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經濟論文

經濟全球化的專題論文【精品多篇】

經濟全球化的專題論文【精品多篇】

經濟全球化論文 篇一

《中國應對全球化的政治經濟戰略》

摘要:全球化是對今天國際體系的寫照,以全球生產體系、貿易體系和金融體系爲依託的經濟全球化將世界緊緊的聯繫爲一個整體。本文的思維將集中於全球化時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應對戰略,以對社會思維形成共鳴。

關鍵詞:全球化生產體系貿易體系金融體系

全球化時代國際社會仍然盛行現實主義的邏輯,各個國家行爲體要積極應對全球化的挑戰。中國自然亦當如此。

一、政治戰略

中國已經是世界重要的經濟大國,目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位。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就是世界上主要的政治大國。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廣闊的疆域,豐富的資源等等,這些都是中國成爲世界政治大國的資本積累。同時,中國是主要的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在蘇東劇變,兩德統一,冷戰結束以來,中國的紅色政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一心一意抓生產,搞建設,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堪稱引領社會主義的一面旗幟。並且,中國在廣大發展中國家中擁有重大的影響和話語權。因此,作爲

如此重要的政治大國,其所採取的政治戰略要十分慎重。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政治戰略要着眼於時代背景,要着眼於中國實際,要即顧及世界穩定與繁榮又關切中國主權。“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擴張並處於主導地位,並且世界經濟的信息化,市場化以及自由化將世界牢牢地整合爲一個整體。各個類型和層次的行爲體相互交織相互滲透,利益合成爲一體。這樣,用戰爭與革命的思維來看待今天相互依存的世界已經不符合時宜。經濟的相互依存要求世界的和平。只有和平的處理各類事務才能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爲世界各個類型和層次的行爲體謀得共同的福利。着眼於“和平”這個時代的主題,中國的對外政治戰略要以維護世界局勢的和解和世界的平等互利,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作爲自身的立足點。這也是今天我們一些對外實踐理論依據。對外“和平”的政治戰略集中表現在我們的“和平崛起”戰略上來。我國對國外經濟技術援助不摻加任何別的特殊條件也是推動和平外交戰略的重要表現。“發展”是另一個時代主題。發展不僅涉及發達國家而且涉及發展中國家,並即有自身的發展也有國際社會共同的發展。中國的發展戰略即要能夠促進中國的發展也要有利於世界的共同進步。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能夠在中國這樣的一個大國維持經濟的長期快速穩定發展,從而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就業以及生產生活問→←題本身就是對世界發展的一大貢獻。中國在保持自身發展的同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爲世界其他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繁榮與穩定帶來幫助是對世界大發展的貢獻。

二、經濟戰略

經濟因素處於社會各個因素的基礎地位,一切政治、人文等因素都是建立在經濟因素之上的上層建築。正是經濟因素的重要地位,制定好一個國際的經濟戰略對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一個國家的經濟戰略要從國內國外兩個層面考慮。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遼闊疆土和豐富的資源以及最大的內部市場。同時,中國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底子薄負擔重。考慮中國的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經濟戰略需要從中國國情出發。

首先,要繼續積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開創了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建設步伐,成功的自計劃經濟體制向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並取得了一些成就。市場在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價格機制的主導性機制地位顯著;建立了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局面;宏觀調控體制初步建成,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已經基本形成。

實踐證明,中國至今所取得經濟建設成就及社會發展所處於的狀態是與中國所採取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分不開的,而這些體制的改革是與中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分不開的;伴隨着中國今後更加深入的參與經濟全球化,中國的市場經濟制度必將得到完善和發展,更加符合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和途徑,也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創造更爲重要的制度基礎和保證。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與中國的經濟全球化參與程度相輔相成發展。中國要想進一步的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並在新的國際機制中把握好方向就要積極推進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

其次,要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成爲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制度的制定者,而不是經濟全球化的反叛者。經濟全球化是一個世界發展的總的趨勢,是國家行爲體無法拒之門外的客觀潮流。經濟全球化得主要表現世界經濟的信息化、市場化、自由化是全球經濟的集中寫照。科技革命特別是近些年來的信息革命極大的加快了全球信息的整合,世界真的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信息技術加快了知識經濟資源在全球的快速傳播;世界經濟的市場化以及世界各個國家市場的一體化將“市場”這一個無形的手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應用於世界的各個角落;正是世界經濟的信息化和市場化令世界經濟自由化成爲現實。實踐證明,誰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贏得先機,率先在科技革命以及市場化改革的關鍵時刻把握好了自身命運,推動了自身的科技信息化和經濟市場化,誰就可以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主導地位,爲自身贏得主動,令自身收益。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論文 篇二

