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農民工文化調研報告多篇

農民工文化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農民工文化需求的調研報告

文化需求是社會人的一般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當新生代農民工物質需求逐步得到滿足時,其他方面的需求就會被激發出來,文化需求顯得相當突出。

新生代農民工文化需求現狀分析

1.新生代農民工對文化娛樂生活的需求。文化作爲一種符號傳遞着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狀態。新生代農民工已經由生存理性轉變到社會理性,物質已經不再是他們唯一的需求,他們的文化精神需求同樣迫切。但是由於經濟原因,農民文化消費能力不強;另外,包括政府部門在內的社會各界,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需求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把農民工的需求排斥在外,其文化娛樂生活極其單調。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休閒娛樂方式主要停留在睡覺、聽廣播等較爲原始、低級的娛樂方式上。即使有的農民工開始接觸網絡等較現代化的娛樂方式,他們也大多把網絡作爲打發時間的工具(聊天、看電影等),而沒有有意識地利用網絡在信息傳遞、文化提升、人際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新生代農民工相對單調的文化生活致使他們在價值觀上也呈現出保守、落後的特徵,大大不利於其市民化進程。

2.新生代農民工對專業技能的需求。學好一門過硬的技術是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最強烈的願望。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水平比傳統農民工雖然有了顯著提高,但因爲沒有一技之長,他們即使有心擺脫出賣苦力的低級打工狀態,也普遍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個“坎”,就是求職過程中的技術門檻,他們普遍陷入一種“技術困境”。另一方面隨着產業的升級,城市現在緊缺技術工人,但求職農民工80%沒有任何技能,遠遠滿足不了市場要求。 雖然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有了初步的學習意識,但由於學習成本較高以及收益的不穩定性,對於學什麼、怎麼學,卻還存在着很多迷惘和認識上的誤區。

3.新生代農民工對科學文化知識的需求。雖然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水平較傳統農民工文化水平有顯著提高,但是其平均受教育年限卻遠遠低於城市從業人員,這種差距與農村城市化的進程不相適應。新生代農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就要不斷學習,接受新知識、新技能,從根本上適應農民到市民角色的轉變。隨着新生代農民工維權意識的逐漸增強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要想順利地爭取自己的權利,必須有相應的法律知識和文化知識與之相匹配,他們的實踐需要決定了他們對文化知識的渴求。另外,許多農民工在城市遭受到了缺乏科學文化知識帶來的困惑和失望,有些把希望寄託在了下一代身上,希望子女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新生代農民工文化需求原因分析

1.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學習慾望強烈。新生代農民工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文化水平都比較高,基本上是國中以上,還有一部分是高中生,甚至有些接受過中專或高技類課程培訓,知識面、信息來源比較廣。同時在工作過程中,新生代農民工的學習熱情較高,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種觀點在新生代農民工中得到最廣泛的認同。他們不僅僅自己有着強烈的學習慾望,而且對下一代也寄予很大的期望。對知識的渴望使新生代農民工對文化供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的文化狀況遠遠不能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需求。

2.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的認同度較高,土地意識淡化。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特性變化和技能素質提升,加上農地制度變遷使得他們新生代農民工的鄉土社會認同在減弱,他們大多數人往往直接從學校進入外出務工行列,有的還是在城裏跟着打工父母成長起來的,對於現代產業規律的熟悉程度遠高於傳統農業。同時,他們極力謀求對城市社會的認同,在經歷了城市生活及文化氛圍的薰陶之後,更感覺到城鄉社會的差距,從而表現出對城市社會更強烈的嚮往。他們不管各種制度性的障礙仍然存在,轉變就業觀念、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積極主動地融入城市生活。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生活的嚮往和對文明生活的追求對傳統的思想觀念、雙重製度和限制政策提出了挑戰。

3.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期望值較高,立足長遠發展。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目的,更多的不是爲了生存而是爲了謀求發展。他們有較強的拼搏意識和進取精神,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有明確的職業規劃。他們不僅僅滿足於掙錢來改善家庭生活,而是要求有所發展。他們更看重個人的能力和機會,相信只要通過個人努力拼搏就能獲得成功。在爭取待遇、謀求更大發展空間上,這一代農民工要求更加直接。一些新生代農民工刻苦學習專業技術,以提高就業的競爭能力。他們把務工當做學習、提高、適應的過程,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從農民到工人到更高社會層次的生存方式與人生道路的轉變。這要求政府和社會必須重視新生代農民工對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渴求,滿足他們的發展需要。

滿足新生代農民工文化需求的對策建議1.多方推進,豐富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生活。儘管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方式已經和城市居民差異不大,但在精神上,他們仍獨自結成了一個羣體,這個羣體和城市文化似乎有些格格不入。要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需求,使他們儘快融入城市文化,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和農民工自身共同努力。

一是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是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的主導者,要把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納入公共服務範疇,不斷增強公共服務的職能。

二是企業要充分發揮農民工的主體作用。要根據農民工的需要層次,增加文化活動設施,豐富農民工的業餘文化生活。同時,要組織農民工開展豐富多彩的業餘文化活動,激發農民工的參與熱情。

三是積極發揮社會組織的重要作用。社區、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要經常爲農民工組織一些形式多樣的羣衆性文體活動,滿足他們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加強教育培訓,全面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素質。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着獲取資源能力的高低,進而影響着他們的社會認同狀況和社會融入能力。

一是要對他們進行科學文化知識培訓。根據新生代農民工比較年輕、受教育水平較高、接受能力較強等特點,通過建立和完善多層次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體系,使他們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並通過多層次教育體系來引導和組織新生代農民工接受就業和創業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同時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把他們培養成爲既熟練掌握職業技能,又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新型勞動者。

