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4.66K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 篇一

最近看完了一本書《相約星期二》,之前有人推薦,不是很厚,很快就可以看完,但可能要達到書中的境界,還需要不短的時間

書的內容主要向我們敘述了一個星期二人的單獨的課程,一個老師,幾近用自己的生命爲學生上的在星期二的課程,會讓他明白很多,也會讓他成長很多,就像是思想的碰撞,在這個情形下,帶着一點點的安靜。

老師因爲病情不久於人世,之前是教師,突然想到自己的特殊,介於死亡和生存之間的人物,爲生的人搭建一座橋樑。

他的最後,越來越虛弱,卻也不斷告知學生死亡並沒有什麼可怕的,重點是相愛,重點是你生前所擁有的足夠多的愛意,讓你能夠面對一切的挑戰。

在書中,我們就彷彿親身經歷了他的衰弱,但他的精神始終亢奮。

不因爲自己的處境而窘迫,只是覺得重回到了嬰兒時代,能夠被照顧。

即便虛弱,他仍然會感激每一個看望的人,每一個擁抱的人,渴望每一次的身體接觸,同時,也盼望着人生中的幸福。

文中的我呢?選擇用錄音機記錄一切,選擇每週二,千里迢迢的趕來,是爲了老師,也是爲了自己的人生。

選擇去直面死亡,選擇去客觀審視自己的生活。

認爲逝去沒有什麼可怕,認爲沒有相愛才是真正的可怕。

人在世上,總是因爲未知的事物而恐懼,事實上,我們只是更接近本真的自己。

我們要去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人,選擇自己的人生意義,選擇如何去給予。

人生的選擇衆多,至少,還有很長的時間讓我們去考慮。

我們要過得,永遠只是自己的人生而已,不是別人的企盼。

就像是那每週二的交談,每一次的前來,別人只是看做無謂,只是看成一種宣傳。

可我們可以將自己的人生融入,可以成爲一個更好的自己。

每一個星期二人都懂得,探索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一個星期二人。

書中最多提到的是愛,提到的是滿足。

沒有那麼多的思緒,讓我們的人生就此不同。

每一個人影響的有限,每一個人經歷的有限,如果說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去教會別人一些微小的事情。

死亡,不過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

沒有什麼可怕的,必經之路,每個人都要去面對,只不過時間長短而已。

所做的不過是尋找,不過是瞭解,在衆多的遺憾中,尋找到一種不悔,尋找到一種滿足,明明就是此生最大的意義了。

沒有多少人能夠實現,希望我們可以擁有。

不爲了什麼,只是爲了人生一遭,只是爲了內心中的愛與理想。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 篇二

人活着是爲了什麼?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面對不可預知的死亡與衰老,我們該做些什麼?什麼是愛?愛何以永恆?該怎樣看待金錢和自身的價值?我們有着怎樣的文化和價值觀?

人生有太多的疑問待我們去思考,是的,我們需要一位智者,當作我們的引路人。

而莫里,就是這樣的一位智者。站在世俗之上,俯視着社會。

他樂觀地面對病痛,他從容地體驗死亡。他在享受,因爲他知道:面對我們無法改變的現實和無法避免的痛苦,要學會享受。

這是人生的一課:

我們所在的社會告訴我們:越多越好。可一個人,要分清楚什麼是需要的,什麼是想要的。真正的所需其實很少,而慾望的雪球卻會越滾越大。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卻可以把握現在。

當一個人能夠平靜地面對死亡,他就會知道如何生活。

愛是人生永恆的話題。

三毛說:“我們不能僅僅爲了活着而活着,更是要是活着的每一天都散發出光和熱來。”

這是一堂永恆的人生課。(也許,讓你們現在讀這本關於人生的大書還不算太早,你的理解已經很深入了!)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三

也許是人到中年的緣故吧,最近一來我總是問自己:“人爲什麼要活着?”、“人生的好處在哪裏”,這是二十歲左右的人最愛問的問題。到了四十歲,人大多已經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問這樣的問題。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時刻,它還會悄然從心底冒出,讓我黯然神傷。這千古之問,有誰能說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學家,他們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卻並不解決我們平凡人的問題。一位老人,在臨終之前,透過他的學生,向我們帶給了一份人生的答卷。“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這是書《相約星期二》封面的話,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人到中年,更渴望珍惜人生。

