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新課程改革論文【新版多篇】

新課程改革論文【新版多篇】

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一

1、就我國而言,由於地域的差異,我國各地區的基礎教育發展水平。

不盡相同,無論是在硬件設施,還是師資力量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別。對於部分農村學校而言,課堂依然是老師、粉筆、黑板的教學模式,教師專業素質也參差不齊。這就使新課改理念在推行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難度,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

以高中物理教學爲例,一些農村學校多媒體設備和基本實驗條件缺失,在這樣的條件下,教師基本是口述實驗,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探究式學習”也只能停留在課本插圖加大腦想象的層面上,不利於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更談不上探究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作爲凸顯學生主體性的重要環節之一,學生課後收集相關資料或進行自主實踐探究對於農村學校的學生來說也是一大難題,受客觀條件的限制,這種活動最後變成了少數人的任務。此外,住校因素和當下繁重的課業也會使該活動的效果大打折扣。

2、新課程改革旨在培養綜合型人才,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現行的考試製度下,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是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任課教師會更傾向於效率更高的講授法。對一些老教師而言,往往會拿着新教材,憑藉以往的經驗,採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授課。在部分校方人士看來,新教材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舊教材更有利於學生參加大學聯考,迫於家長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壓力,有的學校也更加傾向於使用舊版教材。這就使新課程改革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3、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

在情境創設階段,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在課堂上看似很活躍,課堂氛圍很好,但由於教師創設的情境過於簡單或不夠豐富,通過情境並不能夠引起學生真正的思考,致使學生往往提不出問題,或者提出來的問題沒有價值。或者老師在進行簡單引入之後,又立即迴歸課本,引入部分的作用並不明顯。實際上,並沒有深入思考一些問題,一節合作探究課往往成了一節表演課。學生忙碌之餘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時間很少,導致一節課結束後收效甚微,課堂效率不高,更談不上學生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課程改革不是單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學方法改革,而是涉及課程理念和整個教育觀念更新的系統變革。基礎教育作爲社會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本身具有一定的社會制約性。

任何一種教育改革都離不開所處的。社會環境,都會受到當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背景的影響。例如,與新課程改革緊密相關的教師素質的提升,不僅是一個教育範疇內的問題,同時還是一個社會問題。從某種角度上來看,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也是各方利益角逐的過程。發展纔是硬道理,新課程改革是當今中國實施改革的一部分,具有非凡的意義,比如,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教育公平,以及學生負擔過重等問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清醒地認識到新課程改革自身具有的一些侷限性,指望通過這次改革解決所有教育遺留問題的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沒有任何一種改革是一帆風順的,前進中的新課程改革要立足國內,對現有基礎教育現狀進行改良,需要結合我國當下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處理好科學探究與接受學習的關係,權衡多方利益,敢於讓課改成果接受實踐的檢驗,力爭做到穩中求進。

淺談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二

摘要:世紀是教育和學習起核心作用的時代,教師是現代化教育的排頭兵,“一專多能”,“複合型”的人才更是時代所需,在新形勢下,教師除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素養外,應該加強新的素養的培育和浸潤,應當包括信息素養,民主素養,國際素養,外語素養,專業素養。

論文關鍵詞:課程,教師,素養

“國運興衰,繫於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新的世紀,新的曙光;新的挑戰,新的需要。在“科教興國”的戰略背景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彰顯成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旋律。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爲重要特徵的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社會的信息化,經濟的全球化,使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成爲影響整個民族生存狀況的基本因素。21世紀是教育和學習起核心作用的時代,教師是現代化教育的排頭兵,“一專多能”,“複合型”的人才更是時代所需,在新形勢下,教師除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素養外,應該加強新的素養的培育和浸潤。

一、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滲透着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師應優先開發適應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需要的信息知能,改變“信息貧困”的現狀,力求將信息素養的培育融入有機聯繫着的教材、認知工具、網絡以及其它有效的教學資源利用之中。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信息素養及能力,適應信息化社會,從浩瀚的信息汪洋中整合必要的信息,能夠結合教學內容,利用信息平臺,創造性地發現、探究、分析、交換、提供信息,能迅速從媒體、文本、符號、資訊、社區、文化中獲得前瞻性的思想和經典性的素材,把信息教育滲透到全方位的素質教育中。同時,教師的信息素養,着重於在媒體的取向中把握方向,善於趨利避害,引導學生從被動的媒體消費者轉爲主動的設計者、策劃者,避免學生成爲媒體的奴隸。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已有的基礎知識構建新知識、新信息,培養知識管理、信息管理的能力,增進學生在科技社會中學習調適、價值判斷、問題解決和創造實踐的基本能力。