二是擴大新生代農民工的社交面,加強與其他羣體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互動交流。要利用社區、街道辦及其他社會團體等資源優勢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在交流和互動中增進了解,促進融合,從而使新生代農民工在思想觀念、行爲方式、文明素養等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也使城市居民糾正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偏見,消除歧視,以平等的心態看待並接納他們。

三是加大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投入。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團體輔助等方式整合現有的教育培訓資源,充分發揮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工青婦組織的作用,積極探索政府、企業與社會共同推進農民工教育和培訓的新路徑,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展農民工職業培訓和素質教育,不斷提高農民工整體素質。

【第2篇】農民工文化需求調研報告

文化需求是社會人的一般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當新生代農民工物質需求逐步得到滿足時,其他方面的需求就會被激發出來,文化需求顯得相當突出。

新生代農民工文化需求現狀分析

1.新生代農民工對文化娛樂生活的需求。文化作爲一種符號傳遞着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狀態。新生代農民工已經由生存理性轉變到社會理性,物質已經不再是他們唯一的需求,他們的文化精神需求同樣迫切。但是由於經濟原因,農民文化消費能力不強;另外,包括政府部門在內的社會各界,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需求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把農民工的需求排斥在外,其文化娛樂生活極其單調。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休閒娛樂方式主要停留在睡覺、聽廣播等較爲原始、低級的娛樂方式上。即使有的農民工開始接觸網絡等較現代化的娛樂方式,他們也大多把網絡作爲打發時間的工具(聊天、看電影等),而沒有有意識地利用網絡在信息傳遞、文化提升、人際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新生代農民工相對單調的文化生活致使他們在價值觀上也呈現出保守、落後的特徵,大大不利於其市民化進程。

2.新生代農民工對專業技能的需求。學好一門過硬的技術是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最強烈的願望。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水平比傳統農民工雖然有了顯著提高,但因爲沒有一技之長,他們即使有心擺脫出賣苦力的低級打工狀態,也普遍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個“坎”,就是求職過程中的技術門檻,他們普遍陷入一種“技術困境”。另一方面隨着產業的升級,城市現在緊缺技術工人,但求職農民工80%沒有任何技能,遠遠滿足不了市場要求。 雖然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有了初步的學習意識,但由於學習成本較高以及收益的不穩定性,對於學什麼、怎麼學,卻還存在着很多迷惘和認識上的誤區。

3.新生代農民工對科學文化知識的需求。雖然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水平較傳統農民工文化水平有顯著提高,但是其平均受教育年限卻遠遠低於城市從業人員,這種差距與農村城市化的進程不相適應。新生代農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就要不斷學習,接受新知識、新技能,從根本上適應農民到市民角色的轉變。隨着新生代農民工維權意識的逐漸增強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要想順利地爭取自己的權利,必須有相應的法律知識和文化知識與之相匹配,他們的實踐需要決定了他們對文化知識的渴求。另外,許多農民工在城市遭受到了缺乏科學文化知識帶來的困惑和失望,有些把希望寄託在了下一代身上,希望子女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新生代農民工文化需求原因分析

1.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學習慾望強烈。新生代農民工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文化水平都比較高,基本上是國中以上,還有一部分是高中生,甚至有些接受過中專或高技類課程培訓,知識面、信息來源比較廣。同時在工作過程中,新生代農民工的學習熱情較高,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種觀點在新生代農民工中得到最廣泛的認同。他們不僅僅自己有着強烈的學習慾望,而且對下一代也寄予很大的期望。對知識的渴望使新生代農民工對文化供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的文化狀況遠遠不能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需求。

2.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的認同度較高,土地意識淡化。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特性變化和技能素質提升,加上農地制度變遷使得他們新生代農民工的鄉土社會認同在減弱,他們大多數人往往直接從學校進入外出務工行列,有的還是在城裏跟着打工父母成長起來的,對於現代產業規律的熟悉程度遠高於傳統農業。同時,他們極力謀求對城市社會的認同,在經歷了城市生活及文化氛圍的薰陶之後,更感覺到城鄉社會的差距,從而表現出對城市社會更強烈的嚮往。他們不管各種制度性的障礙仍然存在,轉變就業觀念、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積極主動地融入城市生活。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生活的嚮往和對文明生活的追求對傳統的思想觀念、雙重製度和限制政策提出了挑戰。

3.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期望值較高,立足長遠發展。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目的,更多的不是爲了生存而是爲了謀求發展。他們有較強的拼搏意識和進取精神,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有明確的職業規劃。他們不僅僅滿足於掙錢來改善家庭生活,而是要求有所發展。他們更看重個人的能力和機會,相信只要通過個人努力拼搏就能獲得成功。在爭取待遇、謀求更大發展空間上,這一代農民工要求更加直接。一些新生代農民工刻苦學習專業技術,以提高就業的競爭能力。他們把務工當做學習、提高、適應的過程,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從農民到工人到更高社會層次的生存方式與人生道路的轉變。這要求政府和社會必須重視新生代農民工對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渴求,滿足他們的發展需要。

滿足新生代農民工文化需求的對策建議1.多方推進,豐富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生活。儘管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方式已經和城市居民差異不大,但在精神上,他們仍獨自結成了一個羣體,這個羣體和城市文化似乎有些格格不入。要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需求,使他們儘快融入城市文化,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和農民工自身共同努力。

一是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是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的主導者,要把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納入公共服務範疇,不斷增強公共服務的職能。

二是企業要充分發揮農民工的主體作用。要根據農民工的需要層次,增加文化活動設施,豐富農民工的業餘文化生活。同時,要組織農民工開展豐富多彩的業餘文化活動,激發農民工的參與熱情。

