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通用多篇

讀後感8.95K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通用多篇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

我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常常讀着讀着就合上了那疲憊不堪的雙眼。但《明朝那些事兒》卻不同於其他的書,它用有趣的言語便可將讀者帶入那個充滿傳奇的年代。

我向來喜歡聽別人講歷史故事,卻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一個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小說筆法的這樣一部有趣的書。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

這部書中,我最喜歡的是朱棣。也許,他不是一個好人,但他的的確確是一個好皇帝。自古以來,皇帝這個位置就被無數的人垂涎,更何況這個出身於皇室,卻又被侄子奪取皇位的人。雖然他造反謀得的這個皇位,把自己的侄子趕了下去,但他卻不負衆望,富了國強了兵。

《永樂大典》這部光耀後世的書,要想修好並不是一件易事。但他卻修得如此完美,沒有強盛的國力是不能完成的。然而,朱棣有這個能力。也正是因爲他的支持,我們如今纔會看到這不朽的鉅著。

當然,他做的事不止這一個,還有很多。其中對我們影響深遠的便是遷都。這無疑是一件很耗費人力、財力以及精力的事。當時,大臣們都是持反對意見的,但朱棣下定了主意,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如果當時他沒有這個決心,也許現在的北方,放眼望去,盡是荒涼,黃沙滿天飛的景象。也正是因爲遷都,纔有了故宮等著名建築物,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驕傲。無可否認,這是朱棣的功績。

我想,如果就這樣讓我說下去是說不完的。朱棣是一個在征途中出生的皇帝,他喜愛戰爭和打仗,這也註定了他要在征途中結束他的一生。終於,在遠征途中,那個經歷了無數**的傳奇帝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獲得了永久的安寧。我不會判斷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因爲,在不同的人眼裏,他的形象各不相同,或好或壞,但我可以肯定,他絕對是一個好皇帝。

以歷史爲鑑,我們的國家更繁榮;以人物爲鑑,我們自己會收穫頗豐。所以,讀一讀《明朝那些事兒》吧,和明朝的每一位皇帝,每一個傳奇人物對話(當然,要和朱棣聊聊),豐富自己的知識。也不枉歷史從我身邊走過,我不曾辜負。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2

歷史原來很精彩。

緩緩合上這本書,大明王朝276年的歷史又一次在腦海中如電影一般走過。歷史便是那樣,無論歲月變遷,興衰更替,它就在那裏,那樣客觀,那樣公平,記錄着一個個經典的瞬間,永遠流傳下來。

歷史就是那些燒焦了的竹簡?還是發黃的書本,殘磚斷瓦?不不不,歷史真的很精彩,一個個有形的物,一個個鮮活的人,組成了一個個令人回味無窮的歷史場景,每一幕都那麼引人入勝,讓人駐足,留戀,不忍離去。

一本書,一個帝國,一段往事,透過歷史的風塵,我彷彿又看到鳳陽寺廟裏的小和尚,羽翼未豐的朱元璋,爲他的宏圖霸業臥薪嚐膽,張士誠,陳友諒擋不住他的步伐,轟轟烈烈的北伐覆滅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元帝國,三次清洗,腥風血雨,功臣姻親一掃而空,滿朝文武人人自危,他自以爲可放心的把如此基業交給自己年幼的孫子,燕王朱棣橫空出世,靖難之役,《永樂大典》讓他與父親齊名,仁宣之治打造太平盛世,然而土木堡之戰險些讓帝國作古,百年經營,歷代君主兢兢業業,終究逃不過歷史的發展規律,興衰更替皆是自然,不必爲吊死煤山的崇禎皇帝扼腕嘆息,明朝這個偉大的帝國留給歷史的精彩已經足夠了,謝幕之時,悲情顯得更壯烈,轟轟烈烈而生,轟轟烈烈而死,這就是明朝,這就是歷史,這樣有氣概,這樣有魅力,讓人回味無窮。

有人覺得歷史沒意思,是很枯燥乏味的東西,但是生動有趣的講述,讓你走在歷史的大道上,從來不覺得是踽踽獨行,走進這本書,走進一個故事,彷彿身處曠野,四面羣山環抱,黑雲欲摧,耳邊充斥着只有呼呼風聲,動情的描述着一個又一個畫面,而不是冰冷的文字。走着走着,便有些乏了,坐在路邊的石凳上,兩邊多了一些過路人,瘦瘦高高的方孝儒,依舊是那副絮絮叨叨的模樣,在不停地教導身邊的年輕人,那個稚氣未脫的建文帝。面前緩緩走來一位浩然正氣的君子,坦蕩於胸,他無所畏懼,“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以死明志,表露他保家衛國的決心,嘻嘻哈哈的明武宗朱厚照,一本正經的張居正,來來往往演繹了這一段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片段,最華麗的篇章。

