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網絡建設調研報告多篇

網絡建設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網絡建設調研報告

市委書記在xx年第一期縣處級幹部進修班開學典禮講話中提出今後五年要完善空間佈局,增強載體功能,構建一體發展新格局,把交通基礎設施作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抓手。公路作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性服務設施,必須自覺服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全國、全省大交通網絡快速發展的形勢下,進一步找準差距,科學定位,思危奮進,爲區域一體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一、公路發展概況

“xx”以來,全市累計投入公路建設資金67.2億元,其中高速公路和國省道幹線投資55.2億元。完成新(改)建公路項目72個,共計408.9公里。截止xx年底,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6768.6公里,其中國道128.9公里,省道1197.2公里,縣道757.8公里,鄉道605.5公里,村道4079.2公里。公路網面積密度116.97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15位,公路網人口密度24.13公里/萬人,位居全省第9位。全市鄉鎮及行政村公路通達率達100%。按體制分工,公路部門主要負責國、省道幹線公路的建設、管理。至xx年底,全市國省幹線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326.1公里,其中二級及以上公路里程達到1241.8公里,佔幹線公路總里程的93.6%。國省道面積密度22.92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2位;人口密度4.73公里/萬人,位居全省第1位。初步建成了以“三縱三橫一環”爲主骨架,國省道、縣鄉道和連村路干支相連的區域公路網絡。

二、公路交通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幹線公路總量規模較大,但整體功能作用發揮不足。目前,我市幹線公路網人口密度和麪積密度分別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二位。應該說,我市幹線公路總量不足的問題已基本解決,現有幹線公路基本能夠滿足本市區域內需求,但在整體路網結構方面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一是幹線公路與城鎮發展規劃的銜接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隨着我市“中心崛起,兩軸支撐”發展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各市區之間的交通聯繫日益緊密,特別是中心城市及周邊地區的交通壓力將不斷增大,環海路、成龍線、石煙線穿越市區,城市交通與過境交通混行,市區交通壓力較大的問題日益突出。二是公路與機場、港口、鐵路的銜接配套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目前與機場相連接的以一級公路爲主,龍眼港、石島港還沒有專用疏港通道,港疏港路等級低,集疏能力差,所有港口疏港公路尚不能直接與高速公路對接。從現有連接機場、港口和鐵路的公路情況看,公路交通與其他交通方式的銜接配套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三是濱海旅遊景觀公路尚未實現全部貫通。市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環海發展,沿千公里海岸線,將中心市區、三市城區、沿海城鎮串連成線,形成組團發展的城市羣。全長417公里的濱海旅遊景觀公路,是全省環海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市貫通三市三區,是一條重要的濱海旅遊景觀帶和藍色經濟隆起帶,目前尚未實現全線貫通。

(二)高速公路建設滯後,整體抑制區域對接效率。到xx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裏程將突破5000公里,全省140個縣市區中,有120個實現了高速公路連接。目前,高速公路里程僅有101.5公里,僅佔全省高速公路總里程的2%,佔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的1.5%。規劃建設的g18榮烏線榮成段至文登段還沒有開工修建,我市境內威青、煙威兩條高速公路尚未實現高速連接,對外、對內都沒有達到高效、快捷連接。

(三)幹線公路養護投入不足,路面質量偏低。受資金制約因素影響,養護投入力度相對不足,幹線公路整體技術標準、養護管理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還不相適應。至xx年底,幹線公路中仍有三級公路84.3公里,佔幹線公路總里程的6.36%,這些油路由於服役時間較長,加之車輛超載嚴重,致使部分路段破損,服務能力差,特別是俚李線、石澤線、威石輔線、牟白線、煙海線北段等路段亟需進行改建或大中修。

(四)路網發展不平衡,區域內公路網絡化功能作用發揮不足。從全市路網構成來看,高速公路和國省幹線公路佔總里程的19.39%,縣鄉、農村公路佔總里程的80.61%。但從目前路網技術狀況來看,整體技術狀況仍然偏低,縣鄉公路中三、四級公路佔76.58%,路面標準低、線形指標低,多數已不能滿足其使用功能需求,與幹線公路的高效連接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

(五)公路應急保障能力和信息化建設水平較低。公路交通是應急管理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重大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發生後,公路“搶險保通”成爲搶險救援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有效開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保障,加快推進公路安全保障和信息化服務已成爲大勢所趨。我市是強雨雪竹等惡劣天氣的多發地區,近年來,公路部門在應對重大雨雪等惡劣天氣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應急保障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總體上公路應急管理仍處於起步階段,還沒有專業的保障隊伍和設施,公路應急管理和搶險保通的信息化、機械化、機動化水平已不能適應公路現代化管理的需要。

