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關於議論文的素材(多篇)

關於議論文的素材(多篇)

議論文的素材 篇1

朋友不是畫,可它比畫更絢麗;朋友不是歌,可它比歌更動聽;朋友應該是詩——有詩的飄逸;朋友應該是夢——有夢的美麗;朋友更應該是那意味深長的散文,寫過昨天又期待未來。

朋友,是一種別樣的溫柔。

朋友的美不在來日方長;朋友最真是瞬間的永恆、相知的剎那。

朋友的可貴不是因爲曾一同走過的歲月,朋友最難得是分別以後依然會時時想起,依然能記得:你,是我的朋友。

朋友,是一種溫柔,一種別樣的溫柔。

有朋友的日子裏總是陽光燦爛,花朵鮮豔,有朋友的歲月裏,心情的天空就不再飄雨,心就不再潤溼,有朋友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已經擁有了一切。我們可以失去很多,但不能失去的是朋友。

朋友不是一段永恆,朋友也只是生命中的一個過客,但是,會因爲隨着;緣起緣滅而使我們的生命變得美麗起來。

即使沒有了將來,可是隻要我們擁有了朋友,那又有何懼呢?至少,我們擁有了朋友以及與朋友一起走過的歲月。

有的時候,殘缺是一種美,距離也是一種美。

朋友之間並不是說要沒有祕密,其實,朋友之間要的只是坦誠相待,朋友之間也不必把什麼都算得

很清楚,否則,又怎麼能算是朋友呢?

朋友的相處,不必暮暮朝朝,如澧如飴,朋友之真,是在相視一笑時的心意相通,我們也並不必期望朋友能徹底的瞭解你,理解你,只要我們都能記住“這是我的朋友”就好。

朋友的定義很狹窄也很廣泛,只看你如何看待。

朋友之真,就是一份自私的情感,就是可以爲之心痛,爲之心碎,朋友之間的情感有如親情又有如愛情。

朋友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名詞之一。

並不是每個人都希望能功成名就,但是每個人都希望能有朋友。

朋友,是一種別樣的溫柔。

議論文的素材 篇2

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已走進了千家萬戶。虛擬的網絡世界也同樣以五彩繽紛的誘惑,讓人抵禦不得。而我們青少年剛好處在發展的重要階段,一不小心,便會一入深淵而不能自拔。

雖然網絡是把雙刃劍,但是,我認爲對於自覺性不高的人,還是少接觸的好。

沒有一件東西是完美的,網絡亦是如此。不得不說,網絡很方便,內容很豐富。但是,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往往弄巧成拙。現在的我們,沒有很強的判斷能力,也沒有很高的自衛意識,往往走進網絡,被裏面雜亂的東西所迷惑。於是,好奇心涌上心頭,東也瞧瞧,西也看看。一不留神,時間在敲擊鍵盤間偷偷溜走。關閉了電腦,腦子一片空白,又看看現實堆積如山的作業,心生煩躁,變得焦躁不安。不僅如此,視力在下降,腦子混沌,皮膚變粗糙……此刻,神采奕奕的網絡不僅侵害着你健康的身體,更是腐化着思想,摧殘着心靈。

熱愛網絡聊天之人,現實生活中變得性格孤僻,沉默少語。漸漸的,朋友疏遠他,老師批評他,父母責備他,冷漠包圍了他。而寒冷冰凍了心,變得麻木不仁。於是愛上暴力遊戲,發泄其中。閉眼一想,網絡中的“我”身纏萬貫,原來現實生活中的“我”一無所有。網絡擬化了人生,虛構了生活,空虛了心靈。人生自然是逐漸墮落。

事實說明了一切,一件件觸目驚心的案件更是讓人唏噓不已。

九年級的小明,一次偶然的機遇走進了網吧,開始了遊戲人生。雖然網絡是虛構的,但投資的金錢卻是不爭的事實。滿足虛榮心,炫耀自己。得到滿足的他,變本加厲,遊戲廳裏更是沒有一天“缺勤”只有晚飯間才離開一兩個小時,其餘時間都在電腦面前守着。終於有一天,他“敬業”到連晚飯都忘記了,在遊戲廳裏待了兩天兩夜。最後,終於支撐不住,猝死在了遊戲廳。他死後,母親急得神志不清,一個幸福的家庭破碎了。

現實就是如此,所以,廣大中學生應遠離網絡,在合適的年齡段做正確的事。爲了朋友,爲了家長,爲了自己,請慎重對待網絡,不要讓網絡埋葬一生!

議論文的素材 篇3

(1)引言

歷代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視“民心”。把民心向背看成國家興亡,政權成敗的關鍵。“濟世”、“恤民”被視爲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每個人都應熱愛人民,先人後已,真誠做到“毫不利已,專門利人“並以此爲榮,爲樂,爲美。

(2)事實論據

白居易體恤民情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同情人民,他在皇帝面前做諫官時,就屢次上書,請求革除弊政,寫了大量諷諭詩揭露官僚勢力殘害人民的罪行。他寫詩力求讓人民羣衆看懂,相傳他每寫好一首詩,都要讀給不識字的老媽媽聽,聽得懂的,方纔拿出去。他在地方做官時,每到一處,都要力爭多做些對人民有益的事。在杭州做刺史時,他修築湖堤(現在的西湖白堤),利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蘇州,興修水利,也受到蘇州人民的愛戴。在做忠州刺史時,他搞了許多利民的改革,號召開荒生產;改進稅收辦法,增加豪富的稅款,減輕貧苦農民負擔;儘量節省開支,減輕老百姓的支出。他親自帶頭種樹,綠化荒山。他主持羣衆聚會,席地而坐與民同樂。有些官員說什麼:“‘貴’、‘賤’雜處,不成體統。”白居易對這種議論毫不理睬。後來忠州人爲了紀念這位愛民的好官,爲他建了“白公祠”。

