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經濟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經濟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經濟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範文一: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篇一

摘要:伴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農業經濟始終在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據着至關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解決人們生活溫飽問題的關鍵,還是促進我國經濟水平和社會生產力不斷髮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在現代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加強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過對我國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培養模式實現途徑。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引言:

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是改革開放後新興的一個專業,它對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現代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在不斷地變化發展,其中主要包括理論研究型、實踐應用型和混合型三大類型。雖然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爲我國農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在具體的培養過程中依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這就要求作爲培養人才主要載體的高校,加強對自身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促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

一、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在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下,我國高等學校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上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爲我國的農業產業提供了許多高質量的專業人才,但是其中依舊存在着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培養目標過於單一

部分高校把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學習管理學科和經濟學科的理論知識,掌握相關專業技能,成爲具備高素質和高能力的專業人才上。這樣的培養目標雖然已經比較完善,但是仍舊無法適應現代化快速發展的農業市場要求,應該嘗試多元化培養目標,拓寬培養渠道,在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成爲具備綜合能力的經濟管理人才。

(二)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現階段,我國高校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上還存在一個較爲嚴重問題,就是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薄弱,主要是爲課程的安排不夠合理,再加上實踐培訓基地和設施的不足,導致教師無法真正地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不能切實將理論知識運用於實踐。而且,我國高校學生的實習期安排時間一直都比較短,根本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三)教學方法缺乏科學性

目前,我國一些高校一直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其主要特點就是單調,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更是少之甚少,部分教師在課堂上講述知識,不注重結合實際,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致使學生不再主動思考問題,嚴重缺乏參與課堂的自主性,進而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力就無法得到很好地培養。

二、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現途徑

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爲了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進步發展,必須採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將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切實運用到實踐中去。

(一)創新人才培養方法

爲了改善我國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我國高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師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反覆地探究,進而明確了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階段性目標教學,在對教學目標進行了明確之後,再採取一定的措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而在現代化的今天,高科技已經普及到了各個領域,所以可以嘗試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採用新型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此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多元化培養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爲學生創造想象對空間,讓學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設計一些關於現代化農業經濟的視頻短片,教師也要積極引導學生,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綜合發展,爲我國農業的進步和發展提供更多的優秀人才。

(二)增強實踐課程教學

我國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相結合。當前,我國許多高校的專業教學課程安排並不合理,大多數都是過於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實踐課程的安排則相對較少,所以應該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課時比重將近持衡,專業教師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積極指導學生參與農業經濟管理實踐活動。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在農忙時期帶領學生到基層去,參加種植,與農民們交流,通過交談了解農民,還能夠從中學習到一些在課堂上接觸不到的知識。學生只有切實瞭解了農業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才能進一步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

(三)加強人才培養交流

現在是信息化時代,所以高校在進行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時,要善於使用現代化網絡信息,爲人才培養交流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目前,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的主要對象是研究生等高材生,所以,建立廣闊的學術交流平臺,拓寬學生的知識來源渠道,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學習更多有用的知識,與他人分享研究成果。學校還可以定期舉行學術交流會,以此提高我國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對我國農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切實將其運用到實踐中去,培養出更多具備專業理論知識和能力的綜合型人才,爲農業產業市場的提供高素質人才,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翠霞,朱婧,盧達。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

[2]鄧家瓊。論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業高校人才培養[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3]陳偉春,張麗君。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華章。2011(33)。

經濟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範文二:科學發展觀下節約型經濟管理模式 篇二

摘要: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加,資源短缺的矛盾愈發的明顯,環境形勢也變的非常嚴峻,而且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因此重視管理方式,合理的配置資源,是當前企業的首要任務。本文對科學發展觀下節約型經濟管理模式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節約型 經濟管理模式

一、引言

我黨在十七大會議上提出堅持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這一基本國策,指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不僅關係到國家發展、民族生存,更與我們每個人及子孫後代的生活利益息息相關。會議還明確強調了建設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工作的戰略地位,要求這一戰略落實到每個家庭中,每個單位中。黨的更是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深刻的研究,爲了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由粗放型經濟向節約型經濟轉變迫在眉睫。從我國實際情況觀察看來,浪費現象普遍存在於各行各業中,大多數企業重經濟收入輕資源使用情況,片面追求發展急於求成而忽視了全方位的利益考量。這些情況都無形中使我們的社會仍舊走在粗放式經濟發展的道路上,節約資源、合理利用資源已經成爲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節約型經濟發展模式,是我國現在經濟改革的必由之路。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下對節約型經濟管理模式進行探索和創建,能夠促使企業經濟管理的發展發生轉變,使企業更加重視內涵的建設,不再一味擴充規模,加大力度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力度,使得企業有限的資源可以發揮最大的作用。

二、科學發展觀下構建節約型經濟管理模式的方法

1、加強宣傳教育,使得企業工作人員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增強。

應當通過多渠道來宣傳科學發展觀下構建節約型經濟管理模式的目的和意義,對企業工作人員進行節約教育,倡導節約文化,使其樹立節約意識,在企業形成一股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節約風尚,讓節約意識能夠在每一個人的行爲習慣中體現出來,在日常工作中,要養成節約的好習慣,節約一張紙、一滴水、一度電。要通過對工作人員的宣傳教育,來使其思想認識和責任感得到增強,使其在科學發展觀下去謀劃企業的工作,這樣纔可以最大程度的實現企業資源的節約。從經濟學的角度具體說來,宣傳教育工作分爲幾個循序漸進的步驟。首先可以從講解節約型社會基本概念的宣傳做起,目前我國不少經濟部門的辦公人員及企業員工對這一概念尚不瞭解。節約型社會就現在而言,是指在與社會生活有關經濟發展的商品生產、流通、消費及各個方面中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爲目的,以最少的資源求得最大的經濟效益與收入爲目的而進行的可行性措施安排與社會建設工作。只有懂得了這一基本概念,整個企業的所有員工才能更加明白構建節約型經濟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宣傳教育工作還應當培養員工對節約型社會及經濟管理模式的長期性認識。縱然加強資源節約型社會及節約型管理模式建設是我國現階段的重要任務,但考慮到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是人均資源佔有率低,環境承載能力較差,因此建設任務艱鉅而長遠。有了對節約型經濟模式的長遠性認識,員工的節約意識才能長久維持,真正的節約習慣才能慢慢形成。最後,宣傳教育工作還可從普及循環經濟這一概念入手,員工對節約型經濟結構相關知識瞭解的越多,維護與建設節約型經濟結構的意識就會越強烈。

