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經濟論文

經濟學經濟學論文精品多篇

經濟學經濟學論文精品多篇

經濟類畢業論文 篇一

【摘要】藝術類大學生是一個特色鮮明的羣體,不同於普通高校,藝術類院校的學生情感豐富,思想活躍,專業技能突出。這類羣體重形象而忽略抽象,有感性而缺乏理性,擅長創意而邏輯薄弱,反映在畢業論文階段則是重視畢業設計而忽視畢業論文。作爲高等院校專業教學重要環節的畢業論文撰寫,始終是藝術類院校教學的薄弱環節。對於藝術類大學生的畢業論文指導上,如何既有針對性又保留藝術類院校教育的鮮明特色,本文嘗試從服裝設計專業分析入手進行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藝術類論文教學 藝術類論文指導 藝術類論文撰寫

畢業論文是高等院校是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同時也是檢驗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成果,衡量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然而作爲高等院校專業教學重要環節的畢業論文撰寫,始終是藝術類院校教學的薄弱環節。主要反映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藝術類高校畢業論文現存的問題

1.論文偏記事型,缺乏理論深度。藝術類畢業論文缺乏理論上的深度是藝術類學生在畢業論文撰寫階段存在的較爲普遍和問題。以服裝設計專業爲例,學生的論文是基於服裝設計和製作基礎上的進一步創作,所以論文很容易成爲服裝設計和製作過程的說明文,平鋪直敘,缺乏對一個問題的觀察、思考和挖掘,很難達到論文在理論深度上的要求。

2.論文選題盲目,缺乏論見。藝術類畢業論文選題經常出現或未經深思熟慮與論文內容不符的情況,或者題目趨同沒有鮮明論點的情況。以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爲例,很多學生在畢業設計服飾接近尾聲的階段纔開始着手準備畢業論文,常常受自身服裝製成品的限制,加之時間侷促,於是匆匆命題,草草了事,湊字數交差的現象常有發生。

3.論文文理薄弱,缺乏規範性。藝術類學生普遍存在語言表達能力、文字寫作能力薄弱的情況。尤其反映在論文上,語言不通順、上下文不連貫、書面文字口語化,甚至於“的、地、得”不分,標點符號使用也不規範等。以服裝設計專業爲例,學生經常在論文中出現第一人稱“我”,在服裝設計和製作過程中多出現“我的困難”,“我的解決辦法”、“我的指導老師”等口語化用詞。

4.論文準備匆忙,缺乏重視度。大學本科的最後一年是學生最爲忙亂和疲於應對的一年。以服裝專業的學生爲例,一方面是工作量巨大的畢業作品設計與製作的壓力,一方面也面臨着就業求職的壓力,還有考研究生、考公務員等衆多門類考試的壓力,使得畢業生將完成論文作爲衆多任務之一,並在優先權重的排名靠後,從而沒有預留充分的時間和精力來準備和醞釀,這也是畢業論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5.教師“專業”限制。論文的選題分爲教師指定命題和學生自由選題兩種。目前畢業生的論文撰寫大多可以自由選題,根據自己的興趣從實踐出發選擇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一篇論文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通常需要覆蓋大學四年所學的專業知識,融會貫通、綜合應用。而指導教師往往在某一方面有所造詣,而非全才,教師“專業”的限制,也是論文水平難以提高的原因之一。比如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論文的方向如果是色彩、紋理、或藝術流派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服裝營銷方向的導師就很難在論文的深度挖掘上給出建議。

二、藝術類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改進的若干策略

1.論文選題早做準備,融入專業課老師的指導。一方面,引導學生提早進入論文選題的思考。一些論文選題的思考,甚至可以提早到大二、大三的專業課上,結合專業課老師的啓發和指導。以服裝專業的學生爲例,服裝面料課的專業老師可以引導對面料感興趣的學生進行創意麪料、面料創新等方向的思考;服裝史的專業老師可以引導對史學感興趣的學生進行中外服裝史的比較、及其對於現代服裝設計的投射和影響方面的探討。

