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高中地理小論文【精品多篇】

高中地理小論文【精品多篇】

高中地理小論文 篇一

【論文摘要】

人文主義地理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是時歐美正涌動着人文主義思潮,它帶動了對邏輯實證主義知識體系進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論的出現,人文主義地理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討了人文地理的含義與歷程,並對當代人文地理研究的主要內容,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

人文地;自然 ; 區域; 趨勢

1、人文地理的含義

人文地理是研究地表人文現象的分佈、變化和發展的一門學科。人地關係是該學科的理論基礎和核心內容。它與自然地理被並列爲地理的兩大支柱。人文地理包括的分支學科有、城市、人口、部落、、社會、文化、、軍事、民族、行爲、感應地理等等。

2、人文地理的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髮端於19世紀的德國地理家李特爾和拉採爾,當時稱爲人類地理。由於他們過分強調"地對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環境決定論的泥坑。20世紀20年代,法國地理家韋達白蘭士及其學生白呂納提出"人地相關論"稱其學說爲人文地理。他們的觀點成爲人文地理中"或然論"的理論基礎。本世紀20年代始,地理注意的重點逐步轉向社會,離開了單純的地球科學,探討地理新起點的各種學說競相爭鳴。各種學說的共同點都與環境決定論相對立,都拋棄了以往那種"自然爲因,人生爲果"的命題,從人本主義出發,探討人地關係。

3、當代人文地理研究

①研究的主要內容

人文現象的分佈、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可以說是地理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空間"和"地方"是人文地理的兩個核心論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代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論主要涉及空間、全球化、城市化、人口、遷移、文化、景觀、發展和地緣政治等,其內容主要包括:

(1)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特徵與地區差異之間的關係;

(2)人類與其周圍生活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3)不同空間尺度,包括世界、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政治、經濟演化特徵與趨勢;

(4)與民族、種族、性別、年齡、階級等因素相連的社會特徵及其對空間發展的影響。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儘管當代人文地理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趨明顯,使得地理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地位的提高,將可能使地理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②研究的主要方法

幾個世紀以來,已經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

(1)意識形態觀念學。尋求知識的社會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

(2)認識論。知識是如何獲得的?有關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假設(我們認識了些什麼?我們是如何認識的?)

(3)本體論。支持理論或觀念體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設(什麼可以被認識)。

(4)方法論。一套可以應用於進行調查研究某種現象的計劃和程序。人文地理是研究社會、空間、地方和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論。

4、人文地理的發展趨勢:

③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表現爲以人地協調發展爲目標,以區域爲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克服了以往拼盤式或形式綜合的缺點,體現了當今地理走向統一的趨勢。

④加強了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

加強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並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如商業地、地理、文化地理、行爲地理。其中旅遊地理雖然起步較晚,但迅速,迄今爲止,已在旅遊資源分類與評價、旅遊客源市場與遊客行爲、遊客空間結構、旅遊開發與規劃、旅遊地形象設計與營銷、生態旅遊與持續發展、旅遊影響等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少數研究成果同國際水平相比已無明顯差異,如旅遊地綜合個案研究、旅遊資源分類和評價、旅遊環境容量、國內旅遊者行爲、主題公園的研究等。

⑤密切關注我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

如對化的研究。鄉鎮高速增長以及對農業發展的帶動,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相關研究包括鄉鎮企業影響因素及環境,農村工業化差異,產業聯繫與農村工業發展,外向型農村工業的省際差異分析等。其它新興領域還包括企業發展的地理研究,農村鄉、村級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研究、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等。

⑥理論研究逐漸加強中國地理的理論建樹不多,人文地理與地理相比,理論研究又較爲薄弱。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價值判斷、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具有滋生新理論的土壤,但我們的理論建設卻滯後了,這與重實踐輕理論的大氣候有關,也與人文地理一開始就表現出與國土規劃相結合的特點有關。可喜的是,相當一部分學者在地理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⑦服務於決策和管理的應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髮展的支柱

