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金融危機論文【新版多篇】

金融危機論文【新版多篇】

金融危機論文範文 篇一

中國加入WTO之後有沒有潛在的危機呢?當前,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如果中國經濟遭遇挫折的話,最大可能莫過於金融危機。

在20世紀後期,在日本經濟高速起飛之後,四小龍(香港、新加坡、韓國、臺灣)很快甩掉了窮困的帽子。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的崛起更使人們對亞洲經濟充滿樂觀。最令世人震驚的是中國的奇蹟。二十年來,中國經濟在體制轉型過程中保持了高速發展。有的經濟學家把亞洲經驗總結成“雁陣模式”,好像亞洲經濟就可以按照這個序列繼續發展下去了。可是,1990年以後,泡沫經濟的崩潰使得日本一頭栽進了泥淖,直到今天還沒有掙扎出來。雁陣序列,曇花一現。1997年,一場罕見的金融風暴橫掃東亞。我們的鄰居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接着一個倒了下去。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提什麼“亞洲奇蹟”了。有些國家“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好不容易把國內人均生產總值搞到三、四千美元,似乎已經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可是轉眼之間,一個跟斗跌掉了一半多。亞洲各國已經嚐到了金融風暴的厲害。

在亞洲金融風暴中,許多人認爲中國在劫難逃。在1998年11月“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上,一艘掛着五星紅旗的帆船眼看就要被捲入漩渦,旁邊一行大字:“中國,金融風暴下一個犧牲品”。轉眼之間,幾年過去了,在滄海橫流當中,唯獨中國經濟巍然不動。中國的穩定極大地遏制了金融風暴的蔓延,爲亞洲經濟以至於世界經濟的復甦創造了轉機。中國的貢獻得到了各國政府以及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的高度評價。也許中國的出色表現衝昏了某些人的頭腦。他們認爲,亞洲金融風暴如此厲害,也拿我們無可奈何,今後還有什麼可怕呢?

中國有一則著名的寓言叫做“刻舟求劍”。有一個人在渡船上一不小心把劍掉進河裏,他不慌不忙,在船弦上刻個記號,打算到了岸邊再撈。某些人就像“刻舟求劍”一樣,他們就沒有想到,之所以中國能夠抵禦亞洲金融風暴是因爲那個時候尚且沒有對外開放金融。我們有一道很好的防火牆。但是,一旦加入WTO,中國的外部金融環境就完全變了,這道防火牆將不復存在。時過境遷,如果拿昨天的皇曆來討論今天的問題,非出大紕漏不可。

亞洲鄰國在對外開放金融領域之後吃了這麼大的虧,難道我們還不應當從中吸取教訓?講經濟規模大小,我們不如日本;講經濟發展的時間長短,我們不如四小龍;講勞動密集產品的比較優勢,我們和東南亞各國不相上下。他們紛紛中箭落馬,難道中國就有什麼先天的免疫能力,一定能夠避免金融風暴的襲擊嗎?

美國金融家喬治·索羅斯在2001年11月談到中國的金融體系時認爲,中國的金融體系比日本和韓國的問題更大。他表示,“中國銀行體系中的壞帳問題,在體系封閉的情況下,問題能夠得以控制,但問題不解決,壞帳會越來越多。這是不能無限期拖下去的。儘管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並在盡全力解決,但不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問題就無法解決。壞帳是由國有企業造成的,要想消滅壞帳,就必須重組國有企業”。索羅斯敦促,不要因爲困難就畏縮不前。壞帳繼續積累,將阻礙資本的有效利用。雖然中國的儲蓄率高,但再高的儲蓄率也不能無限期地支撐不斷增長的壞帳。日本就是中國的前車之鑑!儘管索羅斯的名聲不太好,但是,我們不能因人而廢言。中國進入WTO之後,既然要對外開放,心裏總應該有點數,一旦遇到外來的衝擊,中國是否還能夠控制金融局勢?

有的經濟學家判斷說,至少一年內中國不存在金融危機。這話一點都沒有錯。不過,這個判斷的前提是維持目前金融業對內對外都不開放。實際上,只要中國不對外開放金融,再過三、五年也不會遭遇金融危機。在1997年金融風暴席捲亞洲的時候,有些國家和金融風暴好像是“井水不犯河水”,例如,朝鮮、緬甸、蒙古等。他們的老百姓恐怕從來沒有感受到金融風暴的威脅。並不是他們的金融體系多麼健全,關鍵在於他們沒有對外開放金融領域。反之,那些實現了對外開放金融的國家,例如,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無不在金融風暴中損失慘重。由此可見,對外開放金融領域固然有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但同時也有被金融風暴襲擊的危險。

目前已經有130多個國家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沒有哪個國家因爲入世而出現了嚴重的產業危機。反倒是金融危機在全世界頻頻發生。在最近10年內比較嚴重的金融危機發生了46次。金融危機的頻率越來越高,其破壞性越來越強。中國入世以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金融領域中潛伏的巨大的風險,因此,必須加倍注意防範金融危機。

中國政府在對付產業危機、環境保護、出口市場、失業下崗、農村收入下降、社會保障基金等問題上都有一些經驗,但是,還沒有處理過開放環境下的金融危機。中國金融當局對於壟斷下的金融管理具有足夠的經驗。可是,一旦對外開放,金融風險的程度將迅速上升。有些金融官員對國際金融市場缺乏瞭解,自以爲是,特別不虛心。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最近吳敬璉指出,他不贊成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說法。中國經濟潛伏着各種危機,如果不注意的話很可能遭遇金融危機。但願他的忠告會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如果我們沒有作好準備,那麼,下一個遭遇金融風暴的就很可能是中國。

二、金融改革舉步維艱

2.1銀行業改革,避重就輕,缺乏新意

金融危機應對論文 篇二

世界主要國家出現滯脹的早期徵斃

2007年以來,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開始“減速”,全球大多數國家通貨膨脹水平上升,世界上主要國家已經出現經濟滯脹的早期跡象。

