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幹部建設調查研究報告多篇

幹部建設調查研究報告多篇

【第1篇】保障性住房建設調查研究報告

爲了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專題調研組,在陳昌智副委員長帶領下,從6月上旬到7月下旬,先後對山西、黑龍江、甘肅、河北四省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實施情況開展了實地調研。專題調研小組先後聽取四省政府有關工作情況的介紹,到20個市、14個縣與市、縣政府和有關部門座談,深入城區、林區、墾區、礦區和農村保障性住房建設工地實地考察,探訪廉租房、棚戶區和農村危舊房住戶,並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與四省人大、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領導同志充分交換了意見。同時,專題調研小組還委託安徽、江西、山東、河南、雲南等5省人大財經委、預算工委對保障性住房建設情況開展專題調研並提交了調研報告。現將專題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保障性住房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解決城鄉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難問題。黨的xx大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爲重點的社會建設,到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xx年,國務院制訂了《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提出以加快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爲重點,多渠道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工作目標和政策措施。xx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又下發了《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進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xx年第4季度,國務院決定在新增的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安排75億元用於新建廉租住房補助,2億元用於農村危房改造試點。今年3月,xx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落實和完善促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政策措施,爭取用三年時間,解決750萬戶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和240萬戶林區、墾區、煤礦棚戶區居民的住房問題。在xx年預算安排的中央重大公共投資中,有493億元用於廉租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和少數民族地區遊牧民定居工程建設。國務院有關部門及時制定了廉租住房保障規劃,出臺了有關農村危房改造的指導意見,確定在xx年採取實物配租和租賃補貼相結合的方式,解決260萬戶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其中新增廉租住房177萬套、新增發放租賃補貼83萬戶;解決80萬戶林區、墾區、煤礦的棚戶區居民的住房改造;幫助80萬個農村貧困戶實施危房改造;繼續推進遊牧民定居工程。

在實地調研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各級黨委、政府對於貫徹落實中央“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戰略決策,決心大、信心足、力度強,把保障性住房建設作爲拉動經濟、擴大內需、改善民生的重點工程,積極推進,大力實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認識明確,態度積極。山西省委、省政府將保障性住房作爲“五大惠民工程”之一,納入構建和諧山西的指標考覈體系。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將廉租房建設、城市棚戶區改造、農村泥草房改造作爲全省“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擺上重要日程。甘肅省委、省政府將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和農村危舊房改造作爲今後三年的一項重點工作。河北省出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管理辦法,明確在三年內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

(二)強化組織,大力推進。各地政府結合本地實際,組織有關部門編制了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山西省確定了“xxx”期間全省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和城市棚戶區改造的目標任務。黑龍江省提出,用5—8年的時間,完成煤礦城市、非煤城市、林區、墾區的棚戶區改造、農村泥草房改造和城市廉租住房建設的任務,涉及城市居民200萬戶,農村居民160萬戶。甘肅省提出,xx年至xx年,基本解決全省26萬戶現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用5年時間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涉及農村居民200萬戶。河北省結合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的目標,加強城市、礦區的棚戶區改造和低收入居民廉租住房建設。四省的省級政府和市縣政府都成立了保障性住房建設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措施,強化組織協調和指導監督。省與市、市與縣區政府都層層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分解任務,量化指標,形成了“省級政府負總責,縣市區政府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各地還制定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和規章制度,規範管理,嚴格監督,對保障性住房建設情況開展聯合檢查,努力將工作落到實處。

(三)勇於探索,注重創新。各地在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同時,注重機制創新,積極探索總結有益的經驗。山西省堅持政府主導,積極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把廉租住房建設與經濟適用房建設、城市和煤礦棚戶區改造一併納入城市開發建設的總體規劃。太原市依託企業和社會各方面力量,提高工程效益和建設效率,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可持續性。黑龍江省將“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政策優惠、保障優先”作爲解決居民保障性住房的基本方針。哈爾濱、齊齊哈爾市等中心城市發揮區位優勢,採取土地置換和減免稅費等方式,積極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進城市棚戶區改造工程。林區提出把棚戶區的改造和生態建設結合起來,堅持“宜樓則樓,宜平則平”;墾區將棚戶區改造與有效復墾土地、擴大耕地面積結合起來;有些城市把棚戶區改造與改善城市基礎設施統籌安排。有些地方還探索對廉租住房實行政府與居民共有產權的模式,按照羣衆自願原則,向有條件的住房保障對象低價出售部分產權,緩解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壓力,滿足部分羣衆擁有住房產權的願望;有些地方多方籌集建設資金,積極推進農村危舊房改造工程建設,改善農民的住房條件;也有一些地方將城區內廉租住房的底層作爲商業鋪面出租或出售,籌措資金彌補廉租住房小區物業管理費用。

