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新聞學畢業論文(精選多篇)

目錄

新聞學畢業論文(精選多篇)
第一篇:新聞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第二篇:新聞學專業畢業論文第三篇:新聞學畢業論文第四篇:2014新聞學畢業論文範文第五篇:2014年新聞學專業畢業論文參考選題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新聞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

新聞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

新聞本質論

新聞傳播模式論

新聞輿論研究

新聞價值論

新聞受衆理論研究

新聞自由與新聞控制論

新聞媒介批評研究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聞自律

新聞觀念變革與大衆傳播影響

改革開放歷史條件下我國新聞學的建設

李普曼輿論學對傳播學的意義

麥克魯漢媒介理論分析

大衆傳播的社會控制及其評價

跨文化傳播的現實影響

文化變遷與傳播方式演變

電視大衆文化批判

影視受衆差異論

電子媒介實現受衆參與的途徑

傳播新技術對世界影響的分析

“議題設置”理論對我國大衆傳播媒介的影響

新聞記者的角度意識和思維方法 新聞敏感與記者素質培養

新聞可讀性研究

會議新聞報道的改革與創新

專業新聞特殊報道規律研究

新聞報道方法的現代變革

深度報道的新聞改革意義及其代表性 新聞文體發展的現代趨勢

現代新聞寫作的創新性

現代新聞寫作方法探索實例分析

新聞編輯活動的社會文化控制

我國報紙的擴版改革及其評價

新聞審美與報紙版面藝術

我國現代報紙版面風格的比較研究

我國某報新聞編排特色評析

報紙新聞標題創新例析

現代傳播事業發展對新聞編輯的要求

新聞編輯的報道創意與傳播策劃

新聞編輯的媒介意識

新聞編輯傳播心理特徵研究

論濃度攝影報道

新時期新聞攝影報道的主題走向

新聞題材與新聞攝影的形式選擇

新聞攝影報道的獨立性

新聞敏感與新聞攝影的抓拍意識

面對電視挑戰的圖片現場報道

攝影報道與文字報道協同的規律論

新聞攝影藝術探索同藝術攝影的關係

新聞攝影系列組照報道研究

新聞攝影作家或作品風格例析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辦報活動

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辦報活動

論黃遠生的新聞思想

穆青的新聞活動及其成就

鄒韜奮創辦報刊的羣衆觀點

鄧拓新聞觀簡論

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新聞思想評價

晚清報刊的大衆文化影響

五四時期報紙副刊的改革

我國無產階級新聞思想的形成及其影響

論文寫作要求:

1.論文必須由本人撰寫,不許抄書或其他文章;

2.論文要求主題明確,論證充分,結構嚴謹,聯繫實際,文通字順,論文要包括以下內容;目錄,正文(引言、一、二、三……、結語),註釋(編號、作者、書名或文章題目、出版單位或刊出名、出版時間或刊期、引用頁碼),參考文獻(格式同註釋),論文摘要(500字左右);論文字數在5000字左右;

