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鄉鎮農村調研報告多篇

鄉鎮農村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鄉鎮農村工作調研報告

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經濟薄弱村和貧困農戶的幫扶工作,找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困難和問題,並積極採取新的應對舉措,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根據石柱縣委、縣府、縣扶貧辦的要求,我鎮派出專人3名,前往沙子鎮魚泉村進行了調研。

一、基本情況

魚泉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480戶,1540人,其中建卡貧困戶153戶,建卡貧困人口405人,農民人均純收入3104元,較全鎮人均純收入3498元少394元。全村平均受教育年限3年,貧困戶中的計劃生育戶153戶,未解決人飲安全衛生的750人,未通廣播的組7個,未通電話的組3個,電話普及率60%,電視入戶率50%,全村支柱收入以農業和外出務工收入爲主。村內現有五保戶11戶(19人),鎮通往村內公路全部未硬化,未通人行便道的組7個,涉及里程40餘公里。農村住房磚混結構比例爲4.37%,村內現有危房戶420戶,急需新、改建房270間10800平方米。在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人飲、基本農田、農田水利、貧困戶住房、生態移民、村級組織建設、醫療衛生、文化陣地、農村通訊通電、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農技推廣)和發展產業(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等)上急需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和改善。

二、原因分析

魚泉村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長期不能擺脫貧困或脫貧後又返貧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基本還處於靠天吃飯階段,一遇災害,常常絕產絕收。

二是農業生產長期處於傳統保守的粗放經營狀態,耕作粗放,廣種薄收,農民科技意識不強,對科技吸納能力差,生產力水平低下。

三是結構單一,該村經濟以打工和種植業,特別是以種植玉米和洋芋等爲主,尚未形成骨幹支柱產業,傳統的農牧業和非農產業弱小,其產品產量低,質量差,增產不增收。

四是地處偏遠,交通不暢,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

五是信息閉塞,與市場對接能力弱,農業生產隨大流,盲目性大,農產品銷路不暢,產品難以轉化爲商品。

六是致貧因素多,返貧比例高。因多種自然災害、子女上學、因病就醫、市場風險、工程建設、工傷事故等因素影響,常年返貧人口與脫貧人口基本相當,減貧速度緩慢。

因此,加大扶貧投入,特別是貧困村整村脫貧力度已刻不容緩。

三、存在的突出問題

1、農產品銷售難。由於交通不便,市場信息不靈,運輸成本高等多種原因,造成農產品銷售難,如果大規模發展某種優質、高效產品,勢必會影響農產品的價格,進而損傷農民的直接利益,挫傷農民的積極性。

2、農業技術推廣難。由於農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農業新技術難度大,並且基層現有的極少的農技人員主要精力放在種子、農藥、化肥的銷售上等多種原因,致使農業技術推廣難。

3、農業項目選擇難。地方政府在調整產業結構的時候,一心想的是如何發展地方經濟,如何爲民增收,如何讓農民致富,但農民認爲調整產業結構除非包賺,否則很難調整,然而市場經濟條件下包賺不賠的項目的確很難把握。

4、規模經營運作難。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後,農戶對土地都有自己的經營權,地方政府只能進行指導和建議,很難進行規模生產和規模經營。

四、建議

1、消除“等靠要”思想,激發貧困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精神扶貧,激活農民的潛在發展動力,幫助農民轉變落後觀念,轉換思維模式和行爲方式,樹立自強自立觀念、自力更生觀念、市場經濟觀念、勤勞致富觀念、積累觀念、科技觀念等,儘早甩掉貧困落後的帽子。

2、實施勞動力轉移,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充分挖掘勞動力潛力,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發展。

3、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打造地方特色產業。結合當地實際,以市場爲導向,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選擇適合本地條件,有優勢、有特色的產業和產品作爲發展的方向和重點,引導農民規模生產,形成有特色的區域性主導產業,使潛在的優勢儘快轉化爲現實經濟優勢,創造最佳經濟效益。根據魚泉村的實際情況,應該在白果樹栽培、核桃樹培育、菜牛發展、中蜂養育四個方面有所突破,力爭在3年內達到白果樹1000畝、核桃樹1000畝、菜牛年出欄xx頭、中蜂3000羣的規模,讓農民真正有致富項目。

4、加強基礎設施建沒。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擺脫貧困的根本途徑,是貧困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證。消除坑窪土路,修築一些水泥路,解決農民出行難;加大水利設施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和完善衛生服務網絡,基本解決羣衆看病難問題;鼓勵引導農民積極進行醫療投保,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病致貧、返貧。

5、加強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貧困地區往往陷入“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中。因此,要將計劃生育與扶貧開發密切聯繫起來,控制貧困地區人口的過快增長。同時,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對實行計劃生育戶給予資金、物資、技術和教育等方面的優先扶持和適當的獎勵。

6、大力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對農民羣衆的科技培訓,切實爲農民羣衆搞好服務。一方面,採取各種形式對農民進行種、養等實用技術培訓,同時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升學率,減少失學率,加強基礎教育。

7、把握好小額貸款和扶貧資金的使用。中央、市、縣爲幫助農村貧困羣衆改變生產生活條件,落實了一部分幫扶資金,發放一定數額的小額貸款。我們要堅持以項目扶貧爲載體,提供信息資源,充分尊重經濟薄弱村幹部羣衆的意見,使扶貧資金和小額貸款用在刀刃上,做到好事辦好。

鄉鎮農村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第2篇】關於鄉鎮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調研報告

爲深入瞭解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現狀,切實推進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筆者利用在鄉鎮掛職鍛鍊的機會,採取走訪、座談、問卷等形式,對鄉鎮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工作主要措施及成效

在組織領導上,鄉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xx”普法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由鄉鎮主要領導任組長,相關機構和人員任成員,將普法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做到普法工作與全鎮總體工作統一安排,統一檢查,統一評比,確保了普法工作目標任務的貫徹落實。

在普法教育上,突出對重點對象的法律服務和法制宣傳。對於鄉鎮領導幹部、鄉鎮直單位負責人和村幹部以規範依法行政行爲爲主,提高幹部依法執政水平;對鎮企業管理人員、個體工商戶加大稅法宣傳力度,提高企業、商戶依法經營意識;對普通黨員、羣衆廣泛深入開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教育,提高村民依法自治水平;對青少年學生加強交通、消防、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增強學生自我防範和遵紀守法的意識。

在依法治理上,大力推進“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把法制教育、依法治村與“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地推進了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進;全鄉鎮普遍實行了村民自主選舉村委會,建立了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制度,農村基層幹部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觀念開始樹立,農民積極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意識明顯提高。

在活動載體上,普法工作與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與法治實踐活動相結合。開展“法律進企業”活動,增強企業經營從業人員的法治意識、公平競爭意識;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爲農民和外出務工人員開展法律諮詢,提供法律服務;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社會熱點、難點和羣衆關心、關注的問題,開展法治主題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開展“法律上門”服務活動,加大對弱勢羣體和經濟困難人員的法律援助力度,受到羣衆的歡迎。

