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形勢與政策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論文3000字【多篇】

形勢與政策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論文3000字【多篇】

形勢與政策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3100字論文 篇一

《關於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探討》

摘要:本文闡述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概念及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分析了當前環境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環境保護的對策。

關鍵詞:生態;環境保護;探討

無論我國還是世界,目前的生態環境狀況都不容樂觀。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從身邊一點一滴的節約做起,從對於能源使用的自我約束做起,還要認真學習知識努力完善節能減排的工藝技術,爲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終恢復我們生態原本的美好,建設一個可持續性發展的社會。

1生態環境保護的概念

生態環境是指由生物羣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並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導致人類生活環境的惡化。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是在近幾百年來我們人類各方面得到高速發展,尤其是工業得到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的生態環境正在一步步走向衰弱,環境保護已然成了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必須承認在過去的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間所創造的經濟財富是以環境爲代價的。因而我們要增加自己對於環境保護相關知識的瞭解,爲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一份自己的努力。

關於環境的概念不同的學科領域有不同的定義,這裏主要是指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是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的,是人類目前賴以生存、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稱,即陽光、溫度、氣候、地磁、空氣、水、岩石、土壤、動植物、微生物以及地殼等自然因素的總和,也就是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自然形成的物質、能源和現象的總和。環境保護,就是指採取行政、經濟、科學技術、宣傳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適合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就是人類在實現自己的經濟發展目標的同時,不能以破壞環境爲代價,或者使環境向不穩定和無序的方向運動,特別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統遭到繼續破壞而使生命之網瓦解。

環境破壞,環境破壞又稱生態破壞。主要指人類的社會活動引起的生態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關環境效應,它們導致了環境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環境破壞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違背了自然生態規律,急功近利,盲目開發自然資源所引起的。因過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蓋率銳減,因過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濫肆捕殺引起許多動物物種瀕臨滅絕,盲目佔地造成耕地面積減少因毀林開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過度開採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開發利用,造成地質結構破壞,地貌景觀破壞等。

2保護環境的必要性

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能夠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因此在經濟活動中,我們要處理、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係。

目前,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總量迅速增長,經濟結構與經濟質量水平也獲得了極大提升,經濟成就爲世界所矚目。但是這種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雖然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留下了嚴重的環境後遺症,阻礙了經濟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我國在“__五規劃”中明確要求要“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切實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強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防控、完善環境保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實施重大環保工程、完善政策措施”,這突顯了經濟建設與環境和諧的關係,而如何處理好發展與保護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我們經濟建設的重要問題。

3當前環境面臨的問題

衆所周知,我國的環境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嚴峻的,可能你根本不會在意,可是環境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向我們襲來。而白色污染更是最嚴重的威脅之一,已同汽車尾氣、有磷洗滌劑一起列被爲今年我國環保治理三大重點。我國是世界上十大塑料製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20__年,我國塑料產量爲519萬噸,進口塑料近600萬噸,當年全國塑料消費總量約1100萬噸,其中包裝用塑料達211萬噸。包裝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廢舊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丟棄在環境中。這些廢舊塑料包裝物散落在市區、風景旅遊區、水體、道路兩側,不僅影響景觀,造成“視覺污染”,而且因其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危害。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爲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爲14萬噸;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爲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爲19萬噸。天津市每年廢舊塑料包裝物也超過10萬噸。北京市每年廢棄在環境中的塑料袋約23億個,一次性塑料餐具約2.2億個,廢農膜約675萬平方米。人們對此戲稱爲“城郊一片白茫茫”。

環境問題已成爲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兩大類。原生環境問題地叫第一環境問題,是由自然環境自身變化引起的,沒有人爲因素或很少有人爲因素參與。這一類環境問題是自然誘發的,是經過較長時間自然蘊蓄過程之後才發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縱,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況下發生的,並使人類社會遭受一定的損害。這類環境問題包括地震、火山活動、滑坡、泥石流、颱風、洪水、乾旱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晝做到預防減少損害;次生環境問題是人類活動作用於周圍環境引起的環境問題,也稱第二環境問題。主要是人類不合理利用資源所引起的環境衰退和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等問題。

4加強環境保護的對策

首先,我們應該儘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飯盒等等。雖然這些物品給我們帶來了短暫的便利,卻使生態環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其次,我們應當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具體來說就是,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不亂扔垃圾,同時注意回收和循環再利用等等。只有這樣,我們纔不會透支我們有限的資源,纔不會給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後代留下遺憾。最後,我們應當學會保護動物,保護植物,與其他生物和平相處。因爲,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鏈上的一個重要環節,缺少了它們,我們的生活也將受到影響。

防止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化學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噪聲、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噪聲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幹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蹟、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佈、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環境保護已成爲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我國則把環境保護宣佈爲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制定和頒佈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

