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畜牧業養殖模式調研報告

畜牧業養殖模式調研報告

畜牧業養殖模式調研報告

爲進一步準確掌握我市畜牧業養殖模式現狀及發展趨勢,爲全市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科學指導,根據市局主要領導安排,5月份以來,市畜牧技術推廣站組織精幹力量,通過實地查看各縣區規模養殖企業和養殖大戶發展情況,走訪基層幹部羣衆,召開座談會聽取縣區畜牧站、鄉鎮畜牧負責人的工作彙報,收集彙總各縣區畜牧部門幹部職工、養殖企業和養殖大戶的意見建議,比較全面掌握了全市畜牧業養殖模式現狀及發展趨勢,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我市堅持將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作爲促進畜牧產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嚴格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標準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監管常態化的建設要求,以新建抓達標、老場抓改造爲重點,加快推進規模養殖場(區)、傳統養殖場和低層次養殖小區規模化、標準化改造步伐,積極探索適宜的發展養殖模式,逐步形成了以標準化規模養殖企業爲引領,規模養殖場(小區、合作社)爲紐帶,適度規模家庭經營爲中堅力量的梯度養殖格局,2020年全市畜禽飼養量和出欄量達到1991.58萬頭只和1062.7萬頭只,同比增長8.25%和7.63%,畜牧業總產值達到了104.91億元,爲全市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牧民持續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有力的發揮了畜牧業的支柱產業作用,畜牧業生產呈現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態勢。

(一)規模化建設取得新突破。以打造“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產業集羣爲目標,集種養殖生產、技術研發、畜產品加工、冷鏈倉儲、廢棄物處理、創業示範爲一體,在甘州、臨澤、高臺建設肉(奶)牛現代產業園區,在民樂建設犛牛產業園區,在山丹、肅南建設肉羊(細毛羊)現代產業園區。打造以甘州、民樂、高臺爲主的生豬生產優勢示範區。推動壯大規模養殖基地、畜產品加工基地,引導企業向產業園區集中。

(二)肉牛良種繁育取得新進展。全市投入支持牛產業發展的資金達到6000多萬元。大力推進項目建設,蜀漢牧業、德聯牧業兩個5000頭奶牛養殖項目一期建成投產、二期順利推進,甘肅農墾祁連牧業1.5萬頭智慧牧場、甘州區甘浚鎮高家莊村、臨澤縣倪家營鎮高莊村、高臺縣駱駝城鎮新聯村等20個養殖小區投入運營,新建和改擴建養殖場38個,新增產能5.6萬頭。

(三)產業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以整縣推進縣和規模養殖場爲重點,大力推廣綠色循環模式,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16%;全市納入直聯直報系統的657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2%;全市483家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

(四)秸稈飼料化利用取得新成績。目前,全市牧草種植面積達到126.16萬畝,比上年增加4.79萬畝。新建秸稈加工企業6家,篩選引進牧草新品種68個,新建青貯窖(池)5.6萬立方米,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加工利用量達218萬噸,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達到67%。

二、我市畜牧業主要養殖模式及實例分析

通過調研發現,我市畜牧業養殖模式依據養殖的規模和主體,大體可分爲農戶散養、中小規模養殖和企業經營規模化養殖三種模式:

(一)農戶散養

畜牧業中農戶散養的模式長期存在,並在畜牧業中佔有重要比重。

1.庭院養殖 我市分佈最廣的養殖模式是傳統的庭院養殖模式,其特點是千家萬戶利用庭院進行舍飼餵養,養殖規模在幾頭或十幾頭不等,大都種植一定數量的飼草,並利用農村豐富的農作物秸稈自配飼料,或購買一定的混合料,養殖成本相對低廉,相對於缺乏勞動力家庭,經濟效益較爲客觀。

2.草原放養隨着草原禁牧休牧制度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完善,已形成以草定畜、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二)中小規模養殖

通過調研發現,我市專業養殖戶中小規模養殖配套相關社會化服務,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將是未來畜牧業發展的主要趨勢,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養殖大戶爲主體的中小規模養殖模式是目前我市畜牧業發展的最佳模式。

1.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養殖 以民樂縣昌芳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爲例,通過標準化養殖及種養結合的循環發展模式,其特點是社員一般由從事同類產品或產業的生產、經營的農民和社團組織組成。在已建立的專業合作社中,絕大多數是圍繞當地的主導特色產業建立發展起來的。目前,該合作社已實現了年均育肥出欄肉羊2000餘隻,育肥出欄犛牛600餘頭,出售優質苜蓿3000餘噸,年均銷售收入600萬元。同時吸納周邊村組23戶貧困戶在合作社務工,增加貧困戶收入,並且每年承接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畜牧養殖及疫病防控技術培訓班2-3期,年均培訓養殖技術人員和貧困戶400多人次。