二、存在主要問題及原因

1、對農村普法認識不足,思想上有偏差。調查發現,當前農村中“重人治、輕法治”的思想以及執法不公、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等不良社會現象依然存在,導致學法用法脫節,挫傷了農民學法的信心,給普法工作帶來了消極影響;有的基層幹部認爲抓普法教育是一項“軟”指標,既花錢又費力,積極性、主動性不高;有的則認爲普法就是要農民守法,強調羣衆義務多,宣傳羣衆權利少;還有許多基層幹部羣衆對法律存在實用主義思想,遇到問題纔想起來去找法律,不能做到事前學習和預防。

2、農村普法幹部隊伍力量薄弱,法律素質不高。鄉鎮司法所3人,專職工作人員不足,工作壓力重;村(街、居委)普法幹部全部都是由分管綜治的村幹部兼任,這些村幹部主管工作多,完成鎮、村中心工作任務繁重,對農村普法工作不以爲然;不少村幹部文化素質不高,自身法律學習不夠,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宣傳法律時,要麼避而不談,要麼憑主觀臆斷,對複雜、疑難的糾紛更是顯得束手無策,不知道依法該怎麼辦;有的在調解民事糾紛、處理村級社會事務時,涉及法律宣講不到位,導致民事糾紛擴大和無序上訪事件時有發生。

3、農村普法宣傳手段和形式簡單落後,亟待突破創新。除了進村入戶散發些法律宣傳品或是上集市設個法律諮詢臺之外,就是放廣播,搞宣傳欄、標語進行普法宣傳,傳統形式多而創新形式少;傳統普法“被動式”的教育由於成本高,加上組織難已不受組織者和農民的歡迎;從調查情況看,大多數農民獲取的法律知識主要來源於電視、報刊等媒體,如《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等法律新聞類節目,從其它方式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很少;大多數村(街、居委)法制宣傳陣地建設薄弱,正常開展法制教育活動不多。

4、普法工作不能適應新形勢下農民羣衆的需求。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各種新型矛盾逐漸產生,農民對學法用法有新需求,如在信訪維穩工作中,面對個別“上訪戶”的訴求,法律宣傳的技巧顯得極爲重要,這對鄉鎮農村普法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着農民經濟意識的不斷增強,農村多數青壯年外出打工或在企業就業,留守在家的主要是“老弱病婦小”,他們法律知識接受能力差,自我依法保護意識不強,導致普法教育組織難,時間落實難;加上鎮流動人口多,組織鬆散,都增加了普法的難度。

5、農村普法經費沒有保障,制約工作開展。司法所無專項普法經費,宣傳活動經費要臨時籌集,列支主要依附綜治經費報銷,數量少、效果差,完全不能保障普法工作的正常需要;村(街、居委)普法,沒有經費,落實起來難,自然什麼事也辦不成。

三、工作建議和對策

針對農村普法調研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鄉鎮農村普法實際,現提出如下工作建議和對策:

1、進一步更新農村普法觀念,糾正基層幹部羣衆對普法思想認識的偏差。黨委、政府各級領導要從羣衆需要出發開展普法工作,真正把服務農民、提高農民法律素質、切實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爲農村普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逐步培養廣大人民羣衆對法律價值的尊重和法律知識的追求,引導基層幹部依法決策、按章辦事;引導羣衆遵紀守法、依法維權和依法參與村民自治;要把普法與依法解決農民的實際法律問題結合起來,針對法治實踐中羣衆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通過具體的參與法治實踐活動,樹立法治的權威,使人民羣衆養成崇尚法治的行爲習慣。

2、要進一步加強普法工作隊伍建設。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切實解決司法所人員、編制、職級待遇等實際困難;進一步整合農村人民調解員、司法助理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和法制宣傳志願者等農村法制宣傳教育人才資源;加強對村(街、居委)普法員的選聘、培訓工作,把大學生“村官”或者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的農村兩委幹部選聘到普法隊伍中來,使他們成爲各村(街、居委)農村普法教育的宣講人;實行農村普法宣傳輔導員制度,在公安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部門中選派政法幹警到各村(街、居委)、各中國小校擔任普法宣傳輔導員,指導村(街、居委)、學校開展普法宣傳,提供法律服務。

3、要進一步創新普法宣傳教育方式方法。加強農村法制教育陣地建設,鎮設立法制輔導站,行政村建立法律圖書角,依託公開欄設立法制宣傳欄;在繼續利用傳統法制宣傳教育陣地的基礎上,採取以案說法、圖片解法,組織旁聽審判,組織反面典型現身說法、法制文藝、法律諮詢、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網、網絡博客等貼近羣衆的新形式,把多姿多彩的法治文化和法律服務送到農村千家萬戶。

4、要進一步把普法工作與新農村建設、平安建設相結合,增強工作靈活性和針對性。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把開展法制宣傳教育與民間糾紛排查調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引導農民依法調整社會利益關係;要緊緊抓住有利時機,有效地推進農村普法工作;譬如,抓住黨員冬訓時機,對黨員幹部進行法制專題教育;抓住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時機,對廣大村民進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選舉法》等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抓住春節民工返鄉時機,對他們進行《治安管理處罰法》、《信訪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抓住禁毒、禁賭、反對xx等專項治理活動時機,大力開展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活動等;此外,普法工作還要突出重點村(如信訪村、宗姓村)、重點人羣(如刑釋解教人員、外來務工人員)、重點年齡層次(如15-25歲青少年)的宣傳教育,增強普法工作的針對性。

5、進一步加大農村普法的經費投入。縣、鄉鎮黨委、政府要對司法所日常辦公所需經費與普法經費共同納入財政預算,使農村普法有專款,專款能專用,保證農村普法的必要支出;要利用匹配資金修建司法所辦公用房,購置交通、通訊、微機等必要辦公用具,爲司法所工作正常開展提供基本物質保障。

【第3篇】鄉鎮農村文明建設工作調研報告

鄉鎮農村文明建設工作調研報告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鬥目標,要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集市、文明戶、志願服務等羣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形勢下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如何開展?目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現狀如何?還存在哪些主要問題,農民有什麼所想、所盼?帶着這些問題,我們深入到我縣部分鄉鎮農村進行調研。

一、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現狀

(一)創建情況 _____縣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於1997年開始啓動,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縣現有六鄉三鎮68個村8個社區,共創建三級文明單位39個,創建率達到51.3%。其中:自治區級文明村4個,地區級文明鄉鎮3個,地區級文明村13個,地區級文明社區2個,縣級文明鄉鎮2個,縣級文明村13個,縣級文明社區2個,今年我縣有5個村分別參與了自治區、地區文明村創建,6個村申報了縣級“小康文明村”,有效鞏固和發展了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格局。

(二)基本經驗近年來,我們在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注重“三個結合”,在三個方面狠下功夫,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使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農村文明素質不斷提高,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呈現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良好勢頭。