3.論文定稿後,打印三份(a4),交到成人教育辦公室。

第二篇:新聞學專業畢業論文

“彼得﹒潘”綜合症:媒介的影響分析

“釣魚”引發的輿論監督思考

“惡搞”文化的盛行與反思

“華賽”與“荷賽”作品評判差異性分析及啓示——以2014與2014年度兩賽部分獲獎作品爲例

“爐邊談話”話語結構、修辭技巧與現實意義初探

“媒介逼視”現象的道德審視——以“窮父救女求助富人”事件爲例

“童年的消逝”現象研究

“娛樂至死”背景下的電視頻道包裝策略:節目的公益營銷

“中國報道熱”與國家形象塑造

《把“以人爲本”觀融入到社會新聞報道中去》

《從策劃角度談電視新聞的深度報道》

《大公報》與女性解放——試論清末反婦女纏足運動中《大公報》的宣傳策略

《大公報·文學副刊》的傳播特色

《魯豫有約》改版前後比較

《穆斯林的葬禮》中樑君璧與樑冰玉的人物形象比較

《期刊業發展的奧運機遇》

《淺談博客與傳統媒體互補並存的關係》

《善於現場觀察成就新聞佳作》

《時尚cosmo》勁吹女性文化風——淺析女性媒介對女性文化的反映

《手機媒體――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終端》

《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的出路探析》

淺析嚴肅文化的網路傳播

3g時代:手機媒體如何實現平民化

2014北京奧運電視報道策略研究

201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的媒體作用分析

flash在電視節目中的應用及其發展方向

sns網站傳播現象研究

web2.0語境下的自媒體傳播理念

安徒生童話的形象塑造及其意義

報紙分類廣告的價值及其競爭策略

報紙媒體的視覺傳達簡析

北京奧運報道中網絡媒體對於電子媒體的優劣勢

辯論型電視談話節目探析——以“一虎一席談”節目爲例

播客傳播內容的規範與控制

博客:草根的媒體及其話語權

博客新聞挑戰傳統媒體及傳統媒體的應對策略

不完全報道與假新聞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採訪對象心理研究

傳播技術革新與新聞業的發展

傳播學本土化的困境與出(小編推薦你關注好範文 網:)路

傳播學視野下的“網絡名人”現象

傳統節日文化傳播方式探析

創新發行——報紙經營的生命線

如需以上論文,請聯繫qq1549984848

第三篇:新聞學畢業論文

省心範文網-畢業論文

http:///daxueshengfanwen/biyelunwen/ 新聞學畢業論文

新聞語言體現的新聞主觀性傾向問題 摘要:一直以來,人們普遍關注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認爲新聞是客觀、真實地對新近發生事件的記錄。事實上,由於新聞事實自身的不可複製性、新聞記者的個人素養和語言的主觀性等因素的存在,新聞報道常常體現出記者的主觀性傾向。其中語言的主觀性特徵對新聞報道的主觀性傾向有着重要的影響,文中主要從詞語選用、語序、句式和句類的選用方面入手,結合新聞實例,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較深入全面地探討了新聞報道的主觀性傾向。筆者期盼以此引起新聞從業人員對語言的關注,儘量在規範的限制內提升新聞報道的客觀性。關鍵詞:新聞報道 詞語選用 語序 句式 主觀性

新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客觀性,它要求新聞真實反映現實,記者的感情色彩絲毫不要帶入新聞作品中。因此新聞排斥主觀性,表現在話語上,即儘量選用不包含說寫者感情、態度或評價的詞語、句式等來記事、說明或寫人。但是,完全的客觀性是不存在的,客觀性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是大衆對新聞的期待,也是媒介的最高追求。因爲新聞事件一旦發生,將成爲永遠不可能再複製的歷史,此後的任何報道、述說、闡釋,都會或多或少地帶上述說者個人的主觀傾向。不同的新聞記者,會依據自身的素養、認識等,從所服務的媒體的要求出發,對同一事件選取不同的報道角度,即使報道角度相同,在具體的措辭上也會呈現出各自的特色。這一切正體現了新聞具有主觀性的特徵。這一特徵是由新聞事實自身的不可複製性、新聞記者的個人素養和語言的主觀性三個方面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對於前兩種原因,比較容易明白,我們這裏不準備論述。本文將主要從語言的主觀性這個角度切入來探討新聞報道的主觀性特徵。

語言的主觀性,是指說寫者在說寫出一句或一段話的同時,暗示或表明自己對此番話語的立場、態度和感情。①人們在說寫時,總會或多或少地帶上自我的印記,也即說寫者的立場、態度和感情可以通過他所選用的詞語、句式或句類以及他對詞序的安排等表現出來。符號學家莫里斯認爲符號具有評價性特徵,而“符號的評價性特徵把闡釋者指向所指物體的具體特質,這使得人們對物體作出評價或鑑定”。②語言是最典型的符號,因此,自然帶有這種評價性特徵。人們運用語言來描繪事物或傳情達意時,就必然同時接受與選用了語言的評價性特徵。新聞報道通過語言來傳遞信息,在運用語言記錄、再現新聞事實時,記者的觀察角度,對事件的認識,以及他對語言的選用與安排,都將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或運用語言符號的評價性特徵,從而在報道中帶上一定的主觀性傾向。因此,要想達到新聞客觀性的最高理想,就需要先充分了解語言的規律與特點,明白語言主觀性特徵的表現,從而有效地避免主觀性的過多滲入。鑑於此,下面我們將主要從語言中的詞語選用、語序安排、句式或句類的選用三個方面入手,深入探討並揭示語言的主觀性特徵在新聞報道中的表現。

