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和諧社會主義論文(新版多篇)

和諧社會主義論文(新版多篇)

和諧社會論文 篇一

試論社會和諧

[摘要]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這一重大論斷,是在深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和深入認識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出現的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這一重大論斷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化和拓展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是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一個重大論斷。

[關鍵詞] 社會和諧 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 本質屬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決定》的這個重大論斷,深化了我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註釋,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表明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有了客觀的認識,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探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這一重大論斷提出的背景

1、“這一重大論斷”是在深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實踐的不斷髮展,要求我們從多種維度去拓深和完善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突破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三位一體”理論,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重大創新。

2、“這一重大論斷”是在深入認識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出現的階段性特徵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

目前,我們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同時,也是一個矛盾凸現期。我們黨認爲,解決上述一系列兩難問題,必須堅持以和諧理念爲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貫徹統籌兼顧的原則,從而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所在。

二、“社會和諧”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基本內涵

1、生產力高度發達是社會和諧的物質基礎

和諧社會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達是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爲特徵的和諧社會的前提和基礎。離開必要的社會物質條件,離開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社會就不可能實現和諧發展。

2、共同富裕是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貧窮是產生不和諧的根本原因,不消滅貧窮,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和諧。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同志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 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只有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窮,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共同富裕的社會。

3、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和諧的核心價值目標

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 人與人的和諧相處, 是社會和諧的最高境界。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着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使人與人、社會、自然之間和諧相處;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人爲本,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的和諧發展之路。

三、“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是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重大論斷

1、社會和諧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們的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爲人類探求和諧社會指明瞭道路。他們指出,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變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才能真正建立起共產主義的和諧社會,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便成爲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社會是消除了生產社會化和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的共產主義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

2、社會和諧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認識的豐富和發展

以胡錦濤同志爲的黨中央,堅持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加鮮明、更加突出地提到全黨全國人民面前。胡錦濤強調:不和諧不是社會主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注重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羣衆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的利益關係;必須堅持以人爲本,始終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爲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3、社會和諧凸現了社會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爲的黨中央先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新的理論構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由原來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三位一體”發展爲包括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空間。《決定》首次提出的“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一重大論斷,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高度,進一步凸現了社會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佈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我們黨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佈局的理論更加充實、更加完善。

總之,以胡錦濤爲的黨中央關於“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重大論斷,是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必然要得出的邏輯結論,使我們對社會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豐滿、更加清晰也更加深刻,從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4.

[3]《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和諧社會論文 篇二

試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把 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由原來的“三位一體”拓展爲“四位一體”: 經濟 建設、政治 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其中,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完整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這個思想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這個理論的提出,反應了新一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大戰略、大視野、大思路,成爲新時期社會主義 現代 化建設的奮鬥目標,是 科學 發展 觀指導下的偉大 實踐。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淵源

1、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

“和諧”的理念在我國古已有之。有關“和諧”的思想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人與人的和諧

儒家創始人孔子認爲,做人要遵循“仁者愛人,禮之用,和爲貴”的原則,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強調尊重他人與尊重自己的一致性。墨家創始人墨子則認爲,“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只有“兼相愛”,“視人若己”,對待別人就像對待自己一樣,才能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緩解甚至消除衝突,其結果就是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2)人與社會的和諧

人與社會和諧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治和諧。核心在於“保民而王”和“以德治國”。二是經濟和諧。儒家主張對百姓要“先富後教”。孟子也說:“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三是文化和諧。這主要體現爲中國文化的一統多元性。

(3)人與自身的和諧

儒家一直強調要通過正心、誠意、修身來規範人的行爲。孔子認爲,人之所以爲人,是因爲人有精神生活,特別是在於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愛”爲中心,推演出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把培養有道德的人作爲學問的根本,認爲這是社會和諧的根基。

(4)人與 自然 的和諧

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的是“天人合一”觀。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國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界的統一。孔子說:“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可見他反對人類的濫捕濫獵,破壞生態的平衡。

(5)世界的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中主張構築一個和諧有序的世界。比如,道家以“小國寡民”爲夢想,主張無慾、無爲、無爭;墨家以“愛無差等”爲夢想,倡導兼愛非攻、尚同尚賢;法家以“富國強兵”爲夢想,倡法治,圖實效。但最具代表性的,還是儒家描述的“大同社會”。

“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特別是在以競爭爲主題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和”更是每個社會、每個人的共同願望。所以說,作爲伴隨着人類文化誕生以來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和”的凝聚力在今天仍然推動着人類文明生生不息,具有重要價值。

2、西方思想中的和諧學說

西方也很早就開始追求“和諧”。畢達哥拉斯學派有一句著名的 哲學 格言:“什麼是最美的——和諧”。古希臘的另一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諧價值的基礎上,提出了“對立和諧觀”,認爲和諧是產自對立,而不是產自相同的東西。

到了現代,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1803年 發表《全世界和諧》一文,指出現存資本主義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將爲新的和諧制度、和諧社會所取代。1842年,德國空想主義者魏特林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中則直接把資本主義稱爲“病態社會”,把社會主義稱爲“和諧與自由的社會”,並且指出,新社會的“和諧”不是“個人的和諧”,而是“全體和諧”。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著作和有關主張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爲“提倡社會和諧”是“他們關於未來社會的積極的主張”。但是,由於他們的 歷史 侷限性和理論缺陷,無法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矛盾,無法找到實現社會變革的正確途徑,結果只能限於空想。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歷史性飛躍。

