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國小數學課改論文【多篇】

國小數學課改論文【多篇】

國小數學課改論文 篇一

關鍵詞:“高等數學”;士官;考覈;評價;改革

一、“高等數學”課程考覈評價方法現狀

當前,士官學校“高等數學”課程採用“終結性考覈×70%+形成性考覈×30%=總成績”的考覈評價方法,其中,終結性考覈指試題來源於題庫的筆試,形成性考覈指平時成績、階段性測驗、平時學習表現、考勤。現行的這種考覈方法可以說是對傳統的“一卷定成績”的結業式考試模式進行了改革,避免了期末考試“一錘定音”,避免了過分依賴於期末考試,但仍存在一些弊端。有部分學員平時從不缺課,但也不認真聽講,由於知道平時作業的重要性,故每次作業都交,而且作業做得非常漂亮,教員在做平時作業記錄時往往會給高分,其實教員在後期發現他們的作業是抄襲的。現行的考覈模式結合了學習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平時促學的功能,反映了學員學習過程中的態度,但無法反映學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二、“高等數學”課程考覈評價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數學”課程改革考覈評價方法是在職業技術教育要求下實現文化課教學目標的客觀要求。一方面,科學的考覈評價方法不但可以評定學員的學業成績、幫助和督促學員系統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好的課程考覈評價方法有利於引導課程教學改革、檢查課堂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三、“高等數學”課程考覈評價方法改革的內容和方式

1.改革作業方式

(1)增加開放題和討論題。作業的佈置增加開放題和討論題有助於學員理解知識點之間的關係,也可以提高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口頭報告式考覈。口頭報告式考覈指教員在教學的過程中提出能啓發學員思考的問題,給學員幾天時間去查資料、總結,然後在課堂上請有準備的學員“口頭”陳述自己的想法,這部分成績作爲平時表現的一部分。這種考覈形式可以說極大地挖掘了學員的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是刺激了學員深層次感受數學思想和方法,爲其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撰寫小論文方式考覈。士官學校每年都舉行“科技四小”活動,其中有一項是請學員撰寫小論文,教員從中選擇部分優秀論文編撰成“論文集”,由於學員平時對寫論文沒有經驗,所以學員撰寫論文的積極性一直不高。在接近學完“高等數學”課程時,教員可以在課堂上給學員講解如何撰寫小論文,選題可以是數學方法的歸納,可以是自己對某個題目的獨特解法。這種論文形式的作業不僅能夠考察學員的數學素質和數學能力,也能夠拓展學員思維。

2.改革課程考覈評價方法

長期以來期末考試的慣例使得學員認爲平時不學沒關係,快考試再抓緊複習就可以過關,考完了也就忘了。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增加階段訓練,採取階段考試的方法。這種方法能促進學員改變學習態度,始終保持學習的積極性。階段性考試並不是說學完一章就考一章,而是分模塊,具體來說,可以分爲極限與導數及其應用、積分學、微分方程、空間解析幾何、概率論等五模塊。學完一模塊即進行階段性考試,一方面可以督促學員平時認真學習,另一方面也爲後續內容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基於以上討論,學員課程最終成績由三部分構成:課程期末考試(30%),階段性考試(30%),形成性考覈(40%)。考慮到士官學校紀律較嚴,學員不會無故缺課,因此之前形成性考覈中的考勤部分可以忽略,具體來說:平時課堂作業佔形成性考覈評價部分的40%,數學小論文佔形成性考覈評價部分的30%,口頭報告式作業佔形成性考覈評價部分的20%,課堂提問佔10%。

課程考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學員學習的“指揮棒”,同時,全面檢驗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也必須改革其考覈的方式方法。因此,深入研究課程考覈方法將極大地促進“高等數學”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基礎課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國小數學課改論文 篇二

關鍵詞:課改下國中語文教學模式的思考-教育學論文新課程改革;國小數學;教學研究;

國小是爲學生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的階段,所以這個階段的教學就顯得尤爲重要。在這個階段進行合適的數學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和能力。課程改革強調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並且教師將新的理念運用到國小數學的教學中去,是促使國小數學改革的重要途徑。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小數學教學中越來越多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現如今,國小數學的教學水平仍需要提高,學校和教師應不斷對國小數學教學進行改革,從而使國小數學教學形式逐步完善。

