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多篇

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石灰塘村委會新農村建設的現狀情況調研報告

根據縣委、縣人民政府和縣委組織部的統一安排部署,我作爲寶秀鎮石灰塘村委會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於xx年3月14日入住村委會。在駐村期間,採取召開座談會、走村入戶、實地調查的方法,對石灰塘村委會新農村建設的現狀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石灰塘村委會,屬於山區,距離鎮20.00公里, 國土面積37.00平方公里,海拔1855.00米,年平均氣溫17.00℃,年降水量898.40毫米,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有農戶418戶,戶籍人口1197人,常住人口1160人,其中,全家外出的戶數爲17戶,全家外出的人口數爲61人,從業人員爲811人,其中農業從業人員爲756人,全村以農業爲主,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種植業和養殖業,農作物以玉米、小麥、豆類爲主,經濟作物以烤煙爲主,家庭養殖以牛、豬、羊、家禽爲主,該村水資源極度匱乏,嚴重影響當地農民羣衆的生產生活,高度制約着石灰塘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在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中,村“兩委”真正做到了及時把羣衆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重大問題向黨員、村民代表徵詢意見,逐步走向了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

二、優勢條件

(一)村“兩委”班子團結。石灰塘村“兩委”班子成員平均年齡不大,現任村“兩委”班子履職能力較強,班子較團結,民主作風好,能爲羣衆辦實事,理清了促進本村發展的思路,熟悉政策和新農村建設導向,在具體實踐中爲實現奮鬥目標付出了諸多努力。目前全村黨員積極性高,帶頭示範作用好。

(二)羣衆基礎好。石灰塘村離縣城較近,近1個小時就可達到,羣衆科學意識強,民風純樸,都有通過新農村建設改變現在生存現狀的強烈願望,對改變村莊面貌期盼度非常高,有的村民自覺植樹美化門前屋後,大家都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項目建設。石灰塘自然村村長在積極爭取村裏公房建設,並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自己墊付2萬多,羣衆意識較好。

(三)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前景較好。石灰塘村境內雖然連年乾旱少雨,但近幾年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新建了許多小水窖,這些分佈於各個山頭的小水窖保證了乾旱時節的農作物的栽種和灌溉,確保了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石灰塘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注重耐旱農作物的開發種植,該村屬山區,若能揚長避短,充分利用山區的優勢,積極打造林果、中藥材等種植品牌產業,便能闖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對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存在的問題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石灰塘村委會各自然村經濟社會得到了極大發展,羣衆生產設施和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羣衆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斷提高,但作爲山區村委會,石灰塘各自然村的發展仍然有許多制約因素,主要表現爲:

(一)產業結構依然單一。 農作物主要以種植水稻、玉米、豆類爲主,經濟作物主要以烤煙爲主,輔以林果,沒有科學立體種植經驗,還沒有發揮地域特點,沒有規模化產業,形成不了規模產業,這嚴重影響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二)基礎建設依然薄弱。一是道路交通建設有待加強;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但深入走訪瞭解發現,由於缺乏項目資金,除行政村進村道路已硬化外,其餘自然村進村道路目前尚未得到硬化,還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狀況,公路路況較差,由於資金困難,管護和修復工作滯後,部分路面已變得溝壑縱橫,嚴重影響了羣衆出行和農副產品的銷售;二是水利設施建設亟待加強;雖然近幾年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石灰塘各自然村新建了許多小水窖,能在一程度上緩解旱情,但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缺水的現狀。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仍然很低。由於石灰塘地處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絕大多數的農民素質還比較低下,思想保守,觀念不新,普遍存在得過且過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關心集體等集體主義觀念比較淡薄,脫貧致富、奔向小康的思想和認識有待提高。

四、加強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作爲新農村建設掛鉤單位,作爲縣委第九批指導員,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結合自身實際,全力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爲石灰塘村新農村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作爲山區,強村富民的有效突破口是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要立足本地區實際,引導羣衆發揮區位優勢,以市場需求爲嚮導,抓好以優質糧煙基地建設,發展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增強市場競爭力,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壓低品質差、市場滯銷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促進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二要充分利用山區的優勢,引導發展以規模化養殖爲重點的養殖業,提高養殖效益,讓羣衆得實惠。三是利用石灰塘村各自然村適合種植蔬菜和中藥材的有利優勢,借鑑石屏縣北部山區“公司+基地+農戶”的蔬菜種植模式,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蔬菜和中藥材種植,同時,大力推進核桃、桔子等林裏種植,着力推進種植業從單一的糧食生產結構向糧、林、果、蔬等多元結構轉變。

(二)積極爭取項目及資金,進一步夯實基礎設施建設。針對石灰塘各自然村行路難、飲水難和部分自然村公房建設資金短缺的實際問題,積極向上級政府及職能部門協調資金,本單位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幫扶的方式,盡力解決羣衆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進一步夯實山區羣衆基礎設施建設。

(三)依託自然優勢,加快經濟增長點培植力度。據石灰塘村支書介紹,石灰塘種各自然村適宜發展核桃、梨、桔子等林果,近幾年來,部分自然村核桃種植戶收入好的年收入已達2萬多元,核桃種植已成爲繼烤煙之後部分村民最穩定的收入來源,目前,羣衆種植林果的積極性較高。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充分利用石灰塘各自然村廣大羣衆對核桃等林果栽培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經驗,且近年來隨着核桃等林果價格連年走高,產品供不應求的趨勢,積極宣傳各項惠民政策,大力引導羣衆發展林果種植,使之成爲規模化產業化種植,從而促進羣衆增收致富。

(四)千方百計,提高村民文化素質。針對大部分村民的相關種養殖知識和信息來源主要是依靠廣播、電視、集市和鄰里傳播的現象,積極聯繫農技部門和林業部門,協調爭取專家或技術員多到田間地頭爲村民開展種養殖知識培訓,讓農民掌握科學種養技術,積極推廣新品種,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

【第2篇】村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範文示例

按照全縣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和“創新業績,樹新形象”主題實踐的部署,深入開展以“解民憂、訪民情、促民風、謀民富”爲主題的蹲點調研活動,以點帶面,加快我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鄉黨委、政府決定開展鄉領導班子成員“辦公日、住村周、調研月”活動。根據要求,我於xx年6月24日至30日蹲點_____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_____村的基本情況

_____村與xx省的xx縣接壤,總面積7.32平方公里,轄3個自然村,人口1102人,耕地713 畝。xx年,農民人均收入3112元。

二、我鄉新農村建設取得成效

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着國家和省、市、縣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着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xx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2630萬元,同比增長18%,其中農業總產值達到1700萬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收入2454元,同比增長7%。積極發展糧食產業,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全鄉油菜面積擴大到300畝;菜園蔬菜生產面積,發展到500畝;成立了全縣首家早姜專業合作社—富源早姜合作社,帶動80戶農戶發展早姜300畝;發展葛根藥材基地110多畝。通過多種方式培訓,加大農民知識化培訓力度,全年勞務輸出3400人。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的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國家的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鄉村康莊工程建設、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移動電話、計算機逐步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

(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隨着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國小校舍、農業信息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立足本地旅遊資源優勢,積極發展以嶺上灣革命紀念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爲核心的旅遊業,並以此帶動相關景點的開發和建設。村財鄉管的財務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政務、村務、財務公開不斷完善。抓好生產救災和扶貧開發工作,深入開展“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活動,積極引導、幫助貧困戶發展項目,落實貧困戶120多戶,扶持資金20多萬元。關注弱勢羣體,積極開展農村弱勢羣體幫扶和關愛農村老黨員活動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嚴厲打擊賭博行爲,做到促一方經濟保一方平安。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羣衆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爲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爲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把羣衆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洲嶺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三、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洲嶺鄉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較多,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由於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爲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雖然鄉里積極推行“農民知識化”工程,但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還較爲普遍存在。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洲嶺鄉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羣衆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衆“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難以保證,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四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四、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的xx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洲嶺鄉的實際,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xx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在各項政策上給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持。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衆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優化,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村鎮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要有總體的規劃,對洲嶺鄉來講,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要嚴格規劃管理,循序漸進,逐步推進,實現新村建設目標。

(五)繼承與發揚並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要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羣衆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範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要繼承併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六、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徵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爲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爲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爲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第3篇】新農村建設的稅費政策落實情況調研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深遠,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實現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的根本保障;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作爲國家宏觀調控重要手段的稅收,在新農村建設中應該有所作爲。

xx縣局對本次調研十分重視, 1月31日,分管領導、稅政、法規、徵管、辦公室等共8人蔘加了省局視頻佈置會,2月1日,李局長向張局長彙報工作,並由稅政科負責到統計局對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樣本情況進了調查覈實,統計局一開始認爲該資料屬祕密,不提供,經李局親自出面做工作,終於在春節放假前取得樣本第一手資料。春節一結束,我局馬上在正月初八召集各分局及有關業務科室人員,召開專題會議,對調查表統計、調查問卷發放、調研文章起草等工作進行了分工和部署。稅政科負責支持自主創新的稅費政策落實情況調研,辦公室負責促進服務業發展的稅費政策落實情況調研,法規科負責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稅費政策落實情況調研,接到任務後,走訪了縣農辦、農業局、國稅局、衛生局、本局相關科室及幾個典型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瞭解我縣新農村建設總體情況、有關政策落實情況及存在困難和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建議。現將調研的主要情況彙報如下:

一、xx新農村建設概況。

xx位於浙東南沿海,是全國十三個海島縣之一,下轄9鎮3鄉,人口xx萬 。全縣現有耕地面積11.2萬畝,水田面積 6.81 萬 畝 , 林 地 面 積 23.44萬 畝 ,屬 亞 熱 帶 海 洋 性 季 風 氣 候 , 冬 暖 夏 涼 , 四 季 分 明 , 溫 和 溼 潤 。近年來,我縣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和諧而不斷努力。爲解決海島人民行路難、吃水難等問題,改善人居環境,先後實施“康莊工程”、村莊整治、村莊綠化、水利建設項目和農村飲用水改水工程建設。其中“康莊工程”總投資1.8億,建成通村公路380.5公里,聯網公路20公里,解決了276個行政村村民的出行難問題;水利建設項目及農村改水工程每年投資4000多萬元,興建水庫,改造管網,擴建水廠,改善海島缺水和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並每年花費上千萬元,從溫州買水,緩解海島缺水難題。

通過幾年的發展 ,xx縣 國 民 經 濟 持 續 、快 速 、健 康 發 展 ,綜 合 實 力 明 顯 增 強。先後被評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農 民 收 入 先 進 縣、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體育先進縣、村民自治模範縣,及浙江省文明城市、首批“小康縣”、經濟強縣、教育強縣、文化先進縣等,被列爲浙江省首批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縣市區和規劃發展的中等城市之一。成爲全國最大的炊具、曲折縫紉機與平縫機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低壓銅製閥門生產和出口基地,重要的水暖潔具生產和出口基地,被命名爲“中國閥門之都”和“中國五金建材(閥門)出口基地”。也是全國重要的汽摩配、眼鏡配件、傢俱、醫藥包裝生產基地,並有“中國環保填料之鄉”、“中國甲殼素之鄉”美譽。

二、我縣支持新農村建設政策執行情況

本着優化結構、培植財源工作思路,我局歷來非常重視優惠政策的落實工作,從最早的融資租賃、福利企業、校辦企業、勞服企業優惠政策,到後來的國產設備抵免政策,只要企業能享受的政策,全部努力兌現。通過幾年的政策扶持,使xx企業得到健康快速發展,培育了傢俱、閥門等新興行業,和以蘇泊爾、中捷、華能電廠等上市公司爲代表的一大批骨幹龍頭企業。近年來,我局在扶持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二產剝離三產、培育專業市場、加強服務業稅收徵管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努力做大做強三產,優化稅收結構。xx財政收入逐年穩步增長,稅收結構不斷優化,去年全縣財政總收入突破30億元大關,實現30.83億元,完成年度預算的111.8%,增長28.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76億元,完成年度預算的115.1%,增長32.4%;地方稅收收入超過10個億,入庫10.01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9.6%,增長35.1%。財政總收入在全省排名第17位,地方財政收入排名第18位。地方財政收入佔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達44.63%,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結構優化佔比提高率全省第14名。

在支持新農村建設稅收政策落實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助建新農村公益項目。

按照省局規定,我局在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助建新農村公益項目方面主要實施了以下優惠政策:

1、堅持執行鄉鎮企業所得稅款減免10%用於補助社會性開支的政策。我縣鄉鎮企業或轉制後的鄉鎮企業在捐助當地道路、教育、文化等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支出較多,爲了補償企業該類開支,扶持企業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我縣一直堅持執行鄉鎮企業所得稅款減免10%用於補助社會性開支的政策。鄉鎮企業報經主管地稅機關批准後,按應繳企業所得稅款減徵10%,用於補助無償助建新農村公益性項目等社會性開支費用。近幾年,各地陸續取消了該項優惠政策,XX年我局也曾考慮是否取消該政策,省局浙地稅函[XX]358號文件出臺後,打消我們的疑慮,決定繼續保留,爲了嚴格執行政策、堵塞漏洞,要求企業享受該政策必須取得主管部門縣經貿局出具的證明。XX年鄉鎮企業10%部分減免企業所得稅479戶,減免稅額1256萬元;XX年鄉鎮企業10%部分減免企業所得稅747戶,減免稅額1703萬元;XX年鄉鎮企業10%部分減免831戶,減免企業所得稅1922萬元。

2、對農村公益性捐贈支出按規定予以稅前列支,企業在年度應納稅所得額3%以內的部分,個人在申報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准予在稅前扣除。據不完全統計,XX年共有捐贈企業18家,稅前扣除金額36萬元;XX年共有捐贈企業21家,稅前扣除金額58萬元;XX年共有捐贈企業18家,稅前扣除金額78萬元。此外還有大量捐贈由於不符合政策規定的條件,而無法享稅收優惠政策。例如企業通過村委會對農村道路、水利等社會事業的捐贈,以及直接對農村孤困老年兒童等的捐贈等難以享受政策。爲了大加對企業農村公益性捐贈支出支持的力度,建議修改相關政策文件,通過村委會的捐贈及對農村貧困人口的捐贈給予優惠政策。

通過政策支持,減輕企業負擔,提高其參與助建新農村公益項目的積極性,捐贈企業戶數和金額逐年增加。

(二)對農民及農業企業實行輕稅政策,促進農民增收。

按照省局規定,我局在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民增收方面主要實施了以下優惠政策:

1、對銷售自產農產品納稅人免徵各項地方稅費。並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從農民專業合作社取得的自產自銷農產品收入,不徵收個人所得稅。我縣目前已辦理稅務登記的各類專業合作社共有191家,農業局有登記的是56家,由於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不需到農業局辦理手續,農業局主要是通過事後調查瞭解,對規模相對較大的合作社進行登記造冊,加強服務和管理,因此數字反應相對滯後。合作社及農民個人到國稅開票XX多人次,開票金額700多萬,均按規定予以免徵各項地方稅費。

2、對未達起徵點的農村個體工商業戶免徵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和水利建設資金。每年未達起徵點的個體工商業戶有1700多戶,減免稅額70多萬元,

3、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經濟合作社減徵房產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繁榮農村經濟是核心,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關鍵。我局十分重視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經濟合作社的扶持,在依法徵稅的基礎上,對納稅確有困難的,按規定給予減徵房產稅的照顧。每年減免房產稅100多萬元。

