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農村國小新課程改革論文精品多篇

農村國小新課程改革論文精品多篇

新課改體育教學論文 篇一

新課改下體育教學方法的轉變

文/高 明

摘 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提出了這樣的教學理念: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以學生髮展爲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要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走近地理新課改論文 篇二

走近地理新課改論文

高中階段的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知識積累已較厚實,認知能力比較強,思維比較活躍,情感世界比較豐富,我們的教學如果還侷限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這一層面上顯然是不夠的,這既難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更難適應新的課程標準。爲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及反映地理科學的發展,適應生產生活的需要,就必須構建與此相適應的高中地理課程。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同時也是構建高中理新課程的重要背景。

一、新課程體系下地理大學聯考的基本內容和命題趨勢

1.新課程體系下地理大學聯考的基本內容。

高中地理新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其中共同必修課程共6學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學分,36學時)三個模塊組成。這三個模塊是遞進關係,即必須先學“地理1”,再學“地理2”,後學“地理3”。三個模塊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構成一個整體。

高中地理選修課程由“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旅遊地理”“城鄉規劃”“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各2學分,36學時)七個模塊組成。這些模塊涉及地理學的理論、應用、技術等各個層面,選擇的內容大都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突現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並且有些選修模塊的設置是以目前中學地理教學界的教學實踐爲依據,以高中學生的興趣愛好爲出發點,目的是開闊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

2.新課程體系下地理大學聯考的命題趨勢。

新地理大學聯考仍將繼續側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考查,試題設計將保持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突出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人類生存和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關注社會發展和我國國情,突出人文精神。重點考查學生對地理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靈活運用和知識遷移能力,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關注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淡化記憶性內容爲主的考試。試題還將更加表現出地理學科獨特的特點,地理圖像要新穎,命題角度要更加科學,難度要逐漸下降。

二、新地理大學聯考的評價體系和選拔標準

通過本人多年教學實踐,根據課程標準中所規定的“課程目標”分析,高中地理新課程在學生學習評價中,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更注重基於理解基礎上的應用。

2.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地理技能包括:閱讀、分析和運用地圖、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進行地理觀察和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收集、整理、分析、處理和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等方面的技能。

3.掌握和應用地理科學的'方法。地理學科是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一門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地域性兩個顯著特點。在高中地理學科中,學生應掌握地理觀察、區域分析與綜合、地理比較等一般的方法。 4.全方位作好學生地理學習過程的評價。

三、必修課、選修課與大學聯考的關係

從地理教育和地理大學聯考的發展趨勢看,地理必修課程仍將是地理大學聯考的主要內容,因爲大學聯考主要是考查學生對地理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等的識記、理解、運用能力,而地理必修課程的三個模塊,恰恰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從地理教育和地理大學聯考的新變化,當今地理大學聯考試題的設計取材於實際,試題形式新穎、設問靈活、切中時弊,鼓勵學生用地理學的基本原理、原則和規律觀察、分析闡釋和評價當今我國和世界的焦點問題、重大社會問題及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體現時代氣息,反映地理學研究與發展的動態,鼓勵以創新性思維分析、解決地理學與社會經濟、人文觀念發展之間存在的息息相關的實際問題。而高中地理選修課程的七個模塊涉及地理學的理論、應用、技術等各個層面,選擇的內容大都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突現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並且有些選修模塊的設置是以目前中學地理教學界的教學實踐爲依據,以高中學生的興趣愛好爲出發點,目的是開闊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

綜上所述,不管是地理必修課程,還是地理選修課程,其課程要求與當今地理大學聯考的命題趨勢,都是不相悖的。

四、全面發展、特長髮展與大學聯考的關係

高中地理課程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必修課程的三個模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讓每一個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係,引導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選修課程的七個模塊,是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祕、認識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

五、新大學聯考與舊大學聯考的關係

過去的大學聯考模式把素質教育與升學對立起來了,所以誕生出“應試教育”這一教育怪胎。新課程的實施必然導致大學聯考制度也隨之變革以適應新課程,否則,難以實現新課改的目標。所以,大學聯考制度的變革勢在必行。新課程對大學聯考制度的變革將起促進和推動作用,而大學聯考制度的變革又會將新課改引向深入。我們在進行大學聯考制度變革時必須與新課程改革一致起來,使之有利於高等學校選拔人才,有利於中學素質教育,有利於高校擴大辦學自主權。

