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地市質檢機構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考

地市質檢機構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考

地市質檢機構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考

 

隨着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質檢技術機構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來自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競爭壓力,使質檢技術機構逐漸顯露出一些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薄弱環節。據國家質檢總局調查統計:截止2014年底,我國共有各類檢驗檢測機構28000餘家,從業人員86萬餘人,各類儀器設備近400萬臺套,實驗室面積超過6000萬平方米,營業收入近1600億元,出具檢驗檢測報告3億餘份。事業單位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爲11500家,佔行業總規模的40.58%,企業性質的佔56.1%。目前,市地一級質檢機構均爲政府依法設置的事業性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在當前面臨食品檢測職能劃轉、取消產品質量定期監督檢查工作模式的情況下,如何應對檢驗檢測機構整合,合理規劃和發展,已成爲一個需要探討的新課題。

一、當期質檢機構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地市一級質檢機構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經歷了一系類的改革機遇和市場營銷磨練後,圍繞各地產業特徵,打造了一批國家中心、省中心,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整體上還存在着規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問題,與整體的經濟形勢和行業發展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職責定位不清,體制不順、政策不活。當前事業單位改革,多數質檢機構劃入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財政體制上仍然延續着垂直管理期間的財政管理體制,以收定支。在此體制下,人員經費和日常公用經費沒有保障,造成 “保吃飯”成爲當前大部分市級質檢機構的首要任務。但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的性質限制,造成營銷機制不靈活,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

(二)規模小、檢測能力發展不平衡。多年來大部分地市質檢機構主要圍繞食品質量安全,致力於食品檢驗能力建設,其它專業的能力建設投入嚴重不足,不夠協調和均衡發展。2014年食品檢測職能劃轉,佔據地市質檢機構業務量的50%以上,給質檢機構帶來了生存衝擊。各市地質檢機構立足本地,受區域經濟結構的影響嚴重,難以規模發展。

(三)政策依賴性強,經費不足。長期以來,除濟南、青島外,大部分地市質檢機構業務主要是履行產品質量定期監督檢查職責, 2014年下半年由定檢工作轉爲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檢收費,這使大部分質檢機構失去了工作“總抓手”。各地市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經費雖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實,但在財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質監局大盤子”裏自己調配解決。

(四)市場營銷意識差,競爭意識不強。長期以來,地市質檢機構主要依託“監督”職能,缺乏市場主體意識,對產業經濟和市場需求不敏感,機構組織體系受行政影響而不是以市場服務對象來劃分,市場競爭力不強。當前,地市質檢機構的營業收入與國內綜合性檢測機構相比差距大,市場佔有率低。

(五)技術力量薄弱,企業依賴性低當前,部分地市人員編制不足,個別市地編制不足10人,受編制的影響,技術機構正式人員只出不進,同時合同制聘用人員流轉速度較快,造成人員培養難,很多專業出現人才斷層。特別是爲節約人力成本,重在強調“多能”,很難做到“一專”。同時,受“創收任務”壓力的影響,技術機構長期從事重複的符合性檢測,加之人員技術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創新、綜合服務能力薄弱,難以滿足地方企業在研發驗證、標準服務、檢測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服務要求,造成客戶對市級質檢機構的依賴性低。

二、地市質檢機構改革與發展的建議

(一)合理定位、理順體制。按照《全國質檢系統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指導意見》(國質檢科【2015】86號文),明確改革整合質檢檢驗機構分爲公益類和經營類兩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指出:“公益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主要爲政府制定政策法規和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持、爲政府監管提供技術支持,爲重大國計民生項目提供技術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場機制提供的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就目前政府依法設置檢驗檢測機構而言,質監部門所屬的質檢技術機構具有“三公”性質,即政府的公共實驗室、服務產業的公共技術平臺和非贏利的公益性機構。地市一級質檢機構是綜合性檢測機構,其綜合能力、檢測手段、人員素質等優於其他單一檢測能力的機構或區縣檢測檢驗機構,特別是近年來圓滿完成產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動等安全檢測工作也說明了作爲市級質檢系統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在爲政府制定政策法規和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和風險管理等方面更具優勢,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服務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適於定位爲公益類檢驗檢測機構。全省縣級質檢機構整合後定爲公益二類,那麼地市級質檢技術機構理應定爲公益二類。

目前,我省地市質檢機構均爲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財政體制方面有財政撥款類和財政輔助類,但各地市一直延續垂直管理期間的財政政策,以收定支,經費沒有保障。鑑於食藥、農業、海洋與漁業等政府實驗室均爲公益一類或爲財政撥款類公益二類,質檢機構亟需理順財政體制,適於定位爲公益一類或爲財政撥款類公益二類,以此減輕創收任務壓力,從而使質檢機構服務於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轉企改制時機尚不成熟。

一是從市級質檢機構經濟收入和檢測能力來看,實施經營類改制條件尚不成熟。與國內一些部委、行業內的大的檢驗檢測機構相比,年經濟效益較低,檢驗業務規模較小,與南方發達地區的縣級檢測機構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職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維持人員工資和設備能力的持續增長。轉企改制後如無政府職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經營、獨立覈算、自負盈虧,對檢驗檢測機構檢測能力的發展將受到制約。

