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國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論文

國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論文

國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論文

摘要: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內容、通過生活化的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設置生活化的課外實踐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現實生活,將教材知識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樂於探究的意識,以提高學生的生活實踐技能。

關鍵詞:創設情境教學活動生活化

教育部統編人教版國中《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圖文並茂,以清新、自然的獨特魅力吸引着學生,幫助學生認識和解決在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關注學生對生活的體驗,體現了“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教學新理念。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做到“三貼近”,即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其中最主要的是貼近生活,要將學生的現實生活與教材知識結合起來,努力建造生活化的學生有興趣的課堂,引導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掌握基礎知識、提升生活技能,即讓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在生活裏找教育,爲生活而教育”,他認爲,教育起源於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實際而存在。

一、生活化課堂教學內容,激發興趣,產生共鳴。

生活化的課堂是一個師生互動、充滿靈性、動態生成的場所,其中主要是指課堂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生活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學生所熟知的生活素材來分析教材知識,運用與社會現實生活相關的創生性課程資源創設不同形式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與探究。在學生的參與和體驗過程中,課堂教學才能亮點紛呈,學生才能迸發思維的火花。

在教學“自由平等的真諦”一課時,教師創設了一個學生非常熟悉的情境進行教學導入:清晨早讀時間,八年級(7)班的教室裏,坐在一組的小強大聲向坐在四組的好朋友轉播昨晚球賽的精彩狀況。他越說越興奮,聲音越來越大,周圍同學頻頻向他投去不滿的眼神,但是小強完全不爲所動。 王剛實在忍不了了:“小強你能不能小點兒聲,這樣我們怎麼背單詞啊!”“關你什麼事兒,你揹你的單詞,我說我的球賽,這是我的自由,你無權干涉!”小強高聲回答。隨後兩人居然扭打了起來……教師提問:你如何評價他們兩人的行爲?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很快就針對問題展開了分享交流。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把現實生活搬進課堂,用生活情境再現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引發了學生感知和體驗渴望,啓發學生在預設的教育環境中去感悟、體驗、探究,從而達到學生情緒上的感染和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實現自我認識、自我感知、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

二、生活化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生成知識,提升能力。

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被固定在座位上不許亂說亂動,缺乏足夠寬鬆的自主、合作、研究的學習空間,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學習空間,模擬呈現真實的生活情境,爲學生營造了較爲寬鬆的學習氛圍。這樣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是生活化、多樣化的,教師通過音樂、視頻、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辯論會、故事案例分析、問題設置等創設不同形式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真實體驗、積極辨析、勇於踐行,從而激發學生理解和生成知識,提升生活技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教育部統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欄目設計的目的是建構“基於生活—反思生活—迴歸生活”的路徑,對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組織形式的生活化也提出了要求。從“運用你的經驗”進行課堂教學導入,利用“探究與分享”“閱讀感悟”活動內容來引發學生思考,利用“拓展空間”進行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參與實踐,“相關鏈接”“方法與技能”作爲課程資源,可讓學生閱讀後教師補充問題,變成活動探究。

在教學“自由平等的真諦”一課時,教師課件出示車輛對交通燈、風箏對風箏線所說的話,請學生上臺分角色扮演車輛和交通燈、風箏與風箏線,對“因爲你,我的自由處處受限”的言論作出一定的迴應,體驗和感悟必要的限制對於自由的意義。學生們身臨其境,在課堂這個活動空間裏通過角色扮演活動,更好地理解了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對的。

在這樣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交流更真實,大家共同觀察生活、分析問題、解決困惑,師生關係也更融洽,課堂上瀰漫着寬鬆、民主、愉悅的氛圍。這樣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有思想性、人文性、生活性,教學特色鮮明,從而能有效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領會教材知識,在課堂學習中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學會生活。

三、生活化教學實踐活動,加深體驗,規範行爲。

課外活動探究是指導學生從課堂迴歸生活,用課堂知識指導現實生活的有力幫手,也是讓學生用現實生活驗證知識、深化認識的有效手段,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拓展和延伸。作爲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不能只讓學生成爲你的忠實聽衆,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內心體驗,組織學生多觀察、勤動手、樂思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讓課堂教學真正迴歸生活。

在教學“自由平等的真諦”一課時,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法律意義上平等的含義”這一教材知識點,教師要求學生課前多渠道多角度調查瞭解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並在課堂教學中展示自己的課外實踐活動成果。學生們的分享可謂是一場視聽盛宴。大家用“男女同工同酬;人大代表的佔比情況,其中包括來自基層的工人、農民代表,另外還有一定的女性代表;韓國前總統朴槿惠的貪腐案;九年義務教育及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等事例來解讀公平的第一層含義,即同等情況同等對待,用“大學聯考給有特殊情況的考生加分;高層小區給殘疾人設置輪椅通道,公交車“老孕殘”專座,馬路劃分盲道”等事例來解讀公平的第二層含義,即不同情況差別對待。在交流和分享貫徹中,學生們體驗了平等的真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道德與法治課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和人文性。在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實地參觀、訪問、採訪、調查等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學校和家庭,在關注現實生活過程中獲得與教材知識相關的感性認識,在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中去增強內心的感受和體驗,進而將教材知識內化爲學生的自覺行動。

總之,生活是道德與法治課實現高效課堂的源泉。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樹立“把教學活動種在生活裏”的理念,爲生活而教育,用生活來教育。作爲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感受,藉助生活化的課堂教學內容、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和生活化的課外實踐探究活動,將教材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努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樂於探究的意識,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進一步拓展知識、體驗和感悟生活,讓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真正成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真情實感的教育活動。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

[2]義務教育學科教學指導——思想品德(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道德與法治 八年級教師教學用書(八年級上冊、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