一、國小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數學教學目標不清晰

數學教學目標不清晰是教師在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往往會跟隨學生的課堂反映和思路進行數學教學,導致教學逐漸偏離原定目標。所以,教師在講課之前應明確教學目標和方案。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重視還不足,教學目標在課堂上沒有明確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會導致教師的教學目標偏離,不夠明確,使學生難以接受抽象的數學知識。

(二)數學教學主體不突出

新課程標準要求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位置,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放在教學進程的主體位置成爲了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然而,還是有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位置。還存在有些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示學生、打斷學生學習思路,這種現象不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學習。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順應學生的思路,注意學生的思維變化,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

(三)師生之間的互動只停留於形式

在國小數學教學的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大多停留於形式上,假互動和沒有顯着教學效果的互動充斥着大多數的數學課堂。很多課堂爲了將新課程的理念運用到課堂中,開展了諸如演講法、合作法、討論法的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本身無可厚非,但由於部分教師對這些方法理解不到位或難以掌控方法的方向和進程,使師生之間的互動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負面影響,不僅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還使剛進入國小的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所降低,不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數學教學評價不明確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的推動下,國小數學的教學評價應該更加明確、全面、及時,纔能有效地對數學教學效果進行分析,更好地彌補數學方案中的不足之處。如果數學教學的評價不夠明確,不具有代表性,那麼教學評價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和價值。教學評價不應該只重視學生的成績,更應該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才能更好地實施針對性教學,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有更大的提高。

二、新課程背景下國小數學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

教師在教授數學知識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制定切實可行的數學教學方案,並且明確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前的準備來豐富數學教學的方式,改變以往的教學形式。豐富又有價值的課堂需要的是教師上課之前充分的教學準備。所以,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是十分重要的。在教授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握整個課堂的教學方向,在跟進學生思維的同時,也不能偏離課堂的目標和主題。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情況,適當對教學方案做出調整,以便學生更好地接受數學知識。結束課堂教學後,教師及時對自己的教學方案做出調整,找出教學方案中的不足之處,並且加以改正,讓下次課堂上的學生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也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

(二)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

數學的教學需要的是輕鬆、活躍、和諧的氛圍,這種氛圍可以促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最佳的狀態。以往枯燥、緊張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處於一種緊張的學習狀態中,數學學習效率也會因爲這種狀態而大大降低。所以,教師在教授數學的過程中應保持積極的教學態度,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互動,用自己熱情的態度感染學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摒棄以往乏味的教學形式,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氛圍,有助於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增強對數學學習的主動性。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

教師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發揮多媒體的作用,讓課堂更加活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它需要具有針對性的練習來讓學生們理解運用知識點,並且培養出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可以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來解決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在網絡上搜集適合學生的習題,讓學生加以練習。或者讓學生觀看數學的發展史和與數學相關的視頻,提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由以往的被動學習轉變爲主動學習。這樣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還使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得到了系統的鞏固。

(四)完善數學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對於學生的學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驗收也是對學生水平的衡量,能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自己學習中的不足和長處。所以,對於數學的教學評價應該更加完善、及時、全面。良好的教學評價不僅作用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也可以反映出教師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紕漏。學校和教師不應該爲了應付規定,對學生做出不真實的評價,這樣的做法不利於學生的發展以及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在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下,完善數學教學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有效舉措,也是教師和學生更好完善自己的重要方式。

國小數學課改論文 篇三

關鍵詞:新課改;國小數學;教學策略的現狀;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9-136-01

一、教學策略有效性的理論概述

有關教學策略有效性的研究,最早來自於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理論,通過研究兒童在認知階段中“同化”和“順應”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成果,通過構建自身對外界環境的認知,使自己的認知結構重新整合,讓認知水平得到提高。

在我國應用最廣的教學策略有效性的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他從八個方面來對人的認知發展進行闡述。在新課改中,諸多教師在採用教學策略是會感到困惑,這種理論無疑給教師很多的啓示。

前蘇聯教育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他的理論在教學策略應用上要求教學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爲學生創設有一定難度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展示自己的潛力,使學生超越現階段的最近發展區。

