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關於金融危機的論文【新版多篇】

關於金融危機的論文【新版多篇】

關於金融危機的論文 篇一

《 金融危機對中國外向經濟影響研究 》

摘要:

金融危機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經濟都產生重大的影響。在金融危機大背景之下,國家的進出口增速放緩,外向型經濟發展態勢惡化。基於此,如何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我國外向型企業又該如何轉危爲安,化危機爲機遇,纔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金融危機及其對中國外向型經濟產生的影響展開討論,並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意義的針對性措施。

關鍵詞:

金融危機;外向型經濟;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會波及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和經濟體,尤其是對外開放的外向型經濟國家。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200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每一次的金融危機都會惡化國際經濟環境。惡劣的出口環境和不利的經濟形勢致使外向型企業損失慘重,尤其是2008年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增速自入世7年以來首次低於20%,甚至在2012年年底出現負增長。如何度過外向型經濟的寒冬,各國都在採取措施紛紛應對,中國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外向型企業取得一定成效,但金融危機的影響還在繼續,我們依然有必要反思其影響,分析應對措施,從而最大程度的降低金融危機對中國外向型經濟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的概念及成因

1、金融危機的概念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者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等)急劇、短暫、超週期的惡化。金融危機又可分爲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多種類型。在當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機的呈現形式更加複雜。金融危機往往由一個國家或地區開始爆發,並迅速波及其他國家或地區,經濟聯繫越密切,國家受到的影響就越大。金融危機的影響範圍具有國際性,稱爲國際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持續的貨幣貶值,金融機構倒閉,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借貸資金枯竭而引起經濟衰退,並通過多種渠道影響到周邊與之經濟聯繫密切的國家,由此使區域和全球的經濟金融指標惡化。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對角型流動性、支付系統與償付能力的沉重打擊而導致的金融機構和金融體系的衰退,其次是降低投資人和存款人的信心,從而惡化銀行體系運作,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影響到相關經濟體運行。

2、經濟危機的成因

經濟危機普遍表現爲區域貨幣幣值的大幅波動與貶值,經濟總量出現較大損失。常見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經濟制度不完善。政府既要通過增減支出來管理國際收支,又在利用匯率調整經濟時對開放型的經濟產生諸多影響,這就導致政府調控經濟的難度增加。

(2)國際資本流動性增強。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和速度發生的巨大變化促使國際經濟和金融形勢發生巨大變化。而自20世紀末以來,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資本流動規模和速度大大提升。

(3)宏觀經濟政策不當。政府在沒有充分考慮本國實際情況的條件下制定出不當的經濟政策就會導致危機,例如利率和匯率制定上的失誤,當收益小於成本時,放棄固定匯率,就會爆發危機。

(4)政府對金融市場監管不力。必須謹慎對待資本市場的開放,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過早開放會提高國家宏觀調控經濟轉軌複雜度。開放經濟往往會難以兼顧內外均衡和貨幣財政政策。

二、中國外向型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

外向型企業是外向型經濟的重要部分,金融危機對中國外向型經濟的影響則表現在對外向型企業的影響上。分析我國外向型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有利於制定更適合的應對措施。

1、產品競爭優勢低

中國很多外向型企業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以低廉的商品價格爲主要競爭優勢。影響商品的主要因素就是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其他費用,而價格優勢又說明中國出口貿易企業根本優勢在於豐富的勞動力,而該優勢不具持續性,企業隨時會面臨勞動力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情況,此時企業就會面臨破產的局面。金融危機爆發時這些成本的上漲很有可能使企業破產。

2、對國外市場依賴大

中國的外向型企業如玩具、服裝等行業都要出口,對國外市場依賴太大。一旦金融危機爆發,國際經濟環境惡化,訂單流失,會給企業造成致命性的打擊。

3、產業結構失衡

中國外向型企業以勞動密集型和粗加工產品爲主,缺少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及時高科技產品,這些企業也在從事中低端領域的加工和裝配,低附加值的外貿結構難以在國際市場上獲得話語權。

三、金融危機對外向型經濟的影響

1、進出口增速放緩

在改革開放的指引下,我國始終堅持擴大出口戰略,尤其自2001年入市以來,6年平均增速高達24.42%,同時出口結構大大改善。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貿易始終佔據重要位置,我國外貿依存度遠高於其他國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國民財富縮水,而中美貿易是中國對外貿易的最大部分,因此出口總額降低,尤其是08年的金融危機,進出口出現負增長,雖有回升但非常遲緩,因此中國必須降低過高的外貿依存度。

