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關於水環境治理問題的思考

根據公司黨委讀書班專題研討活動安排,本人以“提高政治站位、積極擔當作爲,全力做好生態環保反饋問題整改”爲思想指引,圍繞水環境治理問題,現就一些觀點、看法書面報告如下。

關於水環境治理問題的思考

藍天碧水寄託着MQ百姓、XC職工乃至公司全員對美好生活守護與憧憬。當前,XC上下圍繞公司“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推進”這一中心任務,積極參與公司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各項工作,推動環境問題治理已成效初顯,但依然面臨一些嚴峻問題和挑戰。以水環境治理爲例,可概括爲政府主導、企業主打的工程治理模式,面臨着治理方向深層次系統化轉變。

一、治理主體由一元轉向多元

水環境治理不僅涉及公司發展存續與全員利益關切,更是事關MQ乃至黃河水源地生態安全效益的公共性事務,省州縣院各級領導與職能部門充分重視,如此重大的系統治理工程,其社會化外溢效果愈發顯著,需要多元主體的廣泛協同。

整體的水環境治理行動結構化安排合理,企業治理主體與行政治理主體緊密關聯,確責分明有序。行政治理主體依循上一級權屬組織的政務邏輯而動,治理主體則依循市場邏輯而動,治理主體的行動邏輯各不相同,通過科學的組織架構將各自執行邏輯進行制度化分工與協作,治理過程呈現一體化趨勢。受行政治理資源強力驅動,政府職能部門爲企業治理主體提供強有力地政策、資金、技術引導等全方位支持,從而積極推動形成保護治理並重與治理主體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

二、正確處理環境治理與產業轉型的關係

水環境污染,問題在水裏,源頭在岸上,根子在產業。水環境治理涉及公司生死存亡,關切職工養家餬口,也涉及MQ非牧支柱產業的存續問題。產業的背後則關係縣域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等諸多問題。

例如,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此前曾大力發展水產養殖,形成了頗具規模的“溫室甲魚”養殖產業。而當時代的主題從解決溫飽轉向高質量發展時,曾經得到政府大力支持、污染嚴重的“溫室甲魚”產業不得不面臨關停的命運,與之相伴的還包括溫室拆除、土壤修復、甲魚塘復耕等資金需求、社會影響、環境影響都很大的工程。

在水環境治理過程中,既要堅定原則,又要充分考慮公衆生存發展的基本需求,必須採取有效手段引導企業產業轉型升級,避免“一關了之”或“自生自滅”。

三、建立環境考覈斷面,提高治理的層級

一是建立環境斷面考覈機制,釐清責任歸屬。例如,可將生產排水好於河道入水作爲目前水治理工作的核心標準。可依據區域內的環境質量,對相應屬域的環境治理情況進行考覈。例如,爲治理橫跨皖、浙兩省的新安江,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以及皖浙兩省建立了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基金,根據兩省交界處的新安江斷面水質變化情況決定歸屬:水質變好,浙江1億元資金歸安徽;水質變差,安徽1億元資金歸浙江;水質不變,則互不補償。遼寧、河北、江蘇和淳安、開化等地也建立了依據斷面水質考覈扣繳或者獎勵生態基金機制。兩場(廠)環境治理冗餘資金可依據治理成效考評、環境風險評估、綜合治理投入等進行制度層級分類,形成互爲補償與協同整體治理機制。

二是創新治理制度,建立兩場(廠)環境治理相適應的制度。例如,生環問題現場督導制,就充分解決了“誰來負責,怎麼負責”的難題。現場督導制建立了縣委(政府)牽頭、公司爲主體、兩場(廠)執行、具體部門(人員小組)爲基本依託的責任體系,以及日常巡查制度、動態監管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等管控制度。每項問題的整改責任落實到人,同時又由督導組綜合指導部署相關工作,肩負起重點重大問題的決策與指揮,企業作爲治理主體也相應聯動,圈中環境問題整改治理靶心,高效保質推進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三是促進全員共治共享。水環境治理最終必然是“共同體治理”,協同治理不僅需要公司不同部門與兩場(廠)協作,還要廣泛動員發揮企業、政府職能部門、社會民間資本等多方力量。實踐表明,信息化、智能化可以助推水環境治理。通過移動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大幅降低公衆參與環境治理的門檻。例如,杭州推出的“五水共治”移動網絡應用系統,讓每個市民都成爲治理的行動者。通過“杭州河道水質”APP,公衆隨時可以拍下水質差、污染嚴重的河道,並上傳圖片和具體位置。“零門檻”讓所有公衆都可以參與到治水監督中。公衆投訴可以直接提交到相關負責人員,由河長領辦,督促相關責任部門處理。這一制度創新突破了“有治理,無監督”的困境。通過線上線下雙向互動,實現共同監督,共同治理。

引導鼓勵各界力量參與治水,構建羣策羣力、共建共享的社會行動體系,形成多部門聯合、全社會聯動的治理機制,發揮多元治理主體的環境治理優勢。我國多地在水環境治理過程中積極推廣排污權交易制度,發行項目的相關債券,廣泛整合市場、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環境治理。例如寧波率先採取政府購買環境養護服務模式,藉助第三方力量提升河流水質。諸暨採用公私合作的PPP模式,較好解決環境治理的資金來源問題。

此外,還可以加強專業技術力量的支持,組織治理專家到基層掛職服務;加快推行治理人員及設施第三方運維,壯大優化治理主體內部專職人員隊伍,加快治理全員化、專業化、效益效力最大化進程。

以上觀點,有不妥地方請領導與同志們批評指正。

標籤:環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