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對文化產業的調研報告多篇

對文化產業的調研報告多篇

對文化產業的調研報告篇1

根據市委關於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現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協調發展的戰略決策,年初市政協將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確定爲今年的重點專題議政課題。九月中旬開始,市政協組成調研組,進行了爲期一個多月的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概況

截止2013年底,全市已形成各類文化經營實體824家。其中,核心層:新聞、廣播、電視和電影服務類2家;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類包括數字影院、印刷企業、音像製品、圖書租售145家;文化藝術服務類包括民間藝術社團、協會及藝術教育培訓網點57家。外圍層:網絡文化服務類主要爲網吧91家;文化休閒娛樂服務類包括旅行社、會展公司、酒吧歌舞和遊戲遊藝場所280家。相關產業層: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類,主要爲打字複印、書畫文玩219家。另有a級景區6處,星級飯店13家,星級農家樂11家。文化產業總體吸納從業人員近萬名。

二、工作成效

近年來,全市把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作爲推動經濟轉型的重大舉措,積極探索,勇於實踐,爲之付出了可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先後出臺了《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意見》、《關於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的實施意見》、《旅行社組團來xx市旅遊獎勵補助辦法》、《促進服務業發展暫行辦法》和《優秀藝術作品獎勵辦法》等政策。

二是制定了發展規劃。

先後編制了《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星海湖文化產業園規劃》和《星海湖南域旅遊景區景觀規劃》。規劃了沙湖—— 天河灣——陶樂影視城——平羅玉皇閣——黃河古渡坊——礦山博物館的東線旅遊線路,沙湖——星海湖休閒度假區(五七幹校)——賀蘭山北武當壽佛寺的北線旅遊線路。並向有關部門申報並確認非物質文化遺產32項,其中市級22項、自治區級8項、國家級2項。2012年,星海湖文化產業園被文化部命名爲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

三是建設了一批文化基礎設施。

先後投入近30億元,構建了覆蓋城鄉的四級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體系,全市共建成文化館4個、圖書館3個、文化藝術中心2個、博物館4個、影劇院4個,“三館一中心”成爲xx市地標性建築。

四是爭取和引進了一批文化示範項目。

2013年,實施了國家級公共文化示範區項目,引進中基浩泰等民間資本,正在建設中華奇石山文化旅遊城、星海銀河景區、星海之星和星海湖休閒度假旅遊區等項目。舉辦了星海湖全國露營大會、國際鐵人三項賽、國際划水賽活動,舉辦了第二屆黃河大合唱邀請賽併成爲文化部該項賽事永久承辦地。

2013年,全市共接待遊客252.83萬人次,實現收入13.24億元。2014年,我市前三季度接待國內遊客194.19萬人次,總收入11.3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40%和14.10%。

三、主要問題

我市的文化產業起步較晚,尚處於培育階段。由於自然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包括集體的文化氛圍、成員的文化素質、文化資源的豐富程度等因素所致,歷史積澱、地緣區位、資源稟賦等因素所限,文化產業發展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於文化事業發展,滯後於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先進地市相比差距還比較大。2012年,本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全市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爲1.29%,低於全區2.21%的指標。2010年—2012 年,本市居民文化包括教育方面的支出佔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爲11.27%、10.12%、10.10%,呈逐年遞減態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定位不夠準確。

在已經出臺的文化產業發展文件和具體工作實踐中,對文化產業的形態與業態定位不明晰;對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與旅遊業、與服務業的分類與指導不夠;對人文精神與自然資源、項目開發的契合和彰顯不夠。自治區將寧夏文化產業的發展形態定位爲4種,即回族文化、黃河文化、西夏文化和紅色文化。而本市對文化產業形態的提法有8到12種之多,定位缺乏前置要件和靈魂,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方向迷惘,無所適從。

(二)規劃不夠科學。

在既有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對文化市場的發展方向、消費趨勢,對文化產業的理念和形態、內容和形式缺少合理的、可操作性的頂層設計。主導業態不突出,與全區乃至全國的發展戰略結合不夠緊密;各種相關業態聚集度不高,產業聚合效應、延鏈效應發揮不夠;產業項目少,吸引力不強;由於體制障礙,境內僅有的一處5a級旅遊區沙湖對本市產業發展帶動作用不強。

(三)政策不夠配套。

本市先後出臺了一些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但含金量不高,執行力不強,加之沒有專門的、具體的、配套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吸引社會資本的多元投資體制機制尚未建立,民間發展文化產業的意向和衝動,因缺少合適的投資項目和平臺以及順暢的融資渠道而受到抑制。無論是已經形成的業態,還是正在建設的項目,投資熱度低,經營效益也低。

(四)市場不夠成熟。

文化產品市場和文化服務市場多處於自娛自樂狀態,創新不足,發展乏力;文化要素市場,包括文化資本市場、技術市場、產權交易市場還沒蹤影,文化產業多處於粗放型、零散型經營,規模小,檔次低,同質化。文化產業實體,近80%經營的內容不是網吧、酒吧,就是歌廳、舞廳和打字複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態尚未形成。旅遊業屬於季節制約型、資源依賴型、要素匱乏型的產業,分佈零散,點面脫節,景區與景區之間沒有形成共生、伴生的協作體系,遊客消費項目少、逗留時間短暫,導致“遊玩在沙湖,食宿到銀川”。

(五)人才不夠充分。

一是既有的沒用好,流失嚴重;二是沒有的又難尋,引進不易。全市文化產業吸納的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0.50%,而發達地區這一比例爲3%—6%。全市文化事業單位人員329人,其中,初級職稱124人,中級職稱94人,高級職稱僅有20人。在11個類別和文化有關的專業協會中,共有會員926人,其中市級776人,自治區級120人,國家級僅有30人。既熟悉文化事業又熟悉市場經濟的複合型經營管理人才極爲短缺,遠不能適應引領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對策建議

在推進產業、生態、民生三大轉型的進程中,發展文化產業既能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又能創造並滿足廣大人民羣衆文化消費、聚集財富和實現就業的需要,也能提高市民的文化素養。因此,應以更加深刻的文化自覺,像重視經濟發展一樣重視文化發展。

(一)明確產業定位,科學制定規劃

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把文化產業發展融入全區乃至全國的發展格局之會考量,置於中阿博覽會平臺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節點之會考量,置於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石嘴山的總體規劃之會考量,主動與自治區文化產業“十三五”規劃對接,起動編制《xx市“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修編現有文化園區和項目發展規劃。遵循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遵循文化產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兩重屬性的客觀要求,準確進行產業形態定位和業態選擇,可考慮將本市文化產業發展形態確定爲移民文化、山水文化和回族文化,打造既與全區文化形態相呼應又體現本市特色的文化產業板塊;充分利用沙湖既有的資源優勢和品牌效應,將本市文化產業發展主攻方向確定爲以沙湖、星海湖和北武當景區爲依託的旅遊業。

