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實習報告

關於農民收入現狀及對策的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關於農民收入現狀及對策的調查報告

關於農民收入現狀及對策的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農業、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着wto的加入,農民增收緩慢已成爲影響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改善和農村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究竟農民收入現狀如何,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癥結何在?以及怎樣應對入世帶來的挑戰和ss機遇?02年4月份開始,我所在市政府組織專門力量,歷時2個月的時間,深入全市10個鎮處、50個村莊和500個農戶,採取聽彙報、入戶調查和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全市農民收入現狀進行了認真調節器查,有關情況如下。

一、農民收入現狀

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大、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以農業結構調整爲主線,採取得力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確保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據統計,2014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308元,比上年增加295元,增長9.8%。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1206元,比上年增加126元,增長10.4%;人均家庭經營收入1944元,比上年增加169元,增長8.7%人均轉移性收入及財產性收入152元,與上年持平。其主要特點是:

1、全市農民收入呈恢復性增長。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在連續三年下滑的情況下,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有所反彈。199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14.6%,99年6.6%,2014年6.3%,2014年反彈明顯,達到9.8%。全市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方面,一是非農收入增長較快。據對10個鎮處、50個村莊、500個農戶抽樣調查來看,2014年500個農戶非農獲得的收入爲171.5%萬元,人均農民非農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達到30.5%,比上年增長6.2%。其中外出勞務收入增長迅猛,總收入達125.2萬元,佔農民非農收入的73.1%,外出勞務人均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達到22.3%。二是畜牧收入佔農民家庭收入的比重增加。據抽查500農戶調查統計,2014年500個農戶畜牧業收入137.8萬元,佔家庭收入的23.7%,比上年增長17.5%,人均畜牧業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達到24.5%。三是個體私營經濟發展進一步擴大。據抽查的500個農戶調查統計,2014年500個農戶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28.1萬元,比上年增長5.3%,人均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爲5.1%。

2、民內部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據調查,由於自然環境、勞動者素質和產業結構調整差異等原因,造成農民低、高收入農戶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據500個農戶抽樣調查統計,2014年以從事糧食種植業爲主的農戶164戶,佔調查總戶數32.8%,家庭人均純收入1298元;以從事果業生產爲主,兼種糧食作物的農戶151戶,佔調查總戶數30.2%,家庭人均純收入2431元;以從事疏菜生產爲主,兼種糧食作物的農戶116戶,佔調查總戶數23.2%,家庭人均收入4052元;以從事養殖業爲主,兼種糧食作物的農戶33戶,佔調查總戶數6.7%,家庭人均純收入3120元;以從事二、三產業爲主的農戶36戶,佔調查總戶數7.2%,家庭人均純收入5213元。再從他們的收入結構來看,同是第一產業,收入不同。低收入戶生產結構比較單一,主要從事糧食種植業;高收入戶的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得較爲合理,糧經比例適當,產出效益較高。據500個農戶抽樣調查統計,2014年低收入戶一產人均民入1132元;中等收入戶一產人均收入2818元,是低收入戶的2.5倍;高收入戶一產人均收入3495元,是低收入戶的3.1倍.

3、農民人均消費水平喜憂參半。據500個農戶調查統計來看,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1892元,比上年增加264元,增長14%。生產費用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近三分之一,達到29.6%;生產消費支出佔農民家庭總支出近三分之二,達到62.6%;繳納各種稅費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4.67%;食品、衣着和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佔生活消費的50.3%,其中食品支出比上年減少10.6%;衣着消費支出比上年減少2.51%。用於居住消費、醫療保艦文化教育和交通通迅等項目的消費繼續呈上升趨勢。居住消費支出、醫療消費支出、文化教育消費支出、交通通訊消費支出分別比上年增長2.6%、3.5%、5.6%和8%。

二、制約當前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

通過調查來看,我市農民收入雖有一定增長,但隨着我國加入wto,下步農民收入仍面臨許多制約因素。

1、農產品價格指數持續下跌。隨着農產品供給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農產品供求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造成農產品區域性、結構性過剩,價格持續走低,出理農產品賣難、增產不增收,甚至增產減收的現象,造成農業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逐年減少,直接影響農民人均農業收入。據500戶居民家庭調查看,1997年人均出售農產品收入1182.4元,到2014年下降爲777元,下降了34.5%,這相當於每個農民比1997年少獲農產品現金收入405.4元,相當於70萬農村人口減少收入2.84億元。即使如此,我國主要農產品的價格還高於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20%—40%之間,特別是我國入世後,將面臨國外優質、價廉農產品的衝擊。在國際和國內農產品供大於求且價格持續下滑的情況下,農民增加農業收入的可能性越來越少。

2、農業生產成本連年上升。由於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制度,隨之出現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這種模式制約了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和現代勞動手段的推廣應用,導致土地生產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很多農產品生產費用居高不下,農業平均利潤率連年下跌,造成了農民“增投不增收”、“增產不增收”,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據農業部門統計,1997—2014年,全市農業生產總費用支出由103.8億元增加到149.8億元,年均增長速度爲11.1%。而同期我市農民收入年均增長幅度爲9.8%,費用增幅遠遠高於農民收入增幅。僅以小麥爲例,據調查來看,2014年小麥畝產成本255.03元,較上年增加8.8%,較1999年增加13.2%。分項來看,2014年小麥畝(畝產400公斤)費用188元,比上年增長4.8%,其中種子、農藥、化肥、排灌、收耕費分別爲15元、5元、80元、25元和63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0.2%、32.3%、27%、20%和53.8%。

3、業結構調整不到位。通過調查來看,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除了農產品價格下跌、生產成本上升等客觀原因外,農戶農業結構調整不到位是目前影響農民增收最重要的因素。僅以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爲例,據調查,在生產條件大致相同的前提下,羣衆種植糧食,每畝純收入約400元;種植牧草,每畝純收入約800元;種植每畝純收入約2500元;林業育苗,每畝純收入約4000元;大棚蔬菜,每畝純收入約8000元。同是一畝地,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相差了19倍,這說明了農民增收困難的重要原因在於農業結構不合理。儘管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出發,非常重視農業結構調整,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結構調整滯後問題反映仍較明顯,仍與國際、國內市場要求不適應。通過調查來看,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因信息閉塞,對市場需求不摸底,不知道種什麼好,種什麼能夠掙錢,農民對市場的變化感到束手無策,農民和基層幹部存在觀望、畏難和埋怨情緒。同時,各村、戶在結構調整過程中,大而全、小而全,產業選擇趨同、結構層次較低現象比較普通,再加上資金不足,水利設施老化等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4、小城鎮發展滯後。改革開放以來,市委,市政府加愉小城鎮發展步伐,使我市小城鎮建設具規模,已成爲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據統計,1978——2014年,全市人口城鎮化率從13.4%上升到30.3%,有近一半的農業轉移人口被城鎮吸納。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小城鎮的發展仍滯後於工業化的非農化,小城鎮發展仍顯緩慢和滯後。小城鎮發展滯後使得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吸吶能力不足,影響了農業收入的提高。通過調查來看,農民增收困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民太多,農村富餘勞動力多。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市菜有農村勞動力35.8萬個,從事第一產業的21.7萬個,仍有農村富餘勞動力8萬多個需要轉移。從增加農民收入的角度看,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可通過讓一部分農民轉向經營非農產業和進行勞務輸出,使這部分農民收入有所增加,並帶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同時,把一部分農民轉出後,可相對增加農村人口的人均農業資源佔有量,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經營農戶收入增加。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90年代後,實踐表明,農民進入鄉鎮企業或外出務工,始終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來源。據統計部門統計,今年一季度,農村閒散勞動力走出去向二、三產業轉移,擴大了農民收入,已成爲農民增收的一個亮點。據調查百戶農民,外出從來人員23人,同比增長77.8%,收入爲43042元,同比增長85%,其中從第三產業得到的收入爲26460元,同比增長80.1%。

5、農業標準化水平低。隨着wto的加入和市場準入制度的建立,“綠色壁壘”的加高,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由於我市農業檔準化體系、農產品評價體系與國際標準不配套、不完善,農業監測建設滯後,我市農產品無標生產現象嚴重,造成部分農產品藥、肥殘留超標,重金屬、有害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質污染嚴重,使我市具有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屢次被拒收、扣留、退貨或索賠,嚴重影響了我市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增收。據調查,今年1—4月份,我市農產品出口創匯額5757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3%,僅這一項農民減少收入7500餘萬元。

