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城市街道環境設計的現狀與發展論文(精品多篇)

城市街道環境設計的現狀與發展論文(精品多篇)

城市居住區環境設計現狀反思論文 篇一

城市居住區環境設計現狀反思論文

摘要:城市居住區環境設計應當儘量實現人本化,以居住者的實際居住需要爲最終標準,才能實現居住環境設計的本來目的。但是在時下多種多樣的居住環境設計中,追求奢華、高檔的過度化設計普遍蔓延,美觀、實用、能夠給予居住者人文體驗、有一定存世價值的設計卻並不多見。

關鍵詞:城市居住區;環境設計;過度化

城市居住區環境設計,一直是城市規劃、居住區規劃中高端區位的設計,作爲優質居住環境所追求的一項極爲重要的指標。是建築發展商極爲重視的一項投資,其設計的多元化和巨量的建設投資,有效提升了城市居住環境的改觀。但是發展到今天,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居住環境設計越做越精緻,越做越豪華,甚至出現了園林式設計,可謂極盡奢華鋪張之能事,導致過度設計現象、刻意設計現象、對人文體驗的忽視等種種不良現象,而真正的生態、人文、美觀、實用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卻落寞無聲,難以在市場中立一席之地,讓人不禁感嘆時下設計者的才智與靈感不復存在。

一、城市居住區環境設計現狀

隨着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居住環境設計成爲了普通居民越來越關注的問題,相應的導致城市規劃者、開發商、建築商等等都絞盡腦汁想達到一種完美的效果,能夠讓居民享受高端的居住環境。但是,這種過分的追求導致居住環境設計越來越背離人們的實際需要,變得更奢華、更可以、更不自然和更無用。但是人們也限於個人素養、攀比心理、盲目追求等因素,對此被動的接受,甚至成爲了背後的推手,促使這種過分設計現象越來越蔓延。

二、城市居住環境設計理念悖論

1、美觀設計和奢華設計的矛盾

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開放程度的加深,人們的心理變得越來越浮躁,物質的追求衝昏了人們的頭腦,對於物質要求的標準只能以金錢來衡量,即越貴越好,導致大量的商人以此爲最佳商機,華而不實的商品大量衍生,這種現象在城市居住環境設計領域也是愈演愈烈,各類沒有實用價值,只有昂貴標籤的設計出現在各個居住區,美觀設計變成了奢華設計,人們都以貴爲美。

2、人文設計和僞文化設計的矛盾

任何地方都有因爲長期的自然生活形成的建築文化、城市文化和生態文化,而時下的城市居住環境設計,大破大立、大拆大建,很難保留原有的地域文化元素,形成了一元化、相似度極高的環境設計。而原生態的文化元素被消滅殆盡,甚至有異域文化的主題元素爲迎合人們高大上的胃口逐步引入,佔領了一些居住區,讓人猛以爲突然來到了異域他國。但這些僞文化的主題設計可能因爲一時新鮮迎來人們的瘋狂熱捧,但長期的大範圍的對本土文化的忽視,傷害的其實是本土文明本身,傷害的其實的居住者本身的人文素養,甚至遺患歷史。可能會失去一個地區、民族自身的文明,會有大量不倫不類的文化現象出現。

3、自然生態設計和刻板設計的矛盾

城市居住環境設計的基本目的是形成一個適宜人們居住、能夠讓人們最大限度體驗到自然美的環境,但是當前的設計理念卻畸形地走上了刻板化、呆滯化設計的死路。假山死水遍地開花,各種硬化設施不斷侵蝕自然居住環境,導致人們連見到一點點自然生長的草地都要歡喜半天,因爲他們平時見不到。不斷擴大的硬化面積也導致城市內澇等一系列後遺症多發。很多刻板設計成爲了絲毫沒有使用價值的廢品。曾經有一個在公園設計通行道路的故事,設計者先是在公園裏種上草,然後放任人們在草地上行走,最後根據人們的行進軌跡設計了通行道路,不用想,這樣的道路肯定是極爲便利和美觀的。但我們目前的公園、小區通行道路都是根據設計師在辦公室立畫的圖形依樣而成,導致人們不得不面對拐彎抹角的道路,出現了大量的不走通行倒、翻圍欄、踏草地的現象,是因爲人們的素質實在太差嗎?不盡然,有時候也的確是太不方便。

三、城市居住環境設計的思考

真正有價值、有魅力的設計,應該是持久的、人文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設計,也是踐行了本土文明、體現本地文化元素的設計,而不是以獵奇、刻意造作、盲目崇洋媚外的心理以及迎合的心態進行設計。我們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各地各組文化文明豐富多彩,城市居住環境設計要儘量多的採用這些元素,符合我們個人居住的實際、我們個人的文化繼承纔是真正的好設計。而在城市規劃設計方面,也要秉持本土文明的理念,特別是在自然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方面多做文章,應當大力弘揚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生態自然設計理念、人本位設計理念,實現有歷史傳承價值的設計。

四、城市居住環境設計的出路

城市居住環境設計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並非一人一力可以完成,這種理念要首先得到廣泛的宣傳,得到普遍的理解和接受,才能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共識,才能形成從政策設計、區域規劃、具體實踐一系列環節上的自覺,才能改變目前這種城市居住環境設計上的畸形亂象。

1、美觀設計要遵循東方審美情趣

中華文化歷來講究美,畢加索曾經對一位到訪的中國藝人說,你們爲什麼要跑到外國來學習藝術,你們的中國元素纔是世界上最美、最藝術的。所以我們的城市居住環境要注重從中國本土文化中吸收、傳承美觀的設計形式,把傳統的東方審美情趣延續下來,這纔是最有出路也最能形成歷史價值的設計。

2、人文設計要講究中華傳統文化傳承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廣闊的地域範圍養育了多民族的兒女也造就形成了多形態的地方文化,保留原有的地域文化元素,把這些文化元素儘可能多的運用到當下的城市居住環境設計中不失爲一種明智之舉。我們不必費心要大開腦洞的神思,也不必捨近求遠的追求異域風格,更不必荒誕不經要找到一種怪異的形式,只要多加發現,就會發現我們祖先創造的神奇的文明所能產生的流光溢彩。

3、自然生態設計要充分考慮環境可持續

一個適宜人們居住、能夠讓人們最大限度體驗到自然美的環境是再適當不過的居住場所,我們不必標新立異,也不必費力不討好,生活就要有更多有生命的元素存在。當每個人的居住環境中都充滿了生命的氣息,我們就會愛上生活。同樣是修建一條草地通道,大可不必要用水泥把道路封死,鋪一條鵝卵石通道,讓小草在石縫中自由生長,踩在青草露水的小石徑上是一種多麼愜意的享受。能不硬化的地方都儘量用綠化帶來替代,不是能夠讓城市更多一點綠色。讓城市居住環境儘可能多的利用自然地理,減少一些大拆大建的浪費不是更科學。儘可能地不要建造人工湖、人工山,而儘量保留那些被填埋的溪流河溝不是能更多地保留我們以前的記憶。最近有一則新聞,報道的是日本的排水溝內有大量的鯉魚自由生活,報道者要反映的是人家環境治理的良好成果,但我注意到那些水溝邊常年積累形成的青苔和那些年代久遠的青石板,沒有一個良好的保護理念,就目前我們城市建造的這種做法,我想這些青苔早已不知被填埋在那座大樓之下。

五、結語

只有實現居住者人本需要的居住區環境設計纔是真正的優秀設計,而除此之外的一切過於奢華、過度的設計都是畫蛇添足。而作爲普通公衆,也要在提升個人素養的同時,對與城市居住環境設計有一個理性的選擇,而不要被炒作俘虜,成爲助推過度設計、無用設計的背後力量。

參考文獻

[1]張謙。現代景觀設計中的變通之道——古爲今用、西爲中用,安徽農業科學,10期。

[2]林雪源。關於當代公共性藝術中環境雕塑的思考,重慶大學,.