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行業管理的原則,把握旅遊業日漸成爲一種大衆生活的方式,把握散客遊、自助遊、智慧遊的趨勢,迎合遊客審美、愉悅、健康、文化、求知和精神需求。在旅遊資源類型的開發利用方面,將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有機結合,自然資源選擇地貌景觀和水域風光,人文資源選擇民俗風情和飲食購物。以旅遊主體大衆化、需求多樣化、開發規模化、產品特色化、服務人性化、運行科技化和質量標準化進行規劃設計。

緊緊抓住農墾集團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的機遇,尋求利益契合點,積極參與沙湖旅遊區的規劃建設。使沙湖的資源品質、資源效用和開發條件統籌化,與星海湖開發建設相結合,與民俗風情相結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與城市規劃經營相結合,依託沙湖景區承接遊客。在客源定位上,以市外遊客爲主,面向中東阿拉伯國家和地區。實行園區化或街區規劃,並使之一園包多園、一街含多項。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將園區或街區打造成綜合性的聚集產業園、文化性的康樂產業園、人本性的體驗產業園和社會性的民生產業園。

在景點建設、線路設計、品牌營銷等方面,應該獨闢蹊徑,以無限的創新、創造與創意突破有限的資源束縛,以市場導向,充分考慮形態與業態、內涵與形式、靈魂與載體、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本地居民休閒與外地遊客觀光的關係等因素,突出特色,切忌簡單複製和拷貝。

(二)統籌資源配置,打造品牌產業

在旅遊要素開發建設和經營上,堅持地方化、特色化和新品、精品原則,以獨特滿足獵奇,以靈感增強吸引,以綜合拓展功能。以“遊”爲節點和牽動,圍繞遊、購、娛、食、住、行諸要素,提高多樣化選擇和綜合效益,爲遊客提供看點和體驗。

通過延伸沙湖旅遊景區線路,着力打造文化產業平臺。建設融非物質文化遺產園、“五七”幹校文化園、中華奇石山文化園於一體的國家級星海湖文化產業園;複製“清代廉臣俞德淵”祠堂等文化平臺。

融創意、創造和零售、批發於一體,建設專業商場,打造品牌產品。經營碳素環保製品、沙湖繡、泥哇嗚、沙棗核、檉柳、蘆葦畫等工藝品,枸杞、鎖陽、叢蓉等藥品,羊肉、糕點、亞麻油等食品,枸杞汁、酸棗汁、八寶茶等飲品,以及穆斯林用品和中東阿拉伯地區的工藝品。

在文化產業園中建設演藝園,表演阿拉伯風情歌舞和回族歌舞;開發賀蘭山拓展、攀援等體驗項目;開發艾草等中藥材薰蒸、洗浴等保健項目。

在產業園中建設清真傳統飲食園,借鑑福建xx縣、青海撒拉、西安回民巷等地經驗,將本市近百種清真傳統小吃進行挖掘整理,以地道、系列、集羣爲方向,使之正宗、特色、多樣。同時,改造完善或規劃建設能夠滿足穆斯林遊客宗教活動需要,並符合其風俗習慣的賓館。

(三)強化政策支撐,優化發展環境

應吸納各地經驗並結合我市實際,研究制定系統性、操作性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由各級政府牽頭搞好規劃,並投資配套基礎設施。進一步開放市場,放寬市場準入, 降低辦文化企業的門檻,制定鼓勵文化產業市場發展的投融資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國家、個人、外商和各種經濟成分參與我市文化產業的開發和建設。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可以比照高新企業進行稅費返還或減免;享受比工業用地更優惠的土地使用政策。構建合理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獎勵機制。將知識產權、無形資產及品牌擁有者的利益與企業的經濟效益直接掛鉤,知識產權、無形資產入股可達企業股份的70%,以利益驅動招攬文化人才。設立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採取貼息、補助、獎勵等方式,以及政府購買服務、消費補貼等途徑,支持和扶持文化企業發展。設置“一個窗口解決問題”之類的部門,使興業者方便投資,減少附加成本,並保障其合法權利。

(四)完善市場體系,創新經營機制

培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引導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文化產品流通,發展文化經紀、代理、評估、鑑定、推介、諮詢、拍賣等中介機構,建立無形資產交易平臺,完善文化要素市場。建立市場信用制度和文化企業信用檔案,通過市場拉動和推動,提升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從而產生資本集聚、消費導向、產業示範、利潤增值等多重效應。

(五)加強行業管理,提高服務水平

以管理規範化、服務個性化、運行科技化和質量標準化爲要求,爲遊客提供全方位、個性化和便捷化服務。在賣看點、賣商品的同時,賣體驗、賣服務,並以優質的服務作爲產業吸引和支撐。在加強執法管理的同時,重視並提高行業協會管理服務能力,成立或健全旅遊、餐飲、賓館、演藝和客運等行業協會,並充分發揮其職能和作用。清真食品都必須通過ha|a|認證,符合國際標準;所有的清真餐廳都必須通過專門審查,符合穆斯林要求;所有的行業都必須通過驗收和檢查,符合行業標準。建設自駕車、房車服務設施,同時,建立旅遊服務網站、景點和服務項目gps定位、微信查詢等現代手段,使服務方式智能化。

文化產業是明天的經濟。文化產業培育週期較長,欲速則不達。我市文化產業方興未艾,在理論上、政策上的諸多層面正在破題,還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以及改革開放、“承東啓西”的寧夏“兩區”建設,爲我市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廣西的“民歌效應”,甘肅的“《讀者》現象”,雲南的“麗江模式”,寧夏的“影城奇蹟”,貴州的“侗歌範型”,陝西的“樂舞視窗”等,爲本市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案例。只要上下同心,我市的文化產業定會風生水起、揚帆遠航。

對文化產業的調研報告篇2

文化作爲一種產業,已經成爲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當代綜合國力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成爲21世紀的朝陽產業。隨着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爲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西部地區,尤其是我區這樣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可以說還剛剛起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顯得非常弱小。爲了促進我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委對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文化產業界定和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和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都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力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