2、對科學管理進行強化,實現全成本覈算。

資源節約型經濟管理模式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節約概念,而是在全員樹立節約意識的基礎上,對成員成本管理理念的加強以及增強經濟模式中每個人成本意識的模式。這種意識需要落實到每個人的經濟活動中,以降低和控制成本爲導向進行自我或公司、社會經濟的成本管理。成本覈算與管理工作是經濟效益的稱量秤,一切有關經濟行爲的決策都要在此秤上稱一稱,衡量其是否有利於成本的降低以及效益的提高。在此基礎上,有利於成本節約的創新工作都需要得到相關部門支持,有利於利益最大化的改革工作都應當得到批准去嘗試。節約型經濟管理模式中的成本覈算意識還要求兩個方面的有機統一,分別是增效、增收和節支、節約倆方面,要通過對機制的發展和創新、內部挖掘增效和科學管理,來使企業的運行成本降低,使得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提升。要對成本費用管理理念進行強化,對成本覈算進行加強。要通過對資源節約管理制度的健全,制定可行的節流措施,對監督管理進行強化,要將部門的負責人列爲建設資源節約型科室的第一責任人,進而實現崇尚節約的良好氛圍的形成。

3、注重人力資源開發、提高整體效率。

要對人力資源開發進行強化,提倡合理的使用人才。要進行靈活、高效的用人機制的探索,做好“三定”工作,就是定崗、定員、定編,使得全員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進而實現工作效率的提升。企業既要引進吸納高學歷、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來進行特色學科的帶動,使得技術創新增效得以實現,還要對運行成本的降低加以重視,通過企業的自我培養、自我發掘來建設一支好的人才隊伍,走自我發展之路。服務對象和人力資源的相適應,纔可以使得有效的資源發揮最大化的作用。服務的高質量是構建資源節約型經濟管理模式的具體體現,而工作人員的高素質是企業服務高質量的基礎,所以企業要不斷的對企業人員的專業技能進行培訓,使其專業技術水平得到不斷提升,對其質量安全意識進行強化,使得企業服務質量得到提高,要對規章制度和操作流程進行健全,實現零缺陷管理,使得產品效率得到提升,要推動科室間的溝通和聯繫,使得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儘可能減少。在企業服務中要善於發現問題,並及時的進行改正,使得整體效率得到不斷的提升。而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效率又是突破傳統發展觀念效率三要素:速度、數量、質量的,與公平相對而存在的概念。在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下,提高效率的工作同時應當注意不能背離公平要求。因此在構建節約型經濟模式的過程中,對效率的提高同樣要符合社會主義的公平要求。公平與效率相和,構成了我們社會意識形態的核心。因此,在效率的要求下,我們要把企業和國家經濟這塊“蛋糕”做大,纔有可能真正提高構建節約型經濟模式的能力;而就公平而言,相關部門還應當重視把“蛋糕”分好的任務。只有“做大”與“分好”兩手抓,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企業或國家經濟建設節約型經濟模式的基本能力。

三、結語

科學發展觀下構建節約型經濟管理模式是一個系統的大工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實現,要有建成的信心。筆者堅信,通過科學發展觀下構建節約型經濟管理模式,可以使企業的發展走向更高的層次。

參考文獻:

[1]趙玉巖,華盛頓建軍思想中節約型的經濟原則。《生產力研究》。2012年4期。

[2]白洋。循環節約型經濟管理研究。《大觀週刊》。2012年52期。

[3]廖標。基於節約型經濟下的效率違約問題研究。《法制與社會》。2010年35期。

[4]陸夢奇。《中國節約型經濟的一般理論與實現途徑研究》第六章翻譯項目報告。英語筆譯廣西大學。2014(學位年度)。2016年•1月•上期

經濟管理畢業論文 篇三

我國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也有着體制改革的顯像特質。

從基本國情來看,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國有企業,當時企業生產缺少市場競爭的推動,企業的任務就是生產出國家計劃內的產品,而技術研發則主要是在各大研究院所進行,企業內並沒有技術研發的要求,也沒進行技術研發的能力;改革開放以後,隨着國際資本的不斷注入,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進入中國市場,這帶來了激烈的產品和技術競爭,也使企業不斷加強對外部先進技術的學習和借鑑。

然而,作爲發展中國,我國在技術上和發達國家間存在很大的差距,這種技術的不對稱促使我們通過各種途徑來獲得發達國家的技術溢出效應。

相對於發達國家主要依靠自主研發來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來說,引進先進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進而再創新無疑是一條有效地途徑,這可以避免原始創新所存在的風險。

事實上,很多國家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加快自身發展的。

二戰後,韓國、日本等國家地區在技術落後的情況下,通過引進先進的外部技術進而進行改良型漸進創新而成功地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成爲了世界技術領先國。

據美國科學基金會1976年的調查,1953- 1973 年的21 年時間裏,全世界共出現50項主要技術創新,其中90%左右屬於改良型漸進技術創新, 可見,改良型創新的績效絲毫不亞於原始性創新,而從引進先進技術出發的改良型創新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方式。

技術引進是一種途徑,關鍵是要看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情況,如果僅僅是引進和使用,那麼必定會對外部技術存在很大的依賴性,技術引進的主體仍然會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目前,中國企業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僅有200多家,僅佔企業總數的萬分之三,中國99%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專利,擁有商標的企業僅佔40%。

很多企業 有製造沒創造,沒有知識產權 。

我國企業目前對外技術依賴度高達50%以上,技術引進爲我國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式,多數行業的核心技術與裝備基本依賴引進,如光纖製造裝備100%依靠進口、集成電路芯片製造裝備和石油化工裝備的80%以上都依靠進口,設備投資60%以上依靠進口,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只有39%左右,在這樣的條件下,自主創新對技術進步的促進效應將不太理想,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對國外技術的引進與模仿仍將是我國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