書中講述的是一個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症後,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刻裏,他與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週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課,米奇把他對人生的話題拉了個目錄,每週二飛到老莫里身邊,聽他講述,其實不能叫講述,叫兩個友人之間談心更爲恰當,直到老莫里離開。老莫里的談話平和、親切、幽默,他對他即將死去直言不諱,讓人消除了對死亡的恐懼。這是一堂關於愛的教育課,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自然、愛身邊的一切,老莫里漸漸影響着米奇,影響着周邊的人,我想還有讀了這本書的人。

這位叫做莫里的社會心理學教授,在七十多歲時患上了一種叫做ALS的病。這種病從腿部神經麻痹開始,一點點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時爲止。這是一種殘酷的絕症——靈魂將眼睜睜地看着軀體一點點死去。但莫里決定帶着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學生,已經成爲專欄作家、記者的米奇相約,每個星期二見一次面,一齊討論“生活的好處”,包括“死亡”、“恐懼”、“衰老”、“慾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有好處的人生”這些重要的課題。從第一次相約到最後一次見面,這樣的討論持續了14個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師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禮來臨。

臨終的老人都說了些什麼呢?如果你期盼着微言大義的話,你可能會失望的。他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理解愛;他說,要有同情心,要有職責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完美得多;他說,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應對整個社會……這些極爲樸實的話,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謎底其實可能很簡單。

但莫里老人並不簡單。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時候,他還能談笑風生。談到死後火化,他對家人說:“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談到墓地,學生說:“我會去,但到時候就聽不見你說話了。”莫里笑了:“到時候,你說,我聽。”莫里以自己最後的存在,論證了人性的完美。一個普通的美國老頭,一些普通的話語和生活細節,但是讀完卻讓你悵然良久,這就是《相約星期二》。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 篇四

看完最後一個字,我沉默了。惲晨問我“有什麼感想?”我沒有回答他。因爲我不能對花幾個小時時間讀完的一個老人用78年的經歷和感悟講述的人生品頭論足。我只是在不停的問自己,如果死亡降臨到我的身上,我會平靜的接受並坦然的享受死亡的過程嗎?我有資格在死亡來臨之前微笑着對後人談論愛情、婚姻、衰老、恐懼、原諒、遺憾、金錢與永恆嗎?很多人在讀完這部寫實小說後感動的流下眼淚。但我沒有,真的。我的每一根神經都僵硬着,我的胸部有些★★疼,我想說點什麼,但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這些天心臟又不好了,睡覺的時候總是夢見死去的親人,我有些迷茫。聽人說夢見死去親人並且與其親熱是死去親人在召喚你的靈魂,我想,是不是我的生命就快走到盡頭了?我也想到過我死後的事情,想象過哪些人蔘加了我的葬禮,想在臨終前告訴我的親人們不要給我買壽終人專用的衣服,要給我穿平時最愛穿的舊衣服,我想讓我生前的樣子留在親人們的腦子裏,讓他們感覺我跟活着的時候一樣。但我沒有想過可以對他們說“別把我燒過了頭”這樣的話。

從前我也曾認認真真的想過人生,想過如何走好這一生,也試探着寫一些短小的有關人生感悟的小文章,但看完了這本書,我感到我對人生的認識實在是太淺薄了,面對人生的態度實在是太偏頗了。

莫里·施瓦茨社會心理學教授,在得知自己身患絕症之後,用十四個星期二的時間給自己的學生上了最後一堂課。他在牢獄般的病榻上思索人生,告訴人們該怎樣面對生活,他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寫下了不朽的箴言。

“給予別人溫情、給予他人你應該給予的東西、接受現實、學會滿足、超越自我、原諒別人”這些從前我們一直掛在嘴邊的話,從即將死亡的一個老人嘴裏說出來,分量一下變得沉重起來,它們像石頭一樣壓在我的心上。

莫里是在自己的家裏,在病榻上講課的,聽課的學生只有一個米奇·阿爾博姆。說是講課,不如說他們是在共同談論生活的意義。內容包括談論世界、談論文化、談論衰老和恐懼、談論金錢和婚姻。但是,我更感覺他們談論的主題就是一個字“愛”因爲有了愛,纔有病榻上的最後一課,纔有討論的衆多內容。是愛讓這位老人窮盡一生去做對別人能有所幫助,他認爲有意義的事,直到他生命的最後時刻。

