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2多篇

讀後感3.23W

阿q正傳讀後感2多篇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我發現他筆下所描寫的阿Q是舊社會的—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了人性的善良與醜惡。在這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精神勝利法”,這是一個要不得的方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其高明之處在於遇到困難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決問題,不找問題根源所在,只能轉身就跑。

如果我們讀書用“精神勝利法”,就會在同學當中無法立足。而小說中的阿Q爲了減輕外來的壓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辦法來逃避現實,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遠活在自己所編織的美妙的虛幻世界裏。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因爲外在的種種挫折,無奈中,於是只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慰籍,但這畢竟是一種自我麻醉的辦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更強。

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只能賣勞力生活,經常做短工,別人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還要接受有錢人的欺辱,以及村裏人的戲弄,這個現象讓我十分氣憤,如今社會也有類似現象發生。

看完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是:不論何時何地,我們應不要逃避現實,而是要敢於面對困難,—難。其實,這也是魯迅先生所想告訴我們的。

阿q正傳讀後感 篇2

魯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經典之作,《阿Q正傳》我讀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認爲魯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爲代表,去描寫當時舊社會人們的共同特徵和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我覺得阿Q他的個性非常突出,他與趙太爺,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認爲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爲,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裏,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裏,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爲什麼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

不久,阿Q進了城,還賺了錢回來,結果,別人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趙氏一家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一些。我認爲這裏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弊處:富人受人尊重,而窮人只能受人欺凌。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不公平,阿Q是可悲的,不單止是他一個人,想必當時的所有窮人也是一樣,受盡富人的欺凌,壓迫與剝削,真是悲哀!

《阿Q正傳》這部小說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是當時民衆痛苦生活的縮影。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與感受。

阿q正傳讀後感 篇3

今天我在家裏看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做,《阿Q正傳》。

我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後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爲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爲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裏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Q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遊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麼的可笑,更是多麼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爲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阿Q死後,人們的態度各不一樣,有的說:“阿Q是壞人,被槍斃就是證據。”有的說:“槍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的卻說:“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跟了一趟。”這些麻木的語言就是對自認比阿Q高一等的人們對阿Q最後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

希望阿Q會在現在的社會裏消失,成爲一個真正幽默的笑話。

阿q正傳讀後感 篇4

前幾天,我們學了《中彩那天》,《萬年牢》,《尊嚴》,《將心比心》,其中,我最喜歡《將心比心》這一課。這一課主要講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一天,奶奶去商店,走在他前面的一位阿姨幫他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她跟上來才鬆開手,當奶奶向她道謝的時候,那位阿姨卻沒有說不用謝,而是希望別人也能爲她的她的媽媽推開大門。第二件事是:有一天,我陪患病的母親去醫院輸液,年輕的護士連紮了兩針也沒扎進,我正要抱怨幾句,母親卻說:“不要緊,再扎一次。”第三針果然扎進了。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將心比心的事,現在,我給大家說兩個在我的生活中將心比心的事。有一次,在公交車上,我看見一位大哥哥給老人讓做,老人連聲說:“謝謝你呀小夥子!”而那位大哥哥卻說:“不用謝,但我希望別人也能這樣給我的爸爸媽媽讓座。”聽了他們的對話,我的心溫暖了許久。

還有一次,我去公園的時候,看見一個大哥哥正在扶着一個摔倒的小弟弟做起來,扶起來後,小弟弟連忙說:“謝謝你,大哥哥!”大哥哥卻說:“小朋友,你不用謝我,哥哥希望你以後也能這樣幫助別人。”小弟弟說:“好的,大哥哥,你放心吧,我一定會真心的去幫助別人的。”聽了他們兩個人的對話,我的心裏充滿了幸福與溫暖。

讀完這篇文章,我想送給大家兩句話“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和“人間處處有真情,真情時時暖人心。”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是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誤解。這樣,人間不就會充滿和平,充滿友誼,充滿愛了嗎?

阿q正傳讀後感 篇5

《阿Q正傳》讀完了,阿Q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魯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或多或少進入了我的腦中。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被別人打時,自我安慰想:“是兒子打老子。” 阿Q的自我精神療法可謂世間第一。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爲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

阿Q是悲哀的。阿Q並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有人說阿Q有反抗精神,因爲城裏人鬧革命的時候,阿Q也十分自覺的去參加。有人覺得想阿Q,拿阿Q的行爲去對號入座。

有人說阿Q是個封建思想的集合體,應該被時代所拋棄。有人覺得自己象阿Q,又拿阿Q的行爲去對號入座。

這就是當時人們的想法,魯迅先生的文章深刻的揭示了這一點,他寫的阿Q是成功的,他也是成功的。

我們已經遠離了魯迅的那個年代,阿Q精神的“代入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了別人的欺辱,口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早將那人罵的狗血噴頭、體無完膚了。

一位機關內的幹部受到了上級的批評,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 心中想:“總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裏------”心中如是想着,便多了一分慰籍。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在現今盛行。

某某學生,看到老師吸菸,而自己卻受到了老師的管制不準吸菸,便覺得這個社會不公平!不平等!