三、下一步農民增收的對策建議

確保農民民入穩步增長,是農業、農村工作的主要目標。面對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新的形勢,要增加農民收入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思路,採取綜合措施,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總的要:以市場爲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以農業結構調整爲主線,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進一步加快城市化進程,全面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具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搞好農業結構調整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也是我市農業適應入世挑戰的客觀要求。目前,國內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農產品的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20%—70%。入世後,隨着關稅的降低,國陸軍廉價優質農產品將大量涌入我國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將面臨巨大的衝擊。與此相反,我市勞動密集型農副產品加工業和一些農產品如:蔬菜、果品、畜產品等生產成本低、價格大大低於國陸軍市場價格,在國際上則有較強的競爭力,是我市的一大優勢。因此,在具體的結構調整中,我們應該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以民展畜牧業爲軸心,以擴蔬菜、優果品爲主線,以發展經濟林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原則,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區域佈局結構,全面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一要把加快畜牧業發展作爲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的總抓手,做大做強。畜牧業是實現農產品轉達化增值,促進種植業,帶動加工業,拉動消費的中軸產業。目前,我市畜牧業發展與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據統計,我市畜牧業總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爲38%,而我省經濟發展較好的諸城市所佔的比重爲50%,世界中等以上發達國家所佔的比重爲60%—70%。特別是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奶、蛋需求量的增加,發展的空間和潛巨大。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有利於農業結構調整,有利於糧食轉化增值,也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調查分析表明,把發展畜牧業作爲農業結構的軸心產業來抓,是十分必要的一是要在民展豬、雞、羊養殖的同時,農村出了展奶牛生產,儘快擴大奶牛飼養規模,加快奶牛品種改良步伐,進一步壯大奶牛生產龍頭企業,加快開發新產品(如學生奶),創出自己的名牌。要發展奶牛生產,良種是關鍵。而通過調查來看,奶牛良種是制約我市奶牛業發展的突出問題。爲此應儘快建立奶牛良種繁育中心和示範點。特別是要充分發揮萊陽農學院的優勢,運用胚胎移植和人工授精等週期短、見效快、品質優的新技術,加快我市奶牛優良品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要借鑑新疆塔城市財政每年安排奶牛品種改良週轉金和農業小額貸款的做法,採取政府扶持、龍頭帶動、院企聯合等方式,由市畜牧局牽頭,建立奶牛良種繁育中心,依託本市公司建立奶牛良種繁育示範點,建立肉牛良種繁育示範點。同時,也要以我市龐大、春雪等企業爲依託建立豬、肉雞良種繁育中心。

二是積極發展牧草種植業,實現糧經作物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牧草是天然的優質飼料,在西方有着“綠色黃金”之美譽。在發達國家,牧草業在農業中佔有很重要地位,經濟效益顯著。據調查,種牧草比種糧食效益高的多。種植糧食效益高的多。種植苜蓿一畝地產幹牧草1.5噸,畝收入可達800元左右,是種糧食收入的兩倍。實踐證明,發展人工牧草,以草代糧,草畜聯動,可爲我市糧食主產區向畜牧生產區轉變創造條件。建議借鑑山東省萊西市、文登市小觀鎮“奶牛養殖戶建牧草基地”的做法,下大氣力抓好牧草的普及種植工作,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奶牛業的發展。三是抓好龍頭示範,推行標準化生產。建議畜牧部門要加大工作力度,在我市龍頭企業中率先搞好示範,進一步擴大適度規模養殖基地,髮帶動產業升級。要建立健全疫病防疫體系,加強專業人才的引進,運用多種形式搞好科技下鄉,切實搞好科技服務,提高畜產品質量,擴大畜產品出口創匯。二要把林業作爲我市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加以培育。發達的林業是國家富足,人民富裕,民族昌盛的重要標誌。近幾年,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市林業已成爲促農民增收的一個新興產業,其經濟效益和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據調查,大田栽植速生林五年成材後,畝產10—15方,每方400—500元,每畝年均收入1000元左右,是種植糧食作物的3倍,其經濟效益十分可觀。隨着家庭裝修業的發展,木材需求量會更大,可見其市場需求潛力很大。與此同時,發展林業對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正如有人說,“一棵樹就是一個製氧機,一棵樹就是一個平衡器,一片林就是一個地下水庫”。因此建議,要採取多種形式,強化宣傳,增強全民綠化和效益意識,真正把發展速生經濟林作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一項新產業抓好。要動員全民以經濟林開發爲突破口,全方位培育林業產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結構的調整。要立足我市河流較多的優勢,大力發展河灘豐產林。抓住現有木材價格上漲,效益較好的有利時機,在適宜經濟林發展的鎮處加快大田經濟林發展。努力推進林業產業化經營,走出一條佈局規模化、生產基地化、經營專業化的新路子。三要積極調整種植業品種、質量結構。要加大種植業內部結構詷力度,大力發展蔬菜、加工專用果品、中藥材、花卉、繭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努力使農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化、科學化,以增繰農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蔬菜業是我市的支柱產業,也是我國加入wto後在國際市場肯有較強優勢的產業。爲此,要繼續圍繞“沿河”和“大泊窪”開發,大力發展各類形式的保護菜栽培,進一步擴大基地菜規模,切實抓好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果業也是我市的一大支柱產業,但加入wto後,果品品種質量是影響其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因些,要圍繞果品品種的調整和果品質量的提高,積極引進國內外新品種,大力實施南部山區開發戰略,加快老劣果的改造步伐,加大鬱閉園改造、地表植草、果園徽噴灌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的力度,進一步提高果品質量和經濟效益。

(二)努力提高產業化水平,不斷增強農業競爭力。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來,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已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良好的基矗面對加入wto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我們要繼續把發展農業產業化營放在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來抓,全面提高農副業產業化水平,增強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拉動力,實現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一是建議市政府進一步完善加快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圍繞區哉農業特色,着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有較強國際市場開拓能力、能夠拉動升級、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要按照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要求,培育出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充分發揮其產業化發展中的主導俢。要採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措施,建立健全市場化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鼓勵土地適度集中,培育專業戶,提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水平,使農民從規模經營中增加收入。二是建議儘快推廣公司加基地、公司加合作組織、基地連大戶及“訂單式”農業的運營模式,充分調動農戶、龍頭企業、社區性合作組織的積極性,聯合協作,高起點規劃、多渠道籌資,加快基地建設步伐,特別是提高基地“本地化”水平(據調查,全市食品加工企業年需要蔬菜原料41.5萬噸,其中來自市內22.7萬噸,佔需求量54.7%,來自外地18.8萬噸,點需求量45.3%),拉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鏈條。三是建立和發展各種全作組織和行業協會,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要借鑑我市龍大企業集團和的做法,以有出口優勢的龍頭企業爲依託,鼓勵企業和農民積極興辦各類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爲同行者提供市場信息和技術服務,協調市場價格和行業管理,規範經營行爲和調整利益糾紛,保障農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要鼓勵多種所有帛成分、多種組織開工參與農產品流通,積極發展農村流通組織、民營流通企業和農~銷大戶,搞好農產品市場流通和銷售服務,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

(三)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標準化生產是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椖,是產品進入市場,實農民增收的“身份證”和“通行證”。要提高我市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就必須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爲此建議,一要通過舉辦知識講座、~宣傳等各種形式,重點加強對各類經營大戶、科技帶動戶和龍頭企業廠長經理農業標準化知識的培訓和普及,大力開展“無農藥殘留放心農產品”活動,進一步強化廣大農村幹部、農業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民的標準化意識,提高廣大農民按照標準進行農業生產的覺悟,真正做到生產者按標準生產,經營者誠信經營,消費者放心消費。二要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建議有關部門組織部分專家,按照上級的要求,儘快制定完善符合我市實際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及生產技術規範,步建立起從種苗繁育、生產管理到食品加工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監測點,開展農產品不準進入市場,不準進入加工廠。建議市委、市政府要出臺有關文件,對不合標準的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不準進入我市,真正從源頭抓好,全面推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提高農產品質量。要積極引導企業建基地,按標準化組織農業生產,努力創造一批農業標準化蔬菜和畜牧示範區以及標準化奶牛、肉雞等養殖專業小區,特別是要加緊規定病區建設。要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大力發展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抓住加入wto的機遇,培育一批新的名牌,實現名牌效益。四要加強領導,改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議成立跨部門的農產品安全質量管理辦公室,合理劃分經貿、衛生、環保、質檢、農業、畜牧、工商等部門的管理權限,真正做到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業標準化建設的投入,儘快建立健全全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和鎮處農業質檢站(點),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設施、設備和檢測手段,提高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全面開展農產品重點生產基地環境監測和質量監控,確保農產品質量。

