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借道書緣——教師“讀書月”活動心得體會

讀後感9.68K

我愛讀書,自己本身成長的經歷也算是借道書緣。我的前半生看來很簡單,育紅班、國小、中學、師範、專科進修,以至於最後站在了三尺講臺之上,整體來看,就像是一堂單軌制教學課。情願也好,不情願也罷,便於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借道書緣——教師“讀書月”活動心得體會

依稀記得,太小時候的書算得上是奢侈品。連環畫,當時叫做小人書,那個年代極爲奢侈。當看得起小人書了,已經過了看小人書的年齡。記憶猶新的便是金庸、古龍之言。有了幾本,那時候夥伴們總是相互傳閱,約定好第二天一定是誰。於是在那個燈火還不算輝煌的年代,我便真真切切的進行了秉燭夜讀,徹夜不眠的讀書之旅。當第二天兩眼通紅的將手中的厚厚的一套小說交予另一個夥伴時,心中竟然有戀戀不捨。那份對於書香貪婪猶勝課堂中幾乎翻爛的幾本課本。不管怎樣,依然懷念那份對於書的渴望與執着。長大後才明白,那也許就有一點隨園之主所說的“書非借不能讀也”的味道。憑心而論,人生當中的很多認識和理解也是有着武俠小說中殘留的痕跡。不能不說,武俠小說不但是我小時候的一種寄託,也似乎指導了我對人生最初的認識。

中學,是人生重要的一環,不管是現在,也或是以前。那時,我算是一個好學的學生,也非常感謝上天在此時給予了我讀書的興趣。對於歷史、地理、生物、政治這些課本竟然也能夠深深地吸引我。

“從古猿到人,100萬年……”、“古埃及金字塔、中國的長城、印度輝煌的佛塔、巴比倫傳說中的空中花園……”、“裸子植物向被子植物的轉變是生物進化中最華美的蛻變……”、“物質的極大膨脹以及資本家的資本體系造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這些對於很多學生都打不起精神的所謂知識,在我看來卻成了有趣而又有味的知識素養。

數理化,科學領域當中最基本的辯證法,也讓我流連忘返。力學、電磁學、光學、熱學,讓我感到這個世界的奇妙;原子、分子、質子、中子,宇宙、太空讓我在微觀世界裏遊弋,又在宏觀世界裏徜徉。

中學除了學習,還是學習,雖然無暇捧起自己一直念念不忘的武俠世界,幸好我對中學的課本有了不少的興趣,進而,“不負衆望”升入了師範學校。

師範學校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說,也算是一個天堂。不過,現在看來卻感到深深地遺憾。因爲師範三年確實沒有學到什麼“可用之識”。在這裏再次提到書,它終於讓我在師範三年中不再寂寞,也彌補了那種患得患失的遺憾。年齡大了一些,對於書的選擇也趨近於理性。不是不愛武俠,那種俠之道就是今天四十有過的我也依然鍾愛。但是,那時的理解遠遠比不上如今而已。

師範學校有個圖書館,幾乎每天晚自習的兩個小時我都會在此渡過。不瞞您說,當時第一眼看到一套厚厚的大書,就是現在看來,也算得上是一本大書。書,八開本,足足有十釐米厚,而且是三本,裝潢華麗的近似奢侈。《醒世美人》——這是書名。題目是不是顯得有些曖昧?不過當時我確實是這麼覺得。懷着這種小心思,不好意思又壯着膽子借了一本。這一借,幾乎借來了我一生的書之緣。美人與天下自古均傳爲美談,史冊上熠熠生輝的帝王將相、風流才子幾乎都和一件件華美的石榴裙緊緊相依。試想三國周郎,小喬擁懷,指點江山,不是一句暢快可以言盡的意氣風發。

書,一頁頁翻開……書內的華美遠遠超脫了裝裱的華麗,一樁樁或唯美,或悽美,或激情,或壯懷的美人英雄圖卷伴隨着華夏曆史的長河綿綿而來。我不禁愕然進而啞然,然而雙眸和思想卻又不能自拔,浸淫其中。中國的歷史、風俗、傳說、世故等等一股腦涌入我的腦海,我欲罷不能。一件件塵封的醒世佳話,一篇篇佳詞絕句,一道道發人深省的人間至理真正的激發了我對讀書的慾望,至此才真正的明白——書,原來是這樣。不是一張張憔悴的紙,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靈。

如果說《醒世美人》這套書真正打開了我讀書的大門,那麼《上下五千年》則徹底使我的讀書之緣根深蒂固。記得很清楚,那一套《上下五千年》足足有二十二本,從上古堯禹時代一直流到了民國之時。也許每個人都有尋根的情緣,也或許我對於歷史天生就有一種追逐。同宿舍的舍友見我借來,紛紛來看,沒想到我卻沒有了機會。一段時間,我們宿舍的話題便離不開中國的歷史。又因爲晚上睡覺有人說話,有人打着手電筒看書,竟然被扣除21分,很無奈。非但如此,不僅精神上受到懲罰,就連雙眼第二天也是紅彤彤,紅腫腫。和一些整宿暢玩俄羅斯方塊的眼睛一樣一樣的。不過,值得,我這麼認爲。

說實話,自己現在頭腦中的歷史知識,甚至所有知識,均是來自這套22本的《上下五千年》。也自此自己真的是到了無書不能食的地步。只覺得那一本本的書彷彿有着巨大的魔力,一步步吸引着自己。“百善孝爲先”、“精忠報國”、“輕諾比寡言”等思想精華也都是在此時奠定在了我的思想之中。更重要的是,我終於明白了讀書的好處,也全部拓寬了我讀書的視野。百科、法律、軍事等等,幾乎見一本愛一本,就連一些野史資料也讓我興趣盎然。而現在,當我在朋友面前侃侃而談時,不免會想起曾經美好的時代。是它,造就了我如今的侃侃而談。