地理中人文地理屬應用性較強的學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的決策支持系統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資源的開發、重大項目的選址等領域,隨着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的興起,區域可持續發展調控與決策,區域產業結構和佈局,區域經濟戰略和區域政策,城市和農村發展等成爲人文地理應研究的熱點。

⑧研究技術的多樣化

地理包括人文地理都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歸納解釋,從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後來系統、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關係,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GIS技術在城市規劃、區域發展、資源開發方面的大量應用,人文地理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爲當代人文地理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從宏觀進人微觀。

5、總結

中國的人文地理理論與方法論是在鴉片戰爭後通過傳教士、外國學者和歸國留學生傳入中國的。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受前蘇聯自然科學體系的影響,人文地理逐漸被經濟地理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復興中國人文地理。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間最廣闊的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社會經濟也日新月異。與此同時,原有的社會制度、遺存文化、社會結構形態等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國家的發展。中國需要發展人文地理,而且中國也具備了人文地理髮展的肥沃土壤。

高中地理小論文 篇二

摘要:我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隨着社會的發展不斷加深,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習能夠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課堂瞭解、實踐探究與小組合作來發現並解決問題,逐漸增強學生的主動研究能力,使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不僅獲取相應知識,還能夠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技能與方式方法。

關鍵詞:高中地理;地理教學;研究能力

一、引言

高中地理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對地理知識充分把握,也重在鍛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將研究性學習貫徹到學生的思維模式中,提升學生研究能力,在知識、方法以及學習態度上都能有所轉變,獲取思想以及情感上的最佳體驗,所以高中地理教師要創新以往教學模式,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並自行解決,這樣的教學形式能夠幫助學生在更好地接觸社會的同時感悟人生,擁有一段相對完整的求學經歷,教師能夠從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實踐力、綜合能力等角度展開任務,逐漸將研究能力融於其中。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研究能力在高中教學中理應逐漸有所體現,爲學生更好地過渡到大學生活以及社會做準備,而在地理教學中的研究能力無非是要求學生自行從課本中學習相關理論,再通過社會實踐尋找共同點。教師能夠在課堂結束時提出一些實踐性問題由學生在課下自行商討,結合自己的社會生活作出結論,像一些當地的環境污染、資源受限以及工業設置等問題均值得深化探究,鼓勵學生對所在地的地理問題產生興趣,仔細觀察周圍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將所學變爲所用。觀察能力的形成是研究能力培養的前提。高中生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看待問題的角度上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觀念,因此教師要善於引導而不是直接將思維觀念強加於學生。地理課堂上,教師能夠通過多媒體來展現國家地理常識,讓學生從課件中尋找興趣點,經過自身的整合分析理解圖片以及視頻所蘊含的知識,觀察教材中的大量文字數據與圖表信息,將間接形象與直觀圖表進行展示,在一定時間後提出細節性問題,比如在觀察鐵路地形之後讓學生回答鐵路的位置選擇原理以及沿線的河流、工業場地,藉此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的訓練除了要求學生在課下自主完成作業之外,還要發揮出教師的引導功能,在課堂之外的時間協助學生完成各種地理實踐,類似於這樣的社會實踐能夠有效擴大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範圍,補充課堂中沒有了解到的知識點,對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也有很大益處。另外,社會實踐注重學生的興趣培養,潛意識下增強了科研能力,同時還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懂得團結合作與互幫互助,地理教師能夠帶領學生到自然風景區觀察不同地勢產生的不同現象,發現事物最原始的樣貌,透過現象看本質,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地理教師要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有一個全面的瞭解,避免在實踐過程中出現意外,在儘量要求所有學生都參加課外實踐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體質問題。教師在實踐開始前要對研究的課題進行整體概括,讓學生清楚地明白自身任務,無論從前期準備、課題設計還是成果展示都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從中感受學習帶來的改變,手腦並用去探索地理知識的奧祕,教師要根據現場工具的配置來安排相應的實驗,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理論與實踐的不同,徹底轉變枯燥單一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詳細瞭解。例如在學習“土壤”一課時,教師能夠將課堂搬到室外,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下觀察土壤的不同種類,繼而選取有所差別的土壤進行實驗剖析,必要時能夠聯合化學課程一起探究土地中的肥料情況,然後做好實驗記錄,方便後期做實驗報告時查詢數據,最終形成地理實踐成果。