美國作爲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火車頭的作用。然而2007年美國經濟的表現不盡人意,次貸危機的爆發更是雪上加霜。經濟增長速度降低,通貨膨脹率升高,失業率增加,這一切顯示出美國經濟已經離滯脹越來越近了。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稱“美國經濟尚未陷入滯脹,但已經有早期跡象出現”。

從歐元區的數據來看,雖然2007年歐元區的GDP增長了2.6%,略低於上一年的2.8%,但是全年經濟波動較大,第二季度僅增長0.3%,是2005年以來的最小增幅。歐洲經濟面臨經濟下行的風險。

以“金磚四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爲代表的新興國家,雖然經濟仍能維持較快的發展速度,但是面臨較高的通貨膨脹壓力。2007年,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的GDP分別增長11.4%、8.9%和8.1%,CP1分別上漲4.8%、5.2%和9.4%,均超過其央行設定的控制目標。

總的來看,由於新興國家經濟的持續增長,部分抵消了由於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帶來的影響,全球經濟陷入停滯的趨勢還不明顯,但通貨膨脹已在全球範圍內顯現,並呈愈演愈烈之勢。如果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疲態延續,全球通貨膨脹進一步向惡性勢態發展,目前發展尚好的新興國家經濟必然會受到影響。果真如此,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涵蓋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全球滯脹幽靈將在不遠的將來顯身。

經濟趨於滯脹的原因

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曾經出現過經濟滯脹,當時是由突發地緣政治事件造成的“石油危機”引發的。通過對比可以看出,目前的全球經濟形勢與70年代滯脹有着相似之處,都是由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引發通貨膨脹,導致經濟衰退。但此次全球通貨膨脹,是以美國的次貸危機爲導火索,實質上是流動性過剩引發的全球大宗資源商品價格高漲所致。石油和糧食價格上漲。推動疊貨膨脹全球擴散

石油短缺推動價格上漲。2001年至2004年間,美國、歐洲等國家爲了應付經濟衰退的局面大幅降低利率,貨幣供應量增加,經濟增長產生巨大的需求,同時新興國家經濟發展,石油消費量增加。但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一直奉行“限產保價”策略,導致石油供給短缺,油價持續升高。石油作爲全球消費量最大的基礎經濟能源,位於產業鏈的頂端,石油價格上漲將會產生高位示範效應,給相關產業帶來重大影響,會導致基礎資源價格的整體上升,將通貨膨脹推向更高的水平。

國際糧食價格也大幅提高。糧食價格上漲的部分原因是由於過去一年裏乾旱等自然災害使得產量降低,更主要的原因在於許多國家進行生物燃料的開發和生產,種植大量油料作物縮小了農業作物的種植面積。糧食和能源的高度關聯使得糧食價格的上漲迅速“慘透”到總體物價,加劇通貨膨脹,嚴重威脅對糧食和原材料依賴較高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美國次貸危機和美元貶值,加劇全球流動性過剩

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聯儲連續17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將該利率從1%上調至5.25%。緊縮性韻貨幣政策擊破了不斷膨脹的房地產泡沫,導致次貸危機的爆發。由於全球性的流動性突然收縮,國際金融市場出現信貸短缺,美國和許多歐洲國家央行進行降息和注資以穩定金融市場。這些措施雖然短期緩解了次貸危機帶來的流動性緊縮的問題,但降息和注資將使流動性過剩再次出現,全球能源和初級產品價格不可避免上漲。而且利差的存在,使國際短期資本將流向新興國家進行套利,拉高新興國家的資產價格,催生經濟泡沫。

2002年以來美元大幅貶值,作爲國際商品交易中的計價貨幣,貶值直接導致全球能源和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從而增加全球性通貨膨脹的壓力。美元貶值,不但使得新興國家的外匯儲備“縮水”,財富減少,而且新興國家經濟發展大多依賴出口,美元貶值使得其出口商品價格上漲,進口國需求減少,導致新興國家出口減少、經濟增長放緩。

應對全球經濟滯脹的政策選捧

金融危機論文範文 篇三

格林斯潘曾經在2002年稱讚複雜衍生工具能夠使風險得以分散。但這場危機證明,當金融衍生品成爲逐利的手段時,它非但難以分散局部風險,反而會產生龐大而複雜的系統風險。高收益率、高槓杆率從來都是和高風險相伴而生。但不能就此因噎廢食,不能把金融創新作爲導致危機爆發的“替罪羊”。要看到,和美國發達的金融體系相比,目前我國金融創新尚處於較低層次,金融產品單一,金融體系運作效率較低,運營體制和監管模式落後,還不能滿足實體經濟快速發展對金融巨大而多樣化的需求。要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階段,以國際化、市場化、系統化爲方向,積極穩妥地推進金融產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技術創新,在創新中加快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完善。同時,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特別是對錶外資產的監管,加強金融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和風險警示,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

二、金融必須根植和服務於實體經濟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其根本功能是爲實體經濟提供資金融通服務,降低經濟運行成本,推動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因此,金融必須根植於實體經濟並服務於實體經濟這一根本,其價值創造必須源於實體經濟的真實價值。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這次危機已經證明,金融一旦脫離實體經濟這個元神,就會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虛擬的金融資產就會迅速膨脹,最終在肥皂泡破滅的同時,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巨大的傷害。要着眼於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推動重點產業振興,加強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財稅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特別是當前形勢下,要着力把金融資源配置到真正能夠創造財富的行業,配置到真正具有成長價值的企業,配置到資源能夠發揮最大效用的領域,立足於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不斷夯實經濟發展的“實體基礎”。

