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經濟論文

計量經濟學論文範例(新版多篇)

計量經濟學論文範例(新版多篇)

計量經濟論文 篇一

計量是科學研究的技術基礎。偉大科學家門捷列夫說:“沒有測量,就沒有科學”。在無限廣闊的宇宙裏,從天河到構成原子的最小粒子;從太陽與熱核反應的高溫到液氮裝置的低溫;從人們利用的電磁波到相距數千萬光年的光源射向地球的波,都離不開測量。在這些科學研究中,人們使用各種計量儀器去測量物體的長短、質量的輕重、溫度的高低、時間的久暫、光亮的明暗、電磁量的大小、電離輻射的強弱等。而其測量數據是否準確可靠,則取決於所用的計量器具是否準確,量值是否統一。美國的加州理工學院,是搞高能物理的,它從30年代後期開始搞這項工作,但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它才發現在30年代的後期和40年代初期這個時間段內所做的高能物理測量工作,統統報廢,究其原因就是高壓的計量不準。日益發展的科學技術,不僅需要準確的計量器具,同時更需要量限寬、精度高的計量器具,否則就會拖科學研究的後腿。先進的計量技術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爲提高計量技術奠定了物質基礎。

2計量在國防現代化中的作用

計量在國防尖端技術系統中是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從武器的研究、設計、實驗到定型生產都離不開計量。以人造衛星來說,衛星上天需要火箭載送,火箭的結構設計和製造離不開長度計量;原材料質量需要強度和硬度計量;燃料分析必須化學計量;運行方向和速度必須力學和時間頻率計量;特別是重力加速度和振動計量尤爲重要。有的關鍵部位的計量測試只要“差之毫釐”就會“謬以千里”。另外,有些參數還要求進行動態測定,如果測試不準,就會導致整個系統失敗。據資料介紹,美國在研製某航天系統時,由於高頻率電壓測試不準,導致連續四次發射失敗,最後找到原因,加以校準,才獲得了成功。尖端武器系統龐大、複雜、分工細、零部件多,因此,現代化的國防不僅要求計量的精確度高,同時更要求量值的完全統一。不如此,就不能保證武器系統銜接一致,協同動作。

3計量在工業生產中的作用

飛機在天空中飛行,靠什麼指示降落;軍艦在大海中航行,憑什麼確定它的方位;鋼水在高爐中沸騰,用什麼測量它的溫度高低;工業產品生產出來,用什麼檢驗它的質量優劣……在這些領域內,人們就是使用各種計量儀器儀表進行控制。過去,人們把計量稱爲“工業生產的眼睛”,現在,計量已經發展成爲工業生產的“中樞”。隨着工業技術的進步,產品向“高、精、尖”方向發展,這對計量的精度要求越來越高。

(1)保證產品質量。

現代化大生產的特點是分工細,協作面廣。例如一輛汽車就有上千個零件,是由許多家企業協作而成。因此,如果沒有準確一致的計量器具來保證,產品就實現不了標準化、通用化的要求,產品組裝時就會出現因尺寸不一而“敲、打、銼、磨”,這既影響了生產效率,又影響了產品質量。在企業生產中,計量工作是質量工作的基礎和保證。

(2)增產節約,降低成本。

產品和原材料在運轉過程中需要計量其重量,檢查其質量。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在生產中人們常利用計量器具或計量器具的改進,來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例如某鋼廠冶煉合金鋼的電爐車間,過去將一爐鋼水煉好倒入鋼包澆鑄前,由於沒有采用計量器具進行衡量,常出現因鋼水過多而浪費,或因鋼水不足而短錠報廢,一年要浪費餘鋼或短錠1000多噸。後來該廠安裝了行車電子秤後,當鋼水倒入鋼包時,行車大梁就顯示出鋼水的質量,這樣每年既可節約電力,又能增產1000多噸合金鋼。

(3)保障安全生產。

工業生產中使用的計量儀器儀表準確與否,不僅關係到產品質量,而且有的計量儀器失準,會危及人們的生命安全。壓力錶被稱爲鍋爐的眼睛,在工業生產上廣泛應用,但要保證鍋爐安全生產就必須正確使用壓力錶,並按照檢定週期檢查其正確性,否則就會產生事故,甚至造成人員傷亡。

4計量在交通運輸中的作用

在交通運輸事業中,計量測試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術基礎工作。它對於提高交通工業產品質量和保證車船修造質量、車船裝卸運輸中的經濟覈算和節能的順利開展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隨着我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外貿貨運量大幅度增加,這就要求需要在港口配備必要的先進計量測試設備和科技人員,對港口的進出口貨物進行質量把關和計量把關,從而保護我們的國家利益。

5計量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在今天,科學種田的意義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接受。要真正做到科學種田,計量工作是不可缺少的。農業生產要達到“高產、穩產、高效率、低消耗”4個指標,就必須開展計量測試工作。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基本條件,也是科學種田首先要掌握的因素。對土壤的酸鹼度、鹽分、水分、有機質和氮磷鉀的含量等要一清二楚,這就要搞好土壤普查,進行有關的計量測試工作,通過對土壤性能的測試,掌握其特性,實施農田改造,做到科學種田。

6計量在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保障勞動者的安全,防止環境污染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工農業生產中,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都離不開計量測試工作。否則就有可能會給職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和損害,使正常的生產秩序遭到破壞。

7計量在保障人民生活和身體健康中的作用

計量與人們的身體健康有更密切的關係。生病到醫院去就診,越來越需要藉助於各種計量測試儀器,用以對臨牀數據進行測試。例如,醫生診斷疾病時需要用體溫計來測量體溫、用血壓計來測量血壓、做心電圖、腦電圖和各種化驗檢查,然後才能對病症做出判斷。在藥物治療上計量器具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對用藥量的控制都是十分嚴格的。藥量過多或過少都達不到目的,甚至會造成嚴重後果。藥物不論是天然的,還是人工合成的,都要用計量器具對其進行分組測定,以進行藥理檢查,在確定質量範圍、服用方法、用藥量大小及注意事項(如禁忌、副作用等)後,才能給病人對症下藥。由於藥物的質量關係着千百萬人的健康和生命,因而計量工作就更加顯得重要。綜上所述,計量工作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據着重要地位,發揮着巨大作用,我們要深刻認識這一點,更好的抓好計量工作,爲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計量經濟學論文 篇二

從專業設置和課程銜接來看,經濟學、數學和統計學是計量經濟學的基礎和先導課程。目前,統計學的數學基礎主要包括線性代數、概率論和高等數學等內容,統計學中的很多理論和知識點都是通過數學演繹推理而來的,而且統計學課程對於其他課程來說是一門重要的方法性和工具性極強的課程。這些數學基礎是統計學課程形成的基礎,也是學生掌握統計學理論和方法的前提條件。更爲重要的是,計量經濟學中有很多是涉及和使用統計學中的理論和方法。因此,數學是統計學的基礎,統計學又是計量經濟學的先導課程,這兩門課程共同成爲計量經濟學的基礎課程。簡單地說,如果學生沒有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學好計量經濟學是相當困難的。