我們先來看詞語選用所體現的新聞報道的主觀性特徵。詞彙學認爲詞語除了具有理性意義外,還具有感情色彩。感情色彩指的是附着在詞語上的價值傾向或者說符號的評價性特徵, 1

http:///daxueshengfanwen/biyelunwen/

包括褒義、貶義或中性三類。每選用一個詞語時,我們不僅選用了詞語的理性意義,同時也意味着選擇了附着在詞語上面的感情色彩。不同的感情色彩傳遞着不同的主觀認知。比如,近幾年非正常拆遷事件頻繁發生,由拆遷而導致的血案、命案時時被媒體曝光。對於這些血腥拆遷行爲及其悲慘後果,媒體運用了“非法拆遷”、“違法拆遷”、“暴力拆遷”、“暴力強拆”、“野蠻拆遷”、“匪化拆遷”、“血拆”、“拆遷血案”、“拆遷命案”、“拆遷致人傷亡案”等詞語來描寫,這些詞語通過寓有褒貶傾向的定語(如“非法”、“暴力”、“野蠻”、“匪化”、“血”等)或定語中心語(如“血案”、“命案”、“傷亡案”)的使用,傳達了記者對此類非法拆遷行爲的強烈譴責之情,暗示了記者維護法律、弘揚正義的人道主義立場。

不僅是詞語,對詞語的安排,也即語序的不同,一樣可以體現新聞報道的主觀性特徵。語序是漢語語法的主要表現手段之一。語序不同,語句的意義、價值評價及表達者的情感態度等都可能受到相應的影響。比如,對於2014年1月9日發生在朝陽醫院的一名女患者8樓墜亡的事故,不同媒體的報道在詞序安排上就有所不同。《千龍網》的新聞標題是《朝陽醫院患者墜亡》;《騰訊網》的新聞標題是《一女子朝陽醫院8層墜亡》;《北青網》的報道是《朝陽醫院門診樓?搖一女子墜亡》。這三家網站對同一件事的報道詞語選用不完全相同,詞序安排也各有特色。三者都用到了“朝陽醫院”和“墜亡”二語,但是使用位置卻並不相同。在《千龍網》的報道中“朝陽醫院”放在“患者”的前面並做其定語,點明墜樓者與朝陽醫院的關係是醫患關係,動詞“墜亡”作謂語,說明事故後果。《騰訊網》的標題把事故主角放在了句首,並用模糊指代“一女子”來表示,“朝陽醫院”則放在主語“一女子”之後,動詞“墜亡”之前,和“8層”一起作狀語,指明墜樓的地點,在讀者的心裏就會喚起與《千龍網》的報道不一樣的感受。在《騰訊網》的報道中,“墜亡女子”與朝陽醫院的關係並不明確,既可以是醫護人員,也可以是患者,還可以是任意的外來人員,總之,在這種表達中,朝陽醫院只是事故發生的地點,似乎可以不負任何責任。《北青網》的標題與《騰訊網》的標題所蘊涵的意義比較相似,在《北青網》的報道中,把“朝陽醫院”提出來,和地點詞“門診樓”結合起來放在句首作地點狀語,其後是一個主謂結構的句子,也用了“一女子”來指代墜亡者,其所暗含意義的模糊性與《騰訊網》一樣,“朝陽醫院”所放位置雖然不同,但在句中所作成分卻是相同的,都是狀語。比較這三則新聞標題,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詞序安排與詞語選用暗含着記者觀察問題的角度和主觀傾向。這三則新聞在內容上也有出入,最早報道的是《騰訊網》,在該報道中稱墜亡者不是住院病人,可能是看病的,稍後不到一小時《千龍網》的報道稱,“醫院工作人員稱,患者當天曾掛號心理諮詢科門診”,再晚些時候《北青網》報道“院方稱該女子不是醫院住院病人”,“可能是到醫院就診的人”。對於此墜亡女子的身份及其與醫院的關係,三則報道看似不同,但都確認了該女子是在朝陽醫院就診,那麼其與醫院的關係就是醫患關係。可見,在報道中如何安排語序以明確表達這種客觀關係,就不僅是語言的問題,也是記者的認識與態度的問題。