2.養殖小區集中養殖 以甘州區甘浚鎮高家莊村高標準肉牛養殖小區爲例,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分戶經營的原則,採取羣衆自籌、鄉村補助、貸款等籌資方式建設養殖小區開展養殖,其特點是散養戶組織結構更完整,更能適應市場需求,也更有利於實施現代化規模養殖場的運作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一家一戶式的小農經濟的經營方式,培養了農民的市場意識,使農民成爲市場經濟的參與者。目前,該小區已入住農戶184戶,投資2000萬元,建成4個人畜分離高標準肉牛養殖小區,存欄肉牛2000頭,戶均養牛10頭以上,戶均收入8萬元以上,農戶收入明顯增加。

3.“農戶+合作社”模式以高臺縣駱駝城鎮梧桐村爲例,該村引導養殖農戶將“人畜同院”“畜禽混養”等落後的飼養方式改造成“院圈分離”的養殖模式,集中對全村83戶農戶前、中、後院進行改造提升,先後成立高臺縣勃興紫花苜蓿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高臺縣晟源能繁母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依託發展紫花苜蓿種植產業,發展紫花苜蓿種植基地3000畝。全村牛飼養量達600多頭,戶均養牛5頭以上,戶均增收2.1萬元,飼草利用率增加70%。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領導人的示範帶動作用,提高社員養殖積極性,引導社員經濟、技術、信用互助,實現技術、信息、資源共享,銷售育肥牛、飼料使用、引畜、防疫等措施統一,不但提高了經濟效益,而且降低了養殖風險。

4.“三聯”養殖模式 以臨澤縣旭豐養殖專業合作社爲例,通過合作社牽頭積極探索實踐“上聯公司、中聯合作社、下聯農戶”的“三聯”肉牛供銷新模式,大力引導畜牧產業向規模養殖、抱團發展的方向邁進。制定生產規程和收購標準,爲企業和農戶搭建育肥技術、購銷信息服務平臺。同時,結合生態環保問題整治行動,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環保設施,建設標準化養殖場區。通過建立肉牛養殖大戶微信羣、設置收購信息公示欄、評選肉牛養殖示範戶等方式,加強養殖技術交流、市場信息對接、價格波動應對。

5.“託管代養”模式 以山丹縣潤錦農牧專業合作社爲例,通過構建“企業(合作社)+貧困戶+金融”型利益聯結,建立養殖託管扶貧模式,企業(合作社)與貧困戶簽訂託管代養協議並設立監管方,由貧困戶向銀行申請貸款,將資金交由企業(合作社)購買畜禽,集中由企業(合作社)統一負責飼養、購買保險、日常管理和運輸銷售,期間畜禽生、死、淘汰、銷售都由企業(合作社)負責,貸款到期由企業(合作社)負責償還本息,並每年向貧困戶分紅4500元。

(三)企業經營規模化養殖

以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的公司爲龍頭,以分散的農戶生產基地,利用合同形式把農戶生產與公司加工銷售聯結起來。特點是龍頭企業與市場相關聯,農戶則通過企業間接與市場相聯繫實現經濟效益提升的經營模式。

以甘肅前進牧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爲例,通過標準化基地建設,以良種奶牛養殖繁育、優質鮮奶生產、肉牛繁育購銷、牧草種植加工、有機肥生產爲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全面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其特點是投資規模較大、設施配套齊全、技術管理先進、品牌優勢明顯,該公司2020年末資產規模達到20億元,年產值10.49億元,實現利潤1.48億元,在開拓市場、聯結農戶、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綜合分析

上述畜牧業養殖模式都各有優劣,但總體而言,專業養殖戶中小規模養殖和企業經營規模化的養殖模式將成爲未來畜牧業發展的主流模式,不論是種養結合還是申請土地審批,均能充分利用農戶手中的土地,降低糞便的集中處理壓力,實現種養結合以及養殖規模的擴張,同時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受地方政府的幫助和支持,更符合政府的扶持方向。

三、存在問題

目前,我市畜牧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養殖模式優化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農戶散養技術缺乏配套。散養戶的存在一方面可充分利用閒散勞動力,擴大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渠道,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另外一個方面是能夠充分利用農村自有農業秸稈及尾菜資源,降低養殖成本和農產品處理帶來的污染問題。但也存在規模小而分散,畜種良種繁育、疫情防控等技術難以推廣應用等情況。

