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論文新版多篇

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論文新版多篇

學生就業形勢的論文 篇一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

摘要: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那麼,引起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本文首先現簡要說明了大學生就業的現狀,然後從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最後針對目前的就業難提出了幾條解決對策。

關鍵詞:現狀;就業難;對策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從2005年至2014年,10年間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從338萬人增長至727萬人,總數翻了一番還要多,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隨之而來。對此,不少人將就業難歸咎於擴招政策,認爲是擴招導致大學生貶值縮水,供過於求。OECD公佈的《2012年教育展望》顯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國達42%,韓國達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達51%。而我國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時還不到5%,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目標,即使到2020年,我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才達20%,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是很低的。事實上,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當前存在的大學生就業難題,實質上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不單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是我國經濟體制、教育體制和社會體制深層矛盾的具體體現,涉及體制機制、政策體系和思想觀念的深層問題,關係到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大學生和社會等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必須加強通盤考慮,加強統籌管理,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

二、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1、結構性矛盾,供求錯位。調查實證研究證明,“就業難”不是供給大於需求,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種階段性社會現象:一是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二是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擴招。我國高校招生規模連年大幅度擴大,雖然實現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衆化教育的轉變,但同時也帶來了高等教育質量下降等問題。主要表現爲:高校硬件不足,圖書、教學設備、師資力量跟不上;學生實驗條件簡陋;教學規模擴大,教師授課任務加重直接導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時間不足;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得不到及時改善。特別是有些地方性大學和民辦高校,辦學條件差,教師數量不足且教學水平較低,學科及專業結構矛盾突出,管理混亂,最終導致了大學生教育質量下降,學生素質達不到社會認可。

3、高校專業設置錯位。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嚴重大於需求。一些學校仍然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一些學生高分低能。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繫統,應有的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4、學生就業渠道不暢。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幹部或成績突出者纔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是否黨員限制,這些只適用於特定人羣。對大多數人來說,網站和招聘會纔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

5、學生就業期望過高。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2006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於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爲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學生對此感到很委屈,由於低工資難以滿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對他形成足夠的工作激勵,結果必然帶來就業的多次選擇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戒備心理。

6、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勢下,一紙文憑已經不足以成爲就業的通行證。用人單位對專業知識技能、實踐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應變能力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實踐證明,大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能力並不盡如人意。

7、就業觀念沒有迅速調整。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就業市場已由賣方市場悄然轉變爲買方市場。然而,對於這一變化,大學生並沒有做出及時反應和調整。一方面是就業期望依舊,大多選擇在東南沿海地區,對於中西部地區不予考慮;另一方面要求離家近、薪水高、工作輕鬆。過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資,而忽略了自身和職業生涯規範與發展。

三、解決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一)就業指導教育

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教育方向應該從基本的就業理論教學轉向更加基礎的就業實用性教學,對於學生的就業觀念,工作觀念進行改變。我國現在就業指導課程包括就業的概念,就業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對於實際的就業技巧,就業方式,自身定位,就業情況等等對於大學生就業重要的課程和信息都沒有涉及,所以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改革應該更加徹底,課程安排上不能把就業指導作爲一門課程來教學,更應該向着實踐看齊。

(二)社會就業環境

社會就業環境來講,有必要增加我國的就業崗位,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式增加我國就業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這樣才能將企業從對於一般人才的需求轉回對於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上,同樣也可以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再有需要社會進行支持的是,將大學生實習工作落到實處,儘量動員企業爲學生提供相關的實習機會。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當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學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出國的基礎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將創業進行到底,國家再有能力的情況下,要更加鼓勵大學生創業工作,而且我國可以設立一些的國家性質的大學生二次培養機構或者可以鼓勵民辦專業技能學校對於大學生進行二次教育。這樣就可以使待業的大學畢業生在走出校門後接收到更多專業性的教育。事實上我國已經存在一定的民辦職業教育學校,這些學校與傳統的技校,專科不同,都是針對於大學生這一人羣,爲特定的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員工,而且這些學校的教學內容也更加接近實際工作,這些學校已經想很多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專業人才。但是這些學校的覆蓋程度,專業能力不足,也不夠正規,所以國家應該進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規規範的民辦職業學校,爲大學生提供轉行的機會,想冷門行業提供更多的員工,減少大學生待業情況。