此外,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提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指出在特定的教學背景下探尋有效的教學方案,讓師生在最短的時間裏獲得高效的學習教學成果,使得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

當前我國在教育方面實行素質教育,也就是運用着馬克思主義關於人全面發展的理論。全面發展的理論說明了人的發展要從德智體美勞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最大程度的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新課改下國小數學教學策略有效性的教學觀念及要求

新課改下,要提高國小數學教學策略的有效性,要樹立正確對待學生在學習生活狀況上的教學重視程度,對國小數學教學的課時及效果進行及時的分析,對國小數學教師在課後的評價與反思進行高效的重視。

其一,要確定以學生爲核心的方針政策,通曉學生是處在發展階段的人,是具有獨立和完整的個性特點,且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處於主體地位,在制定具體的教學策略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學策略要考慮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其二,在國小數學教學策略的實施過程中,要將教師爲預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生成的主導作用有效結合,將兩者相輔相成的統一起來,才能實現教學策略的有效性。

其三,將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整個教學空間裏協調的發展,重視學生與數學知識、重視數學知識投入到生活中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這是國小數學在新課改下對教師教學策略的具體要求。

三、新課改下國小數學教學策略實施過程中的現實狀況

通過研究,現階段在新課改背景下國小數學在教學策略有效性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課改提出的教學三維目標不明晰,採用教學策略時不切合實際情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方法與知識、技能的學習相脫離。在國小數學的教學當中,沒有明晰的方向,造成教學與實際情況脫離,三個維度沒有結合起來。

2、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主體不明確,很多教師單純地認爲自己就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忽略了學生纔是真正意義上的主體。

3、國小數學教師在採用教學策略過程中運用的策略顯得單調乏味,形式很匱乏。

4、在整個教學過程的後期,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很含糊,在評價的時間和全局上效率不高。

新課改下國小數學教學策略實施中受到的影響研究:

其一,外界因素對國小數學教學策略實行的影響。首先,國小數學的課本內容層次是影響教學策略實施的直接因素。其次,實行教學策略有效性的直接活力就是要有社會期待。最後,在整個教學環境中,新課改的實施爲教學策略的實行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其二,在制定國小數學教學策略時,該策略要符合國小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在國小生對學習數學的熱情程度上,最主要的成分就是要調動其對數學的興趣和學習動機的產生。也要與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適應,學生纔會積極地接受數學,然後去學習數學。

其三,國小數學教學策略有效實施的本質是數學教師專業涵養。具備專業涵養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有着高昂的心理狀態。

四、新課改下國小數學教學策略有效性的改善措施

在新課改的發展下,國小數學的教學策略雖然有很多存在的問題,但是可以通過以下三個具體的改善措施來解決問題。

一方面,科學的備課是教學策略有效實施的必要條件,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要實現國小數學課較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對教材、目標等研究透徹,擬定科學可行的教案,爲國小數學的有效性奠定基礎。首先,要保證備課的效果能與實際聯繫起來,否則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其次,明確三維目標,使得備課的效果有方向性。最後,不能忽視教師的預設作用與學生的生產作用,保障備課能夠產生實際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具體實施的策略,這是整個教學的關鍵環節,因爲對策略的選擇將直接對教學成果造成影響。首先,要保證所採用的教學策略與國小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相一致,和國小數學的教材內容以及目標緊密聯繫。其次,靈活的創設形式多樣的數學問題情境,結合多媒體等教學輔助形式來調動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最後,創建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師生之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一種融洽活躍的學習環境中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 李小航。國小數學教學的理論和方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國小數學課改論文 篇四

一、認真組織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

1.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

(1)各鎮(國小)應繼續採用多種學習形式,進一步學習《數學課程標準》和《數學課程標準解讀》等有着課程改革的材料和相關理論文章,增強課程改革的意識和自覺性,促進數學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

(2)各鎮(國小)還應組織相關年級的教師繼續學習《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領會數學修訂大綱的精神,按照修訂大綱的要求,切實有效地改進數學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水平。

2.注重理論聯繫實際。

重視理論聯繫實際,促進教師以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爲,加強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促進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獲得充分的發展。

