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論持久戰學術論文多篇

論持久戰學術論文多篇

國防動員思想 篇一

國防動員思想,是毛澤東 《論持久戰》的一個重要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抗日的政治動員。毛澤東指出,如此偉大的抗日民族戰爭,沒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勝利的。頭等重要的,就是動員全國的老百姓。“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1]480什麼是政治動員呢? 毛澤東指出,首先是把戰爭的政治目的告訴軍隊和人民,使每個士兵每個人都明白,爲什麼要打仗,打仗和他們有什麼關係。這樣才能造成抗日的熱潮,使萬衆一心,貢獻一切給戰爭。其次,還要說明達到此目的的步驟和政策,即要有一個政治綱領,並把它普及於軍隊和人民,動員所有的軍隊和人民實行起來。再次,要發動社會各種力量和媒體,採取多種形式,用合民衆口味的方法去動員。最後,要經常進行抗日戰爭的政治動員,使其常態化。毛澤東認爲,政治動員是一件絕大的事,戰爭首先要靠它取得勝利。第二,抗日的經濟動員。國民經濟動員是國防動員的基礎。解決抗日的經濟問題,也必須通過動員民衆來解決。毛澤東指出: “抗日的財源十分困難,動員了民衆,則財政也不成問題,豈有如此廣土衆民的國家而患財窮之理?”[1]512早在 1937 年8 月 25 日,毛澤東在 《爲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鬥爭》 一文中提出了 “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其中對抗日的經濟動員提出了一整套政策和方法。戰時的財政政策是以有錢出錢和沒收漢奸財產作抗日經費爲原則。經濟政策是整頓和擴大國防生產,發展農村經濟,保證戰時生產品的自給; 提倡國貨,改良土產; 禁絕日貨,取締奸商,反對投機操縱。第三,抗日武裝力量動員。武裝力量動員在國防動員中居於核心地位。爲了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毛澤東指出,除了調動有訓練的軍隊進行運動戰之外,還要在農民中組織很多的游擊隊。因爲爭取我之優勢和主 動,爭取我之勝利,“先決條件是優越的民衆組織。因此,發動所有一切反對敵人的老百姓,一律武裝起來,對敵進行廣泛的襲擊”[1]492.早在 《抗日救國八大綱領》和 《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毛澤東就明確地提出了全國軍事的總動員,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措施: 動員全國陸海空軍,包括中央軍、地方軍、紅軍在內,實行全國抗戰。反對單純防禦的消極的作戰方針,採取獨立自主的積極的作戰方針。設立經常的國防會議,討論和決定國防計劃和作戰方針。武裝人民,發展抗日的游擊戰爭,配合主力軍作戰。改革軍隊的政治工作,使指揮員和戰鬥員團結一致。軍隊和人民團結一致,發揚軍隊的積極性。援助東北抗日聯軍,破壞敵人的後方。實現一切抗戰軍隊的平等待遇。建立全國各地軍區,動員全民族參戰,以便逐步從僱傭兵役制轉變爲義務兵役制。

國防動員因戰爭而生、爲打仗而備,直接影響到戰爭的進程和結局,關係到國家的安危。我黨不僅在國家戰爭期間重視國防動員,也重視在和平時期的國防動員。新時期國防動員的顯着特點是通過國家制定法律法規來規範國防動員。我國在 1997 年 3 月制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第八章明確規定了國防動員的基本內容和基本制度。爲了進一步加強國防建設,完善國防動員制度,保障國防動員工作的順利進行,根據憲法,我國在 2010 年 2 月,制定和頒佈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共 14 章 72 條,內容有武裝力量動員、國民經濟動員、人民防空動員、國防交通動員等。此外,《國防交通法》已列入全國人大立法計劃。國防動員實現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國防動員法,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和黨中央在戰爭年代提出的國防動員思想的諸多基本內容、基本做法和基本精神。當前,我國外部安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的挑戰和風險嚴峻複雜,軍隊和地方必須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把國防動員工作擺到重要位置來抓,努力形成與遂行使命任務相適應的強大動員能力。

論持久戰學術論文 篇二

《論持久戰》及典對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摘要]抗日戰爭開始不久,根據國情,毛澤東在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戰爭研討會上發表了《論持久戰》,該文中分析和揭示了抗日戰爭的性質和步驟,提出了抗日戰爭的持久性,系統的介紹了抗戰的三個階段,也提出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屬於中國人民,號召和鼓勵人民堅持抗戰,努力鬥爭,爭取最後的勝利。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給予了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帶來了極大的鼓勵和支持。

[關鍵詞]《論持久戰》;抗日戰爭;戰術戰略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識碼]A

一、毛澤東提《論持久戰》的背景

日本方面: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時,不斷地製造僞國或僞軍,或不斷收買漢奸來達到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目的。他們給漢奸或僞軍豐厚的俸祿和官位作爲誘惑,充分利用他們思想上的缺陷,道德上的歪風,在中國社會上散發出各種謠言來鼓動人心,挑撥離間,在民間或國共統一戰線中大力製造出波動來左右國民黨軍隊、共產黨軍隊的思維和思想,最後達到統治中國的最後目的。

中國方面:首先,收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壓迫,身受災難的每天都渴望着戰爭的勝利。但戰爭過程到底是什麼樣?能不能勝利?能不能速勝?有人說是持久戰,那爲什麼是持久戰?爲什麼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有些中國人民或有些士兵還不完全知道爲什麼打仗和該怎樣打勝仗等一系列問題,他們需要和渴望有人來全面的回答這些問題。其次,在中國出現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等思想,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動搖和左右了某些中國人民的思想,所以迫切需要有人站出來駁回亡國論和速勝論來拯救被受影響的人的思想。

歷史恰好選擇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來揭示和打破了日本侵略者的思想和目的,回答了中國人民的各種疑慮。