4、對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農業龍頭企業免徵各項地方稅費。我縣共有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8家,省級以上能享受政策的龍頭企業1戶,XX年減免所得稅18萬元,從XX年開始,省局新政策將享受政策的範圍擴大到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該政策有望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三)支持加快發展新農村社會事業。 爲支持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我局對238家農村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取得的醫療服務收入按規定免徵各項地方稅收;對農村託兒所、幼兒園、養老院、殘疾人福利機構取得的勞務收入,免徵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等稅費;對農村公益性活動場所、育養福利機構予以免徵房產稅照顧,其中XX年享受政策9戶,減免房產稅21.56萬元,XX年享受政策10戶,減免房產稅58.13萬元,XX年享受政策9戶,減免房產稅59.5萬元。

(四)加大稅收政策宣傳力度,送稅法下鄉。去年,我局緊緊圍繞“依法誠信納稅,共建小康社會”主題,聯合縣國稅局、廣播電視臺錄製《交流》稅收宣傳專題節目,聯合縣普法辦舉辦“喜慶xx大、稅法送下鄉”大型文藝晚會,不定期在《xx法制》報上專刊宣傳新稅法知識內容,介紹稅收各項政策;結合縣管領導幹部“送法下鄉”和扶貧幫困結對活動,編印《農民常用法律知識200問》3000多冊,與結對鄉鎮、村居加強聯繫,將涉農稅法等政策送到農村基層、送到農民手中,積極落實涉農優惠政策,引導農戶發展生產。

三、新農村建設中的難點和稅收政策執行中的問題

(一)當前我縣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幾個突出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條件較差。農村交通、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仍然相對薄弱,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人才缺乏。農村的文化、娛樂、體育、衛生設施建設相對落後,農民行路難、看病難、讀書難等問題依然存在。農村文化生活相對貧乏導致部分農村的社會風氣和農村社會治安仍然存在不穩定因素。

2、農民增收還存在着較多困難。我縣規模農業、現代農業項目仍然缺乏,農業產業鏈條短,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少;農業龍頭企業示範帶動效應仍不夠明顯;農產品價格受市場波動和氣候條件影響較大,農業效益存在不穩定因素;農村勞動力已經由單純的數量過剩轉向了結構性的人才短缺,一大批有知識有技能的農村青壯年流向城市,但流向農村的人才有限,農村經濟發展缺少人才推動和支撐;對農業農村金融支持力度不足,農民貸款難。此外,改革開放以後,爲了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地方政府以各種名義大量徵用農民土地,取得的收益主要用於城市建設,農民從土地的出讓、轉讓中收益很少,進一步加劇了城鄉差距。

3、區域發展不平衡。一方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農民仍是弱勢羣體;另一方面由於地理位置差異等因素,農村間地區差距較大,目前我縣城區及76省道二側的鄉鎮、村莊經濟實力較強,雞山、洋嶼等海島鄉及沙門、幹江等交通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經濟較薄弱。

4、農民負擔依然嚴重。雖然取消農業稅,減免了農業生產環節的大部分稅收,但現行以流轉稅爲主體的稅制模式具有易轉稼的特點,農民在購買生產資料、消費品及享受服務過程中均間接承擔着大量流轉稅。

(二)稅收在支持新農村建設上存在政策缺陷。

現行優惠政策可以說是“好鋼沒有用在刀刃上”,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存在涉及面過窄,力度欠強等問題。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稅收優惠面過於狹窄,影響政策效果。例如農產品初加工環節稅收優惠相對較多,深加工環節稅收優惠相對較少。以農產品爲原材料的工業品在深加工環節,幾乎沒有什麼稅收優惠。農產品的轉化增值,主要是體現在其深加工環節,只有通過應用相關科學技術進行深加工後,纔會“身價百倍”,提高競爭力。此外,農產品生產環節稅收優惠相對較多,銷售環節稅收優惠相對較少;涉農科技支持方面稅收優惠相對較多,資金支持方面稅收優惠相對較少;從優惠的稅種來看,相對集中在所得稅,由於流轉稅相對於所得稅來說具有易轉稼的特點,因此減免所得稅不如減免流轉稅政策效果明顯。

2、稅收優惠政策存在城鄉差異,有失稅收公平。比如勞動就業服務企業減免稅政策、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軍隊退役幹部就業稅收政策只侷限於城市失業或就業人員,農村人員不能享受,在稅收政策上沒有體現出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農民與工人之間的平等。

3、政策之間不配套、政策效果減弱。例如: 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徵點調高到月銷售額5000元,本意是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民增收。但在實際工作中,效果不明顯,因爲一方面,對於經營額達到起徵點納稅人,原本可以定二到三千,現在必須定5000以上,相當於變相調高了定額,5000元的營業額在扣除成本費用後本就所剩無幾,增加定額進一步增加了農民的負擔;另一方面,對未達起徵點的納稅人來說,少徵的增值稅變成了利潤,仍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要真正使稅負從輕,就應使優惠稅收政策相互協調,在進一步適當調高起徵點的基礎上,配合提高個人所得稅免徵額,讓稅收優惠真正落到實處。

4、間接扶持多,直接優惠少,農民並沒有真正得到實惠,沒有很好地體現工業反哺農業的原則。比如國家對農業生產資料,如飼料、農膜、農機具、化肥、農藥、種子、種苗等等,從生產到銷售環節都實行減免退稅政策。這種優惠是一種間接的隱性的支農政策,農民並沒有在感覺上直接收益。加之一些享受着減免稅收優惠的企業單位和個人,爲自身利益,擅自提高生產資料價格,把已被減免的稅收暗地裏又轉嫁到農民頭上,從農民手中賺取超值利潤。政策的初衷是爲了照顧農民利益,減輕農民負擔,但是實際上真正獲利的是生產廠家或經銷商,農民並沒有真正得到實惠。

5、稅收在支持新農村建設上存在政策缺陷。如對循環農業發展、農民工就業、特定的農村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等缺乏稅收鼓勵政策;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缺乏配套的政策扶持,不利於各種經濟成分進入農業、農村領域,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興經濟主體管理和服務措施不夠完善,到XX年底,我縣已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近二百家,但是對上述組織的具體稅收管理和服務措施還不夠完善。

四、解決新農村建設主要問題的稅收政策建議

作爲政策執行部門,地稅部門應當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把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作爲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業及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式,真正做到以稅惠農,以稅助農。一要大力支持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村落後的根本問題是發展滯後,生產力水平低下。稅收要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創辦農村企業、促進農產品就地加工增值、產品出口等方面給予扶持,使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有一個較大提升,以增強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後勁。二要努力幫助農民增收。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和幫助農民務工經商,從事勞務服務,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同時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真正讓農民減負,實現休養生息。三要利用地方稅收聚集的資金爲農民提供各種公共服務,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公共財政的利益。具體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出臺優惠政策支持新農村建設:

1、支持綠色農業、循環經濟,實施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企業所得稅、土地增值稅、耕地佔用稅、資源稅的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其政策效應。凡是對農業生態起保護作用、有利於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在稅收政策上要給予鼓勵,例如:對那些直接或間接服務於退耕還林、退耕還草、農業污染治理,農業水土保持的,在稅收政策上要給予適當的優惠扶持;對有損於生態資源保護的,如開山炸石、封河挖沙、開採礦產等,開徵環境保護稅;修訂完善《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改一次性徵收按年徵收,適當提高耕地佔用稅稅率,耕地佔用稅收入應直接通過財政用於當地的新農村建設,以及給予農民特別是失地農民予以生活補貼;積極運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積極參與研究開發農業優良品種和農業生產技術,鼓勵生產優質高效無公害的綠色產品。

2、實施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稅收政策。一是實行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以產業政策爲指導,適當降低目前以農產品爲原料加工產品的增值稅優惠稅率。凡從事對農林特產品簡單加工的,對其取得的加工產品收入免徵增值稅;對農林特產品進行精深加工的,對其取得的加工產品收入減半徵收增值稅。二是鼓勵大型工商企業和外資企業進入農業生產領域。對從事高新技術、資源綜合利用、農業技術轉讓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以及爲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的行業,給予稅收優惠。三是研究制定稅率或稅基優惠政策,對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集約化經營給予支持。四是對農產企業進出口稅收實行優惠政策,支持和發展外向型農業。優先辦理農產品和以農產品爲原料加工出口產品的出口退稅。

3、完善增值稅稅收優惠政策,提高優惠效率。對農民可以直接受益的優惠政策,要繼續優惠。比如對農業初級產品繼續實行稅收減免政策。探索新的可減輕農民負擔的稅收優惠政策,如可對農民自產自銷的農產品所包含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實行退稅政策,農民購入農用機械、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憑藉所取得的普通發票或其他銷售憑證,經稅務機關審覈通過後,就對農業生產資料所含的進項稅額實行退稅。對農民難以受益的優惠政策可以取消,改爲財政直接補助形式。比如可取消對生產銷售農業生產資料者的所有稅收優惠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用這部分增加的財政收入,自上而下地設立農業發展基金,實行對“三農”直接補貼,避免涉農企業單位和個人的稅負轉嫁行爲,真正體現“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策略。

4、對農村信貸實施積極扶持的稅收政策。針對目前農村資金嚴重外流的現實,當務之急是建立農村資金迴流的財稅金融投入機制。對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的農業貸款收入或支農資金信貸均應比照農村信用社減按3%稅率徵收營業稅,同時對金額機構以優惠利率提供支農貸款取得的收入免徵企業所得稅。並對民間金融組織和民間借貸出臺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可考慮改革和取消存款利息個人所得稅。存款利息稅出臺的初衷是刺激消費,增強市場流動性,就目前形勢來看,該稅種除不符合宏觀調控方向外,還有劫貧濟富嫌疑。農民不能享受國家多項社會保障,只能靠存款來撫養子女及養老等,而農村居民理財渠道不暢,通過存款及民間借貸獲得利息仍是農民的主要的理財方式,該稅種的實際納稅人多爲農民。

4、實施減輕農民負擔的稅收優惠政策。對農民買房徵收的契稅,購置摩托車、農用運輸車徵收的車輛購置稅和車船使用稅,書立、領受、使用應稅經濟憑證徵收的印花稅,應逐步放棄;對未達增值稅、營業稅起徵點的個人免徵個人所得稅等;對農民個人外出務工,對取得的勞務收入,制定一個比較高的免徵額。

5、稅收優惠政策要體現城鄉一致,促進城鄉交流。一是要取消目前對農村的一些歧視性的稅收條款,凡是目前給予城市的稅收優惠政策,只要符合規定條件,農村都可享受。建議把現行只適用於城市的部分稅收優惠政策擴大到農村作爲近期稅收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比如對失地農民在城鎮非農產業再就業或自謀職業,對企業或就業者本人給予與城鎮下崗職工相同的政策優惠。對農村退伍軍人就業或者自謀職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等等。改革城市維護建設稅爲城鄉維護建設稅,其收入全部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並專款用於城鄉公用事業的維護和建設,使之成爲地方稅中一個獨立的稅種。此外,今後國家出臺新的稅收優惠政策,要實現城市和農村的統一,避免出現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政策歧視。二是實施鼓勵城鎮勞動力向農村、農業領域流動的稅收政策。對城市居民帶着資金、技術到農村或農業領域創業或投資的,實行減稅、免稅優惠。

6、進一步加強對農村稅收服務。一是加強農村稅收政策的宣傳。宣傳要突出“三農”特色,暢通宣傳渠道,創新宣傳形式和內容,通過新聞媒體、電子網絡、送法下鄉等形式,及時向農民宣傳涉農稅收優惠政策。要及時把各類涉農稅收政策梳理歸集、彙編成冊,進村入戶上門送稅法,幫助農民吃透政策、用好優惠,爲村鎮發展送去“新富經”。二是建立稅收優惠政策提醒告知制度,告知農村納稅人應遵循的注意事項和各項稅收優惠。三是積極開展納稅輔導、納稅評估、查前告知等人性化服務舉措,提高納稅人依法納稅的自覺性,避免因不知法而違法或享受不到優惠政策。

總之,改革和完善稅收制度和稅收政策,在國家稅制改革總體框架內,本着先易後難、先急後緩、先重點後一般的原則逐步推進各項改革,充分發揮好稅收的職能作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4篇】學校參觀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範文

我校黨支部組織教師前往“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村”參觀。走進 ,一股農業新村的濃郁氣息撲面而來,每到一處,統一規劃建設的村民住宅、乾淨寬敞的村莊大道、美如風景畫的村莊綠化都使我們感覺到大開眼界,獲益匪淺,心靈深處感受到一種震撼和衝擊。近年來, 村黨總支以村企共建新農村爲契機,以統籌城鄉基層黨建爲抓手,以創先爭優爲動力,堅持強班子、抓發展、惠民生,增強了黨組織的發展力、服務力和凝聚力,走出了一條強村富民的新路,先後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全省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9500元。一天的參觀學習時間雖短,但對新農村建設有了更新更深入的瞭解,受到的啓發也不少。

一是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是建設新農村的基本保障。俗話說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選配好村“兩委”班子是發展農村經濟、引領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一環。要把想帶領農民增收致富並且有能力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人選到村領導崗位上來。村民大會選舉青龍湖公司總經理、也是 村人的張德華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村黨的代會選舉張德華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大膽實行村企聯姻,壯大村集體經濟。由於村支部想幹事,敢幹事,幹實事,深受村民的擁護,大大增強了村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是建設新農村的有效途徑。農業龍頭企業立足農村實際,利用農業資源,延伸農業產業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作用明顯。以湖北青龍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爲龍頭, 村發展了養殖、種植、蔬菜三大特色板塊六大品牌產業:水禽養殖品牌,建立年產2000萬隻商品鴨苗的肉鴨養殖基地,帶動周邊50公里內的農民發展養殖業;家禽養殖品牌,建立年存欄10萬隻的蛋雞場;生豬養殖品牌,全村飼養生豬過萬頭;漁業養殖品牌,年養殖特種水產品過百萬斤;水稻種植品牌,無公害種植優質水稻6000畝;精品蔬菜品牌,建設蔬菜大棚2000畝。

三是規劃村民新居是建設新農村的有效形式。 村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農戶的新居建設。村民統一住進小區,整齊劃一的新樓房,寬敞明亮的村街道,如山水畫般的村莊綠化無不展示新農村建設的風采。規劃好新村建設,整體搬遷老村落,既可以增加耕地,又可以解決農村的髒亂差,促進村容整潔。以前的 村,村民的住宅都是典型的“小戶大院”模式,戶均佔地8.1畝,但實際住房僅不到1畝,宅基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低,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對此,該村按照“民主定點、科學規劃、以點帶面”的原則,選定在該村4組開展遷村騰地試點。在新居民點上,居民都住進聯排小別墅,小別墅佔地400平方米,造價12萬元,村民只需要出資4.5萬元就可入住。但條件是村民必須把原宅基地還給村集體。目前 村已經有184戶農戶搬遷,爲村裏騰出了2100畝土地。村裏成立了一個“土地存貸合作社”,農戶騰出的土地全部存入合作社,村裏引進的湖北青龍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按照市價將土地貸出發展現代農業。按每畝地每年至少能貸出1000元計算,2100畝地若全部貸出,每年將可爲村集體帶來210萬元的收益。目前湖北青龍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貸出的土地上建起了200個蔬菜大棚,以每個500元的低租金租給村民種精品蔬菜;投資8000萬元建成養殖規模爲2000萬隻的種鴨場、種鴨孵化場和屠宰分割廠。 村村支書張德華說:“目前全村基本形成了三分之一的農戶從事種植業,三分之一的農戶從事養殖業,三分之一的農戶就近務工的發展格局,使集體經濟和農民的收入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通過參觀考察 新農村建設活動,我深刻認識到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前景有了直觀的瞭解,進一步增強了關心“三農”、服務“三農”的自覺性,真實感受到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着力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意義。作爲新時代的黨員青年教師,我們要深入學習村敢想敢幹、敢爲人先的創新精神,統籌規劃、科學發展的求實精神,發展循環經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持續發展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提高自身素質,踏踏實實地教書育人,爲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5篇】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黨的xx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爲了解我國農村建設情況,及時總結已有的典型地區建設經驗,認真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現將有關情況整理如下:

(二)新農村建設行動的發起

加入wt0之後,我國農業面臨着在國際市場上如何保持競爭力的挑戰;農村稅費改革之後,鄉鎮機構面臨着職能轉變的問題;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村面臨着勞動力轉移的難題。爲找出一條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從2011年7月組織人員展開大規模調研,逐步理清了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以科學發展觀整合農村工作的資源和力量,通過把新農村建設作爲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該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三)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xx市於2011年9月提出並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主要內容是“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創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設新村鎮爲突破口,以“親民、愛民、富民”活動爲切入點,以村鎮規劃建設、“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和文明村鎮創建爲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爲根本,把新農村建設作爲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突破口和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的新載體,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分類指導、分步實施、依靠羣衆、整體推進。

1、以村鎮規劃爲龍頭,開展新村鎮建設。

2、以農民增收爲目標,發展新產業。

3、以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爲依託,培育新農民。

4、以農業產業化爲動力,組建新經濟組織。

(四)新農村建設的成效

一是村莊面貌有了大大的改變,“髒亂差”現象明顯減少。

二是農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較大改變。

三是幹羣關係得到改善。

四是節約了耕地。

二、新農村建設的成功經驗

(一)用人得當,領導先行rumen8

二)政府主導,農民主體

(三)實事求是,量力而行

(四)因地制宜,科學指導

(五)建章立制,規範操作

三、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新農村建設範圍廣、對象複雜、難度大

新農村建設涉及到農村生產、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萬萬農戶,投資範圍廣,投資金額大。我國農村各地經濟條件、地域特徵千差萬別,基礎設施投入和公共服務需求有很大差異。目前,國內一些地方正在進行新農村建設,但大都剛起步,經驗不足,區域性的成功經驗是否適合在全國推廣尚待驗證。

(二)新農村建設缺乏法制化的制度保障

現實工作中,許多地方的發展思路和具體措施隨領導人的更換而發生重大調整。xx雖然將新農村的發展規劃通過地方人大表決方式加以穩定,但因沒有地方性法規的立法權,同樣面臨法制化制度保障問題。由於各地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艱鉅的歷史任務,如果因領導人的輪換而使新農村建設行動出現多次反覆,勢必嚴重挫傷廣大幹部羣衆尤其是農民的積極性,削弱黨和政府的領導權威。新農村建設行動如何通過法制化途徑,獲得穩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後面臨的一大挑戰。

(三)政府投入嚴重不足

四、政策建議

(一)選擇不同地區先行示範,再逐步向全國推廣

(二)以法制化方式爲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

(三)擴大新農村建設的財政預算投入,單列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

(四)整合各項支農資金

(五)完善和制定宅基地、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等相關法規

【第6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

卡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根本的是要靠農民自己努力。實踐表明,農村大部分普通農民承擔風險的心理與經濟能力較弱,在沒有他們眼見爲實的成功經驗與收穫把握前,他們一般不輕易投入資源(資金與土地等)進行嘗試。討教與效仿鄰里,是農民簡單、實用、有效的學習機制。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培養一批像吳仁寶、王樂義這樣的創造力、戰鬥力和凝聚力強的帶頭人。他們的經驗切合農村的實際,容易爲農民所接受,可以起到示範和帶動作用,能夠有效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他們熟悉村情民情,在羣衆中有一定的威望,能夠較好地化解矛盾,維護農村的社會穩定。培養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對於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次調研從8月底開始到10月下旬,3個調研組分別採取了問卷調查、個別談話、召開座談會、翻閱資料等方法,對各鎮(街道)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隊伍建設的現狀與做法,以及對區里加強新農村帶頭人建設的意見建議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在此基礎上,經過認真整理和分析,形成如下報告。

一、關於新農村建設帶頭人的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中“帶頭”的意思是:首先行動起來帶動別人。那麼,“帶頭人”就是首先行動起來帶動別人的人。照此類推,“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就是首先行動起來帶動別人建設新農村的人。從我省新農村建設優秀帶頭人評選對象上分析,新農村建設帶頭人主要包括三類羣體:即基層組織的帶頭人、現代農業的帶頭人、農村公共事業的帶頭人。根據我們的調研分析,xx區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隊伍主要包括三類人員。

--村幹部,尤其是村黨組織書記、村委員會主任,他們是貫徹執行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骨幹,在團結帶領農村廣大羣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征程上起到主要的帶頭作用。

--農村實用人才,包括農村的致富能手、農業技術人才、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骨幹農民、農民企業家、能工巧匠等,對於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至關重要。

--農村民間組織負責人。如老協、僑聯、宗教協會、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負責人等,這些人在農村有較大的影響力,在各自的線上起組織、帶頭作用,對於農村公共服務和公益事業建設起較大作用。

這些人在農村各項建設活動中都能起到一定的帶頭示範作用,都可稱得上農村“帶頭人”.但根據目前村級組織運行機制,離開農村基層組織(村兩委),新農村建設無疑等於紙上談兵,而且黨和國家關於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方針、政策都是通過農村基層組織得以貫徹落實的。因此,農村基層組織無疑是新農村建設的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廣大村幹部,尤其是村黨支部書記要成爲團結帶領農村廣大羣衆建設新農村的主力軍,是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隊伍的核心人員。

二、現狀與問題

(一)xx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隊伍建設的現狀和基本做法

據初步統計,xx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隊伍現有4781人,其中村幹部1466人、農村實用人才835人、各種民間組織負責人367人,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爲新農村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xx區加強新農村帶頭人隊伍建設的主要做法是:

1.建立了村幹部激勵保障機制。一是全面落實村幹部教育培訓制度。實行分級培訓責任制,區級負責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的培訓,每年每人的培訓時間不少於5天;鎮(街道)級負責其他村幹部的培訓,每年每人培訓時間不少於3天。鼓勵村幹部參加學歷教育,有計劃地組織年輕村居幹部參加農函大、電大和黨校函授班等接受學歷教育,區財政予以經費補助。二是建立村居幹部報酬保障機制。對經濟薄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的基礎性報酬由區財政按每人每月10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每年鎮裏也拿出部分資金給予補助,一年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的補助。同時區裏建立了村幹部養老保險制度,由區、鎮(街道)、村、個人四方聯合籌資投保,做到應保盡保,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幹部的工作積極性。目前,xx區已累計投保416萬元,投保1.2萬多人次。三是出臺了村級正職離任幹部定期補助制度,對擔任村級正職累計時間在十年以上的離任村幹部,享受定期補助金額每人每月100元。四是完善從優秀村幹部中錄用公務員等制度。幾年來,安置到鎮屬企事業單位的村幹部近100人,其中有7人錄用爲公務員,走上了鎮(街道)領導崗位。五是設立村幹部保障激勵專項經費。專項經費列入每年財政預算,主要用於村居幹部的教育培訓、報酬補助、離職定補、困難補助、體檢、健康療養、先進表彰等。今年已爲全區近500名村主要幹部開展了健康體檢,還組織了30多名優秀村幹部到長江三峽、雲南等地進行健康療養。

2.加強了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加強了農業技術專業隊伍建設。農業技術研究人才和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隊伍逐漸壯大。全區11個事業單位中,共有農業技術人員47名。全區13個鎮街道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包括農林特產和技術畜牧獸醫、農業機械、經營管理及其他專業農業技術人員的鎮(街道)農技綜合服務站,共有編制178名,現有人員159名。此外,xx區省徑農業示範園的建立,也吸引了一批學歷層次高、經驗豐富、技能嫺熟的農業專業技術人才,使農業人才隊伍出現了良好的發展趨勢。二是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認真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積極完成專業農民生產技能培訓,全區已有1.7萬農民接受“綠色證書”培訓,其中有1.3萬人獲得“綠色證書”.三是加強科技幫扶。啓動“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加強對農業的幫扶,下派農村指導員到茶山的楊梅生產基地、麗嶴的花卉種植基地、澤雅的高山蔬菜生產基地等富民基地,進行技術指導和推廣。下派了30名科技特派員到村辦企業,鄉鎮企業,幫助解決技術難題,提升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通過抓農村人才隊伍的建設,xx區農業科技取得了明顯進步,大批新品種、新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如優質高產早汕稻、輕型栽培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大柵楊梅技術、無核甌柑技術、花卉種植技術逐步得到推廣,畜禽良種化程度和飼養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使農業由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過渡。

3.發揮了民間組織負責人的積極作用。目前,全區有登記的農村民間組織共295家,其中村級老人協會251家,宗教協會6家,各類僑聯協會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1家。近幾年,通過發揮民間組織的獨特優勢,在政府缺位的地方發揮“粘合劑”和“潤滑劑”的作用,尤其在滿足弱勢羣體需求,解決社會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帶動了農民增收。目前,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31家,其中有5家專業合作社(協會)被評爲市示範性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涉及畜禽、蔬菜、瓜果、水產、“農家樂”等行業,入社農戶社員達979戶,基地面積23450畝,帶動農戶6965戶。二是引導僑聯等組織在公益事業建設和社會救助中發揮作用。如麗嶴鎮發揮僑聯作用,引導發動廣大華僑爲家鄉建設服務,近幾年麗嶴華僑在學校建設、自來水、電影院、道路、橋樑、文化活動場所等家鄉公益事業建設上作出了巨大貢獻,總捐資達6000多萬元。景山街道太清宮主持盧阿光熱心公益事業,設立了xx市首個以慈善命名的救助基金--“xx區太清宮慈善救助基金”,近幾年太青宮已向社會捐資1300萬元。三是引導老人協會開展“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活動。各地老人協會普遍建成了老人活動中心,開展各類文娛活動,許多村老人協會還籌措資金,建設協會物業,利用物業出租金髮放老人生活補助金。

(二)存在的問題

1.村幹部隊伍建設存在“四不”問題。

一是矛盾面廣,工作待遇差,村幹部不想當。當前,個別村各種矛盾糾紛和歷史遺留問題較多,村幹部處於各種矛盾的交織點上,工作中有時不僅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而且還會受到人身攻擊和安全威脅。由於村幹部的待遇差(xx年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年平均工資1.6萬元),且有不少村幹部工資長期拿不全、拿不到,有時還得犧牲個人的一些利益,因此,對繼續當“村官”缺乏動力,萌生“去意”.據統計,這一屆已有30多名村幹部主動辭職,離開工作崗位。

二是工作任務重,集體經濟薄弱,村幹部不好當。“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計劃生育、安全生產等各項工作都是硬指標,半點馬虎不得。然而許多村集體經濟薄弱,發展舉步維艱。村幹部無錢爲羣衆辦事,無力爲羣衆提供服務,致使村幹部常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截止xx年底,全區251個行政村中,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尚有80個,佔總村數的31.9%;年收入在1-5萬元的村44個,佔總村數的17.5%,兩項相加共佔總村數的49.4%.

三是整體素質不高,明哲保身,村幹部不會當。在當前面臨換屆的關鍵時期,個別村幹部到了未換屆己“渙心”的地步。有些村幹部認爲村級換屆只有幾個月了,下屆能否當選還不知道,一些還想幹一屆的村幹部樂於做太平官,怕得罪選民,片面認爲只要人緣好,選舉就能得高票,工作無所事事。還有些村幹部自覺連任希望渺茫,對上級黨委政府交辦的工作採取小事慢半拍、大事一再拖延的態度,等待觀望,推卸責任。

四是人才大量外流,後備幹部缺乏,村幹部沒人當。隨着農村經濟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村有文化、有技術、懂經營管理的青年和能人轉向市區發展,並在市區安家落戶。而農村大學生畢業後,爲了個人的更好發展,都不願回到農村,造成一些地方出現村幹部難培養、難選拔,選拔農村後備幹部的餘地越來越小,隊伍建設後繼乏人。據村級組織換屆選舉重點村排查統計,有12個村這方面問題特別突出。

2.農業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存在“三缺”問題。

一是農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缺有效機制。首先,在農業局、農辦、科協等部門存在條塊分割、多頭管理、機構重複、力量分散的情形,組織創新滯後。其次,鎮(街道)農技站行政上受鎮、街道領導,業務上接受區農業部門的指導,實行雙重管理體制,許多街道農技人員圍着行政工作轉,負責“包村”、計劃生育等工作,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工作難以展開,直接影響農業人才發揮作用和成長。再次,在編不在崗的情況嚴重。全區農技綜合服務站在崗人員159名中在編不在崗的73名,佔45.91%.35歲以下的有96名,但其中從事非農技術的達63名,佔該年齡段的55.63%.一些非農技人員通過各種關係充塞農業事業單位,非專業人員佔許多編制,而這部分人大部分缺乏專業知識,整天無所事事,嚴重影響了農技人員的積極性。

二是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缺有效渠道。此次參與問卷的56人中,通過農業職業學校培訓的只有3人,有53人是自學或者其他途徑成才,佔94.6%;只有15人提出專門培訓的要求。在已工作2022年左右的農技人員中,80%以上幾乎沒有接受過培訓。目前xx區的農村人才培養沒有一個長期有效的在職培訓機制,人才培養缺乏規範化、制度化的強制措施,人才培養存在短期行爲。比如“強農富民送科技”活動僅在重點鎮(街道)或重點村展開,分散的廣大農民難以分享到“科技”大餐,而且這些活動就如“科技培訓月”裏的一陣風,沒有形成“細水長流”般的長期廣泛的“強農富民送科技”活動。

三是高素質農業人才缺。區級農業事業單位101名工作人員中,有高級技術職務的僅有5人,中級技術職務的僅爲24人,兩者僅佔28.7%;鎮(街道)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農業實用技術人員中,具有中級技術職稱的僅有16名,佔10.6%;在年齡結構方面,例如,現有糧油技術人員超過50歲7名,佔該專業的總人數的63.64%.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56名農業實用技術人才中,只有16名具有技術職稱,佔28.6%,具有高級職稱的只有寥寥數人。

3.民間組織負責人隊伍建設存在“兩無”問題。一是無監督管理。目前,民政部門只負責民間組織登記備案,沒有進行必要的監督管理。同時,按照已頒佈的相關法規,民間組織的准入門檻又較高,加之繁瑣的雙重管理體制,許多農村民間組織還存在主體資格不合法、非法執業、無照經營等現象,如老人協會。許多農村組織章程名存實亡,部分組織甚至沒有章程,內部重大事情被負責人一手掌握,普通會員民主監督乏力。二是無引導教育。民間組織負責人教育培訓工作沒有歸口部門,幾乎是一片空白。許多民間組織的負責人存在政治素質低,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存在違規違法行爲,影響了民間組織的健康發展和社會信譽度。比如,南白象某村老人協會非法集資建違章建築,執法部門進行強硬拆除時,還與執法人員發生衝突,打傷執法人員,砸毀挖掘機,糾集村民上路堵塞道路,致使xx市區南向交通堵塞近三小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

三、對策和建議

(一)以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爲契機,加強村級組織班子建設

1、搞好換屆工作,選舉好村幹部隊伍。村級組織換屆工作,不僅事關黨的17大精神的貫徹執行,事關各級黨委、政府任期目標的實現,更是事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要堅持“四個推進”,紮實做好選舉工作。堅持落實責任、層層推進,注重強調責任層層落實、人人落實、項項落實,切實做到分級推進、層層推進。堅持統一思想、規範推進,真正把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揚民主、嚴格依法辦事有機結合、落到實處。堅持一村一策、科學推進,按照“分類指導、一村一策”的原則,因村制宜搞好村級換屆選舉工作。堅持抓住重點、有效推進,重點是抓財務清理和組織整頓,嚴把村民代表推選等七個關鍵環節。

