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通用多篇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通用多篇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一

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統籌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推進農村全面小康。近年來涿州市按照“工業立市、以城興市、借京強市”的發展思路,堅持以新農村建設統領農村工作全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梯次推進,通過典型引路,創新發展模式,探索出一條特色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在各項建設中,涿州市的新農居建設獨具特色,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曾對此進行過專題報道。可以說,在新農村建設方面,涿州市已經邁出了很大的一步。對涿州市的新民居建設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涿州市新民居建設的背景環境:

在黨的xx大上,xx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城鄉一體化,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概念,爲此河北、省政府積極響應的號召,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並結合當地實際,首先提出了加快文明生態村建設(就是建設村風淳樸,鄉風文明、環境優美的新農村),全省上下齊心協力利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全省文明生態村建設,改善了廣大農村的。村容村貌,改善了人文居住環境,我省農村的環境得到了大大改善。

二、涿州、市政府關於新農居建設的具體政策:

目前的農村宅基地管理混亂,基本上都是空心村,村中有大量的閒置土地,街道不夠整齊,環境也不好。啓動新民居建設不但可以節約大量土地,還可以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節約能源。新農居建設的具體政策是政府出資從農民手中購買宅基地的使用權進行復耕,同時還對地上建築物進行賠償,每人還可以白得30平米的住房,並且免收20年的物業費和20年的取暖費,也就是說農民可以拿着錢去住樓,不但改善了居住條件而且改善了經濟條件。另外每人還可以憑藉戶口按照成本價加購10平米的住房。小區內設置超市、學校、幼兒園、醫院、養殖場等構成一個完整的社區。

三、涿州市新農居建設的現狀:

涿州市毗鄰北京,在大北京的建設圈內,交通便利,工業和旅遊業發達,是全國經濟百強縣。爲進一步快農村發展步伐,涿州、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新民居建設、改善農村居住條件,XX年涿州、市政府先期撥付資金10.2億元首先在義和莊鄉里渠、鄧渠、劉園等六個村啓動新民居建設。各鄉鎮辦事處積極落實,開展建設的具體實施。一是制定村鎮建設整體規劃,村莊建設規劃工作邁出實質性步伐。嚴格按照規劃搞建設,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建立了科學的規劃管理制度並制定了相應的村莊建設管理辦法,形成科學合理的村鎮規劃管理體制,把村鎮規劃建設納入制度化、規範化軌道。二是村莊規劃,強化執行,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三是廣泛採集當前村容村貌的影像資料,以便與將來進行比對,進行各種分析總結。

四、新農居建設的前景及預期目標:

開展新民居建設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新農居建設騰置出來的土地進行復耕後還可以置換城市建設佔地指標,爲加快涿州市的發展提供保障,置換佔地指標換來的資金可以用來爲廣大羣衆繳納養老保險等。同時新民居建設後農業戶口全部轉成非農工業戶口,60週歲的老人由每月55元的養老金提高到95元增長了將近一倍。6個村節省土地1029畝,XX年全市79個村全面啓動新民居建設。預計2020年以前全市409個村全部改造完成。

五、當前建設的基本經驗:

1、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從實際出發,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和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措施時,既要按照新農村的標準嚴格要求,又要切合實際、切實可行。正確處理階段性目標和長遠性目標的關係,既要量力而行,又盡力而爲,打好基礎,分步實施。

2、因地制宜,科學指導。要深入調查研究,因地制宜,因鄉鎮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鎮規劃上,要根據當地客觀條件,科學編制規劃;在新農村建設模式上,力求以人爲本,與自然和諧,格調新穎,形式多樣;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後難,分步實施,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

3、建章立制,規範操作。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把握規律,把符合客觀規律的東西形成制度和規範,建立長效機制,把新農村建設納入制度化、規範化、持續良性發展的軌道。只有健全長效工作機制,才能確保新農村建設健康持續發展。

4、整體推進,突出重點。新農村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廣大農村點多面廣,一方面要按照統一部署,統一規劃,整體推進;另一方面,又要從解決好農民關心的具體問題入手,找準突破口,根據當前的資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分步實施。

六、新農居建設必須積極實施四大戰略:

(一)科學發展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穿在新農村建設的方方面面。在目標定位上,一定要從鎮情村情出發,不能脫離實際,盲目攀比;在規劃的制定上,既要符合實際,又要適度超前,儘量做到科學合理;在建設速度上,要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積極穩妥不能急於求成;在工作方法上,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推動新農村建設發展。

(二)和諧發展戰略。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涵蓋了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等方面。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必須樹立和諧社會的建設理念,統籌規劃,全面推進。

(三)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新農村建設是個長期、艱鉅、複雜的歷史任務。必須按照xx大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加快推進城鄉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融合,積極推進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實現城鄉發展的良性互動,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四)分批實施、梯次推進戰略。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要採取抓點示範、分批實施、梯次推進的辦法,集中力量,實施重點突破。要選擇一些經濟基礎相對較好、建設效果較易顯現的村,集中人力、物力、才力,進行重點建設,在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達到階段性標準後,經過驗收,再實施下一批試點村建設。通過分批實施、梯次推進戰略,輻射帶動整個農村,做到點面結合,統籌兼顧,整體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二

按照全國人大農委舉辦研討培訓班通知精神,四川省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組織專題調研組,先後赴遂寧、內江、宜賓、瀘州市,深入到8個縣(區)近20個村(社)就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聽取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情況彙報,與村社負責人、農民代表、業主代表等進行座談交流。總的來說,我省新農村建設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精心安排部署,相關部門開拓創新、大力推進,廣大羣衆積極參與、主動作爲,近年來各項工作進展順利,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一、我省新農村建設基本情況

黨的xx屆五中全會以來,四川、省政府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的總要求,以農民增收爲核心目標,以新村建設爲有效載體,以產業發展爲重要支撐,堅持規劃先行、產村相融、分類指導、農民主體、合力推進,推動城鎮鄉村院落合理佈局、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整治、科教文衛廣電同步跟進,走出了一條產村相融、成片推進的新農村建設路子。去年,、省政府還作出建設“幸福美麗新村”的決策部署,力爭到2020年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新農村。截止今年6月底,全省累計新建成新村聚居點10972個、涉及農戶112.3萬戶,改造提升和保護修復村落15354個、涉及農戶90.3萬戶,啓動幸福美麗新村試點示範村建設1242個。全省60個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縣累計建成新村聚居點2033個、新農村綜合體218個、“1+6”村級公共服務中心2307個;連片發展種植業603萬畝,規模養殖戶23.7萬戶;累計硬化農村道路18297公里,農田水利渠系建設17589公里。

(一)堅持規劃先行,推動城鎮鄉村院落合理佈局。早在XX年我省就編制印發了《四川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XX年-2020年)》和11個分項規劃。各地也按照城鄉發展一體化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要求,編制和完善了新村建設發展規劃。在佈局上,堅持新村建設規劃與小城鎮規劃、現代農業園區規劃、新農村示範片建設規劃有機結合、科學銜接,形成佈局合理的城鎮、中心村、自然村空間形態;在項目上,新村建設規劃與現代農業產業項目、土地整理項目、新村基礎設施項目、扶貧開發、旅遊開發項目等科學對接、有序實施;在建設上,村落民居規劃充分體現農村特色、地域特徵、民俗特點,有鄉土氣息、鄉村情趣、鄉情鄉愁。

(二)注重產村相融,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把產業發展放在優先位置,堅持產業先行、產村相融。統籌新農村建設示範縣與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重點縣建設,培育成規模、上檔次、有市場的特色優勢主導產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循環農業、休閒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實行一三聯動、農旅結合,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如瀘州市江陽區西岸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建設了蔬香園、異果園、漁歌園、玫瑰花園、生態植物園等觀光休閒“五園”和農耕農俗文化長廊、農耕文化體驗區、婚紗攝影基地等景觀景緻,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消費,實現了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江安縣大力發展生豬產業,引進企業採取“六方合作”的方式,即“企業帶動、農民參與、協會統籌、金融支持、保險兜底、政府幫助”,通過“公司+家庭農場”的養殖模式,帶動發展年出欄500頭商品豬的養殖戶500戶,讓農民也能通過發展現代化養殖業增收致富。XX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895元,比上年增長12.8%。今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5411元。