吉鴻昌愛民故事

著名愛國抗日將領吉鴻昌,把民衆當父母,對危害人民的事和人都極爲痛恨。即便是自己的親屬也絕不寬恕。他有一個親侄兒叫吉南星,在鄉下爲非作歹,爲了掩蓋他竟用砒霜毒死人家全家七條人命,被當地縣衙收押。吉鴻昌的祖母出於私情,強行保釋。縣衙礙於吉鴻昌聲望權勢,拖延不決。後來吉鴻昌得知真情後,立即實際情況信責問縣官:“我當師長,他殺人全家,你不問罪;如果我當了軍長、總司令,他不就要殺全村、全縣的人嗎?”並讓副官趕到縣城,將吉南星當衆執行槍決,爲民伸冤報仇。

1929年7月,吉鴻昌就任寧夏省政府主席。有人奉承他,在他一張大照片上寫了八個字:“官運鴻昌,光輝祖宗”。吉鴻昌看罷大怒,把照片撕得粉碎,訓斥那人道:“你把我吉某當成什麼人!我吉鴻昌把民從當父母,一民爲民衆謀福利,官員、厚祿、金錢、地位算了屁!”

愛民英雄徐洪剛

徐洪剛是濟南的軍區某部的一名班長。在探親歸隊途經四川筠連縣時,有歹徒在車上搶劫和調戲婦女,他爲保護人民羣衆的生命財產,挺身而出,同4名歹徒殊死搏鬥,身上連中14刀,腸子從刀口中流出,但仍用雙手死抑着一名歹徒的腿。他熱愛人民,不顧個人安危,用他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曲人民子弟兵熱愛人民的英雄頌歌。

薩克雷助貧爲樂

威廉、薩克雷,是英國19世紀傑出作家。他同情窮人,真誠助人。每當聽到或看到別人有困難時,便把錢裝在用過的丸藥盒裏,寫明:“每服一粒,以應急需”的服法,並附上一封化名、假名或沒有寄信人姓名地址的信,叫人送去。這樣,他就感到很高興。

議論文的素材 篇4

理論論據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沒有正義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國)

3、黃金和財富是戰爭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4、戰爭是驕傲之子,驕傲是財富之女(喬·斯威夫特)

5、戰爭是死神的盛宴(歐洲)

6、從來就不存在好的戰爭,也不存在壞的和平(富蘭克林)

7、戰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吊死(英國)

8、戰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吊死(英國)

9、要和平,就得準備戰爭(歐洲)

10、不爲戰爭和毀滅效勞,而爲和平與諒解服務(海塞)

11、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爭(賀拉斯)

12、戰爭來臨時,真理是第一個犧牲品(海·約翰遜)

13、戰爭使多數人流血,卻養肥了少數人(威·申斯通)

14、戰爭也愛吃精美的食品,他帶走好人,留下壞人——(達·湯普森)

15、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老子)

16、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唐·李白)

17、可憐萬里關山道,年年戰骨多秋草(唐·張藉)

18、血戰乾坤赤(唐·杜甫)

19、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唐·王昌齡)

20、皇帝動刀槍,百姓遭了殃

21、戰爭一開始,地獄便打開(英國)

22、叫喊戰爭的人是魔鬼的參謀(歐洲)

23、戰爭的目的必須是爲了和平(亞里士多德)

24、你想和平,就要準備戰爭(韋格蒂烏斯)

25、戰爭是強迫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爲(克勞塞維茨)

26、戰爭在你願意時開始,卻並不你樂時結束(馬基雅弗利)

27、戰爭用伯也用黃金(奧維德)

28、戰爭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鐵(昆體良)

29、有國家就有戰爭(伯克)

30、戰爭是帝王的娛樂(英國)

31、包括懦夫在內的任何人都可以發動戰爭,但要結束戰爭卻得到勝利者的同意(薩盧斯特)

32、戰爭的先決條件是:以好鬥爲唯一美德,以求和爲唯一恥辱——(肖伯納)

33、建立一個國家靠的不是夢想,它最終總要訴諸血和鐵——(史文明

34、一個國家只有在戰爭時期纔會處於和睦狀態(休·金斯米爾)

35、對那些需要戰爭的人來說,戰爭是正義的;對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來說,戰爭是合理的(李維)

36、只有對那些需要戰爭的人來說,戰爭纔是正義的(伯克)

37、一次正義的戰爭能在高尚的國度裏喚起神聖的愛的力量,這已爲無數感人的事例所證實(特賴奇克)

38、這個時代的重大的問題不是演說和決議所能解決的……這些問題只有鐵和血才能解決(俾斯麥)

39、霍布斯明晰地證明,所有動物都生活在一種自然的戰爭狀態中——(喬·斯威夫特)

40、戰爭滿足了,或曾經滿足過人的好鬥的本能,但它同時還滿足了人對掠奪,破壞以及殘酷的紀律和專制力的慾望——(查·埃利奧特)

41、戰爭是人類生活中一種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的生物法則,它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起調作用的東西(伯恩哈迪)

42、戰爭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軍事上的成功——(蒙森)

43、要進行戰爭只有一個藉口,即通過戰爭我們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壞的和平環境中(西塞羅)

44、贏得戰爭只不過是使和平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羅·勃朗寧)

45、只有勝利者,才能用戰爭去換取和平(薩盧斯特)

事實論據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餘。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佈陣,企圖憑藉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爲,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爲,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徵南大將軍。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衝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佔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捱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儘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爲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爲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爲,就以國羣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爲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爲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繫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

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爲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爲,就以國羣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爲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爲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馬革裹屍】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麼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牀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後漢書·馬援傳》。後以“馬革裹屍”等指爲國而戰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嶽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屍報君父,是爲嘆耳!”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6年的鉅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爲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議論文的素材 篇5

關於科技的素材

首先,技術創新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無論是在交通方面還是在通訊方面。例如,以技術創新爲依託,現代通訊技術在不斷進步和發展,與此同時,現代通訊技術的種類也越來越多,特別是智能手機作爲現代社會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對我們的生活有着深遠的影響,而人們也漸漸習慣於以這種便捷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和信息搜索。