二、持久戰的三個階段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裏不僅提出了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屬於中國人民,而且還提出了持久戰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敵方的戰略進攻、我方的戰略防禦階段。毛澤東談到目前的戰爭狀態處在第一階段,敵人爲了佔領蘭州、武漢、廣州三個地方出了很多師團和兵員,打算一年半兩年之內達到此目的。他認爲敵人這麼做我方也應該想出應付對策,這一階段我們應該才取得戰爭形勢主要用運動戰,以陣地戰和游擊戰作爲輔助。他談到,這個階段中國已經結成了第二次統一戰線,已經有了空前的團結。敵人雖然用了許多不擇手段去破裂統一戰線的方法,他們這些方法之前失敗了,所以現在也一樣不會成功。這個階段中國的損失雖然很大,但損失的同時獲得了極大的經驗和進步,因此第一階段的戰爭給第二階段的戰爭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他也提到了此階段中國軍隊得到了蘇聯的極大援助和鼓勵,也得到了世界各反法西斯國家的好評,所以我軍不是孤戰。現在敵人士兵的士氣開始頹靡,打仗沒有像開始那樣積極,我軍的士氣正在提高,對打仗越來越有了經驗,積極性越來越高昂,這對我方是非常有利的。

毛澤東的這些對戰爭狀態的分析裏面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戰爭的瞭解和對敵人的瞭解,也正顯現出我們平常所說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個道理。

第二階段是敵方的戰略保守、我方準備返工的階段。這個階段也可以叫相持階段,也是過渡階段。毛澤東談到,第一階段的尾聲,由於我軍隊的堅強抵抗和敵軍的兵力不足,敵人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轉入保守佔領地階段。這個階級敵人企圖保守佔領地,設立僞政府來欺騙中國人民因而從人民身上收集到更多的東西。爲此我軍對應的是頑強的游擊戰來打破敵人的企圖。在這個階段我軍以游擊戰爲主,以運動戰爲輔助作用。在這個階段中國軍隊雖然有大量的正規軍,但是由於敵軍佔領了主要城市和主要街道,也由於中國軍隊的技術條件還不夠完備,此階段我軍還不能進入戰略反攻。此階段我們的任務是幫助正面戰場的正規軍,轉入敵後戰場來分散敵人的注意力,達到自己的目的。此階段是非常殘酷的,地方可能會受到很大的破壞,所以我們要做好游擊戰,這樣我們可以佔領敵佔區的三分之二,讓敵人只能保守三分之一,這樣就是敵人的大失敗,勝利屬於中國。毛澤東提到這一階段是最艱難的原因:首先,我軍主要是在敵佔區作戰,戰爭的勝負由敵軍和我軍的變動來決定。其次,戰爭中漢奸搗亂和經濟困難是兩個大問題。所以我軍一定要熬過這段時期,要動員全國民衆,齊心協力,堅持抗戰。我們要知道在國際上對日本不利。所以我們要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不懈努力地把精彩的第二幕演出來,最後取得勝利。

在這個階段毛澤東鼓勵中國人民和中國戰士,這個階段很漫長很艱苦,所以我們一定要要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用自身的力量去對抗日本侵略軍,對抗法西斯國家,去迎接第三階段,戰略反攻階段。

第三階段是我方戰略反攻、敵方戰略退卻的階段。是收回被敵人佔領地的階段,是抗日戰爭最後一個階段。這個階段陣地戰站到主要地位。毛澤東認爲,這個階段我軍不僅要靠自己的力量,還要靠國際力量和日本國內變化的狀況,這樣才能取得勝利。我們要做好國際國內宣傳和外交工作,打好外交關係。這個階段我軍不再是戰略防禦而是戰略反攻階段,不再是戰略內線而是戰略外線階段。我們要走完這個階段的整個過程,把敵人打到鴨綠江邊就算結束。

在這個階段毛澤東告訴人民,想要取得勝利只靠自己是不行的,我們要搞好國際關係,利用國際關係來打倒帝國主義。我們也要充分利用日本國內情況,因爲日本國內也有很多反法西斯帝國主義的國民,他們是不願意開侵略戰的,因爲他們知道侵略戰不會友好結果。所以我們一定要抓好國際和國內情況去抗戰,去打敗日本帝國主義,讓他們知道中國的力量是強大的,不是任人宰割的,中國的人民不是薄弱的,有一股齊心協力的強大力量在推動者他們,鼓勵着他們去完成驅除韃虜挽救中國的任務。所以要做好戰略反攻,完全消滅和消除敵人的全部武裝力量,讓日本帝國主義者感到中國人是不可能受壓迫的,是不可能屈服的。

三、《論持久戰》對取得抗戰勝利的作用

毛澤東對抗日戰爭的分析,對抗戰三個階段的分析,對抗戰勝利有着極大的作用。 (一)徹底駁回了亡國論和速勝論這兩個論點。抗日戰爭開始不久,中國出現了兩種不同主管主義思想,一個是王國輪,一個是速勝論。亡國論思想主義者認爲中國的國力過於弱小,軍隊武裝過於落後,人民生活水平太低,不能抵抗日本侵略,在日本軍隊的壓迫下,即使結成統一戰線來國共合作,也擺脫不了亡國的命運。所以認爲不該抵抗,應該投降日本,在日本的統治下生活。速勝論思想主義者認爲,美國的國力比日本強大,在美國的幫助下即使是沒有統一戰線,沒有國共合作也能在國民黨的領導下很輕易地去打敗日本。

在這兩種思想主流之下毛澤東提出《論持久戰》是非常必要的,及其作用很大。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認爲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日本的軍隊武裝力量雖然強大,但日本的國土面積小,人力物力缺乏,加上日本發動的是侵略戰爭,所以在國際上不能得到認同,再加上中國人民的頑強作戰,日本不能維持長時間去作戰,所以中國必勝,不會亡國。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也認爲速勝論是不對的,速勝論者直接劃去了敵強我弱,只看到了中國方面的強處,只看到了敵方的弱點,誇大其詞的覺得只要有美國的幫助就能速生,這都是不對的,打倒日本帝國,主要還是靠自己,使國際力量作爲輔助。毛澤東的這些論點直接駁回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的思想。使中國人民認識到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的片面性,認識到了抗日戰爭是漫長的持久戰。

(二)給第二次統一戰線提供了戰術戰略指導。《論持久戰》裏分析到的,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裏所提供的戰術戰略問題,給國共兩軍提供了戰術戰略指導。提到,第一階段主要採取運動戰,游擊戰和陣地戰作爲輔助。第二階段主要採取游擊戰,以運動戰作爲輔助。第三階段陣地戰上升到主站方法。還提到抗日戰爭在戰術戰略問題上需要我們軍隊採取主動性、靈活性和計劃性,要做好消耗戰和殲滅戰。戰爭的目的是消耗敵人保存自己,同時殲滅敵人的武裝力量來取得戰爭的勝利。