經濟全球化自21世紀代以來發展迅猛,表現爲生產、市場貿易及金融等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爲中國經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經濟全球化是社會斌予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次契機,我們要抓住這一契機,積極制定應策略略,實現中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經濟全球化機遇經濟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及表現

經濟全球化自二戰後蓬勃興起,又叫世界經濟國際化,是指世界各國經濟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環節的全球趨同化趨勢。

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有:

1、生產的全球化:生產的目的是爲了滿足人們需要,它不僅爲了滿足本國的人民,而且也爲滿足全球人們;經濟全球化使得生產過程的分工與協作在國際空間中進行更加頻繁,以便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2、市場貿易全球化:國際貿易發展速度加快,超過了生產的增長速度。

3、金融全球化:經濟全球化還表現在金融全球化,即一個國家的金融活動日益與國際間的金融活動融合在一起,即資金的籌集、分配和運用,超越國家疆界,在全球範圍內進行。

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今天,經濟全球化已成爲強勁的時代潮流,但是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加快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又擴大了世界經濟貧富差距。如果不能有效地制約它的消極的發展因素,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也將陷入困境。

(一)經濟全球化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1、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推動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更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是我國對外開放獲得的最主要的利益。也就是說,經濟全球化加大了我國對外開放力度,更大的發揮我們的比較優勢,形成了我們的競爭優勢,從而推動我國整個經濟增長。

2、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深化我國國產業結構調整,爲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機遇。經濟全球化完全打破了我國經濟以前的自我封閉形式,促使我國經濟更好的融入世界經濟大環境之中。同時,快速增長的國際貿易也給我國調整了產業結構,讓我國產品需求從內需擴大地全球,獲得了由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的更大經濟空間。

3、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提高我國的社會福利水平。我國加入WTO,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降低,產品和生產要素流動的避開了人爲的限制,產品價格和生產要素流動避開了扭曲,商品可以在世界範圍內更加自由的流動,各國的消費者可以享受更加豐富的商品,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

(二)經濟全球化也給我國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挑戰

1、經濟全球化增加了國內經濟波動的可能性。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世界金融一體化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中國國內經濟的穩定取決於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的影響。國際性的經濟波動,如金融危機等,必定會波及整個世界經濟,使各國的經濟發展不同程度地受到衝擊。

2、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管理職能提出了挑戰。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特別是世界金融一體化使得各國相互依賴。當任何一個國家出現了內部失衡,很快會影響到與其有緊密聯繫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世界各國陷入失衡和危機的境地。在這種情形下,就要求我國務必要提高我國的經濟管理職能,防範由其他國家傳導的金融風險的發生。

3、經濟全球化將使中國政治更加不穩定。主要表現在:國家主權受到專門國際經濟組織的約束。爲西方發達國家干擾我國提供了更多發熱機會和藉口。

4、經濟全球化增大了發展中國家經濟運轉的風險。由於長期的殖民掠奪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的理由,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在國際經濟風險面前更具脆弱性。

三、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不僅是一種潮流,更是一種現實。經濟全球化給予了各個國家民族大發展大飛躍可能性的時機,又使每個國家民族的存活力既受到了嚴峻考驗。競爭中,我國就只有採取積極有效的策略,才能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趨利避害,跟上時代的步伐。

1、堅定不移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當中去。經濟全球化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係變化的總體趨勢。因此,應解放思想,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2、大力調整我國經濟結構,集中保護國內民族產業,努力擴大國內需求,一步一步減少經濟增長對出口的高度依賴,進而減弱世界經濟增長對我國不利的影響,以及減小金融危機等的傳導。

3、加快我國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強宏觀調控與有效的監管。在我國加入WTO後,我國金融業進一步開放,所以要求我國要注意穩妥、有制約地進行。我國也必須進一步規範國內金融市場,提高金融機構信息透明度,保證我國金融行業健康穩定地發展。

4、要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結合起來。目前,經濟全球化下我國與國外的經濟密切聯繫,而且近幾年都出現了雙順差的情況。所以我國經濟的發展既要自力更生又不盲目排外;既獨立自主又不閉關自守,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健康的增長。

5、注重科技的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創造了知識資源,以確立應對全球化的根本之策。我國應該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有效地實施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真正把科教興國落到實處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由提供海量免費論文範文的整理提供,希望對您的論文寫作有幫助。,爭取使我國成爲科技大國。

參考文獻

[1]嶽躍。論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發展[J]。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

(02):34-37.