(二)養殖合作社協同性差。養殖合作社涉及相關主體衆多,多主體的目標和行爲協同困難,進而造成政策供給的有效性差,管理成本高、質量穩定性低,最終限制了效益。由於農牧民文化程度低,管理能力差,沒有經過調研就盲目模仿,造成多數合作社成員之間的不信任,影響生產經營活動。

(三)龍頭帶動作用難以發揮。部分畜牧養殖企業帶動作用弱,沒有把當地老百姓發展畜牧業的積極性帶動起來。其原因:由於部分畜牧龍頭企業,其投資多是從商業資本中抽出的資金來發展,要求流動快,回報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不強,在與當地養殖戶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養殖戶難以帶動;部分養殖戶不瞭解現代畜牧業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要求,選擇利己條款履行,損害龍頭企業利益。

(四)畜牧專業技術人才缺乏。調研中發現,各縣區鄉鎮畜牧站人才隊伍內部結構不合理,鄉鎮基層一線技術力量薄弱,直接導致縣區只完成常規的畜牧業實用技術推廣及春秋兩季集中防疫和日常補免工作,而對於新技術推廣研發、畜禽新品種選育等較高要求的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五)畜牧業資金投入不足。畜牧業是高投入產業,由於目前政府和企業的投入相對不足,畜牧業規模企業生產發展主要以企業自籌資金爲主,農戶養殖雖然可申請“小額貸款”,但要完全滿足需求尚有較大差距,影響了畜牧業生產轉型和效益的提高。

四、關於畜牧養殖模式與養殖主體發展的建議

當前,我市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探索了不同的畜牧養殖模式,但也存在規模發展與適度養殖不協調、標準化養殖與家庭養殖不適應、規模養殖與比較效益不相稱、特色優勢與產業融合不配套、科技成果轉化與養殖技術水平不銜接等深層次的問題,需要在今後畜牧科技工作中加以引導:

(一)因地制宜發展,堅持適度規模。畜牧業要考慮當地自然條件優勢和基礎,最忌盲目追求大規模,只看短期利益。無論家庭經營還是企業經營,統籌考慮當地飼草料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土地資源、配套服務體系、加工能力、地方扶持政策等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發展模式與養殖規模。

(二)穩定家庭經營,引導規模經濟。穩定以農戶散養爲基礎的家庭經營養殖模式,充分利用傳統養殖習慣、養殖區域等優勢,走“一村一品”、“小規模、大羣體”發展模式,通過集中化、一體化的形式,把衆多的散養農牧戶連接起來,形成規模基地,由龍頭企業組織帶動基地的辦法,使各經營主體或利益主體形成資源、產品、技術、資金、服務等聯動體系。這樣,儘管單個農牧戶的規模小,由於他們參與了整個生產經營體系或這個體系中的某個環節,便和這個體系共同進入市場,從而使整個體系獲得規模優勢和規模效益。

(三)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產品價值。積極探索畜牧科技人員和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形成以畜牧專家爲源頭、技術指導員爲紐帶、示範戶爲核心、新聞媒介爲載體,形成連接周邊農牧戶的技術傳播網絡,提高畜牧業科技技術入戶率。突出畜牧業養殖方式轉變,在抓好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協會、專業合作組織和種養大戶,有效整合畜牧業生產要素,逐步擴大養殖規模,積極爭取農牧業保險政策,保護和推動全市畜牧業健康發展。

(四)發揮特色優勢,推進產業融合。立足張掖地域特點、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充分發揮規模化養殖企業良種繁育、技術服務、產品回收等方面的優勢,通過訂單生產、市場帶動、股份合作、利潤返還、保護價格等多種方式密切與養殖戶的利益聯結。同時在畜牧產品的精深加工、品牌塑造、市場拓展工作上下足功夫,延伸產業鏈整體價值,在增加養殖戶收人的同時自身也獲得可觀利潤。同時與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緊密結合,與旅遊休閒、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發展觀光體驗、創意娛樂等新業態,進一步促進種養加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五)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服務水平。優秀的人才是畜牧業發展的外部動力,各縣區農業農村部門要通過多種途徑引進和培養一批優秀技術人員,提高畜牧業管理和服務水平。結合今年全市畜牧部門爲民辦實事“三百”行動,將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作爲推廣新技術、引進新品種的有效載體,着力推廣普及先進實用的高效飼養管理新技術和疫病防控新方法,全面提高養殖生產水平和經營效益。同時,要通過各種培訓,來提高畜牧業各類企業相關人員和養殖戶的基本能力、市場意識和法律觀念,以促進我市畜牧業更加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