二、學生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差異下新疆高校經管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從新疆高校特別是綜合性高校的教學實踐看,經管類專業對學生的數學基礎課程(主要指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和難度因專業不同而不同,更多表現在經濟學專業和管理類專業的側重點不同,經濟類專業的要求高於管理類專業。同時,受教學設施、師資隊伍等因素影響,新疆部分高校的計量經濟學課程較多采用合班授課形式。再者,教材甄選與學生專業要求有一定差距,這就導致學生數學基礎存在差異,致使學生的統計學基礎存在嚴重的分化現象,這種情形在新疆高校的民漢合班教學中更爲明顯。這些都給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增加了難度。

(一)合班教學內容不當

受教學設施、師資隊伍等因素影響,新疆部分高校的計量經濟學課程較多采用合班授課形式。由於民族和漢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差異顯著,這就使合班教學中的學生出現了較爲嚴重的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分化現象。最重要的問題是,合班教學時需要兼顧教學內容設計和編排、課時數量和學生實際情況等因素,這勢必增加教學內容設計的難度。一是民漢合班導致設計教學內容存在一定難度。與新疆高校各專業中的民考漢學生相比,漢族學生的數學和統計學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顯好於民族學生,這就使民漢合班的學生出現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功底兩極分化的現象,這種合班授課形式導致教師出現教學內容偏多或偏少、難度偏深或偏淺的問題。這就需要對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調整。二是教學過程中偏重於計量軟件實踐操作的講解,忽視了計量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教學內容。在這種驗證式的教學過程中,側重於要求學生掌握軟件的用法,但是從理論層面上看,學生並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後的原理,從理論上不能闡述操作步驟中暗含的相關計量經濟學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會結合實證結果對所研究的問題給予專業的解釋。三是教學內容不能反映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由於目前的計量經濟學教材選用國內權威教材,教學案例大多是摘錄國內經濟發展的數據,缺少反映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數據,無法讓學生了解新疆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二)教材及軟件甄選的科學性和實踐性不協調

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類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軟件甄選的科學性和實踐性之間的不協調性問題,主要表現如下:一是受師資力量的影響,同一高校的計量經濟學教材由於教師所教授計量軟件的類別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樣化,一般很難統一成一種教材。二是對於新疆高校學生來說,根據主編的學術聲望和出版社級別所甄選的教材有的內容過多且難度較大,增加了授課難度,降低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經管類專業中,有的學院以計量經濟學理論爲教材甄選的主要依據,有的高校則注重某種計量軟件操作的實踐指導性爲教材甄選原則。

(三)數學和統計學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自我效能感較低

新疆高校特別是經管類專業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漢的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相比,其本身語言理解能力相對較差,而且他們本身對數學和需要數學基礎的統計學課程缺乏興趣,學習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這與計量經濟學的連貫性要求有差距,因爲學習計量經濟學必須有良好的數學和統計學基礎,而且其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主要表現在:有些學生在一些前期內容上“卡殼”後,如得不到及時解決,會明顯影響後續章節內容的學習;有的學生聽不懂的內容累積到一定程度,往往會產生放棄本課程學習的念頭;有的學生特別是少數民族學生,對數學、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這樣的課程自我效能感特別低,有的學生從開始就徹底放棄了學習此類課程。所以,在民漢學生合班的計量經濟學授課過程中,民族學生自我效能感較低,學習狀態和掌握程度呈現兩級分化的狀態。

(四)新疆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師資力量薄弱

教授經管類專業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師應該有深厚的數學背景、經濟學和統計學基礎,還要具備計量經濟學軟件操作的應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從事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教師具備這樣要求的明顯偏少。這就導致新疆高校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理論教學與經濟模型脫離、與實際案例脫節、與相關計量軟件分離的問題。具體表現在:第一,有的高校講授計量經濟學的教師是非經管類專業的學科背景,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知識結構雖然能夠講授計量經濟學,但由於學科功底不夠深厚,使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計量軟件分析經濟現象數量關係的能力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論教學與軟件教學完全由兩個學院的教師承擔,理論教學由經濟類專業的學院負責,而計量軟件由數學或計算機學院的教師負責。從學科融合角度看,導致計量經濟學中的經濟模型與實際操作之間的講授產生脫節,影響教學效果。第三,有的高校僅注重某種軟件的操作應用能力,學生根本不瞭解經濟計量學的基本理論,使學生缺少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導致學生學完該門課程後,不能結合實際情況運用所學到的知識。

(五)驗證式實驗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目前,新疆高校的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模式主要是以講授、驗證式實驗教學模式爲主,通常採用先講授後實驗與邊講授邊實驗兩種教學方法,但在教學實踐中,該方法仍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填鴨式”地向學生展示軟件操作、驗證書本內容,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相應內容,亦步亦趨地模仿教師所展示的內容。第二,此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很少考慮學生統計思維和解釋數據能力及其運用計量模型解釋經濟社會現象的統計素養的培養。

三、學生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差異下新疆高校經管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改進

(一)根據學生差異調整教學內容

1.加強統計學內容與計量經濟學內容的銜接。統計學原有基本內容應該保留,保持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同時也要注重概率論與數量統計、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內容的銜接。

2.針對民漢合班教學形式,建立概率論與數量統計、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課程授課教師之間教學溝通機制。注意三門課程教學的前後順序,避免內容重複講授,而且授課教師應根據學生基礎,對於涉及的數學基礎與概率論及數量統計部分,如有必要可適當多分配一些課時。對一些重要但難度較大或因課時受限的內容,應予以簡單介紹,以滿足“吃不飽”的學生,同時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內容設計中應多引用有關新疆經濟發展的案例,這樣既可以瞭解新疆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也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編制《計量經濟學案例庫和習題庫》,使教學內容與實踐相結合。其中,案例庫由教師負責編制,習題庫由優秀學生的實踐調查報告和國內最新習題組成。

(二)教材和軟件甄選應體現科學性和實踐性的統一

1.在計量經濟學教材管理方面,學校應建立教材質量及其使用價值的評價機制。教材應樹立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理念,不僅要注重理論和統計方法,注重數學推導,同時還要增加計量經濟學軟件的教學課時數。

2.教材甄選應突出“理論+實際案例+軟件”的特色。同時,根據長期的實踐積累,整合本校計量經濟學師資隊伍,發揮教師的優勢和特長,綜合各類軟件優勢,編寫實驗教學手冊,提綱挈領地向學生介紹各類軟件,給出相應的參考資料和網站,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彌補教學軟件單一的弊端。