(四)注重民生,講求實效。河北省對農村危房改造,提出了能維修的不要遷建,必須拆建的合理控制建設標準的要求,計劃從xx年至xx年,完成16.2萬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三年總投資32.8億元,每戶需改造資金2萬元左右。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棚戶區改造採取先建後拆的辦法,有效地維護了羣衆正常的生產生活。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爲農村特殊困難羣體實施危舊房改造,今年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改造240戶危舊房,每戶建築面積45平方米,造價2.6萬元左右,農民每戶自籌資金不到1萬元。河北省石家莊市爲解決廉租住房保障對象的困難,今年從社會上租賃3500套住房爲低收入困難居民提供廉租房,使羣衆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中央政策帶來的實惠,也促進了住房租賃市場的發展。

(五)狠抓落實,初見成效。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彙總各地上報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去年4季度以來中央財政安排的570億元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已下達548億元。全國已開工廉租住房建設項目126萬套,完成投資400億元,全國新增租賃補貼戶數154萬戶;煤礦棚戶區改造已開工10萬戶,林區棚戶區改造已開工15.7萬戶,農墾危舊房改造已開工16.2萬戶,農村危房改造已開工49.4萬戶,遊牧民定居工程已開工7.5萬戶。其中,山西省的廉租住房、城市、煤礦等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已完成投資195億元;黑龍江省“四棚一草一租”工程,已完成投資428億元;甘肅省廉租住房建設,已完成投資12億元;河北省廉租住房建設,已完成投資15.2億元。

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城鄉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設,直接涉及羣衆切身利益,是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要做到得民心、順民意,不僅要有良好的願望和堅強的決心,還要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精心組織、紮實推進。專題調研中,我們發現有些地方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中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困難需要深入研究解決。

(一)規劃不夠紮實。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必須準確掌握城鄉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情況,實事求是地制訂好建設規劃。從調研反映出來的情況看,有些地方沒有開展住房普查,僅依靠抽樣調查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總數的一定比例編制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不能準確反映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實際情況;有的地方爲了多爭取中央補助資金,或者急於改變城鄉面貌,沒有充分考慮當地政府和羣衆的承受能力,編制的建設規劃過大,任務過重。有的城市向上級申報的廉租房建設規劃,大大超過了應保障對象的戶數;有的縣上報申請農村危房改造的資金,就達10億多元。按照國家要求,地方申報中央補助的廉租住房建設項目時,應該在配套資金、徵用土地和前期準備等方面基本具備開工條件。但我們瞭解到有不少地方的項目配套資金、徵用土地等,至今還沒有全部落實。

(二)攤子鋪得過大。有的城市提出xx—xx年新建廉租住房16萬套,佔全市居民總戶數的三分之一,今年新建廉租房規劃就佔全省規劃的72%;有的林區城市提出改造棚戶區住房約佔該市城市居民戶數的55%;有的農業墾區提出改造棚戶區戶數約佔居民戶數的60%。有些城市的棚戶區改造形成了平房改樓房、舊房改新房,拆遷建設任務很重。有的市縣政府將省裏確定5年完成的城市棚戶區改造任務縮減在3年完成,要求更爲緊迫。有的省提出,用5年時間完成全省農村危舊房改造,約佔全省農村戶數的45%。

(三)資金配套困難。今年以來,由於經濟增速減緩和結構性減稅的影響,各級財政收入增速普遍較低,完成今年預算存在很大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地方落實保障性住房配套資金壓力很大。有的省今年完成廉租住房建設任務,約需資金80多億元。其中,中央補助12.93億元已全部到位,而地方需配套的67億元,市縣政府反映難以落實。有不少市縣政府將落實保障性住房配套資金寄希望於銀行發放政策性長期貸款。有的省xx年安排的廉租住房建設項目,至今尚未全部落實配套資金。有些地方推行農村危舊房改造,政府對每個農戶按4000—5000元補助,還不足改造所需資金的10%,許多農戶只能依靠大量向銀行貸款或向親友籌借,五保戶、低保戶等貧困農戶難以承擔。