文化產業分爲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藝術培訓業等9大門類。

由於長期以來,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緩慢的制約和影響,我區的文化產業發展也相對滯後。目前,在我區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已有娛樂、音像、影視、演出、報刊圖書、網絡文化、藝術培訓等國有、集體、個體文化產業,形成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經營格局。從文化部門統計的資料看,2005年底全區在文化部門登記的文化經營戶近900家,其中網吧132家,音像製品經營282家,歌舞廳53家,電子遊戲72家,檯球36家,音樂茶室46家,遊樂場8家,營業性演出團休7家,圖書業101家,印刷業50家,複印打字121家,電腦軟件經營戶8家,文化傳媒(含廣電)18家。2005年從業人員約3000 人,年總產值約10億元,約佔當年gdp的0。03%,按平均贏利15%計算利潤達1500萬元。年人均贏利5000元。這些文化產業的逐步興起和形成,拓展了就業門路,開闢了新的經濟文化發展領域,增加了地方財政稅收,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但與省內其他地區相比,我區的文化產業還顯得很薄弱,數量少、規模小、效益低。全區文化產業經營戶的總量不到xx市的五分之一,不到xx市的三分之一。全區有100臺以上電腦的網吧經營戶僅有3家,且集中在xx市,其餘各縣上50臺電腦的經營戶較少,大都在30臺左右,並且經營情況較差。在農村,除個別縣(市)的鄉鎮有一兩家網吧外,其餘均未開設。藝術品市場、書畫市場、文物市場尚未形成,電影市場嚴重滑坡,基本倒閉,文化旅遊市場尚未完全啓動。文化產業中不少項目經營慘淡、效益不佳。

二、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對發展文化產業認識不到位

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固然有客觀原因,但主要還是在於自身陳舊觀念的束縛。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對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想觀念滯後,產業意識不強,發展文化產業的認識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發展的模式中,等、靠、要思想突出,存在畏難情緒,怕擔風險。只拘泥於投資風險小或是傳統經營項目,沒有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美好前景及在經濟發展中所佔有的重要戰略地位。因而不重視,不主動抓文化產業,在今年5月18日至21日,第二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xx區是全省唯一沒有參加的地區。而經濟實力不如我區的xx區卻能在交易會上籤約42個項目,金額達30億元。文化產業的發展在體制上、機制上還存在着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現象,權責不明晰,致使幹部職工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2、資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礎設施缺乏

由於我區經濟比較落後,地區和各縣(市)財政屬吃飯財政,只保職工工資,投入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很少,而靠自身發展困難又很大。文化基礎設施缺乏,全區8 個縣(市)目前只有3個縣新建了圖書館、文化館,其餘縣(市)的圖書館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舊房子,面積小且因年長失修,成了危房。文化館設施少、陳舊,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各縣(市)過去修建的一些劇場、影院,因經營不善,大部分變成了商場、小吃城。如:作爲七百多萬人口的地區所在地畢節,目前,沒有一個大的影劇院,影響了演出業的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羣衆的文化需求。

3、缺乏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演藝人才,引領產業發展的能力較弱

電影公司、影劇場、地區演出公司等單位,職工年齡老化、文化程度較低,經營管理能力差,公司都處於虧損狀態,電影院、影劇場都作爲商場、小吃城解決下崗職工的生活來源用。文化單位中各類文化藝術創作專業人才青黃不接,缺門斷層。文化單位缺乏文化人的現象嚴重存在。如:畢節藝術團有在職職工137人,真正能夠走向舞臺的演員不到1/2,基本沒有30歲以下的演員,有的舞蹈演員已不適應藝術表演的要求,更難使自己的表演藝術走向市場,形成真正的產業。

4、執法管理人員少,執法條件差

我區文化市場執法管理人員全地區不足50人,文化程度低,綜合素質不高。全區大部分稽查隊沒有專門的辦公用房,沒有交通工具,沒有辦案經費。由於受條件的限制,執法人員對文化市場的監督管理、扶持、服務都還存在不少的差距,不利於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5、對旅遊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夠

我區有6個國保單位,即xx縣可樂文化遺址、畢節大屯土司莊園、大方奢香墓、黔西觀音洞遺址、大方、畢節中華蘇維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織金古建築羣;4個國家級風景旅遊景區,即織金洞、百里杜鵑、九洞天、威寧草海。還有近200個省級、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旅遊區。但這些旅遊景點基本上只有自然景觀,缺乏文化內涵,缺少帶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包裝、人文景觀、文化商品、藝術表演等,沒有很好地體現其價值。我區現存的許多民族民間藝術、傳統工藝也沒有得到整合包裝,走向市場。

三、對發展文化產業的幾點建議

1、進一步提高各級黨委、政府對發展文化產業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要認真學習中央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有關文件精神,要看到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羣衆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把發展文化產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發展與改革的總體規劃,確立重點發展項目,組成強有力的工作班子,定期研究探索產業文化經營的有效途徑,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組織實施好文化產業的綜合開發利用。要把抓好文化產業工作的績效作爲地委、行署對 縣(市)黨委、政府和地直有關部門的年終目標考覈的重要內容,爲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2、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力度。要切實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使政府職能真正轉到對文化建設的宏觀指導和調控上來,實行分類管理。黨的十六大指出,文化按不同性質和功能分爲公益性和經營性兩種,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的要求,應對我區的公益性文化單位,以財政扶持爲主,部分創收爲輔,使之真正發揮社會公益作用。對經營性文化單位,鼓勵和支持其進入市場,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吸收社會資本,組建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集團。

3、要進一步完善拓展投融資渠道。一是通過招商引資、制定優惠政策,培育和優化投資、融資環境,鼓勵、吸引私營企業、個人投資興辦文化產業;二是政府配套,地方財政要加大對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和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啓動資金的投入,各縣每年都應有一定比例的經費來作爲文化產業運作基金。三是單位自籌的融資渠道。建立多渠道籌資的文化產業發展機制,依靠國家和社會力量共同支持,保證資金投入。

4、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突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文化產業的門類和品種很多,不能盲目發展,要制訂規劃,突出重點,有序發展。對市場飽和、需求萎縮、瀕臨淘汰的項目,如:錄相放映、電子遊戲等國家政策規定一般不予新批、新辦、新開的,不要強行發展。對於富有市場前景,且有潛力可挖的文化經營項目如演出業、印刷業等要給予支持和扶持,積極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快發展速度,鞏固和發展已有的市場。根據當今社會知識化、信息化、現代化、科學化的時代特徵,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優先發展潛力大、見效快、科技及文化含量高的項目。

5、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充分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打造人無我有的文化產業。要充分利用我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人文資源,在有效保護、合理利用、開發特色上下功夫。要邀請區內外專家、學者,加大研究、宣傳力度,把我區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與旅遊資源融爲一體,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烘托旅遊資源的地方和民族文化氛圍,促進我區文化旅遊業的發展。

6、大力培養和引進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演藝人才。發展文化產業缺乏一批懂專業、會經營、善管理的人才和高水平演藝人才,這是當前制約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要積極培養各方面的人才,改進和調整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制定人才資源開發規劃,開闢引進人才的綠色通道,加大人才的招聘力度,吸引區外人才到我區創業。