[3]張離可。住區環境設計中的居住氛圍營造,重慶大學,.

我國建築節能現狀與發展論文 篇二

我國建築節能現狀與發展論文

1.我國建築節能現狀

建築節能工作隨着經濟的發展開始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尤其是快速發展的經濟給建築能源消耗帶來的巨大壓力更是讓人們意識到節能的重要性。建築消耗在總能源消耗中佔據的比重加大,甚至發展爲三大能耗之一。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在未來城市發展中,建築節能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關鍵點。建築行業高能耗給人們帶來了不少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嚴重威脅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品質。根據數據額顯示,我國絕大部分新建築都是高能耗建築,其中所採用的節能技術十分有限的。國外的建築節能技術遠比我國發達得多,我國各項指標都未能達到節能要求。我國建築面積排在前列,但是在採暖、供水、製冷等環節卻存在大量消耗,建築節能工作可以說刻不容緩。事實上導致我國建築節能發展滯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初期高額投資、開發商的利潤空間、節能環保意識、節能技術落後以及政策法規的缺失等。

2.建築節能的發展趨勢

建築的發展將推動我國環境事業上升一個階梯,國人的大力推崇也將進一步推動建築節能的完善和不斷創新。任何一件事物的發展必然是在曲折中前進的,節能建築的發展也遭遇了不少國人的誤解。在強調可持續發展的這種長期關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建築工程所帶來的能源消耗,資金費用和生態破壞等問題成爲了業內所關注的焦點。政府和社會的各界人士開始重新思考建築行業的未來的發展模式和前景。總的看來,我國建築節能在未來發展具有以下幾個發展趨勢。

2.1未來建築的節能

在未來,節能建築將從內至外做到“節能”這一點,在建築的外形上設計者們不斷向着節能環保發展,充分地利用大自然的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資源包括了不可耗盡的資源與可耗盡資源。節能建築的推行實則是對資源的一個有序利用,在維護生態平衡、造福人類的同時推動經濟的發展。節能建築不再是孤立的存在物,而成爲了能源的轉換場所。節能建築在行業內作爲提倡生態保護的新思路,應該大力提倡。以前,國內利用自然環境換取大量的資金財富,並企圖以個人的意志改變自然,這些舉動導致中國的各大城市霧霾四起,四季溫度紊亂,環境極度惡化。立足長遠的發展,節能建築的推行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減輕生態環境的惡化,而且還能夠改善居民的生存環境。節能建築羣體不同於傳統建築,節能建築更多地考慮獨立的長遠發展。設計師們在建築的設計環節、施工環節都融入了節能環保的概念。節能建築在減輕城市負荷方面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未來的節能建築往逐漸向着智能環保方向發展。科學合理的建築結構除了具有較高觀賞價值之外,同時還是調節微氣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未來,節能建築的外層必須要能保障室內的氣溫,而且是無污染無公害的建築材料。可惜的'是,新能源已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新能源結合高新技術爲節能建築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2保護環境

環境保護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城市化進程加快,臭氧層破壞加劇,全球氣候陷入困境。由於我國號召大力發展經濟,導致近年來生態環境問題逐漸突出,大自然對於人類無節制的開發,利用,消耗資源產生了極大地負反應。在保護環境問題上,各行各業都積極採取措施,建築行業則喊出“節能建築”口號走在環保的前沿。電能的消耗在建築內佔據很大比例,降低電能消耗也是緩解環境壓力的有效方法。隨着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人均消耗也在逐漸提高,由此產生的廢棄物給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在全球倡導保護環境的形勢下,這種現象顯然嚴重背離人們的初衷。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節能建築的必然性,相關工作者需要克服節能建築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困難。建築工作者還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從內至外地打造節能建築,爲人們營造最適宜居住的環境。建築節能關係到人類的生存發展空間,也關係到社會國家的發展前景。在發展建築的過程中由於人類的無節制開發和利用有限資源,導致嚴峻的環境問題。在降低消耗,推行節能型建築的時相關人員需要兼顧實用與節能,探索低碳環保的建築發展模式。從這個方面出發,節能建築在行業內作爲提倡生態保護的新思路,應該大力提倡。建築是繼承與構建城市的主體,未來城市發展將會與建築緊密結合。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先進的節能環保文化也滲透到社會中的方方面面,人們對建築節能將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觀念的轉化也會大大推動建築節能工作。無論如何我國未來建築必然會走向節能環保,建築節能是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這是我國建築行業的一次挑戰,更是一個建築轉型的大好機會。

3.結論

建築節能工作任重而道遠,尤其是在經濟迅速發展以及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逐漸提高的同時,建築節能肩負着重要責任。爲了貫徹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建築的節能工作毫無疑問的將成爲我們工作的重心。建築節能是整個生態環境的要求,也是健康生活的必然趨勢。我們要抓好相關工作,落實和推廣各項建築節能的技術。建築的節能離不開人們的大力支持,因此做好宣傳工作,喚醒人們的節能意識是建築節能得以前進的基礎。我們始終堅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建築節能必然會走上一個新舞臺,爲人們帶來不一樣的生活體驗。

作者:田亞軍 單位:江蘇省盱眙中等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1]張博,尚少文。建築能源審計中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意義[J].節能,(05).

[2]鄢曉非,周建亮。基於LCA理論的建築能耗及碳排放模型構建[J].四川建築科學研究,(06).

[3]張晶。建築節能工程的系統分析及設計方法研究[J].山西建築,2015(22).

[4]李陽。新技術新材料在建築施工中的應用分析[J].中外建築,2015(06).

美術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論文 篇三

美術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論文

一、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的現狀

我國幅員遼闊,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也很豐富。這些文化在當地特定的宗教、政治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悠久而穩定的形態。少數民族的文化和他們的歷史緊緊相依,文化是少數民族存在的證明,文化的流失就會導致少數民族的沒落。在少數民族地區,獨具人文特質的美術教育需要順應這一現狀。

一方面,隨着我國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步伐的加快,政府對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投入逐步加大。少數民族地區美術教育作爲保留和發揚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環,也得到了國家前所未有的重視,迎來了弘揚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春天。以四川藏羌民族地區爲例,其在受到汶川大地震的破壞後,引起了全國的廣泛關注。除了對於重建家園的物質建設的關心外,人們還關注當地藏羌民族精神家園的建設。另一方面,隨着現代化發展和全球一體化的進一步深入,國際文化不斷衝擊着國人。我國傳統民間藝術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少數民族地區的年輕人急於“走出去”,使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和民族文化多樣性面臨着無人繼承的威脅。這種“斷層”的尷尬困擾着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肩負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的雙重重任。如何在機遇與挑戰面前不斷推進我國民族文化研究各項工作的開展,成爲了一項艱鉅的課題。顯然,借力國家扶持政策和自身豐富資源,不斷開拓創新,努力發揮高校教育、科研優勢是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發展的不二選擇。

二、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走特色發展之路的必然性

1、是實現高等教育多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我國高校的教育質量評估體系中,特色辦學指標是一項佔有重要比重的參照指標。特色辦學是指教育要結合自身所處區域、自身具有的學科優勢進行自身辦學定位。這是高校發展教育和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核心資本。隨着我國經濟社會對全面人才需求的進一步迫切,高校教育多元化發展顯得尤爲重要。以特色辦學爲導向,實現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增加當地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是少數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之一。