(四)保障標準偏高。國家要求,當前保障性住房工作的重點,是通過租賃補貼和實物配租,優先解決城市最困難羣衆的基本住房問題。有的城市廉租住房建設標準達到每平方米2500元左右;有的城市將保障對象的收入標準提高到人均年收入一萬元左右,擴大了廉租住房的保障範圍,增加了政府保障的難度。有的地方爲推進農村舊房改造,對富裕農戶也給予了資金補助,有些農戶改造後的住房面積很大,用於出租。

(五)模式比較單一。有些煤礦、林區、墾區的棚戶區改造,基本上是成片拆平房蓋樓房。有些居民原有的平房面積較大,改造成樓房後,每戶只無償置換50平方米,擴大面積需自費購買,羣衆有意見。有的城市反映,不少居民不願搬遷。有的林區提出將職工集中異地搬遷蓋樓房,有些墾區農場集中蓋職工樓,給職工今後的生產生活帶來不便。羣衆由平房搬進樓房後,水、電、氣、暖等生活費用都將大幅增加,有些居民承擔不起。有些高寒地區施工期短,居民原有住房拆除後,新房建不起來、搬不進去,將給羣衆生活帶來困難。

三、出現困難和問題的原因分析

由於保障性住房建設開展的時間不長,各地都在探索、積累經驗,出現上述困難和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分析,主要是:

(一)有些地方對中央的精神把握得不夠準。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解決低收入困難居民的住房問題,是中央的重大決策,有利於拉動經濟,改善民生,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落實好中央的決策,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既要盡力而爲,又要量力而行。從調研情況看,我們感到各地對改善居民的住房條件積極性很高,將保障性住房建設視爲“千載難逢的機遇”,希望在中央的幫助下多進行一些建設。但有些地方沒有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改善最困難羣衆的基本住房條件上,而是全面推進城市舊城區改造和農村房屋建設,編制的規劃過大,增加了落實的難度;不少地方財政投入不足,大量依靠銀行貸款,或拖欠工程款,將會增加政府的信用風險,影響今後的可持續發展;還有的地方希望靠政府的補助“拉動”農民幾倍甚至十幾倍的住房消費,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將會影響農民今後的生產和生活;有些地方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中,過多考慮亮化城市,美化鄉村,改善城鄉面貌。

我們認爲,實現“住有所居”是黨的xx大提出的到實現的目標,是政府一項長期任務。實現這個目標,應該堅持統籌兼顧、循序漸進,建設規模和標準應該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政府、羣衆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建設規模不能太大,標準不能太高,要求不能太急、太快。

(二)有些地方對政府及其部門間應承擔的責任落實得不夠好。中央確定,保障性住房建設由省級政府負總責,市、縣政府抓落實,中央財政對地方補助部分建設資金。而有些省級政府的責任不夠落實,把投資和建設的責任過多放在了市縣政府身上,省裏安排資金補助很少。有些市縣政府認爲,開展大規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設,是中央的決策,規劃由省級有關部門審批,投資應主要由中央和省級政府承擔,基層政府承擔不了主要責任。由於各級政府間的責任劃分得不夠清楚,影響了中央決策的落實。保障性住房建設涉及城鄉建設、發展改革、財政、民政、土地、環保、稅收、金融等多個部門。有些地方在資金籌措、前期準備等方面的部門責任落實得不夠好,影響工作效率和建設進度。

(三)地方財力與承擔的責任不夠匹配。從住房保障情況看,越是經濟財政發展水平低的地方,城鄉居民的收入越低,住房條件越差,政府保障任務越重,承擔的資金越多,落實的困難就越大。這次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的廉租房建設,分別按每平方米300元、400元補助,而實際造價約1200元—1500元,有的還要更高。中央補助還不足實際造價的30%,地方需配套70%以上,不少地方落實困難。有的地方爲多爭取中央的補助資金,不顧實際可能多報項目,先把中央補貼資金拿到手,造成了地方配套資金落實困難。