這說明,雖然我國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引進了各項先進技術,但是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分析能力尚顯較弱,二次創新能力嚴重不足,以至於難以從根本上掌握先進技術,形成自主發展的技術成份。

如2015年我國技術引進經費支出達到320.43 億元,而用於消化吸收經費支出只有81.86 億元,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吸收能力不強,引進技術與產品的仿製,未能較快地提高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 引進 落後 再引進 再落後 的怪圈仍在繼續,技術後發優勢未能得到有效發揮。

中國企業技術融合的路徑依賴。

經濟的演化具有一定的路徑依賴特徵,這種路徑依賴性更多地體現在技術變遷和制度演進上,從而使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也沿着一定的路徑發展。

路徑依賴的存在會有利於現有技術經濟制度發展,而不利於其他技術經濟模式的產生和壯大,從而使得強者越強,弱者恆弱。

路徑依賴的理論研究。

路徑依賴的特定含義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 好 還是 壞 ) 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路徑依賴問題首先由保羅、大衛在1985 年提出,之後W、馬蘭、阿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形成了技術演進中的。路徑依賴的系統思想,後來,道格拉斯、諾斯將前人有關這方面的思想拓展到社會制度變遷領域,從而建立起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理論。

在諾斯的制度變遷路徑依賴理論中,主要指出了三點:第一,制度同技術一樣,存在着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機制,這會使制度的既定方向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強化,即沿着良性循環軌道得以迅速優化,或者順着原來的錯誤繼續下滑,弄得不好,還會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一旦被鎖定,要脫身而出就需要藉助外部效應,引入外生變量或依靠政權變化才能實現對原有方向的扭轉。

第二,制度變遷除了受報酬遞增機制的影響外,還受市場中交易因素的的影響,如果沒有報酬遞增和不完全市場,制度就會變得不重要。

第三,制度變遷比技術演進更爲複雜,政策行爲者具有不同的主觀主義模型,這是各種制度模式存在差異的重要因素。

路徑依賴 源於制度演進過程中的正反饋機制,這種正反饋機制又通過制度的規模效應、示範效應、協調效應以及適應性預期來表現。

具體來說,規模效應指的是在制度變遷過程中,當制度主體改變現有制度形式而採用另一種新的制度形式的時候,由於慣性力量的存在,會使新制度的實施受到一定的阻礙,實施規模也會由此受到限制,這便會帶來新制度實施成本的提高,但是隨着新制度的實施和範圍的擴大,其原始成本投入會隨着相關制度實施情況所能夠帶來的規模擴大而有所下降,這種情況類似於規模經濟所帶來的邊際成本下降的情況。

示範效應指的是新制度實施所帶來的效益會帶來人們的行爲追趕和效仿學習,從而使越來越多的行爲主體採用該制度,加速新制度的實施和擴散,這是推動制度變遷的重要方式,但是越多的羣體採用某項制度,該項制度今後的改變和轉型就越困難。

協調效應指的是制度及與其配套的相關規則的協調關係,即制度主體之間爲了既定的利益而相互配合的活動,這就帶來了一種現象 對既定製度補充和協調的配套措施的實施會引起利益連帶效應,這就像一個鏈條,其中任何一環發生斷裂勢必會引起整個鏈條的鬆散。

在制度變遷中,當與既定製度相配套的相關規則建立起來之後,任何改變既定製度的行爲都會對整個制度鏈條產生危機,不僅對制度利益主體,而且對配套制度的相關利益者都會產生影響。

適應性預期指的是實施制度的主體者對已經產生效益的制度及其配套體系的心理預期會隨着效益的增加而增強,並且會隨着該種制度體系的實施而繼續對未來的利益進行預期,這種預期一旦建立便會具有很大的穩定性,對新制度會產生潛在的抵抗力。

路徑依賴所體現的是一種正反饋機制,涉及的主體行爲具有強化性和穩定性,要想用其他某種新的制度代替現有制度,就必須要打破現存的路徑依賴,這不僅是個制度的重新制定和實施問題,而且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整個行爲主體的各方面的配合,包括組織體系、生產體系、觀念體系等相關部門的一致行動。

在制度或者決策產生之初,往往是隨機事件決定着制度的狀態,配合制度的推廣和實施,必定會有大量的原始投資成本,隨着制度實施程度的不斷加深,範圍不斷擴大,其投資成本也會隨之下降,並且會有大量的行爲主體參與到制度的推廣過程中來,示範效應得以產生;共同利益使既定環境下相關主體行爲聯繫更爲密切,從而刺激了協調效應的產生,這種效應會使行爲主體之間產生一種依賴原有的制度框架、不願做任何改變的現象,久而久之,行爲主體的惰性就表現出來,並派生出很多非正式的共同規則出現,沿用着這些制度鏈條便會使行爲主體產生適應性的預期;當適應性的預期狀態穩定時,對原有制度的改變就變得較爲困難。

經濟管理畢業論文範文精選 篇四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工商行政管理

工商行政管理是國家爲了建立和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通過其主管市場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機關,運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對市場經營主體及其市場行爲進行的監督管理。新時期,要解放思想,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一、新時期的思想解放,關鍵就是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是由文肓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後,逐步轉變爲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

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爲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

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鬥,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

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對公有制實現形式如何多樣化、如何引導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在思想上觀念上還有待於進一步轉變。

(2)市場不發育,體系不健全。在現階段,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佔很大比重,經濟市場化程度低,自然經濟意識和計劃經濟意識還根深蒂固。

市場主體的條件與市場經濟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市場不發育,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還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市場體系不健全,沒有形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一方面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大量市場主體進入市場,另一方面,不少要進入市場的主體的條件及其行爲又不符合進入市場的要求。

(3)法制不健全,法治觀念淡薄。建立法治經濟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實行的,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現有法律法規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又由於和科技含量。

四是市場競爭的加劇,特別是隨着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進程的加快,國內市場國際化程度和開放程度提高,加大了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市場監管執法的難度。

五是政府職能轉變和規範執法行爲的力度不斷加大,增加了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實現職能到位的緊迫感。