二、努力抓好數學課程改革工作。

1.認真做好教材分析培訓工作。

(1)期初對全區二年級數學老師進行二年級下冊教材的分析培訓,幫助教師把握教材所安排的內容及其編排特點,理解教材所體現的教學想、教學理念,明確教學的要求和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2)各鎮(國小)要以鎮(學校)爲單位,由分管數學教學的教導主任和一年級數學教研組長負責,結合學校實際採用恰當形式,對數學教師進行一年級下冊教材的分析培訓工作。

2.切實開展新教材的教學研究活動。

新課程實施的重點主要體現在新教材課堂教學的實施上。區擬在3月份開展一、二年級課堂教學研究活動,重點研究當前如何進行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要通過觀摩現場教學,交流教學經驗,提高計算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質量。各鎮(國小)要組織一、二年級數學教研組適時開展相應的專題教學研究活動。

3.開展課改小組研究活動,重視學科基地、課改基地學校和教材實驗樣本班的教學工作。

(1)課改小組成員要加強對數學課程改革信息和數學新教材教學的瞭解與指導,計劃本學期開展2 ~ 3次交流和研究活動。

(2)區確定牛塘中心國小爲國小數學學科基地學校,加強數學教學的研究,

積累資料和經驗,逐步發揮示範作用。

(3)課改基地學校要加強對新課程教學的管理和研究,定期開展教學研究,進行討論與交流,爲課程改革的推進提供新的經驗。

(4)教材實驗樣本班所在各校要繼續做好教材實驗和教學資料的積累工作,認真開展所定教學專題的研究工作,重視對教材和教學的評價工作,做好跟蹤調研工作。

三、開展現行教材的教學研究活動。

現行數學教材的教學,要以《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的精神和新的教學理念爲指導,改革課堂教學。各鎮(國小)要繼續重視抓好現行教材的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水平與質量。實驗國小要力求通過校本教學研究,形成本校數學教學特色。本學期教研室主要做好下列幾項工作:

1.做好學校數學教學情況的調研和了解工作,加強與學校教師的溝通,使教學研究有基礎、有針對性。

2.2月份舉行實驗國小教學研究活動,交流上學期教學情況和本學期數學教學改革的思考,促進實驗國小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3.4月份舉行全區現行教材教學研究活動,觀摩和討論數學課堂教學,促進我區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

4.5月份召開畢業班複習工作會議,研究畢業班複習工作。

四、認真抓好課題研究工作。

教育教學課題研究有利於加強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提高教師的教學研究的水平,發展教師探索教學規律的能力,增強教師教學改革的意識和自覺性,促進學校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1.各校努力抓好現有課題的研究。現有課題應按照教科室的要求,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與課題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切實開展課題研究活動,以便探索和總結教學規律,取得預期成果。

2.抓好《改善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爲的研究》的課題活動。本學期繼續定期開展理論學習和研究活動,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相關問題。各參加課題研究的學校和教師要按照選定的重點研究內容,制定研究計劃,分別開展研究活動,並積累研究資料和總結研究成果。

國小數學課改論文 篇五

[關鍵詞]新課標 體驗 再創造 做數學 說數學 用數學

[正文]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覆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沐浴着新課程的陽光,我們“豁然開朗”:教師不是“救世主”,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並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於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爲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

如學習小數除法時,計算“9.47÷2. 7”, 3 . 5

豎式上商3.5後,餘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 2.7 9.4 .7

學生不容易理解。於是,我在橫式上寫出 8 1

9.47÷2.7=3.5……2,讓學生判斷是否正確。 1 3 7

經過獨立思考,不少學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 1 3 5

是乘法的逆運算來檢驗:3.5×2.7+2≠9 .47, 2

得出餘數應該是0.2而不是2,在豎式上的餘數2表示2個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後的餘數數位與商的數位一致。

再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後,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釐米,求圓的面積(下圖)。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釐米,問題迎刃而解。

教師作爲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於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捨棄過多、過細的鋪墊,儘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

教與學都要以“做”爲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爲“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傑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於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爲學生在製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釐米,寬20釐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釐米的小正方形後,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鬆解

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再如“將正方體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爲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係,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後,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係,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釐米,圓錐高几釐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