其次,技術創新在農業方面,尤其是在轉基因食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我們不得不說轉基因食品就像是打開的潘多拉盒子,因爲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生物技術創新。例如,對於植物和動物來說,轉基因食品擺脫了四季限制,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作物產量,打破了地域限制,破解了物種障礙,因此,我認爲,轉基因方面的技術創新是新世紀的重大突破。

最後一點,技術創新已經成爲了企業發展的不懈動力和強大支撐;技術創新已然成爲了公司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和活力。例如,阿里巴巴集團通過技術創新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而且漸漸的擴大了經營規模,慢慢的囊括了不同行業,直到今天,我們每天都在和阿里會面,與支付寶見面,與淘寶邂逅,與馬雲打交道。

關於科技的議論文

對於科技這個詞語,大家都很熟悉,電腦、電視都是科技的饋贈,自從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整個世界就邁入了科技時代;自從愛迪生髮明瞭電燈,我們就離開了黑暗並且更加崇拜科技了;牛頓因爲樹上掉下來的一個蘋果,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又讓科技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科技好玩,至少包含着這樣幾層意思,一是科技本身,支配宇宙的自然規律是充滿魅力的;其二,探索科技的過程,揭示自然規律的過程也是趣味無窮的。其三,科學一旦與人生碰撞,在科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無論是正面與反面,也是趣味橫生的。

科技無處不在,科技讓人類無比自豪!

科技對於我們是多麼重要啊,假如有一天,沒有了電,人們將繼續生活在黑暗中;沒有了煤氣、石油,那人們豈不是還要吃生的東西或鑽木取火,繼續用生畜拉車;沒有了手機和電腦,人們是不是還用飛鴿傳書。

由此看來,我們的衣食住行一刻都離不開科技的貢獻,相信我們身邊的每個人也在時時刻刻的對科技的發展以自己的方式探索着,貢獻着;我雖然頑皮,但也着實體驗了一把科技的滋味:我把一些蘇打粉放進被子裏,然後加上白醋,這時“火山爆發”了!馬上,白醋冒起了潔白的泡泡。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科學不只爲尖端技術服務,也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就需要正處於青少年時代的我們熱愛科學,學習科學。我曾參加省級科技創新發明活動比賽,榮獲二等獎的好成績,也曾參加市級的科技創新發明活動比賽,也獲得了三等獎,這些成績和老師的辛勤培育是離不開的。參加科技比賽、閱讀科技書籍,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精密的機器人,不用燃料的汽車,虛擬的足球賽,高科技信息的傳送等等,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現象,越來越激起了我探索科學的願望。

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科學,傳播文明,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時,更要創造新生活。如今,科技產品的更新換代不斷加快,可視電視、電腦上網、心臟起搏器,已經不算新鮮了。從1901年發明的真空吸塵器,到人造地球衛星、載人宇宙飛船,科技在不同領域裏顯示出了強大的力量。電子產業、通訊技術的日益普及,納米技術、超導材料的廣泛應用,不久的一天,也許就在你的餐桌上,會出現像太空青椒、人造牛排等生物工程食品。學習科學技術,不僅僅是爲了成爲科學家,也是爲了能適應生活,更爲了能成爲新世紀的主人,擔起新世紀,爲國家建設,爲人類文明做出貢獻。

議論文的素材 篇6

1、不耽於枕蓆

我國古代文學家司馬光,以一個圓木頭做枕頭,用來驚醒自己,起來繼續寫作,還給它取名爲“警枕”。俄國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爲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塊大劈柴作枕頭。發明家愛迪生工作起來常常幾天幾夜不睡覺,實在睏乏了,就把桌上的書籍壘起來當枕頭。

2、鑿壁偷光與映月讀書

西漢學者匡衡貧而好學。夜晚無燈,爲了能借鄰家的燭光讀書,他在牆壁上鑿了個洞。南齊時的江泌家境貧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學習。點不起燈,他就拿書登上屋頂,藉着月光讀書。

3、不能輕視背誦

背誦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中國曆來有“博聞強識”的治學之說。梁啓超爲學生講解七千餘字的《治安策》,且講且背,並不看書。魯迅先生爲了背誦一篇文章,不僅朗讀,而且動手抄寫一遍,以此加深印象。

4、一生才三天

美國夏威夷島上學生們上課時,總要先背誦一段祈禱詞:一個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經過去永不復返。今天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會過去。明天就要到來,也會消逝。抓緊時間,一生只有三天。

5、《明日歌》與《今日歌》

明代錢福寫了一則《明日歌》,內容爲: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晨昏滾滾水東流,今古悠悠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明代文嘉又寫了一則《今日歌》,內容爲: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爲,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爲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爲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成就是用時間換來的

司馬遷寫《史記》花了18年;左思寫《三都賦》花了10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花了30年;哥白尼寫《論天體的運動》花了30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花了22年:彌爾頓寫《失樂園》花了21年:偉大的馬克思寫《資本論》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

6、滴水穿石

一滴從岩石滴下來的水看來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長年累月地滴,卻能造成奇蹟。桂林的山洞中有不少長如石柱、蔚爲奇觀的石鐘乳,就是岩石滴水的含有物歷數萬年的積累而形成的。

7、會走路的“黑板”

物理學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他腦子裏考慮到一個題目,就向前面一塊“黑板”走去,隨手從口袋裏掏出粉筆頭,在“黑板”上演算起來。可是,“黑板”一下子挪動了地方,而安培的演算題還沒有做完,他不知不覺地追隨在“黑板”的後面計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覺得追不上了,這時候他看見街上的 人都朝他哈哈大笑,他才發現那塊會走動的“黑板”原來是一輛黑色的馬車車廂的背面。