(四)積極推進城市化進程,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

人均佔有資源量少,是帛約我市農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只有讓越來越多的農民逐步離開土地,轉向非農產業,才能擴大和拓寬農民增收的空間。而加快城市化進程纔是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根本道路。那麼怎樣加快城市曄進程呢?一要制定實施積極的勞務輸出產業政策。要根據小城鎮建設規劃,借鑑當年實施特區、曹發區等傾斜政策那樣的力度,制定惡性循環傾向政策,鼓勵村辦企業、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等逐步向躍城鎮和統一規劃的經濟園區集中,以產業聚集帶動農民“離鄉、進城”,使之成爲培植農村經濟、農民增收新增長點的載體。要加快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農村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制度,爲農民進城創造良好的條件。二要大力發展各種形式農村勞動中介組織,加快農村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發展成爲邊《中接勞動力供求雙方的職業介紹機構。要開展對農村勞動力的專技能培訓、文化培訓和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增加就業適應能力。要建立和完善勞動法規和勞動力市場管理制度,規範市場主體行爲,保障用人雙方的僉權益。三要加快二、三產業發展。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鼓勵和扶持民到城鎮投資,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和二、三產業,使之成爲吸納農副業富餘勞動力的主體和農民致富的主渠道。

(五)強化各種服務措施爲農民增收提供保障。新形勢開增加農民收入,是一項艱鉅而繁重的任務。建議各級黨委、政府要適應農業發新階段的需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努力搞好宏觀調控、宣傳指導、扶持服務和保駕護航。一要進一步完產呆護扶持政策。要調整國收入分配結構,適當向賓業和農民傾斜。要努力擴大預算內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基數,切實落實好國家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進一步調整投資方向和投資結構,按照wto規則,運用好“綠箱”、“黃箱”政策,重點支持農業化經營、農業科技、市場體系、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把有限的資金真正用於與農民增收直接相關的項目建設上。進一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農業投入機制,運用財政補貼、貼息、獎勵、稅收等措施,鼓勵多種經濟主體增加農業投資。引導和支持工商企業資本、民間資本、信貸資本、外資等多種資本投向農業,多渠道藉助外部資本的參與,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二要努力搞好各項服務。增加農民收入必須爲農民提供各種有效服務。一是科技服務。建議借鑑諸城、壽光等市的做法,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等方式,市級建立科技示範躍,鎮處建立科技示範園,村要培育科技示範戶,逐完善市、鎮、村三級示範推廣網絡,加快析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同時積極引進農業新成果、新技術和專業人才,發揮其優勢,努力促進我市經濟發展。二是信息服務。要儘快組建市農業信息躍,進一步健全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網絡。要積極利用國際互聯網等現代信息網絡,加快國際、國內農業科技知識的傳遞,及時爲農民提供農產品價格、需求等各種可信、有效的信息。三是市場服務。要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各種欺行霸市場交易秩序。繼續實施農副產品綠色通道,爲搞活農產品流通創造條件。同時,以整頓和規範農資市場爲重點,對種子、農藥、化肥等繼續開展打假護農活動,爲增加農收入創造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三要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減負就意味着增收。建議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各項減負政策,嚴格執行“一項制度、八個禁止”的規定,切實實行農民負擔一票否決帛。要進一步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加大專項治理力度,嚴肅查處各種加重農民負擔的違法違紀案件。繼續搞好農村稅費改革,開農村財務公開和民主理財,拰涉農收費、價格公示制度,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爲農業發和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二篇:關於農民收入現狀及對策的調查報告

關於農民收入現狀及對策的調查報告

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農業、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着wto的加入,農民增收緩慢已成爲影響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改善和農村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究竟農民收入現狀如何,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癥結何在?以及怎樣應對入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02年4月份開始

,我所在市政府組織專門力量,歷時2個月的時間,深入全市10個鎮處、50個村莊和500個農戶,採取聽彙報、入戶調查和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全市農民收入現狀進行了認真調節器查,有關情況如下。一、農民收入現狀

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大、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以農業結構調整爲主線,採取得力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確保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據統計,2014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308元,比上年增加295元,增長9.8。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1206元,比上年增加126元,增長10.4;人均家庭經營收入1944元,比上年增加169元,增長8.7人均轉移性收入及財產性收入152元,與上年持平。其主要特點是:

1、全市農民收入呈恢復性增長。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在連續三年下滑的情況下,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有所反彈。199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14.6%,99年6.6,2014年6.3,2014年反彈明顯,達到9.8。全市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方面,一是非農收入增長較快。據對10個鎮處、50個村莊、500個農戶抽樣調查來看,2014年500個農戶非農獲得的收入爲171.5萬元,人均農民非農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達到30.5,比上年增長6.2。其中外出勞務收入增長迅猛,總收入達125.2萬元,佔農民非農收入的73.1,外出勞務人均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達到22.3。二是畜牧收入佔農民家庭收入的比重增加。據抽查500農戶調查統計,2014年500個農戶畜牧業收入137.8萬元,佔家庭收入的23.7,比上年增長17.5,人均畜牧業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達到24.5。三是個體私營經濟發展進一步擴大。據抽查的500個農戶調查統計,2014年500個農戶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28.1萬元,比上年增長5.3,人均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爲5.1。

2、民內部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據調查,由於自然環境、勞動者素質和產業結構調整差異等原因,造成農民低、高收入農戶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據500個農戶抽樣調查統計,2014年以從事糧食種植業爲主的農戶164戶,佔調查總戶數32.8,家庭人均純收入1298元;以從事果業生產爲主,兼種糧食作物的農戶151戶,佔調查總戶數30.2,家庭人均純收入2431元;以從事疏菜生產爲主,兼種糧食作物的農戶116戶,佔調查總戶數23.2,家庭人均收入4052元;以從事養殖業爲主,兼種糧食作物的農戶33戶,佔調查總戶數6.7,家庭人均純收入3120元;以從事二、三產業爲主的農戶36戶,佔調查總戶數7.2,家庭人均純收入5213元。再從他們的收入結構來看,同是第一產業,收入不同。低收入戶生產結構比較單一,主要從事糧食種植業;高收入戶的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得較爲合理,糧經比例適當,產出效益較高。據500個農戶抽樣調查統計,2014年低收入戶一產人均民入1132元;中等收入戶一產人均收入2818元,是低收入戶的2.5倍;高收入戶一產人均收入3495元,是低收入戶的3.1倍.

3、農民人均消費水平喜憂參半。據500個農戶調查統計來看,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1892元,比上年增加264元,增長14。生產費用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近三分之一,達到29.6;生產消費支出佔農民家庭總支出近三分之二,達到62.6;繳納各種稅費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4.67;食品、衣着和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佔生活消費的50.3,其中食品支出比上年減少10.6;衣着消費支出比上年減少2.51。用於居住消費、醫療保健、文化教育和交通通迅等項目的消費繼續呈上升趨勢。居住消費支出、醫療消費支出、文化教育消費支出、交通通訊消費支出分別比上年增長2.6、3.5、5.6和8。

二、制約當前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

通過調查來看,我市農民收入雖有一定增長,但隨着我國加入wto,下步農民收入仍面臨許多制約因素。

1、農產品價格指數持續下跌。隨着農產品供給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農產品供求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造成農產品區域性、結構性過剩,價格持續走低,出理農產品賣難、增產不增收,甚至增產減收的現象,造成農業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逐年減少,直接影響農民人均農業收入。據500戶居民家庭調查看,1997年人均出售農產品收入1182.4元,到2014年下降爲777元,下降

了34.5,這相當於每個農民比1997年少獲農產品現金收入405.4元,相當於70萬農村人口減少收入2.84億元。即使如此,我國主要農產品的價格還高於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20—40之間,特別是我國入世後,將面臨國外優質、價廉農產品的衝擊。在國際和國內農產品供大於求且價格持續下滑的情況下,農民增加農業收入的可能性越來越少。

2、

農業生產成本連年上升。由於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制度,隨之出現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這種模式制約了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和現代勞動手段的推廣應用,導致土地生產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很多農產品生產費用居高不下,農業平均利潤率連年下跌,造成了農民“增投不增收”、“增產不增收”,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據農業部門統計,1997—2014年,全市農業生產總費用支出由103.8億元增加到149.8億元,年均增長速度爲11.1。而同期我市農民收入年均增長幅度爲9.8,費用增幅遠遠高於農民收入增幅。僅以小麥爲例,據調查來看,2014年小麥畝產成本255.03元,較上年增加8.8,較1999年增加13.2。分項來看,2014年小麥畝(畝產400公斤)費用188元,比上年增長4.8,其中種子、農藥、化肥、排灌、收耕費分別爲15元、5元、80元、25元和63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0.2、32.3、27、20和53.8。