時間飛逝,畢業,參加工作。作爲人師,只有站在講臺上傳道解惑時,才真正的體會到,知識只有不夠,沒有多餘。於是參加了專科的進修。脫離了學生時代,要參加進修,又有些好像完成一項政治任務似的。我報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當帶回三十多本厚厚的綠色書時,還開玩笑的和同事們說,“哎,又要開始和這些東西打交道了,頭疼。”雖然如是說,但眼睛看着那些書時,心裏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回家,迫不及待打開書掀翻起來。

伴隨着一頁頁翻開的書頁,唐詩宋詞、“二拍”“三言”、《死魂靈》《巴黎聖母院》等字眼一一閃過。曲徑通幽,佳境需要漸入,但當時眼睛卻看不見。正要收起這些書時,突然一首小詞出現在面前,現在依然記憶猶新。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好精緻!”當時並沒有想到“雋永”一詞,只好拈來“精緻”一詞讚歎道。只記得當時我一口氣將此詞背了下來。

也是偶然,心中竟然覺得不解氣,隨即就翻起了《中國古代文學》。“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終於漸入佳境。不敢說別人進修的情況怎麼樣,自認爲學的最刻苦,而且真正的開啓了自己對漢語言文學的偏愛。說實話,在這之前,四大名著沒有認真看過。也因這個機會自己才領略了四大名著的不朽魅力。《三國演義》中的英雄,《水滸傳》中的忠義,《西遊記》中的奇瑰,《紅樓夢》中的盛衰。如若華夏文明的千年傳承再次深深震撼懾服了我——書,當真驚天地、泣鬼神!而又因爲此,這個年代奠定了我本身的古典語文的素養。

小時候看過南斯拉夫的電影《橋》,這是舉世公認的佳作。也看過蘇聯的電影《這裏的黎明靜悄悄》,這也是飲譽寰宇。但是也許當時年齡小,自己認爲是那些人名,很冗長,所以一直不怎麼喜歡外國文學。也就是此時,爲了應付考試,翻開了《巴黎聖母院》。自己不是專家,不敢評論與否。但是內心卻第一次產生了一種揪心的痛,揪心的酸——吉卜賽少女愛絲梅拉達聖母院駝背敲鐘人卡西莫多,那兩副無法翻開的骸骨徹底震撼了我的內心世界的波瀾。也曾看過張恨水先生的《金粉世家》,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依然是對愛情描寫的時代悲劇,但總是覺得外國文學毋庸置疑更具有對於人性最鮮活和透徹的表達。也許是帶着某種熱血沸騰似的熱情,我繼續拜讀了《死魂靈》《邊城記》《哈姆雷特》甚至《亂世佳人》等不朽名篇。現在雖然對於外國文學依然不怎麼熱衷,但當時給予我內心的震撼依然繞懷深處。

隨着工作的日漸深入,尤其近幾年來,社會對於教育的認知和關注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各種教育專著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正所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各種論點,各種認知,百花齊放。看得多了,也必然顯得眼花繚亂。對於沒有成爲教育專家的我也就成了無頭的蒼蠅似的,叮一處,嗅一處,沒有心思去專著一某一篇專著。對於教育的認識也顯得一鍋粥似的,一塌糊塗。就在此時,我見到了兩本書——《窗前的小豆豆》《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巴學園的校長和雷夫老師都具有超前的教育啓蒙意識,他們手下的教育最起碼在他們的經營下是成功的,從中也打開了我對教育的新的認識——原來教育也可以這樣。雖然教育體制的不同,我們不可能全部搬來,但是裏面細節的做法使我受益匪淺。又因此,這兩本書爲我開啓了對於教育名著的熱衷,這不正是作爲教師的我所需要的嗎?以後的日子,雖然不會專注於教育名著的研究,但對於自己喜歡的專著,我總是精心去拜讀,去學習自己需要的點點滴滴,偏偏面面。

這些年學校開啓了“讀書月”活動,領着孩子去讀書。小時候書是奢侈品,對於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總是通過老師的小故事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記憶裏倒是對《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聰明的一休》深刻一些,必然會想到那時的每個星期三和星期天,幾個夥伴未在一臺12寸的黑白電視機前等待這六點半的來臨。也許是見得少,興趣自然沒有養成。大了,又覺得童話太天真了。也就隨着讀書月的契機,自己算是第一次沒有辦法似的接觸了童話。也許是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隱藏着一點童真,這一看,竟然讓我喜歡上了童話。記得第一次和學生們一起看得是《不一樣的卡梅拉》,是半繪本似的作品。一開始並沒有感到太多意思。可是看下去,終於體會到了類似英式喜劇一樣的幽默,不時會發出不由自主的笑聲。除此之外,印象深刻的還有《小王子》。伴隨着小王子的星際旅遊,也真的讓我體會到對於人生的某種理解和追尋。原來,童話並非只有童話。自己對於童話的認識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童話不是隻爲孩子們寫。至此,我才靜下心來,看了《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那次還熱血沸騰的從圖書室裏借出了《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自己又騎在大白鵝毛珍的脊背上做了一次長途旅行。

書就是這樣,只有讀了,纔會發現什麼。如果說人的一生就是一本書,那麼在這人生裏多讀些書,也許會使得人生這部書更加的厚重與嚴實。關於讀書的名言總是化作漫天作雪飛,但是對於一個人來說,讀了,有些認識就足夠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