《論持久戰》裏面的這些戰略指導使國共兩軍改變了戰術,尤其是改變了共軍的戰術問題。是軍隊有了勝利的信心。

(三)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信心和希望。日本帝國主義者侵略以來,中國人民的生活變得日益艱難,日子過得都心驚膽戰,他們不知道是否能夠戰勝日本,是否能夠把日本帝國主義趕走,這些問題一直圍繞在他們不得其解。正由於《論持久戰》的發表講話,使中國人民得到了答案,看到了戰爭的最後勝利。從此人民入伍的思想更加強烈,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思想更加堅定,爲國家的解放擔起了一份力,瞭解了自身的價值,人民的力量的無限,人民齊心協力的作用,統一戰線和國共合作的重要性。他們開始相信了軍隊,對最後的勝利有了充足得信心。

四、結論

總之,毛澤東對抗日戰爭的分析,對《論持久戰》的提出不僅打破了當時存在的亡國論和速勝論主義者的論斷,而且給第二次抗日戰爭統一戰線提供了戰術戰略指導和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信心,對中國人民帶來了無限的希望。從此中國人民、中國戰士進一步理解了爲什麼打仗,該怎麼打仗,怎麼取得勝利和最後勝利是中國人民的道理。

看了“論持久戰學術論文”的人還看:

優秀的 論持久戰心得體會 篇三

這篇著作,讀完的第一感覺是震撼,沒有多好的修飾手段,卻在字裏行間透露出一股正氣與睿智。令我想不到的是讀完後反而不知道該怎麼去評述這篇著作,不知道如何才能用最恰當的文字將我的理解表達出來,而不會曲解主席當年的想法,這是我所擔心的,與我閱讀之前的想法完全相反。

但我記住了主席說的一句話,我覺着用在生活上是最好不過的了,採取非正常手段去解決困難反而會將自己置身於更加困難的境地,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要輕視自己的弱項,弱項在一定情況下是可以轉化成強項。日本爲了解決自身問題而發動的侵華戰爭使其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中國弱於日本,但抗戰最後必須屬於中國,都是說明這兩個說法。

愚鈍之至,理解有限,慚愧!

論持久戰學術論文 篇四

《論持久戰》中的科學決策思想

[摘要]毛澤東《論持久戰》一文中處處充滿着科學決策的思想。本文論述了《論持久戰》一文中所包含的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等二十項科學決策思想。研究該文中所包含的科學決策思想,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有重要的實踐指導作用。

在毛澤東的經典著作中,《論持久戰》以其科學的分析、嚴密的邏輯、準確的預測聞名於世。這篇只有51000字的傳奇之作,處處充滿了調查研究的成果。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結果,從問題的根據到問題的解決,從對中日雙方的國情到對世界局勢的研究,全部是高瞻遠矚、高屋建瓴。可以說,對抗戰進行了全面準確的瞭解和判斷。中國共產黨主要以此爲根據,作出了正確的決策,提出了抗日戰爭的正確戰略和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從政治上領導了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今天,正值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之際,我們重溫毛澤東《論持久戰》中所包含的科學決策思想,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有重要的實踐指導作用。

一、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是科學決策的首要階段。在這一階段,要採取各種方法,對各種信息進行全面瞭解和掌握,弄清問題本身的性質、範圍、發展程度和影響,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包括主觀原因、客觀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毛澤東指出,對抗日戰爭調查研究的目的“是要明瞭各種階級的相互關係,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然後制定出我們正確的鬥爭策略,確定哪些階級是革命鬥爭的主力,哪些階級是我們應當爭取的同盟者,哪些階級是要打倒的”。要達到這一目的,我們一方面要善於分析和把握問題的差異和變化,另一方面要善於對問題進行追根究底的縱向分析和客觀公正的橫向分析,同時還要善於運用反向論證方法,認清錯誤認識的根源。毛澤東尖銳地指出:“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是一切錯誤觀點的認識論上的根源。他們看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無根據地純主觀地說一頓;或者是隻根據問題的一側面、一時候的表現,也同樣主觀地把它誇大起來,當作全體看。但是人們的錯誤觀點可分爲兩類:一類是根本的錯誤,帶一貫性,這是難於糾正的;另一類是偶然的錯誤,帶暫時性,這是易於糾正的。但既同爲錯誤,就都有糾正的必要。因此,反對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採用客觀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戰爭,才能使戰爭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提出問題

決策是爲了解決存在的問題,沒有問題就無須決策。因此,問題意識是衡量領導決策水平高低的首要標誌之一。高明的領導在別人還沒發現問題時,他已經發現了,別人認爲很平常的問題,他能看到潛在的嚴重後果。馬克思說:“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論持久戰》充滿着強烈的“問題”意識。文章的第一個標題就是“問題的提出,這是這個邏輯分析的起點”。身受戰爭災難、爲着自己民族的生存奮鬥的每一箇中國人,每天都在渴望戰爭的勝利。然而,因爲戰爭剛剛開始,客觀過程尚未完全暴露,限制了人們的認識。毛澤東首先提出:“這個戰爭,在東方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歷史上也將是偉大的,全世界人民都關心這個戰爭。然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會要怎麼樣?能勝利還是不能勝利?能速勝還是不能速勝?怎樣爭取最後勝利?”在經過科學的分析論證後,答案是:“中國會亡嗎?答覆:不會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覆: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三、確立目標

確立目標是科學決策過程的關鍵一步,因爲目標確立之後,整個決策過程就有了方向。目標是努力的方向和所希望達到的未來結果。它一般具備三個要素:可以計量其成果,可以規定其時間,可以確定其條件。《論持久戰》確立的目標顯然是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將日本侵略者徹底趕出中國,但“我們說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是從全部敵我因素的相互關係產生的結論”。要取得持久戰爭的完全勝利,“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就中國人民的立場來說,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這個目標的確立,爲中國共產黨的科學決策指明瞭方向。

