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中國近代史綱要學習資料彙總

目  錄

中國近代史綱要學習資料彙總

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鬥爭 3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世界 3

第二節 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及近代中國社會的演變 3

第三節 抵禦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 4

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5

第一節 農民羣衆鬥爭風暴的起落 5

第二節 地主階級統治集團“自救”活動的興衰 5

第三節 維新運動的興起和夭折 6

第三章 辛亥革命 7

第一節 舉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 7

第二節 辛亥革命的勝利與失敗 7

第四章 開天闢地的大事件 9

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9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傳播與中國共產黨誕生 9

第三節 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 10

第五章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12

第一節 國民黨在全國的統治和中間黨派的政治主張 12

第二節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新道路的艱苦探索 13

第三節 中國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13

第六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5

第一節 日本發動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 15

第二節 戰略的階段和國共兩黨的抗爭 15

第三節 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意義 17

第七章 爲創造新中國而奮鬥 18

第一節 從爭取和平民主制進行自衛戰爭 18

第二節 國民黨政府處在全民的包圍中 18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20

第八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全面建立 22

第一節 《共同綱領》的全面實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的勝利完成 22

第二節 制定過渡期間總路線 23

第三節 開闢中國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23

第九章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25

第一節 良好的開局 25

第二節 探索中的嚴重曲折 25

第三節 建設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26

第十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接續發展 28

第一節 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和改革開放的起步 28

第二節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29

第十一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30

第一節 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爲廣闊的發展前景 30

第二節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30

第三節 不斷譜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30

共產黨部分重點會議記憶 31

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鬥爭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世界

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經    濟:封建土地所有制

                        生產結構:小農經濟

                        表    現:男耕女織

                        特    徵:自給自足

                        政    治: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文    化:儒家思想爲核心、仁政

                        社    會:族權和政權結合、封建宗法等級制度

封建社會主要矛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封建社會末期社會危機:康雍乾盛世↑      乾隆後期↓   由盛轉衰

轉衰表現:政治:官僚結構膨脹   經濟:土地兼併   文字:文字獄

          軍事:軍事廢弛       外交:閉關鎖國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政治: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

                  經濟: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殖民:開拓市場、發動侵略

1836年英國人義律揚言要用武力打開中國國門

 

第二節 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及近代中國社會的演變

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文化滲透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開放(上海、廣州、福州、廈門、寧夏)標誌着近代史開端   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1856-1860年(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英法美俄《天津條約》允許國外勢力常駐北京  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島、昂船洲

1884年中法戰爭:1885年簽訂《中法新約》 鎮南關大捷

1894-1895年中日甲午: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賠款2億兩白銀

1900年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 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特點:

    政治:1、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相互勾結

2、列強成爲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經濟:1、封建土地所有制成爲走向近現代化的嚴重障礙

2、中國資本主義有所發展但力量軟弱

3、各地區發展不平衡

4、人民生活極端貧困化

社會階級變化:

   資產階級:1、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大官僚和大買辦組成

             2、民族資產階級(兩重性):受帝國封建壓迫,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保持中立(革命性);力量薄弱,與帝國封建有關係,缺乏徹底性(妥協性)

   工人階級:1、受帝國、封建、資本主義三重壓迫,革命性更強

             2、人數雖少卻相對集中,易於組織

             3、來自破產農民,便於結成工農聯盟

             4、最先進,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階級

兩對主要矛盾:國仇—民族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

              家恨—階級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衆)

兩大歷史任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人民富裕

 

 

第三節 抵禦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

1841年廣州三元里鬥爭史第一次大規模反侵略武裝鬥爭

失敗原因:社會制度腐敗(最根本)、經濟技術落後

列強不能滅亡和瓜分中國的原因: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侵略鬥爭

                              帝國主義列強直接按的矛盾和相互制約

林則徐——開眼看世界——《四洲志》

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海國圖志》

嚴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天演論》

 

 

 

 

 

 

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節 農民羣衆鬥爭風暴的起落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