一些成天泡在迪吧、網吧的癮君子,以頹廢爲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這樣的社會不如隱於其中!”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在少年人中------

我們看一本書,總是想從書中獲取點什麼,收穫固然令人欣喜。但是,享受看書的樂趣,纔是更加重要的。

阿q正傳讀後感 篇6

在我讀《阿Q正傳》之前,我其實有想象過阿Q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儘管常常聽人提起阿Q的精神勝利法,我在讀這篇作品之前,始終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而當我真正接觸這篇作品之後,心情有些複雜。

在作品的第一節裏,“我”說明了想要給阿Q寫傳的想法,卻不知道他姓甚名誰,籍貫何處。阿Q作爲文中的主人公,具體的信息顯得有些模糊,這其實是很奇怪的一點,既然是傳,怎麼會連主人公都說不清楚具體信息呢,直到讀完之後我才恍然大悟。

文中,阿Q的精神勝利法讓我覺得有點諷刺,他好像沒有什麼尊嚴,似乎通過這個精神勝利法就能夠幫他把尊嚴找回來,這種安慰法大抵是底層人民面對生活的無力而形成的--種自我激勵,又或者說是自我麻痹。這種精神勝利法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以阿Q爲代表的這一羣人思想上的陳舊,以及當時社會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病態。

不僅如此,阿Q的身上還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弱點,比如虛榮:趙家出了秀才,阿Q便說自己姓趙,儘管從來沒有被承認過,但並不影響他將這作爲自己炫耀的資本。阿Q,我能夠從文中看到的,是虛榮、愛面子、欺軟怕硬,而在這其中,我也能看到來自於底層人民的掙扎,他們沒有什麼文化,對於中國正在發生的變革--知半解,由此也能發現,阿Q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羣人。在讀完全文之後,這種感覺越發明顯。

我在想,魯迅爲什麼要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呢?

阿Q並不是什麼大人物,描寫中也沒有很直接的諷刺,僅僅是將阿Q所經歷的事情一點點鋪開,便把一些黑暗的、沉重而又壓抑的現實展現在了讀者面前。尤其是在阿Q在被欺辱之後依舊用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他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會故意調戲小尼姑。阿Q本身就;是底層中的一員,而正是這樣的事實更讓人覺得諷刺--魯迅把血淋淋的事實攤開給讀者,你看,這就是人性。我不由得想到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他目睹了國人看見同胞被列強殘忍殺害時的麻木,才使他下定決心,用文字喚醒每-一個國人的民族情感。《阿Q正傳》是從底層人民入手的,剛開始讀的時候,其實我會產生一個疑問阿Q到底是誰?我不明白這一個有些模糊的形象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

讀完之後我明白了,阿Q更多程度上只是一個代號、在當時的中國,可能會有很多很多阿Q,他們正遭受着苦難,卻對這些苦難毫無察覺,只是--味地安慰和麻痹自己,同時,他們恃強凌弱、排除異己,這是多麼悲哀而又慘痛的事實啊。

且不談《阿Q正傳》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着多麼重要的地位,單從我感受到的內容來說,魯迅十分犀利地將當時的中國現狀描寫了出來,或許阿Q到死都沒有想明白,自己到底爲什麼死,但是讀到這篇小說的人會知道,在中國水深火熱的時候,中國人民到底缺少了什麼。

阿q正傳讀後感 篇7

《阿Q正傳》是魯迅《吶喊》中的一篇小說,文中他寫入了阿Q的動作,語言,神態表情以及心理描述,使我身臨其境。

《阿Q正傳》一共九章,寫了阿Q的變化。第一章“序”交代了爲給阿Q作傳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此刻的處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點描述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利用別人的痛苦來表現自我的勝利,表現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後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莊以後,阿Q自發神往革命的願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後,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的悲慘結局。

透過阿Q的故事,我能夠看出當時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愛國,一心向着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動,我要向他學習。

阿Q的生活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辛勞,痛苦。人們都不愛國,都成了假洋鬼子,裏通外國,成了奸細。

由於阿Q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他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我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裏落腳,然後務必強迫理解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裏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十分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裏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爲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裏他的這些做法是否能夠給予同情呢?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於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應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我的世界裏,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阿q正傳讀後感 篇8

“反正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個自己,有什麼大不了的。”“平日裏威風的趙太爺,現在成了自己兒子,哈哈!”這個總是這樣自我安慰的阿Q,讓人想不記住都難。

他是個流浪漢,一直過着小混混的生活;接着,他又開始“搞革命”——做強盜,結果被抓住了,遊街示衆槍斃!

他是可悲的,可笑的,更是可憐的,讓後人記住的,是他的“精神勝利法”。

說實話,其實我曾因爲自欺欺人,而失去了一個寶貴的獎項:學奧數的時候,老師總是讓我們自己查漏補缺。我知道自己最差的就是圖形方面,但複習了幾天後,我的耐心就徹底沒了:“煩死了!”我一做完作業就跑去玩了,根本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後來,老師問:“大家複習好了沒有啊?”我心想:反正老師也不知道我會不會,隨便蒙過去吧!於是,便大聲回答:“好了!”後來倒也做過幾次測驗,只是僥倖沒有出到圖形方面的題,我也以無所謂的姿態混了下去。

到了正式考試,試卷一發下來,我完全蒙了:居然有4題圖形方面的題!總共佔了31分!我完全不會,迷茫的望着試卷——這下,我是徹底的完了!

忐忑等到分數後,我無比懊惱:差一分就一等獎了!如果我當時複習了,多做幾題練習,就起碼能做對一題,就有一等獎了!這下完了,一年多的心血都被自欺欺人給害沒了!我再怎麼懊惱也沒辦法了!像我一樣的人還不少:作業沒做,就騙老師說“沒帶”;走路摔跤,就怪地板;考砸了,就說自己沒發揮實力……這些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一昧自我安慰的人,是不會進步的。

大家都知道NBA球星科比,他曾說:“我投了154個三分球,只中了44個,有110個不中。”於是,他給自己定了個目標:每天都要投1000個球。他日復一日地練習,球技越來越精湛。能明白自己的不足,針對自己缺陷來練習,這纔是他成功的原因!