2、投資環境惡化

金融危機影響下,大多屬於中小企業的外向型企業信貸不暢,融資困難,面對緊張的資金鍊,難以向銀行貸款,又需要繳納臺賬保證金,使得預期的收貨款融資難以維繫,客戶的延遲或棄單會使企業面臨倒閉的危險,所以企業的投資環境大大惡化。

3、出口退稅率下降

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家下調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這將直接影響出口。據有關專家測算,出口退稅率每下調1個百分點,我國出口就會下降4.9個百分點。出口退稅率的下降會造成企業出口成本上升,產品價格提升,產品的價格優勢就會被削減,產品綜合競爭力,企業出口額則會相應的下降。

4、外貿條件惡化

金融危機是歐美髮達國家企業利潤下降,銷售下降,失業率上升,從而貿易保護主義開始盛行,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反傾銷等保護手段開始盛行,中美貿易摩擦開始加劇,美國會在危機發生時以公平貿易來替代自由貿易從而緩解危機。同時美國需求內部化的增強使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更加嚴重,中國的更多產品會被壁壘所限制出口。不僅有損中國企業的聲譽和利益,更會使外貿出口環境更加惡劣。

5、加劇收匯風險

迫於市場壓力,我國出口企業很大一部分使用賒銷的方式結算,金融危機下,收匯風險加大,導致企業資金運轉困難,融資成本加劇,壞賬呆賬增多,外貿信用風險增大,企業競爭更加激烈。

四、面對金融危機的舉措

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外向型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爲最大化的止損,幫助外貿易也渡過難關,政府的支持與企業自身的調整相結合,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政府應採取的措施

(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經濟危機影響下,外貿出口環境惡化,應儘快將我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轉變爲內需驅動型經濟,加快產業升級,擴大招商引資力度。降低外貿依存度。從長遠來看,擴大內需纔是維持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長遠之路,纔會保障我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2)加快建設人民幣國際化之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強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匯率風險在金融危機影響下更大,匯率的波動給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實現人民幣跨境結算可降低匯兌交易成本,打破國際貨幣壟斷,減少貿易風險。

(3)開闢多元化的出口市場

出口市場的集中使得貿易摩擦增多,降低抗風險能力。政府應通過引導調整出口市場結構,開闢南美,東歐,中東市場,鼓勵跨境電商等新型對外貿易模式,促進市場的多元化從而分散風險。

(4)加強對企業的引導

政府應靈活運用貿易機制,加大與各大經濟體的談判,加強反傾銷反補貼政策的引導和指導,幫助企業更有效的應對危機。

2、企業的應對措施

(1)積極開拓市場

緊握現有市場,大力開拓東盟,美洲等新興市場。同時利用歐美國寬鬆的投資環境,擴大海外投資,變貿易爲投資;加強與地方主管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共同應對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

(2)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擴大研發創新力度,提升產品的高附加值,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安全標準,努力打造自有品牌,提升產品品質。

(3)豐富業務

拓展模式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等網絡平臺,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參觀,商旅,談判等成本,擴大利潤空間,增強抗風險能力。

(4)調整結算方式

結算方式儘量用安全的電匯或信匯,結算貨幣多用英鎊、美元人民幣等硬通貨,降低收匯風險,靈活運用出口信用保險,降低結算風險。

五、結束語

經濟危機對我國的外向型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外向型經濟面臨着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要保證經濟危機下中國的外向型經濟持續平穩發展,政府和企業自身都需要不斷努力,化危機爲機遇,充分做好各方面準備。危機時刻提醒我們要不斷思考發展方式,更需要我們從不同角度探索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從而實現經濟的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濤。國際金融危機對外向型經濟的影響評估及政策建議[J]。改革與戰略,2015,12:189-192.

[2]劉賽力。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開放型經濟的影響及中國的和平發展[J]。東北亞論壇,2012,02:81-88.

[3]戴良整。國際金融危機下我國外向型企業的對策探析[J]。中國商貿,2010,14:192-193.

