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返鄉農民調研報告多篇

返鄉農民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縣返鄉農民創業就業調研報告

農民創業已經成爲了農民就業的一個趨勢。本文將介紹縣返鄉農民創業就業調研報告。

縣返鄉農民創業就業調研報告

本次調研共計走訪企業80餘家,召開座談會20餘次,參加座談企業代表共計260餘人,共計發放調查問卷260餘份,通過訪、聽、查、問等方式(走訪創業戶、走訪相關農戶、走訪領導、走訪項目實施點,聽創業戶彙報、聽相關部門彙報情況、聽調研組幹部意見,查看創業規模、查看相關部門實施項目情況、查看領導對創業的重視程度、填寫問卷調查),充分聽取和收集廣大創業者的意見建議。

(一)外出務工人員情況:

外出農民工230928人(男129054人,佔55.88%;女101874人,佔44.12%)。文化程度:國小53313人,國中95941人,高中(職高)26473人,大專及以上20789人。年齡結構:31歲以下66016人,31歲至40歲53041人,41歲至50歲45748人,51歲以上20298人。從事工種:技工25317人、管理13315人、普工80810人。地區分佈:廣東省48584人、浙江省27706人、福建省15987人、上海市8467人、其他省20009人、省內縣外19411人、縣內9266人。截止目前,大約有5000餘人在縣內創業(其中微型企業464家,大約佔9%),累計從業人員達46463人(企業10790人,個體35673人)。創業主要爲養殖業(豬、牛、羊、雞、豪豬、野雞、兔子、魚、蛇等)、種植業(茶葉、方竹筍、經果林、中藥材、蔬菜等)、加工製造(食品加工、衣服和鞋來料加工、水泥製品、傢俱、電器等)。

(二)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特點

1、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數量逐年增加,發展特色產業(_____鄉種植食藥材玉竹、_____鎮豪豬養殖、林下養雞等)數量規模不斷加大。

2、大學生返鄉創業注入新活力,文化程度明顯提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達50%以上。

3、青年、婦女創業比重大年齡偏輕。50歲以下人員佔了70%以上。2022年以來,全縣共辦理微型企業464戶,註冊資金4640萬,帶動就業2320人。

4、農民工創業經濟實力有所提升,技術水平明顯提高。_____鎮_____壩建材製造有限責任公司引進先進自動化生產設備。

5、企業聯動發展,資源得到有效合理利用。新州鎮豐利木材加工廠與木炭加工廠合作,實現廢料合理利用。

6、搭建交流融資平臺,成立青年創業協會。實現會員資源共享,組織會員外出培訓,提高創業者的管理經驗和經營能力。

(三)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的作用和意義

1、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讓荒蕪的土地重現生機。在調研中瞭解,農村大多數返鄉農民工創業都是圍繞我縣產業發展,承包荒山、草坡,流轉撂荒耕地,發展農產品的規模養殖、種植、加工、流通服務業,整合生產要素和資源要素,實行專業化、規模化經營,推動了農業的商品化、規模化、特色化和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實體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

2、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加快了城鎮化進程,給空巢家庭帶來了陽光。在調研中瞭解,我縣大多數返鄉農民工創業在城鎮周邊是以發展二、三產業爲主,大量就近轉移了農村富餘勞動力,使農民離土離鄉,改變了以往鄉村十室九空的冷清現象,使老人有人照顧,小孩子有人看管,給空巢家庭帶來了陽光雨露。一是爲小城鎮發展提供產業支撐。農民工創辦的企業近半數辦在小城鎮和縣城,除去投資於農業經營和謀生型的小企業,規模稍大的工商服務業絕大部分是辦在小城鎮和縣城。這些企業帶動資本、勞動力等經濟要素向小城鎮集聚。二是發展了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部分回鄉農民工在城鎮創辦教育、醫療、文化、住宿、餐飲等商業服務業企業,發展房地產業,提供多方面的生產生活服務,直接投資於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小城鎮配套產業發展。許多投資於城鎮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發展的回鄉創業者,是一半在外地創業,一半在家鄉投資,他們在家鄉投資的工商企業,具有沿海發達地區和城市企業的發展水平;他們投資的城鎮基礎設施和商業服務業,既適合當地的需要,又往往具有城市設施和產業的質量和品位。三是擴大小城鎮人口和經濟規模。

3、爲民營經濟發展、招商引資、富民強縣激發活力。我縣農民工在沿海地區進城就業務工,經受市場經濟和工業化洗禮,積累了一定資金和人力資本,他們回鄉創業,把資金和發達地區的市場觀念、技術、管理帶回家鄉,一是成爲推動民營經濟發展、中小企業、工商服務業發展重要力量;二是成爲招商引資,承接沿海勞動密集產業轉移的主要力量;三是成爲結合當地資源,開發特色產品,提升傳統產業的重要力量;四是爲農村公共服務事業提供了一批較高素質人才。

二、返鄉農民創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黨政領導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未能公平對待,缺乏優惠政策

1、沒有把服務農民工返鄉創業視同招商引資一樣重要。縣鄉兩級政府把改變當地經濟不發達的希望過多寄託在引進外商和大企業上,併爲之制訂一系列優惠政策。認爲農民工返鄉創業是小打小鬧,交稅少,發展慢,只能解決他們自己就業增收的問題,對縣域經濟發展、財政增收作用不大。甚至不相信農民工返鄉創業能成功,沒有把服務返鄉創業擺上位置。有的支持只是停留在講話、邀請上,缺少具體的政策措施。

2、政策上不公平。縣政府讓引進的大企業進工業園區、實行優惠政策或配套服務;而農民工返鄉創業進不了園區,也得不到對園區企業提供的優惠政策和多項服務,這就形成與較大企業之間的不公平。農民工返鄉創業有的吸收了城鎮待業人員、失地農民,更多的是解決農村不能外出的40、50農民的就業。同樣是解決困難羣衆就業的創業,在城市能得到稅費減免、小額信貸等優惠政策,農民工返鄉創業就得不到這些政策。這又形成與城市創業的不公平。

3、扶持政策落實滯後。據調查,返鄉創業得到政府支持的面偏小,比如扶持城鎮再就業的有關政策、婦女創業貼息貸款政策、小微企業扶持政策,有些是難以操作落實到位。

(二)服務機制不健全,部門指導不力,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

1、對返鄉農民工創業指導不力、服務不到位。相關職能部門對農民工創業就業底數不清,對中央、省、市、縣出臺的返鄉農民工創業優惠政策的宣傳和落實不到位。很多返鄉農民工創業在選擇項目時,缺乏相應的服務機構和專業人員幫助予以論證。一些返鄉創業項目興辦起來後,後續跟蹤服務不夠,當初承諾的各項政策落實緩慢、透明度不高。例如婦女創業小額貸款貼息部分返還緩慢、部分養羊補貼、發展大鯢養殖飼養池補助未落實到位;對已成功申報如著名商標等的企業獎勵政策未兌現。

2、各項審批辦證程序複雜。雖已有一些部門進行了改革,例如商事制度改革,但還有很多部門未簡化辦事程序。我縣目前還未完全實現一站式服務,創業人員辦事要多頭跑、來回跑,耽誤過多時間。有的返鄉創業農民工因辦理手續程序複雜而半途而廢。例如辦理返鄉農民工證需要4個單位蓋章,程序繁瑣,讓辦事人員多次跑,來回跑。

3、有些執法單位缺乏對法律法規的宣傳,執法態度較差。

4、辦事難,三亂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地方未能從根本上轉變政府職能,擺正政府部門和企業的關係,努力營造適合羣衆創業和企業發展的公共管理服務環境,還是採取管、卡、壓的做法。辦事難仍然是創業者面臨的問題,對於一些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來說更是如此。有些人說返鄉前受到熱情對待,辦廠時也有人服務,但是企業一旦落地,再想找政府部門辦事,解決問題就十分困難。根據對返鄉創業者反應,認爲審批企業或立項難 政府部門亂收費、企業負擔重,開辦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手續複雜,程序繁多,輾轉多個部門,差不多是環環收費。一些部門甚至去企業吃、拿、要。三亂現象時有發生。農民工返鄉創業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行業,規模較小,結構單一,產品科技含量低,加上主要依靠自有資金,多數投資只有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一些政府部門的違規行爲無疑加重了創業者的經濟負擔。

(三)資金不足,融資渠道不暢。調查表明,近八成農民工返鄉創辦的企業發展得不到金融機構的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開業時主要靠自有資金,把打工中積累的有限資金集中用於租地建廠和設備投資,開業後缺少流動資金的情況比較突出。資金不足基本是依靠民間借貸,到銀行貸款的不多。部分企業產品有市場,因融資難,無力擴大規模。90%的返鄉創業者反映資金不足是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