(四)高校體制改革

高校體制改革可以說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最重要的環節。首先,大學教育對於學生的教育必須有一個巨大的變化,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模式,發展教育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模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開放一定的大學進行實踐型技術教育,理論教育放輕。雖然這樣的改革必然會減少我國理論研究人才的數量,但是這樣的體制改革可以爲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而且也可以滿足社會對於技術人才的需求,減少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再有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要與實際的社會需求接軌。學校不能再盲目的設定專業,而是應該隨時對就業崗位需求進行分析,合理的設置學校的專業情況。只有這樣大學教育才能降低培養人才的結構失衡問題,減少因爲專業過於集中導致的大學生競爭激烈,大量同崗位人員沒有工作的機會。最後,我國大學應當注意的是,盲目擴招問題,的確大學擴招使得我國的人口平均素質有了明顯地提升,綜合素質顯著提高,但是如果繼續大學擴招歷程導致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不能夠有效緩解,依然會造成社會的嚴重不穩定,這不是提高素質能夠解決得了的。所以大學擴招工作應該更加謹慎,在衡量實際的大學聯考人數的情況下和國家適齡學生數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決定大學應當招錄的學生數量,這樣的才能夠有效控制,進入就業階段的大學生的數量,減輕就業壓力。(作者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姚佩玲。淺析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及對策[J]。商,2014

[2]張芳。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

[3]闞甜。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狀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

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論文 篇二

《淺談“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問題”》

【摘要】就業是每個人和家庭要面對的問題,是民生之本。隨着高校擴招,社會經濟狀況的變化,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出。針對當前大學生與工作崗位之間信息的不對稱的問題,本文首先介紹了畢業生就業信息的作用與來源;緊接着分析了造成了畢業生就業巨大壓力的原因;最後本文從國家、社會、學校、個人四個方面提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措施和途徑。

【關鍵字】大學生就業;渠道;措施

一、就業信息的重要性

從國內外關於教育方法與解決就業問題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數研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方向的能力培養上,而忽視了對專業技能、社會適應能力以及交際能力的培養。這種做法通常會讓剛剛邁出校園的學子們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因此,爲了避免這種情況,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二者應當結合起來。要做到這一點,及時、有效的就業信息就顯得尤爲重要。

首先,高校可以與企業建立良好合作關係,通過企業提供的就業信息來了解社會需要什麼類型的人才,從而靈活地調整教育模式。 baihuawen.c n這樣一來社會就能有效迅速的吸收高校輸出的人才。[1]朱繼光(2009)曾提出學校和企業應加強聯繫,共同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第一,加強校企合作,讓高校瞭解用人單位所需要的人才類型以及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讓大學生及早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用人單位應提供給大學生更多的見習和實習機會。此外,大學生自身也要明確自己的未來的發展方向,瞭解社會發展趨勢,關注當今就業的動態。根據企業的就業要求,發現的自己的不足,從而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彌補自己的缺陷。當前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校園招聘會。校園招聘會主要是中小型企業,其中不少企業是私人企業。

2、學校校園網發佈的就業信息。校園網就業信息具有參考性。

3、社會人才招聘會。社會人才招聘會所涉及的崗位多,信息廣泛,是獲取各種崗位有效信息的理想渠道。

4、報紙或新聞媒體。通過這種方式所獲取的信息一般繁瑣,缺少針對性。

5、親朋好友以及父母提供的信息。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根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雖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教育理念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近幾年來,各大高校連年擴招,使得畢業生的就業市場逐步由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此外,由於日趨激烈的競爭,企業對高素質、高能力、高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

(一)國家相關政策和改革的影響

我國雖然已經由計劃經濟步入到了市場經濟,但在戶籍、社會保障和人事管理方面的制度尚不健全。由於經濟發展的速度與社會制度的改革存在錯位,這同樣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困難。例如:由於現在大城市的經濟相對發達,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有着良好的創業環境,所以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後把目光都集中在那些較發達的城市。但許多大學生由於戶口問題他們無法爲自己的創業申請貸款資金,夢想也就隨之化爲泡影。另外,現在很多企業,尤其是私人企業不可能像國企那樣爲大學生提供很好的五險一金保障,造成了很多畢業生不願意到私企或小企業工作,從而形成了供需錯位的現象。