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高中生在日常的學習之餘能夠根據社會現狀來進行綜合評價,結合上課所學的地理知識來與同學相互交流,從中發現不一致的觀點而引發獨立探索。教師在地理課堂中要不斷督促學生觀察生活,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在事情的發現解決中依靠自己的力量,無論是查找資料還是詢問老師同學的意見,最終還是要綜合分析問題的原因才能最終決斷,這樣一來,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必然會從其他平臺尋找依據,通過多種途徑的選擇能夠讓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世界,對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大有幫助,加強了主動學習的意識,在學生針對地理問題作出討論時,教師能夠對學生所研究的項目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向與主題相關的軌道前進,讓每名學生都有自主發揮的慾望與空間,當然,一些地理問題較爲複雜,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打擊,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給予一定的信心與勇氣,加強學生綜合分析的耐力。

五、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

當前社會的發展程度已經不同於以往,單靠個人的努力很難完成大量的研究工作,學生階段也是如此,因此在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同時還要增強學生的團結意識,同學之間相互溝通交流想法,加快地理研究項目的完善。現在的科學研究已經開始橫向延伸,不再侷限於單一學科的管理,但是需要多方面知識的相互聯合,教師要鍛鍊學生的團結合作技能與人際交往能力,在增強學科間聯繫的同時考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學會妥善地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以一種平和的方式完成科研項目,也在合作中逐漸學會傾聽別人的建議。學生在團結合作的氛圍中展開社會調查以及資料文獻的查閱,能夠於無形中發現自己未被激發的潛能,繼而積累更多的社會實踐經驗,對培養自身嚴謹的科學態度有一個很好的平臺。

六、結語

總之,高中階段的教師在地理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要從不同角度着手,培養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在對課本教材深入挖掘的同時延伸知識面,主動從社會生活中尋找突破口,鞏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讓學生的地理探索能力不斷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麗.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學週刊,2016,(26):160-161.

[2]晏煽.高中地理教學依託下的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研究[D].貴州師範大學,2015.

[3]李亮奇.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6,(02):127.

[4]劉海強.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學週刊,2015,(22):71.

高中地理小論文 篇三

[摘要]:

本文主要闡述瞭如何使地理課堂符合新課程的理念,適應新課改的浪潮,煥發新的活力,真正成爲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有效載體。主要涉及民主氛圍的營造,課堂情境的創設,生活中地理知識的挖掘和應用,以及評價方式的轉變等方面。希望通過此次初淺的探討,能爲新課程改革下的地理課堂形式提供參考,爲實現新課程目標服務。

[關鍵詞]:

新課程;民主合作;煥發活力;自主學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動,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而學生的主動學習、主動發展是主體意識的本質特性,是素質教育的靈魂。那麼對於教師來說,就要轉變教學思想,改變教學方式,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於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鬆、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能體現學生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忽視了學生情感、想象、領悟等多方面的發展,忽視了生命的存在,我們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制約了學生的嘴巴、雙手、頭腦,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靈性,缺乏生命活力。那麼面對新課改的挑戰,如何讓我們的地理課堂煥發新的生命力呢?筆者以爲:

一、營造民主氛圍,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峯。”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愉悅時,觀察較敏銳,記憶效果好,想象豐富,思維敏捷。而人在沮喪時,這一切都將受阻。”教師是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的直接創造者,而課堂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學習有着必然的聯繫。教師良好的情緒和美好的情感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心理狀態的開端。民主、和諧、寬鬆、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可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起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知識的慾望,才能給學生一個無拘無束的表現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愉悅的心情狀態,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爭辯。