三、必須維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

長期以來,美國奉行低儲蓄、高消費的發展模式,實行鉅額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政策,2008財年美國財政赤字達到4860億美元,貿易赤字連續三年超過7000億美元。新興市場國家則通過購買美國國債等方式,進行資金迴流,來彌補美國巨大的“雙赤字”。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也可以看作是對美國鉅額雙赤字、新興市場國家鉅額雙順差所導致的全球收支失衡的一次硬性調整。隨着我國資本與金融賬戶的逐漸開放,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更加重要,也更加複雜。當前,要抓住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回調契機,加快進口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建立我國的戰略要素儲備體系;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導致技術、人才從發達國家大量溢出的機遇,加快引進我國亟須的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高端人才,進一步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要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四、宏觀調控必須加強國際協調,重建國際金融體系

經濟金融全球化在帶給人類極大便利的同時,也使得在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擴散迅速超越國界,影響到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面對危機的肆虐,任何一個國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各國必須聯起手來,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擴大經濟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國際金融監管合作,穩定國際金融市場。這次危機充分暴露了現行世界金融體系和治理結構的缺陷,目前世界金融體系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改變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形成的由不受約束的美元所主導的金融體系,建立一個新的世界金融體系,把美元發行置於國際監管之下,促進國際經濟金融秩序向多極化發展。提高金融市場運作的透明度,努力推動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形成。

五、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當前主要發達國家已經集體陷入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也明顯加大。爲此,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爲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進一步發揮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擴大政府投資規模,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加大對低收入家庭補貼和救助力度。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反週期調節和保障流動性供給的重要作用,保持銀行體系充裕流動性,促進貨幣信貸穩定增長;鼓勵商業銀行發放中央投資項目配套貸款,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業發展,增強貸款利率下浮彈性;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支持開展汽車消費信貸業務,積極擴大農村消費信貸市場。

六、加快中國經濟轉型,轉變發展方式

全球化也使金融經濟體系中積累的問題在中國經濟體系中得到反映,中國經濟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日趨嚴重,儲蓄率和投資率過高、消費率過低導致的內部失衡與國際收支盈餘過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劇增導致的外部失衡是中國經濟宏觀失衡的基本特徵,這種失衡和美國經濟的內外失衡方向相反、互爲補充,共同構成當代世界經濟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隨着要素邊際收益的下降和資源環境約束的日益強化,傳統的粗放式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爲繼。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方面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推動產業結構高度化,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爲主、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結構,不斷增強經濟的抗波動性。

參考文獻:

[1]李成馬凌霄:金融危機理論研究及其給我國金融安全的啓示。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6,4

[2]胡援成:對外開放中的金融穩定與金融安全。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8,3

[3]胡星:從次貸危機到全球金融危機:警示與思考。社科縱橫,2009,1

五、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當前主要發達國家已經集體陷入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也明顯加大。爲此,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爲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進一步發揮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擴大政府投資規模,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加大對低收入家庭補貼和救助力度。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反週期調節和保障流動性供給的重要作用,保持銀行體系充裕流動性,促進貨幣信貸穩定增長;鼓勵商業銀行發放中央投資項目配套貸款,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業發展,增強貸款利率下浮彈性;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支持開展汽車消費信貸業務,積極擴大農村消費信貸市場。

六、加快中國經濟轉型,轉變發展方式

全球化也使金融經濟體系中積累的問題在中國經濟體系中得到反映,中國經濟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日趨嚴重,儲蓄率和投資率過高、消費率過低導致的內部失衡與國際收支盈餘過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劇增導致的外部失衡是中國經濟宏觀失衡的基本特徵,這種失衡和美國經濟的內外失衡方向相反、互爲補充,共同構成當代世界經濟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隨着要素邊際收益的下降和資源環境約束的日益強化,傳統的粗放式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爲繼。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方面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推動產業結構高度化,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爲主、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結構,不斷增強經濟的抗波動性。

參考文獻:

[1]李成馬凌霄:金融危機理論研究及其給我國金融安全的啓示。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6,4

[2]胡援成:對外開放中的金融穩定與金融安全。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8,3

[3]胡星:從次貸危機到全球金融危機:警示與思考。社科縱橫,2009,1

金融危機應對論文 篇四

金融危機的思考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資本流金融系統穩定性

一、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的國際資本流因素

東南亞金融危機於1997年7月首先爆發於泰國、後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亞並波及世界,使整個金融系統乃至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最低超過3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平均達30%~60%。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

關於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學者做出過不同解釋,然而對金融危機中國際資本尤其是國際私人資本的作用的重視可以說是從東南亞金融危機後開始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興起金融自由化改革浪潮,這很大程度上爲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創造了相對較寬鬆的條件。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爆發的幾次大的金融危機(1992—1993年的歐洲金融危機、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2001年開始的阿根廷金融危機等)中,都出現了國際資本衝擊的跡象,而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表現得尤其突出。

當時,東南亞國家利率在各國中央銀行引導下水漲船高,不斷攀升,此舉雖可減緩通貨膨脹上升的速度,但也因此吸引大批國際投機資本涌入套利,爲索羅斯等人出兵創造了機會。花旗銀行曼谷分行一位高級主管指出,泰國銀行業者每天經手的海外套利熱錢金額高達20至30億美元。此外,由於有利可圖,銀行業者本身也大肆從海外借入利率比泰銖、林吉特等貨幣低上3-5個百分點的美元、日元和馬克,然後出售這些貨幣,賺取利差。據統計,泰國各商業銀行的海外借款總額已逾1萬億美元,其中95%屬於不到一年的短期借貸。1997年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布爾曼發出警告,在墨西哥金融危機發生僅兩年之後,大量的熱錢正在以創紀錄的步伐注入亞洲等新興市場,“不理性的熱烈情緒”正在這些市場廣泛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會導致金融市場大幅震盪。

金融危機的思考論文表一危機前流向亞洲五國的私人資本淨額(億美元$)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亞洲五國私人資本淨流入249290303326351629729