2.論文導師早做介入、嚴格把控。另一方面,整個論文的創作過程導師早做介入、嚴格把控。對於論文撰寫:既要避免學生在畢業設計快要接近尾聲時纔開始思考論文的寫作,也要避免邊設計邊寫論文,將畢業論文簡單等同於畢業設計說明;對於論文選題:既要避免選題過大難以完成,也要規避選題過窄無法展開,同時注意選題內容的新穎性和實用研究價值並重,實現論文對相關基礎理論、生產工藝、或者行業發展具有一定現實意義和價值。

3.開設論文輔導系列專題講座

(2)論文寫作專題講座。論文寫作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範性。規範不僅指包含“內容摘要”、“關鍵詞”、“目錄”、“參考文獻”等格式上的要求,也包括論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常規思路。論文寫作相關的專題講座建議分兩次設置,一次在大學二年級,進入專業課程學習前。重點介紹論文研究的常規思路,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另一次放在大學四年級第二學期,進入畢業論文撰寫前。重點介紹論文格式上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規範性意識。

4.加強論文寫作過程的管理和監督。最後,建立適應藝術專業的論文進度管理和論文質量保證機制。論文進度管理包括明確開題、框架搭建、初稿、終稿等重要時間節點。論文質量保證機制包括:制定論文規範性管理、論文選題、內容審覈複查機制等。

藝術類本科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先進教育理念,綜合藝術特長的綜合素質型人才。畢業論文是驗收這一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是檢驗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體系着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對於藝術類院校的畢業生而言,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同樣重要。優秀的畢業論文,是基於畢業設計的摸索和嘗試,綜合運用大學所需的知識,提出相關問題的分析和思路。

經濟學經濟學論文 篇二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爲經濟災害鍾光榮對經濟哲學的研究,是從經濟現實問題入手的。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他就係統地研究了改造傳統農業問題。後來,他又擴展到了對資本原始積累,人爲經濟災害,農民增收,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城市商圈,地方經濟等方面的研究。在這些方面的研究中,他始終強調的是:凡是社會發展中發生的經濟垢病,一定都是人爲的經濟災害。並且,都是經濟制度缺失和經濟權力濫用的結果;對於這些人爲經濟災害,任何推向客觀的理由,都只能是藉口。爲了充分證明這一論斷的正確性,他在十多年前發表的《經濟災害論》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某湖區縣年年興修水利,但年年水害有增無減,使得當地農民苦不堪言。於是,這裏就流傳着一首民謠:“縣裏書記換得多,一個書記開條河;縣裏書記走得快,個個留下是災害”。顯然,他真實地看到了那個時代的人爲經濟災害,在農業方面,就是以類似“災上加災”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然而,鍾光榮在調查研究中又發現,到了上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人爲經濟災害,不僅發生了形式的變化,而且也產生了種類的增加。其中,最主要的有:一是鉅額利潤驅動下的現代“圈地運動”(如房地產開發等);二是不計後果地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三是產權制度改革掩蓋下的國有資產流失;四是“經濟克格勃”的俏然興起;五是氾濫成災的假冒僞劣商品;六是商業欺詐行爲造成的“黑色恐怖”等等。所以,他在《經濟災害論》中,將其上升到一個體制層面,並進行了理論闡明。他在該文的“扼制人爲經濟災害的對策”一節中指出:要真正解決人爲經濟災害問題,就必須走經濟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學化的道路,應當特別重視“經濟發展科學化決策”。他還斷言,對於這些人爲經濟災害,如果不堅決加以遏制,勢必後患無窮。所以,2002年《新華文摘》第11期摘發該文的重要觀點後,在各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後來,事實確已證明,他的研究和論證是完全正確的。所以,黨和政府在2006年,正式提出了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執政理念。這就表明,他的以事實爲根據的理論預言,確有先見之明。他還進一步推論,現在,經濟發展的全球性人口過度增長,環境過度破壞,資源過度消耗,分配過度不公,都會導致自然和社會因果關係的惡性循環,這些都是最大的人爲經濟災害。爲此,他向社會發出警告:人類這種非理性的經濟行爲,所造成的人爲經濟災害,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扼制,必將導致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頻繁發生,其結局必然是,人類無論如何也逃脫不了自我毀滅的命運。