(一)師生平等,民主合作

新課程下的教師應當從傳統的、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舊框框中走出來,成爲學生學習的“參謀”、“助手”、“服務者”和“配角”,構建一種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師生關係。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師敢於蹲下來看學生,這是一種人文關懷。不僅是身體蹲下來,心靈也要蹲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於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惟有師生平等,才能調動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纔有利於師生的交流,使課堂真正成爲交流的“沙龍”。

(二)學會傾聽,多角度的賞識學生

新課程重視了學科知識的交叉、綜合和滲透,這對於向來“隔行如隔山”的學科型教師來說,的確是一個挑戰。怎麼辦?這就要求教師要從一個育人者轉化爲學習者,真誠的學會傾聽,鼓勵學生以獨立的角色、探索的態度對教師提出質疑乃至爭辯,形成促進學生髮展、提高其整體素質的“教學對等”的“關係鏈”,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同時教師又是一名成功的賞識者,要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件“小事”,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唯有此,師生間纔會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師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塞給學生,學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師的想法;教師不會將目光僅僅侷限於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作爲一個生命體的存在,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成功中長大。再則教師還要做個性張揚的激勵者,讓每個學生在教師不斷的激勵中得到尊重,進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切實提高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起學習地理的興趣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這說明,如果能使學生主動地學習,他們就會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熱情很高,思維也會非常活躍。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根據教學內容,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努力爲學生創設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空間,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討、發現的時間,將枯燥無味的填鴨式的課堂教學轉化爲形象生動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懷着積極健康的心態,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並解決問題,滿腔熱情地、獨立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地理思維和情感,獲得廣泛的地理活動經驗。那麼教師就必須注意培養學生歸納、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地理思維能力,形成獨特的地理語言,逐步掌握正確的地理習方法。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創設合作的情境與機會,營造出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從牽着學生一步一步地過河,到讓學生們自己互相幫助,摸着石頭過河,體會與人合作的樂趣與價值。在合作交流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並對別人的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見,是學習者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最好機會。

比如在教學《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繫》一文,我給學生提供了臨海醫藥化工招投標的具體材料,分組讓同學們作爲各鄉鎮代表來投標,提出自己承辦這一項目的優點,並明確自己存在的缺點及解決辦法,客觀指出對方的不足。對於這樣的一節課,學生熱情高漲,積極的參與討論。

當然我事先提供了學生該思考的方向,這樣可以避免討論的範圍太多太大,離題太遠。這可以使學生養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瞭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再比如在知識疑難處進行交流,在知識辨析時與人交流,可以更明確事物的本質特徵,分清相關概念的'聯繫與區別。對於《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一文我以模擬法庭的形式,讓人類成爲被告,其他生物作爲原告,學生分組分別扮演這些角色展開辯論,這些別開生面的課堂形式讓學生的激情得以釋放,思維的靈光不斷閃現。

三、生活融入課堂,體味學習地理的樂趣

我一向主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實踐表明,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例,讓地理從生活中走來,再有目的地將地理問題提煉出來,讓地理知識迴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識,又有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無疑是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的活力源泉。

(一)生活實例融入地理

把身邊的實例融入到地理課堂,讓教與學跳出教本,走到現實生活中,使地理課堂大起來。城市的高樓,十字路口的紅綠燈,家鄉的小河,農民的菜地,以及陽光雨露等等,如此親切,如此觸手可及,全成了學習地理的素材。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樣的學習無疑是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求知的內驅力,使所要學習的地理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二)地理問題迴歸生活