三、加快我市公路發展的思路

(一)服務區域一體化發展,統籌規劃公路網絡,全面提升路網整體服務功能。根據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按照佈局合理、結構優良、等級適宜、功能適應的原則,今後幾年,要着眼於推動大公路交通網絡的發展,加快推進高速公路建設和現有路網升級改造。着力推進幹線公路與城市組團、重點園區、重點景區、重點鎮、機場、汽(火)車站、輕軌站、港口的深度連接,力爭通過2-3年的努力,實現境內各縣(市、區)與鄉鎮駐地及鄉鎮之間有二級及以上公路相連,港、石島港等五條疏港公路的集疏運能力全面提升,濱海旅遊景觀公路全面貫通,超期服役老油路得到全面改造。爭取到“xx”末,形成佈局合理、分工明確、覆蓋面廣、輻射性強,與陸路、軌道、海運和航空等各種交通方式更加協調的安全、高效、便捷的現代化大公路網。

(二)全力加快高速公路建設,提升路網快速連接能力。抓住國家加快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的有利時機,重點推進“一橫兩縱”高速公路建設,“一橫”即文(登)萊(陽)高速,“兩縱”即煙(臺)海(陽)高速乳山段和榮成至高速,力爭“xx”末全市高速公路里程達220公里,實現境內高速公路網絡化,所有縣(市、區)全部通達高速,實現與半島城市之間的“兩小時互通”。

(三)加快濱海旅遊景觀公路建設,爲打造沿海經濟隆起帶夯實基礎。濱海旅遊景觀公路全長417公里,由1條環線、8條輔助線和5條支線組成,其中環線全長246.7公里,輔助線全長134.7公里,支線全長35.6公里。對現有老油路和通行能力較差的路段,加大升級改造力度,實施文明樣板示範工程,適當增加綠道驛站、觀景臺、信息牌等服務設施,提高服務旅遊發展功能。對輔助線和支線路面及沿線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消除三級路段,使其全部達到二級或二級以上標準,努力將濱海旅遊景觀公路打造成一條展示濱海旅遊特色的景觀路。

(四)堅持建養並重,全面提升公路載體功能。在繼續加大幹線公路項目爭取力度的同時,更加註重養護資金的投入,加大對影響通行質量的路段、橋樑設施的改造投入和預防性養護投入。實施文明樣板路創建工程和安保工程,繼續推進幹線公路綠化升級,境內主要幹線全部達到文明樣板路標準,所有一級公路全部設置中央隔離設施,消滅國省道上的危窄橋樑。

(五)加強公路應急保障能力建設,提升公路安全保障能力。要從“完善組織機構、加強預測預警、健全聯動機制、強化隊伍建設、做好物資儲備”等五個方面入手,切實加強公路應急保障能力建設,成立專業化公路應急搶險救援隊伍,落實相應機構和人員,整合現有應急力量,建立健全反應迅速、統一高效的應急機制,提高公路應對強雨、雪等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確保公路安全暢通。加強公路信息化建設,儘快實現公路建設管理、路況監測、信息發佈、路政巡查、應急指揮、日常辦公的信息化,打造網絡完善、協調聯動、響應迅速、處置有效的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

農村信息網絡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宋俊德曾指出“農村信息化不僅是能打電話、能上網,更應該滿足農民獲得、交換信息的需求。除了農村通信實現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設也必須得到重視”。“村通”的目的是要促進農業發展,而農業發展的出路是在於幫助農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農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實現這一目的。我們針對**基區所轄農村進行了實地的調研,並根據調研結果,提出此項報告。

一、農村網絡現狀

**區下設兩鄉,共有行政村10個,總人口3.39萬人。根據實地調研,目前移動通信和固定電話業務已經全部覆蓋;寬帶互聯網業務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個村實現了光纖到村、寬帶到戶;無線數電視實現村村通。另外,**基區的十個村屯現已經具備了基於固定電話業務開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實現了村民危難時能夠自救,而且還實現了村民之間的互助功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二、農村信息化應用狀況

(一)在七個農村中國小中,除了海格村外,均開通了寬帶互聯網業務,實現了農村學生的互聯網內容教學,但在教育資源遠程共享方面,由於資金問題,均沒有實現。

(二)農村部分農民家庭購買了電腦,使用了寬帶互聯網業務,達到了在網絡上索取農業信息、與外界溝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爲止,全區共有517戶農民家庭使用了寬帶互聯網業務,佔農民家庭總戶數的4.26%。農民目前對電視、互聯網的應用還基本停留在娛樂休閒上,還沒有真正把信息與生產有機結合起來,缺乏正確引導。

(三)所有的村均沒有建立信息服務站,沒有一個公共的、可供全村農民共享的信息服務系統,沒有專職人員負責農村信息服務的推廣和應用上的引導。致使絕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襲傳統的耕作意識,從衆意識強,思想落後,距離建設新農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農村信息化建設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我區農業信息化工作有了較大進展,但農民對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狀況並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是農業信息網絡推進鄉村後,入戶遇到了障礙,農業信息得不到廣大農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農民的信息意識淡薄。農民的信息意識呈現出一定封閉性,主要表現爲對信息情報反應遲鈍、缺乏應用信息的積極性、敏感性。因而對信息技術需求慾望低。這種現狀,使農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暢,生產、銷售和需求相脫節,一些農產品被壓等壓價,甚至出現滯銷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這一點必須形成共識。