二、啓示之二:凡是傳統經濟理論所引致的問題

歸根於認識上,都是價值觀念錯誤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爲何問題層出不窮,矛盾與衝突越來越尖銳呢?鍾光榮研究發現:這一切都是源於經濟學價值觀念的錯覺,所引致價值理論的錯知,進而導致人們經濟實踐的錯行。因此,他將傳統經濟學的形形價值理論歸納爲“三域五論”:一是生產場域的要素價值論和勞動價值論;二是交換場域的均衡價值論;三是消費場域的效用價值論和稀缺價值論。對此,他的研究確證:這些價值理論,都是人們自利與偏私的自以爲是意見。並且,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狹義的、局部的、環節的、從不同角度自知自識的主觀片面事理,而不是自然本體本原的、完備和全面的客觀真理。如果硬要說是真理,充其量,也僅僅只能看作一點微不足道的客觀真理因素。真正客觀全面的價值真理,是自然本體價值論。鍾光榮經過幾十年潛心研究與探索,發現和確證了這一客觀價值事實和規律的創造與存在。對此,他用二百多萬字的原創理論著作,對這一價值自然事實和真理,作出了最爲充分的論證:

一是價值即效用。但它不是傳統價值理論意義上狹義的、僅僅侷限於人的消費對象的效用,而是無所不在、無所不有、無所不包的廣義自然效用。他指出:價值本無而有,是人類交換勞動對象物時產生的幻相邏輯。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價值不是別的,僅僅只是效用的代名詞。沒有效用,就沒有價值。進一步說,效用是形,價值是影,價值與效用如影隨形。就是說,既沒有無效用的價值,也沒有無價值的效用。離開效用,價值蕩然無存。在人類的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不要價值,但絕對不可以不要效用。