四、運用信息

科學決策是建立在全面翔實的信息的基礎上的。信息是決策的“原料”,沒有資料、情況、情報、數據等作依據,靠“想當然”和“拍腦袋”是不能作出正確決策的。科學決策要求收集、整理、加工、運用一切有關信息,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判斷。在通常情況下,決策的科學與準確,是和信息的全面、及時、準確成正比的。“抗日戰爭爲什麼是持久戰?最後勝利爲什麼是中國的呢?根據在什麼地方呢?”毛澤東就是正確運用和科學分析了中日雙方乃至國際上的所有相關信息。比如:“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個著名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戰爭的不可避免和中國的不能速勝,就建立在這個日本國家的帝國主義制度及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上面。然而第二,由於日本社會經濟的帝國主義性,就產生了日本戰爭的帝國主義性,它的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這樣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國內的階級對立、日本民族和中華民族的對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對立。第三,日本戰爭雖是在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但同時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總起來說,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而其短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點。”“中國方面:第一,我們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我們依然是一個弱國,我們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各方面都顯得不如敵人。戰爭之不可避免和中國之不能速勝,又在這個方面有其基礎。然而第二,中國近百年的解放運動積累到了今日,已經不同於任何歷史時期。中國是如日方升的國家,這同日本帝國主義的沒落狀態恰是相反的對照。中國的戰爭是進步的,從這種進步性,就產生了中國戰爭的正義性。因爲這個戰爭是正義的,就能喚起全國的團結,激起敵國人民的同情,爭取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第三,中國又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這同日本又是一個相反的對比。最後,第四,由於中國戰爭的進步性、正義性而產生出來的國際廣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而且,“這些特點是事實上存在的,不是虛造騙人的;是戰爭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殘缺不全的片段;是貫徹於雙方一切大小問題和一切作戰階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觀察中日戰爭如果忘記了這些特點,那就必然要弄錯”。可見,合理運用信息是科學決策的基礎。

五、合理預測

預測是對活動結果或客觀事物發展趨勢,事先依據掌握的資料,採用一定的方法所作的科學分析。爲了使決策更加科學,方案設計之前必須進行科學預測,它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也是科學決策的必然要求。《論持久戰》就進行了科學合理的預測:“可以合理地設想,這種持久戰,將具體地表現於三個階段之中。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不能預斷,但依目前條件來看,戰爭趨勢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我們可以預見這次戰爭的結果,將不是資本主義的獲救,而是它的走向崩潰。這次戰爭,將比二十年前的戰爭更大,更殘酷,一切民族將無可避免地捲入進去,戰爭時間將拖得很長,人類將遭受很大的痛苦。但是由於蘇聯的存在和世界人民覺悟程度的提高,這次戰爭中無疑將出現偉大的革命戰爭,用以反對一切反革命戰爭,而使這次戰爭帶着爲永久和平而戰的性質。即使爾後尚有一個戰爭時期,但是已離世界的永久和平不遠了。”歷史的發展軌跡證明,毛澤東的預測是完全正確的。

六、設計方案

決策方案是實現決策目標的具體步驟和措施安排,方案的設計要進行大量的可行性分析,要全面考慮可能遇到的客觀條件和環境以及需要採取的各種措施,要分析到各種條件所產生的結果和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以及控制辦法等。《論持久戰》通篇都作到了這些。例如,“我們的戰略方針,應該是使用我們的主力在很長的變動不定的戰線上作戰。但是轉換全局的戰略方針,必然要是運動戰。陣地戰雖也必需,但是屬於輔助性質的第二種的方針。”“除了調動有訓練的軍隊進行運動戰之外,還要在農民中組織很多的游擊隊。”“在戰爭的過程中,中國能俘虜許多的日本兵,奪取許多的武器彈藥來武裝自己;同時,爭取外國的援助,使中國軍隊的裝備逐漸加強起來。”“所有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來,就使我們能夠對日本佔領地的堡壘和根據地,作最後的致命的攻擊,驅逐日本侵略軍出中國。”“最中心的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在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爲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後的勝利。”“由於當前的抗戰還存在着嚴重的弱點,所以在今後的抗戰過程中,可能發生許多挫敗、退卻,內部的分化、叛變,暫時和局部的妥協等不利的情況。”從整個戰局的發展態勢來看,毛澤東的方案基本是符合實際的。

七、準確執行

執行是與決策密切聯繫的管理活動。決策形成以後,怎樣付諸實施又成爲關鍵問題,而執行正是圍繞着決策的目標而展開的實踐活動。決策是執行的前提和方向,執行是決策的後續環節。沒有好的執行,科學的、正確的執行都只能是空想。決策側重於目標和方案的分析與研究,執行注重方案的實施和目標的實現,強調廣大人民羣衆的團結協作與共同行動。《論持久戰》特別強調執行中的不折不扣,即全面準確的執行。例如在談到“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一節時,毛澤東指出,“中國版圖廣大,兵員衆多,但軍隊的技術和教養不足;敵人則兵力不足,但技術和教養比較優良。在此種情形下,無疑地應以進攻的運動戰爲主要的作戰形式,而以其他形式輔助之,組成整個的運動戰。在這裏,要反對所謂‘有退無進’的逃跑主義,同時也要反對所謂‘有進無退’的拚命主義”。“戰爭的基本要求是:消滅敵人;其另一要求是:保存自己。保存自己的目的,在於消滅敵人;而消滅敵人,又是保存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運動戰決不能被韓復榘一類人所藉口,決不是隻有向後的運動,沒有向前的運動”。“然而另一種思想也是不對的,即所謂有進無退的拚命主義。拚命主義是軍事上的近視眼,明明已處於確定了的不利情況,還要爭一城一地的得失,結果不但城和地俱失,軍力也不能保存。”針對一些士兵和指戰員要打大仗、想打大仗的心理,毛澤東指出,“不要以爲少打大仗,一時顯得不像民族英雄,降低了資格,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游擊戰爭沒有正規戰爭那樣迅速的成效和顯赫的名聲,但是‘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八、全局至上