關於金融危機論文 篇二

        關於中國式金融危機的新思考

摘要:國際金融風暴並沒有對我國金融機構帶來太大沖擊,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中國作爲金融危機“絕緣體”,這是因爲我國獨具特色的金融體系。然而,近來銀行間的利率危機,持續的股市和地產泡沫逐漸膨脹,使得我國的金融體系面臨嚴重的危機,我們不得不思考該如何直面經濟和金融的轉型挑戰,防範中國式金融危機的爆發,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

【關鍵詞】

中國式;金融體系;金融危機;經濟安全;思考

1 我國金融體系簡介

我國金融機構體系是以中央銀行爲核心,政策性銀行與商業性銀行相分離,國有商業銀行爲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現代金融體系,且形成了嚴格分工,相互協作的格局。我國的金融體系主要包括金融組織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調控和監管體系三個方面。

金融組織體系主要包括了銀行、證券、保險、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等。我國銀行主要有中國人民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其他性質的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其中非銀行金融機構還有外資金融機構,隨着對外開放的不斷髮展,外資逐漸加大了對我國金融機構的投資,使得我國金融的發展有着很好的機遇,同時也挑戰重重。

金融市場體系包括了資本、貨幣、黃金和外匯市場等。一般有根據其上市交易工具的期限把金融市場體系只分爲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貨幣市場是融通短期資金的市場,包括商業票據市場、銀行承兌匯票市場、短期政府債券市場等;資本市場是融通長期資金的市場,包括中長期銀行信貸市場和證券市場。

金融調控和監管是指對我國金融機構運行進行的宏觀調控和具體監管。以中央銀行爲核心進行銀行類金融機構的監管,主要是負責具體貨幣政策的實施,保持整體的市場穩定,還有保監會、證監會等它們具體負責保險和證券市場的監管。

2 我國金融體系的特點

國際金融風暴並沒有對我國金融機構帶來太大沖擊,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中國作爲金融危機“絕緣體”,這是因爲我國獨具特色的金融體系。

2.1 政府高度控制金融市場

我國的金融體系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有很大的不同,雖然說任何國家都對金融資本市場具有調控的因素,但是在中國這種因素比重非常之大。在中國,政府高度控制金融市場,像央行既可以運用行政手段,同時還可從經濟手段上對金融進行監管,也就是說我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緊密相連的。國際性的金融危機並沒有席捲中國,就是因爲中國政府嚴格控制利率、匯率等金融變量因素,嚴格管制資金流動,特別是跨境流動,人爲地形成了一堵防護牆。

中國獨具特色的金融監管體系也要一分爲二。不同於美國等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完全的市場化運作,政府的高度控制資本流向,可以規避大規模的經濟危機,防止經濟出現巨大的破壞;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此龐大的資金流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先知在一邊,導致資源的大量浪費和充分利用也是十分消極的。我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緊密相連的,這二者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說不進行結構性的調整,那麼將會爆發中國式的金融危機,它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覷的。

2.2 銀行主導作用非常大

我國的投資和消費觀念和西方發達國家非常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注重消費和投資,而我國大部分民衆熱衷積累和儲蓄,在我國銀行主導作用非常大。

在我國十分注重資金的儲蓄,不看重風險性投資,居民的儲蓄主要通過銀行貸款形式進行再投資。股票和證券市場對我國經濟整體上影響較小,銀行貸款時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機制。這就造成了早期銀行吃利差現象及其嚴重,在如今市場化的社會中,銀行也面臨巨大的發展危機。

從金融發展理論看,銀行主導和市場主導並無優劣之分,關鍵是要根據經濟發展水平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國發展非常落後,自改革開放以來,才爲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一股強勁的東風,針對這樣的現實,在儲蓄資金非常少的情況下,市場金融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銀行主導非常必要;但是,在21世紀我國經濟增長普遍加速的情況下,市場金融體系發展的也十分健全,人民有能力而且有資本去應對市場風險,這時就需要傳統的銀行儲蓄,應該追求適當風險性的投資,使得資金得到有效的保值增值。

近來銀行間的利率危機,持續的股市和地產泡沫逐漸膨脹,使得我國的金融體系面臨嚴重的危機。我國經濟發展勢頭正猛,經濟總量逐年增長,但是隱性危機也在逐年凸顯;儲蓄長年增加,貸款不如從前,連年順差使得資本的滯留;市場化背景下,投資過於單一,結構不合理使得經濟發展後勁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思考該如何直面經濟和金融的轉型挑戰,防範中國式金融危機的爆發,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

3 面對中國式金融危機的有效對策

目前,正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近五年,我國的GDP、貿易都是在高度增長。我國經濟的發展熱錢涌入過多,並不是之前其他金融危機的缺錢,我國現在發展就是不缺錢。那麼有人會說中國如今發展的這麼好,哪裏有什麼危機?我們會發現,我國發展過快,錢太多,但是其中隱形危機很大;銀行資本順差;投資結構不合理等等,這都不是簡單金融體系內部的問題,而是中國經濟結構深層次矛盾的體現,需要進行一系列相應的體系改革和創新。

1)完善金融監管體制,維護宏觀經濟穩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完善金融市場體系,落實金融監管改革措施和穩健標準,完善監管協調機制。我國的監管體系可以充分借鑑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市場監督體系,並依據自身實際,從體制上解決現有監管理念和結構上的矛盾,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完善金融監管體制,穩定宏觀經濟發展。