8、牛頓忘記吃飯

英國大物理學家牛頓有一次請朋友來家裏吃飯,飯菜做好了,可朋友還沒到,他就進實驗室專心致志地做實驗去了。朋友來後找不着牛頓,因急於上班,就獨個兒把飯菜吃了,並把吃剩的雞骨頭放在盒子裏,然後走了。傍晚時,牛頓做完實驗,準備吃飯。但當他看見盒子裏的雞骨頭時,顯出恍然大悟的樣子,哈哈大笑地說:“我以爲自己還沒吃飯呢,原來早就吃過了。”

9、文章不厭百回改

古今中外,精於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很多的。曹雪芹寫《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曾反覆修改七次。馬克思寧肯把自己的手稿燒掉,也不願把未經加工的著作遺留於身後。福樓拜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天,莫泊桑帶着一篇新作去請教福樓拜,看見福樓拜桌上每頁文稿都只 寫一行,其餘九行都是空白,很是不解。福樓拜笑了笑說:“這是我的習慣,一張十行的稿紙,只寫一行,其餘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

10、程門立雪

北宋楊時仰慕程頤的學問,到洛陽拜程頤爲師。當他到程頤家中求教時,程頤正靜坐睡覺。楊時求學心切,又不敢驚動老師,便肅立門外等候。當時大雪紛飛,寒氣逼人。待程頤一覺醒來,雪已下了一尺深了。後來,人們就用“程門立雪”來比喻學子畢恭畢敬就學師門。

11、邯鄲學步

燕國有個人聽說趙國人走路姿勢很好看,就來到趙國首都邯鄲學走路。結果,他趙人走路的姿勢沒學會,連原來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這個故事比喻盲目模仿,結果把自己固有的本領、特色也丟了。

12、王羲之苦練書法

我國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刻苦練習書法。相傳他在紹興蘭亭“臨池學書”,苦練了20年。由於他經常在池裏洗筆刷硯,竟把池裏的水染黑了。有一次,他的兒子王獻之問他寫字的祕訣,他指着家裏的十八口水缸說:“你把這十八口缸裏的水寫完,就知道寫字的祕訣了。”王獻之真的把十八口缸水寫完了,果真也成爲了大書法家。

13、梁啓超的讀書法

其一,讀書要分專精和博覽兩類。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於白讀,眼不快則時間不夠用,不能博取資料。其二,有些書要熟讀成誦,如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其三,要做讀書筆記。因爲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14、要重視討論

我國古代學者是十分重視與自己親密的朋友討論學問的。陶源明《移居》詩中就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話,張籍在《祭退之》一詩中也說到他與韓愈在一起時“披窮古今事,事事相酌量”的情景。而晉代的孫盛和殷潔兩人有一次爲了討論一問題,竟至於連吃飯也忘了,以致“食冷而復暖者數四”。

15、牛頓對蘋果落地的思考

有一天,牛頓散步時,一個熟透了的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正好打在他頭上。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了牛頓深深的思考。他想:蘋果爲什麼一定要向地下掉呢?爲什麼不飛向天空和別的地方呢?他推想地心有一種吸引力,又推想這種吸引力對任

何物質都存在。他通過研究,提出了計算引力大小的公式,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16、越王勾踐臥薪嚐膽

春秋時,吳國和越國世代爲仇。有次越軍大敗,越王勾踐向吳國求和,並答應了吳王的苛刻要求:越王去吳國侍候吳王。勾踐來到吳國,小心謹慎地侍候吳王,三年後才被釋放回國。爲雪此大恨,他刻苦自勵,鍛鍊鬥志,睡的是柴草,飯前睡前都要嘗一嘗苦膽,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復國計劃。不出十年,越國終於強大起來,一舉滅掉了吳國。

17、楊震“四知”羞王密

范曄《後漢書》記載:楊震由荊州刺史遷東萊太守,上任時道經昌邑。昌邑縣令是楊震舉薦的荊州茂才王密。爲報推舉之恩,王密晚上前往驛館拜見楊震,並奉獻黃金十金。楊震連連擺手拒絕。王密以爲他怕人看見,有損名聲,便說:“暮夜無知者。”楊震憤然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把黃金扔給王密,王密羞愧而退。

18、100萬與1000億

某次讀報,對兩個數字刻骨銘心:一是我國現在每年有100萬失學兒童:一是我國公款吃喝、旅遊消費破1000億,倘若平均分攤在100萬孩子身上,每個孩子得到的將是一個天文數字。可他們卻實在交不出每年幾百元的學雜費。有如此之多的“敗家子”大張着血盆大口,一頓飯就吃去幾十個孩子一年的學費,讓人怎不“憂天”。

19、地球環境全面惡化

1996年,聯合國環境署發表題爲《採取行爲:你和你的社區的環境指南》的報告。報告指出,南極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個美國陸地面積的速度增大,使地面紫外線輻射增強,皮膚癌發病率上升:空氣質量嚴重下降,全球有1億多人口生活在空氣混濁的城市中:溫室氣體過度釋放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居世界之首;12%的哺乳動物和11%的鳥類瀕臨滅絕,每24小時有150和200種生物物種從地球上消失:12億人口生活在缺水的城市,14億人口的生活環境中缺乏生活污水排放裝置;每年全球地表土壤流失200億噸;化學殺蟲劑使用量超過279萬噸:全球40多種魚類因捕撈過度而瀕臨滅絕:全球森林以每年46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

議論文的素材 篇7

(1)引言

”愛情不是花陰下的甜言,不是桃源中的蜜語,不是輕綿的眼淚,更不是死硬的強迫,愛情是建立在共同瞭解的基礎上的。"只有建立在共同瞭解基礎上的愛情纔是牢固的,甜蜜的。

(2)事實論據

裴淑英拒嫁

在隋朝做高官的裴矩把女兒淑英嫁給李德武爲妻。李德武官位不高,但夫妻感情甚篤,恩愛無比。後來李德武得罪了皇上,被革職發配到兩廣地區。

裴矩見女婿出事,爲對皇帝表示忠心,向皇上要求,恩准女兒與李德武離婚,皇帝立即批准。李德武認爲自己這一去凶多吉少,怕連累妻子,也勸妻聽從父命,離婚改嫁。淑英表示決不變心,要求丈夫好好保重身體,等待日後重聚。李德武一去十多年,淑英屢次拒絕改嫁。其父曾企圖強迫她嫁給一個叫柳直的人,她剪掉頭髮,誓死相抗,最後也只好作罷。

