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敢與不敢作文精品多篇

敢與不敢作文精品多篇

敢於不敢 篇一

文/趙欣桐

國小的我特別喜歡隨大流,或者說是不敢得罪人,直到有一天我的這個毛病才改。

那天我們上體育課。我們的體育課十分簡單,跑三圈,簡單的專項,解散。老師不常盯我們的三圈,所以有一部分女生認爲有了可乘之機,因爲她們十分討厭跑滿分作文網步。

“嘿,待會兒跑步咱們要不要走一圈,然後去大松樹下躲一會兒再出來吧!”一個女生提議說。“好啊!”許多女生都應和着。我也不喜歡跑步,不跑老師也不會發現,那……

“不了,我不敢。”我回答。

“切!膽小鬼!”一個女生說道。

從那以後,她們的確那樣做了。我每次都跑得氣喘吁吁,有時也在想,如果我同意了,就可以和她們一樣悠閒地聊天了吧。但每次我又搖了搖頭,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因爲這件事,我和她們的關係也越來越遠。不過,我又結識了一些新朋友,相處融洽。

不出我所料,兩週過後,老師冷不丁來抽查,發現了這個現象,讓她們在操場上連跑五圈,她們哪裏受得了這種強度,沒兩圈就受不住了,而且期末體育考試成績也十分不理想。我卻考得不錯。自此我也改掉了隨大流的習慣和愛面子的毛病。

在危險或是挫折面前說“敢”是勇氣,在不正當利益的引誘下說“不敢”更是勇氣。說“敢”的不一定都是對的,說“不敢”的不一定都是錯的。敢於“不敢”也是一種勇敢的表現。

出 篇二

生活中我們會面臨許多抉擇,不同的人遇到相同的事兒會有不同的做法。比如,當前方遇到一條水溝時,有人選擇直接跨過去,有人選擇從邊上繞過去。也可以說,當我們遇到相同的問題和困難時,可分爲“敢”與“不敢”兩種方式。在我身邊就曾發生過這種事情。

有一天,我正走在大街上,突然看見一個騎着自行車的老爺爺摔倒了。這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跑過去把這位老爺爺扶起來。可正當我要過去扶老爺爺的時候,只見他身旁有許多人都繞着他走,彷彿遇到了瘟疫一般。一位50多歲的大媽看到我想過去,對我說:“你要是扶他起來,他訛你怎麼辦?”

說到這裏,我頓時想到了那些“碰瓷”的人,他們故意摔倒,吸引好心人來幫他,當有人過來扶他時,他卻說是幫他的人把自己撞倒的,裝作很疼的樣子,讓扶他的人給錢。我最痛恨這樣狼心狗肺的人了。想到這裏,我懸在空中的手漸漸收回,這時“不知所措”這個詞用在我身上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可雖想離開,我的手臂卻又感到十分麻木,心想,人家這麼大年紀了也不容易,萬一是又摔倒了呢,我想着想着又想到了我爺爺,如果有一天他也摔倒了,我是否也會這樣猶豫不決。此時,我的腦海裏迴盪着兩個聲音:一個是“扶”,一個是“不扶”。

正當我還在考慮這個問題時,只聽見身後傳來老爺爺“哎喲、哎喲”的聲音。我心中的善意立即讓我放下了這一切,我毫不猶豫地衝了上去,向老爺爺伸出了援助之手,把他從地上扶了起來。老爺爺萬分感激,急忙對我說:“謝謝啊,謝謝啊,小夥子!”這位老人臉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彷彿是我給了他救命之恩似的。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萬一這位老人真是“碰瓷”的呢,只是看我是作文個小孩兒纔沒有要錢呢。不管怎樣,生活中總會出現兩種抉擇,一個是“敢”,一個是“不敢”,這兩種選擇從客觀的角度來說不分對錯,“敢”與“不敢”不僅考驗我們的勇氣和擔當,也考驗我們對困難挑戰的理性判斷,“敢”並不是不加思考、任意蠻幹,“不敢”也並不意味膽小怕事、退縮不前。但既然做了,就要敢做敢當。

敢與不敢 篇三

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有一天,子路和孔子討論誰更適合帶兵打仗。子路覺得自己既然這麼勇敢,大家都是知道的,肯定自己最適合帶兵打仗,但馬上遭到了老師的否定。孔子道出了自己的觀點,雖然子路確實很勇敢,但是子路又有點兒魯莽,容易掉進敵人的陷阱,一個優秀的將領,除了作戰英勇,更應該知道仗要打到什麼程度,要避免傷亡,更要冷靜分析,不能因爲魯莽而進入敵人的圈套。

所以,勇敢不意味着魯莽行事。戰國時期,趙國和秦國之間發生過“完璧歸趙”的故事。趙王得到了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王聽到這個消息,便說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知道秦國詐他,但又怕秦國進攻趙國,趙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這時,一個叫藺相如的門客自薦去了秦國。到了秦國,秦王想把玉騙過來,藺相如就抱着玉石要撞柱子,結果玉沒撞碎,但秦王卻嚇得不輕。最後,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安全返回了趙國。藺相如行事就十分勇敢,但他又絕不魯莽,正是因爲他智勇雙全,才保全了和氏璧,也保全了趙國。

“不敢”也不是膽小怕事,而是遇到困難不退縮,但是要懂得避讓,不正面交鋒,利用其它的方法戰勝困難,取得勝利,就像三國時期的蜀國軍師諸葛亮。他和魏國的軍師司馬懿是死對頭,在一次蜀國和魏國的交鋒滿分作文網中,諸葛亮敗了一個回合,諸葛亮料定司馬懿會來,就大開城門,留幾個人掃地,自己帶着兩個拿扇子的童子在城樓上氣定神閒地坐着,等待司馬懿的到來。不出諸葛亮所料,沒一會兒,司馬懿就帶着軍隊追上來了。但是,司馬懿看到這樣一幅景象也是大吃一驚,覺得肯定有埋伏,便命令軍隊趕緊撤退。這就是諸葛亮的“不敢”,如果他勇敢一點,衝出去繼續與曹軍交戰,後果不堪設想,他正是利用司馬懿多疑的特點,贏得了這場戰鬥的勝利。

既“敢”又“不敢”的人,纔是真正的英雄,才最令人佩服,因爲“大丈夫能屈能伸”。我記得《水滸傳》裏有這樣一個情節:宋江喝醉後,在酒樓牆壁上無意寫下一首反詩,被當地的通判發現後抓了起來。戴宗知道了,立馬給宋江出了一個主意,要宋江裝瘋。可是,當地縣令不放心,還要宋江吃屎。宋江爲了保全性命,真的吃了屎,戴宗在一旁看着都不忍心。這正是宋江的“敢”與“不敢”,他敢於吃屎,不敢像其他犯人一樣鬧事,最終才保全的性命,最終才能在梁山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其實這些事例都和子路帶兵打仗是一個道理,學習也一樣,遇到難題敢於挑戰,但是要適當放手,實在不會做的就先過,先完成必要的任務,然後再想方法或者向別人請教,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