其中:FDI淨流入627286867495120

證券投資淨流入133363179106144203

其他17418515461171390406

五國GDP總和4764540861306690733083569854

私人資本淨流入佔GDP比重(%)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國際數據整理

金融危機的思考論文表二危機前流向五國各種資本的比重(%)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FDI佔總私人資本比重(%)24.9024.8328.3826.3821.0815.1016.46

證券投資佔總私人資本比重(%)5.2211.3820.8054.9130.2022.8927.85

其他投資佔總私人資本比重(%)69.8863.8050.8218.7148.7262.0055.69

金融危機的思考論文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國際數據整理

表一顯示,在危機爆發前涌入五國的私人資本逐年增加,而且成加劇式增加:1990至1996年間私人資本流入增加了近三倍(從249億美元到729億美元),尤其是危機爆發前三年突然增多,其佔當時GDP比重相應突然增大。表二數據說明,這一時期流入東南亞各國的大部份私人資本是流動性很強的證券資本及短期債權,以1993年爲分界,證券投資比重突然劇增,而從94、95年,證券投資的增長勢頭被以短期債權爲主的其他投資所掩蓋。再看FDI,增長絕對數始終平平,但從94年開始,它佔總私人資本流入的比例卻呈逐漸減小趨勢,與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的比重差距均成“剪刀型”加大,這是一種危險信號,1997年的金融危機與其不無關係。早在1995年,新加坡克羅斯比證券公司曾對亞洲七個國家經濟狀況作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東南亞國家大量國際私人資本涌入,整個經濟運行狀況突出表現爲投機行爲高漲,泰國政府一廂情願地對外國資本敞開金融市場大門,外國銀行帶來大量低息美元貸款,泰國金融業就此大嚐了甜頭,開始對諸如房地產等基礎產業產生濃厚興趣,結果許多銀行一窩蜂地把近30%的貸款投向了房地產業,供求嚴重失衡。隨之而來的房地產市場低迷不振使得銀行呆帳、壞帳激增,資產質量嚴重惡化,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國際資本衝擊的結果。

二、國際資本流與金融系統穩定性的基本分析

Hellman,Murdock和Stiglitz(1994)在探討了金融自由化進程中金融體系脆弱性的內在原因後指出,金融自由化引發銀行部門脆弱化的重要通道是利率上限取消以及降低外資進入壁壘所引起的銀行特許權價值,導致銀行部門的風險管理行爲扭曲,從而帶來金融體系的內在不穩定。Kaminsky和Reinhart(1996)認爲在多數情況下,金融自由化伴隨着對資本管制的解除,當本國銀行從國際資金市場上借入外幣資金,並將它貸給本國借款者時,就承擔了外匯風險。Calvo(1998)提出的屬於第三代危機模型的外資誘導型危機模型中認爲大規模的外資流入將會促成該國經濟過熱,實際匯率升值,經常項目惡化,資產泡沫化等,加劇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根據以上觀點:國際資本的非控制性流動特別是過度的流入會對一國內的金融主體系產生非系統性風險,在短期或長期對金融體系的安全產生衝擊,嚴重時甚至引發危機或者加劇危機。那麼這種國際資本是怎樣進行運作並對金融體系產生衝擊的呢?

20世紀70年代全球開始金融自由化後,國際資本活動範圍迅速擴大,方式日益增多。在目前的國際資本流動中,國際資本主要是進行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直接投資一般是在國外開辦工商企業,直接與生產過程或交換過程相聯繫,本文稱之爲生產性投資;而間接投資主要是投資國際證券以及國際中長期信貸、經濟開發援助,證券投資和銀行信貸以及相關金融衍生工具,這種投資不是以固定的持有相關證券盈利爲目的,更多的是爲了投機賺取證券差價,哪裏有投機可能,有差價空間,這種資本就會流向哪裏,本文稱這種投資爲投機性投資。一般來講,國際資本的活動主要通過對銀行體系及外匯市場、證券市場的影響表現出來。

(一)國際資本流對銀行體系及外匯市場的影響:

從宏觀講,流入國內的國際資本會轉化爲本國貨幣,擴大貨幣基礎,產生巨大的貨幣乘數效應,與國內存款一道參與存款貨幣的創造,擴大了一國的貨幣供給,導致市場上貨幣流通量增多,很大程度上削減了一國貨幣當局貨幣政策有效性,導致政策時滯。此外,據估計,很多國際資本通過非法的地下途徑流入一國,這樣就加大了一國金融監管的難度和成本,於是很多情況下當局採取不聞不問,這些巨大的潛伏國際資本就像一顆定時炸彈。

從微觀銀行角度講,在沒有外資流入時,國內儲蓄爲S;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央行的存款準備金記爲RD,於是本國銀行可貸款額爲S-RD。假設本國銀行在當期能收回比例爲η的銀行貸款,並且獲得λ的貸款利息,此時銀行貸款餘額減少(S-RD)×η,此時銀行的理論投貸及償還能力爲L=RD+(S-RD)×η×(1+λ);設居民提款額爲R=A+f×ε(A爲一個常數,表示居民當期平均固定提款額經驗數據;f爲居民提款影響係數;ε表示普通居民對本幣的貶值預期及突發提款總額),預期貶值及突發提款總額越大,居民在當期提款越多,當R>L時,銀行出現流動性危機甚至導致銀行破產停業。

在國際金融市場開放條件下,國外淨資本流入記爲F;國內儲蓄爲S;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央行的存款準備金記爲RD,則本國銀行存款餘額爲S+s×m×F(s爲直接標價匯率,m爲貨幣乘數),進而本國銀行貸款能力爲S+s×m×F-RD;同樣假設本國銀行在當期能收回比例爲η的銀行貸款,並且獲得λ的貸款利息,此時銀行貸款餘額減少(S+s×m×F-RD)×η,此時銀行的投貸及償還能力總額爲L=RD+(S+s×m×F-RD)×η×(1+λ),同樣設居民提款額爲R=A+f×ε(f、ε同前),在R沒有變化的情況下,L比金融未開放前增加(s×m×F)×η×(1+λ),即增加了銀行當期流動性,此時國際資本是否對銀行穩定產生衝擊取決於L與R的對比。