[2]徐忠,海洪芳。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其應對措施[J]。經濟理由探索,2011(03):8-12.

[3]關春芳。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及策略[J]。林區教學,2010(06)。

[4]耿亞萍。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策略研究[J]。商業環境,2009(03)。

作者簡介:楊洋(1989-),女,江西上饒人,江西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

(編輯:陳岑)

淺談全球化時代世界政治經濟十大趨勢論文 篇三

如今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爲全球經濟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和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發揮優勢,規避風險,應對挑戰,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那就要求我們既要從實際出發,學習西方市場經濟發展的先進經驗,以開放帶動改革,以改革促進發展;要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摘 要】

經濟全球化對於我國經濟社會等各方面事業發展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本文着重對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有利機遇以及風險挑戰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總結,並針對性的提出我國應對經濟全球化應當採取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機遇;挑戰;對策

一、引言

經濟全球一體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正在給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領域帶來深刻的變化和影響,充滿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新的挑戰,尤其是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經濟全球化讓我國經濟更加全面的融入世界經濟當中,國內國際貿易得到飛速發展,然而面臨的各種新的挑戰更加不容輕視。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第一大經濟體,我們只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積極採取合理的措施和策略,趨利避害,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經濟全球化更好地帶動我國社會各方面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有利機遇

第一,經濟全球一體化發展爲我國充分利用國內外優勢資源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全球範圍內的資源得到最優化的配置,讓各國經濟發展得到密切的聯繫,作爲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充分展示自身優勢,促進各國優勢在互相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完成互補。就我國而言,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在勞動力成本和市場規模方面的優勢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得到凸顯,有助於我國進一步的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同時,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也將有助於對國內市場與資源約束的克服,更加有效地利用好國內國際兩種市場中兩種資源,從而更好地壯大我國經濟實力,有關這一點最好的例證就是近五年來,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增長率分別保持在17%、22%、4%、19%、17%,外商直接投資分別增長19%、24%、3%、17%、14%,對國外資源的利用加大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騰飛式發展(中國統計年鑑,2011)[1]。

第二,經濟全球一體化發展促進我國企業得到更加快速的發展壯大,讓我國企業逐步增強自身參與世界市場的綜合競爭力。通過經濟全球化發展,將進一步提升國際間社會、經濟、文化等多領域合作交流的質量,推動我國企業參與世界經濟發展的層次,一大批跨國公司陸續進入我國市場,並在我國各地成立建設自己的子公司,這就讓我國企業有了直接面對和學習最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生產技術的機會,與此同時,也在正面激發了我國企業在整體產業水平和規模方面的發展,從而我國成功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積極地發展機遇。

三、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與挑戰

第一,國內企業市場份額和競爭力受到削弱。隨着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外資在我國國內的投資不斷增多,而我國的民族產業在這一過程中必然受到巨大的威脅。首先,招商引資中對於外資的優惠政策無形之中削弱了我國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其次,相關主管部門對外資投資形式掌控不全面,致使對外資的管理出現失控,國內市場大面積落入外資手中,導致國內企業失去大面積的市場份額,再者,外資企業在人才競爭方面給國內企業造成重創,國內企業出現嚴重的人才流失,進而給民族產業發展造成巨大威脅。

第二,金融產業面臨的風險與日俱增。隨着金融保險業參與經濟全球化大潮,我國的金融市場存在着遭受國際遊資衝擊的風險,金融調控難度顯著增加,首先,我國的金融改革相對滯後,尚不健全成熟的金融體系在金融監管方面的能力欠缺,在面對國際遊資衝擊的情況下很難有效面對。再者,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業的發展遠遠超過我國,我國的金融行業幾乎沒有任何市場競爭優勢,比如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000家銀行中,美國、歐洲以及日本就囊括了650家,在金融資產總量中佔據了78%(中國經濟日報,2011年12月),顯然國外金融行業佔據着壟斷地位。其次,隨着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金融利率和匯率的變化將被對應的資本流動效應相抵消,國家宏觀調控的難度自然就增加了,風險也增加了[2]。