造成返鄉創業融資難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農村資金返流城市,供給農戶和中小企業的資金短缺。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的供給渠道主要是農村信用社一家。二是貸款利息高。一些地方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月息爲 9.1釐,加上貸款申請過程發生的交際費用,月息實際超過1分,年利息超過12%。三是缺乏信用貸款,只有抵押貸款。初創企業抵押物缺乏。同時,小企業的設備不能抵押,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不能抵押;抵押折扣高,對抵押資產的評估只能達到資產價值的60%左右,再折半放貸;農業企業的資產流動性差,不能抵押,土地不能抵押,貸款更加困難。四是信貸擔保體系發育遲緩,擔保機制難以適應。一方面是縣的富民擔保公司、就業局的小額貸款擔保機構發揮作用不好;另一方面是忽視對中小企業、農民工返鄉創業信用制度的建設。五是政策性貸款和財政扶持貸款極少。比如農行、農發行對返鄉農民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創業,支持基本沒有。

(四)缺乏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和企業佈局。縣內缺乏科學合理產業發展規劃和企業發展佈局,沒有明確主導的發展目標,各自爲陣。一是沒有依據市場需求和突出我縣產業特色,規劃佈局產業發展;二是憑經驗跟着感覺走,搞重複建設,以致企業規模小,產業鏈條短,企業經營管理不規範,往往是產業搞起來之日就是敗下去之時,這在種植業養殖業上表現得尤爲明顯。

(五)基礎設施不完善,制約發展。一是政策因素用地難。由於城鎮建設造成土地緊張,返鄉農民創業用地審批困難,土地供應難以滿足企業開辦和發展所需,特別體現在一城三區範圍內。二是土地流轉過程中問題多。返鄉創業人員中大多數從事種養殖業,需要大量土地進行規模種植,但在土地流轉方面沒有相關參考辦法,大多數農民不願流轉土地,也存在因土地流轉價格不確定而造成合同難以簽訂情況。三是水、電、路等設施不通暢。發展種養業的一般都在較爲偏僻的地方,自然條件很豐富,但普遍存在水資源匱乏、電力和通訊設施差、交通設施跟不上的問題,直接導致生產成本高,產品交易週期拉長等問題,降低了利潤空間和市場競爭力。

(六)返鄉創業者綜合素質不高,創業培訓工作力度不夠。一是創業者缺乏相關的創業知識。返鄉農民工大多數有創業意向,創業衝動,雖然在外出務工時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與經驗,但在工商、稅務、金融、科技、管理、勞動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欠缺,市場分析能力、組織經營管理能力不強,缺乏自主研發、技術創新意識,難於適應市場、駕馭市場,造成在創業道路上困難重重。二是創業培訓覆蓋不廣,缺乏針對性。雖然有關部門採取各種形式組織開展了創業培訓,但存在短期培訓的多,長期培訓的少;培訓內容趨同的多,有特色針對性強的少;培訓初級人才的多,培訓高技能複合型人才的少;培訓以完成考覈目標任務的多,注重實效的少。

(七)缺乏對創業就業優秀人才的激勵機制。調研發現很多農民工,他們靠流轉土地,大規模搞種養殖業和其他加工業,他們解決就業,創造稅收,有些一個小微企業同時從事好幾樣產業發展,其創業很艱辛,意義非常之大,但是少有人去關注過他們,更多的卻是一些服務部門打着服務的旗號去收這要那。黨委政府缺乏對先進典型進行宣傳和表彰激勵。

三、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的建議

(一)加強領導,爲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政策保障。一是把返鄉創業工作作爲一項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列入重要日程,引起各級各部門領導高度重視,切實制定返鄉創業專題規劃,專項推進返鄉創業工作,細化工作任務。二是建立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部門聯席會議制度,一年度至少召開兩次會議,重點研究協調返鄉農民創業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三是組建專門返鄉農民工創業機構,落實人員編制、經費、辦公場所等。指導農民工創業就業,對返鄉農民工選擇的行業進行科學規劃和引導,減少創業的盲目性。四是加強政策宣傳,開展信息延伸。在重點村建設信息公開欄,在縣有線電視臺開闢用工信息專欄,結合六五普法做好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同時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和勞動保障平臺信息網絡及相關設施建設,鼓勵、支持中介組織參與到促進返鄉農民工創業工作中來。五是繼續運用好523農民工節這張品牌,擴大影響力,積極宣傳和做好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工作。

(二)改進工作作風,提高服務水平,確保政策措施落到實處接地氣。一是強化政府部門效能建設,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序。完善真正的一站式服務,全部審批部門入駐政務大廳,並對各項審批事項和手續辦理流程進行公示,切實解決關卡多、辦事難等問題。二是建立健全監測網絡。加大對農民工返鄉情況的長期跟蹤監測,瞭解其所需所想所求,協助返鄉農民創業項目申報及評估認證申請,開展經常性的返鄉創業項目的跟蹤調查,及時掌握項目進展情況,並及時傳輸相關信息至縣有關部門。同時,根據企業發展需要組織好農村富餘勞動就地轉移和輸出。三是要改進服務方式與手段,要抓好鄉鎮與縣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網絡連接與暢通,實現資源共享,發揮效應。對有資金積累、有市場信息、有管理經驗、有創業就業需求的返鄉農民工實行特別的聯繫與服務,爲他們創業就業提供方便。四是加強問責和公衆監督。針對羣衆反映辦事效率慢、服務態度差、亂收費等現象要嚴肅處理。

(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爲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資金支持。一是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改進資信評估制度,要進一步擴大返鄉農民工創業貸款貼息範圍和金額。特別加大對發展中企業的資金扶持。二是設立創業基金,由縣級財政拿出一定數額的資金,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發展。創業基金由財政部門管理,經貿局、市場監管局、工商聯、民企配合工作,鼓勵創業成功人志願加入創業基金。三是進一步完善貸款風險管理制度,繼續支持信用聯社採用的信用證制度、完善農戶聯保貸款制度、加強縣富民擔保公司支農貸款擔保力度,金融機構出臺相應便民措施,使國家出臺的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信貸政策措施惠及返鄉創業者,解決返鄉農民工創業資金所需。四是落實好扶持微型企業發展三個十五萬政策,養殖補貼、小額貼息等優惠政策及時兌現,鼓勵形成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新局面,落實好黔微貸微型企業貸款項目,櫃員信貸通貸款項目,由政府出資給我縣微型企業提供1-2年會計記賬服務,建立企業信用,誠信貸款。五是發揮青年創業協會與兩家銀行簽訂的保證金貸款協議的作用,幫助一定數量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六是根據國家鼓勵民間資本合法運作的相關規定,制訂相關激活民間資本的具體辦法,推動民間資本合法運作,釋放出民間資本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巨大潛力。

(四)大力發展市場主體,合理規劃產業佈局。一是認真落實商事制度改革,推行註冊資金認繳制,實行先照後證改革,簡化經營住所登記條件,着力推進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三證合一工作。釋放改革紅利,大力發展市場主體,實現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快速增長。二是加強對企業的引導,強化企業自身制度建設,合理規劃。鼓勵成立股份制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合夥企業等,讓企業做大做強。三是通過打破行業區域界限、優先安排用地用電用水、獎補貼息、稅收優惠、優質服務等措施,因地制宜引進、扶持、壯大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推進龍頭企業集羣化發展,發揮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集聚效應,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

(五)完善創業基礎平臺,爲返鄉農民工創業創造良好環境。一是繼續完善小城鎮、工業園區、各類果業、養殖業基地以及商品流通等公共設施建設,建議在工業園區建立小微企業創業孵化園,集中建立簡易廠房,可通過廉價租賃或限期免費使用等方式提供給初期創業者,以此解決土地徵用和環境評估等問題。二是鼓勵多種產業共同發展。鼓勵發展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例如結合大數據黔北呼叫中心落地我縣,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產業;充分利用好我縣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富有特色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業或觀光農業;與時俱進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人才、信息、技術、就業諮詢等新興服務業。結合小城鎮和城市社區建設,加快發展家政、維修、護理等社區服務業。三是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和措施,將返鄉農民工創業用地納入城鄉發展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建議制定適合我縣的土地流轉管理辦法,切實解決土地流轉問題。四是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應儘量協調解決企業反映的道路、用水、用電等問題。