7、積極培育文化產業中介組織。當今文化產業已經從文化事業中剝離出來,在這樣的形勢下,在此關鍵時刻,要使文化產業得以健康發展,按市場運作慣例,必須有中介組織作爲文化產業市場契合的粘合劑。通過中介組織進行人才、資源、資金、技術、交易等方面的粘接,使文化產業真正具有產業特色。

8、借鑑外地經驗,謀劃我區文化產業。要借鑑外地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經歷、經驗、經營方式、突破難點的方法,正確界定我區文化產業目前應有的發展可能和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發展態勢;突出我區應發展的特色文化產業;找準我區當前重點發展和今後長期發展的目標;突破我區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難點。

對文化產業的調研報告篇3

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規律,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全縣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是符合形勢發展要求、體現我縣文化發展方向的戰略思想。筆者按照這樣的思路,對積極進行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進一步探索XX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道路等問題進行了思考。

(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目的在於建設小康社會、滿足羣衆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恩格爾係數逐漸降低,人們用於文化的支出越來越多。隨着人民羣衆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不僅有量的增多,而且有質的提高。文化消費更加多樣化,自主選擇性增強,計劃經濟體制下按公益事業發展文化的模式已遠遠滿足不了羣衆的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利用市場機制進行改革。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選擇。文化經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形態,文化產業崛起是與新型工業化進程緊密相連的。20世紀90年代初露端倪的知識經濟,將科技、教育、文化與經濟有機地融爲一體,形成了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報刊、影視、出版、藝術、文化娛樂等產業,藉助於高新技術和網絡的力量,迅速發展壯大。在一些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成爲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有的甚至超過航空航天、汽車工業,成爲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美國的影視業已成爲全美居於前列的創匯產業,英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平均速度,是其整個經濟增長率的近兩倍。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增強我們綜合縣力的重要途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歷史條件下,文化要成爲綜合縣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通過與經濟結合形成的文化產業、文化市場來進一步使羣衆接受先進的文化價值觀念;要把XX精神、XX地域文化展現出來和傳承下去,使其轉化爲強大的物質力量,必須依靠新聞傳媒、出版發行、文學藝術和文化教育的載體。如果離開了文化產業,其精神力量就得不到實現。在世界文化交往中,文化精神也是通過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來傳播的。只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才能建立社會主義XX的文化優勢,增強我縣在競爭中的實力。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維護文化安全的戰略舉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全部智慧與文明的集中體現,是維繫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紐帶。經濟全球化不僅深刻地影響着世界各國的經濟競爭領域,而且影響着文化領域的競爭。文化經濟的一體化可能使一些意識形態問題被表面的經濟現象所掩蓋。西方發達國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優勢,將經濟與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手段和信息網絡向世界傳播其價值觀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可見,發展文化產業不僅是一個文化問題、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涉及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政治問題。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

(二)要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首先必須正確認識文化產業的基本特性,堅決衝破一切束縛先進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先進文化發展的做法和規定,堅決革除一切影響先進文化發展的體制弊端。

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文化與經濟結合所形成的文化經濟或文化產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識形態屬性,而文化經濟的硬件設施,如廣播影視設備、印刷出版設備以及電子網絡等,卻是一種物質性的產業形態。意識形態與產業形態的統一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特徵之一。因此,既要用政治的眼光看待文化產業,又要用經濟頭腦來經營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政治導向等特性與市場緊密相聯,市場對精神文化功能的實現具有決定性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絕大多數文化產品都是通過商品交換來變成廣大羣衆的消費品。離開市場,孤立地、片面地強調導向,結果必然是既沒有經濟效益,也沒有社會效益,最終導致意識形態弱化,政治導向虛化。從一定意義上說,市場檢驗就是羣衆檢驗,遠離市場就是遠離羣衆。要堅持導向、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就必須佔領市場。只有這樣,纔能有效地佔領意識形態陣地,才能更好地堅持“二爲方向”。

實踐證明,片面強調意識形態特性或產業形態特性的傾向,都不利於文化產業的發展。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首要的任務是要解放思想,推動文化產業觀念創新。要破除孤立強調宣傳導向的觀念,確立在正確導向下抓市場份額就是佔領意識形態陣地的思想;破除“面向市場”會導致意識形態領域失控的觀念,確立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有利於發展文化經濟、繁榮先進文化的思想;破除就文化談文化、文化部門是非生產性單位的觀念,確立文化經濟一體化、文化產業是支柱產業的觀念;破除發展文化經濟單純依賴政府投入和政策保護的傳統觀念,確立政府職能主要是“管”不是“辦”、發展文化產業必須依靠市場的觀念。

(三)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文體體制的改革沒有現存的模式可借鑑,不可能有一個十全十美、一步到位的操作方案,需要我們積極大膽地探索,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文化產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基本屬性,要求文化產業的改革既要體現先進文化的發展要求,又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既要借鑑經濟領域的成功經驗,又要借鑑外地文化產業發展的有益經驗,在實踐中探索XX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之路。

改革體制,目的是建立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文化產業發展體制。與我縣經濟發展、經濟改革相比較,我們的文化建設、文化體制改革總體處於滯後狀態。在經濟全球化、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新形勢下,文化體制不加快改革步伐,就會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很難設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階段,文化體制還能繼續依靠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壟斷或半壟斷地位,做大做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也很難設想,在我縣文化領域逐步擴大對外開放,直接面對外來文化經濟進入的條件下,我們的文化能夠用舊有的體制守住民族文化,發揮好意識形態的引導功能,能夠在國內有很強的文化競爭力;更難設想,我們的文化能夠在舊體制下揚長避短、主動融合、全面創新,從而確保在全球化條件下的文化安全。凡此種種,都需要我們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文化產業發展體制。

當前,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市場主體的定性,即文化單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微觀主體,具有事業和產業雙重屬性,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文化部門,是一個與市場無關的公益性事業單位;二是市場主體的定位,即文化產業部門是政府還是文化單位,是政企不分、管辦合一,還是政企職能合理分開、管辦職能適當分離?