第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就業壓力將進一步加劇。經濟全球一體化發展讓我國原本就相對薄弱的服務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受到外資的巨大沖擊,進而出現大批的失業問題,且隨着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國外優勢產品和服務進入我國市場,國內相應領域的產品和服務被迫降價,比如我國農產品遭遇國外優質廉價的肉製品、水果、奶製品等的競爭,部分企業經受不住巨大沖擊,就出現倒閉和裁員的現象,這就導致失業人口的不斷攀升,就業壓力劇增。

四、應對經濟全球化應當採取的對策措施

第一,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經濟全球化需要我們更好地利用好經濟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提升我國綜合競爭力,這就需要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進一步的完善操作。首先我們應當重視市場的巨大作用,充分認清國內外市場中的各種經濟成分的巨大作用,嚴格遵循市場規則和規律對企業經營機制進行有效地轉變,構建與市場要求向符合的經營管理體系,再者,政府部門切實做好職能轉變,通過政企分開、明確職責的落實,消除阻礙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公務因素,有效發揮市場的調節機能,讓企業獲得更大更有利的發展空間,當然,我們還必須一如既往的堅持和擴大改革開放,破除舊的體制約束,改善黨的領導,抵禦和防範腐敗問題。

第二,構建有效的風險因素防範機制。隨着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和深入,我國面臨風險,尤其是金融風險也與日俱增,這裏我們應當密切注視世界金融市場的發展動態,構建有效地風險防範機制,首先要構建一套穩健健全的財政貨幣政策、宏觀經濟政策、金融運行機制,從而有效防禦外在衝擊。通過完善健全現有社會信用和金融法律制度體系,提升金融單位的風險防範意識和防範能力,再者,要進一步強化職能監督部門的市場監督力度,完善現有金融風險預警機制,最周,大力做好商業銀行機構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工作,加強對信貸比例的控制,有效化解和防範不良資產問題。

第三,大力做好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加強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始終是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重要策略。只有做好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轉變我國創新能力落後以及自主研發實力滯後的劣勢局面,從而逐步在高新技術行業超出發達國家,獲得更加有利市場競爭地位,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創建有效的國家科技創新題詞,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氛圍,加大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投入,大力重視和發展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義務教育,真正將科教新過和創造知識資源落到實處。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經濟全球化對於我國經濟社會等各方面事業發展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必須在充分認可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積極推動作用的前提基礎上,清醒認識到其中存在的挑戰和分先,並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才能更好的踧踖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魏傑,世界經濟前沿問題[M].中國發展出版社,2011.

[2]程恩富。經濟全球化與中國之對策[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

淺談全球化時代世界政治經濟十大趨勢論文 篇四

摘要:

中西倫理思想在不同的傳統背景下發展而來,無優劣之別,只是在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上旨趣迥異,具有不同的特徵。普世倫理是一種共享的全球性道德理想,需要在全球各種文明中尋找思想的資源。中西倫理思想異中有同,各有所長,隨着發展中文化衝突與融合的加劇、全球意識的形成,唯有以此之明啓彼之暗,取彼之長補此之短,才能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倫理價值體系,使普世倫理的構建成爲可能。

關鍵詞:

中西倫理思想;全球化;普世倫理

中國加入WTO後,我們直接或間接地覺察到它所帶來的更深層次和更大範圍的問題:今日之中國、今日之中國人如何才能成功地“融入”今日之世界的“全球化”進程,何以才能夠有效地應對以“普遍化”爲追求的世界局勢。今天的全球化是世界各國面對一系列全球性問題而形成的全球化,是發達的西方國家同所有發展中國家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形成的雙向、多向互動關係的全球化。

當今中西文化撞擊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中西倫理價值觀的衝突。中西倫理價值觀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中國文化的泛道德主義和西方文化的自然主義。中國文化傳統有把私利與公利相對立的傾向,基本上都是重義輕利、羞於言利。西方很少討論人性善惡問題,尤其是近代以來更多的是強調抽象的人性論,認爲人的自然本性是趨利避害以求自保[1]。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整體與個體,道義與功利,情感與理性[2]。這爲我們理解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視角。