4結束語

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環境問題已經成爲整個地球的一大危機。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受到了嚴峻挑戰,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各種污染事故頻頻發生。環境問題已經成爲當今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之一,已經成爲我們國家乃至全世界的頭等大事。因此,我們要增加自己對於環境保護相關知識的瞭解,爲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一份自己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李正強,舒紅。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理論與改革[J]。2008,(3)。

[2]周國梅,唐志鵬。環境優化經濟發展的機制與政策研究。經濟政策[J]。2010,(2)。

形勢與政策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3300字論文 篇二

《淺議當前環保與經濟的和諧發展》

[摘要]本文試着從環保與經濟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角度出發,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自己關於如何在環保理念下發展經濟的想法。

[關鍵詞]經濟對立有效途徑有利時機

在當前環境壓力嚴峻的情況下,如何開展在環保理念下健康發展經濟,這個一個非常的挑戰和難題,以筆者多年的環保與經濟兩者的研究,特有下面的一些淺見。

一、擺脫環保與經濟對立的思維定勢

以往人們談到環保時,往往把它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認爲環境保護只會加重經濟發展的負擔,特別是當經濟面臨困境的時候,人們往往首先考慮的是犧牲環境利益甚至環境安全來保證經濟穩定和經濟安全。從以抵禦經濟危機爲善長的美國曆史來看,羅斯福新政措施開創了以加大基本建設投資爲應對危機手段的先河,小布什政府促進經濟的作法是廢止克林頓政府環保法案擴大企業開工率,雖然其卸任前做出改善環保形象的一些動作,但一遇到真正危機的來臨,就顧不上環保而是把金錢大量投到銀行和房地產業上。歐洲在環保上一直喊得震天響,但在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時環保方面如何作爲只能是噤若寒蟬。這表明人們至今還未擺脫環保與經濟對立的思維定勢。

二、環保是擴大內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有效途徑

面對重大挑戰的國際金融危機,並不意味着環保危機。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積極應對複雜多變形勢,提出措施,主動轉型,可藉此時機將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推進,轉化爲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有利機遇。中共中央政治局、國務院副在出席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開幕式講話中指出:“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是擴大內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措施,也是促進節能減排、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徑。要把擴大內需、促進增長同優化結構、產業升級結合起來,切實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工作力度。”

據統計,環境污染使我國的發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左右,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約佔GDP的15%左右。追求以犧牲環境爲代價的經濟建設不但會造成人類生存條件惡化,從長遠上看也會極大的拖累經濟建設。我國把保護環境確立爲一項基本國策,把實施可持續發展作爲一項國家戰略,也是充分的認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先污染後治理到從源頭上減少污染,這是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重要的轉變。我國自從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不僅在經濟增長方面仍然保持着高速,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重的趨勢也有所減緩,部分地區和城市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十項措施中再次強調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並明確地指出了具體需要重點建設的項目,既反映出我國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也增強了環境建設的可操作性。

我國人口多,自然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規模較大,廢棄物排放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越來越突出,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護的任務非常艱鉅。國務院十條措施中提出的節能減排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根本上緩解資源約束,減輕環境壓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如果不能擺脫傳統發展方式和資源環境利用方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受到的資源和環境制約將越來越嚴峻。在當前世界性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轉變發展方式就更要狠抓資源環境問題,以此爲契機,淘汰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等落後生產方式企業,引導企業採取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同時,在改變發展方式的同時還要推行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從而促進經濟健康增長。

三、保護環境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

戒除以高耗能源爲代價的“便利消費”嗜好。“便利”是現代商業營銷和消費生活中流行的價值觀。不少便利消費方式在人們不經意中浪費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據製冷技術專家估算,超市電耗70%用於冷櫃,而敞開式冷櫃電耗比玻璃門冰櫃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開式冷櫃一年多耗約4。8萬度電,相當於多耗約19噸標煤,多排放約48噸二氧化碳,多耗約19萬升淨水。上海約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採用玻璃門冰櫃,顧客購物時只需舉手之勞,一年可節電約4521萬度,相當於節省約1.8萬噸標煤,減排約4.5萬噸二氧化碳。在中國,年人均CO2排放量2.7噸,但一個城市白領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積,開1.6L車上下班,一年乘飛機12次,碳排放量也會在2611千克。由此看來,節能減排勢在必行。如果說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節約能源這些環保理念已成行爲準則,低碳生活則更是我們急需建立的綠色生活方式。作爲環境工作者,我們自己通常都是十分自豪的,因爲我們的工作具有深遠的意義,不僅關係到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還關係到整個地球的未來,而且我們的工作受到大多數普通人的支持(主要是當環境問題影響到他們的切身利益時);但是在地方決策者和生產者都僅僅考慮經濟活動本身的成本和收益而不關心它的外部性時,實際上環境保護工作總是受到方方面面的阻力。即使是政府也常常有這樣的錯誤認識:一方面拿出大量資金來治理環境,一方面卻抱怨他們是被迫這樣做的(否則我們就不能生存下去了),如果可以不管環境的話,這些錢可以建多少個新工廠啊!他們從來不把環境因素考慮到經濟當中去!事實上,環境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相當巨大的。現代經濟活動越來越多的依靠與要求是良好的環境質量,比如空氣和水――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資源――不同的品質和供應量可能有助於我們提高几個百分點的GDP,也可能讓工廠完全停產!同時也由於現代經濟活動越來越依賴於知識創造與高科技勞動力,爲了吸引高素質人力資源,必須有良好的居住與生活空間,這也需要良好的環境來支持。而我們卻從來不把環境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計算進去。