2、落實“三真”要求,建設好村幹部隊伍。要全面推行村幹部崗位培訓,積極鼓勵村幹部參加學歷教育,不斷加強村幹部實踐能力培訓工作。建立健全科學考覈村幹部工作的目標管理機制,推行村主要負責人承諾制,實行任期目標和年度工作目標考覈制度。逐年增加村幹部保障激勵專項經費,完善村幹部報酬保障機制。建立健全村幹部保險機制和離職補助制度,加大從村幹部中錄用公務員力度等。要啓動“幫扶工程”,採取區直部門幫、鎮(街道)幫、經濟強村幫、骨幹企業幫等多種形式,通過資金扶持、政策傾斜、信息技術服務、人才幫扶等多種方式,爲村幹部創業引好路,鋪好道。

3、完善組織運行機制,保護好村幹部隊伍。一些村幹部當不好,甚至出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組織運行機制不完善。這好比一條公路建好後,還要建設好欄杆,畫好行車道,設置好路標,以此來保證行車安全。爲此,必須要進一步完善落實村級組織運行機制,保護好村幹部隊伍。要健全民主決策機制,強化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的職能,完善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用規範的制度對會議組織形式、決策範圍、決策程序作出具體明確的界定。要理順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的關係,在堅持村黨支部對村民自治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堅持實行村民自治不動搖的基礎上,通過建章立制明確村級組織之間的工作關係,規範村務運作原則,減少工作矛盾。要加強民主監督,深入推進村務公開工作,進一步明確公開的內容、方法和途徑,做到內容、時間、形式、制度“四統一”,突出解決不公開、假公開、公開質量不高的問題。同時,建立羣衆諮詢事項調查整改及回覆機制,把接受監督和改進工作有機統一起來。健全以民主選舉、民主評議幹部、村民委員會定期報告工作制度爲主要內容的民主監督機制,加速推進基層民主化進程。

(二)完善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使用和考覈激勵機制

1、加強教育培訓。加強教育培訓,不斷更新知識,是保持人才競爭優勢的需要。要逐步建立農業技術人才教育培訓管理體系。教育培訓要從實際出發,採取多種形式,長期與短期結合,在崗與脫產並舉。要通過攻讀學位、研修、進修等方式促進年輕科技人員提高學歷層次,擴大視野,拓寬知識面。要通過舉辦培訓班、學術交流、合作研究開發等形式學習引進先進技術,瞭解掌握國內外農業科技最新發展動態。要充分發揮中老年專家的作用,建立師承製度,由學術和技術水平高的、責任心強的中老年專家,採取“一帶一”等形式對年青農業技術人才進行定向指導和培養。要通過政治理論思想學習研討,提高農業技術人才政治素質和心理素質,培養積極向上、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

2、推進基層農業推廣機構改革。按照省市統一部署,適時進行鎮、街道農業推廣網絡改革,理順鎮、街道農業服務站和鎮(街道)、業務主管單位之間的關係,明確各方的權和責,從而按照政事分開原則,變政府對事業單位的直接、微觀管理爲間接、宏觀管理。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爲主的管理體制,完善聘用制度,競爭上崗制度、激勵制度,營造農業人才施展才華的良好環境。

3、合理造就人才和人力資源整合優勢。要抓住一個關鍵,即實現職業技能技術專業四位一體,特別要把技工學校和農函大辦出一個特色來。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善於發現隊伍中的優秀人才,政治上給待遇、給榮譽、經濟上給政策,給獎勵、工作上給技術、給鼓勵。要逐步推進城市化進程,職業技工技能教育,應該面向城市化,面向國際化,面向未來,在“三農”中立有落腳點。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實用技術人員。

4、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爲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奠定堅實的基礎。xx區地處xx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建設腹地,區委提出做精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的戰略方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勢必要選擇人才,培養人才,發揮人才,造就人才。按照事業單位、企業管理、市場運作、服務先導的十六方針,思想觀念要圍着市場轉,學校要圍着企業辦,工作圍着中心乾的辦學特點,真正做大技工,做強技術,做優技校,做足後備人才的培育,認真開展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作。

(三)切實加強民間組織負責人隊伍建設

黨的社會工作部門和民政部門要將民間組織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納入工作範疇,切實加強民間組織負責人隊伍建設。開展民間組織專職工作人員職業化培訓,探索民間組織負責人執證上崗制,通過開展業務培訓和交流觀摩等方式,提高人員素質和服務能力。要加強民間組織負責人政治素質和法律意識教育工作,組織他們認真學習17大精神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增強依法開展活動的意識和規範運作的能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民間組織管理骨幹隊伍,從而促進整個民間組織管理工作的科學發展。

(四)加強村級組織後備幹部隊伍建設

1、明確責任主體。加強村級後備幹部隊伍建設,首先要引起鎮(街道)黨委和村黨組織的重視,落實村級後備幹部的選拔、培養和使用工作。

2、增強吸引力。鎮(街道)要結合各自實際,着力引導廣大農村幹部尤其是青年黨團員積極探索農村經濟發展的多種形式,讓他們切實感受到,發家致富、實現理想不只是外出打工一條路。比如發展個體私營企業,發展特色產業,搞活物業經營,實施農業產業化等,使資源優勢化爲經濟優勢,不斷壯大農村經濟實力,走好特色發展之路,努力創造有利於後備幹部成長的環境氛圍。

3、規範選拔程序。要擴大“選”的範圍,按形勢發展要求和班子實際需要,把致富能手、站所工作人員、復退軍人、回鄉學生、企業骨幹等各方面的優秀人才遴選到村級後備幹部隊伍中來。要落實“推”的辦法,根據政治素質強、致富能力強兩個基本條件和年齡40歲以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兩個參考條件,指導基層組織根據班子的實際情況,採取發放表格或召開村民會議的形式,廣納意見,推出羣衆滿意的後備幹部。

4、多種方式培養。要以鎮(街道)黨校爲基地,進行綜合素質培訓,同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後備幹部的政治覺悟和駕馭村級工作的能力。要以鄉鎮站所爲基地,進行掛職培訓,讓村級後備幹部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社會、參加實踐,提高科技水平和組織協調能力。要以村級日常工作爲陣地,主動交任務、壓擔子,爲後備幹部打造鍛鍊平臺,加快成長步伐。

【第7篇】新農村建設指導員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

作爲_____鎮_____村的一名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我嚴格按照要求,深入村組戶進行調查走訪,進一步掌握村情民情,結合其它村新農村建設指導員走訪情況及全鎮近幾年來新農村建設情況,現將此次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_____鎮地處兩市(昭通、曲靖)、兩縣(會澤、巧家)、五鄉鎮(爐房、大橋、迤車、老店、崇溪)結合部,俗有巧家“東南大門”之稱。最高海拔老黑箐樑子3202米,最低海拔木橋蟲源2080米。國土面積291.2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積148500畝,森林履蓋率達48%。全鎮轄8個村民委員會,230個村民小組,總戶數7139戶33027人,其中農業人口31313人,居住着漢、彝、苗等五個民族。20xx年全鎮人均純收入1814元,農村經濟總收入8956萬元。全鎮種植業主要以玉米、馬鈴薯爲主,養殖業以生豬爲主,經濟作物主產油菜籽,綠肥籽。20xx年和20xx年該鎮分別在小米地村新房子自然村和_____村新灣自然村建設衛生文明村示範點及特色產業村示範點各一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設點農民收入不斷提高,生活環境得到改善,產業基礎得到夯實。

同時,自實施新農村建設以來,該鎮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建設點7個,修建村衛生室2個,新修進村公路23公里及客運站1個,建立仔豬基地2個,生豬養殖小區2個,扶持培養100頭以上生豬養殖大戶2戶,20頭以上生豬養殖大戶900戶,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方面進一步爲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基礎。

二、主要困難和問題

經過各個指導員的調查走訪,雖然該鎮在近幾年來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村都呈現出一些共性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基礎設施條件產,水利化程度低下,產業基礎薄弱,農民增收困難等,具體情況如下: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各村經濟發展不平衡

20xx年農村經濟總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_____村位居首位,分別爲1946.2萬元、2134元,而木橋村位居未位,僅645.8萬元和1046元。農村經濟總收入相關3倍多,農民人均純收入相差2倍多,導致了各村之間發展不平衡,差異太大。並且我鎮農村經濟總收入主要來源於種植業和養殖業,農業生產屬粗放式的,加工能力低,缺乏產業化經營。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禽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忽視了品牌效應,且多以零散種養爲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徵農業稅後,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都無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上級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20xx年,我鎮農業人口31313人,勞動力資源19333人,勞動力轉移7000人,轉移部分國中生僅佔30%,而國小或以下文化的達65%,未轉移部分國中生所佔比例僅爲15%左右。爲此,我鎮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文化水平低下,即使轉移出去也只能乾重活、粗活。農民思想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爲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羣衆致富本領不高。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三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羣衆的感情。四是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8個村都沒有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

三、幾點建議

新農村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結合調研走訪情況,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爲民辦好事實,解決羣衆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無論是水、電、路的新建與改造,還是民間糾紛的調解;無論是 產業的發展,還是諸多紛繁複雜的信訪問題;無論是農民的那“一畝三分”地,還是羣衆碗裏的一口糧;無論是一個扶貧點的建設,還是整個集鎮的建設,都關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羣衆的切身利益。爲民辦好事實事,就發展方面來講無外乎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村容村貌整治;就和諧方面來講無外乎民間糾紛的調解、信訪問題的及時處理、社會救濟等。每一方面,從大劃到小,次生出許許多多,對於農民來講,也許某一件小事,就能讓他火燒眉毛;對一個社或一個村來講,某一條路的不通或水源的缺少就能阻礙這個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爲民辦好事,可大可小,無論大小都是一個農民或一個集體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切勿“勿以細小而不爲”,應盡力服務好、做好每一件關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小事。

(二)加快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面對當前農村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鎮、農村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建立以工促農的長效機制,切實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抓好統籌規劃,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統籌發展和城鎮及農村社保制度的統籌發展,確保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三)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衆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

(四)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儘快抓好落實招商引資項目肉聯廠、澱粉廠、採沙採石場的建設,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

(五)逐年規劃新農村建設,逐年完善新農村建設機制,逐年推進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要有總體規劃,但有總體規劃還不行,總體規劃總是有缺點的,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會帶來諸多不便,每年都要對總體規劃進行修訂完善,每年都要對新農村建設進行一次必要的規劃,根據其現有特點,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對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管理辦法、鞏固提高辦法等都要進行逐年修訂完善,健全方案制度,嚴禁強迫百姓違背本意實施大規模的建新拆舊,給百姓增加負擔,新農村建設應該根據當地實際,進行逐年規劃,逐年建設,逐年推進。

(六)繼承與發揚並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式,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羣衆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繼承併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七)加快促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認真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執行好免收義務教育學雜費,加強中國小教師管理,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建立教師合理交流制度。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徵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爲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爲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爲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促進全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8篇】2022關於縣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建設幕阜山區經濟強縣,打造美麗富饒新天城”市級崇陽戰略,在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的基礎上,大力踐行黨的羣衆路線,立足良好的生態優勢,逐步在全縣開展“富裕美麗鄉村”建設,以“村村優美、家家創業、戶戶和諧、人人幸福”爲總體目標,以“改造新村莊、發展新產業、塑造新風貌、培育新農民”爲主要內容,建設村在園中、房在畫中、人在景中的秀美農村畫卷,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近年來建設美麗鄉村取得的主要成績

一是着力科學規劃,描繪美麗鄉村建設藍圖。堅持以規劃爲引領,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因地制宜制定“一灣一景、一村一畫、一村一品”規劃,打造“山青、水綠、路暢、景靚、民富”的特色新農村。爲高標準編制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邀請上海城市規劃設計院、武漢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單位進行規劃指導,全縣一次性招聘專業技術人員12人,縣財政撥入專款150萬元專門用於新農村規劃工作,以兩年時間全面完成全縣8鎮4鄉、186個行政村規劃工作,實現城鄉規劃全覆蓋。把新農村建設規劃納入全縣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之中,圍繞大天城建設,以主要交通大動脈爲構架,佈局建設集鎮羣,以城帶鄉推動全縣鄉村整體發展。

二是着力加大投入,夯實美麗鄉村建設基礎。第一,大力完善基礎設施。以大天城爲中心,加快農村公路網絡建設,建設崇陽至溫泉旅遊公路、天城至路口、天城至銅鐘、天城至高莊、天城至神口等市縣級公路,構建縣城——集鎮——村組的便捷交通網絡。全縣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達100%,村組交通道路硬化率98%。電力線網遍佈城鄉每一個角落,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數字電視家家有、移動通信全覆蓋的目標。第二,大力夯實生產生活條件。逐年加大對農田水利項目的投入,僅xx年共完成建設項目16個,完成投資6981萬元;開工建設項目44個,總投資1.7億餘元。新建蓄水池共11座,投入100多萬元修復雋水河畔8座提水泵站,投資維修香山東西乾渠,大力實施河道疏浚、渠道修復、土地整理等系列工程。全縣新建沼氣池xx口,改廚、改廁、改圈xx戶,推廣太陽能熱水器4280臺,年戶增收節支1000元以上,受益人口0.7萬餘人。第三,大力優化公共服務。實施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學校環境大爲優化,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發展衛生事業,建立健全農村合作醫療網絡體系,農村醫療保險全面覆蓋。加強農村福利院建設,村文化室、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普遍。第四,大力整治農村環境。開展“萬名幹部進萬村潔萬家”活動,全縣落實村莊環境整治資金6200萬元,大力開展以“兩清、兩建、兩化、兩創”爲主要內容的村莊環境整治,在每一個自然村灣內按戶數配置垃圾桶、垃圾池(房),共配置2萬個垃圾桶,新建垃圾池(房)3156個,垃圾填埋場90個,實行垃圾集中清理,變“隨意傾倒”爲“集中歸池”;在村民集中活動的場所及進村道路旁安裝路燈,共安裝路燈2100盞;在農戶房前屋後、村莊道路、溝渠兩旁及村莊周邊空地栽種綠化樹苗,共栽種129萬棵,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三是着力發展產業,強化美麗鄉村建設支撐。全面推進“五個農業大縣”建設,即湖北畜禽大縣、湖北產糧大縣、湖北水果大縣、華中筍竹大縣、湖北森林經營試點縣。搞活農村土地流轉,先後引進了山東晨鳴集團、香港南華集團、武漢凱迪集團、臺灣統一集團武漢公司、正大集團武漢公司、武漢精武鴨業、福建坤旺公司、湖北森旺公司、湖北鵬程公司、江蘇成祥公司等一批知名企業到崇陽承包土地,從事現代農業開發建設,建設種養基地60個,面積達20多萬畝,雷竹、泡桐、水果、肉鴨、牲豬、馬鈴薯逐漸成爲全縣農業開發的主導產業。把旅遊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現代農業開發相結合,通過搶抓各種政策機遇,整合項目資金,把荒山變成基地,把基地變成莊園,把莊園變成景區,從而帶動鄉村旅遊休閒經濟的快速發展。福建坤旺農業科技觀光園、湖北森旺現代農業科技園、博景園等已成景觀農業的典範。連續舉辦了三屆“崇陽水果採摘旅遊節”。白霓古堰灣、青山三文魚、肖嶺金色生態農莊、十里畫廊洪下衆多農家魚莊等鄉村休閒農莊已成氣候,新增兩家三星級農莊(白霓銅鼓山莊、案山鳳凰生態農莊)和一家五星級農莊(大泉農莊)。借鑑成都“五朵金花”模式,打造“五條金帶”,分別是洪下景觀帶、城西精品水果帶、雋水影視觀光帶、科技種植觀光帶、濱河景觀帶。引進武漢三特公司開發浪口溫泉項目,總投資15億元,規劃控制面積8800畝,三特溫泉會所已正式開業迎賓。