敢於直視自己的缺陷的人,往往都比那些“精神勝利”的人強!因爲那些“精神勝利”的人,往往都在自我陶醉,自欺欺人,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不會進步。

讓我們直視自己,不再自欺欺人,不做下一個阿Q!

阿q正傳讀後感 篇9

漫長的暑假生活中,有許多“好夥伴”陪伴着我們打發時間,有些同學坐在電腦前,遨遊於各式各樣的網絡遊戲;有些同學坐在電視機前,沉醉於劇情曲折的電視劇;還有些同學發奮圖強,撲在題海中無法自拔。但不管你大量時間花在什麼地方,總有一樣東西你是碰過的——書籍。我也不例外,暑假我讀了不少書,不少文章令我回味不已,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卻是魯迅的《阿Q正傳》。

《阿Q正傳》魯迅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未莊爲背景,塑造了一個受封建思想迫害的窮苦農民阿Q的形象。此文共九章,介紹了阿Q的身世、處境,描寫了他自己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中間部分表現了阿Q的精神痛苦和不幸,後面描寫了革命波及到阿Q所在的村莊後,他嚮往革命的願望和行動,和“假洋鬼子”不讓他革命後,對革命的失望。最後,反對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害。

在我閱讀文章的前半篇時,有好幾次忍俊不禁。尤其是在阿Q每次受到欺辱後,自我安慰的片段。有人嘲笑他自欺欺人,但我覺得,他這種豁達開朗的性格也並不是沒有好處,有許多人在受到了挫折後,內心難以平衡,做了一些偏激的事情。而如若我們在適當的時候有“阿Q精神”,這可以讓我們從自我安慰中解脫,重拾信心,在跌倒後重新站起來。這樣的性格,或許是我們在某些情況下應該擁有的。

而到後面的時候,情況便沒有那麼樂觀了。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的許多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愚昧無知。其實在那個社會,得勢的人和不得勢的人又有什麼區別呢?歷代封建統治者用封建禮教麻痹、毒害人民,這樣的做法造成了中國當時社會的部分人的愚昧無知,以及中國在那一階段所遭受的種種屈辱。

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們一定要學會的,就是把目光放遠,不要侷限於狹小的空間,做“井底之蛙”。由於清政府的“閉關鎖國”,不與外界進行交流,對於外部社會的發展渾然不知,從而導致中國的各個方面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讓中國這個曾經令世界各國望塵莫及的國家步步墮落,最後淪爲西方國家以及日本掠奪、搜刮的對象。

“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不僅適用於一個國家,也同樣適用於我們每個人。你願意看到這樣的場景嗎:幾十年後,別的同學從名牌大學畢業,不費吹灰之力的進駐了大公司,職位步步高昇。而你卻只能在旁邊的建築工地,在烈日的曝曬下大汗淋漓的搬運着磚塊刷着漆。人家沒事還可以去喝喝咖啡,旅旅遊,而你,只能每天起早貪黑,就這樣還有可能食不果腹。哪怕如此,你們的月薪還是差了幾個0。這一定是每個人都不想看到的,但是這就是社會,你的知識落後於別人,你的才能落後於別人,你的技術落後於別人,你與他們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所以,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就一起努力吧,學會放遠目光,學會崇尚科學,學會從現在就開始努力,說不定我們,都是將來坐在寫字樓裏的那個!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0

阿Q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流浪者,但在全文中他似乎沒有得到愛神的眷顧,這作爲一個正傳人物愛情缺失對阿Q來說未免太不公平了。

可誰又能說流浪者不配有愛情?只要是一個人,總會有七情六慾,阿Q也不例外,他想女人想得失眠,他“喜歡”吳媽,而且敢於向吳媽表白,只是“我和你睏覺”讓人覺得好像在耍流氓,可要讓阿Q一本正經,引經據典地表達愛意:“如果我只有兩天時間來把握,一天用來出生,一天用來死;如果我只有兩天時間來把握,一天用來想你,一天用來愛你……例如這樣浪漫的話能從他嘴裏出現,那麼他也就不是我們所瞭解的阿Q了,而是那Q大師了。

但阿Q終究還是阿Q,他只能說出這樣的表白以至於直接得近似流氓的表白。但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一個人不會無故說出一句話來,即使是在最緊急的情況下說出,那也是經過思考的。”由此可見阿Q是經過思考的才說出來的。只是由於語言水平有限,才讓人聽上去那麼不舒服。

可是吳媽對阿Q一點感覺也沒嗎?那麼她爲什麼要趕到城裏看阿Q遊街?難道只是出於可憐和不忍嗎?

那麼是因爲阿Q流浪者的身份,或是拿不怎麼帥氣的樣子?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吳媽爲了保住自己的名節纔不惜加入把阿Q送上絕路的行列。

封建禮教以至束縛着婦女。從“女子無才便是德”到足不出戶,再到用又長又臭的裹腳布巴腳裏裏外外地裹住。於是足不出戶,不知天下事,這長長的裹腳布把婦女的思想也嚴嚴實實地裹了起來,什麼追求自由,愛情,結果只會以悲劇收場,還落下個壞名聲。再加上孔夫子雪上加霜,火上澆油的幾筆,更是讓舊禮教理直氣壯,根深蒂固。吳媽正是這遵守封建禮教的模範,名節這東西是更碰不得的。更何況他是阿Q呢?這個低人一等的流浪者,即使吳媽有那麼一丁點喜歡,那也是名節的大事。要怪只能怪啊Q自己,誰叫他是衣着破爛的流浪者,一個被人當作笑料的人……總之和阿Q這樣低賤的人在一起,簡直是往自己的名節上倒污水,這可是吳媽一萬個不願見到的。於是這樣,阿Q這個流浪者被這些名節,禮教給斷送了前途,還斷送了自己的性命,我們阿Q就這樣去了,這就是流浪者的愛情。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1