首先,要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分類指導,一手抓好公益性的文化事業,

一手抓好經營性的文化產業。發展先進文化,這兩大類都需要進行體制改革。公益性文化的發展要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從政府的角度講,應當高度重視,制定政策,扶持發展;從文化單位來講,不能脫離財力、脫離市場談公益性文化的發展。公益性的事業單位,要適應市場經濟的大環境,深化內部改革,加強成本覈算,實行企業化管理。經營性的文化產業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支撐,是文化實力的核心和推進改革的重點,要堅持市場主導的方向,按照產業體制的要求理順管理體制。要打破地域和行業界限,鼓勵各種所有制經濟包括外資投資文化產業中符合政府規定的有關行業,實現文化經濟投資主體多元化、社會化和公共化。在國家法制規範和宏觀政策的指導下,形成以國有文化企業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跨地區、跨產業、跨所有制聯合經營的新格局。

其次,按照政企分開、管辦分離的原則合理劃分宣傳文化管理部門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單位的職能。管理部門要轉變宏觀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堅持依法行政,多提供政策法律保障,營造有利於文化產業發展的宏觀環境。文化體制改革是一項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既要積極探索、勇於創新,又要細緻穩妥、有序推進。

第三,調整結構,組建集團,不斷壯大產業規模。文化產業的規模對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具有決定性作用。很多地方的文化產業競爭力不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業集中度不夠,缺少規模化、實力強的文化產業集團,使豐富的文化資源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利用,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文化品牌競爭優勢。應當根據區域經濟特點和文化資源的集中程度以及產業鏈的關聯效應,加大對文化支柱產業的投入,加快組建具有規模優勢的文化產業集團,儘快形成文化經濟的生產和競爭能力。我們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經濟文化技術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改善投資環境,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地區的文化集團和文化品牌。

組建集團要抓住四個要點:一是做好管辦分離工作。按照有利於增強文化競爭力和實力的要求確定管理部門的職能;二是按照現代文化集團的組織結構理順集團內部關係,實現“化學反應”,不搞“翻牌”集團,使集團真正成爲具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三是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和保障制度,使集團在資源、投資、人事、社會保障等方面能依法自主有效運作;四是整合資源,優化結構,打破壁壘,強強聯合,提高整體實力。

第四,轉換機制,培育新型市場的競爭主體。當前,文化單位內部都在推行勞動用工、幹部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很多地方在競爭上崗、全員聘用、目標管理、績效掛鉤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是,如果不把內部改革與確立文化單位市場競爭的主體地位聯繫起來,內部改革就不可能徹底,其活力、競爭力不可能得到加強。因此,要明確文化單位改革的目標,圍繞增強市場主體的競爭力推進內部改革。另外,內部改革還要與相關配套政策特別是各項社會保障政策聯繫起來,保證內部改革的向前推進,促進市場體制的完善。

對文化產業的調研報告篇4

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題調研

趙重建

按照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爲進一步理清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思路,找準發展難題、採取發展措施,以大景區建設爲突破口,重點推進扁都口景區和聖天寺景區建設,促進全縣文化旅遊產業快速發展。根據本職工作,結合實際,緊扣調研內容開展了文化旅遊調研活動。

一、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現狀

由於我縣基礎設施滯後、旅遊業起步晚,目前正處於開發建設階段,旅遊產生的經濟效益還不明顯。主要表現爲:

一是景區規劃完善,實施缺乏恆性。扁都口和聖天寺景區雖然制定了發展規劃,但是發展思路、發展重點和發展定位沒有很好地與實際結合,沒有與全局的發展有效對接,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特色不突出,發展措施空泛,建設資金難於籌措,導致規劃難於實施。

二是投入不足,發展乏力。由於長期以來文化旅遊投資主體單一,多依賴各級財政投入,招商引資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機制,在具體運作中土地、稅收、項目審批、融資 1

等方面難以落實,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民間資本進入文化旅遊產業領域。

三是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由於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還未實現根本性轉變。各有關部門協調配合還不夠緊密,缺乏對文化旅遊資源進行統一挖掘、整理、研究、開發的專門機構,形成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旅遊業“三張皮”現象。景點開發除靠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外,自身缺乏能力進行景點改造和服務功能的完善,缺乏發展活力和競爭力。

四是文化旅遊主導產品不突出。雖然我縣在文化旅遊產品的打造上,主要打造萬畝油菜花田原風光品牌,但文化資源的研究、挖掘和包裝與文化旅遊業的結合度不夠,文化旅遊產業缺乏主導產品,整體形象不鮮明,市場影響力不大,產業效能未能發揮。

五是機構不健全,缺乏專業人才。目前我縣文化產業從創意、策劃,文化產品的生產、包裝和營銷各個環節都缺乏相應的人才,難以適應新形勢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需要。

二、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優勢

一是產業優勢。南豐鄉以萬畝油菜花爲主的田園風光獨具特色,爲發展農業休閒觀光旅遊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是區位優勢。國道227線貫穿南北,交通和區位優勢

十分突出,容易進入過往遊客的視線;

三是幹部優勢。有兩支好的幹部隊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幹事的鄉村幹部隊伍,一支是作風硬、吃得苦、能力強的文化旅遊幹部隊伍,爲宣傳民樂、服務遊客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四是羣衆優勢。廣大純樸、勤勞、善良的民樂人民,爲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文化旅遊產業的定位

根據民樂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現狀以及歷史文化發展特點,認爲全縣文化旅遊產業可定位於:

一是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旅遊。休閒觀光農業旅遊集農業產銷、農產品加工、農業旅遊服務等三種產業於一體,順應了人們嚮往自然、崇尚自然、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主要發展種植業觀光旅遊。結合227線公路沿線引導羣衆發展油菜種植,根據節令適時開展春季賞美景、體驗農家風情活動,推動農村旅遊經濟,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是發展地方民俗風情體驗旅遊。民樂人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農村的體驗需求。

1、民俗民風旅遊。在聖天寺景區一年一度的新觀音廟會,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會自發聚集到這個地方。老的燒

香拜佛,年輕的唱歌嬉戲、自娛自樂。這些民俗民風帶有明顯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對遊客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2、農村節慶旅遊。在扁都口景區進一步挖掘、整合本地農村節慶風俗,以觀賞油菜花田原風光爲載體,不斷豐富羣衆文藝生活,體現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獨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農村飲食文化旅遊。品嚐風味餐飲是旅遊不可缺少的內容,具有農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應該成爲吸引遊客的旅遊資源。農村之“食”關鍵在於“土”和“特”,民樂南豐鄉炒麪莊村的青稞面搓魚子、辣油菜、酸奶子、犛牛肉乾等地方風味特色遠近聞名,對過往遊客具有強烈的誘惑力。

三是發展生態旅遊業。以南豐鄉和山丹馬場爲主的油菜花,打造“生態田原休閒”風姿,使之與綠油油的稻田和金黃黃的油菜相依爲伴,真正構成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四、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建議:

一要在政策上給與積極扶持。發展農村文化旅遊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相互協調、全力投入。首先,要在縣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會同縣直有關部門,制定出臺鼓勵農村文化旅遊的扶持政策,在資金投入、道路通

訊等方面向農村文化旅遊項目傾斜。同時,要組織專門人員幫助挖掘有較深文化內涵的旅遊文化資源。

二要加大對農村文化旅遊基礎設施的投入。實施相關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合理開發旅遊資源,強化文化旅遊功能。

三要注重抓好農村文化旅遊品的開發。要篩選出能顯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旅遊品。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裝的基礎上,按照旅遊品的要求對一些民間藝術品或古建築物要進行重新設計、包裝。要加強農村文化旅遊產業的包裝宣傳和市場開發工作,充分激發消費潛力。