(六)優化培訓資源,提高培訓實效。要優化整合培訓資源,統籌培訓的資金、物力、師資等,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充分運用syb、雨露計劃、陽光工程、職工素質提升等培訓平臺,建立職業中學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培訓基地,開展針對性的培訓學習。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一方面聘請高校或科研單位的專家教授定期不定期地對創業者開展專題講座和企業管理諮詢診斷,現場答疑解惑。另一方面組織返鄉創業農民工到先進地區的成功企業參觀學習、委託鍛鍊等形式進行技能、法規、管理等知識培訓,提高其經濟管理水平和創業能力。

(七)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激發創業熱情。一是政治關心。對返鄉創業就業中的優秀者,在安排兩代表一委員給予傾斜。二是精神鼓勵。每年定期表彰返鄉創業典型,在榮譽上給予更多機會。如勞模評選、巾幗創業之星、最美創業女性等等,召開創業典型宣講會。三是經濟激勵。對返鄉農民工創辦並安置農村勞動力達20人以上的企業,由縣級財政一次性給予1000050000元的專項扶持資金獎勵,對優秀勞動者和促進農民工返鄉就業的先進個人一次性給予500010000元的獎勵。四是協作發展。充分發揮創業協會、促經會等平臺作用,鼓勵成立合法化的社會團體,促進返鄉創業人員與協會的溝通交流,實現資源共享,抱團發展。

【第2篇】我縣返鄉農民工土地承包權益調研報告

按照x政辦明電[20__]x號文件《關於開展返鄉農民工土地承包權益調研的通知》要求,農業局、農綜辦和人勞局分別抽調人員組成三個調研組,於 20__年x月21日至26日深入全縣鄉村和農戶,採取聽彙報,召開座談會,走訪羣衆等形式,對當前我縣農民工返鄉情況和土地承包權益情況進行了認真的調研,在鄉、村各級部門的積極配合下,圓滿完成了此次調研任務,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民工外出與返鄉迴流的基本情況

我縣共有農業人口x人,有農戶數x戶,其中有外出農民工的戶數x戶,佔總戶數的x%,舉家外出的戶數x戶,佔總戶數的8%。全縣共有農村勞動力x人,其中外出農民工x人,佔勞動力總數的37%。春節前共有返鄉農民工x人,截止2月底仍有x人沒有返城。

㈠返鄉農民工返鄉的原因

1、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沿海地區出口及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出口受到限制,經濟不景氣,導致企業停產、轉產、降薪、載員等,造成農民工不得不返鄉。這是造成我縣農民工大量返鄉的主要原因。

2、國家惠民政策的影響。如糧食補貼、生豬補貼、農機補貼等一系列強農支農惠農政策,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具有吸引力,部分農民工返鄉後發展農業生產和開展多種經營,如果經營得當,每年也有不錯的收入。

3、部分農民工經過幾年的創蕩,開闊了視野,掌握了一技之長,準備返鄉企業和再就業。如有的農民工經過多年打工,有了積蓄,有了技能,有了一定的銷售門路,返鄉後自己當老闆,或者在家鄉再就業。

4、因年齡和技能的侷限,迫使部分農民工退業返鄉。由於年齡的增長和技能偏低,迫使他們退業返鄉。

㈡未返城農民工的就業意願

1、未返城農民工中,大部分已認識到技術和技能的重要性,想學到一門技術,掌握一項技能,最好是原來已經基本熟悉和掌握的技術、技能,達到熟練和精巧,爲以後更好就業創造必要的條件。

2、我縣近期大規模農民工返鄉現象雖然尚未出現,但伴隨着沿海企業經營的不景氣乃至關停倒閉,農民工就業不穩定的狀況已經呈現。調查發現,面對歇崗和失業,我縣少部分農民工選擇回鄉,但大部分農民工仍然滯留原地等待、觀望,還有部分農民工流向內地一、二線城市,繼續尋找就業機會。

3、“外地再好,沒有家鄉水甜”。部分農民工返鄉後,還是希望能夠用上自己在外學到的技術和經驗,在家鄉再就業和創業。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及流轉情況

我縣是從1998年開始按照國家農業土地政策開展了二輪土地承包,以村爲單位與農戶簽訂土地承包合同,發放經營權證書等,承包期限定爲30年。20__年根據《土地承包法》要求,對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進行了完善。全縣土地承包合同的簽訂率和土地經營權證書發放率都達到了98%以上。但是在農業稅費改革以前,部分農戶紛紛外出務工經商,甚至棄耕撂荒,有的村組將土地收回,重新進行了發包,有的農戶進行了流轉,有的農戶放棄了承包權。目前,全縣外出農民工家庭沒有承包地的戶數爲2256戶,佔舉家外出戶數的17.8%。

㈠造成農戶沒有承包地的原因

1、在二輪承包時自願放棄。在稅費改革前,有的農戶已經在外務工經商,同時感到稅費負擔較重,於是自願放棄了土地承包權,這部分農戶有x戶,佔無地農戶的50%.

2、因欠繳稅費或撂荒等被收回。這部分農民已經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耕種了一段時間後舉家外出,因欠繳稅費數額較大或棄耕撂荒等,被村組收回土地重新進行了發包,承包土地的農戶現在不願放棄承包權,使這部分農戶無地可種。這部分農戶共有x戶,佔無地農戶數的28%.

3、二輪承包時因全家外出務工經商未通知到戶。二輪承包時有的農戶已經舉家外出失去聯繫,因未通知到,使這部分農戶失去了土地承包權,這部分農戶共有x戶,佔無地農戶數的8%。

4、其它原因造成。如新增人口,因村組機動地已分完,沒有機動地可調整;還有土地被徵用等原因失去土地,這部分農戶共有x戶,佔無地農戶數的14%。

㈡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情況

目前我縣有土流轉的農戶數爲x戶,佔農戶數的10.3%,土地流轉面積x畝,佔土地承包面積的28%。我縣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1、土地流轉面積較大。全縣有近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有流轉現象。主要原因是農民外出務工經商,產業結構調整,國家徵用如修路、辦企業、移民等和缺少勞動力的農戶。

2、土地流轉對象是本村農戶的比例較高。在農戶外出務工經商和缺乏勞動力的流轉土地中,有90%以上的流轉對象是本村的農戶。

3、土地流轉期限較長。全縣農村的土地承包權流轉中,有超過86%的土地流轉期限在一年以上。

4、簽訂書面流轉合同的比例太小,幾乎沒有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全縣農村土地流轉中,簽訂書面流轉合同的比例僅爲0.5%。除國家徵用和少數流轉外村的土地簽訂有書面合同外,其它都是口頭協議和私下轉包,有的流轉連村組幹部都不知道。

三、土地承包經營糾紛情況

全縣今年元—2月份涉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共有81起,其中涉及農民工家庭的糾紛案件共有20起,佔糾紛起數的24.7%;因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生糾紛的案件數爲58起,佔糾紛起數的72%。

引起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因口頭協議引發的權力和義務的糾紛,近幾年國家惠農政策加大補貼力度後,補貼款歸誰等引發糾紛。二是失地農戶與承包地較多農戶的糾紛。外出務工農戶口頭將承包地轉給別人,現回來想收回,但對方不願放棄承包。三是新增人口無地可種引發的糾紛。如有的通過機動地的調整分到了土地,有的則沒有分到。四是個別村組幹部執行政策出現偏差,“一碗水端不平”造成糾紛。

四、對解決當前農民工就業及土地承包糾紛的有關建議

㈠對解決當前農民工就業的建議

1、加強對返鄉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對農民工培訓的投入,改進培訓方式,擴大培訓效果。在中等職業

學校開展面向返鄉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培訓,根據返鄉農民工的特點開設專業和課程,採取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突出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2、搭建就業平臺。加強對農民工的信息引導和就業服務,加強與勞務輸入部門的聯繫和銜接,發揮勞務經紀人的作用。同時,大力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和投身新農村建設。抓緊制定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具體政策措施,引導掌握了一定技能,積累了一定資金的農民工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3、做好農民工社會保障。抓緊制定農民工社會保險關係異地轉移與接續辦法。及時妥善安排返鄉農民工子女入學,積極引導返鄉農民工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解決其看病就醫問題。

㈡對解決當前土地承包糾紛的建議

1、着力解決返鄉農民工的土地承包問題,特別是無地農民工若沒有機動地,可通過流轉的方式使其獲得一份耕地,並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使其重新返城或在本地就業。

2、加強對土地流轉的監管力度,完善縣鄉兩級土地承包管理和糾紛仲裁機構,加強對土地流轉監管和糾紛調解工作。只有加強對土地流轉的監管,消除因口頭協議,形成土地承包糾紛的隱患。通過監管把農戶之間的土地流轉形成書面合同形式,確保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不受侵犯。