中國傳統倫理的一個基本價值取向就是重整體輕個體,它體現了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根本性質。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爲基礎,而後者則是以中華民族共有的儒家思想爲基礎的涵括其他文化的體系[3]。在農業生產作爲人們主要經濟活動的傳統中國社會裏,經濟活動的簡單化導致家庭成爲中國社會的核心,人們以家庭的模式來建構國家。所以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一體的模式決定了中國傳統倫理以重整體輕個體爲基本特徵。忠、孝是整體主義集中表現出的兩個基本道德原則。個體附屬於家、國這樣的社會體制中的實體。個人利益無條件地服從、隸屬共同利益,這實際隸屬於共同體的代表——君主。重整體輕個體的傳統價值觀也產生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一方面整體主義價值觀使“自我”無法生長,個體基本上是消解在羣體之中的。羣體是個體生活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從而導致個體對整體的畏懼和依賴心理。這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的弱點所在。而另一方面,整體主義價值觀又使個人具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這種責任意識在民族危難關頭又往往可以轉化爲以家族情感爲根基的愛國主義。相應地,崇尚個體(自我)是西方倫理價值觀的一個基本取向,它體現了西方價值觀的根本性質。西方很早就有了以交易行爲的基礎的商品經濟,有了自由、平等權觀的觀念,這成爲重構個人價值的制度和觀念形成的條件。這種個人主義主張在人己、羣己、公私關係上突出個性自由和個人權利,強調個人對社會的獨立性。在西方人看來,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有個人纔有社會整體,個人高於社會整體。個人主義的倫理價值觀的核心就是個人價值,個人利益的至高無上性和個人行爲、個人生活方式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個人主義是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歷史形態,它以自我爲中心,強調個體的獨立性,提倡每個人應表現出自己的個性,越表現出自我個性越能體現人生的價值,這恰恰是發揮天賦才能、迸發創造力火花的前提和源泉,對維護個人的自由與權利以及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因其這種個人至上的個人主義在社會個體中,塑造出來的是完全的利己主義,繼而伸張了人性之惡,使西方的個體獨立性走上了極端個人主義的窮途末路。實質上西方社會的道德危機,並非個人不遵從道德,而是其道德自身的危機,即個人主義的危機。

在處理義利關係問題上,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從道義出發,把義與利、公與私對立起來,是中國倫理學的主要特徵。這種價值取向充分肯定了道德對於人格完善和社會和諧的價值和作用,揭示了道德的社會本質及其倡導道德活動的意義。由於它過分重視封建倫理綱常,輕視物質利益,剋制了人們的物質慾望和生活追求,壓抑了人們的創造才能,助長了崇尚空談的社會風氣。西方人重視道德的功利性,重利輕義思想始終佔據地位。在義、利關係上,西方是重利輕義,儘管他們強調分配的正義,選擇的正義,但都是與利益直接關聯的,謀求利益是一切行爲的終極目的。這種義利觀的長處是充分肯定了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合理性,在一定意義上刺激了生產和生活的發展,促進了西方現代化的實現。但同時又肯定義就是利,混淆了“義”與“利”的界限,使道德變成了僅僅是追求利益的工具。另外,西方倫理在肯定道德的功利作用的同時,過分追求個人利益,把個人利益看得高於一切,逃避了社會所規定的個人應負的社會責任和個人爲社會應作出的貢獻,造成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氾濫,危及社會。