從國際資本投資角度講,國際資本流入國內以後,市場上流通貨幣總額爲生產性投資、投機性投資、現金的總和。生產性投資和投機性投資的資金以及存款準備金始終在銀行系統內,通過銀行系統中居民、企業和政府在銀行間的帳戶間轉換,並不影響銀行相關帳戶總額。直接投資跟利潤率緊密相關,因此生產利潤爲生產性投資×(i+i*)(i爲國內投資的預期投資效率,i*爲國外投資的預期投資效率)。如果國內經濟發展良好,經濟秩序穩定,生產性投資效益高,本國銀行會將貸款更多發放給生產性部門,外資在利潤驅動下,也會加大生產性投資,一方面,生產企業效益好,還款能力強,η的取值增大,在浮動利率制度下,生產企業資金需求增強時貸款利率λ提高,銀行償付及投貸能力L增大;另一方面,居民存款可以獲得穩定較高的收益,從銀行欲提固定現款A減少,此時國內貨幣價值穩定,ε會減小,使得居民當期提款R減少,本國銀行、居民和外商都能從生產性投資中獲得巨大利益,國內銀行的效益和穩定性進一步增強。當國內生產效益較差,生產性投資收益不好,人們會從銀行提款用於消費,或轉化爲外匯或黃金或地產等等,一時居民提款額R會迅速上升,此時,生產企業經營困難,η取值減小,如果銀行信用管理不善,在前期將款項貸給效益不好企業,將會產生大量壞帳,這導致η的進一步減小,R將迅速超過L,銀行走向危機。

外來投機性投資進入國內看中的是投機空間,與表面經濟繁榮與否無太大聯繫,在繁榮時期若出現較大投機空間它會大量進入,在經濟蕭條時期,若存在投機空間它仍會進入。因此,外來投機性投資可表示爲總國際資本×(μ*-μ)(μ*、μ分別爲國外和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係數,它們可以通過一國金融的某些指標反映,它們的取值越大表示越穩定),假設μ*固定,則國內金融越不穩定,μ越小,μ*-μ越大,投機流入越多。當本國經濟中出現不穩定時,投機資本會不惜代價大量涌入,使得國內經濟在短期內虛假繁榮,泡沫經濟迅速膨脹。在賺取投機利潤後,這些資本又會在短期逃離國內市場,使本國銀行及市場在短期內資金嚴重缺乏,貨幣流動不足,銀行及經濟陷入危機。

從本幣價值角度講,根據劍橋方程Md=Ms=k×P×y,即m×s×F+m×(RD+C)=k×s×P*×y(Ms表示本國貨幣供給爲,Md爲貨幣需求,C表示現金,y爲本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P*爲物價水平,s、m同前,F爲國際資本,k常數)。由此可以看出,在自由浮動匯率制度下,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外資流入越多,本幣貶值。國內投資效率越高,國內金融體系統越穩定,投機國際資本比重越小,匯率隨生產性投資比重變動,出現本幣價值的一種可預見趨勢。當國內經濟出現漏洞時,不穩定的投機資本趁虛而入,隨後突然離去,使得匯率s劇烈波動,外匯市場壓力增大,穩定性越弱。具體來講,當投機資本大量進入本國後,匯率s上升,本國貨幣面臨貶值。爲了保值,政府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如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如買賣國債等,使得市場中貨幣供給減少;當其撤離時,帶走比投機資本進入時更多的外匯,匯率s下降,本幣升值。如果政府外匯儲備不足,它只能從市場上購買外匯,從而增加貨幣供給,本國貨幣開始貶值,如果這種狀況持續循環下去,本幣價值將失去信任,將一直貶值,超過人們的心理底線後,形成金融危機,可以稱這種情況爲國際資本活動下的本幣價值心理危機。

(二)國際資本流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外資進入國內後,首先帶來基礎貨幣的增加,貨幣供給相應增加,根據凱恩斯貨幣理論Ms=ky-hr,在y沒有發生改變的情況下,Ms增加,必然導致利率r的下降,結果,國內居民紛紛將存款轉化爲證券,使得國內證券價格上漲。外資投機性資本隨之爲賺取差價而來,當證券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時,賺取巨大差價利潤後逃跑,投機性資本撤出國內市場,帶走比原來更多的外幣。投機性外資佔整個淨資本流入比重越大,短時期內帶走的資本越多,造成國內市場貨幣供給銳減,利率上升,證券價格直線下跌,證券市值瞬間縮水,整個過程造成國內證券市場價格的巨大震盪,居民損失大量財富。而較小比重的投機性外資,它的進入與撤離,不會帶來巨大的證券價格波動,相反,它能活躍國內證券市場,利於國內證券市場的發展,提高國內直接融資效率,用市場的力量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金資源。因此國際資本是否對證券市場產生巨大沖擊要看其本身的比重,市場運作機制。三、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十年後的啓發

(一)中國存在爆發金融危機的隱憂

上面分析了國際資本流對開放條件下金融系統的影響,其實金融危機的爆發不是偶然,更不是某人可以決定和操縱其爆發的時間的。它往往是諸多原因的總爆炸,國際資本流的迅速進入和退出在現代越來越表現爲引火線的作用。曾多次訪問中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力茨在很多場合表明一個觀點:金融或經濟危機只在小國或發展中國家爆發,國際資本也只能對小國進行衝擊。有個形象的比喻,一陣風吹過,對一隻蒼蠅來說,這足以讓其上天入地,可對一隻大象來說,可什麼也算不上。事實也證明基本如此,可爲什麼1929~1933在美國爆發了從金融業開始的大危機,1992~1993年發達的歐洲國家爆發危機呢?中國作爲一個大國,作爲一個新興發展中國家,是否會面臨金融方面的危機呢?本文僅針對國際資本流動角度提出一些擔憂和疑問。

