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建築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建築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建築畢業論文 篇一

一、火災連接時間內的補水量

《高層民用建築設計防火規範》中7.3.2 條: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高層建築應設消防水池: 市政給水管道和進水管或天然水源不能滿足消防用水量。 市政給水管道爲枝狀或只有一條進水管(二類居住建築除外)。

根據以上的兩條,大多數高層建築要設消防水池,不論從水量還是水壓以及供水安全上市政給水都不太可能滿足高層建築用水的水量和水壓。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積應滿足在火災延續時間內,室內和室外消防用水總量扣除連續補充的水量。對於市政給水在火災延續時間內連續補充的水量往往會被設計人員忽略, 並且有些地方消防審覈部門並不認可這種做法, 使得設計人員不得不放棄了這種可以減小消防水池容積的方法。

要保證火災延續時間內的補水量,就得保證補水的安全性,所以消防水池的進水管應連成環狀並且應有兩路進水, 當檢修其中的一路進水管時,另一路進水管仍能夠滿足保證消防水池的進水,只有這樣做才能保證火災延續時間內的補水量,這個補水量是可觀的。舉例來說,假設進水管的設計流速爲1.50m/s 設計管徑爲dn150(管材爲焊接鋼管),由管道水利計算表查得水量爲81.0m3/h,消火栓火災延續時間爲3 小時,自動噴灑火災延續時間爲1 小時,火災延續時間內的連續補充水量爲102.6x3+102.6=410.4m3。

對於一類高層綜合樓(建築高度超過50m),室外消防用水量(消火栓用水量30l/s, 火災延續時間3h) 其中貯存室外消火栓用水量爲3243;室內消防用水量(消火栓用水量40l/s,火災延續時間3h),其中貯存室內消火栓用水量爲4323;自動噴灑滅火系統用水量爲100.8m3,扣除火災延續時間內的補水量410.4m3,消防水池的容積就爲 (324+432+100.8-410.4=446.4m3)小於500m3。消防水池就無須分格了。在進水水壓充足時,水池進水管流速還可以設計大一些。由此可見火災延續時間內的補水量是相當可觀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有效減少消防水池的容積, 使水池容積小於500m3也就能避免水池分格給設計上帶來的諸多麻煩。

如若扣除了補水量後水池的有效容積還超過500m3時,水池就應分成兩格。水池分格後檢修其中的一個水池時,就引發了消防水池的供水安全性問題。論文參考,供水安全。以下介紹消防水池分格後的幾種消防水泵吸水做法。

二、消防水池分格後的三種消防水泵吸水做法

第一種做法, 所有的消防水泵都從吸水管環網上吸水,當水池a 需要檢修清洗時,可以關閉的閥門1、閥門2.需要檢修水池b時也可以採用同樣的方法。這種做法的優點是:在檢查其中一個水池時。若一套消防泵裏的其中一臺水泵壞了,另一臺水泵仍能通過吸水環網吸水。但是這種做法的不足之處在於,它過於依賴吸水管環網上的管件和閥門的安全性。例如閥門1 或2 壞了,檢修閥門1 或2 就必須關閉閥門3 和閥門4,這種情況下所有的消防水泵都不能從消防水池中吸水;所有閥門若損壞都無法更換,管件及閥門的損壞會造成整個消防系統癱瘓; 實際工程中由於泵房高度及水池有效水位受限,且吸水管道容易集氣,故此做法實現起來受一定限制。

第二種做法, 這種做法是在兩個水池之間設置公共吸水井,所有的消防水泵獨立設吸水管,從公共吸水井中吸水。當檢修水a時,關閉閥門1,水池b 的水仍能進入到公共吸水井並供消防系統吸水。這種做法的優點是:每臺消防水泵都有獨立的吸水管;在檢修其中一個水池時;若一套消防系統裏的其中一臺水泵壞了,其備用水泵仍能夠從公共吸水,保證供水安全。他的缺點是閥門1.2 損壞無法更換並且吸水井無法檢修和清洗,一旦公共吸水井無法工作,整個消防給水系統就癱瘓了。論文參考,供水安全。論文參考,供水安全。另增大了消防泵房的面積。

第三種做法,這種做法是將所有的消防泵分成兩組,分別從水池a 和水池b 吸水,兩組水泵互爲備用,每臺水泵都設有單獨的吸水管。當檢修清洗水池a 時,將水池的連通管關閉,水池b 仍可以提供消防用水。這種做法的優點是:每臺水泵都設有單獨的吸水管,檢修任何一個消防水池另一套消防泵仍能夠從消防水池吸水保證供水的安全。這種做法的缺陷是檢修a 時,如果在水池b 吸水的消防泵也同時壞了,在火災時就十分危險了。有些同行建議在同種水泵之間通過管道連接起來,這樣當上述情況發生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另一組水泵來解決上述問題。