(二)農村信息服務水平較低。農民自身滿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農村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匱乏。實現信息化,人才是關鍵。由於農業發展相對落後,信息技術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質信息技術人才更少。同時受經濟能力制約,很難吸引外地人才。

(三)農村信息服務推廣力度有待加強。農村信息服務推廣離不開政府統籌協調,才能使各個領域協調一致地將涉農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過信息服務實現調整產業結構、擴大銷售渠道、提高農戶收入的目標。這不僅需要對此項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中,增大財政投入。由於財政困難,信息化建設缺乏專項資金扶持,加之村集體經濟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

四、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一)轉變農民觀念,提升農民素質,改變農村的風貌。農民可以通過上網查價格、上網查政策、上網選擇良種、上網銷售和採購,在網上聽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網絡信息在農民心中會成爲一種依賴,成爲學習實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信息化不但能增長農民的見識,還會增強公民意識,漸漸學會運用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將會明顯提高。

(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使傳統的生產方式發生變革。如今電話、電視、電腦多源的信息渠道使農產品價格公開透明,銷路增多,農產品坐地增值。市場化的農產品價格直接影響了再生產取向,也將自發地引起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譬如山西省應縣龍泉村以產胡蘿蔔爲主,過去沒有網絡,胡蘿蔔找不到銷路,只好喂牛。自從有了網絡後,從未滯銷,而且價格高。通過網絡還從日本引進了新的優良品種。如今按訂單生產,遠銷東南亞。胡蘿蔔種植面積達到了6000畝,佔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戶均收入兩萬元,人均6000元。胡蘿蔔的大量生產,又帶動村裏發展起了胡蘿蔔科研、加工、冷庫儲藏等產業鏈。龍泉村先後上馬5座冷庫、4個儲藏庫、1個高產試驗中心。村支書劉建銀說:“鼠標和鍵盤已經成了新時代農民的鋤頭和鐮刀,是離不開的生產工具”。

(三)推動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目前遠程醫療、網上門診、住院預約、遠程視頻診斷等等網上醫療功能均面向社會開放,極大方便了社會就醫途徑。另外,農民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瞭解各種疾病的防治、預防和保養。農村信息化工程帶來了農村遠程教育。通過有效建設遠程教育網,使農村中國小連上北京101遠程教育網,通過互聯網,成立好課堂。以此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拉近城鄉教育差距,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緩解農村師資匱乏的問題。

五、幾點建議

(一)增強信息意識,加強組織領導。開展農村信息知識宣傳和教育,增強廣大幹部羣衆的信息意識,提高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協調信息化建設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

(二)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農村信息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項目,必須依靠資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財政預算中要有計劃地安排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二是動員社會各界,特別是信息化建設職能部門加大投入力度,積極扶持農村信息化建設;三是千方百計向上爭取專項資金。通過信息化手段幫扶農村脫貧致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實現農村跨越式發展。

(三)加強對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應用管理,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內容建設比網絡建設更爲重要,而這項工程通信運營商是無法獨自完成的,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議“在通信運營商搭建了信息溝通的平臺後,各級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單位應該有意識的在農村信息化問題上形成共識與合力,依據各自的長處爲農村提供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如先進的種植方法、防災方法、預警信息等。同時,政府應該給予實施內容交流平臺建設的單位一定的支持,如財政、稅收等政策支持”。我區當務之急是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 應該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務站,聘用專兼職信息員。作好信息分析和對未來農業經濟形勢的預測,較好地分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狀況,使一些農業信息對農民的生產經營具有指導性,推動農民對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並充分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各專業協會、農研所、村幹部的積極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發佈、服務於一體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爲解決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信息內容的本地化,增強時效性、正確性和實用性,最終使信息服務惠及廣大農民。

(四)加強信息員隊伍建設,爲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採取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大培訓力度。一是對信息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二是積極探索合適的方式,組織引導龍頭企業、種養大戶、流通大戶、有文化的農民學習信息網絡知識,通過組建農民信息協會、農民科技協會等形式,開展“網絡聯鄉村,信息進萬家”活動,組織帶動農民上網利用信息實現增收;三是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吸引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到農村工作。

統計調查網絡建設調研報告

全面探索中國統計調查網絡建設對於國家調查機構順利開展抽樣調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本文擬通過對陝西調查隊系統調查網絡建設的探索,共同探尋國家調查機構調查網絡建設的出路和對策。