1,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引進外資,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我國,我國實際利用外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可以說我國的很大一部分GDP是國外在華投資創造出來的,一旦國際金融環境發生改變,國外在華資本進行投資性區域選擇而撤離,勢必影響中國經濟安全,對金融體系產生衝擊。

2,一段時間以來,國內股市一路飆升,很多股票市值與公司實際情況相去甚遠,這種過熱的股市實際是一種虛假繁榮。近期國外及國內一些權威機構如摩根斯坦利等相繼發表報告表明類似觀點;同時我國近年房地產居高不下,地產泡沫十分突出,很多地方房屋空置率很高。這種房產和股市泡沫是否有國際投機資本從中作祟呢?還有多少國際投機商對我國虎視眈眈呢?

3,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獨大,這種單一的外匯儲備結構本身意味着風險,一旦美元體系發生風吹草動,國際投機商對其進行攻擊,我國的外匯市場安全將經受巨大考驗。據有關報道,我國近期的國際收支中有很大一部分帳面外匯儲備不明增加,困惑了當局和經濟學家,值得思考。

4,近年來,我國金融體系自由化較快,金融創新衝動強烈,這其中也孕育着風險。2006年底我國金融市場全面對外開放,大量國外金融機構進駐我國,而很多國內金融機構競爭力較低,影響到我國民族金融安全,而且這也爲國際投機資本的活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5,在我國強勢政府的呵護下,國民的民族金融意識薄弱,極容易被國際資本投機家利用,一旦超出了政府調控能力,“蝴蝶效應”在所難免。

6,2006年底以後我國金融市場開始對外全面開放,國外金融機構的進駐,增大了我國金融市場的競爭,而國內金融體系還比較脆弱,尤其是“以中國人民銀行爲領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爲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這種類似“金字塔三角形”的金融機構體系是否像數學中的三角形一樣具有穩定性呢?

(二)、針對隱憂的政策建議

從宏觀上講,一個國家對國內事務的管理調控能力,對周邊及國際環境的預測水平,危機覺察和應急能力,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衝危機。東南亞危機中的事實證明我國的政府是一個強勢政府,其宏觀調控和動員能力有目共睹。危機也許離我們還遙遠,但我們應該防微杜漸,隨時做好應對金融危機的準備。

1,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學的金融監測評價系統。在全國各地設立監測站點,嚴密監視國際資本流入流出情況以及流入國際資本去向,把握好外資的利用效率和結構。同時,由國家出面,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國家統計局,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等部門相關人員,組建金融危機專門預測小組,研究金融市場各種指數,評估當前金融運行狀態,以供宏觀調控決策。

2,金融結構的自身完善,加強金融領域的法制建設,規範市場主體的行爲,穩定金融市場。

3,培養民族金融意識。在我國強勢政府的領導下,國民習慣國家說什麼就怎麼做,很少有自己的獨立金融意識。我們的政府應繼續發揮強勢優勢,教育、宣傳、普及金融觀念,增強國民金融憂患意識和獨立抗風險能力,形成完整的金融民族意識。

4,加強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穩定國內經濟,進一步增強國際國內投資者對人民幣的信心,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短時期內資本外流,從根本上破滅國際資本投機者對中國的幻想。

金融危機的思考論文參考文獻:

[1]田寶良。國際資本流動。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1)

[1]鬱洪良陸凱旋等。新編國際金融概論。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10)

[2]徐倩。中國外資流入的現實危機度分析。金融觀察。2006(11)

[3]王鳳京。基於金融市場化的中國金融脆弱性研究。求索。2006(12)

[4]毛偉史晉川。流動性風險、銀行危機與內生經濟增長。浙江學刊。2006(6)

[5]朱毅峯吳晶妹。信用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5)

金融危機應對論文 篇五

調整分配格局,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是培育和擴大國內需求、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儘可能地增加就業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別是提高低收入羣體及農民的收入,最終擴大消費需求,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購買力由居民收入增長來拉動市場銷售額增長,進而拉動投資增長及整個經濟增長,才能形成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

(一)加大分配改革力度,增強全社會的消費能力

收入分配政策的調整和改革的着力點應當是放在增加中低收入階層特別是低收入階層的收入上面。在城市,一方面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擴大就業總量,有針對地搞好下崗及失業職工的再教育和職業培訓工作,提高這部分人的工資性收入,以增強他們的消費購買能力:另一方面要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並根據經濟發展情況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水平。

在農村,一方面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農村,另一方面要大力增加農民收入,消除制約農民消費的障礙。

(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居民即期消費

刺激消費的關鍵在於使人們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良好的預期。目前,傳統的福利制度提供的條件逐漸轉爲市場來提供,而有關的社會保障機制還沒有健全和完善,人們出於對自身和家庭未來經濟安全的擔心,不得不約束消費,乃至不計機會成本地擴張儲蓄。因此,消費萎縮、邊際消費傾向低的狀況還將在一段時間內影響乘數效應的發揮。應當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對落後地區低收入者羣體的轉移支付力度,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提高人們的收入預期來增加入們的消費傾向。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居民收入發展第三產業是擴大就業,提高居民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國的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一直滯後於第二產業,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來,這種滯後更爲明顯。

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產出佔GDP的比重不僅低於發達國家,還低於同等發展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潛力非常巨大。第三產業中各種服務行業的發展潛力更是如此。在分配使用國債投資資金時,應該考慮加大支持第三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數量,重點解決就業問題。目前積極有效地發展第三產業相當重要的意義就在於這樣做有利於增加就業。