領導人:洪秀全 1843年拜上帝教  1851年全國起義 1853年南京改名天京

        1856年6月全盛時期 1856年9月天京事變 1864年7月運動失敗

1853年《天朝田畝制度》1、性質:體現太平天國社會理想和戰爭特點

2、內容:確立了平均分配土地方案,平均主義

3、評價:以解決土地問題的社改方案

《資政新篇》:洪仁玕   第一個帶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的改革方案

             政治: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發展工業,吸收科學

             文化:改革弊政,興辦福利  外交:主張通商

太平天國曆史意義:

內部:1、打擊封建統治,撼動清政府的統治

      2、批判儒家爲代表的封建統治思想

      3、兩個文件讓舊農民起義達到高峯

外部:1、打擊外國勢力,維護中國主權

      2、掀起亞洲反殖民主義大潮

        失敗原因:1、缺乏先進階級領導,農民自身侷限(根本)

                  2、沒有科學理論指導

              3、對外國不夠理性

 

第二節 地主階級統治集團“自救”活動的興衰

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  奕沂爲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從近代軍工業着手

         馮桂芳提出“中學爲體,西學爲用”  

         中央機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事業:自強——軍用工業(江南製造總局)

          求富——民用工業(資本主義性質)

    軍事:北洋、廣東、福建、南洋水師    甲午中日失敗,洋務運動失敗

    教育: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京師同文館

失敗原因:1、具有封建性            2、企業管理腐朽性

3、對西方列強有依賴性    4、頑固派的阻撓

歷史意義:工業:促進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化:傳播新知識,開拓眼界

          社會: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念變化

          教育:近代教育的開端

第三節 維新運動的興起和夭折

康有爲:《新學僞經考》、《日本變政考》、《孔子改制考》、《人類公理》

梁啓超:《變法通義》、《時務報》

嚴  復:《天演論》

譚嗣同:《仁學》

維新派與守舊派論戰:資產階級思想和封建主義思想在中國第一次交鋒

1、要不要變法

2、要不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

3、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興學堂

1898年6月11日運動開始——1898年9月21日新政廢除 保留京師大學堂

1898年9月28日 六君子被殺 維新運動失敗

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慈禧太后爲首的守舊勢力反對(主因)

    自身原因:1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文化

              2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

              3脫離人民羣衆

維新運動意義:1愛國救亡運動

              2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改運動

              3思想啓蒙運動

              4改革社會風氣

維新運動失敗的教訓:1暴露出這個階級的軟弱性

                    2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行不通

                    3實現國家獨立民主富強必須革命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一節 舉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

辛亥革命爆發原因:內:社會矛盾激化、民變四起

                  外:1904-1905年 日俄在東北開戰

資產階級發展:孫中山爲首資產階級革命派

興中會:1894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成立的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

中國同盟會:孫中山、黃興 1905年東京第一個全國性資產階級政黨—民報

民報: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驅除鞭撻、恢復中華(沒有明確反帝、反官僚、反軍閥)

      民權主義:創立民國(沒有明確勞動人民的地位)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沒有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章炳麟——《駁康有爲論革命書》——歌頌革命

鄒  容——《革命軍》——民主革命

陳天華——《警世鐘》《猛回頭》——抨擊列強、揭露清廷


革命派

改良派

要不要以革命推翻清王朝

破壞和建設兩方面

革命會引起暴亂

要不要推翻帝制

自由平等是天性

人民的民智未開

要不要進行社會革命

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美化封建土地所有制

革命派勝利——《民報》《新民叢報》

劃清了革命與改良的界限,資產階級民主思想、三民主義得到傳播

 

第二節 辛亥革命的勝利與失敗

黃花崗起義:黃興1911年4月發動廣州起義,失敗後葬於黃花崗

保路運動:1911年5月清政府委籌款出賣粵漢、川漢鐵路

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暴露的問題:資產階級革命派軟弱性和妥協性

                     1革命黨人主動讓權

                     2革命黨人自我蛻變成新軍閥、官僚

                     3政權被舊軍閥、官僚篡奪

                     4舊官僚改頭換面維持舊政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

                  資產階級革命派控制政權,出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廢除了君主專制制度、確認資產階級共和國制度