在暑假中,我閱讀了魯迅先生的唯一一篇中篇小說《阿Q正傳》,讀完後我對中國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阿Q正傳》講述了阿Q在舊中國的社會背景下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蝕,在生活中採用“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最終由中興走向末路的過程。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魯迅先生這篇小說重點描述的內容,所謂“精神勝利法”,就是像阿Q這樣不願承認自己落後與被奴隸的事實而深醉於自己虛僞的自尊中,或是向更弱者宣泄自己失敗的憤怒,以此來尋求那精神世界裏的安慰。這樣的“精神勝利法”,只會讓阿Q甘於被奴隸,最後自己害了自己,在幻想中走向了末路。

阿Q的“精神勝利法”魯迅先生把它具體的表現在了《優勝記略》和《續優勝記略》中。比如阿Q被別人打了,他卻說是“兒子打老子”;他自己並不是趙家的人,卻在趙太爺的兒子進秀才時對別人說自己與趙太爺是本家;他打不過比他強壯的人,就去欺負比他弱小的小尼姑。諸如這些事後,就再也沒有人願找阿Q去做工,阿Q的生活也就越過越糟,接着因爲趙家搶劫事件被審,後就被軍隊拉到街上游行,最後在一聲槍響中全身迸散了。

阿Q的“精神勝利法”,其實代表了在舊中國的背景下那些和阿Q一樣被奴隸、被壓迫的人民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蝕而自暴自棄、自欺欺人的社會風氣。他們並不真正的爲改變自己沒落的生活狀態而付出努力,只是在虛擬的精神世界裏尋求滿足,魯迅先生也借這篇小說希望喚醒沉睡的民衆拯救這個畸形的社會,同時指出了辛亥革命沒有真正改變人民的思想的缺陷。在我看來,那時的中國無疑是落後而屈辱的,無數像阿Q這樣被壓迫的人民只能在虛擬的精神世界中尋找滿足,但也有許多像魯迅先生這樣的英雄們未曾放棄,一直在努力,努力尋找可以改變中國沒落景象的方法,併爲此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也正是因爲有他們,今天的中國才能更自信地屹立於世界之林。那時的中國魂,我認爲就是像魯迅先生這樣擁有“政治遠見”“鬥爭精神”“犧牲精神”的民族英雄們永不放棄、敢於犧牲的品質。

看完《阿Q正傳》,我想起了近來一部讓我感受到了今天的中國強大的中國魂的電影《戰狼2》,在這部電影中出現的一些情節無不讓我感受到了日益強大的中國力量。比如那些叛軍肆意屠殺非洲民衆,卻不敢殺中國人,就是因爲中國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他們奪取政權要取得中國的允許;在中國同胞捲入到非洲國家的內戰中時,總有一羣袖章上繡着五星紅旗的維和官兵保護着中國羣衆的安全,中國也第一時間派出了軍艦接中國公民回國;當中國人的車經過交戰區時,看到了中國國旗立即停止交戰,護送中國車隊離開交戰區。這部電影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生於一個強大而和平的國家是一個多麼幸運的事,也讓我理解了今天的中國的中國魂就是熱愛和平、團結統一。

中國魂是一個國家的最本質的特徵,它在不同的時期有着不同的表現形式,作爲一箇中國人,我爲我的國家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2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的一部中篇小說,自發表以來受盡追捧與偏愛。中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獲獎者莫言,曾公開直言:“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甚至願意用自己所有小說換一部《阿Q正傳》。

小說主人公阿Q,是一個卑微到底層的小人物,魯迅先生用荒誕的語言寫盡了他荒誕的一生。連個正經名字都不配擁有的阿Q是可憐可憎又可笑的,但笑着笑着就讓我們看見了殘酷的生活真相。

阿Q何其人?一個來自社會底層徹頭徹尾的人生輸家。他無姓無名無籍貫,無家無經歷無固定職業,這樣的人,註定被人輕賤。偏他作爲一個“六無”人員,不以爲恥,習以爲常。

有一次,阿Q喝了兩碗黃酒,便手舞足蹈對旁人說,和當地頗受尊重的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細細地排起來還比他的秀才兒子長三輩呢。趙太爺上去就給了他一個嘴巴:“你怎麼會姓趙—你哪裏配姓趙!”阿Q表面一言不發,甘願丟掉姓名,但不一會就想通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這樣的自我安慰逐步形成了他特有的“精神勝利法”,即“在假想中克敵制勝”,每一次現實中的挫敗都要加倍的“精神勝利”彌補。

譬如當他被人揍了,毫無還擊之力,只是在那人走後,心裏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把那人視作“兒子”,平白無故地在輩分上擡高了自己,便也能心滿意足。哪怕他真的嚐到了失敗的痛苦的那次,他好不容易賭博贏得很多錢卻被搶走了,於是竟自己打自己,覺得好像打了對方一樣,又滿足地睡去了。

失敗就失敗,爲何阿Q不承認和麪對呢?因爲他曾“先前闊”、見識高,而且“真能做”,淪落到底層後,卻依舊自視甚高。他因好吃懶作的脾性,又喪失了改變現實的動力,他的精神勝利帶着三分自傲,三分怨念,加上四分麻木不仁。只能在幻想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欺欺人。