二是價值是自然創造的,存在於自然一切事物之中。就是說,自然創造效用即價值,是從無到有的行爲和過程,是從沒有到實有的結果和目的,是從原有到現有的運動和存在。人和萬物一樣,也是被自然創造出來的物質效用,即價值之一種。自然並沒有、也不可能賦予萬物和人類這種被創造者,可以從無到有進行創造的功能。所以,人只能發現、認識、開發、改造和利用現成的、從有到有的自然價值,絕對不可能無中生有地創造任何從來沒有過的價值。一切將人類改造價值的行爲,說成是創造價值的結果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三是人們用勞動價值獲取勞動對象的價值,是勞動效用即勞動價值作用發揮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勞動價值是實體價值;這一過程完成以後,勞動價值就物化在勞動對象價值之中,變成了虛擬價值。況且,人類生活最終所需要的,並不是勞動價值,而是通過勞動所獲得的勞動對象價值。這也就是說,是因爲勞動對象有價值,才使人們值得爲它們勞動。因此,勞動價值在本質上,是獲取勞動對象價值的動力價值和工具價值;是人和人所需要的對象價值之間的橋樑價值和中介價值,並非別的價值。四是對於勞動價值的分配,必須以自然絕對公平與正義法則爲第一原則。因爲,所有財富與價值都爲自然所創造,自然財富與價值人人有份,人人平等,人人同權,人人可用。在所有人的勞動都能與生產資料相結合時,由於自然僅僅只是區分勞動能力和努力的差別,這時的勞動獲取的勞動對象的價值,應當全得。這種全得,也就是勞動應得;但當生產資料被少數人集中與壟斷佔有後,這時,生產資料佔有者的勞動,只能應得,不能全得。這是爲什麼呢?因爲,生產資料佔有者佔有的生產資料,不僅是人人有份的自然資源,而且也是超出人均份額的自然價值。所以,他必須拿出部分超額資源收益價值,返還給喪失生產資料者和喪失勞動能力者,以確保天賦人權的自然價值平等。五是自然創造的價值即自然資源,其總量是無限的,但可供人類利用的卻非常有限。因此,人類面對可利用的有限自然價值,以及面對自已利用自然資源價值的無限性需求,面臨着二重選擇:一方面是,人類要確保子孫後代持續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減少人口,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公正分配,確保自然價值長期利用;另一方面是,人類要滿足當下無限貪婪的奢侈需求和慾望,就必然要以加速人口增長、環境破壞、資源消耗、分配不公作爲代價。但這樣做的後果,必然自取滅亡。正是由於傳統經濟學各種自以爲是的價值理論存在偏頗,所以,鍾光榮進一步研究發現,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纔是科學原則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和有機統一。但馬克思提出勞動價值論的科學總原則以後,就將勞動價值科學的具體原則,交給了商品學和歷史學去研究,他自已只着重研究價值的人文精神,即對產業無產階級的人文關懷。也正是因爲馬克思深明商品的自然屬性,即價值的自然本質,所以,他從來就沒有籠統地作出過“勞動創造價值”,或者說“價值是勞動創造的”的論斷。他所作出的“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價值”的定論,之所以非常正確,是因爲前者指的是價值的形式,即經過勞動改造後的、人爲的自然效用價值的形式,而非價值的內容;後者指的是價值的職能,即經過勞動改造後的、人爲交換的自然效用價值的現象,而非價值的本質。這就表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意是:勞動本身有價值,勞動可以改造和開發勞動對象的價值,但勞動並不能創造價值。而且,由於勞動對象不能自我表白其價值,所以,勞動對象的價值,只能以人的勞動時間通約,來計算其價值及其價值量。這個事實真相表明: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自身的價值和勞動對象的價值相結合而構成的。因此,他在《資本論》一開頭,就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在生產過程上,人只能跟着自然來做,那就是隻能改變物質的形態。”①他還說:“勞動不是它所生產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換言之,不是財富的唯一源泉”。②所以,鍾光榮認爲,後世有的經濟學家,將“勞動創造價值”這個主觀形而上學的觀點,強加於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上,是對馬克思科學勞動價值論的極大誤解。現在,我們必須還其事實真相和本來面目,以正價值的自然真理。正因爲傳統經濟學對馬克思主義科學勞動價值論真理原意的誤解,作出了價值是人的勞動創造,而非自然創造的不當判斷,並且應用於經濟理論和經濟實踐,所以,其後果必然導致人們長期不尊重自然,不敬畏天地;必然引致人們爲了眼前利益而把自然不當數,進而瘋狂地傷害自然,即無止境地增加人口,無止境地破壞環境,無止境地消耗資源,無止境地分配不公。從而引起自然以災害的形式,對人類進行最爲嚴厲的懲罰和報復;引起社會以犯罪和戰爭等形式,對同類進行最爲殘酷的掠奪和傷害。然而,面對這些天災人禍,現在,一些社會組織和個人卻仍然執迷不悟。顯然,對價值真理進行正本清源,將人類社會習以爲常的種種傳統價值觀念,統統歸結到自然本體價值論之中,不僅非常必要,而且勢在必行。