三、結論

第一種做法和第二種做法都有致命的弱點, 第一種做法吸水環網上的閥門損壞, 第二種做法的閥門1、2 的損壞及公共水池的清洗和檢修,這兩種做法的弱點是無法克服的。第一種方法的吸水管環網由於管徑大佔用面積大水泵房佈置困難, 第二種方法的公共吸水井也佔用水泵房的面積增加水泵房佈置的難度。而第三種做法只要在檢修其中的一個水池時巡檢在另一個水池吸水的一組消防泵, 在水泵都能正常的工作的情況下才進行水池的檢修, 就能保證消防水池供水的安全。論文參考,供水安全。並且這種做法沒有吸水環網及公共吸水井,水泵房佈置比其他兩種做法簡單、可靠。論文參考,供水安全。所以筆者認爲第三種做法更爲安全可靠,而且水泵房佈置更爲簡單,更加靈活。

建築畢業論文 篇二

引言

“構成”是將繁雜的造型關係分解還原成形態要素 ( 點、線、面、色彩、肌理、材質等 ),並在形式美法則和秩序下重組,綜合構建成全新形態的過程。形態構成作爲現代設計科學的基礎理論系統,是我國大多數藝術院校和建築院校專業基礎訓練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研究對象是造型的構成要素,形式美的法則及其設計原理,構成設計的思維培養等。傳統的形態構成主要指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空間構成。訓練步驟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空間思維模式過渡,通過抽象形態要素培養對學生美學素養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建築學專業形態構成系列課程教學的問題

目前建築教育中的形態構成課程脫胎於包豪斯《基礎課程》的構成教學,其課程體系源自於工藝美術訓練,並非建築學專業基礎課程自身演變發展的結果。傳統的形態構成課程以視覺藝術基礎訓練爲主,多注重平面設計或二維空間的抽象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不能完全滿足建築學專業的特殊需要。

1.內容設置缺乏針對性

傳統的形態構成教學強調抽象的造型訓練,單純從形式角度探討形態要素及其組織規律,如平面構成着眼於抽象的點、線、面的構成組合訓練及形式美原則的基本概念;立體構成則旨在訓練三維實體的造型能力以及材質和肌理的表達;色彩構成則多從抽象的角度,在心理學的層面探求對色彩的感知和運用。這種基於工藝美術類構成課程的教學內容通常是普適性的,缺乏針對性建築設計的相關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感到純粹的點、線、面學習抽象,與建築語言的形式邏輯缺乏聯繫。因此帶來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的手法脫離建築形態設計,色彩構成與建築空間形體的創作過程缺乏對應練習等種種問題。

2.課程銜接缺乏連貫性

建築設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具體性、功能性,而傳統的形態構成訓練往往不涉及設計目的、內容、條件和手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分解性、形式性的特徵。如果缺乏與建築設計課程銜接,極易造成對學生建築本源的忽視。學生在完成設計基礎課程之後的建築設計專題訓練中,將面對多種環境因素和更多的設計矛盾,必然需要對建築的功能、技術、經濟等要素的綜合權衡,此時很難將之前學習的構成手法熟練運用於具體的設計。不僅如此,形態構成系列課程的中三大構成(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的獨立內容教學,缺少相互之間的連貫訓練,對建築學學生而言,就無法體會在建築形體生成過程中,其二維平面、立面與三維立體造型之間嚴密的邏輯性。

建築學專業教學體系下的形態構成系列課程

通過形態構成系列課程的學習,更容易激發學生對建築設計的興趣,讓學生在形態構成的訓練過程中瞭解其與建築設計的聯繫。因此,使課程更好地體現建築學的專業特點與建築學專業的教學要求相結合,是設計基礎教學團隊探索改革的目標。經過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我校建築學院的形態構成系列課程逐步形成了“建築化”形態構成的特色教學方法。

1.強化針對建築學專業的形態構成訓練

“建築化”形態構成系列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在建築學的設計基礎課程學習中,儘快瞭解構成與建築之間不可分割的緊密關係,體會到形態構成方法在建築設計中的重要地位,掌握一定的與建築相似的空間造型能力,從而爲真正進入建築設計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

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 “三大構成”,基於“建築化”形態構成系列課程的“三大構成”主要包括平面構成、立體構成、空間構成。由於空間是建築的本質,因而對空間構成的訓練將有助於加強建築學專業對空間形體塑造。通過改革和調整形體構成系列課程的內容安排,教學更加關注於空間形體(實體或虛空)由二維到三維的生成過程,以及三維形體在笛卡爾座標系中的平面、立面和剖面的二維對應表達。以針對性的課程訓練,使學生在學習建築形體設計的同時認識和理解對設計內容的表達,從而直觀地體會到構成與建築的緊密關係。

此外,根據建築教學目的對專題講座、作業要求、教學參考書等的設置方面進行相應調整,促使學生在進行形體構成系列課程學習時,積極主動地收集和思考有關建築實例,認識構成要素和構成手法在建築造型中的運用,積累設計形態,提升設計修養。

2.整合構成系列,加強與建築設計的聯繫

“建築化”形態構成系列的課程按照平面構成——立體構成——空間構成的順序,將三大構成課程緊密聯繫,逐層展開,組成形態構成系列課程的有機整體。

每個構成訓練均分爲兩個步驟進行,即“向大師致敬”和“對自我重構”。第一部分側重大師作品解析:對課程提供的建築作品平面、立面及其空間形態進行還原抽象,以原有平面、立面、及空間的解析爲基礎,進行新的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空間構成訓練。第二部分強調個人作品生成:平面構成將建築平面的各空間組成,建築立面的門窗、細部構件,及其使用的材質和色彩關係作爲構成要素,進行一個建築平面或一段建築立面的構成訓練;立體構成在平面構成的基礎上,對自己設計平面或立面進行深化,生成新的建築體量組合形式;空間構成是以立體構成爲基礎,依據人體尺度和建築模數標準,對建築空間內部及其外部環境進行調整和塑造的過程。