地理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爲此我們要創設運用地理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理解。比如在教學《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可以問“我們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能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呢?”在教師的引導啓發下,學生列舉出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實際情況甚至有學生寫成文章提交給相關部門。又如在《溼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的教學中,提前一週讓學生去了解臨海靈湖溼地的相關情況,同時撰寫保護溼地的倡議書,並在上課時提出自己關注的問題,在教師指導下提煉出教材中的觀點後再修改自己的倡議書,其中不乏一些好的意見和建議。讓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既對地理內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的課堂的活力,同時也達到學習地理的最終目的。

四、優化評價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是課堂活力的有力保證

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重結果而輕過程,以結果的正確與否作爲評價的唯一標準。《地理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全面瞭解學生的地理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對學生地理習的評價,既關注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又關注他們在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僅要看課堂內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

如:思考時是否積極,小組討論時是否投入,能否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沒有創新精神等。有的學生上課思維積極、敢於打破常規,有的學生解法比較簡易、獨特等等,教師應結合這些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同時,也要打破教師評價的單一形式,讓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把自評、互評、組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使地理評價“爲促進學生髮展而評價”。只有這樣,學生在評價中才能不斷進步,才能保護學生學習的熱情,真正使評價成爲學生髮展的“推動器”。比如:教師在一堂課結束前,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幾個問題:

(1)、你認爲今天課堂上有什麼收穫?你在課堂上哪些方面有了提高?

(2)、你對自己在課堂上的哪一環節感到最滿意,哪一環節感到最不滿意?爲什麼?這樣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分析自己的優缺點及原因,回顧一節課的學習過程,客觀地評價這一節課的得失,使學生正確地看待學習。

五、總結

曾經的高中地理課堂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只是單純的傳遞知識,機械、沉悶、缺乏生命的活力,而新課改下的地理課堂必將是折射出"高智慧學習"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鏡子,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使課堂變得精彩紛呈,同時使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到成功感、滿足感及地理的美感,從而實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地理;人人都獲得必需的地理;不同的人在地理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難道不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地理課堂的魅力嗎?

高中地理小論文 篇四

摘要:

地理學科是一門常識性的學科。如何夠在地理的課堂教學中活躍課堂氣氛,讓地理的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呢?本次研究就針對這一問題談幾點個人的想法。

關鍵詞:地理課程;課堂氣氛;教學質量

新課標的改革對於地理課程的教學提出新的要求:以學生爲核心的學習理念,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要主動的參加並有發明性地展開,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開發。這就要求老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尋找新的教學方法,能夠通過各種途徑來對地理課堂進行改進,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

一、地理課程教學的特點和要求

首先,高中地理的課程目的之一是讓學生學會採用不同的手段進行地理信息的收集,並能夠用一些地理知識進行相關信息的分析,同時能夠在生活中學會發現地理問題。老師要根據新課標的一些準則,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嚴肅對待備課,在對教材內容的內部實質意義、整體體系、獨特的地方熟悉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的進行教學目的的預設,編著教案,使講課重點突出、打破不容易解決的地方、對熱點進行分析,調動課堂上學生們的積極性,通過讓課堂的氣氛有很好的展現,最終達到地理課程教學的目的。

二、活躍課堂氣氛的途徑

1、教學意境創設

地理課程和其他課程一樣有着情境性,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意境來活躍課堂氣氛,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課堂預設的問題作爲知識的概括和昇華,難度比較大,不過,很多學生都可以從這些問題中總結出一些經驗,找到好的思維模式。然而,老師不要把答案直接給學生,應該按部就班地引導學生,經過他們的思考,去探索研究問題的獨特性和差別。

老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老是難於擺脫直接提問的牢籠。

好多問題都沒有層次性,都只是淺層級的剖析性問題,就高中學生來說,他們平時遇到的都是困難程度較大的一些問題,老師要注意問題的深度和層次,可以把困難程度較大的問題進行分解,預設有一定層次的子問題,慢慢的將學生引向新的高度去進行深刻地思考,使他們能夠對知識的瞭解和掌握更深刻。