考慮到大學聯考模式的延續性,實施新課程後的大學聯考科目設置仍然是“3+X”模式,其中的X就包括地理學科。當前的“3+x”方案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作爲“x”的地理學科只有選擇文科傾向的學生才能學到。這就要求其中“X”的含義要隨着新課程的理念和課程結構賦予新的含義,實行新的“3+x”,其中的x包括所有學科,地理作爲x中的一科。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特點和優勢選擇教育,而不是讓教育選擇人,有利於學生加強學習自控權,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將使越來越多的學生逐步從“要我學習”轉變爲“我要學習”,真正實現學生朝着全面、健康、生動活潑的方向發展,成爲富有個性、富有創造性、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反思語文新課改論文 篇三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學習內容也變得開放、靈活起來,教學手段開始先進、多樣,學生也有了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然而在新舊教學模式交替變革的過程中,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深深感到一些矯枉過正的傾向,出現了一些有悖於新課改的“變異”現象。

“種他人田,荒自家園”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要加強綜合性,溝通與其他學科的聯繫,溝通與生活的聯繫,但在實踐中“,荒自家園”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如一位教師在教古詩《贈汪倫》時,讓學生表演當時的情境,喜歡繪畫的可以繪製圖畫,喜歡音樂的到電腦中點擊表現送別的樂曲,最後全班合唱《朋友啊朋友》。這堂課看上去熱熱鬧鬧,但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收穫甚微,只是在教學形式上追求花樣多,這就把語文課異化成各科雜燴的綜合課。

“假民主、假自主”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在很多教師眼裏就以爲是新課改的唯一標誌,似乎無之便不是新課程。於是,分組、交流、討論,“學生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喜歡說哪個就說哪個”等形式充斥着整個課堂,貫穿始終。有的教師不管“問題”的難度如何,是否有談論的價值,一律交由學生討論解決,課堂氣氛倒是“活躍”了,但效果如何?還值得商榷。誠然,學生中不乏個別很有見地的發言,但更多的是人云亦云,隨聲附和,教師卻常常是緘默不語。我想,語文新課改的本意決不是把教師的“一言堂”改成學生的“一言堂”。

“作秀”時下許多的語文公開課一般都在多媒體教室進行,一些示範課、研討課當然更不例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斥其間,猶如一場高科技產品展示會。兼聲、形、畫於一身的電腦課件美輪美奐,熱鬧非凡,授課者心滿意足,聽課者大飽眼福。教師在課堂上千方百計引導學生按部就班,頗有“請君入甕”之嫌。一些對課件操作不是十分熟悉的教師,爲避免電腦“發脾氣”,只得小心翼翼地操作,全神貫注地呵護。公開課教學變成了事倍功半的作秀課。如此這般,如何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新課改名片下的“放羊式”爲了體現自主學習的新理念,營造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有的教師悄悄地退出教學的主導地位。爲了讓學生自主,教師沒了主見,教學無主次,不能正確把握教材的價值取向。有的被學生牽着鼻子走,有的跟在學生的後面,對學生百依百順,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學的舞臺,成了一名旁觀者,把自主學習異化爲放任自流,我名之爲新課改名義下的“放羊式”教學。

“新瓶裝舊酒”在週考、月考、單元考、過關考、期會考、期末考、會考、大學聯考的重壓之下,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依然故我,喊新課程,使老方法,拼時間拼精力,實施“填鴨式”教學,搞“題海戰術”,強調死記硬背,追求短期“分”效,急功近利,穿新鞋,走老路。長此以往,語文是否又要遭來第二次“誤盡蒼生”的罵名?

“滿漢全席筵”《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倡課程的開放、教材的開放和重新整合。提倡課堂教學既要立足教材又要向課外延伸。據此,不少課堂教學形式多樣:既有自主學習,又有合作討論;既有圖片展示,又有課本劇表演等。一項項的活動猶如滿漢全席般,被一盆盆、一盤盤地往上端。可憐的課文被棄之一旁,寶貴的時間在熱熱鬧鬧中被消磨。

“表演”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有着太多的疑問,存在着太多的問題需要研究,需要解決。然而,在教研課中,筆者看到的卻是一節又一節“完美”的課。爲了不出“問題”,只好全教研組一起出謀劃策,集衆人之力備好一節課,然後在不同的班裏多次試教,把可能出現的問題一一解決,等到上課時,一切都是那麼的完美。許多教研課中看似生成了很多問題,實則上課的教師早已滾瓜爛熟。一個問題剛提出來,學生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完美地解決。在一次教研課上,有個學生對“愚公移山”提出不同的看法及對策,但在評課時我們卻發現該生座位裏有一份詳細的答案。

這樣的教研課,我們看到的只是無聊的表演,沒有創造性的交流。一個經過多次演練的“表演課”也就掩蓋了現實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許多問題。這樣的語文課堂是對新課程的簡單模仿、機械照搬;這樣的語文教師是對新課程理念的曲解,是被所謂“課改”的氣氛所左右,以至於尚未思考便“吞下”,沒有真正理解內化新理念而有效落實到教學行爲上。