三是積極發揮社會組織的重要作用。社區、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要經常爲農民工組織一些形式多樣的羣衆性文體活動,滿足他們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2.加強教育培訓,全面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素質。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着獲取資源能力的高低,進而影響着他們的社會認同狀況和社會融入能力。

一是要對他們進行科學文化知識培訓。根據新生代農民工比較年輕、受教育水平較高、接受能力較強等特點,通過建立和完善多層次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體系,使他們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並通過多層次教育體系來引導和組織新生代農民工接受就業和創業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同時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把他們培養成爲既熟練掌握職業技能,又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新型勞動者。

二是擴大新生代農民工的社交面,加強與其他羣體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互動交流。要利用社區、街道辦及其他社會團體等資源優勢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在交流和互動中增進了解,促進融合,從而使新生代農民工在思想觀念、行爲方式、文明素養等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也使城市居民糾正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偏見,消除歧視,以平等的心態看待並接納他們。

三是加大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投入。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團體輔助等方式整合現有的教育培訓資源,充分發揮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工青婦組織的作用,積極探索政府、企業與社會共同推進農民工教育和培訓的新路徑,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展農民工職業培訓和素質教育,不斷提高農民工整體素質。

【第3篇】調研關於農民工文化生活需求報告範文

一、調查概述

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他們廣泛分佈在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爲農村發展、城市繁榮和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高度重視農民工文化生活,切實保障農民工的文化權益,是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優化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環境、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爲了更好地瞭解現階段農民工的業餘文化生活狀況,筆者對蘇州市區的農民工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份,回收份,回收率爲%。通過對份調查問卷的分析,筆者得出了這樣一些基本情況:

一是接受調查的農民工的年齡。在本次調查中,中青年佔了絕大多數,20歲至50歲年齡段的農民工佔%,平均年齡爲歲,最大的65歲,最小的只有18歲。

二是接受調查的農民工的文化程度。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到總數的79.0%,受教育的程度明顯偏低;高中及中專佔20.2%;大專以上的只佔0.8%。

三是接受調查的農民工的行業分佈。被調查者涉及建築、餐飲服務以及保潔、保安等多個行業,其中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最多,佔到64.8%;餐飲服務業其次,佔到24.6%;10.6%的農民工從事保潔與保安工作。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筆者認爲:從歷史的眼光來看,農民工的業餘文化生活狀況與多年以前相比,應該說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相關方面也更加重視起農民工的精神生活質量;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來講,農民工所享受的文化生活質量與城市工人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涉及農民工業餘文化生活的許多方面問題還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和完善。

二、調查分析

根據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筆者認爲現階段農民工的業餘文化生活狀況並不樂觀,他們從自己的家鄉帶來了鄉土文化,卻難以將之融入到城市文化生活中。現將具體情況簡要分析如下:

1、農民工業餘活動內容

從調查的情況看,區農民工的業餘生活在內容上比過去豐富了一些,但是農民工參與業餘活動的頻率卻普遍很低。調查顯示,農民工的業餘活動主要涉及看電視、聽收音機、外出聚會就餐、購物、看書看報、上網、看電影等等。從具體調查數據中筆者發現,即使是在城裏人看來稀鬆平常的看電視這一娛樂活動,也有%的農民工選擇極少觀看;而像看電影這樣的娛樂活動,則有高達%的農民工選擇很少考慮去看。

電視、電腦、收音機以及書籍等是進行文化活動的必須物品,但這些物品卻很少有農民工能輕易得到;另外,由於費用的原因,也很少有農民工願意經常花錢上網、外出聚會和看電影。這些客觀條件限制都直接導致了農民工很少參與到文化活動之中,使得他們的文化生活匱乏。但是,從總體上看,有%的農民工對自己的閒暇生活感到基本滿意,這個比例和他們單調的文化活動似乎不太協調,這當中也隱含了農民工對城市生活的接受與無奈。

2、農民工文化活動範圍

從我們調查的結果分析,區農民工社會生活區域較小,大部分農民工的活動區域是工作地與住處呈兩點一線,生活內容比較單調。這也導致了農民工的社會接觸面較窄,文化活動範圍受到影響。調查數據顯示,有%的農民工日常接觸對象是親友、老鄉和同事,其中,選擇和同事接觸最頻繁的農民工佔到%。%的農民工選擇經常一起聊天,而經常一起喝酒飲茶、吃飯的農民工佔到%,選擇經常一起休閒、娛樂的農民工只有%。上述這組數據表明,更多的農民工與他人的日常交往限於口頭上的簡單交流,但是涉及具體娛樂活動的行爲卻很少有農民工積極組織參與。他們感覺沒有城市他們的活動場所,城市是別人的城市。

3、農民工文化活動需求呈現的新趨勢

由被動接受型向主動求知型轉變。面對眼前處於時代新生事物吸收最快的城市文化、市井文化和商業文化,他們不再習慣於被動接受和強迫適應,而是激發出學習和創新的熱情,努力形成屬於自己農民工羣體的文化特色。

由單一文化型向多元文化型轉變。即農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由以往單一的娛樂休閒內容,比如打撲克看錄像,逐步發展到現在的多元化文化內容,不光有娛樂休閒、文體健身,還有相關教育、學習培訓和諮詢援助等內容,變的豐富多彩。

由袖手旁觀型向積極參與型轉變。也就是農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從以往的感受階段逐步進入認知階段和體驗階段,他們不再滿足於旁觀者的角色,而是主動靠近,積極參與,大膽表現。比如參加演講、體育項目、文藝匯演等賽事,展示自己慾望增強。

由純粹休閒型向思想思考型轉變。應該說,比較高的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一點點在農民工羣體中開始萌芽和漸漸生長。他們在傳統休閒型的需求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文化型、思想型需求,其欣賞和參與文化的水平在逐步提高和優化,思想文化生活層次亟待進一步提升和改進。