辛亥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1傳播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思想解放

    2推動社會變革和經濟發展

    3推翻了清王朝,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4打擊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動民族解放運動

    5結束了2000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

 

辛亥革命勝利的侷限性:資產階級革命派自身的軟弱性

     1黨:沒有建立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

     2人:沒有充分發揮和依靠羣衆

     3綱: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綱領

 

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代表大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          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

二次革命、贛寧之役

1913.7

反對袁世凱

孫中山

失敗

中華革命黨

1914.7

反對袁世凱

孫中山

影響弱

護國戰爭

1915.12

反對稱帝

蔡鍔

取消帝制

第一次護法運動

1917.7

捍衛《約法》

孫中山

離粵赴滬

第二次護法運動

1920.11

恢復民國

孫中山

改組國民黨

 

 

 

     

 


第四章 開天闢地的大事件

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新文化運動:1915年9月陳獨秀上海創辦《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學,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性質的思想啓蒙運動     《狂人日記》

      意義:1、沉重打擊封建專制主義文化

2、大力宣傳民主、科學,開啓思想解放

3、爲馬克思主義做準備

        侷限性:1、脫離經濟,把共和國方案失敗歸於思想

2、脫離羣衆,沒有把運動普及

3、脫離實際,思想方法存在形式主義

 

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李大釗   《庶民的勝利》

     影響:1、給先進分子一個啓示,落後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

2、蘇維埃俄國反對帝國主義,平等對待中國,推動了傳播

3、十月革命的勝利昭示中國以新方法開展革命

4、產生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

五四運動:1919年巴黎和會外交失敗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生遊行——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

         6月10日釋放學生——6月28未出席簽字儀式

        歷史特點和意義:1、羣衆:廣泛動員組織羣衆

2、思想: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

3、徹底:近代史上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傳播與中國共產黨誕生

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

     1、先驅:老——原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活動家

              中——新文化運動   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青——五四運動左翼骨幹(毛、周、蔡)

2、作品:陳望道第一個翻譯出《共產黨宣言》

3、社團:李大釗(北京)——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陳獨秀(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談政治》

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的特點:1、提出同勞動羣衆相結合

2、重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

3、從中國實際出發

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及其活動:

    1、1920年2月   南陳北李   相約建黨

2、上海及其工會出版《機器工人》

3、1921年7月23日 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中國共產黨成立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

1、標誌着中國革命有了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

2、中國革命從此有了一個科學的指導思想

3、 溝通與世界革命的聯繫 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1922年7月 上海召開中共二大,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

    香港海員罷工——第一個工人運動高潮的起點

    京漢鐵路工人罷工——第一個工人運動的終點

1921年9月  沈定一在浙江蕭山衙前村成立第一個農民協會

 

第三節 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

1923年1月26日《孫文越飛宣言》確立聯俄政策

1923年6月  中共三大  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

合作:1924年1月 國民黨一大 新三民主義   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新三民主義:民族——突出反帝內容,強調獨立平等

            民權——一般平民所有而非少數所有

            民生——節制資本 改善工農生活

國民革命的興起:工農運動高漲——黃埔軍校建立——孫中山逝世——

中共四大——大革命

五卅運動:1925年5月30日 大革命開始

省港大罷工:1926年底—1927年初

 

北伐戰爭:打倒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

戰略方針:1、進軍兩湖,消滅吳佩孚

2、引兵東向,消滅孫傳芳

3、北上解決張作霖

 

北伐戰爭勝利原因:1國共合作,統一戰線,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先鋒楷模

                  2反帝反軍閥得到廣大工農羣衆的大力支持

                  3得到蘇聯政府軍事顧問制定的正確軍事戰略戰術

 

國民黨右派發功反共政變:1蔣介石  1926年5月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

                                  1927年4月12日   四一二政變

                        2汪精衛   1927年7月15日    七一五政變

 

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

    主:1、共產國際的錯誤指揮

2、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3、共產主義處於幼年   不善於理論聯繫實際

    客:1、敵我力量懸殊

2、統一戰線內部出現劇烈分化

大革命的意義:1、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治勢力

2、擴大了共產黨在人民心中的政治影響

 