三、啓示之三:凡是經濟發展的自然與社會衝突

在人性本質上,都是經濟道德下滑鍾光榮研究認爲,經濟道德是自然的經濟法則,即自然經濟規律,也即自然經濟規則。對於自然的經濟法則、規律和規則,人類跟其他自然事物一樣,只能服從和遵守,不能悖逆和違反。這就是說,人類要在自然經濟道德律令的規制下,克守本分地生存和發展。但是,由於人類進化出了超越萬物的聰明,尤其是優先獲得了自然恩賜的智慧,所以,源於自然,高於萬物的人類,也就必然要突破自然發出的道德律令,超越萬物,非常強勢地生存和發展。爲了限制人類的這種違背自然法則的行爲,自然給予人類以理性,命其自覺遵守自然的道德律令。然而,人類將事物自我保存的強大者具有無限擴張的趨勢,擴展到了無限化和極端化的程度以後,不僅不能自我抑制,而且,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人類這種悖天逆道的經濟行爲,正地應驗着“上帝要誰死,必先讓誰瘋狂”的可怕詛咒。現在,社會人口過度增長,自然環境過度破壞,自然資源過度消耗,財富分配過度不公的經濟事實已經證明,人類恰恰忘記和拋棄的,是自然賦予的經濟道德理性。因此,在自然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並將大量自然資源轉化爲堆積如山的商品的今天,使得人們在物慾橫流的經濟虛榮中,都在努力地追逐着自已永不滿足的貪慾和慾望。可是,在獲得這種無限享受的同時,也就將自然賦予人的經濟道德理性,早已從自已的經濟意識形態中驅趕出去了。餘下來的,就只有絕對自利與偏私的感性功利主義意識。這種經濟道德的嚴重下滑,在有的地方和有的個人的經濟意識中,已經達到谷底,甚至完全喪失。面對這一可怕的嚴竣情勢,鍾光榮在他的《經濟學本理》這部八十萬字的鉅著中,苦心孤旨地探尋到了最佳解決辦法。

第一,從理論層面上說,是他所建立的“自然實在論的經濟理論總模型”。在這一總模型中,他將天、物、人,社會化爲政府、富人、窮人三個層級。於是,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要復興人類的自然道德本性,即人的自然道德理性,就必須象天賦事物道德一樣,按其倫理和秩序,從政府永恆垂範、富人永遠示範開始,然後達至窮人永久效範。

第二,從實踐層面上說,是他所建立的“人口自恰、環境依賴、資源依賴、公正依賴”四個子模型。在這四個子模型中,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謂人口自恰,就是人口恰合自然的生態,應當保持生態學確證的合理比例;所謂環境依賴,就是人口對環境要素指數的依賴,應當改善到生存和發展的最佳狀態;所謂資源依賴,就是人口數量對資源數量的依賴,應當達到可持續代際利用時間的最大當量;所謂公正依賴,就是對社會化的自然財富與價值分配的依賴,應當始終堅持以自然絕對公平與正義作爲第一原則。鍾光榮在研究自然價值運動時,還發現和證明了絕對公正的“自然分配律”。他將這一分配律應用於對勞動獲取的自然價值,在社會相對公正分配過程中,效法自然法則的根據,就是他在《財富的價值》下卷提出並建立的:“國家及其政府、企業、家庭三位一體的新福利主義‘價階分配製度’模式”:即設立從搖籃到墳墓的“個人生存與發展帳戶”,將個人自謀和政府補貼兩項收入,分解爲可動收入流量支出和不動收入存量儲蓄。然後,再將不動收入存量儲蓄分作醫療支出和養老支出。這樣,就能有效地解決自然財富與價值社會分配越來越不公,窮人生老病死沒有經濟保障的根本問題。這也就是說,他的這一符合自然科學方法論與自然和諧目的論的自然真理認識論,特別是效法“自然分配律”的公平與正義價值分配原則,實行起來,也就好比唐僧給孫悟空戴上了緊箍咒,只要我們將自然道德律令,轉變爲社會法律制度,並將這個制度之真“經”,不斷地念下去,就會使人類悖逆自然道德理性的、無法無天的經濟意識和行爲,真正受到自然道德律令的約束。

四、啓示之四:凡是有利於人類發展的經濟方式

經濟類畢業論文 篇三

摘 要 隨着高校對藝術類專業的擴招,藝術類畢業生也逐年增加。本文從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現狀和影響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因素兩方面着手分析,試圖歸納出解決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方案,提升其就業能力,從而更快的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

關鍵詞 高校藝術類畢業生 就業能力 市場競爭 職業生涯規劃

0 引言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時期,這樣的社會局面則需要高校爲國家培養更多的複合型人才。200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大約爲107萬,2014年大約爲727萬,增長了(如表1),畢業生面臨着巨大的就業壓力,藝術類學生也是如此。藝術類學生與普通大學生相比,情感豐富,個性張揚,自我主義較強,集體主義較弱。作爲一名高校的輔導員,我們更應該瞭解如今的就業市場以及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心態,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