【第4篇】農民工文化工作調研報告

根據文化部社文函〔xx〕xx號通知和省市文化廳局社文處科要求,我局對農民工文化工作進行了調研,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民工文化生活的基本狀況

xx在全市是一個人口大縣,也是一個農業大縣。全縣每年外出務工人員約有xx萬,外來務工人員約x萬人左右。農民工就業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和建築業兩大領域。二者相比,從事娛樂、餐飲、美容美髮、家政服務等服務業的農民工,還有一些基本的文化生活,比如看電視和報紙。但從事較爲艱苦的建築業的農民工則xx%以上沒有什麼業餘文化生活,聊天、睡覺、打牌賭錢、閒逛是他們打發空閒時間的主要方式。少數民工偶爾也參加一些文化活動,比如看電視或去廣場看電影和演出,但次數和時間都沒有保證。有八成農民工,認爲文化娛樂樂生活主要靠睡覺、閒聊打發工餘時光;近六成農民工對文化狀況表示“不滿意”或“很不滿意”;超過四成的受訪農民工沒有一本書。打撲克、看電視、聊天幾乎成爲農民工基本的文化生活,上網吧、看碟片、逛商場成爲一些年輕農民工的業餘生活的主要方式。

調查顯示,農民工羣體文化生活的總體特點是:文化生活貧乏,文化消費不足,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滿足。打工之餘,農民工做得最多的是睡覺(xx%)、看電視(xx%)和聊天(xx%),此外還有xx%的人讀書看報,15.1%的人將閒暇時間花費在打牌或打麻將上,xx%的人聽收音機。較少農民工上網(xx%)、看電影(xx%)、看錄相(xx%)和上歌舞廳(xx%)。他們最喜歡做的是看電視(xx%),其次是睡覺(xx%)、聊天(xx%)和讀書看報(xx%)。可見,睡覺、聊天這類休閒活動都已成爲農民工的主要業餘生活,電視更是成爲他們文化生活的軸心。

企業提供的文化產品有待豐富。在企業文化對農民工文化供給方面的調查中,傅才武和陳庚發現,農民工所在企業提供的文化設施或文化項目從多到少依次是電視(xx%)、圖書報紙(xx%)、撲克象棋等(xx%)和技術培訓(12%);而農民工對企業的文化需求中,電視(xx%)、技術培訓(xx%)、圖書報紙(xx%)、電腦(xx%)的要求最多。而在企業給予農民工文化生活滿足上,其供給的主要文化產品(電視、圖書報紙、撲克象棋)是一種普適性的大衆文化消費品,對企業來說相對便利和便宜,但仍不能滿足需求。在供需矛盾上,技術培訓(xx%)、電腦(xx%)這類利於農民工素質提高的文化資本供需矛盾最大,其次是文化藝術活動。

二、農民工文化工作的基本狀況、內容形式、特點亮點、措施和成效

關心農民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xx”期間,我縣圍繞“生態立縣、工業強縣、農業穩縣、旅遊活縣”戰略目標,突出綠洲紅城特色,發現xx、建設xx、實現xx,打造神奇xx中國xx文化品牌,創辦中國紅軍節,開展系列文化活動,豐富城鄉文化生活。

我縣把農民工文化工作作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列入年度重點工作任務目標,通過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進一步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一是組織電影放映隊,深入農民工集中的建築工地、廠礦企業、廣場等放映xx電影。二是在農民工集中的企業、社區建立“職工書屋”。三是積極組織職工參與文化廣場活動,利用小品、相聲、快板、舞蹈、小合唱等職工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寓教於樂。四是把做好農民工文化服務納入文化建設總體目標。把送文化進工地、廠礦作爲農民工文化服務的重點工作,通過開展各種適合農民工特點的文化活動,切實做好農民工的文化服務工作。五是編排一批文藝節目,到建築工地、廠礦等地方進行演出,利用法定節假日組織舉辦農民工業餘文藝匯演。六是開展向建築業、飲食服務業以及商品流通業等農民工集中的地方送圖書活動。七是鼓勵支持離退休文藝工作者、藝術院校學生和其他熱心公益事業的各界人士參與農民工志願文化服務。八是通過強化文化設施配備,給農民工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便利條件。九是充分利用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城市社區綜合文化站(室)向居住或工作在本社區的農民工開放,爲農民工提供報刊閱讀、文化活動等公共文化服務。十是以“關愛萬里行—走近外出民工”爲載體,實現交流溝通零距離。與縣總工會、坭壩、二郎、雙龍及部分縣“三關”成員單位一起,先後走進北京、重慶、浙江、上海、雲南、福建、貴陽、遵義等地,深入民工開展走訪慰問,開展相關諮詢服務、召開座談會,進行中秋國慶聯歡會。