此外,對句式或句類的選用也會透露記者的主觀傾向。句式是從句子結構的角度所劃分出的類別,包括“被”字句、“把”字句、兼語句、雙定語句等。語言中的句式是在社會羣體長期使用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較穩定的語言表達模式。句式在形成過程中凝結着同一語言社會中羣體的認知取向和價值傾向。如“被”字句一般含有遭受不幸的意思,運用“被”字句來傳達信息往往給人以“不自由,被動遭受”不如意或意料之外事件的意義。句類則是按句子的語氣所劃分的句子類別,是指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四類。不同的句類在達意上有着不

http:///daxueshengfanwen/biyelunwen/

同的功能,另外還可以傳達不同的語氣、情感、態度等。如祈使句含有命令、禁止等語氣,一般限於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說話的情況下使用,也就是說祈使句的使用暗示了話語使用者的權勢地位。

綜上所述,新聞報道的客觀性雖然是新聞的基本要求,但是新聞報道的客觀性並不容易達到。由於語言本身所具有的主觀性特徵等原因,使得新聞報道也常常體現出主觀性的特徵。這更要求記者在平時加強對語言基本功的訓練,進而深入掌握語言的特性,以求儘可能地避免語言的主觀性,提高語言客觀性的程度。

注 釋:

①lyons,j.1977.semantics.2 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②斯蒂文·小約翰[美]著,陳德民、葉曉輝譯:《傳播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頁。

第四篇:2014新聞學畢業論文範文

[鍵入文字]

新聞學畢業論文範文,新聞學本科畢業論文範文

試析災難性信息傳播中的“阿毛效應”現象

【直接找這位寫手幫,保證過關, 他的ω號是,1-6-4-5-1-5-9-7】

論文摘要:災難性信息由於其重大性、突發性、緊迫性特點,對民衆生活影響很大,在傳播過程中容易產生“阿毛效應”現象。不論是激勵性信息、傷悲性信息還是警示性信息,如果傳播策略失當,強度、角度、頻度不能進行準確把握和調整。則會適得其反,降低正向傳播效果。因而,在信息本身的真實可信前提下。媒體體應分析受衆心理,轉變報道思路。提高報道技巧,避免無休止重複傳播而產生“阿毛效應”現象。

論文關鍵詞:阿毛效應;審美疲勞;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

汶川大地震使中華民族經受了重大考驗。災情發生後,媒體能迅速反應,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渠道,及時、有效地傳播信息。通過第一時間信息權威發佈,消除民衆對信息的不確定性,阻止了謠言傳播;不迴避問題,對災情的嚴重程度予以客觀、真實、及時報道,呼籲和感謝社會各界的鼎力援助,體現出構建和諧社會要以人爲本的理念。宏揚社會正氣和民族精神,將大災面前良好的國民形象向全球傳播,贏得了世界的肯定和讚揚。在民族災難面前,正是媒體的快速反應、有責任感的權威報道,穩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氣,起到了良好的輿論引導作用。

信息傳播要達到良好效果,要有—個量的積累過程,同時要營造出有利的輿論氛圍,從這一方面來看,幾次災難性事件報道做得較爲到位。但是,從受衆對信息的接受規律來看,隨着時間的推移,災難性信息傳播的強度、角度、頻度應該進行準確把握和調整,否則會適得其反,降低正向傳播效果,出現“阿毛效應”現象。

一、“阿毛效應”概念界定

“阿毛效應”的說法,來源於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小說主人公祥林嫂在她的兒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後,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撐,到處向別人訴說。剛開始,還能得到人們同情的眼淚和安慰,她的心靈也得到撫慰,慢慢地,人們厭煩了。“便是最慈悲的唸佛的老太太們,眼裏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跡。後來全鎮的人們幾乎都能背誦她的話,一聽到就厭煩的頭痛。”讀者對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深表同情,同時對魯鎮人的麻木冷酷感到痛心。看起來,祥林嫂的痛苦經歷已經成爲人們的笑資,同情被消解,自己的苦楚在別人看來是寡味無聊而且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就會有一些新的發現。魯鎮的人一開始並不是麻木的。“四嬸起初還躊躇,待到聽完她自己的話,眼圈就有些紅了。”“男人們聽到這裏,往往斂起笑容,沒趣地走了開去;女人們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人們的厭煩是由於故事重複得太多,人們已經失去新穎感。“全鎮的人們幾乎都能背誦她的話。”當她一開口:“我真傻,真的。”他們便立即打斷她的話,走開去了。這種現象