3、業結構調整不到位。通過調查來看,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除了農產品價格下跌、生產成本上升等客觀原因外,農戶農業結構調整不到位是目前影響農民增收最重要的因素。僅以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爲例,據調查,在生產條件大致相同的前提下,羣衆種植糧食,每畝純收入約400元;種植牧草,每畝純收入約800元;種植每畝純收入約2500元;林業育苗,每畝純收入約4000元;大棚蔬菜,每畝純收入約8000元。同是一畝地,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相差了19倍,這說明了農民增收困難的重要原因在於農業結構不合理。儘管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出發,非常重視農業結構調整,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結構調整滯後問題反映仍較明顯,仍與國際、國內市場要求不適應。通過調查來看,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因信息閉塞,對市場需求不摸底,不知道種什麼好,種什麼能夠掙錢,農民對市場的變化感到束手無策,農民和基層幹部存在觀望、畏難和埋怨情緒。同時,各村、戶在結構調整過程中,大而全、小而全,產業選擇趨同、結構層次較低現象比較普通,再加上資金不足,水利設施老化等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4、小城鎮發展滯後。改革開放以來,市委,市政府加愉小城鎮發展步伐,使我市小城鎮建設具規模,已成爲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據統計,1978——2014年,全市人口城鎮化率從13.4上升到30.3,有近一半的農業轉移人口被城鎮吸納。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小城鎮的發展仍滯後於工業化的非農化,小城鎮發展仍顯緩慢和滯後。小城鎮發展滯後使得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吸吶能力不足,影響了農業收入的提高。通過調查來看,農民增收困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民太多,農村富餘勞動力多。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市菜有農村勞動力35.8萬個,從事第一產業的21.7萬個,仍有農村富餘勞動力8萬多個需要轉移。從增加農民收入的角度看,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可通過讓一部分農民轉向經營非農產業和進行勞務輸出,使這部分農民收入有所增加,並帶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同時,把一部分農民轉出後,可相對增加農村人口的人均農業資源佔有量,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經營農戶收入增加。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90年代後,實踐表明,農民進入鄉鎮企業或外出務工,始終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來源。據統計部門統計,今年一季度,農村閒散勞動力走出去向二、三產業轉移,擴大了農民收入,已成爲農民增收的一個亮點。據調查百戶農民,外出從來人員23人,同比增長77.8,收入爲43042元,同比增長85,其中從第三產業得到的收入爲26460元,同比增長80.1。

5、農業標準化水平低。隨着wto的加入和市場準入制度的建立,“綠色壁壘”的加高,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由於我市農業檔準化體系、農產品評價體系與國際標準不配套、不完善,農業監測建設滯後,我市農產品無標生產現象嚴重,造成部分農產品藥、肥殘留超標,重金屬、有害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質污染嚴重,使我市具有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屢次被拒收、扣留、退貨或索賠,嚴重影響了我市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增收。據調查,今年1—4月份,我市農產品出口創匯額5757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3,僅這一項農民減少收入7500餘萬元。

三、下一步農民增收的對策建議

確保農民民入穩步增長,是農業、農村工作的主要目標。面對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新的形勢,要增加農民收入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思路,採取綜合措施,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總的要:以市場爲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以農業結構調整爲主線,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進一步加快城市化進程,全面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具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搞好農業結構調整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也是我市農業適應入世挑戰的客觀要求。目前,國內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農產品的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20—70。入世後,隨着關稅的降低,國陸軍廉價優質農產品將大量涌入我國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將面臨巨大的衝擊。與此相反,我市勞動密集型農副產品加工業和一些農產品如:蔬菜、果品、畜產品等生產成本低、價格大大低於國陸軍市場價格,在國際上則有較強的競爭力,是我市的一大優勢。因此,在具體的結構調整中,我們應該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以民展畜牧業爲軸心,以擴蔬菜、優果品爲主線,以發展經濟林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原則,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區域佈局結構,全面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一要把加快畜牧業發展作爲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的總抓手,做大做強。畜牧業是實現農產品轉達化增值,促進種植業,帶動加工業,拉動消費的中軸產業。目前,我市畜牧業發展與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據統計,我市畜牧業總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爲38,而我省經濟發展較好的諸城市所佔的比重爲50,世界中等以上發達國家所佔的比重爲60—70。特別是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奶、蛋需求量的增加,發展的空間和潛巨大。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有利於農業結構調整,有利於糧食轉化增值,也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調查分析表明,把發展畜牧業作爲農業結構的軸心產業來抓,是十分必要的一是要在民展豬、雞、羊養殖的同時,農村出了展奶牛生產,儘快擴大奶牛飼養規模,加快奶牛品種改良步伐,進一步壯大奶牛生產龍頭企業,加快開發新產品(如學生奶),創出自己的名牌。要發展奶牛生產,良種是關鍵。而通過調查來看,奶牛良種是制約我市奶牛業發展的突出問題。爲此應儘快建立奶牛良種繁育中心和示範點。特別是要充分發揮萊陽農學院的優勢,運用胚胎移植和人工授精等週期短、見效快、品質優的新技術,加快我市奶牛優良品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要借鑑新疆塔城市財政每年安排奶牛品種改良週轉金和農業小額貸款的做法,採取政府扶持、龍頭帶動、院企聯合等方式,由市畜牧局牽頭,建立奶牛良種繁育中心,依託本市公司建立奶牛良種繁育示範點,建立肉牛良種繁育示範點。同時,也要以我市龐大、春雪等企業爲依託建立豬、肉雞良種繁育中心。二是積極發展牧草種植業,實現糧經作物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牧草是天然的優質飼料,在西方有着“綠色黃金”之美譽。在發達國家,牧草業在農業中佔有很重要地位,經濟效益顯著。據調查,種牧草比種糧食效益高的多。種植糧食效益高的多。種植苜蓿一畝地產幹牧草1.5噸,畝收入可達800元左右,是種糧食收入的兩倍。實踐證明,發展人工牧草,以草代糧,草畜聯動,可爲我市糧食主產區向畜牧生產區轉變創造條件。建議借鑑山東省萊西市、文登市小觀鎮“奶牛養殖戶建牧草基地”的做法,下大氣力抓好牧草的普及種植工作,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奶牛業的發展。三是抓好龍頭示範,推行標準化生產。建議畜牧部門要加大工作力度,在我市龍頭企業中率先搞好示範,進一步擴大適度規模養殖基地,髮帶動產業升級。要建立健全疫病防疫體系,加強專業人才的引進,運用多種形式搞好科技下鄉,切實搞好科技服務,提高畜產品質量,擴大畜產品出口創匯。二要把林業作爲我市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加以培育。發達的林業是國家富足,人民富裕,民族昌盛的重要標誌。近幾年,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市林業已成爲促農民增收的一個新興產業,其經濟效益和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據調查,大田栽植速生林五年成材後,畝產10—15方,每方400—500元,每畝年均收入1000元左右,是種植糧食作物的3倍,其經濟效益十分可觀。隨着家庭裝修業的發展,木材需求量會更大,可見其市場需求潛力很大。與此同時,發展林業對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正如有人說,“一棵樹就是一個製氧機,一棵樹就是一個平衡器,一片林就是一個地下水庫”。因此建議,要採取多種形式,強化宣傳,增強全民綠化和效益意識,真正把發展速生經濟林作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一項新產業抓好。要動員全民以經濟林開發爲突破口,全方位培育林業產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結構的調整。要立足我市河流較多的優勢,大力發展河灘豐產林。抓住現有木材價格上漲,效益較好的有利時機,在適宜經濟林發展的鎮處加快大田經濟林發展。努力推進林業產業化經營,走出一條佈局規模化、生產基地化、經營專業化的新路子。三要積極調整種植業品種、質量結構。要加大種植業內部結構詷力度,大力發展蔬菜、加工專用果品、中藥材、花卉、繭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努力使農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化、科學化,以增繰農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蔬菜業是我市的支柱產業,也是我國加入wto後在國際市場肯有較強優勢的產業。爲此,要繼續圍繞“沿河”和“大泊窪”開發,大力發展各類形式的保護菜栽培,進一步擴大基地菜規模,切實抓好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果業也是我市的一大支柱產業,但加入wto後,果品品種質量是影響其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因些,要圍繞果品品種的調整和果品質量的提高,積極引進國內外新品種,大力實施南部山區開發戰略,加快老劣果的改造步伐,加大鬱閉園改造、地表植草、果園徽噴灌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的力度,進一步提高果品質量和經濟效益。