我覺得,教師要避免新課改中的“變異”現象,要履行“三問”。

首先,問自己教師針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要堅持“課前問”,就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多向自己發問,例如,“這節語文課我想教學生什麼?”“應該怎樣上這堂課?“”還可以怎樣上這堂課?”三思而行,定能提高課堂效率。還要堅持“課中問”,就是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對課堂中發生的出乎意料的問題捫心自問,及時調控教學策略。這樣,可以克服教學預設帶來的機械呆板的弊病,讓語文課堂教學隨時產生智慧的火花,充滿生機與活力。再要堅持“課後問”,就是在語文課結束後,教師要及時反省、反思本節課的效果,着重反思課堂中出乎意料的創造性收穫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等兩方面的問題,便於今後教學揚長避短。

其次,問學生教師要詢問學生對自己課堂教學的意見,包括學生的現有學習語文水平、聽課的情緒、學習的效果、學習的困惑、需要教師怎樣教學的願望等,這樣便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方式可以兼顧個體,注重教學的多樣化,盡最大可能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當然,也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教學過程,對待學生幼稚的意見,教師不要簡單適從,要善於傾聽意見,去僞存真,否則,反而會降低教學績效。

最後,問同行教師應傾聽語文同行和業務領導對所聽或所瞭解到的有關自己課堂教學情況的意見,這是站在專家角度提出的觀點,這種意見科學性強,便於自己長善救失,有利於教師很好地改進教學工作。這種方式要求教師要有謙虛的品德,使同行願意給你提看法,讓大家坦誠交流,這種意見的含金量較高,教師要從善如流,爲我所用。

總之,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一刻也不能停下改革的步伐。面對如火如荼的新課程改革浪潮,語文教師必須改變自己的思想,構建一套新的教學理念,轉變角色,樹立服務意識,努力發揮促進者、指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優化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同時,我們語文教師要在緊張的工作中,在新課改大潮的熱情中,不妨隨時靜下來,想一想,問一問,總結成敗得失經驗教訓,增加自己的思考意識,鍛鍊自我反思能力。一定要深入領會語文新課改的精髓,確實樹立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一生,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力求靈活地選擇和使用教學方法,使自己具有更多的創造新形式、新內容的空間,從而告別“華而不實”,實現既“活”又“實”的語文新課改教學。

新課改論文 篇四

新課改論文

當前的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爲核心的素質教育,推行新課程的主要場所還是課堂教學,而數學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開發學生創新能力上,有它不要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爲一名國中數學老師,目前面對這樣兩個現象:一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兩級分化比國小階段更爲嚴重,後進生比例越來越大,學習效果越來越差,學生學習效果亟待提高;二是課堂教學變成了活動宣傳片,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常出現的“調子很高,也很熱鬧,但和者甚少”的現象,常讓老師有一種“知音難覓”的遺憾味道。

所以,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如果確實是在想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確實是在想找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辦法,那麼,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學會教學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學藝術。通過數學課堂教學的經驗,我認爲數學教學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兩大方面:

一、培養學生對“學”的反思

會解決問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培養學生把解決問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解決題後進行反思的習慣,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對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有作積極的作用。培養學生對解決問題後的反思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反思所解問題的結構特徵和解決過程

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創造性,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應用舉例”的5個例題後,啓發學生對5個題目的解題過程進行類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題目:請同學們再看看例題的解題過程,特別要注意在這些過程中相同方法的歸納概括,通過類比反思你能發現什麼?在教師的引導下,同學們發現這幾個題目表面雖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卻有如下幾點相同:⑴它們都有一個實際問題作背景;⑵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識;⑶都用到了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⑷都用到了幾何知識。在此基礎上老師說:老師通過解這幾個題的過程獲得的反思與同學們相似,我的反思結論是它們都運用了同一個解題思維策略或同一個解題模式,就是實際問題幾何化,幾何問題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據正好是剛學過的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這樣就把幾個例題的思考過程和解題過程統一成了下列模式(板書,並解釋每個箭頭的意義)通過對5個例題解題後的反思,學生對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路更加清晰了,並對反思的對象和方法有了一些體會。

(二)培養學生反思所解問題的結論,並在反思過程中形成新的知識組塊

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並促進知識的遷移,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例如:有這樣一個問題:如圖: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圓的直徑。求證:ABAC=AEAD。在解完問題後,我引導學生對題目本質特徵進行反思,發現此題的圓可以不畫出來,因爲任意三角形都有外接圓,其外接圓的直徑則是客觀存在的。直徑的位置不一定要畫在如圖的位置,只要有三角形外接圓的直徑出現,就應該有上述結論。通過對題目本質的領悟,再用自己的語言對習題進行概述就得到了“任意三角形的兩邊、第三邊上的高,和它外接圓直徑四個量中任知其中三個,就可以求得第四個”,通過對“三角形兩邊的積等於外接圓直徑和第三邊上的高的積”的反思,學生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外接圓直徑的一種特殊方法性的知識組塊,所以在一次公開課上,我口述完“已知三角形兩邊分別是3、6,第三邊上的高爲2,求三角形外接圓的直徑”時,學生就能脫口說出正確答案是“9”,達到了促進了知識的正向遷移,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每捷性,提高了學生學習效果。