(三)創新籌資機制,努力增加新村建設資金投入。在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上堅持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多方投資、共建共享。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省財政每年對60個示範縣投入6億元;從XX年開始,每年投入新村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20億元。今年上半年,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各類新農村建設資金達75.7億元。二是積極開展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試點,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融資等多種形式的農村產權流轉。如蓬溪縣推出“土地流轉經營收益權+擔保公司”、“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地上建築物”、“政府增信+銀行授信”等四種貸款抵押新模式,搞活了農村金融。威遠縣推行農業bot模式,避免土地“一租了之”,讓農民享受規模經營帶來的收益。三是用財政支農資金撬動社會資本。通過整合支農資金,將其集中用於爲農戶和其它農業經營主體融資貸款提供貼息、擔保,充分發揮放大效應和槓桿作用。如宜賓市翠屏區推進支農資金股權量化改革試點,由區政府、合作社和川茶集團共同成立公司,農民自籌資金加財政補貼佔股47.8%,如此一來財政補貼便從過去給農民或企業的一杯水變成了一口源源不斷的水井。

(四)推進環境綜合治理,逐步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空間。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圍繞農民生活生產需要,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電力、廣播、電視、寬帶入戶連網,改廚、改廁和沼氣建設大規模推進,極大地方便了農民羣衆的生活生產,讓農村羣衆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如宜賓市積極開展“五化一處理”,即:“衛生潔化、污水淨化、庭院美化、村莊綠化、村內道路硬化、垃圾集中收集處理”,探索推進新村規劃生態環境評價工作。遂寧市全面推行農村垃圾“戶定點、組分類、村收集、鎮運轉、縣處理”新模式,全市65%的村莊實施了建築立面清理和風貌塑造工程,75%的村達到了“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四化要求。

(五)堅持同步跟進,努力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緊緊圍繞建立城鄉統一的保障制度,加快城鄉制度接軌步伐,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一是結合連片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開展以村級組織(村兩委)活動場所和便民服務中心、農民培訓中心、文化體育中心、衛生計生中心、綜治調解中心、農家購物中心(即“1+6”)爲主要內容的村級公共服務活動中心建設。二是加強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食堂、寄宿制學校、教學用房和農村教師週轉房進行改善建設,大力提升農村辦學條件。爲進一步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促進教育公平,省政府從XX年起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工作。三是深入推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加快建立城鄉一體化的醫療救助、婦幼保健、計劃生育補助政策,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籌資補助水平,縮小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差距,新農合參保率達99.2%。四是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加強社會救助,完善農村社會低保救助機制,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水平,加快推進農村廉租住房建設,逐步擴大農民工工傷保險、醫療保險覆蓋範圍。五是着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把農村文化傳承融入新村建設全過程。如遂寧市蓬溪縣常樂鎮拱市村建了4000平米的村級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引來有名的書畫家、攝影家、詩人進行創作,極大地豐富了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新村規劃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一是部分規劃做得比較倉促,沒有很好將新村功能定位、區域佈局、產業支撐、文化品位和建築風格等綜合考慮,規劃不全面;一些規劃沒能按照城鎮化進程作相應調整完善,村莊佈局不能對應農村人口轉移等變化,造成部分農民住房閒置和資源浪費;一些居住點選擇不夠合理,耕作半徑大,遠離產業發展。二是在規劃建設上覆制城區模式。一些新建聚居點,規劃設計和建設方式簡單套用城區模式,有的搞鋼筋混凝土和城市園林花草崇拜,滿地都是與農村格格不入、與農民毫不相干的園林、草坪、水景、廣場、雕塑等人造景觀,弄得村不像村、城不像城。三是新村建設規劃人才短缺,特別是既懂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又懂新村建設規劃的人才奇缺,新村建設規劃執行和指導難到位。

(二)農民新村建設主體意識比較淡薄。一方面,一些地方羣衆缺乏主人翁意識,投資投勞積極性不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既搭臺又唱戲,大包大攬,讓農民成爲局外人、旁觀者;有的地方違背農民意願,大拆大建、集中建房,打着節約土地的旗號,實則暗藏着支撐土地財政的玄機,無端盤剝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有的地方工商資本強勢進入,搞大集中,建小產權房,剝奪羣衆的知情權、參與權、發展權。