一、國家調查機構在實施統計調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國家統計局各級調查隊組建以來,在原有調查業務基礎上,增加了服務業抽樣調查和正在醞釀中的限額以下批零住餐業及資質以外固定資產投資建築業、物業管理及中介服務業等抽樣調查工作。隨着業務範圍的逐漸擴大和業務量的增加,約束調查工作開展的內外在因素卻沒有發生多大變化和改善,調查工作難度成倍增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原三支調查隊網絡建設參差不齊

國家統計局各級調查隊成立之前,農村調查網絡以縣爲軸心建隊聯網,城市調查網絡以少數中心城市和少數市縣區爲軸心建隊聯網,企業調查網絡以中心城市爲軸心建隊聯網。合併後的調查隊以市和縣(市、區)爲軸心建隊聯網,縣級調查網絡有所收縮,市級調查網絡有所擴張,形成了“一擴一縮”的調查網絡體系。連接調查網絡末端的城鄉住戶和居民消費價格調查等基本上沿用了原來的調查網絡系統,在實施調查過程中由專職調查員和輔助調查員包戶入村採集數據;規模以下工業等其他一些抽樣調查,則需要地方統計部門負責組織實施調查。規模以下工業、服務業等抽樣調查企業分佈面廣,統計基礎差,企業法人配合程度差,調查難度大,尤其是以村爲單位的整羣調查企業,企業人員素質低,管理方式陳舊,信息渠道不暢,調查比較困難,在地方統計局的代管下,因費用、裝備等因素影響,建網相當困難。國家調查隊在抽中整羣村的調查中,直接採集數據的能力處於弱勢地位。

(二)建立調查網絡的環境亟待改善

1、外部環境不理想。目前,各省(市、區)政府提出了對各地、市政府及部門工作進行考覈後,地方統計部門抓住機遇紛紛組建地方調查機構,利用健全的縣、鄉、村級組織機構,利用行政手段組織採集數據,就城鄉居民收入等問題紛紛開展了抽樣調查工作,調查的頻率、規模等與國家調查網點重疊。在我國目前特定的環境下,國家調查隊開展抽樣調查的路子怎麼走,對統計資源調查歸屬管理渠道的問題存在不同看法。

2、內部環境較差。一是現有調查隊伍機制不靈活,知識老化;二是人員少,承擔的任務偏重。組建後的縣級調查隊也只有7-8人,是縣級統計局人員的一半。從其行政職能來看,要承擔原三支調查隊和國家統計局新佈置的各項抽樣調查任務,壓力可想而知;三是統計市場環境複雜。受市場經濟利益驅動的影響,調查對象配合程度差,調查對象不配合調查的現象經常出現。四是調查網點少,全面完成各項調查任務難度加大。以陝西爲例,陝西共有35個縣級調查隊、10個市級調查隊,調查網絡僅覆蓋全省11個市區和107個縣市區的38%,也就是三分之一多一點,而調查樣本卻覆蓋着全省11個市區和106個縣市區。因此,在組織各種調查活動中,因調查網絡不健全,遇到的困難是顯而易見的。

二、建立國家調查網絡面臨的機遇

目前,國家調查隊在建立健全調查網絡方面雖然存在着諸多不利因素,但也面臨着難得的建網機遇。

(一)各級黨委、政府對統計調查信息的需求爲建網帶來新的機遇

首先,按照國家統計局對統計局與調查隊的業務分工原則來看,統計局以全面統計爲主,調查隊則以抽樣調查爲主。這一分工是明確的。我國在統計上實施的是全面統計與抽樣調查和重點調查並軌運行的統計管理體制。兩種不同的統計調查方法將統計調查的領域大大拓展,極大地滿足了各級黨政領導宏觀決策的需要,也爲統計調查事業的共同發展創造了機遇;其次,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給統計調查業務的劃分提供了基本定位。國家統計局把農產品生產領域、居民消費品領域、規模以下工業生產領域、資質以外固定資產投資建築業領域、物業、中介、限額以下批零住餐業經營領域、部分行業的服務業等抽樣調查工作交給了調查隊,而這些領域正是全面統計比較困難,涉及範圍較廣的新領域,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領域,對黨政領導及有關決策部門研究市場經濟問題,正確決策非常重要,但在不健全的市場統計中,這些領域的資料採集非常困難。因而,必須站在統計就是服務的理念上解決有關採集調查資料的網絡問題,只有調查網絡健全了,採集數據的渠道暢通了,才能全面、及時、準確的採集數據,這是一次難得的建網機遇;第三,隨着各級黨委、政府對社會經濟發展指標考覈力度的加大,將全面改善統計工作的環境,抽樣調查工作的環境也將進一步改善。這些都爲建立健全統計調查網絡帶來了新的希望。