面對初級階段歷史性轉變的新的形勢和新任務,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須實現戰略轉變。這一轉變總的方向和目標是:在思想上,要牢固樹立維護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的觀念,認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職能、監管對象。

把思想認識真正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和部署上來,統一到監管社會主義統一市場的職能上來,站在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高度,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在市場監管執法的對象上,要從有形市場的具體事務管理轉向全面實施對各類市場主體的市場準入、退出、競爭、交易行爲的監督管理。

在監管執法的方式方法上,要從傳統的靜態事後管理,轉向現代化的動態的事前、事中、事後相結合的系統化管理。在內部職能分工和機構設置上,要逐步弱化從所有制和條線出發的監管工作思路,從單一的相互獨立的條線管理轉向以市場主體行爲爲基礎、綜合運用各項職能的全方位監管。

四、如何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堅定正確地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去。

全省每一個工商行政管理幹部都要全面系統地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把初級階段的重大理論問題弄懂弄通,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綱領弄懂弄通。

只有理論上的清醒,纔有實踐上的自覺,做到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緊密聯繫實際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1、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以執法中面臨的新情況、解決出現的新問題,實現職能到位,促進經濟發展。

2、積極推行工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行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自覺調整生產關係與上層建築的一個方面和環節。改革是落實黨的十五大提出的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強執法監管部門的目標,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實現職能到位,強化執法力度,更好地監管社會主義大市場的需要;是提高全系統幹部隊伍素質和依法行政水平的需要。

在體制改革中,要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嚴格政策,嚴肅紀律,抓好幾個重點:

一是必須緊密聯繫黨的基本路線,抓住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這個關鍵,大力加強各級工商局領導班子建設,造就一支德才兼備的領導幹部隊伍。

二要把隊伍建設,特別基層工商所隊伍建設列入全系統的基礎工程。堅持以政治思想教育爲重點,着力提高隊伍的政治素質;以強化業務知識培訓爲途徑,改善隊伍的業務文化結構,提高執法水平。

深刻認識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礎在基層,關鍵在基層,行風形象收購市場管理;積極參與對棉花、化肥、成品油市場流通秩序的整頓;加強對農資市場、節日市場、食品市場、旅遊市場等的監管力度。要深入開展打假、打私、打騙、反不正當競爭,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民族工業的發展及國家利益,促進市場統一開放、競爭有序。

三要大力支持、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經濟管理畢業論文範文精選 篇五

經濟管理對企業加強財務管理的認識

隨着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制的不斷完善,企業財務管理顯得尤爲重要,財務管理必須爲企業服務好。當前,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着管理水平低下等問題,而財務資金管理問題已成爲中國企業管理水平難以提高的根源所在。

本文簡要指出了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現狀:

第一方面,企業財務主體意識不明確;

第二方面,財務會計職能混淆。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財務會計人員對財務制度的執行有偏差;企業經營管理者素質不高;會計信息失真;會計監督不利,執法不嚴。

本文詳細論述了以上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問題基礎上提到三點建議:資金管理方面要規範集中,存貨等資金的管理;綜合管理方面要降低成本費用控制人工費用;人員管理方面要按照“統一領導、同意委派、分機管理、分機考覈”的原則建立一套財務人員的集中管理模式。

通過本經濟管理畢業論文,能夠清醒認識到企業管理者和會計工作人員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我國企業應當以建立集中統一的財務管理體制爲基礎,以建立企業財務結算中心爲手段,以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的集中管理爲前提,實現公司與社會和市場的接軌,全面提高公司的財務管理和資金運作水平,提高企業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擴大企業盈利的目的。

隨着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企業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強,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顯得尤爲重要。企業的財務管理通過價值形態對企業資金進行綜合性管理,滲透和貫穿於企業一切經濟活動之中企業資金的籌集,使用和分配,都跟財務管理有關。

因此,財務管理工作必須爲企業經濟管理中處於基礎性地位,財務管理工作必須爲企業管理服務好。首先,財務活動是企業一切活動的基礎,涉及產、供、銷各個環節,爲其它管理提供準確資料。其次通過覈算、分析、對比發現問題,找出對策,財務管理也就是企業謀求發展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只有靠正確的財務政策,用規定的財務處理方法

去規範我們的財務行爲,才能以信息的反饋中找準再生產與流通領域的薄弱環節,堵塞漏洞,杜絕違法違紀行爲。

一、目前企業經濟管理現狀

當前企業財務管理還存在着很多問題。

一是企業財務主體意識不明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資金上撥下繳,分配統收統支,企業財務管理一直附屬於國家財政,單純執行國家制定的規章制度。

二是財務會計職能相混淆。由於我國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企業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統收統支”的財務管理體制,企業財務與會計工作混在一起,二者沒有嚴格的區分,往往會計人員與財務人員相互兼任。

二、當前財務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財務人員對財會制度的執行有偏差

由於會計人員的業務執法地位,會計監督的法律地位還不爲社會所廣泛承認,會計人員仍然被視爲法人代表的私有財產,會計工作聽

命於單位負責人的隨意指揮,會計工作沒有執法獨立性。加之有的財會人員法律觀念淡薄,職業道德水平較低,爲討好企業經營者,追求不正當的利益和政績,故意製造假帳,並不惜採用各種手段逃避財政、稅務、審計部門的檢查。

很多財務人員往往被動地執行國家財務制度,根本沒有起到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以及參與決策和事後分析的作用,反映出部分財務人員政治素質較差、業務素質較低,與經濟發展不適應的弊端。

2、企業經營者素質不高

許多企業經營者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落後,控制能力差。不少企業經營者面對知識經濟大潮的來臨無動於衷,不認真研究市場,研究客戶,研究競爭對手的變化,盲目負責投資上項目,不是千方百計集中資金用到刀刃上。

3、會計信息失真

原始憑證失真。一是如虛列職工姓名,造假工資單,使用假髮票代增值稅發票,以達到偷稅,漏稅的目的,假合同套取現金,虛列成本、虛報利潤等比比皆是;二是會計帳目、會計報表失真。由於原始憑證的失真,反映在會計帳簿、會計報表的數字也嚴重失真。