(二)努力提高產業化水平,不斷增強農業競爭力。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來,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已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良好的基礎。面對加入wto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我們要繼續把發展農業產業化營放在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來抓,全面提高農副業產業化水平,增強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拉動力,實現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一是建議市政府進一步完善加快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圍繞區哉農業特色,着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有較強國際市場開拓能力、能夠拉動升級、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要按照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要求,培育出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充分發揮其產業化發展中的主導俢。要採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措施,建立健全市場化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鼓勵土地適度集中,培育專業戶,提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水平,使農民從規模經營中增加收入。二是建議儘快推廣公司加基地、公司加合作組織、基地連大戶及“訂單式”農業的運營模式,充分調動農戶、龍頭企業、社區性合作組織的積極性,聯合協作,高起點規劃、多渠道籌資,加快基地建設步伐,特別是提高基地“本地化”水平(據調查,全市食品加工企業年需要蔬菜原料41.5萬噸,其中來自市內22.7萬噸,佔需求量54.7,來自外地18.8萬噸,點需求量45.3),拉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鏈條。三是建立和發展各種全作組織和行業協會,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要借鑑我市龍大企業集團和的做法,以有出口優勢的龍頭企業爲依託,鼓勵企業和農民積極興辦各類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爲同行者提供市場信息和技術服務,協調市場價格和行業管理,規範經營行爲和調整利益糾紛,保障農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要鼓勵多種所有帛成分、多種組織開工參與農產品流通,積極發展農村流通組織、民營流通企業和農民運銷大戶,搞好農產品市場流通和銷售服務,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

(三)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標準化生產是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椖,是產品進入市場,實農民增收的“身份證”和“通行證”。要提高我市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就必須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爲此建議,一要通過舉辦知識講座、輿論宣傳等各種形式,重點加強對各類經營大戶、科技帶動戶和龍頭企業廠長經理農業標準化知識的培訓和普及,大力開展“無農藥殘留放心農產品”活動,進一步強化廣大農村幹部、農業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民的標準化意識,提高廣大農民按照標準進行農業生產的覺悟,真正做到生產者按標準生產,經營者誠信經營,消費者放心消費。二要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建議有關部門組織部分專家,按照上級的要求,儘快制定完善符合我市實際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及生產技術規範,步建立起從種苗繁育、生產管理到食品加工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監測點,開展農產品不準進入市場,不準進入加工廠。建議市委、市政府要出臺有關文件,對不合標準的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不準進入我市,真正從源頭抓好,全面推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提高農產品質量。要積極引導企業建基地,按標準化組織農業生產,努力創造一批農業標準化蔬菜和畜牧示範區以及標準化奶牛、肉雞等養殖專業小區,特別是要加緊規定病區建設。要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大力發展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抓住加入wto的機遇,培育一批新的名牌,實現名牌效益。四要加強領導,改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議成立跨部門的農產品安全質量管理辦公室,合理劃分經貿、衛生、環保、質檢、農業、畜牧、工商等部門的管理權限,真正做到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業標準化建設的投入,儘快建立健全全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和鎮處農業質檢站(點),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設施、設備和檢測手段,提高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全面開展農產品重點生產基地環境監測和質量監控,確保農產品質量。

(四)積極推進城市化進程,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

人均佔有資源量少,是帛約我市農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只有讓越來越多的農民逐步離開土地,轉向非農產業,才能擴大和拓寬農民增收的空間。而加快城市化進程纔是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根本道路。那麼怎樣加快城市曄進程呢?一要制定實施積極的勞務輸出產業政策。要根據小城鎮建設規劃,借鑑當年實施特區、曹發區等傾斜政策那樣的力度,制定惡性循環傾向政策,鼓勵村辦企業、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等逐步向躍城鎮和統一規劃的經濟園區集中,以產業聚集帶動農民“離鄉、進城”,使之成爲培植農村經濟、農民增收新增長點的載體。要加快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農村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制度,爲農民進城創造良好的條件。二要大力發展各種形式農村勞動中介組織,加快農村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發展成爲邊《中接勞動力供求雙方的職業介紹機構。要開展對農村勞動力的專技能培訓、文化培訓和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增加就業適應能力。要建立和完善勞動法規和勞動力市場管理制度,規範市場主體行爲,保障用人雙方的僉權益。三要加快二、三產業發展。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鼓勵和扶持民到城鎮投資,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和二、三產業,使之成爲吸納農副業富餘勞動力的主體和農民致富的主渠道。

(五)強化各種服務措施(我們一定會做的更好)爲農民增收提供保障。新形勢開增加農民收入,是一項艱鉅而繁重的任務。建議各級黨委、政府要適應農業發新階段的需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努力搞好宏觀調控、宣傳指導、扶持服務和保駕護航。一要進一步完產呆護扶持政策。要調整國收入分配結構,適當向賓業和農民傾斜。要努力擴大預算內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基數,切實落實好國家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進一步調整投資方向和投資結構,按照wto規則,運用好“綠箱”、“黃箱”政策,重點支持農業化經營、農業科技、市場體系、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把有限的資金真正用於與農民增收直接相關的項目建設上。進一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農業投入機制,運用財政補貼、貼息、獎勵、稅收等措施,鼓勵多種經濟主體增加農業投資。引導和支持工商企業資本、民間資本、信貸資本、外資等多種資本投向農業,多渠道藉助外部資本的參與,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二要努力搞好各項服務。增加農民收入必須爲農民提供各種有效服務。一是科技服務。建議借鑑諸城、壽光等市的做法,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等方式,市級建立科技示範躍,鎮處建立科技示範園,村要培育科技示範戶,逐完善市、鎮、村三級示範推廣網絡,加快析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同時積極引進農業新成果、新技術和專業人才,發揮其優勢,努力促進我市經濟發展。二是信息服務。要儘快組建市農業信息躍,進一步健全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網絡。要積極利用國際互聯網等現代信息網絡,加快國際、國內農業科技知識的傳遞,及時爲農民提供農產品價格、需求等各種可信、有效的信息。三是市場服務。要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各種欺行霸市場交易秩序。繼續實施農副產品綠色通道,爲搞活農產品流通創造條件。同時,以整頓和規範農資市場爲重點,對種子、農藥、化肥等繼續開展打假護農活動,爲增加農收入創造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三要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減負就意味着增收。建議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各項減負政策,嚴格執行“一項制度、八個禁止”的規定,切實實行農民負擔一票否決帛。要進一步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加大專項治理力度,嚴肅查處各種加重農民負擔的違法違紀案件。繼續搞好農村稅費改革,開農村財務公開和民主理財,拰涉農收費、價格公示制度,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爲農業發和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三篇:關於農民收入現狀及對策的調查報告

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農業、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着wto的加入,農民增收緩慢已成爲影響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改善和農村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究竟農民收入現狀如何,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癥結何在?以及怎樣應對入世帶來的挑戰和ss機遇?02年4月份開始,我所在市政府組織專門力量,歷時2個月的時間,深入全市10個鎮處、50個村莊和500個農戶,採取聽彙報、入戶調查和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全市農民收入現狀進行了認真調節器查,有關情況如下。

一、農民收入現狀

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大、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以農業結構調整爲主線,採取得力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確保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據統計,2014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308元,比上年增加295元,增長9.8%。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1206元,比上年增加126元,增長10.4%;人均家庭經營收入1944元,比上年增加169元,增長8.7%人均轉移性收入及財產性收入152元,與上年持平。其主要特點是:

1、全市農民收入呈恢復性增長。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在連續三年下滑的情況下,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有所反彈。199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14.6%,99年6.6%,2014年6.3%,2014年反彈明顯,達到9.8%。全市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方面,一是非農收入增長較快。據對10個鎮處、50個村莊、500個農戶抽樣調查來看,2014年500個農戶非農獲得的收入爲171.5%萬元,人均農民非農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達到30.5%,比上年增長6.2%。其中外出勞務收入增長迅猛,總收入達125.2萬元,佔農民非農收入的73.1%,外出勞務人均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達到22.3%。二是畜牧收入佔農民家庭收入的比重增加。據抽查500農戶調查統計,2014年500個農戶畜牧業收入137.8萬元,佔家庭收入的23.7%,比上年增長17.5%,人均畜牧業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達到24.5%。三是個體私營經濟發展進一步擴大。據抽查的500個農戶調查統計,2014年500個農戶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28.1萬元,比上年增長5.3%,人均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爲5.1%。