四、落實好中央決策的幾點建議

爲全面落實中央關於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總體要求,各級政府都要正確領會中央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實事求是地制訂建設規劃,堅持統籌兼顧、量力而行,進一步落實責任、完善政策,各級政府形成合力,共同把這項利國利民的大事切實抓緊抓好。

(一)明確工作目標,優先把最低收入困難羣衆的基本住房問題解決好。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必須把解決最困難羣衆的住房問題放在優先位置,多做“雪中送炭”,少做“錦上添花”。除重點改善城市特困羣體住房,煤礦、林區、墾區的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外,還應把其他工礦的棚戶區改造逐步納入中央投資補助範圍。要正確把握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目標和要求,住房保障不能簡單地理解爲由政府爲保障對象無償提供住房,煤礦、林區、墾區的棚戶區改造不能理解爲拆舊翻新蓋高樓,農村危房改造也不能理解爲農村大規模新房屋建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訂建設規劃。政府有能力提供廉租房實物配租的,應集中財力,落實資金,加快建設;沒有能力的地方,應保證租賃補貼發放,或者按照節儉、適用的原則,維護、修繕、利用現有舊房,改善困難居民的住房條件,切忌不顧代價拆遷建樓,造成資源浪費。

基本住房保障應調動政府和社會兩個積極性,多渠道籌措和落實建設資金,政府的土地出讓淨收益應主要用於保障性住房建設。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反映,目前國家對農村危房改造的資金實行以農民自籌爲主、中央和地方政府補助爲輔的辦法,由於一些特困農戶沒有自籌能力,籌措資金難以落實,建議國家提高補助標準,完善相關政策,真正解決好睏難農戶的危房改造問題。對於地方政府的這些建議,請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完善政策,及時提出指導性意見。

(六)建章立制,爲保障性住房建設提供法制保障。住房保障與教育、醫療、就業、養老保障一樣,都是我國社會保障基本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相關制度、政策等還不夠完善,地方同志希望國務院儘快制定住房保障的行政法規,使這項工作有法可依。住房保障法已經納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建議相關方面抓緊研究,儘快制定頒佈施行。

【第2篇】做好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調查研究報告

調查報告:做好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調查研究報告

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建立完善、規範、有序、有效的企業信用體系,構建以誠信文化爲核心、以信用制度爲載體、以信用記錄爲依託、以信用監管爲手段的企業信用催生、成長和維護系統。要面向市場,加強企業信用管理,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運用市場機制,強化信用管理的內部約束機制和利益激勵機制;在法律框架內,按照規範、有序和不搞重複建設的原則,充分發揮銀行系統信貸評價登記系統、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工商登記年檢等系統的作用,培育以企業爲主體、服務全社會的社會化信用體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企業信用標準體系、企業信用狀況評價體系、企業信用風險防範體系、企業信用信息披露體系、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並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爲提升企業整體信用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

一、具體爲完善六個體系

(一)企業信用標準體系

信用標準(creditstandard)是指當採取賒銷手段銷貨的企業對客戶授信時,對客戶資信情況進行要求的最低標準,通常以逾期的dso和壞帳損失比率作爲制定標準的依據。國際通行的四等十級制評級等級,具體等級分爲:aaa,aa,a,bbb,bb,b,ccc,cc,c,d。從aa到ccc等級間的每一級別可以用+或-號來修正已表示在主要等級內的相對高低。如aaa級的含義就是信用極好,表示企業的信用程度高、債務風險小。該類企業具有優秀的信用記錄,經營狀況佳,盈利能力強,發展前景廣闊,不確定性因素對其經營與發展的影響極小。企業信用標準的設置,直接影響對客戶信用申請的批准與否,是企業制訂信用管理政策的重要一環。

(二)企業信用評價體系

企業徵信是指在對企業、債券發行者、金融機構等市場參與的主體的信用記錄、經營水平、財務狀況,所處外部環境等諸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就其信用能力(主要是償債能力及其可償債程度)所作的綜合評價。企業徵信在形式上表現爲一種對履約能力及其可信程度所進行的一種綜合分析和測定,它是市場經濟體系不可缺少的中介服務。在我國,隨着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信用關係日趨複雜,由此產生的信用風險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也日益深遠。特別是加入wto以後,我國將更快地融入全球經濟。在這種背景下,只有通過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信用保障體系,及時揭示和預警信用風險,才能爲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創造良好的條件,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三)企業信用信息傳播體系