2、是發揮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優勢的必然選擇

少數民族地區的高等教育充分發揮自身文化資源優勢開展美術教學,既有助於繼承和發展少數民族知識體系,又有助於弘揚少數民族優秀的文化精神。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擁有着寶貴而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優勢。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的高校一般都具有民族文獻資料庫、民族民俗博物館、民族文化研究機構,這些設施都是高校美術教育的優勢物質資源。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的。高校地理位置處於少數民族文化、社交都極具民族特質的地區,學生可以在這個民族網絡裏得到豐富的民族文化薰陶,這是其他地區不可能具備的環境條件。發揮學科資源和區域民族美術資源優勢是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走特色發展之路的有力保障。

3、是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必然選擇

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綜合背景下,我國開始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關注度。5月,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有97項屬於工藝美術類,佔名錄總數的18.7%。黨的十六大更是提出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要求,肯定了民族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傳統工藝美術作爲民族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是文化產業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國具有豐富的民族傳統工藝美術資源,如玉器、漆器、陶瓷、金銀銅器、竹木器、民間剪紙、木版畫、染織、民族民間雕塑和民族建築等等。它們蘊含着偉大祖先的聰明才智,在漫長的歷史中已經形成了以手工勞動爲主導的傳統行業。但是,現如今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停滯不前,傳統工藝美術教育被邊緣化甚至被遺棄,這需要高校加強對傳統工藝相關學科的重視。加強對高校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爲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源源動力成爲一個艱鉅的任務。

三、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走特色發展之路的措施

1、將民族文化引入課堂

我國擁有斑斕的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地區聚集了大量的風俗各異、擁有獨特藝術的民族,我們不妨將少數民族的特色藝術形式借鑑到課堂上來,教授學生具有地域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當然,此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高校要想發展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美術教育,就必須深入民間,根植於實踐。比如藏族有所謂的唐卡藝術,彝族的銀器也相當漂亮,高校可以圍繞這些藝術形式,用學理的眼光、教育的手段向學生分析這些藝術形式。必要時候,還應該邀請民間藝人到課堂上教授知識。筆者認爲,學校應該綜合傳統美術教育課程和少數民族藝術,形成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美術課程,並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開設特色課程,比如民族藝術鑑賞課。這類課程程序簡單,每堂課教師都會向學生展現一門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然後和學生一起運用美術的理論去分析和欣賞。這種方式可以很有效的將民族文化引入到課堂上去,通過潛移默化的過程,培養學生們對民族文化、藝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久而久之,高校也會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方式以及特色化的專業。

2、提高教師素質,改變教學模式

與其他普通高校相比,少數民族特色化美術教育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要求更高。因爲要教授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那麼僅僅是畢業於普通美術院校的教師就難以滿足這一條件。這就需要高校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可以讓教師到地方公益美術機構實踐學習,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深入瞭解少數民族藝術。而在教學方面教師也應該採取課堂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演示教學法。最重要的是,學校應該開展實踐課,帶領學生定期到民間“採風”,通過這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深入到少數民族藝術誕生的搖籃裏,與民族藝術“親密接觸”。

3、實現美術教育創作成果的商品化

少數民族聚居區域一般都有着得天獨厚的旅遊條件,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應該依託這一條件,將高校美術教育與之結合,形成良性的互動。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筆者認爲,這就要通過美術商品化來實現,而且是有特色的民族美術商品化。學校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反映少數民族風情、藝術的美術作品創作中,題材以少數民族的文化爲主,但藝術手法卻是屬於美術的,學生在創作完成後,可以到旅遊區出售,比如組織一些“創意集市”這樣的活動。既讓學生親身參與到了美術創作的實踐中,也繁榮了當地的旅遊文化,甚至會形成一道具有特色的風景線。

四、結語

發展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高校美術教育,既是爲社會培養更多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傳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堅實保障,還是發展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的有力推手。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是我國當前高校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充分利用少數民族物質與文化資源,改善現有教育資源現狀,將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作爲核心教育目標,不斷推進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必將迎來我國民族文化繁榮的新高潮。

橋樑景觀設計現狀與發展論文 篇四

2.1高度重視橋樑美學和景觀設計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後,國內外的城市橋樑得到空前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景觀橋樑的藝術設計,並將景觀橋樑的發展與城市環境保護相結合,使橋樑建設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從而達到人文景觀與環境景觀的完美結合。景觀橋樑的建成將變成所在城市的地標性建築,連接江河湖海的`重要紐帶[3]。

2.2引進國外橋樑景觀設計新理念

我國在橋樑景觀設計方面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因此要虛心接受和學習國外橋樑景觀設計的先進理念和新興技術以及研究成果。例如,國外橋樑景觀設計專家指出,景觀橋樑的建設不應僅考慮外觀設計,也不應只注重橋樑功能而忽視它的外在美,要集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於一身,綜合考慮景觀橋樑的整體價值,即橋樑最終應由功能和外觀共同決定其形式,將結構力學與美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更加完美的景觀橋樑形體。

2.3橋樑景觀設計者會越來越多

隨着城市景觀橋樑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政府對景觀橋樑的建設投入會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將從事景觀橋樑的建設工作。科研院所和高校也會加大有關橋樑景觀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模,加強橋樑景觀設計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從高校畢業後的學生將會成爲主要的專業人才輸出形式,因此,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事橋樑景觀設計工作。

2.4橋樑夜景觀設計會越來越成熟

當人們在茶餘飯後進行散步時,會觀賞到景觀橋樑的夜景如此之美,同時也會疑惑:爲什麼橋樑夜景觀和普通的橋樑交通照明有天壤之別呢?其實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前者將橋樑交通照明與橋樑藝術進行有機結合,它是根據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而發生改變的,從而對城市景觀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有了更高的要求。

2.5新技術新材料的廣泛應用

新興技術和材料的應用將帶動整個橋樑景觀設計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將會更加廣泛的應用於橋樑建築工程之中,特別是新材料在橋樑建築中的應用,必然會促進我國橋樑景觀建築設計行業的快速發展。

3結束語

隨着社會的發展,橋樑景觀的設計越來越成熟。很多景觀設計者積極繼承前人的優秀設計理念,吸收優秀設計產品,不斷融合當代文化,與當今社會發展大趨勢相融合,表現的更加有內涵。隨着新材料的不斷涌出,橋樑景觀設計行業得到了更大的進步,綜合品質的提高,必然會推動整個橋樑景觀設計行業的大發展。

參考文獻:

[1]穆祥純。我國城市橋樑景觀設計的現狀與發展[J].城市道橋與防洪,(1):1-5+15.

[2]萬敏。我國橋樑景觀設計的現狀與發展[J].橋樑建設,(6):66-68

[3]張謝東,魏明華,胡志堅。基於AHP多層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橋樑景觀評價[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12):74-78.