四是着力摸索經驗,創新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在借鑑外地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創新建設模式。①“扶貧搬遷”模式。對我縣高梘、大源、金沙、雨山等地理偏僻、條件惡劣、經濟落後的山區和浪口、洪下、青山等庫區,充分利用扶貧搬遷和農村危房改造等項目資金進行新農村建設。xx年度生態移民搬遷的97戶253人,縣財政局一次性撥付76萬的國家生態移民建房補貼資金。在白霓集鎮的“雨山一條街”已基本形成。港口鄉從深山整體搬遷42戶入住集鎮,新修了一條街道,既實現了山裏人的新居美夢,又擴大了集鎮塊頭。②“項目拆遷”模式。利用杭瑞高速、浪口溫泉等重大項目建設機遇,對拆遷農戶進行重新安置,有規劃、高標準建設了一批農村新區,如浪口旅遊景區集中安置區、杭瑞高速建設而形成路口呂家灣農村新區等。今後利用一些重大項目建設安置機會,建設一批新農村。③“村企共建”模式。利用一些有實力的經濟實體與所在村緊密的關係,幫助建設新農村。我縣後溪村因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今年將爲本村農民建設50套高水準的農家庭院。青山鎮南林村立足村級集體經濟,已建成了宜居、宜業、宜遊的農村樣板。④“遷村騰地”模式。對一些沒有扶貧項目、重大建設項目和外來支援的村,我縣結合各地實際,在用活國土整治、耕地佔補平衡、低丘岡地改造等政策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用地規劃,嚴格將建設用地、產業用地區分開來,將需要建房的農民引入到規劃建設用地範圍內建房;將非建設用地範圍內居民按統一住房模式,分批在建設用地範圍內進行集中安置,杜絕一切亂搭亂建現象發生。沙坪鎮村衝村利用原蔡墩鄉部門空閒宅基地建設新農村,已有近20戶入住,並配套建設一停車場、菜市場等服務設施。還有白霓鎮的油市村、譚家村農村新社區也是這種模式。⑤“城郊伴生”模式。借城市和集鎮的擴大開發,對城郊村進行統一規劃建設,以徵地和拆遷資金完成村莊建設。香山庫區大集地段以前是一片不毛之地,開發後新建,徵地5000多畝,拆遷130多戶,很多貧困戶變成了小康戶,其中兩個組63戶建了整齊劃一的小樓房,建成了農村新社區。僅xx年全鎮就徵地10091畝,拆遷212戶,城郊13個村3000多戶因城市開發改變了面貌。

二、當前建設美麗鄉村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村莊建設無序。我縣加大新農村規劃、引導和建設力度,初步建起了一批新農村樣板村。但由於多年來建房管理較亂,大多數村莊如有人諷喻的“羊拉屎”一樣,東一幢、西一幢,一家一向山,一戶一庭院,雜亂無章。另外隨着各地交通格局的改變和城鎮化建設的加快,沿路建起了很多“馬路村”,“村內空,村外撐”現象較爲普遍,毫無整體規劃佈局。這種“有新房,無新村”的發展狀況,浪費了國家大量土地,擡高了公共設施投入,加大了社會管理成本,降低了村民生活質量,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相差很遠。

二是資金投入不足。有專家估計,要滿足農村道路、安全飲水、沼氣、用電、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扣除已建成的投資項目,平均每個農民需要投資約爲1700元—4900元。我縣是農業大縣、財政窮縣,農民人均收入偏低,建設資金十分短缺。雖然每年整合交通、發改、財政、城鄉建設、農林水、電力等多個部門的項目資金支持新農村建設,但因農村點多面廣,這點錢也是杯水車薪。財政引導、金融支持、羣衆參與的多元化的投入體系還有待形成。

三是設施建設欠缺。多年來,雖然水、路、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得到極大的完善,極大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質量,但除少數村具備農民書屋、休閒廣場、健身娛樂等精神層面的公共服務設施外,其它普遍爲零,村民文化生活單一,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打牌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產生。

四是農業產業乏力。近年來分散的小農經濟的模式有所改善,農業產業化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並未完全改變農業經濟落後的現狀,農業生產還並未完全擺脫傳統的分散經營的模式。一些地方雖然建起了特色產業,但規模不大,帶動力不強,不能實現“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目標,很多人只有外出打工或向外搬遷,“人走房空”的現象比較普遍。

五是農村環境堪憂。在去年“三萬”活動中,雖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做了大量工作,但由於農村環境設施不全、管理機制滯後、村民習慣不良,農村髒、亂、差等現象很不盡如人意。垃圾亂倒,髒水橫流,亂搭亂建,小溪小河往往成爲垃圾處理場,村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三、下步的思路和舉措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造鄂南美麗特色鄉村,是踐行羣衆路線最直接最現實的表現,對於進一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幸福指數,打造崇陽特色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結合調研情況,我們認爲應重點突出“美”與“麗”二字,在“美”字上做足文章,打造精品,在“ 麗”字上狠下功夫,彰顯特色,打造集“生態美”、“環境美”、“生活美”以及“品質好”、“口碑好”、“效益好”於一身的又美又好鄉村。

一是堅持科學規劃,打造鄂南特色新村。要結合農村自然條件和地域文化,堅持“規劃先行、生態優先、因地制宜、內外兼修、保護爲先”原則,倡導原貌整治,彰顯地方特色和鄉村風貌,實現村莊自然美、個體美、整體美的和諧統一。要遵循全域規劃、全域整治、全域建設的理念,推進思路規劃化、規劃項目化、項目資金化,爲全面推崇陽美麗鄉村建設提供重要依據。根據發展城鎮化發展趨勢和交通路網的形成,進一步完善各鄉鎮新農村建設規劃,按照“既有個性亮點、又有區域特色”的規劃原則,依據全縣的地域特點和產業分佈,編制具有山水崇陽特色的各項村莊建設詳規,尤其是做好特色示範村內的基礎設施、景點設計、民居修繕、立面改造、村莊綠化和特色產業發展等專項規劃。要科學編制和完善美好鄉村建設規劃,統籌推進農村產業發展、社會管理以及美好鄉村建設,整體謀劃、分步實施、逐年推進。以“不勞民傷財”爲前提,按照輕重緩急,從羣衆最急需的危房改造、道路通達、飲水安全、垃圾污水治理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強特色產業培育。

二是創新工作辦法,破解新村建設難題。美麗鄉村建設,可以不拘一格。但要探索出一種“政府引導,規劃科學,羣衆主導,訂單預約,招商代建、控建擴需”的更具普遍適用性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把過去七零八落的自然村逐步建設成適度集中的農村新社區。要以利用集體土地和土地增減平衡掛鉤指標,破解建設用地“缺”的問題;以招商引資和集中代建,破解建設標準“亂”的問題;以發揮規模效益和政府配套項目,破解基礎設施配套“難”的問題;以控制亂建和有效引導,破解新房需求“少”問題,努力走出一條政府少花錢、村裏不借錢、村民願出錢的美麗鄉村建設新路子。要按照統一選址規劃、統一式樣規格、統一門前綠化、統一外牆裝修、統一補助標準“五統一”模式,由村委會選定新農村建設點,統一做好地基平整、基礎配套、建房辦證、建設監督等工作,嚴禁村民私自建房、亂搭亂建,逐步解決當前農村建房雜亂無章的問題。

三是注重示範引導,穩步推進新村建設。建設美麗鄉村,必須長期遵循“規劃先行、逐步推廣、羣衆自願、量力而行、適度集中”五大原則,特別是要搞好典型示範。注重挖掘各個村莊的歷史遺蹟、風土人情、產業特徵、風俗習慣等元素,積極一批鄉村典型,讓一部分農村、一部分點“亮”起來。積累好經驗、好做法,在抓好“亮點”的基礎上,先點後面、以點連線、連線成片,打造我縣以大天城爲中心、以108國道、白界線、仙崇線爲主軸美麗崇陽畫卷。突出農村和農民的主體地位,通過教育、宣傳、培訓強化農民主體意識,下放政策、下放權力,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引導農民自覺投身到美麗鄉村的建設中來。每個鄉鎮一年推進一至二個村的新農村建設,力爭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使全縣農村面貌有較大的改變。

四是強化產業支撐,建設富裕實力新村。鼓勵全縣各村圍繞縣委、縣政府確定的“豬、鴨、果、林、茶、竹、稻、蜜”等八大特色產業,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和條件實際,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形成“一鄉一來”、“一村一品”發展格局,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特別是有旅遊資源的村莊要把旅遊業作爲重點產業來發展。同時探索建設農村現代流通體系,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併、聯合、加盟等方式,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促進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標準、動物防疫和植物保護、認證認可等服務體系。着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羣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五是深化農村改革,強化新村建設保障。加強美麗鄉村建設的領導, 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強化縣級幹部“四個一”責任制,及時研究解決建設推進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爲美麗鄉村建設掃清各種障礙。加大農地、林地土地流轉力度,探索創新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模式,建立健全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收益分配機制。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機制,着力構建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開展農村住房、土地承包權等物權抵押試點。探索建立適合農村特點的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農村專業合作社信用組織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建立城鄉均等的教育、醫療、低保、養老等保障體系。完善和強化村莊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爲農村環境優化提供保障。

六是加強文明建設,建設美麗生態鄉村。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發動農民深入開展以清垃圾、清污泥、清雜物,拆危舊房屋、拆豬圈、拆廁所、拆院牆,實現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環境美化和公共設施配套化爲重要內容的“三清、四拆、五化”活動,確保做到“三個看不到”,即:可視範圍內看不到生活垃圾、村莊內看不到亂堆亂放、房前屋後看不到亂搭亂建。在鞏固“三萬”活動成果的基礎上,全面啓動城鄉一體化文明創建工作,大力實施優美環境共建、文明素質共育、公共服務共享、文化生活共榮、和諧社會共創“五大工程”,着力提升整治內涵,倡導“文明守禮、綠色生態、美麗整潔”的生活理念。以建設綠色生態鄉村爲抓手,深入開展“林業生態文明萬村綠”、“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等活動,加大村內道路、公共場所和農戶庭院的綠化力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品質。

【第9篇】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系統工程。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找準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整合,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特定目標,走出一條具有三門特色的新農村建設路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現實而迫切的課題。最近,縣委政研室會同縣農辦對小雄鎮“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並對具體做法進行了總結,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現實意義

項目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抓手,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載體。通過項目建設,對進一步明確新農村建設目標任務,充分調動農民羣衆積極性,使新農村建設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使新農村建設工作得到更好地落實。“十一五”期間乃至今後的一段時期,中央財政和省財政對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扶持力度將不斷加大,儘可能多地爭取上級的資金扶持是欠發達縣市加快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當然還要爭取其它渠道的幫助,形成全社會共建的局面),但上級的資金支持多是跟着項目走。因此通過項目建設,能夠有效地爭取支農資金解決新農村建設中的大事、難事。另一方面,通過項目建設,能使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指標量化,有利於通過項目效績進行督促檢查和考覈,確保新農村建設工作落到實處。特別是對一些軟指標進行了項目化,使其督有主體、查有內容、考有依據,並讓農民羣衆看到新成效,感受到新氣象。

(二)使新農村建設任務更加明確。中央提出的“20字方針”涵蓋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內容豐富,涵義深刻,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也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明確了目標。但長期以來,上級政府的政策有很強的城市偏向,公共投資的重點是城市,而占人口多數的廣大農村地區並沒有真正享受到多少公共財政雨露的滋潤。這也就導致我縣農業弱質、農村落後、農民弱勢的狀況得不到根本改變,與經濟發達縣市的差距逐步拉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後,各種資源開始重新轉向農村(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農村發展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在這種背景下,經過長期自由化發展的舊農村要回到有規劃發展的新農村上來,自然地,建設“攤子”鋪得就很大,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抓就成。這就啓示我們,建設新農村要有一個切實有效的抓手,要合理分解目標、確定任務,一步一個腳印地循序向前推進。通過項目建設,能使建設新農村的宏大目標變成一項項具體的行動,也能使我們根據項目的難易程度、輕重緩急,進行分步實施,明確當前和長遠的建設任務,做到相互銜接、有機統一。

(三)使農民的主體作用得到更好地發揮。農民最講實際也最講實惠,只有通過摸得見的工程、看得見的成效,才能激發他們巨大的創建熱情。因此推進新農村建設,不能大而化之,搞形式主義,必須從農民最關心的事情着眼,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紮紮實實地從實事做起,使新農村建設成爲真正的 “德政工程”。通過項目,能充分調動農民羣衆的積極性,比如,小雄鎮蜍下村“年內建成5座公廁”,“年內實現200米通村道路硬化”、“3年內解決老年公寓建設”等,使農民有一個具體可期的願景去追求,爲新農村工作集聚了人心,贏得了民心。同時,項目篩選從農民實際需要出發,按照“廣泛徵求、農民自願、自下而上”的原則進行,選擇適宜的項目和他們理解認同的項目進行投資建設,更有利於發揮其主體地位,自覺地爲新農村建設投工投勞。

二、小雄鎮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小雄鎮地處縣城東南,瀕臨浦壩港,下轄29個行政村,全鎮面積63.5平方公里,總人口2.9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9萬人,是典型的農業大鎮。鎮域山林面積5.21萬畝,水田面積0.81萬畝,耕地面積1.44萬畝,旱地果園0.59萬畝,灘塗1200畝。村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村民大部分以傳統種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爲主,年人均純收入僅3050元,低於全縣平均水平1796元。廣大農民想富盼富、建設美好家園的願望迫切。全鎮幹部羣衆立足鎮情,統一認識,在項目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進行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

(一)深入調研,精心策劃,是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環節。建立項目庫是實施項目建設的前期工作。小雄鎮積極借鑑“項目推進年”活動成功經驗,樹立新農村建設項目化管理理念,結合上級有關政策資源,重視項目的策劃和細化工作。做法上,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與上下互動轉變,由主要爲爭取上級資金向落實工作目標轉變。具體工作中着力抓好項目的排查、篩選和論證。小雄鎮按照“羣衆需求定項目”的工作思路,向29個行政村下發了《新農村建設情況調查表》和《擬建項目調查表》,通過村民代表會議、上門徵詢等形式廣泛徵求意見,集衆人智慧,排摸梳理出本村擬辦實事,明確項目目標要求、具體措施、實施時間、投資概算和資金渠道,並落實項目相應責任人。進一步發揮所駐村工作指導員對農村情況比較熟悉、思路比較開闊的優勢,指導幫助村裏解決項目編制中的困難和問題,提高項目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爲切實增強駐村指導員業務水平,鎮裏還先後5次邀請了相關部門科室的業務骨幹,對全鎮40個駐村指導員及駐村幹部,就如何做好新農村建設項目規劃和編制進行了專題培訓輔導,使指導員指導水準有了新提高,使各村在項目安排上與新農村建設方向、上級政策與資金投向對口銜接。如嶴底村在項目初排中,光整治村建設項目資金預算就達200多萬元,而村集體經濟年收入不到2萬元,許多村幹部把希望寄託在上級的資金補助上,在這樣情況下建設整治村難度可想而知。該村指導員朱漢利到任後通過對項目工程量、相關費率等重新論證和精心預算,最後縮減了資金50多萬元,並在來源渠道上提出了四條解決措施:一是用足用好政策資源,爭取上級資金補助;二是廣泛徵求村民意見,人均捐資300元;三是立足本村優勢,發展長毛兔和茶葉產業;四是動員在外經商致富能人資助家鄉新農村建設。以此進一步增強了整治村項目的可行性,得到了羣衆的支持。同時,鎮裏在彙集各村上報的建設項目的基礎上,圍繞產業發展、新村建設、社會事業和民主政治等4大類58個小項進行逐一細化,組織專門人員將上報項目進行再次審覈和論證,對那些百姓共同迫切要求解決的、一個村無法解決的而又事關全局、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篩選進《小雄鎮鎮級項目庫》。然後根據輕重緩急,確定年內、屆內和“十一五”期間各村新農村重點建設項目,制訂《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讓各村明確項目建設的具體目標,做到有的放矢。目前小雄鎮各村初步確定的項目共678個,計劃總投資5019萬元,其中產業項目91個,投資2164萬元;新村建設項目134個,投資2658萬元;列入今年開始實施的項目共435個,投資1428萬元。列入鎮級項目45個,其中產業項目16個,新村建設項目8個,年內實施項目26個(其中年內需要完成的項目7個)。同時,積極抓住部門、企業結對幫建11個重點村的機遇,進一步做好與對口部門、幫建單位和企業的銜接和溝通,爭取上級重視和社會力量的支持。