對於動作思維佔優勢的國小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纔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於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三、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

這裏的“說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於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爲“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於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爲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爲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

例如學習“分數化成小數”,首先讓學生把分數一個個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若像教材上一樣再將各分數的分母分解質因數,看分母裏是不是隻含有質因數2或5,最後得出判斷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的方法,這樣哪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呢?學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機器一樣跟着教師轉,如此沒有興趣的學習,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讓學生猜想:這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是什麼原因?可能與什麼有關?學生好像無從下手,幾分鐘後有學生回答“可能與分子有關,因爲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數”;馬上有學生反駁:“1/3、1/7的分子同樣是1,爲什麼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另有學生說:“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無論是什麼數,都能化成有限小數,所以我猜想可能與分母有關。”“我認爲應該看分母。從分數的意義想,3/4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有這樣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數;而3/7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這樣的3份,卻不能化成有限小數。”老師再問:“這些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分母又有何特徵呢?”學生們思考並展開討論,幾分鐘後開始彙報:“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數的分數,都能化成有限小數。”“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數,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因爲分母30還含有約數3,所以我猜想一個分數的分母有約數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數。”“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約數2或5,它進能化成有限小數。”……可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說數學”能更好地鍛鍊創新思維能力。

四、聯繫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於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如簡便運算125-98,可讓學生採用“購物付款的經驗”來理解:爸爸有一張百元大鈔和25元零錢,買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樣付錢?營業員怎樣找錢?最後爸爸還有多少錢?學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給營業員,營業員找給他2元,爸爸最後的錢是25+2=27元。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多減了要加上”的規律。以此類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習題。

學習“圓的認識”後設計遊戲:學生站成一排橫隊,距隊伍2米處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學生體會到不公平,應站成一圓圈或站成縱隊才公平,更好地體會“在同一個圓內半徑都相等”。學完“用字母表示數”後,隨意取出一本書,問它有多少頁?學生們起先一愣,有的搖頭,有的茫然,過了一會兒恍然大悟:“這本書有X頁。”“有a頁。”“有b頁。”……我們的教學要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不斷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使學生真正體驗數學的魅力。

國小數學課改論文 篇六

一、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在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後,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釐米,求圓的面積。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的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釐米,問題迎刃而解。教師作爲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角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於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捨棄過多,過細的鋪墊,儘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習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二、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合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各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比如我在講“循環小數”這一部分內容時出示蝸牛4分鐘看爬行7米,蜘蛛3分鐘行駛5米。讓學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數學問題,當提出想比較兩種動物誰跑的比較快時,自己去找尋答案,在計算過程中遇到循環小數的問題時,由於好奇心自己依靠課本這位“老師”找到答案。在講“三角形面積計算”中出示課件讓學生幫助農民伯伯計算不同圖形的菜地的面積,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三、聯繫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於引導學生把課程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如我在講“圓的周長”時,讓學生幫助農民伯伯設計圓形的牛欄。激發學生的興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籬笆的總長度。再如:公園的門票每張10元,50張可以購買團體票,每張8元,我們班一共有45人,該如何購票?學生們通過計算、思考得出多種解法,在比較中選擇最佳方案。四、變“權威教學”爲“共同探討”

教與學都要以“做”爲中心,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爲“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傑指出:“傳統數學的特點就在於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角,成爲知識的主動探索者。我經常告訴學生:“課堂是你們的,數學課本是你們的,三角板、量角器、圓規等這些學具也是你們的,這節課的學習任務也是你們的,想學到更好的知識就要靠你們自己。”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時”,學生結合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過程和對三角形的認識,用自己準備的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自己以前學過的圖形,自己總結出三角形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由自己總結出的知識點,可以很好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讓他們真正參加到教學中,讓他們去創造性的學。

五、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

國小數學課改論文 篇七

(昆明理工大學理學院,昆明650500)

(Facultyofscience,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Kunming650500,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basedonmathematicalteachingexperienceoftheteachersin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einvestigatethenecessarityofofferingdevelopedcurriculumforundergraduateswhosemajorisnotmathematics,soconcludesomeachievementsandexistingshortcomingsintheoffereddevelopedcurriculum,advicesandsuggestionsareputforwardtoenhancethefutureteaching.