在書中我忘記了煩惱,全情投入,以史爲鑑,可以知更替,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海洋裏,我盡情地遨遊,尋找着屬於自己的新的天地。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3

趁着暑假這個大好時機,我抽空看完了從老師那兒借來的《明朝那些事兒》。

起初,我對有關於歷史的書籍都是持有無聊不想看的態度的。這也怪不得我,我相信現在社會上許許多多的年輕人都是這麼想的。可一翻開這本書,我便被作者那詼諧的言語所吸引了,作者對人物的描畫就像是搭建了一個舞臺,這個舞臺上有無數個藝人,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高煦……

這本書的主角就是朱棣,而且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是寫朱棣攻打建文帝的。這部分不重要,我就一筆帶過了。不過接下來的卻讓我更加了解明朝。原本對明朝的概念只停留在宦官當道,現在便有了一些立體感,原來諾大的北京城就是從朱棣開始興建的,明朝的產物“東廠”是因爲辦公地點設在東華門而改稱“東廠”,就是現在的王府井大街附近,而且那裏現在還有一個東廠衚衕……另外書中還提到了鄭和七下西洋的歷史,原來鄭和其實是一個穆斯林,他在第一次回航的路上還遇上了海盜打劫,鄭和是在第七次航行中回航時得病而死的……並且我還了解到原來老師在上課是不是在吹噓我們中國人的輝煌歷史。咱中國人多麼厚道,當年那麼強都沒搶鄰居地盤,舉着“探訪好朋友、問候好鄰居、結識好夥伴”的大旗和這些小國友好交流、和平相處,可看看現在他們一個個都背信棄義,看我們中國落後了幾年就都來欺負我們,我真是替我國古代明君沒有剷平個個國家而後悔。不過,終於不用擔心社會考試時考到課外相關知識鏈接啦,哈哈。

不過,讀完這本書後,我還有另一個關於未來的想法。雖然如今我們的國家不需要我們去着想,但是我們必須要爲我們的未來着想。就像外國文學家說的那樣“爲麪包而活”,意思就是:我們必須爲我們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爲一旦我們沒吃的了,就會餓死。不說保衛國家,就連自己的命都沒了,還談何國家?所以我也得樹立一個理想去實現,先好好學習吧,加油。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4

《明朝那些事兒》就是一顆爍大的金子,至少我是這麼認爲的。起初看標題,以爲是寫的是一些風流往事的雜書,也就沒太在意,可網絡上頻繁的爆光和羣衆的評論依然那麼火熱。於是也就看了起來,好東西一下就被吸引了,本人也略喜歡閱讀歷史,看過《世界通史》、《資治通鑑》、《中國皇帝傳》等能記得起名的書籍。明朝那些事兒作者那種寫作風格很幽默詼諧,把史書通俗化、現代化,加入個人心裏思考,把無趣的歷史寫得更生動。整書看完之後,心裏很是感慨,想寫點什麼,卻不知從何說起,以前我比較喜歡唐朝和清朝前期兩個朝代,但看完明朝之後,心情爲之澎湃,對裏面的一些歷史人物特別的崇拜 。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 。 心學派的倡導者,知行合一的實踐者,我的偶像,四句教心學的精髓“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 讓我頂禮膜拜的至理名言。以 57歲的年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感嘆命運短暫,生命不可以重來,當時生活條件比較差,醫療水平也相對落後,如果讓我們的偶像多活20年,我估計他的影響力定可以與老子、孔子相媲美。

“ 以銅爲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 ”這句話我記得應該是出自唐朝太宗對魏徵逝去時說的一句名言。歷史、萬物都存在自然規律,誰也逃脫不了自然規律的法則和輪替。這也是我讀完明朝這段歷史的一個感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

別一樣的歷史,別一樣的明朝,在當年明月手中,幽默的語言,詼諧的敘述方式,讓這個呆板無聊的明朝歷史變得滑稽可愛,幽默風趣卻不失正體。這三百年的明朝歷史,作者用他那幽默風趣語言與理智縝密的推理,捉摸不透的思維,平易近人的語言爲我打開了通往這個有趣朝代的大門。

公元1368—1662,在這段時間,我們認識了不一樣的封建王朝,不一樣的封建的皇帝,認識了不一樣的封建專制,在這個年間,我們更是認識了無數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流傳千古的人物。朱元璋、朱棣、徐達、湯和、戚繼光、袁崇煥、海瑞……

此書以明朝歷代皇帝爲主線,圍繞展開,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兩個皇帝便是洪武皇帝朱元璋與永樂皇帝朱棣。