橋樑景觀設計現狀與發展論文 篇五

1.1沒有足夠重視橋樑景觀設計工作

橋樑景觀設計工作還處於發展中的階段。大多數人存在一些誤區,認爲較有影響力的橋樑景觀建築僅僅是橋樑結構工程師們的功勞,而非設計者和施工者的傑作,因此設計者對橋樑景觀的設計工作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這種認識是極端錯誤的,每一座景觀橋樑的成功修建都離不開所有參與者們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所有人的團結協作和共同的智慧創作才能造就一座完美景觀橋樑的落成。因此應當轉變不重視景觀橋樑設計工作的態度,將設計工作進行到底,落到實處[1]。

1.2橋樑景觀設計欠缺整體考慮

許多人認爲景觀橋樑的修建僅僅是將一些裝飾物添加到橋樑之中,是建築完工之後的後期製作,與之前的橋樑設計毫無關聯,這是建築設計中的一大誤區。所有的建築作品的完成都應該是渾然一體的,所有的建築環節都是相互聯繫、相輔相成的。因此,不能脫離景觀橋樑的整體建築風格和方案去單獨探討某一環節的設計,這樣會使整個景觀橋樑的建築不和諧,極易產生違和感,應當在方案設計階段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和各個環節的相互銜接與融合。

1.3橋樑景觀設計的研究與應用不足[2]

由於橋樑景觀設計行業在近幾年才逐漸發展起來,現在還處於發展中階段,許多技術和設計方案並不完善。對橋樑景觀設計的研究和應用不足,使得一些設計技術不能靈活和廣泛的應用於各個領域。這對景觀橋樑設計者們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和要求,更是給予殷切厚望。

1.4建築工程學與藝術融合程度有待提高

隨着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對於景觀橋樑的建築外觀也更加重視。設計者們不應該僅僅注重景觀橋樑的實用價值,而忽略它的觀賞價值。例如,許多景觀橋樑的照明設計大多僅限於考慮它的照明功能,只追求實用價值,橋樑全部照亮就達到目的。完全沒有考慮它的藝術設計價值,這樣會使景觀橋樑的藝術性大打折扣,缺乏景觀橋樑的藝術表達和其自身魅力,以及充分表達橋樑空間和時間的延伸。

環境監測現狀與發展對策論文 篇六

2.1創新環境監測技術

科學技術日漸成熟,廣泛應用到環境監測工作並且促使各級監測部門展開具體監測工作時積極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新方式。其中,設備創新作爲監測技術的主要內容,現階段國內所運用的設備相對老舊,主要是中小型生產企業的中低檔監測儀器。藉助於技術創新來延長設備使用壽命,針對大中型設備實施開放性共享制度,在增強設備使用效率的同時控制和減少製造費用,從而實現使用性能和監測效果的提高。監測技術的方式創新則包括:實現動態性監測,及時掌握和整理各類污染物變化趨勢與動態。將遙感環境和地面環境監測有機融合,增強預警應急等監測能力。廣泛應用連續自動化技術和現場快速分析技術,加強生態檢測技術研究力度。比如:PIC技術,通過計算機、自動化、通信技術結合組成的現代化控制技術,將其應用到環境監測的河流水位等戶外作業;無線傳感器技術,集中應用於環境監測的網絡建設工作中,藉助於無線傳感器的。節點把數據及時傳輸至INTERNET網絡,及時彙總和儲存數據。

2.2完善環境監測的管理制度

嚴格根據環境監測相關管理要求執行,完善和創新環境監測制度,確保其符合及時傳輸、方法正確、數據精準等要求,全面反應污染源、環境變化趨勢和質量情況,進而準確預警各類突發事件。制定監測規範和標準,統一管理監測結構,增強監測數據有效性和真實性。執行垂直性監測制度,確保財政、人事等方面不會受到地方政府的約束,真正意義上實現環境監測的獨立。環境監測部門需要加大抽測與檢查力度,嚴厲處理環境監測工作中數據修改、謊報等弄虛作假行爲,積極鼓勵環境監測的技術創新,主動和地方環保政策或項目合作。

2.3建立國家級環境監測網絡

國家級環境監測網絡必須包括監測信息網絡(數據傳輸、數據報告、在線監測等)、環境管理監測網絡(縣、市、省、全國四級的監測網絡)、環境要素監測業務網絡(固體廢棄物、地下水、空氣、土壤、地表水等)。由於環境問題會涉及到交通、工業、事業性單位等行業,要求相關行業必須參與到監測工作內。比如加強和商檢、衛生防疫等部門的信息資源共享,有效節省人力物力,增強設備使用效率。通過構建監測網絡,促使環境監測工作朝向制度化、精確化、全面化發展,全面負擔其環境要素的經常性評價監測、測試技術的研究以及污染事件調查等,實時監測和了解環境實際質量情況,制定指導、協調、監督爲一體的工作規劃,更加全面的發現問題和隱患,爲污染治理、保障質量情況提供數據指導。

2.4提高環境監測團隊的專業水平

監測團隊專業水平直接影響着環境監測工作效果,高素質、高技能的工作團隊,能夠推動環境監測順利完成。針對監測站在職人員,必須結合實際監測需求定期給予業務技能的教育培訓,組織各種培訓活動,增強工作人員工作技能和職業素質。同時,不午安完善職業技能考覈制度,通過實際操作、問卷調查等方法考覈職工業務情況。對於考覈不合格的職工,及時督促和監督其進行相關技能學習和訓練,對於考覈優秀的職工給予一些物質獎勵和精神表揚,提高職工對工作的責任心和積極性,促使環境監測各項工作的平穩實施。

結語

綜上所述,環境監測所獲得數據信息是環境保護工作開展的基礎條件,並且爲環保計劃編制提供了指導依據。這要求監測部門和工作人員必須不斷改善環境監測方法與技術,克服工作的各種難題,爲實現環境保護、社會健康發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金柳勇,葉小芳,吳一文。我國環境監測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J].工程技術:文摘版,(6):00183-00183.

[2]劉健,宋威威。我國環境監測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J].環境與發展,29(6):175-175.

網絡時代廣播電視現狀與發展論文 篇七

網絡時代廣播電視現狀與發展論文

1、概述

進入21世紀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讓信息進入大爆炸時代,人們越來越關注網絡信息,使網絡成爲信息快速傳播的平臺,網絡媒體如雨後竹筍蓬勃發展。互聯網是在紙媒之後而崛起的一種新的媒體介質,這種隨着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而存在的媒體,不同於紙媒的地域限制和時間限制。紙媒是傳統媒體的代表,在信息技術發展的進程中,紙媒雖有其自身的優勢,但在時間的洪流中逐漸的終將被網絡的廣播電視所取代。在網絡時代電視廣播越媒體來越不受關注,在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下,各種軟件的開發更加有利於信息的傳遞這也就迫使廣播與電視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線。數字信號通過網絡傳輸,將數據傳送至任何想要到達的有網絡的地方,與傳統媒體有着很大的區別。傳統媒體在如此巨大的挑戰下,如果不能實施新的有效措施,其發展必將要收到限制,甚至被網絡信息而取代。廣播電視與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雖然不及網絡傳輸的迅速,但也比紙媒傳輸快速,有一定的可發揮其功能的發展空間。

2、廣播電視的現狀

2.1 舊時代廣播電視的發展。

廣播電視在20世紀是人們關心國家大事,瞭解世界形勢以及知曉新奇事物的主要來源途徑,曾一度被稱爲媒體傳播的新生代,但是,在最近些年網絡迅速席捲全球,信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直接將廣播電視擊垮。雖然,目前廣播電視仍然存在,除了出行車輛對廣播的需求還未衰減以外,電視也逐漸被網絡數字電視所取代,在人生的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更多的使用率。傳統的廣播電視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曾有其巔峯時期,在巔峯過後,必將是跌宕起伏的路程,在逐步發展成爲弱勢媒體的過程中,也相應的促進了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發展。