 

 

 

 

 

 

 

 

 

 

 

 

 

 

 

 

 

第五章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節 國民黨在全國的統治和中間黨派的政治主張

寧漢合流:南京政府和武漢政府合併

張學良東北易旗:國民黨在全國建立軍事獨裁統治

 

1928年《訓政綱領》廢除議會、一黨專制,代表地主、大資產利益

 

國民黨全國政權的建立及其獨裁統治:

    政治:1、建立強大的軍隊

          2、建立特務系統

          3、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4、力行文化專制主義

    經濟:帝國主義——控制更緊

          封建主義——地主經濟佔優

          官僚主義——經濟基礎、國家壟斷、從金融業開始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1、國民經濟佔比小

                            2、工業資本佔比小

                            3、以輕工業爲主

                            4、規模小、技術落後、勞動生產率低

                            5、與國外資本、官僚封建勢力聯繫密切

 

影響較大的中間黨派:鄧演達——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第三黨)

                    梁漱溟——鄉村建設

                    黃炎培——中華職業教育社

 

 

 

第二節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新道路的艱苦探索

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和人民軍隊的建立

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 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第一槍

             共產黨獨立領導、偉大開端  揭開了土地革命戰爭序幕

2、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 漢口 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方針

             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

3、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 長沙 打出“工農革命軍”旗幟

                     工農武裝參加

4、三灣改編:一個是縮編一個團  黨支部建在連上

             部隊內部民主管理  建設共產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

5、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10月7日 江西寧岡縣茅坪

                             點燃“工農武裝割據”  農村發展革命力量

共產黨對於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中國的紅色政權爲什麼能存在》《井岡山的鬥爭》

   原因:半殖民半封建客觀:國民革命影響主觀:正式紅軍力量相當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以鄉村爲中心包圍城市的理論

3、《反對本本主義》毛澤東開闢新道路,開創新理論的革命首創精神

 

紅軍反“圍剿”作戰:1930年10月-1931年7月 毛澤東、朱德指揮粉碎前三次圍剿,開闢了中央革命根據地

 

土地革命:1928年12月——井岡山土地法——沒收一切土地、禁止買賣

              1929年4月——興國土地法——沒收公共地主土地,保護中農

 

第三節 中國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土地革命戰爭的發展:

1、農村革命根據地政治建設:1931年11月 江西瑞金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臨時政府

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 毛澤東當選主席

        2、農村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3、農村革命根據地文化建設:建立夜校、黨校、補習校、教育機構

土地革命戰爭的嚴重挫折:

        1927年11月——1928年4月   瞿秋白 “左”傾盲動錯誤

1930年6月——1930年9月    李立三 “左”傾冒險主義

1931年1月——1935年1月    陳紹禹(王明)“左”傾教條主義

 

遵義會議與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折:

長征開始:1934年10月 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向西突圍,開始長征

遵義會議:1935年1月15日—17日 在遵義進行軍事和組織問題會議

          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挽救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中國革命,標誌着中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具有自我淨化發展的能力

        長征結束:1935年10月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

                  1936年10月  紅二、紅四同紅一在會寧、靜寧將臺堡會師

 

    長征的偉大意義:中國革命轉危爲安,將大本營放了中國西北,錘鍊了中國革命的骨幹,鑄就了長征精神,播撒了革命火種

    

 

 

 

第六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一節 日本發動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

1868年日本推進“大陸政策”——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件侵華——

1932年2月東北淪陷——1935年華北事變——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1938年10月 以華制華 以戰養戰 誘降爲主 打擊爲輔

 

殘暴的殖民統治:1895年《馬關條約》統治臺灣50年

                1932年3月 東北 僞“滿洲國”

                1940年3月 僞“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日本侵略者給中國帶來的深重災難: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 “三光政策”

                                    731活體實驗 奴化教育 慰安婦

 

第二節 戰略的階段和國共兩黨的抗爭

抗日運動:1932年2月 楊靖宇 東北聯軍第一路總指揮

          1933年5月 馮玉祥 吉鴻昌 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

          1933年11月 蔡廷鍇 蔣光鼐 在福州發動“福州事變”