可稱之爲“阿毛效應”。

筆者認爲,“阿毛效應”是指同一信息在傳播過程中,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傳播次數的增加而傳播效果逐漸降低的現象。即使高信度的信源和信息,經過單一形式的高頻度傳播,也會使正效果下降,甚至帶來負效果。着名傳播學者霍夫蘭等人通過實驗發現,隨着時間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說服效果會出現衰減,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說服效果則有上升的趨勢。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一種較有力的解釋是人腦的忘卻機制在起作用。根據艾賓豪斯的忘卻曲線原理,人腦對信息的記憶量隨時間推移逐漸減少,而忘卻是從信息的次要屬性開始的。也就是說,由高可信度信源發出的信息,由於人們對信源的信任,其說服效果最初可能會大於信息內容本身的說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發出的信息,由於人們對信源懷有不信任感,其說服效果最初可能會小於內容本身的說服力;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對信源與內容聯繫的記憶逐漸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導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趨於減弱或消失,內容本身的說服力才能較完全地發揮出來。但內容本身如果是對受衆感性刺激的話,這種刺激也會隨頻度的增強而效果下降。

二、災難性信息傳播產生“阿毛效應”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激勵性信息,如多次傳播,會減弱激勵性。同樣,傷悲性信息,如多次傳播,也會減弱傷悲性。激勵是通過正面引導,促使受衆感情的瞬間進發,對訴求現象產生良好感受,進而向其靠攏,諸如在戰爭年代,大戰之前先放映一些凸顯英雄形象的影片,使士兵在很短時間內形成對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對敵人的仇恨,使其在即將面對的戰爭中奮勇殺敵,增強其爆發力。衆所周知,能量是守恆的,爆發力越強,持續時問越短。就如同抗震救災宣傳一樣,剛開始,民衆會從民族大義出發,出現一系列積極反應,比如爭當志願者、捐款捐物。但當熱情過後,就會出現身體與心理的疲憊,而對持續不斷的激勵性信息反應遲鈍,甚至牴觸和抱怨。傷悲性信息也一樣,剛開始,出於人的善良本性和人道主義輿論環境,會表現同情和不安,但久而久之,傷悲會削減,出現對“阿毛事件”一樣的態度。

同樣的道理,警示性信息,傳播次數過頻,也會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現娛樂化傾向。運用“敲警鐘”的方法喚起人們的危機意識和緊張心理,促成他們的態度和行爲向一定方向變化,也是一種常用的說服方法。從行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敲警鐘”具有雙重功效:首先,它對事物利害關係的強調可最大限度地喚起人們的注意,促成他們對特定傳播內容的接觸;其次,它所造成的緊迫感可促使人們迅速採取行動。但是由於“敲警鐘”基本上是通過刺激人們的恐懼心來追求特定效果,會給對象帶來一定的心理不適;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發的防衛性反應,對傳播效果產生負面影響。要尋找產生“阿毛效應”的原因,必須從美學、傳播學中的幾個關鍵詞來分析和探討,如“審美疲勞”、“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

