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2.33W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精彩多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一

我自認爲,對自己的認識是足夠深刻。而在我的自我評估中,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一直都認爲我很自私,私藏着很多不願和別人分享的東西;我也很敏感,我很在意別人對我投射的目光,身邊的人對我的任何看法,我都會很在乎;同時,我也很脆弱,如果和朋友發生矛盾,不管誰對誰錯,那個鬱郁傷心的人,胡思亂想徹夜難眠的人都是我;我也很不勇敢,在很多事情面前我選擇逃避和妥協,在面對可以通過改變變得更好的可能面前,我遲遲不敢踏出舒適圈;我也不踏實,常常崇拜以前那個有所成就的我以及幻想未來那個更好的我。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這樣一段話“我不是熱愛自己的自戀者 ,而是厭棄自己的現實主義者。正因爲厭惡自己,所以才只關注自己;正因爲對自己沒有自信,所以纔會自我意識過剩。”我才明白,我之所以如此瞭解我自己,是因爲我的過度自我。我對自己的認識很多都是負面的,我並不喜歡我的自我評估中的我自己。我一直認爲一本書如果在看的過程中能夠顛覆我的曾經的想象,推翻我過往的認知,則可算作我的一本“人生成長之書”。這本書算是我所擁有的寥寥幾本“人生成長之書”中的一本。而在這本書的後記有句話作者說的很貼切:“人生中有時侯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就會完全改變之後的人生。”,有的時候不得不感嘆於人生的際遇,所以,很感謝的是,在我陷入迷茫和自我否定時,我拾起了這本書。

我對自己的討厭來自於我發現了自己的自私、脆弱、敏感、不勇敢、不踏實等缺點。我對於此,也沒有辦法去抱怨爲什麼自己是這個樣子,只好在每一次,我的缺點在生活中體現時,默默地嘆氣。但是這樣我覺得很難受,我沒辦法接受這樣糟糕的自己同時也覺得自己沒辦法做出改變。所以,在書中我得到的是,第一,悅納目前的自己。書中《你想變成別人嗎》這章節中哲人和青年有段對話讓我印象深刻,青年問哲人“您是否綠色作文網喜歡自己。”,哲人答道:“至少我不想變成別人,能夠悅納自己。”哲人的回答令我心中有什麼東西猛然一跳,我問自己我想變成別人嗎?似乎也沒有什麼人讓我很想去成爲的,那麼我爲什麼不能夠去接受這樣一個自己呢?“悅納自己”這個詞在國中就已經出現,而我現在纔開始瞭解其中的滋味。在我的理解裏,“悅納自己”也就相當於“和自己和解”,去坦誠地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己。第二,要改變自己。我對自己的討厭是由於發現了自己的種種缺點,而我們卻可以通過改變自己再讓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好轉。在文中首先講道,人的性格和生活是由自己選擇的。因此,我們也可以通過改變去重新選擇,繼續以前的生活還是開啓嶄新的生活都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而我爲什麼覺得自己無法改變,其實是因爲我下了“不改變”的決心,爲什麼會這樣呢?繼續以往的生活意味着我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結果會怎樣的問題,我都可以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進行推測,是一種輕車熟路的狀態。而開啓新生活,那我會面臨許多的未知,既不知道如何面對眼前的事情,更加不知道未來會遇見什麼事情,生活充滿着焦慮和不安,未來也可能更加痛苦和難受。對與這樣的狀態無疑是第一種保持現狀更加讓人覺得舒心和安全。許多時候我覺得自己無法改變,是因爲我潛意識中選擇了呆在舒適圈內。

最後讓我受益匪淺的是“你的人生取決於你的當下”。書中說“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過去發生了什麼和“此時此刻”毫無關聯,未來會如何也不是我們“此時此刻”要討論的問題,而我們要做好的僅僅就是,活好“此時此刻”。而此時此刻我要做的是什麼呢?過好每一個剎那,接受現在自己,樹立向前邁進的勇氣,不止步不前,不斷向前邁進。

縱然現在我仍然對不完美的自己有抱怨,但要感謝這本書,讓我更加清楚地瞭解自己,讓我擁有了去改變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二

這裏的“原因論和目的論”是針對心理學中一個人的當前狀態的理論,原因論並不完全等同於這個世界真實的“因果律”。

佛教中理解世界是無常的,這裏的無常就是指的“時間”,從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空間在膨脹,時間在流逝,正是因爲無常的時間,因果則是在時間線上不同時間點的關係。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小說、影視作品就會發現有多條角色線,一條角色線對應的就是一條時間線,也是故事遍在不同人物的時間線中展開,比如權力的遊戲中雪諾、龍媽、三傻、二丫等等,然後不同的時間線相互作用,構成了故事的萬千世界。

在時間線上的每一個點都是主、客觀決定的好的,而哲人所說的決定論和目的論就如同半杯水引喻,如果你相信決定論那杯中只剩半杯水,如果你相信目的論那杯中還有半杯水,而哲人所說的世界是簡單的是因爲無論你如何看待這半杯水,它都是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三

