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花骨朵”的綻放——“後進生”轉化心得體會

今夏,我有幸讀了李鎮西老師《做最好的老師》一書,受益頗豐。李老師從學生、班級管理等多個方面出發,用一個個鮮活的教學實例爲廣大一線教師撥散了教學中的迷霧;“做最好的教師!”這是李老師寫在開頭的話,而成爲最好的老師不可避免地要關注到“後進生”轉化這個問題。

“花骨朵”的綻放——“後進生”轉化心得體會

“後進生”一直以來都是很多老師的難題,並且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還決定了教師個人的教學實績,因此老師們總是走在努力提升“後進生”的路上,卻又被孩子們的“不配合”打擊的搖頭嘆息,甚至萌生“放棄”之意。我作爲一個剛走上三尺講臺兩年的新教師在面對這一難題時,總是想的過於簡單,認爲這些孩子只是基礎知識不太牢固,多背背書,默寫默寫生字就可以提升了;但事實很快打破了我的幻想:明明已經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卻收效甚微,有的孩子明明會做也不答題,有的孩子乾脆不看題目直接填滿卷子了事;我也在一次次失望中對自己產生了懷疑。但讀了李老師的書後,我對今後在“後進生”的教育問題上有了一定的思考。

首先是差別對待。這裏的“差別”不是說異於一般同學,而是指將“後進生”有依據的分爲幾類,針對不同的類型制定不同的計劃。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做到充分溝通,只有弄清楚孩子們成爲“後進生”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李老師爲我們總結的很全面,不外乎“家庭、學校、個人”這三方面的原因,可以參考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其次是情感共鳴。生硬、機械般的計劃是不可行的,更多時候你要與他們內心共鳴。很多老師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你對“後進生”盡心盡力、嚴格要求,但他們通常會以一種牴觸的態度對你,這就是共鳴的失敗,孩子們無法理解你對他們的好,你也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共情”是一座橋,不僅聯繫着你與學生,也讓你們的心相互靠近。

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堅持。行爲心理學裏的“21天效應”大家都已熟知,任何一個習慣從形成到鞏固都需要一個過程;而這些本身自覺性不高、行爲容易反覆的孩子們更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在李老師舉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對每個“後進生”的要求從不是“你從明天開始一定要做到”或是“你立刻養成這個習慣”,他允許錯誤的重複發生,但頻率一定要在堅持中不斷減少,直至消失,因此李老師總是成功的。去年我們班有一個小女孩,第一學期學習總不理想,很讓人頭疼;到了第二學期,我找她談話:“這學期纔剛開始,一切都來得及,你還想像上學期那樣嗎?”小女孩很快地點了點頭,我再接再厲:“那我們約定每天老師佈置的作業你完成第一項就可以了,但一定要認真,你能做到嗎?”她又一次鄭重的點了頭。在接下來的時間,我堅持每天檢查她的作業,偶爾有未完成的我也是當天讓她完成,絕不拖拉。就這樣堅持了一個月,我又給她加了一項,依舊每天檢查。就這樣,漸漸的她的作業越來越認真,越來越完整,成績也在進步。因此在教育這部分孩子的時候要注意:任何好的行爲習慣、學習習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做的只是堅持與鼓勵。

最後我們也要清楚,並不是每位孩子都要用分數來衡量,他們有屬於自己的閃光點,老師要做的不是修剪,而是讓其在自己的領域美麗!

每一位“後進生”都是一個小小的花骨朵,他們雖然會晚些時候,卻總會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