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淺議甘孜州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現狀

淺議甘孜州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現狀

淺議甘孜州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現狀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主持召開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深刻指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佈局、拓寬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這也是在實施扶貧開發30週年、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20週年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關鍵之際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是扶貧開發史的重要里程碑,上承扶貧開發偉大實踐,下啓脫貧攻堅全新徵程,爲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注入了新的思想動力和工作動力,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初始及重大意義

以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入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必將促使東西部發展差距得到逐步扭轉,加快東部地區發展速度、提高西部地區發展質量。必將推動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地區梯度轉移,實現東西部互利合作、共同發展;必將開創優勢互補、長期協作、聚焦扶貧、實現共贏的新局面。

(一)東西部扶貧協作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需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爲加快經濟建設步伐,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創造性提出“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國家採取“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東部地區經濟社會持續高速發展,實現“先富起來”目標,爲實施“先富幫後富”奠定了堅實基礎。1996年7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向國務院提交的《關於組織經濟較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扶貧協作的報告》,明確了加強東西部地區互助合作,逐步擴大對口幫扶關係,幫助貧困地區儘快解決部分羣衆溫飽問題。同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及時出臺《關於儘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決定》(中發〔1996〕12號),統籌安排北京、廣東、浙江等9個經濟發達省(市)對口幫扶中西部9個貧困省(區),同時安排大連、青島、深圳、寧波4個市幫扶貴州省,“先富幫後富”開始啓動,東西扶貧協作全面實施。

從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進一步加強扶貧開發工作的決定》(中發〔1996〕10號)《關於建立更加有效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中發〔2018〕43號),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13〕25號)《關於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中辦發〔2015〕64號)以及《關於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廳字〔2017〕41號),再到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發達省(市)對口支援四川雲南甘肅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方案》(國辦發〔2014〕41號)《關於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意見》(國辦發〔2014〕58號)《關於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29號)等決策或意見,都強調了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黨中央、國務院將東西部扶貧協作作爲扶貧開發重要力量,已經上升爲國家戰略。

我國地域遼闊,地理環境、資源稟賦、人口分佈不同,發展差異明顯。西部地區受歷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響,普遍存在着發展不足、發展滯後、動力不足等問題,貧困現象依然存在。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發以前,黨領導全國各族開展了人民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不斷探索改善人民生活道路。改革開放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國家實施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始終把發展作爲扶貧開發的基礎,把開發作爲解決貧困問題的手段,探索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開發扶貧的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減貧成效顯著。加快西部貧困地區扶貧開發進程、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東西部扶貧協作戰略決策爲西部貧困地區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東西部扶貧協作實施23年以來,已經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協作格局,西部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得到有效實施,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逐步扭轉。我州作爲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首批受益地區,已經深刻體會到東西部扶貧協作是西部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加速減貧的有效對策,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時代創舉,是加快脫貧攻堅進程的重要舉措。

(二)東西部扶貧協作是助力脫貧攻堅的現實需要。十八大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百年”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小康的標誌性指標就是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完成貧困人口脫貧是黨和國家對各族人民、對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了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作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和底線任務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構建“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東西部扶貧協作作爲社會扶貧重要力量,與專項扶貧、行業扶貧有機結合、互爲支撐。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是落實“兩個大局”戰略思想的重要舉措,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的重要內容,是推動西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東西部扶貧協作,在福建工作期間,親任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創建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典範,建立“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體制和“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機制,是習近平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的主要內容,是習近平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7月,決戰脫貧攻堅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深情指出:“這場脫貧之戰,承載着人民之福,凝聚着民族之夢,匯聚了全球目光”,下達了“扶貧開發到了攻克最後堡壘的階段”總攻令。針對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作出“需要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抓工作”的部署,提出了“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完善結對、深化幫扶,明確重點、精準聚焦,加強考覈、確保成效”的要求,發出“必須堅持做下去,必須進一步提高水平,必須真抓實幹”的號召,就是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加快脫貧攻堅進程的重要途徑。 

(三)東西部扶貧協作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客觀需要。十九大吹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號角,既體現了今天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理想,也反映先輩們不懈追求的光榮傳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奮鬥目標。這是對中國夢基本內涵的生動闡釋,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核心要義的高度概括,是黨和國家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政治宣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的所有理論和實踐,都是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崇高奮鬥目標而精心展開的。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是要完成貧困羣衆全部脫貧任務,完成貧困羣衆全部脫貧任務是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東西部扶貧協作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全社會共同努力的具體體現,決策規劃採取“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落實、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機制體制,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扶貧協作的新格局。制度安排堅持效率與公平、先富與後富的有機統一,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組織動員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最大限度把現有資源調動起來、整合起來,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東西部扶貧協作偉大實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徑和方法之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結着無數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體現了全體中華兒女的堅定信念,是歷史的、現實的和未來的,是貫穿20世紀中國歷史的基本線索,是21世紀中國的突出主題。東西部扶貧協作在脫貧攻堅、同步小康中作出的積極貢獻和取得的顯著成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總結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二、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實施及主要成就

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三、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深入及主要問題

東西部扶貧協作實施以來,黨中央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協作格局,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得到有效實施,西部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逐步扭轉。如此大規模、長時間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並且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只有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才能做到,充分彰顯了我國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

2016年7月,在寧夏銀川召開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提出了“三個必須”的要求,即必須堅持做下去,必須進一步提高水平,必須真抓實幹,爲新形勢下進一步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在長期的實踐中探索形成了“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對口扶貧協作機制,有力促進了寧夏特別是西海固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族團結。現在閩寧協作已經從單向的扶貧解困,發展到雙向的互利共贏;從單一的經濟援助,發展爲教育、文化、醫療等多領域合作;從單純的政府行爲,發展爲政府、企業、社會相結合的對口協作。

四、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發展及建議意見

東西部扶貧協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扶貧開發的創新之舉,是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的豐碩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表現。加快脫貧攻堅進程

甘孜州受歷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響,依然存在發展滯後、動力不足、進步緩慢等問題。在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的關鍵之時,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三創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