(三)培養學生反思作業的解題過程,並作爲作業之後的一個反思欄。

這樣能提高學生思維的批判性,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比如:孫靜同學在解完“梯形ABCD中,點E是腰AB上一點,在腰CD上求作一點F,使CF:FD = BE:EA”之後在作業的反思欄內寫道:“老師,如果E點在底邊上,如何在另一底上找到F,我有一種方法,不知對否?作法,1. 連結AC; 2. 作EO // DC交AC於O; 3. 作OF // AB交BC於F。 AE:ED = BF:FC。”同時,另一位學生李曉勇在作業本中提出同樣的問題,寫道:“如果,在梯形ABCD中,點E是底邊上一點,那麼在另一底邊找一點F,使AE:ED = BF:FC,應怎樣找?”兩位學生對同一個題目,提出了相同的問題,前者解決了問題,但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問題,後者雖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能準確的描述問題,兩位學生都良好的運用了直覺思維,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能力,我及時公佈了兩位的猜想,並鼓勵他們的這種主動猜想的創新精神。公佈之後,同學們反映強烈,並進行了的討論,討論中同學們思維得更加深刻,問題也得到了引伸,方法也出現了多種。第二天作業本交上來了,王樑同學對在討論中提出的新方法給出了證明,他寫道:“今天李曉勇說,已知梯形ABCD,E是底邊的一點,延長腰交於F,連結EA交AB與G就是昨天孫靜要找的點。我覺得他說的是對的;證明如下:(證明略)”我也即時公佈了這位學生提供的對李曉勇發現的證明,並說,王樑同學能想到這種方法,正如他在反思中所說,是他對解過問題的反思在這裏起了作用,因爲作題時作了深刻反思,從而對做過的題目有深刻的印象,自然很容易想到這種方法,因此,同學們應向他學習,解題以後要養成習慣,多作反思。接下來的幾天中,都有同學圍繞着這個問題繼續思考,並且有的同學還將此問題作了進一步引伸,如胡勇在反思中寫道:“任意多邊形,知道一邊上一點,就可以由李曉勇方法,在其它任一邊上找到一點,使與分得的線段的比等於這點分得的這邊上的兩條線段的比,只要先把多邊形變成三角形後就行。對嗎?”我批語道:“你已推廣了李曉勇命題,很好,且你是對的,請試一試能不能給出證明”。

鼓勵學生結合解題後的反思,提出問題,並將其指定爲反思內容之一,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能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情境,還能培養學生不斷探索的精神,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保護和培養。這對學生“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個性的張顯”是十分有益的。通過解題後對習題特徵進行反思,用自己的語言或數學語言對習題進行重新概述,培養思維的批判性,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思維的深刻性表現在通過表面現象和外部聯繫提示事物的本質特徵,進而深入地思考問題,解完題後經常通過反思題目的特徵,加深對題目本質的領悟,從而獲得一系列的思維成果,積累屬於個人的知識組塊,有助於培養思維的批判性,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二、強化教師對“教”的反思

教師要加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進而完善教師教學藝術。教師對“教”的反思具體如下:

(一)教學活動前的反思即備課階段的反思

從目前教師備課的現狀看,主要有兩種不良傾向:一是照搬現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慮學生實際;二是有些老教師備課時過分依賴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經驗,憑原有的經驗設計教學。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在於老師的“懶”。要克服這些問題,教師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對新的教育理念進行反思,對學生現在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條件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進行反思,從而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過去經驗、教訓和現在教育理念、教學條件反思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爲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爲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係不再是“人、物”關係,而是“我、你”關係;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便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都作爲平等的一員在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備課時,儘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着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着最佳的軌道運行,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

(二)在教學過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還需要在哪方面進行補充,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對話和合作是否充分。課堂活躍不等於教學設計合理。有的教師設計活動一個接一個,學生積極踊躍地參加,課堂上熱鬧非凡,一派繁榮景象。但要問每個活動景象的用意,每個活動要達到的教學目的時,有的教師竟說不出個所以然,存在爲活動而活動的傾向,因此,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的進行教學設計。二是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用所有學生,是否還有學生不適應,怎麼引起學生參與教學。課堂回答問題活躍不等於思維活躍,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啓發學生積極有效的思維,從而保持課堂張力。三是反思自己對知識的準備和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特別在導入新課時,要設法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再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學生只有經過了思考,教學內容才能真正進入他們的頭腦。同時,教師也應清楚地認識到提倡教學民主不等於不要教學秩序。有時,在課堂上學生的熱情被激發出來,個個爭先恐後發言,課堂秩序較爲混亂,教師怕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敢進行有效管理,課堂的有效時間被白白地浪費掉了。因此,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時,也應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課堂教學秩序有利於教師“教”和學生的“學”,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並加強學生合理表達自己觀點的訓練。