傳統的信息新聞傳播媒介,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它是一個高強度新聞的信息企業,它承載着很多年新聞的靈魂,而在多年運營的過程中,人們從來沒有把廣播電視當做是一種企業經營需要的宣傳手段其實,真正的傳播媒介都是一種宣傳手段,而新聞的信息也是正是產業需要宣傳的內容。而廣播電視之所以能夠在新聞行列站穩腳跟,必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存在,新聞文化宣傳既是它的基礎,又是它的前提。電視與廣播又有很大的視覺上不同,直觀上給人們生動形象的畫面,這種激烈的角逐也激發了廣播傳媒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廣播傳媒在發生聽衆減少的前期就開始轉變,現在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宣揚新聞信息,還涵蓋了市政、汽車、交通等行業,給廣播賦予了新的生命。

2.2 網絡時代廣播電視的發展現狀。

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加速了廣播電視衰落的進程,因爲廣播電視已經不再擁有廣大的聽衆與觀衆,人們逐漸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網絡信息化上來,網絡傳媒在短時間內收到了廣大人民羣衆的喜愛。而傳統的主流媒體的廣播電視,作爲其主要功能的宣傳、教育與監督工作也已經逐漸的失去其價值,這是否意味着在網絡信息的攻擊下,傳統媒體的發展空間受到了限制,傳統媒體需要做出讓步呢?那麼,我國是否還會重視廣播電視,大力主推電視廣播的必行性呢?這些問題都關係到電視廣播的發展前途,黨和政府需要廣播電視爲其宣傳教育,它是我國社會主義產業的基準。

3、網絡時代廣播電視的挑戰

在電子信息時代,一切物質都在網絡化,而電視廣播如果不能跟隨潮流,可能就會在新的新聞媒介產生的同時逐漸走向沒落。因此,廣播電視必須要找出一條改革之路,走出泥潭,尋找新的發展途徑。網絡傳媒與傳統媒體不同,之所以能有那麼高的訪問量和點擊量,首先說,投資的金額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高投入,高收益,這也不足爲奇;然後,技術就一項不可或缺的功能,網絡傳媒通過高新技術開發的軟件,再加上高效的宣傳,高級設備,這些都給網絡傳媒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網絡傳媒的網站並不是以此投資,終生受益的,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軟件和硬件設備也需要不斷的走在科技前沿。所以說,網站建設是與資金投入息息相關的,而對於傳統媒體來說,沒有股市做強大的'資金後盾,發展受到了侷限,在網絡化的現代,電視廣播必須將網絡融入進來,通過改革,重新登上傳媒的舞臺。而資金與技術是在擺在發展面前的巨大的兩大難題,如何在挑戰面前站穩腳跟呢?

4、網絡時代廣播電視的發展

網絡時代,廣播電視應該依靠自身的優勢,主要包括豐富的內容品牌、大量的聽衆觀衆支持者以及專業工作人員等,如果能夠再將網絡媒介強大的技術支持以及強大的資金鍊融合進入傳統媒體中來,將雙向的優勢合二爲一,這種理智的必然選擇必將能夠爲廣播電視帶來巨大的收視效益和價值效益。因爲傳統媒體的新聞資源來源廣泛,又有工作人員明確的現場調查,通過在實際現場的拍照、錄像和錄音等真實記錄,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人民羣衆最真實的現場還原,這是網絡媒體所欠缺的最重要的功能。網絡媒體在不能完全自己採編、製作新聞的情況下,還需依靠傳統媒體的內容、人力資源等成長。網絡媒體現在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還將繼續依託傳統媒體而發展,因此,越來越多的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走上了合作之路。

各種門戶網站建設的基本思路似乎正在形成,即內容與經營並重。在“內容”與“經營”這對概念的關係中,內容是基礎,經營是手段,網絡媒體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但不同的傳播方式使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這是不能完全與技術手段相等同的。網絡媒體雖然兼備報紙、廣播和電視的諸多特長,卻並不能將傳統媒體的所有功能取而代之。從傳統媒體的有限信息到網絡媒體的海量存儲,從傳統媒體的單向傳輸到網絡媒體的雙向交流,從傳統媒體的定時出版到網絡媒體的隨時更新,網絡新聞傳播與傳統的新聞傳播活動有着許多質的差別。互聯網自身擁有的巨大功能決定了其將在信息傳播領域佔有重要地位,對新聞傳媒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5、結論

總之,要把握好機遇,提高媒體的競爭能力,完善媒體網站的建設,尋求媒體之間各種方式的互動與合作,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雙贏之路是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圖謀更大發展的必然之路。可以預測,將有愈來愈多的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相約攜手,而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如果能搭上網絡發展的這趟快車,將會重新煥發出燦爛的青春,依然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馬赫。媒介融合背景下突發事件網絡新聞專題的編輯策劃研究———新浪網關於雲南魯甸地震的新聞專題爲例[J]。品牌,(4)。

[2]葉彤,欒慧勇。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師提高實踐能力的意義與途徑[J]。新聞傳播,2014(6)。

[3]戴世富。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發展策略[J]。新聞界,(4)。

[4]賈志梅。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與機遇[J]。價值工程,2012(8)。

[5]張廣宇。淺談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出版業的衝擊[J]。中國傳媒科技,2012(2)。

幼兒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論文 篇八

幼兒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論文

摘要:幼兒教育作爲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對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影響極大。從我國當前的幼兒教育發展現狀看,幼兒教育還存在諸如幼兒教育思想落後、幼兒教學內容“國小化”等問題。下面筆者將對這些問題與現狀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幼兒教育;思想觀念;教學內容;教育觀念

隨着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人們對幼兒教育的關注度在不斷提升。當前,我國幼兒教育中還存在較多問題,影響幼兒教育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因此,筆者將基於幼兒教育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旨在增強幼兒教育水平與教學效果的措施,以推動我國幼兒教育的發展。

一、幼兒教育存在的問題

1.思想觀念落後當前,許多幼兒園的幼兒教育思想觀念較爲落後,幼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忽視幼兒年齡低、認知不全面以及幼兒的不同特點,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幼兒的行爲,認爲幼兒的行爲幼稚可笑,甚至不尊重幼兒。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嚴重傷害幼兒的自尊心,阻礙幼兒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展[1]。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幼兒教師的關愛與尊重可以讓幼兒的心理更健康,可以促進學生特長的發揮,有助於幼兒的成長。但是,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中,教師採用統一的教學方式教學,不重視學生特性的發揮,影響學生智力的發展,給學生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2.教學內容“國小化”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基本上認同幼兒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各方面能力的發展。而正是基於這個出發點,教師對教學的內容不斷深化拓展,增加了幼兒的學習量。幼兒教師普遍認爲,通過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可以讓學生的能力得以提高。這一認知導致幼兒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出現了幼兒教學內容“國小化”的趨勢。造成這一情況出現的出發點雖然是好的,但其結果卻與預期的結果相反,阻礙了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二、解決幼兒教育發展問題的對策