二是受地方經濟等因素影響,即使檢驗資源相對豐富的江蘇、浙江、廣東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實驗室,檢驗檢測業務來源還不能與南方一些發達城市相比較。如:政府計劃檢測業務來源等。

三是轉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質檢機構現有從事檢驗檢測的人員有事業編、企業編、合同編、臨時用工等多種形式。在目前頂層設計未明確到位,即轉企改制的政策,如:財政政策、資產劃撥、人員安置和稅收政策等均未明確,國家局中編辦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整合”只是一個指導性意見,相關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討摸索階段。匆匆將目前我省的市級機構轉企改制,會遇到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反而會影響各市機構的運行及業務發展。

四是政府監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檢驗檢測機構。近幾年來,各級政府部門運用市場資源,探討運行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但部分社會機構爲承攬業務,壓低價格,惡意競爭,結果是檢驗質量的偷工減料,檢驗的公正性、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受到影響。

(三)橫向整合,逐步推進,做大做強。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優勢在於強大的技術機構作爲支撐,而鑑於目前市級質檢機構的性質和運行模式,整體改制轉企的時機尚不成熟,在質檢技術機構面臨各種發展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可在質檢系統內部先實行質檢、計量內部整合,從而形成整體發展合力,從而做大做強。進而按照國務院《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實施意見》中關於“條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暫不具備條件的逐步推進”的原則,借鑑菏澤市模式,推進同城同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實現本市之內的橫向聯合。

(四)培育和增強質檢機構的核心競爭力。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市級質檢機構必須專注於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一是技術領先,必須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效率和效益爲目標,不斷提升檢驗檢測與科研創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務,打造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成當地企業的公共實驗室,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提高企業運行效益,成爲當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資的一張名片,爲培育山東財源健康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的時效性,實現多元化一站式服務的模式,是新形勢下各檢驗機構努力追求的業務模式。四是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儲備。

地市質檢機構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考

 

隨着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質檢技術機構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來自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競爭壓力,使質檢技術機構逐漸顯露出一些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薄弱環節。據國家質檢總局調查統計:截止2014年底,我國共有各類檢驗檢測機構28000餘家,從業人員86萬餘人,各類儀器設備近400萬臺套,實驗室面積超過6000萬平方米,營業收入近1600億元,出具檢驗檢測報告3億餘份。事業單位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爲11500家,佔行業總規模的40.58%,企業性質的佔56.1%。目前,市地一級質檢機構均爲政府依法設置的事業性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在當前面臨食品檢測職能劃轉、取消產品質量定期監督檢查工作模式的情況下,如何應對檢驗檢測機構整合,合理規劃和發展,已成爲一個需要探討的新課題。

一、當期質檢機構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地市一級質檢機構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經歷了一系類的改革機遇和市場營銷磨練後,圍繞各地產業特徵,打造了一批國家中心、省中心,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整體上還存在着規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問題,與整體的經濟形勢和行業發展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職責定位不清,體制不順、政策不活。當前事業單位改革,多數質檢機構劃入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財政體制上仍然延續着垂直管理期間的財政管理體制,以收定支。在此體制下,人員經費和日常公用經費沒有保障,造成 “保吃飯”成爲當前大部分市級質檢機構的首要任務。但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的性質限制,造成營銷機制不靈活,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

(二)規模小、檢測能力發展不平衡。多年來大部分地市質檢機構主要圍繞食品質量安全,致力於食品檢驗能力建設,其它專業的能力建設投入嚴重不足,不夠協調和均衡發展。2014年食品檢測職能劃轉,佔據地市質檢機構業務量的50%以上,給質檢機構帶來了生存衝擊。各市地質檢機構立足本地,受區域經濟結構的影響嚴重,難以規模發展。

(三)政策依賴性強,經費不足。長期以來,除濟南、青島外,大部分地市質檢機構業務主要是履行產品質量定期監督檢查職責, 2014年下半年由定檢工作轉爲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檢收費,這使大部分質檢機構失去了工作“總抓手”。各地市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經費雖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實,但在財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質監局大盤子”裏自己調配解決。

(四)市場營銷意識差,競爭意識不強。長期以來,地市質檢機構主要依託“監督”職能,缺乏市場主體意識,對產業經濟和市場需求不敏感,機構組織體系受行政影響而不是以市場服務對象來劃分,市場競爭力不強。當前,地市質檢機構的營業收入與國內綜合性檢測機構相比差距大,市場佔有率低。

(五)技術力量薄弱,企業依賴性低當前,部分地市人員編制不足,個別市地編制不足10人,受編制的影響,技術機構正式人員只出不進,同時合同制聘用人員流轉速度較快,造成人員培養難,很多專業出現人才斷層。特別是爲節約人力成本,重在強調“多能”,很難做到“一專”。同時,受“創收任務”壓力的影響,技術機構長期從事重複的符合性檢測,加之人員技術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創新、綜合服務能力薄弱,難以滿足地方企業在研發驗證、標準服務、檢測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服務要求,造成客戶對市級質檢機構的依賴性低。