朱元璋,一個神奇的皇帝。小小農民出身,卻成爲萬人仰慕的一代天子。我不禁問:“爲什麼?書中給予了我答案。他身上展現着超人的戰略家眼光與堅持不懈的精神。我最欽佩的則是他無論如何都要選擇活下去,因爲他堅信活下去就會有希望。面對着父母雙亡,經濟乏力,又愁吃又愁穿。他依舊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生命,想盡一切辦法努力的活下去,就算是苟且,恥辱。在元末這個戰亂的年代,他勇敢地選擇起義,他知道,這是一個未知數,可他仍然去做了,我實在是佩服他的勇氣。他,從一個無名小卒,一步步憑藉他的堅持努力,成爲了擁有自己軍隊的主帥。爲了苟活,他不惜一切代價,這點我着實是欽佩萬分。因爲,我若在那個年代,我想我一定會鬱郁而死,因爲我無法忍受這般壓力。沒有堅強的意志力,他不可能撐到他霸業的開始,沒有這頑強的意志力,是無法當那明朝的開國皇帝,更不可能在這本書裏留下足跡,也不可能在歷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他,用親身告訴我,堅持可以塑造成功。堅持可以創造希望,但是如若你放棄了,你,就一無所有。從他身上,我更是學到,敢於奮鬥,敢於去做,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朱棣,這個在戰火之中生長,與兵器殺戮感情極好的藩王。他做過最令人驚歎的事——篡權,甚至篡了自家侄子的權。但是,朱棣這一行爲,卻造福了這個年間。開明的政策,敏銳的嗅覺,巧妙的改變政策,讓這個年間,變得不一樣,這個年間被稱爲“永樂盛世”。因爲官僚制度的`完善,朱棣自己日夜不停地辛勤勞作,在這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甚至還派出鄭和七下西洋來宣揚國威。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做了歷代皇帝不敢做的事——遷都,甚至遷在一個荒涼,需要耗費大量資金的北京!但,在衆人反對情況下他仍然做出這個選擇,歷史也告訴了他,這是正確的!所以,不得不說,這個篡權皇帝的本領實在是高明,實在是厲害。篡權本就是一種下恥的行爲,更別說篡自家侄子的權了,但到了他手裏,卻成了一種聖賢開明的行爲。但是他卻做了一件喪盡天良的事,他爲了自己的地位,改身份,把自己生母拋之腦後,變成馬皇后之子。並且,他篡權還有理有據,說自家侄子不遵循朱元璋的政策,說要廢除朱元璋外的所有條例。你說,他是不是很厲害呢?遷都,這樣的事,他懂得將目光放得更遠,看得比別人遠,自然就離成功更近。在他身上我學到,萬事成功要有良好的基礎準備,否則你將會措手不及。要學會放棄,學會將目光拉長,看得更遠,舍小取大人人都懂,但只知會運用在眼下。但是!誰會像他這般捨棄眼前的小換取一個未來的大!所以,你不得不佩服朱棣的“可怕”。對於朱棣,我們更要感謝他的一大舉措,招攬全國人士去編輯《永樂大典》,此書也爲後世許多書的再現,奠下了不可磨滅的基礎。在讀他的生平事蹟時,我很疑惑也很佩服。因爲他好似具有雙重性格,好壞到了一個極點。正是因爲這樣,在他身上纔可以學到好東西,可以看到壞的並引以爲鑑,比如不要不懂得忍讓。

明朝,除了這兩個人,不得不提的則是它的科舉制。

八股,一點也不陌生的名字。其實,在我認爲這是個好東西,如今,語數英科歷史思品,通通都要複習,而八股呢?就只有那四書五經,不是挺好的嗎,考試範圍不僅告訴了你,並且是永遠不變的。用“當年明月”在書中常提到的“評價總是要客觀”。八股活生生的禁錮了人的思想,牽制着文化的進步。也是爲我國做出來“巨大”貢獻啊!在我看來,這是極其可拍的,一個簡簡單單制度卻將這幫讀書人的腦子洗的一乾二淨,活生生的阻礙着中國文化的進步,可是,回頭仔細看。它,只是,一個小小的科舉制度,而它影響的結果難道還不令人“歎爲觀止”?

提完了制度,看完了皇帝,也該探望探望特別的大臣了!

明朝,還有件令人髮指卻又可笑的事——宦官當政。

在明朝,宦官被皇帝極爲重視,類似於現在的臥底吧。“廠衛”想必耳熟能詳了吧。令人最爲可笑的事,宦官的權利堪比皇上,說到宦官,不得不提一下這個明朝的焦點——魏忠賢!