馬克思主義認爲,資本主義文明雖然是目前最先進的文明,但它是在種種不和諧的矛盾中產生和運行的,而且這種不和諧現象其本身無法克服,只有用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才能實現社會和諧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按照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和諧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和諧社會就是社會矛盾體系中各要素之間處於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貫通的穩定狀態。因而,未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也會存在着各方面的矛盾,但這些矛盾是可以通過自身的調整來解決的,不是對抗性的矛盾,社會關係仍然是和諧的。“自由人聯合體”(每個人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則是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他們關於未來社會的科學設想,指明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進方向。

3、中國 共產黨對構建和諧 社會的理論探索

在長期 實踐中,我們黨不斷探索和 發展 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毛澤東同志提出: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 政治 局面。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結合改革開放的實際,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他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

十三屆四中全會後,江澤民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強調實現 經濟 社會協調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 現代 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指導方針,必須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使社會更加和諧,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思想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思想論斷的提出,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昇華。

可見,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論從中國傳統 文化來講還是從西方思想史上來講,都是有非常深刻的思想淵源的。既繼承了中華文化的優秀成果,又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 科學 設想;既是對古今和諧思想的繼承,更是對古今和諧思想的發揚和創新。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所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各方面利益關係得到有效的協調、社會 管理體制不斷創新和健全、穩定有序的社會。胡錦濤同志從六個方面歸納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 自然 和諧相處。

第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下轉16頁)(上接15頁)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的社會。人民是 歷史 前進的推動力量。一個社會如果不能發揮全體人民的創造活力,它不可能發展,也難以保持穩定,當然也就沒有社會和諧可言。所謂各盡其能,就是要使人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人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第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各得其所的社會。所謂各得其所,就是要使全體人民獲得施展能力的機會,獲得利益回報的保障,努力使每個成員各獲其崗、各司其職、各守其責、各享其成,既有平等競爭的機會,又有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機制,核心是協調利益關係,實現社會公平、公正。

第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和諧相處的社會。所謂和諧相處,包括人際關係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其中,人際關係和諧是核心,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基礎。因此,它既要求有良好的社會關係體系,又要求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還要求有良好的生態 環境。

參考 文獻 :

季培林,《和諧社會十講》,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鄒徐文,《和諧社會新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和諧社會主義論文 篇三

淺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民族關係和諧發展

【摘 要】民族關係和諧發展事關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人民福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推動中華民族關係和諧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目前中華民族關係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依然存在着影響民族關係和諧發展的理由和挑戰,本文在分析挑戰的基礎上,對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民族關係和諧發展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引領 民族關係 和諧發展

中國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49%,民族地區的總面積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64%。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必須發展和諧的民族關係。目前中華民族關係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仍然存在着影響民族關係和諧發展的理由與挑戰。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影響和諧民族關係發展的不利因素,找出解決理由的正確路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推動中華民族關係進一步和諧發展。

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族關係和諧發展的思想基礎

歷史與現實證明,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一定要有一個全體社會成員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即核心價值觀,作爲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才能凝神聚氣、團結和諧、共謀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跨越地域與民族差異的全體中國人共有的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爲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國家願景。認同這個共同價值目標,就會減少內耗與衝突,就能達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鬥目標。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爲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爲民族關係和諧發展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則與規範,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屬性。自由、平等、公正是人類社會不懈的追求,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協調民族關係的保障,保障每個民族、每個公民實現自由、平等、公正。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爲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同時也是作爲維繫各民族關係的準則。誠信、友善既是個人爲人處世的價值準則,也是社會交往的規範,誠信、友善的公民與民族是造就誠信、友善的社會的基礎,誠信、友善地處理民族關係就能推動民族關係和諧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基本特徵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與一致性。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是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與要求。用民主、文明、和諧、平等、公正、誠信、友善原則與規則化解民族矛盾、協調民族關係,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方面,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與要求。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爲國家和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凝聚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價值共識,找到了各族人民在價值認同上的最大公約數,是維繫國家統一、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和諧的動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民族和諧提供了價值準規與規範;爲建設“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 民族關係和諧發展面對的主要理由

目前中華民族關係總體上是和諧的。然而,各民族發展不平衡的局面還存在,社會轉型的深刻變革的衝擊,給民族關係和諧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1、發展的不平衡理由仍然存在,制約着民族關係和諧發展

長期以來中國存在着東西部發展的差距,少數民族地區多在落後的西部,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自然條件惡劣的一些偏遠的民族地區還相當落後。從全國範圍來說,五個民族自治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還處於全國中下水平。這種發展的不平衡,影響着民族關係和諧發展。

2、社會轉型期是社會矛盾與民族理由的高發期

從傳統到現代、從封閉到開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給民族理由和民族關係帶來新的衝突與矛盾,如各民族交往需求的增加與民族心理之間的隔閡存在着矛盾等。

現代化、城市化的發展,人口向發達地區、城市聚集流動,城市居民中的少數民族人數不斷增加。由於各民族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矛盾和摩擦也日益增加。而城市民族理由往往與諸多社會理由交織在一起,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

3、民族分離主義的破壞活動影響了民族關係和諧發展

全球化時代,民族分離主義浪潮影響到了中國,一部分人在別有用心的人的煽動下,出現了強化和極端趨勢,把民族、宗教認同高於國家認同,尤其是邊疆跨境民族中的少數青年人對國家認同感比較淡薄,客觀上容易接受民族分離主

義的蠱惑宣傳。因此,在依法打擊各種分離主義勢力的同時,要關心青年的發展並提高教育的實效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加強民族團結教育。

三 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民族關係和諧發展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落實到經濟發展實踐和社會治理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民族關係和諧發展,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樹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爲民族和諧夯實社會物質基礎

2、“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沒有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這個共同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縮小民族地區的發展差距,提高民族地區的綜合實力, 改善各族人民的生活,增進少數民族羣衆的幸福感,民族地區的發展、穩定、團結、和諧就有了物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