《論持久戰》的一大特點,就是把重心放在研究戰爭全局的指揮規律,把注意力擺在照顧戰爭的全局上。毛澤東指出:“研究帶全局性的戰爭指導規律,是戰略學的任務。研究帶局部性的戰爭指揮規律,是戰役學和戰術學的任務。”毛澤東還說過,一着不慎,滿盤皆輸,要以全局、整體利益爲重。《論持久戰》指出:“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雖然喪失若干土地,還有廣大的迴旋餘地,這是抗日戰爭的上策。在無可避免的情況下(也僅僅是在這種情況下),只好勇敢地放棄。情況到了這種時候,絲毫也不應留戀,這是以土地換時間的正確的政策。“不怕人家罵‘不抵抗’嗎?不怕的。但爲避開敵人毒計,不使我軍主力喪於敵人一擊之下,影響到抗戰的繼續,一句話,避免亡國,是完全必需的。在這上面發生懷疑,是戰爭問題上的近視眼,結果一定和亡國論者走到一夥去。”“英勇戰鬥於前,又放棄土地於後,不是自相矛盾嗎?這些英勇戰鬥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嗎?這是非常不妥當的發問。吃飯就一直吃下去,睡覺就一直睡下去,英勇戰鬥就一直打到鴨綠江,這是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幻想,在實際生活裏是不存在的。放棄土地是爲了保存軍力,也正是爲了保存土地;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徑情直遂的,戰爭也是一樣。”毛澤東的宏觀戰略觀,連對手也爲之折服。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近藤邦康心悅誠服地說:“我很佩服《論持久戰》。日本被中國打敗是當然的,這樣的以哲學爲基礎的宏遠戰略眼光,日本沒有。”

九、因時而變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是運動和發展變化的,世界上不存在孤立靜止的事物。因此,決策方案要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切忌一成不變。《論持久戰》在談到這點時也非常注意,其集中表現在三個階段所採取的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上。第一階段敵是優勢,我是劣勢。我之這種劣勢,有兩種不同的變化。第一種是向下的。這就是土地、人口、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和文化機關等的減縮。這一點,將被人利用作爲亡國論和妥協論的根據。然而必須看到第二種變化,即向上的變化。這就是戰爭中的經驗,軍隊的進步,政治的進步,人民的動員,文化的新方向的發展,游擊戰爭的出現,國際援助的增長等等。在第一階段,向下的東西是舊的量和質,主要地表現在量上。向上的東西是新的量和質,主要地表現在質上。這第二種變化,就給了我們以能夠持久和最後勝利的根據。第一階段中,敵人方面也有兩種變化。第一種是向下的,表現在:幾十萬人的傷亡,武器和彈藥的消耗,士氣的頹靡,國內人心的不滿,貿易的縮減,一百萬萬日元以上的支出,國際輿論的責備等等方面。這個方面,又給予我們以能夠持久和最後勝利的根據。然而也要估計到敵人的第二種變化,即向上的變化。那就是他擴大了領土、人口和資源。但是我們必須估計敵人這種向上變化的暫時性和局部性。第二階段,上述雙方的變化將繼續發展,大體上將是日本繼續向下,中國繼續向上。那時中國將脫出劣勢,日本則脫出優勢,先走到平衡的地位,再走到優劣相反的地位。然後中國大體上將完成戰略反攻的準備而走到實行反攻、驅敵出國的階段。應該重複地指出:所謂變劣勢爲優勢和完成反攻準備,是包括中國自己力量的增長、日本困難的增長和國際援助的增長在內的,總合這些力量就能形成中國的優勢,完成反攻的準備。第三階段的戰略反攻,在其前一時期將不是全國整齊劃一的姿態,而是帶地域性的和此起彼落的姿態。敵人採用各種分化手段破裂中國統一戰線的企圖,此階段中並不會減弱,因此,中國內部團結的任務更加重要,務不令內部不調致戰略反攻半途而廢。此時期中,國際形勢將變到大有利於中國。中國的任務,就在於利用這種國際形勢取得自己的徹底解放,建立獨立的民主國家,同時也就是幫助世界的反法西斯運動。歷史的發展證明,這種因時而變是多麼的高明和正確。

十、因地而變

決策要因地點的變化而變化,這也是唯物辯證法的啓示。中國地域廣大,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可能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決策方案。毛澤東指出:“我們研究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各個不同性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戰爭的指導規律,應該着眼其特點和着眼其發展,反對戰爭問題上的機械論。”因此,“我們不但要研究一般戰爭的規律,還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戰爭的規律,還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若要想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既不能照搬西方戰爭的規律,也不能照搬蘇聯革命戰爭的規律,更不能照搬中國北伐戰爭長驅直入的方法,只能遵循抗日戰爭的特殊規律”。“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將不會以陣地戰爲主要形式,主要和重要的形式是運動戰和游擊戰。”

十一、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論持久戰》通篇以實事求是的思想爲軸心,它精闢地論述道:“我們反對主觀地看問題,說的是一個人的思想,不根據和不符合於客觀事實,是空想,是假道理,如果照了做去,就要失敗,故須反對它。但是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戰和最後勝利沒有人做就不會出現。做就必須先有人根據客觀事實,引出思想、道理、意見,提出計劃、方針、政策、戰略、戰術,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於物的特點。一切根據和符合於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一切根據於正確思想的做或行動是正確的行動。我們必須發揚這樣的思想和行動,必須發揚這種自覺的能動性。”正是通過《論持久戰》這一思想的實驗室,1941年5月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賦予了實事求是以全新的科學內涵:“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十二、摒棄經驗

經驗是科學決策的敵人,但一般人認識不到這一點,他們總是根據自己的閱歷和經驗去做決策,這樣往往付出很沉重的代價。《論持久戰》尖銳地批評了經驗決策:例如在抗戰初起時,許多人有一種毫無根據的樂觀傾向,他們把日本估計過低,甚至以爲日本不能打到山西。有些人輕視抗日戰爭中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他們對於“在全體上,運動戰是主要的,游擊戰是輔助的;在部分上,游擊戰是主要的,運動戰是輔助的”這個提法,表示懷疑。他們不贊成八路軍這樣的戰略方針:“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認爲這是“機械的”觀點。上海戰爭時,有些人說,“只要打三個月,國際局勢一定變化,蘇聯一定出兵,戰爭就可解決”,把抗戰的前途主要地寄託在外國援助上面。臺兒莊勝利之後,有些人主張徐州戰役應是“準決戰”,說過去的持久戰方針應該改變。說什麼“這一戰,就是敵人的最後掙扎”,“我們勝了,日閥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場,只有靜候末日審判”。平型關一個勝仗,衝昏了一些人的頭腦;臺兒莊再一個勝仗,衝昏了更多的人的頭腦。於是,敵人是否進攻武漢成爲疑問了。許多人以爲:不一定;許多人以爲:斷不會。這樣的疑問可以牽涉到一切重大的問題。甚至某些人在戰爭形勢稍爲好轉的時候,就準備在國共兩黨之間加緊磨擦一下,把對外的眼光轉到對內。所有上述一切,我們叫它做政治上軍事上的近視眼。這些話,講起來好像有道理,實際上是毫無根據、似是而非的空談。