李德武后遇大赦,聽到妻子忠於愛情,矢志不渝的消息,萬分感動,急忙趕回家中同淑英團聚。

議論文的素材 篇8

有一次,我偶爾翻了翻報紙,報紙上有兩則新聞特別醒目。一則新聞是這樣寫的:某校李某將文章發表到網上,被某作文比賽活動的評委看到,被授予“作文能手”的稱號。另一則新聞是這樣寫的:某市區某網吧六名學生猝死在電腦前。據調查,這六名學生在電腦前玩了兩天兩夜,致使大腦極度疲憊致死。

同樣是上網,卻有兩個不同的極端、兩種不同的結果。網絡好比一把雙刃劍,它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因此,我們要拿好手中的這把雙刃劍,讓網絡真正做到服務於我們的生活。

都說網絡是一個巨大的聚寶盆,它可以幫你解決任何你想解決的問題,這的確不錯!對於我們學生來說,他的確可以幫助我們學習,網上有衆多作文網站,經常閱讀優秀作文,可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網絡,真正做到了讓我們足不出戶,輕輕鬆鬆解決任何問題。在沒有網絡之前,看新聞要到報亭買雜誌報刊;買東西要挨着商店轉一圈,比較後再原路返回購買;聽音樂、看電影要麼買CD、要麼就到專門場所親自聽、親自看……如今,看新聞,各市各地新聞任人挑選;買東西,上千家網站、上千個品牌、上千種樣式瞬間瀏覽,只要訂購立刻送貨上門;聽音樂、看電影,各國各地、各種語言、各種風格,隨時聽、隨時看。

網絡當然也有它的弊端。網絡上有各式各樣的遊戲,吸引了沒有自制力的學生,使他們從乖巧聽話變得叛逆、變的殘暴。他們開始逃課去上網、開始像國小生勒索錢財,甚至跟父母勒索錢財不成而殺死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是含苞待放的花多凋零。

網絡是把雙刃劍,利用好它,助你成功。反之,則置人於死地。我們要學會利用好網絡,拿好你手中的劍。(指導教師:藺青春)

議論文的素材 篇9

適用話題:包容、寬容、海納百川、和諧、奉獻愛心

近日,一段關於地鐵工作人員辱罵乘客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一穿地鐵製服的女工作人員和一名男子對罵,引發附近乘客圍觀。8月14日下午,北京地鐵官方微博迴應稱,8月11日早高峯期間,地鐵1號線四惠站一工作人員對乘客出言不遜、用詞不當,爲此向社會廣大乘客誠懇道歉,並已對涉事員工作出嚴肅處理。

綜合分析

無論事出的原因是什麼,地鐵工作人員辱罵乘客是不對的。地鐵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工作人員不僅有維護車輛安全運營的職責,也有倡導和彰顯城市文明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便乘客在乘車過程中有不妥之處,也應好言相告、耐心解釋,如果對方無理取鬧、影響公共秩序,也應該依法採取措施。

這一事件引人關注之處還在於,罵對方“臭外地”,這種罵充斥着濃烈的“排外味道”,。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囿於地域差距、戶籍含金量差距等,在一些相對發達的城市,少數人的確存在狹隘的“排外”情緒,總覺得外地人搶走了他們的生活空間、就業機會,甚至覺得外地人是“低素質”的,這種排外的思想固然與當前所提倡的建設包容城市背道而馳。

包容不是小事,不包容他人的言行,影響到的也不僅僅是自己。當成都“路怒症”司機在路上相互追逐、別車,甚至大打出手的時候,不僅因爲自己的不包容傷害了自己,更嚴重威脅到公共安全。而縱觀歷史和現在、國際和國內、網上和網下,許多摩擦乃至流血紛爭、互爲仇讎,就其根源都是因爲不能包容。

包容是城市的文化品格。現代文明之所以發端於城市而非鄉村,就在於城市能夠海納百川、包羅萬象,平等接納每一個人。事實上,包容的基因,我們中華民族血脈中古已有之。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發問:“有沒有一個字,能讓我們奉行終生?”孔子回答:“其恕乎!”這裏的“恕”就是包容的意思。

教育總結:

作爲首都的北京,城市市民要有大城市的包容心態,一方面要看到外來人員背井離鄉、養家餬口的艱辛與不易,體會他們對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和希冀,另一方面還要尊重外來人員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作出的努力和貢獻。試想,如果沒有大量農民工的辛勤努力,又怎能高樓大廈平地起、條條地鐵供便利、道路乾淨又整齊?

議論文的素材 篇10

索拉利奧的“自言自語”

——人應該給自己自信的暗示

流浪街頭的吉卜賽修補匠索拉利奧,每天早上起牀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聲地對自己說:“你一定能成爲一個像安東尼奧那樣偉大的畫家。”說了這句話後,他就感到自己真的有了這樣的能力和智慧,他就滿懷激情和信心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和學習之中。十年後,他成爲了一個超過安東尼奧的畫家。

愛因斯坦堅持相對論

——堅持真理需要自信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表以後,有人曾創造了一本《百人駁相對論》,網羅了一批所謂名流對這一理論進行聲勢浩大的反駁。可是愛因斯坦自信自己的理論必然會取得勝利,對反駁不屑一顧,他說:“如果我的理論是錯的,一個反駁就夠了,一百個零加起來還是零。”他堅定了必勝的信念,堅持研究,終於使“相對論”成爲20世紀的偉大理論,舉世矚目。

