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淺談國小科學教科書中的小實驗妙用

小實驗 大作用

淺談國小科學教科書中的小實驗妙用

——淺談國小科學教科書中的小實驗妙用

新疆阿瓦提縣魯迅國小**

摘要:翻開國小科學課本,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實驗映入眼簾。這些小實驗看起來簡單,蘊含的科學知識卻十分豐富。可以說,在這些小實驗中,藏着科學的鑰匙,如果運用恰當,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讓他們願意去探究科學的奧祕。本文以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幾個小實驗爲例,對“小實驗的妙用”進行闡述。

關鍵詞:國小科學小實驗妙用

在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如星子般散落着許多有趣的實驗,在國小科學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要求,選擇其中較容易開展的實驗進行運用,讓學生們動手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是國小科學課堂上少不了的法寶。國小是學生們掌握科學知識、規律的重要階段,而科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書中的小實驗就像是一段段音符,能夠給學生以啓發,吸引他們投入到科學的學習中。那麼,這些小實驗究竟有什麼妙用呢?

一、激發學生興趣,變枯燥理論爲生動示範

一般的科學理論十分晦澀難懂,對於國小生而言,想要理解並掌握科學理論,並不十分容易,如五年級下冊《沉和浮》這一單元,如果教師單就“沉浮”進行文字說明,哪怕是說得天花亂墜,學生們對於物體在水中呈現的不同狀態背後所隱藏的科學祕密也可能只是淺嘗輒止,只會作簡單的判斷,如石頭放到水中,他們知道這是“沉”,泡沫放到水中,他們知道這是“浮”,而兩種材質放入水中爲何會呈現不同狀態就難以說出所以然了,再比如一個鐵蓋,如果輕放於水上其狀態是“浮”,而如果壓住鐵蓋放到水底,鐵蓋的狀態則變成了“沉”,那麼,哪種方式纔是科學的呢?判斷沉浮的標準又是什麼呢?很難說清,這個時候如果配以“小實驗”,“沉與浮”的奧祕便直接且簡單地擺到了學生面前。

在講授這一單元內容時,課本中穿插了許多小實驗,這些小實驗做起來都不難,只需要準備簡單的材料即可,如在爲學生講解物體的“沉與浮”時,準備小石塊、泡沫、回形針、蠟燭、螺母、橡皮、塑料塊和盛滿水的容器,通過不同物體在水中的特點,來引導學生了解“沉與浮”,讓學生掌握,觸碰水底的是“沉”,露出水面的是“浮”,而處於兩者狀態之間的是“懸浮”。不僅老師操作起來方便,學生也可自己進行操作。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些小實驗將科學理論轉化成了形象可感並且可親自動手實踐的“小實驗”,實現了枯燥理論變爲生動示範的轉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主動且快樂地在科學殿堂學習、探索,效果比單純進行講解要好得多。

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實驗,顧名思義是需要進行實地檢驗,需要動手親自實踐,因此,科學教科書中的小實驗實際上是爲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的舞臺,讓他們通過動手,獲得科學知識。

科學課程要讓學生接觸生動活潑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豐富多彩,要讓學生增加動手實踐的機會。[1]在五年級下冊科學教科書中,有許多簡單且能夠從生活中就地取材的小實驗,這些小實驗在課堂上可以進行,在家中也可以進行,對於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有很大幫助。比如在五年級下冊科學教科書第三單元課程講解過程中,就可以給學生留下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做一些實驗,以此培養學生的思考和動手能力。

該單元是《時間的測量》,對於學生而言,提到時間的測量,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鐘錶,而鐘錶是怎樣來計量時間的呢?在開啓這一單元之前,便可以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等待他們自己去發現。在課堂上老師可以拿出鐘錶作爲示範,讓學生仔細觀察鐘錶的結構,然後以問題爲引導,詢問學生鐘表盤上有什麼等,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思考,從而讓他們掌握鐘錶的構成及時間是如何流逝的奧祕。這樣的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給了學生更多的動手機會,也給了學生更多的引導,能夠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而不是一味等待老師給出答案,教學方式更爲生動,也更爲靈活。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這一單元中,也有很多能夠動手的小實驗,如用水測量時間、依靠太陽辨別時間等,學生可以通過親自動手製作測量時間的小工具來感知時間的流逝,判斷時間,一方面能夠增強他們對時間判斷的能力,一方面也培養了他們動手的能力,讓他們通過親自實踐,去感受科學的力量,發掘科學的奧義,更重要的是,實踐使他們完成了由認知到內化再到運用的轉變,對於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引導他們對科學進行探究大有裨益。

三、增強學生協作意識,加強學生聯繫紐帶

一個班級就是一個集體,國小階段是培養學生協作、團結意識最爲重要的階段,而一直以來,科學教學都提倡學生進行合作式學習,許多小實驗也只有在配合中才能進行,因此教師需要利用好小實驗,通過小實驗讓學生們學會互相幫助,讓學生們意識到集體的重要性,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團結他人。

在科學五年級下冊教科書中有許多實驗是可以分小組進行,如第一單元第四課《造一艘小船》,在這個小實驗中,同學們需要準備油性橡皮泥、墊片、水槽和水等材料,材料並不複雜,但需要經歷“設計-製作-測量和改進”這一過程,在這一實驗中就可將同學們分成小組,讓他們自由討論,經過討論形成設計方案,然後按照方案合力製作,最後進行測試,測試後繼續討論,總結出改進方法,最後進行改良,通過合作製作出一艘“團結之船”。在討論的過程中,同學們思想與思想碰撞出火花,行動與行動形成粘合,大家以讓小船成功浮起爲同一目標,相互配合、相互協作,這一過程,不僅鍛鍊了大家的思考動手能力,也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溝通,加深了彼此的瞭解,同時磨合了彼此的“棱與角”,在下一次實驗中,大家會更爲默契。

小實驗是對同學思考、實踐、默契度的考驗,也能夠增強不同學生的試驗能力。由於學生之間存在知識、習慣、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因此應合理搭配,使實驗能力強的學生得到更大進步,同時也能使實驗能力相對較弱的同學,得到及時輔導和幫助,獲得鍛鍊與提高。[2]所以,將合作融入小實驗,對於增強學生協作意識,加強學生聯繫紐帶十分有利。

如果說科學探究是科學的核心,那麼小實驗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媒介,學生可以通過小實驗獲得新知識、收穫友誼,產生對科學知識探索的興趣,總之,小實驗並不小,合理利用,對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乃斌·快樂閱讀:開心辭典·2011·6

[2] 王建萍·小實驗·大創新——國小科學教學中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3]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