(三)教學實踐活動後的反思

教師課後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思考性的概括,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爲和學生的表現及教學的成敗進行梳理,教學的結果如何?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是否學會了學習?因爲“教會”不只是提供給學生某種學習方法,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程序去學習,而且應設法讓學生多體會和感悟,引導學生總結對他們自己適宜的學習方法,經過自己感悟出來的方法對學習者來說纔是管用的、好用。

國中數學新課改論文 篇五

國中數學新課改論文

學數學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獲取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爲了培養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問題、理解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指出“應改變國語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於動手“,”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根據這一“以學生髮展爲本”的基本理念,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就改變學生地位做了一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一、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確保學生的教學過程中居於主體地位

新課改中極其重要的一個要求便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三方面的發展變化。就數學學科的學習而言,學生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要領,便可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強化自己學習動機。因此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求知慾望,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

真正明白這點後,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就格外留心,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結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梯度來選用教學方法,努力創建一種和諧、互動的教學氛圍。在課堂上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暢所欲言,並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活動和實際操作中去。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漸漸從“要我學”轉向“我要學”。

二、增強學科知識的實用性,將理論聯繫實際,變單純的”學數學”爲積極的“用數學”

美國數學家波利亞曾說:“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學數學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獲取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爲了培養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問題、理解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然而,這種數學應用意識的建立和發展在我們國家還是相對落後的。多數數學課堂上往往忽略數學的實際來源和具體應用。

這就對所有的數學任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能夠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及實際生活情況等,精心創設恰當的情境,以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思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師走下講臺,將傳統的“權威教學”變成雙向的“共同探討”

同樣地,新課改中所倡導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也對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傳統的居高臨下的地位遭受質疑,相反地,人們越來越喜歡一種新式平等的師生關係。過去那種由教師控制教學細節與走向的課堂,逐漸被師生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學習模式所取代。教師的傳統職能——傳遞、訓導、教育等逐漸消失。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的傳遞爲紐帶,而是以情感互通來維繫。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鼓勵他們真正投身到數學學習中。

新課改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論文 篇六

一、研讀文本,把握主題

對於文章主題的理解和把握也並不是那麼簡單,有的課文比較明顯,一眼就能看出其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而有的課文思想感情的表現很隱晦,需要根據文章的時代背景、作者當時的情感態度才能深入領會。所以,要想上好語文課,教師就要先具備研讀文本、把握主題的能力,以爲學生深入領會文章內涵打好基礎。

二、明確目標,精心設計

教學目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方向。語文課堂中如果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就相當於明確了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任務,就能使教師教得遊刃有餘、學生學得自然放鬆,特別是學生在課堂上有了方向,就會根據自己的情況適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學習。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都會合作得很輕鬆、愉快,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很好。在確定好教學目標以後,教師就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精心設計教案,從而使課堂教學能夠有序進行。課堂設計離不開對文本的準確把握和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樣語文教學纔不至於偏離方向。例如,在教學《孔乙己》這篇課文時,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學生剛開始學比較陌生,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入手。我經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課文內容,根據課文內容制定了明確的教學目標:一是掌握文章的生字、生詞,使學生能夠積累運用;二是根據文章的結構,把握文章的線索脈絡;三是學習文章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法,學會運用這種手法來描寫人物;四是深刻領會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體味情感背後的深刻背景。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再分層次設計課堂結構,使學生在明確的方向下、嚴格的結構層次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必要嚴格按照預先設定的教學方針去實行,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發,隨時調整教學目標和設計方案,從而使語文課堂充滿科學性。

三、推敲詞句,品味語言

推敲文章的'語言,領會語言背後的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關鍵一環。因爲語言是組織文章的重要因素,是表現文章情感的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只有懂得欣賞文章語言的魅力,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那麼,教師應通過什麼方法去引導學生體會語言呢?我們知道詞語的內涵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必須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把握,因此,要想能夠準確體味字詞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就必須先領會字詞所在句子的含義,更深入地說即是要先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那麼,如何去體會呢?首先,學會讀。我們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有讀的多了,才能正確把握語句在文章中的內涵,領會其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其次,定位,即定位詞句的類型。通常來說,詞句有以下幾種類型:通過修辭手法來表達含義;通過詞語的色彩來表達情感;通過具體的動詞修飾來體現思想。要想真正去體味詞句的含義,就要通過詞句的類型來識別定位,找到分析詞句的切入點。