2、民內部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據調查,由於自然環境、勞動者素質和產業結構調整差異等原因,造成農民低、高收入農戶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據500個農戶抽樣調查統計,2014年以從事糧食種植業爲主的農戶164戶,佔調查總戶數32.8%,家庭人均純收入1298元;以從事果業生產爲主,兼種糧食作物的農戶151戶,佔調查總戶數30.2%,家庭人均純收入2431元;以從事疏菜生產爲主,兼種糧食作物的農戶116戶,佔調查總戶數23.2%,家庭人均收入4052元;以從事養殖業爲主,兼種糧食作物的農戶33戶,佔調查總戶數6.7%,家庭人均純收入3120元;以從事二、三產業爲主的農戶36戶,佔調查總戶數7.2%,家庭人均純收入5213元。再從他們的收入結構來看,同是第一產業,收入不同。低收入戶生產結構比較單一,主要從事糧食種植業;高收入戶的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得較爲合理,糧經比例適當,產出效益較高。據500個農戶抽樣調查統計,2014年低收入戶一產人均民入1132元;中等收入戶一產人均收入2818元,是低收入戶的2.5倍;高收入戶一產人均收入3495元,是低收入戶的3.1倍.

3、農民人均消費水平喜憂參半。據500個農戶調查統計來看,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1892元,比上年增加264元,增長14%。生產費用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近三分之一,達到29.6%;生產消費支出佔農民家庭總支出近三分之二,達到62.6%;繳納各種稅費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4.67%;食品、衣着和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佔生活消費的50.3%,其中食品支出比上年減少10.6%;衣着消費支出比上年減少2.51%。用於居住消費、醫療保艦文化教育和交通通迅等項目的消費繼續呈上升趨勢。居住消費支出、醫療消費支出、文化教育消費支出、交通通訊消費支出分別比上年增長2.6%、3.5%、5.6%和8%。

二、制約當前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

通過調查來看,我市農民收入雖有一定增長,但隨着我國加入wto,下步農民收入仍面臨許多制約因素。

1、農產品價格指數持續下跌。隨着農產品供給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農產品供求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造成農產品區域性、結構性過剩,價格持續走低,出理農產品賣難、增產不增收,甚至增產減收的現象,造成農業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逐年減少,直接影響農民人均農業收入。據500戶居民家庭調查看,1997年人均出售農產品收入1182.4元,到2014年下降爲777元,下降了34.5%,這相當於每個農民比1997年少獲農產品現金收入405.4元,相當於70萬農村人口減少收入2.84億元。即使如此,我國主要農產品的價格還高於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20%—40%之間,特別是我國入世後,將面臨國外優質、價廉農產品的衝擊。在國際和國內農產品供大於求且價格持續下滑的情況下,農民增加農業收入的可能性越來越少。

2、農業生產成本連年上升。由於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制度,隨之出現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這種模式制約了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和現代勞動手段的推廣應用,導致土地生產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很多農產品生產費用居高不下,農業平均利潤率連年下跌,造成了農民“增投不增收”、“增產不增收”,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據農業部門統計,1997—2014年,全市農業生產總費用支出由103.8億元增加到149.8億元,年均增長速度爲11.1%。而同期我市農民收入年均增長幅度爲9.8%,費用增幅遠遠高於農民收入增幅。僅以小麥爲例,據調查來看,2014年小麥畝產成本255.03元,較上年增加8.8%,較1999年增加13.2%。分項來看,2014年小麥畝(畝產400公斤)費用188元,比上年增長4.8%,其中種子、農藥、化肥、排灌、收耕費分別爲15元、5元、80元、25元和63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0.2%、32.3%、27%、20%和53.8%。

3、

業結構調整不到位。通過調查來看,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除了農產品價格下跌、生產成本上升等客觀原因外,農戶農業結構調整不到位是目前影響農民增收最重要的因素。僅以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爲例,據調查,在生產條件大致相同的前提下,羣衆種植糧食,每畝純收入約400元;種植牧草,每畝純收入約800元;種植每畝純收入約2500元;林業育苗,每畝純收入約4000元;大棚蔬菜,每畝純收入約8000元。同是一畝地,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相差了19倍,這說明了農民增收困難的重要原因在於農業結構不合理。儘管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出發,非常重視農業結構調整,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結構調整滯後問題反映仍較明顯,仍與國際、國內市場要求不適應。通過調查來看,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因信息閉塞,對市場需求不摸底,不知道種什麼好,種什麼能夠掙錢,農民對市場的變化感到束手無策,農民和基層幹部存在觀望、畏難和埋怨情緒。同時,各村、戶在結構調整過程中,大而全、小而全,產業選擇趨同、結構層次較低現象比較普通,再加上資金不足,水利設施老化等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4、小城鎮發展滯後。改革開放以來,市委,市政府加愉小城鎮發展步伐,使我市小城鎮建設具規模,已成爲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據統計,1978——2014年,全市人口城鎮化率從13.4%上升到30.3%,有近一半的農業轉移人口被城鎮吸納。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小城鎮的發展仍滯後於工業化的非農化,小城鎮發展仍顯緩慢和滯後。小城鎮發展滯後使得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吸吶能力不足,影響了農業收入的提高。通過調查來看,農民增收困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民太多,農村富餘勞動力多。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市菜有農村勞動力35.8萬個,從事第一產業的21.7萬個,仍有農村富餘勞動力8萬多個需要轉移。從增加農民收入的角度看,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可通過讓一部分農民轉向經營非農產業和進行勞務輸出,使這部分農民收入有所增加,並帶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同時,把一部分農民轉出後,可相對增加農村人口的人均農業資源佔有量,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經營農戶收入增加。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90年代後,實踐表明,農民進入鄉鎮企業或外出務工,始終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來源。據統計部門統計,今年一季度,農村閒散勞動力走出去向二、三產業轉移,擴大了農民收入,已成爲農民增收的一個亮點。據調查百戶農民,外出從來人員23人,同比增長77.8%,收入爲43042元,同比增長85%,其中從第三產業得到的收入爲26460元,同比增長80.1%。

5、農業標準化水平低。隨着wto的加入和市場準入制度的建立,“綠色壁壘”的加高,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由於我市農業檔準化體系、農產品評價體系與國際標準不配套、不完善,農業監測建設滯後,我市農產品無標生產現象嚴重,造成部分農產品藥、肥殘留超標,重金屬、有害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質污染嚴重,使我市具有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屢次被拒收、扣留、退貨或索賠,嚴重影響了我市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增收。據調查,今年1—4月份,我市農產品出口創匯額5757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3%,僅這一項農民減少收入7500餘萬元。

三、下一步農民增收的對策建議

確保農民民入穩步增長,是農業、農村工作的主要目標。面對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新的形勢,要增加農民收入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思路,採取綜合措施,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總的要:以市場爲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以農業結構調整爲主線,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進一步加快城市化進程,全面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具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搞好農業結構調整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也是我市農業適應入世挑戰的客觀要求。目前,國內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農產品的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20%—70%。入世後,隨着關稅的降低,國陸軍廉價優質農產品將大量涌入我國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將面臨巨大的衝擊。與此相反,我市勞動密集型農副產品加工業和一些農產品如:蔬菜、果品、畜產品等生產成本低、價格大大低於國陸軍市場價格,在國際上則有較強的競爭力,是我市的一大優勢。因此,在具體的結構調整中,我們應該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以民展畜牧業爲軸心,以擴蔬菜、優果品爲主線,以發展經濟林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原則,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區域佈局結構,全面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一要把加快畜牧業發展作爲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的總抓手,做大做強。畜牧業是實現農產品轉達化增值,促進種植業,帶動加工業,拉動消費的中軸產業。目前,我市畜牧業發展與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據統計,我市畜牧業總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爲38%,而我省經濟發展較好的諸城市所佔的比重爲50%,世界中等以上發達國家所佔的比重爲60%—70%。特別是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奶、蛋需求量的增加,發展的空間和潛巨大。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有利於農業結構調整,有利於糧食轉化增值,也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調查分析表明,把發展畜牧業作爲農業結構的軸心產業來抓,是十分必要的一是要在民展豬、雞、羊養殖的同時,農村出了展奶牛生產,儘快擴大奶牛飼養規模,加快奶牛品種改良步伐,進一步壯大奶牛生產龍頭企業,加快開發新產品(如學生奶),創出自己的名牌。要發展奶牛生產,良種是關鍵。而通過調查來看,奶牛良種是制約我市奶牛業發展的突出問題。爲此應儘快建立奶牛良種繁育中心和示範點。特別是要充分發揮萊陽農學院的優勢,運用胚胎移植和人工授精等週期短、見效快、品質優的新技術,加快我市奶牛優良品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要借鑑新疆塔城市財政每年安排奶牛品種改良週轉金和農業小額貸款的做法,採取政府扶持、龍頭帶動、院企聯合等方式,由市畜牧局牽頭,建立奶牛良種繁育中心,依託本市公司建立奶牛良種繁育示範點,建立肉牛良種繁育示範點。同時,也要以