二、地市質檢機構改革與發展的建議

(一)合理定位、理順體制。按照《全國質檢系統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指導意見》(國質檢科【2015】86號文),明確改革整合質檢檢驗機構分爲公益類和經營類兩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指出:“公益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主要爲政府制定政策法規和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持、爲政府監管提供技術支持,爲重大國計民生項目提供技術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場機制提供的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就目前政府依法設置檢驗檢測機構而言,質監部門所屬的質檢技術機構具有“三公”性質,即政府的公共實驗室、服務產業的公共技術平臺和非贏利的公益性機構。地市一級質檢機構是綜合性檢測機構,其綜合能力、檢測手段、人員素質等優於其他單一檢測能力的機構或區縣檢測檢驗機構,特別是近年來圓滿完成產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動等安全檢測工作也說明了作爲市級質檢系統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在爲政府制定政策法規和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和風險管理等方面更具優勢,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服務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適於定位爲公益類檢驗檢測機構。全省縣級質檢機構整合後定爲公益二類,那麼地市級質檢技術機構理應定爲公益二類。

目前,我省地市質檢機構均爲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財政體制方面有財政撥款類和財政輔助類,但各地市一直延續垂直管理期間的財政政策,以收定支,經費沒有保障。鑑於食藥、農業、海洋與漁業等政府實驗室均爲公益一類或爲財政撥款類公益二類,質檢機構亟需理順財政體制,適於定位爲公益一類或爲財政撥款類公益二類,以此減輕創收任務壓力,從而使質檢機構服務於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轉企改制時機尚不成熟。

一是從市級質檢機構經濟收入和檢測能力來看,實施經營類改制條件尚不成熟。與國內一些部委、行業內的大的檢驗檢測機構相比,年經濟效益較低,檢驗業務規模較小,與南方發達地區的縣級檢測機構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職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維持人員工資和設備能力的持續增長。轉企改制後如無政府職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經營、獨立覈算、自負盈虧,對檢驗檢測機構檢測能力的發展將受到制約。

二是受地方經濟等因素影響,即使檢驗資源相對豐富的江蘇、浙江、廣東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實驗室,檢驗檢測業務來源還不能與南方一些發達城市相比較。如:政府計劃檢測業務來源等。

三是轉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質檢機構現有從事檢驗檢測的人員有事業編、企業編、合同編、臨時用工等多種形式。在目前頂層設計未明確到位,即轉企改制的政策,如:財政政策、資產劃撥、人員安置和稅收政策等均未明確,國家局中編辦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整合”只是一個指導性意見,相關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討摸索階段。匆匆將目前我省的市級機構轉企改制,會遇到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反而會影響各市機構的運行及業務發展。

四是政府監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檢驗檢測機構。近幾年來,各級政府部門運用市場資源,探討運行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但部分社會機構爲承攬業務,壓低價格,惡意競爭,結果是檢驗質量的偷工減料,檢驗的公正性、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受到影響。

(三)橫向整合,逐步推進,做大做強。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優勢在於強大的技術機構作爲支撐,而鑑於目前市級質檢機構的性質和運行模式,整體改制轉企的時機尚不成熟,在質檢技術機構面臨各種發展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可在質檢系統內部先實行質檢、計量內部整合,從而形成整體發展合力,從而做大做強。進而按照國務院《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實施意見》中關於“條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暫不具備條件的逐步推進”的原則,借鑑菏澤市模式,推進同城同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實現本市之內的橫向聯合。

(四)培育和增強質檢機構的核心競爭力。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市級質檢機構必須專注於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一是技術領先,必須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效率和效益爲目標,不斷提升檢驗檢測與科研創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務,打造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成當地企業的公共實驗室,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提高企業運行效益,成爲當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資的一張名片,爲培育山東財源健康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的時效性,實現多元化一站式服務的模式,是新形勢下各檢驗機構努力追求的業務模式。四是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地市質檢機構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考

 

隨着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質檢技術機構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來自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競爭壓力,使質檢技術機構逐漸顯露出一些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薄弱環節。據國家質檢總局調查統計:截止2014年底,我國共有各類檢驗檢測機構28000餘家,從業人員86萬餘人,各類儀器設備近400萬臺套,實驗室面積超過6000萬平方米,營業收入近1600億元,出具檢驗檢測報告3億餘份。事業單位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爲11500家,佔行業總規模的40.58%,企業性質的佔56.1%。目前,市地一級質檢機構均爲政府依法設置的事業性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在當前面臨食品檢測職能劃轉、取消產品質量定期監督檢查工作模式的情況下,如何應對檢驗檢測機構整合,合理規劃和發展,已成爲一個需要探討的新課題。

一、當期質檢機構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地市一級質檢機構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經歷了一系類的改革機遇和市場營銷磨練後,圍繞各地產業特徵,打造了一批國家中心、省中心,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整體上還存在着規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問題,與整體的經濟形勢和行業發展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職責定位不清,體制不順、政策不活。當前事業單位改革,多數質檢機構劃入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財政體制上仍然延續着垂直管理期間的財政管理體制,以收定支。在此體制下,人員經費和日常公用經費沒有保障,造成 “保吃飯”成爲當前大部分市級質檢機構的首要任務。但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的性質限制,造成營銷機制不靈活,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

(二)規模小、檢測能力發展不平衡。多年來大部分地市質檢機構主要圍繞食品質量安全,致力於食品檢驗能力建設,其它專業的能力建設投入嚴重不足,不夠協調和均衡發展。2014年食品檢測職能劃轉,佔據地市質檢機構業務量的50%以上,給質檢機構帶來了生存衝擊。各市地質檢機構立足本地,受區域經濟結構的影響嚴重,難以規模發展。