1.轉變幼兒教育觀念幼兒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前,需要首先認識自身思想觀念的誤區,要緊貼幼兒教育的實際,不斷調整思想觀念,從而提升幼兒教學的實際效果。幼兒教師可以在幼兒教育允許的範圍內,創新教學方式,轉變教學思想,開展特色實驗教學。在實驗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幼兒在教學中的主動性,讓幼兒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並在教學實驗後總結教學經驗,瞭解教學效果,推動新的教育方式的發展[2]。幼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以幼兒的角度來思考,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幼兒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幼兒教師需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採取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引導幼兒的個性發展。例如,筆者在幼兒教育中,將遊戲教學融入到教學中,同時記錄學生的性格特點,在遊戲教學中增加與幼兒的互動,針對不同的幼兒提供不同的知識,做不同的要求,筆者在長期應用這一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實踐後,發現本班幼兒明顯比鄰班幼兒更活潑,個性更鮮明。這說明,這一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個性有一定成效。2.優化教學內容幼兒教師在設置教學內容時,需要對幼兒的。特點有足夠的瞭解。幼兒由於年齡的限制,認知水平較低,對很多事物都無法理解,記憶力較差,教授的許多知識都會快速忘掉。針對幼兒的這些特點,幼兒教師需要側重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判斷能力的培養,而不應大量灌輸死板的知識,一旦幼兒的頭腦被大量的知識佔據,想象力與思維能力就會受到捆綁,無法自己的作出判斷。例如,筆者在幼兒教學內容的編制中,除了讓學生記住一些基礎性知識外,還側重幼兒想象能力與理解能力的培養,在基礎知識方面,筆者在教學內容編制中,加入了識字、古詩等的記誦,在幼兒想象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培養方面,筆者在教學內容編制中加入了小故事、生活情景分析的內容。幼兒在識字中,筆者採用遊戲教學的教學方式,圖文並茂,甚至輔以動畫片的形式,讓幼兒理解某一個字的意思,以及這個字的結構,如“虎”這個字,筆者直接將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中有關虎的動畫剪切下來,讓幼兒從“虎”這個形象中,瞭解“虎”這個字,讓幼兒將這個詞深刻地記到腦海中。又比如,從幼兒生活情景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觀察能力。在課上,筆者直接對學生說“穿白色衣服的學生舉手”,學生在觀察自己穿的衣服的顏色之後,會判斷應不應該舉手。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幼兒形成較好的觀察能力。

三、結語

在我國幼兒教育中,幼兒教育的教學效果對幼兒的影響極大。因此,幼兒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判斷力與觀察力,促進幼兒個性發展。同時,重視對幼兒基礎知識的教育,讓幼兒可以熟練使用文字工具與語言工具。幼兒教育需要因材施教,這是提升幼兒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對推動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閆江濤。論農村幼兒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3(1):111-114.

[2]張鈺君。揠苗豈能助長——幼兒教育國小化成因及對策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10):277-278.

環境監測現狀與發展對策論文 篇九

摘要:環境監測作爲環保工作的核心內容,在監測過程中獲得的各種數據信息更是開展具體環保工作的行動指導。近年來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漸成熟,使得環境監測逐漸發揮出重要作用。由於環境問題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想要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穩定發展,必須重視和加大環境監測力度。基於此,本文結合我國環境監測的現狀展開分析,進一步提出環境監測發展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環境監測;監測結果;現代化監測技術

1我國環境監測的現狀

一是,監測結果的實用性較低。較多環保部門針對監測結果與相關數據的分析不夠深入,停留於表面評價和簡單計算中,嚴重缺乏系統性剖析,造成與實際環保要求出現較大差距;二是,地方監測水平良莠不齊。不同區域環境監測水平存在明顯差異,發達地區相對優秀、落後地區過於薄弱的情況嚴重影響環保工作開展效果;三是,監測覆蓋範圍有限。當前環境監測集中於重點城市、發達地區以及部分行業、企業,較多污染源只能夠進行估算;四是,專業人才嚴重缺乏。環境監測專業人才有限,特別是高端人才存在流失海外、大量缺乏等問題,造成隊伍結構的失衡、較多現代化監測技術、監測方法無法合理使用。

城市街道環境設計的現狀與發展論文 篇十

城市街道環境設計的現狀與發展論文

一、城市街道記錄城市的歷史,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歷程和特點,城市街道能反映城市的歷史形態和風格。城市的每一個發展階段和建造的過程,都會留下一些見證,不同年代的建築形成不同風格的街道空間和廣場形態等等。這些建築和街道積澱下來便構成了城市的肌理,塑造了城市的物質形象和精神面貌,人們就是通過這些物質形象來感知一個城市的形象。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的空間,街道又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間之一。城市街道分佈廣,涵蓋的內容多,對城市環境質量、景觀特色以及精神面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現代街道景觀的現狀

(一)文化缺失與同一化趨勢

現代主義的城市規劃理論強調街道的佈局、交通、管理的功能性設計;在城市建築物的佈置上注意朝向、間距等實用性原則,這些解決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物質生活質量。但是,這種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城市特有的歷史、文化背景,忽視了人們的心理知覺。街道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分,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然而在快速發展的當今時代,許多街道都呈現出同一化的'趨勢,在追求利益的商業型社會衝擊下,各種類型的街道空間全都統一在商業文化的氣息中。除了自然因素之外,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並隨着城市發展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但是現代化的城市街道在所謂的城市規劃和設計中,逐漸喪失了地域文化特色,表現出趨同化。文化的缺失使得街道的差異性漸漸難以辨別,走在千篇 一律的、商業味濃重的街道上,人們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街道沒有地域文化特色,是導致城市之間千城一面、缺乏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車取代人成爲街道的主角

現代交通工具的飛速發展,徹底改變原來以步行爲代表的慢速交通,建立一種快速交通體系,這也使得傳統的街道空間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街道空間一般尺度較小,時寬時窄,或直或彎,因而可以構成豐富的空間形態。這樣的空間形態方便行人往來穿梭於街道中。街道兩側的建築物間距較近,總體尺度較小,有較強的親和力,形成豐富的社會生活。而現代以汽車交通爲中心的城市街道正逐漸侵蝕這種社會生活。人行道上停滿車輛,機動車道上的車輛川流不息,道路空間被交通工具佔據。機動車的出現,無疑使城市的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使傳統街道空間形態發生了改變:豐富的街道生活、傳統商業和鄰里結構遭到破壞,城市追求流動性的大尺度城市街道和廣場,卻沒有可以吸引人們駐足停留的東西,造成“只有道路,沒有街道”的結果。

三、城市街道空間發展的建議

(一)城市交通性街道———突出城市地域個性

城市交通性街道主要指的是城市的主幹道、快速道和車行速度快、車流量大的次幹道。交通性街道解決城市中不同區域之間的交通聯繫,以及城市與其他地區交通樞紐之間的聯繫,承擔了城市中重要的交通運輸。其特點是機動車數量多、車行速度快、車道較寬、行人和非機動車數量少。爲減少行人和機動車間的矛盾,道路兩旁應儘量避免佈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築,並且通過兩側的綠化層次來提升街道景觀的品味,展現城市的特色。街道作爲城市文化的載體,反映着城市的文化特質,構成了當地文化和城市特色。交通性街道聯繫城市各主要區域及周圍各城市,車道要求車輛有較快的車速,所以,周圍一般通過大尺度的景觀來反映城市特有景觀,從而展現出城市的氣質和個性。這種大尺度的景觀主要通過自然環境、沿街的建築風格、輪廓線以及道路線形、節點性建築物等來體現。比如雲南西雙版納的街道用茂盛的植物來體現亞熱帶雨林城市街道的特點。

(二)傳統城市街道———保護與更新

城市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特有的地域文化和風俗,這些文化和風俗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當地的地域特點、民風民俗、歷史人文等等。這些民間文化在各個時期最集中的體現和存在在傳統街道當中。傳統街道具有真實延續的生命力,保護和傳承傳統街道,可以反映一定的當地特點和獨特的地域文化,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這主要體現在街道的物質環境方面,物質環境包括保留下來的街道空間形式、街道建築、街道佈局等等。隨着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街道充斥着各色商業元素,如何在發展的同時保留街道的歷史性和地域文化特色?這就需要在保護好物質文化的基礎上,讓多元的空間能更好地承載無形的民間文化遺產(即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原生態的民間文化藝術和各個時期的物質遺產,以及現代商品的交易往來,都能做到做到和諧共處。