互聯網是目前最好的傳播平臺。其優勢是傳播快、信息可留存、可及時更新以及查閱檢索方便等。其次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從企業信用體系的長遠建設和發展來看,應該及早着手建立全區聯網甚至全國聯網的企業信用狀況諮詢系統,以方便廣大用戶對於信用信息的消費需求。

(四)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

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應該是一個層級結構。應該成立企業信用管理機構,統一組織和協調企業信用自身、企業信用服務體系、企業信用網絡平臺建設等。同時由各級企業主管部門建立相應的信用信息採集鑑別和傳播機制,實現企業信息的標準化生產、標準化傳播和全方位供給。大型企業內部必須設立信用管理崗位,以協調本企業信用管理事務。

二、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原則

1.市場化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要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形成信用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過程。

2.法治化原則。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必須堅持法治化原則,要在國家有關法律的規範之下進行,同時要充分行使中央政府賦予我們的民族區域自治權力,根據實際制訂符合地區實況的與信用建設相關法規條例,推動企業信用狀況在法治化軌道上逐步改善。

3.系統性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第一,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需要調動各個部門、各個地方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第二,需要從信用標準、信用評價、信用信息交換、信用信息消費以及信用市場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治理,整體推進。

【第3篇】工會幹部隊伍建設調查研究報告

加強工會幹部隊伍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履行工會職能,實現工會各項任務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改革和發展形勢對工會工作提出的要求。工會的工作要取得成效,關鍵是要有一支過硬的工會幹部隊伍。當前,我市工會幹部自身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但是否完全適應新時期工會工作需要?幹部隊伍的素質、能力水平是否能很好地履行職責和勝任工作?對此調研組進行了調查研究。

一、工會幹部自身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全市各級工會組織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幹部的自身建設,在各級黨委的領導下,幹部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逐步優化,幹部素質顯着提高,工作作風明顯改善,責任意識和創優爭先的競爭意識進一步增強。我市工會工作近年來所獲得的巨大成績,正是各級工會幹部自身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的充分體現。但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在工會幹部自身建設中也還有一些問題不容忽視。

(一)行業工會領導人配備邊緣化。雖然縣市區黨委在工會主要領導的選配上與市總工會建立了聯繫機制,溝通渠道通暢,且落實了黨委常委擔(兼)任工會主席制度,縣市區黨委對工會工作的領導得到加強。但在行業(產業)工會和基層工會領導人的配備上,沒有形成很好的溝通機制,在工會領導幹部的配備上存在兼職化、安置化、三線化,沒有真正把工作能力強、羣衆威信高、年紀比較輕的同志選配到工會領導幹部崗位上來。行業工會領導人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會的作用發揮,影響了工會工作整體推進。

(三)工會幹部在工作作風、能力水平和綜合素質方面參差不齊。雖然大多數工會幹部注重自身素質的鍛鍊和提高,但也還有一些幹部工作作風不過硬,對工會工作理論學習不夠、知識儲備不足,工作缺乏責任意識和創新精神,習慣於按部就班,不願意動腦筋,解決問題能力和水平不高,工作打不開局面。近兩年來,市總工會辦公條件大爲改善,基本實現一人一臺電腦,爲推行現代化辦公創造了必要條件。但目前仍有10%幹部甚至中層主要負責同志只會點擊電腦,不會文字編輯,不會信息傳遞,反映出幹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二、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環境如政策、體制上的原因,也有工會自身的原因。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基層黨委對工會幹部的管理使用不夠重視。一些基層黨委對工會組織和工會工作的認識還只停留在工會有作用,但作用不大的程度上。一些基層黨委在選拔和使用工會幹部時,沒有與上級工會溝通的意識,認爲上級工會只是協管,沒有溝通的必要。一些基層黨委對工會幹部交流使用也不夠重視,在選拔、任用和交流乾部時,很少將工會幹部納入其中,造成了一般工會幹部的不循環。