情感與理性均爲人性,中國傳統文化也強調理性主義,但是基於人性、人情基礎上的情理。情爲理先,由情入理,以理論情,情理融一。人們日常的主要社會行動是家庭性的行動,人們面對的社會關係主要也是大家庭的關係。因此從家庭出發,以血緣關係爲依據的倫理性道德,就成了人們日常行動的主要價值取向。生活中的感情化,使中國社會形成了一個富有人情味的社會,但由此也給社會發展中的公正和效率帶來了無窮的變數。然而這種親情倫理極易形成排斥理性的泛情感主義,對事物的判斷往往是以人情原則爲最終根據而非原則或公道,這勢必導致我國長期以來“人治”盛行而“法治”薄弱,有法制而無法治的局面難以徹底改觀。西方社會的根基在個人,西方倫理把個體從家庭和現實社會中抽取出來,進行“原子”式的分析和類的抽象,從而使個體獨立化、抽象化、理性化,並把理性和獨立性認定爲個體的基本道德價值。所謂“理性”,就是指人的理智能力,進而演變爲認識能力。西方人在理性與感情之間畫出了一道明確的界線,界線兩邊是不具有替代性的。純粹的理性依照一定的邏輯規則進行推理判斷與反思,強調理大於情,寓情於理,主張公平競爭,不崇拜權威,不畏首畏尾、瞻前顧後以迎合他人,爲西方鍛造了一個井井有條的社會秩序,對民主法制的建設起了推動作用。但對人的理性和獨立性的道德設定,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對立。可以說正是由於這種對立,促使西方在競爭中不斷髮展。也可以說正是由於這種對立,導致西方在競爭中矛盾與衝突接連不斷。

這兩種差異懸殊、截然不同的經濟基礎和文化背景,造成中西雙方在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上旨趣迥異,因而中國倫理文化和西方倫理文化無優劣之別,只有特質上的差異。無論是西方現代性的還是東方傳統的,也無論是宗教的還是世俗的,都無法單獨滿足現時代的道德文化需要。中西倫理思想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人類文化具有相似性,普遍性的價值是存在的,是可以交融的,東西方文化最終在人的本性和基本的人生問題上是可以共通的。普世倫理是協調人類行爲的規範之一,當下已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其建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已經爲各國不同的人羣所認可。

普世倫理,指的是對一些有約束性的價值觀,一些不可取消的標準和人格態度的一種基本共識,沒有這樣一種在倫理上的基本共識,社會或遲或早都會受到混亂或獨裁的威脅,而個人遲早也會感到絕望。普世倫理作爲普遍的倫理規範,其建構需要從各個民族的文化資源中汲取營養。正如布勞德所指出的,“人處於進退兩難的困境,半是野獸、半是天使。”[4]普世倫理站在整個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高度,以整個地球上的人類爲單元,在承認、尊重並保持文化多樣性的同時,發掘出能夠普遍適用和遵循的倫理準則,尋求“在多樣性中實現統一性”。普世倫理首先是各種價值觀的相互理解和融合,它以區域倫理爲資源,而區域倫理又必然融入普世倫理之中。作爲普遍價值的普遍本身不是一種絕對的普遍,不是針對所有人並適用於所有時間、所有地點的,即不是一種事實的普遍,可以通過經驗的觀察和歸納來驗證的普遍性,而是一種價值的普遍,是一種表述上的應當的普遍。這類普遍性命題只能爲特定的文化所認同,有時甚至只能爲自我所認同[5]。作爲普遍價值的最高形式,普世價值的建立必然受價值普遍性自身邏輯特性的限制,不能指望它在價值上獲得很高的共識,而只能是少數的、低限度的。因而,這種普遍性是涵容着主體不同體驗的具體普遍性,是一種允許接受和理解上有差異的普遍性。這也說明普世價值只能是一種低線價值,只能以降低它的下限來求得它的普世性:底線越低,普世性越強。只有當我們這樣去理解普世性的時候,才能找到普世價值。如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概括和凝結而成的、其中所蘊涵的理論精華和積極精神,作爲中華文化的靈魂,這些價值觀對中國人的人生選擇和人格塑造,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構和民族精神培育,對民族的凝聚和社會的發展,都發揮過極其深遠的積極作用,具有超越歷史條件的普遍性,不能因爲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這些糟粕就否認它的普世性。中西倫理思想在不同的傳統背景下發展而來,具有不同的特徵,但差異之中也有其相同性,普遍性的價值是存在的,是可以交融的,東西方文化最終在人的本性和基本的人生問題上是可以共通的。尋求“普世倫理”,需從各個民族文化傳統中吸取資源,在尊重各民族傳統倫理價值的基礎上,發掘和利用有利於建構普世倫理的思想和觀點。這種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多元文化的互動中會有一種關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趨同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以及不同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6]。

以此之明啓彼之暗,取彼之長補此之短:吸收中國倫理中重情感、重道義、重和諧的合理內核,剔除其輕理性、輕個體的侷限;吸收西方倫理中重理性、重意志、重個體的特點,剔除其理性至上、輕情感、輕人倫的侷限。只有這樣,才能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倫理價值體系,使普世倫理的構件成爲可能,使真正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具有普世意義的倫理體系成爲可能,實現現代中國倫理價值重建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玉榮。從倫理學的視角看中西人性論的差異[J].學習與探索,2006,(6):42-45.