四要注重文化旅遊隊伍的培養。要充分發揮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中心的職能作用,千方百計吸引旅遊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質高的農村旅遊從業人員隊伍,爲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對文化產業的調研報告篇5

日前,市政協成立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課題組,圍繞我市文化產業發展開展專題調研。通過調研,市政協課題組認爲,我市在文化產業管理上還存在雙頭管理、責任難以到位、國有文化資產與全社會文化資產相分離等深層次問題;尤其是行政管理模式難以適應市場化要求,現有的文化產業的規劃、優惠政策、文化產業資金配置,都並沒有明確的績效要求和清晰的評估方式,難以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爲儘快改變我市文化產業小、弱、散的狀況,市政協專題調研組提出了《關於通過體制改革進一步激發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活力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建議一:

改變多頭管理現狀

對現在分散在各部門的文化產業管理職能、人員、資源實行職能歸一,在此基礎上組建獨立責任機構,以改變全市文化產業發展多頭管理、又管不到位的狀況。在確保文化產業具有健康的社會屬性的前提下,對該機構工作考覈的主要依據是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經濟指標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指標,以促使我市文化產業發展資源的配置實現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建議二:

運作好國有文化資本

建立以資本化運作推動我市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機制。要把文化產業的資金支持,從“政策性資金支持”爲主轉變爲資本運作爲主。關鍵是籌集並運作好國有文化資本。國有文化資本可從四個方面籌集:把全市現有的用於文化產業的各類政策性資金部分或全部轉化爲經營性投資基金;市國資委或國有企業入股;市財政先期投入;全市文化產業稅收按一定比例投入。

建議三:

統一管理國有文化資產

建立國有的文化資產、資源統一管理、支配或引導的體制。除已劃歸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管理的報業、廣電、演藝等國有文化資產外,屬於國資委控股或參股的文化資產,如華髮、九州集團下屬的文化傳媒公司,亦可通過佔有一定股份的方式,發揮文化產業管理機構的影響力。對國有文化資產進行統一管理的基本目的,一是更大限度地發揮國有資產對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二是通過體制改革、資產重組等方式,對國有文化資產盤活;三是減少開放國有文化市場的阻力,在國家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大力引進社會資本進入。

建議四:

建設強大文產發展平臺

建設強大的文化產業發展平臺。要改變我市文化產業管理部門抓手過少的狀況,就要建立起不同類型的強大平臺,使文化產業管理部門成爲能夠真正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千手觀音”。要建立幾個關鍵性平臺。一是要建立起創新孵化及產業化平臺。二是建立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三是建立資本運作平臺。北京文化產業之所以做得風生水起,關鍵就是在政府主導下建設了一系列的資本運作平臺。在對國有文化資產、資本、資源整合之後,我市還應建立相應的開發利用平臺。

建議五:

建立科學的考覈機制

建立全面、科學、長效的考覈機制。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要注意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在此前提下,要對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指標進行考覈。要能夠準確評估我市文化產業自身發展的狀況,以及文化的引領、融合作用。要解決幹部任期制與文化產業發展需要長期培育、長期佈局的矛盾。需要建立既有短期、中期(5年左右)指標,又有長期考覈指標的綜合考覈體系。

建議六:

發展公共文化事業

並行不悖地發展公共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實際就是一次觀念變革:它使以前全部作爲公共事業和意識形態的“文化”,分離出一部分可以賦予產業屬性並按照經濟規律去運作的內容。公共文化,不僅承載着人民羣衆文化生活的一般需求,而且,也往往是文化產業的源頭,存在着向文化產業轉化的巨大可能性。因此,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尤其是發展具有引導潮流性的文化事業,非常重要。在職能上,須把文化產業管理與公共文化管理區分開來,使用不同的考覈和發展標準。

對文化產業的調研報告篇6

文化產業現狀與發展調研報告

文化作爲一種產業,已經成爲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當代綜合國力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成爲21世紀的朝陽產業。隨着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爲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西部地區,尤其是我區這樣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可以說還剛剛起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顯得非常弱小。爲了促進我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委對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文化產業界定和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和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都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力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

文化產業分爲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藝術培訓業等9大門類。

由於長期以來,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緩慢的制約和影響,我區的文化產業發展也相對滯後。目前,在我區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已有娛樂、音像、影視、演出、報刊圖書、網絡文化、藝術培訓等國有、集體、個體文化產業,形成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經營格局。從文化部門統計的資料看,底全區在文化部門登記的文化經營戶近900家,其中網吧132家,音像製品經營282家,歌舞廳53家,電子遊戲72家,檯球36家,音樂茶室46家,棋室27家,遊樂場8家,營業性演出團休7家,圖書業101家,印刷業50家,複印打字121家,電腦軟件經營戶8家,文化傳媒(含廣電)18家。20從業人員約3000 人,年總產值約10億元,約佔當年gdp的0.03%,按平均贏利15%計算利潤達1500萬元。年人均贏利5000元。這些文化產業的逐步興起和形成,拓展了就業門路,開闢了新的'經濟文化發展領域,增加了地方財政稅收,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但與省內其他地區相比,我區的文化產業還顯得很薄弱,數量少、規模小、效益低。全區文化產業經營戶的總量不到xx市的五分之一,不到xx市的三分之一。全區有100臺以上電腦的網吧經營戶僅有3家,且集中在xx市,其餘各縣上50臺電腦的經營戶較少,大都在30臺左右,並且經營情況較差。在農村,除個別縣(市)的鄉鎮有一兩家網吧外,其餘均未開設。藝術品市場、書畫市場、文物市場尚未形成,電影市場嚴重滑坡,基本倒閉,文化旅遊市場尚未完全啓動。文化產業中不少項目經營慘淡、效益不佳。

二、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對發展文化產業認識不到位

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固然有客觀原因,但主要還是在於自身陳舊觀念的束縛。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對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想觀念滯後,產業意識不強,發展文化產業的認識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發展的模式中,等、靠、要思想突出,存在畏難情緒,怕擔風險。只拘泥於投資風險小或是傳統經營項目,沒有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美好前景及在經濟發展中所佔有的重要戰略地位。因而不重視,不主動抓文化產業,在今年5月18日至21日,第二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xx區是全省唯一沒有參加的地區。而經濟實力不如我區的xx區卻能在交易會上籤約42個項目,金額達30億元。文化產業的發展在體制上、機制上還存在着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現象,權責不明晰,致使幹部職工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2、資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礎設施缺乏