3、完善糾紛調處機制。認真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維護農民工的土地承包權益。縣鄉農經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嚴格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和《信訪條例》有關規定,建立農民來信來訪制度,對每一起農民來信來訪都認真對待,及時入村入戶調查覈實,按照有關政策、法律法規進行調解,做到“件件有結果,事事有迴音”。

【第3篇】我縣返鄉農民工土地承包權益調研報告範文

按照x政辦明電[20__]x號文件《關於開展返鄉農民工土地承包權益調研的通知》要求,農業局、農綜辦和人勞局分別抽調人員組成三個調研組,於 20__年x月21日至26日深入全縣鄉村和農戶,採取聽彙報,召開座談會,走訪羣衆等形式,對當前我縣農民工返鄉情況和土地承包權益情況進行了認真的調研,在鄉、村各級部門的積極配合下,圓滿完成了此次調研任務,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民工外出與返鄉迴流的基本情況

我縣共有農業人口x人,有農戶數x戶,其中有外出農民工的戶數x戶,佔總戶數的x%,舉家外出的戶數x戶,佔總戶數的8%。全縣共有農村勞動力x人,其中外出農民工x人,佔勞動力總數的37%。春節前共有返鄉農民工x人,截止2月底仍有x人沒有返城。

㈠返鄉農民工返鄉的原因

1、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沿海地區出口及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出口受到限制,經濟不景氣,導致企業停產、轉產、降薪、載員等,造成農民工不得不返鄉。這是造成我縣農民工大量返鄉的主要原因。

2、國家惠民政策的影響。如糧食補貼、生豬補貼、農機補貼等一系列強農支農惠農政策,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具有吸引力,部分農民工返鄉後發展農業生產和開展多種經營,如果經營得當,每年也有不錯的收入。

3、部分農民工經過幾年的創蕩,開闊了視野,掌握了一技之長,準備返鄉企業和再就業。如有的農民工經過多年打工,有了積蓄,有了技能,有了一定的銷售門路,返鄉後自己當老闆,或者在家鄉再就業。

4、因年齡和技能的侷限,迫使部分農民工退業返鄉。由於年齡的增長和技能偏低,迫使他們退業返鄉。

㈡未返城農民工的就業意願

1、未返城農民工中,大部分已認識到技術和技能的重要性,想學到一門技術,掌握一項技能,最好是原來已經基本熟悉和掌握的技術、技能,達到熟練和精巧,爲以後更好就業創造必要的條件。

2、我縣近期大規模農民工返鄉現象雖然尚未出現,但伴隨着沿海企業經營的不景氣乃至關停倒閉,農民工就業不穩定的狀況已經呈現。調查發現,面對歇崗和失業,我縣少部分農民工選擇回鄉,但大部分農民工仍然滯留原地等待、觀望,還有部分農民工流向內地一、二線城市,繼續尋找就業機會。

3、“外地再好,沒有家鄉水甜”。部分農民工返鄉後,還是希望能夠用上自己在外學到的技術和經驗,在家鄉再就業和創業。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及流轉情況

我縣是從1998年開始按照國家農業土地政策開展了二輪土地承包,以村爲單位與農戶簽訂土地承包合同,發放經營權證書等,承包期限定爲30年。20__年根據《土地承包法》要求,對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進行了完善。全縣土地承包合同的簽訂率和土地經營權證書發放率都達到了98%以上。但是在農業稅費改革以前,部分農戶紛紛外出務工經商,甚至棄耕撂荒,有的村組將土地收回,重新進行了發包,有的農戶進行了流轉,有的農戶放棄了承包權。目前,全縣外出農民工家庭沒有承包地的戶數爲2256戶,佔舉家外出戶數的17.8%。

㈠造成農戶沒有承包地的原因

1、在二輪承包時自願放棄。在稅費改革前,有的農戶已經在外務工經商,同時感到稅費負擔較重,於是自願放棄了土地承包權,這部分農戶有x戶,佔無地農戶的50%.

2、因欠繳稅費或撂荒等被收回。這部分農民已經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耕種了一段時間後舉家外出,因欠繳稅費數額較大或棄耕撂荒等,被村組收回土地重新進行了發包,承包土地的農戶現在不願放棄承包權,使這部分農戶無地可種。這部分農戶共有x戶,佔無地農戶數的28%.

3、二輪承包時因全家外出務工經商未通知到戶。二輪承包時有的農戶已經舉家外出失去聯繫,因未通知到,使這部分農戶失去了土地承包權,這部分農戶共有x戶,佔無地農戶數的8%。

4、其它原因造成。如新增人口,因村組機動地已分完,沒有機動地可調整;還有土地被徵用等原因失去土地,這部分農戶共有x戶,佔無地農戶數的14%。

㈡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情況

目前我縣有土流轉的農戶數爲x戶,佔農戶數的10.3%,土地流轉面積x畝,佔土地承包面積的28%。我縣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1、土地流轉面積較大。全縣有近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有流轉現象。主要原因是農民外出務工經商,產業結構調整,國家徵用如修路、辦企業、移民等和缺少勞動力的農戶。

2、土地流轉對象是本村農戶的比例較高。在農戶外出務工經商和缺乏勞動力的流轉土地中,有90%以上的流轉對象是本村的農戶。

3、土地流轉期限較長。全縣農村的土地承包權流轉中,有超過86%的土地流轉期限在一年以上。

4、簽訂書面流轉合同的比例太小,幾乎沒有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全縣農村土地流轉中,簽訂書面流轉合同的比例僅爲0.5%。除國家徵用和少數流轉外村的土地簽訂有書面合同外,其它都是口頭協議和私下轉包,有的流轉連村組幹部都不知道。

三、土地承包經營糾紛情況

全縣今年元—2月份涉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共有81起,其中涉及農民工家庭的糾紛案件共有20起,佔糾紛起數的24.7%;因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生糾紛的案件數爲58起,佔糾紛起數的72%。

引起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因口頭協議引發的權力和義務的糾紛,近幾年國家惠農政策加大補貼力度後,補貼款歸誰等引發糾紛。二是失地農戶與承包地較多農戶的糾紛。外出務工農戶口頭將承包地轉給別人,現回來想收回,但對方不願放棄承包。三是新增人口無地可種引發的糾紛。如有的通過機動地的調整分到了土地,有的則沒有分到。四是個別村組幹部執行政策出現偏差,“一碗水端不平”造成糾紛。

四、對解決當前農民工就業及土地承包糾紛的有關建議

㈠對解決當前農民工就業的建議

1、加強對返鄉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對農民工培訓的投入,改進培訓方式,擴大培訓效果。在中等職業

學校開展面向返鄉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培訓,根據返鄉農民工的特點開設專業和課程,採取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突出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2、搭建就業平臺。加強對農民工的信息引導和就業服務,加強與勞務輸入部門的聯繫和銜接,發揮勞務經紀人的作用。同時,大力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和投身新農村建設。抓緊制定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具體政策措施,引導掌握了一定技能,積累了一定資金的農民工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3、做好農民工社會保障。抓緊制定農民工社會保險關係異地轉移與接續辦法。及時妥善安排返鄉農民工子女入學,積極引導返鄉農民工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解決其看病就醫問題。

㈡對解決當前土地承包糾紛的建議

1、着力解決返鄉農民工的土地承包問題,特別是無地農民工若沒有機動地,可通過流轉的方式使其獲得一份耕地,並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使其重新返城或在本地就業。

2、加強對土地流轉的監管力度,完善縣鄉兩級土地承包管理和糾紛仲裁機構,加強對土地流轉監管和糾紛調解工作。只有加強對土地流轉的監管,消除因口頭協議,形成土地承包糾紛的隱患。通過監管把農戶之間的土地流轉形成書面合同形式,確保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不受侵犯。

3、完善糾紛調處機制。認真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維護農民工的土地承包權益。縣鄉農經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嚴格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和《信訪條例》有關規定,建立農民來信來訪制度,對每一起農民來信來訪都認真對待,及時入村入戶調查覈實,按照有關政策、法律法規進行調解,做到“件件有結果,事事有迴音”。

【第4篇】關於返鄉農民工創業難題的調研報告的調研報告

在外打拼多年學會了一技之長,增長了見識和才幹,有了新思維和新理念,同時也攢集了一定的資金,又對家鄉情深義重,這些打工者,一旦時機成熟有人提醒,他們一定會返鄉創業。個人認爲,返鄉創業是利縣利民的大好事。