整個形態構成系列課程的教學過程,都着力引導並鼓勵學生在後續訓練中運用之前課程學到的知識。對構成作業的輔導及評價也不只是關注結果本身,更重視作品推敲生成的整個過程,並且強調構成作品的邏輯性與秩序性。通過“建築化”形態構成系列課程的教學,讓學生理解學習建築是一個整體連續的、循序漸進的、不斷積累的過程,並逐步做到學以致用。

結語

綜上所述,突破原形態構成訓練僅對視覺感受的強調,注重構成系列課程與建築設計的有機結合,以建築教育領域自身的力量不斷修正與充實教學體系,是建築學專業教育工作者探索課程改革創新的不竭動力。與此同時,積極整合教學成果,出版一套依託傳統構成課程知識體系,同時具備建築學專業特色的形態構成系列教材,是建築院系的教學工作與課程建設的緊迫需求。

參考文獻:

[1]隋傑禮,王少伶,姜國棟。建築學專業形態構成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高等建築教育,20xx(3).

[2]施瑛,潘瑩,王璐。建築設計基礎課程中形態構成系列的教學研究與實踐[J].華中建築,20xx(10).

[3]馬躍峯,張慶順。構成輔助設計啓蒙——重慶大學建築學專業構成系列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建築學報,20xx(10).

[4]方小山,李敏稚,鄧巧明。傳承·發展·突破——立體構成教學的總結與反思[J].華中建築,20xx(10).

建築畢業論文 篇三

引言

隨着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對高職教學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外教育中,德國“雙元制”“三元制”、新加坡的CDIO模式、英國的ICT、美國的NETP20xx、澳大利亞的“國家資格認證體系”等模式均取得了顯著成績。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目前仍處於封閉的、以知識爲中心的教學模式,絕大多數課程仍以教師爲中心,採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1-3]。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落後的教育模式將帶來多代人的落後,爲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信息化發展的要求,本文以《水利工程經濟》課程爲基礎,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改良。

1《水利工程經濟》課程的定位及性質水利工程經濟

是水利工程學科體系中起重要支撐作用的專業必修課,在設計、建設、生產、管理等過程中均涉及經濟問題。該課程應用經濟學中的經濟效果理論及其指標體系等方法對工程進行評價、論證,從而確定技術、政策的方向、措施的優劣,以及解決工程建設、生產、管理中的有關經濟問題。該課程不但具有理論指導意義,更重要的是用理論解決水利工程投資決策、生產、管理中的實際經濟問題。

2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課程內容

本課程融合經濟的相關知識,許多概念對水工類專業學生較爲陌生,且含大量計算,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理論性太強,抽象難懂,實際應用困難,學了不會用,特別是面對一些具體的問題時,抽象不出數學模型,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更無法判斷工程的可行與否,學習興趣明顯下降。

2.2教學模式

目前,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採用傳統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學模式,雖然隨着信息化的發展,引入PPT、音視頻的多媒體教學,但其模式仍以教師講解爲主,學生跟着教師的思路學習,依然是知識的消極接受者。本課程涉及大量概念、算法,其理論性強且抽象,在學習過程中若不加思考的消極接受,一旦存在不理解的地方,將使學習進程中斷。

2.3實踐能力

水利專業的學生初次接觸經濟類相關概念,因此,首先要對概念進行多角度的、與實際相結合的闡述,進一步對資金時間價值等公式進行高強度講解,並多次以複習、提問、默寫等方式重複,而綜合應用於工程實例分析時要從思路上引導,最終使學生掌握經濟評價方式,但學生最終成績中綜合運用能力考覈並不理想。兩個班共70人20xx年的分項考試成績,其中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的得分率都在75%以上,表明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較爲到位,而計算題中,基礎計算得分率爲74.1%,表明在直接套用、簡單運用公式方面學生基本掌握,而綜合利用方面,即對一個工程自主選用經濟評價方案、以及多方案比較等綜合性問題時,學生得分率僅19.4%,綜合利用能力較差,多數學生並未真正掌握相關知識,隨着時間的推移,遺忘率將會非常高。

3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是教師在講臺上演示,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聽與看的,以教師爲中心的灌輸式教學,學生接受、掌握知識情況並不理想,特別是隨着高職院校生源質量的下降,灌輸式教學效果更爲堪憂。國外,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模式早在20世紀60年代已經提出,目前發展了多種模式,取得卓越成就[5]。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就是要讓學生積極地接受知識,能夠真正掌握並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

3.1導入階段

導入階段以教師爲主,教師將介紹本節課的任務、以及知識點的概況。就水利工程經濟課程而言,數學的掌握水平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課程前,讓學生複習前導課程:水工建築物、工程造價等,這對學好這門課起到重要作用。水利工程經濟課程學習的主體爲水利水電建築工程、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國際工程方向)、水電站動力設備與管理、水利水電工程技術(工程造價方向)、工程監理等專業的學生,多數學生對經濟中諸如影子價格、期指、現值等概念認識不清,因此,在課程內容的組織中需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使每個知識點與具體應用聯繫起來,促進理解,提高實踐應用能力。主要有幾個與實際相關的引例:

1)高職院校中,從農村來的學生佔多數,以灌溉用水量與農產品價格的關係爲例引入經濟的基本概念;

2)以三峽工程穿插南水北調工程闡述各類工程效益的概念;

3)以銀行存款利息的計算、購房還貸等闡述資金時間價值的相關概念;

4)以節水灌溉爲核心,闡述工程經濟中方案比選的基本概念及評價指標的含義等。這些實例與學生息息相關,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3.2實踐階段

實踐階段是最重要的環節,以學生爲中心,積極而有序地開展一系列活動,在實踐中掌握知識。以“項目驅動”爲主要形式的項目化學習是實踐階段的一個代表方法,將實踐項目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學習,並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項目的成功製作,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促進學生主動學會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水利工程經濟學習中,設計教學模式如下:

1)以5-6人爲一組,1人領隊並組織彙報,1負責材料總結,3-4人負責資料蒐集。以小組爲單位進行項目的製作是教學模式的核心;

2)通過導入階段的講解,引出項目中所涉及的相關概念;3)對各小組設立與導入階段相類似的項目,分組討論,使學生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提出各自方案,自行分析,最終解決問題;

4)各小組領隊彙報,其餘小組進行評價,從而形成競爭機制。實踐階段中,項目的設定,即教學模式內容的設定,需要教師掌握更爲全面的知識,對教師的要求進一步提高。

3.3總結階段

最後階段可以教師爲主也可以學生爲主,主要是總結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加深學生對重點的。在項目總結時,各小組以ppt演講進行彙報,其餘小組進行評分,教師做最終陳述,並指出主要問題,評分最終計入考試成績,以此作爲激發學生興趣、動力的手段。

3.4教師和學生的角色

隨着信息化的飛速發展,網絡資源、mooc、翻轉課堂、微課等大量教育資源的引入,學生學習渠道的日漸豐富,隨着網絡資源質量的提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其角色定位發生深刻變化。新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多節甚至在同一節課上充當不同的角色,以保證課堂能夠活躍有序進行,在新的模式中,教師既要擔任導入階段的組織者、傳授者,也要擔任實踐階段的紀律維護者,以及最後階段的評委等角色。以學生爲中心,以項目化爲方式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的引導,教師的工作除了進行正常的教學、引導之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大量輔導,這種教學模式給教師的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戰。

4結論

本文采用以學生爲中心的項目化教學模式設計《水利工程經濟》課程,該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使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知識,爲學習《水利工程經濟》這門課提供可靠保障,也能夠鍛鍊學生組織、協調的團隊能力,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等。水利工程經濟課程是水利工程相關專業的重要理論基礎課程,該課程爲學生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本課程的特殊地位以及它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在教學活動中廣大教師要不斷思索、創新。如何真正體現以學生爲中心,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是我們努力探索的方向。

建築畢業論文 篇四

摘要: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樑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羣。

關鍵詞:

古建築 建築藝術 傳統

一、圍院的平面空間

衆所周知,外國建築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圍房子,中國建築則相反,院在內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圍院子。房屋、牆垣等圍合成院落,以院爲中心;或是以主單元(即正殿、正廳)爲中心,次單元(即兩廂)圍繞主單元,一正兩廂,並以抄手廊連接,組成一座建築。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間。其特點就在於把“院子”作爲建築平面的組成部分,室內外空間融爲一體,以房廊作爲過度空間,富有生活氣息。院周圍建築互不獨立,相互聯繫。但合院建築不是羣體,而只是“一座”建築。

從四合院住宅到萬里長城雖然空間層次不同,但都屬於一樣的空間形態——即內向的外封閉的空間形態,共同體現或服務於一個社會系統。國,古爲城的廣稱,即政治機構、軍事實力及絕大部分的民衆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廣川,可以村居結廬,造別業,但它不是獨立的。從東周起,一城一國或數城一國模式,一直到秦統一中國,仍以城池爲“國”,數“國”合爲大統一的國家。國中有家,故稱國家。但家的空間模式與國相同,只是範圍縮小了,可以這樣說家是國的單元或細胞,或者說家是國的縮微,國是家的擴大。長城原爲禦敵戌疆而設,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城就好比“國”這個大空間的圍牆。無論是歷朝都城,宮廷、園林和寺、廟、祠、觀,還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這種圍院空間佈局爲特點。

這種內向層次型的建築空間模式,尤以傳統園林爲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園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軒、廳等建築或粉牆,院在內,以樹木、假山、池水、牆垣或建築分割空間。“庭院深深深幾許”,令人心曠神怡。

二、軸線的空間藝術

中外建築單體都講究對稱,但中國建築、空間佈局尤以軸線對稱見長。這主要體現在受中國“周禮”思想影響較大的建築體系當中。古代都城規劃中,都以主宮殿位於中軸線上,以宮室爲主體,次要建築位於兩側,左右對稱佈局,“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與明清北京城的規劃佈局。再如中國古代寺廟中,強調軸線空間佈局的實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將主殿大雄寶殿放在軸線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後左右。“左閣右藏”、“左鍾右鼓”等。空間層層遞進,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興寺的佈局。此寺始建於隋,改建於宋,保存至今。