2)打破傳統金融機構的限制,有效發展互聯網金融。現代社會是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社會,如今傳統商業銀行的利率危機也正是說明,我們必須進行改革,接受新的挑戰力量。互聯網金融重新搭建了一個快速、高效、低成本、高信息化的基礎平臺,從而塑造了一個全新的金融運行結構。

【參考文獻】

[1]趙玉梅。中國金融體系脆弱性問題思考[J]現代商業,2012(02)

[2]王都富;劉妤洵。從金融外部性視角分析不良資產與金融脆弱性[J]金融論壇,2006(05)

[3]王德祥。論馬克思的金融危機理論[J]經濟評論,2000 (03)

關於金融危機論文 篇三

關於美國金融危機的反向思考

摘要:由於美國 金融 危機的爆發及蔓延,全球 經濟 正面臨七十年來最危急的局面。隨着幾大國際投資銀行的破產,金融市場出現恐慌,各國政府紛紛出臺積極政策以挽救經濟。金融危機對全球造成的危害毋庸置疑,但筆者認爲凡事均有正反兩方面的 影響 ,不能只看到負面影響,也應考慮美國金融危機所具有的正面意義。本文正是基於此對美國金融危機進行闡述並 分析 其對金融產業 發展 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美國金融危機 金融產業發展 風險控制

美國次貸風險及帶來的危害從2007年2月起逐漸顯露,爲本次經濟危機的爆發埋下伏筆。僅僅在半年之後,全球金融市場已經處於美國金融危機的陰影之中,伴隨着一些大型投資銀行的破產,金融市場出現恐慌。美國金融危機的含義簡單來講,是指以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還款人違約爲根源,誘發的金融機構倒閉破產的金融風暴。這場危機已滲透到實體經濟中,並影響着全球產業轉移。本文從四個方面對美國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

美國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房地產市場的過度擴張

2001年的“9.11”事件使美國經濟遭受重創,爲刺激經濟增長,拉動國內消費和投資水平,美聯儲實行了寬鬆的貨幣政策,連續13次降息,信貸市場的擴張使得美國房地產行業一片繁榮,房價走高,其中2003年至2006年的房價漲幅就超過50%。由於個人房貸的資本監管要求較低,加上豐厚的利潤預期,銀行普遍降低了貸款門檻,大肆擴張房貸業務。2006年美國住房貸款總規模達到了2萬億美元,房貸市場的過度擴張爲日後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二)信用評級出現道德風險

信用評級公司提供信用評級服務以獲得高額佣金收入,其作爲獨立第三方參與信用評級服務的特點,使其基本不用承擔評級失真造成的損失。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一些信用評級機構違背職業道德,虛增次級抵押債券信用級別,迷惑了投資機構或投資者進行決策,造成次貸市場不斷膨脹,同時風險卻被掩蓋。信用評級出現道德風險,無疑是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又一原因所在。

(三)金融創新的推動

在美國,對次級抵押貸款的監管至少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次級貸款佔銀行貸款的比例不能超過一定限度。其次,只有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銀行纔可以將這些貸款作爲基礎資產發行債券。再次,次級貸款的債券利率要比合格貸款的債券利率高。這使得監管在房地產市場一片繁榮的背景下形同虛設,金融機構紛紛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次級抵押貸款業務,其中資產證券化的作用不可估量,金融衍生工具更是把次級抵押債券自身的風險通過國際金融市場傳播到世界各地,最終導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四)貨幣政策的轉變

2004年7月,美國經濟一反之前走勢而進入加息週期,先前寬鬆的貨幣政策開始轉變,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利率從1%升至2006年6月的5.25%。利率的上升無疑提高了還款成本,對於信用差、收入低下的次級抵押貸款借款者而言形勢更爲嚴峻。與此形成對應的是,美國房地產市場從2005年開始走低。在加息和房地產市場走低的雙重壓力下,住房貸款市場上的還款違約行爲開始頻頻出現,2006年第四季度美國次級貸款不良比率爲13.33%,這一切直接誘發了次貸危機進而演變爲美國金融危機,造成無法估量的巨大損失。