(二)工會的幹部協管職能難以充分履行。當前,基層工會的幹部配備及調整等問題,還存在黨委徵求工會部門的意見不夠的現象。由於黨委在管理使用幹部上形成的一些相對固定的模式,工會部門無法很好地發揮幹部協管作用,導致工會部門在幹部管理使用方面顯得十分被動。加上工會部門自身沒有細化和完善幹部協管機制,特別是在工會內部如何培養使用幹部方面沒有建立一套可行的制度和措施,造成工會幹部隊伍出現斷層問題,一方面容易造成上級工會與基層工會工作脫節,另一方面也影響一些工會幹部的工作積極性,使一些工會幹部不太願意鑽研工會工作的業務,得過且過,混混日子,影響工會隊伍的建設。

(三)工會幹部對自身建設的認識不到位、要求不嚴格。有些工會幹部對自身工作缺乏正確認識,對工會工作缺乏認同感,工作的積極性不高;有些幹部認爲工會工作做好了是錦上添花,做得不好也無礙大局,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就行了,因而自身學習、提高素質的動力不足,學習的自覺性不高;有些工會幹部從事此項工作時間較長,做了許多樹典型、推經驗、解困難的工作,認爲成績夠好、努力夠多,工作不需要再那麼認真,工作標準和要求也降低了,得過且過,不求上進等等。

三、加強工會幹部隊伍建設的建議與對策

中國工會十五大緊緊圍繞建設什麼樣的工會、怎樣建設工會這一重大時代課題,指出中國工會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這是對新時期工會地位和作用的科學判斷,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工會工作的基本任務、工作重點和主要途徑,是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工會工作規律認識的一次飛躍,也對加強新形勢下的工會幹部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強工會幹部隊伍建設,是實現工會工作創新發展的內在要求和組織保證。要建立健全學習培訓機制、輪崗交流和掛職鍛鍊機制,完善幹部使用和激勵機制,強化幹部管理和監督機制,採取切實有力措施,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立場堅定、業務能力過硬、羣衆觀念牢固、工作作風踏實、精神狀態優良的工會幹部隊伍。

任何工作的好壞,關鍵在於人。工會工作也不例外。在當前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現我市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征程中,只有堅持以人爲本,切實加強工會幹部自身建設,才能真正發揮好工會組織在服務科學發展、服務職工羣衆的作用。要按照市工會三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的要求,思考新對策,尋求新突破,切實抓好工會幹部的隊伍建設,保證工會各項職能落實到位。

(一)積極爭取黨委對工會幹部隊伍建設的重視,努力形成工會幹部能進能出機制。各級工會組織要主動向黨委宣傳工會是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工會的地位反映着工人階級的地位。要用富有成效的工作和職工羣衆的真誠擁護贏得黨委信任、重視和支持。各級黨委應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的有關文件精神,從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羣衆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政治高度着眼,把作風正、能力強的年輕幹部選拔到工會領導崗位來,特別要注重從工會內部培養提拔年富力強的幹部。加強工會幹部的配備和交流使用。各級黨委在本級幹部使用上要做到通盤考慮,建立工會與其它黨政機關幹部輪崗制度,改變單向交流、只進不出的現象,改變在工會安置幹部的做法,真正實現幹部的雙向交流。

(二)切實抓好工會幹部選配、協管工作,進一步增強工會幹部隊伍生機與活力。建立工會幹部選配、協管的有效機制,爲管理使用工會幹部提供製度保證。一是任前考察制。在確定基層工會正副主席人選前,按照工會幹部協管要求,上級工會要會同所在基層黨委部門聯合進行考察,真正把那些熱愛工會工作,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羣衆基礎好的同志選配到工會領導崗位上來。二是調動報告制。工會正副主席需要調動時應及時向上級工會報告。上級工會經過調查認爲符合有關法規政策的可以同意,如不合乎有關規定,應建議和督促基層黨委部門進行糾正,確保工會幹部隊伍的穩定性,維護工會幹部的正當權益。三是目標考覈制。上級工會要加大對下級工會幹部的考覈力度,對下級工會正副主席的個人全面情況進行年度和任期目標考覈,包括中心工作、業務工作、政治素質、工作作風、工作能力、敬業精神、羣衆基礎等方面,分爲優秀、稱職、合格、不合格等檔次,並將考覈情況反饋給黨委部門。四是建議調整制。在工會正副主席年度或任期目標考覈中,被評爲不合格的,上級工會可以向黨委部門提出建議調整的意見,在換屆選舉時進行調整。