由於我區經濟比較落後,地區和各縣(市)財政屬吃飯財政,只保職工工資,投入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很少,而靠自身發展困難又很大。文化基礎設施缺乏,全區8 個縣(市)目前只有3個縣新建了圖書館、文化館,其餘縣(市)的圖書館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舊房子,面積小且因年長失修,成了危房。文化館設施少、陳舊,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各縣(市)過去修建的一些劇場、影院,因經營不善,大部分變成了商場、小吃城。如:作爲七百多萬人口的地區所在地畢節,目前,沒有一個大的影劇院,影響了演出業的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羣衆的文化需求。

3、缺乏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演藝人才,引領產業發展的能力較弱

電影公司、影劇場、地區演出公司等單位,職工年齡老化、文化程度較低,經營管理能力差,公司都處於虧損狀態,電影院、影劇場都作爲商場、小吃城解決下崗職工的生活來源用。文化單位中各類文化藝術創作專業人才青黃不接,缺門斷層。文化單位缺乏文化人的現象嚴重存在。如:畢節藝術團有在職職工137人,真正能夠走向舞臺的演員不到1/2,基本沒有30歲以下的演員,有的舞蹈演員已不適應藝術表演的要求,更難使自己的表演藝術走向市場,形成真正的產業。

4、執法管理人員少,執法條件差

我區文化市場執法管理人員全地區不足50人,文化程度低,綜合素質不高。全區大部分稽查隊沒有專門的辦公用房,沒有交通工具,沒有辦案經費。由於受條件的限制,執法人員對文化市場的監督管理、扶持、服務都還存在不少的差距,不利於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5、對旅遊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夠

我區有6個國保單位,即xx縣可樂文化遺址、畢節大屯土司莊園、大方奢香墓、黔西觀音洞遺址、大方、畢節中華蘇維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織金古建築羣;4個國家級風景旅遊景區,即織金洞、百里杜鵑、九洞天、威寧草海。還有近200個省級、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旅遊區。但這些旅遊景點基本上只有自然景觀,缺乏文化內涵,缺少帶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包裝、人文景觀、文化商品、藝術表演等,沒有很好地體現其價值。我區現存的許多民族民間藝術、傳統工藝也沒有得到整合包裝,走向市場。

對文化產業的調研報告篇7

文化旅遊產業是新形勢下的朝陽產業,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點和產業富縣的'強大引擎。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爲產業發展優勢,已成爲實現全縣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的必然要求。爲深入瞭解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狀況,近期,縣政協組織調研組深入旅遊景點和文化經營場所,通過現場查看、走訪瞭解、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對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以建設特色文化縣、發展旅遊重點縣爲目標,以提高城鄉羣衆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增強文化旅遊產業整體實力爲落腳點,根據省、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要求,結合全縣文化資源稟賦,充分挖掘人文、自然、生態等方面的優勢,着力加強一區兩園(華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傳承創新區、丹霞文化產業園、大沙河生態文化產業園)建設,努力構建具有臨澤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傾力打造中國棗鄉·七彩丹霞·戈壁水鄉·紅色聖地旅遊名片,全力推進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至目前,全縣共有文化產業經營單位93家。省級文化產業園——丹霞文化產業園按照三大板塊兩環五區(即:核心地質遊覽板塊、絲路文化體驗板塊、民俗風情板塊,丹霞地質遊覽環、絲路文化體驗環,丹霞地質觀光區、入口門景區、文化體驗區、運動娛樂區、民俗體驗區)的總體格局,各項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依託昭武古城、西遊傳說遺蹟、丹霞山、丹霞廣場和紅西路軍梨園口戰役紀念館,以保護生態環境、塑造城市景觀、培育特色文化產業爲目標,以紅色聖地、田園風光、生態休閒、健身娛樂、國防教育和塞上江南風情於一體的縣級文化產業園——大沙河生態文化產業園,各項基礎設施已全面啓動。同時,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產業發展氛圍進一步濃厚。自2019年以來,成功舉辦激情廣場愛國歌曲大家唱臨澤篇演出;連續三年舉辦中國棗鄉·魅力臨澤旅遊文化藝術節,組織開展了紅旗飄飄紅歌傳唱、親近大沙河,感受生態美萬人休閒健身跑步活動、棗鄉情民族交響音樂會、生態臨澤書畫攝影展等文化藝術活動,在繁榮城鄉文化生活的同時,提升了臨澤的文化軟實力,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2019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780萬元,佔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1.05%。建成大沙河生態旅遊景區、七彩丹霞旅遊景區、梨園口戰役紀念館、雙泉湖景區、香古寺景區等一批省內外知名旅遊景區,其中,丹霞景區被命名爲國家地質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梨園口戰役紀念館被批准爲全國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雙泉湖、香古寺景區被命名爲國家2a級旅遊景區,雙泉湖、黑河煙林被命名爲國家水利風景區;建成星級旅遊飯店4家,發展特色農家樂85家。2019年,全縣接待遊客73.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8.9%,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57億元,比上年增長88.5%。

二、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文化旅遊規劃相對滯後。近年來,全縣文化旅遊產業雖然有了較大發展,但還缺少一個統一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旅遊與文化及相關產業融合度不高,文化帶旅遊、旅遊促文化的發展機制還未形成,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目標、結構框架還不甚清晰,文化旅遊產業結構不合理,文化旅遊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沒有顯現出來。

2、規模偏小缺乏項目支持。文化企業數量、規模、經營呈現小、散、亂的狀態,經濟效益不夠理想;文化產業在招商引資、基礎建設方面還沒有大的項目和資金支撐,發展只停留在小打小鬧上。旅遊資源開發遲、開發程度低,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旅遊產業開發仍處於起步開發、夯實基礎、加強培育的階段。

3、市場主體不強要素不健全。文化產業市場發育不健全,以個體經營居多,傳統項目比重大,上檔次的綜合性經營場所少,經營管理水平不高。旅遊資源分屬於條塊多頭管理,主管部門、鄉鎮自身投資能力弱,融資渠道相對較窄,一些旅遊資源開發建設進展緩慢;旅遊六大產業要素還不夠匹配,旅遊接待能力和水平已不能滿足旅遊發展的需求,過境遊與過夜遊比例失調,旅遊對相關行業的拉動作用還不明顯。

4、文化旅遊骨幹人才嚴重短缺。全縣文化旅遊從業人員數量少,業務素質較低,全縣最大的文化經營企業丹霞旅遊公司,經營管理人才嚴重不足;文化旅遊產業高端人才如文化創意、市場營銷、投融資、企業管理等人才嚴重缺乏,制約了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

三、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緊緊抓住全省華夏文明保護傳承創新區建設的機遇,突出宜居宜遊首位產業,着力建設具有自然人文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和知名旅遊景區,培育一批骨幹文化旅遊企業,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旅遊產品品牌,加快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使文化旅遊產業成爲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一)科學編制規劃,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提供依據