一、在當前這種經濟形勢下,由於他們的創業,爲很多失業人員和返鄉農民工就業提供了崗位,可以保穩定,保民生;

二、爲政府排憂解難,減少就業安置費用;

三、擴大了縣域經濟總量,增加了財稅收入,確保了經濟增長。

但是作爲一個農民工返鄉創業太難太難。這是前段時間我走訪調查兩戶返鄉創業的企業得來的結論。下面我就他們的困難及解決困難的思考歸集如下:

一、困難

1、資金的困難

創業一個企業不是點滴資金能夠解決的事。一是固定資金投入,包括建廠土地,建設廠房,購置機器設備等等。二是流動資金投入,大致包括:原材料採購、庫存產品運輸費用、日常週轉資金、人工工資、水、電、煤等能源消耗等成本性開資、三是廣告、協調、新產品研發等費用資金緊缺成了所有企業都存在的共性問題。

2、用地的困難

創辦一個企業必須要有廠房,要建廠房必須得用地。土地資源是非常緊缺資源,城鎮的土地顯得更爲緊張。一是可用土地少;二是用地報批難;三是土地價格高。所以企業建廠用地時,一是難有滿意的可用之地;二是政府沒有現成的可批之地,等手續辦下來,至少一得半年,甚至更長時間,企業籌辦期太長。

3、人才的困難

要辦好一個企業,必須有支撐企業運轉的方方面面的人才。除了有老闆,還得有做事的員工,管事的管理人員和爲生產經營服務的後勤人員。通過對兩個企業的走訪,我發現,現在的私營企業基本上都是家族式企業,老公(或老婆)當老闆,老婆(或老公)當技術負責人兼總經理,管生產,管營銷,小叔、小姑或小舅、小姨當保管、會計或出納、採購員等等,沒有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沒有成套的系統的管理[文祕站-您的專屬祕書!]手續制度。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壯大。這不難看出,業主不是不想把企業做大做強,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些企業缺職業經理,缺技術研發人員,缺市場營銷人才,缺財務管理人才。

4、環境艱難

這些年,政府治理經濟發展環境力度大,效果好。但作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環境與沿海發達地區比還是有差距的。首先是硬環境無法比,如交通、能源、城市配套設施等無法比,其次是軟環境,一是政府和各職能部門官員的思想解放程序跟不上,他們往往只盯住企業的產值和稅收,忽略其他方面;二是很多優惠政策只是鏡中花,水中月無法落到實處,業主還不敢亂說,說不好得罪誰了自己吃了虧還不知道,只好不說,有人調查時,一概說好。

二、解決這些困難的建議和想法

1、資金困難的解決

一是政府成立融資擔保公司,爲有發展前途的企業擔保融資,爲守誠信的企業融資擔保,爲一時資金週轉困難的企業擔保融資,爲企業季節性需求資金融資擔保,保證融資渠道暢通。二是理順銀企關係,建立完善的銀企借貸制度,確保企業資金困難時能及時從銀行貸款,同時,也保證銀行貸出去的款項能按時全額收回。三是引導建立和完善的股份制公司,讓有資金有意願的人到企業入股,增加企業資金,保證入股人的利益實現和到位。四是政府的閒置的資產和土地入股,減少企業固定資產投入,增加企業流動資金。

2、解決用地困難的想法

一是縣裏要爲工業用地儲備一定的土地,只要有合適的工業項目,就按程序審批適量的土地供應。二是完善土地流轉制度。成立土地儲備中心和其他可流轉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收歸土地儲備中心備用,凡有企業用地申請,根據企業特點和環保要求,批給其適用適量的土地。

3、解決人才困難的想法

一是縣裏爲企業招聘急需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聘用後企業認爲他確實爲企業發展壯大作出了特殊貢獻或重大貢獻的,經有權部門審覈考察合格的可以由縣委提拔爲政策相關部門的管理型領導或者由政府重狀。二是企業自己選拔優秀人才,由政府利用創業培訓的平臺,爲企業免費培訓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三是企業自己招聘急需的人才,聘用人才的人力資源和技術到企業入股,讓人才變爲股本,參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分紅,讓他們把自己融入到企業中去,死心踏地的去爲企業做事。

【第5篇】關於返鄉農民工節後就業相關問題的調研報告

文|陳彧 來源|桐城新聞網

爲全面掌握轄區勞動力就業形勢特別是農民工節後返崗就業情況,龍眠街道通過實地走訪、電話問詢等方式對節後農民工返崗情況和就業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摸底,並進行了歸納和分析。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農民工基本情況

龍眠街道轄6個行政村、7個社區,街域總人口5.4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5萬人。通過調查統計,2022年,龍眠街道在市外(桐城市外)務工人口0.66萬人,返鄉約0.48萬人,市內本地農民工約0.2萬人。農民工節後返崗就業形勢穩定。其75%的農民工已返回工作崗位,15%的農民工處在留鄉創業、就地擇業兩者間徘徊,10%的主要來自山區的農民工準備待茶季結束後再外出就業。省外就業主要分佈在北上廣和江浙一帶,約佔出省就業人員的70%。年齡構成上,以70後爲主,80、90後新生代農民工隊伍正在壯大中。外出人員與總人口的比例距離城區較遠的山區村較大,如街道黃燕村總人口數是1442人,外出務工大約600多人。根據調查,外出務工人員從事的行業只要集中於傳統的建築和裝潢行業,其中涌出很多如東盛村的楊海在上海的統帥集團那樣的規模企業和成功人士。在2022年街道和各村居舉辦的在外傑出人士懇談會上,不乏農民工的優秀代表。

二、節後就業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1、節後農民工返崗率漸降。根據電話調查問卷分析,接受調查的300名農民工中有220名錶示春節後會返回現在崗位工作,48名不會返回,32名目前還不確定,返崗率達到75%,距離上年度下降8%。願意返崗的原因中,有50%的農民工是因爲習慣了作業內容和工作環境,35%是因爲所選擇的城市更有利於自身學習提高和對下一代的教育和培養,10%是由於返崗單位工資待遇好,5%是因爲購買了住房及其它原因。返崗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外向型經濟走低,造成就業、待遇等都不穩固,因此更多的人在無法保障穩定就業的情況下願意選擇回鄉就業和創業,本地企業不斷提高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環境,滿足了農民工對務工生活的心理預期,就近就地就業趨勢加大。

2、農民工就業選擇和利益訴求多元化。隨着80後、90後新生代農民工隊伍的壯大,就業選擇從傳統的建築工地更日趨傾向於安全、舒適的工作。因此建築行業、作業環境髒亂差的行業對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吸引力逐漸變小。農民工就業的領域更廣,大概40%的農民工進電子廠、服裝廠,類似“產業工人”,另外60%廣泛分佈裝潢、餐飲、物流、建築工地等行業中。對第一代農民工來說,“提高工資待遇”依舊是該羣體最大的訴求,相較於老一代農民工,新一代農民工的訴求更加多元,薪酬高低已不再是他們找工作的唯一標準,他們更看重工作環境、生活品質、職業發展等因素。

4、用工難和就業難同時存在。根據街道不完全統計,龍眠轄區內工商業總的就業大概1萬多人,全市估計10萬人。大量農民工外流讓我地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出現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經政府多方協調解決,尚有不少缺口。綜合全市農民工就業形勢,勞動力總量充足,但“合適”的勞動力不足,結構型短缺已經成爲新常態。經過多年發展,龍眠轄區形成輸送機械、羽絨家紡、包裝印刷、電線電纜和農產品加工等五大產業,需要大量高素質、複合型的人才,在本地很難招到熟練和充足的員工。

三、意見和建議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議市級層面結合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研究制定農民工創業政策,以投資補助、貸款貼息、創新創業引導基金等方式積極引導有技術、有資金、有創業能力的返鄉農民自主創業,發展鄉村特色餐飲、旅遊、服業等三產融合產業。結合桐城近年來形成的產業集羣和產業發展實際,鼓勵經濟開發區、各鎮街工業園項目建設農民創業園、科技孵化器、小微企業創業孵化基地,爲創業者提供創新創業平臺。進一步健全返鄉農民工創新創業工作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務體系,從而紮實推進“農民工回鄉創業工程“。

2、着力提升就業技能。以80後、90後爲主體的新生代農民工大都中學畢業後直接外出務工,既沒有老一代木工、瓦工、鋼筋工的專業技術,所從事的也大都是力氣活,要化解“用工難和就業難”這一矛盾,需大力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農民工提升就業技能,促進農民工就業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也爲企業用工找到“合適”的用工對象。