四、在語文教學中及時滲透作文訓練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運用,即學生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積累,能夠運用語文知識,提高實踐操作能力。作文訓練就是運用語文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但語文能力的提升並不是靠上一兩節作文課就能實現的,還要靠平時語文課堂的訓練。國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文章都是經典的範文,不僅在思想情感上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在寫作技巧、表達方式上都是學生學習的良好範例。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把作文訓練及時滲透進去,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使其能夠爲自己所用,進而提高自身寫作能力。

總之,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廣大語文教師應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不斷探索和改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新課改高中英語教學論文 篇七

新課改高中英語教學論文

新課改下高中英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作者/周靜

摘 要:在新課程的要求下,高中英語需要深入的改革,教師應領會新課改的精神,並對高中英語進行深刻的探索,整合教學資源,探索如何加強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新課改;教學實踐;教學方法

隨着社會發展,教學理念正在不斷地更新着。在時代潮流下,高中英語教師應該摒棄老舊的教學模式,學習外語教學的新理念,轉變教師對於學生以及教材的觀念,新課改要求英語教師打破以往墨守成規的教學方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針對高中英語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做出的幾點意見:

一、透徹分析改革的目的

國家之所以對教育進行改革,其目的就是爲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究出更好的教育制度。以往,陳舊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實踐能力很弱,卻有很強的應試能力。因此,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學生實踐活動的重視是非常重要的,要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而不是單一的爲了應付考試而學習。當前,時代的高速發展要求人才具有創新精神,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新課改下高中英語教學的實踐

1.成立教學小組

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下,需要教師有一個良好的教學方法,好的教學方法是成功教學的一半。因此,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就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之間可以成立教學小組,小組與小組相互學習,互相探討各自的教學經驗,以探索出更能調動學生求知慾的學習方法。

在進行小組教學方法探索的過程中,教師應以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自行思考,從以往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爲主動地探究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方法產生的問題進行總結,並在小組教學方法研究時提出來,各個小組互相探討,以研究出更好的。方法。

2.成立學習小組

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面對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情況,班裏應成立學習小組,互相學習。各個小組人數不易太多,否則並不能達到學生共同提高的目的,若小組人數過少,則不能進行互相探討,也無法良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爲教師,應適當地安排小組人數,讓其一方面支持小組的探究活動,另一方面也能夠達到學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若在學習時發現問題,教師應以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組內討論,利用組內探討的方式來解決發現的問題,若學生並不能良好地解決問題,教師則應該幫助學生解決,這種小組學習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慾望,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3.狠抓薄弱環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發現學生的薄弱環節,()而學生自己也常常會感覺到自己在某一方面存在薄弱,在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針對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利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提升能力,狠抓薄弱環節。

學生在一方面的缺陷會影響其整體成績,這就要求教師利用正確的方法來彌補學生的不足。例如,聽力是英語中頗爲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這往往會成爲學生學習英語時的薄弱環節,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天按時練習聽力,用循序漸進的方法來達到效果。或者邊聽邊寫,好的聽寫練習能夠起到更良好的效果。有的學生存在着詞彙量匱乏的缺點,詞彙是學習英語的基礎,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利用組內聽寫的方法考察學生的詞彙量,然後針對學生的整體水平進行訓練。

三、在實踐中發現問題

1.積極發現實踐中的問題並及時解決

要發現問題,就需要用實踐,所以重要的不是有沒有問題,而是是否可以發現問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學就是對教師的考察和測試,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難免會出現林林總總的問題,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教師應及時找到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

一些教師常常會在上課時面對這種情況:並不能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好奇心。雖然國家頒佈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但學生還並沒有適應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生在課堂中也很難配合教師。另外也會有這種情況發生:教師的教學方法並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或者是分組學習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些問題都需要積極面對,經過總結和探討,採取恰當的方式及時解決。

2.深入探究並及時改進教學方法

學生要學會自主探究學習,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的正確引導能夠使學生擁有良好的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而如何正確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是新的教育制度下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教師與學生的合作與交流,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還能夠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感情,讓教師能夠更爲深入地瞭解學生,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這樣,學生就會敢於評價教師,對於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的不足予以指出。教師則可以利用學生的評價來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加強對於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的探究。

四、新課改背景下英語教學模式的探索

1.高中英語教學要真正體現出新的教學理念

在新課程英語教學改革的背景下,要求高中英語教學要堅持“以人爲本,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新課改要求教師除了要重視對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意外,還要關注學生的整體素質,要改變學生的學方式,讓學生學會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培養其實踐能力。

以往,傳統的教學只強調對英語知識的培養,而忽略了學生的其他素質。因此新課改要求學生是教學的主題,要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獲得積極的人生觀。“以人爲本,全面發展”的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獲得有效的學習效率、良好的生活習慣,並發展學生的各項素質,做到全面發展。