高度重視開展符合農民工文化活動工作。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文化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切實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一是充分認識做好農民工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做好農民工文化工作,切實尊重和有效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文化建設,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迫切需要,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高度重視農民工文化建設,加大工作力度,把活躍和繁榮農民工的文化生活納入小康文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切實承擔起滿足農民工文化生活的責任。二是明確工作責任,積極探索和推廣適合農民工的文化消費方式,加強面向農民工的文化服務。農民工文化生活既有城市特點,也有農民工特色。文化部門貼近農民工,研究農民工,深入開展針對農民工的社會文化調查,深刻分析農民工文化需求特點,掌握消費習慣,總結消費規律。積極探索適合於農民工文化生活的藝術形式,組織創作和生產農民工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開展適合農民工的文化活動,爲農民工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三是充分發揮公共文化設施的社會教育職能,完善服務方式。充分利用縣圖書館、縣文化館、各鄉鎮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設施,發揮文化工作在提高農民工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方面的作用,使農民工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加強自身文化建設。要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送書下鄉、送書到工地、圖書流動站等文化項目,爲農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務。四是調動文化經營單位和文藝工作者積極性,豐富活躍農民工文化生活。文藝表演、音像製品、電影、圖書等文化產品和服務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載體,是活躍農民工文化生活的主要手段。引導文化經營單位和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民工生活,創作和生產反映農民工生活、爲農民工所喜聞樂見的節目,鼓勵文化經營單位和文藝工作者爲他們提供免費或者優惠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五是嚴厲打擊違法違規文化經營活動,淨化農民工文化生活環境。提高責任意識,堅持守土有責,一方面加強引導和教育,開展文化市場法制宣傳活動,幫助農民工提高識別、判斷和自覺抵制不良文化產品的能力,提高文化水平,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民工務工相對集中的重點地區、重點場所、重點產品的監督檢查力度,有效杜絕和制止非法文化活動和不良文化現象毒害和侵擾農民工的身心健康。六是積極會同有關部門,推動農民工用工單位自身文化建設。農民工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文化、財政、勞動、建設、農業、公安等

部門的大力支持,也需要農民工用工單位的積極配合。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作,保持與用工單位的溝通,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協助用工單位做好電影、戲劇進工地和在全縣各鄉(鎮)的村委會等開展“2131”電影工程活動。積極扶持農民工用工單位自辦文藝表演團體,發展農民工業餘演出隊,鼓勵農民工創作和表演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文藝節目,創新文藝形式,倡導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動農民工文化建設走上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加強與用工單位及有關部門的溝通,通過系統的文化培訓,提高農民和農民工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質,豐富農民工的文化生活。

三、農民工文化工作存在的困難、問題和對策建議

當前農民工羣體文化需求旺盛,但相對供給不足。一是地方政府和社區財力有限,提供給農民工的文化設施或文化項目難以滿足農民工的需求,所提供的文化設施、項目也比較單一、匱乏。農民工反映所在地方政府或社區給他們提供了閱報欄、招工就業信息、休閒廣場、露天電影、圖書室和技術培訓等文化設施或文化項目。而農民工則希望地方政府和社區提供技術培訓、文藝活動、圖書室和閱報欄、電視錄像廳等文化項目、文化設施,同時,他們也期望地方政府和企業給他們提供更豐富的文化生活內容,而且這些文化生活內容符合農民工的實際需要。二是企業的文化供給與農民工的文化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缺口,農民工所在企業提供的文化設施或文化項目從多到少依次是電視、圖書報紙、文體活動場地等。值得注意的是,高達近30%以上的農民工反映所在企業沒有提供任何文化娛樂服務。而農民工的文化需求層次較高且具有多樣性,他們希望企業提供電視、技術培訓、圖書報紙、電腦等文化設施或項目,或者組織各種文體活動,就文化需求而言,農民工對企業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發展型的文化需求,如農民工羣體十分渴望企業爲他們提供技術培訓、電腦、圖書報紙。第二,農民工羣體在文化上渴望被“組織”,如希望由企業出面組織看電影、看戲,組織一些集體性的文化活動。農民工羣體應當享受的文化消費更多的應是一種由社會、政府、企業、團體來提供的公共消費品,諸如公共圖書館、城市閱報欄以及必要的職業培訓等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政府和農民工所在的企業、社區等不能提供這些消費品,農民工所需要的文化消費就會短缺。從本次調查情況來看,所有這些本應當由政府、企業、社區等提供的文化消費品,都存在嚴重的不足。

農民工文化建設面臨的新問題。一是大部分農民工沒有文化消費的時間和條件。文化素質不高、緊張而高強度的勞動、相對陌生的暫住環境,使得大部分農民工,特別是從事建築行業的農民工基本上沒有什麼文化娛樂生活,長年累月重複着幹活——吃飯——睡覺的單調乏味的生活。在許多城市,很多農民工將上街溜達、看臨街電視、打撲克作爲業餘生活的主要內容。新生一代的農民工又大多年輕力壯,精力充沛,求知慾強,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相對於他們的父輩,文化水平更高。但是,由於沒有文化消費的時間和條件,使得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嚴重壓抑。二是農民工的心理障礙普遍存在。在城市和鄉村之間的旅途上,農民工很難做到精神天地的自由穿梭。與城市居民、農民工居民比,農民工頻繁的流動職業和流動地域,難以形成象城市居民基於單位而結成的業緣關係,也難以形成象農民工居民與生俱來的地緣關係,難以與城市居民建立起較爲深厚的聯繫。雖然農民工非常希望得到城市居民的承認和接納,但天生的農民身份又使他們顯得非常自卑,甚至會自覺不自覺地迴避與城裏人交往,形成自我隔離的狀況。長期單調乏味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他們心理的孤獨與無助,精神上的空虛和處境的艱辛又使得其中一部分人容易出現精神崩潰從而成爲社會的隱患。三是農民工獲得培訓的機會普遍較少。目前,農民工國中和國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所佔比例爲80%,未接受過任何技能培訓的約佔70%左右。由於農民工外出務工人員文化和技能素質普遍偏低,他們本人主動獲取技能培訓的意識不強或者說有的根本沒有,從而導致大部分農民工所從事的工作崗位次、工作環境差、職業聲望低、工資收入低,文化消費能力弱和文化消費機會非常少。四是農民工子女文化教育堪憂。多數農民工的孩子渴望讀書,然而,家長們因給孩子找不到合適的就近學校上學常常感到頭痛。爲了孩子能夠上學,多數農民工只好忍痛割愛把子女送回老家讀書;有的農民工因某些原因只好讓孩子不上學而留在身邊;僅有少數農民工子女有條件在城市上學,但必須交納較高的借讀費或滿足各種苛刻的條件。教育高收費已經成爲很多農民工的不堪重負之痛。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響着當代農民工的文化生活,並且他們子女中間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即將成爲下一代的農民工。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程度如何,必將影響深遠。五是對農民工文化生活的關注度不夠。據有關農民工文化生活的調查顯示:逾八成農民工主要靠睡覺、閒聊打發閒餘時光;近六成農民工對文化生活現狀