二、民主素養

現代化的教育樣式中,學生“全人發展”、“主體性”、“合作性”等特徵越來越明顯,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因此教師必須摒棄傳統的“大灌溉”,“大包辦”的意識,培育民主素養,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民主的師生關係。在“自主,協作,探究”的學習環節中,學習的內容是開放的,有的偏重社會實踐,有的側重於文獻研究或思辯的,或者是多學科交叉綜合的。探究視覺的定位,研究目標的鎖定,方法手段的運用等,都有相當大的靈活度。多角度,多層面的反思性、批判性思維層出不窮,爲此,教師不應再扮演“權威”的代言人,充當“裁判”的角色,而須“簡政放權”,養育民主素養,包容學生的不同意見,善待其個性特長,重視學習過程,重視尊重學生,重視團隊合作,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成爲有見識、有批判性思維的創造者,發展創造性、分析性和革新性的見解。改變“接受性學習”的被動狀態,發展“研究性學習”的民主氛圍,在互動的教學中,相互平等善待。現代化的教育是一種開放的、浸潤性、積極互動的學習構架,學習的類型及方式呈現多元狀態,例如,解決問題的學習,基於案例的學習,拓展性學習,基於目的的學習,超媒體超文本的學習,研究性學習,等等,這些跨學科、跨時空、跨知能的多維度學習程式,增強了知識的彈性,促進了知識的遠遷移,更需要教師放下架子,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智商和情商,對學生的素質發展,提供更多的民主引導、民主支撐、民主調控和民主評價。尊重人的獨立性、主動性、首創性.反思性、合作性,正是民主素養的體現。

三、國際素養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爲應對新世紀挑戰的力量性決策。“三個面向”的方針,開啓了中國教育以開放系統的方式運行。特別是加入WTO後,中國全方位地融入世界舞臺中,在中國和世界互動的發展中,尋求教育發展的制高點,才能實現跨越式進步。全球化社會的發展,要求教師具備國際素養,以全球化視野審視問題,創造性的培養出基於高新技術、基於信息技術的合格公民。世界的距離感日益縮小,交互學習的能力迫於眉睫,跨國界、跨洲際的交流日趨頻繁,“國際素養”、“國際意識”、“國際理解”等理念,業已融進()教育課程。尊重並學習不同族羣文化,理解與欣賞本地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瞭解世界爲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已成爲教育課程設置的目標。以國際社會爲背景,以豐富的人性和社會性爲依託,提高在國際社會中的國際生存力和國際競爭力,成爲現代化教育的一種思路。跨文化的理解與世界大同意識的形成是開放時代的必然格局,隨着國際交流的日益親密,信息技術的日益延伸,對異國文化的尊重、認同和欣賞顯得越來越重要。同時,文明的進步要求世界公民的素質普遍提升,教師的跨文化意識中,應該有高度的道德完整性和對待多元文化的清晰敏銳性,促使民族素養和國際素養的協調發展,這是現代化教育中教師須具備的特質。

四、外語素養

新形勢下,新課程的構架,教師作爲專業工作者,必須有意識地自我規劃,以謀求最大限度的自我發展,追求卓越、優質的教學效率,追求專業的成熟和昇華,追求素養的培育和更新。教師的素養本身就是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課程資源,兼具條件性與素材性課程資源的屬性。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爲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外語教學成爲課程改革的一大焦點。

當今的“外語熱”一浪熱過一浪,“沛沛英語”、“希望英語”、“瘋狂英語”、“雅思英語”、“託福英語”、“GRE英語”等等,層出不窮,演繹着“志在四方”的進取豪情;“英文原版教材”、“CET等級證書”、“雙語教學法”、“脫口秀課堂”、“同聲傳譯”等等,趨時而興,打造着“國際通行”的亮麗風景,這些都是對教師的戰略性驅動和挑戰,是對教師綜合素質的嚴肅考驗,要求教師自身實現先行性、跨越式發展,如同培育“媒體素養”、“藝術素養”、“數字素養”、“人文素養”一樣,加快培育外語素養,提高外語能力,應對全球化趨勢對外語的需求,儘快適應陌生文化環境。

五、專業素養

素質教育教學理念,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應用性、技術性。以高職高專爲例,應專注以職業崗位素質、能力需求爲導向的“階梯遞進式”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着力於實施“素質平臺、崗位平臺、能力平臺”的人才培養方案,突出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人才培養特色。

1、辦學模式:要有機融入產業要素、行業要素、企業要素、職業要素、實踐要素、職業道德等六大要素。強化以服務爲宗旨、以就業爲導向的教育的定位,要以市場爲需求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努力做到“學校圍着市場轉,專業圍着產業轉,人才培養圍着需要轉”,要進一步推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爲主線,對專業建設的五個核心環節——課程建設、“雙師”團隊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頂崗實習實施與管理、校企合作制度建設等方面努力推進。專業建設要構建“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職業崗位爲依據,以職業能力爲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

2、教學理念:探索“一箇中心”、“兩個主體”、“三重目標”、“四性統一”、“五個魅力”,即:

①“一箇中心”:以學生爲中心,以德育人,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育獨立精神,增強創新意識,促進全面發展。

②“兩個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和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形成兩個主體互動的教學動力體系。