2、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我們通過多媒體設施,把信息技術和地理教學很好的結合在一起。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一些知識,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增長了教學效果,在多媒體的帶動下學生會更加的積極主動,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都會得到提升。

3、課堂啓發式教學手段

啓發式的教學模式是指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經過自主的參加多端的開放的探索追究式學習活動,取得知識和經驗的一種教學形式。經過這種啓發式的教學,能夠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快捷和獨立。教師通過對一些問題的巧妙設計,讓學生參與到問題的深入思考中,這樣也非常有利於課堂氣氛的維持,還增加了教學內容的深度。

4、課堂中評比模式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地理學習要重視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以及在實踐活動中所體現的情意、舉止神情、價值觀的變動,使其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從實際現象可以看出,多元的綜合評價模式的使用是突破點。所以,在學生的地理學習綜合評價方面,不止要關心注視學生學業方面的績效,還要關心注視其學習經驗的多種表達,關心注視其感情、舉止、神情、價值觀的變動進展。在評價形式上,要重視定性和定量的結合,把老師評價和學生自行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合理的結合到一起。

三、課堂氣氛對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多年的教學中總結出這樣的教學經驗,那就是一定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到知識。在地理課堂中,課堂氣氛就是調動學生積極學習地理課程的一個重要方法,通過對於課堂內容的巧妙設計,讓學生不斷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不斷地跟着教師的思維來走,這種情況下容易到達教學目的,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1、動機的培養

嚴格的講,激發動機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它始終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學生在每個環節的學習中發現其進步,教師都要表揚鼓勵,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特別是在學習目標呈現後的學習動機激發,一般有兩種形式。

一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嘗試自學。二是對學生的自學進行鼓勵。

2、個性能力的培養

同樣的教材,不同的學生閱讀後都有截然不同的見解和情感體驗。這時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進行求異思維的創造性設計,重構有現實價值的認識,並讓學生在仔細揣摩教材、掌握各種基礎知識,用各種方法爲自己的觀點尋找依據,最終形成個性化見解,引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3、概括能力的培養

通過教學實踐,我認識到學生對已有經驗的概括水平越高,越能揭示沒有認識過的某些同類新事物的實質,並把新事物納入已有的經驗系統中去。地理知識領域廣闊,內容紛繁複雜、知識點零星散亂。因此,在學習教材時,教師首先應幫助學生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分析概括教材的主幹和要點。主幹知識一目瞭然,給學生搭建了知識框架,提供了知識支撐點,有利於以後的學習。

4、探究能力的培養

通過地理課堂中的探究性教學,學生能夠獲得國中地理課程中有關自然和區域的地理知識,同時展示學生的問題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和綜合能力以及求新求變的創新精神。例如:在教學七年級的“地圖”一節時,先把學生課前繪製的“校園平面圖”和教師繪製的“校園平面圖”,通過多媒體投影對比,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對比的基礎上,可讓學生再次在校園內進行實地測量,再次動手繪製校園平面圖,並在課堂上交流,結合生活經歷體驗。

5、情感能力的培養

情感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親和的人際情境和互動的學習情境來縮短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心理距離,讓課堂教學在學生、教師、情境諸因素的互動過程中展開,促使學生的認識情感達到最佳狀態,主動投入、主動參與,獲得主動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關係,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心理體驗與課堂氛圍最終達到高度和諧。

教師要以自己的愛心和激情喚起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營造積極活躍的學習氛圍。

6、想象力的培養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地理學科優勢,運用多種手段、方法和大量的信息資源作爲教學支撐,去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獲取地理知識、認識地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加速他們由再造想象向創造想象轉化,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肖海豐。探究學習方式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03.

[2]徐紅玫。地圖教學與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形成之芻議[N]。中國成人教育信息報,2001.