http://

關鍵詞 :大學數學;拓展課程;數學文化;教學實踐;教學改革

Keywords:mathematicalcoursesofferedatuniversity;developedcurriculum;mathematicalculture;practiceinteaching;teachingreformation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5)21-0232-03

0引言

數學不僅是一種科學的語言和工具,是衆多科學與技術必備的基礎,而且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更是一種先進的文化,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一直髮揮着重要的作用與影響。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構想,需要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作爲大學中重要基礎課的大學數學課程,對此負有重要的責任。數學中許多新概念、新方法的引入和發展,衆多數學問題和相關實際問題的解決,十分有利於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1]。

在大學數學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興趣,逐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是大學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當前大學數學課的教學,大多仍是以教材爲中心,以課堂爲中心,實踐教學較少,課外科技活動的配合注意不夠。這些也都是影響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要因素,應當有所改革。多年來的教學改革實踐表明:開設數學拓展課程與數學選修課程,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

1開設數學選修課程的必要性

數學的教學不能僅僅是看出知識的傳授,而應該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諸方面都得到教益,兼顧數學文化和教學素養方面的要求。

大學非數學專業數學課程分爲必修和選修課程,一般工科的本科學生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爲必修課程。而選修課程則由學生依據自身發展需求和學習時間規劃,自主選擇。選修型課程以拓展知識結構。數學類選修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廣泛涉獵不同學科領域[2],拓寬知識面,學習不同學科的思想和方法,進一步打通專業,拓寬知識結構,強化素質,自覺養成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不斷提高自我建構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本領,培養探索和創新精神。全面提升素養。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是一種體現不同基礎要求、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課程。

大學數學教育應以培養學生數學能力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爲目標。當前,數學課程教學內容與社會的發展不適應問題主要表現在課程教學內容未能及時反映數學發展的最新成果,依然固守形式演繹體系而忽略了非常重要但非演繹的、非嚴格的重要內容;侷限於於課本,只講課本中呈現的內容而忽略了課程內容的來源與出處的講解[3]。在教學上,大學數學教學方式單一,越來越形式化,過於注重概念、定理的推導和證明、計算以及解題的技巧,使得數學遠離我們周圍的世界,遠離我們的日常生活。過分強調數學的邏輯性和嚴密性,導致學生覺得數學過於抽象無法理解[4]。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傳統陳舊的教育理念:重理論輕計算、重技巧輕思想、重推理輕應用。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仍侷限於傳授知識本身,特別是侷限於解題方法與技巧的訓練,而對於如何在知識載體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理性思維和審美情操,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卻重視不夠。應積極引導教師運用自己的科研能力去深入鑽研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在傳授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落實數學在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方面的作用。應全面落實“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5]。

數學上的不少概念、方法或理論,有些本身就來自其在現實生產和生活中的原型,並且和人文、管理、工程技術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發現並指出這些的聯繫,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他們對數學的理解,是大有益處的。當然這也要求教師廣泛的涉獵不同的學科領域,對大學數學教師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

2已開設的拓展課程及模塊建設

在上述思想指引下,同時爲了適應社會的更高要求和不同層次學生的自身需求,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學校出臺相應課程改革措施,主要開展了兩個方面的建設工作:

2.1拓展課程的模塊建設:在現有的工科數學必修課《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課程的基礎上,開設了《數學建模》、《工程數學中的理論與方法》、《數學文化》、《投資理財常識》等課程,建立並完善了各門課程的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進度及推薦參考書目等,並結合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搭建並完成了《數學建模》課程的網絡教學平臺,已對全校師生開放。現正在進行《數學文化》、《工程數學中的理論與方法》兩門課程的網絡平臺建設工作。所開設的《工程數學中的理論與方法》,擬開設的《工程問題中的數學計算-MATLAB》主要針對我校的理、工、農、醫專業的學生;《投資理財常識》及擬開設的《運籌學》主要針對我校管經類、質量工程類的學生。

2.2拓展實踐的模塊建設:以素質拓展作爲目標的課程設置,旨在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我們主要加強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①以項目管理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科技活動:提倡學生積極申報項目,如大創項目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各類研究項目中,以科研小組或科技小組的形式,發表小論文、小發明、小製作、小專利等;