現代社會,很多人盲目學着阿Q,精神勝利法屢見不鮮:被領導罵了表面微笑心中狠懟幾句,看見別人事業成功就腹誹他的家庭不幸,大衆質疑某流量鮮肉業務能力也能遭到粉絲的打抱不平:“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用精神勝利法將失敗歸因於外界,而放棄自覺自省,習慣性躺平。

生活很難,壓力很大,心情很焦慮,身處其中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直面自我,才能抵禦失敗侵襲。這樣的勇氣和樂觀,纔是真正的精神勝利,也會帶來現實勝利。

阿Q,就像一面多棱鏡,讓我們看清自我,提醒着我們不要落入他筆下那個歪歪扭扭的圓圈,而且是時刻保持樂觀上進、保持奮進自省、保持善良謙虛。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3

《阿Q正傳》,隨着年齡的增長,再讀它不禁有了些共鳴。

國中時讀它,覺得這是一篇有點滑稽的文章,還會感嘆阿Q的幽默細胞,在這樣大家都看不起他的情況下,他還能麻木自己,愉悅自己,雖然自己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

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但他的精神卻“常處優勢”,他常常誇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上輩,現在連老婆都沒有,那哪來兒子呢,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爲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敗了,心裏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

於是他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c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於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後,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於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

就像麻z藥,總麻醉自己,在嘲笑中任能跟着樂,不知道這算不算“知足常樂”呢,還是“自欺欺人”。不知道他會不會夜裏也感慨自己的不幸而流淚呢?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4

今天再看魯迅全集的時候,看到了阿Q正傳這篇文章雖然很短,但告訴了我們深刻的道理。我很感興趣。

這篇文章講了是一個叫阿Q的整個生活。他是一個落魄的農民,沒有家麼有地,是一個天天被人你欺負,卻又不敢還手的人。他很自卑,但自尊心又很強,很自大的人。每當有人欺負他,便用自我安慰法來緩出憤憤不平的心。阿Q的地位低下,是他很歡迎革命,但他又不瞭解革命。使他付出了代價——

阿Q的嫉妒心很強,比如小D他認爲搶了他的飯碗。其實他也想有一份工作,但是——唉。他在餓急的情況下才去偷果子,可見他還是有道德的人。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一個早起墮落的中國人的縮影,是一個自卑自傲的人,是一個被別人欺負只會用‘精神利法’的人,是在別人背後罵別人的人。

魯迅先生用諷刺的手法寫了這篇文章,諷刺了當時中國人的墮落,揭露漏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人們心中的善良與醜惡。來逃避生活中的現實,這種人是永遠都站不起來,都成功不了的人。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5

今天,我讀了《阿Q正傳》這本書,第一章還沒讀到一半我便被次書吸引了,並且一口氣把它讀完了。

文章主要講了“窮人”阿Q的生活,他被人一欺再欺,有一次因爲喝了一點酒,不小心觸犯了“吳媽”,就被趙太爺的兒子“秀才”用那麼粗的竹槓打了一頓。還有一次阿Q去賭博,贏了錢,卻被人打暈後將錢搶光。

最後,鬧革命了,阿Q也想參加革命,可錢太爺的兒子——“洋鬼子”不讓他參加,最後還被人送去了槍斃……

這本書真正的寫了一箇中國人的精神,靈魂。阿Q,一個擁有真正中國人民的氣魄的男子漢,雖然有時他會調戲一下人,但他的內心是善良的,他曾經偷過東西,但他也是爲了生活,迫不得已的。文中不還提到了他再也不敢偷了嗎?

我們要學阿Q,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6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爲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爲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爲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7

也許對於《阿Q正傳》我們並不陌生,也常常聽到所謂的“阿Q精神”,說實話,讀了這本《阿Q》我就覺得阿Q不是指個人,是指一個現象,病態的現象。

全文讀下,覺得阿Q是個可憐人,可似乎又不值得我們同情。我們社會中有許多人很“阿Q”,他們說的好聽叫知足,知足那是怎樣的精神境界?阿Q打架打不過,就在嘴上贏過他人,可是得到的僅僅是一種精神上的勝利,心中平衡些——就是所謂的知足。

阿Q欺辱小尼姑,典型欺軟怕硬,以獲取心裏的滿足。阿Q勝的是小尼姑,他似乎覺得自己好光榮。

在作者筆下,“看的人們”“閒人們”“大家”“取笑的人”同是病態,病態有下面4鍾——自私,虛榮,不管他人,勢力。阿Q以爲革命是爲了自己謀利益的手段,等於造反。像現在,多少人忙忙碌碌,無非是爲了尋求更過的個人利益。這不就是自私心的體現嗎?在人際交往中,同事互相吹噓,朋友互相攀比,這便是虛榮新的體現。

生活中真的動起手來,打架時,阿Q那樣討饒的人並不多,但是在公共場合起鬨、愛看熱鬧的恐怕不少,這便是不管他人。

社會大流中個體阿Q病態存在於人羣當中,我們將如何將這種阿Q病態改正呢?這就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

生活環境的惡劣,做人的種種失敗,更使我們的心感到同情與憐憫,也許同情與憐憫對他來說無所謂,他會感到那些是什麼屁東西,走阿Q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屈膝人下,任人欺凌已是一種習慣。阿Q先生認爲這是天命難違,是人的意志所不能轉移的,關鍵是他連反抗的意識都沒有,正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雖然有人說他會舂米幹活,那只是當時看到他還有一點可用之處才說的風涼話,但事後是過河拆橋,沒用了就踢到一邊去奴才到底是奴才,因爲沒有了尊嚴,沒有了自尊。