4、會計監督不利,執法不嚴

我國現有會計監督體系雖然已經建立,但還不健全,監督力度不夠,會計監督的社會職能還沒有發揮出來。有的經濟監督部門自己不硬,虛假監督,人情監督的現象還比較普遍,使得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有增無減。

三、對企業財務經濟管理提出的幾點建議

只有做好財務經濟管理工作,企業管理才能出效益。加強財務管理首先要從四方面進行。

1、資金管理方面

首先,規範貨幣資金的管理。要規範現金收支的收據管理,目前企業主要有兩種收據。一種是內部收據,譬如預支差旅費的收據;另一種是業務上往來需要稅務局的印製的專用收據。開具的收據存根,應有簽發人負責保管,落實責任。

在貨幣資金內部牽制制度中,錢帳分管是核心,要明確出納與會計崗位的分工;在貨幣資金稽查中,要求對每一筆貨幣資金的收付都必須要經會計主管或指定的會計人員認真審覈,審查手續是否完備,內容是否真實,合理合法;在貨幣資金盤點制度中,強調貨幣資金要定期進行盤點清查,並與銀行對賬,

每月核對一次;在貨幣資金收付時,要把握每一筆收付都必須填制或取得合理合法的原始憑證,並經有關人員審覈批准後方可作爲編制記賬憑證,登記帳薄的依據。同時堅持按規定日期報現,支付金額集中的用支票處理;嚴禁簽發無記名無單位的空白支票,簽發支票的印鑑必須有相關責任人員分別保管,不得有出納一人包辦,儘可能減少現金支出,以堵塞貨幣使用過程中的漏洞。

其次,存貨資金成本的管理,物資零庫存是企業追求的目標,在現有市場情況下,實現真正的零庫存是不可能的,但是採購部門應當與主要材料的經濟訂貨批量進行測算,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帶進行修正,逐步制定符合市場情況的經濟採購機制,降低存貨資金佔用,加快企業資金週轉,節約資金成本。

採購業務工作,宜由企業採購部門負責,對重要物資需預付款時,除需經辦人簽字外,還應有物資採購部門負責人、企業負責人簽字,並隨訂購物資合同。

視其合同內容中載明需要預付款字樣,才能支付預付款,否則缺一要補辦說明情況書後方可付款;對重要物資的付款時,隨附倉庫的收料單,經覈對數量、價格、質量、總金額等,由經辦人和企業負責人簽字,並交出納員覈查發票後,纔可辦理付款如轉賬支票、匯款等手續;向個體工商戶或農民採購物資和材料,其發票除交易市場開出統一發票外,應附有詳盡個人收款收據,以證明向個體工商戶或農民購入物資和材料。

再次,規範固定資產的管理。固定資產更新或改造,應當堅持嚴格審覈、快速實施的策略,儘快使資產達到生產狀態,進入生產運行體系,一方面使資產功能更貼近市場需要,一方面避免資金長期佔用帶來的風險;只有儘快加入生產運行體系,才能發揮資金更新,改造的目的,爲生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早日實現盈利,收回投資,爲下輪的資產更新改造提供資產保障。

在購買大宗固定資產時,必須經公司和有關職能部門進行調研後,落實設備和物資的生產地、型號功能,經企業領導部門研究決定,並經比價採購或招標採購後,簽訂購貨合同,協商後須載明雙方的責任。設備進廠後,經安裝調試,符合協議或合同功能標準,才能辦理驗收付款手續。同時辦理竣工驗收、驗收單上經使用部門蓋章和使用人簽名後,財務部門才進入固定資產帳戶,與第二個月其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

最後,規範產品銷售資金的管理。責任到人,加速銷售資金的回收。財務部門應在月初及時開出產品銷售增值稅發票,銷售部門應落實專員儘快帶票上門回收貨款。

2、綜合管理方面

首先,降低成本費用。成本費用管理涉及到企業經營的全過程,涉及到每一個員工。企業的盈利收入減去各項成本耗費的剩餘,成本耗費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借款利息、營銷費用、日常管理費等其他成本費用。

一是降低材料成本。降低材料成本可以採用比價採購方法,在年初,由各部門提出各項材料、低值易耗品的總需求量計劃,列出清單。採購部門向供應商作實地考察或要求其報出供應價格,對比價格後採購部門確定符合採購條件的供應商若干家。

通過這種方式,供應商有穩定的銷售量,使企業更獲得較低的採購價格容易;企業有穩定的供應渠道和貨源,有利於縮短採購週期和節省採購工作量,降低庫存,減少資金佔用,降低資金佔用成本。

二是控制人工成本。人工成本的控制,爲了發揮工資制度應有的獎勵與約束作用,企業應當制定比較科學的工資獎金體系,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在工資獎金分配上更注重對企業的。貢獻方面,建立健全科學的工作業績評價制度,使職工的收入與企業的貢獻相配比,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建立科學的評價制度,也能使職工更能客觀的人是自己的能力,有利於平穩心態,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益,可以有效的節省人工成本。

三是控制費用。費用控制,是一個內容繁雜的工作,但是關鍵的是要樹立一種“應該節約、節儉光榮”的觀念。在日本三菱電機,紙張經過雙方使用後才能廢棄已經形成了不成文的一個規定,在很多大公司,都在推行這種節儉的觀念。樹立這種觀念將會使職工在工作、生產中隨時考慮並體現這種觀念。

從而降低企業耗費。在費用控制方面,嚴格的預算管理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預算管理的關鍵是制度嚴密、詳細、可行的預算計劃,制定詳細的計劃需要企業各部門的密切配合。費用控制中應當避免僅僅依靠財務人員進行控制的模式,充分調動各部門負責人的積極性,使各部門負責人能主動控制費用,提高費用控制的有效性。

除此以外也要注重提高銷售收入。在企業自身條件和地理環境、自身條件的限制下,由於提高銷售收入存在很大的困難,努力降低成本費用是企業的唯一出路。

3、人員管理方面

在企業內部按照“統一領導、統一委派、分級管理、分級考覈”的原則建立一套財務人員的集中管理模式。

首先,企業內部實行會計委派制。在企業內部各覈算單位和二級法人單位設立財務科,由企業財務總部向財務科統一委派財務人員,對各單位的財務會計活動進行覈算、管理和監督,協助各單位負責人做好本單位的生產經營工作。