1 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現狀

藝術類學生個性比較張揚,專業實踐性較強,就業時呈現與非藝術類學生不一樣的特點。

就業靈活性強

高校藝術類學生往往被看作一個特殊的羣體,他們崇尚自由,追求個性,不願束縛於各類規章制度,在擇業時不看重工作的穩定性,而注重工作和自己所學專業的一致性。很多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初次就業時只爲了積累工作經驗,工作一兩年後會跳槽轉業,故他們不在乎與工作單位是否簽署協議,這就導致在畢業時藝術類學生的就業率很高,簽約率很低,工作相對其他專業的學生來說很不固定。

就業地域性強

藝術類學生所學專業的專業性與實踐性很強,一些大型的設計類公司多集中在沿海或大中型城市,很少設立在邊緣地區,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學生的就業去向,就業市場相對狹窄。藝術類畢業生認爲在經濟發達城市較偏遠城市擁有更多的自我提升機會,能學到更多的實踐技能,故他們在選擇工作時會首先考慮較發達地區。這種現象在近幾年越來越明顯,據不完全統計,大約70%以上的藝術類畢業生更傾向於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就業,使得這些地區的就業市場趨於飽和,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就業觀念淡薄

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心態不積極,就業觀念淡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藝術類畢業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不明確,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規劃,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認識不清,時常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態;其次,藝術類畢業生大多家庭經濟條件良好,他們並不需要獨立承擔生活的重壓;最後,藝術類畢業生個性過強,他們總是認爲自己所學專業具有優勢性,找工作只是時間的問題。這些因素都影響着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就業心態矛盾

藝術類畢業生在就業時擁有更復雜的心理,在擇業時更加迷茫。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藝術類學生在大學聯考填報志願時認爲選擇了熱門的設計類專業,盲目高估對所學專業的優勢,對自己盲目自信,在就業時一心選擇自己心儀的工作,但一次次失敗的求職經歷讓他們無法面對殘酷的現實;第二,藝術類學生的學費過高,大學四年的學費是非藝術類學生的兩倍有餘,故他們在擇業時希望尋找到薪酬較高的工作,但大學畢業生的薪值往往達不到他們內心的期望值,許多藝術類畢業生抱着寧缺毋濫的心態,長期處於待業狀態;第三,藝術類畢業生大多家庭經濟條件良好,90後也多爲獨生子女,從小在家嬌生慣養,他們雖期盼能在工作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但卻沒有做好吃苦耐勞的就業準備,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時卻顯得束手無策,缺乏毅力與勇氣。藝術類畢業生求職過程中屢遭挫折,在心理上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2 影響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的因素

從前面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現狀不容樂觀,社會給予他們的壓力過大,他們雖渴望踏入社會又害怕面對競爭。爲了幫助藝術類畢業生解決就業問題,我們主要從政府、學校、家庭以及個人這四方面分析影響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的因素。

政府對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的影響

政府對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的支持力度不夠。首先,我國現有的分配政策從原先的“包分包配”轉變爲“自主擇業”,大學畢業生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尋找工作,這對藝術類畢業生來說具有更大的挑戰性。“自主擇業”的就業模式不僅需要依靠就業市場提供良好的機遇,也需要政府給與相應的扶持措施。例如政府可以頒佈鼓勵藝術類畢業生到中小型城市發展的政策,爲其提供補助及優惠條件,同時加大對中小型城市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藝術類畢業生走向西部,走向基層。

高校對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的影響

高校是藝術類學生學習生活的地方,是育人成才的搖籃,學校制定的教學目標影響着學生的就業情況。現在大多數高校對藝術類學生就業影響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設置的課程與市場需求的崗位並未達成一致,使得學校培養的畢業生並不能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找到適合自己的一份工作;二是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許多學校只是把職業生涯課程當做一門必修的課程進行教學,並沒有把其貫穿於藝術類學生大學四年的學生生活中,同學們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任然很茫然;三是高校對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力度不大,許多畢業生未能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家庭對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的影響