③“三重目標”:教師做到既教書又育人,使學生獲得知識、增強能力和提高素質的教學目標。

④“四性統一”:堅持教學的思想性、理論的深刻性、現實的針對性、教學的實效性四性統一的教學標準。

⑤“五個魅力”:努力創造具有思想魅力、理論魅力、知識魅力、藝術魅力、人格魅力的教學氛圍。

3、教學內容:把握教學大綱的契合度和嚴密性;融合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目標性和多維性;透析重點難點問題的精闢性;講授問題深度和廣度的延展性;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與生動性;思維邏輯條理的層次性和清晰性;知識運用的自如性和豐富性;多媒體課件的豐富性和邏輯性;板書的整潔性和條理性。

4、教學方法: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的能力;使用普通話的能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按照“教、學、做”合一的總體原則將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新標準及時進入課堂,根據專業和課程特點選擇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特點,着力研究教學新規律﹑新特點,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積極利用新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涵,加強師生互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探索互動式教學模式,重點突出,精講多練,專題講授,師生互動,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

(1)專題講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問題研討法

(4)時事點評法

(5)學生登臺講課模擬教學法

(6)小組研究教學法。

5、教學效果:根據教學大綱,鑽研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備好課,做到“四備”: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備社會實踐。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加強職業能力訓練,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基礎素質。實現“三個轉變”——轉變教師知識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學生成績評價方式。

“瞄準天上的星星總比瞄準樹上的蘋果打得高”,教育者的使命在於用人格孵化人格,用智慧點燃智慧,用生命影響生命。教育者應當做到“用真理的力量感謝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摯的情感打動人,用生動的形式吸引人”。

教師的目標應當高遠,教師的情懷應當豪邁,教師的素養應當優質,才能“化腐朽爲神奇,化干戈爲玉帛”,實現教師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才能讓學生採擷素質教育的甜美果實。“玉不琢,不成器”,教師應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做終身學習的實踐者,做素質教育的開拓者,與時俱進,持續發展,煥發素質教育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教育部基礎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2爲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爲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鍾啓泉等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3自主。協作。探究-研究性學習在天河,天河區教育局教研室2002年

淺談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三

一、高中的政治課程的現狀

1、對新課程改革的課程內容

新課程改革是改變老師的領先地位在教室和教學爲中心的單一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積極建立課堂學生的主導地位,活潑的課堂氣氛爲中心的教學氛圍。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一些區別。

2、高中的政治課程安排不合理

在今天的課幾乎總是上課老師講的知識內容或類沒有盡頭,想利用45分鐘灌輸學生所有的知識,會使學生在學習、功能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期限已成爲主要矛盾教少學習多。老師說在課堂上不應該完成,應該減少學生離開的時間大部分時間思考,整理和分析,動手實踐,尋找答案,開放思維,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課堂將會得到一個更好的學習效率。

3、單一的教學方式

今天的高中通常無生命的課堂,讓學生坐在政治階層無聊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往往會反彈,所以想要全新的課程改革,來處理這個問題。

二、新課程高中的政治的有效措施

1、提高教科書的內容

現在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喜歡看動畫片,所以我們可以先從教材的角度。教材,我們可以添加一些積極的方面,如插圖、卡通圖片,問題,放大圖像。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介紹和一些內容,這一階段使用這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求知慾。現在的一些教材更加困難,複雜和抽象的問題,可以適量減少。因爲一些複雜的、抽象的知識將會導致學生因爲他們不理解,不能學習,導致學生的學習、索賠的想法。您還可以添加一些有趣的知識在課本內容和相關生活常識,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這將增加學生渴望知識和慾望。

2、改進教學方式

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可以做一些有趣的課堂教學爲學生。例如,在班級分成小組集體討論研究,探討教學方法,玩個遊戲玩,不但能調動課堂氣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通過玩,同時,從學生的角度在課堂時間。這一階段的學生思想不夠成熟,他們專注於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所以,如果你比其他的學生在課堂上長時間會產生問題如可口可樂、易怒、控制學生的課堂時間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還可以從親和力的教育模式,因爲現在的學生只提到老師的心就像一座山。教師和學生從朋友開始,增加親和力,隨時隨地瞭解學生的思潮的學生的心,只有在教室裏,他們瞭解每個學生的性格,心理,這將是更容易抓住學生在教室裏,這樣你就可以更好的實現新高中的政治課程改革。結論:高中新課程改革政治,可以讓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測試像高中的政治課程,毫無疑問,可以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實現新課程改革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相信,通過新課程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高中的政治課程教育將會越來越好。