(三)政策依賴性強,經費不足。長期以來,除濟南、青島外,大部分地市質檢機構業務主要是履行產品質量定期監督檢查職責, 2014年下半年由定檢工作轉爲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檢收費,這使大部分質檢機構失去了工作“總抓手”。各地市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經費雖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實,但在財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質監局大盤子”裏自己調配解決。

(四)市場營銷意識差,競爭意識不強。長期以來,地市質檢機構主要依託“監督”職能,缺乏市場主體意識,對產業經濟和市場需求不敏感,機構組織體系受行政影響而不是以市場服務對象來劃分,市場競爭力不強。當前,地市質檢機構的營業收入與國內綜合性檢測機構相比差距大,市場佔有率低。

(五)技術力量薄弱,企業依賴性低當前,部分地市人員編制不足,個別市地編制不足10人,受編制的影響,技術機構正式人員只出不進,同時合同制聘用人員流轉速度較快,造成人員培養難,很多專業出現人才斷層。特別是爲節約人力成本,重在強調“多能”,很難做到“一專”。同時,受“創收任務”壓力的影響,技術機構長期從事重複的符合性檢測,加之人員技術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創新、綜合服務能力薄弱,難以滿足地方企業在研發驗證、標準服務、檢測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服務要求,造成客戶對市級質檢機構的依賴性低。

二、地市質檢機構改革與發展的建議

(一)合理定位、理順體制。按照《全國質檢系統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指導意見》(國質檢科【2015】86號文),明確改革整合質檢檢驗機構分爲公益類和經營類兩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指出:“公益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主要爲政府制定政策法規和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持、爲政府監管提供技術支持,爲重大國計民生項目提供技術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場機制提供的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就目前政府依法設置檢驗檢測機構而言,質監部門所屬的質檢技術機構具有“三公”性質,即政府的公共實驗室、服務產業的公共技術平臺和非贏利的公益性機構。地市一級質檢機構是綜合性檢測機構,其綜合能力、檢測手段、人員素質等優於其他單一檢測能力的機構或區縣檢測檢驗機構,特別是近年來圓滿完成產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動等安全檢測工作也說明了作爲市級質檢系統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在爲政府制定政策法規和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和風險管理等方面更具優勢,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服務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適於定位爲公益類檢驗檢測機構。全省縣級質檢機構整合後定爲公益二類,那麼地市級質檢技術機構理應定爲公益二類。

目前,我省地市質檢機構均爲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財政體制方面有財政撥款類和財政輔助類,但各地市一直延續垂直管理期間的財政政策,以收定支,經費沒有保障。鑑於食藥、農業、海洋與漁業等政府實驗室均爲公益一類或爲財政撥款類公益二類,質檢機構亟需理順財政體制,適於定位爲公益一類或爲財政撥款類公益二類,以此減輕創收任務壓力,從而使質檢機構服務於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轉企改制時機尚不成熟。

一是從市級質檢機構經濟收入和檢測能力來看,實施經營類改制條件尚不成熟。與國內一些部委、行業內的大的檢驗檢測機構相比,年經濟效益較低,檢驗業務規模較小,與南方發達地區的縣級檢測機構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職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維持人員工資和設備能力的持續增長。轉企改制後如無政府職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經營、獨立覈算、自負盈虧,對檢驗檢測機構檢測能力的發展將受到制約。

二是受地方經濟等因素影響,即使檢驗資源相對豐富的江蘇、浙江、廣東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實驗室,檢驗檢測業務來源還不能與南方一些發達城市相比較。如:政府計劃檢測業務來源等。

三是轉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質檢機構現有從事檢驗檢測的人員有事業編、企業編、合同編、臨時用工等多種形式。在目前頂層設計未明確到位,即轉企改制的政策,如:財政政策、資產劃撥、人員安置和稅收政策等均未明確,國家局中編辦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整合”只是一個指導性意見,相關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討摸索階段。匆匆將目前我省的市級機構轉企改制,會遇到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反而會影響各市機構的運行及業務發展。

四是政府監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檢驗檢測機構。近幾年來,各級政府部門運用市場資源,探討運行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但部分社會機構爲承攬業務,壓低價格,惡意競爭,結果是檢驗質量的偷工減料,檢驗的公正性、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受到影響。

(三)橫向整合,逐步推進,做大做強。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優勢在於強大的技術機構作爲支撐,而鑑於目前市級質檢機構的性質和運行模式,整體改制轉企的時機尚不成熟,在質檢技術機構面臨各種發展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可在質檢系統內部先實行質檢、計量內部整合,從而形成整體發展合力,從而做大做強。進而按照國務院《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實施意見》中關於“條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暫不具備條件的逐步推進”的原則,借鑑菏澤市模式,推進同城同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實現本市之內的橫向聯合。

(四)培育和增強質檢機構的核心競爭力。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市級質檢機構必須專注於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一是技術領先,必須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效率和效益爲目標,不斷提升檢驗檢測與科研創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務,打造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成當地企業的公共實驗室,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提高企業運行效益,成爲當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資的一張名片,爲培育山東財源健康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的時效性,實現多元化一站式服務的模式,是新形勢下各檢驗機構努力追求的業務模式。四是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儲備。