——德字優先,農牧民素質明顯提升。一是切實加強農民思想道德教育。利用村民學校,開設思想道德教育課堂,深入開展了“知榮辱、樹新風、興發展”系列活動,採取多種形式,引導農民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弘揚傳統美德,破除封建迷信,形成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由文明辦牽頭,組織開展了“百米長卷,萬人簽名”活動,從機關到學校,再到農村、企業,通過長卷傳遞,簽名人數累計達到120xx人次;利用公民道德宣傳日,開展“走進_____,走近文明”——爲主題的系列活動,充分發揮電臺、電視臺等宣傳媒體,進行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爲主要內容的宣傳教育,培養和樹立講文明、講道德的思想意識,切實提高全民素質,爲“打造礦業發展新高地,建設和諧美好新_____”營造良好氛圍。二是大力推進文明創建活動。在68個村普遍建立健全了“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羣衆組織,並切實發揮作用,組織引導羣衆廣泛參與、共建文明,努力營造鄰里和睦、家庭和美、秩序良好、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各鄉(鎮)也廣泛開展了“小康文明村、小康文明戶”評選,以“道德模範”評選爲載體,對涌現出來的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鄰里團結、勤儉持家、幫困濟貧等道德典範進行表彰,引導村民革除陋習,樹立社會文明道德風尚。通過“文明戶”、“文明村”、“文明鄉鎮”等梯級創建活動,全縣共評選出文明戶3189戶,文明村30個,文明鄉鎮5個。三是大力推進農民素質工程。按照“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目標要求, 根據“實用、實際、實效”的原則,在全縣實施了農民素質工程。以“三下鄉”活動、“萬名農牧民黨員能力建設工程”爲載體,在農村開展了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在全縣上下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大培訓網絡,有效推動了農牧民就地轉移增收。先後舉辦以新農村建設、計算機、農機修理、農機駕駛、烹飪、電焊、獺兔養殖、紅花種植、阿巍菇人工栽培、奶牛養殖、牲畜育肥、雙語及理論培訓爲主的各類培訓20餘類59個班次,培訓農牧民羣衆6899人次,新建阿魏菇、蔬菜大棚300座,打瓜、食葵、紅花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引進優質奶牛3000餘頭,出欄獺兔30萬隻。

——夯實陣地,羣衆文化生活水平明顯提升。一是穩步推進公益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爲進一步豐富鄉鎮羣衆文化業餘生活,我縣切實加大了文化陣地建設力度。目前全縣已建成鄉級文化活動中心6個,村級文化活動室64個,近兩年新建村級文化室40餘個。縣財政投入140萬元裝備鄉、村級文化室,進一步提高了文化室使用功能。如喀拉布勒根鄉文化中心、也爾特斯村文化室,已成爲各族幹部羣衆充實精神食糧的好去處。博物館被評爲地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二是文化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近兩年來,我們圍繞重大年節精心籌備了春節軍警民聯歡晚會、元宵遊園燈會、大型社火活動、迎奧運全民健身活動、百日廣場文化活動、社區主題文藝演出活動等一系列文體活動。組織開展了“三下鄉”活動,共爲基層送文藝演出356場,送書20xx0冊,送節目下企業12場次;送電影進農村、進社區、進廠礦574場。各鄉鎮、各社區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組織籃球、乒乓球、象棋等體育比賽。_____縣文體活動做到了“週週有演出,月月有比賽”,進一步豐富了各族羣衆的業餘文化生活。三是農村文化隊伍建設步伐加快。培育和扶持農村基層業餘文藝演出隊和開展百部電影進 農村活動。全縣各鄉鎮充分發揮文藝骨幹的力量,紛紛組織了文藝演出隊、秧歌隊、社火隊等文藝組織,形成了一個鄉鎮一個文化活動陣地、一支文藝演出隊、一個文化中心戶、一月一活動的“四個一”發展模式。開展弘揚科學精神,反對封建迷信的宣傳教育活動,組織文化部門精選包括文化、科技、衛生和法律道德等內容的影片,深入邊遠農村,爲當地農民羣衆送科技、送知識、送信息,用先進的文化思想佔領農村文化陣地。並開展“以文養文”工作,如恰鎮的文化中心戶冬季利用農閒組織農牧民開展文體活動,夏季通過出租活動中心來增加收入,實現了有效增值。

——三級聯動,爲民服務水平明顯提升。我們把文明創建同富民強村相結合,在服務農民、多辦實事上下功夫。把文明創建同“五組推進工作制”和“千名幹部下基層”活動等結合起來,在豐富載體上下功夫。進一步加大部門、企業包村幫扶工作力度,全縣85個縣直部門、駐縣企事業單位與68個村結成對子,開展“城鄉手拉手,工農心連心”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動。 我縣實行領導掛點,部門幫扶落實責任制。縣領導分工到每個點,直、縣直部門到點進行幫扶,派專人進村駐點,做到縣、鄉、村三級聯動,人力、物力、財力、精力四到位,全力推進新農村試點建設工作,分別在維修農業基礎設施上進行幫扶;在提高村級陣地硬件水平上進行幫扶;在改善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水平上進行幫扶;在增加農牧民收入上進行幫扶,爲農牧民辦實事好事近千件。近兩年,新農村建設投入資金4億,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呈現了新面貌,村落綠化、美化、硬化、亮化等工程均已配套,村道全部進行了硬化,水、電、電視、電話入戶。抗震安居房建設榮獲“自治區抗震安居工程先進縣”稱號。通過統一安裝衛生廁所、統一垃圾處理等,農村的生活環境有了很大改善。農村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配置了電腦、彩電,建起了圖書文化室,農村的文化生活變得多姿多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

二、存在的問題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農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較大改善。同時也要看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還不相適應,與農民羣衆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是創建活動開展不平衡。部分部門、鄉鎮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還不夠重視,重經濟輕文明的問題依然存在。文明創建工作還是被動、局部打鬧有餘,主動、全局謀劃、開拓性不足;創新。

二是齊抓共創力度需加大。作爲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要靠許多部門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創建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把創建活動引向深入,需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形成齊抓共創的局面。

三是創建資金不足,硬件建設跟不上。文明創建重在建設,重在有專門的投入。我們在文明創建中雖然投入了不少資金,但與我們的目標要求還不夠,致使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無法實施。在今後的創建工作中,應多渠道籌集資金,堅持以項目資金爲依託,實行財政補貼一點,羣衆投資投勞出一點,社會各界捐資一點的多元投入方式,積極探索市場運作模式,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改革和完善鄉鎮文化機構的職能。

四是創建的領域、載體有待拓寬。不斷完善“文明建村”的工作機制,堅持黨政引導、社會參與、羣衆爲主的工作格局,完善“文明建村”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強“文明建村”的督促檢查工作,按照工作績效獎優罰劣,完善考覈激勵機制;注重培養典型,以點帶面,通過完善機制,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製度保障。我們要再接再厲,堅持從實際出發,按照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銳意進取,真抓實幹,努力開創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局面。

三、今後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思考

(一)以投入爲基礎,抓好農村創建工作必要的設施建設。首先是搞好陣地建設,包括教育陣地、文化陣地、科技陣地、體育活動場所等,特別是要搞好村多功能活動室建設,讓黨員、團員、婦女及多數農民,活動有場所、有器材。同時搞好規範化管理,以管理促利用,以利用促建設,使之充分發揮宣傳思想工作的主陣地作用。其次是抓好宣傳工具的配套建設,在進一步完善牆報、廣播、有線電視、村民大會、黨員大會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健全圖書室、農技推廣站、電影放映隊、宣傳隊、文藝小分隊、報刊欄、制度欄、科普知識宣傳欄及有些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等多種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爲村民提供開展各項活動的陣地和載體。