(二)市級調查隊爲地方黨委政府服務的呼聲給調查隊系統建網帶來新的機遇

目前,全國多數省份已將城鄉居民兩個收入、價格等重要統計指標納入了對各級黨委、政府的考覈範圍,各市級調查隊也有圍繞這一機遇,想爲政府服務,但沒有統一指導市級調查隊完成考覈工作的調查方案,市級調查隊難以實施。各市兩個收入如何規範管理,這就是個問題,但也爲建立健全調查網絡,統一組織開展調查工作,爲地方政府服務提供了新的機遇。國家調查機構抓住這個機遇,就會有所作爲,失掉機遇就失去了機會。城鄉居民收入是反映各級政府關注民生和民聲的兩個重要指標,如果不規範管理也會出現如同gdp覈算的問題。規模以下工業、服務業、限額以下批零住餐業等都需要規範管理,這對統計調查系統來說是難得發展的機遇。

三、建立健全國家調查網絡建設的思考

當前,全國經濟正在實施又好又快發展和加緊實施經濟結構調整,降低能耗的重大戰略,爲統計調查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挑戰。國家調查機構應發揮自身的優勢,在經濟加速發展的過程中主動出擊,爭取地方政府支持,把調查網絡建起來。

(一)原三隊建網的經驗與啓示

原農調隊面向農業、農村、農戶的調查,採取了隊工作人員包村、農戶記賬和聘請調查員收賬的辦法,成功解決了聯網問題;城調隊面向城鎮住戶和價格調查,採取了隊工作人員包戶和聘請調查員包片採價的辦法,成功解決了聯網問題;企調隊面向部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下的工業企業,採取了重點調查和抽樣調查的辦法,在開展規模以下工業抽樣調查中,在網絡建設上曾做過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認爲在整羣抽樣調查村聘請調查員作爲選聘調查員初期的過渡形式是可行的;二是建立暢通的運作機制來源於當地統計部門和村委會的大力支持及上級有關部門的配合,這種運作機制在調查中取得了成功;三是在構建調查網絡建設服務體系上取得突破。

(二)全面推進調查網絡建設和完善制度建設

全面推進統計調查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網絡建設和制度建設,前者是行政行爲,後者是部門專業行爲,只有在兩種建網行爲同步並舉時,調查網絡建設纔有可能走上良性、健康發展的軌道。尋求國家統計局和各級政府支持及經費支持是陝西建網的立足點。

1、推進調查網絡建設應樹立大調查網絡意識

目前,陝西調查系統全面聘請調查員制度的面較窄,需要在建網上加快步伐和提高質量,建網和聘請調查員切忌做表面文章,不要與統計機構重疊。建立調查網絡必須要有大調查網絡意識,既要考慮到以省爲總體開展抽樣調查工作建網的需要,也要考慮到以市爲總體開展抽樣調查工作和國家開展多項抽樣調查工作建網的需要。在調查網絡的管理上一定要體現出統計調查制度的要求,完善報酬兌現制度、人員管理制度、業務培訓制度、信息傳遞制度、上下聯繫制度等。在外部管理上,要通過法制建設來保證調查數據的準確性和全面性。這樣建立的大調查網絡,基本可以滿足以省、市爲總體開展抽樣調查工作的基本要求,滿足對新經濟增長點變化因素監測的需要,滿足國家在新開展統計調查領域抽樣調查工作的需要,滿足快速調查的需要和對調查數據宏觀和微觀管理的需要。

2、實現在村民委員會和街道辦事處建立大調查網絡系統

陝西共有村民委員會28857個,街道辦事處167個,鄉級政府677個,鎮政府903個。按人口計算每個村民委員會約爲860人左右,若考慮到經濟活動與人口的關係,應該在1500人以上的村民委員會和所有街道辦事處中建立調查工作站,考慮到市級隊爲地方政府服務建網的需要,陝西需要建立14000個―15000個調查工作站,在調查工作站的領導之下聘請調查員,調查工作站對聘請調查員的業務和調查資料負責,在村委會和街道辦事處建立調查工作站需要各級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應看作是一項政府行爲,需要政府發文批准方可執行。建立調查網絡需要的經費應該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

3、對目錄調查企業和規模以上調查企業堅持網上直報

目錄調查企業和規模以上企業管理規範,統計基礎較強,統計力量比較雄厚,統計意識較強,統計手段比較先進,應該充分利用國家調查網絡優勢,擴大對目錄企業和規模以上企業的網上直報範圍,既減輕企業的負擔,也減少調查隊系統的報表負擔。目前,調查總隊已具備了企業網上直報的硬件條件,國家統計局應該在軟件等條件方面,包括髮文佈置、制度修訂、程序研製、人員培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使企業從複雜的紙介質報表中走出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報表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4、統計調查市場環境的治理勢在必行