要解決這個矛盾,政府需要一些特別的公共政策,例如實施行政管制和實行稅收和補貼以實現外部性的內在化。稅收和補貼使得那些破壞了環境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很自然的在行動時考慮到社會成本,被認爲是比管制更好的方法。

傳統的高消耗的增長方式,向自然過度索取,導致生態退化、自然災害增多、環境污染嚴重,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損害。要加快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堅持以人爲本,不斷提高人民羣衆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構建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穩定發展的局面。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做到“讓人民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人們不顧環境破壞盲目追求高額利潤,使得氣候變化問題成爲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問題,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注意和高度重視,世界各國呼籲要共同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但必須要認識到,由於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各國在共同承擔氣候變化問題的同時,要有區別的對待;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爲目標的低碳經濟是解決當前氣候變化問題的有效方式,低碳經濟主要發生在實體經濟中,需要通過技術手段才能實現;在市場經濟框架下,必須藉助金融市場,充分發揮資本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才能更好的帶動資金和技術向低碳領域發展,因此,必須要認識到構建區域碳交易市場在發展低碳經濟、緩解氣候變化問題上的重大作用。

我們必須立刻採取有效行動,否則氣候變化將更劇烈,更難以處理。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其目標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人爲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危害,減緩氣候變化,增強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確保糧食生產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總之,環境對經濟發展不像人們一般認爲的那樣只有制約作用,我們限制一些經濟活動來保護環境,可以促進另一些效益更好的經濟活動的進行,總體上收益更大,從而可以推動經濟總體的發展。我們必須把環境的作用計算到經濟發展因素中來,才能正確評價環境的作用,選擇出使得整個社會經濟環境系統效益最大化的發展方式。

參考文獻:

[1]李旭生孫紅:城市經濟與環保研究。現代城市研究,2004,(7):51~53

[2]朱玉蔚:中國環保型經濟芻議天津科技,2001,(5):10~11

[3]張強:淺析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下的環保短板。金融經濟,2005,(9):130~131

形勢與政策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3000字論文 篇三

《關於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的探討》

摘要: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劣不僅嚴重影威脅着人類的生存,還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植物能夠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它也是人類環境的最初創造者,可以說,沒有植物的存在就不會出現人類。目前,在城市生態綠化的過程中,植物具有重要作用,已成爲改善人們生活、城市生態甚至人類生存環境中的重要部分。

關鍵詞: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引言

城市的生態與環境保保護建設是運用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通過協調人類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改變經濟的發展方式,以達到改善生態與環境質量的目的,實現經濟與環境的良性循環與協調發展。

一、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的意義

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要遵循以人爲本的原則,使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城市的生態與環境保護工作是以資源觀、環保觀和生態觀爲基本觀念開展的,城市的生態與環境保護建設能夠改變傳統的城市發展的現狀,對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的發展不僅要實現經濟效益的提高,還需要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與持續發展,因此說加強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城市的生態與環境保護能夠減少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的威脅,降低污染的指數和生態的破壞,緩解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從而保證城市的發展能夠從根本上改變發展方式,調整發展的結構性缺陷,並且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實現城市和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科學載體

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不僅要靠經濟,生態與環境的保護也是不容忽視的,城市的生態建設在協調自然與人的和諧發展、經濟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同時,還需要注意提高人們的生活水明,注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力度,實現生態城市的發展。而城市的生態與環境的保護工作爲城市的科學發展提供了科學的載體,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能夠產生強大的推動力,並且加快轉變經濟的發展方式,並且增強生態與環境保護的意識,從而進一步推進生態與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說,城市的生態與環境保護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科學載體,對於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3、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是促進城市發展的重要環節