 

一二九運動——1935年12月9日——促進民族覺醒,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

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重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新政策

西安  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 楊虎城 結束十年內戰

1937年8月——紅軍主力改編國民革命黨第八路軍

1937年9月——《國共合作宣言》發佈

 

戰略防禦階段的正面戰場:1937年7月——1938年10月 廣州武漢失守

                        臺兒莊大捷,李宗仁;淞滬會戰,謝晉元;

                        北平南苑戰鬥,佟麟閣,趙登禹

戰略相持階段的證明戰場:日本的主要策略—政治誘降爲主,軍事打擊爲輔

                        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防共、限共、溶共、反共

                        1941年1月皖南事變 12月8日國民黨對日宣戰

 

大後方的抗日民主運動;1941年3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 香港《光明報》

1944年9月林佰渠提出廢除一黨專政

大後方的抗日文化運動:“抗戰,團結,民主” 《新華日報》 《羣衆》

                      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進行教學和開展科學研究

 

共產黨抗日期間的指導方針:洛川會議 1937年8月22日

《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全民族抗戰路線

持久論戰的理論:毛澤東《論持久戰》 防禦:1937年7月-1938年10月

                相持:1938年10月-1934年12月  反攻:1944年1月

 

中日雙方互相矛盾的四個特點: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我進、敵寡我助

 

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方針:發展進步勢力(工農小資),爭取中間勢力(民資紳士、地方派)

          孤立頑固勢力(親英美派,自衛、勝利、休戰原則)

    立場:堅持統一戰線的獨立自主原則

    實質:堅持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

 

共產黨的主要戰役: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第一次重大勝利

                  百團大戰——1940年8月20日-12月5日  105個團

 

抗日根據地的建設:

1、政權:首要根本任務,加強政權建設、民主集中制、精兵簡政

“三三制政權”(共產黨員/非黨左派進步人士/中間人士)

2、經濟:1940——1943 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 減租減息 大生產運動

3、文化:延安自然科學院

4、思想:1938年9月-11月 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

國化”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標誌思想得到成熟。

延安整風運動,反對主觀主義整頓學風,調查研究 黨的七大

第三節 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意義

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 9月2日簽署投降書

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  10月25日臺灣收回

 

中國的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的地位:反法西斯的主戰場 打亂了戰略企圖

                                減輕了壓力 提供了大量物資和情報

 

抗戰勝利的意義:1、重新確立了中國的地位,贏得了和平人士的尊敬

                2、粉碎了日本的圖謀,捍衛了主權和領土完整

                3、促進民族的覺醒,開闢了偉大復興的前景

 

中國革命勝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經驗

    原因:1、全世界抗戰時勝利的重要法寶

          2、世界所有和平正義國家支持

          3、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時決定因素

          4、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關鍵

    經驗:1、人  主要的勞動者聯盟 輔助的勞動者和非勞動者聯盟

          2、槍  堅持革命的武裝鬥爭 實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

          3、黨  加強共產黨的自身建設

 

 

第七章 爲創造新中國而奮鬥

第一節 從爭取和平民主制進行自衛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際格局與國際形勢:

    國際格局:帝國主義勢力削弱,民主力量增強,打破歐洲大國爲中心格

              局,形成美蘇兩極,美國擬定“全球戰略計劃”(扶蔣反共)

        國內形勢:代表階級與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代表民族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工弄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建國方案

 

    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團結的鬥爭:

        1945年8月25日 《對目前時局的宣言》提出“和平、民主、團結”

        1945年10月10日 《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確認和平建國

        1946年2月10日 國民黨破壞“陪都各界協會”19團“慶祝政協成功”

        1946年6月23日 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請願團在南京被國民黨圍毆

 

    國民黨發動內戰和解放區軍民的自衛戰爭:

        1946年6月26日 國民黨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挑起全國內戰

        1947年2月下旬  國民黨限令南京上海重慶中共代表撤退,國共破裂

 