(三)城市生活性街道———構建宜人共享街道

城市生活性街道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主要解決城市各功能區域內部的交通問題,滿足各分區內部的生活和活動需要,是城市中數量最多的街道類型。生活性街道的特點是:街道兩側一般由構築物、地面、綠化和公共設施構成。相對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路面較窄,車輛少且車速慢。其中,步行商業街是特殊的城市生活性街道,成功的步行街甚至可以作爲城市形象的名片。比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淮海路等。

城市生活性街道是人們日常生活的舞臺,設計中應該抓住生活的特點,強調場所感和鄰里空間,並根據街道功能特點,考慮利用小品、座椅和當地植物來營造交流空間。生活性街道人流量較大,還應該注重行道樹種的選擇,以方便人們在夏天納涼,在冬天取得足夠的陽光。生活性的街道雖然跟人們的生活關係密切相關,但不能忽略它的交通功能,要注意解決人車共存的矛盾。上世紀80年代,西方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強調居住使用者、行人、兒童和騎自行車的人構架一個人車“共享街道”模式。共享街道的特徵有:第一,構建行人和機動車共享的路面空間,行人有優先權,不鼓勵交通暢行無阻的居住性公共空間;第二,明確標示出入口,人行道和車行道不存在明顯的區分,路沿石也不做擡高;第三,設置自然狀態的屏障和街道設施,來限制行車速度;第四,形式可以是街道、廣場或者其他形式,具有充分的景觀綠化和休閒設施。

城市園林綠化現狀與發展研究論文 篇十一

關於城市園林綠化現狀與發展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園林綠化;現狀;可持續發展;廬城鎮

論文摘要:闡述了廬城鎮園林綠化建設現狀及表現特點,從資金投入、綠化思路、建管力度、園林景觀、綠化空間、綠化指標以及樹種選擇等方面論述了廬城鎮園林綠化存在的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對策,以期爲廬城鎮園林綠化水平的提高提供參考。

廬城鎮系安徽省廬江縣委、縣政府所在地,總面積163km2,其中城區面積8.7km2,總人口14.36萬人,是全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長期以來,廬江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規劃造綠、拆違建綠、見縫插綠、挖潛補綠”的園林綠化方針,不斷加大對廬城鎮園林綠化事業的投入力度,園林式、花園式的單位、小區、學校層出不窮,使全縣園林綠化工作不斷躍上新臺階,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廬城生態和人居環境,提升了廣大市民的生活質量,促進了廬城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爲此,廬江縣於榮獲安徽省省級“園林縣城”的稱號。爲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及省生態城市建設的方針政策,鞏固和深化省級文明縣城創建成果,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的工作實踐,就廬城鎮的園林綠化工作談一點認識。

1廬城鎮園林綠化建設概況及表現特點

1.1園林綠化現狀

自以來,廬江縣逐漸加大對廬城鎮園林綠化事業的投入力度,截止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800多萬元,城區綠化面積達356hm2,樹木品種由原來的13個增加到105個,行道樹木總量達1.6萬餘株,地被植物面積從零增加到12.15hm2,廬城的綠化覆蓋率增長到29.9%,公共綠地面積增加到88.37hm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0.5m2增加到7.36m2,初步形成了“綠樹環繞、綠草成茵、城在綠中”的綠化格局。

1.2園林綠化特點

(1)規劃標準高。廬江縣以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爲目標,規定綠地佔建設用地面積要達到9%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m2以上。

(2)地方特色鮮明。園林綠化充分體現了廬城鎮河網縱橫、面湖(黃陂湖)背山(冶父山)的特點,即以自然環境爲背景,以山體河道、城市通道爲基本骨架,以重點地段爲節點。

(3)園林景觀全面。園林景觀建設有人文特色的自然景觀風貌區,如冶父山國家森林公園、湯池國家級風景旅遊區、周瑜墓園等;有城市生活特點風景風貌區,如環碧公園、繡溪公園等;有沿城市幹道兩側綠化的景觀軸;有沿縣河、東大河、黃陂湖沿岸、移湖水庫四周的濱河景觀帶;有各種街心小遊園、小廣場、園林小品,以及城市入口景觀等不同等級的綠色生態景觀節點。

2廬城鎮園林綠化可持續發展對策

2.1加大投入力度,轉變綠化思路

自20以來,通過義務植樹活動,廬江縣共完成種植喬木樹種5695株、花灌木64286株、地被植物1010m2、建小遊園1590m2,投入綠化資金53.3萬元。但綠化樹種較少,樹木規格偏小,綠化項目少,綠化部位小,而綠化的多樣性對維護生態安全和生態平衡、改善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要加強植物配置設計審批,合理界定植物數量,豐富植物物種,堅持適地適樹,多品種搭配。城市綠化要轉變曾經一度“以草坪爲主、喬灌花爲輔”的模式,走“喬木爲主、灌木花草爲輔”的路子。既可充分發揮綠化的生態效益,改善城市小氣候,爲人們提供大量可進入的休閒空間,又可節省大批的管護費用。

2.2強化建管力度,豐富園林景觀

廬江縣雖然投資1300萬元對廬城的繡溪公園和環碧公園進行了新建和改造,但由於管養力度不到位,導致人爲破壞嚴重,需要及時補充綠化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此外,要加強城區周邊綠化、城市入口景觀美化等;改造軍二西路和文昌路的綠化帶,因爲原來的綠化樹種多數已瀕臨死亡,而且病蟲害嚴重,這不僅影響了城市美觀,而且還爲病蟲害擴散蔓延提供了種源。2.3開拓綠化空間,提高綠化水平

爲了增加城市的綠量,必須挖掘綠化空間。而城市空間卻被機關、企事業單位佔取相當大的面積。下一步要搞好單位專用綠地和住宅小區綠化建設,有條件時,還要向立體綠化方向發展。以創建“園林式單位”、“園林小區”活動爲抓手,提高廬城綠化率和綠化水平。

2.4突出綠化指標,實現自然協調

園林綠化至少要突出綠量、自然化、多樣性、喬灌爲主等特點。綠地率、綠化覆蓋率是衡量城市綠化數量的主要指標。因此,大綠量則是形成城市綠化特色的第1要素。要編制和完善新區綠化專項規劃,對建設項目綠化指標明確規定,對城市公園、街區公園、街頭遊園定位定量。城市綠化的自然化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管養經費,也符合當前城市綠化的發展趨勢。

2.5合理選擇行道樹,形成較穩定的`城市森林羣落

行道樹主要栽培在人行道綠帶、分車線綠島、市民廣場遊徑、河濱林蔭道及城鄉公路兩側等,因其栽植立地條件差,受煙塵及有害氣體污染重,受行人碰撞損壞大,受建築物庇廕、水泥路面輻射強,應選擇“耐瘠抗逆、防污耐損、蟲少病輕、強健長壽、易於整形、疏於管理”的樹種。從景觀效果角度講,應該擇“春華秋色、冬姿夏蔭、幹挺枝秀、花豔果

美、冠整形優、景觀持久”的樹種。還要考慮栽植地點和環境,城區道路應多以樹冠廣袤、綠蔭如蓋、形態優美的落葉闊葉喬木爲主;郊區及一般等級公路,則選擇速生長、抗污染、耐瘠薄、易管理等樹種;通道及墓道等紀念場所行道樹種的選擇多以常綠針葉類爲主。

3建議

(1)創建園林綠化城市,必須以良好生態環境爲基礎,遵循自然規律和適地適樹的基本原則,正確選擇和應用樹種資源、培育健康的園林樹木。

(2)行道樹的選擇應根據道路的建設標準和周邊環境的具體情況,以方便路人行走和車輛行駛爲第一準則,結合景觀效果要求,確定適宜的樹種、品種。

(3)在植物配置上,既要有鄉土樹種,也要有引進樹種和歸化樹種。積極開展地帶性植物資源調查,以抗風、濃蔭、耐旱爲城市骨幹樹種的選擇標準,堅持以鄉土植物爲主、以喬木爲主,選擇出一批優良鄉土樹種和已歸化的外來樹種,適地適樹,擴大種羣規模,應用於主要道路、公園等綠地。

參考文獻

[1]趙榮園。園林綠化植物配置探討[J].黑河科技,(4):53-54.