地市質檢機構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考

 

隨着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質檢技術機構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來自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競爭壓力,使質檢技術機構逐漸顯露出一些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薄弱環節。據國家質檢總局調查統計:截止2014年底,我國共有各類檢驗檢測機構28000餘家,從業人員86萬餘人,各類儀器設備近400萬臺套,實驗室面積超過6000萬平方米,營業收入近1600億元,出具檢驗檢測報告3億餘份。事業單位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爲11500家,佔行業總規模的40.58%,企業性質的佔56.1%。目前,市地一級質檢機構均爲政府依法設置的事業性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在當前面臨食品檢測職能劃轉、取消產品質量定期監督檢查工作模式的情況下,如何應對檢驗檢測機構整合,合理規劃和發展,已成爲一個需要探討的新課題。

一、當期質檢機構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地市一級質檢機構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經歷了一系類的改革機遇和市場營銷磨練後,圍繞各地產業特徵,打造了一批國家中心、省中心,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整體上還存在着規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問題,與整體的經濟形勢和行業發展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職責定位不清,體制不順、政策不活。當前事業單位改革,多數質檢機構劃入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財政體制上仍然延續着垂直管理期間的財政管理體制,以收定支。在此體制下,人員經費和日常公用經費沒有保障,造成 “保吃飯”成爲當前大部分市級質檢機構的首要任務。但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的性質限制,造成營銷機制不靈活,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

(二)規模小、檢測能力發展不平衡。多年來大部分地市質檢機構主要圍繞食品質量安全,致力於食品檢驗能力建設,其它專業的能力建設投入嚴重不足,不夠協調和均衡發展。2014年食品檢測職能劃轉,佔據地市質檢機構業務量的50%以上,給質檢機構帶來了生存衝擊。各市地質檢機構立足本地,受區域經濟結構的影響嚴重,難以規模發展。

(三)政策依賴性強,經費不足。長期以來,除濟南、青島外,大部分地市質檢機構業務主要是履行產品質量定期監督檢查職責, 2014年下半年由定檢工作轉爲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檢收費,這使大部分質檢機構失去了工作“總抓手”。各地市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經費雖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實,但在財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質監局大盤子”裏自己調配解決。

(四)市場營銷意識差,競爭意識不強。長期以來,地市質檢機構主要依託“監督”職能,缺乏市場主體意識,對產業經濟和市場需求不敏感,機構組織體系受行政影響而不是以市場服務對象來劃分,市場競爭力不強。當前,地市質檢機構的營業收入與國內綜合性檢測機構相比差距大,市場佔有率低。

(五)技術力量薄弱,企業依賴性低當前,部分地市人員編制不足,個別市地編制不足10人,受編制的影響,技術機構正式人員只出不進,同時合同制聘用人員流轉速度較快,造成人員培養難,很多專業出現人才斷層。特別是爲節約人力成本,重在強調“多能”,很難做到“一專”。同時,受“創收任務”壓力的影響,技術機構長期從事重複的符合性檢測,加之人員技術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創新、綜合服務能力薄弱,難以滿足地方企業在研發驗證、標準服務、檢測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服務要求,造成客戶對市級質檢機構的依賴性低。

二、地市質檢機構改革與發展的建議

(一)合理定位、理順體制。按照《全國質檢系統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指導意見》(國質檢科【2015】86號文),明確改革整合質檢檢驗機構分爲公益類和經營類兩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指出:“公益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主要爲政府制定政策法規和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持、爲政府監管提供技術支持,爲重大國計民生項目提供技術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場機制提供的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就目前政府依法設置檢驗檢測機構而言,質監部門所屬的質檢技術機構具有“三公”性質,即政府的公共實驗室、服務產業的公共技術平臺和非贏利的公益性機構。地市一級質檢機構是綜合性檢測機構,其綜合能力、檢測手段、人員素質等優於其他單一檢測能力的機構或區縣檢測檢驗機構,特別是近年來圓滿完成產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動等安全檢測工作也說明了作爲市級質檢系統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在爲政府制定政策法規和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和風險管理等方面更具優勢,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服務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適於定位爲公益類檢驗檢測機構。全省縣級質檢機構整合後定爲公益二類,那麼地市級質檢技術機構理應定爲公益二類。

目前,我省地市質檢機構均爲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財政體制方面有財政撥款類和財政輔助類,但各地市一直延續垂直管理期間的財政政策,以收定支,經費沒有保障。鑑於食藥、農業、海洋與漁業等政府實驗室均爲公益一類或爲財政撥款類公益二類,質檢機構亟需理順財政體制,適於定位爲公益一類或爲財政撥款類公益二類,以此減輕創收任務壓力,從而使質檢機構服務於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轉企改制時機尚不成熟。

一是從市級質檢機構經濟收入和檢測能力來看,實施經營類改制條件尚不成熟。與國內一些部委、行業內的大的檢驗檢測機構相比,年經濟效益較低,檢驗業務規模較小,與南方發達地區的縣級檢測機構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職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維持人員工資和設備能力的持續增長。轉企改制後如無政府職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經營、獨立覈算、自負盈虧,對檢驗檢測機構檢測能力的發展將受到制約。