二、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社會供給

經濟結構調整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從我國宏觀經濟的現實運行來看,過剩經濟的實質是在產品結構未能適時提升、新的經濟增長點沒有出現情況下產生的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錯位問題。從長期來看,作用於總量的需求擴張政策並不能解決結構性的矛盾。而產品結構取決於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又取決於投資結構。因此,在擴大需求的同時,也要利用金融危機的時機改善供給,提高國內產品競爭力,使得政策調控不僅能夠解決短期需求總量不足問題,還要着眼於中長期供給結構的改善。

(一)通過完善產業組織優化供給

這可以從兩方面着手:

1.按照規模經濟的要求關閉那些規模不經濟的落後小企業。對於那些技術條件及管理水平都比較低下的小企業,在生產普遍過剩的情況下往往只能提供無效和低效供給。目前經濟處於低谷時期,正是淘汰落後技術和過剩產品的最佳時機,如果單純擴張總需求則可能使落後技術與產品倖存下來並在經濟繁榮時期到來時再度膨脹。因此對於衰退行業和落後產能,應加大淘汰力度。落後產能和衰退行業的自行退出會面臨一些障礙,應在財政支持下安排產業調整援助基金,完善失業保障和再就業基金等。

階層特別是低收入階層的收入上面。在城市,一方面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擴大就業總量,有針對地搞好下崗及失業職工的再教育和職業培訓工作,提高這部分人的工資性收入,以增強他們的消費購買能力:另一方面要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並根據經濟發展情況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水平。

在農村,一方面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農村,另一方面要大力增加農民收入,消除制約農民消費的障礙。

(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居民即期消費

刺激消費的關鍵在於使人們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良好的預期。目前,傳統的福利制度提供的條件逐漸轉爲市場來提供,而有關的社會保障機制還沒有健全和完善,人們出於對自身和家庭未來經濟安全的擔心,不得不約束消費,乃至不計機會成本地擴張儲蓄。因此,消費萎縮、邊際消費傾向低的狀況還將在一段時間內影響乘數效應的發揮。應當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對落後地區低收入者羣體的轉移支付力度,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提高人們的收入預期來增加入們的消費傾向。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居民收入發展第三產業是擴大就業,提高居民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國的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一直滯後於第二產業,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來,這種滯後更爲明顯。

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產出佔GDP的比重不僅低於發達國家,還低於同等發展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潛力非常巨大。第三產業中各種服務行業的發展潛力更是如此。在分配使用國債投資資金時,應該考慮加大支持第三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數量,重點解決就業問題。目前積極有效地發展第三產業相當重要的意義就在於這樣做有利於增加就業。

二、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社會供給

經濟結構調整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從我國宏觀經濟的現實運行來看,過剩經濟的實質是在產品結構未能適時提升、新的經濟增長點沒有出現情況下產生的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錯位問題。從長期來看,作用於總量的需求擴張政策並不能解決結構性的矛盾。而產品結構取決於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又取決於投資結構。因此,在擴大需求的同時,也要利用金融危機的時機改善供給,提高國內產品競爭力,使得政策調控不僅能夠解決短期需求總量不足問題,還要着眼於中長期供給結構的改善。

(一)通過完善產業組織優化供給

這可以從兩方面着手:

1.按照規模經濟的要求關閉那些規模不經濟的落後小企業。對於那些技術條件及管理水平都比較低下的小企業,在生產普遍過剩的情況下往往只能提供無效和低效供給。目前經濟處於低谷時期,正是淘汰落後技術和過剩產品的最佳時機,如果單純擴張總需求則可能使落後技術與產品倖存下來並在經濟繁榮時期到來時再度膨脹。因此對於衰退行業和落後產能,應加大淘汰力度。落後產能和衰退行業的自行退出會面臨一些障礙,應在財政支持下安排產業調整援助基金,完善失業保障和再就業基金等。

2.消除各種壟斷,尤其是行政性的壟斷。壟斷往往會引發無效供給與低效供給,形成需求不足性的供求關係失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活動範圍應以市場是否失效爲準則。凡是可以由市場解決的,應當由市場來解決,政府不應插手其中。贏利性項目可以通過市場機制達到資源的高效配置,政府主導往往會因體制性問題導致效率低下,創新能力有限,使得經濟增長缺乏微觀基礎。而民間投資則更重視效益,更善於發現和捕捉市場機會,不斷開發新產品來創造需求引導需求,因此增加民間投資更有利於擴大有效供給。爲此必須界定政府投資範圍,減少政府在贏利性項目中的投資比例。

(二)通過技術創新優化供給技術創新可以從三個方面促進需求的增加:

1.技術創新本身就是新的需求,因爲技術創新可以帶來比原來更好的產品,並因此而刺激需求。

2.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產品質量,從而擴大需求。

3.技術創新可以降低產品成本,從而擴大需求。

在發達且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贏利性領域的結構調整是市場自發進行的。但在我國市場殘缺以及贏利性國有企業大量存在且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結構調整就需要政府及其財政的參與。政府要在參與基礎部門投資的同時積極支持主導產業與新興產業的發展,並淘汰落後產業部門的生產能力,以此來促進市場導向下的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在政策運作上要廢棄計劃體制下完全無償、全面介入的方式,改爲選擇重點主導產業,着眼技術進步,採用財政投融資或貼息擔保等方式參與。

三、着力改善消費環境,加大市場監督和監管力度

加強社會信用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培育消費信用法制環境,切實保護誠實守信,進而發展消費信貸,提高流通領域的信用度。消費者協會、產品質量監督與市場監管機構,要發揮各自的作用,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淨化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依法懲處各種製假售假、危害人民羣衆健康的非法行爲,消除消費者懼怕假冒僞劣的心理障礙,使人們敢於消費,放心消費,從而間接達到促進居民消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羅曉紅。擴大內需:實現“一保一控”經濟目標的戰略選擇[J].改革與發展,2008,6:70-72

[2]劉輝。美國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及中國的政策走向[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8,6:51-56