3、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針對務工信息傳輸不暢通,鄉村勞務人員基本得不到正規渠道信息等情況,加大市、鎮街、村居三級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力度,強化平臺職能,全力做好信息發佈、公共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和推薦培訓等工作,定期舉辦各類勞動力招聘會。加大企業空崗報告制度的推廣完善力度,使各大園區勞動用工供需情況掌握在勞動就業部門手裏,發揮好基層基礎平臺的“穿針引線”作用,爲農民工就業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精準的服務。

4、優化企業用工環境。近年來,外出務工的性價比越來越低,與此同時,地方經濟逐步發展,家鄉對農民工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工就近就地擇業就成爲一種理性選擇。但多數農民工普遍反映,本地企業上班時間長,工資低,假期少,因此規範企業用工,及時查處不簽訂勞動合同、拖欠工資、超時加班等損害勞動者權益的違法行爲,依法保障員工的正當權益勢在必行。

5、營造返鄉創業氛圍。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爲徹底解決鄉村人口大量外流,村莊日益凋敝的事實,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這項工作尤爲重要。爲此,建議每年要充分利用春節這一契機,舉辦專場招聘會,發放返鄉創業政策宣傳單頁,面對面向前來諮詢的返鄉創業人員講解各項扶持政策。廣大鎮街幹部進村入戶,大力宣講國家各項惠農政策,利用鄉情、親情、友情和我市駐外招商機構及行業協會鼓勵農民工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增強外出務工人員建設家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大力選樹農民工創業成功典型,在返鄉農民工中,培養和挖掘一批鄉賢,發揮鄉賢文化的道德張力,使尊重農民工創業、推崇農民工創業成爲全社會的良好風尚。

伴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生根和惠農政策的逐步普及,農民工長期向城市和發達地區單向轉移的舊格局將會逐漸被打破,必然會呈現出雙向流動的新局面,“返鄉潮”則爲期不遠。

【第6篇】關於返鄉農民工再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村位於××縣城以西13公里處,境內山大溝深、土地瘠薄,大多數羣衆分佈在沿河兩岸的高山上,是漢中市確定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也是我的扶貧聯繫點。全村共3個村民小組138戶535人,有成年勞力266人、其中富餘勞力160人,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640元。由於沒有村辦企業和村級積累,以生豬養殖、石料開發爲重點的農村產業剛剛起步,所以勞務輸出是該村唯一的支柱產業,外出務工人員常年保持在100人左右,收入佔到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使這個村子遭受了嚴重災害,世界金融危機又迫使該村外出務工人員年前陸續返鄉。現在我縣農村災後恢復重建任務基本完成,已經過了外出務工的高峯期,返鄉農民工情況到底如何?對此我深入該村進行了認真調研。

沉重的打擊

20xx年初,全村外出務工人員達到126人,其中縣外97人,縣內29人。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和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失業潮,不可避免地對以勞務輸出爲支柱產業的××村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負擔加重。5•12特大地震,使該村138戶全部受災,其中倒塌房屋31戶130間,嚴重危房10戶38間,一般受損75戶211間,需重建41戶172人163間,重建戶和維修戶佔到了72.5%。經測算,重建戶戶均需支出重建費用7—8萬元,除去各方援助,不但花光了所有積蓄,而且戶均貸款2.5萬元;一般受損戶除去各方補助外,戶均也需支出1000多元,使許多剛剛走出貧困陰影的家庭又背上了沉重負擔,面臨再次返貧的危險。同時,農村羣衆本站範文網的其它支出仍在不斷增加,比如因爲中國小校撤併,農村國小一年級就開始住校,每月生活費用最少在二百元以上,而高中、國中每月則在三百元以上,一戶一個學生每年就要二、三千元;再比如,婚喪嫁娶、修房造屋送禮本無可厚非,但近年來農村禮金水漲船高,一般最少50元,多則100元至數百元不等,普通家庭因此陋習去年平均就要送出20xx元左右,加上看病花錢、產業發展投入等,使農民花錢的項目增多,負擔加重。

——收入減少。20xx年,××村務工總收入有望達到 120萬元、人均近1萬元,但突如其來的地震和嚴重金融危機使大家的發財夢破碎。地震當月,全村就有50名農民工返鄉,年底前全村126名農民工全部返鄉。20xx年實際務工總收入34萬元,人均才3000元,與20xx年相比人均少4000元,與期望相差6000元,收入銳減。返鄉後,勞力主要投入到災後重建中,無重建任務的大多數都在爲親戚朋友幫忙,沒有收入或收入很少。年底重建任務基本完成後,許多人自發外出找“活”,卻發現工作極其難找,有也是收入較低且無保障,大多數花了冤枉錢、跑了冤枉路,卻沒有着落,不得不返鄉。

——心理失衡。面對沉重的還債壓力和經濟負擔,本想下功夫掙錢,卻不料遭遇經濟寒冬,突然沒有了來錢門路,往年出縣務工近100人,今年春節期間才外出10餘人,許多羣衆對此憂心忡忡,唉聲嘆氣,對以後幹啥心裏沒底。一些人甚至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變得空虛煩躁、彷徨不安,使得本來平靜祥和的村莊出現了新的不穩定因素,家庭矛盾增多,鄰里糾紛多發。特別是一些本就遊手好閒的人整日遊逛,無事可幹,農村酗酒、賭博之風開始擡頭,治安案件有所上升。

積極的變化

調研中發現,儘管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機給××村造成了沉重打擊,使農民增收更爲困難,維穩壓力更加沉重,但在鎮村組織的努力下,返鄉農民工在就業觀念、就業形式等方面呈現出了一些可喜的積極變化。據初步統計,截止3月底,全村160名富餘勞力除去從事農業產業外已就業122名,其中縣外務工28人,縣內務工52人,自主創業就業42人。

——技術工從“徒有虛名”變爲“強勢羣體”。去年之前,泥瓦工、木工、駕駛員等技術工用工價格較低,一般爲50至60元一天,而從事煤礦、金礦等井下作業的體力勞動者日工資達到200元左右,因此許多技術工都放棄了所從事的專業,轉向高風險、大強度、高收入的井下體力勞動,呈現“腦體倒掛”的現象,也使大力推開的技能培訓無人蔘與。去年“5•12”地震以後,技術工非常緊俏,工價大幅提高,日工資可達120元。今年赴縣外務工的無一例外是技術工或熟練工,在縣內周邊找到相對固定工作的有70%是技術工或熟練工。有一技之長的勞力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找到工作,勞動環境相比於井下作業更加安全穩定,收入相對較高且有保障,對此,許多務工人員意識到了技能的重要性,開始紛紛主動找政府參加培訓或“拜師”學藝,謀一技之長,爲今後就業打下基礎。

——農民自主創業從“不敢着手”變爲“大膽爭取”。農民工在外出務工的過程中開闊了眼界,掌握了一些技術技能,對市場經濟也有了一定了解,具備了創業的基礎和願望 。但過去由於打工容易、掙錢無風險,創業熱情不是很高,但現在外出務工越來越困難,創業也就成爲當前不錯的選擇。××村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就新建了1個免燒磚廠,新開了1個規模較大的石場,新增21臺汽車,新增餐飲、維修、商店等個體戶4戶,共安置了40多個勞動力就業。

——農業產業項目從“被動接受”變爲“主動發展”。過去農村發展產業項目,農民思想上普遍存在投資大、見效慢、風險高的顧慮,畏難情緒嚴重,主動性不強,儘管行政全力推動,但效果很不明顯。而今年,由於外出務工無好門路,大部分從事體力勞動的羣衆賦閒在家,加上近年來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揚,有利可圖,促使羣衆發展農業產業項目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目前,××村新增5頭以上養豬戶21戶,100只以上烏雞養殖戶4戶,蔬菜種植大戶5戶,養蠶專業戶7戶,還有12戶計劃明年種植烤煙50畝,40多戶正在建設圈舍準備養豬,農業產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勢頭。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消極對待”變爲“積極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有限,往往需要發動農民義務投工投勞,但由於青壯年勞力多數外出務工,許多基礎設施項目很難推進到位。現在大部分勞動力返鄉,計劃在本地發展產業,但苦於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條件的制約而無法實施,因此,“要想富先修路”成爲農民的主流思想,許多農戶開始強烈要求修建道路、水、電等設施。該村去年到現在,已新修村組道路1.5公里,農電改造800米,修建沼氣池85個,年內計劃還要修建、改建道路2.7公里,修建灌溉水渠650米。