二是受地方經濟等因素影響,即使檢驗資源相對豐富的江蘇、浙江、廣東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實驗室,檢驗檢測業務來源還不能與南方一些發達城市相比較。如:政府計劃檢測業務來源等。

三是轉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質檢機構現有從事檢驗檢測的人員有事業編、企業編、合同編、臨時用工等多種形式。在目前頂層設計未明確到位,即轉企改制的政策,如:財政政策、資產劃撥、人員安置和稅收政策等均未明確,國家局中編辦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整合”只是一個指導性意見,相關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討摸索階段。匆匆將目前我省的市級機構轉企改制,會遇到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反而會影響各市機構的運行及業務發展。

四是政府監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檢驗檢測機構。近幾年來,各級政府部門運用市場資源,探討運行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但部分社會機構爲承攬業務,壓低價格,惡意競爭,結果是檢驗質量的偷工減料,檢驗的公正性、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受到影響。

(三)橫向整合,逐步推進,做大做強。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優勢在於強大的技術機構作爲支撐,而鑑於目前市級質檢機構的性質和運行模式,整體改制轉企的時機尚不成熟,在質檢技術機構面臨各種發展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可在質檢系統內部先實行質檢、計量內部整合,從而形成整體發展合力,從而做大做強。進而按照國務院《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實施意見》中關於“條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暫不具備條件的逐步推進”的原則,借鑑菏澤市模式,推進同城同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實現本市之內的橫向聯合。

(四)培育和增強質檢機構的核心競爭力。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市級質檢機構必須專注於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一是技術領先,必須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效率和效益爲目標,不斷提升檢驗檢測與科研創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務,打造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成當地企業的公共實驗室,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提高企業運行效益,成爲當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資的一張名片,爲培育山東財源健康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的時效性,實現多元化一站式服務的模式,是新形勢下各檢驗機構努力追求的業務模式。四是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地市質檢機構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考

 

隨着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質檢技術機構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來自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競爭壓力,使質檢技術機構逐漸顯露出一些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薄弱環節。據國家質檢總局調查統計:截止2014年底,我國共有各類檢驗檢測機構28000餘家,從業人員86萬餘人,各類儀器設備近400萬臺套,實驗室面積超過6000萬平方米,營業收入近1600億元,出具檢驗檢測報告3億餘份。事業單位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爲11500家,佔行業總規模的40.58%,企業性質的佔56.1%。目前,市地一級質檢機構均爲政府依法設置的事業性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在當前面臨食品檢測職能劃轉、取消產品質量定期監督檢查工作模式的情況下,如何應對檢驗檢測機構整合,合理規劃和發展,已成爲一個需要探討的新課題。

一、當期質檢機構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地市一級質檢機構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經歷了一系類的改革機遇和市場營銷磨練後,圍繞各地產業特徵,打造了一批國家中心、省中心,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整體上還存在着規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問題,與整體的經濟形勢和行業發展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職責定位不清,體制不順、政策不活。當前事業單位改革,多數質檢機構劃入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財政體制上仍然延續着垂直管理期間的財政管理體制,以收定支。在此體制下,人員經費和日常公用經費沒有保障,造成 “保吃飯”成爲當前大部分市級質檢機構的首要任務。但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的性質限制,造成營銷機制不靈活,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

(二)規模小、檢測能力發展不平衡。多年來大部分地市質檢機構主要圍繞食品質量安全,致力於食品檢驗能力建設,其它專業的能力建設投入嚴重不足,不夠協調和均衡發展。2014年食品檢測職能劃轉,佔據地市質檢機構業務量的50%以上,給質檢機構帶來了生存衝擊。各市地質檢機構立足本地,受區域經濟結構的影響嚴重,難以規模發展。

(三)政策依賴性強,經費不足。長期以來,除濟南、青島外,大部分地市質檢機構業務主要是履行產品質量定期監督檢查職責, 2014年下半年由定檢工作轉爲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檢收費,這使大部分質檢機構失去了工作“總抓手”。各地市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經費雖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實,但在財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質監局大盤子”裏自己調配解決。

(四)市場營銷意識差,競爭意識不強。長期以來,地市質檢機構主要依託“監督”職能,缺乏市場主體意識,對產業經濟和市場需求不敏感,機構組織體系受行政影響而不是以市場服務對象來劃分,市場競爭力不強。當前,地市質檢機構的營業收入與國內綜合性檢測機構相比差距大,市場佔有率低。

(五)技術力量薄弱,企業依賴性低當前,部分地市人員編制不足,個別市地編制不足10人,受編制的影響,技術機構正式人員只出不進,同時合同制聘用人員流轉速度較快,造成人員培養難,很多專業出現人才斷層。特別是爲節約人力成本,重在強調“多能”,很難做到“一專”。同時,受“創收任務”壓力的影響,技術機構長期從事重複的符合性檢測,加之人員技術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創新、綜合服務能力薄弱,難以滿足地方企業在研發驗證、標準服務、檢測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服務要求,造成客戶對市級質檢機構的依賴性低。

