浮沉分數”背後的真正意義,體現了考生極強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再者,文章最爲精妙之處,還在其語言 文字的亦雅亦俗,暢達準確,嚴謹冷靜的分析遠遠超出了一般的考生,極富有說服力。成語的運用順手拈來,比喻的句子生動形象,“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 等經典語句的引用,更能表現出該考生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比較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駕馭素材的綜合能力。

安徽大學聯考作文2:自我認識的成功走向 篇四

在綠樹遮映的弘一法師骨塔下,時光的力量已經滲透到旁邊高聳的碑石上,“悲欣交集”四個紅色耀眼的大字在蕭瑟的鬆聲中屹然不動,年復一年,它又在告訴人們些什麼呢?這樣密而不宣的內心軌跡,我是沒有能力揭示它的任何光片羽,也許你也不能——但我想起來了,那年大師正在書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攜友而來——那是大師出道前認識的,也許有十幾年不見面了,當滿山門的弟子都期待一次親情上演時,大師卻執意下令把她趕走,這一舉動曾經引來世人唏噓不已,只有大師自己清楚,只有那“悲欣交集”能告訴我們一些隻言片語。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識組成,浮華的世界彷彿越來越模糊這一點,太多的外人期望,衆目已待 ,太多的衆望所歸充實進我們的生命,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白,這樣的空白太寬太大,如棲鳥飛過汪洋,使人言語起來陷入了猶豫,在夜闌時分清醒地想象,什麼是你孩提時的憧憬和夢想,如今它們在你生命的哪個角落?

同樣存在着人的空間裏,我們不免發現古人的自我認識相當清醒。太多的文人騷客,彷彿除了寫作與習畫,其他的事顧及很少。李賀說:“我生二十不得志,一心愁謝如枯蘭。”才二十歲的人,心旌已經襤褸,像他這樣的年齡,正是旁人急於升官進仕,正是他人期望宦達的年代,而他卻不顧暇這些,當後人抽絲剝繭地打開他固守的精神世界的產物發現,悽美與驚豔——這樣令人驚訝的精神果實,惟獨沒有蒙翳。

跟隨他人的期望可以聲名顯赫,可以去爭取物質世界的充裕,這事實上已成爲一種傾向,像古人那樣自娛自樂在這個精神世界日漸泯滅的社會中早已銷聲匿跡。但只是在無功利的同時,內心澄澈如水,如入無礙之境,司馬遷在他人眼裏完全是個廢人,蘇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軀踽踽而行,貝多芬在他人看來是個聾子,但他們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爲偉人。我們不禁要反省他們對於人生的自我認識,凡是精神偉大的人都擁有一顆自我認識的心,強烈的精神意識能幫助他們摒除外界走向的干擾,在他們心中自己選擇的走向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徑,不論世殊事異,他們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奮鬥拼搏,從未放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他們在他人期望的悖論中走向輝煌。

有人用一生的光陰,尋求他人期望的成功人生,商業家勞心勞神,政治家殫精竭慮,只有有心人才會追源溯流,從自己認定的精神家園中打撈成功的魚羣,最終他會像漁家拉動海帶一樣,將自己成功的人生越拉越綿長,最終拉動整個大海。

閱卷老師點評:該文分別選取了兩組人物,他們面對別人過高或過低的期望,通過自我認識,有的堅守自我,有的“走向輝煌”,充分地證明了“自我認識”在人生命運中的重要性,主旨突出。全文綜合運用了記敘,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生動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