(三)調動自我效能感較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針對不同的學生羣體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計量經濟學章節體系內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論推導———統計檢驗推導———案例”的順序安排的。針對基礎較差且理解能力較低的學生,教師設計教學環節可以從實際例題出發,調整該順序,即採取“案例———統計檢驗推導及驗證———理論推導———再舉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開,結合案例來講解相應的理論推導及概念內涵,然後再通過舉例進行鞏固,最後使學生系統掌握章節的核心內容。

2.針對民漢學生基礎差異分化的實際情況,加之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方法性較強的課程,可設計PBL型的案例題,將學生置身於實際問題情境中,通過“講解+提問”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軟件操作和實證分析能力。同時,在教學中應減少對概念、理論推導等內容論證的時間,側重對計量分析方法的應用步驟和背後暗含的理論講授,使學生掌握針對不同計量分析數據進行相應處理的方法及實證結果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能力。

3.教師應與學生多溝通,掌握學生基本情況,將學生分成小組開展學習活動。根據授課內容教師可安排專題性講座,及時消除學生畏難情緒,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設計案例習題,由學帶領組內學生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和計量分析,同時組織小組對實證分析結果進行討論,並由組內選派一名學生講解案例分析過程及相應的結論。

(四)提升計量經濟學課程師資的專業能力

1.注意各學科教師之間的銜接。師資隊伍中應包括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專業的教師、統計學教師和計量經濟學教師,並加強彼此間的溝通,以保證在教學實踐中,各專業教師根據教學對象的專業性及學生特點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設計符合相關專業的教學大綱,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2.提高計量經濟學專業教師的經濟理論水平。教師只有較深的理論功底,才能帶領學生藉助經濟理論對所研究的經濟現象和問題進行經濟模型的構建,運用經濟理論知識處理數據和模型檢驗,結合實證分析結果和經濟理論解釋經濟現象。這是計量經濟學教學的靈魂所在。

3.加強教師專業培訓。整合本校計量經濟學師資隊伍,根據本校經管類專業特點,選派教師參加主要計量經濟學軟件與專業培訓提高教師實際操作能力和專業水平。

(五)革新教學方法

1.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結對子組建實驗小組”、“好幫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開展基於問題情境的教學,爲學生設計基於現實經濟世界的真實問題,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經濟學知識,通過分工協作、分析討論並最終解決問題的方式,逐漸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基於學生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差異的情形,計量經濟學應採取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且以板書爲主、多媒體爲輔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兩種教學手段的優點,彌補其不足,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的。

計量經濟學論文 篇三

安徽省作爲中部振興大軍中的中堅力量,其經濟結構有着不可或缺的代表性,我們蒐集到2000-2010年安徽省的部分經濟數據,並據此對安徽省的經濟結構進行分析。

1.人均GDP:它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人均GDP指標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一個地區越發發達,它的人均GDP就越高。

2.農業:衆所周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一個國家的農業越發達,它的經濟也就越發達,並且安徽是農業大省,農業的發展狀況更加影響到經濟的發展水平。

3.工業:工業是一個地區興盛的標誌,一個地區工業越發達,文明程度就越高,因此工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提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運輸業:運輸業就像是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它使得各個地區的資源得以融合,促進了資源利用的效率,加快了經濟的發展速度,並且在運輸業發展的今天,它給國民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貢獻更是不可忽視。

5.旅遊業:旅遊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它作爲第三產業的重要代表,作爲經濟發展的新興行業,其發展程度也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所以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同樣不可小視。

二、迴歸結果分析

由迴歸結果可以看出,可決係數爲0.9999,修正的可決係數爲0.9998,說明模型對樣本擬合得非常好。F統計量爲18232.79,或其概率值P=0.0000,說明在顯著性水平0.05下回歸方程在整體上是顯著的,模型對人均GDP的解釋程度幾乎接近99.9%,。T統計量除了X1因素以外,其他因素均大於2,說明另外三個因素對模型影響顯著。結果顯示: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農業總產值每增加1億元,平均來說人均GDP就增加0.5991元;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工業總產值每增加1億元,平均來說人均GDP就增加2.5484元;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運輸業總產值每增加1億元,平均來說人均GDP就增加2.9083元;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旅遊業總產值每增加1億元,平均來說人均GDP就增加0.4075元。

三、計量經濟學檢驗

1.多重共線性檢驗。可以看出每兩個簡單相關係數均大於0.8,說明模型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由迴歸結果可以看出,可決係數爲0.9999,修正的可決係數爲0.9998,說明模型對樣本擬合得非常好。F統計量爲22115.46,或其概率值P=0.0000,說明在顯著性水平0.05下回歸方程在整體上是顯著的,模型對人均GDP的解釋程度幾乎接近99.9%,T統計量各個因素均大於2,說明每個因素因素對模型影響顯著。

2.異方差性檢驗。通過White檢驗檢驗模型,得出nR^2的值爲9.9376且P(nR^2)>0.05,說明模型不存在異方差。

3.自相關性檢驗。通過布羅斯-戈費雷或拉格朗日乘數檢驗,可以看出模型不存在自相關。

四、總結

最終模型爲:Y=1012.6200+2.6382X2+3.0338X3+0.4557X4結果顯示: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工業總產值每增加1億元,平均來說人均GDP就增加2.6382元;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運輸業總產值每增加1億元,平均來說人均GDP就增加3.0338元;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旅遊業總產值每增加1億元,平均來說人均GDP就增加0.4557元。

五、政策建議

由計量經濟學建模過程及結果可以看出,農業對於人均GDP的增長可以忽略,工業,運輸業,旅遊業對人均GDP的影響比較顯著,我們應當大力發展這三個產業。鑑於安徽省自身的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建立以馬鞍山,蕪湖,銅陵等省內工業城市爲首的工業特區,發揮其臨近長江,靠近南京等重要二線甚至一線城市的的優勢,緊跟長三角城市經濟帶的政策領導,以及高效地利用地理資源,政府可以投入重資打造長江中下游城市工業區(園),開發高新技術,不斷促進工業高速高效地前進。

2.皖北有個交通運輸業的重市-蚌埠,號稱是火車皮拉出來的城市,其地勢平坦,並且又有交通運輸樞紐的歷史,只是近些年發展有些緩慢甚至停滯。政府可以投入資金,大力發展一蚌埠爲首的皖北交通運輸特區,興修鐵路,並提供一些便利支持和幫扶政策,加速皖北的興起。並打通與北上廣的交通脈絡,加速省內外的交流,帶動安徽省的經濟向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