我市龐大、春雪等企業爲依託建立豬、肉雞良種繁育中心。二是積極發展牧草種植業,實現糧經作物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牧草是天然的優質飼料,在西方有着“綠色黃金”之美譽。在發達國家,牧草業在農業中佔有很重要地位,經濟效益顯著。據調查,種牧草比種糧食效益高的多。種植糧食效益高的多。種植苜蓿一畝地產幹牧草1.5噸,畝收入可達800元左右,是種糧食收入的兩倍。實踐證明,發展人工牧草,以草代糧,草畜聯動,可爲我市糧食主產區向畜牧生產區轉變創造條件。建議借鑑山東省萊西市、文登市小觀鎮“奶牛養殖戶建牧草基地”的做法,下大氣力抓好牧草的普及種植工作,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奶牛業的發展。三是抓好龍頭示範,推行標準化生產。建議畜牧部門要加大工作力度,在我市龍頭企業中率先搞好示範,進一步擴大適度規模養殖基地,髮帶動產業升級。要建立健全疫病防疫體系,加強專業人才的引進,運用多種形式搞好科技下鄉,切實搞好科技服務,提高畜產品質量,擴大畜產品出口創匯。二要把林業作爲我市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加以培育。發達的林業是國家富足,人民富裕,民族昌盛的重要標誌。近幾年,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市林業已成爲促農民增收的一個新興產業,其經濟效益和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據調查,大田栽植速生林五年成材後,畝產10—15方,每方400—500元,每畝年均收入1000元左右,是種植糧食作物的3倍,其經濟效益十分可觀。隨着家庭裝修業的發展,木材需求量會更大,可見其市場需求潛力很大。與此同時,發展林業對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正如有人說,“一棵樹就是一個製氧機,一棵樹就是一個平衡器,一片林就是一個地下水庫”。因此建議,要採取多種形式,強化宣傳,增強全民綠化和效益意識,真正把發展速生經濟林作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一項新產業抓好。要動員全民以經濟林開發爲突破口,全方位培育林業產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結構的調整。要立足我市河流較多的優勢,大力發展河灘豐產林。抓住現有木材價格上漲,效益較好的有利時機,在適宜經濟林發展的鎮處加快大田經濟林發展。努力推進林業產業化經營,走出一條佈局規模化、生產基地化、經營專業化的新路子。三要積極調整種植業品種、質量結構。要加大種植業內部結構詷力度,大力發展蔬菜、加工專用果品、中藥材、花卉、繭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努力使農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化、科學化,以增繰農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蔬菜業是我市的支柱產業,也是我國加入wto後在國際市場肯有較強優勢的產業。爲此,要繼續圍繞“沿河”和“大泊窪”開發,大力發展各類形式的保護菜栽培,進一步擴大基地菜規模,切實抓好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果業也是我市的一大支柱產業,但加入wto後,果品品種質量是影響其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因些,要圍繞果品品種的調整和果品質量的提高,積極引進國內外新品種,大力實施南部山區開發戰略,加快老劣果的改造步伐,加大鬱閉園改造、地表植草、果園徽噴灌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的力度,進一步提高果品質量和經濟效益。

(二)努力提高產業化水平,不斷增強農業競爭力。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來,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已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良好的基矗面對加入wto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我們要繼續把發展農業產業化營放在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來抓,全面提高農副業產業化水平,增強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拉動力,實現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一是建議市政府進一步完善加快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圍繞區哉農業特色,着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有較強國際市場開拓能力、能夠拉動升級、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要按照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要求,培育出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充分發揮其產業化發展中的主導俢。要採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措施,建立健全市場化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鼓勵土地適度集中,培育專業戶,提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水平,使農民從規模經營中增加收入。二是建議儘快推廣公司加基地、公司加合作組織、基地連大戶及“訂單式”農業的運營模式,充分調動農戶、龍頭企業、社區性合作組織的積極性,聯合協作,高起點規劃、多渠道籌資,加快基地建設步伐,特別是提高基地“本地化”水平(據調查,全市食品加工企業年需要蔬菜原料41.5萬噸,其中來自市內22.7萬噸,佔需求量54.7%,來自外地18.8萬噸,點需求量45.3%),拉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鏈條。三是建立和發展各種全作組織和行業協會,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要借鑑我市龍大企業集團和的做法,以有出口優勢的龍頭企業爲依託,鼓勵企業和農民積極興辦各類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爲同行者提供市場信息和技術服務,協調市場價格和行業管理,規範經營行爲和調整利益糾紛,保障農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要鼓勵多種所有帛成分、多種組織開工參與農產品流通,積極發展農村流通組織、民營流通企業和農~銷大戶,搞好農產品市場流通和銷售服務,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

(三)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標準化生產是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椖,是產品進入市場,實農民增收的“身份證”和“通行證”。要提高我市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就必須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爲此建議,一要通過舉辦知識講座、~宣傳等各種形式,重點加強對各類經營大戶、科技帶動戶和龍頭企業廠長經理農業標準化知識的培訓和普及,大力開展“無農藥殘留放心農產品”活動,進一步強化廣大農村幹部、農業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民的標準化意識,提高廣大農民按照標準進行農業生產的覺悟,真正做到生產者按標準生產,經營者誠信經營,消費者放心消費。二要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建議有關部門組織部分專家,按照上級的要求,儘快制定完善符合我市實際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及生產技術規範,步建立起從種苗繁育、生產管理到食品加工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監測點,開展農產品不準進入市場,不準進入加工廠。建議市委、市政府要出臺有關文件,對不合標準的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不準進入我市,真正從源頭抓好,全面推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提高

第四篇:關於農民收入現狀及對策的調查報告

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 ,也是農業、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着wto的加入,農民增收緩慢已成爲影響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改善和農村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究竟農民收入現狀如何,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癥結何在?以及怎樣應對入世帶來的挑戰和ss機遇?02年4月份開始,我所在市政府組織專門力量,歷時2個月的時間,深入全市10個鎮處、50個村莊和500個農戶,採取聽彙報、入戶調查和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全市農民收入現狀進行了認真調節器查,有關情況如下。

一、農民收入現狀

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大、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以農業結構調整爲主線,採取得力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確保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據統計,2014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308元,比上年增加295元,增長9.8%。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1206元,比上年增加126元,增長10.4%;人均家庭經營收入1944元,比上年增加169元,增長8.7%人均轉移性收入及財產性收入152元,與上年持平。其主要特點是:

1、全市農民收入呈恢復性增長。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在連續三年下滑的情況下,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有所反彈。199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14.6%,99年6.6%,2014年6.3%,2014年反彈明顯,達到9.8%。全市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方面,一是非農收入增長較快。據對10個鎮處、50個村莊、500個農戶抽樣調查來看,2014年500個農戶非農獲得的收入爲171.5%萬元,人均農民非農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達到30.5%,比上年增長6.2%。其中外出勞務收入增長迅猛,總收入達125.2萬元,佔農民非農收入的73.1%,外出勞務人均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達到22.3%。二是畜牧收入佔農民家庭收入的比重增加。據抽查500農戶調查統計,2014年500個農戶畜牧業收入137.8萬元,佔家庭收入的23.7%,比上年增長17.5%,人均畜牧業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達到24.5%。三是個體私營經濟發展進一步擴大。據抽查的500個農戶調查統計,2014年500個農戶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28.1萬元,比上年增長5.3%,人均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爲5.1%。

2、民內部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據調查,由於自然環境、勞動者素質和產業結構調整差異等原因,造成農民低、高收入農戶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據500個農戶抽樣調查統計,2014年以從事糧食種植業爲主的農戶164戶,佔調查總戶數32.8%,家庭人均純收入1298元;以從事果業生產爲主,兼種糧食作物的農戶151戶,佔調查總戶數30.2%,家庭人均純收入2431元;以從事疏菜生產爲主,兼種糧食作物的農戶116戶,佔調查總戶數23.2%,家庭人均收入4052元;以從事養殖業爲主,兼種糧食作物的農戶33戶,佔調查總戶數6.7%,家庭人均純收入3120元;以從事二、三產業爲主的農戶36戶,佔調查總戶數7.2%,家庭人均純收入5213元。再從他們的收入結構來看,同是第一產業,收入不同。低收入戶生產結構比較單一,主要從事糧食種植業;高收入戶的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得較爲合理,糧經比例適當,產出效益較高。據500個農戶抽樣調查統計,2014年低收入戶一產人均民入1132元;中等收入戶一產人均收入2818元,是低收入戶的2.5倍;高收入戶一產人均收入3495元,是低收入戶的3.1倍.