國家統計局應該在理順國家與地方關係方面制定相關措施,包括業務劃分、調查領域的劃分、對外提供資料的管理等,合理確定各自統計調查工作領域,擴大市級調查隊爲地方政府服務的範圍,推動國家調查隊和地方統計部門共同繁榮發展,有效治理統計市場環境勢在必行。從調查隊開展的各項抽樣調查工作中也看到,調查資料難以同時滿足省、地核算gdp增長和研究經濟領域熱點問題的需要,有些調查資料不能分行業和分組,因而難以贏得自身的發展。全面統計、地方建隊開展抽樣調查、國家建隊開展抽樣調查多軌運行的局面就必然形成。致使統計改革陷入困境。這一問題應該納入統計改革的重要議事日程,通過修訂《統計法》來解決。

(三)發揮國家統計調查系統與地方統計系統兩個優勢,實現在區域調查統計中統計信息互補,爲各級黨政領導決策服務

全面、及時、準確地反映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是地方統計機構和國家調查機構共同面對的重要任務,這是我國經濟運行體制決定的。比較而言,統計系統基礎較好,網絡比較健全,是政府決策資源的重要渠道,調查隊系統提供的調查信息也是政府系統決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某些重要信息在市縣級黨委、政府系統決策中沒有代表性,也沒有發言權,面對一些全面統計的難點領域,比如,城鄉居民收入、價格、規模以下工業、限額以下批零住餐業、部分服務業、農戶住宅建設、物業管理、社會中介服務業等統計領域,涉及統計量大、統計品種多、產品規格多,開展全面統計困難重重,實施抽樣調查卻能發揮它獨特的優勢,並能提供準確的數據。因此,只有二者的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面對黨委和政府決策的需要,才能形成互相配合的服務支撐體系或完整的統計體系,這不僅是中國統計特色而且是中國統計對世界統計的貢獻。

【第2篇】境外營銷網絡建設狀況調研報告

境外營銷網絡建設狀況調研報告

爲了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省外貿的衝擊,幫助和指導企業建立境外營銷網絡,開拓更廣泛的國際市場,近來對我省機電和高新技術出口企業在境外設立營銷機構(網絡)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廣泛的問卷調查,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問卷樣本的選擇

本次以電子文檔形式發出問卷105份,共收回84份,返饋率爲80%。其中,國有企業15戶,佔18%;民營企業54戶佔64%;三資企業15戶佔18%。問卷抽樣區域分佈重點選擇在長、株、潭經濟發達地區佔75%,也考慮到其它市州;樣本重點企業選擇出口大戶和具有長期傳統出口的中小企業,因此,本次問卷調查樣本分佈比較科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參考價值。

各市州商務局及被調查企業對此次問卷調查十分重視,選派專人積極配合,認真填寫,提出了不少具有實際價值的建議,使我們對企業的瞭解更深入了,對我們今後的工作具有更重要指導意義。

二、問卷基本分析

1、從反饋情況分析,我省有41.7%的機電高和高新技術出口企業在境外建立了銷售機構,另還有8.3%的企業正在籌備之中,在境外建有營銷機構的企業大多數爲出口業績穩定的民營企業,三資企業因自身的外向性,外方在全球已有穩定的營銷網絡,沒另設境外營銷機構,所佔比例不到2%。

2、有境外銷售機構的企業採取獨立自設的有26戶,佔已設的74.3%,合辦的有9戶,佔25.7%,請國外代理有14戶佔40%(三種設置有重疊)。說明企業選擇以獨立自設爲主,這樣企業有充分的自主權,迴避了各方矛盾,有利關係協調。

3、據反饋信息,自設、合辦、國外代理三種境外銷售機構設置中,都取得了很好效果共20戶(佔58%),有18戶(佔43%)反映效果一般,沒有一戶企業反映效果不好。

4、對外營銷機構大都取得了較好效果主要原因是:

a. 減少了中間環節;b. 對境外市場信息動態瞭解及時,反饋溝通迅速;c. 自身產品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尤其是有自主品牌的企業);d. 國內對境外營銷機構的扶持及所在國家 (地區)對華政策友好和較好的金融環境。

5、認爲效果一般或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

a. 對所在國(地區)法律、涉外貿易、世貿組織知識瞭解欠缺,本身對設立境外銷售機構的前期準備工作不夠紮實;

b. 當地的外匯匯率變化較大;

c. 缺乏外向型人才和一定的經濟實力,費用太高;

d. 同行在該國家(地區)惡性競爭,缺乏合作精神和有效協調機制;

e. 國內缺乏一套對境外營銷機構有效的制度保障體系;

5、國內工業行業標準與國外存在差異,加上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

6、影響企業建立境外營銷機構四大因素是:

a. 有28戶企業 (佔33.3%) 認爲對境外缺乏全面瞭解,風險大;

b. 有27戶企業 (佔32.1%) 因爲自身資金實力不強;

c. 有22戶企業 (佔26.2%) 因人才缺乏;

d. 有33戶企業 (佔39.3%) 認爲費用成本太高。

三、企業對政府的殷切期望

1、希望政府加強多邊或雙邊經貿磋商,減少和排除境外各種貿易技術壁壘,積極與相關國家(地區)簽訂投資貿易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徵稅協定、司法協助協定、經貿合作協定等政府間協定,爲境外企業製造寬鬆和諧的營銷環境。