計量經濟論文 篇四

關鍵詞:畢業設計 數據 數學方法 SPSS

對於國際貿易專業的畢業設計,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基本經濟理論問題或者國內、國際經濟生活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撰寫論文,畢業論文應達到一定理論深度,使學生從中獲得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同時,畢業論文還應對我國的經濟改革實踐具有現實意義[1],對經濟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反映真正的經濟貿易現象,對政府制定經濟貿易體制與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國際貿易專業培養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能運用計量、統計、會計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能從事實際業務、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工作的專門人才[1]。作爲四年大學課程最後一個教學環節的畢業設計是至關重要的,畢業設計是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的綜合應用。本文主要針對國貿畢業設計中從選題、資料收集、數據整理、數學方法選擇和應用、計算和分析,結合某地區經濟貿易發展的現狀,尋找規律以及預測趨勢走向,爲該地區的綜合實力的提升提供一個可參考的依據。因此,做畢業設計時,學生應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統計軟件,結合一定的研究對象所做

的綜合性分析,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鑑於此,提出幾點看法。

一、慎重選題

選題是畢業設計的重要環節之一,選題恰當與否,直接關係到整個畢業設計的成敗[2]。有些學生認爲選題困難,沒有目標,關鍵是學生對某一經濟現象的積累程度不同。一般指導教師會詢問學生感興趣的方面,由於學生對很多問題了解並不十分全面,因此平時上課教師就應對有可能做成論文的問題給學生提出來,激發和鼓勵學生思考和查閱相關資料。四年下來,不但相關的知識容易掌握,也會積累一些論文素材。另外,積極主動地查閱相關資料,包括各種可獲得的數據和相關已發表的論文資料等,都可以收集,有助於畢業論文選題的廣度、寬度與深度。題目確定之後,就應當按照畢業設計大綱的內容和要求,結合題目的具體情況,制定出詳細的設計計劃。設計計劃中應明確設計內容、設計進度和設計深度。

對於經濟貿易類的論文一定要結合某一地區的實際情況去做,使經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根據確定的經濟指標查找該地區的數據,運用確定的數學模型進行下一步的工作。

二、資料的收集

選題確定以後,就要有針對性地收集相關資料,這包括數據的收集和文字部分的收集。對於數據的收集,一般有兩個獲取渠道:一個是實地調研獲取一手資料。這種資料的獲取可靠性較強,可以設計好需要調查的指標、項目或問卷,到實地去調研、測量、分發問卷等方式去獲取。另一種是查閱相關的統計年鑑獲得二手資料。比如要查閱某旅遊景點某時刻的人流量情況,則需要到相關景點去清查。如果要獲取GDP指標,則查閱相關該地區的統計年鑑即可。因此,不同的選題所採用的指標一定要考慮到可獲取性,不論是一手資料還是二手資料。選擇指標一定要仔細考量其所具有的針對性、代表性和可獲得性。對於該地區其他方面的資料,一般查閱對該地區的概況、問題及對策的提出等相關的文章,瞭解對該地區某一方面的研究進展,及時瞭解該地區的最新資料,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或避免重複研究的可能性。

三、數據的整理

對於收集到的一手資料和二手資料要進行整理與選取,對於過於粗糙的數據要進一步加工與處理,實地調查的數據和測量結果要進行驗證等等,剔除不符合實際的數據,根據收集數據的連續性和差異性進行甑別,選取能夠連續反映該地區某一經濟現象的數據,再進行指標的選取,如此反覆,最終確定選擇的指標和數據,使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連續性。比如,要考察某一地區綜合實力,就要進行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等指標的考量,要看該指標數據可獲取性,考察一、二手資料能否獲取,二者相互補充,爲了後續的數學方法的運用,應注意選取具有時間連續性的數據,並對相關數據標準化,爲下一步的數學計算做準備。

四、數學方法的選擇與操作

數據整理完畢後,對標準化數據進行計算,選取合適的數學方法至關重要。數學方法的選取要爲研究的目服務。方差分析、相關分析、迴歸分析、聚類分析和判別分析、因子分析等數學方法爲研究方法的選擇提供了可能[2]。

(一)方差分析:主要是通過分析研究中不同變量的變異對總變異的貢獻大小,確定控制變量對研究結果影響力的大小,分析不同水平的控制變量是否對結果產生了顯著影響。

(二)相關分析:主要是衡量變量之間線性相關程度的強弱並用適當的統計指標表示出來,比較直接和常用的一種是繪製散點圖,相關係數是衡量變量之間相關程度的一個量值,能夠更加準確地描述變量之間的線性相關程度。

(三)迴歸分析:考察變量之間的數量變化規律,通過分析大量的樣本數據,確定變量之間的數學關係式,對所確定的數學關係式的可信程度進行各種統計檢驗,區分對某一特定變量影響較爲顯著的變量和影響不顯著的變量等。

(四)聚類分析:其實質是建立一種分類方法,它能夠將一批樣本數據按照它們在性質上的親密程度在沒有先驗知識的情況下自動進行分類。

(五)因子分析:是用少數幾個因子來描述許多指標或因素之間的聯繫,以較少幾個因子反映原資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統計學方法。

標準化的數據就可以選擇適當的數學方法進行分析,SPSS是著名的統計分析軟件,它適合用於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進行統計分析[2]。SPSS的多個常用的統計功能以及統計圖的繪製,使學生既可以方便地掌握實際的操作過程,同時也能對統計功能的原理和方法有一定的瞭解。

五、結論分析與語言組織

論文的主體部分完成以後,要對文章加以填充與修改,對得出的結論要進行驗證,看是否能夠反映出當前該地區的現實情況,有些結論並不一定與現實相符,這需要我們進行尋找問題,是考慮問題不周全,還是數據收集有誤差,最終導致結論與實際不相符。若出現誤差,應重新收集數據,整理,計算。當得出的結論確實與現實相違背,那就需要考察數據的真實性,最好獲取一手資料,進行驗證,直到所得出的結論能夠反映出真實的經濟現象。另外應考慮採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考察,實證分析與規範性分析相結合,比如,某年當地政府採取一些政策措施會影響到某些經濟指標的變化,與得出的結論有向左的情況。採用此方法,更能說明問題。

論文的語言組織上,一定要嚴格遵守經濟論文的書寫規範,題目、摘要及關鍵詞要能反映出文章的主旨。論文書寫要突出重點,言簡意賅,正確反映出寫作意圖和經濟現象。

結論

畢業論文時間爲十週,五個學分,安排在第八學期。同時在這十週過程中指導教師應每週與學生進行交流總結,相互討論,指出問題,使學生了解整個寫作過程。總之,只要處理好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基礎知識和熟練運用計算機之間的關係,把數學方法合理地運用於畢業設計中,使學生的專業水平和計算機運用能力得到提高。加強學生理論與實踐的能力,使學生畢業後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爲社會服務,這也符合我們國家制定的高校建築人才的培養目標。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3]提出:當今世界政治風雲變幻,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世界範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爲此,必須高瞻遠矚,及早籌劃我國教育事業的大計,迎接21世紀的挑戰。作爲教師,應該認真對待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總結經驗,相互交流,提高教學與科研的水平。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國際貿易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國際貿易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及課程教學大綱[M].2002:73-74.