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中國家庭,父母以及成長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非常之大。一方面,對藝術類學生來說,他們大多來自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生活壓力小,這類藝術類畢業生在擇業時對工作的期望值較低,他們認爲就業只是尋找一份工作,而工作所帶來的自我提升的機遇並不重要。另一方面,90後藝術類畢業生的自主能力不高,依賴性極強。他們從小被父母過度保護,事事由父母操辦,當自己處在競爭激烈的求職環境中則顯得束手無策。

3 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問題解決方案

由於高校每年擴招導致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加,就業市場趨於飽和,競爭激烈。對於藝術類畢業生來說面對的就業壓力更大,爲藝術類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勢在必行。

政府建立健全支持體系

政府對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支持是爲學生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加強宏觀調控,爲藝術類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保護政策。首先,取消地方保護主義,引進更多的藝術類專業人才;其次,鼓勵藝術類畢業生到中西部,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鍛鍊,爲其提供相應優惠政策,保證其在鍛鍊後擁有優勢去尋找下一份工作;最後,加大對用人單位的監管力度,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維護畢業生的個人利益。

高校建立就業培養機制

社會對藝術類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現在培養出的大學生,不僅是專業人才,更是職場精英。高校應建立就業培養機制,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推進藝術類課程的教育改革。藝術類課程作爲新興課程,面臨更多的挑戰。現在高校藝術類課程在設置上大多沒有與就業崗位相吻合,課程的延展性較弱,這就要求高校拓寬專業口徑,增強課程學習的實踐性;在教學模式上增加專題演講、情景模擬等,使課程的教授多樣化且符合就業市場。

第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藝術類學生在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故他們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到教學成果。高校一方面應該爲教師提供更多出國進修或是參加學術交流的機會,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作用,以舊代新,建立健全學科內部的學習交流體制。

第三,完善高校職業生涯規劃。前面的章節中也提到我國有些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不合理,在今後對藝術類學生的培養中,必須把職業生涯規劃貫穿於四年的教學中,依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適時的開展職業生涯課程。例如大一時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職業生涯,對自己的未來有初步定位;大二時根據自己對專業的瞭解引導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大三時進一步指導其制定或修改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四時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擇業,傳授學生就業技巧。這樣,職業生涯規劃就不是大話空話,而是真正能夠幫助藝術類學生規劃人生的實用性課程。

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

90後學生思維開放,自我意識過強,藝術類學生尤爲明顯。如今的90後藝術類畢業生往往眼高手低,作爲市場競爭中的主角,未能及時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藝術類畢業生在擇業時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自己有合理的定位,克服擇業時遇到的挫折,及時總結,汲取經驗;其次,發揮主觀能動性,藝術類畢業生應抱着“我找工作,而不是工作找我”的心態,努力讓自己適應環境,珍惜任何一次工作機會,以持之以恆的工作態度對待每項工作;最後,堅持學習,無論是在校園還是工作單位,藝術類畢業生都應該用虛心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4 總結

當今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就業率的高低反映出高校對藝術類學生培養的成果。我們在激發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也要不斷完善高校自身的教育體制,爲社會培養出優秀的藝術性人才。

經濟類畢業論文 篇四

一、畢業論文撰寫前理論準備的重要性

由於畢業論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是檢驗學生數年學習中掌握知識的程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水平的一份綜合性答卷,所以畢業論文撰寫前的理論準備顯得十分重要。

首先,畢業論文撰寫前的理論準備是畢業論文撰寫的基礎。選好了畢業論文的題目,必須進行理論準備,否則積累資料、形成論點和論據都會迷失方向。以《對發展和完善建築市場的有關問題思考》一文爲例,論題一旦確定,必須接着實施理論準備,對什麼是市場?什麼是建築市場?建築市場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發展和完善建築市場的條件和基礎是什麼?等等,必須先進行理論回答,然後再按照理論思路去搜集資料,再形成論點和論據。有人以爲這種做法違背了“結論產生於調查研究的末尾”的慣例,其實,學生所選的一般都是自己比較熟悉的,已有相當程度感性接觸的領域的論題,從已有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畢業論文撰寫的重要一步,只有這樣才能在以後的調查研究、蒐集資料階段來驗證這種理性認識的正確與否。