②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爲導向的各類學科競賽活動:爲進一步培養學生利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如: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大學生統計建模比賽、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等;

③以學習的態度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活動。社會是一個豐富的大舞臺,只有融入社會這個大舞臺,才能不斷積累社會經驗,不斷增長社會實踐的活動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社會管理和適應能力,將來能更快和更好的爲社會服務。

3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

數學建模課程是以學生爲中心、以問題爲主線、以培養能力爲目標來組織教學工作。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利用數學理論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

工程中的數學理論與方法主要在我校特定的環境下,在學習完工程類數學必修課的基礎上,針對高年級學生,加深和延拓數學的理論知識和計算方法,爲數學知識要求高的專業(如工程力學專業、通信工程專業等)及準備報考研究生的同學提供數學幫助。

數學文化課程在探討數學文化的起源、收集了衆多的數學故事和數學家的故事基礎上,結合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形成和發展,闡述了數學發展和數學教育中的人文成分,揭示了數學與社會、數學與其他文化的關係。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生活中的數學、數學中的美,學會欣賞數學文化及弘揚數學文化,推動數學教學的進程。

投資理財常識主要向學生介紹股票基金,期貨等的基礎知識和交易技巧,教學中用到一些基礎性的數學知識如差分方程,大數定理等,更多的則是經濟、管理人文知識的薰陶,通過學習該課程,學生感覺數學的應用領域廣泛,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通過對我校教學情況的初步瞭解,尤其是針對昆明理工大學數學類拓展課程開設情況的深入調查,發現大多數的學生對課程滿意或非常滿意。學生感覺最大的收穫在於拓展了知識層面,開拓了視野,感覺數學比以前教材中的內容要豐富和有趣的多。但在《數學文化》這類知識性比較強的課程上,學生輸入的多,輸出的少,不利於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另外,學生對所開設的選修課程知識瞭解甚少。這表明,學生進行學習所依託的課程知識基礎薄弱。通過統計《數學建模》課程學生對課程、教師和自己的期望中瞭解到,大多數的學生期望通過老師的講授,能夠在課堂上全面瞭解所學課程知識。只有半數學生希望老師給學生提供自己動手的機會,更多的學生還是習慣於在課堂上扮演傾聽的角色,缺乏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最後,擔任選修課程的大學數學教師自身的課程水平和教學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高。開設大學數學選修課程對廣大數學教師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在開設的初期,教師除了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還要努力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制定教學大綱,完善教材和教學內容。

4結束語

大學數學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大學數學選修課程是以數學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學科運用爲主要內容。如何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大學數學提高階段的課程體系,以滿足新時期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需求以及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成爲當今高校大學數學教學管理部門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大學數學選修課程的開設,適應了社會的更高需求,同時也滿足了更高層次學生的自身需要。但是,要真正實現課程開設的目的,仍需更多的努力,不斷的完善。

首先,急需向各高校教學管理部門、教師,尤其是學生傳達課程改革的必要性,提供良好的改革環境和條件。

其次,要用科學的教學理念改革數學選修課程教學實踐,完善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法,實施科學的課程評估方式。如“投資理財常識”之類的課程,已不是單純的數學基礎課程,除用到一些基礎性的數學知識外,更多的則是經濟、管理人文知識,能否將這類課程納入人文類選修課程,使學社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相應的學分,這是教學管理部門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三,時刻以學生爲中心,所開設課程要能夠滿足學生的需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教師要進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適應學生的個性要求,改善教學方法,開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最後,針對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課程教學效果要能夠做到及時調查,不斷對課程及教學做出相應調整和改善。大學數學選修課程的開設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和學生的需要,只要對之進行不斷的完善,必然能夠爲較高層次的學生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爲他們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做好儲備。

http://

參考文獻:

[1]李大潛。漫談大學數學教學的目標與方法[J].中國大學教學,2009(1):7-10.

[2]王憲傑。大學數學課程改革與素質拓展教育互融的改革實踐與探索。第六屆大學數學課程報告論壇大會分組報告,2010.

[3]李大潛。願更多的數學教材成爲傳世的經典[J].中國大學教學,2012(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