[2]餘建英,何旭宏.數據統計分析與SPSS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142-291.

計量經濟學論文 篇五

1.過分重視理論教學,

忽視實驗教學。我國高等院校經濟學類各專業課程設置具有較大的共性,專業課中分爲專業基礎課與專業方向課,理論課程過多過繁,實驗教學課程比重較小,且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性。這種培養模式的最大問題就是使學生重理論、輕實驗,重書本、輕能力。經濟學類的金融與貿易專業都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其理論與實驗應該緊密相連。

2.教學目標不明確。

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環環相扣的鏈條,從而達到系統的功能。專業實驗性教學的一些具體環節由於缺乏明確的子目標,從而影響着這方面教育總體目標的實現。如經濟學類各專業都對計算機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相關的實驗環節如果僅限於單純的電腦打字、數據庫操作等內容,沒有結合經濟學的相關內容,就容易導致實驗內容單一、教學方法落後、評價方法不科學、控制措施失效,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3.實驗教學形式單一。

目前,經濟學類各專業的實驗性教學主要是以上機模擬的形式出現,但從總的情況來看,效果難以得到保證。究其原因,是現有的教學管理制度缺乏明確的制度安排,導致教師對於實驗教學積極性不高,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我校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環節教學改革的回顧

改革經濟學類各課程的實驗教學環節,對建設同濟品牌的經濟學專業、培養我國金融與貿易領域亟需的專業人才,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計量經濟學作爲經濟學專業的八門核心課程之一,是經濟學、數學和統計學三門學科的結合,其理論和方法是多門學科相互滲透和交叉的結果,體現了現代經濟學發展中注重定量實證分析的特徵,非常適合將該課程的教學作爲一個平臺,強化課程的實驗教學,使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研究能力。因此,本課程教學團隊着力於改變觀念,研究、探索和實施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各項改革設想,採用先進的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爲首要目標,並以此爲基礎改革課程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構建了基於實驗教學的教學體系,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可操作的實驗教學成果並應用於教學實踐。具體而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教學培養目標明確。

針對本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的定位,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實驗教學設定了非常明確的目標:一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要求學生善於將各門經濟課程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三是通過實驗性教學環節使學生進一步擴大知識視野,拓展研究能力。學生從大量的實驗中摸索規律,有助於將專業基本理論加以整合並與實踐緊密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驗中進一步昇華所學的理論。因此,在該課程教學大綱中明確了該課程的應用性和學科的交叉性,以及配合相應的計量軟件應用來進行實驗教學,保證了實驗教學在整個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學內容豐富。

計量經濟學課程所涉及的理論知識比較抽象,課堂教學中也較難直接接觸到很多實例,使得學生在理解時有一定的困難。將相關理論和方法與經濟現實問題和具體實例結合起來,通過實驗教學環節中應用大量現實案例分析,所選定的案例既與課程內容緊密聯繫,又是來自當時社會所關注的現實問題,使學生通過典型案例的閱讀、分析和討論,能加深對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理解。通過對案例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能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運用理論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利於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參與分析和決策,活躍課堂氣氛,進而產生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慾望。

3.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通過對全國各重點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情況的調研,發現各校均於近年來加強了該課程的實驗教學,主要的形式一是配合教學內容,上課時進行相關軟件的演示;二是運用相應的計量軟件,安排學生直接上機實驗。另外,有些高校自己進一步編寫仿真實驗或編制相關的課程教學軟件。根據本校的實驗教學條件,採取了根據所用教材各章節的內容自己重新編寫了該課程實驗教學的大綱和實驗教學手冊、教學指南以及相應的案例,提出相應的實驗要求和內容,安排學生在實驗室完成各項實驗操作訓練,並在此基礎上引入課堂交流和討論。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亦納入對學生的最終課程評價成績。從近年來以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爲首要目標,對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進行改革以來,有效地將計量課程的專業理論、技術學習與實驗教學融爲一體,既豐富了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能將相關理論和方法與經濟現實問題和具體實例結合起來。因爲實驗教學環節中應用大量的現實案例分析,所選定的案例既與課程內容緊密聯繫,又是來自當時社會所關注的現實問題,使學生通過典型案例的閱讀、分析和討論,能加深對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理解,通過對案例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能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其運用理論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定量分析能力。本課程實驗教學的實施,使得經濟類專業畢業的學生,具有更強的專業理論和方法的應用能力,在定量分析能力方面有較大的提高,更有利於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爲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學位論文的寫作以及進一步的深造提供了有力支撐,適應社會對研究型專業人才的需要,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進一步改革的思考與建議

由於2013年剛開始嘗試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實驗教學,許多地方還有待於進一步地提高和完善。比如,實驗的指導人員不夠,實驗的數據不夠豐富,不同專業的學生怎樣設計不同的案例來提高專業的針對性,怎樣開發編寫適用的仿真實驗,等等,這些都有待於在以後的實驗課程建設中加以完善。具體而言,有以下幾方面。

1.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教學改革成功與否,關鍵的因素是教師,要提高教師的能力使之與教學方法的改革相適應。其原因在於教學方法一般是由教師選擇、設計,教師是教學方法改革的主體。只有教師準確、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纔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負責實驗教學的教師應通過加強學習、收集新資料,來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能將教學與科研統一起來,掌握科研成果的前沿,並把前沿理論轉化爲自己的知識技能,這樣才能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2.建立激勵機制。

把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真正落到實處,在制度上真正鼓勵教學方法的創新。爲此,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學配套上要做相應的調整,在課程設置、成績評定標準、教師教學質量的檢查與評估等方面應加強對實驗課程的支持。

3.加強教學設施的建設。

計量經濟論文 篇六

信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催生了一批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近30年來,信息技術製造業作爲關聯度和帶動度極強的產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在美國和日本,韓國和臺灣,信息技術產業已取代傳統產業,成了國民經濟中最大的支柱產業。現代信息產業已躍居美國頭號產業,以信息技術爲主的知識密集型產品和服務出口已佔出口總值的40%。中國信息產業近10年來年均增速達到32%,大大高於其他產業,成爲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更重要的是,信息技術製造業的發展有利於對傳統產業的設備進行改造,促進了傳統產業的結構變化,從而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升經濟的整體競爭能力。總體來看,中國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已渡過了早期的製造業代工的階段,進入了以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相結合驅動產業升級的新階段。