十三、層層分析

科學決策理論告訴我們,決策要重視各種不同的意見,認真分析各種不同的意見,做到全面分析、深入分析。《論持久戰》在駁斥“亡國論”時,就採用了層層分析的方法,作到了說理透徹、有理有據、以理服人。亡國論者看到敵我強弱對比一個因素,從前就說“抗戰必亡”,現在又說“再戰必亡”。如果我們僅僅說,敵人雖強,但是小國,中國雖弱,但是大國,是不足以折服他們的。他們可以搬出元朝滅宋、清朝滅明的歷史證據,證明小而強的國家能夠滅亡大而弱的國家,而且是落後的滅亡進步的。如果我們說,這是古代,不足爲據,他們又可以搬出英滅印度的事實,證明小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能夠滅亡大而弱的落後國家。所以還須提出其他的根據,才能把一切亡國論者的口封住,使他們心服,而使一切從事宣傳工作的人們得到充足的論據去說服還不明白和還不堅定的人們,鞏固其抗戰的信心。這應該提出的根據是什麼呢?就是時代的特點。這個特點的具體反映是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國的進步和多助。隨後,毛澤東依據大量的資料和事例進行了層層的分析,把道理說清說透。

十四、知己知彼

古語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毛澤東深知這個道理,他一再告誡要知己知彼。他在《論持久戰》中將中日雙方的所有相關因素都瞭解得非常清楚,甚至瞭解了日軍官兵的教養。他說:“日本軍隊的長處,不但在其武器,還在其官兵的教養--其組織性,其因過去沒有打過敗仗而形成的自信心,其對天皇和對鬼神的迷信,其驕慢自尊,其對中國人的輕視等等特點;這是日本軍閥多年的武斷教育和日本的民族習慣造成的。我軍對之殺傷甚多、俘虜甚少的現象,主要原因在此。這一點,過去許多人是估計不足的。這種東西的破壞,需要一個長的過程。首先需要我們重視這一特點,然後耐心地有計劃地從政治上、國際宣傳上、日本人民運動上多方面地向着這一點進行工作;而軍事上的殲滅戰,也是方法之一。對於日本士兵,不是侮辱其自尊心,而是瞭解和順導他們的這種自尊心,從寬待俘虜的方法,引導他們瞭解日本統治者之反人民的侵略主義。另一方面,則是在他們面前表示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頑強的戰鬥力,這就是給以殲滅戰的打擊。”正是毛澤東對“知己知彼”一策運用到了極致,才引出了令人信服的種種結論。

十五、採用系統的方法

科學決策要採用科學的方法,毛澤東非常重視方法問題。他認爲:“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要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不採用系統的方法,也是一句空話。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固然取決於雙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地理、戰爭性質等多種條件,然而,要達到勝利的最終目的,必須有系統的、科學的能戰勝敵人的方法。因此,《論持久戰》着力於指導抗日戰爭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具體的可操作的做法。這不僅是提出三個階段,而且對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對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對消耗戰、殲滅戰等關係的把握,對如何發動抗日的政治動員,如何做到兵民是勝利之本等問題都有切實可行的論述。

十六、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是減少決策失誤的有效手段之一,也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論持久戰》指出:“抗日的戰略方針是持久戰,是的,這是完全對的。但這是一般的方針,還不是具體的方針。”怎樣具體地進行持久戰呢?毛澤東提出了“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例如,如果我們堅決地採取了戰場作戰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就不但在戰場上改變着敵我之間的強弱優劣形勢,而且將逐漸地變化着總的形勢。這就是說,集合了許多戰場作戰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的勝利以後,就逐漸地增強了自己,削弱了敵人,於是總的強弱優劣形勢,就不能不受其影響而發生變化。到那時,配合着我們自己的其他條件,再配合着敵人內部的變動和國際上的有利形勢,就能使敵我總的形勢走到平衡,再由平衡走到我優敵劣。那時,就是我們實行反攻驅敵出國的時機了。另外,《論持久戰》中談到的主動性、靈活性也就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十七、做好溝通工作

再好的決策,如果沒有做好溝通工作,那麼執行的效果也等於零。抗日戰爭的決策作的再好,如果廣大人民是一頭霧水,根本不能理解,也就談不上戰爭的勝利。毛澤東特別善於做思想政治工作,他能將抗日戰爭中出現的深奧理論淺顯化。例如,在論述包圍與反包圍時,他說:“從整個戰爭看來,由於敵之戰略進攻和外線作戰,我處戰略防禦和內線作戰地位,無疑我是在敵之戰略包圍中。這是敵對於我之第一種包圍。由於我以數量上優勢的兵力,對於從戰略上的外線分數路向我前進之敵,採取戰役和戰鬥上的外線作戰方針,就可以把各路分進之敵的一路或幾路放在我之包圍中。這是我對於敵之第一種反包圍。再從敵後游擊戰爭的根據地看來,每一孤立的根據地都處於敵之四面或三面包圍中,前者例如五臺山,後者例如晉西北。這是敵對於我之第二種包圍。但若將各個遊擊根據地聯繫起來看,並將各個遊擊根據地和正規軍的陣地也聯繫起來看,我又把許多敵人都包圍起來,例如在山西,我已三面包圍了同蒲路(路之東西兩側及南端),四面包圍了太原城;河北、山東等省也有許多這樣的包圍。這又是我對於敵之第二種反包圍。”隨後,他又舉了更加通俗易懂的例子:“這樣,敵我各有加於對方的兩種包圍,大體上好似下圍棋一樣,敵對於我我對於敵之戰役和戰鬥的作戰,好似吃子,敵的據點(例如太原)和我之遊擊根據地(例如五臺山),好似做眼。如果把世界性的圍棋也算在內,那就還有第三種敵我包圍,這就是侵略陣線與和平陣線的關係。敵以前者來包圍中、蘇、法、捷等國,我以後者反包圍德、日、意。但是我之包圍好似如來佛的手掌,它將化成一座橫亙宇宙的五行山,把這幾個新式孫悟空--法西斯侵略主義者,最後壓倒在山底下,永世也不得翻身。如果我能在外交上建立太平洋反日陣線,把中國作爲一個戰略單位,又把蘇聯及其他可能的國家也各作爲一個戰略單位,又把日本人民運動也作爲一個戰略單位,形成一個使法西斯孫悟空無處逃跑的天羅地網,那就是敵人死亡之時了。”這樣,既做好了溝通工作,又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