《相約星期二》它不是一本書,它是一部人生。我是在昨天讀完它的,昨天是星期三,與他們相約的日子晚了一天。我想,這部人生箴言讀一次不行,要經常不斷地讀,也應該像他們當初的約定一樣,每週二讀一次,讓莫里的聲音連綿不斷的延續下去,好好想一想爲什麼過去我們總是索要的多,給予的少。想得多,做得少。說得好,做不好。好好想想,該如何去“愛”。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 篇五

每一天我睡下,我就死去,而當第二天我醒來,我便新生。

這句話出自《Tuesday with Morrie 》,這是一本給人啓迪很大的書,影響力不會震撼,不像blockbuster一樣給腎上腺激素瞬間加滿馬力,而像蛇毒一樣慢慢滲入心裏的每一個角落。文字十分婉轉,不是矯情的小清新也不是滿篇的網絡用語,給人一種充滿了敬佩的感覺,你會充滿敬佩地讀完這本書。

書是ESL課程的老師推薦的,也是他文學課上的內容。裏面的兩個主人公——Morrie與Mitch,關於人生,愛,死亡,給予的談話,mitch,本書的作者,學生一樣聆聽着morrie的教誨。而Morrie則是一個將死之人,他身上每一個細胞都蘊藏着死亡的種子,而mitch,他的學生,每週二的聆聽似乎可以傳承morrie的精神一般。

書中所說,物質的世界是虛假的,人們天天重複着相同的,無聊的內容,自己將自己引領向虛假的世界。Morrie所提倡的那個世界是充滿了愛,給予,慷慨與大方,他享受每一件細小又快樂的事情,即便是他擁有一個不快樂的童年。他學習宗教,他習慣將一隻無形的小鳥置於肩上,如佛般問道:“今天我就要死去了嗎?我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了嗎?”,而回答他的也只有他的心。

Morrie的心是無限的,在他將死的幾個月裏,他聆聽別人讀着給他的來信,傾訴。他不會因爲自身的病痛再加上別人的苦水而煩惱,而是覺得給予自己的時間給他們,他是快樂的。他早已學會分離,書中稱之爲detachment,從負面情緒中脫身而出,勇敢面對它們,並對自己說:“這就是我的羞愧,現在我要離開羞愧。”

你學會了如何死亡,你就學會了如何活着。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六

“人生”兩字,人們向來都會談論,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慨,但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年輕的人,沒有老年人那般滄桑沉澱的閱歷,年老的人,卻又羨慕着青年人那張揚活力的青春。但是有這樣一位老者,是那麼不同,卻又是那麼平淡。

莫里老人,是一位社會學博士,年輕時發誓永遠快樂的活下去,不幸的是在垂暮之年得了癌症,病魔一直在無情的折磨着他的身體。他的學生米奇偶然得知此事後,在每個星期二他都會去聆聽教授講授的一堂關於人生的課。他們談論“自憐”、“遺憾”談論“死亡”、“衰老”,談論“家庭”、“感情”、“婚姻”,談論“愛”談論“原諒”。

“死亡”一直都是人們避之不談,不願面對的,莫里老人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衰弱甚至感受到死亡,但他並沒有恐懼,他希望能夠把自己多年來的思考留給更多的人,永遠樂觀積極的活着。他的課堂並沒有那些常見的心靈雞湯似語言,也沒有那些警示後人的話語,更加沒有泛泛而談。莫里老人是用他自己整個人生的思考與見解,用他的幽默,與學生交談,甚至可以說是在與我交談,與廣大讀者交談。語言平淡幽默卻富有哲理,更像是與一位朋友用心交流。在面對死亡,莫里老人並不畏懼,他不甘枯竭而死,他勇敢面對死亡。在一次參加朋友的葬禮上,他爲死者聽不到那些說的很好的悼詞而感到沮喪,老人的家人和朋友們爲他舉辦了一場“活人葬禮”,“葬禮”上老人隨着親朋們一起又哭又笑,但所有的情真意切全都說了出來。老人說過一句話“一但你學會了怎麼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麼去活。”只有當自己意識到快要死去時,看待問題與事物的眼光纔會大不一樣。只有真正面對死亡時,你纔會看到生活的真諦。“意識到自己會死,並時刻作好準備。這樣做會更有幫助。你活着的時候就會更珍惜生活。”“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