[2]王東義,劉迪。植物配植與城市綠化[J].黑河科技,2003(2):12.

[3]李錚生。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李波,李志棟,劉軍。齊齊哈爾市鄉土樹種與行道樹選擇[J].黑龍江環境通報,2006(1):42-44.

城市公共環境設計與規劃論文 篇十二

城市公共環境設計與規劃論文

摘要:城市公共環境規劃中應注意功能性、安全性、識別性、舒適性以及經濟環保性,提高人文關懷水平。

關鍵詞:公共環境;人性化設計

1城市公共環境概述

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環境建設正是在這一時期被提出來的城市建設理念。城市公共環境建設,顧名思義就是爲城市人們提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公共設備。它的發展建設在爲城市人們提供便捷性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還爲提高人們精神生活質量提供了空間環境。現階段,隨着科學的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又有了新的高度。公共設施的建設在城市人們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中起到了調節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媒介作用。所以,人性化設計的融入將會更加符合人們對城市公共環境建設的切實需求[1]。

2人性化設計在環境建設中的運用原則

①功能性。功能是城市公共環境建設的基本屬性,其決定了人性化設計的具體形態以及其他延伸效果。②安全性。安全性是在功能性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必須要優先遵循的設計原則。③識別性。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識別性的好壞會直接影響使用人羣對其的利用效果,這是因爲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識別物大多是用來引導人們操作使用設施方法的[2]。④舒適性。舒適性是城市公共環境建設中必須要遵循的人性化設計原則,具體體現是指在設計會考慮人在視覺、觸覺等方面的心理感受,讓人們體驗到身處安逸舒適的公共生存空間。⑤經濟環保性。經濟環保原則是在城市人們注重精神生活品質,關心未來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城市公共環境建設必須從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方向來進行,這是因爲公共設施的建設使用具有廣泛的通用性。

3人性化設計在城市公共環境中運用方法

(1)精細化設計。城市公共環境的人性化設計主要體現在細節的部分,其設施設備的安排是否得當、設想是否周全都是進行人性化設計所必須要考慮到的。此外,公共環境的精細化設計還會直接影響使用者在視覺上、情感上的舒適度體驗,從而從整體上提高人們在城市中的精神生活質量。精細化設計的具體方法是在建築物的形式、體量、空間形態、建築材料質感、建築物色彩以及建築物尺寸、與地面標高等。在公共環境設施方面,如對公園內的座椅進行精細化設置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周圍的燈光問題。既不要與燈光設置得太近容易引來蚊蟲,也不要設置得太遠。還要注意與灌木叢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是都是防止夏季叮咬人羣的人性化設計[3]。

(2)特色識別設計。每個城市都有其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歷程,將具有特色的文化符號融入到城市公共環境的識別標誌中有利於提高人們的綜合參與性。城市人們羣衆可以在使用公共設施設備的過程中,勾起自身對這個城市的記憶、印象以及綜合結構的理解。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對於一個城市進行一場大致、明亮、清晰的定位。人們在城市公共設施環境中,可以對所在城市的文化背景、人文情懷有所瞭解,有利於理解這座城市的存在價值。

(3)空間序列設計。人性化設計中的空間序列是指,從空間景觀、建築物視野以及整體形象等來進行城市公共環境建設。也就是說空間序列設計是利用物理環境刺激的原理來增加人的心理活動,並以此來與空間環境進行高度融合。這一設計是將人的思維感受放在設計首位的方式方法,通過景觀把人的思維情感融入到公共環境建設中,進而完成人與環境的情感交流。在此過程中,人的注意力、情感、興趣也與公共空間環境達到了同一高度,從而實現情感高潮的觀賞遊玩效果。現代的公共建築環境空間與傳統的家庭式的園林建築環境空間不同,它一般不會有較長的空間序列時間。這就爲空間序列的人性化設計帶來了一定的建設難度。

(4)綠色元素的融入。相關學者曾表示在人的視野中,只要存在25%的綠色就可以起到緩解精神壓力的作用。這就意味着在進行城市公共環境的人性化設計中,要將綠化元素進行有效融入。我們可以在城市空間環境中佈置大面積的`綠化草地,併合理的種植樹木爲在夏天的人們提供乘涼的去處。具體來說,首先我們要明確目標,即花園城市。其次,城市公共環境中要進行一定比例的自然植被覆蓋,並尊重其自然的生存規律。這樣就可以爲城市居民提供一個清潔、自然、健康的生活環境,進而實現改善城市生活質量的目的。

(5)可持續建設。在利用人性化設計手段來實現城市公共環境完整建設的過程中,可持續建設是其連續性的有效保證。這就意味着在人性化設計的過程中,應將可持續性運用到城市公共環境中。例如,在進行園林設計時,利用廢棄木材、輪胎等進行護欄、鞦韆、盆栽景觀等建設。在降低建設程度的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人民羣衆的環境保護意識。設計出一個綠色、安全、舒適、文明的城市公共環境,對於提高城市快節奏生活的質量來說是有利無害的。既然其服務對象是城市人羣就要把人性化的設計理念融入其中,使其真正的發揮效用。

4人性化設計的發展趨勢

(1)特色發展。每座城市的發展歷程、文化基調都是不同的,這就意味着其建設的方向也應該存有差異。然而,在我國當前的城市建設中,一窩蜂的追求現代化、追求高層建築、追求大型商場建設,這種情況嚴重的影響了我國城市化建設的多樣性。所以,在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起着重要的影響作用的公共環境建設要首先進行突破設計。把各個城市所具備的文化特色重視起來,將其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進而提高其對城市的特色情感,這與我國的多元化經濟發展的建設目標是不謀而合的。(2)可持續發展。人們在大力發展城市公共環境建設的過程中,對於其可持續發展的設置是不可缺少的。在當前階段,亂扔菸頭、果皮紙屑、踩踏草坪以及隨地吐痰的現象叢生,這就爲城市公共環境的連續性完整性帶來了難以維持的破壞。針對這一問題,在大力宣傳環境保護重要性的同時,還要對破壞公共環境的個別羣衆進行懲處。以此種小懲大誡的手段來對不文明行爲進行處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人們羣衆維護公共環境的保護意識。當把這種保護環境的意識普及到每一個人城市居民的言行舉止中,就可以將所在城市的整體文化素質提升一個段位。

5結束語

城市公共設施的人性化設計可以把生活在這一城市中居民的道德品質提升到新的高度。在這一過程中,人性化設計有利於勾起人們對城市建設歷程的記憶情感,從而更加註重對其的建設方式和行爲舉止。這就意味着人性化設計不僅在物質在爲人們提供了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使用便捷性,還爲其在精神需求上提供了一定的情感關懷和心靈慰藉。

參考文獻:

[1]洪煥坪,柳國偉。人性化設計的理論在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的運用[J].南方論刊,05:50-51.

[2]付靜。武漢公共自行車基礎設施人性化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12:92-94-108.

[3]羅中霞。對城市公共環境設施人性化設計的再認識[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0:160-16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