第二節 國民黨政府處在全民的包圍中

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進攻階段

    劉伯承、鄧小平指揮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

    《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 “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

 

土地改革與農民的廣泛發動:

    《五四指示》 將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爲“耕者有其田”

    《中國土地法大綱》  廢除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實現耕者有其田

土地革命的積極作用:

    廣大農民對中國共產黨更加信任和擁護

    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

    大批青壯年參軍,人民解放戰爭由了鞏固後方和基本人力物力保證

 

國民黨統治的政治經濟危機: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大發勝利財,民衆希望破裂

    違背全國人民意願,實行發人民的內戰政策

 

學生運動的高漲:

    一二·一    1945年12月1日  昆明      反對內戰,爭取自由

    一二·三〇  1946年12月30日 北平      抗議美軍暴行,退出中國

    五·二〇    1947年5月20日  南京天津   反迫害,第二天戰線

人民民主運動的發展:1947年2月28日 臺北人民二二八起義

 

各民主黨派的歷史發展:

    民革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1948年1月1日  宋慶齡 李濟

    民盟    中國民主國盟          1941年3月19日 黃炎培 張瀾

    農工黨  中國農工民主黨        1947年2月3日  鄧演達 章伯鈞

 

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團結合作:

    重慶談判和政協會議期間,民主黨派作爲第三方面,一同反對國民黨反動派

     國民黨全面內戰時,民主黨派大多與共產黨一致拒絕國民大會,反對“憲法”

    民主黨派成員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4月30日 中共中央在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中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1949年1月22日 民主黨派和五黨民主人士聯合發表《我們對於時局的意見》

                       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國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略決戰:

    遼瀋戰役  1948.9.12—1948.11.2     林彪、羅榮桓

    淮海戰役  1948.11.6—1949.1.10     鄧小平等

    平津戰役  1948.11.29—1949.1.31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

 

南京國民黨政權的覆滅:

    1948年12月30日  毛澤東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

    1949年元旦        蔣介石”求和“企圖爭取時間

    1949年4月21日   毛、朱發佈《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發起渡江戰役

    1949年4月23日   佔領南京 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

    1949年底          解放全國大陸(除西藏)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 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

    規定了共產黨在政治、經濟、外交的基本政策

    中間從農轉工 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

    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

    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用

 

《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發表

    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農階級和城市小資階級聯盟,主要是工農階級

    團結民族資產階級 但不能使其成爲革命領導者也不應在政權主要地位

 

人民政協會議召開:1949年9月 北平中南海懷仁堂   《共同綱領》

    從法律上確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

    國體政體:人民民主專政   民主集中制

    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

經濟工作方針: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

外交工作原則:保障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維護持久和平的友好合作

中國革命勝利的主要原因:

    有了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工農、城市小資羣衆是主要力量,各界人士發揮作用

    國際無產階級和羣衆的支持

 

中國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

    1、建立廣泛統一戰線,一個 工農、城市小資聯盟

                          一個 勞動者和非勞動者聯盟

        2、堅持革命的武裝鬥爭,以長期的武裝鬥爭爲形式

        3、加強共產黨自身建設,着重思想建設、懲前治後、治病救人、批評和自我批評,整風思想     

 

 

第八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全面建立

第一節 《共同綱領》的全面實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的勝利完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

1、中國以新資產獨立於世界

2、創造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前提條件

3、政局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4、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爲社會主人

5、中國共產黨成爲全國的執政黨

面臨的嚴峻考驗:

1、能不能包圍人民勝利成果

2、能不能戰勝嚴重的經濟困難

3、能不能鞏固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

4、能不能經受執政考驗

1951年10月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大陸實現統一

土地改革及其他民主改革:

    1、1950年6月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掀起土地改革運動

    2、1950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廢除封建制度婚姻

國營經濟:沒收官僚資本 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

經濟好轉:七屆三中全會,《爲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而鬥爭》

          土地改革   工商業調整   國家機構所需經費節減

開展“三反”、“五反”運動:

     1951年底到1952年春 針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

    1952年1月針對不法資本家:反行賄、反偷漏稅、反盜竊國家資財、

                               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

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

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抓住恢復和發展生產力作爲工作中心

2、國家財政進性集中統一管理、不要“四面出擊”政策

3、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抵制腐蝕

獨立自主和平外交:“另起竈爐”“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1953年  彭德懷爲總司令

第二節 制定過渡期間總路線

新中國成立標誌: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主要經濟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

主要矛盾:內: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

          外:新中國和帝國主義的矛盾

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際步驟:

1、沒收官僚資本,確立社會主義性質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

2、將資本主義納入國家資本主義

3、引導個體農民在土地改革後逐步走上互助合作道路

提出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把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工業國

                                  1953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

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年中央正式提出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時期內逐步

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三節 開闢中國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對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

 

名稱

農業

手工業

原則

自願原則

——

組織形式

互助組(萌芽)

生產合作小組

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半社會)

供銷合作社

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完全社會)

生產合作社

 

農業改造的原則和基本方針:

1、走先合作化後機械化道路

2、充分利用農民生產積極性,由低到高實行積極發展,穩步前進

3、堅持自願和互利原則,發展一批鞏固一批

4、始終把是否增產作爲衡量合作社是否辦好的標準

5、要把社會改造同技術改造相結合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贖買政策 通過合同的辦法建立聯繫(初)

    國家資本主義是公私合營(高)

    企業利潤:國家所得稅、企業公積金、工人福利費、股份紅利

 

社會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7)第一個五年計劃

1、三大鋼鐵基地:鞍山、包頭、武漢

2、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瀋陽機牀廠、北京電子管廠、瀋陽飛機制造廠

3、交通:武漢長江大橋、青藏、新藏、康藏鐵路

意義:1、社會主義改造完成  標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是中國進

         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最重要標誌

      2、社會主義改造是在生產關係方面由私到公的偉大變革

 

 

第九章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第一節 良好的開局

1956年《論十大關係》: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我國建設成一個強大社會主義國家

內容:1、經濟建設:重輕工業協調發展,發揮建設積極性

      2、政治建設: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3、文化建設:“雙百”方針

意義: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共黨人開始探索自己社會主義

道路標誌,從經濟、政治、文化方面提出方針

中共八大:1956年9月 北京舉行

    主要矛盾:1、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和落後農業國現實的矛盾

              2、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和當前不能滿足人民需求的矛盾

    主要任務:儘快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爲先進的工業國

        內容:1、經濟建設:反保守、反冒進,平衡中前進

              2、政治建設:加強人民民主專制、完善法律、健全法制

                           加強民族團結、鞏固人民民主統一

              3、執政黨建議:健全黨內民主集中制、加強黨和羣衆聯繫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2月毛澤東 最高國務會議

1、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爲國家政治生活主題

2、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第二節 探索中的嚴重曲折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一大兩公”搞“一平兩調”

    1958年5月 中共八大二次會議 “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

糾正“左”傾:1958年11月 鄭州會議

    1958年11-12月中共八屆六中全會 《關於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

    堅持“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

廬山會議:1959年7月2日 “廬山會議”糾正“左”傾錯誤路線

國民經濟調整:1961年1月 中共八屆九中全會  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七千人大會:1962年1、2月中共中央七千人大會對“反右傾”進行平反

            1964-1965 第三節全國人大第一會議

            周總理第一次提出四個現代化(農業、工業、國防、科學技術)

“左”傾錯誤指導:1962年9月中共八屆十中全會  以階級鬥爭爲綱

“文化大革命”的發動:1965年11月10日 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

二月逆流:1967年2月中旬 對文革小組提出批評遭到壓制

九大召開:1969年4月1日—24日 九大將文革合法化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1971年9月 墜機身亡  “文革”理論和實際失敗

挫敗四人幫: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 “批林批孔”

            直指周恩來,試圖“組閣”

            1974年7月17日毛澤東建議周恩來擔任總理,鄧小平副總理

文化大革命結束:1976年1月8日    周恩來去世  天安門事變

                1976年9月9日    毛澤東去世

                1976年10月6日晚 江青反革命集團粉碎

 