面對衰老,許多人都在與它抗爭,大多數人都在抱怨時間的無情,歲月的摧殘,他們恐懼衰老,對時間與歲月惶恐。但莫里老人卻如此坦然,他樂於接受,他冷靜地對米奇說“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爲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多麼透徹聰明的老人呀,每個人都有年輕的階段,沒有必要去羨慕他人的年輕,都擁有過的東西何必在去留念羨慕。時間帶走的是歲月與美貌,留下的卻是真心與閱歷。“隨着年齡的增加,你的閱歷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歲的年齡階段你就永遠是二十二歲的那般淺薄。要知道衰老並不就是衰敗。接近死亡並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後,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你會因此而活的更好。”人生無常,歲月催人老,年齡是無法抗爭的,唯有好好的享受跟隨年齡一路走過來的每一天。

“當我是個孩子時,我樂於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於接受自然賦予我們一切權利。我屬於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環顧我們周遭,青年人揮霍青春;中年人攬鏡自悲;老年人追悔過往……這一切都是在浪費有限的生命而已,我們真正該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經在不遠處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經纏上了你,你都有權力去享受快樂和幸福,而不是誠惶誠恐地度過餘生。

最後我想說的是關於愛。“愛是唯一永恆的東西”。“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接受愛”。施愛於人,對每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來說都是容易的,接受愛,就是要懂得感恩,而莫里老人的愛是大愛,是強調社會的愛,“把自己奉獻給社區,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創造。”大愛無私,我們也要愛人先愛己,我們要愛在情理之中,要愛的通情達理,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創造出一個理想的充滿愛的社會。

一位普通的老人,卻有這不普通的思考和見解,讀起這本書,猶如同莫里教授對話一般,老人希望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一個終生的教師”。莫里教授不僅僅是教授學業知識的老師,更是一位心靈的教師。老教授的話語都深深地走進了我的心,讓我在浮躁的現世生活中得到心靈的慰藉,能夠沉澱自己。用心感受每一天,用愛與樂觀體味每一件事,那麼每一天都將會是美好的。

每個星期二會有一位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關於人生的課,向你我講述着那平淡卻不平凡的人生。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 篇七

我只讀了“第二個星期二——談論自憐”。

這一段講的是莫里老人的一些生活(我認爲是這樣)莫里老人的腿腳已經萎縮了,他已經不能再行走了,但他依然笑着對待世界,享受每一天。

這一段的後半部是講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如果你想讓別人信任你,你首先就應感到你也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後倒去。”這句話讓我十分感動。(我讀到那裏,也十分感動!)

當今,人與人之間變得不再信任,大家互相猜疑,於是就失去了完美的和諧社會。

沉默,無限的沉默。一個老人,或者說一個社會學教授,臨終前的十四堂人生課。在那裏我將它簡單的羅列一下:第一個星期二——談論世界、第二個星期二——談論自憐、第三個星期二——談論遺憾、第四個星期二——談論死亡、第五個星期二——談論家庭、第六個星期二——談論感情、第七個星期二——談論對衰老的恐懼、第八個星期二——談論金錢、第九個星期二——談論愛的永恆、第十個星期二——談論婚姻、第十一個星期二——談論我們的文化、第十二個星期二——談論原諒、第十三個星期二——談論完美的一天、第十四個星期二——道別。我不知應當如何形容這本書,正因它富有太多太多的東西了。有一位悲觀學家說:“人一出生,就是爲了走進墳墓。”我想如果每一個人都那麼想,那麼這個世界將是何等的冷漠。我們就像一個個牽線的木偶,在人生的大舞臺上匆匆走過。莫里教授,不,我錯了,莫里教練——以一個樂觀豁達的心態詮釋了人生的美麗,否定了那一句:“人一出生,就是爲了走進墳墓。”剛開始看的時候,我還能夠平靜的觀看(我是在網上看的),之後就再也平靜不下來了。我同步的打開我的博客,一看到好的句子就記錄下來。在以後,我的心靈防線完全崩潰,打開音樂盒,藉着音樂,讀完了全文。我這才體會到書

中作者爲何會放下自己的一切,並不止一次透露——“我被融化了!”是的,不僅僅僅是作者,我也如此!

人一生匆匆而過,想要銘記的太多太多,我想如果你有像莫里教練一樣的豁達開朗,一切就夠了,就夠了!(被融化的豈止是你!在一個面臨死亡而達觀地談論人生的老人面前,我們唯有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