(二)以活動爲載體,不斷豐富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內涵。我們在精神文明創建工作中創造了許多生動活潑、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並逐步形成了體系,。如創建文明村、文明戶、五好家庭活動,開展“學理論、學科技”活動等等。今後的各種活動,應該着眼於實際效果,在內容上更豐富,形成上更活潑,操作上更簡便,爲農牧民所喜聞樂見。政策宣傳到院壩,農技培訓到人頭,讀書讀報到個人,有線電視到農家,各種學習到每季,電影放映到每村,制度建設到每組,活動開展到每戶。此外,在開展各種活動過程中,還應該注意發揮典型的作用,用活生生的典型事例去影響和帶動羣衆。

(三)以健全機制爲手段,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上水平。精神文明創建工作一般認爲彈性大、不易把握。今後我們應該在健全機制上做文章,由虛變實,由軟變硬,像抓經濟工作那樣,建立一套科學、規範的考覈、獎懲機制,將指標層層分解、量化,把任務落實到村、部門和每個幹部,嚴格崗位責任制,強化動態管理,以調動基層抓宣傳思想工作的積極性。如,農村破舊俗、樹新風、愛護公共財物、遵守公共秩序等情況,都可以確定量化標準。這樣,才能使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有壓力、有積極性。

(四)以班子建設爲保證,強化對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領導。創建工作重在落實,抓得好與壞,關鍵看領導。爲此要加強以農村黨支部爲核心的村級班子建設,不斷提高其凝聚力和戰鬥力,使之擔負起新形勢下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重任,保證“兩個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具體說,應該抓好“三支隊伍”建設。一個是幹部隊伍建設。鄉鎮主管宣傳思想者(幹事)和村支兩委班成員要不斷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強宗旨觀念,轉變工作作風,在農村宣傳思想工作中成爲作風硬、能力強的決策者和指揮者。另一個是黨員隊伍建設。我們要不斷提高黨員素質,充分發揮其先鋒模範作用,用實際行動引導、帶領羣衆移風易俗、倡導新風。再一個是工作隊伍建設。如農村宣傳隊伍、羣衆性文化組織、,努力做到制度、職責、組織、報酬“四個落實”,不斷提高其工作能力和辦事水平,爲羣衆搞好服務,贏得羣衆的依賴與支持,逐步讓宣傳思想工作成爲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

(五)以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爲目標,增強創建工作的實效。創建工作往往被人們誤認爲是一項務虛的工作,看不見摸不着,花大力氣得不到好的效果。尤其是做基層創建工作更是如此,如果我們不改變工作思路和方法,只賣嘴巴勁,光講大道理,農民是很難接受的。農村創建工作必須落實到農民增收致富上面,要努力教育農民、積極引導農民、認真服務農民、切實依靠農民,把農民是否通過宣傳思想工作增了收致了富,作爲檢驗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尺。我們要在對農民進行正面宣傳教育的同時,把主要精力放在爲農牧民紮紮實實解決實際問題上,例如幫助農民制定小康建設的規劃、爲農民提供致富的信息、甚至在物質上資金上給予資助等等。

(六)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爲創建工作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一是要形成強大的宣傳聲勢,在全社會大力營造輿論氛圍,唱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旋律。二是要充分展示全縣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實踐。要及時充分地宣傳報道全縣各地建設新農村的最新進展、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及時充分地宣傳各地從實際出發,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實踐,突出建設新農村的美好前景。三是要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偉大實踐,要保證各地黨委和政府正確貫徹上級部門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保證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保證基層政府和幹部的作風不嚴重脫離羣衆,就必須堅定不移地支持新聞媒體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形成一個強大的維護農民利益的輿論力量和社會力量,保證中央和各級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真正落到實處。

【第4篇】鄉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調研報告推薦

近年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迅速,對於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成爲農民增收的引擎。爲進一步掌握我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的情況,我們進行了一次較爲深入的調查研究,對下一步如何積極穩妥地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形成了一些新的認識。

一、**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狀況

**鄉以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爲突破口,積極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着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經濟水平,精心打造特色優勢農業品牌。目前,全鄉已發展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是專業協會)8個,涉及奶牛、桑蠶、棉花、養雞等12個行業。擁有會員400多戶,其中黨員43戶,佔總數的12.9%。在這些協會中規模較大發揮效益較好的是奶牛養殖協會、桑蠶養殖協會、棉花種植協會。在黨委、政府引導下,李大莊木器加工協會正在積極籌建。就整體來看,專業協會規模小、力量弱、領域窄、功能小、市場競爭力弱。但由於存在較好的基礎,發展潛力較大。

二、**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揮的作用(主要針對個別效益較好的專業協會)

1、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專業協會及時把握市場信息,靈活運用市場法則,對市場需求狀況,價格浮動情況及時掌握,以便會員適時購入或售出。“跟着協會幹,農民有錢賺”,嚐到甜頭的農民,增強了發家致富的信心和決心。桑蠶養殖協會成立的當年,會員戶就收到了良好的效益,今年春天又新增加會員近20戶。

2、使農民掌握了技術,增加了收入。專業協會通過舉辦經驗交流會,邀請專家現場講課等多種形式,使會員掌握了專業技術,增加了收入。我鄉的前崗村是全鄉,甚至是全縣養殖奶牛較早的村。最初飼養奶牛時,農戶分散養殖,相互之間交流很少,奶牛的品種也種種不一。當時飼養奶牛,純粹是摸索養殖,缺乏科學經驗,奶牛飼料的配方五花八門,牛奶的質量參差不齊,牛奶的產量也較低,平均每天每頭奶牛的產奶量不足30斤。最關鍵的是牛奶的銷售問題,因爲當時飼養奶牛的戶數少,牛奶質量不高,一些牛奶加工廠不願來收購牛奶。人們售奶的主要渠道是在農村銷售,每天爲訂奶的農戶送奶。這種方法常常造成銷量不穩,極易造成滯銷。由於鮮奶保質期太短,賣不完只有白白倒掉,有時心疼的飼養戶直掉眼淚。當時飼養一頭奶牛的利潤也不過3000元。很多飼養戶都喪失了信心。2002年春天,在村奶牛養殖業最不景氣的時候,在鄉黨委、政府的積極倡導下,**村奶牛養殖協會成立了。**村村主任**被選爲協會會長。協會成立後,經常召開養殖戶座談會,對飼養過程出現的問題,大夥討論,邀請奶牛養殖專家現場釋疑,並定期舉辦奶牛養殖技術培訓班,使會員逐步掌握了先進的奶牛養殖技術。協會成立的當年,奶牛的產奶量由原來的日產不足30斤,提高到平均日產50斤以上。爲解決牛奶的銷售問題,協會多方聯繫,最後與嘉祥縣鴻運牛奶加工廠達成長期供貨協議,飼養戶每天不用出門就把牛奶賣了。飼養一頭奶牛的利潤也由原來的3000元提高到7000元。同年12月,應會員、農戶的要求,協會在鄉黨委、政府和縣畜牧局幫助下,從***一次引進了40頭奶牛。現在的**奶牛養殖業,在協會的帶領下,紅紅火火地發展着。