(二)加強宣傳,深化認識,是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前提。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綜合工程。只有科學、全面地把握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實質,才能使項目的規劃和實施更好地體現“20字目標”。小雄鎮黨委政府從幹部羣衆對新農村的認識實際出發,針對長期以來形成的“項目建設就是政府行爲”的思維模式,整合各種宣教資源,加大對項目建設的意義、內容和相關政策的宣傳,營造人人關心項目建設、支持項目建設的“大合唱”,真正讓老百姓認識到新農村項目建設得益的主體是羣衆,是建設自己家園的善舉,從而變“要我建”爲“我要建”。充分利用第 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組織村幹部參觀學習示範村建設經驗,通過典型引路,讓農民看到新農村項目建設的具體成效,以點帶面,激發農民積極性,爲進一步深入開展新農村建設營造了更加有利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三)分類指導,量力而行,是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辦法。小雄鎮各村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在這樣的情況下建設新農村難度可想而知,但沒錢辦事,並不(本文摘至:)意味着無事可辦。該鎮積極立足現狀,分類指導,量力而行,努力推動新農村項目建設順利進行。在項目建設層次上,結合各村建設現狀、經濟實力、資源優勢,將全鎮項目分爲基礎性項目、提高性項目和開發性項目。對於基礎性項目,重點要解決羣衆目前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如“三清四改”、農業設施等基礎項目。對於條件較好的村,鼓勵其建設提高性項目,促進新農村建設標準向更高層次發展。如茂林村經過前幾年的努力已達到整治村要求,今年該村又通過安排建設市級一類基層文化俱樂部、休閒健身綠地、四級通村主幹公路等提高性項目,向示範村方向靠攏。同時,結合各村實際,注重項目的開發工作,培育農村新特色,凸現農村新亮點。如塔坑村在

柑桔種植規模和技術上做文章,爭創興津柑桔品牌;胡家峙村實行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擴大茶葉種植基地;嶴底村利用自身山水地貌,發展多元化休閒農莊。在建設時序上,讓幹部積極性較高的村率先建設,讓羣衆呼聲強烈和羣衆廣泛支持的項目率先建設。對那些意義重大、羣衆呼聲強烈,但一時又囿於資金限制確實難以實施的項目,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列入項目建設長遠規劃或分階段分批次逐步推進。由於各村發展的差距,項目建設必然也有進程的快慢,水平的高低。該鎮充分尊重客觀規律,尊重農民意願,不圖大求快,盲目攀比。對集體經濟較強的村,多安排一些要求較高的項目,對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的村,選擇一些投入少、搞得成的項目,分期分步實施,不求“齊步走”、“一個樣”。在實施過程中,充分依託當地的資源優勢、人力優勢,鼓勵引導村民就地取材,發動黨員幹部羣衆義務投工,用卵石鋪路、築花壇,用鄉土苗木綠化……花小錢辦大事,共建美好家園。

四)建立機制,加強協調,是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爲確保建設項目落實,小雄鎮專門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爲組長、各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爲成員的項目化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指揮協調和組織落實。建立了鎮領導聯繫重點項目責任制,做到每個項目定職責、定任務、定時限、定標準,並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同時,鎮黨委政府組織領導小組成員,將以定期督查與不定期抽查的形式,及時反饋新農村項目建設進度、存在困難和問題,促進項目建設順利實施。鎮黨委政府還建立鎮村兩級幹部聯席會議制度,針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進行商討,提出具體對策措施和解決辦法。各村建立了項目公示制,公開承諾項目實施和完成時間及相應負責人,自覺接受村民代表和羣衆的監督,增強工作的透明度。

三、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小雄鎮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做法,對我縣這樣的欠發達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項目化必須與新農村建設目標相結合。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的各項內容緊密相連,我們要完整地予以把握。但是在有些村,不少幹部羣衆認爲新農村建設就是 “刷房修路”、“村貌整治”,認識的偏差導致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新村建設就是新農村建設”的誤區。一些幹部缺乏長遠眼光,把建設的重心放在了與農民生活密切相關且易見成效的村莊建設上。認識的偏差或急功近利導致項目篩選的片面性,只侷限於基礎設施類項目,忽視了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二)項目化必須加強指導。新農村項目建設關鍵是要選準項目。選擇正確的項目,既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又可以全面地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在調研中,農村基層反映問題最多、爭議最大的就是項目的確定。如在主導產業項目選擇上,有些村民主張發展某一種產業、有些村民主張多元發展、有些則要求引進品種,實行產品改良。而農民往往是注重眼前利益,憑着自己的臆想,對項目可行性缺乏充分論證、對項目前景估計不足,影響項目的科學性。再者,由於部分農村幹部和羣衆封建迷信思想嚴重,他們借“古村莊、古建築保護修復”之名,對那些保護意義不大的宗祠廟宇等項目修建的積極性較高。同時,項目一經確定,在投資概算上也難以合理把握、出入較大;資金來源渠道沒經充分考慮,脫離當地實際。這些問題的存在,最終造成了項目實施難度加大。因此,在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中,要積極做好指導工作,尤其是要充分發揮農村工作指導員的作用。

(三)項目化必須分清輕重緩急、量力而行。農村落後是多方面的,建設的責任重、任務多。如果急於求成,“眉毛鬍子一把抓”,最終浪費人力物力,一事無成。因此新農村建設中要立足當前農村實際,突出建設重點,區分輕重緩急,統籌安排項目建設時序,分清年內計劃、屆內計劃和十一五計劃。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從農民羣衆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項目入手,重點優先解決好治水、修路、農電改造等與羣衆生產生活關係最爲緊密的內容,科學安排產業項目和社會事業項目,對那些資金需要量較大而一時難以啓動的項目可以列入長遠規劃,分期分批、有序推進。同時,要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爲,充分考慮各村財力、發展基礎和羣衆的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不加重農民負擔。

(四)項目化必須把發展經濟放在突出位置。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只有不斷強化農村的產業支撐,加強農業和農村的實力和競爭力,才能不斷增加農民收入,逐步實現“生活寬裕”。在現實中,有不少幹部羣衆由於發展思路狹隘,在產業發展和開發上缺乏有效辦法,再加上產業項目週期長、見效慢,往往容易被忽視。如本次調研中我們發現,嶴底村的“百畝茶葉基地”長期以來由於缺乏科學耕作和有效管理,造成茶葉產量下降、質量偏低,效益下滑,影響了村民收入。爲此我們建議當地幹部把發展“茶葉基地”列入五年規劃,並實行土地流轉經營,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使之成爲村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同時,新農村建設如果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保障,即使村子建設得很美,最終還是會落入“村美民窮”的“陷阱”。廣大羣衆不僅會爲建設新村付出沉重的代價,而且也無暇顧及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新農村項目編制要合理規劃產業項目,突出“生產發展”這個核心。

(五)項目化必須克服畏難情緒。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但由於歷史原因,農民受教育的年限普遍比較短,文化程度較低,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建設新農村積極性不高,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和幹勁沒有很好地激發出來。大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農村青壯勞力都在外務工,留守人員多爲老人或兒童,難以承擔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擔。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已成爲經濟欠發達地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同時,由於許多村級集體經濟比較薄弱,排定的項目無法開工,一些幹部就過分依賴上級的補助資金,存在“無錢不辦事”、“無錢辦不了事”的觀念,缺乏幹勁和信心。

【第10篇】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範文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了關於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一)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三農”問題也備受關注。從中央到地方,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力度也在不斷的加大。黨的xx大報告中關於三農問題的闡述佔了很大的篇幅,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對“三農”問題也做了進一步的部署和安排,會議強調:認真貫徹黨的xx大、xx屆三中和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進一步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加大對農村投入力度,加大對“三農”工作領導力度,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的扶持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去年農業直接補貼稅的發放更是體現了中央關於三農政策的具體實施。

本次暑假社會調查我調查的是我的農村老家,一個北方的鄉村,下面分類介紹一下在這次調查中獲得的信息。

(一)農業:“民以食爲天”,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大到整個社會國家的發展,農業都在其中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我們這個村地處北方平原地區,降水適中,因此這裏的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小麥、薯類等,這裏的耕地是旱地,是一年兩耕。

(二)教育:農村義務教育問題,歷來爲國人所重視,它不僅關係到農村人才的培養。一個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多,農村義務教育比重大。由此可見農村教育在我省的地位和作用。在我村更是如此,這裏的村民普遍還是比較重視教育問題的,隨着農村裏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轉變,更關係到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山東省的孩子大多都至少上到高中的學歷,我調查的農戶中大部分人都說孩子上學是一個比較好的出路,應該儘量支持孩子的學業。同時,這裏的中國小辦學條件不斷增強,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硬件、軟件不斷完善。受傳統習俗的影響多數的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教育走出農村,這一個思想觀念一直貫穿在每一個農村孩子的受教育過程中。從小形成的走出農村,告別農民的思想觀念使義務階段的教育嚴重背離義務教育對農村教育的目標,很少有人選擇在掌握好知識後爲農村作貢獻,甚至在學習知識選擇上避開農村避開農業。不僅在農村教育上產生了障礙,而且深層次的對農村經濟和農村文化的繼承發展也是一個嚴重的誤區。

(三)經濟:有人說:“新農村建設離不開農民、村社、社會各界和政府的參與。新農村建設不單是知識分子倡導的社會改良和實驗,不單是農民的自發行爲,也不單是政府的一相情願,發揮政府、社會和農民三方面的積極性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此,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工業反哺、工農互促、城鄉互動、和諧發展等,應該成爲新農村建設的最鮮明時代特徵。”也有人說:“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整體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經驗告訴我們,既要看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領域大量轉移的必然性,也要看到,農業兼業化、農村勞動力素質退化的嚴重後果,哪些大量輸出勞務的村落顯現的凋敝現象足夠我們警惕,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迫在眉睫。”

(四)醫療:醫療對民衆特別是經濟不寬裕的農民來說曾經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負擔,以前不少農民存有“小病不想看,大病不住院”的想法。但自從有了醫療合作制度後,我村農民只需交10幾元錢就可以在以後的醫療過程中報銷好多錢,基本上每個村民都對此政策大加讚賞。

20xx年,政府投資支持五大重點領域新農村建設擺在首位,新農村建設主要是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飲水安全,農村公路,沼氣等可再生能源,農村電網,農村公共文化,優質糧食產業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灌區建設,動物防疫體系及種養業良種工程等。可以說我們村正在日新月異的變化,希望這裏將來能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成果。

卡設新農村要首先理解農村貧困的根源有了對農村貧困根源的知識,才能發現和尊重農村事務的規律。瞭解了這種規律,纔可能恰當地處理國家援助與村民“自助”的關係,村民物質需要與文化需要的關係,以及農村眼下的迫切需求與歷史發展方向之間的關係。

中國農民貧窮,從根本上講,不是因爲國家政權的“下沉”,不是因爲基層政權的腐壞,不是因爲“權利”被剝奪,不是因爲農民稅費負擔過重,不是因爲城市的剝削,更不是因爲農村缺少“基礎設施”。中國農民貧窮,有五大根本原因。

1、製造的產品已取代養殖和種植的產品,成爲人類財富的主要來源。農業已成爲“產業”。占人口10%以下的農戶,用機器耕作遼闊的耕地,方能獲得城市普通人家的收入。

2、中國農村人口過多。農村人均耕地少,構成“自種自食”的自然經濟,一半農產品不進入市場,而是供農民自己消費。自種自食的自然經濟是我們時代最落後的一種生產方式。在工業時代,作爲“第一產業”的農業拒絕自種自食,養牛的也得買牛奶喝,對鮮奶進行衛生消毒和包裝的是專業工廠。因爲引進了土豆、玉米、白薯,清朝的農村人從一億上升到四億,自由小農經濟的成功達到了頂峯。今天,中國在冊的農村人口高達九億,包括將近五億農業勞動力。儘管農業技術在飛速進步,耕地總量卻是固定的,因此,農業領域的勞動積極性空前下降。

3、組織社區合作非常艱難。人們獨立自由,不肯合作,習慣以出工不出力、“搭便車”來抵制合作組織。中國農民家庭的經濟獨立和人身自由有兩千多年曆史,自足、獨立、自私、散漫、無組織無紀律的生活方式構成了“鄉村中國”的“基因”,與工業時代嚴密的組織化生產格格不入。

4、市場機制摧毀不肯合作的小農。小規模家庭農業無力應付市場上變動不居的成本和銷售價格,無力適應市場機制對規模效益的要求,更無力聯合起來建立非農的產業。所以,農村整體淪落到破產的邊緣:一部分農民陷入絕對貧困,大多數農民陷入相對貧困,農村與城市的鴻溝急劇擴大。市場經濟是事實,是農村衰落的原因,而不是挽救農村的手段。不組織起來合作,農民就無力適應市場的殘酷競爭,就只能淪落爲21世紀裏自種自食的“自耕農”。

5、衰落的農村導致農民萎靡的精神。在市場條件下農村經濟的衰敗,以及中國一些農村政治政策方向上的失誤,導致

了農村基層原有社區組織的潰敗。農村基層社區組織的潰敗,導致了農村文化的衰敗甚至倒退。在繁榮的城市面前,農村人的精神和自尊遭到了嚴重的打擊,在精神和文化上更加衰落,甚至墮落到求助傳統迷信。文化垮了,就更加一無所有,就使農村人更難組織起來,更難應付時代的挑戰。中國農民處於無組織狀態,

總之,我國現在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處在探索階段,遇到的困難只是暫時的。我相信在黨的政策指導下,通過農民的勤勞勇敢地奮鬥拼搏和積極主動地真抓實幹,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農民階級必能克服種種困難,中國的農業必將呈現一片豔陽天。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二)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莫賈村委會下轄5個自然村,距離箇舊15公里左右、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左右,整個村委會有587戶,2544人,是一個少數民族集居的村委會,有耕地面積2641畝。主要經濟產業來源於四大支柱,分別是烤煙、竹子、養殖、乾果。現在已經成爲當地村民經濟增收的主要來源。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奎年來,隨着各級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對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保和莫賈村委會主要經濟產業來源於四大支柱,分別是烤煙、竹子、養殖、乾果。現在已經成爲當地村民經濟增收的主要來源。