在創新理論中,技術創新主要是過程創新和產品創新,過程創新的目的在於提高生產率和降低單位產出的投入。相比較而言,產品創新更爲重要。在產業層次,R&D的大部分是用於新的、質量更高和性能更好的產品創新而不是工藝創新。例如瑞典工業R&D總量中,75%-90%用於產品創新,美國爲68%,日本爲36%。無論是何種創新,其最終影響必須體現在產品或服務上,才能對創新予以真實和準確地評價。在本文研究中,技術創新的內容遵循了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基本思想,技術創新表現爲企業或產業對現有技術有效組合運用、創造和吸納各種新技術知識,向市場提供更好的產品或服務的過程。

本文重點研究了技術創新對中國信息技術製造業增長的貢獻和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第二部分定義了技術創新的指標和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確定了技術創新與產業增長的實證框架。第三部分闡述了中國近十年來信息技術製造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增長的速度。第四部分檢驗了各種技術創新活動與信息技術製造業產出績效的相關性,重點分析了R&D投入對產品和產出增長的影響。第五部分分析了技術創新對信息技術製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以R&D經費投入佔產業增加值的百分比衡量的R&D投入強度是影響信息製造業發展的關鍵。第六部分對技術創新促進高技術產業增長進行了國際比較。最後是結論和政策建議。

2指標體系與分析框架

中國對信息技術產業的界定參考了OECD的產業分類標準,確定了醫藥製造業、航空航天器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爲高新技術產業。因此,將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和電子計算機及辦公用品製造業界定爲信息技術製造業。技術創新使用投入和產出二類指標進行量化。投入指標包括R&D經費投入和人力資源投入二種,經費投入分爲R&D總經費投入,R&D內部經費投入,新產品研發投入,技術改造投入和技術引進投入五個指標。技術創新的產出指標也使用了五個指標。一是以新產品產值作爲技術創新的實際產出。在我國的統計體系中,新產品產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銷售新產品所實現的收入,代表了所有技術創新投入要素或相關要素的最終產出。二是以出貨值作爲技術創新的相對產出指標,它是衡量產業的發展水平和該產業國際競爭力強弱的指標。三是以專利作爲技術創新的潛在產出指標。專利是創新的一種成果,代表了發明創造實現商業化的潛在機會。四是產業的總產值,衡量產業的生產能力。五是產品銷售利潤,表示產業獲得收益的大小。分析所採用的指標及其含義下表1。

實證分析應用了Pearson關係矩陣檢驗了技術創新投入和產出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利用Granger因果檢驗和主成分分析法辨別要素之間的因果關係,進而建立技術創新與產業增長和競爭力的迴歸方程,確定技術創新對新產品產值、產業的產出增長和競爭力的影響程度。

3技術創新投入與增長績效

3.1中國的信息技術製造業的技術創新

信息製造業1995年R&D總投入爲30.2億元,其中政府投入佔8.9%,企業投入佔80%。2004年總投入增加到428.47億元,政府投入比例下降到2%,企業投入比例上升到87%。10年R&D總投入增長了14.1倍,增長速度遠高於其它行業。其中,1995年政府投入信息技術產業的R&D經費爲2.78億元,2004年增加到8.37億元,增加3.1倍。企業投入從24.85億元增加到317.17億元,增長了12.76倍。由此可知,信息技術產業的R&D投入一直以企業爲主導,創新的動力主要來源企業從銷售收入中的投入。

數據來源:2002年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2005年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在產業的技術創新的構成中(見表3),從事創新活動的機構數量從1995年的964個下降到2003年的537個,但2004年恢復到847個,處於不穩定的變動狀態。但參與技術創新的總人數則不斷增加,年均增加8千多人。從事技術創新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也增加了5萬多人。各種技術創新的經費投入比例變化非常明顯,從1995年到1997年技術改造經費佔的比重最大,但是到了2004年比重最小,而新產品研發經費和內部經費從1995年的比重最小發展到了2004年所佔比重最大。2004年,這兩項投入佔到了全部經費的85%左右。技術創新投入在90年代中後期主要是以技術改造和引進爲主,而從2000年以來則明顯轉移到R&D和新產品開發。反映了我國信息技術製造業正在經歷從技術引進和改造向自主創新變化。

數據來源:2005年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2002年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鑑,北京,中國

統計出版社,2003。2005年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3.2信息技術製造業的產出增長和經濟績效

1999年中國信息技術製造業總產值爲2536億元,產業附加值爲636億元,實現利稅186億元。到2004年,總產值達到22699億元,產業附加值爲4592億元,實現利稅1031億元。十年間,總產值增長了8.9倍,年均增加2000億元,附加值增長了7.2倍,年均增加395.6億元。利稅增長了5.5倍,年均增加84.5億元(見表4)。信息技術產業的增長速度非常明顯。佔中國經濟產出約10%,已經成爲中國製造業中的重要產業。

而反映技術創新成果的新產品產出,在1999年的產值爲537億元,佔整個產業產出的20%,到2004年佔整個產業的產出比重雖然只上升了5%。但銷售收入則從387億元增加到5368億元,增長了13.8倍,年均增加498.1億元。實現利潤從44億元增加到382億元,增長了8.7倍。由此比較,新產品的經濟績效明顯優於整個產業。

中國信息技術製造業的出口份額也在逐漸提高,1995年信息技術製造業的出貨值爲931億元,到2004年增長到14106億元,10年間增長了15倍。出口份額也從1995年的38.2%增長到2004年的69.4%,我國高技術產業在進出口一直出現逆差的情況下,但從2004年開始改變,第一次出口超過了進口,反映了我國信息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也是我國近幾年了整個高技術產業科研投入不斷加強,技術不斷提高,自主創新的結果。

以產業增加值/產業就業人數計算勞動生產率,自1995年以來,高技術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始終保持較高的增長趨勢,年均增速高於製造業1.7個百分點,達到20.5%。自1995年以來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勞動生產率增長了2.5倍,電子計算機及辦公用品製造業勞動生產率增長了1.8倍。2004年二個產業的生產率分別達到11.1萬元/人和14.8萬元/人,遠高於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也高於其他三個高技術產業(見表5)。

,各種經費投入、人力資本投入和新產品產值的相關程度都非常高,可以確定各種經費投入和人力投入對新產品產值的影響是顯著的。但是需要考慮兩個問題。第一,由於各種經費投入和人力資本投入之間的相關度也非常高,如果建立多元迴歸方程,則會出現多重共線性問題,使方程解釋能力下降,因此需要分別對每一個指標採用一元迴歸方程。第二,以上Pearson相關係數檢驗雖然顯示變量之間的相關度很高,但是這並不足以說明變量之間存在因果聯繫。如果直接建立迴歸模型很可能產生僞迴歸問題。另外技術創新的經費和人力資本投入並不能馬上產生效益,而是有一定的時滯。由於存在這些問題,首先對各個變量進行Granger因果關係檢驗,以排除多重共線性的影響。樣本選取時間長度爲1995-2004年,則滯後一期和滯後二期的結果如表7和表8。