當然,中國傳統建築這種空間的形成,有其主客觀原因。客觀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態的原因等,主觀上如中國長期保持的生產方式、經濟形態和人文形態等原因。這裏不再贅述。

三、誠實的結構

中國傳統建築,論其結構,不論是皇家的宮苑,還是散見於各地的各類型的建築,包括民居,其結構特點在世界古代建築史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結構形式主要有兩種:

1,擡樑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樑,樑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樑,樑的兩端並承檁;這樣層疊而上,在最上層的樑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檁。這種結構的建築,室內少柱或無柱,空間較大,在我國應用很廣,特別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鬥式,這種結構的特點是由柱徑較細柱距較密的落地柱與短柱直接承檁,柱間無樑而用若干穿枋聯繫,並以挑枋承托出檐。這種結構用料小,但室內柱密,空間不夠開闊,在我國南方使用很普遍。由於是以木構架爲主,柱承重,牆不承重,所以門窗可自由佈置,體現了形式與結構的統一。在皇家建築和重要的壇、廟建築中,還以斗拱支撐在柱頭、屋檐間,使得建築出檐深遠,保護木結構的屋身。在這裏,斗拱一方面是結構構件,另一方面也成爲建築上的裝飾物,即以結構構件爲裝飾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結構真實,功能合理,也是一種真善美的統一。但不論是何種建築,結構上的基、柱、樑、檁、椽、斜撐等部分大都外露,形狀上也加工成裝飾構件,結構、構件間用榫卯結合,不施釘子。

外觀上和其它國家的許多建築一樣,分臺基、屋身和屋頂三部分,但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尤其大,有時幾乎和屋身同高,且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標準做法。

四、“天人合一”的建築環境

崇尚自然,喜愛自然自古亙有。先民們早就注意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協調統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共德,與日月合共明,與四時合共序,與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無爲”。天也,自然也。不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 盡心》),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莊子。齊物論》),都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視爲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從而形成一種主觀力量,促使人們去探求自然、親近自然、開發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壯麗,景象萬千,祖國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啓發着人們熱愛自然、謳歌自然的無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對自然美的鑑賞融揉成爲傳統美學的核心,相應地產生了絢麗的山水文化、山水畫、山水園林,出現了風景名勝區。

在這種美學思潮的影響下,人們處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不是持着與大自然對立的態度,用建築去控制自然環境;相反,乃是持着親和的態度,從而形成了建築和諧於自然的環境態度。例如東晉大官僚石崇在洛陽近郊修建河陽別業(金谷園):“其制宅邊,卻阻長堤,前臨清渠,柏木幾於萬株,流水周於舍下”(石崇《思歸引 。序》);佛教高僧慧遠在廬山經營東林寺:“卻負香爐之峯,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鬆栽溝。清泉環階,白雲滿室。復於寺內別墨禪林,森樹煙凝,石逕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高僧傳。慧遠傳》)。諸如此類的描述,文獻記載中屢見不鮮。從此以後,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風景地帶的佛寺、道觀、別業、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視相地選址,目的不僅爲了滿足各自功能的需要,還在於如何發揮建築羣體橫向鋪陳的靈活性而因山就勢、臻合於局部的山水地貌、諧調以總體的自然環境。它們無異於點染大地風景使其凝鍊生動、臻於畫境的“風景建築”,這正是中華民族在建築與大自然關係的處理上所體現的獨特的環境意識,雖非完全自覺,但卻十分明顯。歷來的山水“畫論”和堪輿學說,對於這種環境意識都曾作過部分的美學和科學的闡述。

和諧於自然的環境意識,更自覺更深刻地體現在園林建築中。廣義的中國傳統建築應包括園林建築。在園林裏面,建築不必拘泥於一正兩廂。倫理象徵或多或少地被沖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築佈局獲得最大的自由度。建築與山水、花木等有機地組織爲一系列風景畫面,使得園林在總體上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建築美與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

五、“以人爲本”的建築

在西方,建築不僅是遮蔽風雨的居住場所,而且是遮蔽靈魂的場所,人們從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種自然神。建築高大空曠並賦予神性,傳統建築中一開始就以建造各種神廟爲主。而在中國,開始是崇拜祖先,後來是崇拜族長、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國古代,神權從來都是依附、從屬於皇權的。這就決定了中國曆代建築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後來的宗教建築也是這樣。非神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也是其核心之一。歷來中國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現實生活寄託於理想的現實世界。中國傳統建築考慮“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於“物”本身的自我表現。這種人文主義的創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淵源。例如,在建築材料上,中國傳統建築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恆的思想,是中國文化基礎中非永恆觀決定的。而在西方,那裏是石頭的史詩,追求建築的永久性。在建築體量上,中國建築以人體尺度爲原則,要求“大壯”,又要“適形”。建築高度和空間都控制在適合人居住的尺度範圍內,具有初級的人體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宮、寺廟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國建築講究平和自然的美學原則,平穩,注重水平線條。即使是向上發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線條,與中國的樓閣建築相結合。在園林中,建築是凝固了的中國繪畫和文學,它以意境爲創作核心,使園林建築空間富有詩情畫意。同時,園林佈局的自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儒、道兩種思想在中國文化領域內的交替互補,也足以說明園林藝術之通過曲折隱晦的方式反映出人們企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憧憬返樸歸真的意願。我國傳統造園的立意、佈局和手法已在國內外現代建築中被廣泛借鑑。