魏忠賢,我也是極爲“佩服”的,因爲他殘暴與噁心到一種令人無法想象的地步。

因爲明熹宗的愛好(老愛搗鼓木頭,真是令人捉摸不透,好好的皇帝不做,非得做木工),所以大多朝政都掌控個魏忠賢手中,人,手裏的權利大了,總想拿出來試試。魏忠賢也不例外,他開始詆譭賢臣,濫殺無辜,將“敵隊”東林黨徹底消滅,更加令人髮指的是,他與後宮的宮女相好,甚至與自己的乳母客氏私通,但他卻顯得無比自然。他爲了權利,可以說是不惜一切代價。殺害他人、詆譭他人、陷害後宮嬪妃,他無惡不作,將明朝一步步送向死亡邊緣。

不過,評價一個人,總是要客觀的。

正因爲他權力的膨脹,他也做出了較多貢獻,如公平的論賞,在皇太極猛攻錦州,袁崇煥誓死不救,而滿桂、趙率教則冒死救下錦州,之後魏忠賢也提了此二人的官。還有一件事,令我着實捉摸,他向國家捐款,甚至使用自己的錢來爲遼東戰事提供物資。他在兩浙受災期間,主張免除爲皇家輸送物品的專營戶向內庫交納的孝敬費用……在他身上,我認識到了權利與權力的可怕與用途,並且知道,你如果善用它,它將會爲你鋪上一條華貴完美,通向成功的道路。

書中的事和人,先告一段落,接下來,去瞧瞧這本書的特別之處!

史書,我曾讀過。呆板無聊,史書中的史實定不會似這書這般幽默。在我看來,史書中我們無法看到這一段段有趣的歷史,這一個個幽默風趣的任務。這本書,爲我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明朝不一樣的開國皇帝,不一樣的明朝人物,史書中,朱元璋纔不會當年明月筆下那樣有趣好玩,而是嚴謹,死板的,並且時間順序更是不會變,別的人物亦是如此。但是,當年明月讓我體會到了史書中不能體會到的,人物的痛苦、激動、猶豫、堅定以及殘暴噁心等等。史書,絕不可能出現時間上的錯誤,但是偏偏當年明月就這麼幹了!巧妙的將一些人物事情改變了時間順序,是歷史變得更具銜接感與幽默的味道。即便改了時間,但卻絲毫沒有影響我們學習與瞭解明朝這段傳奇的歷史。

有人曾說:“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通過交一個好友,不斷拓展生命的寬度,可以通過閱讀一本好書,不斷地積澱生命的厚度。”這本書,就做到了。它,讓我從中汲取養分,它震撼這我,也激勵着我。

我不是學歷史的,所以自然不會去分析歷史,更不會去細讀史書。我只願作爲一個讀者。去讀喜歡讀的,去細細的品味它,我無法靜下心來讀史書,自然學不會歷史。但是這本不一樣史書,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不僅讀到了好的故事,喜歡的故事,也學會了歷史。

這本書,它告訴了我們,歷史不總會是那麼古板無聊,告訴了我們,歷史是多麼有趣,告訴了我們,這段歷史,很精彩。別拒絕它的到來,因爲如果你不拒絕,你就會打開這個朝代的大門,做當年明月。去瀏覽這段神奇有趣的歷程。

當我讀完這書後,我回頭望去,望望自己的歷史。我發現,我也不一樣了。這不一樣的明朝,改變了我。我不愛讀書,因爲讀書時,我只會越讀越乏。但,這書卻讓我越讀,越有感覺,越讀越有讀下去的慾望。因爲,這不一樣寫史書的手法,不一樣的明朝,不一樣的明朝人事,也讓我,不一樣了。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6

放假第一天,在家實在閒着無聊,又看起了《明朝那些事兒》,結尾當年明月說: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這也許就是他讀史讀出得感慨,卻讓我豁然開朗,尤其是那句“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你自己都要充滿希望”,這是一種人生態度,看透了一切的豁達,既不盲目的樂觀,也不放棄的悲觀,帶着知道結局的心情去努力讓過程更有意義一些,這不正是我所要尋找的“活着的意義”麼。

年少時總是着急,急着出人頭地,急着自己的未來怎麼還沒來,萬一不來了怎麼辦。越長大越覺得人生的悲哀,經過了這麼多年,自己依舊如此渺小,依舊是一顆毫不起眼的塵埃,何時才能變成閃光的金子呢?還是這一輩子就如此了,命運早已註定了?果真如此的話活着還有什麼意義呢?曾經是那麼的焦急,那麼的急不可耐,於是一事無成,於是更加着急,甚至悲觀。歷史用嘲諷的眼神望着我這個曾經癡心妄想的小小活物,讓你活蹦幾年,你就開始做夢!連自己也不禁要嘲笑自己了。夢做的多了總要醒的,醒了才發現,原來我們最終都是要“做了糞土”的,何必那麼糾結。