結果顯示,在滯後一期的情況下,只有新產品研發經費(X3)對新產品產值(Y3)的Granger原因比較明顯。而在滯後兩期的情況下,只有R&D內部經費(X2)對新產品產值的Granger原因比較明顯。這說明新產品研發經費只要一年就可以產生效益,R&D內部經費需要兩年才能產生效益。而由於只有10年的數據樣本,Eviews無法計算滯後三期的Granger因果關係強弱程度,因此無法衡量X4、X5和X6產生效益的滯後期和效益大小。所以本文只對R&D內部經費投入、新產品研發經費投入和新產品研發投入的績效進行實證檢驗。

4.2R&D內部經費(X2)投入對新產品產出增長的作用

根據Granger因果關係檢驗結果,方程採取自變量滯後兩期的形式:

lnY3=a2lnX2(-2)+b2(2)

調整後的樣本爲:1997-2004,調整後樣本數爲8,迴歸結果爲:

lnY3=0.550lnX2(-2)+5.665(3)

此方程對現實的解釋能力很強,不存在序列自相關問題。迴歸係數a2=0.550,即新產品研發經費的投入每增加1%,能帶動0.550%的新產品產值,說明我國信息技術製造業R&D內部經費投入的績效比較低,而且還低於新產品研發經費投入的產出績效

4.3R&D投入對產出增長的貢獻

爲了分析R&D總投入對信息技術製造業增長的影響,選取R&D經費總額(X1)和R&D人員總數(X6)兩個指標來衡量信息技術製造業的R&D資金和人力資本投入。以新產品產值(Y3)和工業總產值(Y4)兩個指標反映產業的增長。由此建立測算這4個指標之間的相關程度相關性方程爲:

aY3+bY4=c1X1+c2X6(4)

其Pearson相關性檢驗的結果如表9所示:

通過上述的簡單相關係數矩陣可以看到:這4個指標之間呈高度正線性相關性,而且在顯著性水平爲0.1%時可信度也非常高。可以初步判定信息技術製造業的R&D投入對產業增長的相關程度很大(X1和X6與Y3和Y4的相關係數都在0.98以上,而且雙尾檢驗結果也很顯著)。但是多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是錯綜複雜的,上述4個變量的任何兩個變量之間都有顯著的簡單相關關係,而這種相關關係中夾雜了其他變量的影響,簡單相關係數實際上不能完全反映兩個變量之間的純相關關係,例如新產品產值Y3受到R&D經費總額X1和R&D人員總數X6的影響,但是X1和X6之間也存在相互制約的關係,信息技術製造業的R&D總人數X6肯定受到R&D經費總額X1的影響,同時X6也可能對X1起到制約的作用,所以爲了確切反映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使用偏相關係數檢驗法,即分別測算當把X6作爲控制變量時X1與Y3和Y4的偏相關係數以及把X1作爲控制變量時X6與Y3和Y4的偏相關係數,分別觀察信息技術製造業的R&D經費投入和人力資本投入對產

業增長的影響,檢驗結果如下:

結果顯示,當固定X6的影響之後,X1與Y3和Y4的偏相關係數較高而且統計結果的可信度也非常高(都小於0.05),而當固定X1的影響,X6與Y3和Y4的偏相關係數明顯偏低。表明信息技術製造業的產出增長對R&D資金投入的依賴程度遠高於對R&D人力資本投入的依賴程度。

爲了建立迴歸方程的方便,利用SPSS分析軟件採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別將兩個投入和產出指標各生成一個主成分,作爲衡量R&D投入和產業增長的綜合指標,分別記爲XI和YI。表10是XI和YI的生成結果:

可以看到,XI包含了X1和X6兩個指標的98.387%的信息,生成的一個主成分YI包含了Y3和Y4兩個指標的99.052%的信息,將這兩個主成分作爲衡量信息技術製造業R&D投入和產業增長的綜合指標是十分理想的。由此,建立R&D綜合投入對產業增長影響的迴歸方程爲:

YI=a+bXI(5)

對1995-2004年的10樣本數進行迴歸得到的結果爲:

YI=0.995*XI(6)

由於常數項的檢驗無法通過,所以將其捨去。方程(5)的結果顯示,在信息製造業中,R&D綜合投入每增加一個單位,可以拉動約0.995個單位的產業增長,這個數值沒有超過1,可以認爲,信息製造業的R&D投入的績效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由此可以得出四點結論:1、在所有投入因素中,R&D內部經費的投入和新產品研發經費投入產生收益的時滯較短,見效最快;而技術引進經費、技術改造經費和科技人員投入產生收益的時滯較長,至少在3年以上。2、在投入產出績效方面,新產品研發經費投入優於R&D內部經費投入。3、中國信息技術製造業的R&D經費中能夠產生短期收益的經費所佔比例較大,說明自主創新產生收益的見效時間最短。而投資於見效慢、週期比較長的技術創新經費所佔比例較小。該產業最有效的技術創新方式是加大對新產品研發的投入,雖然對創新的人力資源投入產生收益的時滯比較長,但在長期並不能因此而忽視對人力資本的投入。4、R&D綜合投入每增加一個單位,可以拉動約0.995個單位的產業增長,這個數值沒有超過1,該產業R&D經費投入的使用效率不高,是信息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缺陷。

5R&D對產業的競爭力的影響

選用行業產品銷售利潤PR作爲衡量行業競爭力的指標,用R&D經費總額X1,科技活動人員數量X6以及專利申請數Y1,新產品產值Y3作爲衡量行業R&D綜合能力爲指標,建立多元迴歸模型:

lnPR=a1lnX1+a2lnX6+a3lnY1+a4lnY3+b1(7)

樣本:1995-2004,樣本個數爲10,迴歸結果如下:

模型通過了D-W檢驗和顯著程度爲1%的F檢驗,且模型的相關係數和調整後的相關係數都很高,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很高,而且從整體上看,國際競爭力與自變量間的相關程度也很高。從變量情況看,主成分因子Z通過了顯著程度爲1%的T檢驗,表明模型中各變量與國際競爭力相關,但各變量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在程度與方向上存在較大差異。結果顯示:R&D經費總額X1,科技活動人員數量X6以及專利申請個數Y1,新產品產值Y3都對信息製造業的產業競爭力有一定的影響。從主成分分析的總方差解釋表可以看出R&D經費總額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高達97.61%,說明了在產業發展過程中,R&D經費的投入是提高產業競爭力過程中最主要的因素。