尤其值得特殊提出的是,在論及審美行爲時西方人偏於寫實,重在形式的塑造,中國人偏於抒情,重在意境的創造;西方人偏於現實美的享受,中國人偏於理想美的寄託。這種理想美的寄託,滲透到各個門類的藝術中,也滲透到建築藝術中。從宏觀的規劃到單體建築的裝修、裝飾,都可看到對理想美的追求。如皇家建築中的龍、鳳雕飾,以及各地建築上以“吉祥如意”爲主題的“福、祿、壽、喜”及詩畫裝飾等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建築是以人爲中心,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以上僅僅從中國傳統建築的平面、空間、結構、人與自然的關係和建築與人的關係等方面分析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這雖不是中國傳統建築特點的全部,但它已涉及到中國傳統建築的佈局、結構、裝修、裝飾、文化等諸多方面。可以說,從宏觀到微觀,從物質到精神,事物鉅細無不滲透着中國傳統建築獨有的個性,這就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它以巨大的感染力,時時刻刻地,影響着中國建築的發展。這就是中國傳統建築的魅力所在。

建築畢業論文 篇五

【摘要】伴隨着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建築行業發展迅猛,建築企業之間越加激烈的競爭以及人們對於建築越加嚴格的要求使得建築企業必須提高自身建築施工技術和水平,這樣才能在新形勢背景下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本文主要闡述了在新形勢背景下提升建築工程施工技術管理必要性及相關措施,以期爲我國建築企業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建築工程;技術管理

隨着我國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的提升,我國在基礎設施方面建設方面取得了飛速的發展,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征程中,城市化的建設是重要的一環,這對建築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對建築企業在建築工程施工技術方面的要求更加嚴格,同時,建築工程施工技術的提升也是建築企業在當前激烈競爭的行業中擁有一席之地的制勝法寶,提升建築企業工程施工技術是其爲社會提供優質的建築,實現自身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新形勢背景下研究建築工程施工技術不僅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加快城市化進程提升城市建築品位的外在使命,現實意義重大。

1新形勢背景下提升建築工程施工技術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1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進步必然要求

最近十多年來,我國一直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也對建築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建築行業的繁榮發展也反過來不斷促使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但是隨着我國經濟在世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的同時,我國建築企業建築工程施工技術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卻相對落後。衆所周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文明進程和社會進步程度的一個基本準則就是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而建築工程施工技術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力水平的直接體現。當我國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同時,建築施工技術也應進行發展,這樣兩者才能相互作用,不斷提升我國文明進程和社會進步。所以在新形勢背景下提升建築工程施工技術是我國經濟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才能助力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才能更好的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1.2當前經濟時代行業改革的必然要求

當前科技的迅猛發展及普及使得各行各業都在轉變觀念,不斷提高行業的科技技術創新力度,力求通過技術提升和技術創新來降低成本,提升生產質量。對於建築行業而言,其主要特點就是工程量大、投入資金巨大、勞動力密集、技術依靠型,建築行業比其他行業更加依靠技術,所以在當前經濟時代的大背景下,建築行業如何提升建築工程施工技術來降低成本,提升建築工程質量,最後爲社會建造優質的建築就成爲建築行業當前重要的改革方向。這是建築行業面臨的一個重要趨勢,即要實現建築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用發展的眼光來對待建築工程施工技術的提升問題,這是當前經濟時代行業不斷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1.3建築企業通過技術管理創新獲取競爭優勢必然要求

我國近十多年來的城市化進程造就了一大批建築企業,同時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也有許多建築企業因經營不善而倒閉。在建築行業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建築企業的建築工程施工技術是其核心競爭力,決定其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並實現企業健康和長遠發展,這對建築企業至關重要。因此,建築企業應不斷創新和提升其建築施工技術,緊跟時代發展對於建築的要求,建造品質優良的建築。建築企業應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通過市場調研和預測,對未來建築的建造過程中需要的各種技術進行預測,並在企業中建立施工技術的創新機制,鼓勵相關人員進行建築工程施工技術的創新,並把成果應用到實際的建築工程施工過程中去,提升建築企業核心競爭力。

2強化施工技術管理各項工作

建築施工技術管理難度大,一旦出現管理漏洞很容易出現一系列問題,施工單位高層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同時制定好相應的政策及一系列制度等,並着力推行實施,從而實現施工管理的規範化和順暢化,爲後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1增強施工技術管理意識

只有施工單位高層領導對施工技術管理給予足夠的重視,才能制定好相應的政策及一系列制度等,進而在單位內部全面推行,否則即使基層部門想把管理工作做好也會力不從心,施工技術管理的規範更無從談起。必須以整個單位的名義對項目主管部門、項目建設單位做出明確的要求,一方面是要求其增強施工技術管理意識、完善相關管理流程。二是明確相應的責任,以明確的職責督促相關管理人員做好本職工作,以行業標準要求施工技術管理工作,力爭高效實現項目技術管理的完整、有序。