農村國小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四

新課程改革下高中語文論文

一、教學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改革實施後,以往的教學方式相對於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顯得刻板,不能夠很好地適應當前學生髮展的需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逐漸形成了情境教學方式、遊戲教學方式、實踐教學方式等,鼓勵學生自主進行探索和實踐,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置探究性課題,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積極地參與到實踐探索中,從而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時代的教學要求需要將教師的教學角色進行不斷轉換,在以往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基本上都是機械性地完成知識灌輸,教師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直接灌輸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顯然是非常不合理的,遏制了學生思維的拓展,因此在新時代條件下,教師需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角色,和學生形成平等的課堂關係,讓學生對於教師不再只有尊敬和害怕,還可以是平等關係,快樂地相處,將教師作爲朋友,這樣就會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互相加強溝通和認識,能夠更好地保證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後都會主動去思考課文內容,一旦遇到問題後,也會在第一時間和教師進行分享,這樣就可以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有利於教師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由此在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形成以學生爲教學主體和教學中心的教學認識。

三、教學課堂特性的轉變

課堂要素逐漸從二元性轉變成爲多元性,同時課堂管理也開始依靠學生的自律實現,將閱讀教學這個封閉性的課堂形成開放性課堂更有助於高中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在新課標理念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必須要進行轉變,只有發展和改變,才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才能夠真正地形成以學生爲中心的發展策略,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五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教學改革 國中數學

論文摘要:數學新課程給國中數學教育帶來的可喜變化是有目共睹的,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筆者結合課程改革的理論和實踐,提出了新課程改革下應注意的幾點問題,對深入開展新課程改革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應由單純的記憶、模仿和訓練轉變爲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新課標》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較,無論是基礎理論、知識結構、還是內容安排都有較大的變化。在這種要求下,教師們就需要更加註重在教學實踐中體現新的教育理念,並不斷爲此進行積極的探索。

作爲一名國中數學教師,經過一系列的教學實踐,作者對新課程改革下的國中數學教學頗有心得,寫下幾點感悟,求教同仁。

在新課程改革中要貫穿新課程理念。首先要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學科思想方法。另外,教學目標要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結合。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從被動接受學習轉向自主探究學習。教師的角色地位要由傳授者轉化爲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爲引導者。教師的教學策略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一、教學中師生角色的改變

首先,教師要擺脫舊的教育觀念。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學生觀。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再也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爲自己的首要任務和目標。教學應採用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的方式,注重學生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要將自己的定位,從灌輸者轉變到引導者、合作者的角度上來,以學生爲主體。

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能夠將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的能力,要能夠去發現數學問題,將實際問題歸結爲數學問題與求解過程。所以,不僅要把數學教學活動搞好,還要將數學課堂教學作爲學生髮現數學的實踐活動課,通過設計與生活實踐密切聯繫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充滿着無數的數學問題,“數學教學應建立起課內外結合的教育空間體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形成數學問題的初步印象”。

另外,學生要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爲自己而學,要積極主動探知,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獲得學習知識的能力,發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二、新課程改革對國中數學教師的要求

教師應具備整體把握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能力。國中數學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新課標,對新課標深刻認識、整體把握,以新課標爲指導,構建以學生爲本的數學課程體系,積極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只有教師儘快把握新課程標準,並將新課程標準貫穿於實際教學中,才能爲學生的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應具備創新能力,可以靈活運用新課程教材。由於國中數學課程的內容發生了較大的調整,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很強的對新課改的領會能力。在領會新教材意圖的基礎上,全面瞭解新舊教材變換之處,根據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時更新數學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好新教材。只有如此才能夠使學生學會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讓學生養成知識發現、探索和創新的能力。

教師應具備對教學行爲的反思能力。教師應該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如何、學生是否掌握了教學內容以及對教學內容的反饋、是否有遺留問題等。通過研究自己教學中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以及梳理學生出現的主要問題和解決的方法,來不斷積累教學體會和經驗。通過觀摩課向其他教師學習,取長補短;通過看資料,看案例等,不斷充實自己。

三、國中數學新課程改革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係

隨着國家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依然有部分教師還處在從原來的舊教學理念轉變到新教學理念的過渡時期,在教學中也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困惑,從而制約了新課程的深入改革。筆者認爲,要推進國中數學新課程改革,就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教學內容的具體化與抽象化之間的關係。《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儘量使抽象問題具體化、直觀化,使所有學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難的情況下,瞭解數學問題的本質,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現代信息技術與教材的關係。《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爲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現代信息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改變了教師的授課方式,電腦和網絡已經成爲教師教學的重要參考工具,甚至超越了傳統教學中的黑板粉筆。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表明傳統教學方法中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的時代即將過去。但也不應該走入另一個誤區:用多媒體課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學中依然要以教材爲主,現代技術教學作爲輔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學資源,不斷提高數學教學實效。

不同等級不同教材的之間的關係。國家、地方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是一名課程的實施者,此時教師的職責就是忠誠地執行設計好的課程方案,而在校課程開發中教師還是是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教師有主動詮釋課程,開發課程的能力。處理好實施者、研究者與開發者的關係,是新課程背景下對數學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國中數學新課程的改革,任重而道遠,循序漸進推進課程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項艱鉅任務,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解決問題。總之。國中數學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要在改革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雖然國中數學的教學很具挑戰性,只要我們教師能真正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自學能力,就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學好數學,使學生不僅獲得數學知識,而且能夠培養自學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爲以後的學習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上幾點想法是筆者結合課程改革的理論和實踐所進行的一些初步思索,還有待研究,希望廣大行提出更多更好的想法,共同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的發展。