也許很多人早已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我這頑冥不化的腦袋始終在糾結,自己到底爲什麼活着,總想着要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總想要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立下一份不朽功業,總覺得自己應該做有意義的事,應該把精力都放在重要的大事上,對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完全不屑一顧,還很輕蔑的說“沒意義”,於是把自己的生活料理的一塌糊塗,完全置之不顧,甚至不解周圍人的指責,還很理直氣壯的說:“做這些事有什麼意義?你要能說出它的意義我就做!”現在想來實在可笑,生活不需要意義,因爲既然活着就應該好好活着。開頭和結局早已註定,所有人都是一樣,無論你是貴爲天子還是撿破爛的,無一例外,“先化作糞,再化作土”,不管你曾經有多輝煌結局都會很悲慘,甚至越輝煌結局越悲慘,因爲爬的高所以摔的慘。我們的起點與終點是在一條水平線上的,中間的過程就在這兩點之間起起落落,把所有點連接起來就是一個有趣的函數,雖然每個人的人生函數都不同,但奇妙的是所有人的自變量都有一定的取值範圍,起點與終點的函數值也都是一樣的,於是最大值越大的落差也越 大。我想我是承受不了太大落差的,所以我只能做個平凡的小人物。

我想我應該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去做好該做的事,做一個平凡的人,過平淡的生活,享受其中簡單的幸福,勿動貪念。這也並不是消極,如果在能力範圍內能做好所有該做的事,那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了,從中也定能體會到無盡的快樂。

人生無常,事事無休,興衰交替,聰明的人一定能從中獲得他所想要的幸福。

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自己都要充滿希望的活着,去尋找快樂。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7

回顧《明朝那些事兒》覺得於謙(被凌遲)、夏言、袁崇煥(被凌遲)、楊繼盛(很慘,一言難盡),楊漣,五人墓碑記裏的那五個人都死的太冤,張居正死後墳被刨了,可愛的王守仁同志死後被罵了四十年(這麼好一個人,太不公平),胡宗憲自盡了,戚繼光死後家無餘財。按理說魏忠賢應該被活剮(害死了那麼多人),王振、劉瑾、嚴嵩、石亨、溫體仁、徐有貞也該活剮,可惜這幾位老人家沒那麼好德待遇,死的也太舒服,太草率了(失望)。

不管是看電視,看電影,還是看書,每次我都對壞人的死十分不滿意,唯恐他們死不乾淨,覺的壞人死的太舒服,太痛快了。壞人都應該拉出去凌遲,活剮(這是應得的),要麼就是把命留着,再管吃管喝,然後還不讓他死(壞人十有八九很怕死,不怕死的也有,比如漢奸劉魁勝),又不讓他好好活,慢慢折磨,每天揍一頓,或者割上一刀,辣椒水啊,老虎凳都用上(有點惡毒了),聽他號叫,這才叫報應,才解恨。

可惜世界世唯物的,我們也沒有一直翻舊賬的習慣。只希望這個世界上,壞人啊你別太壞,好人啊你別太迂腐、太寬恕(會被人利用)。因果報應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但多行不義必自斃還可以信一信。

世界其實是很不公平的(事實),但是想到唐伯虎潦倒背後(電影、電視劇裏那個瀟灑的唐伯虎都是假的,不可信),有那麼高地藝術成就,徐文長科舉落第(一輩子就是個秀才),後半輩子孤苦伶仃(瘋,殺妻),渾渾噩噩,許多看到他的成就,佩服的願意做青藤門下的走狗(鄭板橋,還哭着喊着,要……)。再看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王守仁(聖人,和王守義<十三香>沒有關係)有心學傳世,孔尚任(官運不通)有《桃花扇》,連前幾年免除農業稅,也要歸功於黃宗羲的一條經濟規律。想象我們還是挺幸福的。這次就到這兒吧,這段歷史也就到這兒吧,好多故事太沉重,卻無法掙脫,現在結局了(暫時),終於可以輕鬆一下子。

有人說懷舊不好,不知道,翻翻與歷史有關的書,算不算懷舊呢。但我還是記住了一句話:有富可敵國的財富,有傾國傾城的容顏,有博覽羣書的智慧,都不算強大,一個人只有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8

最近明朝那些事兒在我們班很火,媽媽給我借了1~5冊,我一氣呵成,都看完了。這套書使用了全新的寫史方法,講述了明朝300年的興衰風雲。這是一本權術之爭,天道哲理,計謀兵法合爲一體的百科全書,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個農民世家,缺衣少食,於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後來,元朝把朱元璋列爲造反成員,以此爲藉口來殺朱元璋的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成爲一代偉人的。

他不得不戰鬥,而在戰鬥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冷靜讓他能夠準確判斷局勢,甚至在失敗後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現在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判斷。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

做一件事,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準確地判斷局勢;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會。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靜、堅持與果斷,那麼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好,講完了優點就該講缺點了,在洪武年間的幾個月裏,朱元璋在忙着幹一件事。什麼事?殺人!殺誰?戰友!殺戰友幹嘛?