2、希望政府建立經常性固定信息通道(如:公共商貿信息平臺),給企業提供境外相關市場信息,介紹合作伙伴,對企業進行及時有效的風險提示和予警報告。

3、希望政府能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更多扶持,如:扶持在境外創立銷售機構(含網絡平臺)、開拓國際市場資金補貼(廣告宣傳、貸款貼息、境外註冊、專利保護,人身保險等等的優惠)。

4、建立免費的外向型人才和“建立境外銷售機構相關政策業務程序”培訓。

5、應建立支持企業建立境外營銷體系日常辦事聯絡機構,具體負責政策諮詢、業務及人才培訓、境外市場信息定期發佈、風險評估和防範,介紹境外相關法律法規、協調同行之間無序競爭、組織相關企業聯合到境外設立營銷機構。

6、進一步簡化政府審批手續,如:出入境、海關、商檢,要提高辦事效率,外匯部門結匯要更簡化一些,儘快解決代理費付出境外手續太繁鎖等問題。

四、我們的幾點體會和建議

通過本次廣泛認真問卷調查分析,使我們做到了心中有數,又深刻了解現今國際金融危機環境下企業想什麼?做什麼?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希望政府爲他做些什麼?通過總結分析,我們的體會和建議是:

1、我省機電和高新技術出口企業50%以上經過多年拼搏,克服了不少困難,在境外設立了自己的營銷網絡和機構,這一成果來之不易,付出了不少代價和艱辛。我省 近幾年機電產品出口之所以獲得高速增長,與他們的努力打開國際市場是密不可分的,他們的辛勤勞動起到了開路先鋒作用,如: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和山河智能等等,應該好好去總結他們的成功經驗,並在全省推廣,而且還有一批企業也正在積極籌備之中,對這一批企業更加要給予關注和政策、資金方面具體指導和扶持,使他們的產品儘快順利地走出國門。

2、從調查中另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是:在境外設有營銷機構的企業58%都反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幾乎還沒有一戶企業反映效果很差。這一點給予我們的啓示是:他們給尚未在境外設有營銷體系的企業起到了個很好示範效應,給各級政府部門樹立了堅定信心,商務主管部門應該因勢利導,好好總結他們的經驗教訓,加以大力推廣,尤其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加劇的國際環境下會起到深遠影響。

3、針對影響企業設立境外銷售網絡四大因素,政府主管部門應採取一些有力措施,幫助企業克服困難,如:解決人才缺乏,可辦業務培訓班,召開業務經驗交流會;爲解決成本費用高的問題,可以根據出口實績,給予適當財政補貼,並組織有意走出去開辦境外銷售機構的企業高層和業務骨幹到境外進行考察。

4、緊緊依靠我國駐外機構建立境外公共服務體系,爲企業提供境外貿易統計資料、貿易機會、予警機制、關係協調等,幫助境內企業瞭解東道國(地區)經銷環境,儘快開展貿易活動。

5、爲鼓勵、扶持更多企業建立境外營銷體系,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加大對建立境外營銷服務體系財政資金支持力度。資助經費主要用於支持境外銷售及售後維修服務機構的開辦(如:場地租金、裝修、廣告、宣傳、諮詢、保險費等),資助中小企業聯合建立境外公共銷售服務平臺。

【第3篇】農村信息網絡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宋俊德曾指出“農村信息化不僅是能打電話、能上網,更應該滿足農民獲得、交換信息的需求。除了農村通信實現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設也必須得到重視”。“村通”的目的是要促進農業發展,而農業發展的出路是在於幫助農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農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實現這一目的。我們針對**基區所轄農村進行了實地的調研,並根據調研結果,提出此項報告。

一、農村網絡現狀

**區下設兩鄉,共有行政村10個,總人口3.39萬人。根據實地調研,目前移動通信和固定電話業務已經全部覆蓋;寬帶互聯網業務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個村實現了光纖到村、寬帶到戶;無線數字電視實現村村通。另外,**基區的十個村屯現已經具備了基於固定電話業務開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實現了村民危難時能夠自救,而且還實現了村民之間的互助功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二、農村信息化應用狀況

(一)在七個農村中國小中,除了海格村外,均開通了寬帶互聯網業務,實現了農村學生的互聯網內容教學,但在教育資源遠程共享方面,由於資金問題,均沒有實現。

(二)農村部分農民家庭購買了電腦,使用了寬帶互聯網業務,達到了在網絡上索取農業信息、與外界溝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爲止,全區共有517戶農民家庭使用了寬帶互聯網業務,佔農民家庭總戶數的4.26%。農民目前對電視、互聯網的應用還基本停留在娛樂休閒上,還沒有真正把信息與生產有機結合起來,缺乏正確引導。