2.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以完成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調整自身的教學觀念,加強自身對於教育心理學等知識的學習。應正確理解教材,處理好自己與其他教學資源的關係,以正確的方式取捨教材。英語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英語知識和技能,還應該引導學生如何做人,要讓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新課程要求高中英語更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的開發,因此,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技能,還應該教給他們自主學習、自主探討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優化教學過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用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方式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應轉變觀念,摒棄老舊的以教師爲主的教學觀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主體,利用多種方法爲學生服務,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新課改的成功。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的探索要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爲主,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所在。

總而言之,培養當代學生的自學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對學生來講,語言學習必然存在着困難,因此,教師更應該探索出合適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讓學生擁有自我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並擁有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參考文獻:

[1]劉道義。中國小英語教育發展進程中的問題和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

[2]李廣才。對農村國中英語教育的思考[J].華章,2009(2)。

[3]沐正芳。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

[4]範偉。實施新課程國小生英語學習評價實驗研究的思考與建議[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5)。

[5]劉道義。新高中英語教材教法的繼承與創新[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5)。

指導老師:劉慧

(作者單位 吉林師範大學)

地理新課改課題論文 篇八

地理新課改課題論文

地理課題論文 強化地理板書設計,有助於實施直觀教學

海南華僑中學地理組   吳九超

在新課改實踐中,強化板書設計,是實→←施中學地理課堂“有效教學”、進行直觀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

敞言“板書”,無外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專門在課堂黑板上標寫的“黑板字”;一是指爲教學內容而歸納構置的“板書設計”。本文主要談後者。

一堂高水平的課,往往能做到讓沒聽課的人也能從板書設計中瞭解到教者的實力,得到啓迪。字寫得怎麼樣,板書整體佈局如何,完全可以從中窺探到教者的教學基本功和思維能力。

因而,板書設計是教師組織課堂形象、直觀教學的必要手段,教學內容是什麼,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落實了那些地理知識,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都可在板書中一一得以體現。

從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板書設計應遵循下列原則:

一、板書設計應力求簡單精練,要言不繁。板書對完成課堂教學起着重要的輔助作用。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依據。地理教材信息量大、圖片詳盡,不可能也不必要全盤照搬到黑板或屏幕上,這就要求教者對教材進行高度提煉,用最簡潔的文字或符號概括教材最本質的內容,力求條清屢析,簡明扼要,讓學生一目瞭然上課的重點、難點。

二、板書設計應根據學科特點而定。地理雖然是門“副”科,但同樣具有其他學科將知識教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和能力培養相結合的特徵。地理教材中縱橫交錯的“知識網”,不乏有抽象的概念等,往往讓人有瑣碎之感。這就要求教者必須具備駕馭教材的能力,精心設計板書。從而有效引導學生掌握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邏輯關係,使學生覺得綱舉目張,條理分明。

三、板書設計須講究直觀性原則。在新課程實施中,直觀教學是最常見、最實效的教學手段之一。板書重在讓學生“看”懂,發揮視覺功能,過目不忘,這樣既能使形象直接進入大腦,又能有效的激活大腦,使學生更加聰明,何樂而不爲?

那究竟如何進行板書設計呢?這恐怕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不外抓住以下幾點實施:

1、深鑽教材,理清層次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依據和準繩,層次分明的知識體系是諄諄善教的保證。如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的第一節《中國的地形》一課,課標要求2課時授完。而第一課時中“地勢西高東低”是關鍵,講課時應根據“地勢”這一術語的。抽象性和學生的心理特點,把“地勢”劃分爲“概念”、“特點”、“形狀”和“作用”四個層次進行教授。做到讓學生心裏有“綱”,便於識記。

2、抓住“兩突”,重點設計(本網網 )

“兩突”是指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避免撿了芝麻丟西瓜。又如《中國的地形》一課,我們大可必在“地勢”已劃分爲四個層次闡述的基礎上,將“地勢西高東低”和“呈三級階梯狀分佈”列爲重點講述,重點板書;其中“呈三級階梯狀分佈”又可作爲難點突破。這樣有的放矢的教學,猶如好鋼用在刀刃上,效果明顯。

3、針對學生,有的放矢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的一種雙邊活動。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這一主體。學生的吸收能力和素質狀況,是決定板書簡繁取捨的重要因素。又像《中國的地形》一課,對於“山脈縱橫交錯”部分衆多山名的講述,如一般的山脈我們只要引領學生在課本插圖上用符號標記出來明白即可,避免了板書的煩瑣。

4、作好小結,力求完整

課堂教學小結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結果。恰到好處的小結,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再以《中國的地形》一課爲例,在綜合學習“地勢的特點”、“山脈縱橫分佈”和“地形類型多樣”內容之後,最後以中國地形特點爲“地勢西高東低,地形複雜多樣”作爲全課小結。至此,黑板上便留下了完整、清晰的板書設計(附後)。