表示“不滿意”或“很不滿意”,超過四成的受訪農民工身邊沒有一本書。打撲克、看電視、聊天幾乎成爲農民工基本的文化生活,上網吧、看碟片、逛商場成爲一些年輕農民工業餘生活的主要方式。雖然一些私營企業設立了各種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但是往往成爲一種擺設,活動室經常不開,閱覽室沒有圖書的現象屢見不鮮。由於農民工與私營、個體老闆的簡單僱傭關係,使農民工大多處於散漫無組織的狀態。因此,有的農民工走上了賭博、吸毒、偷盜等犯罪道路。目前,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雖然對農民工的文化生活給予了一定關注,舉行了一些活動,但從總體上看,包括政府部門、建設單位在內的社會各界,對農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給予足夠重視。

農民工文化建設應採取的主要對策。一是提供便利條件。農民工文化建設問題是當前影響社會進步的重大問題,實踐證明,開展農民工文化活動是解決當前農民工文化建設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因此,提高農民工文化生活水平,各地政府和企業都可以採取一些實際措施,比如在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地方興建一些文化娛樂場所,在勞動之餘給他們播放一些健康時尚的電影、電視劇等,既能改善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增強他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提高文明素質。創造條件和機會,引導農民工加強文化學習,用知識充實自己,儘快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農民工,積極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不斷活躍農民工的文化生活,滿足農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廣泛開展農民工爭創職業道德先進個人、“文明崗位”、“誠信示範崗”等活動,引導廣大農民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遵守職業行爲準則和社會公共道德。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幫助農民工增強法制觀念,知法守法,學會運用法律,通過合法渠道維護自身權益。引導農民工遵守公共秩序、愛護社會環境、講究文明禮貌,培養科學、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提高職業技能。各級工會要廣泛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和以崗位技術練兵爲基本內容的技能競賽以及合理化建議活動,不斷提高農民工的學習能力、鑽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收費上,要低廉,要讓農民工學得起;在學習上,要形式多樣,提倡邊工作,邊學習,以工養讀,以讀促工;在專業設置上,要考慮能夠大規模的解決農民工的長期就業問題,着眼於培養穩定的產業工人隊伍。四是加強關愛和幫助。農民工所在的單位必須履行改善其文化活動的義務,在強調企業社會責任、文化責任中,按照農民工的一定數量,規定企業設置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實質性地定時向農民工開放。農民工所居住的街道社區也要關心農民工的業餘文化生活,應該象關心當地居民一樣關注他們,不能存在忽視的現象,更不能有歧視他們的態度,要主動組織他們參與社區的各種文化活動。五是政府應有所作爲。政府在農民工文化活動上要捨得花錢,多組織一些有益於農民工心智健康、寓教於樂的文化活動。比如廣場電影,廣場文化活動,節日活動,送戲進社區、廠礦、企業,政府出資或社會贊助等組織農民工開展卡拉ok比賽、舉行農民工地方民歌比賽、組織農民工開展各類競技體育比賽等等。同時我們城市的一些文化設施和活動場地要爭取免費向農民工開放,有意識地利用這些文化活動的窗口和平臺,讓他們

走進來,使他們從陌生到熟悉,最後融入城市居民的文化活動陣地。事實上,政府爲農民工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公共產品花費不一定很大,一場露天電影、一次露天演出或者一個閱覽室,農民工就會有很大滿足。

農民工文化工作的建議。農民工大多幹的是體力活,收入低,壓力大,缺乏精神寄託,心理空虛是普遍現象。如果不給他們提供排遣苦悶、釋放壓力的有效途徑,他們就有可能把時間和精力用來做一些不該做的事,甚至產生破壞行爲。因此,關注和改善農民工的文化生活應成爲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當務之急。一是應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城市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設身處地地爲農民工着想,經常性地辦一些免費或低收費的娛樂活動,設立一些面向農民工的娛樂服務場所。一些娛樂場所也應轉變觀念,降低門檻,或採取供應低價服務券的辦法,爲農民工適當地提供一些娛樂服務,豐富他們的生活。可以制定鼓勵服務農民工文化建設的優惠政策,對爲農民工提供專場演出的文藝團體和影劇院給予補助;讓展覽館、博物館、公園、體育場館等對農民工可以提供免費或廉價門票等優惠;讓用人單位將農民工文化生活消費打入生產成本,並加強檢查督辦,不斷改善農民工文化生活。二是用工單位應該採取有效措施改善農民工的業餘文化生活。企業管理層要改變那種吆喝式的管理模式,認識到工人才是企業真正的主人;管理層要逐步形成現代企業管理理念,要從心裏尊重外來農民工,要保證工人必要的休息時間,提供必要的娛樂設備;可以爲農民工提供簡單的圖書閱覽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設施,滿足他們的求知和娛樂需求。三是應該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在農民工中建立工會組織,不僅可以維護農民工最基本的合法權益,而且能使工會成爲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助推器”。作爲農民工最重要的利益訴求渠道之一,工會應把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納入工作日程,爲他們提供切實有力的權益保障,在平衡勞資關係、保持農民工利益訴求渠道的順暢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工會組織還可以出面組織一些免費的露天電影、納涼晚會等節目,滿足農民工的低層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讓他們能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心,增加他們在城市中繼續辛勤工作的信心與動力。四是農民工應該主動加強學習,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定南縣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魏佐善說:“減少和消滅農民工犯罪現象,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他們的素質,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農民工自身應該將聊天、打牌的時間轉而用在學習上,可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習一些文化知識,給自己的大腦充電;農民工應該珍惜各級組織爲他們舉辦的各種形式的培訓班,在接受培訓期間認真習得一技之長,切實讓培訓活動收到實效;農民工還應善於悅納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長處,保持淳樸的優良品質,同時主動找