雖說他有奴才的本性,卻不乏知道另一個道理強勢的不敢欺負,難道還惹不起弱的,纔有了調戲小尼姑的偉大做爲。算是長了出息。

反感革命黨,痛恨剪辮子,懷疑在外面走路的女人與別人有勾搭。但爲了高人一籌,卻想着投靠革命黨,在思想上佔領高地。結果不選擇卻被屈成死罪。一向欣賞別人被砍頭的阿Q卻自己嚐到了被砍的感覺。

難道這是命運的捉弄在那樣的年代,不應該有這樣的阿Q精神,爲了生存,在生活中,必須要有自尊,必須要有尊嚴,必須要有志氣。這樣的人才不會寄人籬下,民族才更有生機。這種諷刺阿Q精神的思想,從側面激勵了我們要有尊嚴,讓我們更加有了勇氣,敢於面對困難。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8

六年級語文書第五單元的主題是——走近魯迅,這一單元幾篇文章都是介紹魯迅及其作品的。這幾天我們陶醉在魯迅的“百草園”裏,聽着卜老師繪聲繪色地描敘。於是,一個經常穿中式長衫,留着刷子似的短髮,以及長着隸書“一”字型鬍鬚的魯迅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對於魯迅的作品,我最感興趣的是《阿Q正傳》,它已被譯成多種文字,被世界各地的讀者所欣賞。

阿Q是未莊一個貧苦的小人物,他很窮,連名字都沒有,人們都叫他阿Q。阿Q沒有家,住在土穀祠裏,平時靠給人家打短工掙錢養活自己。他又窮又瘦小,常常遭到別人欺辱,當人家嘲笑他連家都沒有時,他卻自吹“我的兒子比你們闊得多啦!你算什麼東西!”。每次和王胡打架,被人揪住辮子往牆上撞時,他總是用“這是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掙來的錢被別人搶了,阿Q很生氣很憤怒,會狠狠地打自己一個耳光,然後把它想象成打了別人一樣,從而莫名其妙地又高興起來。這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他總能用精神勝利法讓自己“反敗爲勝,反辱爲榮”。

讀完《阿Q正傳》,阿Q的形象便在腦中揮之不去,阿Q是一個被時代所拋棄的人。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他常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欺欺人,麻木自己,以求得心裏上的安慰與平衡。雖然我們已遠離阿Q那個時代,但他的精神勝利法卻阻擋不了現代版阿Q的產生。看看我們身邊有多少同學,因爲考試成績不理想,受到父母責怪時,便會自然而然地說,班上還有誰誰誰,比我還少呢!如果他考80分,會說還有人只考70幾分,如果他考70分,那就會找出60分,甚至不及格的同學來,以此證明自己不是最弱的。

不光考試如此,平時的作業,上課回答問題同樣如此,自己做得不好,不去從自身找原因,總是拿別人的短處來和自己的長處比,從不拿自己和成績好的同學作比較,這和啊Q的精神勝利法不是如出一轍嗎?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如果我們每個人總是向下看,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較,那麼你會進步嗎?這個社會會進步嗎?我們的祖國會進步嗎?

所以,讀完《啊Q正傳》後,我想:啊Q生長在那個特殊的,人性扭曲的年代,他纔有了那樣悲慘的命運。而我們生長在陽光下,在這個和平幸福的年代裏,各方面條件都很優越,我們不能再像啊Q那樣麻木自己,而要不斷地給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標,不斷地進步。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9

讀過的書不多,《吶喊》卻是其中最能帶給我能量的書,雖然只是一部短篇小說,但卻揭露了當時人性的醜陋,喚醒人們的良知,十分生動。

《阿Q正傳》寫的是一個叫阿Q的人,他是一個自欺欺人的人,雖然從表面上看,他十分樂觀,但他是一個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人,許多人都會瞧不起他,把他看得很卑微。多年後阿Q有了自己的工作,賺了許多的錢,人們卻又對他滿着敬畏,這是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對窮人唯打是罵。對有權有勢的`富人卻阿諛秦承。魯迅小時也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家境富裕時被人尊敬,家境貧窮時,又被人唾棄。

封建社會就是這樣。阿Q是一個沒有身份,但卻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他希望能成爲大人物,被人們尊重、關注,所以,他也會爲此大費周折,甚至不擇手段。那些大官員也是爲了爬得更高,而亂殺無辜。這樣,就影響着社會風氣變得以大欺小,人人不平等。

《阿Q正傳》告訴我們:我們要用平等的眼光看世界,共享同一片藍天,共處同一個世界。生活中,會有許許多多的不平等,但我們不該抱怨,應該懷着愛與感激,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去發現別人的優點,而不是去嘲笑、侮辱。

魯迅先生寫《吶喊》,他吶喊的不是就人們心中的善良嗎?他想要改變人們的內心,他想要拯救人民。世界對我們來說有時是不公平的,但不要灰心沮喪,我們只有試着改變自己平等地對待他人,才能讓自己的心靈純潔善良。

讓我們懷着一顆善良有愛的心,善待他人,發現他人的美。

阿q正傳讀後感 篇20

對於《阿Q正傳》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也不例外。在中學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對於《阿Q正傳》並沒有太多的理解,只是知道阿Q是一個底層的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的人。記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小說,作者魯迅是中學必學的一位作家,還有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必學的。《阿Q正傳》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魯迅這篇小說,具有很強的批判作用。