立足現有自然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底蘊和地域人文景觀,堅持前瞻性、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原則,科學編制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規劃,明確全縣未來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指導方針、戰略目標、發展重點和保障措施。在全面落實省政府批准的《張掖丹霞地質公園七彩丹霞景區規劃》的基礎上,精心做好華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傳承創新區、丹霞文化產業園、大沙河生態文化產業園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並將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使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規可依,有章可循,避免盲目和重複建設,努力實現文化旅遊產業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

(二)拓寬融資渠道,加快實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

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需要一批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綜合效益好的項目作爲示範和支撐。要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依託地方獨有或特有資源,以蘭洽會、深圳文博會、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爲平臺,積極實行走出去,引進來戰略,實施重點招商,精確招商,吸引具實力、有品牌的企業投資文化產業。要放寬旅遊市場準入,按照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三權分離和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採取旅遊資源入股、轉讓、租賃、承包等多種經營方式,構建多元化旅遊開發投入機制,加大各類信用擔保機構對旅遊企業和旅遊項目的擔保力度,鼓勵引導國家、集體、個人、外商等多種經濟成份投資開發旅遊景區基礎設施、服務配套設施和經營性旅遊項目。加快啓動臨澤縣丹霞文化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市場化運營,整合文化旅遊資源,搭建投融資平臺。爭取實施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護傳承創新國家級綜合示範區項目,精心做好丹霞文化產業園、大沙河生態文化產業園建設,加快推進縣文化館擴建、臨澤縣數字放映廳等項目建設,爲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搭建平臺。開通七彩丹霞至大沙河景區旅遊快速通道,建設丹霞旅遊小鎮,以七彩丹霞、大沙河景區、黑河溼地爲支撐,精心培育丹霞奇觀、綠洲風貌、生態景觀、紅色聖地爲主的精品旅遊線,完善臨澤縣城遊客集散中心服務功能,開發雙泉湖休閒旅遊度假基地,完善旅遊服務要素市場,延伸旅遊產業鏈條,培育臨澤新的經濟增長極。

(三)深入挖掘資源,積極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品牌

發掘歷史文化旅遊資源,深入研究塞上江南、絲路明珠中國第三階梯才能看到的南國景觀、七彩丹霞、綠洲、溼地、戈壁、沙漠等多彩的生態文化、河西走廊地域文化、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和中國棗鄉品牌文化,並加以挖掘運用,着力打造以中國棗鄉---魅力臨澤旅遊文化藝術節、四月八廟會爲主的節會文化品牌;以七彩丹霞、西遊遺蹟、峽谷奇觀爲主的旅遊文化品牌;以戈壁水鄉、黑河溼地爲主的生態文化品牌;以精品玉米制種、現代設施農業爲主的農耕文化品牌;以梨園口戰役紀念館、汪家墩戰鬥遺址爲主的紅色文化品牌。實施棗鄉·丹霞宜居宜遊宣傳文化工程,積極組織開展新聞採訪交流、文藝創作採風等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傳播活動,促進中國棗鄉文化品牌形象的傳播,使旅遊者充分體驗和感受臨澤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亮的文化形象,充分體驗多彩的民俗風情,充分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康體養生和驚險快樂之美。

(四)強化宣傳營銷,以旅遊業推進文化深度交流

以打造中國棗鄉·七彩丹霞·戈壁水鄉·紅色聖地四張名片、提升臨澤整體旅遊形象爲目標,採取政企聯手、部門聯合、區域聯動的手段,整合資源和資金,加大旅遊宣傳營銷力度。一是強化主流媒體宣傳。運用網絡、電視等現代媒體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大、影響力高的特點,加大在央視、甘肅衛視、旅遊專業網站的廣告宣傳力度;做好臨澤旅遊網及a級景區和星級賓館旅遊網與旅遊專業網站聯網對接,積極開展聯網營銷。二是強化戶外宣傳。繼續做好國內重點城市機場、車站及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的張掖丹霞及臨澤旅遊宣傳廣告,積極協調在高速公路臨澤出入口及國道、省道和縣鄉公路沿線設置完善旅遊景區交通導覽指示牌;在高速公路臨澤出入口等處設置遊客諮詢服務檯,旅遊旺季免費發放《臨澤旅遊指南》明白卡。三是強化節會宣傳。精心設計製作一本《臨澤風光》畫冊、一張《臨澤自駕遊地圖》和一張《臨澤旅遊指南》明白卡,參加國內旅交會、經貿洽談會等宣傳推介活動,努力拓展對外宣傳空間;堅持每2-3年承辦一次高規格、有一定影響力的旅遊文化節會或重大活動,提升臨澤整體形象,擴大對外知名度。四是加強區域合作。組織重點旅遊經營單位主動到周邊及重點客源地搞宣傳促銷、搞區域合作,加強與周邊省區市和市內外旅行社的聯繫溝通,聯手宣傳促銷、聯合開發市場,構建資源共享、市場共推、優勢互補的旅遊發展新格局,實現區域旅遊發展合作共贏。

(五)重視人才培養,提高文化旅遊隊伍整體素質

加強文化旅遊經營人才、企業家隊伍建設,培養造就懂文化、會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隊伍。建立健全文化旅遊人才培養引進機制,通過送出去學、請進來教等方式,提升現有文化旅遊產業管理和經營人員的素質,依託全國知名高校委託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化文化旅遊管理人才和經營人才;穩定和加強基層文化管理隊伍,壯大民間文化演藝隊伍,培育一支文化資源研究隊伍。實行靈活寬鬆的引進政策,重點引進創新團隊、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鼓勵社會人才投身文化旅遊建設,深化職稱評審改革,實現非公有制文化旅遊企業人員在評定職稱、參與培訓、申報項目、表彰獎勵等方面同等對待。

(六)建立互動機制,促進文化旅遊產業跨越發展

圍繞省、市建設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示範基地核心區的目標,建立旅遊與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融合機制,推進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形成規劃上統籌編制、政策上統一扶持、項目開發上統一打造、市場開拓上統一推介、人才培養上統一培訓的文化帶旅遊、旅遊促文化的良性循環。圍繞絲綢之路文化和臨澤鮮明的地域文化資源,把文化元素貫穿到旅遊景區項目設計、建設、管理、營銷、服務的各個環節,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於食、住、行、遊、購、娛等旅遊要素之中,用文化包裝旅遊項目,增強旅遊的魅力、活力、吸引力,提升旅遊的內涵和核心競爭力;發揮旅遊傳播、傳承文化的載體作用,爲實現文化產品價值創造消費市場。編排地方特色演藝劇目,搭建演藝平臺;扶持開發刺繡、烙畫、剪紙、麪塑、葫蘆雕刻等地方文化特色旅遊商品及小包裝便攜式地方土特產品,提高旅遊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加快推進旅遊與體育、農業等相關產業的融合,豐富旅遊內容,增加旅遊產品,延伸旅遊產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