企業內部所有財務人員由企業財務總部統一領導,組織關係和勞動工資關係隸屬企業財務總部,財務人員的考覈、選聘、培訓、委派由該部門會同人事部門負責,財務人員的工資由總部統一發放,便於提高會計覈算的準確性和財務監督的嚴肅性。

其次,各財務科負責人對本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負責,同時企業財務總部負責,其獎金由企業財務總部根據其業績考覈併發放;各財務科財務人員與其財務科負責人簽訂勞動合同,實施分層管理。

總之,現在企業財務管理的理財思路貫穿與企業管理的全過程,這不僅要求財會人員在實現傳統思想轉變的基礎上,與管理者一道,在研究市場和政府的政策,在操作技巧和內容上,運用數字和電腦手段全面、正確的收集財會信息,進行全面綜合的、動態發展的財會管理量化分析,對企業的籌資、投資、風險等一系列問題進行預測的決策。

爲此,財務人員必須提高自身素質,適應企業發展的綜合要求,解決思想、轉變觀念,樹立以經濟效益爲中心的財務工作新觀念。

企業財務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和企業管理人員所認同,相信通過加強財務經濟管理,必會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擴大企業盈利。

經濟管理畢業論文 篇六

關於中國企業技術融合模式的路徑依賴

技術融合是一個綜合整合過程,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活動,也是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中的一項基本行爲。

幾十年來,中國企業技術融合在複製模仿、自主創新和合作開發中交織進行。

這是在我國特定的國情下進行的企業行爲,這項活動本身存在思維和習慣定勢的影響,即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可以在實際生產中體現出規模效應、示範效應、協調效應以及適應性預期。

雖然路徑選擇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技術融合活動的順利進行,但也會保持技術載體自身的特色,善加利用會創造出更大的效益。

問題提出。

世紀是一個信息快速發展的時期,在國際產業分工鏈條中,技術已經成爲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如果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強,那麼就會在國際產業分工鏈條中處於高端位置,進而爲國家綜合國力提升和經濟發展提供較高的基礎平臺,這也就代表着知識已經由經濟的外生變量轉變爲內生變量。

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知識和技術所代表的利益均衡已經變得十分關鍵。

現代經濟中,衆多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都認爲:技術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得科技者得天下,這種觀點無疑與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密切相關。

據有關專家的研究結果顯示,對於發達國家而言,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變化迅速:從20世紀初只佔5%左右,40~5年代上升至40%左右,70~8年代升至60%左右,9年代高達80%左右,進入新世紀以來,信息高速公路聯網得以實現,這一貢獻更是高達90%左右;而重大科技成果商業化的週期也在快速縮短,2世紀初大約爲3年,2世紀中葉大致爲1年,到了2世紀末縮短爲5 年。

這些都表明,技術進步已經成爲經濟快速發展的加速器。

然而,就技術發展的情況來看,技術升級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

發達國家的企業利用資本和生產要素優勢,逐漸形成了世界範圍內對技術市場的壟斷局面,而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水平通常都遠離世界技術的前沿陣地。

隨着全球範圍內經濟和技術滲透的深入,技術擴散成爲一種新的趨勢,在這種形勢下,爲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趕上世界技術發展的速度,發展中國家通常會通過引進設備和技術的方式來帶動國家技術的進步,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

中國是個發展中大國,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越來越凸顯,技術升級對產業發展的關鍵性作用日益突出。

伴隨着全球產業和技術轉移的大好機遇,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大力推動國外先進技術在國內的擴散是我國當前技術發展的重要途徑。

經濟管理畢業論文範文(3)篇經濟管理畢業論文範文(3)篇以技術爲基礎,大力提高中國核心技術的佔有,這不僅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更是提升中國國際地位的關鍵環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有了一個飛躍式的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有了很大提升,這得益於技術的快速進步,而技術的發展需要國家制度這一外圍要素的保障。

對於一個主體而言,無論是內部因素還是外圍要素,都存在一定的剛性力量,使得主體方向的發展出現路徑依賴。

中國企業技術融合模式的演進。

技術融合的整體發展。

從世界工業發展的進程來看,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需要依靠不斷髮展的技術水平,技術進步推動了工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市場空間的大幅度擴展。

就技術進步自身而言,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原發性的技術創新,即依靠自身的技術水平不斷創新技術,表現爲擁有大量的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二是擴散性技術,即通過引進和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技術來刺激和調動自身的技術參與,實現本國產業技術的增長。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是世界經濟發展鏈條中的一個環節,中國的技術進步必然要融入世界技術發展的環節當中。

在中國工業化發展進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受來自於其他國家的技術擴散,並以此來帶動自身的技術升級。

因此,近些年來,中國對外尋求技術幫助的項目數越來越多,伴隨着技術引進進程的加快,在中國工業發展的鏈條上,技術融合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和模式。

總體而言,複製模仿、合作開發以及自主創新是三種主要的技術融合模式。

在改革開放初期,複製模仿是主要的技術融合模式,隨着技術水平的升級,爲了能夠擁有更多地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以及更多核心技術,自主開發成爲主要推崇的技術融合模式,期間,企業也在與國外企業的合作中加速了技術升級的進程。

實際上,這三種模式之間並沒有清晰地時間劃分,往往交織進行。

複製模仿與自主創新。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在科技體制方面進行了重大調整,逐漸把自主創新作爲技術發展的關鍵步驟,企業技術引進的所有權有所提升。

過去那種由於選擇國外已趨 成熟期 甚至過時技術所帶來的 時間滯後性 逐漸在發生着變化,那種 拿來即用 的生搬硬套的弊端逐漸被企業和國家所認識。

於是,在技術水平提高和經濟環境的大變化下,企業技術發展的重點也在發生着轉移和傾斜,代表我國技術總體水平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對技術研發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並在此基礎上,加大研發新產品投入,企業專利申請數和發明專利數以及擁有發明專利的數量逐年上升。