3、攜農入市。專業協會依據國家有關產業政策,按照市場信息,及時調整種養業結構,引導農民進入市場,使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的對接,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初步形成了規模效應,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前幾年由於棉花市場價格滑坡,我鄉棉農的種植積極性受挫,棉花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2002年在鄉黨委、政府的倡導下,由鄉農辦牽頭,成立了棉花種植協會,協會根據市場信息,結合我鄉產業結構調整,鼓勵農民大力發展棉花。協會實行統一進種,統一提供技術支持,找銷路,拓市場。今年全鄉發展春棉8600畝,夏棉3000畝。

4、開拓了農村市場。專業協會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投入力度的加大,增加了農用生產資料等工業品的有效需要。同時,使農民收入增加,消費水平提高,加快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搞活了農村市場。

三、農村基層黨組織在發展合作經濟組織中的作用(主要針對個別效益較好的專業協會)

1、扶持作用。各村黨支部對協會發展給予支持,在專業協會有關章程的制定、管理制度等方面給予指導幫助。對加入協會,發展項目的農戶,幫助協調資金或貸款。會員戶徵地等方面給予優惠照顧。例如,前崗村黨支部,爲解決奶牛養殖戶分散養殖帶來的不便,積極協調,劃出專門土地建養殖小區,對資金困難的養殖戶幫助協調貸款。保證了協會健康的發展。

2、保障作用。各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治安巡邏小組的作用,對擾亂、破壞協會正常發展的人員狠狠打擊。村幹部當好協會的調解員,處理協會內部糾紛、爭議,增強協會的凝聚力,以便形成更大的經濟合力。

四、當前**農村合作

經濟組織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辦法

1、協會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作爲專業協會,應該圍繞產前、產中、產後切實爲會員提供市場信息。讓會員根據市場供應、價格等情況及時調整種養殖規模和方向,以市場爲導向,減少市場風險。但是目前我鄉的大部分專業協會受信息閉塞、管理不規範等因素的影響,給會員提供的支持少,增產增收效果不明顯。部分專業協會發揮的作用,是會員之間自發行爲的結果。協會本身由於沒有帶來較好的作用,其影響力、號召力越來越小,會員也相應減少,這樣就導致不良循環,阻礙了協會的發展壯大。針對這種情況,應加強協會內部建設,完善協會制度,加強對協會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協會人員綜合素質,增強其駕馭市場的能力,讓協會充分發揮其功能,帶領羣衆致富。

2、協會發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環境。就我鄉專業協會的發展來看,缺乏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是部分基層組織對專業協會缺乏正確的認識。沒有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協會,對專業協會重視程度不夠。二是部分基層組織對專業協會的扶持力度不夠。沒有采取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措施沒有落實到位。對此要加強宣傳力度,使幹部羣衆對專業協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形成“人人支持協會”的良好環境。

3、協會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受資金、技術力量、銷售等原因的影響,目前我鄉專業協會發展規模小、力量弱、領域窄、功能小,難以產生較大的規模效益和品牌效應,產業化水平低,市場競爭力小。爲改變這種現狀,可以動員行業相同或相近的農戶加入協會,使分散經營趨於集中,壯大協會規模,創新品牌,走產業化經營道路。

五、對進一步推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建議

1、多措並舉,積極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壯大。一是要確立扶持的重點和方向,確定主管部門,並選派專人下基層指導工作,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建立長效發展機制。二是要培養典型,組織觀摩交流,總結經驗,循序漸進地扶持一批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典範作用。三是開展培訓,提高管理者的經營水平和管理能力。四是幫助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搞好組織規劃和產業發展計劃,建立健全行業自律制度,使其能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政策規定運行。

2、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資金扶持。應協調財政、銀行、信用社等部門安排低息或無息週轉金貸款,扶持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二是科技方面的扶持。有關部門可在科技諮詢、指導、培訓管理人才等方面給予扶持,引導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企業建立經濟技術協作關係,鼓勵農技推廣機構與農民聯合興辦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三是切實保護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不得向其亂收費、亂集資,不得侵佔其合法財產等。

3、組建主體,堅持因地制宜。可以由農村能人和鄉村集體組織牽頭興辦,可以由村班子牽頭興辦,使班子與協會“合二爲一”,也可以由經濟技術部門和企業牽頭興辦、不拘一格。

4、建議幾種經營形式:一是“合作組織+專業大戶+農戶”。主要通過作爲骨幹成員的專業大戶開展生產示範和流通經營,爲農戶提供間接服務。二是“合作組織+基地+農戶”。這是前一模式的延伸,主要通過合作組織建立的生產基地,示範引導服務農戶。三是“公司+合作組織+農戶”。農民負責生產,企業負責加工流通,合作組織負責組織、協調和規範企業與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

【第5篇】鄉鎮農村文化事業發展調研報告

文化事業是一個國家政治體制,社會制度,經濟實力的具體體現,是民族精神的根源與傳承,是人類歷史變遷,社會發展的見證,泱泱中華大國,上下五千年文明,十三億華夏兒女,其中農村人口占80%,農村文化發展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筆,農村文化的涵蓋面廣,意義重大,其中傳統文化、鄉村文化、通俗文化屬於原生態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是現代文化的基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引導深化農村改革,構築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也是以人爲本,關注三農問題的具體凸現,當前我縣農村文化建設是否適應新形勢發展和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呢?就此我們進行了調查研究。僅以××鄉爲例,窺一葉而知秋。

一、我鄉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鄉民間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各村都有其民間文化特色,六李村的圍鼓清唱;方崗村的玩蚌精、蓮響舞;大魏村、塘陳村的舞龍燈;××村的拉犟驢;小羅村的路竹馬;廟王村、魏店村的舞獅子;界牌村、六李村的彩蓮船;大潘村的皮影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鄉各村都成立了文藝宣傳隊,每年組織多次文藝節目匯演,在當地羣衆中具有很好的影響,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教育作用。

