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敢於質疑議論文精品多篇

敢於質疑議論文精品多篇

敢於質疑的作文 篇一

我們說成功的人有“學問”。既然是“學”,那就要“學”、“問”。而“問”從何而來?自然來源於懷疑。只有多疑,善於懷疑,善於質疑,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

人們常常把知識比作海洋,海洋無邊無際,知識永無止境。一個人無論有多少知識,總會有無知。正因爲如此,世界上很多有遠大理想的人才不恥下問,善於質疑,從而使社會越來越先進。如果沒有對“神創論”的懷疑,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論”就不會成立。如果對地心說沒有疑問,哥白尼的日心說就不會成立。所以,只有質疑,才能讓我們的智慧樹開花結果,碩果累累。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懷疑”是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和認真的思考之上的,絕對不是毫無根據的懷疑或隨便的懷疑。達爾文對“特殊創造”的懷疑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他跟隨“伯格”號航行了五年,觀察收集了大量動植物標本,考研後查閱了無數地質資料,對根深蒂固的“特殊創造理論”提出了強烈的挑戰。但任何有效的懷疑都有賴於對事實的認真分析和對理論的深入研究。

但是我們有很多不善於懷疑的年輕人。他們迷信書籍,崇拜前人,不敢有絲毫懷疑。這樣的人自然會沒有原創的想法。半個多世紀前,魯迅通過《狂人日記》倡導這種精神。對於學習,要敢於質疑,不要盲目相信書本和教材。敢於質疑,善於質疑,這樣才能學好。

丁肇中曾告誡我們“以正確的方式認識事物”的精神。“增長知識,尋求真理,就要疑神疑鬼,這是打開知識之門的金鑰匙。”

敢於質疑的作文 篇二

2011年,秦玥飛從耶魯大學順利畢業之後,通過招聘成爲了村官。一年多來,他兢兢業業,給羣衆辦成了不少實事。

然而,有人質疑他的動機,給他貼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標籤,認爲他這樣做是爲了名利,爲日後高升鋪墊。高校畢業生引來國民的集體吐槽,這樣的質疑現狀着實堪憂。殊不知秦玥飛父母都是工薪階層,更何況秦本人也未必會當一輩子村官。

在我看來,現代人囿於世俗功利觀念和社會畸形心理的捆綁,質疑的眼光常常短淺而勢利。

這樣一種“質疑病”,很大程度上和當今社會的“信任危機”有很大關聯。看慣了官員的種種腐敗和冷民行徑,便會在第一時間對務實官員的舉措冷嘲熱諷;見多了富人紙醉金迷的生活甚至是高調炫富,就會不自主地對陳光標的“變態慈善”惡言相加。事實證明,一團和氣的清明局面下,瀰漫的是虛假的情感與價值觀。倘若非此,怎會出現18位路人對小悅悅見死不救致其死亡的悲劇?怎會有見到倒地老人不去攙扶的糾結?

面對這個處於轉型陣痛期的中國社會,我不禁懷想起了那個百家爭鳴,思想高度繁華的時代。在那裏,任何有理有據的主張或見解都不會落得立即被攻破的下場,士人們偶有勾心鬥角,但仍然在思想層面上互相尊重。無論是儒家的仁政,還是墨家的兼愛非攻,甚至是法家的嚴苛,都可以成爲帝王將相的眼中珍寶,成爲後世的福音。繁華的時代裏,充斥着理性的質疑。

現在看來,人們對於秦所作所爲的質疑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清醒的判斷。僅僅因爲高學歷和暫時的低就業,完全忽略了經驗的累積,這樣的質疑視角豈不可笑?戴着這樣的有色眼鏡去質疑,其後果只能是給當事人帶來負面影響,甚至歪斜社會的思考。

談到這裏,不得提一提質疑的方式。隨着通信技術的日益發達,很多人學會了運用網絡等媒體對現實開火,郭美美之流在網絡的壓力下漸漸現出原形。但這其中難免有糟粕。要知道,鞭撻現實√本站★√並不是質疑的唯一形式。當年一度質疑法國社會之“民主病”的巴爾扎克,在關鍵時刻放棄了口誅筆伐的激烈行徑,轉而懷着寬恕與愛含蓄地揭露社會的陰暗面,在那個混亂的年代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如果現在的有識之士對社會現象有合理的見解,可以嘗試異於用媒體發聲的方式去質疑,不妨學學文人,寫點切合時宜的時評,甚至表示出歡迎大家合理討論的意思。這一切都將是美妙的質疑。

每個時代都需要質疑的聲音。但它不是殘忍的。力量,不是無情的力量,更不是畸形的力量。它應當在理性與寬恕中帶給社會沉重的思考。希望人們遇到第二個秦玥飛時,能擦亮眼睛,公正地質疑!