有效的做法

調研中發現,去年農民工返鄉潮出現之後,鎮村兩級組織就開始關注此事,主動採取措施,通過本地企業“擴容”、重建項目“消化”、增收產業“轉移”等方式主動安置返鄉農民工,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是建立幫促機制,加強教育引導,着力轉變返鄉農民工的擇業觀念。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鎮村首先在全村開展了摸底調查,對返鄉農民工個人專長、擇業意向、產業基礎、家庭困難等方面的基本情況進行登記造冊,在此基礎上建立幫促機制,採取分片包抓、結對幫扶的形式,將提供就業信息、指導產業發展、解決具體困難等責任細化落實到了村幹部和無職黨員的人頭。同時村“兩委”採取召開村民會議、上門入戶、田間地頭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宣傳教育,爲農民工分析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就業形勢,宣傳黨的強農惠農新政策、新措施,引導他們適應形勢、看到機遇,積極就近擇業或者發展農業產業項目增加收入,改變了羣衆的擇業觀念,增強了發展信心。

二是搶抓重建機遇,擴張本地企業,積極拓展返鄉農民工的就業空間。地震發生後,××村“兩委”就敏銳地看到了重建帶來的機遇,依託村內優質石材資源,由村支書帶頭、村民入股創辦了一家年產值1300萬元的石料加工企業,主要爲重建工程和縣水泥廠、略鋼公司等工業企業供應石料,目前石料廠經營形勢良好,除專業技術人員外還吸納本村返鄉農民工6人,帶動發展村內27戶會駕駛技術的羣衆購車輛、跑運輸。村上還利用閒置場地招商新建了一家年產值600萬元的免燒磚廠,不僅低價供應當地重建用磚,還吸納了本村5名農民就業,帶動了7、8臺汽車跑運輸。同時,村上抓住重建機遇,選擇有頭腦、懂技術的人有組織地在本地鄰近鄉鎮承攬工程,帶動20餘名農民工增加了收入。

三是落實產業項目,強化組織服務,有效推動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爲鼓勵農民發展產業增收致富,村“兩委”一方面狠抓龍頭帶動,以位於該村的榮源生豬養殖公司爲龍頭,成立了××村養豬協會,建立了10萬元的發展基金,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互動發展模式,帶動村內5頭以上的養殖戶25戶,年內計劃發展到70戶,佔全村總戶數的半數以上。同時利用我縣獨一無二的國家地理標誌保護品種烏雞,正在新建一家年養殖能力5000只的標準化養殖場,可帶動周邊30餘戶羣衆。另一方面圍繞戶均有1—2個增收項目的總體思路,積極創建黨員幹部示範戶,並利用示範戶對羣衆情況清、底子明、號召力強的優勢,在項目選擇、資金扶持、技術指導上進行示範引導,帶動58戶以務工收入爲主的農民工家庭確立了新的增收項目。

深刻的啓示

××村的情況是××縣乃至西部貧困地區返鄉農民工問題的一個縮影。正確理解地震和金融危機對農民工的衝擊,解決他們的就業和增收致富難題,不僅是調整農民增收結構、推進農村經濟轉型的一次難得機遇,也必將成爲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起點。作爲地方黨委政府,必須站在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高度,提高認識,正確引導,通盤考慮,統籌解決。

啓示之一:強化基層組織是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基本前提。鄉鎮和村級組織在破解農民工問題中的作用非常明顯,大有可爲。特別是村組幹部具有農民和幹部的雙重身份,他們大多數能力強、點子稠、路子寬、威信高,又最瞭解務工羣衆的情況,在農民工心理疏導、思想教育、產業發展、轉移安置工作上的親和力強、辦法操作性強。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責任機制、激勵機制,促使村組幹部和優秀黨員積極發揮好參謀、推手和示範帶動作用,更多地將農民工的就業安置問題在村一級消化。要發揮好基層綜治、調解、司法、公安機構的作用,宣傳法制,調解矛盾,化解糾紛,確保農村社會治安穩定。要發揮好各類產業協會、基金組織、專業合作社、互助團體等中介社團組織的作用,精心呵護好這一新生事物,給予必要的政策、資金、技術扶持,進行有益的引導和管理,促其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有所作爲。

啓示之二:擴大扶貧扶持是解決農民工問題的關鍵因素。作爲西部地區的國家扶貧重點縣,我縣的扶貧開發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三捆綁、四結合、五到位”的扶貧經驗在全省推廣,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由於立地環境和經濟條件限制,扶貧的步伐跟不上外界發展的步伐,農民脫貧致富的底子很薄,僅5•12地震一場災難就使成千上萬的家庭花光了家底,背上了沉重負擔。因此,必須適時調高貧困線標準,切實加大對山區貧困縣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增強造血功能。特別是對這次遭受嚴重地震災害的地方,應特別增加扶持資金,幫助恢復基礎設施,改善生產條件,減免或代償農民建房貸款,解除農民沉重負擔,防止因災返貧。同時,應建立針對農村弱勢羣體、特殊困難家庭的救助幫扶基金,擴大和提高農村低保,增加醫保報銷比例,提高農村中國小寄宿生補助金額,較大幅度減輕農民負擔。

啓示之三:拓寬就業渠道是破解農民工問題的當務之急。面對返鄉農民工就業的嚴峻形勢,必須改變外出務工獨大的現狀,利用災後重建機遇和國家擴內需、保增長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盤活本地用工需求,將外出務工、本地用工、自主創業、從事農業產業等就業形式結合起來,不斷拓寬就業渠道。要加強用工信息的交流,組織農民工有目的地外出務工,提高保障;要出臺導向性政策,對聘用返鄉農民工的企業給予各種優惠,促其更多地使用本地農民工;要下功夫研究鼓勵農民工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拿出專門資金予以扶持,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確保多渠道化解農民工就業難題。

啓示之四:培育新型農民是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根本舉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要有一大批有文化、有素質、懂技術、懂政策的新型農民作爲中堅力量。從20xx年下半年開始,我縣就在全縣逐步推行了以素質教育和技術技能培訓爲主要內容的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解決返鄉農民工問題,必須繼續深入推進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一方面深入學習宣講黨的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進行思想教育、素質教育、法制教育,提高村民的政策水平、道德水平和法制水平;另一方面,要結合農民工的就業願望和村情實際,制定長期的農民工培訓計劃,整合各渠道的補助政策和培訓項目,突出市場急需的專業技能和農業產業實用技術,切實加大培訓力度,強化培訓效果,從根本上提升務工人員的整體素質,達到一人有一技、一家有一業的良好效果。

啓示之五:壯大農村經濟是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必由之路。農村發展的方向是城鎮化,農業發展的方向是工業化。解決農民工的問題,關鍵是要繁榮農村市場,壯大農村經濟。當前,一方面要抓住災後重建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機遇,興辦配套企業,壯大集體經濟,更多地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活躍農村經濟;另一方面,必須利用勞動力返鄉的有利時機,按照發展綠色、生態、特色農業的要求加快結構調整,重點扶持一批龍頭農業,強化“公司+基地+農戶”和“產業+協會”的農業經營模式,力爭在特色農業產業開發上取得重大突破,解決好農民工長遠增收的問題。

【第7篇】返鄉農民工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xxxx縣現有農村勞動力10.8萬人,外出務工年均6.5萬人左右。近兩年,受經濟下行和政策調控的影響,沿海及發達城市一些資本少、技術裝備程度低的企業陸續停產或倒閉,在外務工人員就業受到不同程度地影響和衝擊。如何做好返鄉農民工就業工作,成爲影響我縣當前發展與穩定的重要問題。近期,筆者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就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提出幾點建議。

一、我縣農民工就業情況分析

(一)返鄉農民工逐年增多。一是由於發達城市企業受經濟下行和政策調控影響,部分企業停產倒閉,出口生產企業訂單減少,企業遭遇困難,不得不裁員,而城市生活費用較高,被解僱的農民工大部分選擇返鄉;二是受待遇低下的打擊,不少民工在城裏居無定所,職業穩定性差,生活壓力加大,萌發回鄉念頭;三是受惠農支農政策影響,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提高,面對就業壓力,許多農民工選擇返鄉從事農業;四是一些農民工經過數年打拼,積累了一定規模的資金,掌握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重返家鄉進行二次創業。

(二)返鄉農民工就業壓力增大。一是受土地資源限制,我縣農業經濟的現狀不能容納,也不需要這麼多的勞動力同時就業;二是隨着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我縣許多農民從高山搬遷到城鎮、社區集中居住,原耕地無法耕種,爲這一部分羣衆增加新的就業機會成爲當前工作的重點之一;三是我縣一些重點建設項目陸續完工,原本就近務工的農民必須尋求新的就業崗位。