十八、汲取經驗教訓

沒有一種決策能作到永遠正確,科學決策之所以科學,就在於它能不斷汲取經驗教訓,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毛澤東當然清楚這些道理,《論持久戰》也注意汲取經驗教訓:“抗日以前,沒有抗日的政治動員,這是中國的大缺陷,已經輸了敵人一着。抗日以後,政治動員也非常之不普遍,更不說深入。人民的大多數,是從敵人的炮火和飛機炸彈那裏聽到消息的。這也是一種動員,但這是敵人替我們做的,不是我們自己做的。偏遠地區聽不到炮聲的人們,至今還是靜悄悄地在那裏過活。這種情形必須改變,不然,拚死活的戰爭就得不到勝利。決不可以再輸敵人一着,相反,要大大地發揮這一着去制勝敵人。這一着是關係絕大的;武器等等不如人尚在其次,這一着實在是頭等重要。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要勝利,就要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然而一切這些,離不開動員老百姓。要勝利又忽視政治動員,叫做‘南其轅而北其轍’,結果必然取消了勝利。”

十九、重視主觀能動性

科學決策的實施還要發揮人在執行中的主觀能動性,否則,被動的執行很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會變得失敗。因此,必須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論持久戰》專章論述了這點:抗日戰爭是要趕走帝國主義,變舊中國爲新中國,必須動員全中國人民,統統發揚其抗日的自覺的能動性,才能達到目的。坐着不動,只有被滅亡,沒有持久戰,也沒有最後勝利。自覺的能動性是人類的特點。指導戰爭的人們不能超越客觀條件許可的限度期求戰爭的勝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須在客觀條件的限度之內,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這裏就用得着而且必須用我們的主觀指導的能力。我們不贊成任何一個抗日戰爭的指揮員,離開客觀條件,變爲亂撞亂碰的魯莽家,但是我們必須提倡每個抗日戰爭的指揮員變爲勇敢而明智的將軍。他們不但要有壓倒敵人的勇氣,而且要有駕馭整個戰爭變化發展的能力。指揮員在戰爭的大海中游泳,他們要不使自己沉沒,而要使自己決定地有步驟地到達彼岸。作爲戰爭指導規律的戰略戰術,就是戰爭大海中的游泳術。

二十、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羣衆的作用

真理永遠存在於人民羣衆中,人民羣衆是決策科學的保障,必須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羣衆的作用。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寫道: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衝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我們方面,軍隊須有源源不絕的補充,現在下面胡乾的“捉兵法”、“買兵法”,亟須禁止,改爲廣泛的熱烈的政治動員。這個政治上動員軍民的問題,實在太重要了。我們之所以不惜反反覆覆地說到這一點,實在是沒有這一點就沒有勝利。沒有許多別的必要的東西固然也沒有勝利,然而這是勝利的最基本的條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全軍全民的統一戰線,決不僅僅是幾個黨派的黨部和黨員們的統一戰線;動員全軍全民參加統一戰線,纔是發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根本目的。在一切工作中,應該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方針。因爲只有這種方針才能堅持抗戰,堅持持久戰,才能普遍地深入地改善官兵關係、軍民關係,才能發動全軍全民的全部積極性,爲保衛一切未失地區、恢復一切已失地區而戰,才能爭取最後勝利。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孫學玉,《公共行政學論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陳兆德,《行政管理學教程》[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

7、樑振中、王仲田,《行政管理學教程》[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

8、王軍,《中國行政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

9、餘源培,掌握客觀規律提高駕馭能力[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6.

《論持久戰》讀書心得體會優秀 篇五

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同志,作爲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者,在那個急需要軍事天才來拯救中華民族的年代,創造了令人爲之折服的軍事奇蹟——《論持久戰》。《論持久戰》成功預計了這場中國與帝國主義、日本的戰爭中,將面臨的戰爭結局——戰爭不能速勝、中國不會滅亡,最終勝利是中國的,只能持久戰。

《論持久戰》主要闡述了,在我方弱於敵人時或環境不利於我方時應採取持久戰的策略,只要採取此策略則必勝。在此情景下要杜絕投降論和速勝論,因爲在敵強於我時這兩種論調就不現實,必然導致客觀失敗。在寫《論持久戰》時,是在抗戰初期,那個全中國人都最痛苦的階段,毛澤東在思想上點燃了全體中國人的智慧,最終擊敗日本帝國主義。蔣介石對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也是備加推崇,白崇禧更是將其視爲克敵制勝之法寶,組織軍事專家深入學習。自我也更是認真研讀,又在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看法。所以說《論持久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指導思想並不誇張!

《論持久戰》讀書心得體會優秀 篇六

讀完《論持久戰》,我這才發現原先毛主席先生(以下簡稱m記)是偉大的!雖然這廝在晚年的時候不能倖免地犯了錯誤,也不能倖免地留下了“毛概”讓我們死記爛背,可是我不得不佩服年輕時候的他。這廝的確很有頭腦,對大局的全盤都能很透徹地分析。這篇文章確實值得我們細讀,學習一下人家的思維、邏輯,從而能夠統領大局、預見未來!