(三)着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工會幹部隊伍,爲全市工運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證。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簡單的說就是樹立四個意識、具備五大素質、抓好三項工作。

1、樹立大局、責任、羣衆和創新四個意識。一是樹立大局意識。緊緊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自覺地把工會工作納入黨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中去謀劃、去思考,爭取黨和政府的支持,不等不靠,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面向基層,面向職工開展活動,不斷提高工會工作服務大局、服務職工的能力。二是樹立責任意識。全心全意爲職工羣衆服務,是工會幹部應盡的職責。工會幹部應該以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爲天職,視工運事業重如山,視個人名利淡如水。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把職工羣衆的安危冷暖時刻掛在心上,全心全意爲職工羣衆謀利益,經常深入職工羣衆,做職工羣衆的知心人,多爲職工辦實事、辦好事。三是樹立羣衆意識。堅持走羣衆路線,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許多新鮮事物、新鮮經驗,都產生於基層、來源於羣衆。工會幹部要從繁雜的事務中解脫出來,多向基層要經驗,向羣衆要點子,向實踐要創新,努力做好調研成果的轉化利用工作。四是樹立創新意識。工會幹部必須具有強烈的進取意識和創新意識,以頑強的毅力、飽滿的精神和昂揚的鬥志去克服困難。只要我們振奮精神,迎難而上,百折不回,勇於創新,工會事業一定會呈現出百般紅紫鬥芳菲的景象。

2、具備政治、知識、能力、品德和心理五大素質。一是具備政治素質。在新形勢下,工會幹部必須強化自身的政治意識,提高政治素質。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自覺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強政治敏銳性和鑑別是非能力。二是具備知識素質。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素質是工會幹部素質的核心,一個合格的工會幹部至少應具備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專業相關的知識、文化知識、應用技術知識五個方面的知識,爲有效開展實踐工作,儲備豐富的知識。三是具備能力素質。工會幹部應關注創新、決策、協調、調研和學習這五種能力素質的提升。提高解決當前工會工作面臨新情況、新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具備品德素質。工會幹部應突出品德素質修煉,要正直、誠信、負責、守法、正派,使工會幹部成爲作風優良、品德高尚、職工信任的優秀的工會工作者。五是具備心理素質。隨着工會工作的推進,工會幹部面臨着更多的挑戰,因而承受的心理壓力更大,必須有健康的心理素質,要有堅定的自信、明確的自知、不息的自強、適度的自控。具備了上述心理素質,也就具備了一個工會工作者的基本心理要求。

3、抓好培訓、考覈和作風建設三項工作。一是加強教育培訓,倡導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工會幹部隊伍。要加強工會幹部的業務培訓。從時代要求出發,立足工會工作實踐及工會幹部自身的發展,制定科學的工會幹部培訓計劃。積極探索工會幹部培訓的新手段、新方法,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進一步倡導工會幹部終身學習的觀念,營造工會幹部刻苦學習、勤奮學習的良好氛圍。着眼於推動工會工作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不斷提高學習的實效性。工會領導幹部要成爲學習的典範,帶頭學習,爲推動工作創新、創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務,提供基本的素質保障。要努力爲工會幹部的學習創造條件,提供便利,對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工會幹部要給予一定的激勵。二是完善考覈監督機制,加大工會幹部的激勵力度,激發工會幹部的工作激情。建立科學的工會工作評價體系。科學的評價體系,既要有定性的要求,更要有量化的指標;既要有階段的工作成果,更要有持續的效應;既要有上級工會、同級黨組織的肯定,更要有廣大職工的認同。要推行責任目標考覈,把工作目標的完成情況及其過程中體現出的政策業務水平、創新能力、工作責任心有機結合起來。