美國金融危機對金融業規範發展的積極意義

(一) 對金融自由化需要重新思考

次級抵押貸款的產生使得信用級別低、無還款保障的個體也能獲得銀行信用,金融機構對此項業務如此熱衷,是由於當時經濟基本面良好,房地產市場一片繁榮,即使貸款者無力償付款項,也可通過拍賣房產回收資金。由於美國金融創新極爲活躍,金融自由化程度很高,監管部門也就沒有及時限制這種業務創新的擴張。在經濟基本面發生變化,貨幣政策出現轉變時,房地產行業的衰退 自然 就引發了隱藏的危機。因而,這次危機的產生與政府的不作爲關係密切,金融自由化雖是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條件,但過度的自由化和政府規制缺失的金融市場易於波動,並形成危機,一旦危機爆發,全球化的背景將放大其影響程度和波及範圍。所以,吸取本次危機教訓當今的國際金融業需重新思考金融自由化,明確在市場出現 問題 時須由監管部門出面調節和干預,只有如此,金融市場才能健康有序的發展,金融業纔有可能獲得最大的市場績效。

(二)金融業將重塑風險控制理念

金融管理的重點是風險管理,而此次美國金融危機已非常清楚的表明,金融機構對於次級抵押債券所具有的風險缺乏防範措施。

首先,銀行業爲追求利潤,過度放低貸款門檻,盲目擴張貸款業務,在市場走勢轉變,房地產市場低迷時,銀行業無法及時應對危機,從而導致一些商業銀行破產倒閉。

其次,信用評級機構爲了獲得佣金收入,違背 職業道德,高估 金融 資產的信用等級,低信用等級的資產在證券化之後被迅速流通到全球金融市場。而投資者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沒有對所購資產的風險特徵進行深入 分析 ,只關注豐厚的利潤,無視背後的高風險因素。

再次,投資銀行在業務操作中較大程度的利用財務槓桿,他們積極參與銀行信貸資產的證券化業務,爲資產證券化充當SPV、擔保人,甚至直接買賣次級抵押債券,如果投資不具有分散性,那麼該項的投資就會面臨很大的風險,一旦市場超出預期,必將承擔鉅額損失,甚至因資不抵債而面臨破產。

因此,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包括監管部門、金融機構、投資者,應進行更加全面的風險 管理,此次美國金融危機給金融市場帶來的深刻教訓,將重塑整個金融業的風險管理理念。

(三)標誌着國際金融協調進入一個新階段

美國金融危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美林證券慘遭收購等產業現狀,重創了市場投資者信心。面對日益動盪的金融業,各國政府紛紛採取救市措施,同時以美國爲首遭受重創的國家,積極協調各國採取一致行動,共度難關。

2008年9月,美聯儲 發表聲明,宣佈已與歐洲中央銀行以及日本、英國、瑞士和加拿大的中央銀行達成貨幣互換協議,併爲它們提供高達1800億美元的救市資金,以緩解金融市場流動性不足。

2008年10月,美聯儲、歐洲央行及世界各國央行進行史無前例緊急協同減息(見表1),以遏制金融危機對 經濟 的 影響 。金融市場的全球化加深了各國之間的 聯繫,共同的利益要求各國政府共同面對危機。

從這次大範圍集體降息的行動可以看出,此番危機已經使得各國央行行動更具協調性和一致性,在以後面對國際金融業動盪時更能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共度難關。

(四)爲金融業的穩定 發展 提供了 經驗支持

愈演愈烈的美國金融危機使各國央行面臨嚴峻考驗,紛紛出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見表2)向市場提供政府救助,以緩解危機對金融業的危害。 歷史 經驗表明,每一次經濟、金融危機的爆發都是對各國政府的嚴峻考驗,鍛鍊了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強化了其控制經濟金融風險、維護經濟及金融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識,這次美國金融危機將使得各國政府再次發揮宏觀調控的巨大作用,並在以後的時期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

結論

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給世界各國政府和金融部門以及廣大投資者帶來了深刻的教訓。它讓投資者認識到:

即使信用評級較高的債券類投資產品也可能面臨本金損失的風險,在做出投資決策時不能僅僅看投資工具的信用評級,還要對宏觀的經濟形勢做一個深刻的分析,從多個角度評價自己的投資行爲纔是理智的選擇。

應該指出,美國金融危機不但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導致全球鉅額的金融資產被蒸發殆盡,同時也要看到其對金融業發展的積極意義。反向思考,本文認爲其爲金融業的最優產業規模的形成和最優市場績效的實現提供了一個契機,有利於金融業實現有效競爭。

參考 文獻 :

1、趙玉珍。美國金融危機對 中國 經濟的影響[J]。經濟縱橫,2008

2、陳豔紅。淺析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J]。中國監察,2008

3、張國雲。動盪國際金融市場的中國姿勢[J]。金融管理與 研究 ,2008

4、中國證券報。各國政府出招救市[N],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