[3]查爾斯。I.瓊斯。經濟增長導論[M].舒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金融危機論文 篇六

從國內的情況來看,近一段時間以來,金融危機、股指暴跌、破產、關閉、失業、政府救市等一系列詞語不時充斥在我們的耳邊,併成爲大家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尋常老百姓也無不感受到危機的降臨。國內不少企業面對來勢洶洶的危機,有的放棄擴產計劃,有的放棄既定的上市計劃,獲得證監會上市門票的部分企業主動暫停或終止了上市,已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跌跌不休,A股市場整體市值嚴重縮水,更有一些企業因危機而瀕臨破產、倒閉,有的事實上已進入破產程序,因此而衍生出的裁員事件也頻頻發生。種種跡象已經表明,因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不僅僅是金融企業的危機,而且也是各產業尤其是製造業及出口加工業的危機,金融危機的危害已經超越金融系統而影響到國家的產業資本,國家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面臨極大挑戰。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國家陸續出臺單邊徵收印花稅、降息、放寬房地產貸款要求等各種救市政策,積極應對危機。但是正如老子所言:“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此次金融危機在爲全球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導致了企業併購成本的大幅降低,爲企業間併購帶來千載難逢的良機。因此,抓住機會,適時出擊,進行適當的、有意義的併購整合,國內企業應有所準備。

從併購最新政策動向來看,早在2008年6月27日,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中國併購年會上,央行副行長蘇寧即透露,人民銀行將探索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發放併購貸款的可行性,推動該領域的立法,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對《貸款通則》進行修改或者廢止。兩天後的6月29日,國務院頒佈的《關於支持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08〕21號)中,明確提出在受災地區的災後重建中,“允許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併購貸款業務”。併購貸款首次出現在國務院文件中。此後,市場一直有央行、銀監會正積極研究併購貸款開禁可行性的傳言。筆者以爲,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或許將進一步加快我國併購貸款開禁的步伐。

在全球金融危機這一特定的背景下,爲適應資本市場發展實踐的需要,中國證監會也有所作爲,於2008年11月11日了《關於破產重整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股份發行定價的補充規定》([2008]44號),就破產重整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股份發行定價問題,明確採取了有別於一般上市公司股份發行定價的價格確定方法,即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涉及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擬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其發行股份價格由相關各方協商確定後,提交股東大會審議並經出席會議的股東與社會公衆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多數通過即可,而不必執行“不得低於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董事會決議公告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強制性要求。這就爲相關各方在特定情況下併購重組的定價作出了更爲靈活的安排,有利於併購活動的開展。

11月12日,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商業銀行併購貸款可能月內開閘。這說明央行、銀監會積極研究的併購貸款政策可能已經有了實質性的進展,《貸款通則》關於借款人“不得用貸款從事股本權益性投資”的規定或將面臨修改或廢止,而一旦併購貸款這一新的融資方式得以推行,將對我國的併購市場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當然,由於企業併購不僅涉及到併購方的戰略目標、併購成本、被併購方質地及併購後整合等問題,更涉及到融資、支付、財稅、法律等方面的一系列工作安排,整個過程異常複雜。在全球金融危機這一特殊背景下,企業實施併購更要慎之又慎,做好可行性論證,妥善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安排,防止因併購而使自身陷入困境,下面筆者謹就當前併購實務中應注意的問題作如下提示,供有併購意向的企業參考。

1、併購目標一定要明確。

企業在併購前必須清楚地瞭解自己通過併購所要達到的戰略目標,之後根據戰略目標甄別、選擇市場上的目標企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所併購企業能真正爲自己所用,達到整合資源、擴張規模的根本目的。而且,併購目標明確後,也有助於決策方向性的確定和各項併購工作的開展。

實踐中,經常有一些企業,看到別人在做併購,在不考慮自身特殊性及戰略發展規劃的情況下,也積極推行併購策略,併購後卻發現目標企業不僅不會爲自己帶來效益,反而增加自己的負債。這個屬於典型的盲目併購。筆者提示,企業在開展併購之前,首先要明白自己在行業中的地位和競爭中的不足,完善這些方面是需要解決企業的上游還是下游,還是企業迫切需要進一步擴大現有生產規模,實現規模化經營;其次企業要明確自身是否確有併購需求,併購後的目標企業能否真正給自己帶來想象中的收益,最後企業要慎重考慮併購後的整合難度。在此基礎上,企業可分別情況採取前向一體化、後向一體化、橫向一體化等併購策略,實現自己的併購目標。

筆者建議,企業在併購前弄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及併購希望達到的目標至關重要,切不可掉以輕心,盲目行事。

2、併購資金一定要做好安排。

在併購實務中,除承債式併購、換股併購等個別併購類型外,多數併購業務涉及到現金的給付,這就對併購企業的資金安排提出了要求。因此,企業在確定併購意向後,要搞清自己的併購資金如何解決,是自身擁有足夠的現金流,還是需向銀行貸款,還是要通過發行新股、債券等方式解決,同時,要進一步論證併購資金解決的可行性和風險性,併購後是否會導致企業資金鍊斷裂,是否可能會出現不能按計劃籌得資金而無法履行併購協議。所有這些,企業都要有清楚、明確的認識。

筆者建議,企業併購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現金安全,千萬不要因跑馬圈地而使自身陷入財務危機,尤其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形勢不容樂觀的背景之下。

3、目標企業的盡職調查工作一定要做好。

盡職調查是企業併購實務中通常都要履行的程序,本不足爲奇。但在目前的背景下,調查、覈實企業的相關資產、負債及爭議顯得尤爲重要。調查時不僅要搞清目標企業現時存在的資產、負債及面臨的爭議,更要查清目標企業未來可能出現的進一步資產貶值、負債擴大及發生潛在爭議的風險,以期對目標企業的狀況作出儘可能準確的評估,避免因事先估計不足而出現收購虧損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