居里夫人和鐳

——有信心,才能克服眼前困難,看到光明前景

居里夫人爲了提取純鐳,以便測定鐳的原子量,向科學證實鐳的存在,曾終日穿着沾滿灰塵和污漬的工作服,在極其簡陋的棚屋裏,用和她差不多一般高的鐵條攪動冶鍋,從堆積如山的瀝青礦的廢渣中尋覓鐳的蹤跡。條件極其艱苦,但她心裏卻充滿自信。

她對友人說:“我們應該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代價多大,這種事情必須做到。”她終於獲得了成功。

愛因斯坦從縱向比較中建立自信

——和過去的自己做比較來獲得信心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讀國小的時候,有一次上完勞作課,同學們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惟獨愛因斯坦沒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來一隻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師看了很不滿意說:“我想,世界上不會有比這更壞的小板凳了……”愛因斯坦回答說:“有的。”他不慌不忙地從課桌下面拿出兩隻小板凳,舉起左手的小板凳說:“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舉起右手的小板凳說:“這是我第二次做的……剛纔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雖然不能使人滿意,但總比這兩隻強一些。”愛因斯坦的自信就是在縱向比較中樹立起來的。

蒲松齡落第著書

——自信讓人從失意中奮起

我國文學家蒲松齡科舉落第後寫下一副自勉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他落第不落志,反而信心百倍地要幹一番事業,堅持不懈地從事文學創作,終於寫出了不朽傑作《聊齋志異》。

班尼斯特創造奇蹟

——相信自己,才能完成別人認爲不可能的事

若干年來,人們一直認爲要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是件不可能的事。不過,在1954年5月6日,美國運動員班尼斯特打破了這個世界記錄。

他是怎麼做的呢?每天早上起牀後,他便大聲對自己說:“我一定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我一定能實現我的夢想!我一定能成功!”這樣大喊一百遍,然後他在教練庫裏頓博士的指導下,進行艱苦的體能訓練。終於,他用3分56秒6的成績打破了一英里長跑的世界記錄。有人問班尼斯特爲什麼能打破世界記錄?他說:“因爲我相信自己能打破世界記錄。”

“天才的祕密”

——不要小看自己

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員周明小時候在“學生勞動”中刷了108個瓶子,打破了紀錄,從而獲得自信。他說:“我原來一直是沒有自信心的,但是這件事給了我自信。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經驗,散發着一種迷人的力量,一直持續到今天。我發現了天才的全部祕密,其實只有6個字:不要小看自己。”

李開復大膽發言找到自信

——自信需要勇氣

李開復以前在工作中,一般的溝通沒有問題,但到了總裁面前,總是不敢講話,怕說錯話。直到有一天,公司要做改組,總裁召集十多個人開會,他要求每個人輪流發言。李開復當時想,既然一定要講,那不如把心裏話講出來。於是,他鼓足勇氣說:“我們這個公司,員工的智商比誰都高,但是我們的效率比誰都差,因爲我們整天改組,不顧到員工的感受和想法……”他說完後,整個會議室鴉雀無聲。會後,很多同事給他發電子郵件說:“你說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膽子這麼說。”結果,總裁不但接受了他的建議,改變了公司在改組方面的政策,而且還經常引用他的話。從此,他充滿了自信,不懼怕在任何人面前發言。

林德曼獨身橫闖大西洋

——自信救了自己的命

1900年7月,林德曼獨自駕着一葉小舟駛進了波濤洶涌的大西洋,他在進行一項歷從未有過的心理學實驗。當時,德國舉國上下都關注着獨舟橫渡大西洋的悲壯冒險,已經有一百多名勇士相繼駕舟均遭失敗,無人生還。林德曼推斷,這些遇難者首先不是從肉體上敗下來的,主要是死於精神崩潰、恐慌與絕望。爲了驗證自己的觀點,他不顧親友的反對,親自進行了實驗。在航行中,林德曼遇到難以想像的困難,多次瀕臨死亡,他眼前甚至出現了幻覺,運動感覺也處於麻痹狀態,有時真有絕望之感。但是隻要這個念頭一出現,他馬上就大聲自責:懦夫!你想重蹈覆轍,葬身此地嗎?不,我一定能成功!終於,他勝利渡過了大西洋。

絕好機會,拱手讓人

——缺乏自信喪失良機

天津曾有一家很受歡迎的服裝廠,生產的服裝質量好、款式新,後來推出採用新材料製作的.一系列新產品,國內銷路一直很旺。此時,正值改革深化之時,進軍國際市場已是很多企業的目標。該廠有些領導建議拿自己的產品去參加“廣交會”,開闢更廣闊的市場。可是廠長卻缺乏足夠的信心,最後否決了提議。後來,該廠在得知山東一家服裝廠以質地明顯劣於自己的產品成功地與一位挪威商人成交、數量達2萬套時,後悔莫及。

人的潛質是無限的

——信心可能讓每個人成爲天才

人人都蘊藏着無窮無盡的能量,從人的神經系統的特點來看,每個人的潛力幾乎是無盡的。對大腦潛能的開發的不同程度決定一個人征服世界、改變自然的程度不同。偉人與平凡人的區別在於,偉人及時、充分發現了自己可供開掘的價值層面,並自信地殫精竭慮地使之完全兌現,被人認可;平凡人則沒有信心,沒有膽識,總是怨天尤人,結果一事無成。

議論文的素材 篇11

道德: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纔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爲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需要發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德:德就是付出。

實質上,人之初,性本惡,也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會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約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對本能的外在約束和內在約束,外在約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圖傷害他人等對人類社會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內在約束(也就是道德)來約束本能中雖不違法,但亦會對他人(甚至是人類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爲。

所以,道德就是社會規範對人的本能的制約,換句話說,人一生下來就有以任何方式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無道德”),道德也就是繼法律之後制約這種本能,減小這種傷害的工具。

道德定義

道德就是脫離人的自然屬性而適應人的社會屬性。(這裏說的人的自然屬性,實質就是動物性。)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爲規範。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着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準即隨之提高。道德,指衡量行爲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爲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道德——來自《詞源》的解釋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爲風俗和習慣。