1、烤煙種植情況:保和鄉近年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現栽種8000餘畝,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22年達702萬元,農民收入達1000多萬,2022年預計比上年還要增收,是一項富國和富民的好項目,現在已經形成了保和鄉最大的產業支柱。莫賈村委會主要是分佈在莫賈村委會的和村上莫賈村、下莫賈村、他期村、水井村,2022年種植烤煙近2022畝,已是莫賈村委會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2、竹子種植情況:主要是分佈在莫賈村委會的和平村,至2022年,共種植金竹500畝,年收入在80萬左右,竹子管理技術要求不太高,栽種後只要在發芽時竹芽不要被破壞就行了。

3、養殖情況,主要是以養殖豬爲主,其他家禽爲輔,2022年預計出欄300頭豬,收入60萬元,以是農民增收的一個途徑。

4、乾果種植情況,主要分佈在莫賈的水井村,多年以來,氣候適宜種植主要以核桃爲主。現以在水井種植500畝,預計可以爲農民增收30萬元。以是農民增收的一個途徑。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鎮村道路建設、鎮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全村委會現以實現村村通公路;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移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農民自編自演開展文體活動,縣鎮組織的科技、文藝下鄉活動,豐富了羣衆的業餘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隨着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國小校舍、農業信息網絡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村委會都有學校,有1所中心完小、其他4個村都有國小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2022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羣衆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爲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爲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22年3至5月份,選出了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實行村財鎮管,嚴格履行財務審批手續,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推行村務公開以村“兩委”、監督小組、以財務公開爲重點,把羣衆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我村委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村委會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且多以零散種養爲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我村委會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結構分散,輻射力不強,推廣型、農產品加工型和綜合服務型專業組織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範,農民自發組建的少,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協會活動開展不正常,帶動力不強。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沒有得到正常的發揮。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徵農業稅後,農村形勢大好。但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主要體現在一是基層設施建設較薄弱,雖然現已經村村通鄉村公路,但村公路由於沒有專門的養護經費和人員,平時就靠村民們自發的修一修,難免出現了坑坑凹凹,給村民出行帶來不便,生產出的農副產品運到集市的成本增大;二是水資源比較困難,由於水源缺少,給村民們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帶來了不便,嚴重的制約了本地的經濟發展。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爲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爲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擡頭的趨勢。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我村委會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縣鄉兩級沒有穩定投入,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放心保)制度尚未完善,農村弱勢羣體保障體系薄弱。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羣衆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衆“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羣衆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於包產到戶後以家庭爲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羣衆有意見。六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新時期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就鎮實際情況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美麗家園建設的當前思路可理解爲:努力推進和實現農村的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村鎮文明化、保障社會化和管理民主化。

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重點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努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知識化: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村鎮文明化:積極推進農村的“四改”(改環境、改容貌、改衛生、改觀念),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電視網、電話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鎮村環境;編修村鎮規劃,推進現代化村鎮建設,改變農村面貌。採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衛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保障社會化:全面推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當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我村委會的實際,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限制,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要抓好統籌規劃、城鄉市場的統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城鄉教育、衛生、社會事業的統籌發展和城鄉社保制度的統籌,讓農村和農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建設成果。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衆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同時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爲進城農民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美麗家園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各級要有總體的規劃,要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美麗家園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規劃設計以現代建築方式,力求形式多樣,既可生態莊園式,也可農村社區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嚴格規劃管理,建新拆舊,逐步推進,美麗家園建設。

(五)繼承與發揚並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羣衆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農民自辦文化扶持基金,引導農民發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風情旅遊;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文藝演出隊、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範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要繼承併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六)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建立農村基本醫療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爲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爲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第11篇】2022關於周村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

一、中周村基本情況

中周村地置樟木鄉南部,距樟木鄉人民政府8多公里,道路交通狀況較好,黃練至樟木水泥路繞村而過,振南至中團村的水泥也於xx年10月份建成通車。全村羣衆聚居相對集中,有7個自然屯,人口5400多人,黨的基層建設較好,設立周耕片、中上劉片、甘樑片三個黨支部,有黨員102名, 全村耕地5300畝,其中旱地3000畝、水田 2300畝,農業種植主要以甘蔗、花生、玉米爲主,甘蔗是羣衆經濟收入的主要渠道,xx年人均收入1576元,xx年人均收入1663元。

(一)基礎設施落後,生產上不去。中周村耕地較分散,地質系紅黃壤土質,保水、保肥能力差,農作物需要較多的肥料、水源,況且產量不高。全村無水庫,農田灌溉依靠小型抽水機,農作物一遇天旱嚴重減產,靠天吃飯的情況嚴重存在。

(二)農民素質低,生產能力差,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種養全憑經驗,失敗率較高。種植適合市場發展的農作物往往由於技術性問題而失敗;生豬、家禽養殖戶,也因禽流感、動物疫病、市場價格下滑、飼料價格上漲的影響,農民迫切希望技術服務。

(三)無主導產業,農民收入低。種地、打工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全村近1000多人外出打工,佔青壯勞力的80%,勞務收入佔村民總收入的70%。農民工以小工、泥工、木工等體力活和傳統手藝活爲主,工資性收入普遍不高。村民除了種植水稻,就是小面積種植花生和大豆,產量和效益均不高。

(四)組織建設薄弱,發展能力不強。該村村委5人,平均年齡50歲,國中以上文化,都沒有明顯的致富項目。村裏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全村黨員102人,集中在55歲左右年齡段。近2年來,由於年青人都外出打工了,新發展黨員少。村委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對中周村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中周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一步一步地走,要以扶貧開發爲突破口,幫助村民發展生產、提高素質、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要加強精神扶貧。扶貧先扶志,是扶貧開發工作的一條重要經驗。物質貧困決定今天的問題,精神貧困則影響明天的問題。在中周村,村民安於現狀、小富即安、不講文明不講衛生等現象普遍存在,制約了農村發展,限制了扶貧開發進程。因此,在新形勢下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加強精神素質扶貧、提高精神素質扶貧的成效,是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要用小康社會的美好前景激發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樹立勇往直前、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二要加強新農村建設宣傳。要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全方位的宣傳,通過報紙、橫幅、宣傳車等形式深入院落宣傳,將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政策宣傳到位,調動村民的積極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

三要推進產業開發。中周村沒有經濟產業的開發,生產難以發展,羣衆難以致富。一是圍繞農產品加工找出路,發展訂單農業。二是利用土地優勢發展精品水果基地和庭院經濟,加快對現有小水果的品種改良,提高經濟效益。三是進一步壯大養殖業,加強技術指導及優良種畜禽的引進,提高養殖效益。四是把發展勞務輸出作爲重要工作來抓,爲勞動力提供技能培訓、用工信息諮詢、法律維權等服務,把人力資源優勢轉變爲經濟優勢。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帶回資金和技術,儘快由打工仔變成創業者,從'賺錢蓋房子'發展到'籌資辦廠子'。

四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的落後,是制約中周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爲扶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作和重點工作來抓緊抓好。要加緊以道路硬化、沼氣能源、小水利建設爲主,促使該村基礎設施狀況有新的改觀。

五要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周村基礎薄弱,因此,必須制定一個科學的、合理的規劃,然後按照規劃一步一步實施,既可避免盲目跟從,少走彎路,又可明確目標,加快發展速度。

六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工作。一是要提高黨員、幹部思想認識,讓他們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意義,並以身作則,做羣衆的楷模。二是積極發展一批思想素質好、覺悟高、熱心公益事業的青年黨員。要發現和培養具有帶頭致富能力和帶領羣衆致富能力的'雙帶型'黨員,培養和選拔政治素質強和發展能力強的'雙強型'幹部。三是切實加強村級活動場所建設。同時,要發揮共青團、婦聯等羣衆組織的作用,努力形成建設新農村的強大合力。

七要加強農民素質培訓。提高農民羣衆的綜合素質,是促進貧困羣衆增收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途徑。一是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爲學生解決就學實際困難。二是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以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爲平臺,積極開展科技示範,推廣實用技術,不斷提高農民運用現代農業科技的能力。

【第12篇】2022年村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

按照全縣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和“創新業績,樹新形象”主題實踐的部署,深入開展以“解民憂、訪民情、促民風、謀民富”爲主題的蹲點調研活動,以點帶面,加快我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鄉黨委、政府決定開展鄉領導班子成員“辦公日、住村周、調研月”活動。根據要求,我於xx年6月24日至30日蹲點**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村的基本情況

**村與xx省的xx縣接壤,總面積7.32平方公里,轄3個自然村,人口1102人,耕地713 畝。xx年,農民人均收入3112元。

二、我鄉新農村建設取得成效

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着國家和省、市、縣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xx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2630萬元,同比增長18%,其中農業總產值達到1700萬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收入2454元,同比增長7%。積極發展糧食產業,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全鄉油菜面積擴大到300畝;菜園蔬菜生產面積,發展到500畝;成立了全縣首家早姜專業合作社—富源早姜合作社,帶動80戶農戶發展早姜300畝;發展葛根藥材基地110多畝。通過多種方式培訓,加大農民知識化培訓力度,全年勞務輸出3400人。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鄉村康莊工程建設、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移動電話、計算機逐步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

(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隨着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國小校舍、農業信息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立足本地旅遊資源優勢,積極發展以嶺上灣革命紀念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爲核心的旅遊業,並以此帶動相關景點的開發和建設。村財鄉管的財務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政務、村務、財務公開不斷完善。抓好生產救災和扶貧開發工作,深入開展“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活動,積極引導、幫助貧困戶發展項目,落實貧困戶120多戶,扶持資金20多萬元。關注弱勢羣體,積極開展農村弱勢羣體幫扶和關愛農村老黨員活動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嚴厲打擊“六合彩”等賭博行爲,做到促一方經濟保一方平安。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羣衆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爲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爲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把羣衆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洲嶺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三、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洲嶺鄉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較多,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由於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爲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雖然鄉里積極推行“農民知識化”工程,但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還較爲普遍存在。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洲嶺鄉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羣衆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衆“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難以保證,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四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四、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的xx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洲嶺鄉的實際,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xx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在各項政策上給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持。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衆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優化,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村鎮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要有總體的規劃,對洲嶺鄉來講,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要嚴格規劃管理,循序漸進,逐步推進,實現新村建設目標。

(五)繼承與發揚並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要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羣衆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範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要繼承併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六、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徵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爲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爲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爲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第13篇】民盟服務農村改革和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儘管市民盟在服務農村經濟建設、服務農民方面開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面對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改變,在實際工作中,民盟工作也深刻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和危機。

1、思想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是對農村工作重視不夠、認識不深,認爲只需搞一些活動、抓一下教育、穩定一下人心就可以,農村改革發展瞭解和參與一下就夠了。二是由於基層組織外部工作環境較差、幹部兼職過多等主客觀因素,服務經濟無有效載體。三是部分盟員還存在認識上的模糊,認爲農村改革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與民盟工作關係不大;習慣於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面對與新農村建設不相適應的問題,存在畏難情緒、創新意識不強,使得服務新農村建設處於被動狀態。

2、服務農民缺乏有效途徑。一是在發揮作用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找準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合理配置資源,發揮最大效益;還需要樹立科學、全面、和諧發展的意識,找準影響和制約民盟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突出問題,提出有效辦法,使民盟在服務“三農”工作中取得重點突破,並實現全面發展。二是服務手段單一。對農民急需的科技培訓、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等缺乏實質性的幫扶措施,影響大、生命力強的品牌工作不多;三是服務機制僵化。深入農村、貼近農民不夠,整合資源能力不強,社會化的服務機制還處於探索階段。

3、組織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隨着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轉變,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和推進新農村建設方面,對民盟工作體制機制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服務“三農”方面,需要進一步健全區位聯動、內外結合、優勢互補的工作機制。在組織和支持盟員服務新農村建設方面,還缺乏長效機制;在發揮盟員作用方面,辦法和措施不夠多,不能完全滿足他們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質、參與農村改革實踐和新農村建設的新期待。

三、對策與思考

如何根據農村改革發展需要,結合新農村建設實際,從農民生產、生活最緊迫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尋求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因地制宜、紮實有效推進民盟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取得實效,確實還有不少緊迫而現實的重大問題,是值得我們深入調查,認真研究,用心策劃,狠抓落實的。

(一)提高認識,增強推進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深入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實踐科學發展觀,圍繞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文化建設、2、真心實意地爲農民羣衆辦實事,切實增強統一戰線的凝聚力。採取多種形式,組織認真學習,加強輿論宣傳,使廣大盟員充分認識中央關於建設新農村戰略部署的重大意義,不斷增強爲建設新農村服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形成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良好氛圍。要更好地發揮民盟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繫廣泛的優勢,引導盟員立足本行本職,發揮自身特長,從各個方位、各個角度爲新農村建設謀務實之策,拓發展之路。要爲盟員發揮作用創造條件,積極引導他們投身新農村建設的偉大事業。要支持、幫助盟員在爲新農村建設服務的過程中,使自身的事業也獲得應有的發展。

3、發揮民盟優勢,羣策羣力,形成新農村建設的合力。一是發揮人才智力優勢。相當部分盟員本身處於農業經濟建設的第一線。要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組織廣大盟員主動深入農村地區,開展決策諮詢、人才開發、項目協調、投資推介等活動,爲促進當地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如推廣實施農業科技示範項目、培訓農村實用型人才、引進資金、引進投資項目、組織科技下鄉、科技諮詢活動、發送農業實用科技資料。二是發揮廣泛性和包容性優勢,協調關係、化解矛盾。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落實以人爲本的民本意識,全面協調處理好各類關係,推動新農村建設走入健康的發展軌道。三是發揮盟員與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及海外僑胞聯繫廣泛的優勢,積極爲農村地區發展牽線搭橋,協助引進資金、技術、人才,是民盟爲新農村建設服務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三)結合工作實際,針對性地爲新農村建設服務

當前農村改革發展、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嚴重不足,農業生產成本過大、農民增收乏力、村財薄弱,農村教育不公平,農民看病難、看病貴以及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村民民主自治,農村社會的安定穩定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民盟服務新農村建設應着重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1、積極協助黨委政府,強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幹部隊伍的培訓和指導。村級班子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是調動廣大農民參與建設自己家園的關鍵所在,村級“兩委”主要幹部與班子成員的政治素質、爲人品質、法律意識、工作能力以及帶領致富能力是關鍵。針對當前農村基層政權功能、農村黨的核心戰鬥堡壘作用有所弱化,農村宗族勢力、黑惡勢力有所擡頭的,制約着農民生產發展、生活提高和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等問題,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民盟可以在強化農村基層幹部培訓與指導,提高村級班子成員管理村務的素質能力,尤其是民族示範鄉鎮和示範村的村班子建設,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2、加強和推進農村文化建設,適應廣大農村羣衆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一是採取多種形式,切實改善農村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學習、生活條件,充分發揮專業藝術人員的積極性。加強教育培訓,培養一專多能的羣衆文化人才,逐步提高隊伍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作用,提高其服務農村、服務農民的能力,鞏固農村文化建設的羣衆基礎。二是支持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各種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文化經營活動,從事農村特色文化產品開發和文化服務,使農民羣衆逐步成爲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三是加強對農村文化骨幹培訓輔導,努力在文化教育、政策宣傳、提供娛樂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四是開展靈活、多樣、方便的文化服務。以“三下鄉”活動爲載體,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共建聯動活動。五是推進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發展,促進閩臺兩岸經貿文化交流,進一步增強臺胞和海外華人對祖國和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六是積極倡導、引導社會力量捐助農村文化事業。重點捐助農村文化站、圖書室等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公益性文化實體和文化活動。