敢於質疑的作文 篇三

那些著名的科學家所說的話都被人們視爲真理,但我們卻從未去懷疑這些真理;老師們所傳授的知識都被孩子們視爲無可爭議的知識,但他們也卻從未去懷疑這些真正的知識。

古希臘大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爲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的速度要快。世世代代的學者都接受這個論斷,堅信不疑。但年輕的伽裏略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是錯誤的,是荒唐的。如果沒有空氣的摩擦阻力,重物體和輕物體下落的速度相同。伽裏略就是在比薩斜塔上做實驗,證明這個理論的。他在斜塔上同時丟下兩個同樣大小的球,一個是木頭的,一個是鐵的。站在塔下的千百觀衆親眼看到兩個球在同一時刻落地,都驚訝不已。

經過近兩千年的時間,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論斷才被推翻,難道這期間就沒有其他科學家站出來勇敢地質疑嗎?是的,從那以後人們都只在學習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他的所有思想都被尊爲不可懷疑的真理。不敢於懷疑“真理”的人都是在死學,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

當今社會,似乎各種知識都已經完全下了定論,而我們只要去記去背就行了,那是不正確的,我們需要去質疑權威,提出自己的觀點,有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我們才能學得更好。

在一本古代數學書中,出現‘圓一週三的定論’也就是直徑爲一的圓周長爲三這個‘權威’定理一直被使用了七百多年,也沒有人質疑,似乎這便是完美的答案。但是數學家祖沖之卻質疑了這個觀點,因爲生活中有太多實例與此不同了。但人們總說,也許是出了一點誤差也說不定,這可是書上權威的答案。祖沖之通過‘割圓法’經過了一個個日日夜夜,他終於得出了π等於3.1415926-3.1415927之間,打破了權威,起初不相信他的那些‘專家’們也都服氣了,祖沖之因質疑而打破了權威。

只有學會了質疑權威,這個世界纔會飛速進步,如果牛頓沒有質疑畢達哥拉斯定理,物理學又怎會上一個臺階;如果哥白尼沒有質疑‘地心說’又怎麼會有後來天文學的突飛猛進;如果沒有人質疑神佛妖魔,也許現在人們仍愚昧無知。

所以說質疑可以打開包裹着真理的層層迷霧,帶人們走向真理。不要認爲教材是‘權威定論’,老師講的都是‘金口玉言’,我們不但要學會聽講,更要學會用大腦去分析和思考,我們需要擁有敢於質疑權威的這種可貴的精神,不要認爲這是件很可怕的事,馮驥才先生還不是因爲馬蜂蜇人後不會死這件事向一位中學生感謝嗎?

所以,請發揮出你的能力,勇敢質疑吧,這不光是種能力,更是一種精神。

可是,爲什麼很多人根本想不到可以質疑的地方呢?那隻能說明不善於思考,或是勇氣不夠。

華羅庚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來教育他的學生:

一個袋子裏放着一些東西,如果我們伸手去摸,第一次,從中摸出一個乒乓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還是摸出了乒乓球,於是我們會認爲這個袋子裏裝的全是乒乓球。

當我們再繼續摸到第六次時,摸出了一個大小相同的玻璃球,那麼我們判斷,這個袋子裏裝的是一些一樣大小的球吧。

當我們繼續摸,第七次,摸出了一個小木球,我們就會想,這裏面裝的是一些球吧。

可是,如果我們再繼續摸下去呢?沒人知道還會摸出些什麼。

所以,不要想當然地讓已經知道的事情成爲你推斷未知的障礙。同樣,也不要讓一切已經知道的事情,一切權威已做出的定論,成爲你思考未知事情的障礙。

一個小男孩問爸爸:“是不是做父親的總比做兒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當然啦!”小男孩問:“電燈是誰發明的?”爸爸說:“是愛迪生。”小男孩又問:“那愛迪生的爸爸怎麼沒有發明電燈?”