淺談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六

一、培養良好的預習習慣

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源於積極主動的預習習慣,只有學生自主地開發自身的學習潛能,學習才能變成自覺行爲。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從中年級開始培養學生逐步養成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以及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但我認爲預習並不是摘幾個詞語,讓學生回家解釋,或者讓學生給課文分分段、寫寫段落大意,而應該重在讓學生養成一種觀念與習慣。如使學生明白理解詞語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要聯繫上下文,你讀了課文後知道了什麼,可以用筆在書上寫下來,有什麼疑問,也可以在書上圈圈劃劃,盡力培養學生預習的良好習慣,其目的是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從而調動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激發其學習興趣。

二、創設良好的情境進行導入

優質的教學情境,是開啓學生智慧大門的鑰匙。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多媒體具有聲形並茂的特徵,可以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慾,這在創設與教學內容相一致的教學情境上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如《找春天》一文非常適合運用多媒體技術,設計出春天風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在教學中就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了迷人的春光,並配上學生愛聽的兒歌《春天在哪裏》,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後自然點題,引出《找春天》一文。這樣,學生的思維一下被激活了,在美景和音樂的渲染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效果甚佳。

三、尊重學生學習需求

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是興趣的導火索,而興趣則是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學習以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動力源泉。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教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有很多,我在教學中曾嘗試過“直觀演示、巧設懸念、旁徵博引”等方式,激發他們的閱讀積極性,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如在教學《太陽》這篇課文時,我找來有關的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太陽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太陽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學生不僅興趣未減,而且情趣高昂,爭先恐後地回答。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課堂呈現出勃勃生機。

四、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

新課程標準一直強調,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爲主體,把課堂變成學生自由體驗、自由探索、自由展示才華的大舞臺。因此在進行新課前,我總是鼓勵學生去尋找和蒐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課上,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進行資源共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感到成功的喜悅,參與興趣非常濃厚,久而久之,課前尋找便成了學生的習慣,大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五、教會學生通讀課文

俗話說得好,“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題目好比眼睛,是文章主要內容或中心思想的精華。因此,進行閱讀教學時必須從文章的題目入手,把題目所反映出的內容說出來,把自己想要知道的內容或不理解的內容作爲問題,並從文章中尋找答案。這樣,學生就會對文章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讀得認真、讀得細緻。另外,在指導學通讀課文的時候,教師還應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尤其是長句,教師要進行示範輔導,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加上反覆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

六、用直觀、生動、形象的畫面進行課文分析

國小生的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狀態,即使高年級的學生也沒有完全過渡到抽象思維階段,他們喜歡生動具體、顯而易見的事物。爲此,教學中,教師應發揮多媒體優勢,爲學生提供形象、生動的教學素材。例如,《四季》一文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四季的特徵,感受各個季節的美麗。”這是國小一年級上冊的內容,如果單純靠教師講,學生不但不能想象出四季的畫面,反而會對教學產生厭倦之感。藉助教學軟件和課件,可以把小草發芽變綠、冬天雪花飛舞、秋天穀穗鞠躬等四季景象直觀、生動、形象地融入到學生的視聽感官及至心靈裏,使學生在愉快、寬鬆的環境中學習,爲課堂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在語文教學中這種學習氛圍尤爲重要。

七、語文教學應緊密聯繫生活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回眸多年的語文教學生涯,當我第一次批閱學生的作文之後,便深深感受到:語文源於生活,定要回歸生活。只有學生養成善於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並把所學的語文知識用於描寫生活、品味生活中,其語文素養才能迅速提高。因此,我不斷鼓勵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鼓勵他們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就在我們身邊,生活皆語文。我相信,長期堅持語文教學聯繫生活的原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會成爲學生學習語文的資源和運用語文的場所。總之,培養人才靠教育,國小語文教育必須爲培養適應現代化的新型人才發揮重要作用。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語文課程標準和內容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面對這些變化,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小語文教學才能爲社會的發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貢獻。

淺談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七

【摘要】實施新課改以來,廣大幹部個教師,邊學習,邊實踐,邊思考,做了大量的工作,廣大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課改工作向着正確的軌道健康發展。總體狀況令人滿意,但是新課程畢竟是新事物,各項與之相配套的制度還不完善,教師們也不還完全適應,所以在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這也是預料之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和困難,是推進課改的關鍵所在。現本文將具體分析新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對策,以期能爲加快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做奉獻。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課堂教學 教學方式 考試製度