(二)高校擴招和教育模式的影響

近幾年來,各大高校連續擴大招生規模,造成畢業生就業市場出現嚴重失衡。傳統關於大學生是寶的說法已經退出歷史舞臺,而大學生就業困難卻成爲了不爭的事實。自從2000年以來,我國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其增長率與社會可提供的工作崗位懸殊甚大。

隨着高校招生人數的增加,畢業生人數也隨之增加。根據招生人數增長率和畢業生人數增長率可以看出每年的增長率均爲正值,且2013年的高校招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均突破700萬。這遠遠超出了社會所能提供的工作崗位的範圍。

除此之外,部分高等院校墨守成規的教育機制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因素。在知識更新迅速的時代,高校應根據就業形勢靈活地轉變自己的教育模式,用新知識、新技能來培養社會所需求的綜合型人才。總之,[3]高校作爲人才的生產者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新世紀的經濟法則已經表明,未來的職場競爭將不再是知識與專業技能的競爭,而是學習能力的競爭。

(三)企業的要求苛刻,盲目追求高學歷、高文憑

隨着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劇增,使得企業掌握了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在招聘的過程中,他們往往利用畢業生市場供大於求的特點來擡高用人標準,對一般的本科院校、專科院校的學生簡歷不屑一顧。他們打着“吸收高水平人才”的口號,將目光集中在少數名牌大學,而忽視了其他一般院校的畢業生。這種現象往往會使一般院校的畢業生產生自卑感,從而不願意與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去競爭同一個工作崗位。

(四)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後,能力不足及不合理的求職方式

就業觀念對大學生選擇就業的行爲影響很大,合理的就業價值觀是大學生做出正確選擇的關鍵。一方面,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往往對自己的期望過高,一心追求高薪金、高福利、環境適宜的工作場所。同時,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部門工作抱有懷疑的態度,這種滯後的就業理念就造成了供需結構不平衡問題。因此,社會中往往會出現“有業無人,有人無業”的現狀。另一方面,部分學生進入大學以後由於自我約束能力差,任意放縱自己。在四年的大學時光中,能力沒有得到較高的提高。此外正確的求職方式同樣是獲取理想工作的關鍵。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往往成功的路徑不止一條,求職的方式也不是絕對的。一般來說,求職方式主要有招聘會求職、網上求職以及電話求職。但對於不同的工作性質需要不同的求職方式,不同的求職方式有着自己不同的方式和途徑。[2] 三、緩解大學生就業的途徑

面對畢業生人數和就業崗位的不對稱現象,當前解決好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迫在眉睫。爲了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以及儘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國家、社會、學校和大學生應當積極行動起來、共同努力,最終實現建立了“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政府調控爲輔助、以學校推薦爲媒介、以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爲根本”的就業機制。

1、國家方面

首先,國家應該爲大學生就業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政府要堅持爲大學生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對於積極響應“三支一扶”和西部計劃的大學生,政府應該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障,鼓勵他們到貧困和偏遠的地區磨練自己。第二,要建立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政府要加大對人力資源市場的監管,確保招聘過程公開、公平、公正。第三、完善和健全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國家應該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爲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平臺。例如,爲了實現大學生由崗位競爭者向崗位的開拓者的轉變,國家可以通過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爲他們提供貸款基金、法律援助等等。這種做法使得創業者不但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同時也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第四、健全教育制度、調整培養結構。國家要根據社會需要做出合理的招生計劃和完善的教學模式,並將相應的指標和政策及時傳達到各個高校。

2、社會方面

社會經濟狀況的改變對大學生就業有着顯著的影響,目前的社會經濟狀況對就業的影響已成爲亟待解決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隨着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導致了三大產業的結構發生了變化,最終使三大產業所能吸收的就業潛力也在逐年改變。因此,協調好三大產業之間的勞動力配置問題已成爲緩解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