[2] 陳超。考量中西倫理價值觀的差異與會通[J].新視野,2007,(3):52-54.

[3] 張立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85.

[4] C. D.布勞德。 五種倫理學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228.

[5] 袁景衡,餘豔。從普世性看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J].江西社會科學,2007,(7):184-187.

[6] 譚穎沁。中西文化整合與我國文化發展[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2):103-106.

淺談全球化時代世界政治經濟十大趨勢論文 篇五

[摘要]

經濟全球化是國際經濟開展的必定趨勢,是誰也無法逃避的客觀實際。但經濟與文明密不可分,當經濟全球化趨勢顯着加速之時,國際各種文明也呈現出某種全球化的交融趨勢。所以,“全球化”首要是經濟全球化,表現爲出產力全球化、交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等。可是,全球化的內在決不限於經濟層面,它必定以某種方法滲透到政治和文明損域,必定包括深入的文明內在。

[關鍵詞]

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 文明全球化

全球化是建立在本錢、出產、通訊、技能一體化之上的,但它首要是經濟的全球化,或者說“全球化的首要象徵是經濟的全球化以及信息傳達的全球化”。可是,跟着經濟日子的一體化,各國的政治和文明或遲或早也會呈現同質化的趨勢。所以,全球化既有經濟的涵,又有政治的和文明的內在,它既是“一種文明景象、政治景象,又指一種經濟景象”。

一、作爲作用於全球化中心的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現已是誰也無法逃避的客觀實際,是國際經濟開展的必定趨勢。只需一個國家對外開放,它就必定要被歸入經濟全球化的軌道當中,我國也不例外。所以,對於我國來說,與其被動地進入經濟全球化進程,還不如主動地參加經濟全球化進程。一些專家指出,我國參加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只有着無法逃避的必定性,並且也是完結經濟現代化的必經之途。對於開展我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爲它們趕超發達國家供給史無前例的大好機會,是他們在經濟上後發先至的必經之路。

全球化是一個全體性的前史開展進程,各國在經濟上的日益同質化或一體化,一方面請求不一樣的國家一起的遊戲規則和準則組織,另一方面它反過來也勢必要影響國際範圍內的政治日子和文明價值。在首要重視經濟全球化的一起,不斷增加的國內專家也開始重視非經濟範疇的全球化疑問,特是政治、法令和文明的全球化疑問。

二、經濟與文明交融的基本理論

在人類文明開展的進程中,經濟和文明密下可分。從廣義上講,文明指人類社會在其前史實習進程中發明的物質財富和精力財富的總和。此文明又言文明,即物質文明和精力文明。從狹義上說,文明指社會的認識形態,包括政治、法令、道德、價值觀、哲學、藝術和宗教等方法,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準則和組織機構。文明是一種前史景象,每一社會、每一年代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明,並跟着社會物質的開展而開展。作爲認識形態的文明,是必定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又作用於必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需求指出的是,跟着民族的發生和開展,文明具有民族性;經過民族方法的開展,構成民族的文明傳統。因爲經濟與文明的聯絡非常密切,文明是經濟的反映,當經濟全球化趨勢顯着加速之時,國際各種文明也呈現出某種全球化的交融趨勢。

馬克思、恩格斯在談到國際市場開闢時,認爲國際市場的開闢,不只打破了以往各地方、各民族在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況,代之以各地方、各民族的互相來往和互相來往而走向國際,並且文明上的精力的發生也是如此,不斷打破本民族文明在地域上的限制而提煉國際文明的共性,使各民族和各地方的文明與文明走向國際,構成人類同享的、公共的文明財富和資本。

跟着全球經化進程的深化,信息、通訊、交通、計算機、衛星、網絡等技能的開展,使國際各國間的間隔減小、經濟和文明間的聯絡增強。文明的共性日漸逾越各民族文明的特性,變成全球認識的主要表現。