第三節 建設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取得的成就: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基本建立

       1964年10月 原子彈    1967年6月 氫彈

       1970年4月 人造衛星   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理論貢獻

1、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兩步走”

       第一步,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2、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

3、社會主義發展階段:不發達的社會主義    比較發達的社會

4、加強共產黨自身建設: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鬥

5、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① 集中民主,紀律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

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② 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爲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③ 處理好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的關係,堅持長期共存、

互相監督的方針。

④ 保障人民當家作主;

⑤ 保護勞動人民利益、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社會生產力

6、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工農、輕重、中央地方並舉

7、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古爲今用,洋爲中用

8、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建設現代化正規化國防軍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

 

 

第十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接續發展

第一節 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和改革開放的起步

衝破“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1、凡是毛主席做的決策我們都要維護

                            2、凡是毛主席的知識我們都始終不渝遵循

     1978年5月11日 《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際意義:1、衝破“兩個凡是”思想,是一場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解放運動

          2、爲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12.18《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意義:1、衝破“左”傾錯誤,否定“兩個凡是”

      2、全面分析當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

      3、工作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 恢復民主集中制

      4、審查了歷史遺留問題和領導人的功過是非

平凡冤假錯案:1978年11月25日 平反“天安門事件”“反擊右傾翻案風”

              1980年2月 十一屆三中全會平反劉少奇 恢復名譽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1979年3月 鄧小平理論工作務虛會

                  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是四個現代化的前提

 

鄭重做出第二個歷史決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科學評價毛澤東及其思想:功績第一位、錯誤第二位

2、否定文化大革命 對重大歷史事件做出基本結論

3、標誌着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勝利完成

 

改革開放的起步: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廣

                2、1980年5月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

                3、1979年1月1日 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

第二節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經濟:1、1988年4月海南島經濟特區

      2、1990年鄧小平提出關於中國農業改革與發展“兩個飛躍”思想

         第一個: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爲主責任制

         第二個:發展集體經濟

      3、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政治外交:1、2000年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

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2、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

3、 1999年12月20日澳門

4、中共十二大: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5、中共十三大:一箇中心(經濟建設爲中心)

兩個基本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

三步走戰略(溫飽問題、小康水平、現代化)

              6、中共十四大: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7、中共十五大:明確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8、中共十六大:將“三個代表”寫入黨章

              9、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發展以人爲本

              10、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1、中共十七大: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經濟建設爲中心興國只要

                         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式強國之路

12、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第十一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第一節 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爲廣闊的發展前景

2012年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總佈局:五位一體(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

     總任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目  標: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塞罕壩精神:牢記使命、健康創業、綠色發展

四個全面: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從嚴治黨

歷史性成就原因:1、權當全國各組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鬥的結果;

2、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敬業履職、用於擔當的結果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以

習近平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

 

第二節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中共十九大(2017年10月18日—24日):

1、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黨的行動指南

        2、八個明確   十四個堅持   社會主要矛盾  紅船精神

2018年1月 中共十九屆二中  《中共中央關於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

2018年3月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改案》

國家指導地位: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節 不斷譜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 決定命運的關鍵抉擇  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巨大成就:1、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2、強軍興軍開創新局面(精兵之路);

3、一國兩制,國家統一(2005年3月,《反分裂國家法》)

4、深入展開全方位外交(上海合作組織);

5、黨的建設

共產黨部分重點會議記憶

一大黨,二大綱。三大聯國搞合作,四大五大淨瞎忙。

八一南昌第一槍, 八七政權要靠槍。秋收工農來戰鬥, 三灣改編新軍裝。

遵義生死轉折點,瓦窯戰線要統一。洛川綱領有十條,七大老毛思想立。

七屆二中進城忙,七屆三中復元氣。八大主矛搞建設,九大十大不能提。

十一三中搞開放,十一六中評價毛。十二小平提中特,十三別忘三步跑。

十三一中兩基本,十四澤民建市場。十五小平進黨章,十六三代要小康。

十七科觀入黨章,三屆人大現代化,務虛四項要堅持,十八三中改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