每年的就業總人數在不斷增加,但第一產業每年的就業人數呈現下降趨勢,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卻在逐年增加,這說明就業崗位開始由第一產業向第二和第三產業轉移;從圖2可以看到第一產業由2005年的44.8%下降到2012年的33.6%,下降了大約1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由2005年的23.8%上升到2012年的30.3%,上升了大約7個百分點,是發展最爲迅速的產業;第三產業由2005年的31.4%上升到2012年的36.1%,上升了5個百分點,並且在2011年首次超過了第一產業的比例。

3、高校方面

剛剛走出校園邁入社會的學子們往往由於涉社不深、缺乏社會經驗、沒有正確的定位,所以在求職過程中往往處處碰壁。因此,高校作爲人才的培養者和輸出者,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幫助他們做出合適的職業生涯規劃。首先、要把職業生涯規劃作爲大學的一門必修課程,要讓所有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要讓他們明白開設這門課程對他們將來就業的意義以及重要性。再者、高校要採取靈活的授課方式,讓學生們真正參與到課程當中來。課堂上老師可利用實例分析,多用一些成功案例來激發同學們學習的動力。另外,對於不同背景和不同經歷的學生,高校可以選擇有針對性的授課方式,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更能讓學生產生對着門課程的興趣。反之,如果所有的高校都採用相同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產生牴觸心理,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最後,當面臨社會環境和國家政策的重大變化時,學生們應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沒有任何方法和技巧是永遠有效的。因此,高校應根據學生自己的特點,爲學生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讓他們對自己的生涯規劃有一個動態的把握。事實上,爲了讓學生們進一步瞭解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又可分爲內職業生涯規劃和外職業生涯規劃,二者存在一定的區別與聯繫,見下表。

職業生涯規劃概念及區別相互關係

內職業生涯規劃從事一項職業時所需具備的知識、觀念、心理素質、經驗、能力、身體健康等因素的結合及變化過程內職業生涯是外職業生涯的前提,它帶動外職業生涯的發展

外職業生涯規劃從事職業時的工作單位、工作地點、工作內容、工作職務與職稱、工作環境、工作待遇等因素的結合及其變化的故事外職業生涯通常是別人認可和給予的,也容易被別人否認和收回。

內外職業生涯規劃有着各自的特點、範圍和方式等。但二者相互聯繫,相輔相成。所以高校在指導學生做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時,應讓他們瞭解內外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讓他們能夠靈活運用職業生涯規劃。

4、大學生方面

面對激烈的競爭形勢和嚴峻的就業壓力,大學生需要提前爲自己的將來做好規劃。首先,要增強自己的獨立意識和創新意識。現在很多大學生依賴性較強,凡事都要請教父母或詢問朋友,缺乏主見。但對於走出校門的學子們來說,正是敢於奮鬥、敢於拼搏、敢於爭取的時期。他們理應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業。作爲新一代的青年還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創新意識能提升人的內在動力。創新本質上概括了了一種新的人才標準,它蘊含着一種重要的信息:社會需要充滿活力的人、有開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質和現代科學文化素質的人。它能夠激發人的能動性、主動性、創造性的進一步發揮,從而極大豐富和擴展了人自身的內涵。江澤民曾講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第二點、要具備競爭意識。競爭是一種能力,它能使人感覺到生命的存在、能使人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如果一個人缺乏競爭意識,就等於沒有了奮鬥和進取的動力,那麼他終究逃不過平庸和被淘汰的命運。因此,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要勇於和善於競爭。第三點、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對動機具有指導的作用,人們行爲的動機同樣受價值觀的支配和約束,價值觀對動機模式有着重要影響。[5]價值觀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意味着一個人可以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做出正確的抉擇,意味着一個有道德、講誠信、負責任的人,是一個值得信賴、值得託付的人。作爲一名合格的大學畢業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不僅是其成功就業的基礎,更是其人生道路的墊腳石。

參考文獻

[1]、朱繼光:。英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及其啓示。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

[2]、理查德?尼爾森?鮑利斯:《你的降落傘是什麼顏色》,中信出版社,2002年

[3]、遊一行:《狼性法則》,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年

[4]、李軍鎖、王勝榮:《大學生就業指導》,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年9月

[5]、李開復:《成功學教程》,中國商業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