議論文的素材 篇12

[名人名言]

妒忌對妒忌者之爲害,猶如鐵鏽之於鐵。——迪安吉利斯

孤獨的花兒,不要嫉妒繁密的刺兒。——泰戈爾

忌妒我的人在不知不覺中頌揚了我。——紀伯倫

[寓言故事]

山羊與驢:有個人飼養着山羊和驢子。主人總是給驢子喂充足的飼料,嫉妒心很重的山羊便對驢子說,你一會兒要推磨,一會兒又要馱沉重的貨物,十分辛苦,不如裝病,摔倒在地上,便可以得到休息。驢於聽從了山羊的勸告,摔得遍體鱗傷。主人請來醫生,爲他治療。醫生說要將山羊的心肺熬湯作藥給驢子喝,纔可以治好。於是,主人馬上殺掉山羊去爲驢子治病。這故事是說,凡是策劃作惡的人,將自食其果,沒有好下場。——《伊索寓言》

[科學數據]

心理學家的觀察研究證明,嫉妒心強烈的人易患,心臟病,而且死亡率也高;而嫉妒心較少的人羣,心臟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只有前者的1/3—1/2。此外,如頭痛、胃痛、高血壓等病症。易發生於嫉妒心強的人,並且藥物的治療效果也較差。

議論文的素材 篇13

達芬奇的雞蛋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塗鴉。失敗後,他認真練習,耐得住寂寞,堅持,審視自己的缺點,練就了基本功。最後,他成了一位著名的畫家。失敗後,越王勾踐並不灰心。他明白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作風。於是,就有了“苦人、上天堂、靠工錢吃苦頭、三千岳家能吞吳”的神話。吳王和魯的失敗,是由於缺乏勾踐王的腳踏實地的作風。

古人也知道腳踏實地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牢記古人用生命寫給後人的啓示,發揚腳踏實地的精神,把工作或學習中的每一件平凡的事情都做到極致,讓我們有一天能在生活中飛翔,飛上天空。

如果李世珍幾十年來沒有收集整理,本草綱目怎麼可能誕生;如果曹雪芹十年來不努力加刪幾次,那偉大的《紅樓夢》怎麼會出來呢?如果洪佔輝十多年來一直沒有照顧自己的妹妹,怎麼能觸動紅孩子的眼睛呢?如果沒有606次的研究梅毒已經造成數萬人死亡。個人飛行也需要腳踏實地。

腳踏實地並不是一切,因爲居里夫人告訴她父親,她沒有時間打掃椅子;腳踏實地並不雄心勃勃。孫楠曾經做過1000多個工作,幾十年後把他的甜美歌聲帶給了我們。腳踏實地不是一蹴而就的。劉備的一生髮生了變化,屢戰屢敗,最終創造了蜀漢。

議論文的素材 篇14

人生在世,多麼美麗的青春年華都會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唯有友誼不會枯萎,可以長存。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志同道合的人才能成爲知心的朋友。

友誼就像放風箏,你在這頭,我在那頭。你牽着我,我拉着你。彼此緊緊的連在一起,彼此深深的仰望。那是一種美,一種既樸實又華麗的美。

一個沒有友誼的人是孤獨的,是痛苦的,是寂寞的;擁有友誼的人,是快樂的,是幸福的,是滿足的。紀伯倫說過:“友誼永遠是一種甜蜜的責任,從來不是一種機會。”相信友誼,友誼無價。

最好的朋友是那種不喜歡多說,卻能與你默默相對而又息息相通的人。友誼不需要天天粘在一起,有時只是一聲迴應,便能趕走所有的苦悶;有時只是一個眼神,便能激起感動一瞬。一個微笑,一聲問候,都是那麼值得懷念,值得留戀。

真正的朋友什麼也不能給予你,只是原諒你的一切。當然,除了背叛,除了出賣是不可原諒的。友誼是兩顆心的真誠相待,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友誼是兩個人的事,需要兩個人共同完成。

真正的友誼好比健康,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可貴。失去朋友的人就如同一個身患絕症得人。和你一同笑過的人,你可以把她(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過的人,你永遠不忘。

請記住友誼,珍惜友誼,呵護友誼吧!

我還是那句話:我們可以讓出整個世界,但卻不可以讓出一寸至真只純的友誼的原野!

議論文的素材 篇15

(1)引言

“人惟患無志”,人若無志,人生就失去方向,失去前行的動力。只能在渾渾噩噩中打發日子,這當然是很悲的。惟有及早立下高遠之志,並且堅定不移地爲之不懈奮鬥,人生纔有意義,才能幹出一番事業!“有志者事竟成”,過去和現在的無數成功者,驗證了這條真理。

(2)事實論據

鴻鵠之志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涉,出身貧窮,年輕時在農村當僱工,替人耕田種地。當時他就立志將來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在一起當僱工的夥伴都笑話他,認爲替人耕田種地的下等人,還想幹一番大事業,真是癩哈蟆想吃天鵝肉——異想天開。陳涉看到自己的宏大抱負,不能被一些眼光短淺的人所理解,感嘆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意思是說,小小的燕雀,是不可能知道天鵝的大志的。

後來陳涉終於成了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由他首先發難,將秦王朝推翻了。

魯迅棄醫學文

青年時期魯迅,曾到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希望以醫救國。在第二學年裏,學校增加了一門學科——細菌學。教學這一門課程時,細菌的形狀全部是用幻燈片顯示的。有時穿插放映一些時事幻燈片。有一次放映有關日俄戰爭的紀錄片,畫面上出現很多中國人圍觀一個被說成是俄國間諜的中國人,這個人將砍頭示衆,周圍人在看熱鬧,畫面上觀衆體格強壯而精神麻木。魯迅深受刺激,心情十分痛苦,他深深感到,學醫在當前並不是一件要緊的事,思想愚昧精神麻木的人們即使體格再健壯,也只能被示衆或作看客。最緊要的,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文藝。於是,他毅然棄醫學文。終於成爲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文化運動的先驅和旗手。