在考覈中要堅持看主流、看發展、看變化、看成果,以職工羣衆的滿意程度作爲考覈的重要依據,把考覈結果與工會幹部的選拔任用、經濟分配掛起鉤來,在提拔、任用、獎金、福利、培訓深造上給予足夠重視,以留住高素質人才、吸引高素質人才、激勵高素質人才,穩定工會幹部隊伍。三是加強工會的作風建設,強化工作的羣衆觀念,培育工會幹部的人格力量。要把羣衆滿意不滿意作爲工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增強爲廣大職工服務的觀點,努力克服行政化傾向,把工會工作建立在廣泛的羣衆基礎上。要努力轉變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要多到企業,多到一線職工中去,聽取職工羣衆意見,反映職工意願,爲廣大職工辦好事辦實事,以求真務實的態度推進工作開展。要克服羣團組織羣衆化,努力提高執行力,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雷厲風行,努力提高工作的實效。要加強自身修養,着力人格形象的塑造,通過工會幹部的人格力量提高工會幹部的威信與感召力。

【第4篇】調查報告:做好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調查研究報告

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建立完善、規範、有序、有效的企業信用體系,構建以誠信文化爲核心、以信用制度爲載體、以信用記錄爲依託、以信用監管爲手段的企業信用催生、成長和維護系統。要面向市場,加強企業信用管理,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運用市場機制,強化信用管理的內部約束機制和利益激勵機制;在法律框架內,按照規範、有序和不搞重複建設的原則,充分發揮銀行系統信貸評價登記系統、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工商登記年檢等系統的作用,培育以企業爲主體、服務全社會的社會化信用體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企業信用標準體系、企業信用狀況評價體系、企業信用風險防範體系、企業信用信息披露體系、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並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爲提升企業整體信用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

一、具體爲完善六個體系

(一)企業信用標準體系

信用標準(creditstandard)是指當採取賒銷手段銷貨的企業對客戶授信時,對客戶資信情況進行要求的最低標準,通常以逾期的dso和壞帳損失比率作爲制定標準的依據。國際通行的”四等十級制”評級等級,具體等級分爲:aaa,aa,a,bbb,bb,b,ccc,cc,c,d。從”aa”到”ccc”等級間的每一級別可以用”+”或”-”號來修正已表示在主要等級內的相對高低。如aaa級的含義就是“信用極好”,表示企業的信用程度高、債務風險小。該類企業具有優秀的信用記錄,經營狀況佳,盈利能力強,發展前景廣闊,不確定性因素對其經營與發展的影響極小。企業信用標準的設置,直接影響對客戶信用申請的批准與否,是企業制訂信用管理政策的重要一環。

(二)企業信用評價體系

企業徵信是指在對企業、債券發行者、金融機構等市場參與的主體的信用記錄、經營水平、財務狀況,所處外部環境等諸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就其信用能力(主要是償債能力及其可償債程度)所作的綜合評價。企業徵信在形式上表現爲一種對履約能力及其可信程度所進行的一種綜合分析和測定,它是市場經濟體系不可缺少的中介服務。在我國,隨着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信用關係日趨複雜,由此產生的信用風險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也日益深遠。特別是加入wto以後,我國將更快地融入全球經濟。在這種背景下,只有通過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信用保障體系,及時揭示和預警信用風險,才能爲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創造良好的條件,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三)企業信用信息傳播體系

互聯網是目前最好的傳播平臺。其優勢是傳播快、信息可留存、可及時更新以及查閱檢索方便等。其次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從企業信用體系的長遠建設和發展來看,應該及早着手建立全區聯網甚至全國聯網的企業信用狀況諮詢系統,以方便廣大用戶對於信用信息的消費需求。

(四)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

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應該是一個層級結構。應該成立企業信用管理機構,統一組織和協調企業信用自身、企業信用服務體系、企業信用網絡平臺建設等。同時由各級企業主管部門建立相應的信用信息採集鑑別和傳播機制,實現企業信息的標準化生產、標準化傳播和全方位供給。大型企業內部必須設立信用管理崗位,以協調本企業信用管理事務。

二、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原則

1.市場化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要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形成信用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過程。

2.法治化原則。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必須堅持法治化原則,要在國家有關法律的規範之下進行,同時要充分行使中央政府賦予我們的民族區域自治權力,根據實際制訂符合地區實況的與信用建設相關法規條例,推動企業信用狀況在法治化軌道上逐步改善。

3.系統性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第一,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需要調動各個部門、各個地方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第二,需要從信用標準、信用評價、信用信息交換、信用信息消費以及信用市場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治理,整體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