隨着科學發展觀的深入開展,建設生態城市的意識也更加深入人心。生態城市是在園林城市、環保城市、衛生城市以及森林城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高層次的城市,生態城市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以及經濟與自然和諧共處方面都具有深遠的影響。生態城市的建設過程中,生態與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爲人們營造更爲健康的生態環境,同時還能夠提高生態城市的經濟效益,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和諧發展和雙重提高,更加豐富了生態城市與生態社會的科學內涵,因此說,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工作是促進城市發展的重要環節。

二、加強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

1、提高城市綠化的覆蓋率

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逐漸受到關注,由於大部分城市比較乾燥,植被覆蓋率相對較低,城市綠化工作不到位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一些城市中都建有一些工廠,但是由於環境治理工作不到位,導致城市環境中空氣污染和水污染十分嚴重,人們的生活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土地是城市綠化的主要對象。目前生態環境正在急劇惡化,一些地區出現了十分嚴重的土地沙化和森林覆蓋率下降問題,城市環境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如果說城市綠化覆蓋率無法達到該幅度,那麼必然會使生態環境趨於惡化。就我國目前情況來說,城市環境污染程度十分嚴重,綠化覆蓋率不在正常範圍內,爲了維護生態平衡,必須要求各地提高其綠化覆蓋率,從而爲改善城市環境打下堅實基礎。用擴大城市綠地面積的方式來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是一種非常有效和重要的方式,然而目前我國大多數城市的用地情況非常緊張,要想實施該方式存在一定的困難,無法完全滿足城市生態平衡所提出的要求,正因爲該原因使得如何提高城市綠地的利用率,改變生態效益的增長方式顯得尤爲重要。但這也不是絕對沒有辦法實現的,今後城市建設中需要通過不斷擴大植被覆蓋率面積,緩解城市生態環境問題。一方面需要增加城市中的植被面積。隨着城市化建設的實施,城市建設中逐漸重視生態環境建設這一工作,在城市道路兩旁或者城市小區中增加植被面積,加強綠色植被的覆蓋面積,減少城市環境中的空氣污染。另一方面需要保護現有的城市植被。現有城市植被應該得到應有的保護,減少植被踩踏現象,通過建立相對完善的市民規範和社會公德體系,提高市民的保護意識,從自身做起,保護植被。

2、加強對城市生態環境的監測

針對當前新疆城市環境污染重的空氣污染和污水污染問題,應該加強相關部門的環境監測工作,提高政府和市民對於污染的重視。城市環境污染監測工作作爲環境整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爲環境治理工作提供相應的數據信息,及時控制嚴重的污染問題。相關的環境監測部門應該安排專業的工作人員定期定時對環境進行監測,控制空氣污染物的數量,提高市民的生態環境意識,爲建設美麗的城市家園做出自己的貢獻。城市生態環境作爲市民的共同家園,應該引起市民的足夠重視,需要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態環境教育工作,通過生態環境知識普及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的責任意識,更好地投入到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

3、建設生態工業園區

生態工業園是其極富活力和進展較快的領域它尋求社會經濟、環境和人類的需求三者之間的平衡工業化國家在這一領域正進行研究與實踐並取得了初步成果。生態工業園的研究成果對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有重大意義。90年代中期生態工業園的研究與實踐在北美洲、歐洲一些發達國家得到長足的進展其中尤以美國的研究最爲活躍、工作較爲系統。我國自1999年開始啓動示範園區建設試點工作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級貴港生態工業示範園區以有效治理工業污染、降低末端治理費用、提高經濟效益爲目標。目前我國各類生態工業園項目不下30個如廣東省南海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湖南省黃興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包頭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等。此外在聯合國環境署的支持下大連、煙臺、天津和蘇州等地區的開發區也已經開展了生態規劃和改造的實踐。當今可持續發展已成爲世界各國追求的發展模式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人們普遍關注和正在開展探索的人們認識到單純依靠污染的末端控制來處理工業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己經不能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必須尋求新的模式。生態工業園是人們在這一領域多年探索的產物是工業生態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通過生態工業園的建設可使區域內不同企業間企業、居民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能源的輸人與輸出優化。從而達到物質與能量的高效利用廢物產生量最小化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成爲可待續發展的區域綜合體隨着生態工業園理論與方法研究的不斷深人它將成爲全面協調人類工業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關係的重要模式並將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產生深遠的影響。

結束語

總之,如果城市綠化部門及建設管理部門能夠根據以上幾點努力實施,就會很大程度上提高社會生態效益,使其增長方式由原先單純的增加綠化面積逐漸轉移到增加效益方向上,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郭紅然城市建設中保護生態環境的理性思考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

[2]吳淑妹城市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理性思考北方環境,2011.

[3]王立志論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北方環境,2011.

[4]李凱,賈建麗,鮑曉峯等。大氣污染控制典型技術(上)[J]。環境保護,2010(1)

[5]張興林。廢物污染防治現狀及對策[J]。環境研究與監測,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