合作開發。

爲了更好的實施技術引進工作,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從8年代初開始,我國就廣泛的開展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其中以技術交流和技術學習、科技合作爲重。

合作技術開發是帶來技術升級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進行技術學習和技術交流的時候,我國企業多數以借鑑和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爲主,因此,合作開發過程中帶有明顯的模仿生產的成份。

技術融合的綜合研究。

關於經濟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範文 篇七

關於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過程

一、背景

1998年11月24日,江澤民同志在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科學城演講時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以此次講話爲契機,我國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爲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從而在教育界引發了一次對創新能力的內涵、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以及方式方法的大討論。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文提出在“十二五”期間繼續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進一步強調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應用型人才、複合型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機制,促進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是當前研究型大學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內容。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我國具有近百年的辦學歷史,近百年來,我國的農業經濟體系在頻繁發生着變化,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的特殊時期,我們要在借鑑國外先進辦學經驗和理念的基礎上,從轉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要求出發,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進行系統的研究和探索。

國外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辦學的歷史更加悠久。國外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特點主要有兩點:(1)國外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有着悠久的歷史,形成了有利於拔尖人才成長的機制。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有很強的靈活性,可以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培養的方式及內容;在教學內容上能夠緊跟學科發展的前沿,及時向學生傳遞最新的專業理論與知識;在教學方法上強調給予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在考覈方式上靈活多樣,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性的成果。(2)世界發達國家,農林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很高,農林業經營單位的規模較大,農林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的是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複合型高級經營管理人才。

我國的高等教育長期形成了“統一性”較強的辦學模式,忽視或限制了個別培養和學生個性發展。我國現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仍然沿襲過去的“專才”培養模式,專業面過窄,課程設置僵化,教學形式古板,學生的知識結構單一,缺少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訓練。當前,我國的社會發展又處於一個轉型的歷史時期,農林業的發展面臨着歷史性的變革,農林業生產正在探索新的組織化程度更高的模式,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要培養既適應我國當前農林業經濟發展要求,又緊跟世界發展潮流的拔尖創新型人才。

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過程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和培養途徑三個要素。

(一)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是:按照現代及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對我國農林經濟管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培養具備較爲深厚的管理學、經濟學、農林科學理論知識以及較高的人文科學素養,深刻理解本領域前沿理論,熟練掌握英語、計量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農林業生產技術等農林經濟管理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必須具備的方法與技能。學生必須經過完整系統的科研訓練,能夠獨立進行一定的科學研究並取得相應的科研成績和創新成果,具有進一步在國內外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繼續深造的專業基礎和能力。具有遠大抱負和國際視野,知識、能力、素質俱佳,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夠勝任農林企業、政府機構的相關管理工作,以及從事管理學、經濟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競爭力的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

(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案

1、課程體系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由4部分組成:通識類課程、學科大類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另外再加上實踐教學內容,構成了培養方案的全部內容。

這樣的課程體系強化了學科基礎,強調了人文素質,突出了科研訓練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其突出特點是:(1)加強通識類課程模塊的建設,達到“寬口徑”的目標。該模塊強化了英語、數學、計算機以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美學等素質的培養,課程設置學時佔到總學時的45%。(2)加強學科大類基礎課模塊建設,達到“厚基礎”的目標。該模塊設置7門經濟管理類基礎課重點建設,給學生奠定一個堅實的經濟管理學科基礎。目前這7門課程在學院所有專業開設,學院加強了該模塊課程建設,7門課程全部建成了校級精品課程,其中3門是省級精品課程。(3)加強選修課模塊建設,達到“高素質”的目標。設置大量專業選修課,鼓勵學生跨專業選學課程,給予學生從自己實際出發選修課程的更大空間,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4)同時,加強實踐教學模塊建設,達到“強能力”的目標。重新優化組合實踐教學環節,加強了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改革了實踐教學組織方式,以提高學生觀察社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學院專門撥出經費支持教師開展教改研究,2009年4月至2010年底學院召開了4次專業建設研討會,全院教師積極參加,會議交流教改論文成果70多項(篇),正式發表近30篇,主要圍繞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方面進行了研討。

(三)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探索創新能力培養是拔尖創新人才教育的核心,包涵着創新意識的開發、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三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分析長期以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問題,剖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學特點,將創新教育三個方面的內容融爲一個整體,選擇從實踐教學入手,改革傳統的實踐教學方式,構建以創新能力培養爲核心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經過多年的探索、完善,形成了“項目管理方式的實踐教學組織形式+創新實驗項目+大學生論壇”的“三位一體”拔尖創新人才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將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將理論學習與科學研宄,將教師與學生,將教師的科研與教學很好的結合、組織到一個系統中,集中了各方面的教學科研資源並達到優化配置,取得最優的人才培養效果。

1、“三位一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核心是基於項目管理方式的實踐教學組織形式改革

自2007年開始,從校內模擬實習實驗、校外實踐教學(傳統的實習)兩個方面大膽改革實踐教學的組織形式。

校內模擬實踐教學,實行傳統模擬實驗方式與專業技能競賽相結合。與鄭州商品期貨交易所合作,每年舉行一期股票、期貨模擬大賽,選擇一個月20個交易日,讓學生用模擬資金進行實時股票、期貨交易,大賽結束後根據每個學生的投資收益進行評獎。這一方式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取得了很好的實習效果。另外,還先後開展了會計知識大賽沙盤比賽等經濟管理專業技能競賽。

校外實習,過去是以課程爲中心來組織,它適應於認知性、驗證性實習。現在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傳統的實習組織方式處處顯得很不適應,而且從實踐教學組織的實際情況看也確實滿足不了當前實踐教學的要求。因此,需要通過實踐教學組織方式的創新,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以項目管理方式組織實踐教學,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解決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根據研宄問題本身的要求選擇實習單位與地點,集中有限的實習經費展開校外調研。這樣的改革,既順應了實踐教學目的要求的客觀變化,也有效的解決了實踐教學面臨的經費不足,實踐教學基地不穩定的客觀問題。