高中地理小論文 篇五

[摘要]

新課程改革力度正在不斷加大,對地理課程的教育也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地理學科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能夠廣泛的應用在生活以及工作中,所以學好地理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魯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相比於其他版本的地理教材具有濃重的地域氣息,也正是這一點對課堂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對魯教版高中地理教學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做出了一些分析,希望能夠對地理教學中所存在一些困惑做出指引和幫助。

[關鍵詞]高中地理;魯教版;教學資源;開發利用

對於魯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來說,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社會的實踐與生活,對人地關係的發展和協調有着一定的促進作用。教材上的很多內容都是貼近真實生活的,還有一些實際的事例,這些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由於地理所涉及概念性的問題較多,僅僅通過閱讀很難進行深入的理解,瞭解到的只能是淺顯的知識,如果遇到相似的問題也很難去正確的判斷。魯教版的地理教材很重視實踐的內容,相比於其他教材也能更好的幫助學生去了解地理。

一、魯教版地理教學資源的含義

對於魯教版地理教學資源的研究能夠從瞭解教材的內容開始。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多媒體教學被廣泛的應用到教學中,高中地理以多媒體教學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的教學效果是非常好的,學生也很容易接受這種直觀、形象的信息展示。魯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從多媒體的表現形式來看能夠分爲文字資源、語音資源、視頻資源。文字資源就是文字表達的教材內容,就是地理書,這是學生在學習中應用最廣泛、方便實用的教材資源;語音資源包括錄音、廣播等通過聲音能瞭解到的內容。還包括視頻教學資源,比如,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製作的地理課程教學課件,課件當中含有圖片和視頻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幫助學生建立起地理思維意識,還包括視頻教學資源,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有效加強教師與學生的良好互動,提升地理教學有效性。

二、對地理教學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和運用

針對魯教版地理教材特徵來講,教學方法的探索應隨着學生的地理學習方法來變化和革新。學生學習地理知識主要還是從教材當中獲得,因此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正確閱讀教材的能力,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不斷提升學習效率。

(一)運用地理模型實現對學生的正確引導

針對學習和認知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運用抽象的理論和概念進行類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瞭解知識點。由於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採用的教學方法也不同,例如,運用地球儀向學生講解地球自轉、公轉以及經線和緯線相關知識的時候,學生通過對地球儀模型的觀察,在大腦中形成三維立體化的圖像,繼而幫助學生更容易的去理解相關知識。同時結合其他教學方法讓學生隨着地球儀的轉動學生也在進行思考,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更好的銜接和融合,爲接下來知識的講授做好導入。當向學生講解地形圖相關知識的時候,還可讓學生觀察地球儀上各個國家的不同顏色,使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氣候特點和地質構造等基礎知識,爲將來的地理學習提供一定的知識基礎。

(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製作教學課件

進行輔助教學。近些年來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也極大地推動了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革新與發展,在目前的教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已經成爲了一種普遍的教學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結合地理教材內容精心製作成多媒體教學課件,將原本抽象、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識和概念變成直觀生動的文字圖片、圖表、動畫或視頻的形式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更加容易的去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在地理教學中,應重視對多媒體課件合理設計和實際運用,與其他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相比魯教版對於地理知識的說明更加詳細和深入,和實際聯繫的更加密切,這就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所以這就需要採用更加有效的地理教學手段和更加優化的地理教學資源來突破這一瓶頸。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夠實現對地理教學資源的優化和整合,切實的解決這一問題。在高中地理實踐教學中教師可運用課前轉備好的圖片、視頻等優化的地理教學資源,有效加強地理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地理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和有效性。

(三)合理運用教材中的圖表進行地理教學

在目前所使用魯教版地理教材中圖表的設置和佈局非常合理。這就要求教師在地理實踐教學中應對圖表教學資源進行充分合理的運用。圖表對於學生學習地理來說作用是非常大的,圖表能夠將知識直觀的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歸納整理地理知識。對於魯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來說,圖表的作用被很好的體現出來,圖表與教材中的知識點的結合爲學生所展示的內容會使學生更加容易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記憶。教師在爲學生解答時能夠圍繞教材中的圖表進行,學生會根據這種形象的概念展示找到用圖的方法,學生會用圖,就表明學生的地理學習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結語

魯教版高中地理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教育者來說是教育改革之後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高中地理課堂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引導學生對學習地理產生興趣,運用合理的教學方式來創新教學的方法。

參考文獻

[1]王宇。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方法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7.