《論持久戰》以否定亡國論和速勝論爲切入點,提出了持久戰的三個階段,僅有經歷了持久戰,中國最終才能獲得革命的勝利。亡國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誰也不想亡國,僅有那少數的漢奸纔會恭順日本,所以此論點錯誤。速勝論——是嚴重的左傾思想,敵人有的是軍備並且要一股作氣滅華,所以也不能成立。我們必須要打持久戰。m記分別從我國、日本和國際上這三方面入手,分析了當前的形式、敵我的優缺點,然後確立要走三個階段的持久戰的路線。

m記所分析的我、敵、國際形勢就好比我們此刻計劃中的自我、對象以及環境這3個要素。分析問題應當要研究自我的本事,然後分析自我和對象的優缺點,以自我的優點攻擊對象的弱點,以自我的弱點作爲自我發展的重點。最終再結合大環境,找出一條適宜的路。還有,m記所提出的“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擾”也是值得我們深入學習的。敵進我退,我們要學會忍耐,敵退我進,我們要懂得把握時機,就像三國時期陸遜營燒七百里一樣,陸遜一向堅守不出,最終把劉備逼得後退七百里,一把火把他們紅燒一頓。

可是很顯然,是經歷了多的革命經歷才能總結到這一觀點的。我們從別人身上學會來的東西,不但要取其精華,還要與時俱進,更要結合經歷和實際,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經典的 論持久戰心得體會 篇七

爲了完成作業我在這段時間看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看了一些別人的真知灼見,。《論持久戰》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辯證法和唯物史現有機地結合起來、貫穿始終,用以說明中日戰爭過程和結局。《論持久戰》的發表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標誌之一。

《論持久戰》用客觀和全面的哲學方法論分析中日戰爭,辯證地闡述了中日戰爭的形勢,毛澤東是第一個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社會實踐互化的典範,他引用了與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對中日戰爭的作如此分析:“(中國能戰勝並消滅日本帝國主義)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就中國人民的立場來說,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他指出:“由於日本社會經濟的帝國主義性,就產生了日本戰爭的帝國主義性,它的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毛澤東用客觀的和全面的觀點分析和比對中日戰爭矛盾雙方的基本特點。(1)敵強我弱:日本是一個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能力較強的帝國主義國家;中國則是一個軍力、經濟力和組織能力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2)敵退步我進步:日本帝國主義從事的戰爭是侵略戰爭,目的在於擺脫經濟危機,緩和國內階級矛盾,霸佔中國領土,這是日本必然失敗的主要根據;中國則與日本相反,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日戰爭是民族解放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必然取得勝利的主要根據。(3)敵小我大:日本是一個小國,其人力、軍力、物力、財力均感缺乏,戰爭是在先天不足的條件下進行的,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中國則是一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廣土衆民,能夠支持長期戰爭。(4)敵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國主義由於是侵略,必然受到國內外堅持正義人民的反對,失道寡助;中國則是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必然得到國內外大多數堅持正義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論持久戰》還闡述了一系列帶有中國特色的唯物辯證法範疇。比如,用“我們承認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性,即更帶有所謂‘蓋然性’。但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揭示了必然性和蓋然性的辯證關係。此外,《論持久戰》還引用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些帶有中國傳統哲學特色的名句,來說明全面看待中日戰爭和採取合理的戰略戰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通過對“盧溝橋事變”以來抗戰十個月的經驗總結,尤其是“亡國論”和“速勝論”喧囂塵上、四處瀰漫的情況下,一針見血地指出:“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是一切錯誤觀點的認識論上的根源。他們看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無根據地純主觀地說一頓;或者是隻根據問題的一側面、一時候的表現,也同樣主觀地把它誇大起來,當作全體看。”他強調指出:“採用客觀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戰爭,才能使戰爭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冷靜、客觀、全面地看待那場史無前例的戰爭,以簡練的語言論述了抗日戰爭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學地預見到戰爭中敵我力量互爲消長的總趨勢,中國由劣勢、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禦、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保守到退卻。這樣,毛澤東就得出了抗日戰爭必然經歷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和戰爭態勢,正確地預見了戰爭發展的一般規律。在長期的革命鬥爭歲月中,“以民爲本”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共產黨特有的“羣衆觀點”和“羣衆路線”。其中,毛澤東的貢獻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於侵略中國,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衆的無組織狀態。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團結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實行“軍民一致”,才能瓦解敵軍、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可見,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一開始就是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實事求是,從而預言了戰爭趨勢。毛澤東用他的正確的、科學的思想指導中國走向解放,對於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也起着一定的指導作用,只有擁有強大的知識儲備,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人民戰爭思想 篇八

人民戰爭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核心,這一核心思想在 《論持久戰》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衆所周知,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一百年來無數次反抗帝國主義的戰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那麼,爲什麼一個弱國能夠最後打敗強國呢? 爲什麼看來似乎弱小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能夠在抗日戰爭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抗日戰爭確立了以國共合作爲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的是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相結合、軍隊和人民團結奮戰的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 在於八路軍和新四軍是真正的人民軍隊,得到了廣大人民羣衆的真心實意擁護和竭盡全力支持,實行了毛澤東和黨中央所制定的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勝利。毛澤東在 《論持久戰》

中指出: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衆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衝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1]511 -512毛澤東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只要軍隊和民衆打成一片,這個軍隊就會被民衆看成是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於天下。毛澤東始終主張全面抗戰,反對片面抗戰。他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只有全民動員起來,進行人民戰爭,才能堅持抗戰,打敗日本侵略者。爲了使抗日戰爭成爲真正的人民戰爭,中國共產黨實行了放手發動羣衆,壯大人民力量的基本方針,堅持依靠最廣大的人民羣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毛澤東將人民羣衆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運用於中國革命戰爭中創立的人民戰爭思想,在今天仍然是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鄧小平指出,我們的積極防禦戰略是同人民戰爭緊密聯繫的,毛主席的戰略思想是人民戰爭,我們現在還要堅持人民戰爭。

當然,現在的人民戰爭與過去不同,裝備不同,手段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江澤民指出,人民戰爭思想什麼時候都不能丟,要健全和完善國防動員體制,大力做好民兵、預備役工作,建設強大的後備力量。習近平從戰略層面提出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是在新形勢下人民戰爭思想的創造性運用,是興國興邦之舉,強軍強國防之策。他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是我們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是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決策; 總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豐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範圍,提升融合層次;軍地雙方要樹立一盤棋思想,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思考問題、推動工作,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實到位; 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揚軍愛民、民擁軍的光榮傳統,鞏固發展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關係,爲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凝聚強大力量。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選集 ( 第 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2]習近平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選編 [Z]。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2014.

[3] 2015 中國國防白皮書: 中國的軍事戰略 [EB/OL]。

[4] 毛澤東文集 ( 第 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