在經典的文藝美學着作中,與“審美疲勞”這個詞意義相近的一個詞是“審美反感”,“審美反感”是“對醜的作否定評價”的審美體驗。在上世紀90年代的幾篇文章中,有人

把“審美”和“疲勞”相結合成“審美疲勞”,並把它運用到美學論述中作爲美學詞彙來使用。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由於大衆媒介傳播信息具有批量化、雜糅化特點,加上大衆文化的訴諸感官的特點,如果感覺上的官能刺激過剩且得不到有效地舒解(情感昇華),那麼,就會由於心理上的厭倦而產生審美疲勞。多媒體時代的大衆文化,它的目的在於使普通市民獲得感性愉悅的體驗,這主要是獲得一種感官或者生理上的滿足。21世紀,我們已經進入了數碼和網絡時代,互聯網、電視、電影、手機都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淹沒在大衆傳媒傳播的信息中,這使得我們的感官始終處在官能的興奮狀態,當代大衆傳媒技術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們感覺的需求。然而,當聲光色影等那種人與環境直接而直覺的關係滿足了人們的官能需要時,令人回味的“文字增強人的邏輯分析和留有餘地的思維空間”也隨之斷裂,這勢必會造成感覺上的官能刺激過剩造成人的感官的忙亂。正如麥克盧漢把聲光色影構成的場景比喻爲“一場芭蕾”,通過電子媒介進行閱讀是一個使眼睛和耳朵形成交互穿梭的過程。“眼睛耳朵和口語的複雜的穿梭關係一旦參與這一場芭蕾,那就必然要重塑整個的攝取生活,包括內心和外在的生恬。就要創造那種當代藝術重新發現的‘意識流’,但是同時它必然要產生感知和回憶活動的多重障礙”。“人體的感官”畢竟不同於“技術的感官”,人類在單位時間內對信息的接受量是有限的,即便不會像電腦那樣當信息量增大時會“死機”,但也會因“應接不暇”而疲勞!

“沉默的螺旋”理論是由德國女傳播學者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於1974年提出的。諾依曼強調人的社會天性,爲防止交往中的孤立,人總是尋求與周圍關係的和諧。這樣,就形成一種“沉默的螺旋”現象:當人們感覺到自己的意見(可能是一種新的意見,或者是一種業已存在的意見)屬於“多數”處於“優勢”時,便趨向於積極大膽地發表這種意見;當發覺自己的意見屬於“少數”或處於“劣勢”時,遇到公開發表的機會,可能爲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種一方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大衆媒體,尤其是電視媒介,由於它們本身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傳播的內容具有公開性、顯着性,傳播幾乎無處不在,加之報道內容的類同,傳播在時間上的持續和造成的信息積累,它們所提示的和強調的意見很容易被視爲主流意見,或者是未來有發展前途的意見,這些意見可以從容表達而不會受到孤立。於是,“沉默的螺旋”現象最大量地出現於公衆接受大衆媒介之時,這種認知帶來一種心理上的壓力或對安全感的需求,使得多數公衆在公開表達意見時採用媒介上不斷重複的詞彙和觀念,併產生判斷和行爲上的連鎖反應。但同時也會因壓抑尋找途徑發泄,正如此次地震發生後出現的“範跑跑事件”,在鳳凰衛視討論和網上調查時,出現了爲數不少的贊同的聲音。這就說明,輿論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少數人的“沉默”會從另外的方向爆發出來,產生非正向的效果。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ect)理論是最近十多年來西方傳播學者極爲重視研

究的範疇之一。最早提出第三人效果的學者是美國人戴維森(davison),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他提到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則故事:那時,日本人通過偵察獲知,在一個太平洋小島上的美國駐軍由白人軍官和黑人士兵組成,於是便向該島空投大批傳單,傳單上寫道:“這是白人挑起的戰爭,日本人和有色民族並無紛爭因此黑人弟兄們“不要爲白人送死,要找機會投降或逃亡”。結果,在空投傳單的第二天,該島上的美軍竟然全部撤退了。後來發現,傳單其實對島上的黑人士兵並沒有產生影響,而是白人軍官擔心士兵們真的會逃亡。因此造成了這批美軍的退卻。同樣的道理,在一些傳播效果的個案研究中,研究者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多數人會認爲大衆媒介對別人的影響力較大,而對自己的影響力較小。換句話說,人們會傾向於低估大衆媒介對自己的影響力,或高估大衆媒介對別人的影響力。災難性事件發生後,也會由於第三人效果原因而出現相互之間的消極依賴,比如救災的行動,很多人會認爲這樣大的民族災難,肯定會有成千上萬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而不在乎一兩個人的力量,有那麼多的人捐款,而不少我這幾個小錢,結論很明顯,都這樣想就會出現大難面前無人伸手的尷尬。