高曉鬆在《奇葩說》中提到一個說法,人要有一以貫之的價值觀,不能在要自由的時候就拿出西方的價值觀,要錢的時候就拿出東方的價值觀。用一個高級的說法就是邏輯自洽,自己說的話,所遵守的原則不能互相矛盾。簡單的說法就是你相信的得是絕對的。

自由是最高的道德。

在哲學家康德的理解中,權利是一個關於與他人外在關係的概念。每個人的權利都是有限度的,必須要承認他人的自由並能與之並存,這種自由不是爲所欲爲,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要符合普遍法則,是一種通用的道德律令。

那麼自由就是最高的道德是怎麼說的呢?首先,道德是什麼?在我一個學法律的朋友的口中是公序良俗,也就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那麼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又是怎麼形成的,而自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嗎?

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字面上包括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紅燈禁止通行,孝敬長輩等等,是立法的一個依據。那麼自由爲何是最高的道德呢,康德看來自由就是不以他人意志和個人欲求的驅使而去做一件事,是無目的的,不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什麼東西,是自由意志的產物。是不受任何欲求,不管是出於他人的欲求還是自己的欲求的行爲。簡單來說,這件事不是我應該做或者被期許這樣做而去做,而是我去做了。

那麼自由就是被討厭是否等於被討厭的就是自由,阿德勒否定了這一點,這就像前面自由的定義一樣,無目的地做事,爲了被討厭來追求自由,本()身就不是自由。那麼自由就是被討厭,其實應該是,自由就是不怕被討厭,在社會中,我們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中,做的每一件事都一定會有人反對,討厭我們的做法,原因是個人期許的不同,然而做這件事是我們的課題,被別人討厭是別人的課題,這個就是阿德勒哲學的一個重要方法,課題分離,爲什麼要進行課題分離呢,因爲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能夠分離課題,就是在自己和世界之間畫了一條線,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課題,我們只能做好自己的課題。

建築學家貝聿銘說過,我一直沉浸在怎麼解決自己的問題之中。我想老先生是自由的,所以他的建築也是自由的。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 篇四

如何成爲一個自由的人,如何在社會關係網中協調自己和他人的關係的同時能夠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如何做一個幸福的人,這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最近讀了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對幸福有了一些思考。

岸見一郎認爲,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獲得幸福人生具體路徑就是從“課題分離”到“共同體感覺”。首先,“課題分離”就人際關係的`入口,人際關係的矛盾就是起源於別人干預自己的課題或者是自己干預別人的課題。比如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學習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爲學習不好最後找不到好工作等後果是由孩子自己承擔的,因此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家長不應對其過分的干預。只有孩子向你尋求幫助的時候纔可以給出自己的建議。

對於自身來說,我一度對自己的臉非常不滿意,導致自己無法用敞開的心胸去接納和別人的關係。但是認識到課題分離,我感受到似乎只有自己纔是最在乎自己臉的人,因爲別人如何評價我的臉那是別人的想法,別人的課題,我無從左右,因此不要爲自我不能控制的事情耿耿於懷。我能做的只有選擇做自己認爲的最好的自己,展現自己認爲最美好的一面。

此外,我和父母的關係不是很融洽,我總是覺得他們不能理解我的想法,但是想到課題分離,認識到我和父母擁有融洽關係最重要的是我又沒有下決心去修復和他們的關係。因爲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當我下決心去修復和父母的關係的時候,父母如何看待我的生活,是否支持我的想法都是他們的課題,這些都與我無關,即使他們不理解我也無所謂,問題是我又沒有下決心去修復關係。

課題分離並不是教人們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別人處於一種分裂的狀態。它只是人際關係的入口,人要獲得幸福必須到達人際關係的終點即“共同體感覺”。共同體感覺是把他人看做夥伴,並且能從中感受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人只有在“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種感覺不是別人對你的評價,而是自己內心的主觀感覺。但是人都是利己的,如何才能把對自己的執着轉變爲對他人的關心,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自我接納,我們要真誠的面對自我,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不執著於不能改變的事情,拿出勇氣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可以改變的。第二,他者信賴,我們要對他人寄於無條件的信賴,根據課題分離的原理,決定是否信賴他人是你的課題,決定是否背叛是別人的課題,我們只需要考慮我該怎麼做。如果爲了避免背叛就不去信賴別人,那麼與任何人都不可能建立親密關係。第三,他者貢獻,對建立深厚關係的他人給與影響作出貢獻,因爲幸福即貢獻感。

瞭解了阿德勒關於人生活獲得幸福的路徑,我感受到了思維前所未有的通透,內心緩緩升起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勇氣和改變生活態度的決心。它像一顆引導之星,指引着我獲得幸福的路徑,我知道我做什麼都可以,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着也可以自由的生活,也有獲得幸福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