二、地市質檢機構改革與發展的建議

(一)合理定位、理順體制。按照《全國質檢系統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指導意見》(國質檢科【2015】86號文),明確改革整合質檢檢驗機構分爲公益類和經營類兩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指出:“公益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主要爲政府制定政策法規和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持、爲政府監管提供技術支持,爲重大國計民生項目提供技術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場機制提供的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就目前政府依法設置檢驗檢測機構而言,質監部門所屬的質檢技術機構具有“三公”性質,即政府的公共實驗室、服務產業的公共技術平臺和非贏利的公益性機構。地市一級質檢機構是綜合性檢測機構,其綜合能力、檢測手段、人員素質等優於其他單一檢測能力的機構或區縣檢測檢驗機構,特別是近年來圓滿完成產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動等安全檢測工作也說明了作爲市級質檢系統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在爲政府制定政策法規和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和風險管理等方面更具優勢,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服務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適於定位爲公益類檢驗檢測機構。全省縣級質檢機構整合後定爲公益二類,那麼地市級質檢技術機構理應定爲公益二類。

目前,我省地市質檢機構均爲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財政體制方面有財政撥款類和財政輔助類,但各地市一直延續垂直管理期間的財政政策,以收定支,經費沒有保障。鑑於食藥、農業、海洋與漁業等政府實驗室均爲公益一類或爲財政撥款類公益二類,質檢機構亟需理順財政體制,適於定位爲公益一類或爲財政撥款類公益二類,以此減輕創收任務壓力,從而使質檢機構服務於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轉企改制時機尚不成熟。

一是從市級質檢機構經濟收入和檢測能力來看,實施經營類改制條件尚不成熟。與國內一些部委、行業內的大的檢驗檢測機構相比,年經濟效益較低,檢驗業務規模較小,與南方發達地區的縣級檢測機構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職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維持人員工資和設備能力的持續增長。轉企改制後如無政府職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經營、獨立覈算、自負盈虧,對檢驗檢測機構檢測能力的發展將受到制約。

二是受地方經濟等因素影響,即使檢驗資源相對豐富的江蘇、浙江、廣東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實驗室,檢驗檢測業務來源還不能與南方一些發達城市相比較。如:政府計劃檢測業務來源等。

三是轉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質檢機構現有從事檢驗檢測的人員有事業編、企業編、合同編、臨時用工等多種形式。在目前頂層設計未明確到位,即轉企改制的政策,如:財政政策、資產劃撥、人員安置和稅收政策等均未明確,國家局中編辦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整合”只是一個指導性意見,相關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討摸索階段。匆匆將目前我省的市級機構轉企改制,會遇到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反而會影響各市機構的運行及業務發展。

四是政府監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檢驗檢測機構。近幾年來,各級政府部門運用市場資源,探討運行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但部分社會機構爲承攬業務,壓低價格,惡意競爭,結果是檢驗質量的偷工減料,檢驗的公正性、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受到影響。

(三)橫向整合,逐步推進,做大做強。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優勢在於強大的技術機構作爲支撐,而鑑於目前市級質檢機構的性質和運行模式,整體改制轉企的時機尚不成熟,在質檢技術機構面臨各種發展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可在質檢系統內部先實行質檢、計量內部整合,從而形成整體發展合力,從而做大做強。進而按照國務院《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實施意見》中關於“條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暫不具備條件的逐步推進”的原則,借鑑菏澤市模式,推進同城同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實現本市之內的橫向聯合。

(四)培育和增強質檢機構的核心競爭力。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市級質檢機構必須專注於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一是技術領先,必須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效率和效益爲目標,不斷提升檢驗檢測與科研創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務,打造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成當地企業的公共實驗室,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提高企業運行效益,成爲當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資的一張名片,爲培育山東財源健康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的時效性,實現多元化一站式服務的模式,是新形勢下各檢驗機構努力追求的業務模式。四是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地市質檢機構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考

 

隨着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質檢技術機構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來自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競爭壓力,使質檢技術機構逐漸顯露出一些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薄弱環節。據國家質檢總局調查統計:截止2014年底,我國共有各類檢驗檢測機構28000餘家,從業人員86萬餘人,各類儀器設備近400萬臺套,實驗室面積超過6000萬平方米,營業收入近1600億元,出具檢驗檢測報告3億餘份。事業單位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爲11500家,佔行業總規模的40.58%,企業性質的佔56.1%。目前,市地一級質檢機構均爲政府依法設置的事業性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在當前面臨食品檢測職能劃轉、取消產品質量定期監督檢查工作模式的情況下,如何應對檢驗檢測機構整合,合理規劃和發展,已成爲一個需要探討的新課題。

一、當期質檢機構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地市一級質檢機構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經歷了一系類的改革機遇和市場營銷磨練後,圍繞各地產業特徵,打造了一批國家中心、省中心,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整體上還存在着規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問題,與整體的經濟形勢和行業發展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職責定位不清,體制不順、政策不活。當前事業單位改革,多數質檢機構劃入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財政體制上仍然延續着垂直管理期間的財政管理體制,以收定支。在此體制下,人員經費和日常公用經費沒有保障,造成 “保吃飯”成爲當前大部分市級質檢機構的首要任務。但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的性質限制,造成營銷機制不靈活,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

(二)規模小、檢測能力發展不平衡。多年來大部分地市質檢機構主要圍繞食品質量安全,致力於食品檢驗能力建設,其它專業的能力建設投入嚴重不足,不夠協調和均衡發展。2014年食品檢測職能劃轉,佔據地市質檢機構業務量的50%以上,給質檢機構帶來了生存衝擊。各市地質檢機構立足本地,受區域經濟結構的影響嚴重,難以規模發展。