出存在於自身的不良習慣,比如酗酒等,並努力改正,讓自己的個人素質得到一種飛躍,從而更有益於他們在城市中的生活。

四、保障農民工文化服務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和體制機制

制定政策法規,形成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機制。一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要納入總體規劃。建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切實將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xx”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納入新農民工建設總體規劃,納入城鄉建設整體規劃。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鄉鎮黨委、政府要切實高度重視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建立領導幹部責任制,切實加強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努力推進我市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並把這作爲一項長遠的戰略任務抓好落實,確保農民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協調發展。二是出臺加強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政策。建議市及縣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儘快制定加快農民工文化建設發展專項規劃,重點突出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三級文化網絡體系建設規劃,出臺《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三是對現有文體設施佈局進行合理調整。特別是要在縣、鄉規劃建設中強化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發揮縣、鄉文化中心的導向、示範、輻射、帶動作用。

增加資金投入,形成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一是要繼續加大政府的投入。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政府所應承擔的公共責任,公共財政是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所需經費的主渠道,要認真抓好中央、省、市有關文化建設經費投入政策規定的落實,改進投入方式,形成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在加大基礎設施和重點文化工程建設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加大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費的投入,各類投資尤其是市、縣財政投入要適度向鄉鎮傾斜,使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每年有較大增長,佔財政支出的經費比重逐年提高。建議市及縣政府設立“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補助基金”。二是出臺配套優惠政策,拓展渠道,形成多元投入機制。 要引導農民轉變消費觀念,擴大文化消費支出。倡導農民工集體投資、集資、個人出資自辦文化事業。加大農民工文化建設招商引資力度,引導社會力量捐資、贊助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三是注重文化與經濟結合,大力發展農民工文化產業。把農民工文化產業納入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總體規劃,落實文化經濟政策,制定優惠扶持政策,創造更加寬鬆的發展環境。四是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促進農民工文化產業多元發展,引導和鼓勵城鄉資本參與農民工文化產業的開發;扶持農民工集體、個人放手經營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保障農民工文化專業戶的合法收入,培植和做大做強農民工文化龍頭企業。

完善設施建設,增強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物質保障機制。一要全面構建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堅持以政府爲主導,以鄉鎮爲依託,以村屯爲重點,以農戶爲對象,大力建設縣、鄉、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縣級要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抓好一批龍頭,重點建設文化活動廣場、文化館、圖書室等一批現代化文化設施。鄉鎮級要努力建設一個集圖書閱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廣播影視、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老年與青少年活動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站。村級要堅持經濟適用原則,重點建設“一網、一院、一室”。“一網”是指確保村村通有線電視,有線電視進村率和入戶率要達到100% ;“一院”是指在農民工開展創建文化大院活動;“一室”是指建立農民工圖書室。通過倡導全民讀書活動,努力培養知識型農民。二要建管並重,加強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利用和管理。建議採取強有力措施,制定建設標準。切實按照中辦[XX]21號文件的要求,全力推進規範性綜合文化站建設,實現三級文化網絡體系化目標。實施農民工文化設施示範工程。力爭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建設一批規範化綜合文化站及示範性文化廣場、村級文化綜合活動室、“小康文化示範戶”和農家書屋。應儘快出臺農民工基層文化設施管理、使用辦法,進一步強化責任制管理、規範化管理、功能性管理。建議市及區縣對農民工文化設施的流失情況進行一次認真清理,對被挪用、出租的,要限期歸還和恢復文化功能,進一步加強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利用和管理。三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民自辦文化的引導與支持。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措施,鼓勵農民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文化室、圖書室等,以市場運行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支持農民羣衆自籌資金、自己組織、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興辦農民書社、文藝團隊等,開展各種面向農民工、面向農民的文化經營活動,使農民羣衆成爲農民工文化建設的主體。

整合服務資源,形成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輻射帶動機制。一要延伸城區文化設施功能。市縣文化藝術館、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電教中心等文化設施的開放要向農民工拓展,爲農民服務,加快文體設施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二要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實改進“三下鄉”辦法。建立健全協調機制、確保送文化下鄉活動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在提升質量、增強實效上下功夫,讓城鄉羣衆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三要實施城鄉文化建設共建工程。城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團體、駐市部隊以及街道社區與鄉鎮農民工結對幫扶、共建,使城市文化下鄉,農民工文化進城,雙向助推農民工文化事業和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發展。四要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農民工羣衆文化活動。要本着“業餘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的原則,充分利用農民工農閒、節日和集市,豐富和活躍農民工羣衆精神文化生活。要重視發展農民工特色文化,加強對農民工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系統發掘、整理和保護,通過建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機制,積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各種民間藝術或工藝項目。要開拓思路,把文化活動與農民致富結合起來,進入生態文化致富、文化項目致富、休閒文化旅遊致富、文化知識致富的良性循環。