(三)所有的村均沒有建立信息服務站,沒有一個公共的、可供全村農民共享的信息服務系統,沒有專職人員負責農村信息服務的推廣和應用上的引導。致使絕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襲傳統的耕作意識,從衆意識強,思想落後,距離建設新農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農村信息化建設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我區農業信息化工作有了較大進展,但農民對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狀況並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是農業信息網絡推進鄉村後,入戶遇到了障礙,農業信息得不到廣大農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農民的信息意識淡薄。農民的信息意識呈現出一定封閉性,主要表現爲對信息情報反應遲鈍、缺乏應用信息的積極性、敏感性。因而對信息技術需求慾望低。這種現狀,使農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暢,生產、銷售和需求相脫節,一些農產品被壓等壓價,甚至出現滯銷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這一點必須形成共識。

(二)農村信息服務水平較低。農民自身滿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農村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匱乏。實現信息化,人才是關鍵。由於農業發展相對落後,信息技術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質信息技術人才更少。同時受經濟能力制約,很難吸引外地人才。

(三)農村信息服務推廣力度有待加強。農村信息服務推廣離不開政府統籌協調,才能使各個領域協調一致地將涉農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過信息服務實現調整產業結構、擴大銷售渠道、提高農戶收入的目標。這不僅需要對此項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中,增大財政投入。由於財政困難,信息化建設缺乏專項資金扶持,加之村集體經濟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

四、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一)轉變農民觀念,提升農民素質,改變農村的風貌。農民可以通過上網查價格、上網查政策、上網選擇良種、上網銷售和採購,在網上聽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網絡信息在農民心中會成爲一種依賴,成爲學習實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信息化不但能增長農民的見識,還會增強公民意識,漸漸學會運用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將會明顯提高。

(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使傳統的生產方式發生變革。如今電話、電視、電腦多源的信息渠道使農產品價格公開透明,銷路增多,農產品坐地增值。市場化的農產品價格直接影響了再生產取向,也將自發地引起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譬如山西省應縣龍泉村以產胡蘿蔔爲主,過去沒有網絡,胡蘿蔔找不到銷路,只好喂牛。自從有了網絡後,從未滯銷,而且價格高。通過網絡還從日本引進了新的優良品種。如今按訂單生產,遠銷東南亞。胡蘿蔔種植面積達到了6000畝,佔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戶均收入兩萬元,人均6000元。胡蘿蔔的大量生產,又帶動村裏發展起了胡蘿蔔科研、加工、冷庫儲藏等產業鏈。龍泉村先後上馬5座冷庫、4個儲藏庫、1個高產試驗中心。村支書劉建銀說:“鼠標和鍵盤已經成了新時代農民的鋤頭和鐮刀,是離不開的生產工具”。

(三)推動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目前遠程醫療、網上門診、住院預約、遠程視頻診斷等等網上醫療功能均面向社會開放,極大方便了社會就醫途徑。另外,農民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瞭解各種疾病的防治、預防和保養。農村信息化工程帶來了農村遠程教育。通過有效建設遠程教育網,使農村中國小連上北京101遠程教育網,通過互聯網,成立好課堂。以此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拉近城鄉教育差距,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緩解農村師資匱乏的問題。

五、幾點建議

(一)增強信息意識,加強組織領導。開展農村信息知識宣傳和教育,增強廣大幹部羣衆的信息意識,提高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協調信息化建設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

(二)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農村信息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項目,必須依靠資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財政預算中要有計劃地安排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二是動員社會各界,特別是信息化建設職能部門加大投入力度,積極扶持農村信息化建設;三是千方百計向上爭取專項資金。通過信息化手段幫扶農村脫貧致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實現農村跨越式發展。

(三)加強對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應用管理,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內容建設比網絡建設更爲重要,而這項工程通信運營商是無法獨自完成的,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議“在通信運營商搭建了信息溝通的平臺後,各級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單位應該有意識的在農村信息化問題上形成共識與合力,依據各自的長處爲農村提供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如先進的種植方法、防災方法、預警信息等。同時,政府應該給予實施內容交流平臺建設的單位一定的支持,如財政、稅收等政策支持”。我區當務之急是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 應該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務站,聘用專兼職信息員。作好信息分析和對未來農業經濟形勢的預測,較好地分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狀況,使一些農業信息對農民的生產經營具有指導性,推動農民對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並充分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各專業協會、農研所、村幹部的積極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發佈、服務於一體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爲解決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信息內容的本地化,增強時效性、正確性和實用性,最終使信息服務惠及廣大農民。

(四)加強信息員隊伍建設,爲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採取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大培訓力度。一是對信息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二是積極探索合適的方式,組織引導龍頭企業、種養大戶、流通大戶、有文化的農民學習信息網絡知識,通過組建農民信息協會、農民科技協會等形式,開展“網絡聯鄉村,信息進萬家”活動,組織帶動農民上網利用信息實現增收;三是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吸引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到農村工作。

標籤:多篇 調研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