3、重視改革農村教育,提升農民素質,推進農村科技進步。農村教育嚴重滯後,農民文化、技能素質低,已成爲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建設新農村的主要制約因素。“建設新農村,根本要從農村教育改革入手,大力培養新型農民,培訓勞力就業技能是當務之急。”教育制度設計不公平,農民教育權利受侵害,農民迫切要求儘快改革扭轉這一不合理狀況。要整合統一戰線教育資源,着眼於服務農民成才增收,着眼於培訓新型農民,着眼於增強村民法制意識,大力推進“雙百工程”,努力培養符合新農村建設要求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講文明、守法制的新型農民;紮實推進農民素質提升,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扶持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4、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積極引導和扶持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一是加強調研,摸清返鄉農民工的就業現狀,瞭解他們的就業創業需求。二是加大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訓。積極組織開展返鄉農民工崗前引導性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做好服務於我市主導產業發展的轉移培訓工作,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三是積極引導返鄉農民工開展多形式就業創業。積極有效引導以到工業園區就業創業爲主的多形式就近就業創業活動。引導返鄉創業農民工立足我市農業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有效推動包裝儲運、農資配送、信息諮詢等農業產業化配套企業發展。引導返鄉農民工在商貿、運輸、餐飲、旅遊、娛樂等領域發展個體私營企業,着力發展文化產業、現代物流、社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四是切實加大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扶持力度,免費介紹和宣傳用工信息,及時把勞動力市場的新情況提供給農民工,讓農民工有明確的就業目標和方向。

5、引導農業龍頭企業開展互助聯動活動,帶動農村產業延伸提升。支持企業開展重大農業產業技術的研究開發,加大先進技術引進、吸收力度。協助企業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支持,強化科技創新,通過改造提升和延伸傳統農業產業,力爭在更大空間、更廣領域上促進我市農業更好更快發展。支持企業與農村幫扶結對,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具體事務,吸收農村富餘勞動力,打造工業、農業雙贏的態勢,實現以工補農、富農目標。通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利用資金、技術、管理、營銷和品牌等優勢,扶助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經濟,採取多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對農產品等實行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系列化加工、企業化管理,帶動當地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也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6、重視農村醫療改革,滿足農村居民的防保和基本醫療衛生需求。農民看病難、看病貴。這雖是全國性的難題,但在農村更加突出。鄉鎮衛生院已處於無力經營,設備短缺,醫務人員外流,難以爲繼,合作醫療、大病統籌制度農村覆蓋面太小,“小病看不起,大病拖着等死”,農民深感醫療衛生負擔沉重。要積極組織專業技術骨幹下基層幫扶,幫助基層開展人員、技術培訓,提升農村醫療機構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着重提高農村醫療人員理論及業務素質,提高服務意識,改進醫療衛生服務,努力解決羣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讓羣衆既少花錢又能看病。

7、推進鄉風建設,促進農村社會安全穩定。當前農村社會治安不容樂觀。搶、盜、毀、壞案件有明顯上升趨勢,地下“6合彩”、賭博現象存在,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民財產、人身安全與健康。農村社會的安定穩定,已是農民迫切要求急待解決的一個問題。要密切關注農民對利益的現實需求,根據農村的客觀實際,在引導農民正確對待改革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的同時,向有關部門真實反映羣衆的呼聲和意願,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引導廣大農民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樹立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風貌。

【第14篇】關於新型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

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鄉風文明,鄉風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新型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

爲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充分發揮某某單位職能作用,努力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通過實地走訪、座談等形式對**市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調查,並對調查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一、基本情況:

**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展良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納入日程,層層部署,層層落實整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組成了以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33個職能部門一把手爲成員的新農村建設領導組織機構,下設了新農村建設辦公室,制定下發了《20xx年新農村建設目標及孝核方案》,明確了各部門、各鄉鎮的職責和任務。確定一名市級領導包扶一個鄉鎮、一個試點村,對所包鄉鎮新農村建設負總責。二是廣泛開展了宣傳動員。爲了提高全市各級幹部羣衆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要性的認識,層層召開會議傳達貫徹中央、省、市會議精神。使各級幹部樹立了正確的工作指導思想。同時,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標語、宣傳欄、簡報等形式,努力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輿論氛圍,做到電視上有影,廣播中有聲,報紙上有字。通過廣泛宣傳積極引導,使廣大幹部羣衆進一步統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明確了目標,爲推進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三是制定規劃,實行整體推進。市委市政府堅持立足當前,放眼長遠,科學規劃,適度超前的原則,重點突出發展壯大主導產業。合理規劃村屯佈局,充分體現民俗、文化、地域特色。爲我市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指明瞭方向。四是加強對接,協力共建。新農村建設工作全面啓動後,市委、市政府主動與**駐村工作隊、省幫建單位進行了對接,積極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幫助。各駐村工作和省幫建單位也都積極主動地深入到試點村,幫助制定規劃、謀劃發展、協力共建。五是積極招商引資,加大項目投入。市委、市政府把項目建設作爲推動新農村幹部建設的重要措施來抓,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加大資金投入。今年以來己爭取百萬元以上項目11個,爭取項目資金1、7億元。己到位通村公路建設資金6800萬元、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資金127萬元、農村沼氣建設資金336萬元、植物保護工程建設資金270萬元、扶貧資金210萬元、農機作業合作社115萬元,有利地推動了我市新農村建設。

通過市委、市政府及廣大幹部羣衆的共同努力,**市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

(一)、農村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到20xx年底農業總收入18、1億元,比上年增長6.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27元,比上年增長11.2%;糧食總產值達到12.65億斤,比上年增長10%。

(二)、農村主導產業進一步壯大。畜牧業實現總產值7.8億元,比上年增長20%;佔農業總產值的41%;綠色食品種植面積120萬畝,佔農作物種植面積的60%;新增勞務輸出7,400人,新增勞務收入1.1億元;特色產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在新農村建設中,出現了農民與高級農業技術人員聯合,引進高科技農業技術,發展全綠色農業,如**高麗米農民專業合作社,由高級農業技術人員與部分**鎮**村和**鎮**村農民聯合創辦的綠色農業生產基地。這個綠瑩高麗米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由**省***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和***、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村農民***、***等人發起,由**鎮**村、**鎮**村、**鄉**村等70戶農民(20,000畝水田)共同組建的集服務、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實體型合作組織,合作實行“六個統一”的規劃管理,即:統一加工、統一品種、統一品牌、統一種植技術、統一生態供應、統一銷售。合作社投資50萬元(佔總股資金30%),農民投資35萬元(佔總股資金70%)。通過調查瞭解,在**鎮**村,全村有130多戶,共560多人口,外出打工人員200多人,人均土地150畝,全年依靠土地總收入7--8萬元,人均收入2萬元左右。**村村長***將外出打工戶承包田集中起來,依託專業合作社,引進韓國的水稻“二段育秧”技術,集約整合閒臵的土地,統一水稻購種、統一水稻栽培技術、統一管理、按股份統一分配收入,充分利用太陽能,在投資興建的大棚進行育苗,兩段式育苗,苗秧質量好,分櫱進程快,光和能力強,與普通育苗方式相比,提高了水稻苗的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水稻品質好,穩產高產,畝純增收120元以上。在特色產業的發展中,還有***鄉和***鄉分別依託地域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建造了**農家遊示範區,還有***鄉***村和***村養殖戶己達到500多戶。

(三)、農村環境有很大改善。爲了全面營造農村新環境,投入資金**億元建設通村公路***公里,有15個鄉鎮、54個行政村、174個自然屯受益。

***鄉通村公路66.5公里,實現了***鄉路村村通。積極開展村鎮環境綜合整治大會戰,對村鎮2300公里的砂石路面全面進行了修整,清理了村邊溝16萬米,清運垃圾4萬平方米,標準化廁所達到70%,開展了綠化,栽植綠化樹20萬株,多種花卉160萬株,種草坪4200平方米。還積極組織實施了飲水安全工程。投入資金276萬元,新打機井10眼。農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53%,積極組織實施了康居工程,新農村新建住宅576棟,4.6萬平方米,其中樣板房80棟,磚瓦化率可達70%。

(四)、民生活質量有很大提高。農村目前己全面推進了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實現大病救助,全市共有3.9萬戶,12.2萬戶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78%;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面達40%。同時,全面落實了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農村獨生子女全部實行獎勵,投入資金,2,788萬元,改造農村中國小危房3.5萬平方米,農村適齡少年入學率達到了100%,貧困家庭學生“兩負一補”面達到100%,全市農民有線電視入戶新增5,000多戶,入戶率達76%,農村信息網絡發展迅速,投入資金400萬元,新鋪設光纜300多公理,寬帶己通達100個行政村,建設信息服務站93個。

(五)、民主管理制度進一步建全。積極開展了村級黨組織“五個好”標準評選活動,村委會的羣衆率達85%以上,建立建全了村級財務、土地綠色、計劃生育、民政救濟等村務公開制度,積極推進“一事一議”制度,建立建全了村級財務審計制度。杜絕了村級新增債務,積極化解村級債務。

(六)、農村社會進一步和諧穩定。在農村積極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十星級文明戶己達到20%以上,建立建全了農村治安聯防組織,實行了羣防羣治,防火防盜措施,實現了農村社會和諧。通過開展新農村建設,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

二、存在問題:

(一)、鄉村兩級債務沉重,影響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制約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截至20xx年底,我市己有14個村完全擺脫了村級債務而且有了一定的存款,但是,仍有140個村負債,債務涉及範圍廣、額度大、結構複雜,農村集體經濟資金來源匱乏,無力興辦公益事業。加上近年來,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使農業生產成本不斷提高,雖然“三補貼一減免”給農民帶來了直接收益,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的大幅漲價,影響了惠農政策帶給農民的好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二)、農民素質偏低。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較短,文化程度比較低,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己成爲推進社會主義機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

(三)、農民對新農村建設認識程度不足,“一事一議”活動開展難。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村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興建農村公益事業中,認識不統一,行動不一致。“等、靠、要”思想濃厚,按照要求收取的每人12元活動經費更是難上加難。有的行政村領導缺乏凝聚力、號召力,“一事一議”活動流於形式,根本搞不起來。形成了事難議、錢難籌、事難辦等現象。

(四)、村風民風亟待改善。一是部分農村黨員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中,先鋒模範作用發揮不夠。二是現在農村普遍存在着法律觀念淡薄,社會風氣不正的問題。在農閒季節農民賭博;部分子女不行孝道,不贍養老人,敗壞了社會風氣。

(五)、農村環境髒、亂、差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有的鄉村求建新村而忽視老村改造,重新房建設而不顧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和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養殖業發展了。農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垃圾、糞便和廢棄的農藥瓶,亂堆、亂放,在改造豬圈、牛欄、廁所、柴竈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人居環境有待於進一步改善。

(六)、農村土地糾紛問題有時還比較突出。由於近幾年國家惠農政策的出臺,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種地積極性,加上一、二輪土地承包遺留問題較多,由此引發了一些農村土地糾紛,造成農民因爲土地問題上訪的數量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着農村的社會穩定。

(七)、在新農村建設中,一些市級幫扶單位對新農村建設重視程度不高,對接不積極主動,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夠。

三、幾點建議:

(一)抓好農村經濟建設,增加村級資金積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力、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全力推進綠色食品的戰略升級,全力推進興畜富民戰略,加快養殖業基礎規模擴張;全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外出務工人員,擴大務工收入;全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旅遊業和綠色食品生產;徹底清理村級債權債務,運用法律手段盤活村級集體資產。

(二)、抓好農村基礎建設。加強水利建設和家機化建設,以組建農機作業合作社爲重點,積極引進大中型農機具,提高機械化綜合水平;加強農村信息網絡建設,爭取儘快實現寬帶村村通和信息服務平臺;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抓好農村社會公益事業建設。繼續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積極推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民養老保險制度。

(三)、培養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將農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爲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一是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要充分發揮基層農技部門和科技人員的作用,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增強農民就業創業的能力。二是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辦好農民圖書館、文化館、老年活動室等,滿足農民羣衆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四)、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和農村環境建設。集中各方面的資金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調整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更多地支持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綜合生產、農村教育衛生文化、基層人才建設和社會保障工作,多渠道、大幅度增加財政對“三農”投入總量。堅持以房爲基,以路爲綱,以水爲本,以新興能源爲重點,全面加強農村的環境建設。逐步形成政府扶持,農民自投入,社會廣泛參與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格局。

(五)、着力支持現代化農業建設。一是積極爭取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的各項扶持政策和補肋資金,重點支持專業合作社發展,扶持推廣裴德鎮德興村“水稻兩段育苗”技術,二是繼續培育有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場鄉共建生態示範基地,如華香肉聯深加廠、青島啤酒有限公司、三合公司等,增強龍頭企業對農民增收的輻射帶動作用。爭取中央和省支持農業科技進步的專項資金,繼續實施推進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三是加強設施建設。在大力爭取中央和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基礎上,要加大水、路和村容村貌的投入,回強支持農田和水利,農村安全用水和農村能源建設,大力支持農業綜合開發和扶貧開發。

(六)、抓好農村體制與機制建設。進一步規範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村務公開制度、村財民理鄉代管制度,充分調動了發揮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完善土地流轉機制,依託農機作業合作社,全力推進土地規模經營。

(七)、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鄉風文明。鄉風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促進鄉風文明必須加強農村文化陳地建設,採取多種形式,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法律、法規,讓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陳地,建立建全農村鄉風文化陳地,廣泛開展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法律知識講座,讓農民真正受到文化的薰陶,引導農民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農民,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生活方式,鞏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果,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第15篇】某村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

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下面是小編爲大家蒐集的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按照全縣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和創新業績,樹新形象主題實踐的部署,深入開展以解民憂、訪民情、促民風、謀民富爲主題的蹲點調研活動,以點帶面,加快我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鄉黨委、政府決定開展鄉領導班子成員辦公日、住村周、調研月活動。根據要求,我於2022年6月24日至30日蹲點_____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_____村的基本情況

_____村與xx省的xx縣接壤,總面積7.32平方公里,轄3個自然村,人口1102人,耕地713 畝。2022年,農民人均收入3112元。

二、我鄉新農村建設取得成效

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着國家和省、市、縣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2022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2630萬元,同比增長18%,其中農業總產值達到1700萬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收入2454元,同比增長7%。積極發展糧食產業,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全鄉油菜面積擴大到300畝;菜園蔬菜生產面積,發展到500畝;成立了全縣首家早姜專業合作社富源早姜合作社,帶動80戶農戶發展早姜300畝;發展葛根藥材基地110多畝。通過多種方式培訓,加大農民知識化培訓力度,全年勞務輸出3400人。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鄉村康莊工程建設、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移動電話、計算機逐步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

(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隨着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國小校舍、農業信息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立足本地旅遊資源優勢,積極發展以嶺上灣革命紀念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爲核心的旅遊業,並以此帶動相關景點的開發和建設。村財鄉管的財務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政務、村務、財務公開不斷完善。抓好生產救災和扶貧開發工作,深入開展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活動,積極引導、幫助貧困戶發展項目,落實貧困戶120多戶,扶持資金20多萬元。關注弱勢羣體,積極開展農村弱勢羣體幫扶和關愛農村老黨員活動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嚴厲打擊六合彩等賭博行爲,做到促一方經濟保一方平安。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羣衆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爲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爲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把羣衆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洲嶺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三、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洲嶺鄉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較多,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由於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爲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雖然鄉里積極推行農民知識化工程,但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還較爲普遍存在。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洲嶺鄉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羣衆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衆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難以保證,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四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四、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洲嶺鄉的實際,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在各項政策上給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持。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衆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優化,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村鎮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要有總體的規劃,對洲嶺鄉來講,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要嚴格規劃管理,循序漸進,逐步推進,實現新村建設目標。

(五)繼承與發揚並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要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羣衆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範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要繼承併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六、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徵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爲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爲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爲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