完善陣地建設,形成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隊伍培養機制。一是進一步健全和規範鄉鎮文化機構。合理設置機構編制,理順關係,明晰職責,保證政令暢通。二是強化農民工文化幹部隊伍建設。配齊配強鄉鎮文化專職幹部,切實糾正文化專職幹部不專職的問題,通過提高政治經濟待遇吸引專業人才。建議對缺額的鄉鎮文化幹部由縣統一招考,市文化主管部門備案,經培訓後持證上崗。並通過調整、充實等措施,進一步優化基層文化專職幹部隊伍的結構。三要培養農民工公共文化事業帶頭人。採取得力舉措,不斷增強鄉鎮、村領導成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文化建設觀念,使他們成爲農民工文化事業建設的熱心人、帶頭人。四要積極培養農民工文化骨幹。建設一支思想作風過硬、專業業務熟悉、組織能力強的農民工文化隊伍。鄉鎮文化站還要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活躍農民工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作用,鞏固農民工文化建設的羣衆基礎。

五、下一步推進農民工文化服務的新思路和新舉措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一是抓好“兩個體系”建設,保障農民工文化權利。“兩個體系”指的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民生淨福利指標體系。從XX年開始,全面實施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工作。在未來幾年內,要努力實現常住人口與暫住人口公共文化服務的協調發展,建成一個農民工能夠自由享受的“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絡健全、產品豐富、營運高效、服務優質”的公共文化體系,爲農民工提供優質高效的文化服務。加大推進外來工圖書館和外來工“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點建設力度,五年之內在工業園區建設外來工圖書館,豐富農民工的文化消費內容。二是實施“兩個工程”,打造農民工文化服務平臺。“兩個工程”是指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農民工文化服務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建起了一個縣級支中心、189個基層用戶點,利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依託農民工大飯堂、廠區文化活動室、社區圖書館、廠區圖書館等場所,在工廠、農民工密集的生活區和農民工集中的地區重點建設“共享工程”農民工服務點,通過企業、廠區提供場地和管理人員,宣傳文化部門提供電腦、投影儀、音響及“共享工程”相關設備的共建方式,爲農民工提供網上閱讀、影視播放、知識講座、信息查詢等文化服務,基本滿足農民工對網絡文化信息的需求,實現 “共享工程”,通過數字電視傳播,有電視的農民工只需打開電視,就可以免費收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節目。

農民工文化服務工程是重點實施的一項文化關愛工程。農民工文化服務工程包括兩個系列:週末文化系列和流動文化系列。週末文化系列就是充分利用市區羣藝館、文化館、圖書館、街道文化站和文化廣場等公益文化場館舉辦週末廣場音樂會、週末講座、週末藝術沙龍和週末劇場演出活動,文化項目均免費向農民工開放,吸引他們進圖書館和劇場,提高他們的文藝素質。流動系列是指由各文化事業單位開展的針對農民工的流動演出、流動圖書、流動講座、流動展覽、流動電影等形式的文化服務,充分發揮流動文化服務的機動性、便利性,將各類文化資源送到農民工身邊。同時,要求有條件的區圖書館在業園區開設分館或者與企業、商會等社會組織聯合舉辦圖書館,並將本館資源以定期輪換的方式配置到廠區圖書館;各級圖書館要針對農民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組織內容豐富的講座和信息參考諮詢,每月至少舉辦1次講座、展覽和讀書活動,廠區圖書館圖書每季度至少輪換1次。 三是辦好節慶會展,打造農民工文化品牌。創辦讀書節和外來青工文化節。結合建設學習型城市和建設“圖書館之城”的文化要求,把農民工文化建設納入全市文化規劃建設一盤棋,建立“讀書月”,在每年的“4·23世界讀書日”深入工廠,積極開展針對農民工的讀書活動,組織各類講座、徵文比賽、朗誦比賽、新書推介、上門辦理借書證等活動。舉辦各類讀書活動和“外來工知識競賽”,提高農民工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積極性。四是抓好文化場館免費服務,拓展農民工的文化生活空間。從XX年開始,出臺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市民和農民工開放的措施,市民和農民工不僅可以免費進入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進行閱讀、觀看各類展覽,而且可以進入羣藝館、文化館站參加各類羣衆文化活動和藝術培訓。制定《加強基層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管理辦法》,要求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市民和農民工開放。農民工可以自由進出各級公益性文化場館,極大地拓展他們的文化生活空間。五是實行“四個結合”,創新農民工文化服務方式。在農民工文化建設工作中,努力做到“四個結合”:一是實現場地服務與網絡服務相結合。要充分利用傳統的文化陣地的長處,實地開展文藝演出、展覽、講座和節慶文化活動,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整合各類資源,發揮網絡傳播的優勢,開展網上閱讀、講座及影視播放服務,克服現有資源不足的弊端和時間空間制約,拓展服務空間;二是實現陣地服務與流動服務相結合。現有的各類公益性文化場館實行免費開放,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流動文化服務,爲邊遠社區和

工業區的農民工實施送文化上門,消除文化服務盲點;三是實現服務市民與服務農民工相結合。把主要針對市民的文化進社區、社區文化藝術節、市民文化素質講堂、社區文化學校等文化項目向農民工開放,歡迎和引導農民工參與這些活動,並保證這類項目和服務向農民工傾斜。四是實現政府投入與社會資助相結合。農民工文化服務工程要堅持公益性服務,政府應當承擔主要責任。同時又調動全社會力量開展農民工文化服務,通過購買服務、委託承辦等社會化運作方式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民工文化服務工作中來,共同實施農民工文化服務工作。

總之,要用新理論、新思維、新知識、儘快轉變成指導農民工文化工作實踐的新觀念、新思路、新辦法、新舉措,把構建比較完善的社會文化公共服務體系成爲農民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務,轉變觀念、明確思路、採取措施,紮實工作,積極推動xx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滿足農民工和人民羣衆的文化需求,爲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