三、防止災難性信息傳播中“阿毛效應”產生的建議

首先,信息本身的真實可信是前提和基礎。這就要求信息傳播者必須從事實出發,客觀公正地進行報道。在這次抗震救災報道中,我們的官方媒體表現值得肯定。第一時間權威發佈,消除民衆對信息的不確定性,阻止了謠言傳播。但應當承認,“非典”時期,我們的大衆媒體並非如此。就“非典”本身而言。它有危害性,威脅到人的生命和生存;它有破壞性,破壞了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它有不可預料性,難以估計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更可怕的是它有難控性。事實上,任何災難性事件都具有以上特點。而“非典”信息報道並不是及時而且真實,在網絡背景下,加上民衆間人際傳播,出現了令官方和大衆媒體尷尬的境遇,最後不得不真實報道,才遏止住了謠言傳播和大衆的恐慌。但畢竟後果很嚴重,尤其是媒體公信力受到重大挑戰,直到當下,重構媒體公信力仍然是熱門話題。這樣看來,立足事實的真實報道仍顯重要,

其次,應該避免無休止重複傳播。雖然說重複是信息傳播的基本特點,信息需要重複,但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超過這個“度”,就會朝相反的方向去了。從更深一個層次來看,出現審美疲勞的受衆對信息的感知和刺激會變得遲鈍,當真正重要的信息出現時,也不會有明顯反應。當下很多媒體爲了提高收視率,精心策劃並播放一些弱勢羣體或者急需幫助的人與事,撥動受衆善良而敏感的心絃,剛開始,民衆的本真與善良會使一部人得到幫助,但慢慢地,民衆會出現審美疲勞,見怪不怪了。而當真正需要幫助的信息出現時,民衆會不爲所動,最終被視爲善良的泯滅。同時還會出現第三人效果,很多人會認爲對別人影響不斷增強而對自己影響不明顯;會出現“沉默的螺旋”效果,聲音被壓制而得不到有效釋放,最終會出現反感情緒甚至走向反面。這樣看來,應該負更大責任的是傳播者的過度重複傳播。如同“阿毛效應”一樣,不能怪“阿毛”,更不能怪周圍的民衆,而只能怪傳播次數過多和

頻度過高。要避免重複傳播,可以豐富素材,多角度、全方位報道,一方面,信息的豐富可以緩解受衆的審美疲勞。另一方面,可以消解一個聲音的枯燥,兩面訴求可以避免一面訴求的絕對。同時適當調整報道頻度,拉長間隔可以修復過高頻度帶來的心理牴觸。

最後,分析受衆心理,轉變報道思路,提高報道技巧。前文提到,激勵性信息,如多次傳播,會減弱激勵性;傷悲性信息,如多次傳播,會減弱傷悲性;警示性信息。傳播次數過頻,會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現娛樂化傾向。周作人說過,人畢竟是人,人只有人的力量。如果過分宣傳英雄,會拉遠普通人與英雄之間的距離,感覺這僅僅是一部分人能做到。跟自己關係不大,顯得遙不可及;如果傷悲被消解,會使民衆失去同情心,感覺見怪不怪了;更爲可怕的是警示被消解,會減低民衆的警惕意識,“狼來了”心理作祟,防範意識消失,災難來臨時會措手不及,人爲增強災難的破壞性。應該打破一味說教的傳統思路,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比如對話討論、文藝作品再現真實存在,增強新穎性和可讀性。

總之,正確面對災難,最大程度減少災難損失,持續保護民衆關注災難,同情弱者,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展現社會正義,衆志成城共度難關,需要全社會努力,更要求主流媒體樹立公信力,提升傳播水平,避免產生“阿毛效應”。