2.2通過培訓提升管理水平與質量

隨着信息化的發展,管理手段和方法也出現了多樣化,爲了適應現實工作需要,就必須不斷優化施工技術管理工作。而施工技術管理最終要着落到人的身上,所以必須適時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使之掌握足夠的管理技巧和手段。培訓可以定期進行,也可以根據出現的新情況進行不定期地開展培訓工作。聘請專業化的培訓機構首先對企業施工技術管理的實際進行調研,然後根據建築企業現狀找出相應的解決辦法與改進之處。另外,培訓相應的現代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效能。同時對技術管理不同環節人員進行輪崗培訓,提升綜合素能,明確各環節職能,這樣能夠更好的做好配合。

2.3完善各環節管理規程

制度能夠使工作有章可循,能夠對人員進行約束,能夠提升工作效能,對於建築企業而言,其施工環節涉及數不勝數的管理細節,因此管理難度大,容易出現一系列問題,必須制定好相應的政策及一系列制度等,並着力推行實施,從而實現施工技術管理的規範化和順暢化。在相關管理規程制定方面:①要考慮其合理性,在制定規程之前必須進行充分的調研,找出以往施工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問題制定相應的辦法,否則容易成紙上空文;②要注重實用性,本着規程是爲工作而服務的原則,從而發揮好規程的約束及指導作用;③要考慮完備性,儘可能將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明確,以免出現制度盲區;④要有賞罰,規程本身就是對執行者的一種約束,既然是約束就必須要有獎懲。

2.4完善施工技術管理信息系統

現代社會是信息化社會,對於建築企業而言亦是如此,信息化的手段極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能。對於施工技術管理而言,同樣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管理手段,以管理信息系統實現高效便捷的管理,既節省人力物力又方便保管和查閱。以往紙質的整理與保管相當耗費人力,而數字化的保管方便查閱,佔用物理空間極小。管理信息系統能夠實現實時存儲於傳輸等,能夠及時對相關管理資料進行歸檔整理,這是效能的提升。

2.5提高技術管理相關人員素質

對於施工技術的管理,其最終的質量如何還是着落到人員身上,如果管理者缺乏足夠的工作耐心和主動性,那麼就不可能將施工技術管理做得有條有序,所以必須選擇擁有強烈責任感和細心耐心的敬業員工進行相關技術管理工作。①在員工選擇方面,要將細心、耐心、責任感作爲選擇的首要標準,在此基礎上加強培訓和教育,在工作和生活中給予其足夠的關懷,進而激發其工作積極性和進取性。②配備專業人員。建築施工技術管理要求相當高的專業水準,必須利用專業水平高的人員進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現代管理手段進行有序管理。

3結語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建築行業,相關企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和自身狀況來提升工程技術施工及管理水平,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實現企業的健康和長遠發展。爲此,應在施工準備階段、施工階段以及竣工階段通過科學合理的措施來提升建築工程施工技術和水平,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競爭力的同時,力求爲社會建造優質的建築工程。

參考文獻

[1]李少霏。淺談建築工程質量監督和技術管理[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xx(07):143~144.

[2]陳詹成。淺談建築工程現場施工技術管理問題及對策[J].江西建材,20xx(05):2.

建築畢業論文 篇六

摘要: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發展進程不斷加快,人們對建築質量的要求和需求也在與日俱增,給建築行業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通過最近全球範圍內發生的幾次地震災害可以看出,建築物須具備的抗震性越來越高。在我國行業標準範圍內,建築物抗震烈度須是重點考慮的範圍,由於其對地震的影響程度較大,因此建築物的抗震設防烈度非常重要。

關鍵詞:建築抗震;設防烈度;土建造價;影響

地震災害是人們生存環境的重大天然災害隱患,且地震災害具有較大的破壞力,其災害發生會帶來巨大的損失。在絕大多數的地震災害發生過程中,建築物的抵禦能力是不可預估的。例如上世紀在我國發生的唐山大地震和本世紀初在四川發生的汶川地震,其地震的等級都高達8級,地震烈度高達11度,都對當地的建築物造成了摧毀式的打擊,這兩次的地震烈度都超過了抗震設防烈度,對當地的人民財產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因此,在提升建築物的抗震等級同時,應不斷增加其造價成本,綜合考慮後達到一個最優的經濟效果。本文對建築物的抗震設防烈度進行重點分析,並闡述其對土建造價的影響。

1建築物抗震設防烈度與抗震等級

地震等級是衡量地震強度的一個重要指標,而地震的強度則是建築物受到地震影響時破壞程度最大的一個表現。在一般情況下,地震的抗震設防烈度都是取決於地震的基本烈度,其計算方法是根據建築物的高度、大小和烈別來判斷的,地震的抗震設防應具體以某種情況來確定。在正常情況下,某一個特定的地區在發生了地震的等級判斷時不能確定地震的抗震頂級。其抗震設防烈度也一般在8~6度。這樣就可以判斷出建築物的抗震烈度是否需要提高,以提高抗震等級,才能確保有效的保護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在建築物的抗震影響因素中,主要包括抗震設防烈度、地震分組和地震的設計。發生地震時,還受到加速度和建築物結構類型、高度、抗震設防分類的影響等。