6技術創新的國際比較

6.1R&D投入強度的國際比較

由表12可知,中國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的R&D強度遠低於發達國家,2004年全部高技術的R&D強度達到4.6%,比較顯著的是航空航天製造業高達16.9%,同年,我國製造業的R&D投入強度約爲1.9%,與製造業的比較可以看出,我國高技術產業研發強度普遍高於製造業的平均水平。由於我國高技術產業起步較晚,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普遍不如發達國家,核心技術掌握不夠。與發達國家的橫向比較我們發現,中國各個產業的R&D強度均低於其它較發達的國家,許多OECD成員國的高技術產業的R&D經費都超過20%,差距之大顯而易見。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高技術產業的全球化更加突出。跨國公司在本土投巨資對關鍵技術和部件進行研究和開發,而將高技術製造業轉移到勞動力價格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其中了高技術產業高於製造業但是遠低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高技術產業只能採用委託加工方式配套生產外部設備或進行整機組裝等技術密集度低的勞動,沒有能力進行高強度的研究開發。

從下表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主要幾個發達國家在信息製造業中的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的R&D投入強度上基本均高於20%,而我國在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的R&D投入強度僅爲5.6%,與投入強度最高的法國57.2%相差10倍;在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中R&D的投入強度則以日本爲最高高達90.4%,這也是日本近年來在電子行業的快速發展並且在世界上佔有主要市場份額的原因所在,美國在該行業的R&D投入強度爲32.8%,而我國僅爲3.2%。雖然我國在電子行業的發展起步較晚,掌握的技術也比較落後,但是,對於技術含量較高的電子產業來說並不能按照傳統產業的發展方法按部就班的來發展,如果這樣將永遠趕不上世界發展的水平,加大R&D的投入力度,結合世界分工合作的機遇使我們國家從後進型國家變成“趕超型”國家。

數據來源: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年;OECDStructuralAnalysisDatabase,2005和OECDTheAnalyticalBusinessEnterpriseResearchandDevelopmentdatabase,2006.

6.2勞動生產率的國際比較

儘管從1995年以來,中國的信息製造業以及整個的高技術產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非常明顯,這個差距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落後,還與我們國家沒有完全改變勞動密集程度高的現狀有關係。在OECD國家的高技術產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一般都在50千美元/人以上,而我們國家僅爲13千美元/人,即使是發展較快的信息製造業中的電子計算機及辦公用品設備製造業也只有17.9千美元/人。所以,無論是在整體的發展現狀上,還是在行業的發展水平以及擁有技術的先進程度上我們國家都與發達國家有着比較大的差距,也是我們未來發展中要全面重視的問題。

表13部分國家高技術產業勞動生產率(單位:千美元/人)

7結論和政策建議

通過實證分析技術創新對中國信息技術製造業增長和競爭力的影響,得出四點結論。一是新產品研發經費的投入每增加1%,能帶動0.550%的新產品產值,新產品研發經費只要一年就可以產生效益,而R&D內部經費需要兩年能產生效益。二是R&D經費的投入比例直接影響產業的增長。在信息製造業中,R&D綜合投入每增加一個單位,可以拉動0.995個單位的產業增長,這個數值沒有超過1,可以認爲,信息製造業的R&D投入績效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三是R&D經費投入總額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高達97.60%,說明了在產業發展過程中,R&D經費的投入是提高產業競爭力最主要的因素。四是中國信息製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發達國家在信息技術製造業的R&D投入強度一般都高於20%,而中國平均僅爲4.4%,相應地,勞動生產率也只有韓國的一半,與美國相差約9倍。另一方面,我國的R&D經費中能夠產生短期收益的經費所佔比例較大,而投資見效慢,投資週期比較長的投資經費所佔比例較小,說明中國信息製造業的大部分企業對長期研發投資的力度較小,這同樣對企業的長期發展與技術的超越性升級不利。

中國經濟發展正從工業化初期進入工業化中期,大工業和高技術產業成爲發展的重點產業。國家提出了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業和經濟競爭力的發展戰略,信息技術製造業也列爲國家重點發展產業。如果只是停留在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上,那麼中國的信息製造業的科技水平將永遠不能超過甚至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只有通過加大技術創新的經費投入和人力資源的儲備,放鬆產業管制和開放市場增加競爭,改進創新環境和激勵機制,提高創新系統的效率,加強國際技術合作,促進國內信息化進程,才能完成中國從世界IT製造工廠變成世界IT創新基地之一。

本文的研究只是檢驗了技術創新投入對信息技術製造業增長和競爭力的影響程度,那麼技術創新投入的力度究竟應該爲多少才合適,在企業資金允許的情況下應該怎樣有效率地分配技術創新資源,乃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摘要】基於Pearson關係矩陣、Granger因果檢驗和迴歸分析,本文研究了1995-2004年中國信息技術製造業技術創新的6個關鍵指標對產出增長和產業競爭力的影響。結果顯示R&D總投入增加1%,總產出將增長0.995%。新產品R&D經費投入每增加1%,能帶動0.550%的新產品產出,新產品研發投入只要一年就可以產生收益,而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則至少需要3年才能產生收益。技術創新對信息技術製造業競爭力的影響因子爲97.60%,是提高產業競爭力最主要的因素。與發達國家比較,R&D強度和效率較低是產業競爭力不強的主要原因。改善創新環境,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並提高創新效率,是實現中國信息技術製造業從“世界IT加工廠”向“世界IT創新領導者”轉變,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戰略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信息技術產業R&D生產率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2.謝勒F.M.技術創新:經濟增展的原動力。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3.畢克新。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測度與評價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

4.傅家驥。技術創新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5.官建成,馬寧,我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出口行爲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2):103-106.

6.李西堯,德國促進技術創新的舉措,全球科技經濟瞭望,1999(8),25-26.

7.陸國慶,基於信息技術革命的產業創新模式,產業經濟研究,2003(4)31-32.

8.王建華,賴明勇,中國工業製造業技術創新的相對評價及實證研究,系統工程,1999,17(2),25-28.

9.許晶華,信息技術與經濟增長: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10.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北京:中國電子信息發展研究院,2006,35-37.

ht,H.E.(1992),“Australia’sindustrialR&Dandforeigntrade”。AppliedEconomics,24(4),545-556.

ar.D(1986),“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italMobility,andtheProductCycleinNorth-SouthTrade,”AmericanEconomicReview,76(1),177-190.

ndt,R.(1996),“Spilloverandinnovative,activit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15(1),1-22.

r,JandHesen,A.B.(2004),“InnovationcapabilitiesofEuropeannations:Cross-nationalanalysesofpatentsandsalesofproductinnovations,”ResearchPolicy,33(2),193-207.

,JandMa,N.(2003),“InnovativecapabilityandexportperformanceofChinesefirms,”Technovation,23(4),737-747.

(2006),“ITInnovationand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onIndustry,”ChinaCommunication,6,5-6.

,G.K.(1989),“R&DexpendituresandProfitGrowth.”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32(3),20-23.

,G.K,Reithner,R.M.(1990).“HowR&DAffectsSalesGrowth,ProductivityandProfitability,”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33(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