全鄉現有民間藝人160餘人,經鄉文體站測試各格的有48人,其中農民樂隊三支,××和塘陳嗩吶隊一支,民間藝術創作骨幹5人(文化創作3人,音樂創作1人,美術創作1人)。1983年美術作品《裁新衣》有省級獲三等獎;1996年××農民嗩吶在孝感市匯演的《迎新套曲》獲市級表演二等獎;1996年文學作品小品《一牀蚊帳》和快板書《讓牀》在全省獲獎作品中雙獲佳獎,獲獎名次均排在名人作品之前;小品曲藝快板書《求醫》,湖北小曲《要嫁妝》、小戲《送黃花》、《補蘿筐》、小品《訪親家》等文藝作品在市級獲表演和創作獎,在縣級獲獎文藝作品3,縣級文藝演出每年都有××創作的文藝節目。20xx年新創作曲藝作品《憨頭送禮》、《看兒子》、《唱××》,多年來,共創作文藝作品70餘篇。教育事業逢勃發展。自建鄉至1993年,全鄉20個村均新建標準化教學樓,1995年“普九”驗收經省驗收達標。從20xx年至今,爲整合教育資源,優化育人環境,先後將不足百人的塘陳村國小、羅範村國小、操祝村國小、大馮村國小、大潘村國小併入其他國小,師資得到充分利用,分散的投入和零散的資源更加集中,九年一貫制學校已見雛形;爲改善辦學條件,20xx年借全縣中學生運動會在××鄉羅廟中學舉行之機,鄉在學生中集資,擴建羅廟中不學運動場的面積10畝,修建了運動場地,新建學生住宅一棟,學校生活區地面硬化1000平方米。20xx年,積極爭取國家學校危房改造資金,先後新修魏店國小教學樓,羅廟中學學生公寓和學生食堂,學校教育設施進行了添設。20xx年擴建改造了鄉中心國小,近三年學校教學質量大大提高,羅廟中學連續三年獲得會考好成績,一中升學率全縣第三位。有線電視入戶率達90%以上,新建新農村書屋3個,共擁有各類圖書3萬冊。

二、存在問題及成因

人才斷層,青黃不接,農村文化創作與表演人員基本上是50歲以上,傳人難尋,現代年青人大多侷限與打工經濟或創業成家,對農村文化不“感冒”,部分曲藝品種面臨失傳滅絕。

三、農村文化力不強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前的農村,由於文化公共設施陳舊老化,文化事業發展滯後,文化教育陣地嚴重匱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減弱,科技文化推動力滯後,文化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娛樂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廣播少、書報少、文體活動少、出門旅遊少,加之各種腐朽思想的負面影響,致使農村人們的道德滑波、世風變濁,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滋長。在一部分人的心目的,“政治是空的,理想是遠的,道德是虛的,唯有金錢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錢和享樂外再沒有什麼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實惠,不講理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被歪曲,爲人民服務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貧乏和文化市場不健康,倫理道德觀念蛻變。農村社會環境受到污染,許多格調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書刊、音像製品充斥農村文化市場,惡化了農村社會精神環境。部分農民的社會正義感、責任感、義務意識淡漠,榮辱觀、是非觀混亂,國家和集體觀念淡化,道德滑波;三是文化項目難引進。近幾年中央出臺了不少扶持農村發展網的好政策,並且有大量專項資金扶持農村文化建設,諸於我縣農村文化體制、設施、人才、陣地等方面的問題,好機會經常擦肩而過;四是宗教活動頻繁,封建迷信擡頭,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

四、振興我縣農村文化的對策

鄉鎮文化是農村文化活動的載體和組織者,直接影響農村文化建設。 怎樣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主要從農村文化站建設着手,我建議:

1、深化認識,營造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環境。羣衆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盛況,發展和繁榮羣衆文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縣鄉鎮政府部門要加大對羣衆文化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重視羣衆文化事業的發展,經常對羣衆文化工作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各鄉鎮應將文化工作納入雙方明建設目標管理範疇,改變那種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要花錢寧可不要的現象,使農村文化走出“無事幹、無人管、無所作爲”的誤區。

2、強化改革,建立農村文化良好的運行機制。機構改革是必然趨勢,文化站無疑必須面對現實,迎接挑戰。但無論怎麼改,從事人民羣衆文化生活的機構不能撤,也不該撤,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須抓住機遇,理順體制,開避出一塊屬於自身的天地,使之成爲農民羣衆文化生活的嚮往之所,也只有這樣,纔有其存在的必要。按照文件要求,在改革中,要明確文化站是最基層的文化事業單位,要將文化站的人、權、事、物徹底下放,成爲鄉鎮政府垂直的工作部門;明確縣文化局的主管職能,把握好進人關、用人關、培訓關,應嘗試將一批業務精,敬業精神強,有較強工作能力的文化專幹納入國家公務員範疇,使之生活和工作待遇上與其他幹部一視同仁,將文化事業納入“以錢養事”機制,建設良好的運行機制、激勵機制、投入機制,把發展先進文化與改造落後文化統一,與提高羣衆文化素質統一,與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統一。同時,可發揮文化廣播、電視、體育等相關部門職能互補的優勢,組成綜合的鄉鎮羣衆文化娛樂機構,增加其實力和發展後勁。

3、增加投入,加大對文化中心配套建設的投入。陣地是舞臺,是文化站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在鄉鎮機構改革中,各鄉鎮黨委、政府應該保證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辦公條件,必須將現有的文化市場,陣地和設備劃最文化站統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借調和挪作他用,同時,隨着經濟的發展,鄉鎮財政應逐年增加對羣衆文化工作的投入,應將文化活動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逐步鞏固和添置文化娛樂設施和設備,比如建好一個文化站,一個廣播站,一個圖書室,一個農科教中心,一個文體活動中心等等。文化站要藉助站力發展文化產業,確立羣衆文化羣衆辦的思路,動員多方力量參與羣衆文化建設,保住好開展羣衆文化的基本陣地。

4、提高素質,優化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隊伍。在我縣鄉鎮文化專幹隊伍中,整體素質偏低是導致專職不專,陣地丟失,文化活動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黨委、政府要重視文化專幹隊伍,確立“生存靠政府、發展靠自己”的思路,文化專幹基本工資應實行全額撥款,獎金福利由自身發展文化產業補足,以確保農村文化站業務骨幹的穩定和自身“責任田”的耕種。同時,各級文化業網務部門要加強對文化專幹的教育和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和業務素質,使他們成爲羣衆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羣衆文化活動輔導上的行家,逐步擺脫掛靠在政府,長期靠“打工”度日的模式,使之成爲鄉鎮政府領導下的豐富羣衆精神文化的新生兒;再次,文化站應轉變觀念,憑藉自身所擁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經濟政策等優勢,積極開發文化產業,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彌補文化經費不足,壯大自身實力。

與時俱進,當前的文化站必須直面現實,走出原地停滯怪圈,變“等、靠、要”的依賴性爲發展纔是硬道理的自覺性,變“求穩旁徨”的被動性爲“無功就是過”的主動性,在國家羣衆文化政策的指導下,迎接挑戰,走進屬於自己的天地,繁榮我鄉農村文化。

【第6篇】鄉鎮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情況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長順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戶,總人口2053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爲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薑爲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於薄弱。

今年來,隨着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爲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後。2022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爲1050元,其中:來源於農業方面的收入25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於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1、從業人員分佈情況。現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歲以下人數爲264人,18—60歲之間人數爲1567人,60歲以上人數爲222人,勞動力人口數爲1567人。根據202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村1567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1193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6%;從事二、三產業的爲374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32%,其中:23人從事交通運輸業,35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316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爲主。以2022年爲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10畝(含複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畝,總產量63.25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爲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薑爲主,以林果業爲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餵養豬、牛、羊和雞爲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1條,約7.8公里,一事一議項目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25條,約10公里,全部道路均爲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8個,小水池120個,沼氣池80口。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現交麻組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252戶1003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847人,參合率90%;全村有17 戶農村危房改造戶,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國小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稅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村“兩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5人,村民委員會委員 5人;全村共有黨員52人,其中:男性黨員45人,女性黨員7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羣、幹羣關係,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設施落後,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淨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後。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製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第7篇】鄉鎮農村調研報告