故事中的“爸爸”就是權威。

大家都認爲,權威之所以成爲權威,肯定是在某一領域經驗豐富,非常精通,但權威也是人,也有犯錯的時候。任何時候,都不要因爲有權威在,自己就不去作判斷。某些時候,你可能是對的,權威可能是錯的,關鍵看你自己是否能堅持自己的信念。

有個剛剛畢業的護理專業的學生,來到一家大醫院實習。一天,醫院接收了一個轉院的生命垂危的病人。醫院馬上安排搶救,這位實習護士被安排做一位外科手術專家的助手,這位專家也是該院的院長。

複雜的手術進行了近十個小時,終於快結束了,只剩下最後一道程序——縫合。這時,那個實習護士突然嚴肅地對院長說:“院長,我們用了10塊紗布,可是您只取出了9塊,要不要再檢查一下?”

院長看了她一眼,但是沒有理睬她的話,說道:“繼續,準備縫合!”

這位實習護士滿臉的不解,憤怒之情溢於言表,她又繼續說道:“做醫生要對病人負責任,你們不能這樣做!在找到第十塊紗布之前,不能縫合!”

所有人都詫異地看着這個不過是個實習生的小護士,這時,一直表現得很冷漠的院長微笑了一下,舉起了左手,裏面拿着一塊紗布。他說:“第十塊紗布在我手裏,別擔心,縫合吧!”

手術結束後,院長決定讓小護士留在醫院成爲一名正式員工。原來,他那天是故意要看一下現場的工作人員究竟有沒有職業道德和認真對待工作的品質。

小姑娘當然知道自己是對的,別的醫護人員也知道。可是頂撞權威需要一定的勇氣,這也就是爲什麼別人不肯出聲的原因。

什麼時候都不應該盲從權威。當權威出現錯誤的時候,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樣,纔是對自己負責,對別人負責。

對於二十多歲的你來說,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那些年齡比你大、資歷比你老的人都是所謂的“權威”,你自然應該尊重他們豐富的經驗,但你不該盲從他們的一切結論。在你的奮鬥之旅中,要時時提醒自己不斷地提出疑問,找出矛盾,然後再去解決這些問題、矛盾,這對你將會大有裨益。

敢於質疑的作文 篇四

一位著名文學家曾經說過:“對週遭事物保持好奇,學會質疑,這樣纔是學習最快最好的辦法,也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學習貴在質疑。”

人們常把知識比作海洋,海洋是無邊無際的,是廣闊無垠的,而知識也是無邊無際,永無止境的,作家巴爾扎克曾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不疑問就是句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就問一個爲什麼,這段時間很有體會,也想到了高一上通用技術,紀老師所說的話,不要讓筆代替了腦子,或許很多文科生在老師說什麼的時候會習慣的把它寫下來,在數學老師講題的時候,我們也會習慣性的把步驟抄下來,要是有很大弊端的,因爲我深受其害,有時候我聽不懂,想着把它記下來再琢磨,但事實證明這很不科學,因爲我甚至都看不懂我自己寫的是什麼,不知道前因後果,很難理解。

質疑,縮小一點就是提出自己的疑惑,學會用腦子去思考,讓腦子來成爲學習的總指揮,而不是讓腦子變成學習的機器,我深有感觸,數學老師講題的時候跟上速度遠比私下刷很多題收穫要多得多,課堂戰勝睏意的最好辦法,其實也是專注,提出問題,用腦子去思考,而不是不懂裝懂,附和大家,假讀書,假努力。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提到,要學會去質疑,地質學家李四光也曾說,不懷疑就不能見真理,對於我們也同樣受用,提出問題,用腦子思考,讓枯燥無味的學習變得妙趣橫生。

敢於質疑的作文 篇五

“學問”,就應該多學多問,問就是要質疑,只有發現問題,通過努力解決問題,學問纔能有進步,所以學習貴在質疑。 人們將知識比作海洋,海洋是無邊無際的,所以知識也是無止境的。一個人知識再多也有不知道的地方,而質疑就是探索知識的一種途徑。基於這點,法國偉大作家雨果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爲什麼。” 事實的確如此:達爾文如果沒有在人類起源問題上對《聖經》中的“神創論”提出質疑,就不會有“人猿同祖論”的誕生;如果哥白尼不懷疑“地心說”,也不會有“日心說”的創立…… 可是我們的許多青年人並不善於質疑,更不善於發現。他們相信書本上的內容是對的,凡是書本上的東西也是對的,凡是前人說的的,就是正確的。他們過於依賴於書,崇拜前人,不敢越雷尺一步。事實上,這些人不可能有創新。像這樣的人多了,人類的文明就會停滯不前。 即使我們的質疑是錯誤的,不對的,那也並不是壞事。敢於質疑,就會充分表現出自己的缺點,從而改正。而那些敢疑不敢言的人也只有將疑問永藏心底。

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要增長知識,就必須質疑,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習纔有進步,才能打開科學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