《阿Q正傳》講述的是未莊流浪僱弄阿Q,人們已經不記得他叫甚名誰了,這個名字是作者根據音譯而使用的。如果不知道這是魯迅的作品,很容易理所當然的以爲這是一篇外國的作品。阿Q在未莊就是幫人做短工的,人們還誇阿Q能做,不知道是誇他,還是嘲諷他。阿Q把自己身份擡高,經常看扁未莊的人。未莊的人叫“長凳”,而城裏人叫“條凳”,他覺得自己的見識高。

阿Q善於用精神勝利法,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心理安慰自己。一開始是怒目主義,到後面被人打就說是“被兒子打”了。阿Q經歷了“押牌寶”和人打架輸了;跟人家比抓蝨子,然後又打起來了,不服氣之後,看到尼姑就想着調戲一番,摸尼姑的頭;因爲想調戲吳媽而丟了飯碗,小D自然而然的就把他飯碗搶了,又和小D打了一架;不能在未莊待下去了就一直走,到靜修庵偷蘿蔔;進城之後有錢回到未莊,到最後被抓回城裏面遊街、被槍斃了。從最後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悲劇結束的故事。

在我看來,阿Q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那個時代造就了這樣的人。阿Q不僅僅是一個阿Q,而是很多人的一個影子。阿Q的精神勝利法,試想有誰沒有這個做過?當阿Q被人打,打不贏的時候,他就當做“被兒子打了”;我們平時有什麼比賽或者輸贏的活動,並沒有及時的找到自己的缺點,而是在心理安慰自己: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是因爲這次運氣不好,發揮不出真正的水平。

阿Q總是站在一個高度看別人,認爲其他人的不比他厲害。他說他本家姓趙,說他先前比誰都闊氣。在打架輸了之後,就去尋找另外一個勝利。在摸了尼姑的頭之後,旁人的笑給了他極大的心理安慰,尋求一種勝利的感覺。之後感覺自己的手指頭滑膩的,便認爲是尼姑勾引他,認爲所有的女人都是壞的。嘴裏喃喃說道“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女人……”,這些思想其實是聖經賢傳的表現。在那個封建的時代,阿Q受到了摧殘,連自己姓什麼都不記得,習慣了被欺負和欺負弱小,認爲比自己弱小的人就應該被欺負。

對於未莊的人來說,阿Q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在阿Q做短工時,人們都會去找他幹活,但是在阿Q被打之後,卻沒有人用他了。阿Q進城回來之後,人們覺得阿Q有錢了,又去巴結他,認爲他應該受到敬仰,找他去買自己想買的東西。那個時代的人的思想已經愚昧了,失去了同情心與憐憫之心。阿Q這樣的人,是未莊的人調戲,玩樂的一個對象。

阿Q所生活的時代是那麼的封建愚昧,所以才造就了阿Q這樣的人,在失敗時只會用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使自己得到勝利。在那個時代即使生活的窮困潦倒,衣服破爛,也不應該用精神勝利法來陶醉自己;一個人的靈魂都沒有了,更何談其他?在那樣的年代,不應該有這樣的阿Q精神,爲了生存,在生活中,必須要有自尊,必須要有尊嚴,必須要有志氣。這樣的人才不會寄人籬下,民族才更有生機。這種諷刺阿Q精神的思想,從側面激勵了我們要有尊嚴,讓我們更加有了勇氣,敢於面對困難。

重讀《阿Q正傳》,讓我更加明白了魯迅對阿Q的評價: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生活在封建社會,頑固思想的年代,活成了這副樣子,確實讓我們爲其感到惋惜和可憐;但是卻對阿Q不去努力而憤怒。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同樣會遇到困難,我們在感嘆他生活的不易,但是遇到困難之後,卻沒有采取行動,而是一味的迴避。比如說自己沒有能力養活自己的人,去乞討要飯生活下去,對於這樣的人,我們就很氣憤。自己有手有腳,爲什麼就放棄自己,而不去努力的活着?

雖然每個人都存在着精神勝利法的影子,但是我們不能像阿Q一樣陶醉自己,把自己陶醉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我們不能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阿q正傳讀後感 篇21

衆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

無論從藝術概括的深度和廣度來說,阿Q這一形象都是高居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讚歎。可以說,《阿Q正傳》已經成爲後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峯,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範。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陽也難免有黑子一樣,《阿Q正傳》也不是白璧無暇,在它第九章《大團圓》的最後寫阿Q臨刑前看到衆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繪,在藝術上就存在明顯的硬傷。

當阿Q看到那些等着爲殺人喝彩的人們,作者這樣寫到:“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彷彿旋風似的在腦裏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隻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裏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莊。

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會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並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遠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裏咬他的靈魂。”

《阿Q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一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一點,這一點就是阿Q,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這本書深刻的記錄了當時人民不可要的想法,他那自欺欺人不肯面隊現實的性格,反映可當時中國人們的軟弱。

這種性格特徵不僅是阿Q,而且是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們的精神狀態。阿Q給了我不可以自欺欺人的例子,他激起了我應該面對現實,更不爲自己所面對的困難克服。

阿q正傳讀後感 篇22

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魯迅先生的筆墨“傳揚”之下得以流傳至今。然而,魯迅先生所想要傳揚的不僅僅是這些。其中還有更深刻,更能發人深醒的東西。

讀完《阿Q正傳》,我深深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寫作這篇小說時的心情。魯迅先生就是那一個時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羣衆的痛苦,也看到了他們的希望。魯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圖告訴每一個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給每個人帶來幸福與快樂。魯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變成一根巨大的蠟燭,即使燃燒自己,也要讓每一個人看清前進的道路,讓每一個人重拾前進的信心與勇氣。