好不讓他們搗亂(奪權)!要知道朱元璋把權利看的是多麼重要,甭管戰友親戚,別人的命和自己的權利相比,哪個重要?朱元璋的回答是,自己的權利重要。這就是他的缺點——自私。朱元璋在歷史上的評價是:他是個好皇帝,但不是個好人,是個自私的人。關於明朝的事兒我就講到這兒了,這本書的任何一處都值得大家去閱讀,大家有時間請多看看這本書,你會感受到,歷史是那麼的精彩。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9

讀一本好書是一種享受。看完《明朝那些事兒》整套書,作者的文筆與內涵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感觸頗深。

全書從朱元璋的深謀遠慮、朱棣的雄才大略落筆,經歷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嘉靖萬曆的荒誕,到最後思宗朱由檢的壯志未酬。全書當中最吸引我的不是這些所謂的九五至尊,不是刀光劍影的殺戮血腥,也不是宮廷的明爭暗鬥。而是那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能臣以及用生命著作的偉人們。

當時,北方戰事持續潰敗,幾乎所有人都懼怕女真的鐵蹄。可有一個人沒有退卻,便是寧前道—袁崇煥。他在寧遠陣前高呼:“即使獨臥孤城,亦當馬革裹屍”。當他面對來勢洶洶的二十萬女真大軍,他用一萬大軍堅守着,打到城牆破裂、屍橫遍野。但是,女真大軍始終未能跨過寧遠。就連女真的皇上努爾哈赤也最終倒在寧遠城前。正所謂戰場上“生者死,求死者生,誠如是也”。袁崇煥用他的信念—即便戰鬥至最後一人,也要同歸於盡,決不後退。他笑到了最後。後來,他身陷囹圇,百姓唾棄,用“死後何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這句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還牽掛百姓、心繫國家安危,哪怕百姓誤解,依然義無反顧。這便是人性的閃光,信念的力量!

又如偉人李時珍,曾三次參加鄉試想考取秀才,都名落孫山。只好繼承父業,開始他的行醫生涯。慢慢地他的醫術也越來越高。可是爲了更多人的幸福,放棄自己唾手可得的幸福,走遍全國各地,嚐遍無數藥材植物,查遍了世上的所有醫書,終成《本草綱目》這一本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醫書。成了以一已之力挽救了無數生命的偉人——正是信念鞭策他前行!

……

人生有涯,死而不已。縱觀古今中外之集大成者,無一不是有着堅定的信念。他們或許視金錢如糞土,活視名譽如草芥,然而,在信念面前,他們卻都如信徒一般,虔誠的頂禮膜拜……

所以我要堅持自己的信念,永不言放棄。在日益殘酷的現實生活中,走出屬於自己的的一片天!

路雖遠,勇敢前行。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

我曾經覺得,歷史就是一些殘壁斷瓦,古廟荒冢以及那些發黃的書本,簡直無聊透頂。當我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之後,我才發現,歷史原來這麼精彩啊!

當年明月的筆法幽默,時不時蹦出一句搞笑的話語,引得我們哈哈大笑。《明朝那些事兒》裏,開國皇帝朱元璋,永樂大帝朱棣,文武奇才王守仁,一代名相張居正——輪番登場,向我們展現了一部引人入勝的明朝歷史。

最讓我佩服的是朱元璋,小名叫朱重八,他竟然從一個一無所有的放牛娃,成爲至高無上的帝王。雖然他是在湯和、李善長、徐達等兄弟們的幫助下才能統一中國,但是他的軍事直覺真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就好像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能打開那扇門。在進行決策時,會有很多人在朱元璋耳邊提出他們的意見,將他們手中的鑰匙交給朱元璋,讓朱元璋去選擇,但戰爭最殘酷的地方在於:朱元璋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如果失敗了,朱元璋將失去一切。朱元璋在那紛繁複雜的環境中,在無數建議中,他結合形式,冷靜分析,堅持了自己的看法,牢牢地抓住了那把開啓勝利之門的鑰匙。他的成功不是僥倖的,他當之無愧。

朱元璋攻打張士誠一戰是關鍵一戰。在討論作戰計劃時,發生了爭執。常遇春認爲應該直接攻取東吳的老巢平江,徐達也贊成他的這一意見,他們都認爲,只要取得了平江,張士誠的所有地盤都將不戰而降。聽上去,他們分析得很有道理。

而朱元璋堅持自己的看法,他認爲如果直接攻擊平江,張士誠在杭州的兵力一定來救,那麼平江就會極難攻克,而先攻擊杭州和其他地區,就能夠剪除張士誠的羽翼,平江自然也會成爲囊中之物。而且朱元璋反覆強調,不可隨便殺人。事實證明,朱元璋的決策非常英明。他的軍事才能真讓我驚歎!