2建築物的土建造價

建築物的土建造價主要包括裝修造價、設備造價以及土建造價等。土建造價主要包括基礎、樓板、牆柱、樑等結構構件所耗費的工料機費用及施工過程措施費。建築設備的造價主要由排水、電梯、安防、空調等多種設備配合組成,其裝修主要包含室內外的各種工程費用,以此來提升建築物的抗震等級,從而體現建築物土建造價成本。

3建築抗震設防烈度對土建造價產生的影響

建築抗震設防烈度的提升可以直接表現在會加大建築構件的組成,提升內在計算能力就可以提高配筋率,加大了截面尺寸,最顯著的影響就是加大了鋼筋、混凝土的使用量,進而極大影響建築物造價。例如,在一個10層高度的商業辦公樓內,將一塊框架結構主體高度在40m,首層高度3.6m,2~10層的高度在3.3m的樓層間上利用190mm厚度的圍護牆進行混凝土加固。設定爲地震一組,基本風壓爲W0=0.5kN/m2,地面的粗糙度爲B類。通過地震環境下對不同的抗震設防烈度8~6度進行造價差異的比較。通過分析鋼筋和混凝土的用量對造價影響進行分析。在規範允許下,全部構件均採用最經濟尺寸。這裏的土建造價是指包括人工費、施工機具使用費、材料費、企業管理費、利潤等在內的所有分部分項工程費。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從8~7度的抗震設防需要增加六根柱的截面尺寸,從7~8度則需要增加到13根的截面尺寸。同時能夠發現在各個配件上的配筋量也同時需要增加。在不進行設防烈度比較的前提下,假設抗震烈度增長爲6度,那麼在單方土的建設造價增加爲2%。提高到7度時,增加率約爲6%,到8度時,增加率約爲11%。從6~7度約提高10.96%、從7~8度約提高8.65%。

4提高建築抗震設防烈度的方法

第一,抗震烈度的設防是從6度增長到8度的,在此情況下可以通過對構件的橫截面尺寸以及配筋率的配比辦法來提升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在建築物的抗震設防烈度大於8度時,就需要各種抗震設防烈度的提升。由此看來,可以通過對橫截面的尺寸、配筋率的改變來提升抗震性能。但是,這不僅降低了使用面積的有效性,而且增加了構件的縱向尺寸,更增加了地震的作用力,所以這不是最經濟有效的方式。第二,在科學技術水平不斷髮展的今天,建築物的抗震技術也在進行日新月異的變化。在大多數情況下,建築物的抗震造價具有明顯的對比性,其效果好的抗震性能材料也具有絕對的傾斜支撐能力。建築結構的橫縱向構建也是目前承載的壓力之一,對於一旦承載水平壓力就變彎的構件就需要考慮對橫截面的尺寸加大,進而增加了鋼筋和混凝土使用量,非常不經濟。通過傾斜支撐體系中構件的主要性能可以發現,目前的抗震材料還主要以拉壓式的構件爲主,這種構件的水平拉壓能力非常具有抵抗能力,並且從相對應構件的尺寸上也滿足建築物的配筋率的條件,這樣能夠大大降低土建的造價成本。第三,在建築物的本身造價上,也受到建築結構本身的影響。如果採用較好的減震和隔震材料,就會加大建築抗震的安全保障,這種措施的加強無疑在造價上需要增加,也降低了建築構件上的地震作用,從而降低了建築結構尺寸和配筋量,對建築造價的增加產生了影響。部分設計者不考慮建築物的抗震性能、安全性,而只考慮奇特的建築造型、奢侈的室內外裝修,反而降低了抗震、安全等方面的造價投入,這樣“輕結構、重外觀”的建築物在地震時讓人們付出的代價非常慘痛。建築物的立足之本是結構,必須提高建築結構的穩定性、安全性,方能使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保障。在很多設計者和施工人員的觀點中,不同的建築造型往往可能會花費較大的造價成本,爲城市建築增加一個亮點,但是在抗震結構和安全的角度考慮就放棄很多抗震材料,從而達到節約土建造價成本的目的,這類建築物的建設實際上是華而不實,重在外觀的設計,而疏漏了內部質量和減震效果,一旦災害來臨,將帶來慘痛的後果和教訓。

5結語

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也給建築行業標準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尤其是在費用日益增加的室內裝潢上,需要各種儀器設備的投入,還需要請專業的設計人員進行設計。且在目前我國的建築總造價整體上升的一個趨勢來看,單純的土建造價相對來說也是重外觀而輕質量。從人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考慮,人類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建築,目前抗震性強、高穩定、高安全性的建築物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不同地區地域的建築所採取的抗震設防烈度不同。在建築施工過程中,建築物的抗震、安全性能取決於建築的結構。不能僅僅重視建築造型新穎、室內外高昂的裝修,提高結構的安全度,建築物土建造價增幅並不大,相對於整個建築物的造價,只佔很小比例,特別對於那些昂貴的地價和豪華裝修的費用,所佔比例就更小。而結構產生過大的變形或破壞,昂貴的裝修和設備管線等也將付之東流,甚至引起失火、漏電等次生災害,造成人身傷亡。所以,加強建築結構抗震性、安全性的投資力度非常有必要。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結構的安全性、穩定性、抗震性,必須做到合理、科學、經濟地建築建設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