3、農民人均消費水平喜憂參半。據500個農戶調查統計來看,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1892元,比上年增加264元,增長14%。生產費用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近三分之一,達到29.6%;生產消費支出佔農民家庭總支出近三分之二,達到62.6%;繳納各種稅費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4.67%;食品、衣着和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佔生活消費的50.3%,其中食品支出比上年減少10.6%;衣着消費支出比上年減少2.51%。用於居住消費、醫療保健、文化教育和交通通迅等項目的消費繼續呈上升趨勢。居住消費支出、醫療消費支出、文化教育消費支出、交通通訊消費支出分別比上年增長2.6%、3.5%、5.6%和8%。

二、 制約當前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

通過調查來看,我市農民收入雖有一定增長,但隨着我國加入wto,下步農民收入仍面臨許多制約因素。

第五篇:農民收入問題調查報告

一、調查對象概述

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而農村人口占農村人口的70%以上.人們的生存,我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辛勤勞作的農民.現在農民收入問題已成爲我國的一個熱點問題,一個難點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收入有了很大增長,但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農民收入增長不是勻速的,就全國平均而言,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4年,爲超常增長時期,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15.9%。第二個階段,1985-1990年,爲波動增長時期,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長4.2%。第三個階段,1991-1996年,農民收入反彈回升,1996年比上年猛增9%,是90年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最高的一年。第四個階段,1997-2014年,爲緩慢增長時期,表現爲增幅逐年下降,維持緩慢增長。連續4年增幅下降後,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66.4元,比上年回升2.1個百分點,實際增長4.20%,屬於恢復性增長。

二、調查過程

(一)調查問卷:

1、您家鄉的居民的住房大多是?

(1)平房(2)樓房(3)別墅

2、您家鄉的發展狀況如何?

(1)發達(2)不發達

3、您家鄉的鄉鎮企業數量如何?

(1)很少(2)一般(3)很多

4、您家有多少人口?

(1)3(2)4(3)5(4)6

5、您的家庭收入平均每年是多少?

(1)3000元以下(2)3000-3500元(3)3500-4000元(4)4000元以上

6、您的家庭收入來源?

(1)農作物(2)外出打工(3)經商

7、您的家庭開支最多的是?

(1)家庭生活費(2)孩子教育費(3)醫療費

8、您家有多少人蔘加了醫療保險?

(1)無(2)1(3)2(3)所有

9、您的創業技能怎樣?

(1)很強(2)一般(3)較差

(二)調查分析

1、農民收入問題的現狀和困難

由於農民的收入本來就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的收入相當低,增收非常困難.我們調查顯示: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2014年,全國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622元,摺合爲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國平均值還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貧困線標準,2014年年底全國尚有2900萬絕對貧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標準,則全國有9000萬左右的人口低於此標準,而這個數量大於歐洲任一國家的人口總數。2014年公佈的絕對貧困人口數字,同2014年相比,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80萬人。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雖然不屬於統計中的貧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僅僅略高於貧困線,只要氣候等生產條件稍有不利變化,就會陷入到貧困人口的行列中去。這部分貧困人口和準貧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將受到自然和經濟基礎條件的約束,難度非常大。近年來,減貧速度不斷減慢。

(2)增收速度緩慢。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過去的情況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開放的前6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按可比口徑計算在14%~20%之間。而1997年以來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14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均gdp爲4460元,大約相當於540美元,按農業人口摺合爲人均300美元左右。到 2014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農村人均要實現這個目標,每年的增長率要達到12.2%。即使考慮到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將農村人均gdp的目標確定爲社會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長率也要達到8.4%。同這個要求相比,實際發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鄉差距加大。改革開放以來的25年中,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鄉差距縮小的年份只有9年,縮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兩個階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個階段是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後一個階段則主要是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城鄉收入比例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爲2.56:1,1983

年縮小到最低,爲1.82:1;然後不斷擴大,到1994年達到了一個新高,爲2.86:1;然後降低到1997年的2.47:1;從1998年開始,逐年顯著擴大,2014年擴大到3.23:1。近幾年來,儘管諸多因素都很有利,農民增收速度可以超過5%,但是仍可能落後於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並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總的說來,呈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從東南沿海向西部內陸地區遞減的趨勢。上海、北京和浙江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雲南、貴州、甘肅和陝西等省的3~4倍。由於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差異較小,因此,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的遞增趨勢。即東部沿海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別較小,而西部地區城鄉差別更大一些.

2、造成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的原因

(1)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表現:一是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國小及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約佔6%左右,國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結構調整上,思路狹窄,不敢主動出擊,存在等靠思想和過份依賴政府心理,瞻前顧後,怕擔風險,不敢大膽地調整產品結構,不具備適應市場經濟的應變能力。三是絕大多數農民對市場把握不準。從調查情況看,多數農民不瞭解和掌握市場行情,對市場需要什麼,既不去研究,也不會去搞深入細緻的調查,捕捉不到有價值的市場信息,在組織農業生產時,不是先看市場後抓生產,而是今年的生產看去年,對市場判斷不準把握不準,造成的結果是“什麼賺錢種什麼,種出什麼就賠錢”。

(2)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總體看,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戶少。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還不高,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力弱,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低,大部分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還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還是單純的買賣關係,產業化經營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級原料生產比重大,大部分農產品基本上是從農田到市場,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產品,高科技含量產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結構調整還只是停留在規模擴張上,缺乏在內在質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爲例,近兩年來,有的地區蔬菜種植特別是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連年快速增長,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種植結構雷同,品種特色不明顯,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貯藏、保鮮、深加工及包裝、運輸等嚴重滯後,如不抓緊研究對策,將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結構過剩,應引起高度重視。

(3)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引導、協調、服務功能滯後,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一是信息服務滯後,手段缺乏,不能及時給農民提供各種市場信息和致富信息,使農民無所適從,組織生產難,進入市場難。二是技術服務跟不上。原因是部門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員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主動上門服務意識差,其結果是科技人員得不到實踐,農民得不到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服務。特別是高新技術應用上,技術與生產嚴重脫切,導致農民增收難。三是信貸部門缺乏有效的資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戶貸款困難。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都有強烈的增收意識,並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項目,但苦於沒有啓動資金,而難以上馬。

(4)農民的負擔比較重.據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大部分農民家庭都有兩個孩子,孩子

要上學會需要一筆很大的投資,現在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學,不一輩子像他們一樣只是個農民,供一個子女上大學幾乎要花掉農民家庭三分之二的開支;家庭長輩的供養也需要一筆的開支.除此之外,還有農作物每年的成本開支.家庭生活費,子女教育費,農業成本費,三個最基本的方面的開支累加起來,對與本來就不富裕的農民來說,生活就難上加難了.

三、體會

我國農民數量如此之多,要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要帶領農民奔小康,要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增加農民的收入,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於農民自身的素質.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這就要求政府部門下鄉組織農民技能培訓,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讓農民大膽嘗試,自主創新,隨機應變,讓農民更多更早的瞭解市場的最新信息和動態.收入來自與農民,農民必須從自身做好.

2、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這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在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的同時,切實抓好質量安全管理。二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帶。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農村服務業,提高鄉鎮企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

3、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出去,可以增加農民的資源佔有量,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擴大農產品市場需求,同時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小城鎮,壯大縣域經濟,爲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把農民進城務工當成一項產業來抓,促進農民工跨區域流動,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4、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幫助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村經濟發展成本,促進農民增收。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基本建設資金應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經費應向農村傾斜,以逐步縮小城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對農業、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尤其是要配合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對農業和農民實行補貼的各種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對種糧農民生產直接補貼機制。

5、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爲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一是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堅持依法徵稅,加快鄉鎮機構改革,儘快取消農業特產稅。二是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規範糧食市場,完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積極探索對農民的補貼機制。三是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和衛生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制度的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解決農民因患傳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現的因病致貧、返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