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江蘇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精品多篇

江蘇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精品多篇

江蘇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一

這大概是最後一次,在方格紙上寫下規定字數的文章。

已經太久了:不曾在橫條紋的週記本上,寫下或兩三行的隻言片語,或動輒兩三頁的恣意文字。

還記得考試前,語文老師用黑板擦敲打着黑板,不厭其煩地再三強調作文拿高分的智慧。無非是開頭引用名人名言,看法鮮明,事例翔實,等等。

是的,如此的智慧我都懂,能讓我拿高分的智慧作文也不應排斥。畢竟,經驗和能力也是智慧的起點。

然而,我一直不屑。不要真情實感,不需形式革新,僅需把大段搗爛如泥的王開嶺、史鐵生、周國平們注入固定模板,便會催生大批身穿統一制服的克隆軍團。此乃應試教育下的集體分泌物。

在作文紙上,索爾仁尼琴已將古拉格羣島控訴了千萬次,全俄國最好看的霜已成爲令人作嘔的白色凝結物。屈原已拒絕再投江,海子思索還要再臥軌多少次。

如此的智慧,不要也罷!

真正的寫作智慧,應擁有大自然般的天然氣象,是超越了經驗和能力的昇華,是我手寫我心的瞭然境界。這智慧,是汪曾祺式的士大夫清韻,是張愛玲市井小民的絮叨,是余光中式的精巧瑰麗,是優美字句背後的鬱郁文氣、坦率性情。

時間不多了。我周圍的考生,應該在進行最後一段說理了吧?若我剛開始便選擇了中規中矩的議論文,此刻,理當安心而又機械地援引着最後一個例證了

可惜今天,在大學聯考考試考場上,我沒有。

我不後悔。我想寫幼年的玩伴,夏蟬歌詠的少年夢,白衣黑裙的青春悸動,大學聯考考試重壓下偶爾的灰心失意,噙淚微笑的堅強。我想寫平凡生活裏的細微感動。就算是議論文吧,我也想拒絕炫目的名言和事例,靜靜地用質樸的語言說清內心的所思與所悟。

對不起了,老師!您教的那些智慧祕籍,我今天一概沒有用上。

由於,我已瞭解了何爲真正的寫作智慧。

真正的寫作,是在大學聯考考試考場上擲下沒有退路的崛傲開頭的勇氣。

真正的寫作,是拋棄成規通法,以真情入文,以實感動人的自覺。

真正的寫作,是忽如一夜春風來的爛漫才華。

真正的寫作,是捧出一顆至誠之心的赤子純真。

謝謝你,智慧自己的大景象。這最後一次寫800餘字,我終於沒錯過你。目前,交卷。

江蘇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二

汪曾祺先生寫過《葡萄月令》,好像只須綴上月令一詞,便可以附庸先生的風雅,也能智慧一回。昨天是芒種,蠶老麥黃一伏時。莊稼人是要有智慧的,哪個時候播種,哪個時候收穫,得有講究,亂不得。

驚蟄了。

驚蟄如何看都是欣欣向榮的一個詞。莊稼人要抽出時間鬆土,憋了一個冬季的黑土地,已經等不及了,急着出來透透氣。春耕開始了。

從清明到端午,莊稼人就一直忙。浸稻芽,做秧畦,收油菜,育蠶種,講究的就是一個次序。這是歷朝歷代傳下來的規矩,幾千年耕作經驗的積澱與昇華。村中,要每家每戶地仔細叮囑。

芒種這個詞真好聽。

大約在六月份,草莓地裏會莫名其妙地生出許多不知名的小蟲子。這種發現,談不上智慧,只是一種切身體會。彆着急,也不必時不時去看。待到烏豬子過江了,躲的、藏的,蟲們都會溜出來。用紙盒子小心翼翼地收好,放到遠遠的一處荒田裏去。

踩死它?哪能呢!莊稼人講求佛性,相信生死來去自然,打擾不得。奶奶年齡大了,卻不忌憚生死。七十二,八十四。閻王不請自身去。耕作了一輩子,奶奶竟有些看淡生死的大智慧了。

孩子自然沒有這般境界。從桑葉腋間墜出的桑樹果子,一大把一大量的,由青雪雪、黃澄澄、紅撲撲、紫瑩瑩,變得晶瑩透亮,烏紫烏紫的,像黑玉。桑葉伸伸展展,桑葚清清涼涼在底下蔭着涼着偷樂。孩子真饞!一個孩子像貓一樣攀上樹,吊彎樹枝,底下的孩子便忙着摘桑葚。吃到嘴脣發紫,被母親拖着去河邊洗。孩子也不忘顯擺我們的聰明。

夏至來了。

田裏要浸水。不大會兒,蚯蚓搖頭晃腦地爬上田埂。又不大會兒,你再回來看看,田埂就滿了。這部分蚯蚓也聰明得緊呢,這是一種本能。水汽泱泱。

莊稼人將腳探入水中,涼絲絲的。田裏有些許零星青白色的碎瓷片,也不要緊,莊稼人腳底的老繭厚着呢。還有水蛙,大家這裏稱螞蝗,不再多提。傍晚,晚霞像火紅的楓林漫天舒捲。

這是什麼樣的景象!

大暑前三天後四天不可以澆糞。

有人瞧不起莊稼人的愚鈍,我卻不這麼想。二十四節氣,吃桑葚的孩子,還有我的奶奶,都是有些智慧的,就連大自然裏的一花一草,一蟲一鳥,又何嘗沒有智慧?

真想做個莊稼人。

2015年江蘇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三

佛家有智慧三境,一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現在我認爲,智慧還能分爲三境:山,海,天。

第一境便是這山。山,屹立於大地之上,向來是高大、穩重的象徵。一開始,人的智慧就如同一個土丘,隨着時間流逝,經驗累積,人的智慧也便如山一般逐漸升高。由一名不見經傳的土丘升格爲名山,最後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地步。但是,這一境的智慧也是如山一般死板,只是量上的累積,不能變通。就如同山永遠無法比人高,無論山多麼巍峨,如何頂天立地,山就是山,不能動,不能跳,只能被侷限在方寸之間。

因此,第二境便是這移動的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經過不斷學習,融會貫通,智慧轉變爲遼闊的大海。水無常形,人的智慧在這一境,可以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而不被死板的思路所困。同時,大海何其寬廣,就算是將地上的山全部填入,都無法將其填滿。然而,人要到達這一境界是何其困難。雖然人有時也會靈光一閃,做出一些精妙絕倫的事,但那就如名山上的流水。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將那流水歸一,成就智慧第二境:海。

比海還寬廣的只有天,所以這第三境便是天,但天不僅只是比海寬廣。天,首先它籠罩萬物,無處不在。同時又無形無象,不可捉摸。在這一境界,人的智慧已趨於化境,大智若愚。就如同氣,看不見,摸不着,但確實在那。智慧到了這一境,便已不再是智,而是到了道的地步。道之道,非常道,有這種智慧的人,做事都有着各種深意,並很難爲人所理解。人類歷史上下幾千年,有這種大智慧的人不過幾人,如老子、釋迦摩尼等。

智慧三境,智慧逐漸增加,但人卻變得謙虛,山自認爲可通天,海自認爲圍繞了一切,但只有天知道,智慧無窮。就如同大圓與小圓,大圓面積比小圓大,但其接觸的未知也比小圓多。

因此,智慧雖可分爲三境,但仍是無窮無盡的,就如同天外便是那星辰大海。所以,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儘自己所能,向着下一境,向着那無盡的天空,星辰大海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