二、畢業論文撰寫前理論準備的範圍

撰寫畢業論文必須掌握較爲廣博的理論知識,只有知識面廣、功底深厚,才能在論文撰寫中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顯示出很大的能動性。如果知識面窄、底於很薄,在論文撰寫中往往會受到很大的侷限,寫出來的論文要麼空空洞洞,要麼處處出錯、鬧出笑話。所以,在畢業論文撰寫前必須進行理論準備,以積累知識。那麼,撰寫畢業論文必須具備哪些方面的理論知識呢?

以經濟學論文來講,首先要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的科學。”(xxx:《反杜林論》。《馬克思xxx選集》第三卷,第259頁)它指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因而是所有經濟學科的理論基礎。在當前尤其顯得重要的是要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它是xxx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社會主義時代的新的發展,是指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理論。因此,撰寫各種經濟學畢業論文,都必須首先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基本原理作指導,它是撰寫經濟學畢業論文時必須掌握的最重要的基礎理論。

其次,還要掌握應用經濟學知識,包括工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財政學、外貿經濟學、金融學、企業管理學,等等。這些學科所研究的規律性問題比政治經濟學具體得多,不僅涉及生產關係改善、調整、改革,而且涉及生產力的合理配置;不僅研究經濟規律,而且研究管理方法,具有較強的可操作、可應用的特徵。因此,它對於研究現實經濟問題具有更直接的指導意義。比如撰寫《試論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論文,就必須掌握人口經濟學知識,任何一本人口經濟學教程都沒有例外地指明瞭勞動者的素質實際上說的就是人本身認識、改造世界的條件和能力,其中主要的根本的素質就是人口的身體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科學素質。不少教材還提出了對這三方面素質測定的一些數量指標,如果學生掌握了這些理性知識,就不至於鬧出前面所講的笑話,從中可見掌握應用經濟學知識的重要性。

再次,還要掌握研究經濟現象必須具備的方法論知識,這主要是指經濟數學、統計學、會計學、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技術等有關數量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識。任何經濟現象都表現爲質和量的統一。因此,對經濟問題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就不能只停留在質的分析上,還必須進行量的分析,否則,研究只能停留在粗淺的階段。畢業論文撰寫中的一個通病就是滿篇理論,而不進行實證分析,如果有也多是一些觀點加例子。在不具備充足的條件下,例證分析是沒有說眼力的,因爲在不同的條件下,同樣的事例可以傳達不同的信息,而一些現代數量分析方法卻可以避免發生類似錯誤。所以,不少人認爲撰寫經濟學論文而不掌握數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三、理解和正確運用基本理論的基本方法

爲了深刻理解和正確運用基本理論,要注意下列各點:

其次,要科學地掌握理論,必須善於聯繫。一是聯繫理論所形成的客觀條件,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確切地理解這一理論的內容。比如,要撰寫《關於培育和完善建築勞動力市場的思考》,就必須把市場形成的前提條件聯繫起來考慮,掌握了市場形成的一般前提條件,自然而然也就引申出建築勞動力市場形成的前提條件:其一,體制條件;第二,相關市場條件3其三,行業用工特殊性條件。二是聯繫與其相關的理論,這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把握這一理論的實質。仍以上文爲例,要揭示建築勞動力市場產生的客觀必然性,不僅要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還應掌握與此相關的理論,譬如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認爲,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一事物的產生總是它事物作用的結果,從這一原理我們認識到,建築勞動力市場之所以能在當代中國應運而生,也存在着孕育它產生的必然的前提條件,這推動着我們去探究促使建築勞動力市場產生的“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