爲了中華之崛起

新學年開始了,瀋陽東關模範學校魏校長爲了測驗學生的學習目的,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一個嚴肅的問題:讀書是爲什麼?有的回答:“爲家父而讀書。”有的回答:“爲明禮而讀書。”也有人回答:“爲光耀門楣而讀書。”魏校長指着坐在後排的一位學生說:“周恩來,現在你談談爲什麼要讀書?”“爲了中華之崛起。”周恩來莊重地回答。由於他的南方口音魏校長一時沒有聽清楚,於是周恩來又沉着有力地重複了一遍:“爲中華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爲中華民族的崛起奉獻了一生。

巴斯德立志研究酸乳發酵

巴斯德,是法國19世紀著名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有一天,他注視着桌上一瓶酸牛奶。凝神思索:酸奶的發酵,是由於化學變化呢,還是由於微生物的作用呢?當時還沒有能解答這個問題。

他整天整認地,在一間悶熱的簡陋的實驗室裏進行試驗研究。臉上被油煙燻黑了,衣服也佈滿污垢。時而呆立不動,時而狂奔疾走。有人說:巴斯德得了精神病。

不知經過了多少不眠之認,巴斯德終於成功了!他科學地證明了:酸牛怒的發酸是由於微生物的作用。並且寫成了著名的《乳酸發酵》一書。在微生物發酵和病原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並且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

(3)理論論據

立大志,求大智,做大事。陶行知《佘兒崗自動國小三週年》

立志,下勇猛之力,作實在功夫。惲代英《致聘三書》

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言志已酬更無志。梁啓超《志未酬》

鳥貴有翼,人貴有志。中國諺語

山立在地上,人立在志上。中國諺語

志願愈大,希望愈高,可以致力之處就愈少。魯迅《葉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

花開在春天,立志在少年。中國諺語

不怕沒有機會,只怕沒有志氣。茅盾《少年印刷工》

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

唐杜甫《前出塞》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丈夫各有志,莫作兒女心。宋黃幹《答曾伯玉借長編》

士之所以能立天下之事者,以其有志而已。宋朱熹《通鑑室記》

立志無恆,終身無成。中國諺語

好漢憑志氣,好馬憑力氣。中國諺語

從小無志,到老無奇。中國諺語

航海,必須先定準方向。陶行知《教改進》

人無善志,雖勇必傷。《淮南子主術訓》

人不自立,則惟有無恥而已。康有爲《志恥》

人須先立志,志立則有根本。譬如樹木須先有根本,然後培養,能成合抱之木。《古今圖書集成學行典》

窮莫失志,富莫顛狂。中國諺語

沒有決心向寶山掏寶,不會得到寶的。謝覺哉

定志而勉之,天下無不可成之事。宋教仁《我之歷史第三卷》

青年人第一要有志氣。謝覺哉

爲人能立三分志,不怕龍門萬丈高。中國諺語

志高品高,志下品下。中國諺語

品立則志成。弘一大師《寒笳集》

不患妨功,惟恐奪志。宋朱熹《朱子語類輯略》卷三

爲學之志專,則無暇及他事。《古今圖書集成學行典》

少年立志要遠大,持身要緊嚴。立志不高,則溺於流俗;持身不嚴,則入於匪闢。清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初學備忘(上)》

立志要勤,神身要清。《古今圖書集成家範典》

山高高不過腳心,山硬硬不過決心。中國諺語

立志之始,在脫習氣。習氣薰人,不醑而醉。清王夫之《示子侄》

世界是人的決心與智慧所造成的。陶行知《古廟敲鐘錄》

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龠傳》

有志不在年高。中國諺語

男兒努力平生志,肯使功名落草萊?宋司馬光《和子淵除認》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曹操《龜雖壽》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教條示範龍場諸生》

志立則有本。譬如藝術,由毫末拱把,至今合搶而幹雲者,有本故也。宋程顥,程頤《二程全書粹言論學》

志若不移山可改。宋錢《上元認次序平江南》

有志能搬山,無志草壓頭。中國諺語

志短怕難,視丘爲山。中國諺語

志高則其言潔,志大則其辭弘,志遠則其旨永。清葉燮《原詩外篇上》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盪奔逸,終亦何所底乎?明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

學者不患纔不及,而患志不立。《太平御覽學部七教學》

虎瘦雄心在,人窮志不衰。中國諺語

落榜不落志,天地任作爲。中國諺語

志不立,萬事皆休。蔡鍔《軍事計劃》

此生有盡志不移。宋陸游《劍南詩稿涌書示子聿》

少年負志氣,信道不從時。唐劉禹錫《學阮公體三首》

安危不貳其志,險易不革其心。唐魏徵《羣書治要昌言》

男兒徇大義,立節不沽名。唐聶夷中《聶夷中集胡無人行》

寧可喪身,不可失志。中國諺語

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中國諺語

君子志於道,小人志於利。明薛宣《讀書錄》

學者先務,固在心志。宋程顥、程頤《二程全書入關語錄》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明高明《琵琶行》

諺雲:世界無難事,只畏有心人。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堅者也,志堅則不畏事之不成。任弼時《言志》

謹防外好以奪志。明薛宣《讀書錄》

人憑志氣虎憑威,沒有志氣肉一堆。中國諺語

有志男兒志四方,無志男兒守婆娘。中國諺語

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宋範開《稼軒詞序》

立志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門入室的旅程。[法]巴斯德

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妙,爲人類造福。[美]愛迪生

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時候要比我出生的時候更美。[英]蕭伯納

路是人的腳走成的,爲了多闢幾條路,必須多向沒有人的地方去走。[俄]契訶夫

你們的理性與熱情,是你航行的靈魂的舵和帆。[黎巴嫩]凱羅紀伯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