當然,經濟全球化與文明的聯絡,不該簡單化。經濟開展和文明開展並不常常成正比。經濟不是文明的專一決定性要素,更不是那些具有認識形態性的文明的專一決定要素。

與科學技能的開展相比較,文明藝術的開展更具特殊性。跟着20世紀科學技能的一日千里,四輪馬車和蒸汽機早已送進前史博物館,可是在四輪馬車和蒸汽機年代發生的優異文明藝術,並沒有跟着那個年代的曩昔而被大家忘記,相反,它們以自個的認識價值、審美價值、一起的藝術魅力,仍然和咱們日子在一起,同咱們日子的年代休慼相關,持續給咱們以享用和啓迪。這是物質出產和精力出產的一個顯着不一樣之處。在國際文明開展史上,各種文明、文明既互相區別、牴觸,又互相交流、交融,一起堅持自身的特點,由此推進國際文明的不斷開展。儘管國際文明存在着多樣性和差異性,但又具有一起性和趨同性的一面。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年代,以微電子技能和現代通訊技能爲主體,以全球信息互聯網絡的構變成象徵的信息技能革命,已使全球聯結成一個緊密聯絡、互相依存和互相聯動的信息全體。

所以,“全球化”首要是經濟全球化,表變成出產力全球化、交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等。可是,全球化的內在決不限於經濟層面,它必定以某種方法滲透到政治和文明範疇,必定包括深入的文明內在。

經濟全球化爲文明帶來的改變更直接地在大家的平時日子中表現出來,經濟活動的頻繁往來。信息獲取的快捷和豐厚,各種強勢文明要素逐步在國際範圍內瀰漫開來。相對於傳統的人類文明格式而言,這種文明交流交融的新趨勢是一種文明立異景象。在大家的平時日子經驗中,最直接的同化感觸更多地來自文明,各種文明表象,如報刊、文娛、資訊、廣告等等的同化趨勢現已變成不爭的實際,最顯着地表如今花費範疇中,大家所花費的文明產品以及花費行爲中的文明品位大都現已同化與發達國家的水準。文明自身現已變成市場經濟體系中的一個要素,文明現已商品化了,作爲經濟全球化的直接產品和有效組成有些的文明的全球化也現已完結。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明

文明全球化是爭辯較多的一個疑問。自從近代我國對外開放後,一向就存在着“西化論”和“國粹論”兩種極不一樣的思潮。可是,改革開放後邊對着全球化的衝擊,西方的流行歌曲、新潮服裝、熱銷書本、時髦學說和價值觀念紛繁在我國安家落戶,文明的全球化實際上也或多或少現已變成一種不爭的`實際。無情的實際使傳統的國粹者失去了辯護之力。國內專家所說的文明全球化首要是指逾越本鄉文明的文明認同和價值認同。或者說倡議一種所謂的“全球文明”。有的專家這麼來證明這種建立在全球社會化進程之上的全球價值或全球認同的必定性和實際性:人的社會化進程總是在某種文明環境中完結的,今日,大家賴以生長的文明環境現已超出了民族的和國家的界限。一個地球人從他誕生的那天起,就處在來自全球的文明信息的圍住中,在享用和接受着屬於全部地球的物質文明和精力文明,這個全球的社會化進程,使得一個人首要變成一個地球人,然後纔是我國人、美國人、法國人等等。儘管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仍然在相當程度上堅持了其各自的特性,它們又進行了有些的交融,全球文明恰是這種交融的產品。全球文明的發生意味着一種逾越國界、逾越社會準則和逾越認識形態的遍及價值現已作爲一種實際存在於世。

正如很多專家清醒地看到的那樣,我國政府活躍奉行對外開放政策,標明我國政府正在以活躍的情緒參加全球化進程,也恰是絕大多數我國專家的一起呼聲。參加全球化進程對於我國這麼的開展我國家來說不是情願不情願的疑問,而是如何選擇機會和方法參加的疑問。正如一位專家所指出的那樣,我國專家有必要“充分認識到實際上以發達國家爲主導的全球化趨勢的嚴峻效應,即機會與應戰並存”。所以我國作爲一個開展我國家應當小心地、審慎地參加全球化進程,着重選擇參加的機會和方法。

參考文獻:

[1]譚君久:對於全球化的考慮與討論。全球化的悖論

[2]王朝才柳劍平:國際經濟全球化與我國經濟安全。經濟全球化與我國經濟安全戰備的選擇。全球化與我國1998

[3]黃衛平:全球化與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全球化的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