(三)農民工就地創業人員增多。調查表明,部分返鄉農民工不願再外出,希望在本縣經濟發展中尋找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不想再務農,由於在外務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技術和資金,想在家鄉自主創業,搞一些特色種植、養殖業以及創辦企業和從事個體經營。各鎮涌現出了一批在本地搞種、養殖的農民工,以傳統養殖業養豬、雞、羊爲主,也有部分從事梅花鹿、孔雀、野豬等特色養殖,這部分人具有創新性思維和開拓精神,積極關注市場和信息,具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標,期望政府能夠在資金、技術和信息上多給予扶持。

二、目前我縣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採取的主要措施

面對複雜就業形勢,我縣採取多項舉措,幫助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和外出轉移就業,已初見成效。

(一)強化就業服務,讓農民工就業有門路,求職有信息。針對農民工節前返鄉時間提前的情況,一方面,加強勞務合作和交流,在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搭建勞務對接平臺,強化信息蒐集和發佈工作,舉辦大型專場勞務招聘洽談會、啓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組織引導農民工有序外出。截至全縣共舉辦8場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6500個,1580名求職人員與企業和用工單位達成用工協議。另一方面,大力開發本地就業崗位,促進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開發縣內公益性崗位,吸納安置返鄉人員就業。藉助“十大工程”、獅子山開發等重大項目的實施建設高潮的機遇,搞好本縣企業和用工單位與農民工供需對接,農村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與農民工供需對接,以項目帶動返鄉農民工就業。目前,就地轉移就業近1.3萬人。

(二)開展大規模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針對金融危機對企業用工需求帶來衝擊的影響,加大財政投入,擴大培訓規模,按照“新增勞動力一個不少”、“返鄉人員一個不閒”的要求,組織返鄉農民工大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技能和創業培訓,解決目前崗位需求和勞動力技能不相匹配的問題,優化勞務產業結構,提高農民工市場就業創業能力,推進轉移就業和提升創業能力。今年以來,全縣已開展計算機應用、電子電工、電氣焊、電動縫紉、風味小吃等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2236人。

(三)搭建創業就業服務平臺,提供項目推薦、創業指導、跟蹤服務等全方位的創業服務。在資金、場地、證照辦理、經費等方面給予優惠。縣上設立專門的創業服務機構,健全縣、鄉、村三級創業就業和勞務經濟組織領導服務體系,加強組織領導,從項目論證、項目孵化、項目落實、開業指導等各個方面搞好服務,指導、幫助返鄉農民工選好、選準創業項目,實現自主創業,通過自主創業實現就業,今年全縣已累計發放小額創業貸款2615萬元,扶持創業423戶。

三、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就業盲目性大。往年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在節後返城、返廠的時間都比較規律,但近兩年不少返鄉農民工對節後出行方向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還處於觀望狀態。城市企業對農民工的用工數量有所擴大,但農民工的工資需求與就業供求矛盾比較突出,導致一些務工者因未找到工作又再次返鄉。

(二)勞動力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主要是現有農村勞動力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專業技能等與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部分有技術的人員受經濟波動影響相對小,即使失業也能很快重新找到工作,而技術單一或無一技之長的人只能回家觀望。從我縣農民工外出務工的調查情況看,大部分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屬國中以下文化程度,少數人掌握部分專業技能。由於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專業技能,加之人生地疏,在競爭中與城市勞動力相比明顯處於劣勢,農村勞動力缺乏就業競爭力。

(三)返鄉農民工對政府給予就業方面的支持表現出較高的期待。通過走訪調查,在就業問題上,一是農民工期望政府在就業門路上予以幫助,特別是提供就業崗位。在宏觀環境複雜多變的情況下,農民工更希望得到來自政府及有關部門權威準確的就業信息和更直接的就業幫助。二是在自主創業上提供支持,特別是資金扶持。調查顯示,考慮返鄉留在本地自主創業的農民工,期望“提供信貸資金優惠和支持”和“提供創業服務指導”是農民工自主創業時最希望政府能給予的幫助。

四、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的對策和建議

(一)充分利用好上級扶持政策,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投資少、吸納勞動力多、技術操作規程簡便、資金週轉較快等特點,對擴大城鄉就業、促進羣衆增收具有重要意義。市政府出臺了《關於扶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意見》〔安政發(xx)9號〕,加大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扶持力度。從xx 年起,市、縣財政每年安排不少於5000 萬元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其中:市本級1000 萬元、每縣不少於400萬元,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並以不少於當年新增地方財力的10%逐年補充,到xx 年年度預算達到1 億元以上,並從財政貼息、項目扶持、融資擔保、稅費優惠、用地保障、培訓補助、社保補貼等方面給予支持。利用這些優惠政策,把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爲招商引資工作的重點來抓,發展好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返鄉農民工就地創業就業。

(二)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增強返鄉農民工再就業能力。切實做好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的技能意識,有效緩解產業升級與經濟波動所帶來的就業困局,纔是應對農民工就業問題的根本所在。針對企業用工需求創新培訓模式,調整培訓方向,豐富培訓內容,根據農民工自身特點,制定相應培訓計劃,有針對性地集中開展農民工轉移、轉崗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就業技能,適應新形勢工作需要。一是對技術水平不高的返鄉農民工開展回爐培訓,提升新一輪輸出人員擇業競爭力;二是組織沒有技術的返鄉農民工參加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鼓勵他們自主擇業,以減輕社會就業壓力;三是對有志於迴歸創業和有一定創業基礎的的返鄉農民工開展創業培訓,提升自主創業能力;四是對有意繼續從事農業的返鄉農民工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對年齡偏大、知識水平偏低,不願再外出打工的農民開展特色種養殖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農業生產技能,實現科技種養增收。

(三)深挖市場,拓寬農村轉移就業渠道。一要靠血緣、人緣、地緣關係,增加輸出數量、擴大輸出規模。二靠能人帶動,充分發揮勞務輸出能人的作用,積極鼓勵他們爲家鄉的勞務輸出獻計獻策,幫助更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走出家門。三靠政府推動,構建農民工輸出轉移平臺。政府主管部門要發揮政府主管部門和勞務輸出組織作用,積極開展人力資源市場跨區域協作,爲勞務輸出尋求新的途徑,引導返鄉農民工實現跨區域轉崗轉業。四是要加大本縣建設項目的爭取力度,利用農村交通水利、生態移民、新農村、產業示範園等項目建設就近就地轉移一批。五是支持發展勞務中介組織。鼓勵發展各類勞務中介組織和勞務經紀人,逐步形成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服務規範化的勞務中介服務體系,切實爲農民提供職業介紹、就業指導、法律諮詢等各項服務。六是加強就業信息服務,開闢綠色通道,爲農民工提供高效便捷的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服務。同時加強輸出地和輸入地配合,及時溝通農民工就業和返鄉信息,爲農民工提供更爲周到的就業服務。七是加快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依託政府、部門、中介組織、勞務經紀人,在用工量大的地區、城市建立勞務信息服務站,廣泛收集、篩選和發佈勞務信息。積極利用網絡、報紙、廣播、電視、短信等媒體向農民工傳播勞務信息,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範化和組織化程度。

(四)大力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就業。農民工自主創業,這將是今後農民工轉移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在引導返鄉農民工創業方面,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對有關創業政策的宣傳力度,增強投資的吸引力;二是要在項目、資金上給予一定支持,幫助他們把企業辦成、辦好;三是要貼近服務,及時爲創業農民工提供生產技術、致富門道、市場信息等方面的諮詢和指導,積極幫助解決他們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四是要典型引路,發掘和報道一批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好典型,激勵返鄉農民工勇於創業。積極引導返鄉農民工轉換思路,利用他們在技術、資金、信息等方面的優勢,鼓勵、引導有創業願望和創業條件的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立足本地資源,創辦個體私營企業和發展各類經濟實體,實現自主創業。同時,引導他們創辦養殖業、農業產業化以及農村服務業等項目,實現自主創業、轉移就業。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優惠政策的落實力度,各級政府應採取積極的扶持政策,幫助他們解決融資、招工和行政審批等問題,統籌規劃安排,優化自主創業的環境。

(五)營造全社會關心返鄉農民工、支持幫助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的良好社會氛圍。要從思想上、組織上、經濟建設上、文化建設上以及社會綜合治理等各方面做出努力,統籌部署,加強指導,多角度掌握農民工返鄉動態。黨政領導、司法服務、勞動保障、農林水教育等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分工負責,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確保農民工在返鄉潮中實現良性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