《明朝那些事兒》真精彩,讓人讀了還想讀!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1

其他缺點也是一樣。原來愛情是因爲得不到而變得更加悽美。初次相識的喜悅,讓你覺得似乎找到了知音!參加別人的婚禮,不再激動。畢業典禮時,我在手機上發現了一封簡訊,這是十天前,我掩面大哭時傳來的,只是我一直沒有去開過機。愛情雖美,卻不是生活的全部:天長地久,海枯石爛的愛情微乎其微;

這本書開頭首要報告的是自幼是農夫身世的朱元璋由於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僧人,後被人誣陷說他要叛逆,被迫投靠了其時的叛逆步隊。逐步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氣徐徐顯示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餘比他強的叛逆步隊,後又顛末與元的數十年的交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天子,同一了中國。

中間又報告了朱元璋的改良和明朝的政法。箇中,朱元璋成立明朝後便操作胡淮庸這個“導火索”,清掃了丞相制度。又締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利歸於君主,然則他錯了,後頭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貌寢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閹人,一個個財迷心竅的奸臣,雖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尚有獨守正道的孤膽好漢。讀完了這本書,回過甚來想想,才發明本身從書中看到了許多幾何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情形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好處”起:兄弟相互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好處”而起的嗎?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服氣的人就是鐵鉉。他不外是一個詩人,然則在面臨朱棣的叛逆下,唯有他沒有退縮,他前去了前列,找到了那些傷兵,逃兵,並教育着他們與朱棣睜開了抗衡,正是這麼一位普平凡通的詩人,讓朱棣吃了不少苦頭。看到這裏,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就是這麼平凡的詩人,就可以在國度危難時自告奮勇,這聲名他懷有多大的愛國情懷啊!

在我們擁有信心做好的前提下,我們將尋找更便捷的路走下去,使我們的人生越來越順暢。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2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着許許多多的朝代,明朝就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星。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從一個名叫朱重八的貧困牧童成長成了一位功名顯赫的一代明君。朱元璋幼年只是一戶窮人家的孩子,一家人靠給地主幹活爲生,日子過得十分清貧。後來,因爲鬧饑荒,元政府下發了少得可憐的救濟金,但這些微薄的救濟金也被元政府裏的官員們給貪污了。朱元璋的家人全餓死了,就剩下了他。

朱元璋只好當了和尚。但是心中對元的仇恨使他站了起來,參加了對抗元的起義軍。在軍隊中,他立下了赫赫戰功,逐漸的佔領了江蘇、浙江一帶,這裏成了他的大本營。他與老奸巨滑的陳友諒開戰,並最終在朱元璋最不擅長的水上打敗了陳友諒。接着又擊破了頑強的張士誠。朱元璋完全可以與元朝對立了,但他卻低調應對,直打得元朝節節敗退。建國後,朱元璋制定新法。他十分厭惡貪污,就制定了一套法律:凡貪污者必斬。

僅僅一個多月,全國竟斬了數十萬人。雖然裏面大部分罪證確鑿,但也有不少是被誣陷的,由此可見朱元璋是一個“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人。讀了這本書,它令我記憶猶新的並不是它的文采,而是它的格式。全書使用白話,給人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語言平實,敘事生動,讓我不知不覺地一口氣就看完了它。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3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最近一直在看的一套書,這套書共有7部。作者“當年明月”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講述了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縱觀三百年明朝那些事,其中,有兩位帝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最欣賞的戰士——朱棣。朱棣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是他創造了明朝最輝煌的時刻。看:蒙古軍打來了,他一馬當先,帶頭衝鋒,不顧自己的安危,左劈右砍。“皇帝都那麼勇猛,我們還不趕快衝!”戰士們士氣大增,喊聲沖天,蒙古兵嚇得渾身發抖,一觸即潰,紛紛奪路而逃。明朝的名聲飛速遍佈四周鄰國,誰都不敢侵犯明朝,全部乖乖進貢,唯恐慘遭屠刀,百姓們終於安居樂業。