(三)政策依賴性強,經費不足。長期以來,除濟南、青島外,大部分地市質檢機構業務主要是履行產品質量定期監督檢查職責, 2014年下半年由定檢工作轉爲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檢收費,這使大部分質檢機構失去了工作“總抓手”。各地市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經費雖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實,但在財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質監局大盤子”裏自己調配解決。

(四)市場營銷意識差,競爭意識不強。長期以來,地市質檢機構主要依託“監督”職能,缺乏市場主體意識,對產業經濟和市場需求不敏感,機構組織體系受行政影響而不是以市場服務對象來劃分,市場競爭力不強。當前,地市質檢機構的營業收入與國內綜合性檢測機構相比差距大,市場佔有率低。

(五)技術力量薄弱,企業依賴性低當前,部分地市人員編制不足,個別市地編制不足10人,受編制的影響,技術機構正式人員只出不進,同時合同制聘用人員流轉速度較快,造成人員培養難,很多專業出現人才斷層。特別是爲節約人力成本,重在強調“多能”,很難做到“一專”。同時,受“創收任務”壓力的影響,技術機構長期從事重複的符合性檢測,加之人員技術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創新、綜合服務能力薄弱,難以滿足地方企業在研發驗證、標準服務、檢測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服務要求,造成客戶對市級質檢機構的依賴性低。

二、地市質檢機構改革與發展的建議

(一)合理定位、理順體制。按照《全國質檢系統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指導意見》(國質檢科【2015】86號文),明確改革整合質檢檢驗機構分爲公益類和經營類兩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指出:“公益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主要爲政府制定政策法規和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持、爲政府監管提供技術支持,爲重大國計民生項目提供技術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場機制提供的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就目前政府依法設置檢驗檢測機構而言,質監部門所屬的質檢技術機構具有“三公”性質,即政府的公共實驗室、服務產業的公共技術平臺和非贏利的公益性機構。地市一級質檢機構是綜合性檢測機構,其綜合能力、檢測手段、人員素質等優於其他單一檢測能力的機構或區縣檢測檢驗機構,特別是近年來圓滿完成產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動等安全檢測工作也說明了作爲市級質檢系統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在爲政府制定政策法規和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和風險管理等方面更具優勢,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服務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適於定位爲公益類檢驗檢測機構。全省縣級質檢機構整合後定爲公益二類,那麼地市級質檢技術機構理應定爲公益二類。

目前,我省地市質檢機構均爲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財政體制方面有財政撥款類和財政輔助類,但各地市一直延續垂直管理期間的財政政策,以收定支,經費沒有保障。鑑於食藥、農業、海洋與漁業等政府實驗室均爲公益一類或爲財政撥款類公益二類,質檢機構亟需理順財政體制,適於定位爲公益一類或爲財政撥款類公益二類,以此減輕創收任務壓力,從而使質檢機構服務於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轉企改制時機尚不成熟。

一是從市級質檢機構經濟收入和檢測能力來看,實施經營類改制條件尚不成熟。與國內一些部委、行業內的大的檢驗檢測機構相比,年經濟效益較低,檢驗業務規模較小,與南方發達地區的縣級檢測機構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職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維持人員工資和設備能力的持續增長。轉企改制後如無政府職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經營、獨立覈算、自負盈虧,對檢驗檢測機構檢測能力的發展將受到制約。

二是受地方經濟等因素影響,即使檢驗資源相對豐富的江蘇、浙江、廣東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實驗室,檢驗檢測業務來源還不能與南方一些發達城市相比較。如:政府計劃檢測業務來源等。

三是轉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質檢機構現有從事檢驗檢測的人員有事業編、企業編、合同編、臨時用工等多種形式。在目前頂層設計未明確到位,即轉企改制的政策,如:財政政策、資產劃撥、人員安置和稅收政策等均未明確,國家局中編辦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整合”只是一個指導性意見,相關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討摸索階段。匆匆將目前我省的市級機構轉企改制,會遇到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反而會影響各市機構的運行及業務發展。

四是政府監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檢驗檢測機構。近幾年來,各級政府部門運用市場資源,探討運行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但部分社會機構爲承攬業務,壓低價格,惡意競爭,結果是檢驗質量的偷工減料,檢驗的公正性、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受到影響。

(三)橫向整合,逐步推進,做大做強。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優勢在於強大的技術機構作爲支撐,而鑑於目前市級質檢機構的性質和運行模式,整體改制轉企的時機尚不成熟,在質檢技術機構面臨各種發展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可在質檢系統內部先實行質檢、計量內部整合,從而形成整體發展合力,從而做大做強。進而按照國務院《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實施意見》中關於“條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暫不具備條件的逐步推進”的原則,借鑑菏澤市模式,推進同城同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實現本市之內的橫向聯合。

(四)培育和增強質檢機構的核心競爭力。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市級質檢機構必須專注於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一是技術領先,必須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效率和效益爲目標,不斷提升檢驗檢測與科研創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務,打造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成當地企業的公共實驗室,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提高企業運行效益,成爲當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資的一張名片,爲培育山東財源健康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的時效性,實現多元化一站式服務的模式,是新形勢下各檢驗機構努力追求的業務模式。四是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儲備。

標籤:質檢 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