以項目管理方式組織實踐教學,由學生選擇研究題目,各系負責組織教師進行評審,對於通過評審的項目,根據教師的研究領域安排指導教師。或者學院先安排指導教師,由學生和指導教師共同選定研究題目。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制定研究計劃和方案,學生深入社會第一線展開調研,教師不用全程帶隊指導,這樣可以有效解決廣大教師在校內上課與外出帶領實習時間和經歷上的矛盾,也解決了經濟管理類專業師資短缺的問題。

基於項目管理方式的實踐教學組織形式的核心內容是管理制度建設,具體包括實踐教學項目申報、評審、立項、運行管理、總結、交流等各個環節的管理規範。按照項目管理的規範,一般包括4個步驟:第一步:學生選題,啓動項目。學生在導師指導下進行自由選題,也可以根據學院及導師的科研任務選題,填寫選題報告。學院組織專家對選題進行學術論證,通過論證後初步立題。第二步:制定詳細研究計劃。通過學術論證的選題,由學生做出詳細的研究方案,包括具體的研究內容、進度安排、經費使用計劃等,學院審覈批准後正式下達任務,安排實踐教學經費。第三步:研宄項目的實施。根據研宄方案,實施研宄項目,同時學院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跟蹤、檢查、控制,保證研究項目按計劃完成。第四步:項目總結交流。對於完成的項目,在每年的11一12月份進行研討交流,在各系、專業交流的基礎上,學院於每年年底舉行大學生創新論壇,交流研究成果和經驗,表彰優秀成果。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

根據培養方案,以項目管理方式組織的實踐教學主要在大三學年結束後進行,爲了儘早讓學生參與創新能力訓練,作爲實踐教學的有效補充,學院建立了國家級、校級和學院級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體系,鼓勵大二學生開始全面介入創新項目訓練之中。

2007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獲得1項國家級、3項校級、7項院級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通過2008年各個項目的實施,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現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每年承擔的國家級、校級、院級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近20項,參與學生超過70%。

3、切實搭建了一個農林經濟管理拔尖創新人才起飛的平臺

基於2007年國家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國家級農林經濟管理特色專業建設項目的支持,總結2007年各級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以及2006級、2007級本科生項目管理方式實踐教學的成果,學院成功舉行了首屆大學生學術論壇。論壇從2008年9月份開始徵集論文,12月初從徵集的47篇論文中組織專家評審,選出20篇論文進行學術交流,2月13日“經濟管理學院首屆大學生學術論壇”隆重舉行。論壇進行過程中,學生熱情高漲,專家點評精彩,師生積極互動,整場論壇精彩紛呈,取得了良好的學習交流效果。論壇得到了學校及有關處室的高度重視和讚揚,之後每年一屆的論壇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規模和水平在逐年提高。

“經濟管理學院大學生學術論壇”是學生展示一年來的學習研究成果的舞臺,也是學生教師相互交流的平臺,更是學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果的集中展示與不斷改良、進步的階梯。學生從學術研究、學術交流、學術活動組織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鍛鍊。

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效果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高本科生教學質量;在促進學院學科專業建設,教學、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方面;在校內外交流,學術影響輻射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激發學生學術研究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活動的全面開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近幾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大學生創新活動突出的成績是:(1)通過實踐教學組織方式的改革和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術研究的積極性。學生系統參與項目申報、評審、立項、實施研宄、總結、交流等各個環節,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2)學生創新項目選題廣泛,更貼近實際。本科生創新項目選題涉及到了“三農”問題的方方面面,其中對農民合作組織問題、農民收入問題、農村金融問題、農業產業發展問題、農民工問題、農產品銷售問題、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等熱點問題的研究繼續升溫,對農村保險問題、農機補貼問題、大學生村官問題、本科生在農村創業問題的研究,視點和觀點都有新意。(3)研究方法先進。學生完成的論文和研究報告中,研究資料都來源於實際調研,絕大多數論文都應用了經濟計量模型,使得研究的結論更科學,提出的對策建議更具有針對性和超前性,更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取得了顯着的教學效果。2009年學院學生獲得陝西省大學生挑戰杯特等獎、一等獎各1項。2011年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008級2班學生王唯超獲得SIFEChina(賽扶中一“年度最佳團隊項目經理”成爲全國十位獲獎學生之一,也是西北及湖南湖北大區唯一獲獎者。近兩年,免試推薦碩士研究生數量逐年增加、質量不斷提升。2009年學院2006級本科生免試推薦碩士研究生83人,特別是外校成功推薦29人,這是以前年度的10倍。2010年2007級本科生免試推薦碩士研究生97人,又有33人成功免試推薦外校碩士研究生。這些學生80%以上參與了各級創新實驗項目和本科論壇,正如王唯超同學說的:“經濟管理學院的教學改革爲我插上了創新的翅膀。”

(二)教學相長,互相促進,學院的教學、科研、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

以項目管理方式組織實踐教學,學生選題與指導教師的科研方向、科研任務相結合,實現了教學相長,互相促進,學院的教學、科研、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

(1)有利於產學研緊密結合,解決了當前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師科研與教學不一致的普遍矛盾。

(2)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活動,經過全過程的科研訓練,有效的鍛鍊了學生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爲以後的繼續深造和工作奠定了一個堅實的科研基礎。

(3)統籌利用了教學科研資源,相互補充了教學科研經費的不足,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

(4)以項目管理方式組織實踐教學,真正從教與學兩個層面上都實現了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第五,促進了學院教學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近年來,學院教師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各類課題爆發式增加,其中有許多選題與本科生創新項目具有密切的關係,或者是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的深化。許多研究成果的取得都有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承擔了重要的研究工作。

(三)對校內外相關專業有效帶動

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探索爲龍頭,帶動了學院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繼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之後2009年金融學專業又獲批陝西省特色專業建設立項,經濟學專業、工商管理專業作爲建設梯隊也不斷取得進步。

依託國家級、省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項目和農林經濟管理特色專業建設項目,以及2007年陝西省教學改革項目“社會轉型期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拔尖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的課題支持,在總結本項目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成了《基於項目管理模式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組織體系研究》論文,2009年參加第二屆中國經濟管理基礎課程教學高層論壇交流,並被收入論文集。2010年8月在中國農業企業經營管理教學研究會第15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上,作爲主題報告,交流了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經驗,受到與會院校的好評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