按照縣委組織部通知要求,我鎮黨委對農村21個黨支部發展黨員情況進行調研,摸清底數和存在問題,採取全面統計與抽樣調查、座談會與入戶訪問、典型調研與重點調查相結合的形式,對我鎮農村發展黨員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基本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鎮農村黨員隊伍的現狀:我鎮有21個農村黨支部,農村黨員1373人,其中男性黨員1054人,佔76.8%;女性黨員319名,佔23.2%。按年齡劃分,黨員平均年齡54.5歲。35歲以下的黨員173名,佔12.6%;36歲至45歲的黨員156名,佔11.4%;46歲至54歲的黨員239名,佔17.4%;55歲至59歲的黨員158名,佔11.5%;60歲以上的黨員647名,佔47.1%。按文化程度劃分,國中文化及以下文化程度的798名,佔58.1%;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504名,佔36.7%;大專文化程度的64名,佔4.7%;本科文化程度的7名,佔0.53%。按從業或流動性劃分,在家務農的黨員925名,佔67.4%;外出務工的黨員78名,佔5.7%;外出經商的黨員5名,佔0.4%,其他流出的黨員86人,佔6.3%。

二、我鎮近三年來發展農村黨員工作情況 :發展黨員堅持標準,保證質量。近年來,我鎮黨委從貫徹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出發,堅持入黨自願,個別吸收的原則,成熟一個,發展一具。堅持把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積極分子吸收到黨組織中來,把發展黨員工作當成一項經常性的重要工作。每年對農村黨支部發展黨員納入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要求農村農技員,計生專幹、後備幹部、素質較高的能人吸收入黨的組織。注重年輕化、知識化和多元化的培養方式,兩年不發展黨員的黨支部,鎮黨委納入後進支部管理。發展黨員實行公示制,對新發展的入黨積極分子接受廣大黨員羣衆的監督,不經公示的積極分子一律不發展。2022年以來,我鎮共發展農村黨員80名,其中35歲以下的青年黨員56名,佔7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村黨員45名,佔56%;女黨員35名,佔43.8%;農村經濟能人黨員6名,佔7.5%。

三、近三年來發展農村黨員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與解決辦法 這次專題調研,全鎮農村黨員通過經常的教育,管理素質得到逐年提高,能按照黨委的要求做好黨員應盡的義務,思想上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一致。但是,對照黨委要求,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不相適應的問題。

(一)農村黨員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先鋒模範作用仍有一定差距。當前,農村黨員紀律觀念、大局意識、宗旨意識還比較淡薄,有的黨員事不關已,高高掛起;有的黨員碌碌無爲,思想滯後;有的黨員參加組織生活觀念較淡薄。農村佔多數的老黨員身體條件限制,難以發揮戰鬥堡壘作用等。

(二)青年黨員流動較多。我鎮農村黨員在家務農925名,佔67.4%,其餘的基本上是年輕的黨員出外務工或經商。在今年推薦年輕黨員入村支委班子時,發現年輕有爲,思想上進的黨員留家的不多。

(三)農村黨員結構比例不夠合理。一是年齡老化。農村35歲以下黨員僅173名,佔12.6%,60歲及以上黨員647名,佔47.1%:二是文化程度偏低,國中文化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黨員798名,佔58.1%。

四、發展黨員工作的對策與措施

(一) 採取靈活多樣的學習教育方式,全面提高農村黨員的綜合素質。一是豐富內容。學習培訓要做到“四個結合”,確保“四個重點”,即政治理論與黨的基本知識相結合,以《黨章》爲重點;科技知識與實用技術相結合,以實用技術爲重點;法律知識與政策知識相結合,以法律知識爲重點;先進性教育和“理想、責任”能力形象教育相結合,以先進性教育爲重點。通過學習培訓達到增強黨性、豐富知識、懂法律、懂技術、想發展、會發展的目的。二是創新方式。首先要走出去學。分批組織黨員到農業生產先進地區考察學習,吸收先進單位的經驗,達到換腦筋、轉觀念、長知識、增才幹的目的。其次要利用培育科技基地及示範戶帶,充分發揮典型引路作用。再次要靈活科教方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科普書籍的作用,大力宣傳黨的政策、法規,大力推廣農村實用技術和農村黨員的科技至富經驗。

(二)加大流動黨員管理的力度,提高黨建管理工作的水平。面對黨員去向難,掌握、管理難,落實、教育難,適應、活動難開展等實際問題。一是認真做好外出黨員的管理工作。對外出務工黨員由所轄支部建立臺帳,澄清去向、流出時間、外出期限、聯繫方式等,並約定管理責任;對外出務工黨員比較集中的,可以建立臨時黨小組,明確負責人,制定管理辦法,加強管理。二是認真做好流入流出地黨員管理的銜接工作。雙方黨支部要相互開具轉出和接收的信件、信函,明示責任,避免“掛空”。

(三) 加大優化黨員隊伍結構的力度,提高黨員隊伍的戰鬥力。目前,黨員老齡化。黨員文化程度偏低是黨員隊伍缺乏戰鬥力的主要表現。今後一是加大在年紀輕、有文化、至富能力強的青壯年中發展黨員力度,同時注重發展女黨員,注重發展在勤勞至富的先進典型入黨,以增強黨員隊伍的活力。二是嚴格入口,疏通出口,保持黨組織的純潔性。

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不僅靠黨的指導思想和路線的正確,還要靠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發揮,針對我鎮農村黨員當前的實際情況,農村基層組織工作任重而道遠.鎮黨委將堅持從實際出發,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決黨的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認真做好宣傳黨的政治主張和深入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擴大要求入黨的積極分子隊伍,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有領導、有計劃地發展農村黨員,使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充滿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鄉鎮農村調研報告範文

【第8篇】鄉鎮農村文化事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

文化事業是一個國家政治體制,社會制度,經濟實力的具體體現,是民族精神的根源與傳承,是人類歷史變遷,社會發展的見證,泱泱中華大國,上下五千年文明,十三億華夏兒女,其中農村人口占80%,農村文化發展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筆,農村文化的涵蓋面廣,意義重大,其中傳統文化、鄉村文化、通俗文化屬於原生態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是現代文化的基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引導深化農村改革,構築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也是以人爲本,關注三農問題的具體凸現,當前我縣農村文化建設是否適應新形勢發展和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呢?就此我們進行了調查研究。僅以××鄉爲例,窺一葉而知秋。

一、我鄉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鄉民間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各村都有其民間文化特色,六李村的圍鼓清唱;方崗村的玩蚌精、蓮響舞;大魏村、塘陳村的舞龍燈;××村的拉犟驢;小羅村的路竹馬;廟王村、魏店村的舞獅子;界牌村、六李村的彩蓮船;大潘村的皮影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鄉各村都成立了文藝宣傳隊,每年組織多次文藝節目匯演,在當地羣衆中具有很好的影響,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教育作用。