(三)資金投入不足,資源配置存在偏差。一是建設資金壓力大。新農村建設涉及產業發展、農房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等多個方面,任務面寬量大,資金需求量多,羣衆集資積極性不高,建設資金需求與政府財力和農民自身投入能力之間存在很大差距。二是資金整合難度大。目前,中央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大多按行業劃撥到地方,到基層很難整合使用,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不高。三是資源配置上沒有處理好“錦上添花”與“雪中送炭”的關係。一些地方不惜重金,在基礎好、條件好的地方搞示範,集中資源塑造“形象”、打造“亮點”,忽視最需要投入幫扶的邊遠山區、落後地區,造成區域之間差距不斷拉大。一些地方在新農村建設中只單純注重農房修建,忽視農民的生產生活,出現農村“外表光鮮、內部寒酸”的情況。

(四)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仍然較爲突出。一是農村面源污染比較嚴重。由於部分農戶不能正確使用農用化學品,施肥結構不合理和施藥不當,使得土壤受到嚴重污染,而且通過地表徑流污染水體。同時,處理使用後的農用塑料薄膜和秸稈多采用焚燒方式,嚴重污染大氣環境。二是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亟待改善。在中心場鎮以外的廣大農村,一般沒有完善的供水系統,農戶直接從河道、池塘、山泉、淺井取水,水質是否符合飲用水標準大多沒有經過相關部門認定,多數沒有經過淨化和消毒處理就直接使用,存在諸多飲水安全隱患。三是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部分農村地區沒有建立完整的農村污水處理和排放系統,一些農戶直接將污水排入江河湖溪等。由於部分聚居點距離城市較遠,垃圾處理運輸成本過高,隨意丟棄垃圾現象比比皆是。此外,一些新農村示範片儘管建有供排水系統、垃圾庫、沼氣化糞池、公共廁所等,但維護和運行方面沒有資金保障,導致環保設施運營管理存在一定困難。

三、幾點建議

(一)從頂層設計上勾勒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路徑。新農村建設與深化農村改革緊密相關,既是重要的載體,也是深化改革推動發展的重要目標,建議國家在土地流轉、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農村公共服務、鄉村治理、戶籍制度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在政策上有更大突破和鬆綁,同時,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以促進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比如加快農村金融立法,保護廣大農村羣衆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發展,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農村金融和社會穩定。再比如放活土地經營權已成爲新一輪農村改革重點,建議全國人大制定《土地流轉法》或國務院制定《土地流轉條例》,從根本上解決土地流轉的管理機構、管理程序、操作規範、合同簽訂、違約責任等問題。規範政府、農民和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的行爲,有效解決土地流轉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使土地流轉工作的各個環節有法可依。

(二)加大財政投入,完善資金運行機制和模式。一是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力度。要確保農業投入增幅不低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並且每年應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用於支持新農村建設。四川是農業大省,“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城鎮化率僅有45%左右,農村人口接近4500萬,且居住分散,因此新農村建設任務相當繁重。建議在資金投向上要向四川這樣的西部地區、發展滯後地區傾斜。二是進一步明晰財權和事權。在新農村建設中,哪些由國家投入,哪些由集體投入,哪些由農民投入應該進一步明確,併合理劃分各級財權、事權,從而調動各種主體、各級政府的積極性。三是注重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應清理歸併部分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重,對某些項目可只下達資金計劃,將項目審批權限下放,爲地方支農資金整合創造條件。應儘早下達項目,及時撥付資金,加強使用監管,確保資金使用科學高效。