[2]李羽然。淺析高中地理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當代教育201411.

高中地理小論文 篇六

摘要:

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人才的強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國家的發展狀態,因此,做好高中教育教學工作,培養更多知識淵博的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精英人才還需要有健康、樂觀的心理,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必然意義。本文對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簡單分析,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注重的是基礎知識的講解,忽視了教材中所隱含的心理健康知識,這樣就使得高中生只是單純地學習地理知識,無法通過此學科知識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強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對這樣的情況,地理教師應該對教學進行重新認識,深入挖掘教材中潛藏的心理健康知識,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地理教學相結合,以此來實現精英人才的培養目標。

一、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中地理教師想要在地理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那麼首先教師就要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執行者,教師的思想觀念對其教學行爲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當教師具備了心理健康教育觀念之後,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就會注重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反之,教師則會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因此,教師要從自身入手,樹立心理健康理念。其次,教師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進行培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學生具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之後,就能夠積極地配合教師,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對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識進行挖掘,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地理學習成績,同時還能夠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這對學生以後的成長有着積極的意義。比如說,當教師在課堂上爲學生講解《地球上的水》這一課內容的時候,教師就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知識講解,一方面是講解地理知識,對地球上的水資源組成進行講解,讓學生知道地表水、地下水的區別,之後教師可以通過“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一思想的引入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水的重要性,然後滲透節約用水的觀念,以此來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以教材爲基礎挖掘心理教育知識

教師想要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那麼就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對地理教材進行深入挖掘,以教材爲基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若是教師脫離教材,引用課外資料來爲學生講解心理健康教育,這樣就出現了本末倒置的情況,教師必須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懂得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學生地理知識,附帶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過程中,應該深入挖掘教材中隱藏的心理教育知識。

比如說,當教師想要爲學生講解《旅遊開發中的環境保護》這一課內容的時候,教師首先要從地理知識入手,爲學生講解在旅遊開發中爲什麼要保護環境,如何保護環境,當教師講解完地理知識,教師就應該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爲學生講解一下當前我國旅遊業的發展現狀,旅遊中出現的環境問題等,然後通過這些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促使學生能夠認識到旅遊過程中對環境進行保護的重要性,這樣學生在以後旅遊過程中就會自覺地不亂扔垃圾,不在景觀建築上亂寫亂畫,進行文明旅遊。

三、結合課外實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開展地理教學過程中,因爲地理知識較爲抽象,所以教師在進行知識講解過程中會採用實踐活動的方式。這樣的方式能夠促使學生通過親身感受來習得知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課外實踐是比較常見的,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開展課外實踐活動過程中,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理性的認識來影響學生感性的認識,從而促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過程中心理也能夠健康發展。結合課外實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以教材中的活動探究課題爲基礎,教師讓學生對課題進行自主探究,然後在探究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教師將學生帶入到自然環境中,讓學生能夠通過切身的感受來了解自然,清楚自然和人類社會和諧相處的意義,以及如何和諧相處。同時通過野外實踐活動的開展,還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比如說,當教師想要爲學生講解《環境污染與防治》這一課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對城市垃圾清理情況進行調查。當學生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垃圾對環境的危害之後,學生就能夠認識到自己不應該亂扔垃圾,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從自身做起,對環境進行保護。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垃圾清理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來知曉任何一件工作都有其難處,想要做好就必須克服重重困難,以此來培養學生艱苦奮鬥的精神。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基礎的地理知識,還應該藉助地理教學這一平臺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來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態,進而確保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