引言

長期以來,我國的課程改革就比較重視新課程方案的設計和試驗教材的編寫,至於教師和學生接納實施的程度如何,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每一次重大的課程改革,教育部要大量投資於課程的規劃、設計和評價,以求形成完美的課程計劃,但對於新課程付諸實施的對策和具體措施則考慮得很少,與其配套的制度改革相對滯後,導致出現了合作式學習有形式而無實質等問題。課程實施過程中,它要求實施者能把握新課程被引進的情境的性質,包括學校所處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學校組織內部的結構個文化氛圍,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活動,完成課程計劃,促進學生髮展。我們應當認真總結反思新課改的實施問題及原因,採取正確的策略。

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力圖改變傳統教學忽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的弊端,倡導探究性、開放性的教學與學習方式,如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自主學習等。然而由於教師對新課改的理解不正確、考試改革滯後等因素,很多教學活動過於形而上學,失去了本來的精神實質,最終損害了教育質量。以下將其問題總結爲以下五個方面。

(一)、合作式學習有形式而無實質。

一些教師不能正確理解合作學習的要旨,不論教學內容是否需要,課型、教學對象是否適合,一概搞分組討論,搞所謂的“合作式“學習。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及過程沒有進行認真設計。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甚至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都要在小組裏討論。討論的時間也沒有保證,有時學生還沒有進入狀態就結束了。只注意小組合作的形式而忽視了合作的實效,使合作式學習僅僅流於形式,表面上全員參與,實際上則是一盤散沙。

(二)、教學片面追求熱鬧,出現“滿堂問”現象。

由於部分教師盲目追求“學生參與”式教學,把課堂活躍程度等同於學生參與程度和提問題的數量,但卻沒有區分學生是主動參與與被動參與,是實質參與還是形式參與,從而使低思維量的假問題充滿課堂,嚴重影響了教學重點、難點的解決,以及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

(三)、過分追求教學的情境化。

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情境,是聯繫生活現實與教學內容之間的橋樑。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的情感,提供學習的智力背景,使原來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但部分教師過於注重教學的情境化,什麼內容都採取情境化,有的情境還不符合學生生活實際,不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吸引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這樣的情境教學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四)、把自主變成自流。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把時間還給學生,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但部分教師卻把自主式學習變成了自流式學習。上課便叫學生自己看書,沒有指導,沒有提示和具體要求,看得如何沒有檢查也沒有反饋,由學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師還提出學習的內容由學生自己定,喜歡哪部分就讀哪部分;學習方式由學生自己選,喜歡怎麼讀就怎麼讀;學習夥伴自己挑,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等。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流式學習方式,沒有實質成效。

(五)、片面追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忽視了學生基礎知識的奠定和重點難點的解決。

部分教師片面追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沒有系統地講解基礎知識,沒有對重點、難點進行深刻的剖析,使得學生課上糊里糊塗,課後腦子空空。

二、致使問題產生的原因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對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非常有意義的。但是,在現時期,新課程改革出現了諸多問題,且成效不大,這主要是受教師對新課程改革中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的理解和掌握不正確,及現存的考試製度等原因的束縛。以下將其原因總結爲以下四個方面。

(一)、教師對課改的理解不透徹。

1、教師對新課改所要求的教學方式的誤解。

新課改的實施,客觀上要求教學方式有所改變,但部分教師卻把它理解爲強求,不管什麼內容都一定要改變以前的教學方式,不管什麼內容都要搞討論、搞活動,以此體現新課改精神的目的。新課改不是要求我們在每堂課都要體現出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和素質,知識類別不同,要求的教學方法就不同,培養學生的能力也就可能不同。因此,我們要根據每堂課的內容來組織教學,來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以此達到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教師的教學目標不明確。

課改後,由於新的大學聯考方案沒有出臺,教師弄不清楚自己應當以新課改要求的三維目標爲標準,還是以側重於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就舊目標爲標準。由於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師雖然按着新課改的教學方式來上課,卻也不敢漏掉課本的一個知識點,生怕在大學聯考中會考到,因此要把把每個知識點都講一遍。於是出現了上課時間不夠、拖堂、甚至補課現象,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3、部分教師認爲課改是爲了使學生獲得更高分。

部分教師認爲課改是爲了使學生獲得更高分,新的教學方式只是教育部建議的一種教學手段,其最終目的還是使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只要能把學生的分數提上去,採不採用新課改都無所謂。因此,只是應付式地採用新課改所要求的教學方式,而實際上的教學思維、目標沒有改變,純粹地穿新鞋,走舊路。

(二)、考試改革滯後,無法滿足新課改的現實需求。

教師最大的擔憂是目前實行的課程改革沒有與考試改革相配套。如果拋開會考和大學聯考,真正按照課程改革的目標發展,的確有利於學生的整體發展,但從學校現實的發展出發,不能不重視考試和升學率。因此,目前以會考或大學聯考爲指揮棒的考試製度仍對學校教育起着明顯的導向作用,有的學校仍然對學生搞注入式、題海戰術、各種各樣的模擬考試、大考、會考、小考、測試等。只要考試保持着原來的價值取向,學生、教師就不能真正貫徹落實課改精神。