(三)尊重羣衆意願,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民是新農村的建設者、受益者、管理者。推進新農村建設,要堅持相信農民,依靠農民,讓農民唱主角,努力激發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現在農村住房尤其新建聚居點空置率很高,除了規劃不科學,更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的想法和農民的意願不一致造成的。因此,在新村建設中,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讓農民參與規劃、選址、建設、管理全過程,切實保護他們的知情權、參與權、話語權、決策權。對新村建設、產業發展、公服管理等項目,採取由下而上,讓民作主,自主決策,自主實施,實現農民由“要我幹”到“我要幹”的轉變,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同時,政府也要從中發揮導向作用。我們大英縣探索“申建制”值得推廣,新村建設由政府統一規劃,農民自願申請,達到一定數量就開工建設,建設工程中始終依靠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四)重視產業支撐,持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要堅持產業先行、產村相融,形成產業促新村、新村帶產業的良好格局。一是大力調整農業結構。按照“種養加”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思路來考慮和規劃農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以市場爲導向,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注重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發展上下功夫。二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要重點扶持一些有規模、有市場、有效益、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通過重組、合作等方式,發展壯大,做大做強。着力引進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產業關聯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品牌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建設水平和發展水平。此外,還要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促進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健全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三是創造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機會。加快推進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着力培育壯大農村產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讓農民羣衆在家鄉留得住、有錢掙、過得好,就地就近實現增收致富。

(五)堅持服務延伸,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把農村社會發展放到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下大力破解城鄉收入差距大和農民看病難、讀書難、養老難、衛生條件差、文化生活單調等難題。一是繼續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強化農村公共交通、集中供水、能源電力、廣播電視、網絡寬帶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廚改廁改水改路,進一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二是強化農村金融服務。就是要在農村林權、土地權、農村房屋所有權等確權的基礎上,推進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三是加快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要進一步推進農村公共教育體系建設,努力提高農民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事業建設,積極維護農民身心健康;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建立健全農村勞動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條件。四是努力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要加強環保知識宣傳,提高幹部羣衆生態觀念,形成全民參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要加大農村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要大力研究、開發和推廣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以及農村健康危害評價等方面的環保實用技術;要推廣科學施肥施藥,推廣生態農業模式,引導農民形成“綠色”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三

按照全縣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和“創新業績,樹新形象”主題實踐的部署,深入開展以“解民憂、訪民情、促民風、謀民富”爲主題的蹲點調研活動,以點帶面,加快我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鄉黨委、政府決定開展鄉領導班子成員“辦公日、住村周、調研月”活動。根據要求,我於XX年6月24日至30日蹲點**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村的基本情況

**村與xx省的xx縣接壤,總面積7.32平方公里,轄3個自然村,人口1102人,耕地713 畝。XX年,農民人均收入3112元。

二、我鄉新農村建設取得成效

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着國家和省、市、縣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XX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2630萬元,同比增長18%,其中農業總產值達到1700萬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收入2454元,同比增長7%。積極發展糧食產業,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全鄉油菜面積擴大到300畝; 菜園蔬菜生產面積,發展到500畝;成立了全縣首家早姜專業合作社—富源早姜合作社,帶動80戶農戶發展早姜300畝;發展葛根藥材基地110多畝。通過多種方式培訓,加大農民知識化培訓力度,全年勞務輸出3400人。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鄉村康莊工程建設、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移動電話、計算機逐步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

(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隨着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國小校舍、農業信息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立足本地旅遊資源優勢,積極發展以嶺上灣革命紀念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爲核心的旅遊業,並以此帶動相關景點的開發和建設。村財鄉管的財務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政務、村務、財務公開不斷完善。抓好生產救災和扶貧開發工作,深入開展“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活動,積極引導、幫助貧困戶發展項目,落實貧困戶120多戶,扶持資金 20多萬元。關注弱勢羣體,積極開展農村弱勢羣體幫扶和關愛農村老黨員活動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嚴厲打擊“六合彩”等賭博行爲,做到促一方經濟保一方平安。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羣衆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爲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爲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把羣衆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洲嶺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三、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洲嶺鄉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較多,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由於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爲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雖然鄉里積極推行“農民知識化”工程,但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還較爲普遍存在。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洲嶺鄉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羣衆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衆“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難以保證,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四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四、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的xx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洲嶺鄉的實際,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xx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在各項政策上給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持。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衆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優化,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村鎮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要有總體的規劃,對洲嶺鄉來講,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要嚴格規劃管理,循序漸進,逐步推進,實現新村建設目標。

(五)繼承與發揚並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要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羣衆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範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要繼承併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五、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徵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爲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爲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爲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