全鄉現有民間藝人160餘人,經鄉文體站測試各格的有48人,其中農民樂隊三支,××和塘陳嗩吶隊一支,民間藝術創作骨幹5人(文化創作3人,音樂創作1人,美術創作1人)。1983年美術作品《裁新衣》有省級獲三等獎;1996年××農民嗩吶在孝感市匯演的《迎新套曲》獲市級表演二等獎;1996年文學作品小品《一牀蚊帳》和快板書《讓牀》在全省獲獎作品中雙獲佳獎,獲獎名次均排在名人作品之前;小品曲藝快板書《求醫》,湖北小曲《要嫁妝》、小戲《送黃花》、《補蘿筐》、小品《訪親家》等文藝作品在市級獲表演和創作獎,在縣級獲獎文藝作品3,縣級文藝演出每年都有××創作的文藝節目。20xx年新創作曲藝作品《憨頭送禮》、《看兒子》、《唱××》,多年來,共創作文藝作品70餘篇。教育事業逢勃發展。自建鄉至1993年,全鄉20個村均新建標準化教學樓,1995年“普九”驗收經省驗收達標。從20xx年至今,爲整合教育資源,優化育人環境,先後將不足百人的塘陳村國小、羅範村國小、操祝村國小、大馮村國小、大潘村國小併入其他國小,師資得到充分利用,分散的投入和零散的資源更加集中,九年一貫制學校已見雛形;爲改善辦學條件,20xx年借全縣中學生運動會在××鄉羅廟中學舉行之機,鄉在學生中集資,擴建羅廟中不學運動場的面積10畝,修建了運動場地,新建學生住宅一棟,學校生活區地面硬化1000平方米。20xx年,積極爭取國家學校危房改造資金,先後新修魏店國小教學樓,羅廟中學學生公寓和學生食堂,學校教育設施進行了添設。20xx年擴建改造了鄉中心國小,近三年學校教學質量大大提高,羅廟中學連續三年獲得會考好成績,一中升學率全縣第三位。有線電視入戶率達90%以上,新建新農村書屋3個,共擁有各類圖書3萬冊。

二、存在問題及成因

人才斷層,青黃不接,農村文化創作與表演人員基本上是50歲以上,傳人難尋,現代年青人大多侷限與打工經濟或創業成家,對農村文化不“感冒”,部分曲藝品種面臨失傳滅絕。

三、農村文化力不強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前的農村,由於文化公共設施陳舊老化,文化事業發展滯後,文化教育陣地嚴重匱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減弱,科技文化推動力滯後,文化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娛樂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廣播少、書報少、文體活動少、出門旅遊少,加之各種腐朽思想的負面影響,致使農村人們的道德滑波、世風變濁,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滋長。在一部分人的心目的,“政治是空的,理想是遠的,道德是虛的,唯有金錢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錢和享樂外再沒有什麼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實惠,不講理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被歪曲,爲人民服務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貧乏和文化市場不健康,倫理道德觀念蛻變。農村社會環境受到污染,許多格調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書刊、音像製品充斥農村文化市場,惡化了農村社會精神環境。部分農民的社會正義感、責任感、義務意識淡漠,榮辱觀、是非觀混亂,國家和集體觀念淡化,道德滑波;三是文化項目難引進。近幾年中央出臺了不少扶持農村發展網的好政策,並且有大量專項資金扶持農村文化建設,諸於我縣農村文化體制、設施、人才、陣地等方面的問題,好機會經常擦肩而過;四是宗教活動頻繁,封建迷信擡頭,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

四、振興我縣農村文化的對策

鄉鎮文化是農村文化活動的載體和組織者,直接影響農村文化建設。 怎樣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主要從農村文化站建設着手,我建議:

1、深化認識,營造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環境。羣衆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盛況,發展和繁榮羣衆文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縣鄉鎮政府部門要加大對羣衆文化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重視羣衆文化事業的發展,經常對羣衆文化工作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各鄉鎮應將文化工作納入雙方明建設目標管理範疇,改變那種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要花錢寧可不要的現象,使農村文化走出“無事幹、無人管、無所作爲”的誤區。

2、強化改革,建立農村文化良好的運行機制。機構改革是必然趨勢,文化站無疑必須面對現實,迎接挑戰。但無論怎麼改,從事人民羣衆文化生活的機構不能撤,也不該撤,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須抓住機遇,理順體制,開避出一塊屬於自身的天地,使之成爲農民羣衆文化生活的嚮往之所,也只有這樣,纔有其存在的必要。按照文件要求,在改革中,要明確文化站是最基層的文化事業單位,要將文化站的人、權、事、物徹底下放,成爲鄉鎮政府垂直的工作部門;明確縣文化局的主管職能,把握好進人關、用人關、培訓關,應嘗試將一批業務精,敬業精神強,有較強工作能力的文化專幹納入國家公務員範疇,使之生活和工作待遇上與其他幹部一視同仁,將文化事業納入“以錢養事”機制,建設良好的運行機制、激勵機制、投入機制,把發展先進文化與改造落後文化統一,與提高羣衆文化素質統一,與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統一。同時,可發揮文化廣播、電視、體育等相關部門職能互補的優勢,組成綜合的鄉鎮羣衆文化娛樂機構,增加其實力和發展後勁。

3、增加投入,加大對文化中心配套建設的投入。陣地是舞臺,是文化站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在鄉鎮機構改革中,各鄉鎮黨委、政府應該保證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辦公條件,必須將現有的文化市場,陣地和設備劃最文化站統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借調和挪作他用,同時,隨着經濟的發展,鄉鎮財政應逐年增加對羣衆文化工作的投入,應將文化活動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逐步鞏固和添置文化娛樂設施和設備,比如建好一個文化站,一個廣播站,一個圖書室,一個農科教中心,一個文體活動中心等等。文化站要藉助站力發展文化產業,確立羣衆文化羣衆辦的思路,動員多方力量參與羣衆文化建設,保住好開展羣衆文化的基本陣地。

4、提高素質,優化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隊伍。在我縣鄉鎮文化專幹隊伍中,整體素質偏低是導致專職不專,陣地丟失,文化活動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黨委、政府要重視文化專幹隊伍,確立“生存靠政府、發展靠自己”的思路,文化專幹基本工資應實行全額撥款,獎金福利由自身發展文化產業補足,以確保農村文化站業務骨幹的穩定和自身“責任田”的耕種。同時,各級文化業網務部門要加強對文化專幹的教育和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和業務素質,使他們成爲羣衆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羣衆文化活動輔導上的行家,逐步擺脫掛靠在政府,長期靠“打工”度日的模式,使之成爲鄉鎮政府領導下的豐富羣衆精神文化的新生兒;再次,文化站應轉變觀念,憑藉自身所擁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經濟政策等優勢,積極開發文化產業,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彌補文化經費不足,壯大自身實力。

與時俱進,當前的文化站必須直面現實,走出原地停滯怪圈,變“等、靠、要”的依賴性爲發展纔是硬道理的自覺性,變“求穩旁徨”的被動性爲“無功就是過”的主動性,在國家羣衆文化政策的指導下,迎接挑戰,走進屬於自己的天地,繁榮我鄉農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