新聞學畢業論文範文,新聞學本科畢業論文範文

第五篇:2014年新聞學專業畢業論文參考選題

2014年新聞學專業畢業論文參考選題

1美劇給中國電視劇產業的啓示2高校新聞學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對策探析3淺析新聞報道的娛樂化傾向4女性主義與大衆傳媒5《中國青年報》最近新聞評論分析6農民工問題報道中媒體的社會倫理角色定位7電視對社會文化與心理的影響8多媒體時代人際關係研究9女性時尚雜誌的個案研究10美劇在中國的傳播與文化殖民主義11當代中國時尚雜誌中的性別權力意識12央視國際新聞的敘事模式13中西方深度報道比較研究14《北方的納努克》與人類學電影的濫觴15dv影像手段在電視欄目中的應用研究16試論當代流行歌曲中的都市文化敘事17廣告對大衆文化傳播的影響18當代中國都市電視劇中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19港臺電視劇研究20省級衛視頻道新聞節目的現狀及發展對策21論弱勢羣體的媒體話語權22論網絡傳播對人際關係的影響23論突發事件中的議程設置24都市報中新聞圖片的傳播效果研究25以……爲例談紀錄片創作風格26手機媒體研究27媒介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28中國網絡電視的現狀及前景分析29論"焦點訪談"的權利與權力30淺析紀錄片娛樂化31當代中國紀實攝影風格探析32關於電視攝像藝術的表現方式33電視攝像中色彩的合理運用34論現場報道中的立體信息傳播35電視紀錄片的攝像思維與創作36我國應急信息傳播體系建設現狀研究37中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困難38中國新聞調查類節目現狀研究39試論雙重壓力下黨報面臨的困境與對策40中國電視頻道專業化前景探析41試論電視節目主持人在人際傳播中的角色定位42論電視廣告的語言策略43試析廣播電視學科體系的架構44論電視法制專欄節目主持人的素質45我國兒童電視節目現狀之探析46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中存在問題及對策47試論電視新聞的現場直播48論方言電視節目的現實基礎和發展空間49中國特色的公益廣告發展探析50電視新聞直播--勇敢者的遊戲51調查性新聞節目的採訪特徵52真人秀節目形態特徵面面觀53中西新聞寫作的比較研究54中國電視受衆的文化心理研究55大衆傳媒與大衆文化(或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56青少年的媒介素養現狀研究57試析短信新聞的現狀與發展趨勢58試析人才招聘節目的發展前景--以《絕對挑戰》爲例59電視公益廣告的創意60探究輿論監督與中國新聞改革61當前新聞攝影記者工作狀況調查與研究62電視該如何加強節目的互動性63形象性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作用64新聞媒介形象的傳達65媒介形象的確立與塑造66xx現象的傳播學思考67以某談話欄目爲例分析電視談話節目68財經新聞的特色69如何辦好對農節目70以某談話節目爲例分析廣播夜間談話節目71突發公共事件中輿論引導的策略72試論電視新聞的傳播符號特色73女性頻道的生存之道74我國電視平民選秀節目的現狀與趨勢75從某新聞節目看新聞的個性化傳播76電視心理類欄目評析77論廣播電視受衆觀念的變化78新聞發言人制度實踐現狀研究79以某類時尚雜誌爲例分析時尚雜誌80媒介形象的確立與塑造81以某體育欄目爲例分析電視體育節目82傳媒集團化研究83媒體整合營銷戰略研究84媒介定位與細分市場研究85華賽與"荷賽"比較研究86常用非線編軟件使用優劣談87淺論突發(災害性)事件的現場報道88試論新聞報道的多媒體互動89《魯豫有約》中被採訪人物故事的處理90淺析社區電視新聞的傳播優勢91中外新聞教育對比92iptv、公交移動電視研究93縣級電視臺如何做好新聞節目94國內"相親"類電視節目的走向分析95網絡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技巧研究96播客、博客、維客和威客研究97網絡輿論與公衆議程、傳媒議程之間的互動關係98即時網絡聊天中的人際傳播特點99網絡廣告的創意分析100網絡新聞傳播專業主義建設101網絡新聞專題的策劃與編輯--以某某網的專

題爲例102地方新聞網站困境和出路--以某某網爲例103網絡圖片新聞的類型與特點104網絡媒體議程設置的特點--以"xx事件"爲例105web2、0時代網絡新聞傳播的新特點106網絡新聞的多媒體化傳播探索107網絡社區語言使用分析報告108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組合性、互動性報道研究及探索109網吧上網羣體調查研究110網絡傳播對大學生的負面效應111不同網絡新聞媒體的比較研究112網絡調查實證研究113網絡流媒體技術發展研究114中外新聞網站比較研究115中文體育(網站)頻道運作研究116互聯網個性化語言研究117網頁設計中色彩運用研究118網絡主持人芻議119flash網頁設計中java平臺語言的運用120asp、net與asp技術比較121flash設計動態首頁研究

本站推薦訪問其他精彩內容:

廣播新聞學畢業論文題目

廣播電視新聞學畢業論文選題

新聞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

2014屆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畢業論文選題(二)

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畢業生畢業論文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