阿q正傳讀後感 篇23

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魯迅先生的筆墨“傳揚”之下得以流傳至今。然而,魯迅先生所想要傳揚的不僅僅是這些。其中還有更深刻,更能發人深醒的東西。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一個悲劇的人物形象。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阿Q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之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渾渾噩噩地渡過了他的一生。因爲阿Q的人生目的僅僅是活着,他不會去思考怎樣更好地活着。這樣活着,和一個“活死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阿Q一生最大的輝煌就是從城裏回來的那段日子。在那幾天裏,甚至未莊的趙大爺也對他刮目相看。但這些都不是通過光明正大的手段得到的,這樣說來,阿Q仍是可悲的。他受着強勢的欺負,卻又去欺負其他弱小;他本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卻又去恥笑和他一樣的窮苦百姓;他不知“革命”爲何物,卻又因“革命”而喪了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阿Q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更是那段時期廣大羣衆的典型代表。那是一個正值“改朝換代”的時期,國內清朝的數百幾基業搖搖欲墜,西方卻是在蓬勃地邁向一個嶄新的時代。傳統“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已經被打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渴望重新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但又不知道從何做起。他們就像是貝克特筆中的戈多,他們在等待着,等待着一個自己不曾瞭解的世界的到來。確切地說,他們選擇了服從命運的安排,不去嘗試,不去努力。

讀完《阿Q正傳》,我深深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寫作這篇小說時的心情。魯迅先生就是那一個時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羣衆的痛苦,也看到了他們的希望。魯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圖告訴每一個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給每個人帶來幸福與快樂。魯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變成一根巨大的蠟燭,即使燃燒自己,也要讓每一個人看清前進的道路,讓每一個人重拾前進的信心與勇氣。

阿q正傳讀後感 篇24

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落後農民的典型。他深受剝削壓迫,卻極爲糊塗落後,其性格呈現出十分複雜的狀態。不過在諸多因素中,有一個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徵——“精神勝利法”。阿Q不正視現實,不思做真正的反抗,而用“精神勝利法”,自欺—知道臨死前,在死刑判決書上畫圈,他也“立志”要比別人畫的圓,結果畫成了瓜子模樣,他還自我安慰:孫子才畫得很圓呢!

我想,正是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一輩子被剝削被壓迫被欺凌,卻始終處於一種麻痹狀態,直至被無辜殺害。

而魯迅塑造阿Q的目的,也是爲了“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阿Q是那個“吃人”時代的特定社會的產兒,有其鮮明的個性,因而是具有巨大概括力的成功的典型。阿Q即使在現代社會,也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其“精神勝利法”是社會的通病,並非落後人士所特有。

當與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時,用並不存在的過去來誇耀於己,僅爲獲得心靈上的一絲慰藉。

向別人表白未果,於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想着自己的優點去與對方的缺點比較,然後妄自尊大,接着又歡天喜地的進行另一次戀愛。

這些社會上“精神勝利法”的現實確實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嚴峻挑戰,只有找準這一現實問題的“題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鑰匙,一方面,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使得如此“悲劇”不斷上演;另一方面,人們自身的不思進取使得他們一味的追求精神上的安慰而毫無實際行動。

“精神勝利法”的存在,也提醒我們,如果這成爲一種常態,那麼社會進步將不復存在。因此以實際行動衝破精神防線的建設迫在眉睫,決不能讓社會成爲精神中的廉價物,行動中的奢侈品。

“精神勝利法”也許有其可取之處,但弊大於利。因此,要不斷探究幾千年來其演化軌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精神勝利法”真正成爲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創造出與時代夢想交相輝映的燦爛成果!

阿q正傳讀後感 篇25

除了中學課本上的幾篇,魯迅的作品我讀得很少,在讀了《阿Q正傳》之後,才發現中學時甚至現在的我對魯迅的瞭解還太少。他的精神,他的文學功底,他那敏銳的洞察力,一切都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阿Q,一箇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形象,具有穿越時代的魅力。

最爲人所熟知的,要數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阿Q根本不願承認自己落後與被奴役,沉醉於那種臆想的自尊中,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泄憤,在轉嫁屈辱中得到滿足,或者自輕自賤,甘居落後與被奴役,這些都失靈後,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覺中變現實真實的失敗爲精神上的虛幻的勝利。這就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核心所在。就阿Q所反映的時代人羣,前人說的夠多了。我想談談今人。現在的人中,不乏阿Q。

就拿今年中國最熱的話題反腐來說吧。這些官員爲什麼紛紛落馬?貪污唄。爲什麼貪污?慾望唄。他們不怕嗎?他們以爲別人發現不了。這不就是自欺欺人嗎?我當然不知道他們在貪污時是什麼心態,可我大概能猜到冰山之一角吧,第一次的時候,他肯定提心吊膽,心裏邊矛盾重重,總想着這是第一次,我就這一次,不會有人發現的。有了順利的第一次,自然就要有第二次、第三次。中國有句老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何必自欺欺人呢?自欺欺人,阿Q在罵“假洋鬼子時”不也這樣啊嗎?

再說說普通人吧。我想中國人對於小悅悅時件應該還記憶猶新吧。市場經濟帶來了人民的富裕,卻也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逐漸丟失。人們變得冷漠近乎麻木,新聞中不斷可以聽到那些令人費解的新聞,我們會指責那些見死不救,見義不爲的事情,可真到了自己身上,又是怎樣呢?看來這個時代真的不缺阿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