(三)、教師受傳統的評價制度的束縛。

我們一直倡導上課時新課改精神要體現出來,但在評價教師業績時仍是單純以分數是論,以分數的高低來評價教師,從根本上否定了素質教育,大部分教師都不願意在同行的評比中甘處下風。表面上他們處處都在使用新的教學方式,但實際上許多工作都是流於形式,並未真正實施。

(四)、班級規模過大,要耗費教師較大的精力。

新課程改革的宗旨是注重學生的個體化發展。但目前大部分學校的班級都有50——80個學生,並且很多教師不止教一個班,要同時教幾個班,導致沒有足夠的精力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解決對策

(一)、糾正教師對新課改要求的誤解,使其正確理解合作、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本質要求。

1、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對教師開展糾正性培訓,使其認識到新課改不是要求我們在每堂課都要體現出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和素質,只是類別不同,要求的教法就不同,培養學生的能力也就可能不同,不能不管什麼內容都搞小組討論、搞活動、搞合作式學習。對需合作學習探究的問題要含有高思維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2、區分學生是實質參與還是形式參與,注重教學質量。

教師要把握好主動參與的要領,科學判斷參與的實質,判斷學生是否主動參與了教學,應該看參與的深廣度,看學生的思維是否真正參與。第一,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針對教學的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創設問題情境和學習氛圍,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思維,讓學生主動、自然而然地走入問題的探究中。第二,問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力求難易適中,要從學生的身心特點,生活試劑盒只是經驗出發,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設計、操作、觀察、探索、歸納、類比和質疑。第三,提的問題和設置的情境重在質不在量,並不是問題和情境越多越好,這要根據教學內容是否需來定。

3、有組織、有目的、有指導地進行自主學習。

教師在組織自主學習時,應當給予學生自學的指導、提示,明確具體要求和自主學習的目的,並在學生自主學習後進行檢查和反饋。

4、把新的教學方式和鞏固基礎知識緊密結合。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把教學重點放在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上,而非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教學方式是根據教學內容而制定的,因此,教學方式應當與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使學生深刻理解重點難點緊密結合。

(二)、加快考試製度的改革步伐。

分數作爲教育評價的重要手段,目前還是最科學公正的方式,要更好地反映課改理念、融合課改精神,就要改革考試製度,儘快建立與課改相適應的評估體系,並出臺與課改相配套的會考、大學聯考方案,明確教學目標,使會考、大學聯考制度與適應新課改的培養成效。如:考試更加人性化,考試內容更有彈性,建立跟蹤式的錄取制度。

(三)、加快教師評價機制的改革步伐。

教師的評價要轉變過去以學生考試成績評定教師的做法。學校要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綜合評價,按“德、能、勤、績”四個方面,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全面的評價,特別是在指導學生全面發展方面,教師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在評價中應占有一定的比重,解決教師實施新課改的後顧之憂,使他們放心地實施課改。

(四)、逐漸實施小班化教學,增加師資。

小班化教學是比較理想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利於保證教師有足夠的精力充分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但中國現在的國情還不具備全部小班化教學的條件,但可以一步步地向小班化教學靠攏。另一個對策是增加師資,一個教師只教一個班,使其有足夠的精力瞭解班上的每個學生,因材施教。

四、總結

新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深化的過程,它具有針對性、時代性、現實性、探究性、實踐性等特徵,雖然在目前的新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各類問題,但是,課改方案本身具有科學性、可行性,比傳統的方案先進,但不能要求效果一下子就出來。只要針對問題,根據其產生原因,不斷完善教學方式和與之相關的各項制度,課改必然會成功。

【參考文獻】

【1】馬雲鵬、唐麗芳,課程實施策略的選擇,《比較教育研究》,2002

【2】王愛菊、徐文彬,“新課程”改善、批判與思,《當代教育科學》,2006年第2期

【3】閻兆成,對新課程實施中幾個偏差問題的探析,《中國教育學刊》,2004年第4期

【4】萬偉,新課程改革下的困惑與巴考,《當代教育科學》,2003年第2期

【5】李振鋒、《基礎教育新課改試驗中的問題與思考》,《當代教育科學》,2003年第I5期

【6】王景清《新課程標準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現代教育科學》,2005年第2期

【7】劉力《對新課程改革若干問題的理性思考》,《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第7期

【8】魏青雲《新課程實施中教師壓力、現狀、成因和疏解》,《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第12期

農村國小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八

1.1投入不足等原因,導致課程實施資源缺乏。

課程資源與課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關係,沒有課程資源也就沒有課程,課程必須有課程資源作爲前提。在我們農村地區,由於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課程實施所需要的空間、材料、設備、環境、場地等課程資源都難於保障,無法滿足教育的正常需要。雖然國家對農村教育也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和密切的關注,但是由於農村已有的資源條件比較差,現在仍然存在着嚴重的不足。