在新課改中,好的板書設計應匠心獨運,不落俗套。它既能提綱挈領起着輔助落實“雙基”和三維目標的示現作用,也能便於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輕鬆接受上地理知識的薰陶,更是不失實施地理課堂“有效教學”、進行直觀教學的重要途徑。

第一節 中國的地形

新課改體育教學論文 篇九

新課改體育教學論文

新課改體育教學論文

摘 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提出了這樣的教學理念: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以學生髮展爲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要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關鍵詞:新課改;體育教學;教學方法

新課標下體育教學要求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向我們體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爲體育教師,應認真學習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堅持以人爲本,以促進健康爲目的,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加大課程內容選擇與教學靈活性,實現由教師爲中心向以學生爲主的轉變,改變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的狀況,讓每一名學生從體育學習中受益。如何將體育課程標準落實到實處,使新課程標準的思想理念及本質內涵真正貫徹到體育教學實踐中。作爲一名中學體育教師,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和新課程的要求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中對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提出了以下要求: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年齡性別特徵;運動形式活潑,能激發學習興趣;具有健身性、知識性和科學性;對增強體能、增進健康有較強的實效性;簡單易於掌握。這樣體育教師對教學內容有了自主選擇的空間,同時也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學校場地器材情況對教材進行認真研究加工,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符合國中學生的身體、心理特點,同時教師要多瞭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喜歡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也可以把本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到課堂中,從而形成校園特色活動,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興趣,又可以高效完成教學目標。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

多年來流行着“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的說法,究其原因,不外乎是“體育課內容陳舊而枯燥”“體育課上自主活動時間少缺乏激情”,還有缺少個性發展、統一僵化的教學程序和教學模式等,與學生在社會上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充滿激情色彩的體育形成極大的反差。良好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持旺盛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儘量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給學生留出自主練習的時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練習項目,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練習的趣味性和娛樂性,不斷變化練習方式,使學生的練習不再枯燥無味,組織一些小組協作比賽,培養學生的競爭精神,使學生在激烈的比賽中,運用自己的技術技能、智慧和毅力去戰勝自我、戰勝對手,品嚐成功的喜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

三、轉變觀念,以學生髮展爲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家第斯多德曾經說:“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教師“教”是爲了學生的“學”,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做體育課堂教學的引導者,“不要一味地命令學生怎樣去做,而應該引導學生融入課堂自主學習”。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民主。新課程把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放在重要的地位,真正體現“以生爲本”的教學思想,注重學生髮展的差異性、持續性。國中學生由於身心發育、年齡、家庭遺傳等的差異,學生個體身體素質差異很大,而傳統體育強調統一,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標準,統一的上課,造成對一部分學生身心的較大損害,而新課程則強調在教材允許的範圍內,積極爲學生創造條件,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可以完全成爲體育課的主人,這樣不僅僅能調動他們去創新、去實踐,還能讓他們品嚐到成功的喜悅,體會到體育課的甘甜,使其終身受益,調動其積極性,從而保證絕大多數學生能完成課程學習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以滿足自我發展的需要。

四、師生共同融入體育活動中,提高體育教學高效性

傳統的體育理論認爲師生之間是命令與服從,教師神情嚴肅,不容置疑,這樣學生言聽計從,根本就談不上快樂而言。我認爲體育教學是雙向雙邊師生共同完成的一項複雜活動。體育教師掌握着教學的方向、進度和內容。在體育課中學生們即使有了輕鬆愉快的。音樂和豐富有趣的遊戲,教師不參與活動,只是讓學生活動,這樣的遊戲毫無生機,學生玩一會兒就毫無興趣,只有師生融入一起,在教師的指導下一起遊戲,纔會帶動課堂氣氛,更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因此,師生共同參與活動是學生快樂體育的橋樑。

五、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係,形成積極的課堂環境

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育成功的基礎,而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師生關係,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很多教師始終認爲學生只是“學”的主體,而自己則是“教”的主體,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訂者和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絕對的權威者。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學生是教學主體,教師學生應該是平等的關係,在人際交往中,教師要學會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理解學生,要主動接近學生,設身處地地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體驗他們的內心感受,善於轉變角色,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處理問題,拉近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只有這樣才能使師生關係變得更加融洽,才能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作爲一名體育教師,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反思,大膽創新,緊緊圍繞促進學生身心、社會適應和素質等方面的發展需要改進體育教學方式。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我們體育教師要改變觀念、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運用新的有用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從而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我相信,只要我們通過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將新課程改革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劉利鋒,阮利民。對體育創新教育課程方案的幾點建議[J].瀋陽體育學院學報,(05)。

[2]陳海玲。新課標下體育教學的一些探索[J].考試周刊,(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