我最討厭的昏君——朱厚照。朱厚照是明朝第一貪玩皇帝,其實,這位仁兄智商還是挺高的,只是將能量用錯了地方。他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軍事家,因爲他將自己的一生全部押在了“玩”上面。有一次,朱厚照偷偷離開朝廷,去邊境玩,結果被敵人發現,遭到追殺,幸虧朝廷及時發現,調動大將前去支援,他才保住了性命。可他不吸取教訓,後來又偷偷溜出朝廷去玩,由於旅途勞累,體力不支而患上重病,最終含恨而死,也沒留下一個子女。

相信大家看了以上這些都明白了一個道理:責任越重的人就越要以身作則,並且竭盡全力做到完美,把能量用到該用的地方。只要我們把這個道理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就一定能成爲一個精英!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4

20xx屆6班李嘉碩

作爲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被漢族統治的時代,明朝一直是史學家們評論的焦點,這個讓人"喜憂參半"的王朝也頗爲神祕。暑假中我讀的這本《明朝那些事兒》使我進一步瞭解了明朝,以及其滅亡的真相。

不得不得不說,這一系列的七本書我都是笑着看完的,作者用風趣無比的語句展現了當年那段神祕的歷史,彷彿是想告訴我們:歷史要笑讀才能記住。而讀到第七本末尾,明朝經歷了所有封建王朝必須經歷的滅亡時,我卻笑不出來了。因爲我深刻的明白了一個道理:滅亡是必然的,但如果不學習,故步自封,滅亡的會更快。

不得元朝末期,火藥技術得到了最大規模的發揮,使元朝的武器裝備達到鼎盛。火藥在明朝中期雖有所發展,但後期便將其荒廢,而清朝則從俄帝國學來戰術、戰法自然就"入關滅明"了。

不得"學習是一件必須努力做的事"——巴頓。這對於已經被"疾風驟雨"般的課外班壓榨得"心力交瘁"的同學們似乎有些太不公平了……

不得其實"學習"不應只是學習知識、能力,更重要的應該是學習別人的美好的品格和精神。這個暑假我去了日本。這個國家在一次世界大戰前還是未開化的"蠻荒之地",人們每天只知道吃飯、睡覺、打仗這幾件事,可"明治維新"時,人們積極學習西方思想、道德、制度,引進各種技術,使得國家不斷髮展,併成爲亞洲乃至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不得可能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多,但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追求更進步的思想,不研究更先進的"國防",歸根到底不學習,就是等待學習的人來反超你,來攻擊你,來親手覆滅你。一個原本強盛的王朝就因爲自身的不奮進而加速覆滅。一個不可一世的人物不奮進就會加速落後。不能因爲自己偶爾的成功而不學習,更不能因爲自己一時的強大就放棄學習。

不得明朝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傳奇,無數的精彩從那裏走出,無數的文學佳作在那裏誕生,可歷史沒有"如果","永遠"兩詞,明朝已經淪爲歷史,希望在未來類似的失敗不再發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5

有一本書,講述了一位出生在貧農的偉大皇帝,用心把這美麗的江山托起。他就是朱元璋,建設了一個偉大的朝代——明。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寫道,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可以寫得很好看。

我們先來看看朱元璋的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呵,朱元璋的野心真大,什麼都是他的才行!

再來瞧瞧朱元璋與他的侄子朱文正。朱文正因官位而背叛朱元璋,但朱元璋見到朱文正後一點兒也不玩虛的,直接用鞭子去抽朱文正,一邊抽還一邊說:小子,你想幹什麼?

當朱元璋進攻張士誠時,作者是這樣寫的:可是朱地主用行動告訴他,天下只能有一個最大的地主,而這個人絕對不會是你張士誠。

最精彩的是朱元璋對付王保保的篇章,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當天晚上,王保保沒有睡覺(算他運氣好),這個愛讀書的人,此刻正坐于軍營之中秉燭夜讀兵書。突然聽見外面喊聲大作,他心知不妙,當機立斷,毅然決定逃跑,逃跑時頗爲狼狽,光着一隻腳跑出大營,匆忙騎上一匹馬,就飛奔出營。

你問那十萬大軍怎麼辦?連我的鞋都不要了,還要軍隊幹什麼?可見名將就是名將,懂得權衡利弊,畢竟自己的命最重要,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嘛。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是這樣評價《明朝那些事兒》的:我覺得喜歡看的人都是有思想、願意想事情的人,這是好書,除了把史實擺出來,還要評論、挖掘,用現代的語言去說,他有他的角度。

確實,這是好書。它用動人的筆調描繪明朝的歷史,使我們討厭看的史書化爲有趣的書。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你一定會很瞭解明朝的歷史了。不用擔心史書不好看,真的,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可以寫的很好看!

你不妨捧起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細細品讀,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喲!