1.2評價改革的滯後,致使學校和教師顧慮重重。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成爲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但農村不少學校依然沒有跳出原有的評價思維,仍然用“分數”、“成績”、“質量”限制教師角色轉變的評價理念來考覈教師。評價方案還是老樣子,考覈制度依然未變。學校還是熱衷於把學生成績作爲衡量教學質量的唯一標尺。在傳統考覈制度指揮下,教師們不得不沿襲着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唯恐學生成績下降抹殺了自己一年半載付出的艱辛勞動。傳統的評價導向就像牽牛鼻子一樣影響着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爲。目前,新課程的評價體系還不很健全,學校基本還是採用原有的評價標準,偏重結果,忽略過程;重視教師的教,忽略學生的思維發展。制約着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元目標的實現,這種評價無形之中使教師說歸說,做歸做,不自覺地又走到了重視分數的老路上來。許多教師不敢做“冒險”的實驗,擔心一旦學生成績不好,因此,只好固守着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

1.3課堂教學改革力度不大。

在課下,一說起新課改,每位實驗教師都能說上幾句“行話”,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這些教育理念一旦運用到課堂教學的實踐中,便只留下了新課改理念的空殼。一是對課程改革認識膚淺:學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變成“方陣坐”就是合作學習與分組討論;把過去的“你坐下”改爲“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學生人格、提高學生自信心;不切實際濫用多媒體就是運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二是教師對新教材的內涵挖掘不深入。現在使用的實驗教材,內容簡單了,難度有所降低,但覆蓋面廣了,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卻更高了。

1.4教師年齡偏大,素質偏低,大多數老教師對新教材不適應,教學方法不靈活。

新教材以嶄新的面目出現,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注重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主要是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重視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習的結果。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通過各種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樂於參與探索過程。而有的教師對教材不夠熟悉,不能把握教材的脈搏。只瞭解教材的外表形式,不懂得教材的科學內涵,不能靈活掌握教材。

1.5校本培訓還不到位。

農村教師缺少課改中的過程培訓。如果說教師上崗前的培訓是“未雨綢繆”,那麼上崗後的過程培訓則是“雪中送炭”。但由於條件的限制,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培訓在農村學校仍步履艱難。主要表現在:雪中送炭的機會太少。教師在崗前培訓中學到的理論一接觸到課堂實踐,便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這些問題若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往往會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2解決問題的建議和對策

2.1加大教育經費投入。

針對當前農村新課改存在的經費短缺問題,政府應通過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給予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課改專項經費”支持、加快農村中國小遠程教育工程的步伐等方式,支持農村的課程改革,爲農村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大、中國小教師培訓和學科的整合提供物質保障條件。

2.2內外並重,從根本促進農村國小教師發展。

新課程條件下,農村國小教師要實現真正發展,應從教師自身素質提高和教師外部環境方面加強建設,以使教師真正適應新課程要求,提高農村教育教學質量。

在教師自身建設方面,一要加強教師自身的學習。在新課改中,農村教師應學習建構主義、多元智能、教師發展等理論,瞭解教育科學的發展現狀。教師應注意從各種渠道收集信息,並及時傳播出去,使農村學生能夠了解當今社會的變化和最新科技發展的動態,提高教師對新文化、新技術傳播的社會效益。二要提倡教師參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教學研討。教師要將自己的想法與做法及時寫成問題,並形成教學研究檔案。可組織開展各種教學沙龍,在反覆交流的基礎上加強教師對教育的認識。三要在教育實踐中,提倡教師敢有所作爲,善於有所作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應先做表率。教師更應該根據自身和當地的'情況,將學過的教育理論創造性地應用到教育實踐中,要善於創新,創造具有自己特點的教學風格。

2.3加強教研培訓的力度。

教研培訓方式應多樣化,從實際出發。加大校本培訓是最爲有效、最經濟的培訓方式,對於農村學校更是如此,使學校變爲培訓的中心,教室是培訓場。組織者和實踐者在教學行爲中是對話、交流的和諧方式,使課程改革處於一個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探索過程、能使問題真正得以發現和解決。

2.4建立科學的評價方式。

⑴改革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只有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評價的導向有了改革,才能改革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也應注重過程性評價,注重教師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程度來評價,使評價既能保證教育的質量、又能得到家長、社會的認可,更能提高教師進行課程改革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

⑵對學生的評價應有利於生動、活潑、全面、和諧的發展,應是科學的評價,不能只重結果,而輕過程,重知識而輕品德。要把知識和品德視爲同等地位加以評價,對知識的考查可以是多元的、多次的,改變單純的“一卷定高低”的局面,對學生品德等方面的評價可採用建立學生成長的記錄卡,讓家長、教師、學生共同參與考評,用多種方法綜合評價學生的活動方面一定結合農村的實際,聯繫日常生活、組織開展活動。

新課改對農村教育既是挑戰、也是發展機遇,任重道遠,現在需要儘快全方位改善農村教育現狀,積極探索、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農村學校在新課改中的行動能力,才能走的更遠,才能順利完成這重大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